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缄》长篇35万字释解《易经》(修定版)

感谢lespleen关注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2 17:34:35 +0800 CST  
第五技:归元才能有正解
一、如何对待《易》字
二、百变神“孚”
三、千载错译“食与羞”
四、乾乾看谦谦——通解《易》之叠字

一、如何对待《易》字
研《易》不研字等于白研究,细究每一个字是释《易》的最基本方法。和先祖相比,我们现在确实方便了很多,有很多电子版的字典可供参考,也可以上网搜百家争鸣的说法与资料,这是我们的先祖和我们无法比的。对于字,我建议最好是查《说文》、《康熙字典》这样的工具书,因为可以更好的了解字的出处与原始意思。但就是这样的参考工具所录的对《易》字的解释也不能轻信,我认为《说文》起码释解《易》字只能用不专业来说,毕竟著与注《说文》的人未必是研易的人,所以很容易就把所谓的正统释解录在上面。
生僻字是很多人认为的难题,我反倒认为这些字是比较容易的,越生僻的越代表是古字,而古字如果生僻就基本上代表他的意思没有怎么变,这些字只要查《说文》,错的可能性就极小。本书为了方便大家,所有生僻字都加了拼音和注解,大体有两百个左右,我没有细数,平均一卦四五个,先录在这里一部分,供大家参考,和大家有个脸熟。
腓(féi),夤(yín),桷(jué),逵(kuí),贲(bì),羑(yǒu),愆(qiān),袂(mèi),刲(kuī),蔀(bù),阒(qù),琐(suǒ),覡(xí),逖(tì ),妣(bǐ),媲(pì),戕(qiāng),弋(yì),僭(jiàn),茀(fú),繻(xū),禴(yuè),汔( qì),牝(pìn),逋(bū),鞶(pán),褫(chǐ),咥( dié),觫(sù),眇(miǎo),夤(yín),陂(bēi),祉(zhǐ),盱(xū),邶(bèi),颙(yóng),嗑(kè),皤(pó),甾(zāi),畬(shē),偾(fèn),豕(shǐ),衢(qú),桡(ráo),稊(tí),簋(guǐ),纆(mò),昃(zè)耋(dié),浚(jùn),羝(dī),輹(fù),嗃(hè),掣(chè),劓(yì),蹇(jiǎn),隼(sǔn),曷(hé),簋(gui),遄(chuán),頄(qiú),柅(nǐ),绂(fú),藟(lěi),臲(niè),卼(wù),繘(jú),鲋(fù),渫(xiè),甃(zhòu),桷(jué),逖(tì ),曳(yè),茀(fú),繻(xū),袽(rú)...
研究这样的字,如果能找到其甲骨文与金文的字形与释解就更加的理想,基本上就是正确的了。查这些字恐怕还有一个麻烦,就是查的时候其释解里又有生僻字,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怎么办?就只有再查下去,查完了还得注解。于是各位看家就会看到一个其他书中一定看不到的情况,就是本书不仅对卦爻辞里的生僻字有拼音,其注解里的又有的生僻字我也加了拼音并解释了意思,这是为了方便大家以提高看本书的效率。这是一个体力活,也是一个脑力活,一堆意思摆在那里,如果就卦就论卦,可能几个意思都能用,但如果按其卦之起源与发展,就缩窄了这种可能,只有一个或是几个意思是正确的。宗族谱的作用之一就是让每一个字归元,归元就是找出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所有生僻字只要是有资料可查的,我都仔细研究过,甲骨文、金文、篆体字,自然手上也就有了全部的资料,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我对这些字的释解不是凭主观想象和望字生意的,都是有切实根据的。
于此还想说说看卦形而起意,卦形与卦的名字能对上,我认为先祖是为了方便记忆,就和英文记忆一样,为了记忆,会有各种方法。绝大我数情况下卦形所反应的与卦之卦辞、爻辞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方便记忆并不代表其本意与本质,这十分重要,太多人陷在这出不来,还自认相当有道理,不要忘了,卦也是有暗爻的,就算是看卦形起意,也得明暗爻一起看才对。因此千万不要拿卦形的意思为主线去释卦,那样一定会错。比如,小畜,并非定论的一阴畜五阳,这完全是就卦形而臆断,没有任何根据,他起码是不懂有暗爻的。小畜的意思是阳让阴休整整畜养,因为在需卦里需于血此六四为九三所伤,小就是阴,畜就是养。而大畜也不是山畜天而成为大畜,其卦形是止天行为大畜不过是为了方便记忆,再如大畜的意思是阳隐忍,阳为大是刚健的,因此隐忍就是他的畜,内敛之意。大小之别于《易》亦有专指,大者,阳也;小者,阴也。
这些当然也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是我们常见的字,尤其是福、喜这样的,还有本篇接下来要讲的食、羞、孚、须等,越是这样的字就越容易搞错,因为太熟悉了,所以马虎了,所以就错了。史来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实在是太多太多。这些字更应该溯本求源,以正其根。另外《易》字也有很多不常用的意思,而这些意思在我们生活中却是常用的,如溜须,就是卉其须,意思差不多。再如过不去的坎,就是坎的本意,再如食言,就是食的其中一个意思,这样的事情很多。
总之,《易》字不能放过任何一个,都需细究,这样才能圆满,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每攻克一个字,就是一个进步,就向《易》髓更靠近了一些。
结合各卦的源头与发展,就不会出现或左或右,或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就给字定了性。《易》之六十四卦宗族谱,里面有角色有情节,各卦爻辞所言就是剧本,无需填加任何一个字,都是朴素的最根本的《易》,只是历史上的一些人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忽略不代表不存在。如看一个电视连续剧一样看下去,整部《易》就鲜活了,灵秀了,有了真正的灵魂与生命力。排定《易》之六十四卦宗族谱的时间和精力远比确认每一个字的读音和释解更要繁重的多,我确实希望看此书的人能够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彻底与告别《易》是天书的历史。很多《易》书不是看不明白,是根本就没有写明白,因此越看越糊涂。我们需要的是定性定量,而不是差不多或是可能,更不是一带而过。
举例吧,先说说或字,以此字作为本小节的结尾吧。我举四个例子,但非仅限于此四处,在《易》中或也是一个高频字。
乾之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坤之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讼卦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益之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或,《说文》,邦也。从口从戈,以戈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广韵》,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阙疑之辞。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4 21:00:03 +0800 CST  
二、百变神“孚”
“孚”在《易》里也是高频字,也是历代研易之人都在努力破译的一个字,此字被喻为最具代表性且密码最深的字之一,是研《易》的一道坎。“孚”首次出现在第五卦水天需的卦辞中,然后就频频露面,出现最多的是泽火革,卦辞加爻辞一共四次。于此只有两个办法最好,要么对“孚”说我服了,不搞了。要么让“孚”服了我们。“孚”在《易》之卦辞出现过八次,爻辞出现过二十九次,累计达三十七次,下表是我做的小小统计。
卦序 卦名 卦辞 爻一 爻二 爻三 爻四 爻五 爻六
5 水天需 有
6 天水讼 有
8 水地比 初六
9 风天小畜 六四 九五
11 地天泰 九三 六四
14 火天大有 六五
20 风地观 有
17 泽雷随 九四 九五
29 习坎 有
34 雷天大壮 初九
35 火地晋 初六
38 火泽睽 九四
40 雷水解 九四 六五
41 山泽损 有
42 风雷益 六三 九五
43 泽天夬 有
45 泽地萃 初六 六二 九五
46 地风升 九二
48 水风井 上六
49 泽火革 有 九三 九四 九五
55 雷火丰 六二
58 兑为泽 九二 九五
61 风泽中孚 有 六五
64 水火未济 六五 上九
小计 8 4 4 3 6 10 2
《说文》,孚,卵孚也,一曰信也。《徐注》:“鸟之孚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鸟袌(bào)恒以爪反覆其卵也。”
孚的本意是孵,发展出的最直接的意思是诚信。在其出现的时候,这只是他的原始意思,硬套诚信是不行的,我们在释解各卦时再细解此字。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4 21:11:01 +0800 CST  
三、千载错译“食与羞”
《易》里生字僻字多,食与羞非此类,为何单拿出来?拿出来是因为有代表性。食与羞放在一起或多或少也真的有些关系,食被直译成食品食物,羞则是羞辱与害羞,食是嘴吃的,羞是因人言的而感的,都因嘴,都可以取象兑,于是就有了关系。
泰之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这一段爻辞陂算是僻字,孚算个生字,其他的都是熟释的,尤其是往、 复、艰、贞、咎、勿都是在《易》里极常见的字,可是如果食译成食品或是与吃东西做东西吃有关系,怎么也解释不通,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看到一些名家的说法,含糊其辞也。


