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丧家狗》硬伤一箩筐

五十、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已经不值钱了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历代腐儒对孔子这段话的解释,异想天开甚至骇人听闻。比如朱熹说,“诗本性情,有邪有正”,诗是为了“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礼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乐“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查滓”。“诗”也是性情,“乐”也是性情,搞成了一团乱麻,而且似乎有把孔子所教的“诗礼乐”当成太极拳来练的架势。

李零失去了抄袭的对象,又一心想矮化孔子,也只好一团浆糊脑满肠肥一番。李零说:“诗有歌词,本来是用来唱的。只念不唱叫诵,配乐而唱叫歌”、“完美的诗,一定要加上音乐,歌词以外,有器乐伴奏,配乐而唱,甚至手舞足蹈,唱起来,跳起来”。完全模糊了“诗”和“乐”的界限。李零又把“礼”解释为“礼仪场合”,也就是社交活动。“诗”,无论配上什么旋律,合上什么乐器,唱出来的还是“诗”,李零使“乐”成了“诗”的附庸,又把“诗”和“乐”当成了“礼”这种臆想中的社交活动的附庸。可谓庸才矣。

孔子这段话不可能是教学大纲,否则就应该放在“学而第一”,而不是放在“泰伯第八”。《论语》泰伯篇开宗明义就说“泰伯三以天下让,可谓至德”,可知泰伯篇是在讲政治理想。而且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为什么漏掉了“书”?孔子传授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又为什么漏掉了一半?

古人解释不通,我们未必做不到。人类十万年前就产生了语言,几千年前才产生了文字,因此“诗”的本质是语言,也就是文化。“礼”是社会规范,象征着文明。“乐”是纯精神的活动,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指出,五大艺术门类中的“诗歌、雕塑、绘画”是模仿的艺术,而“建筑和音乐”不是模仿的艺术,据此可知“乐”代表了人类心灵的自由。

所以孔子的这段话,是在追溯和展望人类发展的轨迹。兴起于以“诗”为代表的文化,建立于以“礼”为代表的文明,成就于以“乐”为代表的心灵自由。石破天惊,云垂海立,不必再多说一个字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19:14:31 +0800 CST  
五十一、李零对豆瓣小资大搞愚民政策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零说:郭店楚简《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此相近。李零然后得出了结论: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听上等聪明蛋即贵族统治者摆布,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批林批孔”时期,这话是批判对象,他们批别的冤枉,批这话没错。

那么郭店楚简《尊德义》相关完整原文是什么呢?是“民可使道(导)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导)也,而不可强也”。首先要证明“道”就是“导”,《尊德义》前文说:“圣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大禹治水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可知“民可使道之”的“道”,就是“疏导”“引导”的“导”。据此可知,“由之”等于“导之”,而“知之”等于“强之”。

复旦大学廖名春教授说:“荀子《劝学》篇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原来“知”是“折”的通假字,而“折”就是折服,也就是强迫的意思。李零明明知道郭店楚简《尊德义》的相关全文,却故意不告诉豆瓣小资,这不是愚民政策又是什么呢?经过两千余年历朝历代的粉饰和扭曲,孔子的真面目我们如今已不得而知了。但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愚民真面目,我们却已经看得一清二楚。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21:40:59 +0800 CST  
五十二、李零对孔子先曲解再批判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李零沿袭了前人的解释:贫富悬殊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李零得出结论说:“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我替他说,忍着吧。”

孔子没说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说“先富后教“,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明明说了,李零却硬说孔子没说,这种“先曲解再批判”式的投名状,美国人不会真看不懂吧?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22:04:12 +0800 CST  
五十三、李零何苦作河童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李零这位河童,是一心想把孔子拉下水。孔子的这段话批评骄傲和吝啬,原本无可挑剔。李零却根据孔子的“吾少也贱”,推论出孔子痛恨“贵族的傲慢与偏见”,是因为年青时的心理创伤。我想请问李零,既然你说“骄奢淫逸,为富不仁,是孔子所痛恨”,为什么你又在丧家狗中,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解释为“食物加工要非常讲究,越精细越好”?这不是无标准无原则,变着法子一心只想拉人下水又是什么?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22:36:32 +0800 CST  
五十四、李零丧家狗唯一要帮的是抬高自己打击别人,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请看李零如何抬高自己。李零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有个朋友,以色列教授,汉学家,他写信给我,说他想移民中国,托我在中国找工作,信上就引了这两句话。”自吹自擂和那位号称“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芮成钢有一拼。以色列汉学家姓甚名谁,后来有没有到中国来工作?李零没有说,我替他说吧,吹呗。

