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关于这一点,正史上基本上是两种解释,首先是吕布离开袁绍去投奔张杨,经过张邈住处,与他告辞,两人拉着手立下了誓言。袁绍听说这件事,无比气愤。张邈担心曹操最终将会替袁绍杀自己,心中总是不安。这个理由总觉得有点无厘头,袁绍想杀张邈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就是为了怕袁绍儿反曹操,有点说不过去。于是还有一种流行说法说是因为曹操滥杀无辜,特别是杀了当地名士边让的全家,这件事让大家心冷,导致叛乱。在《三国志》和《后汉书》有关张邈的传记中,并没有提到张邈和边让的关联。不过,在三国名士陈琳代替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一夫奋臂,举州同声,故躬破于徐方,地夺于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9 21:00:38 +0800 CST  
陈琳是三国人物,后来还成为曹操的臣子,他对于曹操的描述,可信度极高。在这几句话中突出了一个意思,曹操在兖州时期,多行不义,最突出的就是杀掉了九江太守边让,边让这个人是天下知名的贤士,正直敢言,却因此得罪了曹操。曹操不但是杀了边让,更把边让全族三百多人一起诛杀。边让的死,让整个天下的士林都极为愤怒,于是一个人站出来反对,整个兖州都一起追随。陈琳认为,边让被杀,正是曹操在徐州战败,被吕布夺取地盘的真正原因。
但真的就是这个原因吗?我认为不是那么简单。历史状况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就我们现在说起抗日战争时期,肯定觉得那时应该是全国同仇敌忾,群情激昂,但实际可能大部分民众对于不同军阀,甚至是否外族统治都是所谓的,只要生活能过得下去就行。说个大家都体验过的。可能以后史书上回顾2008年奥运会,说的肯定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喜迎奥运。但实际上如何应该是不同的人心态都有差别的,至少那些有碍市容,被遣送回家的那些人时不会感到欢欣鼓舞的。
所以对于当时真正的历史状况、当事人的想法,后人谁也不可能真正说清楚。所以这里我也就是妄自猜测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首先这件事最重要的人物不是陈宫,而是张邈,张邈,字孟卓,少时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倾家荡产,壮士多有归附于他的。曹操、袁绍都是张邈从小的铁哥们。董卓专权时,张邈任陈留太守,曹操与张邈首先举兵征讨董卓。曹操追击董卓的一战,除了张邈其他诸侯都在袖手旁观看笑话,张邈曾派将帅卫兹率部跟随曹操作战。袁绍成为盟主后,时常表现得傲慢矜持、不可一世,张邈经常直言责备他。于是袁绍派曹操杀张邈,曹操不从,反而责怪袁绍说:“孟卓是我的好朋友,无论如何都该容得下他,如今天下大乱,不应自相残杀啊!”张邈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敬重曹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9 21:10:12 +0800 CST  
曹操对张邈也是非常信任的,公元193年,曹操在第一次征讨陶谦前对家人说:“我如果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孟卓。”结果曹操凯旋而归,见到张邈,两人相视而泣。那为什么张邈还是背叛了曹操呢?我们先从张邈的心态来分析,张邈与曹操是好朋友,是属于士族中有名的“八厨”之一,曹操只能算张邈的后辈,而且张邈对曹操应该也一直有着关注和提携。
当百万青州黄巾军袭来,兖州牧刘岱出兵迎敌,壮烈牺牲。这个时候,无论是资历、还是声望,张邈都应该站出来,带领大家抗敌。但这个任务实在太过艰巨,危险系数过大,张邈退缩了,大家群龙无首,没办法只有到处寻找救兵。可这个时候又该到哪里又救兵呀?找中央,李傕还在和王允打得不可开交呢,找袁绍,袁绍和公孙瓒同样打得热火朝天,找刘表、张鲁之类的,根本就鞭长莫及。没办法,鲍信推荐了曹操,史书上鲍信就是曹操的忠实粉丝,但我看也未必,鲍信让弟弟跟着曹操去打董卓,结果一仗就挂掉了,鲍信应该对他的军事才能也不看好,只是实在没人,死马当活马医了。这么凶险的地方,曹操还是义无返顾地来了,说明了曹操的勇气和干大事业的决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9 23:13:37 +0800 CST  
回复第598楼,@无辽之人

