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了解武则天(连载)

第三节 “贞观之治”背后的女人
光耀千古的“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及其臣僚共同辛劳的结晶,可背后缺少不了一个女人的支持,她就是长孙皇后。她的角色不仅仅只皇后而已,更是唐太宗的“政治良佐”,她的英年早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贞观之治”的谢幕。
不过封建史书对此有意掩饰,而是强调她甘居幕后,不问政事。《旧唐书 长孙皇后列传》记载,唐太宗“常与后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纵使“太宗固与之言”,她还是不肯回答。什么叫“牝鸡司晨”?让唐朝以后的腐儒来回答,答案就是“后宫干政,妇人乱政”。
难道长孙皇后就没有“乱政”的记录吗?
异母兄长孙安业乃好酒无赖,父亲去世后,把她和胞兄长孙无忌赶出家门。后来他们发迹了,长孙皇后不计前嫌,请求太宗对异母兄厚加恩礼,位至监门将军。利州都督李孝常乃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玄武门之变爆发后心感不安,先后纠集了右武卫将军刘德裕和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等人,于玄武门事变后的一年多,即贞观元年12月30日密谋借助禁军反叛。事情败露后,所有人皆被处死,唯有长孙安业免死。因为长孙皇后替他求情,声称“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旧唐书 文德皇后列传》)。
不计前嫌地任用长孙安业,已是仁义在先,如今他造反,按律当诛,何来报复兄长的说法?又何来连累“圣朝”美名?反倒是她的行为阻碍了司法的公正,连累了圣朝的美名。她为异母兄求情,是为了能在长孙家族中立威望,而贞观元年的她已有三个孩子,日后自有依靠族人的地方。古代毕竟是“人治”社会,皇亲国戚原本就高人一等,她的行为也就无可厚非。可如今的人们要是替她辩白,只能说某些人中邪了,以一种非理性的态度,近似极端宗教情绪,把人家当成女神来顶礼膜拜,连她的“黑”都可以说成“白”。如果是武媚娘做类似的事情,某些人肯定不会口下留情,至少按上“徇私枉法,包庇族人”的罪名。
玄武门之变前后,是何等敏感的时期,多少人死于非命,李世民连年幼的侄子都不放过,却能放过长孙安业,足以看出长孙皇后对李世民的影响力何等之大。
如果没有她,名臣魏征也许成不了“贞观之治”的名片。
“朝服进谏”是长孙皇后问政的证据之一,体现了她娴熟的政治智慧。以《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着封建史书却是只字不提。理由很简单,一个女主武氏让封建统治者惶恐不安,为防止再度发生,妖魔化武则天固然必要,对其她政治女杰进行改写,也是必要。“朝服进谏”的故事收录于《贞观政要》中,说的是唐太宗下朝回宫后,恶狠狠地说:“我以后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面对盛怒中的丈夫,她默不敢言,等丈夫怒火平息后,她换上朝服,来向皇帝庆贺。李世民十分惊奇,因为朝服是在参加祭祀和庆典的情况下才能穿,于是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听了妻子的话,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在安抚魏征这一方面,长孙皇后发挥了“夫人外交”的重要角色。
贞观五年长乐公主要出嫁,由于她是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为她置办嫁妆双倍于永嘉长公主。朝臣们为巴结皇帝纷纷表示同意,唯有魏征反对,因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逾越礼制。太宗回宫把此事转告妻子。她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 (《贞观政要 公平》),不但对他大加赞赏,还派人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唐太宗是出于政治考虑才任用魏征,可内心深处不喜欢魏征,也不可能放低姿态与对方交朋友。在私人交往方面,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原秦王幕僚,才是他的哥们。能在君臣之间充当牵线者,长孙皇后自然是最佳人选。她直接赏赐魏征,可谓是给对方吃了一粒定心丸,也正因为有皇后这座靠山,直臣魏征的仕途才能非常顺利。
除了魏征,同样受惠于她的还有宰相房玄龄。
因为“吃醋”的典故而愈发闻名的房玄龄,在家里做不了主,妻子够强悍,在朝堂之上也经常成为唐太宗的出气筒。贞观10年,因为工作上的失误被皇帝遣散回家,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便对丈夫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如果她真的不过问朝政,怎么会知晓房玄龄的为人秉性呢?当时的她已经病入膏肓,依旧拖着病体劝谏丈夫,李世民听取她的意见,感觉言之有理,随后就再次起用房玄龄。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1 19:45:54 +0800 CST  
@枫昀 2015-08-21 22:15:14
长孙皇后说起来也是个封建牺牲者哦。最可惜的是她的《女则》,后世就是不给保存。似乎是宋朝以后消失的。《女则》是一本政治书,大概就是女人参政的教科书,呵呵。
结果就是经过唐以后一千年的“薰陶”,长孙皇后身上的英气都给掩盖完了,然后流传下来就剩下一些贤惠啊忍耐啊主动给老公娶小老婆啊这种故事。
-----------------------------
是啊,史书上的长孙皇后等同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白玉无暇,却让人感觉虚伪。她所谓的贤惠,相当一部分已经过时了,就像那发霉的谷物。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2 08:03:42 +0800 CST  