再看李零如何打击别人。李零把“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解释为“邦无道,应该躲家里,保全性命,不然,很可耻。”孔子的原意是不要助纣为虐,李零却硬要将之矮化为“保全性命”。孔子的选择明明是“危邦不居”,李零却硬要将之曲解为“躲家里”。我想请问李零,你那位“以色列汉学家”的朋友,为什么不在乱邦以色列“躲家里保全性命”?

李零丧家狗:“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工体系下的精神残废,瘸子看不起瞎子,瞎子看不起瘸子,认两狗字,就以为谁都不如他心明眼亮,手中有真理,错当杀人刀,特拿自个人儿葱,逮谁灭谁。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23:09:35 +0800 CST  
五十四、李零丧家狗唯一要帮的是抬高自己打击别人,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请看李零如何抬高自己。李零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有个朋友,以色列教授,汉学家,他写信给我,说他想移民中国,托我在中国找工作,信上就引了这两句话。”自吹自擂和那位号称“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芮成钢有一拼。以色列汉学家姓甚名谁,后来有没有到中国来工作?李零没有说,我替他说吧,吹呗。

再看李零如何打击别人。李零把“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解释为“邦无道,应该躲家里,保全性命,不然,很可耻。”孔子的原意是不要助纣为虐,李零却硬要将之矮化为“保全性命”。孔子的选择明明是“乱邦不居”,李零却硬要将之曲解为“躲家里”。我想请问李零,你那位“以色列汉学家”的朋友,为什么不在乱邦以色列“躲家里保全性命”?

李零丧家狗:“知识分子是知识分工体系下的精神残废,瘸子看不起瞎子,瞎子看不起瘸子,认两狗字,就以为谁都不如他心明眼亮,手中有真理,错当杀人刀,特拿自个儿当葱,逮谁灭谁。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23:12:46 +0800 CST  
五十五、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已经语无伦次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李零语无伦次一:李零把《庄子·让王》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错误引用为“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并且把“魏阙”的原意“荣华富贵”,曲解为孔子的“谋政”。

李零语无伦次二:李零所说的“偷着不如偷不着”,原话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李零的丧家狗满纸都是这种低级趣味。

李零语无伦次三:李零把孔子定义为“政治迷”,“政治”原本是个中性词,到了李零的笔下,立刻变成了贬义词。那么别人是不是可以说你李零是“教授迷”“出书迷”?

李零语无伦次四:李零再次强调孔子不是圣人,因为“圣人不是‘素王’”,关于这一点,已经上文批驳过了,历代对孔子的追谥,是“文圣”,是“素王”,是“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而不是李零自设标准再否定的“有德有位”。

李零语无伦次五:李零所丑化的“中国读书人有官瘾、政治癖,从政、干政、议政,热情特别高,一门心思全在政治,读书一定要当官,当不了官,或当官退下来,也不能忘情于政治,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意淫政治,‘偷着不如偷不着’”,和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唱反调。《岳阳楼记》感动了千百年来的无数中国人,李零的低级趣味则必将与草木同朽。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23:49:23 +0800 CST  
五十六、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竟然没读过《诗经》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李零说:“圣”,本来是后人称美上古帝王的话,相当今语所谓“英明”,只有尧、舜、禹、汤、文、武,才当得起这类头衔。古人往往用“天纵聪明”吹捧时君,如唐太宗和李卫公讨论兵法,李靖说,“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圣虑天纵,闻一知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就是吹捧唐太宗。

“‘圣’本来是后人称美上古帝王的话吗”?《诗经·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圣”字可以用来歌颂母爱。《诗经·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圣”字可以用来自夸高明。《诗经·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圣”字不仅人人可用,而且还可以“齐圣”,极其聪明。

