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因为如此,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就基本是两个极端,前一段比较火的易中天这样评价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
曹操真的是一个双面性格、人格分裂的人吗?我个人认为入过按这个标准来看,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人格分裂。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再说一下毛泽东,如果有人在文革时写一本毛泽东传的话,或者是现在让乌有之乡的那帮人来写,那我们在书里看到的将是一位千古完人,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爹亲妈亲,不如毛主席亲。
插一个话题,有个时段中国所有的歌曲不管是唱什么主题的,歌唱到最后,总是要绕道歌颂毛主席上,在这里你不得不再次感叹这个奇葩的民族,这比起《天龙八部》里丁春秋那些徒弟来,可不知要肉麻多少倍。
如果是现在的官方出一本毛泽东传,那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早年英明神武,晚年昏聩的形象。要是台湾人或者海外华人写一本毛泽东传的话,那你看到的将是满篇的黑材料,看完后,你可能会犯晕。到底是谁在说谎呢?可能大家说的都是事实。
可见,历史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和态度是深受当时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影响的,同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需要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服务的。这就是“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原因所在。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5 20:57:57 +0800 CST  
让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的黑材料,其实历史上的好事坏事都是明摆着的,坏人的行为都是相似的,所以曹操干的坏事和董卓基本一样,第一是专权谋篡,大逆不道。关于忠诚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过了,关于曹操是否想篡位,这个问题是有较大争议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想篡位是肯定的,但虽然曹操自封魏王,加九锡,这就是想要篡位的节奏,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迈出最后一步,缺乏关键的临门一脚。想做和做了完全是两个概念。就像你到银行看见营业员在数钱,可能也会动这样的念头:那些钱是我的就好了,甚至还会有人还看看了地形,脑袋里还制定了一个抢钱的计划,但警察并不能因此而抓你。曹操是专权了,但历史上权臣多了,像周公、霍光、诸葛亮、张居正这些都是权倾朝野,皇帝在他们面前基本也是傀儡,但他们仍然是历史流芳的大忠臣,曹操跟他们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曹丕后来灭汉称帝的时候曹操早就在坟墓里了,把这个归罪于曹操完全是不应该的。
前面分析过,东汉已经名存实亡了,皇帝都要落得要去讨饭的境地,所以当时的汉献帝与曹操,可以说是相互利用,汉献帝借曹操的实力,曹操借汉帝的号召力,曹操是借了一些汉天子的势,但他的地盘是曹操自己一刀一枪打下来的,这于之前的王莽、之后的司马懿、杨坚完全不同,历史不能假设,我不能说曹操不迎汉天子也能有那么的的成就,但我觉得历史上夸大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也许这个政策在曹操起步时起了比较大的作用,但在曹操后来与诸侯的决战中,在这些生死存亡时刻,这些都得曹操自己去面对,汉天子在其中可能起的还是反作用,到了后期,汉天子对于曹操来说完全就是个负担,但曹操还是始终没有亲手终结汉朝。
要说曹操没有篡位的心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旦曹操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看到能自立王朝的希望时,他就必定要思考这个问题,这还不是曹操一个人该思考的,也是他身后整个利益群体都需要思考的,但最后曹操为什么还是选择了退缩,没有过一把当皇帝的瘾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5 21:34:06 +0800 CST  
回复第468楼,@土木水