食。
如《东坡易传》是这样说的:“乾”本上也,“坤”本下也。上下交,故“乾”居于内,而“坤”在外。苟“乾”不安其所而务进以迫“坤”,则夫顺者将至于逆,故曰“无平不陂”。“坤”不获安于上,则将下复以夺“乾”,“乾”之往适,所以速其复也,故曰“无往不复”。当是时也,“坤”已知难,而贞于我则可以“无咎”之矣。九三之所孚者,初与二也;以其所孚者为乐,进以迫“坤”而重违之,则危矣。故教之以“勿恤其孚”,而安“于食”,是以有“泰”之“福”。
这也是一种解译:平地终将变成坡地,离去必定复返。卜问艰难之事,爻象显示必能渡过难关,不要担心被人虏去,而且在饮食上尚有口福。
还有这样一种解释:没有平坦的不倾斜,没有出外的不回来。占问艰难的无害。勿他的诚信,对于粮食是有福的。
其他的就不一一例举了,这个“食”字,大体都是和粮食、食品有关,可是怎么也看不出来“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的必然的与粮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用忧虑他的诚信,怎么能和有福气有粮食有关系。光明总是出现在接近绝望的时候,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食”的意思于本句却十分相配。
食,《尔雅•释诂》,伪也。《疏》,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故通谓伪言为食言,故此为食为训食为伪也,又蛊惑曰食。
食的意思出来了,就是把自己的话如东西一样吃了并消费了,自己的话在自己的胃里消失了,所以假话就是食言,而不诚信也是食言。

食在《易》里有食色之意。
如需之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在《易》里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字,用的并不是我们常用的意思,所以,不能一味的按常理思考,尤其是解释不通的时候,《说文》起码也是一本可供参考的书。