李零或者没读过《诗经》,则应剥夺其北大中文系教授资格;李零或者知道却故意骗人,也应剥夺其北大中文系教授资格。孔子或者不承认自己是圣人,则李零找到了孔子不是圣人的论据;孔子或者承认自己是圣人,则李零将找到孔子不够谦虚的另一个攻击点。孔子是否圣人的批判权只能交给后人,李零是否被剥夺教授资格得先看北大是否应该被剥夺名校资格。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8 06:55:31 +0800 CST  
五十七、李零对逻辑一窍不通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后生可畏”的逻辑,是后生有可能超过先生,当然也就有可能超不过先生。李零却硬把“后生可畏”当成一个全称判断,然后阴阳怪气出一大堆难听话。

李零说:学生靠老师出名,老师也靠学生出名,互相提携,共创繁荣。“后生可畏”,是如今老卓越恭维小新锐常说的套话,特别是吹捧自己的学生。他怕什么?就怕没人给他续香火,退休后没人照应,“了不起”变“老不起”。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来者”,也不能一概吹捧“来者”,说将来什么都比现在强。

有些人可能在北大受过什么刺激,所以要寻找一切机会来泄愤,谁能拦着不许他说怪话呢?除非北大给他个系主任干干。1967年出生的张帆已经是北大历史系主任了,因为张帆有德有才。1948年出生的李零至今仍然是北大中文系一个小小的教授,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北大中文系主任陈跃红生于1954年,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陈跃红还就是比大他六岁的李零混得好,难怪李零要一肚牢骚满嘴怪话。既然已经知道了李零不高兴的原因,那么现在可以继续讨论学术问题了。至于李零是否有三省吾身的决心,或者照照镜子的勇气,那是李零自己的事,我们大可不必看三国掉眼泪。

李零说:“过去,鲁迅相信,新的总比旧的好,年轻的总比年老的强,其实不见得。后来,他也后悔此言。”北大中文系副主任郭锐生于1962年,漆永祥生于1965年。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兼系副主任金永兵生于1973年。鲁迅后悔此言,也就是说鲁迅后来认为旧的比新的好,那当然就应该是旧的比新的好。生于1948年的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就是比那些当了北大中文系主任和书记的后生晚辈要“好”得多。

李零又说:“王羲之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兰亭诗序》)。”有没有搞错?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为什么不能叫“兰亭诗序”呢?因为“兰亭集”是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如果起名叫“兰亭诗序”,请问是哪一首诗的序?诗合成了集,就只能叫作“诗集”,而不能称之为“诗”。比如《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共八篇小说,鲁迅为其写的序言就只能叫“故事新编序言”,而不能叫“故事序言”。再次证明了李零对逻辑一窍不通。

何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又哪里是孔子所说的“后生可畏”这种含义呢?王羲之与群贤少长会与兰亭,乐极而生悲,先是感叹“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然后想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再联想到千百年以后的人们阅读自己所写的“兰亭集序”,也会发出和自己观看前人文章一样的感慨,此之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李零治学如此粗疏,难怪到了只混了个小小的中文系教授。

万幸还有孔子的这句“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为李零撑腰。李零生于1948年,2007年李零出版丧家狗,总算在59周岁炒出了点名气,所谓“闻”了,也就是“足畏”了。可惜满纸荒唐错漏,无论怎么“闻”也不香。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8 08:39:42 +0800 CST  
五十八、且看李零如何“为尊者讳”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李零说: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入大狱,他在监狱里过生日,用这两句话自勉。

百度百科叶挺:叶挺同志囚居恩施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软硬兼施。一面戒备森严,如临大敌,派特务以“勤务兵”名义进行监视;一面不断指示达官要人,前来游说劝降。叶挺同志大义凛然,予以痛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为什么李零所说的和百度百科不一样?为什么李零要编造出一个叶挺的“生日”?据网络新闻“叶挺曾在狱中为郭沫若祝寿 称其功追高尔基”:当叶挺即将率领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时,叶军长特请他的知心挚友郭沫若,将《论语》里的名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书写成条幅,悬挂于居室中堂,永为自勉。1942年11月26日郭沫若五十寿诞时,叶挺身在重庆渣滓洞囚室,利用香烟罐上的圆纸片,亲手做成一枚“文虎章”,在背面上书写“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十个大字。然后让夫人李秀文女士亲自送到郭沫若家中。郭沫若接过如此特殊意义的寿礼,禁不住涌出热泪,久久不能停止。

