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

书中寄语

在2003年“教科书风波”中, 我曾给电脑网络写过一篇文章, 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原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妥的注解进行认真修订, 上海辞书出版社把“诸葛庐”从《辞海》中删除,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午间《天气预报》节目停播“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虚假违法广告画面、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为消除《南阳汉时三杰》节目造成的不良影响向襄樊方面作出承诺并兑现承诺等纠错者的纠错举动叫好,也为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推出《武侯春秋》专题节目, 纠正中文国际频道在诸葛亮躬耕地宣传报道上的错误叫好。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为纠错者叫好!》。在这篇文章里, 我也向南阳和河南的一些媒体表达过殷切期望:“希望《河南日报》、《大河报》和《南阳日报》等报刊, 能像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那样, 真诚地面对受众,对自己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误导受众、误人子弟的宣传报道, 以适当的方式作一次认真的诚恳的纠错吧!我相信, 这几家报刊会这样做;我相信, 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我在动手撰写《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本小书的时候, 曾想以原题原文作为第六篇收入本书。但终因考虑到其内容单薄, 涉及面较窄, 不合本书需要而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于是便写出了现在这篇《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的文章。文章从“南阳说”者的所谓“纠错”切入, 从而引出真正的纠错者——我国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包括襄樊的专家学者,也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的纠错者。因为有他们纠正“南阳说”之错,已经把“南阳说”逼仄到没有论辩余地,没有退路可走的地步;因为有他们对诸葛亮躬耕地的史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史籍文献中歧异的史料记载和文字差错进行缜密的考辨校正,使诸葛亮躬耕地的史料完全聚焦于襄阳隆中。我为这些真正的纠错者拍手叫好!大声喝彩!其实,对于“南阳说”者,我并不是要存心与他们过不去,而是为了捍卫历史的尊严,捍卫真理的尊严,我不能退缩,不能妥协,必须与“南阳说”作对,并在与“南阳说”作对中促使“南阳说”者走出迷宫,幡然醒悟。我殷切地希望“南阳说”者通过这最后一次(但愿是最后一次)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洗礼,能下定决心,拿出勇气,敞开坦荡的君子胸怀,心悦诚服地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这一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如果南阳方面能展示出这人生的高格调、大境界,延续千余年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也许就会在南阳方面的转念之间最终归于平息。1990年3月15日,谭其骧教授在上海史学界举行的诸葛亮躬耕地学术座谈会上说:“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还是在襄阳的问题,有人说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好像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悬案没解决。我认为这是向来没有疑义的问题。只要是学历史的,都会说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历史上并没有悬案。”2003年9月,何兹全教授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得更为直白:“这是一个历史常识问题,而不是学术之争,习凿齿(东晋人,撰《汉晋春秋》)《汉晋春秋》里的一段话就解决了问题,诸葛亮躬耕地在现在的襄阳西,但当时属于南阳郡的邓县。”因此,我并不认为“南阳说”者是没有历史知识或历史常识的人,也不是“荒唐加无知”的人,他们和“襄阳说”者一样,对诸葛亮躬耕地归于何处也如明镜般清楚。他们所以要劳心费神、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地讲那些言不由衷的话,完全是受南阳的一地之私或一地之利所驱使,迷了心窍。如果“南阳说”者有勇气挣脱一地之私或一地之利的束缚和羁绊,也许就会在一夜之间迷途知返。因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是由南阳方面挑起的,平息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关键也在南阳方面。南阳方面如果能挂起“免战牌”,襄樊方面就无由再“战”;南阳方面如果能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河南方面还有啥话可说呢?若真能如此,则南阳幸甚!襄樊幸甚!天下幸甚!到时候,我也会为南阳方面这种迟来的善行义举拍手叫好!大声喝彩!
在向“南阳说”者释出善意、提出忠告的同时,我在想,对于正高烧不退的“南阳说”者来讲,这美好的愿望,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奢望。不过,这不要紧,没关系,因为凡事总有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高烧过后总有退烧清醒的时候。那就让我们以最大的耐心来等待“南阳说”者退烧以后的清醒吧!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再长的等待也改变不了这铁的事实。俗话说:“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留给人家足够的反思时间和回旋空间,让人家来一次人性的理性回归,岂不更善更美!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05 16:04:34 +0800 CST  
书之插趣