每天都才能看到这么一点点更新,楼主练我脾气呢。
--------------------------

抱歉,实在太忙,没啥业余时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6 19:39:08 +0800 CST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在来看一下曹操的生平,看一下曹操是怎样走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条道路的。前文说过曹操在当洛阳北部尉的时候,就一鸣惊人,严格执法打死了当红宦官硕骞的叔叔,获得了士族们的认可,当然,这必定会遭来报复,曹操被明升暗降,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多年后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这说明曹操在那里还是干出一番事业的,以至于到了晚年还是以此为傲。
二十三岁,现在的话大多数人才刚刚大学毕业,曹操就能在一个县令的位置上干的风生水起,的确是很不容易。后来硕骞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找到了曹家与废皇后的远亲关系,通过株连让曹操罢了官,当然这件事也不一定就是硕骞干的,不过肯定有一定关系。
曹操也许到这一刻才开始感到生活的艰辛,曹操从小锦衣玉食,从来没缺过钱,估计他都不能理解那些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在他上太学时也是意气风发,还受到了像桥玄、蔡邕等人的重视,那时候的曹操,应该是深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所影响,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2B青年。而这次罢官,应该是他人生遇到的第一次挫折,曹操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这也使曹操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未来的人生,也使他能够好好埋头进行知识的积累,事态的炎凉也让他对社会对人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样来看,这段人生的低潮对曹操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两年之后,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曹操竟然上书为窦武陈蕃等人平反,并且直书当时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这个行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一般人估计就将带来杀身之祸,但曹操还是凭借家族的关系安然度过了,但他的这些行为同样是让士族们刮目相看。当然,他的这些纳言肯定不会被被汉灵帝采纳的。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然基本都没什么作用。但估计灵帝应该还是记住了这位敢想敢言的议郎官。
四年后,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重新重用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后世虽然一直在黑曹操,不过从来没有人那这个出来说事。新中国建立后,伟大领袖提出要重新评价曹操,许多文人都为之摇旗呐喊,但镇压黄巾军反而成为了他的污点,这也是政治影响历史的明证。曹操后来因军功功而被提升为济南国相。国相就是中央政府派到各王封地处理政务的官吏,职位相当于郡太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6 21:05:48 +0800 CST  
今天人气还不错,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6 21:06:41 +0800 CST  
曹操30岁就成为品秩两千石的副省级地方要员。这正是他大显平生之抱负的时候,如果之前在顿丘只是小试牛刀,而且历史记载不详的话,关于曹操济南相的官宦生涯史书上有着详细的记载,我们可以从他的行动中了解曹操的政治理想。曹操在任济南国相期间,励精图治,为民办了几件实事,件件切中时弊,颇得民心。像罢免贪官污吏、改革任人唯亲的选官制度,大兴“除奸邪魔之事”、破迷信、毁祠庙之举,一时传为佳话。
首先,曹操刮起一阵廉政风暴。现任济南王刘康与当地这些县官结成同盟,又与朝廷宦官权要们来往密切,织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谁到这里来上任,也无法施展拳脚。但接下来的情况让他们有点吃惊。曹操一来先搞了两三个月的调查研究,之后突然出手,一口气拿下了10个县官中的8个,罪名是贪污受贿,滥征税费,为地方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鱼肉百姓等。给这些人找犯罪证据太容易了,关键是敢不敢。曹操一出手,济南国官场炸了窝,出事官员的家人赶紧通过各种关系疏通,有的跑来向曹操求情,有的跑到朝廷那里搬救兵。济南王刘康一下子也傻了眼,曹操虽然名义上是他的下属,可按照朝廷的体制,他根本管不了。刘康是个吃软怕硬的家伙,一看姓曹的这小子是个铁腕,就想自己还是不要掺和为好,不然这把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于是老百姓一片叫好,社会沸腾。
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外儒内法的政治抱负,他还是希望建立公正公平的法制社会,虽然前面讨论过专制社会的法制社会并不能称得上真正的法制社会,“王子与庶民同罪”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但潜规则总比没规则好,坏政府总比没政府好,能把更多人纳入法律体系中,社会就将更公平、公义。东汉末年,不用说王公权贵,连一般的地主豪强都公然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6 21:58:18 +0800 CST  
回复第479楼,@今天下雨瓜