原来又是“为尊者讳”这套旧把戏,鲁迅是李零的偶像,李零是鲁迅的铁杆粉丝,而郭沫若曾经骂鲁迅是“封建余孽、二重的反革命,不得志的法西斯蒂”,鲁迅也曾经骂郭沫若是“新才子加流氓,有一副创造脸”。所以李零生怕别人知道叶挺和郭沫若还有这段交情,所以李零要编造出一个无从查考的叶挺“生日”。可怜啊,这帮所谓的文人。

李零又把“三军可夺帅”,解释为“三军虽可擒其帅”。可悲啊。汉典夺:本义:丧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同本义。李零竟然把“夺”理解为“擒”,难道三军被“擒”了帅,匹夫也是被“擒”了志不成?可笑啊,竟然把“三军可夺帅”和“擒贼先擒王”混为一谈。快来看啊,这种水平就是所谓的北大中文系教授。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8 09:29:55 +0800 CST  
有个别笔误,在猫眼都编辑更正了,天涯不能编辑,也只好这样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8 09:47:12 +0800 CST  
五十九、李零不懂避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欤?”“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欤?”“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李零对这段话的解释,沿袭了前人的见解,但是特别提出:“为国以礼”,同上“千乘之国”,“国”字是避汉高祖讳改字,本来作“邦”,下文作“邦”才是本来面貌。

关于《论语》的避讳问题,李零另外还提出过两次:1 “缧绁”,音léi xiè,捆犯人的绳子。“绁”,今本作絏,古本作绁,絏是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造的新字。“缧绁之中”,指关在牢狱之中。2 “有国有家”,本来应作“有邦有家”,“国”是避汉高祖讳改字。

首先看“有国有家”,郭店楚墓竹简《五行》:“乐而后有德,有德而国家兴。国家兴者,言天下之兴仁义也,言其口口乐也。”可知汉朝之前的战国时代,已经有国家二字并且的先例,李零凭什么断言一定是避刘邦之讳之改邦为国呢?

再来看“缧绁”,唐朝时为了避李世民的“世”,把“绁”改为“絏”,但是到了宋朝朱熹的《论语集注》,已经又改回了“绁”,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唐本”作絏,李零所谓的古本今本纯粹是乱弹琴。

最后来看“千乘之国”。《说文解字》以邦国二字互训,《说文解字注》的补充说明是:大曰邦,小曰国。这是在讨论邦国二字的原始意义。“国”字在春秋及之前的夏商周,指的就是“国都”。当时人口稀少,一个“国”只有一个城,再加上一些郊区。明白了“国”就是“国都”,也就知道了“邦”就是联邦。但是春秋五霸代表了当时的大“国”已经演变为集权制国家,所以孔子才要强调“为国以礼”,这个“礼”指的就是尊崇周王室,甚至恢复到孔子理想中的西周联邦制。

李零说《论语》原本写作“千乘之邦”,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而改为“千乘之国”,李零这种说法只是臆测,而没有提供任何论据。我们现在所读的《论语》版本,经统计“国”字有10次,“邦”字有48次,如果是避刘邦的讳,为什么大部分“邦”字并没有改为“国”?这是因为汉朝之后,就没必要再避刘邦的讳了。所以汉朝把《论语》改邦为国,汉朝之后又恢复《论语》原貌而改国为邦。现存最早的《论语》版本,是三国时魏国何晏所注的《论语集解义疏》,其先进一章,白纸黑字写的就是“千乘之国”。百度百科论语集解义疏:至魏,有何晏等人所撰的《论语集解》,是书首创古籍注释中的集解一体,较为集中地保存了《论语》的汉魏古注。书成后,一直流传不废。

何晏何许人也?何晏是李零的偶像鲁迅所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的男主角,李零的偶像鲁迅说:“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可想而知,我们都能搞懂的“邦”“国”二字的定义和区别,何晏在恢复《论语》的原貌时自然比我们更清楚。结论是李零对避讳一知半解,听说个汉朝避刘邦的讳而改邦为国,就到处卖弄个没完没了,结果出洋相出到了美国,怪谁?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8 21:06:00 +0800 CST  
可知汉朝之前的战国时代,已经有国家二字并用的先例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8 21:13:08 +0800 CST  
六十、李零不懂“成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的这段话无可挑剔,但是李零总得做点什么。李零这次又做了点什么呢?煞费苦民想剥夺孔子对《论语》的著作权,把孔子所说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成是“成语”,意思就是说这两句名言并不是孔子发明的,而是孔子引用了当时的“成语”。