本书正好脱稿于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灾难降临之时。
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但愿这场震撼人们魂魄的灾难,能为人们(包括我本人在内)带来一次心灵净化和人性理性回归的机遇,但愿历经千年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能在这场灾难之后最终得以终结,归于平息。
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意。就在我准备将书稿送入电脑网络和拷下来拿出去打印之时,打开电脑一看,我惊呆了:整个书稿全部不见了,垮掉了!这对我无异于天降灾难:这几万字的书稿是我像“捉虫子”一样,一个字一个字“捉”出来的呀!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一筹莫展之际,却出现了一线希望:晚辈们告诉我,是否可以请电脑高手帮忙,把书稿从电脑里找回来。后来他们到华中师范大学大门旁边一家电脑数据恢复中心找到一位高手,经过约一周时间,终于把已被电脑“拆散”“撕碎”的书稿全部找了回来。经过我一周左右的“拼接”“连缀”,整个书稿才得以复原。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位电脑高手了!他居然有这大的本领,能让电脑丢失的书稿失而复得,起死回生!
这场天降横祸虽然延误了书稿送入电脑网络和拷下来打印的时间,但它却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喜:2008年6月3日,我终于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看到了这个频道为我的家乡襄樊,也为襄阳隆中播出了一条令我震撼,也令所有襄樊人震撼的湖北•襄樊旅游广告,还了襄樊一个公道,也还了襄阳隆中一个公道。这条广告在我熟悉的既古朴典雅又鲜靓美丽的流动彩色画面上,推出了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富有诗意的与精美画面相得益彰的广告词:“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一片勾起人们无限遐想和绵绵情思的羽毛轻飏于美丽山水之间,这一富有创意的构思,巧妙地体现了这样美好的寓意:襄阳隆中这方神奇的土地养育了诸葛亮这位震古烁今的历史伟人,眷恋这方土地的历史伟人如今又魂归故里。这一刻,在我的眼前立即浮现出诸葛亮和其胞弟诸葛均依依惜别的情景,他谆谆嘱咐诸葛均在隆中不废耕锄,等他功成名就后再回隆中归隐;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诸葛亮这位心系黎民百姓、念念不忘国家统一的蜀汉贤相那不散的英魂还飘移游走在荆、益二州的秀丽山川和无限壮美的中国大地;这一刻,我也深切体味到人生最大的快慰和幸福莫过于梦想成真的时刻。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把“诸葛亮躬耕地——襄阳古隆中”这张襄樊所独有的王牌打了出去,这对襄樊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对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来讲也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愿这条广告的播出,能引起后续的良性连锁反应;但愿这条广告的播出,能引起人们超出广告本身的更多回味和思考。
诸葛亮是人却不是一般的人,这是历史的事实;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既是人又是神,这也是客观存在。因而人们(包括外国的人们)爱戴他,敬仰他,纪念他,都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但是,诸葛亮躬耕地只有襄阳隆中一处,只要人们(包括外国的人们)在爱戴他,敬仰他,纪念他的时候,不把诸葛亮躬耕地附会到南阳去,附会到爪哇国去就是了。
在这本小书的酝酿和写作过程中,一些朋友曾给予了作者不少关心、帮助和支持,但考虑到这本小书推出后可能会招致意想不到的麻烦,为避免累及他人,作者对朋友们表达谢忱的文字也就免了,由衷的感激之情只能存留于作者的心中。
这本小书在网上推出后,作者希望能得到网友们的认同和支持,也希望能得到网友们的批评和指教。作者把这本小书的网上推出,作为一次接受诸葛亮躬耕地历史知识再教育、再普及、再学习的极好机会,对于书中的错误,对于来自网友们的正确批评意见,本人决不排斥和拒绝,决不讳疾忌医。在收到广泛的回馈意见后,作者将对书稿作进一步的修改,最后打印成册,作为我认真接受诸葛亮躬耕地历史知识普及教育、苦苦追踪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后续发展情况的一段经历和我人生历程中一段美好的却又是五味杂陈的记忆珍藏于自己的箱匣之中。
这本小书在网上推出后,也可能招来“南阳说”者的一片谩骂和讨伐之声。但是,如果他们在骂过之后还能感觉到我在这洋洋洒洒数万言里没说骗人的假话,这就是作者苦心经营这本小书所奢望的“意外收获”了。
作 者
2008年7月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06 13:11:44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亲爱的各位网友:
我的拙作《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已通过各种方式推入“天涯虚拟社区网”,算是告一段落。从今天起,我特向和将向网友们不紧不慢地作一些或长或短或舒缓或激越的回音与回应。
1、拙作推出后一个多月以来,我清醒而冷静地看到,骂我的批我的人挺多,支持我的人挺少。但我相信,往后这种情况将会改变;我更相信,好戏应在后头。骂我的人如果还未尽兴,那就继续尽情地骂,我决不会用骂人的话回敬骂人者。
2、 前一段,也有支持我的网友用骂人的话伤及无辜的南阳人和河南人,这是不好的,也是我所不愿看到的,即使对“有辜”的南阳人和河南人,也是不能这样对待的。——不能以错对错嘛!
3、 前一段,一些网友要求我回答的问题,都没有超出拙作内容的范围,欲求答案,请耐心阅读推入网上的文字,恕不一一回复,敬请谅解。对于我认为需要回应的问题,我将视情况作必要的回应。
4、 “南阳说”者对“家”“宅”“故宅”“旧宅”“故居”“寓居”等字眼,曾翻来覆去地论证过它们之间的不同,现在又有网友追根溯源对这类字眼考证它们的区别,并指出“‘庐’在甲骨文中的本字是‘六’,字源意思的确就是和字型(形)一样的只有一个屋顶几根屋梁(柱)的简陋住所。‘草庐’,翻译成现代汉语,简直就是‘民工窝棚’。”他深感这样的“草庐”与诸葛亮的身份太不匹配了。这样的研究,我觉得倒还是真有点意思。我也这么认为,诸葛亮居住的“草庐”不应该只是一个“民工窝棚”。原因是:其一,隆中不缺木料柴草,取料不成问题;其二,诸葛亮姐弟四人在物质生活上会得到刘表的接济帮助。有了这两个原因,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决不会简陋得像“民工窝棚”一样。但是,我认为“庐”决不是某网友所理解的那样偏狭,就是“民工窝棚”。例如,《新华字典》对“庐”的注解就是“房舍:茅庐”。《辞海》对“庐”的注解有四个义项,与我们研究问题相关的义项就是第一个义项。第一个义项的注文是:“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和小房的通称。如茅庐。”由此可见,诸葛亮所住的“草庐”或“茅庐”,就不是简陋得像“民工窝棚”一样,而应该是与诸葛亮身份相匹配的可以长期居住的“房舍”或“村房”。不过,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并不是诸葛亮的“草庐”或“茅庐”究竟是“民工窝棚”还是“房舍”“村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庐”或“茅庐”究竟是在襄阳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冈。有网友说,“襄阳说”把草庐和诸葛亮躬耕地联系在一起是陷入了误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草庐和诸葛亮躬耕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管它们是真的还是假的。真草庐在隆中的真诸葛亮躬耕地上,假草庐在南阳卧龙冈的假诸葛亮躬耕地上,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我在书中提到衡阳的“诸葛亮躬耕地”其根据就是《大清一统志•衡州府》这样一条记载:“诸葛亮宅,在衡阳县北石鼓山。”这里的诸葛亮宅,也就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诸葛亮宅在衡阳石鼓山,衡阳的“诸葛亮躬耕地”,自然就在石鼓山了。
5、 诸葛亮是哪里人?最近一段时间“天涯网”上的答案可说是众说纷纭,南阳和河南的少数人可以说是几乎异口同声说是河南南阳人。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呢?我的答案是:根据史籍文献记载,其原籍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后来,他随叔父投靠荆州牧刘表,来到州治襄阳,两年后叔父去世,他就在刘表的帮助下,到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结庐躬耕隐居达十年之久,到北朝北周邓县省废后,邓县及其隆中改属襄阳,襄阳隆中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因此也可以说他曾经是襄阳人;再后来,他随刘备到益州,并辅佐刘备在益州的成都建立了蜀汉王朝,他在成都长期上班为相,他当然也曾经是四川成都人。另外,在他的一生中还来去匆匆走过很多地方,因为是匆匆过客,自然不能说他走到哪里就是哪里人。就是这些匆匆走过的地方也没有宛县(今南阳市),少数南阳人却硬要说诸葛亮是南阳人,是“南阳老乡”,“南阳汉时三杰之一”,“南阳四圣之一”,还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联手制作了《南阳汉时三杰》和《南阳诸葛亮》两集电视节目哩!这岂不滑稽!当然,少数南阳人的嘴长在人家自己脑袋上,人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谁也干涉不了。但是,更多的人要伸出自己的指头刮自己的脸皮,他们管得着吗!
6、 根据魏晋南北朝以来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归属南阳郡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市),确实没有疑义,没有悬案,不成问题。自元代以后,少数南阳人抬出了一个南阳卧龙冈假诸葛亮躬耕地,才把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搞得迷雾重重,真假莫辨,并不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出了什么问题。因此,我坚信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通知中对襄樊和南阳两处名胜地的表述是正确的,我国史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所下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也相信自己拟就的“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一论题错不了。对此,我必须作出上述表态,必须亮出我坚定而明确的观点。南阳方面公然蔑视和挑战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的权威,拒不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的正确结论,并在南阳的学校里拒绝使用教育部规定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第六册语文教材,而使用所谓“苏教版”语文教材(这是这次南阳网友自曝的,本人并不知这回事。因为没有看到过“苏教版”语文教材是什么样子,本人无法作出评论。但是,南阳方面因抵制和挑战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的权威而拒绝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权威性语文教材,实在是野蛮横霸,胆大妄为,非同小可)。这与杜正胜在台湾搞的那一套还有什么差别!现在,南阳市市长何东成和少数南阳人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竟搞到这步田地,我不相信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就会这样永远沉默下去,一切正直的人们就会这样永远沉默下去,南阳的问题就没有人敢去解决,何东成的头就没有人敢去剃!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1 15:11:32 +0800 CST  