再说说羞,明着出现过几次,暗着也有一次。为什么叫暗的,因为如果仔细去查第二十卦风地观的卦辞,在“荐”字的解释上就有羞。
羞:《说文》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 又《广韵》致滋味为羞。《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注》羞,有滋味者。《又》羞用百有二十品。《注》羞出于牲及禽添置兽,以备备滋味,谓之庶羞。《礼•月令》群鸟养羞。《注》羞谓所食也。
羞直译成美食,就是好吃的东西,引伸出来的亦有食色之意,秀色可餐。引身出来的意思与食之食色之意是完全一样的。
观之卦辞: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恒之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羞当然也有羞愧、羞辱之意,具体问题我们于释卦时再一一细解。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4 21:12:40 +0800 CST  
五、乾乾看谦谦——通解《易》之叠字
《易》里很多字并排着出来的,如乾乾、井井等,形式上是叠字,这些字里的相当一部分很让研《易》之人头痛,而任何一本释《易》的书无未做过系统的释解。我大体统计了一下,小二十个,对这两个字的解释直接影响了解卦辞与爻辞的质量,掌握了叠字的译解方法,就排除了一个系列的问题。因此系统的研究叠字是有必要的,也是一种高效率的研《易》方式。
形式上的重叠并不代表其意思也重叠,意思一样的两字重叠是为了衬托氛围与强调,这是比较好解决的,而如乾乾等虽形式重叠,但意思不重叠的就难解了。邵子的《观物篇》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书里有这么一段话:
齐景公尝一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去公室,政出私门。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难乎?
大体的译解如下:齐景公曾经有一天问孔子治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说:“说的好啊,相信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粮食,我能得到吗?”那个时候,诸侯越超了天子,陪臣执掌国家权力,傣禄离开了国家由私人把控,政令也是个别人把控。齐景公既然已经不能朝奉周天子,却想让他的臣下朝奉自己,这不是太难了吗?
这里的君君,臣臣,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为名词,意思是君行君的事,臣行臣的事,这是盛世的标致。而君不君,则是君不行君的事,而行臣的事。反之臣不臣则是臣不行臣的事,而行君的事,于是就大乱了。按着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将上面的爻解析一下,需要注意的是,爻辞需配合卦辞、同卦爻辞,甚至是直接关系卦的爻辞,于此不做细解,重点是“乾乾”等的解译方式。这是主要的译解方式,但不能拘于一格,个别的也有不这样的,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更多的叠字我们会在释解各爻时细究。
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即是天行健,即君子刚健之行于刚健的事。

履之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坦坦,在宽阔平坦的道路上坦然走下去。

谦之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谦谦,用谦逊的方式做谦逊的事。反之则为用谦逊的方式做不谦逊的事,如阴奉阳违、口是心非等。

第二十九卦习坎之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穷,勿用。
坎坎,一陷接着一陷。

字是最基础的文学单位,研字是个苦功,字尚不解,研《易》就无从谈起了。我们要要说的真正的第五技就是扎实。以扎实的文字功底作为研《易》无坚不摧的利器之一,我们不仅需要谦谦,更需要乾乾。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4 21:14:41 +0800 CST  
夜闯党中央,本书就是专门释解易经的,谢谢关注,跟着看就行了,谢谢指正
感谢山海经常来了关注,辛苦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4 23:37:36 +0800 CST  
感谢我性随风首关注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5 11:33:11 +0800 CST  
乾坤旷世十六谜
一、 众人言文饰 邵子言体用
二、 起源与乾坤两卦的先天属性
三、 先后天的本质差别
四、 为何上经三十卦而下经三十四卦?
五、 乾坤十六大谜团
六、 乾坤一体 释阳明乾
七、 阴顺阳逆 解阴释坤
八、 说说《圣经》创世纪与《易》之乾卦

一、众人言文饰 邵子言体用
乾坤两卦是历代研《易》之人心中永恒的痛,其他卦说的头头是道也难掩对这两卦的无奈。海量的心血与精力换来的却是仰天长叹天道不公,都说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可是研究乾坤两卦却并非如此,无数人因此抱憾终身。但文人毕竟是文人,文人自有文人的办法来解决或被人认为无知的尴尬,呜呼哀哉与之乎者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文人的首选,普天之下概莫能逃。赋之以情感并借题发挥言左右的数不胜数,引经据典歌功颂德障人之眼的更是多如牛毛,谁说文人百无一用?
史上沉淀的海量观点让后世研《易》之人如雾里看花,分不清东西更难辨对错。而儒家把本来应该是纯粹的《易》加上了自己的思想后又附了十翼,让本来就让人头痛的《易》又麻烦了不知多少倍。时至今日,貌似十翼比《易》更为正宗,后世不明白之人更是本末倒置,以十翼为马首的不在少数。
《易》就是《易》,十翼是解释《易》的,是《易》的系列参考书之一,作为字典或是工具书一类来用。在这些文献里无不透着儒家思想与文饰,相当程度上掩盖了《易》之原始朴素,于是相当一部分研《易》之人因为参考了这样的文献,不仅未达《易》之本,反而成了文饰的俘虏。这样的人越多,他们就会写更多这样的释《易》的书,世人就更难窃《易》之闲。三千载以来,读懂《易》简直成了一种奢求,真不知是进步还是退步,更不知这些释《易》的书是助人研《易》还是引人入歧。
释《易》的书本应说的越明白越直观越好,举例说明更好,可是偏偏就不是这样,不知是我们高估了某些圣贤的贤德与水平还是他们高估了后人的智慧与能力,《易》传至今,我们不想承认但必须羞愧的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与《易》渐行渐远。

研《易》需知体用,而邵子是以体用释《易》的绝对宗师。陌生?非也。其实我们自小都受过邵子的教育,只是我们少有人问这些话是谁说的。伟大的邵子这样教育我们: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勤。
邵雍与张载、周敦颐、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程颢称他为“振古豪杰”、“内圣外王之道”。要知道孔子也不过是“素王”,而邵子却是“外王内圣”,貌似不是一个级别。南宋的理学大家朱熹表彰发挥邵雍理学,使其先天之学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邵雍之学是“洵粹然儒者之言”。邵子在北宋就已经载誉华夏,为当时的知名大家崇敬并引以为榜样。
丞相富弼曾让邵雍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其婉言谢绝。都说读书为做官,而邵子非也。邵子治学是普天下学子的绝对榜样我们做好的榜样。我见过一些人话里话外自认清高的讽刺邵子,不知他们是否如邵子般淡薄名利?
病中司马光也亲来探视,程颢为《墓志》作墓志铭,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程颢、张岷、欧阳棐皆评价邵雍之学“纯一不杂”,托克托《宋史》将邵雍列入“道学传”,李贽《藏书》将邵雍列入“德业儒臣传”。他的著述及其所反映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易学哲学史及宋明理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邵雍弟子张岷述邵雍:“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渔樵问对》、《击壤集》传于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雍之子邵伯温据邵雍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
清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不但录有邵雍的主要著作,还可以看到大量引用他学术思想或语录的著作。邵雍的学术思想能贯穿于经、史、子、集,是北宋五子中的其他四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在经部易类,邵伯温《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先天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又引用邵雍《观物外篇》语录多达27条,《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引用了邵雍的《先天图》或语录。说邵子是古今研《易》第一人非但不是个别人认为的与事实不符,简直就是绝对客观公正的铁一般的事实。
邵子这样一位集易、道、儒于一体的学术大家居然没有多少现代人知道,难度是被某些人刻意的隐瞒与意外的忽略了?
就让我们用伟大邵子的理论终结文饰的历史;终结妄断与臆想的历史;终结不同的妄断与臆想貌似成了正宗的历史;终结门外汉研《易》都能成为宗师——《易》之奇景的历史。