1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李零说:范宁注已经指出,这两句话也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提到晋臼季语,作“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他既说“闻之”,可见是引用,必为成语。

成语的第一个特征是有出处,“臣闻之”表明这句“出门如宾,承事如祭”没有出处,而臼季在同一段话中所引用的“《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分别都注明了出处。成语的第二个特征是固定短语,孔子所说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证明了“出门如宾,承事如祭”并非固定格式。《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仍有争议,因而孔子这句话可能有来源,也可能是《左传》化用了孔子的话。无论如何,没有出处且格式不固定,无法将之定义为“成语”。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零说:前人指出,也是成语,如《礼记·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管子·小问》“语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既说“语曰”,当然是成语。

《中庸》出现的这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一大段话全部注明是“子曰”,无论是不是成语,都是孔子所说的话。《管子》是一部伪书,《中国伪书综考》(四)法家类《管子》:“此书实系后人采拾管仲言行,附以他书汇集而成。”刘恕《通鉴外纪》引晋傅玄语曰:“管子之书过半便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轻重篇》尤为鄙俗。”梁启超评价《管子》:“一种无系统之类书而已。”罗根泽著《管子探源》八章,分别指出《管子》各篇的来源,为何人所作,条理明辨,可备一家之说:“《小问》,辑战国关于管子之传说而成。”至此,孔子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著作权已经确定无疑。

李零最后说:“中国传统,一向讲究的是‘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记·曲礼上》,我们只取经,不传教。武力传教,武力推行价值观,是西方传统中最坏的东西。”李零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反对中国在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传播儒学,李零丧家狗就是为此而写。李零有反对的自由,但是应该言之成理。李零依据《礼记·曲礼上》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来说理,别人只要拿出同样出自《礼记·曲礼上》的“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李零只好立刻哑口无言以对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9 14:56:23 +0800 CST  
六十一、李零剥夺孔子著作权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失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人之恶”的本义是“助纣为虐”,李零却把“成人之恶”曲解为“负面攻击为主”,进而借题发挥出一大段不着边际的所谓“网上的评论,则以批倒批臭为主,前者是伪君子,后者是真小人,都说不上厚道。”胡适曾经批评李敖说:“作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这句话对李零也同样合适。

李零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程树德说,这话是古代成语。《谷梁传》隐公元年:“《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作《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因此《谷梁传》隐公元年开宗明义就说“《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明明白白已经把这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著作权归于《春秋》,也就是归于孔子。程树德《论语集释》在之后还有一条“考证”:说苑君道篇:哀公曰:“善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之后就得出了所谓结论:“按:此本古人成语”。

《论语集释》是否可以作为权威,关键在于《说苑·君道篇》能否作为权威。但是《说苑·君道篇》的原文是: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比《论语集释》多出了“吾闻”二字,如果“斯言”指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么将可以确定孔子对这句话的著作权。但是“斯言”有可能指的是孔子之前的大段议论,则仍然不能确定鲁哀公是从哪里“闻”也就是听说的。

幸好《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有完全相同的内容。《说苑》是西汉末年刘向所编的先秦至西汉的遗闻轶事,不排除其中有真实的成分。《孔子家语》“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但是不排除其中仍有部分伪作,因此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到这篇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有关的《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孔子家语通解》把“博”翻译为“古代一种两人对局的棋戏”,把“二乘”翻译为“指二人相互侵凌争胜”,和《论语·阳货第十七》所说的完全相反: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或者说《论语》后五篇包括《阳货第十七》有伪作羼入,但是在不能确定这句“不有博弈者乎”是伪作的前提下,我们既然谈论《论语》,也就只能以《论语》为是,而以《孔子家语》相关文字为非。这也正是顾颉刚虽然在《古史辨自序》中提出《诗经》和《春秋》都是伪作,最终却不得不仍然要承认《诗经》和《春秋》以及《左传》的可靠性,否则我们对于先秦历史就失去了讨论的余地。归结到这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既然反方拿不出确实的依据,其著作权只能仍归孔子所有。这也就意味着,李零剥夺孔子著作权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失败。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9 17:07:05 +0800 CST  
注:顾颉刚在《古史辨自序》中提出《诗经》和《春秋》都是伪作:

1 《诗经》:《古史辨自序》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七、孟子的托古:例如他(孟子)说“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也不过随口讲讲而已,他原不曾做过一番时代的考据。但后人咬定了这句话,以为《诗》确是《春秋》前的东西了!