《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

历史聚焦》一书再推介

•雷雨天的猴子•

《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为一本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的论文集。作者潘正贤。此书已在“天涯虚拟社区网”推出,受到各地网友的热议。
本书是作者在密切关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后续发展状况,着意追踪搜集这方面信息、资料,潜心对照研读《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和《诸葛亮躬耕地新考》这两本结集“襄阳说”和“南阳说”论文的论文集,多方查考和梳理史料,并且在有了心得和确有把握之后,开始动手写作的。整个写作过程历时约一年左右,经数度修改增益后,于2008年7月完稿。
本书包括《“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我见》、《拿唐明礼说事》、《在诸葛亮躬耕地宣传报道上奇特的“央视现象”》、《向王永民发问,用史实和事实作答》、《诸葛亮躬耕地归属没有结论也不能下结论吗?》、《为真正的纠错者叫好!》六篇文章,加上《引言》和《后记》约八万多字,再加上《就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给中央电视台的三封信》、《〈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夫人城修筑及得名时间考异》三件附录,共约十万余言。这三件附录与六篇文章密切相关。
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以郡望称籍贯,意指南阳郡邓县隆中。这一意涵,早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共识。意指隆中在汉水以南又属南阳郡邓县管辖;意指十年中诸葛亮一直在隆中躬耕,未到其他任何地方躬耕;意指诸葛亮在隆中既是躬耕又是隐居这三个意涵,是作者在苦心研究诸葛亮躬耕地其他大量史料和学习我国史学界史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四个意涵的整体提出,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问题在诸葛亮本人这条最原始、最可靠、只有九个字的史料里就已经解决。如果把这条史料和构成锁链的其他大量信史史料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体系的话,那它就是掌握在“襄阳说”手中用以彻底否定“南阳说”,破解“南阳说”为“襄阳说”设置的“令人头痛的麻烦”的最强大、最有力、最锐利、最可靠的武器。他的这一研究成果的取得,可以说是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突破。他在如何求证隆中既在汉水以南又属南阳郡邓县管辖的问题,陈寿是否知道隆中的问题,习凿齿是否“将邓县、邓城县与古邓国混淆不别,误以为(河南)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的问题,诸葛玄是“善终”还是“非善终”的问题,如何看待河南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本书是在南阳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恶意炒作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其拙劣的种种作为令人发指,无法理解的背景下进行写作的。这就决定了作者不可能去写那种不痛不痒、四平八稳的东西,不可能不宣泄胸中的义愤,因而这本书的谋篇行文、遣词造句也就必然带有“刺激性”和“火药味”;同时,这本书也不可能不涉及参与炒作的相关方面,必然迫使作者不得不在“泰山头上动土”,这无疑会使人们觉得作者“不知天高地厚”。这就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对与诸葛亮躬耕地相关的史料,进行了缜密系统的梳理研究,对史籍文献中歧异的史料记载和文字差错,进行了认真的考辨校正,使得诸葛亮躬耕地的全部史料完全聚焦于襄阳隆中,可以说对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问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捞底”性的研究。这就是它的第二个特点。
本书所使用的现实材料,是作者追踪南阳方面恶意炒作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所获取的桩桩件件具体事例,这就使得这本书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的研究,做到了历史和现实的紧密结合;作者通过友人获取的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的轶闻趣事、噱头笑料,也毕载于书中,收到了庄与谐、理与趣融会统一和正与误、是与非鲜明对比的效果。这就使这本书具有了新鲜感、鲜活性和趣味性、可读性。这就是它的第三个特点。
此次诸葛亮躬耕地的“网上之争”,表面上看,好像是《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本小书诱发和引爆的,实际上,诱发和引爆这次“网上之争”的直接原因,就是南阳方面不择手段地对河南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恶意炒作。没有南阳方面的恶意炒作,何来这场“网上之争”?他们大骂这本小书的作者,诬蔑他是“吃饱了撑的”。看来,真正“吃饱了撑的”决不是他,而是骂人者自己。他们对他这个“钻牛角尖”的“偏执狂”之所以特别在意,就是因为他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特别执著,特别较真。因为有这样特别执著、特别较真的人,他们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造假作伪的把戏就耍不下去了。小书的作者以为,河南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不被彻底否定,这一问题不彻底解决,随时都有诱发和引爆新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可能性。如果南阳方面今后还要继续炒作,襄阳方面和正直的人们对“南阳说”呛声发言打假的权利就不会放弃和收回。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2 15:46:49 +0800 CST  
潘 正 贤 其 人 其 事

•雷雨天的猴子•


潘正贤,男,汉族,现年72周岁,湖北省襄阳县(现为襄樊市襄阳区)张家湾镇(古鄾子)潘家台村(现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人。1936年1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一)生。7岁发蒙读书。1953年小学毕业后,考入襄阳初级师范学校,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1956年7月初师毕业后,考入省立襄阳师范学校,1959年7月毕业。在襄阳师范读书期间,曾荣获“三好学生”、“勤工俭学标兵”等称号,1958年受到过省委书记王任重的接见,图片发表在一期《湖北日报》的报眼位置,并在襄阳专区1959年国庆十周年展览中展出。在1958年襄樊抗洪斗争中,获“乙等抗洪模范”称号。从初师到中师的七年间,由于其品学兼优,一直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中师毕业时,因家庭出身问题,失去了保送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深造的机会,但被分配到襄阳日报社工作,也让不少同学所羡慕。1959年7月被分配到襄阳日报社后,长期从事校对和组版编辑工作,并兼及新闻采访、文字编辑和排字、拼版工作。因长于书画,会书写各种字体的汉字,在组版工作中经常为报纸配题配图,美化报纸版面。勤于业余写作,作品曾在多家报刊发表,并有作品获奖。本社同仁称其为“多面手”、“老黄牛”。他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始,就在《襄樊日报》率先创办《咬文嚼字》专栏,坚持数年之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使得他的名字和《咬文嚼字》紧紧连在一起。很多襄樊人一提到《咬文嚼字》就知道潘正贤,一提到潘正贤就知道《咬文嚼字》。其工作业绩突出,在校对工作中曾创造过见报差错率为四十万分之一的佳绩,被采访其事迹的《新闻战线》记者、《人民日报》老报人向村称为“报纸校对工作的奇迹”。他设计的多个报纸版面曾在全国、全省获奖。他曾两次被专区展览馆借用,担任展版美工制作,撰写说明词、讲解词,并兼任讲解员,曾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他曾应邀在市总工会举办的职工业余学校和市文化部门举办的业余文化培训班担任过兼职教师,曾经两次被市总工会评为优秀兼职教师。198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正科级调研员。专业职务主任编辑。在本单位曾多次荣获“工作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84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为市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评为市优秀宣传工作者。1987年曾因劳累过度患重病住院。第二届全国韬奋新闻奖评选中,曾被湖北省推荐为参评者之一(全省名额仅为两名,另一名为《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入选者为范春歌)。个人先进事迹曾在《襄樊日报》、《襄樊晚报》、《新闻前哨》、《中华新闻报》、《新闻战线》刊登和在市级英模事迹展览中展出,并被收入《襄樊报业志》、《襄樊文化志》中。临近退休时,1997年被河南平顶山日报社聘请为检校总顾问,因该报校检工作借鉴和运用了其先进的校对方法和经验,主要是该报校检人员的扎实工作,《平顶山晚报》在当年的全国城市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被评为30名获奖者中的第15名。1998年被返聘为《襄樊晚报》检校顾问,在与晚报年轻校对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在全国城市晚报编校质量评比中,《襄樊晚报》被评为30名获奖者中的第11名。在赴京参加颁奖大会时,他将这次宝贵的进京机会让给了年轻的同事。潘正贤这一生一世不可能有著作等身的辉煌,他在工作时间之内和工作时间之外高质量校勘书报刊的总量却远非等身可比。他不知疲倦的忘我工作精神和“为人作嫁衣裳”、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前些年,多家编纂名人词典的单位曾将它们不知从哪儿获得的有关他的简历和事迹材料(用现在的时髦说法叫做“人肉搜索”)寄给他,并告知他已经入选。后来,因为他不愿掏腰包图虚名而一一作罢。他有缺点吗?当然有。除了一般的缺点毛病之外,最大的缺点还是他的优点“优过了头”,那就是过于执著,过于认真。他的一位同事对他做了这样的批评:“如果不是这样,那潘正贤也就不成其为潘正贤了。”2000年6月,他在为《襄樊日报》服务了41年后,离岗赴武汉寓居。在汉寓居期间,仍不辍学习和写作,并在年逾七旬的高龄学习电脑操作技术,用“中文(简体)—全拼”输入法,在电脑上完成了《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的写作。这是他在继编著出版《报人工作手册》之后的第二本著作。
潘正贤的一生,可以说是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一生。他出身于农村,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且长期背负家庭出身包袱的人。他过去一切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的结果,是周围同志友好帮助扶持的结果,是古今英雄人物和模范成功人物的感人事迹、精神品格陶冶激励的结果,也是他脚踏实地奋斗拼搏的结果。所有这一切,对于他这个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都已成“过去时”,除了精神上的慰藉,已没有实际意义。我把他这些“人肉搜索”材料抖了出来,决不是为他评功摆好,决不是对他吹捧炒作,而是要告诉世人:他这个“老家伙”,并不是少数南阳人和少数河南人所辱骂和诬蔑的那种头上生疮,脚底流脓,坏得不能再坏,坏得彻头彻尾的“坏蛋”,他其实还算得上是一个好人。他也不是少数南阳人和少数河南人所说的“钻牛角尖”的“偏执狂”,只能说是一个“较真”的人。他之所以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如此较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了捍卫不容践踏的历史,为了捍卫不容亵渎的历史尊严”。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潘正贤在报社工作的41年中,确实是个“工作狂”,却并不是什么“偏执狂”,而且还是个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并改正缺点错误的人。在这次因南阳方面恶意炒作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而诱发和引爆的“网上之争”中,他面对南阳和河南极少数人的粗野谩骂和诬蔑,仍能保持冷静,心静如水,从容应对,对对方没有回敬过一句骂人的话,还理智地回答了他们提出的某些问题,就是很好的说明。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久经岁月磨练的长者的自信、宽容和淡定。这样的人能叫“偏执狂”吗?在如暴风骤雨、狗血喷头般的谩骂和诬蔑声中,他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表现出事到临头有静气,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这对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来说,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3 09:35:53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重发)

