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丧家狗》硬伤一箩筐

三十七、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断章取义何时休?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李零说:“南容这个人,好像比较滑。国家有道,他保官;国家无道,他保命。但孔子喜欢,不然不会把侄女嫁给他。孔子的这个侄女,是他哥哥孟皮的女儿。孔子为什么喜欢南容,这跟他的生活哲学有关,他是不主张玩命的。”

李零这个人没有逻辑,这是又一个例子。孔子的哥哥孟皮生下来就有足疾,可谓是个苦命人。孟皮早死,而托孤于孔子,孔子应该把侄女嫁给烈士吗?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得孔子并非不主张“玩命”,而只是不主张玩孤儿妇孺的命。孔子有错吗?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3 16:19:59 +0800 CST  
三十八、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在学术领域大搞发明创造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昼寝,几千年都研究烂了。主要有三派观点,一是儒家信徒不可以睡午觉。二是画寝,基本上是胡扯。三是南怀瑾提出的,宰予身体不好。李零对此不可能说出半句新鲜话,只好再次发明创造一番。李零说:古人把一日分为朝、昼、昏、夕四段,昼,大约是上午9点到下午4点。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淮南子·天文训》:“禹以为朝昼昏夜”。《说文解字》夕:“莫(暮)也。从月半见。”汉典夕:“本义:黄昏,傍晚。”可知“夕”字的本义就是昏和暮。虽然“夕”也有“夜”的引申义,但是《左传》的“朝昼夕夜”和《淮南子》的“朝昼昏夜”,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本义和引申义是不并立的。“夕”不和“昏、暮”作为不同的概念同时出现,否则就会出现理解混乱。通过搜索成语在线网站,没有“夕+昏”和“夕+暮”的成语。在诗词名句网查询,“夕+昏”只有19个结果,“夕+暮”只有11个结果,说明古人很清楚什么叫小学语文,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小学语文不及格。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3 21:01:40 +0800 CST  
三十九、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李零把“吾亦欲无加诸人”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的。李零进一步将之解释为“恕道”,错了。“恕”是“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也就是“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恕道”是“设身处地为別人着想”,我认为这个“设身处地”只能对弱势受害者有效,而绝不能对作恶者也去“设身处地”一番,为其作恶的行为找出种种合理的解释,比如这个坏蛋天生就有犯罪基因,所以就原谅他吧,这不是“恕道”,而是犯贱。

李零进一步把曾子的“犯而不校”说成是“不抵抗主义”,这可就乱套了。曾子的“犯而不校”,已经违背了孔子“以直报怨”的原则。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都是一个“忍”字,曾子以“忍”来表现修养,蒋介石以“忍”来换取全面抵抗的时间和空间,二者显然不是一回事。

李零更进一步把甘地说成是“不抵抗主义”,完全说错了。甘地是“非暴力不合作”,是一种特殊的抵抗手段,而绝非不抵抗。追根溯源,还在于鲁迅把“犯而不校”错误地定义为“恕道”,鲁粉李零的头脑也就跟着乱七八糟。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犯而不校”是忍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这个“别人”是个弱势受害者,则这个“恕道”是仁道,也就是人道主义。如果这个“别人”是个作恶的坏蛋,则这个“恕道”是主张“以直报怨”的孔子所反对的贱道。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3 23:07:14 +0800 CST  
恕,是推己及人。恕道,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前者是以自身为出发点,后者是以别人为出发点。前者有我,后者无我。有我的是儒家,无我的是墨家。恕,有两个层面。主动的恕,是推己及人。被动的恕,是请求别人体谅,可知宽恕和饶恕是恕的引申义。中国人受到汉字多义的困扰,头脑是非常混乱的。恕原本是以自身为出发点,但是请求被宽恕饶恕者,要求对方以别人为出发点,可知“恕道”违背了“恕”的初衷。“恕”原本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却变成了“人所欲,己施之”。这个问题过于深奥,恐怕得一篇博士论文才能说个大概。暂且。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3 23:54:22 +0800 CST  
四十、钱穆挖坑,李零跌跤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朱熹《论语集注》:“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钱穆《论语新解》:“庚: 二斗四升为一庾。谓于一釜外再增一庾,非以庾易釜。或说:一庾十六斗,然孔子本不欲多与,不应骤加十六斗,今不从。”