2 《春秋》:《古史辨自序》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 七、孟子的托古:《春秋》一书本和孔子没有关系,所以《论语》中一字不提。大约到了战国的中期,一班儒家受了时势的鼓荡,要想替将来的天子定下制度,他们在鲁国的史官处找到一堆断烂的记事竹简,就来“笔则笔,削则削”,寄托他们的政治理想,骗人道:“这是孔子作的,孔子行的是天子之事。”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9 17:58:59 +0800 CST  
六十二、百无一用是书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李零没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本应该有一番感慨。汉典政:通征。一是征伐,二是征税。“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政字的原义和实质如此,而孔子泛泛而谈的一个“正”字,并不能产生任何实效。季康子问政,问的是具体的行政手段,儒家恰恰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只会喊口号说漂亮话的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到处碰壁,在西汉被汉武帝改造为骗人的招牌,又从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中衰千年,到了宋朝总算过上了好日子,又成为被程朱理学篡改后,专门用于禁锢思想人心的绳索。儒家真是太可悲了。社会生产力只有这么多,蛋糕只有这么大。如果要像秦皇汉武那样开疆拓土干出一番事业,老百姓就只能勒紧裤腰带。如果要创建小康福利社会,又会激发人的惰性。并且小康久了之后,因为人类贪婪的本性,又会开始追求大康而继续对统治者表示不满。我的观点是明确无误的,只有科技才能拯救人类,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解决分配问题,只要是能够促进科技发展,又能限制科技做恶的制度,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好的制度,空谈民主自由那只是用来骗小孩子的把戏。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9 19:14:27 +0800 CST  
六十三、李零掰玉米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李零解释了盗和贼的区别,盗是财产侵犯罪,贼是人身伤害罪。然后说:孔子说,如果您自己不那么多欲,您就是奖励他们去盗,也没人敢盗。这话也是话中有话。

李零把“不窃”,翻译为“不敢盗”,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不愿意盗”。赏而不窃,说明有道德,所以是不愿意。罚而不窃,说明怕刑罚,这才叫不敢盗。由此可见李零当教授有点屈才,干点粗活累活才能发挥其特长。

李零说孔子“话里有话”,抄袭了朱熹所引用的的“胡氏曰:其旨深矣”。孔子其旨深在哪里?孔子话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帮掰玉米的搞不懂,我来告诉他们:《论语·先进第十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原来季康子的“欲”是“聚敛”,税收得太重,把老百姓搞得太穷了,饥寒起盗心,刑罚越重则天下越乱。秦始皇“极情纵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一个真小人,一个伪君子。秦皇汉武都是败在“多欲”二字,后来者当引以为戒。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20 13:26:31 +0800 CST  
六十四、李零此生无忧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李零的翻译:季康子问政,说杀坏人,亲好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干吗非得靠杀人来维持统治呢?您追求善,老百姓就会跟着学好,有如风从草偃,关键还是榜样的力量。

李零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翻译为“风从草偃”,即使倒过来变成所谓“草偃风从”的成语,也是讲不通的。《梁书·武帝本纪上》:高祖下令曰:“夫在上化下,草偃风从,世之浇淳,恒由此作。”又有梁朝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上之化下,草偃风从。”

孔子的原话是“风吹而草从”,到了南北朝时变成了“风从”也就是顺从,含义完全变了。我认为礼崩乐坏的南北朝时代,这次对经典的篡改很不成功,因为混淆了“风”字在《论语》中的原义。但是“在上化下”等于“君子之德如风”,“草偃风从”等于“小人之德如草”,还是可以讲得通的。李零把这句“草偃风从”单列再倒装,那就只好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棒槌了。好在“人生忧患识字始”,李零此生无忧患。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20 14:26:18 +0800 CST  
六十五、重农:重视农业还是重视农民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樊迟请学稼”,是右派打倒孔家店和左派批孔的两大攻击点。所以李零写了1113个字评论“樊迟请学稼”,对孔子展开了全力猛攻。李零先是宣布了孔子“对种地没兴趣,他的兴趣是做官”的罪状,然后就点兵派将,以“重农派和民粹派”的樊迟为先锋,以18世纪法国的“重农派”魁奈为左军,以19世纪“到民间去”的俄国民粹派为右军,以契诃夫《带阁楼的房子》中的“民粹派”姐姐为中军,以古代祭祀先农的“天子”为主帅,以“《汉志》九流十家的农家”为粮草,以农家的“经典”《神农》为兵饷,以管子、李悝、商鞅为大将,以“战国时期流行的法家”为军师,以战国时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为中军大旗,最后还请出一尊“强调和脚上有牛粪的农民打成一片”的大神殿后,可是竟然遭到了全面的惨败。