lz说东汉是亡于士族豪强,lz有详尽的证据吗?
--------------------------

这个史书里肯定不会这么写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30 11:56:06 +0800 CST  
结果令大家大跌眼镜,曹操竟然用几千人马就搞定了百万黄巾军,而且还拥有了一支号称三十万的军队,也因此众望所归地当上了代理的兖州牧。这简直跟中了彩票大奖一样,这彩票本来是张邈的,结果他不敢要,转让给了曹操,其实他心里应该也明白,这是靠曹操自身的勇气和实力赢得的,但心中应该很不是滋味。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一切都不会改变,他们仍然是好兄弟,但事情有发生了变化。
前面说过曹操在顿丘、在济南国的表现,大家肯定觉得曹操干得好,干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这是作为一个好官应该做的。但你要是联系实际来看,就会觉得曹操所作所为非常的“二”。曹操做的那些事无非就是找到当时老百姓最有怨言的症结,然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强硬改革。如果把曹操穿越到现在某市当市委书记,曹操一去,先免掉五个区中的四个区长,然后先禁止政府高价拍卖土地,然后拿出70%的土地用来建经济适用房,并限制房价,按平均居住面积核出的每套房价不得高于居民平均年收入的五倍,只有其他30%流入商业地产市场,用于高档住宅开发;然后曹操取消公务员福利的双轨制,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紧接着曹操取消垄断企业如两桶油、移动之类的垄断地位,引入国内外民营企业加入竞争。好了,就这么多了。大家看完,是不是觉得都是确实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不过现实生活中,没有官员敢这样做的,这基本就是一个找死的节奏。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31 21:30:54 +0800 CST  
两千年前曹操做的就是类似与这样的事,史书上没有记载曹操早兖州的执政情况,不过估计应该和他在济南国的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曹操在兖州当政的时间很短,差不多从领代兖州牧到张邈叛乱,也就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还经历了数次战争,但这也已经比他在济南国的时间长了。所以我猜测,曹操应该把兖州的士族豪强们得罪得差不多了。
边让是兖州士族的领袖人物,他到底做了什么,历史上没有记载,从陈琳代的讨伐曹操的檄文中,也就是说他“直言正色,论不阿谄,”就被曹操杀害了,感觉曹操是不是脑子有病,别人议论两句就杀人全家,这显然不可能是那么简单。所以实情我估计是曹操侵犯了兖州广大士族豪强的利益,这些人就希望边让能够出头,对曹操的各项执政方针进行抵制。边让于是就当了出头鸟,对曹操的行为进行了评头论足,偏偏曹操又是很“二”的人,对于执政一向是铁腕政策。马上就杀鸡给猴看,把边让一家都杀了,于是大家也都消停了,不过也埋藏下了仇恨的种子。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31 22:06:49 +0800 CST  
@远行2014 607楼 2014-02-01 16:59:07
不错。多角度看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现在的人不需要告诉他结果,因为没有人认可别人的结果,给人开启一扇思考的窗,才得以窥探真实的自我。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1 19:36:47 +0800 CST  
当曹操为报父仇,集齐手下所以力量去讨伐陶谦时。陈宫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临了。陈宫在正史里没有单独的传记,所以身世及与曹操以前的关系不可知了,最早出现的时候是曹操任东郡太守时,但好像曹操的这个太守就没有去上任,所以也说不清楚了。最早陈宫明确出现是在兖州刺史刘岱在同黄巾军的战斗中身亡的时候。此时的陈宫四处游说,推荐曹操入主兖州。虽然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是简单的提到:“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但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中记载就比较清楚:“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有是裴松之的补注,又是《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其中的立场是很明显的,在这里,文中先突出陈宫的功劳以及对曹操的看法,而后来陈宫做了一个180度的大拐弯,也足以让读者浮想联翩了。大家就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陈宫看清楚了曹操的本来面目而做出了改变。当然,后来《三国演义》对于这个就圆的更好了,把陈宫塑造成一个忠勇刚烈人物的形象,也反衬出曹操残忍、奸诈的奸雄性格。实际上就是最后陈宫被曹操所擒宁死不降的故事也是出自于野史《典略》,也并不一定是完全当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宫与兖州那些士族豪强们应该是比较熟识的,对于他们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他应该感觉到了士族豪强们对于曹操的不满青训,所以当曹操权利出兵以后,他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在乱世中创建大业的机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1 20:53:18 +0800 CST  
回复第578楼,@jin136280