《康熙字典》庾:“《左傳·昭二十六年》粟五千庾。《註》庾十六斗。”汉典庾:粟五千庾。——《左传》。杜预注:“庾,十六斗,凡八千斛。”这么权威的注释,钱穆为什么“不从”呢?因为“请益”是“请求增加”的意思,所以钱穆就把孔子第二次所说的“与之庾”,理解为“给他增加一庾”。但是孔子两次说的都是“与之”,明明白白就是“给他”,并没有说“给他增加”。换言之,即使孔子第二次说的“与之”里,包含了“增加”的意思,也可能是“增加到”,如此钱穆的理解就讲不通了。

后文是“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孔子给了原宪九百栗,朱熹《论语集注》说“九百不言其量,不可考”,钱穆却硬要根据所谓“上士”的俸禄标准,说是孔子给了原宪“九百斛栗”,一斛是十斗,九百斛就是九千斗。钱穆又说“古量约合今量之半”。网上数据说一斗米是12.5斤,那么九千斗乘以12.5再除以2,等于56250斤米。一个人一般每天吃一斤米,一个人活七十年是25550天,孔子一次性给了原宪两辈子都吃不完的米,难道孔子和原宪是大贪污犯?《论语》是一部贪腐经?可见得钱穆虽然是国学大师,却未必就是金口玉言。这就叫做“钱穆挖坑,李零跌跤”,关键的不在于有没有抄袭的机会,而在于自己要动动脑子。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4 01:10:34 +0800 CST  
四十一、李零在钱穆挖的坑里越陷越深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钱穆把“何有于我哉”,翻译为“这三事对我有何难呀?”杨伯峻翻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难呢?”南怀瑾的翻译是“除了这三点以外,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有”。百度百科提供的翻译是:“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李零抄袭了钱穆和杨伯峻的解释,事实证明再次抄错了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述而》紧接着的下面一段是: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前一句自夸“诲人不倦”太容易了,孔子后一句忧心“学之不讲”,这不是太明显的自相矛盾了吗?“默而识之”和“学而不厌”,这都是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但是“诲人不倦”还得看人家愿不愿意学,所以孔子要忧心“学之不讲”。所以钱穆说错了,李零也就跟着说错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4 01:42:11 +0800 CST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4 01:44:31 +0800 CST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4 02:53:14 +0800 CST  
四十二、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的学术水平仅止于民间地方小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吹捧颜回同时又自夸的内容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知道在“舍之则藏”方面肯定是不如颜回的,所以在“用之则行”方面提出挑战。但是对于行军打仗而言,“行”包括了“勇”和“谋”两个层面,子路把“行”理解为“勇”,却没有想到“谋”也是“行”。而且正如孔子所指出的,“谋”比“勇”更重要。如此简单的内容,李零身为名校教授却连跌四跤。

第一跤:李零在“则谁与”后面加了个括号,写成了“则谁与(欤)”,以难释易,而且解释错了。“则谁与”,朱熹翻译为“与己同”,钱穆翻译为“将和谁同事”,杨伯峻直接把“与”翻译为“偕同”。可知“则谁与”的“与”字,就是“生死与共”的“与”,李零却弄出个感叹词“欤”,观其字型,确实是“欠”了个“与”。

第二跤,李零说“颜渊,箪食壶饮,穷街陋巷”。颜回是“箪食瓢饮”,《孟子·梁惠王下》和《三国志·诸葛亮传·隆中对》是“箪食壶浆”。李零这个人脑子够乱的,把“箪食瓢饮”和“箪食壶浆”混为一谈,生造出一个“箪食壶饮”,还好意思印成白纸黑字。

第三跤,李零说“孔子喜欢的是‘谋’,而不是‘勇’,特别是莽张飞式的匹夫之勇。”。《论语·阳货第十七》: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在《论语》中还分别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勇而无礼则乱;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可知孔子把“勇”作为实现“仁”、“义”、“礼”的手段,对于《论语》的这段话来说,孔子认为“谋”比“勇”更重要,而绝非不喜欢勇。