虽说长孙皇后对贞观朝很有影响力,但无法与儿媳妇武媚娘相提并论。她本弱柳之质,过度的生育严重摧毁了她的健康状况,注定了她只能偶尔辅助丈夫。再者,长孙皇后在世时,李世民正是身强力壮之时,足以承担起君王的责任,不像儿子唐高宗那样体弱多病,一病甚至多达数月不能康复,朝中大事非得由媳妇代为处理不可。
唐朝统治者源自塞外的游牧民族,在唐朝前期,女人有一定的参政权,是世风容许的事情。若问为什么,就要牵扯到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草原生存环境极其残酷,靠打猎和掠夺为生,为了生存,部落间互相征伐,兄弟间也经常相残,甚至有儿子屠杀父亲的现象。对男人而言,妻子与自己生活在同一帐篷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草原上的人口稀少,历来居无定所,男人有事如果不和妻子商量,又能找谁?因此,“帐篷中的女人”也就有权过问丈夫的事情。
长孙皇后的参政记录,能够保留下来的很少。如果她真的不参与问政事,贞观10年她去世了,李世民为何说“以其每能规谏,补朕之阙,今不复闻善言,是内失一良佐” (《旧唐书 文德皇后列传》)?而不像其他男人那样,千篇一律地说“我失去一个好妻子”。
李世民失去“政治良佐”,直臣魏征等于是失去了一个“政治靠山”。从贞观十年起魏征受到冷落,被奉命去主持编写《隋书》、《周书》、《梁书》、《陕书》等,仕途生涯的最后七年就这么过了,进谏的次数也是越来越少。魏征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名片,他被冷落了,也就意味着“贞观之治”从贞观10年起走上谢幕的道路。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变得失魂落魄,深深地沉浸在思念之中。为了缓解思忆之苦,李世民在宫中建起层观,终日眺望昭陵,还让大臣们陪同悼念。有一回是由魏征来作陪,魏徵看了很久说:“我老眼昏花,看不见。”太宗指给他看,魏徵说:“我还以为陛下了望献陵,如果是昭陵,我早就看见了。”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寝,昭陵是长孙皇后的陵寝,魏征是在含蓄地劝谏唐太宗: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也应该思念父亲啊,否则会有人议论皇帝的长短。悲伤中的太宗明白魏征的话中话,为此毁掉了观望台。可各种形式的追福活动不曾停止,比如命令高僧为她造《供养经》,在龙门开凿佛窟,在京城内建大慈恩寺等。最离奇的莫过于贞观14年,李世民竟然把亡妻和六位男性先人(远祖李耳,曾祖李虎、祖父李昞和父亲李渊等)相提并论,享受天子的庙乐。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功业,这难道是一般的皇后能享受的礼遇?
李世民的丧妻之痛不能简单解释为丧失“娇妻美妾”。 长孙皇后生养了7个儿女,再窈窕的身材也都变形了,她身体不佳,纵有如花美貌也都容易憔悴。都说皇帝风流成性,有了新欢,忘了旧爱,纵使貌若天仙者也不过三两天就玩腻了,所以后宫佳人都忍受着残酷的生存法则,即“年长色衰爱也弛”。为何长孙皇后并非如此?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个妻子一个皇后,她更是李世民的政治良佐。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2 17:18:40 +0800 CST  
卷 1 罪臣之女 第四章 没有父亲的日子
第一节五位兄长不曾摧残少女武媚娘
关于武媚娘的童年经历,有个自称为“雾满拦江”的网络写手发布了这么一种说法,该说法还相当流行,闻之令人喷饭流鼻血大跌眼镜。
说是五位禽兽不如的兄长,武元庆和武元爽是同父异母的兄长,武怀亮、武惟良和武怀运是堂兄,他们组成一个轮奸小分队,像20世纪初的日本法西斯一样,兽性发作,把年幼的妹妹当成“慰安妇”,反复欺凌。回想那个情景实在可怕,五个人面兽心的家伙,把小妹妹关在暗无天日的屋子里,对方因为极度惊骇而失声,死死的把拳头塞入到嘴里,柔弱无能,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眼睁睁地看着五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肆无忌禅地摧毁着自己。这情景怎么看都酷似日本三级片中的镜头啊!这四个家伙确实够龌龊,长辈武士彟尸骨未寒,27个月的守孝期还未过,竟然干出如此泯灭人心的丑事。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竟然连母亲杨氏都不知晓!
可怜又愚蠢的小女孩,竟然有如此暗无天日的童年,难怪造成她人格彻底地扭曲,更滋长其疯狂的报复心理。所以网络写手“雾满拦江”继续写到,武媚娘得势后立即对兄长展开疯狂的报复。武元庆和武元爽被流放龙州和振州,忧虑而死,实际上是活活吓死。武惟良和武怀运更倒霉。史书记载,武媚娘的外甥女魏国夫人受宠于唐高宗李治,武媚娘妒火中烧,设计谋毒死她,成功地嫁祸于武惟良及武怀运,于是这两位被处死。另一位堂哥武怀亮早就死了,可也难逃被清算的厄运,他的妻子善氏被掳入宫中为奴,每天用荆棘刺狂抽,直到背部全都抽烂,露出了根根骨头,善氏在这莫大的痛苦之中,哀嚎着死去。
这种说法怎么会流行开来呢?
有必要怪罪于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他研究武则天的时候,没有对“活到老,屠杀至亲到老”的黑材料进行科学地甄别,而是把它们当做“真实”的情况下,询问一堆心理医生或是精神问题研究专家,探讨武则天是否有神经病。向来只听说,神经病会自称皇帝,却从来不曾听说颇有历史功绩的帝王乃神经病。雷先生认为,武则天童年和少女时期遭受忽视和虐待,由此滋养暴力倾向和攻击性人格。四位兄长毁掉少女武媚娘的说法,显然就是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挥。
这种说法真的很靠谱吗?一代女皇的童年真的过得很悲惨吗?