先是左军来报,18世纪法国魁奈自称“欧洲孔夫子”,说什么“儒家重农思想对魁奈的重农观念产生过重要影响”,竟然临阵倒戈加入孔子阵营去了。接着右军又传来不好的消息,19世纪俄国民粹派宣布自己是农民利益的代表,已经挥军向重视农业却代表君主利益的战国法家杀来。然后中军又出了问题,中军大旗许行声称自己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和契诃夫《带阁楼的房子》中主张“全体富人和穷人,一天只工作三小时,那么其余的时间我们都空闲了”的男主角是同道中人,也就是和“民粹派”姐姐的主张截然相反,两家已经吵作一团。

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所谓“《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农家”,被李零称之为“经典”的《神农》竟然早已失传,书都早就不存在了还号称什么“经典”,李零数百万大军立时陷入了无粮无饷的窘境。眼看大事不妙,管子脱掉戏服,说了一声“管子重商”,随即扬长而去。李悝、商鞅和“战国时期流行的法家”,被19世纪俄国民粹派揭穿了“代表君主利益”的真面目,哪里还有脸面混下去,也都各自家去了。此时只见孔老夫子缓步而来,对着古代祭祀先农的“天子”、“强调和脚上有牛粪的农民打成一片”的大神,是深深一躬到地。樊迟忙端过椅子来,请师尊安坐了,于是几位就海聊起来。

孔子对“大神”说,你是战国法家的传人,你们重视农业生产,却无视农民利益,把老百姓当成“耕战”的工具。“大神”老脸一红,不言语了。孔子又对许行和契诃夫《带阁楼的房子》中的男主角画家说,你们主张君民同耕,在技术上没有可行性,城市人每天到农村种地,光是打个来回就要半天时间。许行和画家也不吭声了。孔子又对李零说,“重农”这个词,故意把重视农业生产和重视农民利益混为一谈,两千五百年来把中国老百姓骗得是五迷三道的,你堂堂名校教授,怎么也上起当来?李零早已是羞愧难当。

孔子又对樊迟说,“按照恩格斯的观点,从本原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可见得农业生产一是种地的农民,一是种地的工具和技术。咱们春秋时期地广人稀,作为生产对象的田地是没有问题的。农家重视的是生产工具和技术,但是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咱们春秋时期最高级的生产工具只能是牛拉铁犁,而不可能有拖拉机。农业技术最多是精耕细作加上粪肥,而绝不可能发明出化肥和农药。因此在生产资料方面,我们已经不可能有质的提高。孔夫子说到这里,对着在坐的各位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接着说道,生产资料无法提高,唯一能提高的只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所以本夫子主张君主施行仁政,减轻农民负担,吸引四方之民都到本国来种地。

孔子又对着古代祭祀先农的“天子”说,法家的耕战把老百姓当成工具,秦皇汉武前车可鉴。“天子”听了连连点头。孔子又对孟子说,许行主张君民同耕,却不知道社会分工的原理,因此只是空谈。孟子听了连称有理。孔子最后总结道,我们儒家主张中庸,也就是既重视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农民利益,这就需要封建统治者不要过分贪婪,所以主张行仁政,请问有错吗?封建权贵和资本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也就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灭。儒家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讨论问题,何至于就被什么北大教授说成是“看不起庄稼汉和种庄稼”,真真是屈杀老夫也。听到此处,樊迟已经是恍然大悟,眼含热泪握住老师的手,弟子知错了。众人相谈甚欢,旋即又握手话别,只留下李零一人,手握令箭,默默发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20 21:49:19 +0800 CST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字数:43670

发表时间:2016-05-07 19: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1:40 +0800 CST

评论数:1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