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河南南阳卧龙冈的“诸葛亮躬耕地”见鬼去吧!

回音与回应

(……续前)
26、尊敬的“东湖更东”网友,因为您在今天的帖子里开始以“东”简称自己的网名,那从今天起,我就改称您“东”网友了。但对你称您,表示我对您的敬意,依然如故。
回应您最新的帖子,实在是无聊,也就免了。回应您其他的帖子,也实在是无聊。但是,如果一概不作回应,这“网上之争”岂不要冷场了?
这个帖子,就回应您三个问题吧!一个是关于孙楚寅落马的问题;一个是襄樊杜甫墓遭破坏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故居”问题。
一、关于孙楚寅落马的问题。请问“东”:孙楚寅落马关我啥事?请回答。当然,您也不是没有理由。您的理由是什么?是我“刺激”了你们的何大市长。你们的何市长在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上“恬不知耻”和“胆大妄为”,说了那么多与其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身份极不相称的浑话,难道就批评不得,“刺激”不得?何市长有甚话说,让人家自己说,干您何事?您就不怕人家说您的闲话,捣您的脊梁沟子?我说他,我负责,干您何事?孙为“阶下囚”,何为“成功人士”,他俩有什么关系?您说您根本就不认识何,却又要为他不要命地扒心扒肝地护短,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关于襄樊杜甫墓遭破坏的问题。“东”,这事最近才发生是吧?我远在武汉,不知道啊!这又与我何干?您惊呼:“老潘,还有更胆大包天的事呢!”在襄樊发生这样一件事确实不算一件小事,您不是说当地警方已经介入了吗?警方查到是谁的问题就是谁的问题,该处理谁就处理谁,这事我管得着吗?您还说:“老潘,这回你可知道劲往哪里使了吧!”“东”,您是个好明白的人哦!请问:这劲只有您知道往哪里使,我怎么知道往哪里使呢?其实,您的意思我很明白,那就是您又在拉人下水。因为我在小书里为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到过《楚天都市报》,于是您就借《楚天都市报》报道这件事大做文章,并以此将杜甫墓遭破坏与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归属问题联系起来。“东”,您以为《楚天都市报》和现在的荆州方面人士就和您一样低级幼稚吗?杜甫墓和隆中诸葛亮故居都是襄樊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但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因果关系呢?您说襄樊的杜甫墓是假的,这话只是您说的,国务院没说,我是听您的,还是听国务院的?
三、关于“故居”问题。“东”,您又和我玩弄文字游戏来了。我告诉您,这样的把戏(哦,不是把戏,是游戏),您玩不过我,您还是甘败下风吧!今天我根本就没有兴趣,也没有必要跟您解释什么是“故居”,我就只讲国务院文件中的“隆中诸葛亮故居”。您说“文件根本没有涉及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我说文件载明“隆中诸葛亮故居”其本意就指明了襄阳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隆中诸葛亮故居”就是隆中诸葛亮躬耕地和诸葛草庐密不可分的融会统一。这一点,除了少数南阳人和少数河南人以及对诸葛亮躬耕地历史知识不了解不甚了解的人们以外,已成为普遍的共识。我的话,您肯定听不进去,您一定很委屈,很不服气,很憋气,气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这都是您自己的事。活该!
好多不沾边的事都被您拿来作为“南阳说”的“根据”,好像这些事经您施展魔法,襄阳隆中的诸葛亮躬耕地就会自己长出腿来跑到你们南阳卧龙冈似的。果能如此,那您可真是“南阳一宝”了。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19 16:22:42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续前)
27、尊敬的“东”网友,您权威发布的新闻稿我认真拜读了。请问:您的这篇新闻稿发表在哪家报刊,哪版哪条?请您一定一定告诉我,我一定一定找来认真拜读再拜读。因为您常常说话不算数,所以我反复强调“一定”又“一定”。
总书记的重大活动,不会没有新华社记者随行吧!新华社记者发了与您新闻稿内容一样的电讯了吗?我确实没有看到过,因而特别渴求,也请您一定一定、千万千万告诉我。


回音与回应

(……续前)
28、尊敬的“东”网友,我前面的帖子您好像没有看见,我只有给您重发。为了不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那就改日再发。明天吧!
我请您告诉我的事可不要忘了哦!先躬身致谢。
第26个回应帖中的“甘败下风”发帖时即发现错误,现已改为“甘拜下风”。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0 16:50:48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续前)
29、“东”网友,你们不是说总理也到南阳卧龙冈武侯祠视察过吗?我想,你们的网站也有类似的新闻稿吧?也请您提供一下,好吗?拜托了。谢谢!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0 21:39:36 +0800 CST  
回音与回应

(……续前)
30、“东”网友,服输了吧?熬不过了吧?您宣布退出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是我预料中事,只是迟早的问题罢了。您这么早就宣布退出,我实在是始料未及。您说您的退出是因为有“重要写作任务”,这不过是您自己为自己设置的一个台阶罢了,自己为自己“溜之乎也”寻找借口罢了。其实,早在您宣布退出之前,您就因为力不能支,发出过告饶的信号——“我真是忍受不了了”!我看,理屈词穷才是您宣布退出的真正和根本的原因。“东”网友,就凭您在网上的这几下子,您还要完成“重要写作任务”,大概您又在搞笑吧!我建议您把您那子虚乌有的“重要写作任务”先放在一边,干脆把您发在网上的这些富有“创见”颇有“新意”的笑话,整理出一本笑话集来。你们“南阳说”不是早就出了一本《诸葛亮躬耕地新考》这样的“经典”笑话集了吗?我再建议您,您的笑话集就叫《诸葛亮躬耕地新考续集》得了。这对您来说绝对是驾轻就熟的好事,而且这本笑话集完全有可能成为“提高版”的“经典”笑话集,销路绝对不错,何乐而不为?果能如此,我也可以再展我这“名校”(读“鸣叫”。这绝不是自吹,而是名副其实)风采,做您大作的第一读者,为您免费完成这本笑话集的文字校勘任务。如果达不到质量要求,我不仅不要钱,还愿意接受您的罚款。您看咋样?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1 11:39:32 +0800 CST  
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

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东湖更东”在宣布退出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之前,披露了一篇至今还在河南地方网上的关于胡总书记2007年4月30日视察南阳卧龙冈武侯祠的新闻稿。这篇新闻稿,很值得人们关注。因为这篇新闻稿涉及严肃的历史问题,特别关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人格尊严,我确实不愿也不敢多加评论。在这里,我只想说两句话,表达我对这篇新闻稿的看法。错误之处敬请众网友批评指正,特别希望新闻界和史学界的人士和专家学者给以批评指正。
第一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是一篇违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宣传口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由南阳方面周密设计,精心策划,作者匿名,内容极其错误,严重损害胡总书记形象和人格尊严,极不负责、极端错误的新闻稿,是一起严重的新闻事件。
第二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它将使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涉足的“是非之地”,今后不管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南阳卧龙冈武侯祠,南阳方面都会打着“武侯祠”的牌子,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行人员散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后,他们就会如法炮制类似这样的新闻稿。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由“东湖更东”于2008年11月18日推入“天涯社区网”,请网友们细读细品。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1 13:59:44 +0800 CST  
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

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东湖更东”在宣布退出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之前,披露了一篇至今还在河南地方网上的关于胡总书记2007年4月30日视察南阳卧龙冈武侯祠的新闻稿。这篇新闻稿,很值得人们关注。因为这篇新闻稿涉及严肃的历史问题,特别关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人格尊严,我确实不愿也不敢多加评论。在这里,我只想说两句话,表达我对这篇新闻稿的看法。错误之处敬请众网友批评指正,特别希望新闻界和史学界的人士和专家学者给以批评指正。
第一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是一篇违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宣传口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由南阳方面周密设计,精心策划,作者匿名,内容极其错误,严重损害胡总书记形象和人格尊严,极不负责、极端错误的新闻稿,是一起严重的新闻事件。
第二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它将使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涉足的“是非之地”,今后不管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南阳卧龙冈武侯祠,南阳方面都会打着“武侯祠”的牌子,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行人员散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后,他们就会如法炮制类似这样的新闻稿。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由“东湖更东”于2008年11月18日推入“天涯社区网”,请网友们细读细品。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1 14:26:13 +0800 CST  
请看一套标题帖子!

引题:造假“研究成果”坐实为造假实体的严重步骤
主题:荆州市斥巨资6亿打造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乐园”
副题:襄樊方面有权通过社会舆论、媒体舆论、协商机制、组织程序、法律程序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呼吁襄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理直气壮地向荆州方面正式提出严正交涉,对该造假工程喊“停”
分题:1、《三国演义》是一部以重要史籍《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含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的古代经典历史小说,不是纯粹虚构的文学作品,因而“三国乐园”不可能是纯娱乐性的工程设施,不可能不涉及严肃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不发生激烈的地域矛盾和争议
2、《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只有可怜的几回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根本不是什么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荆州及荆州城与江陵(今荆州市)没有关系,荆州市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兴建“三国乐园”
3、《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确有三十多回的内容涉及襄樊地区,而且襄樊又是三国历史的源头,如果要建“三国乐园”,襄樊最有资格
4、如果荆州建成“三国乐园”将搅乱三国历史,其
灾乱性后果将远甚于南阳卧龙冈假诸葛亮躬耕地
5、郢是楚国最重要的国都,楚国和楚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曾达到过繁荣鼎盛、登峰造极的程度,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是荆州市最重要、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娱乐资源,因而荆州市完全没有必要丢黄金拾沙石、舍大求小、舍主求次、舍本逐末去建设遗患后世的什么“三国乐园”。真诚建议荆州市再施当年弃“荆沙”而就“荆州”的明智之举,果敢决断,舍“三国乐园”而建“郢都乐园”或“楚都乐园”,以彰显楚国和楚文化的风采及辉煌
信息来源:见《长江商报》2008年11月21日04版头条新闻《6亿 荆州要建三国乐园》。其下另一小稿《荆州古城6万居民将搬迁》称,荆州拟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乐园,名为“三国乐园”。荆州古城12万左右的人口中,半数将搬出。这一工程项目,是在11月20日第二届全球华商500强高科技论坛上由荆州市旅游局局长吴必武透露的。北京华汇恒业投资公司已与荆州市旅游局就其中的古城游览区开发项目签署了意向协议,准备投资6亿元。目前,已从古城内迁出万余人。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2 17:29:59 +0800 CST  
请看一套标题帖子!(修改重发)