三国志要重写啊,哈哈

--------------------------

就是按三国志分析的呀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6 23:20:49 +0800 CST  
曹操也看到了这个社会症结,所以他希望能够凭一己之力能够挽救它,至少是在济南国。从曹操的行动中,我们能看到曹操拥有成功人士具有的特质,就是敢想敢做,要么粉身碎骨,要么飞黄腾达。患得患失、一直空想是永远不可能迈入成功者行列的。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操强大的行动力和执行力,这也是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
从这件事让我想到了王莽,王莽同样是理想主义者,同样是被后世骂的狗血喷头,成为乱臣贼子的典型。西汉末年,与东汉末年一样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贵族、官僚、豪强霸占的土地越来越多,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或横死道旁,或沦为奴隶,或铤而走险。第二个问题东汉也有,不过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不过当时的部曲其实和奴隶区别不大。《资治通鉴》载王莽的话说:“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不合主人心意就杀死。当时奴隶的主要来源是失地农民。
这两大问题互相牵连,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民众揭竿而起,烈火四处蔓延,王朝风雨飘摇。当时危险的状况,从汉成帝一个诏书中可以看出端倪。在这个诏书中,汉成帝坦率承认现实极为严峻,已经到了混不下去的地步:“变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
王莽看到了这些社会的症结,他也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这个世界,与曹操一样,也许整个专制社会的知识分子都一样,走的都是一条外儒内法,都向往儒家经典中描绘的理想大同社会。王莽的路子就是先通过篡位获得皇位,再利用皇帝的权威来进行深层次的改革,解决社会问题,迈向大同社会,自己也成为比肩圣贤的人。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7 22:08:30 +0800 CST  
王莽的土地改革十分激进,他的理由很充分。他说:汉朝减租,三十税一(收3.3%的租)。豪强侵占土地租给农民种,却要收50%的租。朝廷对有田人三十取一,有田人对租田人十分取五,太不像话了。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王莽一纸令下,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私人不准买卖土地。如果一家男子不满8人,田超过900亩,应把多余的田分给本族或者邻居的无田人。原来没有田的人,按男口每人给田100亩。私自买卖王田治罪。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这和五十年前的那次土改其实很相像,王莽是在搞社会主义呀。
当然王莽是不可能以社会主义之名来土改的,他也比较聪明,提出了托古改制的概念,大家知道,中国人是最尊敬祖先的,在争论中,只要拿出祖宗之训来压人,基本其他人也就不敢说话了,历朝历代那些儒家文人最向往的社会就是尧舜禹的圣贤社会,虽然那可能那个时代根本就不存在。也无怪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论述中国历史的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全部行政却以国中许多古训为原则”。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7 22:13:30 +0800 CST  
王莽的土改标准来源于《周礼》所说的井田制。王莽的智囊班子是儒学专家,一天忙到24小时,从各种古代典籍里找出路,觉得井田制最理想。王莽正是按照 《周礼》记载,试图把全国土地重新分配。
再说王莽对残余奴隶制的改革。古希腊的梭伦在公元前6世纪进行改革,禁止买卖奴隶,并下令由国家出钱赎回被卖到国外的奴隶,取得成功。但王莽的命运没有这么好,因为他最后失败了,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是错的,连王莽让儿子自杀给被他杀死的奴隶偿命的事也被称为“作伪”,连自己儿子性命都赔进去了,还被指责是作秀,只能说无语了,如果那些士族豪强们都这样做做秀,那世界早就不会是那个样子了。王莽下令民间奴婢改称为 “私属”。就是说,每一个奴婢在主人家中,占着一个成员的地位,并禁止所有奴隶买卖。这样,奴隶的地位相当于准自由民了。王莽用意是起码要冻结奴隶制度,使其不再扩大,最后自然消灭。这进步的措施,自然也遭到奴隶主抵制。王莽的改革措施还有很多,涉及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王莽的确是魄力极大的改革家。这些惊天动地的举措,意在抑制豪强,避免因贫富不均爆发动乱。但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引起了社会的大动乱,最后国灭身死,身后彻底被搞臭。关于王莽的的失败,许多人都从不同角度分析过。我个人认为这主要就是王莽对人性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对于统治阶级本身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生物学家道更斯曾出版一本名为《自私的基因》的书,旁征博引,用了数之不尽的例子证明自私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是遗传的,不可更改。大卫?休谟说。“我们承认人们有某种程度的自私;因为我们知道,自私和人性是不可分离的,并且是我们的组织和结构中所固有的。” 斯密说:“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运用自己的资本来争取最大的利益。一般而言,他不会有主观愿望为公众服务,也不自知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安全、自己的利益。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要大。”经济学逻辑方法的决定论、机械论和均衡论等,追根溯源,则是源于人性自私论。人性自私假说是西方先哲对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公设,是经济学巍峨大厦的最后基础。人的自私欲望无限和自然资源有限之间构成难解难分之矛盾和冲突。经济学应运而生,试图解决这个特殊矛盾。