之前的章节已经证实,一代女皇出生于贞观2年11月23日,当她出生时,武氏家族正处于颓势。父亲武士彟是李渊近臣,伯父武士逸属于齐王李元吉的阵营,所以玄武门之变以后,武氏家族也就遭受排挤和打压。可一个孩子哪里知道这些呢?父亲是封疆大吏,府门前向来车如流水马如龙,总有人上门来找他,或为求情或为买官。一家大小住在都督府中,吃穿用度都不用发愁,过着小康级别的生活。平时总有人陪她玩,家中奴仆或是府中的官差,外出的时候也有人陪伴,连走路都是坐轿子。武士彟在续弦以前已经有两个儿子,所以再婚后并不在乎杨氏是生男还是生女,女儿的出生也给他带来欢乐。最重要的是母亲的疼爱,虽然杨氏很想要儿子,女儿的出世让她不免失望,可她信仰佛教,佛经中有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提倡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所以她依旧疼爱女儿们,努力教她们读书识字学礼,把自身的才学全部奉献给女儿们。
她出生于利州,利州地处四川盆地北边,风景绮丽,有崇山峻岭罗列成翠屏,有江河湍急化作青萝带,各种飞禽走兽活跃其中,这里历来多民族杂居,有享受不尽的民俗风情。她在这里大约度过三年,留下美好的记忆,以至于今日之巴蜀留下了她的遗迹,比如供奉武则天的皇泽寺、则天梳妆楼、则天坝等。贞观五年(631年),武士彟改任荆州都督,所以一家大小赶往荆州。荆州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要区,物产富饶,人才荟萃。都说千里长江,险在荆州,说的就是荆州的险峻之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夕霞光,变化多端,这里的美不同于巴蜀利州。可以说,她从小就有机会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之美,开阔她的视野,陶冶她的情操,丰富了她的情感。
总而言之,一代女皇有一段非常快乐的童年。(未完待续)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3 18:12:08 +0800 CST  
谢谢枫昀阁下常来坐沙发!!
雷家骥的那堆武则天研究理论,对中国大陆的毒害极大。他对武则天的研究,就好比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运动,动不动就是上纲上线,讲究的就是彻底全面地打到牛鬼蛇神。这样的文字也就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会有市场,之后的章节我还要继续批判雷家骥。

中国被男人统治了五千年,男女平等也就最近五六十年的事情,想清除封建残渣还需多方努力。阁下说得对,大唐贤后长孙氏就是被捧杀出来的怪物。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4 11:32:17 +0800 CST  
这个受虐的小女孩的说法,看一次笑一次,就算武家几个异母兄堂兄等非要争当禽兽,也不看看杨老太太是什么性格脾气,真有一点苗头,杨老太太不把武家兄弟活吃了她就不姓杨!


谢谢阁下的点评。女人是柔弱的,可母亲是坚强的,所以我也认为以上的说法纯属哗众取宠!!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4 14:34:50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08-23 18:12:08
卷 1 罪臣之女 第四章 没有父亲的日子
第一节五位兄长不曾摧残少女武媚娘(下)

贞观9年武士彟病逝,快乐的童年画上句号,从此她开始认识社会的现实和残酷。当父亲的灵柩抬到故乡时,散落各地的武氏族人也都齐聚一堂,为他送终。闲言碎语也就在葬礼结束后产生,《旧唐书》声称武元庆和武元爽对后母杨氏无礼,后人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加工。说武元庆和武元爽像流氓一样不讲道理,同样纠集着一帮不讲道理的武氏族人,当面侮辱杨氏,否认她的“夫人”地位;还有人认为两个家伙把后母连同三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赶出家门,还有人说两个臭家伙把父亲的遗产全部卷走,不留一分给杨氏母女,走投无路的杨氏只好带着三个女儿投奔身在长安的亲戚。
以上这些故事说得比苍蝇蚊子乱叫还热闹,合理吗?
隋朝灭亡后,隋朝宗室即弘农杨氏,也就成为落魄的贵族,丧失固有的荣华富贵,源自庶族的文水武氏则是新兴的贵族,所以武士彟和杨氏的婚姻,势必促进两大家族的联姻,以实现两大家族利益的最大化。从武氏后人所提供的《上国武府君碑》来看,墓主人武嘉仲的妻子杨氏乃“王者之后,唐宾弘农之孙女,甲族贵宗”,这就是有力的证据。如果武元庆兄弟敢在族人面前对后母无礼,那就是得罪家族中的女眷,那些出生于弘农杨氏的女人岂能坐视不管?
因此,以上的故事不过是自我发挥。一场玄武门之变过后,封建史书原本就沦落为精彩绝伦的《故事会》,不但改变历史原貌,没史料时还自己创造史料。历史的真相应该如下:武元庆兄弟不愿意赡养后母和不愿意抚养年幼的妹妹。
难道不是这样吗?