第四跤,李零把张飞定义为“莽”和“匹夫之勇”。《水浒传》四次称鲁智深为“莽和尚”,还有两次把李逵定义为“莽撞”、“莽性”。《三国志》对张飞的评价是“雄壮威猛”、“万人之敌”、“虎臣”。对张飞义释严颜,则评价为“国士之风”。《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则借刘备之口说:“翼德自来粗莽,今亦用智,吾无忧矣!”可知张飞在三国早期就已经智勇双全,之后的拒水断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每一次也都是有勇有谋。史学家更进一步指出,张飞还擅长书法和绘画,简直就是一位儒将。而历史上对张飞的评价,正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三国志 晋书》的“关张之勇”所统计的,评价张飞最贴切的就是一个“勇”字。网上文章指出,莽张飞的形象来自《三国志评话》和民间三国戏曲,所谓桂剧有“涿州来了翼德张,披头散发一员将。三老子来了,我叫你拿命来!”更有地方小戏中的黑脸张飞一出场就说:“大字黑麻麻,小字我认不得它!”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达不到《廿二史札记》的水平,达不到《三国志》的水平,达不到《三国演义》的水平,而只能达到民间地方小戏的水平。可悲啊。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4 14:18:41 +0800 CST  
四十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只是个历代腐儒的小跟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而可求”,不可解。钱穆翻译为“富若可以求”;杨伯峻翻译为“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朱熹翻译为“富若可求”;根据的都是《史记·伯夷列传》的“富贵如可求”。但是《史记》的写作年代在《论语》之后,可见得司马迁也认为这句“富而可求”讲不通,所以要改为“富贵如可求”。子贡经商致富,证明孔子不应该对“富可求”发出疑问。而周朝宗法制是一个天生决定贵贱的社会,说明司马迁把富和贵并列为是否可求也不合理。

而且“求富”和充当“执鞭之士”又有什么逻辑关系呢?好比一个人想发财,所以心甘情愿去扫大街,但是扫一辈子大街也不可能发财。到此只能得出唯一合理的解释:“富人如果是可以求他的话(富而可求也),那么就算是执鞭之士这种从事低贱职业的人(虽执鞭之士),我也愿意帮助他(吾亦为之)”。请注意这里的“为”字,不是“作为”,而是“为了”。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喜欢换位思考,以富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到为富必不仁,不仁才能发财。换言之,自私才能发财,自私者发财以后,也绝不会变得乐善好施。所以孔子最后得出结论说:“富人如果不可以求他的话(如不可求),那么我也不要当这种为富不仁的家伙,还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从吾所好)。”

中国传统儒家社会,就是一个重农轻商的社会,因为儒家认为商人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是社会人心败坏的根源。分析到这一步,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求富”和充当“执鞭之士”,原本是绝对讲不通的,但是历代腐儒讲不通也要硬讲,而李零身为新时代的名校教授,也跟着乱讲一气,岂不是太没出息了吗?崇拜迷信权威,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这种人天生就不适合研究学术,而只适合穿得花花绿绿,扮演一只八哥或鹦鹉。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5 02:54:24 +0800 CST  
四十三、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只是个历代腐儒的小跟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富而可求”,不可解。钱穆翻译为“富若可以求”;杨伯峻翻译为“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朱熹翻译为“富若可求”;根据的都是《史记·伯夷列传》的“富贵如可求”。但是《史记》的写作年代在《论语》之后,可见得司马迁也认为这句“富而可求”讲不通,所以要改为“富贵如可求”。子贡经商致富,证明孔子不应该对“富可求”发出疑问。而周朝宗法制是一个天生决定贵贱的社会,说明司马迁把富和贵并列为是否可求也不合理。

而且“求富”和充当“执鞭之士”又有什么逻辑关系呢?好比一个人想发财,所以心甘情愿去扫大街,但是扫一辈子大街也不可能发财。到此只能得出唯一合理的解释:“富人如果是可以求他的话(富而可求也),那么就算是执鞭之士这种从事低贱职业的人(虽执鞭之士),我也愿意帮助他(吾亦为之)”。请注意这里的“为”字,不是“作为”,而是“为了”。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喜欢换位思考,以富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了解到为富必不仁,不仁才能发财。换言之,自私才能发财,自私者发财以后,也绝不会变得乐善好施。所以孔子最后得出结论说:“富人如果不可以求他的话(如不可求),那么我也不要当这种为富不仁的家伙,还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吧(从吾所好)。”