所以西方经济学、社会学一直在疏导的方法利用人的自私来为社会服务,其实自私换个名词来表达,可以叫主观能动性。而中国的传统儒家学说却拒绝承认这一点,他们认为自私自利是人性中恶的部分,对于人类的教化,对于道德的要求,就是去私欲。当然不承认并不代表没有,人性是无法否定的,这样只会带来整个社会的虚伪和社会公德的沦丧。当今世界,要是搞一个各大民族社会公德的大评比,排倒数第一的是谁应该是很明显的。
前文说过权利来自于利益的给与,土改可能对国家有利,对王莽有利,但对于地主豪强来说,他们看不到这些举措对他们有任何好处。王莽慢慢会失去这部分人的支持,而且他们通常会通过抵制改革和向弱势群体转嫁来减少了自己的利益损失。法令出台,还需要执行,但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都有大量灰色收入、田地财产、奴婢劳工,让他们执行新法令,就等于剥夺了自己的权利,谁会这么傻去执行呢?官员们要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在政策上做手脚。他们上下其手,公私倒腾,虚报数字,水分作假,借着“改革”的名义,打着“新政”的旗号,将社会转型的成本转嫁到平民头上,着实又把老百姓洗劫了一番。百姓们本就失地,两手空空,饥寒交迫,再遭地方官僚的变相勒索,民怨激起,对中央政府的所谓改革彻底失望了,这样王莽几乎得罪了帝国所有的利益群体,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王莽把皇帝想的太了不起了,实际上皇帝不过是既得利益群体的代言人而已,国家的统治和维护,是靠既得利益群体来共同完成的,社会不是一个机器,发出指令,就会按程序进行,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系统,政府法令运转的依靠一层层官僚系统的执行,失去了既得利益群体的支持,皇帝其实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这时候的曹操和王莽是极像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曹操只是管理只是地方,范围比较小管理难度相对小得多,在矛盾将要激化之前,曹操已经全身而退了,可以想象,如果乱世推迟到来,曹操继续他的贤臣理想的话,必定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8 09:09:07 +0800 CST  
曹操干的另一件大事是禁绝淫祠。这里的“淫”跟淫秽没有关系,是泛滥的意思。自汉初以来的三四百年里,济南国这个地方一直盛行鬼神崇拜和淫祀之风。早在汉初吕后临朝称制的时候,吕氏抛弃高祖刘邦定下来的“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约,大封吕氏一门,刘氏社稷岌岌可危。后来,在周勃、陈平等刘邦的这些老战友们的协助下吕氏被诛灭。在这场斗争中,刘邦的孙子刘章也出了大力,到汉文帝时被封为城阳景王,城阳景国与济南国相邻。城阳景王作为保护刘氏皇室的功臣,逐渐演化为维护大汉统治的保护神。300多年来,刘氏皇权每当面临危机时,不希望改朝换代的人们都会想起城阳景王来,给他修庙祭祀。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这种祭祀之风刮得也太厉害了,比如与城阳景国相邻的济南国,各种祭祀城阳景王的祠庙就多达600座,。淫祠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安定因素,因为这些祠庙都由一些地方黑恶势力来操控,所需要的花费分摊给辖区内的百姓,百姓对此苦不堪言。这些人还以淫祠为依托结成一种势力,打着祈福、禳灾和为百姓祛病的旗号,大搞各类非法组织,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淫祠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使民生更加凋敝,社会风气更加败坏,社会治安更加混乱。曹操颁布了新的命令,禁止再建新的祠庙,对于已建的要进行评估,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将强行予以拆除。由于行动果断,一时间济南国内的淫祠现象不见了。
说起祠堂,让我想起了“三武一宗”的灭佛,虽然性质上有不同,同样是宗教活动与世俗社会之间的矛盾,祭祀、宗教之类的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这些东西世俗化以后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聚集了大量利益群体,当这个利益群体继续膨胀,就会与社会正常经济次序发生巨大的矛盾。
这里先妄自简单谈一下佛教,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特别是到了近代,科学有了惊天动地的进步,但是科学越发达,人类也更会发现自己的无知,科学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太多,特别是人的灵魂,人的精神,这是科学一直难以征服的领域。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感知到的客观世界,一个是本我的世界,而每个本我最终都会消失,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所有的一切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没有记忆,那所经历的一切将没有意义,如果人失去五感,失去感知力,那外面的客观世界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如果本我消失,那我去哪里了?因为本我消失的一天必然会到来的。因为有着这些难解的困惑,人类创造了宗教来使内心得到宁静,得到解脱。只有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光靠外在客观世界带来的刺激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快乐。
这也是宗教能够风靡全球的原因,当然,个人觉得,大部分的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他们只相信实利,古今仅是如此。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佛教,但中国的佛教是完全世俗化的佛教,和原来的佛教原旨教义已经大相径庭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8 22:39:45 +0800 CST  
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8 23:36:12 +0800 CST  
回复第522楼,@一只七秒记忆的鱼