引题:造假“研究成果”坐实为造假实体的严重步骤
主题:荆州市斥巨资6亿打造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乐园”
副题:襄樊方面有权通过社会舆论、媒体舆论、协商机制、组织程序、法律程序等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呼吁襄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理直气壮地向荆州方面正式提出严正交涉,对该造假工程喊“停”
希望省领导介入此事,处理好荆州和襄樊“手掌手背都是肉”这一问题,避免出现省内两个兄弟市之间“同室操戈”的尴尬局面,促使荆州方面放弃和取消这一造假工程计划的实施,以免此项工程上马又下马而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分题:1、《三国演义》是一部以重要史籍《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含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的古代经典历史小说,不是纯粹虚构的文学作品,因而“三国乐园”不可能是纯娱乐性的工程设施,不可能不涉及严肃、敏感而又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不发生激烈的地域矛盾、争议和冲突
2、《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只有可怜的几回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根本不是什么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荆州方面拿出这一所谓“研究成果”,完全是自欺欺人。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荆州及荆州城与江陵(今荆州市)没有关系,荆州市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兴建“三国乐园”
3、《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确有三十多回的内容涉及襄樊地区,而且襄樊又是三国历史的源头,这些历史故事或历史事实,无论在《三国演义》还是魏晋以来的史籍记载中都是无法抹掉的历史事实,如果要建“三国乐园”,襄樊最有资格
4、如果让荆州方面“生米做成熟饭”,建成“三国乐园”,将搅乱三国历史,其灾乱性后果将远甚于南阳卧龙冈假诸葛亮躬耕地
5、郢是楚国最重要的国都,楚国和楚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曾达到过繁荣鼎盛、登峰造极的程度,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是荆州市最重要、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历史文化和旅游娱乐资源,因而荆州市完全没有必要丢黄金拾沙石、舍大求小、舍主求次、舍本逐末去建设遗患后世的什么“三国乐园”。真诚建议荆州市果敢决断,舍“三国乐园”而建“郢都乐园”或“楚都乐园”,以彰显楚国和楚文化的风采及辉煌
信息来源:见《长江商报》2008年11月21日04版头条新闻《6亿 荆州要建三国乐园》。其下另一小稿《荆州古城6万居民将搬迁》称,荆州拟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乐园,名为“三国乐园”。荆州古城12万左右的人口中,半数将搬出。这一工程项目,是在11月20日第二届全球华商500强高科技论坛上由荆州市旅游局局长吴必武透露的。北京华汇恒业投资公司已与荆州市旅游局就其中的古城游览区开发项目签署了意向协议,准备投资6亿元。目前,已从古城内迁出万余人。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3 10:56:32 +0800 CST  
请看一套标题帖子!(再修改重发)

引题:湖北荆州突发惊人造假事件
主题:斥巨资6亿打造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乐园”
副题:襄樊方面有权通过社会舆论、媒体舆论、协商机制、组织程序、法律程序等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呼吁襄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理直气壮地向荆州方面正式提出严正交涉,对该造假工程喊“停”
希望省领导关注和介入此事,处理好荆州和襄樊“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一问题,避免出现省内两个兄弟市之间“同室操戈”的尴尬局面,促使荆州方面放弃和取消这一造假工程计划的实施,以免此项工程因上马又下马而遭受无法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
分题:1、《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以重要史籍《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含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的古代经典历史小说,不是纯粹虚构的文学作品,因而“三国乐园”不可能是纯娱乐性的工程项目,不可能不涉及严肃、敏感而又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不发生激烈的地域矛盾、争议和冲突
2、《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只有可怜的几回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根本不是什么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荆州方面拿出这一所谓“研究成果”,完全是自欺欺人。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荆州及荆州城与江陵(今荆州市)无关,荆州市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兴建“三国乐园”
3、《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确有三十多回的内容涉及襄樊地区,而且襄樊又是三国历史的源头,襄樊所拥有的三国历史故事和历史事实,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魏晋以来的史籍中,都是无法抹掉的。如果不是躬耕隐居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在草庐向刘备进献《隆中对》,不是诸葛亮和东吴周瑜联袂导演和指挥的奠定三国鼎立形势的“赤壁之战”这“出山第一功”,不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哪有三国历史,又哪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如果要建“三国乐园”,襄樊最有资格
4、如果让荆州方面“生米做成熟饭”,建成“三国乐园”,将搅乱三国历史,其灾乱性后果将远甚于南阳卧龙冈假诸葛亮躬耕地
5、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区)是楚国最重要的国都,楚国和楚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曾达到过繁荣鼎盛、登峰造极的程度,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是荆州市最重要、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娱乐资源,因而荆州市完全没有必要丢黄金拾沙石、丢西瓜捡芝麻、舍大求小、舍主求次、舍本逐末去建设遗患后世的什么“三国乐园”。真诚建议荆州市果敢决断,舍“三国乐园”而建“郢都乐园”或“楚都乐园”,以彰显楚国和楚文化的风采和辉煌
信息来源:见《长江商报》2008年11月21日04版头条新闻《6亿 荆州要建三国乐园》。其下另一小稿《荆州古城6万居民将搬迁》称,荆州拟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乐园,名为“三国乐园”。荆州古城12万左右的人口中,半数将搬出。这一工程项目,是在11月20日第二届全球华商500强高科技论坛上由荆州市旅游局局长吴必武透露的。北京华汇恒业投资公司已与荆州市旅游局就其中的古城游览区开发项目签署了意向协议,准备投资6亿元。目前,已从古城内迁出万余人。
请襄樊方面特别关注这一事件,请襄樊媒体特别关注这一事件,希望《长江商报》持续关注这一事件,希望其他媒体也来关注这一事件,以通过媒体舆论的合力,引导这一事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引导荆州方面对这一事件的思维向着理性方向发展。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4 12:30:52 +0800 CST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

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

——一个值得人们关注、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修改增益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进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时候,笔者就听说湖北荆州市有人在研究《三国演义》方面获得了一项“研究成果”:“《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当然,这里的“荆州”不是指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荆州,而是指今天的荆州市。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好家伙!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统计数字啊!但是,这样的“研究成果”除了能糊弄蒙骗对三国历史和对《三国演义》无知的人们以外, 又有谁能相信呢?恐怕连研究《三国演义》并获得这一“研究成果”的荆州方面人士自己也不会相信吧!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却被两家权威媒体所采信。湖北电视台在介绍荆州市的一档节目中,不仅采用了这一“研究成果”,还把“水淹七军”这一发生在樊城以北的三国故事(史籍记载也是如此)也搬到了荆州市。中央电视台在其精心摄制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中,也采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在其图书版的《再说长江》中,这一“研究成果”又变成了白纸黑字。不信请看——

古老的大堤护卫着长江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城垣。翻开《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这里,这就是古城荆州。

步湖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后尘的媒体,还有在湖北乃至全国发行量都雄居榜首的《楚天都市报》。不信也请看该报2008年7月10日第42版《借〈赤壁〉东风,游三国遗迹》旅游广告“第二站:荆门荆州”的说明文字——

荆州是三国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名。作为三国时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20回的《三国演义》中,有72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地区。

后者与前者不同的是,前者的“古城荆州”变成了后者的“荆州地区”。把“古城荆州”改为“荆州地区”,只是广告说明文字的提供者耍了个花招而已。即使是今荆州地区,甚至是连同今荆门市在内的解放后的荆州地区,120回的《三国演义》中,也不可能有72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地区”。然而,在今荆州市与关羽有关的旅游景点“关帝庙”、“春秋阁”、“关公刮骨疗毒地”都使用了“相传”和“传说”的字眼。这些字眼倒还是有点符合实际的。因为刘备西定益州后,拜关羽督荆州事,在汉中称王后,又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留守荆州,到荆州失守,关羽被杀,这段时间很短,关羽不可能在江陵(今荆州市)留下这么多遗迹。(请注意:这句话里的“荆州”均指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的荆州,而不是当时的江陵——今荆州市。)
以上所列举的三家媒体对荆州市错误宣传报道的例子,只是笔者偶尔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如果认真跟踪,错误的宣传报道例子会更多。我的印象是,这种情况不仅湖北媒体如此,甚至全国很多媒体都是如此。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今荆州市)吗?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知识,研究一下《三国演义》吧!
在我国历史上,“荆州” 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地域概念。第一个含义是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荆”指荆山(今湖北南漳西);“衡”指衡山,《汉书•地理志》以为即湖南衡山县西的衡山。“汉”指汉水。第二个含义是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有学者说, 其地域面积相当于半个南中国。东汉末其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刘表任荆州刺史时其治所从汉寿迁至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赤壁之战后又徙治油江口,改名为公安,东晋时定治江陵(今县,即荆州市市区)。晋以后辖境渐小,唐约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的长江流域,北部兼有荆门、当阳等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为江陵府。第三个含义是府名。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改中兴路置。治所在江陵(今县,即今荆州市市区)。清辖境相当今湖北宜都至监利间的长江流域。1912年废。
“三国”为上承东汉末下接西晋的历史时代名称。公元220年,曹操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 刘备在蜀称帝, 国号汉, 建都成都。229年, 孙权称帝, 国号吴, 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氏以晋代魏, 280年晋灭吴, 中国重归统一。从曹丕称帝到吴亡止, 共61年, 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另外, 自208年赤壁之战到220年曹丕称帝, 这12年的历史, 一般也包括在三国时期。
以上所述说明,江陵(今荆州市)和古“九州”之一的荆州、汉代的十三刺史部之一的荆州是没有任何关联的,江陵(今荆州市)同荆州发生关联是在晋以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其大的历史框架与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致的。《三国演义》的原名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见《三国志》应是其重要的创作蓝本。
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全国分十三个州,荆州是其一。荆州辖七个郡,计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在当时荆州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域, 州治襄阳就是当时的荆州城。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标题中的“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这“荆州城”就是襄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魏南侵,占领南郡部分地区后,分南郡北部地置襄阳郡,又分南阳郡西部地置南乡郡。在《三国演义》里所称“荆州九郡”“荆襄九郡”“江汉九郡”“九郡”,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三国演义》也告诉我们, 东汉末以至三国时期, 江陵(今荆州市)与荆州确实是没有什么关联的。要说有关联,就是江陵属于荆州南郡的一个县, 其县城江陵是当时的要邑重镇。
另外,河南大学教授唐嘉弘在《关于诸葛亮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史料:“《后汉书•刘表传》‘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李贤注引《汉官仪》:‘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但《后汉书•郡国志》荆州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七郡”。唐教授所引用的这两条史料,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互相矛盾的。唐教授理应作出自己的判断,指出孰正孰误,但他却没有作出判断。既然唐教授不作判断,那就由我这个读者勉为其难,冒昧地作出判断了。
《后汉书•刘表传》“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把江陵排除在荆州八郡之外。但是,江陵是荆州的一个县,怎么排除得掉呢?也许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达的意思有差异,“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并不是我所理解的意思,而是刘表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这两处重镇,领有荆州八郡之意,这样就可以讲通了,但“荆州八郡”还是不对的。李贤注引《汉官仪》的荆州八郡中有江陵郡,却没有江夏郡,想必这里面的江陵郡即是江夏郡之误。再则,江陵是荆州南郡的属县,南郡的郡治在哪里,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好像也没有专家学者指出,《三国演义》也没有指出,即令江陵是南郡郡治(经查《辞海》“南郡”辞条,江陵确为南郡郡治),可代南郡,但因荆州八郡中出现了南郡,江陵也不可能代南郡出现在其中。这样的史料显然是不可信的,错误的。东汉时荆州管辖七郡,这是史学界的共识。荆州没有八郡,其中的章陵郡就是多出的又一郡。经查其他史料证明,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章陵郡,章陵郡应为竟陵郡之误。而竟陵郡又是南朝宋齐时所置,原属汉时江夏郡,竟陵郡也与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无关。如果去掉江陵和章(竟)陵两郡,加上江夏郡,这《后汉书•刘表传》和《汉官仪》中的荆州八郡也就回归为荆州七郡了,再加上曹魏后来设置的襄阳郡和南乡郡,就变成了《三国演义》里的“荆州九郡”“荆襄九郡”“江汉九郡”“九郡”了。其实,唐教授所引《后汉书•刘表传》“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史料的完整引用应该是:“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如果唐教授对这条史料作了完整引用,或者不丢掉“北守襄阳”后面的逗号,我又何必枉费以上那么多笔墨呢?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围绕着荆州的问题出现了不少戏剧性的场面,又是借荆州,又是讨荆州,闹得沸沸扬扬。关于借荆州、讨荆州的经过,《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以后的多个回目有所叙述。这些回目中虽有个别回目对江陵(今荆州市)有所涉及,但借荆州、讨荆州的荆州也不是指江陵,仍然是指荆州这一大的行政区域,或者是指南郡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只是借南郡南部以江陵为中心的一部分地区,并不是借整个荆州。这时刘备所拥有的荆州,一部分是从刘表的长子刘琦手中接过来的(江夏郡),大部分(即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是刘备自己夺取的,刘备向东吴所借的地盘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地方。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教授天行健在其《正品三国》一书中告诉我们,《三国演义》把“借南郡”说成“借荆州”,是采自吴人偷换概念的说法,把荆州南部的四郡甚至整个荆州都包括进去了。这样说来,即使在赤壁之战后, 江陵(今荆州市)与荆州也没有什么关联。在《三国演义》里, 涉及江陵(今荆州市)的回目也不过几回而已。厦门大学教授、电视明星学者易中天告诉我们,曹魏南侵时,其军队曾一度占据江陵,但不久便弃守,而且自此以后直至司马氏代魏,北军就再也没有到过江陵。这也说明,不管江陵(今荆州市)这一要邑重镇在历史上曾经多么光辉伟大,但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在江陵(今荆州市)这个舞台上并没有多少历史活剧上演。
河南的南阳市原来叫宛县,是东汉末荆州南阳郡的属县,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所实指的邓县隆中并没有关系。后来宛县改名为南阳县,再后来又在南阳县置南阳府,于是少数南阳人就把南阳县、南阳府与诸葛亮所说的“南阳”混为一谈,并且把诸葛亮躬耕地也附会到南阳市的卧龙冈去了。和河南的南阳市一样,湖北的荆州市原本叫江陵,是东汉末荆州南郡的属县,曾几何时江陵改名为荆州,于是荆州少数人也像少数南阳人那样,把今天的荆州市与东汉末的荆州、春秋战国时的湖北荆山一带混为一谈,说它不仅是“三国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名”,还是“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简直把它吹上了天!
为了说明江陵(今荆州市)与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无关而与南郡相关,我特将《辞海》中“南郡”辞条的全文引用如下:

南郡 郡名。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东北〔应为西北——请查《辞海》“郢”和“白起”两个辞条〕),后迁江陵(今县)。汉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其后渐小。三国吴移治公安城(今公安县),西晋又移治江陵。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改荆州为南郡。

从曹魏南侵到关羽兵败被杀丢失荆州这段史事确实与江陵(今荆州市)有关,而且这段史事与《三国演义》这段故事也相当吻合。为了让网友们了解这段史事,我特将《三国志•关羽传》的相关史料摘录如下:

(刘)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其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以上史料告诉我们:一、其中的江陵就是江陵,荆州就是荆州,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缠搅。二、刘备西定益州后,拜关羽督荆州事,在汉中称王后,又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留守荆州,这都说明关羽是荆州诸事的总管。关羽后来因麋芳、傅士仁背反遭杀身之祸丢失荆州,这荆州就是我们所说的荆州(即地域面积相当于半个南中国的大荆州),决不是江陵(今荆州市),当时的江陵和公安不过是关羽驻扎军队的地方罢了。人们把“关羽大意失荆州”说成是丢失江陵(今荆州市),简直是天大的历史误会和天大的历史笑话!三、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的史事(或故事)发生在樊城,决不会发生在江陵(今荆州市)。 今天的荆州方面人士把江陵(今荆州市)说成是三国时的荆州,把江陵城说成是三国时的荆州城,又从《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研究出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这玩笑也开得太大了吧!
为什么荆州方面研究《三国演义》并获得“研究成果”的人士,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把错得离谱的东西扩散给社会人群,自欺又欺人呢?为什么权威媒体具有高学历的从业人员面对错误的东西不作独立思考,不审慎鉴别,却随意采信呢?芸芸众生中不乏有知有识之人,为什么时至今日对如此错得离谱的东西好像尚无人提出质疑呢?这些问题是不能简单来回答的。这种反常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和思考。看来,要搞清“荆州”这个问题,不像诸葛亮躬耕地那样来一场史学之争之辩,来一场历史知识的大普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敢说,来自湖北荆州方面的这一“国人笑料”,其层级决不会低于河南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层级。
我期待手中握有《三国演义》“研究成果”的荆州方面人士能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好让大家分享分享;也希望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翻开你手头的《三国演义》好好看一看,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到底是不是那么一回事,也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为了对我撰写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这篇拙文负责, 我再次翻开了案头的《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7年版), 逐字逐句地进行了阅读, 并对书中的“荆州”(包括“荆襄”“荆州九郡”“荆襄九郡”“江汉九郡”“九郡”)和“江陵”认真作了记载和统计。我的记载和统计结果是:涉及“荆州”的回目共计56回, 涉及“江陵”的回目只有11回。这里我要向网友们说明的是, 对《三国演义》中“荆州”和“江陵”的记载和统计, 是只认字样不认内容的,有的回目中的“荆州”和“江陵”即使说不上有什么内容, 也作了记载和统计。在涉及江陵(今荆州市)的11个回目中,有8个回目与“荆州”相重叠,不重叠的只有3回,这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涉及大荆州(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的荆州)和江陵(今荆州市)的回目只有59回,两项的回目总数还远不到72回,《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怎么可能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东汉末、三国时的江陵)呢?
有的网友说,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指今荆州市辖区范围,不是指今荆州城区。但是,我请有的网友注意,拙文论题却正好相反,是专指今荆州城区而不是指今荆州辖区范围。希望有的网友不要转移我们的论题。即使按有的网友所言,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指今荆州市辖区,甚至是指包括今荆门市在内的解放后荆州地区,《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也不可能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辖区或解放后荆州地区辖区。
荆州市什么时候称“荆州”之名?对这个问题,我手中尚无足够的史料和资料来回答,只能寄希望于史界专家学者和荆州当事方的专家学者作权威性的回答。不过,我还是想以我手中所掌握的现有史料和资料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以为引玉之砖。
楚国在今荆州市定都时此地称“郢”。楚亡后秦置江陵县。东汉末、三国时期江陵与“荆州”之名是没有关系的。荆州于西晋时曾移治江陵,东晋时定治江陵,但这时的江陵与东汉末的荆州州治襄阳一样,都可称“荆州城”,却不曾改名“荆州”,仍称“江陵”。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这时府与府治名称合一。宋置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路与路治异名。明朱元璋改中兴路置荆州府,府与府治异名。清辖境相当今湖北宜都至监利间的长江流域。1912年废。这说明,今荆州市从秦至清都称“江陵”。民国时期江陵称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民国时期江陵改称“荆州”,那今荆州市之称“荆州”就始于民国;如果民国时期今荆州市仍称“江陵”,那今荆州市之称“荆州”就始于解放后的荆州专区或荆州地区了。
以上所言,纯属一孔之见,错误难免,恳请网友和方家指谬赐教,我将洗耳恭听。
荆州方面和不少媒体还说江陵(今荆州市)是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就是由此而来。对此,我想顺便提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究竟是湖北荆山一带,还是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我看,这事很值得研究。据史籍文献记载,楚人咩(替代字)姓。始祖鬻熊。与商、周两国均有交往。楚起源于湖北荆山,因此,楚本荆。西周时,楚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之丹阳)。因常与周发生战争,被周人蔑称为“荆蛮”。从熊绎起历十余代国君后,文王又徙都于丹阳(今湖北枝江境内之丹阳),后来文王又徙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到昭王时又徙都于鄀,后迁回郢;惠王时又徙都于鄢,后又迁回郢;顷襄王在郢失陷后迁都陈;考烈王曾迁都钜阳,后又迁都寿春。楚国这个跨越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代,共传国君近40位,历时大半个千年的诸侯大国,最终为强秦所灭。通过对楚国历史的粗线条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楚国在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建都,已远离它在荆山一带创业立国时期,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与楚国所本之“荆”毫无关系,江陵(今荆州市)被称为“荆州”,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了,怎么能说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是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呢?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怎么能说是由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而来呢?根据史籍记载,“楚”就是“荆”,“荆”就是“楚”,“荆山”亦称“楚山”,“楚人”“楚国人”亦称“荆蛮”“楚蛮”,“荆”“楚”本来就是一体的,血脉相通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楚国”就是“荆楚”,“荆楚”也就是“楚国”。因为楚国这个大诸侯国的中心区域在湖北,因此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决不是从楚国后来的国都郢(今荆州市)而来。这也说明,“荆楚”之“荆”、“荆楚大地”之“荆”,只能是“荆山”之“荆”,决不可能是以后很晚才出现的、由“郢”——后来的“江陵”演变而来的“荆州”之“荆”。客观地说,楚国定都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后,其兴旺发达程度可以用“繁荣”、“鼎盛”、“盛极一时”、“登峰造极”这类字眼来形容。但是,它决不是“源”,而是“流”。这正与黄梅戏的历史一样,今天安徽的黄梅戏,无论在安徽乃至国内外如何的“牛”,如何的了不起,它的“源”只能是湖北的黄梅县和湖北的黄梅戏,它也只能是“流”,而不是“源”。著名黄梅戏青年演员吴琼在湖北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就直言不讳地说,黄梅戏的发源地在湖北黄梅,表达了这位现代年轻艺人不俗的旷达胸怀。不仅如此,对于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黄梅,现在已成为安徽人民的共识。10月23日晚,我在央视戏曲频道《青春剧苑》栏目就看到了一档令我十分感动的节目。这档节目是由央视戏曲频道和安徽卫视联手推出的,节目的内容是扮演《天仙配》中七仙女的青年演员演唱黄梅戏精彩唱段。节目除在片头和转换场次的镜头中反复出现“黄梅县”的牌子以外,还曾在电视屏幕下方出现了“湖北地方戏”的字样,意即黄梅戏是“湖北的地方戏”。这表现的是安徽人民多么旷达博大的君子风范和君子情怀啊!
什么是“发祥”?什么是“发祥地”?让我们来看看《辞海》的解释吧!《辞海》的解释是:“语出《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后汉书•班固传》:‘发祥流庆。’李贤注:‘言发祯祥以流庆于子孙。’后因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处为发祥地,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网友和读者朋友们,请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如何?
关于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是荆山而不是今荆州市,《襄樊日报》的一则新闻也可印证。这则新闻载该报2008年3月11日头版头条,标题是《我市14名人大代表联名呼吁将襄樊汉江与荆山纳入全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襄樊代表所提的这一提案,受到了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的“连声称好”。这则新闻就指出,襄樊汉江和荆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在庄严的省人大会上,谁敢作伪造假!