亲爱的各位网友:
我的拙作《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一书,已通过各种方式推入“天涯虚拟社区网”,算是告一段落。从今天起,我特向和将向网友们不紧不慢地作一些或长或短或舒缓或激越的回音与回应。
1、拙作推出后一个多月以来,我清醒而冷静地看到,骂我的批我的人挺多,支持我的人挺少。但我相信,往后这种情况将会改变;我更相信,好戏应在后头。骂我的人如果还未尽兴,那就继续尽情地骂,我决不会用骂人的话回敬骂人者。
2、 前一段,也有支持我的网友用骂人的话伤及无辜的南阳人和河南人,这是不好的,也是我所不愿看到的,即使对“有辜”的南阳人和河南人,也是不能这样对待的。——不能以错对错嘛!
3、 前一段,一些网友要求我回答的问题,都没有超出拙作内容的范围,欲求答案,请耐心阅读推入网上的文字,恕不一一回复,敬请谅解。对于我认为需要回应的问题,我将视情况作必要的回应。
4、 “南阳说”者对“家”“宅”“故宅”“旧宅”“故居”“寓居”等字眼,曾翻来覆去地论证过它们之间的不同,现在又有网友追根溯源对这类字眼考证它们的区别,并指出“‘庐’在甲骨文中的本字是‘六’,字源意思的确就是和字型(形)一样的只有一个屋顶几根屋梁(柱)的简陋住所。‘草庐’,翻译成现代汉语,简直就是‘民工窝棚’。”他深感这样的“草庐”与诸葛亮的身份太不匹配了。这样的研究,我觉得倒还是真有点意思。我也这么认为,诸葛亮居住的“草庐”不应该只是一个“民工窝棚”。原因是:其一,隆中不缺木料柴草,取料不成问题;其二,诸葛亮姐弟四人在物质生活上会得到刘表的接济帮助。有了这两个原因,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决不会简陋得像“民工窝棚”一样。但是,我认为“庐”决不是某网友所理解的那样偏狭,就是“民工窝棚”。例如,《新华字典》对“庐”的注解就是“房舍:茅庐”。《辞海》对“庐”的注解有四个义项,与我们研究问题相关的义项就是第一个义项。第一个义项的注文是:“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和小房的通称。如茅庐。”由此可见,诸葛亮所住的“草庐”或“茅庐”,就不是简陋得像“民工窝棚”一样,而应该是与诸葛亮身份相匹配的可以长期居住的“房舍”或“村房”。不过,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并不是诸葛亮的“草庐”或“茅庐”究竟是“民工窝棚”还是“房舍”“村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庐”或“茅庐”究竟是在襄阳隆中还是在南阳卧龙冈。有网友说,“襄阳说”把草庐和诸葛亮躬耕地联系在一起是陷入了误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草庐和诸葛亮躬耕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管它们是真的还是假的。真草庐在隆中的真诸葛亮躬耕地上,假草庐在南阳卧龙冈的假诸葛亮躬耕地上,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我在书中提到衡阳的“诸葛亮躬耕地”其根据就是《大清一统志•衡州府》这样一条记载:“诸葛亮宅,在衡阳县北石鼓山。”这里的诸葛亮宅,也就是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诸葛亮宅在衡阳石鼓山,衡阳的“诸葛亮躬耕地”,自然就在石鼓山了。
5、 诸葛亮是哪里人?最近一段时间“天涯网”上的答案可说是众说纷纭,南阳和河南的少数人可以说是几乎异口同声说是河南南阳人。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呢?我的答案是:根据史籍文献记载,其原籍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后来,他随叔父投靠荆州牧刘表,来到州治襄阳,两年后叔父去世,他就在刘表的帮助下,到襄阳城西二十里的南阳郡邓县隆中结庐躬耕隐居达十年之久,到北朝北周邓县省废后,邓县及其隆中改属襄阳,襄阳隆中就成了他的“第二故乡”,因此也可以说他曾经是襄阳人;再后来,他随刘备到益州,并辅佐刘备在益州的成都建立了蜀汉王朝,他在成都长期上班为相,他当然也曾经是四川成都人。另外,在他的一生中还来去匆匆走过很多地方,因为是匆匆过客,自然不能说他走到哪里就是哪里人。就是这些匆匆走过的地方也没有宛县(今南阳市),少数南阳人却硬要说诸葛亮是南阳人,是“南阳老乡”,“南阳汉时三杰之一”,“南阳四圣之一”,还与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联手制作了《南阳汉时三杰》和《南阳诸葛亮》两集电视节目哩!这岂不滑稽!当然,少数南阳人的嘴长在人家自己脑袋上,人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谁也干涉不了。但是,更多的人要伸出自己的指头刮自己的脸皮,他们管得着吗!
6、 根据魏晋南北朝以来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归属南阳郡邓县隆中(今属湖北襄樊市),确实没有疑义,没有悬案,不成问题。自元代以后,少数南阳人抬出了一个南阳卧龙冈假诸葛亮躬耕地,才把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搞得迷雾重重,真假莫辨,并不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出了什么问题。因此,我坚信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通知中对襄樊和南阳两处名胜地的表述是正确的,我国史学界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所下的结论是正确的,我也相信自己拟就的“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一论题错不了。对此,我必须作出上述表态,必须亮出我坚定而明确的观点。南阳方面公然蔑视和挑战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的权威,拒不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归属襄阳隆中的正确结论,并在南阳的学校里拒绝使用教育部规定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第六册语文教材,而使用所谓“苏教版”语文教材(这是这次南阳网友自曝的,本人并不知道这回事。因为没有看到过“苏教版”语文教材是什么样子,本人无法作出评论。但是,南阳方面因抵制和挑战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的权威而拒绝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权威性语文教材,实在是野蛮横霸,胆大妄为,非同小可)。这与杜正胜在台湾搞的那一套还有什么差别!现在,南阳市市长何东成和少数南阳人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竟搞到这步田地,我不相信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就会这样永远沉默下去,一切正直的人们就会这样永远沉默下去,南阳的问题就没有人敢去解决,何东成的头就没有人敢去剃!
我记得在二次大战期间,有位姓戈的人曾有一句“传世名言”,叫做“谎言重复一千次就可以变成真理”。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南阳说”的谎言似乎也得到了应验。但是我坚信,在咱们中国这个具有存史记史传统的国度里,“南阳说”的谎言即使重复千万次、亿兆次也休想成为真理!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3 11:26:14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7、关于“籍贯”问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第二个意涵是“以郡望称籍贯,意指南阳郡邓县隆中”。有位网友感到惊诧莫名。他说:“诸葛亮的籍贯咋就成了‘隆中’?请正面回答。作为山东老乡,我很想听先生的高论。”其实,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该网友之所以大惊小怪,就在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什么是“籍贯”?请看辞书的解释。《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解释与《新华字典》同。《辞源》的解释是:“祖居或出生地。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辞海》的解释是:“原籍;寄籍。”以上辞书的解释说明,祖籍、原籍和寄籍(寄寓之籍)都有个“户籍”“乡贯”的问题。诸葛亮在南阳郡邓县隆中寓居达十年之久,隆中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长期在隆中“落户”“落籍”,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咋就不是诸葛亮的籍贯呢?其实该网友的复杂身份,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您祖籍山东,出生湖北,寓居河南(或南阳),这三地不都有您的户籍乡贯也就是“籍贯”吗?“籍”就是册籍、簿籍,就是登记户籍乡贯的册、簿。这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所论不“高”,不知能否解决您的问题?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3 16:21:44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7、关于“籍贯”问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第二个意涵是“以郡望称籍贯,意指南阳郡邓县隆中”。有位网友感到惊诧莫名。他说:“诸葛亮的籍贯咋就成了‘隆中’?请正面回答。作为山东老乡,我很想听先生的高论。”其实,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该网友之所以大惊小怪,就在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什么是“籍贯”?请看辞书的解释。《新华字典》的解释是:“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解释与《新华字典》同。《辞源》的解释是:“祖居或出生地。籍,祖先户籍;贯,乡贯,如言某省某县某乡人。”《辞海》的解释是:“原籍;寄籍。”以上辞书的解释说明,祖籍、原籍和寄籍(寄寓之籍)都有个“户籍”“乡贯”的问题。诸葛亮在南阳郡邓县隆中寓居达十年之久,隆中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长期在隆中“落户”“落籍”,南阳郡邓县的“隆中”咋就不是诸葛亮的籍贯呢?其实该网友的复杂身份,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您祖籍山东,出生湖北,寓居河南(或南阳),这三地不都有您的户籍乡贯也就是“籍贯”吗?“籍”就是册籍、簿籍,就是登记户籍乡贯的册、簿。这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所论不“高”,不知能否解决您的问题?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3 16:26:56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8、再说“籍贯”。
首先向“东湖更东”网友表示我十二万分的感谢,感谢您用您的帖子证明了我的观点。
您在帖子里对我的帖子断章取义,只提“祖居或出生地”,不提“寄寓地”。我的帖子您还专门下载在您帖子的前面,白底黑字,怎能蒙混?不过,这不要紧,您的帖子却神使鬼差地承认“寄寓地”也是“籍贯”。您说:“诸葛亮的原籍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告诉你吧,这不错。按其祖封地却在山东诸城(离我家不远)。如果从葛天氏故地论,可追溯到河南长葛。说孔明是河南人原则上并不错,说他是襄阳人倒是笑话。”照您说,诸葛亮的远祖葛天氏是河南长葛人,河南长葛自然就是诸葛氏的祖居地。但是,葛天氏的某代后人迁移到山东的阳都或诸城,阳都或诸城不就是葛天氏的迁徙地或寄寓地了吗?您说,诸葛亮的籍贯是阳都或诸城,这不就是迁徙地或寄寓地变成了祖居地了吗?您说,离您家不远的诸城是诸葛氏的祖封地,这就是说,阳都又是诸葛氏的迁徙地或寄寓地,现在不也变成了祖居地了吗?诸葛氏的这两处迁徙地或寄寓地都可以是诸葛亮的籍贯,都可以说诸葛亮是这两个地方的人,诸葛亮寓居襄阳十多年,“说他是襄阳人”,为什么“倒是笑话”呢?诸葛亮一生都没有到过宛县(今南阳市),少数南阳人硬要说他是南阳人,是“南阳老乡”,我看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您怎么就不说这是“笑话”呢?难道这就是您一再标榜的“持平之论”吗?至于您和您的孩子只认山东是你们家的籍贯,那是你们家自己的事情。你们家的意志也改变不了辞书上白纸黑字对“籍贯”所作的全面解释。您说是吧?您说我的书和我的文章看起来费劲憋气,浪费时间。那好!为了避免您费劲憋气浪费时间,关于“籍贯”的问题就到此为止,您看中不中?如果不中,那就讨论到“中”的时候算“中”。您说好不好哇?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4 17:04:21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9、又见可敬的南阳人。
尊敬的“下午的猪”网友:您的帖子发出多日,迟复为歉。您在帖子里说:“我是河南人,也是南阳人,不过我一直认为诸葛亮躬耕(是)在襄阳的”。作为一位河南人,一位南阳人,在河南和南阳那样的舆论氛围下,能够如此心悦诚服地认同“襄阳说”,其风格和胆略的确令人敬佩。当然,您在帖子里也对我提出了真诚的批评和指责。对此,我在这里虽然表示难以接受,但是,我希望您对我能够给予理解,我对您的特殊感受也表示十分理解。咱们都来个“理解万岁”吧!
再次向您表示诚挚的敬意,也向和您一样展示高风亮节的河南人和南阳人表示诚挚的敬意!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8 22:25:31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0、南阳方面曾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长期发布“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虚假违法广告画面。今年6、7、8月份中央电视台同一频道又连续播出湖北襄樊的旅游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今天我又看到这一旅游广告改了广告词,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对此,我的解读是:诸葛亮躬耕地和诸葛亮故居——草庐都在咱们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这一虚假违法广告画面再上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恐怕就难了,悬了,不可能了!不知各位网友有何见解和评论?请各位网友热议。
感谢家乡人民动真格地支持我这个襄阳老儿!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8 23:09:15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0、南阳方面曾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长期发布“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虚假违法广告画面。今年6、7、8月份中央电视台同一频道又连续播出湖北襄樊的旅游广告“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今天我又看到这一旅游广告改了广告词,改为“诸葛故居地,山水襄樊城”。对此,我的解读是:诸葛亮躬耕地和诸葛亮故居——草庐都在咱们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冈”这一虚假违法广告画面再上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恐怕就难了!悬了!不可能了!不知各位网友有何见解和评论?请各位网友热议。
感谢家乡人民动真格地支持我这个襄阳老儿!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8 23:15:31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1、尊敬的“东湖更东”网友:为了回应紧要问题,我们的互动暂缓,请谅解。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18 23:25:06 +0800 CST  
襄阳隆中诸葛草庐与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南阳说”者在对南阳卧龙冈的“诸葛庐”大肆炫耀的同时,又对襄阳隆中的草庐或茅庐进行了责难。他们说,隆中草庐不也是后来建起的纪念性建筑吗?隆中草庐的屋顶曾经是水泥的。对于“南阳说”者的责难,我以为又对又不对。对的是,隆中草庐的确是后来建起来的。但说它是纪念性建筑则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屋顶曾经是不是水泥的,我确实不知,我只知道现在不是。尽管如此,隆中草庐和卧龙冈“诸葛庐”决不可同样视之。理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虽经历史变迁,岁月沧桑,特别是明代襄简王朱见淑侵占隆中山,拆掉草庐,在草庐的位置修建了陵墓,使诸葛亮躬耕地上面的遗址遗迹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除诸葛亮姐弟使用过的六角井尚存外,原来的遗址遗迹的确难以寻觅。但是,在明弘治二年襄简王朱见淑修建陵墓毁掉草庐后,于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草庐,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于襄简王朱见淑陵墓封土堆上建草庐亭,使诸葛草庐的原址得以相沿保留。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存在于隆中,原诸葛草庐确实建在躬耕地上,诸葛亮离开隆中多少年后,躬耕地上草庐的遗址遗迹和其周遭的其他遗迹遗物尚存,朱见淑毁掉草庐后又有标志建筑物留下草庐原址的记忆。这是史有明载,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建在躬耕地上的隆中草庐应被视为曾经的草庐的再建重现,属诸葛亮故居的遗迹性建筑,是人们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南阳卧龙冈“诸葛庐”完全是造假作伪、无中生有的产物,怎么能与隆中草庐同日而语?
现在的隆中草庐是什么样子?襄樊学者丁宝斋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一文中作了如下介绍:“现在的诸葛草庐是1986年重建的。有前后两进各三间、两侧各三间仿汉木架草顶房屋,分别作为姐弟卧室和书房、厨房,另有木栅栏草顶门楼和篱笆围墙。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见《丁宝斋文集》第180页)这样的形制规模,与荆州牧刘表对诸葛玄所尽的故旧之谊是相符的。刘表对避难荆州(襄阳)的文人学士都能做到“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何况诸葛玄的侄儿侄女呢?
南阳卧龙冈“诸葛庐”被彻底否定,“诸葛庐”辞条被《辞海》彻底删除,也就不奇怪了。。