很乱啊,这个表示一团乱麻……?_?

--------------------------

可能是岔开话题太多,不过本来写这个就不是在讲故事,主要在杂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9 13:05:24 +0800 CST  
佛教的基本教义从解脱众生苦难为出发点,主要修行之道以四谛十二缘起为核心。佛教最重要的理论是六道轮回,佛教认为一切没得到解脱的众生都在天界、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这六道里生死流转,无有止境。
人类的苦痛来源对世事的执着,其实缘起缘灭,一切如虚幻泡影,如果不能参破这个道理,人将永远不能摆脱轮回之苦。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够放下所有,一心修行,等功德圆满,就可以涅槃成佛,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佛不是仙,只是超越六道轮回,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生灵,而在中国的佛在一般人眼里,也就是属于神仙的一种,最多就是法力会高强一些,所以到庙里烧香的,为非是求升官、发财、求子、求平安。佛教的本意是度人的,让人意识到世界的虚妄,让人摆脱各种欲望而带来的痛苦,佛们为什么要让世人升官发财呢?而那些去当和尚的大多数也不是去修行,不过是混口饭吃而已,不知道乔达摩?悉达多看到这些,会不会气得吐血。
当然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佛教确实有需求,佛教也在中国扎下了根,形成了组织、形成了系统、形成了规模。“三武一宗”的时期,都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灭佛的具体手段可能会有不同,但原因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佛教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利益。在这些时代,国家的第一大地主已经不是每一位豪强,而是佛教组织,佛教还拥有全国最多的房产,拥有极大的财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一旦入教当了和尚以后,就可以不用纳税服役,大量的人口为这个原因加入佛教,国家丧失大量的纳税人和服役人,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而大量的人利用宗教的名义闷声大发财,也形成了一大群靠这个生存的利益群体。所以这是一场国家与特殊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这个曹操禁断淫祠的本质上是差不多的。“三武一宗”从历史上看,基本都是年轻有为,敢想敢做的皇帝,在他们的努力下,国家都走向了强盛的轨道,当然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身后的骂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9 20:07:31 +0800 CST  
这里简单说一下“三武一宗”,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之厄,称为“法难”。指中国历史上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五代周世宗等四位皇帝排斥打击佛教的事情。这四位皇帝除了唐武宗功业稍差外,其他三位都是开创一个新时代的英主。
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亲率大军灭亡胡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统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南侵;南败刘宋,占据河南之地,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奠定了北魏百年基业的基础。
北周武帝宇文邕目前应该是比较红的一位,随着《兰陵王》电视剧的播出为大家所熟知。宇文邕在位期间,诛杀权臣宇文护,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公元575年,宇文邕大举进攻北齐,并于一年半后灭北齐。公元578年,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出发即病死。但他身后,是一个大一统的隋帝国,南北朝乱世的结束与隋唐盛世的开创是与宇文邕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五代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柴荣基本上结束了五代的乱世,赵匡胤其实是摘了他的胜利果实,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如果柴荣不早死,会比赵匡胤做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拓跋焘、宇文邕、柴荣与曹操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曹操担任济南国相不足一年,整顿吏治、禁断淫祠的举措就大见成效。曹操在任上的所作所为为自己树立了名声,当然曹操也改变不了社会,在这个利益社会中,他的行为是激进而不成熟的。他已经严重触犯了济南当地豪强以及宫廷里当权大宦官的利益,他担心因此会招来家祸,就急流勇退,上书称病,辞职返乡了。曹操并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史书上对此没有详细说明,但估计是来自于父亲的压力,曹嵩应该警告曹操在这样搞下去,不仅他罩不住曹操,估计自己也得赔进去,所以曹操只有选择放弃,这也是他第二次遭受的人生打击,估计曹操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他的理想没有变,但他改变社会的方式手段变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19 22:36:38 +0800 CST  
其实刘宏并没有忘记这个敢做敢为的曹操,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建立私兵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后来汉灵帝驾崩,董卓进京,独揽大权,董卓应该也听说过曹操的名字,他也想拉拢曹操,封他为骁骑校尉,但曹操明显不看好董卓,估计在曹操当时的观念里,董卓就是乱臣贼子的典型。所以曹操迅速跑路,回家乡去了,三国演义里还有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应该是属于小说的创造。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关于讨董联军前面做过分析,大家都是趁机起兵,随便得个好名声,最后再摘摘桃子的,谁愿意和董卓死磕呢?
曹操应该也是很聪明的人,各个诸侯那点小九九他应该也知道,但说到底,曹操还是做事的人,既然讨董的大旗已经拉起来了,形式也一片大好,大家想争天下,至少等把董卓打败了再说吧,可是曹操再慷慨激昂,大家都无动于衷。所以说干大事的人,太计较得失终归会一事无成。于是曹操带着五千兵马,他的全部家底去追击董卓。
现实是很残酷的,曹操碰到了董卓的大将徐荣,这个徐荣,虽然如流星般划过三国的天空,但曾经把两个皇帝(追认)打的一败涂地。曹操的新兵根本不是如狼似虎的凉州军的对手,曹操基本全军覆没,差点把自己也搭了进去,曹操中箭受伤,马也死了,要不是曹洪拼死相救,并把马借给他,曹操可能会沦为史书上不自量力的笑柄。
这是曹操受到的带三次打击,把全部家底都赔光了,他的大投资人卫兹也死在军中,话说论投资眼光这个卫兹眼光也挺毒的,可惜事业刚起步自己就挂了。曹操没有了兵,只有再次雌伏,给袁绍当了小弟。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0 23:03:34 +0800 CST  
回复第550楼,@凡云野鹤