邵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包括会元经世、体用、先天数、后天数等,而打开《易》闲的钥匙就是他的体用理论,明体用而知《易》之源与《易》之长。邵子在《渔樵问对》里详尽论述了体用,我们接下来看看邵子是如何教导我们的。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渔翁)说:“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功用。火为功用而没有本体,存于柴火中柴才成了火的本体;柴没有功用,点燃有火后才有功用。(因此火要藏于柴中成为火种而向后传延。)因此有本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焚烧的。”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渔翁)答:“火是以功用为本,以本体为末,因此火为动。水是以本体为本,功用为末,因此是水为静。所以火也有本体,水也有有功用。因此它们能相济也能相生,不仅水火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的,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它的功用。”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7 19:30:41 +0800 CST  
二、起源与乾坤两卦的先天属性
乾坤既然是《易》之首次两卦,那么他们的起源一定不在《易》里,必须去《易》以外找依据,这也是为何史来众多名家释乾坤两卦都未果的根本原因,就卦论卦永远是不行的。都知《易》之前有先天易,而乾坤两卦正是先天转后天的转折点,上承先天下启后天,如果对先天一无所知,就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何为后天。“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没有先天何来后天呢?不知乾坤如何来,又怎知乾坤如何去呢?又怎会清楚乾坤是如何发展成《易》之六十四卦呢?
体用理论正是明乾坤如何来的是金钥匙,每念及此,都对邵子无限景仰,正是他的体用理论,让复杂的问题一下清晰简单了。

明乾坤就得先知道两仪,现在的人一说两仪就说天地,天地如果都成了两仪,《易》也太简单了。
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其起源状态就是无极。什么是无极?我们来看看《圣经》的描述。
和合本《圣经》1:1起初,神创造天地。吕振中从希伯来文直译《圣经》1:1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和合本《圣经》1:2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吕振中从希伯来文直译《圣经》1:2地还没有定形、混混沌沌,黑暗在深渊上面;上帝的灵覆煦在水面上。
先说说煦的意思。
煦,蒸也。一曰赤貌。一曰温润也。——《说文》
煦,温也。——《广韵》
无极就是空虚混沌,渊,就是水,无极时就有水,风水两字之一的水出来了。

我们在后面会细说太极与无极的关系,现在直接说太极生两仪,先明确一下太极不是无极。
以太极为体,生“一得壹”即“两仪一”为用;
以“一得壹”即“两仪一”为体,生“一得贰”即两仪二为用。
至此两仪之体成,两仪之体是分两步完成的,并非太极一下子就变成了两个。下面我们说完了两仪之用,就好理解了,为什么样不是一步完成的。
《圣经》讲的都从混沌状态即无极状态分的天地。而中外最早关于天地起源说的都是有外力支持下才形成了这样的格局。也就是说外力就是太极,在太极的作用才有了两仪。天地间的万物上帝都有上帝的灵在里面,从最早的两仪即有,这就是“一物一太极”。有人说宇宙是自然爆炸产生的,这件事说起来有些复杂,我们后面再细述,还是先把两仪说清楚。
两仪就是两仪,两仪不是天地,而是乾坤之前的形态。

以“一得壹”为体,动为用;
以“一得贰”为体,静为用。
我们把天地混沌的状态想象成一个大球里成包着一个基本上差不多的小球,就比较好理解动静的关系。两仪形成时,“一得壹”是动的,即大球向外扩张,与与小球分开,这就是动,而小球还是原来的小球,这就是静,这就是以两仪为体的动静为用。“一得壹”是动中生的,本来太极都是一个状态,说静也行,说动也行。可是现在“一得壹”动中生,以动为参照,就显出“一得贰”为静。先有了动,对比之下才有了静。这就是为什么太极生两仪不是一下生了两个,因为“一得壹”是以太极为参照,而“一得贰”是以“一得壹”为参照。动怎么会没有风?动产生的一定是风,风水两字之一的风出来了。
如果不明白这些过程,我说风水两字代表了宇宙最早起源,一定有人会说老曹纯是胡说,所谓不知者不怪,但风水两字如此伟大相信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某种意义上可以把风理解成天,动而生天,也可以把水理解成地,地是静的本身就有水,是个水球。

以动为体,生天为用;
以静为体,生地为用。
动形成了天,这就是乾,静的结果形成地,这就是坤,这就是以动静为体成天地为用。

至此我们知道,天地的形成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太极生两仪之体即“一得壹”与“一得贰”;
第二个过程,两仪之体生两仪之用即动静;
第三个过程,两仪之用生两仪之功即天地。