襄阳隆中诸葛草庐与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南阳说”者在对南阳卧龙冈的“诸葛庐”大肆炫耀的同时,又对襄阳隆中的草庐或茅庐进行了责难。他们说,隆中草庐不也是后来建起的纪念性建筑吗?隆中草庐的屋顶曾经是水泥的。对于“南阳说”者的责难,我以为又对又不对。对的是,隆中草庐的确是后来建起来的。但说它是纪念性建筑则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屋顶曾经是不是水泥的,我确实不知,我只知道现在不是。尽管如此,隆中草庐和卧龙冈“诸葛庐”决不可同样视之。理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虽经历史变迁,岁月沧桑,特别是明代襄简王朱见淑侵占隆中山,拆掉草庐,在草庐的位置修建了陵墓,使诸葛亮躬耕地上面的遗址遗迹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除诸葛亮姐弟使用过的六角井尚存外,原来的遗址遗迹的确难以寻觅。但是,在明弘治二年襄简王朱见淑修建陵墓毁掉草庐后,于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草庐,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于襄简王朱见淑陵墓封土堆上建草庐亭,使诸葛草庐的原址得以相沿保留。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存在于隆中,原诸葛草庐确实建在躬耕地上,诸葛亮离开隆中多少年后,躬耕地上草庐的遗址遗迹和其周遭的其他遗迹遗物尚存,朱见淑毁掉草庐后又有标志建筑物留下草庐原址的记忆。这是史有明载,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建在躬耕地上的隆中草庐应被视为曾经的草庐的再建重现,属诸葛亮故居的遗迹性建筑,是人们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南阳卧龙冈“诸葛庐”完全是造假作伪、无中生有的产物,怎么能与隆中草庐同日而语?
现在的隆中草庐是什么样子?襄樊学者丁宝斋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一文中作了如下介绍:“现在的诸葛草庐是1986年重建的。有前后两进各三间、两侧各三间仿汉木架草顶房屋,分别作为姐弟卧室和书房、厨房,另有木栅栏草顶门楼和篱笆围墙。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见《丁宝斋文集》第180页)这样的形制规模,与荆州牧刘表对诸葛玄所尽的故旧之谊是相符的。刘表对避难荆州(襄阳)的文人学士都能做到“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何况诸葛玄的侄儿侄女呢?
南阳卧龙冈“诸葛庐”被彻底否定,“诸葛庐”辞条被《辞海》彻底删除,也就不奇怪了。。
襄阳隆中诸葛草庐与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南阳说”者在对南阳卧龙冈的“诸葛庐”大肆炫耀的同时,又对襄阳隆中的草庐或茅庐进行了责难。他们说,隆中草庐不也是后来建起的纪念性建筑吗?隆中草庐的屋顶曾经是水泥的。对于“南阳说”者的责难,我以为又对又不对。对的是,隆中草庐的确是后来建起来的。但说它是纪念性建筑则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屋顶曾经是不是水泥的,我确实不知,我只知道现在不是。尽管如此,隆中草庐和卧龙冈“诸葛庐”决不可同样视之。理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虽经历史变迁,岁月沧桑,特别是明代襄简王朱见淑侵占隆中山,拆掉草庐,在草庐的位置修建了陵墓,使诸葛亮躬耕地上面的遗址遗迹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除诸葛亮姐弟使用过的六角井尚存外,原来的遗址遗迹的确难以寻觅。但是,在明弘治二年襄简王朱见淑修建陵墓毁掉草庐后,于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草庐,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于襄简王朱见淑陵墓封土堆上建草庐亭,使诸葛草庐的原址得以相沿保留。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存在于隆中,原诸葛草庐确实建在躬耕地上,诸葛亮离开隆中多少年后,躬耕地上草庐的遗址遗迹和其周遭的其他遗迹遗物尚存,朱见淑毁掉草庐后又有标志建筑物留下草庐原址的记忆。这是史有明载,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建在躬耕地上的隆中草庐应被视为曾经的草庐的再建重现,属诸葛亮故居的遗迹性建筑,是人们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南阳卧龙冈“诸葛庐”完全是造假作伪、无中生有的产物,怎么能与隆中草庐同日而语?
现在的隆中草庐是什么样子?襄樊学者丁宝斋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一文中作了如下介绍:“现在的诸葛草庐是1986年重建的。有前后两进各三间、两侧各三间仿汉木架草顶房屋,分别作为姐弟卧室和书房、厨房,另有木栅栏草顶门楼和篱笆围墙。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见《丁宝斋文集》第180页)这样的形制规模,与荆州牧刘表对诸葛玄所尽的故旧之谊是相符的。刘表对避难荆州(襄阳)的文人学士都能做到“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何况诸葛玄的侄儿侄女呢?
南阳卧龙冈“诸葛庐”被彻底否定,“诸葛庐”辞条被《辞海》彻底删除,也就不奇怪了。。