杨氏只是武元庆和武元爽的后母,彼此间存在隔阂,不存在血浓于水的亲情。血脉不深的人关系疏远,是很常见的。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大隋的军队得知消息后围攻太原,长子李建成在危急时刻不忘带上弟弟李元吉,可谓是兄弟情深,感动人心。可他无视另一个弟弟李智云,以至于后者死于乱刀之下,可谓是冷面冷心。道理很简单,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同一个娘亲生养的,李智云不是。长孙皇后幼年丧父,她和胞兄长孙无忌被兄长长孙安业扫地出门,归还姥姥家,也是同一个理由,彼此间是同父不同母。所以说,武元庆兄弟不是对杨氏“无礼”,应该是“无情”。
武元庆和武元爽的年龄应该有多大?武士彟再婚时已经四十六岁,他们两个应该有十几二十岁,都可以娶妻生子,后母所生的三个妹妹都可以做他们的女儿。到了父亲去世时,他们两个都快“奔三”了,说父亲死后他们狼狈为奸,“非礼”未成年的妹妹,那是后人的想象力太丰富。玄武门之变以前,由于武士彟乃开国功臣,他们理应跟随着加官进爵,至少有一官半职。武德后期父亲武士彟到地方任职,他们自己也有公务在身,不可能跟随在父亲身旁。血缘上的疏远加上地理上的隔绝,他们与后母杨氏之间也就愈发没有感情。
对杨氏而言,武士彟的去世无异于天崩地裂。可怜一个年近六旬的女人,该如何抚养三个女儿?长女十岁多,次女八岁,幼女最多六岁。在现代社会这都是一个大难题,更何况是在古代,女人没有经济独立能力。杨氏自然是痛不欲生,《望凤台碑》说她是“将佛日而长悬,共慈灯而不灭,愿长伴夫墓”,说她几乎看破尘世,呆在武氏老宅,终日缁衣素食,诵经念佛,想以此度过余生。在此之前,杨氏应该与武元庆兄弟有过交涉,期望他们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帮着抚养三个年幼的妹妹。兄长们冷漠的摇头和无情的拒绝,这就是回应,剩余的就是母亲无尽的叹息和不断的泪水。
家庭的突变让幼小的女皇认识到世间的冷暖。随着她长大成人,最终成为一代政治家,回首往事,她不会再像儿时那样一味地怨怪兄长的无情。都说有钱好办事,古今往来莫不如此。武士彟临终前没有留下多少遗产。他早年家产万贯,帮助李渊打天下时候花掉了,李唐王朝建立后,他得到很多赏赐,可玄武门之变爆发了,武氏家族遭排挤,武德年间的荣华富贵岂能继续?在贞观期间,因为政治身份敏感等原因,武士彟夹着尾巴做人,唯恐惹是生非,任职期间岂能贪赃枉法,横征暴敛?这可以从他的谥号得到证实,他去世后,唐太宗赐谥“定”,根据唐朝谥法规定:“大虑安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追补前过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存行不爽曰定”,五条规定中有三条都与安民有关。不论是在利州还是荆州,武士彟任职期间确实都有安民的功劳,甚至得到唐太宗的褒奖。那么他应该是一位清官,靠朝廷发放的俸禄过日子,不太可能有额外的的收入。
当他去世后,他的遗产自然也要分给两个儿子。作为长子的武元庆是否继承父亲的爵位?《旧唐书》对此决口不提。这不符合逻辑。凡是对李唐统治者有功劳的人,比如房玄龄、长孙无忌和李绩等人,他们生前的爵位,死后是由那个儿子来继承,史书都明确记载。为何开国功臣武士彟的爵位是闭口不谈?显然是被削除。在关键问题打马虎眼,这是《旧唐书》作者赵煦的长项,类似的问题好包括如下:武士彟极其族人如何帮助李渊父子打天下,他轻描淡写;玄武门之变后,武氏族人遭受怎样的打压,他避而不谈。取而代之的是浓墨重彩地丑化武则天极其族人,把他们描绘成蛇鼠一窝。
武元庆和武元爽在贞观期间也是遭排挤的对象,郁郁不得志,待遇不怎样,自己也有一大家子的人要养,父亲去世后肯定要领走部分遗产。如果杨氏是亲身母亲,三个妹妹乃胞妹,他们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既然不是,那就让她们留在文水老宅,守着父亲剩余的遗产过日子吧,之后的事情听天由命吧。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4 19:48:3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8-24 12:59:56
坐等养肥,阿武才刚刚出场啊,楼主加油!
-----------------------------
只有唐朝那口大锅才能烙出武则天这块大饼,所以我要把当时的社会状况介绍清楚,特别是女人问题,民族问题等。我的帖子模仿日本作家的原百代的《武则天》,力求写成编年体的形式,所以武则天的出场有点慢。不好意思!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5 12:18:15 +0800 CST  
第二节 入宫前的事情
贞观15年,年仅十四岁的武媚娘要入宫。离别的那一刻,对母亲杨氏而言好比是生离死别,放声大哭,泪如雨下,内心充满无限的不舍。杨氏是隋朝宗室后代,深知宫廷生活的残酷,宝贝女儿一旦进入深不见底的后宫,在妃嫔宫女的争斗倾踏下,弄不好终生被压在底层,永无出头之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这是苦命宫人一生的写照,字字都是血泪。面对着悲痛欲绝的母亲,乖女儿说的就是“见天子,庸知祸福”(《新唐书 后妃列传上》)。
这只是小女孩在安慰母亲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小姑娘涉世不深,成年人所吃过的盐巴比她吃过的米饭都多,能有多复杂的内心?可某些人认为武媚娘是天生怪胎,小小年纪城府极深,认为她的一句口水话也有玄机。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声称,少女武媚娘有赌徒心理,认为自己能够开拓出新天地,又从神经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说她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成就需要,具有支配和自主等性格特征,具有权威人格的特征。
雷先生的理论让笔者联想起文革时期的“上纲上线”。当时的中国正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是极端政治运动,讲究“全面”“彻底”“绝对”地忠诚于毛主席。身在那个年代做任何事都与政治论搭边,吃饭的时候要说“感谢毛主席让我们有饭吃”,从街上买回的本子上都印着毛主席语录。当时的文艺娱乐仅剩样板戏,人物不是“高大全”就是“假恶丑”。原以为这是现代中国独有的现象,走出国门才知道,“上纲上线”式的政治现象随处可见,特点就是狂热性、盲目性和非理性。比如说某些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存在历史和领土纠纷,就极力妖魔化中国,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力图夸张成恶性事件,他们有求于欧美国家,就极力美化对方,连人家放个屁都是香喷喷。这与文革样板戏中的“高大全”和“假恶丑”,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好不容易告别那个痛苦的年代,又岂能用那种思维来研究历史人物呢?所以雷家骥的理论应该休矣。说武则自小野心勃勃,通过“见天子,庸知非福”这句话,难道说能看出她要当皇帝的决心?想当初刘邦年过三十,无所事事,靠混吃混喝过日子。一个瘪三讨不上媳妇,逛窑子的时候,难道想的是自己能当皇帝?朱元璋当乞丐的时候,到处遭人羞辱驱赶,甚至与野狗抢食物。当他敲开某户人家的院门,讨到那户人家的狗食猪食时,难道会想到自己能当皇帝?人在苦难的时候,首先想的是解决眼前的难题。谁曾认真考虑过武媚娘入宫前所处的窘境?