注:1、本文作者在查考东汉末荆州所属郡国时,《辞源》和《辞海》的相关辞条都说明,当时的荆州没有章陵郡,也没有竟陵郡。《辞源》和《辞海》都告诉我们,章陵有两处,都不是郡名,而是汉、唐两处皇家陵地:一为汉光武帝刘秀祖考陵,在今湖北枣阳市东;一为唐文宗李昂陵,在今陕西铜川市旧富平县西北天乳山。竟陵虽是郡名,但它是南朝宋齐时所置郡,与东汉末无关。本文作者在校勘《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一书时,有的论文中却出现过章陵郡和竟陵郡,有的论文作者还把论文中的竟陵郡改为章陵郡,襄樊学者丁宝斋在《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一文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也说“ (蔡)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对此不免感到困惑。后来,本文作者在《三国志•刘二牧传》中又查到这样一条史料:“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这可以说明在东汉末竟陵是属于江夏郡的,竟陵应是一个县的建制。《襄阳耆旧记》的记载是否有误,东汉时是否有过章陵郡和竟陵郡,望史界方家予以廓清。
2、这篇文章收入本书时,作者对其作了必要的增益和修改。

﹡ ﹡ ﹡

这篇文章(或这个帖子)在网络上推出后, 曾引起过一些网友的关注, 现摘拾几件回帖, 也许会对荆州方面的人士有所触动, 也许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思考。

对,非常赞同!……掩耳盗铃,大概是宣传部门最乐意做的事情吧!其实也是为了招商引资,这些东西不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楼主,你重新发一篇吧。你说的这事儿的确很可恨。当前地方上为了扩大知名度吸引投资连脸都不要了,某些主流媒体得了地方好处,也表现得太荒谬太恶心了。

因为有“荆州”两字,所以……楼主也不必吹毛求疵。

哈哈,那也就是说,七十二回不是跟荆州有关系,而是跟襄阳有关系。荆州治所在襄阳,于是就变成襄阳的旅游宣传材料。

哗众取宠,梁祝坟有七十多个,你怎么不去一一骂来?

当然,有些帖子也向笔者提出了严肃的值得笔者深思的问题:你这样拿荆州方面的人士说事,是不是在为你的家乡襄阳说事呢?亲爱的网友、读者朋友们, 对于有的帖子善意的提醒, 提醒我不要学荆州方面人士的坏样, 为自己的家乡编谎言说假话, 我表示非常理解和非常感谢。但是, 我希望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理解和支持我的一个合理而正当的请求, 那就是:不要因为我是襄阳人就取消和剥夺我为自己家乡说公道话说老实话的权利, 因为这对襄阳人是不公平的。别人可以睁着眼睛说假话, 襄阳人为什么就不能理直气壮道真情呢?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 作为古城襄阳的一介子民, 对有关自己家乡的事情保持特殊的敏感, 作出特殊的反应, 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你们说是吗?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我不仅与荆州方面的少数人较真,也与南阳方面的少数人较真。但是,请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相信, 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突发“老年狂”的疯子, 也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者。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襄阳报》《襄阳日报》《襄樊日报》《襄樊晚报》的校对这一丁是丁卯是卯的职业, 较真就是我的性格特质(干脆就叫“职业病”吧!),我决不会做有的网友所说的“连脸都不要了”的那种人。我可以郑重地告诉网友和读者朋友们:如果《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市, 少数襄樊人又出来横加指责, 我绝对会义无反顾地站在荆州一边,为荆州说话;同样, 如果南阳卧龙冈确实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少数襄樊人又出来无端否定, 我也会毅然决然地站在南阳一边, 做一个襄阳籍的“南阳说”者, 为南阳鸣不平。但是, 现在的问题却是相反。至于有网友提到梁祝坟的归属问题,因为本人对此没有研究,自然没有发言权。不过,我可以告诉该网友的是,类似梁祝坟这样难以稽考甚至无法稽考的民间传说,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完全是两码子事。在这个帖子里,我骂过人了吗?——谢谢您的提醒。






附录3:

夫人城修筑及得名时间考异



矗立于汉水南岸,襄阳古城西北隅的夫人城,是东晋梁州刺史、南中郎将朱序之母韩夫人在东晋和前秦襄阳之战中,为抵御前秦军的进攻,亲率家婢及城中妇女修筑的一段坚固城垣。夫人城是一处载入史册的重要历史遗迹,它的修筑时间应该是确定的、专一的,它的得名时间也应有准确的依据。但是,多年来我所接触到的有关夫人城的文字资料,对夫人城的修筑时间和得名时间却存在着多种说法。对于夫人城的修筑时间,一说是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一说是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一说是东晋太元三年春二月,一说是东晋太元三年夏四月。 对于夫人城的得名时间,一说是在当时,一说是在后世。
夫人城究竟修筑于何时?夫人城到底于何时得名?今春以来,我在工作之余认真查阅了《晋书》(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等重要史籍中关于东晋和前秦襄阳之战及夫人城的史料,并进行了缜密的分析研究,终于弄清了夫人城修筑及得名时间歧异的原因,弄清了夫人城修筑及得名的确切时间。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4 13:53:25 +0800 CST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

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

——一个值得人们关注、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修改增益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史学界进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时候,笔者就听说湖北荆州市有人在研究《三国演义》方面获得了一项“研究成果”:“《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当然,这里的“荆州”不是指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荆州,而是指今天的荆州市。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好家伙!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统计数字啊!但是,这样的“研究成果”除了能糊弄蒙骗对三国历史和对《三国演义》无知的人们以外, 又有谁能相信呢?恐怕连研究《三国演义》并获得这一“研究成果”的荆州方面人士自己也不会相信吧!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的这一“研究成果”却被两家权威媒体所采信。湖北电视台在介绍荆州市的一档节目中,不仅采用了这一“研究成果”,还把“水淹七军”这一发生在樊城以北的三国故事(史籍记载也是如此)也搬到了荆州市。中央电视台在其精心摄制的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中,也采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在其图书版的《再说长江》中,这一“研究成果”又变成了白纸黑字。不信请看——

古老的大堤护卫着长江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代城垣。翻开《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这里,这就是古城荆州。

步湖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后尘的媒体,还有在湖北乃至全国发行量都雄居榜首的《楚天都市报》。不信也请看该报2008年7月10日第42版《借〈赤壁〉东风,游三国遗迹》旅游广告“第二站:荆门荆州”的说明文字——

荆州是三国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名。作为三国时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20回的《三国演义》中,有72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地区。

后者与前者不同的是,前者的“古城荆州”变成了后者的“荆州地区”。把“古城荆州”改为“荆州地区”,只是广告说明文字的提供者耍了个花招而已。即使是今荆州地区,甚至是连同今荆门市在内的解放后的荆州地区,120回的《三国演义》中,也不可能有72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地区”。然而,在今荆州市与关羽有关的旅游景点“关帝庙”、“春秋阁”、“关公刮骨疗毒地”都使用了“相传”和“传说”的字眼。这些字眼倒还是有点符合实际的。因为刘备西定益州后,拜关羽督荆州事,在汉中称王后,又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留守荆州,到荆州失守,关羽被杀,这段时间很短,关羽不可能在江陵(今荆州市)留下这么多遗迹。(请注意:这句话里的“荆州”均指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的荆州,而不是当时的江陵——今荆州市。)
以上所列举的三家媒体对荆州市错误宣传报道的例子,只是笔者偶尔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如果认真跟踪,错误的宣传报道例子会更多。我的印象是,这种情况不仅湖北媒体如此,甚至全国很多媒体都是如此。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今荆州市)吗?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知识,研究一下《三国演义》吧!
在我国历史上,“荆州” 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地域概念。第一个含义是古“九州”之一。《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尔雅•释地》:“汉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正南曰荆州。”“荆”指荆山(今湖北南漳西);“衡”指衡山,《汉书•地理志》以为即湖南衡山县西的衡山。“汉”指汉水。第二个含义是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有学者说, 其地域面积相当于半个南中国。东汉末其治所在汉寿(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刘表任荆州刺史时其治所从汉寿迁至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赤壁之战后又徙治油江口,改名为公安,东晋时定治江陵(今县,即荆州市市区)。晋以后辖境渐小,唐约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的长江流域,北部兼有荆门、当阳等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为江陵府。第三个含义是府名。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改中兴路置。治所在江陵(今县,即今荆州市市区)。清辖境相当今湖北宜都至监利间的长江流域。1912年废。
“三国”为上承东汉末下接西晋的历史时代名称。公元220年,曹操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建都洛阳。221年, 刘备在蜀称帝, 国号汉, 建都成都。229年, 孙权称帝, 国号吴, 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263年魏灭蜀, 265年司马氏以晋代魏, 280年晋灭吴, 中国重归统一。从曹丕称帝到吴亡止, 共61年, 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另外, 自208年赤壁之战到220年曹丕称帝, 这12年的历史, 一般也包括在三国时期。
以上所述说明,江陵(今荆州市)和古“九州”之一的荆州、汉代的十三刺史部之一的荆州是没有任何关联的,江陵(今荆州市)同荆州发生关联是在晋以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其大的历史框架与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是一致的。《三国演义》的原名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见《三国志》应是其重要的创作蓝本。
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全国分十三个州,荆州是其一。荆州辖七个郡,计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在当时荆州是一个大的行政区域, 州治襄阳就是当时的荆州城。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标题中的“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这“荆州城”就是襄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魏南侵,占领南郡部分地区后,分南郡北部地置襄阳郡,又分南阳郡西部地置南乡郡。在《三国演义》里所称“荆州九郡”“荆襄九郡”“江汉九郡”“九郡”,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三国演义》也告诉我们, 东汉末以至三国时期, 江陵(今荆州市)与荆州确实是没有什么关联的。要说有关联,就是江陵属于荆州南郡的一个县, 其县城江陵是当时的要邑重镇。
另外,河南大学教授唐嘉弘在《关于诸葛亮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史料:“《后汉书•刘表传》‘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李贤注引《汉官仪》:‘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武陵、南郡、章陵’;但《后汉书•郡国志》荆州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七郡”。唐教授所引用的这两条史料,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互相矛盾的。唐教授理应作出自己的判断,指出孰正孰误,但他却没有作出判断。既然唐教授不作判断,那就由我这个读者勉为其难,冒昧地作出判断了。
《后汉书•刘表传》“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把江陵排除在荆州八郡之外。但是,江陵是荆州的一个县,怎么排除得掉呢?也许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表达的意思有差异,“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并不是我所理解的意思,而是刘表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这两处重镇,领有荆州八郡之意,这样就可以讲通了,但“荆州八郡”还是不对的。李贤注引《汉官仪》的荆州八郡中有江陵郡,却没有江夏郡,想必这里面的江陵郡即是江夏郡之误。再则,江陵是荆州南郡的属县,南郡的郡治在哪里,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好像也没有专家学者指出,《三国演义》也没有指出,即令江陵是南郡郡治(经查《辞海》“南郡”辞条,江陵确为南郡郡治),可代南郡,但因荆州八郡中出现了南郡,江陵也不可能代南郡出现在其中。这样的史料显然是不可信的,错误的。东汉时荆州管辖七郡,这是史学界的共识。荆州没有八郡,其中的章陵郡就是多出的又一郡。经查其他史料证明,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章陵郡,章陵郡应为竟陵郡之误。而竟陵郡又是南朝宋齐时所置,原属汉时江夏郡,竟陵郡也与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无关。如果去掉江陵和章(竟)陵两郡,加上江夏郡,这《后汉书•刘表传》和《汉官仪》中的荆州八郡也就回归为荆州七郡了,再加上曹魏后来设置的襄阳郡和南乡郡,就变成了《三国演义》里的“荆州九郡”“荆襄九郡”“江汉九郡”“九郡”了。其实,唐教授所引《后汉书•刘表传》“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史料的完整引用应该是:“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如果唐教授对这条史料作了完整引用,或者不丢掉“北守襄阳”后面的逗号,我又何必枉费以上那么多笔墨呢?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两家围绕着荆州的问题出现了不少戏剧性的场面,又是借荆州,又是讨荆州,闹得沸沸扬扬。关于借荆州、讨荆州的经过,《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以后的多个回目有所叙述。这些回目中虽有个别回目对江陵(今荆州市)有所涉及,但借荆州、讨荆州的荆州也不是指江陵,仍然是指荆州这一大的行政区域,或者是指南郡南部的一部分地方。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只是借南郡南部以江陵为中心的一部分地区,并不是借整个荆州。这时刘备所拥有的荆州,一部分是从刘表的长子刘琦手中接过来的(江夏郡),大部分(即荆州南部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是刘备自己夺取的,刘备向东吴所借的地盘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地方。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历史系教授天行健在其《正品三国》一书中告诉我们,《三国演义》把“借南郡”说成“借荆州”,是采自吴人偷换概念的说法,把荆州南部的四郡甚至整个荆州都包括进去了。这样说来,即使在赤壁之战后, 江陵(今荆州市)与荆州也没有什么关联。在《三国演义》里, 涉及江陵(今荆州市)的回目也不过几回而已。厦门大学教授、电视明星学者易中天告诉我们,曹魏南侵时,其军队曾一度占据江陵,但不久便弃守,而且自此以后直至司马氏代魏,北军就再也没有到过江陵。这也说明,不管江陵(今荆州市)这一要邑重镇在历史上曾经多么光辉伟大,但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并没有扮演什么重要角色,在江陵(今荆州市)这个舞台上并没有多少历史活剧上演。
河南的南阳市原来叫宛县,是东汉末荆州南阳郡的属县,与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所实指的邓县隆中并没有关系。后来宛县改名为南阳县,再后来又在南阳县置南阳府,于是少数南阳人就把南阳县、南阳府与诸葛亮所说的“南阳”混为一谈,并且把诸葛亮躬耕地也附会到南阳市的卧龙冈去了。和河南的南阳市一样,湖北的荆州市原本叫江陵,是东汉末荆州南郡的属县,曾几何时江陵改名为荆州,于是荆州少数人也像少数南阳人那样,把今天的荆州市与东汉末的荆州、春秋战国时的湖北荆山一带混为一谈,说它不仅是“三国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地名”,还是“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简直把它吹上了天!
为了说明江陵(今荆州市)与东汉末、三国时期的荆州无关而与南郡相关,我特将《辞海》中“南郡”辞条的全文引用如下:

南郡 郡名。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置。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东北〔应为西北——请查《辞海》“郢”和“白起”两个辞条〕),后迁江陵(今县)。汉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及襄樊市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其后渐小。三国吴移治公安城(今公安县),西晋又移治江陵。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改荆州为南郡。

从曹魏南侵到关羽兵败被杀丢失荆州这段史事确实与江陵(今荆州市)有关,而且这段史事与《三国演义》这段故事也相当吻合。为了让网友们了解这段史事,我特将《三国志•关羽传》的相关史料摘录如下:

(刘)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其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以上史料告诉我们:一、其中的江陵就是江陵,荆州就是荆州,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缠搅。二、刘备西定益州后,拜关羽督荆州事,在汉中称王后,又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留守荆州,这都说明关羽是荆州诸事的总管。关羽后来因麋芳、傅士仁背反遭杀身之祸丢失荆州,这荆州就是我们所说的荆州(即地域面积相当于半个南中国的大荆州),决不是江陵(今荆州市),当时的江陵和公安不过是关羽驻扎军队的地方罢了。人们把“关羽大意失荆州”说成是丢失江陵(今荆州市),简直是天大的历史误会和天大的历史笑话!三、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的史事(或故事)发生在樊城,决不会发生在江陵(今荆州市)。 今天的荆州方面人士把江陵(今荆州市)说成是三国时的荆州,把江陵城说成是三国时的荆州城,又从《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研究出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这玩笑也开得太大了吧!
为什么荆州方面研究《三国演义》并获得“研究成果”的人士,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把错得离谱的东西扩散给社会人群,自欺又欺人呢?为什么权威媒体具有高学历的从业人员面对错误的东西不作独立思考,不审慎鉴别,却随意采信呢?芸芸众生中不乏有知有识之人,为什么时至今日对如此错得离谱的东西好像尚无人提出质疑呢?这些问题是不能简单来回答的。这种反常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讨论和思考。看来,要搞清“荆州”这个问题,不像诸葛亮躬耕地那样来一场史学之争之辩,来一场历史知识的大普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敢说,来自湖北荆州方面的这一“国人笑料”,其层级决不会低于河南南阳卧龙冈“诸葛亮躬耕地”的层级。
我期待手中握有《三国演义》“研究成果”的荆州方面人士能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好让大家分享分享;也希望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翻开你手头的《三国演义》好好看一看,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到底是不是那么一回事,也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为了对我撰写的《〈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这篇拙文负责, 我再次翻开了案头的《三国演义》(岳麓书社1987年版), 逐字逐句地进行了阅读, 并对书中的“荆州”(包括“荆襄”“荆州九郡”“荆襄九郡”“江汉九郡”“九郡”)和“江陵”认真作了记载和统计。我的记载和统计结果是:涉及“荆州”的回目共计56回, 涉及“江陵”的回目只有11回。这里我要向网友们说明的是, 对《三国演义》中“荆州”和“江陵”的记载和统计, 是只认字样不认内容的,有的回目中的“荆州”和“江陵”即使说不上有什么内容, 也作了记载和统计。在涉及江陵(今荆州市)的11个回目中,有8个回目与“荆州”相重叠,不重叠的只有3回,这就是说,在《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涉及大荆州(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的荆州)和江陵(今荆州市)的回目只有59回,两项的回目总数还远不到72回,《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怎么可能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东汉末、三国时的江陵)呢?
有的网友说,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指今荆州市辖区范围,不是指今荆州城区。但是,我请有的网友注意,拙文论题却正好相反,是专指今荆州城区而不是指今荆州辖区范围。希望有的网友不要转移我们的论题。即使按有的网友所言,荆州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指今荆州市辖区,甚至是指包括今荆门市在内的解放后荆州地区,《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也不可能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辖区或解放后荆州地区辖区。
荆州市什么时候称“荆州”之名?对这个问题,我手中尚无足够的史料和资料来回答,只能寄希望于史界专家学者和荆州当事方的专家学者作权威性的回答。不过,我还是想以我手中所掌握的现有史料和资料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以为引玉之砖。
楚国在今荆州市定都时此地称“郢”。楚亡后秦置江陵县。东汉末、三国时期江陵与“荆州”之名是没有关系的。荆州于西晋时曾移治江陵,东晋时定治江陵,但这时的江陵与东汉末的荆州州治襄阳一样,都可称“荆州城”,却不曾改名“荆州”,仍称“江陵”。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这时府与府治名称合一。宋置荆湖北路,元为中兴路,路与路治异名。明朱元璋改中兴路置荆州府,府与府治异名。清辖境相当今湖北宜都至监利间的长江流域。1912年废。这说明,今荆州市从秦至清都称“江陵”。民国时期江陵称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民国时期江陵改称“荆州”,那今荆州市之称“荆州”就始于民国;如果民国时期今荆州市仍称“江陵”,那今荆州市之称“荆州”就始于解放后的荆州专区或荆州地区了。
以上所言,纯属一孔之见,错误难免,恳请网友和方家指谬赐教,我将洗耳恭听。
荆州方面和不少媒体还说江陵(今荆州市)是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就是由此而来。对此,我想顺便提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究竟是湖北荆山一带,还是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我看,这事很值得研究。据史籍文献记载,楚人咩(替代字)姓。始祖鬻熊。与商、周两国均有交往。楚起源于湖北荆山,因此,楚本荆。西周时,楚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之丹阳)。因常与周发生战争,被周人蔑称为“荆蛮”。从熊绎起历十余代国君后,文王又徙都于丹阳(今湖北枝江境内之丹阳),后来文王又徙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到昭王时又徙都于鄀,后迁回郢;惠王时又徙都于鄢,后又迁回郢;顷襄王在郢失陷后迁都陈;考烈王曾迁都钜阳,后又迁都寿春。楚国这个跨越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代,共传国君近40位,历时大半个千年的诸侯大国,最终为强秦所灭。通过对楚国历史的粗线条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楚国在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建都,已远离它在荆山一带创业立国时期,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与楚国所本之“荆”毫无关系,江陵(今荆州市)被称为“荆州”,已经是猴年马月的事了,怎么能说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是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呢?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怎么能说是由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而来呢?根据史籍记载,“楚”就是“荆”,“荆”就是“楚”,“荆山”亦称“楚山”,“楚人”“楚国人”亦称“荆蛮”“楚蛮”,“荆”“楚”本来就是一体的,血脉相通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楚国”就是“荆楚”,“荆楚”也就是“楚国”。因为楚国这个大诸侯国的中心区域在湖北,因此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决不是从楚国后来的国都郢(今荆州市)而来。这也说明,“荆楚”之“荆”、“荆楚大地”之“荆”,只能是“荆山”之“荆”,决不可能是以后很晚才出现的、由“郢”——后来的“江陵”演变而来的“荆州”之“荆”。客观地说,楚国定都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后,其兴旺发达程度可以用“繁荣”、“鼎盛”、“盛极一时”、“登峰造极”这类字眼来形容。但是,它决不是“源”,而是“流”。这正与黄梅戏的历史一样,今天安徽的黄梅戏,无论在安徽乃至国内外如何的“牛”,如何的了不起,它的“源”只能是湖北的黄梅县和湖北的黄梅戏,它也只能是“流”,而不是“源”。著名黄梅戏青年演员吴琼在湖北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就直言不讳地说,黄梅戏的发源地在湖北黄梅,表达了这位现代年轻艺人不俗的旷达胸怀。不仅如此,对于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黄梅,现在已成为安徽人民的共识。10月23日晚,我在央视戏曲频道《青春剧苑》栏目就看到了一档令我十分感动的节目。这档节目是由央视戏曲频道和安徽卫视联手推出的,节目的内容是扮演《天仙配》中七仙女的青年演员演唱黄梅戏精彩唱段。节目除在片头和转换场次的镜头中反复出现“黄梅县”的牌子以外,还曾在电视屏幕下方出现了“湖北地方戏”的字样,意即黄梅戏是“湖北的地方戏”。这表现的是安徽人民多么旷达博大的君子风范和君子情怀啊!
什么是“发祥”?什么是“发祥地”?让我们来看看《辞海》的解释吧!《辞海》的解释是:“语出《诗•商颂•长发》‘浚哲维商,长发其祥’。《后汉书•班固传》:‘发祥流庆。’李贤注:‘言发祯祥以流庆于子孙。’后因歌颂帝王出生或创业之处为发祥地,也泛指开始建立基业的地方。”网友和读者朋友们,请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如何?
关于楚国和楚文化的发祥地是荆山而不是今荆州市,《襄樊日报》的一则新闻也可印证。这则新闻载该报2008年3月11日头版头条,标题是《我市14名人大代表联名呼吁将襄樊汉江与荆山纳入全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襄樊代表所提的这一提案,受到了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的“连声称好”。这则新闻就指出,襄樊汉江和荆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在庄严的省人大会上,谁敢作伪造假!