襄阳隆中诸葛草庐与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南阳说”者在对南阳卧龙冈的“诸葛庐”大肆炫耀的同时,又对襄阳隆中的草庐或茅庐进行了责难。他们说,隆中草庐不也是后来建起的纪念性建筑吗?隆中草庐的屋顶曾经是水泥的。对于“南阳说”者的责难,我以为又对又不对。对的是,隆中草庐的确是后来建起来的。但说它是纪念性建筑则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屋顶曾经是不是水泥的,我确实不知,我只知道现在不是。尽管如此,隆中草庐和卧龙冈“诸葛庐”决不可同样视之。理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虽经历史变迁,岁月沧桑,特别是明代襄简王朱见淑侵占隆中山,拆掉草庐,在草庐的位置修建了陵墓,使诸葛亮躬耕地上面的遗址遗迹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除诸葛亮姐弟使用过的六角井尚存外,原来的遗址遗迹的确难以寻觅。但是,在明弘治二年襄简王朱见淑修建陵墓毁掉草庐后,于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草庐,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于襄简王朱见淑陵墓封土堆上建草庐亭,使诸葛草庐的原址得以相沿保留。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存在于隆中,原诸葛草庐确实建在躬耕地上,诸葛亮离开隆中多少年后,躬耕地上草庐的遗址遗迹和其周遭的其他遗迹遗物尚存,朱见淑毁掉草庐后又有标志建筑物留下草庐原址的记忆。这是史有明载,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建在躬耕地上的隆中草庐应被视为曾经的草庐的再建重现,属诸葛亮故居的遗迹性建筑,是人们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南阳卧龙冈“诸葛庐”完全是造假作伪、无中生有的产物,怎么能与隆中草庐同日而语?
现在的隆中草庐是什么样子?襄樊学者丁宝斋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一文中作了如下介绍:“现在的诸葛草庐是1986年重建的。有前后两进各三间、两侧各三间仿汉木架草顶房屋,分别作为姐弟卧室和书房、厨房,另有木栅栏草顶门楼和篱笆围墙。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见《丁宝斋文集》第180页)这样的形制规模,与荆州牧刘表对诸葛玄所尽的故旧之谊是相符的。刘表对避难荆州(襄阳)的文人学士都能做到“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何况诸葛玄的侄儿侄女呢?
南阳卧龙冈“诸葛庐”被彻底否定,“诸葛庐”辞条被《辞海》彻底删除,也就不奇怪了。。