回复第570楼, @jin136280
写的不错 很贴近 历史 真相了!!!
提几点
1.袁绍此人NB 看清了未来 所以,借何进的手除掉了宦官集团 然后引董卓入京 洗白自己 远离是非之地 回到北方根据地 养精蓄锐 坐等天下风云变幻。
2,黄巾势力 总感觉是士人豪强集团在利用它在对抗皇权集团。
3,曹操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也没那么简单 要不然青州军不会只买他一人的账
--------------------------
@qhayjf 577楼 2014-01-25 08:25:36
袁绍确实挺厉害的,只是继承人的选择出问题了,黄巾军与朝中大臣,包括宦官都有勾结,是肯定的,互相利用吧。还有曹操与青州黄巾之间的关系,史书上没有说,我们也只能猜测了

-----------------------------

继承人是一个 还有...
--------------------------

吕布的弱点太多,确实很难成大事,不过刘备离开徐州,也不是他愿意的,当时他也是看一步走一不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2 11:14:29 +0800 CST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有是裴松之的补注,又是《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其中的立场是很明显的,在这里,文中先突出陈宫的功劳以及对曹操的看法,而后来陈宫做了一个180度的大拐弯,也足以让读者浮想联翩了。大家就会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陈宫看清楚了曹操的本来面目而做出了改变。当然,后来《三国演义》对于这个就圆的更好了,把陈宫塑造成一个忠勇刚烈人物的形象,也反衬出曹操残忍、奸诈的奸雄性格。实际上就是最后陈宫被曹操所擒宁死不降的故事也是出自于野史《典略》,也并不一定是完全当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宫与兖州那些士族豪强们应该是比较熟识的,对于他们的情况也比较了解。他应该感觉到了士族豪强们对于曹操的不满青训,所以当曹操全力出兵以后,他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可以在乱世中创建大业的机会。
从正常的道德伦理来看,陈宫的行为是给自己人背后捅刀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这种行为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但道德是完全不具约束力的,而这种道德负罪感是非常好化解的,比如说背叛,那只要把背叛的对象设定成一个坏人,那基本心理上就不会有什么负担了。前文说过,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坏人和好人都是不存在的,这是要从利益立场角度来看的,曹操作为政治人物,从某些立场来看,他做的“坏”事那是多了去。
这种心理调节的作用是无往不利的,你可以杀人放火,但心里却不会有一点点道德的负罪感,几十年前,一个叫宋彬彬的娇滴滴的大姑娘改名叫“宋要武”并成为全国最知名的红卫兵领袖,参与了殴打致死她们的老师、北师大附中副校长卞仲耘,并带领她手下的革命小将们干了一系列他们认为非常革命的行为。已经怀孕的刘美德被他们剪成了阴阳头,强迫她在操场上爬行,把地上的污物强塞到她嘴里,用包有塑料皮的金属条打她。另一名正在爬行的女教师被一个红卫兵用军用皮鞋碾踩。卞仲耘、胡志涛、刘志平、梅树民和汪玉冰五名教师被活活打死,跪在地上用带钉子的棒子打死,用锅炉房里提来的开水烫死。美术教员陈葆坤被丢入喷水池中打死,初中女生吴芳芳不小心弄坏了领袖的纸像,被毒打后与陈葆坤的尸体关在一起,以致终身精神失常。
这样的暴行是惨绝人寰的,是严重违反人类伦理的,但在这些革命小将的心中,应该不会有一丝丝内疚,相反,他们应该是觉得自己在干着非常正义的事,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2 22:57:20 +0800 CST  
回复第607楼,@远行2014

不错。多角度看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现在的人不需要告诉他结果,因为没有人认可别人的结果,给人开启一扇思考的窗,才得以窥探真实的自我。
--------------------------