中国传统儒家社会,就是一个重农轻商的社会,因为儒家认为商人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是社会人心败坏的根源。分析到这一步,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了。“求富”和充当“执鞭之士”,原本是绝对讲不通的,但是历代腐儒讲不通也要硬讲,而李零身为新时代的名校教授,也跟着乱讲一气,岂不是太没出息了吗?崇拜迷信权威,是一种奴性的表现,这种人天生就不适合研究学术,而只适合穿得花花绿绿,扮演一只八哥或鹦鹉。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5 03:20:05 +0800 CST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前者是后者不成功的变体。“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变体的过程中摔了跟斗。因为“不义”是“富且贵”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吾少也贱”者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义而富且贵”的可能性。“富而可求也”的疑问,是“为富不仁”的委婉表达。“执鞭之士”,实际上说的是《乱世佳人》里的那句名言:“即使让我去撒谎,去偷,去骗,去杀人,上帝作证,我也不要再挨饿了。”《论语》是隔代追述,后来又改为口传心授,再合三家论语为一,所以其中必有很多错漏。而且孔子虽然身为圣人,也难免智者千虑之失。结论是把《论语》当成红宝书,错以为每句话都是真理,那可就太奴几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5 11:15:13 +0800 CST  
四十四、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不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李零抄袭前人,把“三人行”翻译为“我和两三个人同行”。“三人行”,钱穆翻译为“三人同行”。杨伯峻翻译为“几个人一起走路”。朱熹更是乱扯了一大套:“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一善一恶,恶的是吸毒犯,你自己又不吸毒,怎么改,改什么?

三个人一起走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论语·宪问第十四》: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钱穆《论语新解》:“与先生并行:先生者,先我而生,指长辈言。童子当随行,此童子乃与年长者并行,不差在后,亦是不知让。”可见得孔子很难“和两三个人一起走路”,除非都是同辈,否则要么孔子走在长辈的身后,要么晚辈在孔子的身后随行。前者难道是会用背影演戏的高仓健?后者难道孔子背后长眼?而且就算是两三个同辈和孔子并肩而行,孔子左顾右盼也太不礼貌了。

《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问题来了,“三人步”可以观察得更从容,“三人走”可以了解身体健康,“三人坐”可以知道得更深入,“三人食”可以考察得更随意。孔子凭什么一定要强调“三人行”?没有任何道理可言。《论语》无数次用到“行”,绝大多数都是“行为”,只有几次是“走路”。既然走路解释不通,那么“三人行”就一定是“观察三个人的行为”,“其中必有值得我镜鉴的”,好的成为我效仿的“镜”,学习之;坏的成为我警惕的“鉴”,提防之。孔子之后无圣人,因为孔子之后的历代腐儒,连一个“三人行”都理解不了,李零也是其中一个。附《论语》中的“行”,只有4次是表示“行走”: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其他65次都不是“行走”的意思: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没,观其行。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放于利而行,多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行己也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有澹台明灭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子行三军,则谁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躬行君子。久矣哉,由之行诈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子路,行行如也。闻斯行诸。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色取仁而行违。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行己有耻。言必信,行必果。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道之将行也与,命也。子张问行。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好行小慧。礼以行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行义以达其道。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道之斯行。四方之政行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这一条是用车的行驶,来比喻人的行为)!子路行(离开)以告。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出门)矣。孔子行(离开)。明日遂行(离开)。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5 13:15:40 +0800 CST  
四十五、善人不是好人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善人,在《论语》中另外出现了四次。1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参照《论语》中的另一段话:“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能臣)十人。’”可知“善人”就是“能臣”。2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还是能臣。3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善人还是能臣。4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这段话有多种解释,但是参照“子张学干禄”一节,可知“善人”的标准是“践迹”,也就是从政要遵循先王之道,说的还是能臣。

善人的含义已经确定了,再来看“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一言以蔽之,“浮夸风”,与之相对的“有恒”,必是“实事求是”四字无疑。至此孔子这段话已经可以理解了。“圣人”即是圣王明君,“君子”即是有道德修养的贵族,圣人和君子是董事长范畴的。“善人”即是能臣(以萧何为例),“有恒者”即是萧规曹随(践迹)的曹参,善人和有恒者是总经理范畴的。