两仪之功即天地成,天由乾代,地由坤代,先天乾坤由此而出,故乾坤有先天之属性,在释解这两卦时一定要注意其他六十二卦所不具备的先天属性。
大家都知道先天是乾坤互生,怎么来理解先天乾坤互生?
想想天地间水就行了,地上的水以气态水蒸气的方式生天,而天上的水以液态水即雨雪的方式生地。
所以,先天乾坤第一个状态是先天乾生先天坤,这是“一得壹”与“一得贰”的过程,因为天地分开,天因为动而远离地故而生了。而第二个状态是天地形成后乾坤互生,所以先天是两个状态。
邵子《观物篇》早已精辟总结: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邵子邵子《观物篇》也认为天地最大,已包罗万象,这和《圣经》记载也是一样的。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非唯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以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以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这段话大体是这个意思,也许有人会和我说:“天地之外,还有天地万物,不同于我们这里的天地万物。”这事我就不知道了,不仅我无法知道,圣人也不可能知道。所有说知道的人,是因为他的内心猜测而得出的结论。而用语言这样表达的人,只能说明他是用嘴在说自己知道而已。既然他的内心并非真正知道是否真有此事,嘴里又怎能说知道的话呢?自己并没有真正知道而说知道,是凭空想象而已。自己不该说的话却说出去了,只能说他是凭空胡言。我又怎么能信服凭空想象的人凭想象知道的事和凭想象说出的话呢?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7 19:32:47 +0800 CST  
三、先后天的本质差别
先天乾坤弄清楚了,后天乾坤就好理解了。
我们先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先后天的差别是什么?
先天是稳定的,后天是不稳定的。于万物而言,石头再怎么弄也是石头,树也还是树,这就是先天。狗再怎么弄也还是狗,鸡也还是鸡,这也是先天。日月星辰、东南西北、性情体用等都是稳定的,稳定的也可以说是平衡的。
天地间最不稳定的因素是什么?人!
人也是万物之一,因此起先也是稳定的。就如亚当和夏娃,起先是听上帝话的,开心的生活在伊甸园里。人有思想,所以后来变成了不稳定的,就如亚当和夏娃听了撒旦的话因而改变了从前的稳定。
三皇五帝时期,人是稳定的,传位是禅让制,就这样一直传到了禹,人稳定,所以社会也是稳定的。人类的思想第一次让社会不稳定是因为禹的儿子启,他打破了传统,将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于是三皇五帝里面就没有了禹的位置,他变成了夏的创史人,不管是不是他本意,终归是他的儿子继了位,所以我们称呼禹为夏禹。因为人的思想让人不稳定才有了夏朝的成立,先天八卦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因此顺理成章的后天易因此替代了先天太昊帝创造的先天易,后天易是从先天易发展而来的,就如人的不稳定是从稳定发展而来的一样。这部易,就是《连山易》。
《连山易》代表着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稳定,这就是夏朝,就这样一直到了夏傺——夏朝最后一个王。到了夏傺时期,社会又开始不稳定,汤武打破了社会秩序,灭掉了夏。这一次的变革,显然也是因为人的思想,随着商王朝来临,又一部新的后天易诞生了,这就是《归藏易》,《归藏易》是由《连山易》发展而来,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随着《归藏易》的出现,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稳定,这就是商朝,就这样一直稳定了纣——商朝最后一个王。到了商纣时期,武王最终推翻了商王朝成立了周。这一次改朝变代的原因很多,但都是因为人的思想,随着周朝的到来,《归藏易》发展成了《文王易》,我们也称为《周易》。
三皇五帝时期,太昊帝的先天易就够用了,因此一直延用先天易,由此也能看到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稳定,稳定期是多么的长。三皇五帝后至夏,夏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先天易发展成后天易,是易的质变。《连山易》是后天易的起点,那么《归藏易》就是后天易的发展,《文王易》就是后天易的顶峰。
周的文明程度明显的高过夏商两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能得出结论,夏商只有一部易,而到了周,和《文王易》同时出现的还有两部著作:《太乙神数》、《奇门循甲》。夏商时期,一部易就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到了周,一部易已经不够用了。
《太乙神数》用于农业;
《奇门循甲》用于治军、行军、布镇;
《文王易》讲的人事、家事、国事,也可以叫安邦定国。
人有思想,因此当遇到一件事时,不一样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做法,有对的就一定有错的。
《易》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了会如何,错了又会如何。错了有没有补救办法,心态会决定什么等等。因此面对一件事就有了很多种可能,《易》就是对这种可能的分析。
人,是上帝造的,上帝既然造了人,就要教导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直觉得认为《圣经》与《易》是一本书,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当我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融通释《易》后,我知道我想的是对的,这当然一定是神的指引。
先天乾坤为先天父母,是万物之父母。后天乾坤是人之父母,所有人的始祖。都是父母,因此皆用乾坤两卦示之。
后天卦是由乾坤重组后生屯与需,既然屯需是乾坤的后代,他们身上就一定有 乾坤的血,于是乾坤两卦的爻拆分重组后变成了屯需,由需发展出上经自乾坤、屯蒙、需讼后的二十四卦,由屯发展出下经全部三十四卦。重组就是取乾坤的原始爻构成新卦,爻还是原来的爻,构成新的卦是发展,由此有起点有脉络。我们会在释解各卦时详细释解每一卦每一爻的其来龙去脉。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7 19:34:24 +0800 CST  
四、为何上经三十卦而下经三十四卦?
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是!
敢解释的人不多,个别敢解释的是这样说的,上经为阳故轻故少,下经为阴故重故多。这显然不能说明问题,少了就一定轻?比一下一头牛和十只鸡看哪一个轻就知道了。
我们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十分清楚上经是三十四卦,事实是这样的,乾坤是看起来是一组,其实是三组:
先天第一阶段即乾生坤但坤未生前的先天乾坤;
先天第二阶段即乾坤互生时的先天乾坤;
后天乾坤。
30+6-2=34
三组乾坤都是用一样的乾坤两卦来表示,但却有三组身份,分别代表了三个阶段的乾坤。所以,上下经的卦数是一样的,都是三十四。我们的祖先没有那么弱智,搞的上下两经一下差了四卦。乾坤两卦承先天启后天,此两卦先后天的卦形是一样的,于是就合成一组,但身份是三个。所以解乾坤时一定要知道他们既有两个先天身份,还有一个后天身份,承前启后,承上启下。这其实也好理解,比如现在很多人有很多职务,可是人是一个人,但这些职务职能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果先祖真把上经弄成了三十四卦,先天后三组乾坤全上《易》,再给出三组一样或是不一样的乾坤卦爻辞,那才叫陈容庞大的夸张。一定让所有人晕死。《易》考虑到了这样的因素,因此就合三为一了,而乾坤两卦的卦爻辞也就因此先后天通用了。《易》这样做,起码给了相当似是而非的人以足够的颜面,《易》之包容与豁达更现《易》德。而先祖的智慧之光就更让人景仰,先后天三组乾坤用一样的卦爻辞来释解,这显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因此完整的释解乾坤两卦应该是三套解释。
就卦来说,先天时以乾为体,生坤;复以坤为体生乾;这就是乾坤互为体用。
就爻来说,乾之初九为太极所生为其用,以初爻为体生九二,如此类推,直至以坤之用六为体生乾初九。
后天则是乾坤互为体用为父母,发展出了所有其他《易》卦。就整部《易》之六十四卦而言,除自乾坤至屯蒙、需讼是乾坤两卦一体,其用是生屯蒙外,其他六十卦皆是由其宗族谱里的上一卦为体施用而出,即其血脉上的上一卦为体,则此卦为用,卦卦如此。简单的说,体用变化成就了《易》。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7 19:35:30 +0800 CST  
水色阑珊你好