是呀,现实生活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3 09:45:59 +0800 CST  
在我看来,陈宫更像一个投机者,当然,实际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算得上投机者,做事情都是在衡量利弊,评估风险,以小博大,看准机会做出自己的决定。大家通常把“投机”看做贬义词,实际上这个词在经济学上是中性词,除去其中的一些可能的道德因素,投机本身没有什么不对,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但这件事陈宫威望尚浅,所以必须劝说的关键人物是张邈。史书上陈宫是这样劝说张邈:“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这话包含了好几层意思:首先说张邈你也是一方名士,在兖州也混了那么多年了,曹操原来只是你的后辈,还是个阉三代,初来咋到,现在反而位于你之上,你不觉得惭愧吗?曹操现在全力出兵,留下权力真空,现在兖州的士族豪强对曹操都不感冒,只要你振臂一呼,保证大家都会响应;如果你还有顾虑觉得自己军事能力不足的话,我可以给你联络到当今名将吕布来帮忙,曹操失去根据地,就像无源之水,肯定败亡,到时将军你可以雄踞兖州,并以此为基础,将来纵横天下也未可知。这几句话都说了张邈心里去了,道德算什么、兄弟情义算什么,但筹码够大时,一切都是浮云。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3 20:04:38 +0800 CST  
一个受到压制的地方豪强张邈(张超)、一个受到冷落的谋士陈宫、一个没有地盘的流浪军领袖吕布,三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曹操可能还是被仇恨蒙蔽了心智,又或者是年轻太轻信感情,总之对于这次反叛的行动,曹操事前没有一丝的察觉和警惕。。《三国志,高柔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高柔)谓邑中曰:‘今者英雄并起,陈留四战之地也。曹将军虽据兗州,本有四方之图,未得安坐守也。而张府君先得志於陈留,吾恐变乘间作也,欲与诸君避之。’众人皆以张邈与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年轻的高柔都能看出危机,曹操这可算得上当局者迷了。
正如陈宫所料,张邈振臂一呼,各郡县纷纷响应,形式一片大好,但张邈这人真不知道说他什么好,关键时候又缩到后面去了,让吕布当了兖州牧,兖州豪强对于外来户曹操不认同,难道对于外来户吕布就很欢迎吗?我看未必,所以我觉得这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张邈不愿意出头,吕布可是当仁不让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3 23:04:58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4 19:12:55 +0800 CST  
曹操的危机来到了,这时候的曹操应该感觉很累,对友情感觉不会再爱了。这件事对他的的打击应该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后来越来越多疑了。当然,目前来说,这个并不重要,摆在曹操面前的是生存问题,曹操急忙回兵,后来曹操还评论过吕布的用兵之道,认为吕布没有在亢父和泰山的山道据险而守实在是一大失误,否则曹操只能在徐州打游击了,那曹操就非常危险了。其实我倒是觉得吕布倒真不是脑子有问题,他是懒得那么做,因为他对自己的军队太有信心了,确实吕布带出来的骑兵确实是天下有名的,而对于曹操,尽管他已经打败过袁术和陶谦,但吕布估计对他的印象还是那个被徐荣打得全军覆没的曹操。所以吕布就在城里等着曹操的到来,然后出城野战再次让曹操体会一下曾经的感觉。
其实吕布这种错误大家都会犯,就像中国足球队失五球被泰国二队打败的“惨案”,其实中国队要是早早树立起以守为主,反守反击的战术的话,这场球应该不会输,但泰国队是什么队,不要说中国队队员,就是广大球迷也看不起他们,中国队当然就是全力进攻,企图给泰国队杀个下马威。但是事与愿违,反而被泰国队打出反击得手,失球一多,队员的心里失衡,患得患失,最后落得输球输人的后果。曹操率兵杀向濮阳,吕布也不守城,列兵相迎,吕布确实也不含糊,杀得青州兵全军溃退,曹操又一次在战场上遇险,不仅坠马,还烧伤了左手掌,但吕布低估了曹操的韧性,曹操虽败不乱,重新整军厮杀,两军相持百日,因军粮不足而各自退兵。但其实曹操已经完成了战略意图,因为他成功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4 20:09:45 +0800 CST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4 22:24:50 +0800 CST  


