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了解武则天(连载)



第二节开漳圣王
较之于经营云南,开发福建要成功地多,漳州首任刺史陈元光功大莫奄。他是闽越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被奉为“开漳圣王”。可新、旧《唐书》不曾为其立传,堪称遗憾。
地方志记载,陈元光生于显庆二年(657年),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县)。总章二年(669年)闽越獠人造反,唐高宗诏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南下平乱。其子陈元光时年13岁,一同南下。陈政入闽,连续攻克数座山寨,由于众寡悬殊,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将士染病不起。唐军陷入困境,上奏朝廷请求增派援兵。总章三年,陈政的两位胞兄率兵及军眷5000多人南下,包括75岁高龄的母亲魏太夫人。行军途中,两位兄长相继病逝,魏太夫人乃女中豪杰,带兵前行,与陈政会合。唐军势力大增,一举突出重围,一路征战,连克36个蛮獠山寨。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逝,儿子陈元光执掌帅印,带领将兵开发南蛮之地。

永淳二年(683年)八月一日,陈元光向朝廷上书,请求在泉州、朝州之间设立新州县郡。当时的福建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民风彪悍,难以安抚,“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全唐文 请建州县表》);不能一味靠武力镇压,应该兴文治、革风俗,方能治理当地民众。垂拱二年(686年),武太后批准提议,设立漳州,任命他为漳州首任刺史,掌管当地的军政大权。垂拱四年,武太后已有称帝之心,年初下令建明堂,还炮制祥瑞,使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陈元光大识时务,于该年六月上《漳州刺史谢表》,大表忠心,“粉身未足报深恩。万死实难酬厚德,已从此日,望阙谢恩”(《全唐文》)。
陈元光率领将士劈荆斩刺,苦心戮力,积极开发闽越。今天的漳州还残存一段水坝,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当地百姓称之“军坡”,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是他率将士屯垦时所兴建,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陈元光将中原的农耕技术带到闽越,当地人因此掌握铁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他的将士中多有能工巧匠,擅长纺织、烧陶、冶铁等,中原的先进技术得以在当地推广。他实行“通商惠农”政策,使漳州迅速成都为南方商业重镇。当地的交通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九龙江、漳江等成为重要航道。闽越人靠海为生,渔业兴盛,土特产得以进入帝都,鲨鱼皮是当时的主要贡品。
改善汉蛮关系,是陈元光的一大功绩。为促进民族融合,他迎娶当地女子为妻,鼓励部下与蛮獠通婚,打破蛮人不与外人通婚的传统。面对蛮獠的反抗,陈元光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对于愿意归顺的蛮族,进行安抚,编入户籍,实行区划自治,保其生活安定。
他在漳州创办乡校,推行科举制度,漳州从此重学风气盛行。松洲书院是福建省最早的书院之一,由陈元光之子创建。
在人类历史上,领土的开拓者往往不乏残暴的一面,正如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屠戮印第安人。唐代小说集《朝野佥载》记录,有一回陈元光摆宴席招待客人,命一位将兵行酒。不知怎么地,那位士兵惹他生气,命令拖出去斩杀;还把他的肉煮熟,用来招待客人。人肉吃完后,再命人把两只手呈上来,客人们惊骇,呕吐不已。不管这一则故事是否属实,开拓者凶暴的一面不该掩饰。
陈元光入闽40多年,漳州从不毛之地变成民风淳厚、百业兴旺的乐土。汉蛮和谐共处,少有战事,百业兴盛,一派繁荣景象。景云二年(711年),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敌,途中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最后身负重伤,战死沙场。漳州全城哀痛,军民们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百姓在山头挂满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陈元光死后,历朝历代感念其开漳之功,对其进行褒封。自唐以来,历代朝廷对他的追封达22次,清乾隆年间被追封为“开漳圣王”。一代功臣自此登上神坛,受后人朝拜。
楼主 感秋华而泪  发布于 2017-02-27 21:22:16 +0800 CST  

楼主:感秋华而泪

字数:608752

发表时间:2015-08-08 03: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2:36:03 +0800 CST

评论数:626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