后天卦自然是父母生儿子,各带他们的原始基因,然后再后排,就是说由乾坤两卦的爻重组代表后面的卦有他们的基因,以前的先祖就算不知什么叫基因,也懂血脉,比如后代长的比较象他们,叫传承,莫急,乾坤两卦讲完就到需卦了.
后天文王易的卦序不是问题,只是按一二三四五这样排是错的.
因为这些卦不是一辈的
比如
乾坤为父母,他们的爻卦成了需与屯,我们排他们是第二代,卦的正确排序应该和族谱这样排才对
如父母生了两个儿子,是土字辈,这两个儿子又生了几个,是金字辈,然后又生了几个,是水字辈,而不是简单的按现在易卦的顺序来排,如果这样排,永远也排不对.
中国讲究些的族谱都是按五行相生的做偏旁五代一循环的,
如第一个五代为城\鑫\泳\林\焰
第二个五代也用一样的五行做偏旁,如地\金\水\森\炎等
以此类推
我是用类比的手法说清楚易卦宗族谱的原理.易卦是讲后天,因此也是用辈份分支血脉来讲卦的,看明白这个就基本上明白如何看卦了
正因为有血脉存在,所以就卦就卦,就爻论爻的时代该终结了
而十翼,不是易,是后人把他们说在了一起,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十翼是释易的,不是原作.这和说文一样,说文是的作,段注与徐注永远只是注,而不是说文.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7 20:59:53 +0800 CST  
三、乾坤卦十六大谜团
所谓谜团,即是典籍罕见或是根本未有针对性释解过的《易》谜,甚或更主要的原因是人所不愿提及或主观就已将之忽略的问题,就算摆在那里也装作看不见。不愿提及概有两因,一是提出问题却解答不了那是难为自己,如果问了别人别人解答不了那是难为别人。中国人讲面子,难为自己或是别人的问题不如装作没看到,这样的人大抵也算得好人。二是不想也不敢对一些圣贤的释解质疑,哪能对圣贤之说起疑呢?人家是定了性的,人家是史上名家云云。人云亦云虽无誉但亦无咎,和多数人保持一致,起码是主流。正是这两种心态作祟,《易》自宋以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倒退史,非但没有被发扬光大,现在连《易》究竟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
流传越久远,一些曾经的问题都渐渐的不是问题了,比如一说两仪,就是天地;两仪生四象,就是阴阳重叠;一说卦,就是机械的排列组合。我实在是无法承认我们的祖先这么弱智,如果《易》卦的序列用最简单的排列组合都能推导出来,那《易》又怎能支撑华夏文明昌盛如斯?又怎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易》于今甚至成了装点门面的书,《易》销量之量我不敢说排名第几,但一定是畅销书中的畅销书。因为要装点门面,所以卖的好,这个理由纵不完全但也成立。还有相当的人开始搞起了《易》之实用,如营销、人力、行政、管理等,让人不解的是,《易》都没解透,甚至尚未入门,就已经开始讲应用了?
吾祖之悲也,吾民之伤也。
我曾经和几位朋友闲聊,人家问我到底怎么研《易》,我说先知德,知德而后明道,明道才能把自己置身回三千年前的君子道与德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与现在已大不一样。《易》之朴素,很多思想用现代人的角度与思想是很难理解的。用现代人的角度与思想不能叫研《易》,只能叫看《易》,因为看不是研,所以无伤大雅。看看就看看,聊聊就聊聊,只是让人不解的是看看和聊聊也能让一些人成为《易》学专家,此等事情于今百姓也似乎见怪不怪了。

我不想难为任何人,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这些问题,这些摆在那里是人就能看到的问题。本篇只说乾坤两卦,我们就针对性的研究一下这些问题。也许是我读的书有限,我还没见到任何一本书对这十六个问题进行过详尽明确的解答。这些问题都未解答,真不知那么多的大家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上面所讲的一些现象并非夸张。
这些问题不解决,也能释解乾坤两卦?我真是想不通了,如果乾坤两卦都解决不了,那其他的卦又如何去解?都说一年之际在于春,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是没有人理春,更没有人言始。其实我们已经解决乾坤两卦的一些问题,前面我们解决的问题我大体汇总于此。
1、 什么是两仪?
2、 乾坤先后天属性是什么?
3、 什么是先天?什么是后天?
4、 乾坤两卦是如何用象来表示先后天的?
5、 乾坤两卦是如何与两仪贴合的?
6、 乾坤两卦的体用关系与爻之间的体用关系是什么?
7、 上经为何三十卦?
8、 《易》到底是本什么书?