北周武帝宇文邕,周世宗柴荣都是在统一进程快完成时病死的,然后被汉族部将夺了权,继而完成统一大业,以致后来建立的隋,宋大一统王朝都是汉族政权。当然汉族不会一直有这么好的运气,最后中国还是被蒙元完全占领。如果他们多活几年,恐怕中国被少数民族完全统治的时间还得大幅提前。
--------------------------

确实,他们几个都是英年早逝,所以也成为佛教徒攻击他们的口实,他们几个,确实可惜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1 11:34:08 +0800 CST  
当然,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会在这到处是机会的世界等待太久的。公元192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而袁绍此时正在和袁术和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无暇相顾,所以曹操的机会也就来了,刚好济北相鲍信是曹操的老熟人和粉丝,他带领众人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
以前在史书上看到这一段时,总觉得不明不白,曹操就几千军马,怎么能够把百万的黄巾军打败并收降,简直就像神话一样。后来联系前后分析,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曹操原来做过济南国的国相,而济南国是青州的核心地带,曹操当年大刀阔斧的改革,抑制豪强,维持社会公义,应该是给当地老百姓确实带来了实惠,而曹操走后,可能老百姓生活又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最后连活路都没了,只有走上造反的道路。
其实造反是条不归路,大部分农民们都明白,但凡有口饭吃,大部分人都不回去造反的,能把皇帝拉下马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天师张角都没做到的,这些农民军应该也不敢想,所以能够找到一个他们认为可靠的人被招安是他们最好的出路。而现在守城的竟然是他们仰慕已久的“曹青天”,许多黄巾军应该都已失去了战心,有了想被收编的想法。
后来这支名动天下的劲旅—“青州军”始终只对曹操一个人效忠,当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刚一去世,处于洛阳的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根本不愿服从其他人包括曹操接班人曹丕的指挥。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朝廷向他们无条件提供粮食和回家金钱,这支为曹魏做出极大贡献的军队,在最后一次向他们效劳一辈子的朝廷朝拜告别后,大多解甲归田,过起了悠闲的农家日子。正所谓凡事有因必有果,当年曹操在济南国不畏艰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时,应该不会想到这样将来会给自己带来一支劲旅,成为他事业坚实的基础。
当然,黄巾军是不可能曹操一到就望风而降的,曹操必须打疼、打怕他们,让他们感到绝望,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归降。我们一般看战争,主要都是看人数对比,一般来说,人多的一方必然占优势。但万事无绝对,战争同样是如此,人多并不见得就完全是优势。我们回顾一下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一次战斗兵力达到百万以上的是比较罕见的,苻坚率领百万之师南下,结果被不到二十万的东晋北府兵打的一败涂地,新朝王邑号称百万兵马打昆阳,竟然被刘秀三千敢死队冲杀得溃不成军,全军覆没。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1 23:14:05 +0800 CST  
@沙末吹雪 122楼 2013-12-01 22:30:29
喜欢曹操,我看到三国都进去排他。。
-----------------------------
@qhayjf 126楼 2013-12-02 16:34:44
还在构思,就怕还没讲到曹操,想讲的东西就已经讲得差不多了
-----------------------------
@沙末吹雪 553楼 2014-01-21 14:32:05
lz的故事讲完了没?讲完了我就开始慢慢看了~~哈哈
-----------------------------
已经讲到曹操了,这个估计会比前几个人写的长得多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2 12:11:33 +0800 CST  
回复第482楼,@芥末纤夫部

这个就是扯蛋的

--------------------------

这个不至于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01-22 20:04:46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