贞观9年,荆州都督武士彟去世,一同埋葬的还有武氏家族曾经的荣华富贵。很多人习惯认为,武家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几十年如一日,从武德到贞观,纵使武士彟死后,依旧如此。杨氏母女之所以离开并州文水,是因为彼此间不能谦让,集体没素质所导致。可叹啊,多少人被《旧唐书》作者赵煦牵着鼻子走,历史真相却是:在贞观年间,武氏家族集体遭受排挤和打压,人人郁郁不得志,武士彟去世后,武元庆和武元爽连继承爵位的资格都没有。父亲下葬后,他们继续过着不得志的日子,至于后母和三个妹妹,就让她们呆在文水的老宅里,守着微薄的遗产过日子吧。坐吃山空终究是问题,杨氏理应会找他们谈话,求他们帮着一起抚养三个年幼的妹妹。两位兄长与杨氏没有血缘关系,与三个妹妹的关系也不亲密,而他们自己的生活也过得很拮据,哪可能答应呢?
杨氏悲恸至极,曾有一度心如死灰,终日念佛诵经,想以此长伴夫墓。出家的念头肯定有,可年幼的女儿该怎么办?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卖入教坊当歌舞伶人,成为别人的玩物?笃信佛教的杨氏,怎么可能做这等事情?“特以圣上(指武则天)年居膝下,爱切掌中,理藉够劳,方资顾复”(《望凤台碑》),正因为女儿们年幼,所以杨氏才打消念头,决定拼死拼活要将她们抚养成人。
(未完待续)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5 17:39:12 +0800 CST  
@枫昀 2015-08-25 23:47:41
掷地有声,批得带劲儿!
我以前看过有人评雷家骥的这本书,认为考证工作还是做得很扎实的,所以还是有价值。
现在网上影响更坏的可能是林语堂那本吧?我跟一个武黑吵过架,说到最后,人家抬出了林语堂。然后我就撤退了,呵呵。
-----------------------------
谢谢您的点评,在之后的章节我也会点评那个林语堂,他的书更破。亏林语堂还敢在书中,拿武则天和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影响世界的女杰做比较,越比越不像话。林语堂的那本书已经在西方没什么市场,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旅法女作家山飒的《女皇》所代替,该书用法语写成,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我手中有日文版,目前还没有中文版。
山飒和我们是同道中人,崇拜武则天。据说她的小说要被改编成电影,主角将由章子怡来演,可迟迟不见开机啊!!!

关于雷家骥的书,其他历史人物的考证工作做得不错,除掉唐高宗和武则天这一对“难夫难妻”。大凡鄙视武则天的人,几乎全都认为唐高宗是窝囊废。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6 11:58:32 +0800 CST  
第二节 入宫前的事情(下)
思来想去,杨氏也只能舍弃老脸,求娘家亲戚收留她们。在她提笔修书的那一刻,依旧是泪流满面,因为娘家不见得很风光。与武士彟成婚时,李渊庶女桂阳公主是自己的主婚人,也是堂兄杨师道之妻,可玄武门之变后连李渊都形同软禁,桂阳公主等人岂能不谨言慎行?齐王李元吉的正妃也是出生弘农杨氏,可李世民一登台,她成为罪犯家属监禁在后宫中,哪有人身自由?有个外甥女燕氏,乃堂姐妹的女儿,眼下是李世民的妃嫔,但是不受宠。
那封求人的书信终究是写就,还寄到长安。不知母女四人在文水老宅呆了多久,当长安来信时,她们也就收拾行李出发。回到阔别十多年长安,物是人非,杨氏心潮澎湃,忍不住潸然泣下。在武德年间,夫君备受唐高祖尊崇,不但赠送豪宅一幢,良田数百顷,奴婢数百人,更有食邑上千户,若不是被贞观皇帝收回去,她们母女四人何必去寄人篱下呢?
虽说古人的宗族观念比现代人强,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属于古今同理。杨氏今后该如何报答娘家人呢?若有儿子总能成家立业,以报答他人的收留之恩,可女儿大了就要成为泼出去的水,还留下老娘一人无人赡养。难道继续寄人篱下,吃穿用度都用别人?这些问题杨氏应该考虑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三个女儿们也会考虑。
时光飞逝,武媚娘出落得亭亭玉立。某个亲戚想以她为诱饵来讨好贞观天子,应该会对她说,想不想入宫伺候皇上,把皇帝伺候好了,就会有赏赐。武媚娘的心头一热,不是对那陌生世界充满憧憬,而是无可奈何的哀伤。不少官宦人家主动把女儿推入后宫,以博取家族的荣华富贵。可武士彟去世了,武元庆兄弟不顾她们母女的死活,所以说武媚娘为了家族父兄的荣华富贵而入宫属于扯谈。她入宫算是成全亲戚们的野心,也算是报答他们的收留之恩,更为孤苦无依的母亲着想。难道这不是她入宫的目的吗?身在困境的人,首先想的是解决眼前的问题,只有异想天开的人才会胡思乱想。关于选秀入宫,亲戚们理应会在杨氏面前说起。杨氏经过一番哭诉后恢复平静,不得不忍痛割爱,谁叫她没有儿子呢,谁叫她寄人篱下呢。那就只能牺牲一个女儿,也算是还债。
靠亲戚们的行动,唐太宗知晓了武媚娘,也知晓了她的处境。李世民的内心自有一番感慨,玄武门之变后武德旧臣的处境普遍不佳,武士彟的女眷更沦落到寄人篱下的地步,那就招纳武氏女子入宫,就算替武士彟处理善后。这也正如学者孟宪实先生所言,唐太宗出于安抚功臣,才招纳武则天入宫。
当宫中的太监前来宣读诏书,一番梳妆打扮后的武家次女缓缓地步入轿子。年迈的母亲终于扯出长长的哭声,长跪不起,呼唤着、嚎泣着。少女用“见天子,庸知非福”的话语来安慰母亲。这符合她的佛教家庭出身。母亲杨氏乃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受此熏陶,自然也了解一些梵音哲理。佛家认为世间没有绝对的福,也没有绝对的祸,祸福是相依的,鼓励世人以平常心看待祸福。后宫虽说是藏污纳垢之地,可也不能说那就是十八层地狱,乃万劫不复的深渊。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6 17:25:35 +0800 CST  
@人間知己最難尋 2015-08-26 21:34:54
永遠為自己的漢族血統而自豪。
大唐是我们的驕傲!!