李零把“善人”理解为“好人”,进而联想到“雷锋叔叔”,进而把“有恒者”解释为“一辈子做好事”。这是因为历代腐儒没有一个能理解孔子这段话,李零只好乱抄袭一气。这样的北大中文系,不要挤破头进去学也罢。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6 11:57:04 +0800 CST  
四十六、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陈词滥调几时休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李零沿袭了前代腐儒的见解:陈国人问孔子,鲁国先君昭公是否知礼,孔子不可能说不知礼。然后陈国这位就找到了拍砖的机会,说鲁国和吴国都是姬姓,而鲁昭公却娶了吴国公室的女儿,违背了周朝同姓不婚的礼制,因此鲁昭公不知礼,孔子“为尊者讳”。

周朝姓姬,据说是黄帝的后代。周文王的爷爷想传位给三儿子季历,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于是太伯(长子)、仲雍(次子)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这就是所谓“泰伯奔吴”,长途奔袭两千公里,在当时的江南蛮荒之地建立了勾吴国,于是吴国也姓了姬。怎么可能呢?

商朝末年的中国,毫无疑问是地广人稀,到处都是未开发的原始状态。泰伯兄弟两个想从陕西歧山跑到江苏无锡,面临着无数不可能克服的障碍。1 吃什么?三天找不到吃的,肯定饿得走不动路。而路途过于遥远,无论随身带着多少干粮也不够,只好就地取材。吃野果野菜,有可能被毒死,而且很多丛林沼泽地带未必有可食之物。狩猎,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被狼虫虎豹吃掉就算万幸了。近身肉搏,即使拿着刀枪棍棒,明显也不是猛兽的对手,所谓“暴虎冯河”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如果用弓箭射猎,既非农耕民族的周人所长,而且箭也会很快用光。2 怎么睡?没有野营专用帐篷,晚上能被蚊子叮死。3 怎么走?丛林中没有任何道路可言,沼泽地带更是随时要命,最关键的是想到江南,如何渡过长江呢?既不能游泳,又没技术和材料造船。4 穿什么?即使带着御寒的衣物,磨烂了也就只好光着膀子前进。5 闯入原始部落的领地,必将被格杀勿论。6 江南瘴疠之地,如何防疫?7 就算到了吴地,面对那帮野蛮而又语言不通的野人,如何服之?等等等等。

泰伯奔吴是一个历史疑案,被很多历史学家所质疑。《左传》鲁成公七年,吴人伐郯,鲁国大夫称吴国为“蛮夷”。成公十五年,“始通吴也”。襄公十二年,“吴子寿梦卒,临于周庙”,突然被承认为姬姓。据网上文章分析,这是晋国为了联吴抗楚而玩的把戏。泰伯奔吴在技术上没有可行性,在历史记载中又疑点重重,孔子对此必是心知肚明的,何况孔子的重要弟子子游正是吴国人,何况尧是黄帝的四世孙,舜是黄帝的八世孙,尧却以“二女妻舜”,难道不是早就违背了所谓同姓不婚吗?所以面对陈国人的质疑,孔子也只好装糊涂呵呵一笑。而李零面对“泰伯奔吴”这个历史难题,没有迎难而上进行考证的勇气,一味抄袭,太没出息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6 19:50:09 +0800 CST  
《第三种猩猩》和“泰伯奔吴”有关的内容摘录:

大河谷中有50000居民,这么大的社群怎么可能与世隔绝,让世人直到1938年才发现他们?那些巴布亚人又怎么会对外界一无所知?没到过新几内亚的人,很难想像一个50000人的社群会与世隔绝那么久。那怎么可能?大河谷距南、北海岸才不过185公里呀。欧洲人1526年(明嘉靖5年)发现新几内亚,荷兰传教士1852年(清咸丰2年)到此定居,欧洲殖民政府1884年(清光绪10年)成立。为什么还需要54年才发现大河谷?