上两张地图以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状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4 22:26:22 +0800 CST  


群雄涿鹿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5 12:01:08 +0800 CST  
关于濮阳的这场战争,三国志是这样说的:“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袁暐献帝春秋曰: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这里面引注的《献帝春秋》里的版本与陈寿的就完全不同,《献帝春秋》这部书写于何时已经搞不清楚了,但前文说过陈寿是拥曹的,所以文中也会有许多曲笔回护曹操的地方。这一战曹操应该是受伤了,而且应该是烧伤,而在野战中,烧伤的几率很小,而在城中那就比较说得通了。《三国演义》采用的就是后面这个版本,而且更富戏剧性,是吕布用画戟压住了曹操追问曹操的下落,曹操急中生智,就说是那个乘黄马的是曹操,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连环画的情景,这一页吕布画得非常的大,那个大大的画戟让人影响深刻,不过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曹操带兵入城,作为冲锋陷阵的将领,曹操不可能不穿盔甲,绝不会是像连环画里画那个文士模样,那吕布的军队怎么会认不出来曹操,至少是要把他当做敌兵来对待的。除非曹操当时已经是一副丢盔卸甲、仓皇出逃的模样。陈寿的说法,曹操是败于野战三国第一的吕布,这不丢人;但后一种说法是中了武夫吕布的计,而且是丢盔卸甲的狼狈模样,这就有损武帝的光辉形象,所以陈寿是不会这么说的。
接下来因为天灾人祸,中原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曹操的危机远未过去,曹操现在的地盘仅仅有鄄城、东阿、范县,在大饥荒是时期却要养活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周边又是几股敌人在虎视眈眈。曹操也一度想放弃,计划再次投靠袁绍,做回袁绍的小弟。幸好谋士程昱苦劝,曹操才打消了这个念头,至于曹操是如何度过这段艰难岁月的,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曹操是怎样苦撑的,估计首先肯定是裁军,然后就得节衣缩食,当然,这应该是不够的,到处抢东西是肯定的,再熬不下去吃人都有可能,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那个状况,人吃人是肯定的,史书上也是明明白白记载的,在此期间,曹操曾派驻守东阿的程昱供应粮草。程昱拿不出粮食,其中多以腌制的人肉掺杂在食物里当军粮用了,这件事也成为了程昱的历史污点。当然,这不是个别现象,“一代仁君”刘备的军队照样吃过,但人类的最低生存需求的难以保证时,人类的道德是没有下限的,到现代同样是如此,那三年所谓的自然灾害时期同样有人相食的事发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5 22:58:01 +0800 CST  
公元195年,臧洪因袁绍拒绝发兵救援张超与之交恶,袁绍恼羞成怒,发兵围攻臧洪。待城中粮尽之时,臧洪遂杀掉自己的爱妾供将士充饥。东武阳城中七八千将士皆慷慨赴死,无一人逃亡。这件事情还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广为传颂,成为忠义人物的代表。
无独有偶,《三国演义》里还有一个关于刘备吃人的小故事,话说刘备又被吕布打得鼠窜,一路亡命,讨吃要饭去许都搬救兵。路过某村,村中猎户刘安盛情接待,把自己老婆杀了,剔下胳膊上的肉给这位玄德公大快朵颐。玄德公吃完觉得味道不错就问刘安是什么肉,刘安说是狼肉。第二天一早,刘备启程继续逃亡,却看到看见一妇人被杀死在厨房,臂上肉已被剔尽,于是乎惊问,刘安答曰:小人自己老婆肉已在使君腹中。这位刘使君“不胜伤感,洒泪上马。”这个故事在正史上是见不到了,总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尊刘的,所以搞出这样一个小故事不是用来黑刘备的,杀了自己的妻子,就是为了给饥饿的刘备饱餐一顿,充分说明了刘备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当然,刘安的“忠勇”行为也得到了回报,刘备给了他金子百两,从此刘安重新娶妻生子,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无语,古代的伦理道德确实与现代还是有较大差异的。这个故事再次证明所谓的以德治国是多么不靠谱,因为道德本身就是不靠谱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2-06 23:22:54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