-----------------------------
大唐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在那个年代,商业并不受抑制,也不存在闭关锁国,而是以开放的胸襟迎接世界,对女人而言,那个年代也不存在令人发指的礼教。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7 10:42:34 +0800 CST  
@人間知己最難尋 2015-08-27 11:58:48
說的贊 贊~
胸有大志,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更難得的是,她還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
至今為無數佛教經書開篇引用的"開經偈"是武則天寫的~
唐高宗李治 在中國歷史上的評價也是相當高 !
從高宗時期的歷史發展來看,他的功績一點也不遜色于其他任何一個皇帝,包括他的父親。所以後來的老百姓都說“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
想必阁下也是佛教徒吧。武则天所写的“开经偈”,只要是佛教徒的都知晓。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7 14:40:31 +0800 CST  
卷 1 罪臣之女 第五章 入宫以后
第一节 武媚娘争宠失败是个伪命题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时,武媚娘不得宠,或是争宠失败,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殊不知这是个伪命题,根本不成立。纵观李世民的一生,唯有发妻长孙氏受宠,其她妃嫔纵使玉颜远超长孙氏,也不过是到手的玩物。长孙皇后颇为得宠,爱屋及乌,连她所生养的孩子也跟着受宠,所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相比之下,其她女人和她们各自的孩子,待遇颇为寒碜,母不受宠,子以母贱。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珏,与李世民的结合属于“再婚”,前夫是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在隋朝大业9年(613年), 李子雄跟随杨玄感起兵反隋,事败之后父子俱诛,韦氏因是罪犯家属,按律被充入宫中为宫婢,连同她与李珉所生的女儿。武德四年(621年)左右,李世民纳她为妾。
如果韦贵妃生前真如其墓志铭所言“宠章斯缛”,那么她的家族也会跟着沾光。根据唐制,一品妃子的母亲可以获封为正四品郡君,可韦贵妃的母亲始终都不得册封。
其母逝世时,韦贵妃表现得异常悲痛,“哀号荼毒,毁瘠弗已”(《韦贵妃墓志铭》),唐太宗也就追赠其父韦圆为徐州都督,其母仍旧没能得封郡君。韦圆成生前已是隋朝的开府仪同三司、陈州等二州刺史、郧国公,唐太宗对他的追赠远不如其生前的地位,可见对他的追封不过是敷衍之举。
唐朝的女子大都是15岁左右就出嫁,韦贵妃的长女李氏直到20岁左右才出嫁。可见身为继父的李世民根本不在乎她。贞观四年(630年)突厥来降,唐太宗为安抚突厥贵族,把宫婢身份的李氏册封为定襄县主,下嫁给突厥最莫等的贵族阿史那忠。这等婚姻简直就是侮辱。婚后的阿史那忠被唐太宗派去出塞,塞外的生活远比中原艰苦,阿史那忠享受过中原生活的美好,不愿再回塞外,见到李唐王朝的使者时都是泣涕涟涟地请求回到长安。唐太宗若是宠爱韦贵妃,何至于让她的女儿去遭这份活罪?



隋炀帝的女儿杨氏同样不受宠,尽管某些人琼瑶小说看多了,说她与李世民存在着一段旷世奇恋,跨越国恨家仇。什么是爱?爱首先是尊重对方。隋炀帝死于义宁2年3月(618年),日后的吴王李恪却在唐高祖的武德2年(619年)就出生,可见杨公主是在热孝期间怀孕,竟然为父亲守孝27个月的资格都没有。这难道就是李世民的爱吗?李恪生前的待遇很不好。因为游猎毁坏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2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唐太宗曾写信训斥他,把他比作燕王刘旦,也就是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除了李恪,杨妃还生下李谙,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当中,李谙的待遇是倒数第一。李谙因为游猎毁坏庄稼,父皇骂他是禽兽不如。天底下哪有当爹的骂自家儿子是禽兽?只有李世民,因为在他的眼中,庶出的儿女不过是一夜风流后的副产品而已。



巢王妃杨氏,也就是李元吉的正妃,爱编故事的人,把血流成河的玄武门之变演绎成“冲冠一怒为红颜”,说李世民为了夺取美人杨氏才逼父亲杀兄弟,这纯粹就是笑话。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甚至都不给过她任何妃嫔的头衔,哪怕是最低级的下嫔。贞观16年(642年),李世民追赠李元吉为巢王后,杨氏也就被称为巢王妃。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打算要立她为皇后,魏征劝谏道“‘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辰嬴何须人也?乃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在尔虞我诈的年代里,先是嫁给晋怀公,后来又嫁给晋怀公的伯父晋文公,被认为是个淫乱的女人。如杨氏真的受宠,魏征敢把她比作辰嬴说她淫乱,难道只是他勇于逆鳞的表现? 当然不是,正因为杨氏根本不受宠,所以魏征才有恃无恐。而李世民说要立她为皇后也不过是一时心血来潮,未经深思熟虑。