答案是:地形、粮食与挑夫。只要你踏上新几内亚,试过离开已有的道路,四处步行,就会明白我的意思了。那儿海岸低地是沼泽,内陆有连绵的山脉,棱钱就如刀锋,到处覆盖着密林,你一天最多只能穿越几公理。1983年,我到新几内亚库马洼山脉调查,我与12位新几内亚人花了两个星期,才向内陆推进了11公里。要是与英国鸟类协会50周年纪念探险队比较起来,我们根本没遭遇什么困难。他们在1910年1月4日登上新几内亚,然后向内陆160公里开外的山峰前进。第二年2月12日,他们终于就弃了,打道回府。那13个月中,他们连一半都没走到(只越过了72公里)。

除了地形障碍,当地无法找到食物,这更让探险家举步维艰。新几内亚没有大型动物可以猎杀。在低地丛林中,新几内亚土著当主食的植物是西米椰,这种植物的茎髓可以榨出一种物质,有橡胶的质地、呕吐物的气味。然而,在山上,即使土著都无法靠野生食物维生。

丛林中找不到野生食物,探险家想到无人居住的地区调查的话,就得自备粮草(有时即使到有人家的地方,也未必能得到足够的给养)。一个挑夫能携带18公斤食物,要是他一人食用,大约可以维持14天。所以,在发明飞机(空投补给)之前,探险队若想深入内陆7天以上,就得靠挑夫队往返搬运给养,在内陆建立补给站。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海岸上准备700人日分量的给养,用50名挑夫运送,在距海岸5日的地点,储存200人日的给养,然后挑夫花5天回到海岸。在这个过程中,挑夫消耗了500人日的给养。然后15名挑夫到那个补给站,取出储存的结养,再前进5日,建立第二个补给站,储存50人日的给养,回到第一个补给站(接受补给),这个过程消耗掉150人日给养。然后……

人类在最近1万年前,自由自在的旅行根本不可能。每个村落或队群,都是一个政治单位,与邻近的单位陷在战争、休战、联盟与贸易的走马灯中。因此,新几内亚高地上的土著,终生在出生地方圆16公里之内活动。他们偶尔会走进紧邻村落边界的土地上,或者是为了偷袭邻近村落,或者是在休战期间得到了许可,但是他们没有"社会公约",规范走出紧邻村落边界的土地后的行为。对土著而言,容忍不相干的陌生人?难以想像。更别说这样的陌生人敢现身了。

即使在今天,这种"别僭越"心态仍残存在世界许多地方。我在新儿内亚,每次外出观察鸟类,都不辞辛劳到邻近观察地点的村落"拜码头",征求同意。有两次我疏忽了(或我"拜错了码头“),就划船到上游去观鸟,回程时就发现河道被独木舟堵上了,村民用石头打我,他们非常愤怒,因为我擅闯了他们的地盘。在西新几内亚,我住过依洛匹人的村子,我想到附近一座山里,必领穿越邻近的法玉族地盘,依洛匹人听我说了,就向我解释:只要我走进他们的地盘,法玉人会杀了我。依洛匹入这么告诉我,语气自然,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从新几内亚的观点看来,事情就是那样,仿佛天理昭彰,不证自明。法玉人当然会杀掉任何一个擅闯地盘的人,难道你蠢得以为法玉人会放任陌生人走人他们的地盘?陌生人可能会猎杀他们地盘上的猎物、偷拐妇女、散播疾病,以及侦察动静、策划偷袭。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6 20:11:24 +0800 CST  
四十七、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对概念懵然无知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李零试图证明孔子不是圣人,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暴露出其人根本搞不懂字词的基本概念。李零说:“圣人最高,仁人其次,君子又其次。”李零之前也说过:“仁人,不光洁身自好,还能助人为乐,比圣人低,比君子高,”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又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知君子是称号,“智仁勇”是内容。如此,谈何仁人比君子“高一个层次”?

李零说:“当时人的想法,只有尧、舜这样的明君圣主,才配叫圣人”,而孔子“虽当过官,但时间很短,没有任何权力,不可能安民济众。”李零在之前还说过:“‘圣人’最高,是有德有能,也有权有位,可以兼济天下的人。”这样就能证明孔子不是“圣人”了吗?

所谓批评,无不是自设标准,李零为“圣人”设立的标准是“有德有能有权有位”。但是孔子被当时或后世称之为“圣人”,是按李零这种标准来衡量的吗?