乾坤两卦卦爻辞涉及到的十六大谜团如下:
1、 为什么只有乾卦有用九和坤卦有用六?
2、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指的是什么?
3、 乾卦初爻,为何叫潜龙?又为何勿用?
4、 为什么乾卦用九言见群龙无首吉?
5、 乾坤两卦的六爻对应关系是什么?
6、 坤卦初六之“履霜,坚冰至”到底要表达什么?
7、 坤卦六二爻辞的直方大指什么?为何不习亦无不利?
8、 坤卦六五之黄裳何来?
9、 坤卦上六是什么龙战于野?为何其血玄黄?
10、 坤卦释阴,为何卦辞里有君子且有攸往?
11、 坤卦卦辞里何先迷后得主指是的谁迷?主为谁?
12、 坤卦卦辞里利谁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我们要解开这十六大谜团,第一要明确的就是后天乾坤两卦一起参,后天卦是讲人的,因此一定是人物要出场。把后天乾坤两卦独立去解,那这种卦就永远也释解不开,十六大迷团就永远是死结。而正因史来皆为分开释解,所以造成了连坤卦的卦辞都解不通的现状,更不要说爻辞了。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08:23 +0800 CST  
四、乾坤一体 释阳明乾
研《易》卦时先看卦辞,如果字数太少或是不太好理解,那么就先放在一边,先去解爻辞,理解爻辞后再复解卦辞,这是比较好的方法,卦辞是对各爻的总结,相当于中心思想。纵有些卦辞意思十分简单,甚至一目了解,但不掌握各爻的具体情况,我们译解时或不精确或走偏,只有极个别的卦辞可以直译,因此直译不是好方法,解爻后再解卦才是正确的方法。

本图表示了乾坤两卦的对应关系,解乾坤卦两卦时有这样一张图来参考会更直观。左侧为乾卦,右侧为坤卦,用黑红两色替换阳爻与阴爻的一横与两横。乾之爻为正向排列,阳清、轻故腾而向上自下而上顺排;坤之爻为逆向排列,阴浊、重故凝而向下,乾之初九对阴之上六,如此类推至乾之上九对坤之初六。
乾坤一体也许有人知道,但放在一起时坤卦是倒着排的不知几人知?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14:50 +0800 CST  
为什么只有乾有用九而坤有用六?
看图就有了答案,只有纯阳之乾与纯阴之坤相互转换时才有这样的这样的点,一个位于乾之上九与坤之初六之间,一个位于坤之上六与乾之初九之间。位于上九与初六之间的点即是用九,代表阳盛极而生阴,这就是乾卦用九的现群龙无首吉,因为已达健之极强,各阳均强势健行。此用九所生阴是坤的初六阴,经坤之二、三、四、五爻而至上六。位于上六与初九之间的点为用六,阴盛极而生阳,此点即是坤卦用六之利永贞,坤静而寂,贞而生阳。
用九和用六是阴阳转换的两个点,在卦上用爻无法明确的表现出来,可是这两个点又事实存在,无论属于哪个卦都不太理想,质形俱在却无其明确的爻位,因此就一边分了一个,顺带也以用九总结乾卦,以用六总结坤卦,甚至用六是乾坤两卦的大总结,此阴阳轮转,生生不息。于此暂不对两个用爻解释,只是先明确一下他们的位置与原理。如果不把乾坤两卦放在一起同参,如果不用这样一张阳之长为上行阴之长为下行的图来直观表示乾坤,我们又怎能直观的看到用九与用六的位置?我们又怎能明白用九与用六的之功用?
我们给用九与用六定个性,定性十分重要,研究就要有研究的态度。
乾为体,最伟大之功用即为用上九之极而生阴,此即用九之功也,用九的用,乾之用之一也,乾用很多,如日月星辰,如天行健,生阴只是其中之一,但也是最伟大的用。
坤为体,最伟大的功用即为用上六之极而生阳,此即用六之功也。用九与用六是体现乾坤两卦阳阴之循环的最伟大功用,所以一定要给他们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用爻。之所以叫最伟大是因为发生了质变,试想乾之初九至上九只是阳刚健之量变,坤之初六至上六也不过就是阴之柔顺之量变,可是乾之用九与坤之六用却完成了阳生阴与阴生阳的伟大质变,安能不伟大乎?
我们可以形象的描述一下乾坤两卦,如果乾是动脉血,则坤是静脉血,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循环,通过心室即用爻的作用完成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质变,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循环不息成就了人的无数功用。我们只是这样理解,人当然是需要能量补充的,乾坤两卦之相生是不需要的。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15:38 +0800 CST  
我们来看看乾卦的卦辞与爻辞。
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卦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乾卦上九:亢龙有悔。
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先天状态的乾卦六阳,皆刚健,是纯阳之卦,各爻皆无应而志同,皆刚健而上行。因各爻俱都健行而无欲与阴相和,所以就健行来说是完美的,高洁之士常仿天而行,每提高洁,必想起渐之上九“其羽可用为仪”。
乾卦为《易》卦之始,自初九至用九功德圆满,不仅天行健而且乾生阴,故其元、亨、利、贞四个过程都无懈可击,这四个过程分别代表了阳的生、长、收、藏,或说代表阳之生、长、壮、衰。