襄阳隆中诸葛草庐与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南阳说”者在对南阳卧龙冈的“诸葛庐”大肆炫耀的同时,又对襄阳隆中的草庐或茅庐进行了责难。他们说,隆中草庐不也是后来建起的纪念性建筑吗?隆中草庐的屋顶曾经是水泥的。对于“南阳说”者的责难,我以为又对又不对。对的是,隆中草庐的确是后来建起来的。但说它是纪念性建筑则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屋顶曾经是不是水泥的,我确实不知,我只知道现在不是。尽管如此,隆中草庐和卧龙冈“诸葛庐”决不可同样视之。理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虽经历史变迁,岁月沧桑,特别是明代襄简王朱见淑侵占隆中山,拆掉草庐,在草庐的位置修建了陵墓,使诸葛亮躬耕地上面的遗址遗迹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除诸葛亮姐弟使用过的六角井尚存外,原来的遗址遗迹的确难以寻觅。但是,在明弘治二年襄简王朱见淑修建陵墓毁掉草庐后,于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草庐,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于襄简王朱见淑陵墓封土堆上建草庐亭,使诸葛草庐的原址得以相沿保留。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存在于隆中,原诸葛草庐确实建在躬耕地上,诸葛亮离开隆中多少年后,躬耕地上草庐的遗址遗迹和其周遭的其他遗迹遗物尚存,朱见淑毁掉草庐后又有标志建筑物留下草庐原址的记忆。这是史有明载,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建在躬耕地上的隆中草庐应被视为曾经的草庐的再建重现,属诸葛亮故居的遗迹性建筑,是人们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南阳卧龙冈“诸葛庐”完全是造假作伪、无中生有的产物,怎么能与隆中草庐同日而语?
现在的隆中草庐是什么样子?襄樊学者丁宝斋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一文中作了如下介绍:“现在的诸葛草庐是1986年重建的。有前后两进各三间、两侧各三间仿汉木架草顶房屋,分别作为姐弟卧室和书房、厨房,另有木栅栏草顶门楼和篱笆围墙。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见《丁宝斋文集》第180页)这样的形制规模,与荆州牧刘表对诸葛玄所尽的故旧之谊是相符的。刘表对避难荆州(襄阳)的文人学士都能做到“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何况诸葛玄的侄儿侄女呢?
南阳卧龙冈“诸葛庐”被彻底否定,“诸葛庐”辞条被《辞海》彻底删除,也就不奇怪了。。
襄阳隆中诸葛草庐与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南阳说”者在对南阳卧龙冈的“诸葛庐”大肆炫耀的同时,又对襄阳隆中的草庐或茅庐进行了责难。他们说,隆中草庐不也是后来建起的纪念性建筑吗?隆中草庐的屋顶曾经是水泥的。对于“南阳说”者的责难,我以为又对又不对。对的是,隆中草庐的确是后来建起来的。但说它是纪念性建筑则是值得商榷的。它的屋顶曾经是不是水泥的,我确实不知,我只知道现在不是。尽管如此,隆中草庐和卧龙冈“诸葛庐”决不可同样视之。理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虽经历史变迁,岁月沧桑,特别是明代襄简王朱见淑侵占隆中山,拆掉草庐,在草庐的位置修建了陵墓,使诸葛亮躬耕地上面的遗址遗迹和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现在除诸葛亮姐弟使用过的六角井尚存外,原来的遗址遗迹的确难以寻觅。但是,在明弘治二年襄简王朱见淑修建陵墓毁掉草庐后,于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草庐,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又于襄简王朱见淑陵墓封土堆上建草庐亭,使诸葛草庐的原址得以相沿保留。诸葛亮躬耕地确实存在于隆中,原诸葛草庐确实建在躬耕地上,诸葛亮离开隆中多少年后,躬耕地上草庐的遗址遗迹和其周遭的其他遗迹遗物尚存,朱见淑毁掉草庐后又有标志建筑物留下草庐原址的记忆。这是史有明载,无法否认的事实。现在建在躬耕地上的隆中草庐应被视为曾经的草庐的再建重现,属诸葛亮故居的遗迹性建筑,是人们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南阳卧龙冈“诸葛庐”完全是造假作伪、无中生有的产物,怎么能与隆中草庐同日而语?
现在的隆中草庐是什么样子?襄樊学者丁宝斋在《隆中诸葛亮故居》一文中作了如下介绍:“现在的诸葛草庐是1986年重建的。有前后两进各三间、两侧各三间仿汉木架草顶房屋,分别作为姐弟卧室和书房、厨房,另有木栅栏草顶门楼和篱笆围墙。建筑面积450平方米。” (见《丁宝斋文集》第180页)这样的形制规模,与荆州牧刘表对诸葛玄所尽的故旧之谊是相符的。刘表对避难荆州(襄阳)的文人学士都能做到“安慰赈赡,皆得资全”,何况诸葛玄的侄儿侄女呢?
南阳卧龙冈“诸葛庐”被彻底否定,“诸葛庐”辞条被《辞海》彻底删除,也就不奇怪了。。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0 19:45:16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2、有位名叫“东湖更东”的网友,因为他身份的复杂而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他说,他原籍山东,出生于湖北(他好像又说他出生于光化——今老河口,也算是襄樊老乡了),就读于武汉,久居于河南(他好像又说他久居于南阳),夫人不是南阳人,他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又是“持平之论”,不偏不倚。他这样的表白,自然会使我觉得他是一位处事公允的人,是一位可以交往、可以信赖、和我有共同语言的人。因为他是山东人,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山东人和湖北襄樊人并无任何过节,因为他出生于湖北,就读于武汉,他更知道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来龙去脉,应该了如指掌,不会因为久居于河南就转向“南阳说”那一边,怎么也不会连个说老实话的南阳人还不如吧!但是,看了他的多个帖子以后,才发现他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种人。他不是一个与我有共同语言的“襄阳说”者,而是一个湖北籍的“南阳说”者,更是一个湖北籍的极端“南阳说”者。其实,这些都无所谓。选择什么“说”,是他个人的事儿。有道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儿”。他在对我作了种种贬薄之后,就忍耐不住了。他在10月7日的帖子里写道:“潘先生:不要实行鸵鸟政策,埋头不看别人都说了些什么,并非都是谩骂和讨伐。相信有许多意见对你有好处。可是,要说你不看吧,偶有赞同你要扩大影响的帖子,你的反应也特别快呀!”这倒使我觉得有点“有所谓”了。
尊敬的“东湖更东”网友:您一再说您的意见是“持平之论”,又说您“略微倾向隆中”,我说您是湖北籍的“南阳说”者,是一个极端的“南阳说”者,您可能还难以接受。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您的一段高论吧:“‘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只有9个字,是诸葛亮先生上呈皇帝的正式公文,态度极其严肃,文字十分严谨,却又明白易懂,一点也不深奥。用今天的话讲,无非是说:在下(臣)原本是个普通百姓,弯腰耕种在南阳。除此之外,岂有它哉!”这与极端的“南阳说”者所说的“诸葛亮就说他‘躬耕于南阳’,那他就是躬耕于南阳(宛县)”还有什么两样!
我不知道“东湖更东”网友凭什么说我实行的是“鸵鸟政策”。我可以这样告诉您:自从我带着《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本小书走进“天涯虚拟社区”,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退缩,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做藏头的鸵鸟和缩头的乌龟。我回答不回答您的问题,是我自己作主的事情,也需要您这样“雪剑霜刀严相逼”吗?“偶有赞同你要扩大影响的帖子,你的反应也特别快呀!”其实,这网上的帖子,我早已说过都是对我有利的,并不存在赞同我要扩大影响的帖子我就反应得特别快。我还可以这样告诉你:我早就想回答你的问题。我之所以迟迟不作回答,是想吊吊您的胃口。
您一再说我的“学养不够”,“训练不够”,好像您的学养、训练就很够很够。我先请您不要激动。我可以不客气地告诉您,您的学养、训练和我这个学养、训练双不够的人相比还差得远。我希望您好好静下心来研究研究有关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知识。等您研究得差不多了,再回头来看看您的这些帖子,您一定会哑然失笑,无地自容。说实在的,您帖子里讲的有些东西真是太离谱,太搞笑了,叫我该怎么回应您呢?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0 23:19:39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3、“东湖更东”网友:看看,我没有急,您倒又跟我急起来了。还是请您消消气吧!
您一再说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是个小问题,我看问题不小。因为您说的不符合事实。如果是个小问题,我国史学界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举行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一次又一次作出结论呢?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为什么要对襄樊和南阳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表述和界定呢?如果是小事,南阳方面为什么要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屡屡挑起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而且又在上世纪那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后紧接着又掀起“教科书风波”,并通过多种渠道恶意炒作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呢?如果是小事,襄阳方面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针锋相对地对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据理力争呢?如果是小事,少数南阳人和少数河南人为什么一见“雷雨天的猴子”推介《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这本小书就群起而攻之呢?如果是小事,您为什么一见我就“亢奋”,就粘得这么紧呢?您说是小事,究竟是真言还是假话,恐怕只有您自己知道。
我在小书里点名批评了白燕升、洪涛、王永民、二月河等人,您老大地不自在。请问:这些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有不受批评的“豁免权”吗?我在小书里据理据实地对他们提出善意的批评,即使是欠妥的批评,又有什么不得了呢?是不是因为我是个小人物批评了那么多大人物就大逆不道,犯上作乱了呢?我看不是。您说他们不是史学家,好像说错话做错事没关系,我看这话说得不合逻辑吧!
您对我说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唯一排他”很反感,这我也能理解。但是,“唯一排他”,或者说“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是它的特点,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有啥门儿呢?因为它有这一特点,所以在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上就没有什么“持平之论”,只有“公道之论”。说白了,它不是两口子自愿离婚,夫妻共有财产二人平分的问题,而是谁是谁非、谁真谁假,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分个一清二楚的问题。“东湖更东”网友,您的“持平之论”在这儿派不上用场。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1 14:17:36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4、“东湖更东”网友:看来您真是铁了心要和我过招打擂了。那好!
您说我的书写得差劲,我也觉得我的书写得不怎么样,非常差劲。那就请您也拿一本不差劲的,用您的话说是学养够训练够的书让大家瞧瞧。为了使两本书有可比性,咱们就用同一个命题,您看行不?我的书名叫《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您就来一本《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聚焦》好了。写好后进行评判。为了保证评判的公正,评判者不能是南阳人,也不能是襄樊人,而是双方都认可的、网友们也认可的权威人士来评判,您说行不?如果您认为可以,那咱们就在网上签约画押。请速回应。
您说我不接受您的批评赐教,不接受您的点拨,就是虚伪,粗暴,不懂礼貌。请问: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合逻辑吗?您的批评赐教和点拨指出了我的错误,是正确的,我当然接受。但是,您的帖子里没有这方面的元素,叫我怎么接受?对于其他的人我也是这一态度:正确的,接受;不正确的,据实据理予以回应;对于蛮横无理的批评,我可能会带点“火药味”,但决不会像他们那样骂人,因为有理的人就不会骂人,无理的人就只会骂人。我申明:我决不会为讨您和少数南阳人、少数河南人的欢心而迎合,决不会为接受批评而接受批评。
您说了:“那就等着看你怎样被历史抛弃吧!”好!那咱们就等着看吧!时至今日,事至今日,你还这般“自信”,看来您是未到“掉泪”“死心”时。时至今日,您和少数南阳人、少数河南人还如此嘴硬,无非是钻了历史造假、学术违法尚无国家法规裁判的空子,以为你们这样做没人来管,无人敢管。将来是不是永远就没人来管,无人敢管,那就难说了。如果真有那一天到来,咱们不管谁被历史抛弃都无所谓,因为您大概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但愿是我这个小人物被历史抛弃,因为您是有学养有训练的人,历史怎么会抛弃您这样的栋梁之材呢?如果真有那一天到来,像您这样的人当然可以溜之乎也,但如今的南阳当权者可就难辞其咎了。我想,您大概不会不知道“华南虎照案” 吧!假虎照的当事人周正龙,原来不是比您的嘴还硬吗?他不是一次又一次“兑”上自己项上的脑袋吗?现在又怎么样呢?当然,这个案子目前还有争议,但最终必有公正裁决。不管这个案子最终的结果如何,“周老虎”是无法逃脱其应负的造假作伪的罪责的。历时一千多年的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造假一案,难道比“周老虎案”还小吗?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2 14:24:00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5、“东湖更东”网友:不接招了,不打擂了,不“pk”了,支持您的人也叫您不要和我辩论了。那好,咱们就此休战吧!
其实,您不敢接招,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不仅您这个还称不上大人物的人接不了招,就是你们南阳的大作家二月河也一样接不了招。这倒不是说你们的学养训练达不到,说您达不到有人可能还信,说二月河也达不到接不了招人们可能就不信了,人家就会怀疑我简直是在说鬼话!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信。为什么?因为“南阳说”除了“南阳说”者凭空编造的那么多骗人的谎言以外,连一条信史史料也没有,你们怎么接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们没有“米”,怎么能煮出有“米”的“粥”呢?请您宽恕,如果不是事实如此,我这个襄樊蚁民怎敢冒犯您和你们的大作家二月河呢?
您说您还是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只是还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您还需要看一看,心里还没有谱,等到以后谁的证据充分,您就支持谁。这说明您现在还是个“骑墙派”,一个“持平之论”者。既然这样,那就请您观望去吧!等到您看清哪边证据充分了,您再作一次选择吧!
我劝您还是早点回归“襄阳说”的好,“南阳说”那条路是走不通的。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3 12:49:04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16、“东湖更东”网友:请给我一个说法:什么叫“文革遗风”?什么叫“大批判文风”?我的书里文里哪些是“文革遗风”?哪些是“大批判文风”?
“南阳说”和“南阳说”者把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是的说成非的,非的说成是的,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有的说成无的,无的说成有的,等等;南阳方面,动不动就搞千人万人百万人的“群众运动”,动不动就批不为他们讲话的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甚至不把史学界的权威专家学者放在眼里,并横加指责和诬蔑,这与“文革”期间批“反动学术权威”有什么两样;他们公然蔑视和抵制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的权威,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俨然把南阳搞成了一个“独立王国”;在此次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中,又对我这个只是写了一本阐明诸葛亮躬耕地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小书的人破口大骂,粗暴低级下流无所不用其极。请问这叫什么?也请您给我一个说法。
待续……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3 14:05:18 +0800 CST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猜想