阴妃的父亲是隋朝臣子阴世师,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渊处死,作为女眷的阴氏则被没入掖庭充为宫婢,那么她与李世民之间又能有什么真心真爱呢?后来,她的儿子李佑在地方造反,李世民不由分说,把他抓到京城来,杀!阴氏只有一个儿子,处死李佑也就毁掉她余生的依靠,如果李世民真对她有情,好歹要留住他的性命。因为此事,阴妃被降为阴嫔,丧子的她孤苦伶仃,了此一生。李佑造反充其量只是泥鳅下水,能荡漾起多少波纹?贞观后期,李承乾造反才是本事,不但纠集到宗室中的王爷,还联合李世民手下的文臣武将,企图再搞一场玄武门之变。大逆不道的他本该处死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所生,怎么也痛不下杀手,最终只是流放黔州而已。同样都是造反的儿子,只因为生母不同,结局竟有天壤之别。

武媚娘的表姐燕氏(609年-671年)于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府,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儿子选的小妾。如果她很受宠,不至于等到七年后才生下第一个儿子,即越王李贞。在生下次子李嚣后,燕氏也就没生育过。如果不是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她哪有资格晋升为德妃?她的儿子李贞,也就是日后与武媚娘造反的亲王,在众多庶出的儿子中,是最为出色的一位,尤其是他的才学。可这丝毫引不起父皇的任何注意,同样是母不受宠,子以母贱。
以上这些妃嫔,纵使位列一品,看似尊贵,也不过高级摆设,至于那些更不起眼的低级妃嫔,又能有什么好处境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身为五品才人的武媚娘,号称是“功臣之女”,可她在李世民眼中简直形同草芥。
唐朝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皇帝的后宫佳丽虽多,却不能随随便便。庶民之女注定只能是卑贱的宫奴,只有功臣或朝臣以及士族出身的女子,才有资格成为妃嫔。她们入宫后从几品妃子做起,取决各自出身的高低。
贞观初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颇为貌美,唐太宗和长孙皇后想礼聘她为后宫的二品充华。一个隋朝旧臣的女儿,凭什么一下子获得二品的身份?虽说关于郑仁基的史料不详,但是郑家能与世族大户陆爽有婚约在先,可见郑家有相匹配的身份地位,保守估计也是士族大户,毕竟在当时士庶不能通婚。
大名鼎鼎的才女徐惠,大约于贞观十三年入宫,当时她的父亲徐孝德不过是七八品的芝麻官,所以她初封为五品才人是与其出身相匹配。可武士彟乃“开国功臣”,乃“新兴贵族”,她的女儿怎能初封五品才人呢?道理很简单,玄武门兵变过后,武德旧臣从“功臣”跌落为“罪臣”,罢黜的罢黜,流放的流放,剩余下的一律遭排挤,他们的子女当然受连累,岂能任其“死灰复燃”?
在唐高宗晚年,才女上官婉儿也被封为五品才人,她的祖父上官仪因为唆使唐高宗废黜皇后而获罪,父子被皇帝诛杀,家中女眷沦落为罪犯家属,没入后宫成为奴婢。罪犯的孙女都能获得五品才人的封号,可见才人不过是极为吝啬的赏赐,更可见学者孟宪实先生一语中的,贞观时期武家次女的处境确实与“罪臣之女”差别不大。
因为武士彟是武德旧臣,武媚娘受此牵连,身份敏感,这更是她入宫后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才不是台湾学者雷家骥所言的那样,说什么她脾气暴躁乖张,与性本刚烈的唐太宗相冲突。
贞观年间,武媚娘不曾为唐太宗李世民生下一儿半女,某些人经常以此证明武媚娘不得宠。这是否成立呢?长孙皇后病逝后,李世民彻底中止生育记录,只有两种解释。一是对宠幸过的女子进行堕胎,决不允许任何人再度怀孕生子。这也可以解释,在李世民心中只有长孙皇后所生的子女才是他的子女,其她女人所生的子女对他而言只是累赘。另一种解释就是,李世民患有某种男科疾病,症状表现为丧失生育能力。所以贞观后期入宫的女子,别说武媚娘没有生育记录,哪怕是号称有“长孙皇后遗风”的徐惠也没有生育。
总而言之,说太宗皇帝在世时武媚娘争宠失败,是个伪命题,好比是现代社会的狗仔队所采写的明星绯闻,无聊至极。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7 20:26:5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8-27 21:54:52

郑仁基是荥阳郑氏。
-----------------------------
原来如此,谢谢阁下!!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8 10:55:0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8-27 22:01:40
徐惠的出身是东海徐氏,南朝旧贵族,楼主既然说出身,这个出身比武则天的出身可贵多了。
-----------------------------
东海徐氏只能算是贵族中的末流,更何况还是南朝旧贵族,对当时的北方统治者贡献不大。那么徐惠的出身也算不上高贵。文水武氏乃新兴贵族,但很快就失势。也就是说,徐惠和武媚娘的身份地位旗鼓相当。
为何荥阳郑氏,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乃最高等级的贵族呢?身为汉人,他们最早与源自塞外的北方统治者合作,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那个大名鼎鼎的孝文帝强行推全盘汉化,更是规定他们为第一等,所以他们特别高贵。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8 11:55:3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8-28 13:12:27
东海徐氏只能算是贵族中的末流,更何况还是南朝旧贵族,对当时的北方统治者贡献不大。那么徐惠的出身也算不上高贵。文水武氏乃新兴贵族,但很快就失势。也就是说,徐惠和武媚娘的身份地位旗鼓相当。
——
关于东海徐氏的地位,与楼主有一点小小的不同意见,徐氏在永嘉南渡后确实是次等士族,但是从刘宋时就开始有了逐步抬头迹象,虽有宫廷斗争造成的几度地位反复,到了梁,陈之间,已经成了一等文化大族,徐勉于梁......