注:1、本文作者在查考东汉末荆州所属郡国时,《辞源》和《辞海》的相关辞条都说明,当时的荆州没有章陵郡,也没有竟陵郡。《辞源》和《辞海》都告诉我们,章陵有两处,都不是郡名,而是汉、唐两处皇家陵地:一为汉光武帝刘秀祖考陵,在今湖北枣阳市东;一为唐文宗李昂陵,在今陕西铜川市旧富平县西北天乳山。竟陵虽是郡名,但它是南朝宋齐时所置郡,与东汉末无关。本文作者在校勘《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一书时,有的论文中却出现过章陵郡和竟陵郡,有的论文作者还把论文中的竟陵郡改为章陵郡,襄樊学者丁宝斋在《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一文引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也说“ (蔡)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对此不免感到困惑。后来,本文作者在《三国志•刘二牧传》中又查到这样一条史料:“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这可以说明在东汉末竟陵是属于江夏郡的,竟陵应是一个县的建制。《襄阳耆旧记》的记载是否有误,东汉时是否有过章陵郡和竟陵郡,望史界方家予以廓清。
2、这篇文章收入本书时,作者对其作了必要的增益和修改。

﹡ ﹡ ﹡

这篇文章(或这个帖子)在网络上推出后, 曾引起过一些网友的关注, 现摘拾几件回帖, 也许会对荆州方面的人士有所触动, 也许会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思考。

对,非常赞同!……掩耳盗铃,大概是宣传部门最乐意做的事情吧!其实也是为了招商引资,这些东西不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楼主,你重新发一篇吧。你说的这事儿的确很可恨。当前地方上为了扩大知名度吸引投资连脸都不要了,某些主流媒体得了地方好处,也表现得太荒谬太恶心了。

因为有“荆州”两字,所以……楼主也不必吹毛求疵。

哈哈,那也就是说,七十二回不是跟荆州有关系,而是跟襄阳有关系。荆州治所在襄阳,于是就变成襄阳的旅游宣传材料。

哗众取宠,梁祝坟有七十多个,你怎么不去一一骂来?

当然,有些帖子也向笔者提出了严肃的值得笔者深思的问题:你这样拿荆州方面的人士说事,是不是在为你的家乡襄阳说事呢?亲爱的网友、读者朋友们, 对于有的帖子善意的提醒, 提醒我不要学荆州方面人士的坏样, 为自己的家乡编谎言说假话, 我表示非常理解和非常感谢。但是, 我希望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理解和支持我的一个合理而正当的请求, 那就是:不要因为我是襄阳人就取消和剥夺我为自己家乡说公道话说老实话的权利, 因为这对襄阳人是不公平的。别人可以睁着眼睛说假话, 襄阳人为什么就不能理直气壮道真情呢?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怀有特殊深厚的感情, 作为古城襄阳的一介子民, 对有关自己家乡的事情保持特殊的敏感, 作出特殊的反应, 完全是理所当然的。——你们说是吗?在严肃的历史问题上,我不仅与荆州方面的少数人较真,也与南阳方面的少数人较真。但是,请网友和读者朋友们相信, 我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突发“老年狂”的疯子, 也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者。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襄阳报》《襄阳日报》《襄樊日报》《襄樊晚报》的校对这一丁是丁卯是卯的职业, 较真就是我的性格特质(干脆就叫“职业病”吧!),我决不会做有的网友所说的“连脸都不要了”的那种人。我可以郑重地告诉网友和读者朋友们:如果《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市, 少数襄樊人又出来横加指责, 我绝对会义无反顾地站在荆州一边,为荆州说话;同样, 如果南阳卧龙冈确实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少数襄樊人又出来无端否定, 我也会毅然决然地站在南阳一边, 做一个襄阳籍的“南阳说”者, 为南阳鸣不平。但是, 现在的问题却是相反。至于有网友提到梁祝坟的归属问题,因为本人对此没有研究,自然没有发言权。不过,我可以告诉该网友的是,类似梁祝坟这样难以稽考甚至无法稽考的民间传说,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完全是两码子事。在这个帖子里,我骂过人了吗?——谢谢您的提醒。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4 14:01:13 +0800 CST  
请看一套标题帖子!(再修改重发)

引题:湖北荆州突发惊人造假事件
主题:斥巨资6亿打造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三国乐园”
副题:襄樊方面有权通过社会舆论、媒体舆论、协商机制、组织程序、法律程序等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呼吁襄樊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理直气壮地向荆州方面正式提出严正交涉,对该造假工程喊“停”
希望省领导关注和介入此事,处理好荆州和襄樊“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一问题,避免出现省内两个兄弟市之间“同室操戈”的尴尬局面,促使荆州方面放弃和取消这一造假工程计划的实施,以免此项工程因上马又下马而遭受无法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
分题:1、《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以重要史籍《三国志》为蓝本创作的、含七分历史三分虚构的古代经典历史小说,不是纯粹虚构的文学作品,因而“三国乐园”不可能是纯娱乐性的工程项目,不可能不涉及严肃、敏感而又复杂的历史问题,不可能不发生激烈的地域矛盾、争议和冲突
2、《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只有可怜的几回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根本不是什么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江陵(今荆州市)。荆州方面拿出这一所谓“研究成果”,完全是自欺欺人。东汉末和三国时期的荆州及荆州城与江陵(今荆州市)无关,荆州市根本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兴建“三国乐园”
3、《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确有三十多回的内容涉及襄樊地区,而且襄樊又是三国历史的源头,襄樊所拥有的三国历史故事和历史事实,无论在《三国演义》中,还是在魏晋以来的史籍中,都是无法抹掉的。如果不是躬耕隐居襄阳隆中的诸葛亮在草庐向刘备进献《隆中对》,不是诸葛亮和东吴周瑜联袂导演和指挥的奠定三国鼎立形势的“赤壁之战”这“出山第一功”,不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哪有三国历史,又哪有《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如果要建“三国乐园”,襄樊最有资格
4、如果让荆州方面“生米做成熟饭”,建成“三国乐园”,将搅乱三国历史,其灾乱性后果将远甚于南阳卧龙冈假诸葛亮躬耕地
5、郢(后来的江陵——今荆州市区)是楚国最重要的国都,楚国和楚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曾达到过繁荣鼎盛、登峰造极的程度,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是荆州市最重要、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娱乐资源,因而荆州市完全没有必要丢黄金拾沙石、丢西瓜捡芝麻、舍大求小、舍主求次、舍本逐末去建设遗患后世的什么“三国乐园”。真诚建议荆州市果敢决断,舍“三国乐园”而建“郢都乐园”或“楚都乐园”,以彰显楚国和楚文化的风采和辉煌
信息来源:见《长江商报》2008年11月21日04版头条新闻《6亿 荆州要建三国乐园》。其下另一小稿《荆州古城6万居民将搬迁》称,荆州拟打造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乐园,名为“三国乐园”。荆州古城12万左右的人口中,半数将搬出。这一工程项目,是在11月20日第二届全球华商500强高科技论坛上由荆州市旅游局局长吴必武透露的。北京华汇恒业投资公司已与荆州市旅游局就其中的古城游览区开发项目签署了意向协议,准备投资6亿元。目前,已从古城内迁出万余人。
请襄樊方面特别关注这一事件,请襄樊媒体特别关注这一事件,希望《长江商报》持续关注这一事件,希望其他媒体也来关注这一事件,以通过媒体舆论的合力,引导这一事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引导荆州方面对这一事件的思维向着理性方向发展。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4 14:16:31 +0800 CST  
重看一个帖子,想到一幅漫画

因为早已没有论辩对手,所以甚感无聊。今天再看昨天我在网上所发《〈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故事中真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今荆州市吗?》一文,又见里边几年前一位网友为它所发的一个帖子,颇有感触。帖子说:“楼主,你重新发一篇吧。你说的这事儿的确很可恨。当前地方上为了扩大知名度吸引投资连脸都不要了,某些主流媒体得了地方好处,也表现得太荒谬太恶心了。”看了这个帖子,我忽然想起不久前一期《襄樊晚报》上刊登的一幅华君武1985年9月创作的经典寓言漫画,题目叫做《脸呢?》。画面是这样的:一个坐在转椅上的人,头上戴的帽子上写着一个“名”字,怀里抱着的袋子上写着一个“利”字。这个人没有脸。脸呢?脸在地上。这脸是被他甩在地上?还是自己掉在地上不要了?这呀,还得去问这幅漫画的作者华君武老先生才能说清。我想把这幅漫画作为一件贵重礼物送给可爱的诸葛亮躬耕地的“南阳说”者和东汉末、三国时期荆州的“江陵说”者,以及为这两“说”效劳的某些媒体人。不知他们肯收否?肯赏脸否?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5 16:18:39 +0800 CST  
正面回应“游泳的冰火”

在《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一帖中,我用两句话已经正面回应了“东湖更东”在最后退出论辩时推出的这篇网上新闻稿,已经讲得十分明确,没有必要再往深处讲。但是,“游泳的冰火”却很不知趣,一再发同一个帖子,干扰我在网上发帖,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应对一下,再作明确回答。
王玉君何许人也?本人对此人并不陌生。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时,襄樊学者丁宝斋在《“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中披露南阳武侯祠左侧碑廊众多碑刻所载史料直称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之地以襄阳为真,南阳为假,“南阳说”已无法回避。于是,张晓刚、王玉君这两位“南阳说”者便针锋相对地抛出了《“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这篇“奇文”,硬着头皮答复说:“丁文中提到南阳武侯祠有些碑文阐明南阳是假,襄阳是真。丁以此为据难以令人信服。诸葛亮躬耕地,自习凿齿始立异说至今,已一千余载,南阳武侯祠有碑刻300多块,出现几篇有争议的碑文不足为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翼之在《近几年来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论中的学风问题》一文中作了上述分析之后,不无幽默地反问道:“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请教:(1)究竟要多少篇有争议的碑文才能‘为奇’呢?(2)丁文举出的碑文固然‘不足为奇’,可是,一通《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和一通《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就那么奇货可居,如获至宝吗?两相对比,一厚一薄,这难道是研讨历史问题、寻求历史真实应有的态度吗?”
除此以外,王玉君还伙同张晓刚别出心裁地对“家”“旧居”“寓居”进行歪解,“深入研究”,大耍文字游戏,以曲解史料。对此,张翼之教授在作了颇有讽刺意味的分析后批驳道:“这些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有什么奇怪、值得‘研究’的呢?”
南阳方面特意安排王玉君这样的人为总书记讲解,王玉君又敢于当着总书记的面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讲解,事后还敢把这样的内容写成新闻稿,发在网上,公之于众。对此,我除了惊叹他们的胆子比天还大以外,实在是不敢恭维。
以上回答算不算正面?算不算明确?我想算是够正面够明确了吧!如果“游泳的冰火”还要挑战我的极限,那我就不敢再正面再明确了。我哪有南阳方面人士那样的胆子呢?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6 15:55:17 +0800 CST  
正面回应“游泳的冰火”