在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伊始,一位名叫“山村教师”的网友就披露,“人教版初中教材《隆中对》已改成《草庐对》”,并且还披露,因为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 “南阳”注解有误,“为此全南阳市语文教材学(改)用苏教版,拒绝人教版”。该网友所披露的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究竟是《隆中对》淡出初中语文教材之前,还是《隆中对》复出初中语文教材之后,尚难搞清。但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隆中对》复出后,并没有《隆中对》改为《草庐对》的消息。我在武汉曾为此访问过有的初中语文教师,回答是没有此事。因为三年级下学期人教版语文教材尚未发下来,改与没改尚不得而知。原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南阳”的注解确实有误,《隆中对》复出后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已经根据历史事实作了改正,只是没有按照南阳方面拟就的注解“改正”,南阳方面拒绝人教版语文教材是可以找出他们的理由的,不过南阳方面究竟是什么时候拒绝人教版,改用苏教版,我也没看明白,而且苏教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也不得而知。因此,我对苏教版不能也不敢发表评论,但对苏教版猜想一下,我想还是可以的吧!
即使猜错了也没有啥关系。
“苏教版”大概是“江苏教育版”吧!江苏出版的省用语文教材大概不会不经过国家教育部审查批准吧!如果“苏教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有相抵触相背离违背历史事实的内容,恐怕其省级教育部门也没有胆子敢在省里推行使用吧!在此前提下,我猜想可能会有下列情况:1、《隆中对》可能还没有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复出;2、“苏教版”语文教材选用的《隆中对》课文使用的篇名可能是《草庐对》。除此以外,大概不会有其他离谱的东西吧!不过,如果有这样两条,也可以让南阳方面高兴亢奋一阵子了。因为没有《隆中对》,他们就可以“眼不见,心不烦”,身上就不会有“芒刺在背”之感;因为篇名用了《草庐对》,那“阿q精神”很快就会使他们倍受鼓舞。但是,我要请南阳方面正视这样的历史事实:教材里没有《隆中对》,不等于历史上就没有隆中和《隆中对》;教材里用了《草庐对》这个篇名,并没有错,《草庐对》和《隆中对》本来就是一回事。我在回答“南阳说”者王建中所提“‘隆中对’‘草庐对’孰对?”这个无聊的问题时,就这样说过:“王建中君,我可以这样告诉你:‘隆中对’‘草庐对’都对,就是你王建中不对,你们‘南阳说’不对!——你说对不对?”可以这样说,《隆中对》就是隆中里的《草庐对》,《草庐对》就是草庐里的《隆中对》。如今,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和所谓“诸葛庐”已被历史事实证明是彻头彻尾的假诸葛亮躬耕地和假草庐,“苏教版”教材里的《草庐对》篇名,本来就是《隆中对》,南阳方面还有什么值得“阿q”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并没有错,南阳方面所以要改用“苏教版”语文教材,除了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以外,就是要拉江苏下水,并挑战教育部的权威,甚至挑战国务院和我国史学界的权威。
南阳方面在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和恶意炒作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中,不是把南阳和河南的不少媒体都拉下水了吗?不是把中央电视台的中文国际频道也拉下水了吗?不是把陕西大学的史念海教授、河南大学的唐嘉弘教授也拉下水了吗?现在好像又在拉陕西省下水。南阳方面有人向我放话恐吓说,陕西要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下来,你有什么办法!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吓人。在人们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和相当程度的当今社会,历史上曾经登上过神坛的名人还有谁没有走下神坛或被拉下神坛?这些走下神坛或被拉下神坛的历史名人,并不是要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也不是像少数南阳人和少数河南人那样,把他们糟蹋得粪土不如,而是要根据他们在历史上的是非功过,作出公正的历史评价。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我真诚地奉劝南阳方面的“梦中人”还是早一点清醒过来吧!现在的人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0-24 23:43:21 +0800 CST  

楼主:潘正贤

字数:22076437

发表时间:2008-08-30 03: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8 13:54:58 +0800 CST

评论数:1035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