-----------------------------
别客气,阁下能光临鄙人的破帖子,鄙人深感荣幸。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8 15:03:03 +0800 CST  
@枫昀 2015-08-28 13:10:58
说到出身问题,武则天的母亲是弘农杨氏,应该会给她加分的。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武则天当初进宫,恐怕与她有杨氏的血统不无关系,但毕竟不是父系,所以品级高不上去。。。
-----------------------------
枫昀阁下言之有理!总而言之,武则天的出身不算卑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歹母亲的身份高贵毋庸置疑,好歹也是半个贵族。我也曾看过萧让的《武则天-女皇之路》,文中竟然用“卑贱者”来形容武则天,实在让我无法恭维,该书明显受《新唐书》的影响,所以坚决不买。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8 15:12:33 +0800 CST  
@人間知己最難尋 2015-08-28 15:12:35
貌美 ,有才 ,書法和詩都是非常棒的, 有女人魅力, 更會察言觀色投其所好,人品正派, 知恩圖報~~
史書記載武則天性明敏,會權術~政治素養高,生得杏眼桃腮十分美麗
人稱美容止~
唐高宗武則天到唐玄宗 的時期 ~當時的中國 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這是世界歷史學家公認的
-----------------------------
武则天在西方国家评价很高,这是可以理解。古代的欧洲虽然也有宗法制度,但是没有古中华那么残酷,完全是以牺牲女人为代价,所以在西方国家出现女王并不是什么破天荒的事情,没有哪个西方女王遭受过妖魔化,
可在古老的中华就不行了,谢天谢地,宗法制度离开中华了。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8 16:39:11 +0800 CST  
第二节 驳“狮子骢事件”
谈到武则天,谁不知晓“狮子骢事件”呢?说是马球场上出现一匹烈马,鬃毛蓬松,状若狮子,故有“狮子骢”之美名。太宗一生酷爱骏马,那狮子骢是来自西域的名马,性情暴烈,难以驯服。驯马的太监面有难色地说,此马不是咬人就是踢人,谁敢上马,它就把谁给摔下马,真是难以驯服。于是太宗皇帝问在座所有人,谁能驯服此马,将有重赏。鸦雀无声过后,一个低级妃嫔出现,年纪十五六岁,顾盼神飞,神采精华,她对皇帝说:“启禀圣上,臣妾能制服此马,然须有三物。”皇帝问她是哪三样。她继续说:“一是铁鞭,二是铁楇,三是匕首。如果铁鞭击之不服,则用铁楇击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此人正是武媚娘。
“狮子骢事件”不过小插曲,微不足道,可长久以来它也被人严重歪曲。
时至今日,妖魔化武则天的人依旧存在。若论最近四十年,谁是佼佼者?非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不可。他的观点影响很多人,认为通过狮子骢事件可以看出武则天有反社会的人格倾向,有暴力倾向,攻击性性格和权威人格,甚至还认为狮子骢事件支配了女皇的一生:清算王皇后和萧淑妃,清理后宫隐患,被归纳为“初驯狮子骢”;扳倒以长孙无忌等代表的关陇集团,被归纳为“再驯狮子骢”;清算上官仪,实现“二圣临朝”被归纳为“三驯狮子骢”;等等。雷家骥还说“狮子骢事件”的恶劣影响,是造成她在太宗时期争宠失败的重要原因,认为她那暴戾乖张的性格,与“性本刚烈”的太宗相冲突,可谓是“一山难容二虎”。
如此这般的言论,说得比锣鼓喧天还要热闹。
之前的章节说过,太宗在世时除了长孙皇后得宠外,剩下的女人都是玩物,都不得宠。如果说狮子骢事件支配女皇的一生,那么唐高宗李治的地位何在?大凡妖魔化武则天的人,也同时丑化唐高宗,认为他是一个窝囊废。唐高宗才不是窝囊废呢,这在今后的章节中具体描述。
雷家骥先生对狮子骢事件的研究,纯属断章取义。少女武媚娘回答完毕之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明明写到“太宗壮朕之志”,也就是说李世民对她的做法是持有赞赏的态度。雷家骥先生应该站在唐朝的立场上看问题,不应该忽略那个时代的习俗和风尚。
用铁鞭、铁楇和匕首来虐杀马匹,固然残忍。可对源自游牧民族的人们来说,这很普通。一代女皇不是如假包换的汉人,她至少也是胡汉混血儿。游牧民族向来嗜杀,习惯了刀头舔血的日子,游牧民族的女人就算不杀人,也经常杀羊杀牛杀马,持续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靠肉食为生,为了追求舌尖上的美味,还创造出一套虐食文化,随着他们入住中原,其饮食方式也带入中原,最终还形成风尚。早有学者指出,唐朝饮食有明显的胡风倾向,到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法上好用匕首而不是筷子。至于烹饪方式,极为残忍,有文字记载者不计其数。
有道菜叫“明火暗煨烧活鹅”。放个大铁笼,置鹅鸭于其内,当中热炭火,笼外安放很多碟子,中有各种佐料,“鹅鸭绕火走,渴即饮汁,火炙痛旋转,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乃死”(《太平广记 卷267》)。
蒸活甲鱼的方式也是如出一辙,在蒸笼里面放置调味碟,架起大火猛烧,甲鱼口渴就饮调味汁,直至把它活活蒸死。
唐朝进士李澹想吃美味的驴肉时,就把驴子系在庭院中,旁边放一盆灰水,“围之以火,(驴)渴即饮汁,灰水荡其肠胃,然后取酒调以诸辛味,复饮之,驴为绝而为火所逼,铄已熟矣”(《太平广记 卷133》)。
唐玄宗李隆基也喜好虐食。射杀活鹿,立即取鹿肠,就火烤煎,再浇上新鲜的鹿血,此菜名为“热洛河”。吃香不雅时,会满嘴鲜血,唐玄宗还经常分给胡人将领食用。
此外还有蒸全狗、烤全羊等,无不是虐杀思维在饮食上的表现。
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所以有读者要是穿越到唐朝,就算不敢吃那些血腥残忍的美食,也知道他们是如何烹饪。之后再回到现代社会,一旦流利地说出虐杀动物的方式,能说读者阁下是残忍之徒吗?
当然不能!所以说,雷家骥先生对狮子骢事件的研究,纯属断章取义。
(未完待续)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5-08-28 17:38:05 +0800 CST  

楼主:感秋华而泪

字数:608752

发表时间:2015-08-08 03: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2:36:03 +0800 CST

评论数:62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