在《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一帖中,我用两句话已经正面回应了“东湖更东”在最后退出论辩时推出的这篇网上新闻稿,已经讲得十分明确,没有必要再往深处讲。但是,“游泳的冰火”却很不知趣,一再发同一个帖子,干扰我在网上发帖,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应对一下,再作明确回答。
王玉君何许人也?本人对此人并不陌生。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时,襄樊学者丁宝斋在《“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中披露南阳武侯祠左侧碑廊众多碑刻所载史料直称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之地以襄阳为真,南阳为假,“南阳说”已无法回避。于是,张晓刚、王玉君这两位“南阳说”者便针锋相对地抛出了《“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这篇“奇文”,硬着头皮答复说:“丁文中提到南阳武侯祠有些碑文阐明南阳是假,襄阳是真。丁以此为据难以令人信服。诸葛亮躬耕地,自习凿齿始立异说至今,已一千余载,南阳武侯祠有碑刻300多块,出现几篇有争议的碑文不足为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翼之在《近几年来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论中的学风问题》一文中作了上述分析之后,不无幽默地反问道:“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请教:(1)究竟要多少篇有争议的碑文才能‘为奇’呢?(2)丁文举出的碑文固然‘不足为奇’,可是,一通《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和一通《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就那么奇货可居,如获至宝吗?两相对比,一厚一薄,这难道是研讨历史问题、寻求历史真实应有的态度吗?”
除此以外,王玉君还伙同张晓刚别出心裁地对“家”“旧居”“寓居”进行歪解,“深入研究”,大耍文字游戏,以曲解史料。对此,张翼之教授在作了颇有讽刺意味的分析后批驳道:“这些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有什么奇怪、值得‘研究’的呢?”
南阳方面特意安排王玉君这样的人为总书记讲解,王玉君又敢于当着总书记的面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讲解,事后还敢把这样的内容写成新闻稿,发在网上,公之于众。对此,我除了惊叹他们的胆子比天还大以外,实在是不敢恭维。
以上回答算不算正面?算不算明确?我想算是够正面够明确了吧!如果“游泳的冰火”还要挑战我的极限,那我就不敢再正面再明确了。我哪有南阳方面人士那样的胆子呢?那我就只能仰赖“游泳的冰火”和南阳方面那些胆子比天还大的人自己作出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6 16:23:00 +0800 CST  
正面回应“游泳的冰火”

在《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一帖中,我用两句话已经正面回应了“东湖更东”在最后退出论辩时推出的这篇网上新闻稿,已经讲得十分明确,没有必要再往深处讲。但是,“游泳的冰火”却很不知趣,一再发同一个帖子,干扰我在网上发帖,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应对一下,再作明确回答。
王玉君何许人也?本人对此人并不陌生。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时,襄樊学者丁宝斋在《“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中披露南阳武侯祠左侧碑廊众多碑刻所载史料直称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之地以襄阳为真,南阳为假,“南阳说”已无法回避。于是,张晓刚、王玉君这两位“南阳说”者便针锋相对地抛出了《“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这篇“奇文”,硬着头皮答复说:“丁文中提到南阳武侯祠有些碑文阐明南阳是假,襄阳是真。丁以此为据难以令人信服。诸葛亮躬耕地,自习凿齿始立异说至今,已一千余载,南阳武侯祠有碑刻300多块,出现几篇有争议的碑文不足为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翼之在《近几年来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论中的学风问题》一文中作了上述分析之后,不无幽默地反问道:“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请教:(1)究竟要多少篇有争议的碑文才能‘为奇’呢?(2)丁文举出的碑文固然‘不足为奇’,可是,一通《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和一通《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就那么奇货可居,如获至宝吗?两相对比,一厚一薄,这难道是研讨历史问题、寻求历史真实应有的态度吗?”
除此以外,王玉君还伙同张晓刚别出心裁地对“家”“旧居”“寓居”进行歪解,“深入研究”,大耍文字游戏,以曲解史料。对此,张翼之教授在作了颇有讽刺意味的分析后批驳道:“这些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有什么奇怪、值得‘研究’的呢?”
南阳方面敢于特意安排王玉君这样的人为总书记讲解,王玉君又敢于当着总书记的面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讲解,事后还敢于把这样的内容写成新闻稿,发在网上,公之于众。对此,我除了惊叹他们的胆子比天还大以外,实在是不敢恭维。
以上回答算不算正面?算不算明确?我想算是够正面够明确了吧!如果“游泳的冰火”还要挑战我的极限,那我就不敢再正面再明确了。我哪有南阳方面人士那样大的胆子呢?那我就只能仰赖“游泳的冰火”和南阳方面那些胆子比天还要大的人自己作出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游泳的冰火”请你给我一个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吧!你回答,我等着。
“游泳的冰火”,你逼着我向国家有关机关举报反映,在网上发帖子举报反映,难道不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吗?如果你和你们南阳方面人士认为这是你们的“自由”,你们就继续搞下去。我就不信国家有关机关(包括国家新闻出版署)就管不了你们南阳!
我所作的正面明确回答就是这多,再没有比这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7 11:06:49 +0800 CST  
为劝荆州学“打油”

荆州若想学南阳,
苦果不可不思量,
南阳千年难抬头,
祸根深埋卧龙冈。

荆州若要学南阳,
后果必须细思量,
早知日后得实祸,
何必今日学南阳?

南北两方互相学,
中间受害是襄阳,
三方都是亲兄弟,
两方为何丧天良?……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1-27 11:09:43 +0800 CST  
南阳“网上新闻稿”

是一起极其严重的新闻事件

一位名叫“东湖更东”的南阳网友,因与我进行“网上之争”已理屈词穷,于11月20日发帖,宣布“退出讨论”。退出前一日(11月19日),他以“转帖”的形式,推出了一篇2007年5月10日发表在河南地方网上的新闻稿。这篇网上新闻稿全文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

2007年4月30日下午3时40分至4时20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南阳武侯祠。其间,担任讲解员的王玉君,亲身感受到了胡总书记亲民爱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爱“国宝”而又学深博识的领袖风范。
当王玉君在大拜殿中讲道:诸葛亮从公元197年到207年生活在南阳卧龙岗上,号“卧龙”,是隐藏在此处的一位俊杰,他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政治思想就是在南阳形成的,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是孕育他成才的摇篮,更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一个起点。总书记听到这里赞许地点点头。
总书记继续前行,来到武侯祠最著名的建筑———(这是个什么号?)诸葛草庐前。王玉君首先吟诵了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然后介绍:
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草庐便成了南阳的标志性建筑。清代知府吴庆桐留下的碑文中就有“诸葛草庐南阳名胜地。地何以名?以诸葛而名。何以胜?以诸葛而胜。无诸葛便无此名胜。诸葛为千秋第一人,南阳为千秋第一地。”南阳名山、名水、名胜,更以名人而名。随着中部的崛起,今天的南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听到这里,总书记注视着我(“我”是谁?)笑着连连点头。当总书记在草庐内看到悬挂的一块匾额“诸葛草庐”时,他说:“这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
由“关张殿”过垂花门时,总书记对随行的人员说:“南阳在古代是交通要道。”王玉君接着介绍说:南阳是诸葛亮政治思想形成的地方,虽然他离开了南阳,但集中反映他政见的《草庐对》和形成对策的地方,足以流芳千秋万代,被世人敬仰。讲到此,王玉君对一直都在认真听讲解的总书记说道:“总书记,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我今天很激动,如果有讲得不到的地方,请您批评指正。”总书记和王玉君握握手,微笑着点点头说:“很好,谢谢!”当王玉君和总书记一行走在出口的路途中,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这里一年有多少游客呀?”王玉君回答:“三四十万。”这时,站在“仙人桥”和“神道”两边的游客一次又一次地向总书记热烈鼓掌。总书记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健步走出了武侯祠大门。

11月21日,为回应“东湖更东”网友,我跟进了一篇网文,网文全文如下:

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

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东湖更东”在宣布退出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之前,披露了一篇至今还在河南地方网上的关于胡总书记2007年4月30日视察南阳卧龙冈武侯祠的新闻稿。这篇新闻稿,很值得人们关注。因为这篇新闻稿涉及严肃的历史问题,特别关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人格尊严,我确实不愿也不敢多加评论。在这里,我只想说两句话,表达我对这篇新闻稿的看法。错误之处敬请众网友批评指正,特别希望新闻界和史学界的人士和专家学者给以批评指正。
第一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是一篇违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宣传口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由南阳方面周密设计,精心策划,作者匿名,内容极其错误,严重损害胡总书记形象和人格尊严,极不负责、极端错误的新闻稿,是一起严重的新闻事件。
第二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它将使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涉足的“是非之地”,今后不管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南阳卧龙冈武侯祠,南阳方面都会打着“武侯祠”的牌子,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行人员散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后,他们就会如法炮制类似这样的新闻稿。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由“东湖更东”于2008年11月19日推入“天涯社区网”,请网友们细读细品。

在前面的网文里,我明确表示:因为这篇新闻稿涉及严肃的历史问题,特别关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人格尊严,我确实不愿也不敢多加评论。但是,“东湖更东”的支持者“游泳的冰火”却在网上频发同一个帖子,阻止和干扰我在网上发帖,并要求我作出“正面回答”。为此,我只得于11月26日再作回应。回帖全文如下:

正面回应“游泳的冰火”

在《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一帖中,我用两句话已经正面回应了“东湖更东”在最后退出论辩时推出的这篇网上新闻稿,已经讲得十分明确,没有必要再往深处讲。但是,“游泳的冰火”却很不知趣,一再发同一个帖子,干扰我在网上发帖,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应对一下,再作明确回答。
王玉君何许人也?本人对此人并不陌生。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时,襄樊学者丁宝斋在《“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中披露南阳武侯祠左侧碑廊众多碑刻所载史料直称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之地以襄阳为真,南阳为假,“南阳说”已无法回避。于是,张晓刚、王玉君这两位“南阳说”者便针锋相对地抛出了《“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这篇“奇文”,硬着头皮答复说:“丁文中提到南阳武侯祠有些碑文阐明南阳是假,襄阳是真。丁以此为据难以令人信服。诸葛亮躬耕地,自习凿齿始立异说至今,已一千余载,南阳武侯祠有碑刻300多块,出现几篇有争议的碑文不足为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翼之在《近几年来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论中的学风问题》一文中作了上述分析之后,不无幽默地反问道:“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请教:(1)究竟要多少篇有争议的碑文才能‘为奇’呢?(2)丁文举出的碑文固然‘不足为奇’,可是,一通《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和一通《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就那么奇货可居,如获至宝吗?两相对比,一厚一薄,这难道是研讨历史问题、寻求历史真实应有的态度吗?”
除此以外,王玉君还伙同张晓刚别出心裁地对“家”“旧居”“寓居”进行歪解,进行“研究”,大耍文字游戏,以曲解史料。对此,张翼之教授在作了颇有讽刺意味的分析后批驳道:“这些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有什么奇怪、值得‘研究’的呢?”
南阳方面敢于特意安排王玉君这样的人为总书记讲解,王玉君又敢于当着总书记的面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讲解,事后还敢于把这样的内容写成新闻稿,发在网上,公之于众。对此,我除了惊叹你们这些南阳人的胆子比天还大以外,实在是不敢恭维。
以上回答算不算正面?算不算明确?我想算是够正面够明确了吧!如果“游泳的冰火”还要挑战我的极限,那我就不敢再正面再明确了。我哪有南阳方面人士那样大的胆子呢?那我就只能仰赖“游泳的冰火”和南阳方面那些胆子比天还要大的人自己作出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游泳的冰火”,请你给我一个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吧!你回答,我等着。
“游泳的冰火”,你逼着我向国家有关机关举报反映,在网上发帖子举报反映,难道不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吗?如果你和你们南阳方面人士认为这是你们的“自由”,你们就继续搞下去。我就不信国家有关机关(包括国家新闻出版署)就管不了你们南阳!
我所作的正面明确回答就是这多,再没有比这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

在作了上述正面不能再正面,明确不能再明确的回应后,“游泳的冰火”依然不依不饶,我不得不斗胆作出最后的正面回答。回答全文如下:

对“游泳的冰火”作最后的正面回应

“游泳的冰火”,我今天再给你作一次正面回答吧!
你们南阳的匿名网上新闻稿的明显意图,就是要通过总书记视察南阳武侯祠来肯定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但是,我在你们精心炮制的这篇网上新闻稿里却看不出“南阳说”在哪里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这说明,你们的大胆还没有敢跨过这个极限。总书记在草庐内看到悬挂的一块匾额“诸葛草庐”时,只是说:“这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总书记由“关张殿”过垂花门时,对随行人员也只是说“南阳在古代是交通要道”。这哪里是总书记在肯定“南阳说”呢?这明明是在听王玉君讲解而言他。王玉君在大拜殿里,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总书记作了那样离谱的解释,并大言不惭地称“南阳(今南阳市)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等错误讲解时,新闻稿竟胆大包天地写道:“总书记听到这里赞许地点点头。”总书记在视察南阳武侯祠听到王玉君错误讲解时,出于对南阳地方工作人员的尊重未作其他表示,这是情理中事,体现的是总书记的宽容和大度,但怎么可能对王玉君的错误讲解点头赞许呢?不过在你们南阳的网上新闻稿中出现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奇怪。你们连一大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新闻稿就写得出来,何况一两句编造的假话呢?
南阳方面公然将《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违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宣传口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经过周密设计,精心策划,作者匿名,内容极其错误的新闻稿发在网上,长期进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传播,这岂止是对胡总书记形象和人格尊严的严重损害,简直是肆意侮辱,实属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这里,我要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以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郑重呼吁一切正直的人们关注和谴责这一严重的新闻事件,呼吁党和国家的宣传、新闻出版部门关注和处理这一严重的新闻事件。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2-01 15:14:02 +0800 CST  
南阳“网上新闻稿”

是一起极其严重的新闻事件

一位名叫“东湖更东”的南阳网友,因与我进行“网上之争”已理屈词穷,于11月20日发帖,宣布“退出讨论”。退出前一日(11月19日),他以“转帖”的形式,推出了一篇2007年5月10日发表在河南地方网上的新闻稿。这篇网上新闻稿全文如下: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

2007年4月30日下午3时40分至4时20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南阳武侯祠。其间,担任讲解员的王玉君,亲身感受到了胡总书记亲民爱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爱“国宝”而又学深博识的领袖风范。
当王玉君在大拜殿中讲道:诸葛亮从公元197年到207年生活在南阳卧龙岗上,号“卧龙”,是隐藏在此处的一位俊杰,他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政治思想就是在南阳形成的,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是孕育他成才的摇篮,更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一个起点。总书记听到这里赞许地点点头。
总书记继续前行,来到武侯祠最著名的建筑———(这是个什么号?)诸葛草庐前。王玉君首先吟诵了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然后介绍:
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草庐便成了南阳的标志性建筑。清代知府吴庆桐留下的碑文中就有“诸葛草庐南阳名胜地。地何以名?以诸葛而名。何以胜?以诸葛而胜。无诸葛便无此名胜。诸葛为千秋第一人,南阳为千秋第一地。”南阳名山、名水、名胜,更以名人而名。随着中部的崛起,今天的南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听到这里,总书记注视着我(“我”是谁?)笑着连连点头。当总书记在草庐内看到悬挂的一块匾额“诸葛草庐”时,他说:“这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
由“关张殿”过垂花门时,总书记对随行的人员说:“南阳在古代是交通要道。”王玉君接着介绍说:南阳是诸葛亮政治思想形成的地方,虽然他离开了南阳,但集中反映他政见的《草庐对》和形成对策的地方,足以流芳千秋万代,被世人敬仰。讲到此,王玉君对一直都在认真听讲解的总书记说道:“总书记,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我今天很激动,如果有讲得不到的地方,请您批评指正。”总书记和王玉君握握手,微笑着点点头说:“很好,谢谢!”当王玉君和总书记一行走在出口的路途中,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这里一年有多少游客呀?”王玉君回答:“三四十万。”这时,站在“仙人桥”和“神道”两边的游客一次又一次地向总书记热烈鼓掌。总书记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健步走出了武侯祠大门。

11月21日,为回应“东湖更东”网友,我跟进了一篇网文,网文全文如下:

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

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东湖更东”在宣布退出诸葛亮躬耕地“网上之争”之前,披露了一篇至今还在河南地方网上的关于胡总书记2007年4月30日视察南阳卧龙冈武侯祠的新闻稿。这篇新闻稿,很值得人们关注。因为这篇新闻稿涉及严肃的历史问题,特别关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人格尊严,我确实不愿也不敢多加评论。在这里,我只想说两句话,表达我对这篇新闻稿的看法。错误之处敬请众网友批评指正,特别希望新闻界和史学界的人士和专家学者给以批评指正。
第一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是一篇违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宣传口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由南阳方面周密设计,精心策划,作者匿名,内容极其错误,严重损害胡总书记形象和人格尊严,极不负责、极端错误的新闻稿,是一起严重的新闻事件。
第二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它将使南阳卧龙冈武侯祠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涉足的“是非之地”,今后不管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走进南阳卧龙冈武侯祠,南阳方面都会打着“武侯祠”的牌子,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行人员散布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后,他们就会如法炮制类似这样的新闻稿。
《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
由“东湖更东”于2008年11月19日推入“天涯社区网”,请网友们细读细品。

在前面的网文里,我明确表示:因为这篇新闻稿涉及严肃的历史问题,特别关系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和人格尊严,我确实不愿也不敢多加评论。但是,“东湖更东”的支持者“游泳的冰火”却在网上频发同一个帖子,阻止和干扰我在网上发帖,并要求我作出“正面回答”。为此,我只得于11月26日再作回应。回帖全文如下:

正面回应“游泳的冰火”

在《请关注〈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网上新闻稿》一帖中,我用两句话已经正面回应了“东湖更东”在最后退出论辩时推出的这篇网上新闻稿,已经讲得十分明确,没有必要再往深处讲。但是,“游泳的冰火”却很不知趣,一再发同一个帖子,干扰我在网上发帖,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应对一下,再作明确回答。
王玉君何许人也?本人对此人并不陌生。在上世纪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时,襄樊学者丁宝斋在《“三顾茅庐”发生在襄阳隆中》一文中披露南阳武侯祠左侧碑廊众多碑刻所载史料直称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之地以襄阳为真,南阳为假,“南阳说”已无法回避。于是,张晓刚、王玉君这两位“南阳说”者便针锋相对地抛出了《“三顾茅庐”不发生在襄阳隆中》这篇“奇文”,硬着头皮答复说:“丁文中提到南阳武侯祠有些碑文阐明南阳是假,襄阳是真。丁以此为据难以令人信服。诸葛亮躬耕地,自习凿齿始立异说至今,已一千余载,南阳武侯祠有碑刻300多块,出现几篇有争议的碑文不足为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翼之在《近几年来诸葛亮隐居、躬耕地讨论中的学风问题》一文中作了上述分析之后,不无幽默地反问道:“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请教:(1)究竟要多少篇有争议的碑文才能‘为奇’呢?(2)丁文举出的碑文固然‘不足为奇’,可是,一通《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和一通《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就那么奇货可居,如获至宝吗?两相对比,一厚一薄,这难道是研讨历史问题、寻求历史真实应有的态度吗?”
除此以外,王玉君还伙同张晓刚别出心裁地对“家”“旧居”“寓居”进行歪解,进行“研究”,大耍文字游戏,以曲解史料。对此,张翼之教授在作了颇有讽刺意味的分析后批驳道:“这些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情,有什么奇怪、值得‘研究’的呢?”
南阳方面敢于特意安排王玉君这样的人为总书记讲解,王玉君又敢于当着总书记的面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讲解,事后还敢于把这样的内容写成新闻稿,发在网上,公之于众。对此,我除了惊叹你们这些南阳人的胆子比天还大以外,实在是不敢恭维。
以上回答算不算正面?算不算明确?我想算是够正面够明确了吧!如果“游泳的冰火”还要挑战我的极限,那我就不敢再正面再明确了。我哪有南阳方面人士那样大的胆子呢?那我就只能仰赖“游泳的冰火”和南阳方面那些胆子比天还要大的人自己作出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游泳的冰火”,请你给我一个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吧!你回答,我等着。
“游泳的冰火”,你逼着我向国家有关机关举报反映,在网上发帖子举报反映,难道不是一种很便捷的方式吗?如果你和你们南阳方面人士认为这是你们的“自由”,你们就继续搞下去。我就不信国家有关机关(包括国家新闻出版署)就管不了你们南阳!
我所作的正面明确回答就是这多,再没有比这更正面更明确的回答了。

在作了上述正面不能再正面,明确不能再明确的回应后,“游泳的冰火”依然不依不饶,我不得不斗胆作出最后的正面回答。回答全文如下:

对“游泳的冰火”作最后的正面回应

“游泳的冰火”,我今天再给你作一次正面回答吧!
你们南阳的匿名网上新闻稿的明显意图,就是要通过总书记视察南阳武侯祠来肯定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说”。但是,我在你们精心炮制的这篇网上新闻稿里却看不出“南阳说”在哪里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这说明,你们的大胆还没有敢跨过这个极限。总书记在草庐内看到悬挂的一块匾额“诸葛草庐”时,只是说:“这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总书记由“关张殿”过垂花门时,对随行人员也只是说“南阳在古代是交通要道”。这哪里是总书记在肯定“南阳说”呢?这明明是在听王玉君讲解而言他。王玉君在大拜殿里,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总书记作了那样离谱的解释,并大言不惭地称“南阳(今南阳市)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等错误讲解时,新闻稿竟胆大包天地写道:“总书记听到这里赞许地点点头。”总书记在视察南阳武侯祠听到王玉君错误讲解时,出于对南阳地方工作人员的尊重未作其他表示,这是情理中事,体现的是总书记的宽容和大度,但怎么可能对王玉君的错误讲解点头赞许呢?不过在你们南阳的网上新闻稿中出现这样的话一点也不奇怪。你们连一大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新闻稿就写得出来,何况一两句编造的假话呢?
南阳方面公然将《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这篇违背党和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宣传口径,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经过周密设计,精心策划,作者匿名,内容极其错误的新闻稿发在网上,长期进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传播,这岂止是对胡总书记形象和人格尊严的严重损害,简直是肆意侮辱,实属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这里,我要以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名义,以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名义,郑重呼吁一切正直的人们关注和谴责这一严重的新闻事件,呼吁党和国家的宣传、新闻出版部门关注和处理这一严重的新闻事件。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2-01 17:28:52 +0800 CST  
南阳市造假公司造假之系列产品

一、与诸葛亮相关之造假产品:
1、 假诸葛亮(包括假“南阳老乡”、假“南阳汉时三杰”之第三杰)
2、 假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冈
3、 假诸葛草庐——南阳卧龙冈“诸葛庐”
4、 假刘备三顾处——南阳卧龙冈
5、 假“隆中十景”(南阳地方志称南阳卧龙冈“亦隆中也”)
6、 假“凤雏”庞统隐居处南阳市紫山(与假“卧龙”隐居处相配套)
7、 假影视作品《南阳汉时三杰》、《南阳诸葛亮》(委托外部加工)
8、 网上新闻稿
二、与诸葛亮无关新开发之造假产品
1、 假“和氏璧”——南阳独山玉
2、 假楚国都城——淅川古丹阳地区之水下所谓龙城
3、 假丹江口——淅川陶岔


楼主 潘正贤  发布于 2008-12-02 17:18:50 +0800 CST  

楼主:潘正贤

字数:22076437

发表时间:2008-08-30 03: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8 13:54:58 +0800 CST

评论数:1035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