孔子和“圣”字有关的历代追谥:1 北魏孝文帝:文圣尼父;2 唐太宗:先圣;3 宋真宗:玄圣(素王);4 宋真宗:至圣(避宋圣祖之讳)。从文圣到素王,后世尊孔子为圣人的标准,一是继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二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两千年来定义如此清晰,标准如此确定,李零却硬要自设一个“有德有位”的标准,李零曾经在丧家狗前言嘲笑孔子是唐吉诃德,请问谁才是真正和风车大战三百回合的唐吉诃德?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哗众取宠竟然还混得不错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01:33:48 +0800 CST  
四十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写议论文的水平等于零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这段话的传统解释,都说是描述曾子临终时的情况。李零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这是讲曾子大病初愈。我们鼓励新见解,但是李零证明的怎么样呢?李零作了三次努力,全部遭到了可悲的失败。

一、李零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曾子“刚从死亡线上逃脱的感觉。”《诗经·小雅·小旻》的这句话,是形容周幽王把国家搞到了灭亡的边缘。事实是在周幽王的手里,西周确实灭亡了,李零所谓“刚从死亡线上逃脱”根本不能成立。

二、李零把“而今而后,吾知免夫”,,解释为“从今以后,我才知道,什么叫捡了一条命。”如果“免”是“捡了一条命”,那么就应该是“从过去到现在”,怎么可能是“从现在到以后”?曾子的“免”和手足俱全有关,曾子如何能保证以后再遇到灾祸,就一定能身体发肤毫无毁伤?

三、李零突然回到传统解释,引用了孔子所说的“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然后又紧急刹车再180度大转弯,作最后的挣扎,一共徒劳挣扎了三次。

1 李零把“孝经”定义为“传为曾子作”,事实是《孝经》传为孔子作,后又被认为是曾子追述孔子所讲的孝道,曾子门人所作的记录。

2 李零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说成是“传为曾子作的《孝经》也说”,事实上这句话明明白白就是孔子说的。

3 李零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定义为“儒家重生,认为生命是父母的礼物,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其实这句话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有体力精力照顾父母以行孝道,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以光宗耀祖。“把身体保护好”是手段,却被李零当成了目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这是啥眼神?丢人丢到国外去了?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12:34:36 +0800 CST  
点评至此,共计三万两千余字,突然闻到了某种味道。中国2004年开始在全球设立孔子学院,李零2007年出书辱骂孔子是丧家狗。2014年至今,美国多家大学关闭孔子学院,2016年5月,李零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的丧家狗,一言以蔽之:投名状。否则绝对无法解释,错漏百出者竟然能被美国人看上。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13:03:36 +0800 CST  
四十九、、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零颠三倒四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背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李零把上一段的“曾子有疾”,和这一段的“曾子有疾”,合取了一个标题叫“曾子大病一场”。李零在上一段说,“曾子大病一场,死里逃生”、“捡了一条命”;李零在这一段又说,“此章也是讲曾子生病,可能就是上面那场大病”、“人之将死,应该说点掏心窝子的话,真心话,有意思的话。但曾子的话特没劲,全是讲君子的仪容。”请问曾子到底是“捡了一条命”,还是“人之将死”?所谓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李零,岂不是说话非常没谱吗?颠三倒四,搞得豆瓣一众小资神魂颠倒,以至于集体倾倒,也不怕摔个大仰巴饺子。

李零嫌曾子的临终遗言没有“掏心窝子”、不够“有意思”、“特没劲”,并且举出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斯临刑前所说的“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司马迁的《史记》里采信了“丧家狗”的说法,被李零拿来当作辱骂孔子的依据,所以李零要吹捧司马迁。李斯的厕鼠仓鼠之论深得李零之心,因此李零要吹捧李斯。可惜李斯被俱五刑夷了三族,这门亲是无论如何也攀不上的。李零又说陆机临死前感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陆机临刑前的遗言确实很有文采,但是李零却忘了他的偶像鲁迅临终前是“一个都不宽恕”,毫无文采可言。更何况李零新获所谓院士的“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其创始人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临终遗言仅仅是“托马斯·杰斐逊还活着吗?”李零是不是应该在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新任外籍院士的就职演讲上,指责其创始人约翰·亚当斯的临终遗言是:“人之将死,应该说点掏心窝子的话,真心话,有意思的话。但约翰·亚当斯的话特没劲,全是讲朋友的遗容。”
楼主 累了困了倦了  发布于 2016-05-17 13:46:57 +0800 CST  

楼主:累了困了倦了

字数:43670

发表时间:2016-05-07 19: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1:40 +0800 CST

评论数:1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