乾卦各爻是自下而上排列的,每爻代表了乾之元、亨、利、贞的不同阶段。
初九为元;
九二与九三为亨;
九四与九五为利;
上九为贞。
本书以先天第二个过程来来释解乾卦,即乾卦与坤俱在已开始阴阳循环。如果用先天乾的第一个过程释解也可以,那就容易多了,因为第一个过程时没有坤卦,乾之爻自初而上渐盛。我们就挑难一些的来释解,接下来我们看爻辞。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17:37 +0800 CST  
乾之初九:潜龙勿用。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潜之象因本爻为初爻。
本爻为乾之元之始,同时也六十四《易》卦的元之始,是所有卦的第一爻,因此为《易》卦之元之元,元之元是由坤之用六静极而动生乾之初九而成。
就乾卦而言,初九代表元,坤之用六生乾之初九为元之元,经元之亨、元之利、元之贞,阳的力量才会积累到升级为九二的程度,整个初九代表的是从元之元至未发展到九二之前的阳的元之元至元之贞的进程,因此初爻绝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过程。
龙者,阳也,阳虽健,但初爻新生力不足,故阳之元亦潜也。
勿用有两个意思,第一为不用,即不要健行,因初九阳之初生而阳弱;第二为有选择的用,即虽性健但需潜,勿用为顺应,其意与老子之无为而治一样,非不治,而是法天地之道以顺应为治,治则盛世。
本爻的意思是:阳在未完成元的整个过程之前是没有健行的资本的,因此需要潜隐。图2-1-1清晰的告诉我们,乾之初九由用六生,出生后则与上六对应,初六相当于阴之极如隆冬,安有初九这个新生阳健行的可能?就乾坤两卦综合来说即是:坤为体,用六为用,用之功为生乾之初九。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18:43 +0800 CST  
乾之初九,在最初变化出来的第二代卦之一屯卦中是“屯之初九利健侯”,乾之初九为体,至“屯之初九利建侯”为用,体为勿用,故用亦为勿用,故由乾之勿用发展至屯时还是勿用,本爻之发展于本卦爻辞已经有了明确说法。爻还是一个爻,只是发展到了别的卦成了别的爻,乾坤两卦各爻是所有卦的始祖,于此再强调一下。其他爻在发展过程当中也是以乾坤之爻之起码爻为体,发展至别的卦为用,其理一也。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21:26 +0800 CST  
乾卦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现,第一个见是现之意,出现。第二个见是拜见、进见之意。田,坤为田,其象亦是结合了乾坤两卦而言。
随着坤之用六不断的生初九,早生的初九之阳被动的不断壮大发展升级至九二,在初九升级至九二的同时,坤之用六继续生出了新的初九,同样乾之上九则继续生出了坤之初六,如此才叫循环。
九二之阳生于坤,经初九而来,本爻辞是提示我们此阳现于田。坤者,田也,于此也再次加调了九二是由何而来。九二往而欲健,九二与九三同为亨,对比此两爻,九二为亨弱,九三为亨强。亨弱则为亨之元与亨之亨,亨强则为亨之利与亨之贞。亨弱则为人用,亨强则可用人。按照这样的对比关系,我们看出,现龙的龙为九二,大人则为九三。大,阳也。亨,就是通畅,壮大发展。
现龙在田是用象来表示,指的是田间的万物已经开经开始生长,已经明显的感觉到天暖,阳之渐盛。但九二之阳与坤之六五相比,还是相当的弱,九二如果是一杯热水,则六五是比他大的多的坚冰,如果六五攻击他,此阳休矣。因此抱团取暖,九二唯有往而向九三,于是找到了九三请求拜见。
本爻的意思是:阳的积累到了九二的程度,已经是亨之利与亨之贞,已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健行,已经可以去拜见比自己更为刚健并可以帮助自己健行的处于亨之利与亨之贞阶段的九三,这样会有收获,而九三也因为有了九二的帮助,实力增强,所以也有收获。毕竟九三也无法直接与坤之六四相抗,多个九二之阳相帮,绝无坏处。
乾卦九二在需卦时是“初九需于郊”,郊者,田也,也明确指出了此两爻是一个爻,如此明确的对应关系才有了后面的发展。

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以刚健的方式行刚健的事。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夕,夕阳,直译成傍晚,傍晚后则夜来,阳弱阴盛,合小人之天时。惕,惕与悐,《朱注》:悐悐,忧惧貌。于此译成反醒。厉,《玉篇》厉,危也。危险之意。《诗•术风》深则厉,《注》以衣涉水,由带以上曰厉。笔者注:上为阳下为阴,阳被阴攻的意思。《尔尔雅•释天》月在戌曰厉。厉为秋末阴盛之时。《史记•严安传》民不夭厉。《注》厉,病也。《息夫躬传》鹰隼橫厉,《注》师古曰:厉,疾飞也。厉的综合意思是快而疾的危险和伤害,直译成危险也就是了。 咎,《说文》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尔雅•释诂》咎,病也。《 疏》罪病也。《广韵》愆也,过也。直译成因行事过份而有过失即可。
本爻辞史来争议最多,乾乾前我们前面细解过,于此就不复述了。
“夕惕若厉无咎”史来断句有两种,即“夕惕若,厉无咎”与“夕惕若厉,无咎”,前者是主流。若是状态的意思,如惊若,就是惊恐状。《易》里吉、凶、悔、吝、喜等,都没有和厉连在一起的,无咎就是无咎,有凶就是有凶,《易》里就不可能有厉无咎,所以前一种断句方法是错误的,后一种才是正确的。
自九三爻开始,我们译解时就不以九二发展至九三再发展至九四来译了,而以乾卦相对静态的方式来译解,前面那样译解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乾坤之动态平衡,现在这样来译解,是为了让大家清楚乾坤在某一点上的静态平衡,释解坤卦时直接以静态来释解。
九三所在位置,阴依然大于阳,夜依然长于昼,小人行事之机多多。九三虽然在亨之利与亨之贞的阶段并且有九二相帮有九四为倚,但毕竟自己本身之阳与坤卦六四之阴还无法直接抗衡,因此需要戒备与反醒。而九三阳爻刚位,正是行事刚健,性直而燥,难免引得小人不满也是合理的。
本爻的意思是:阳已经积累到九三亨之利与亨之贞的阶段,但尚未过半依然在乾之下卦中。九三之阳还没有能力与阴完全抗衡,尤其还有九二这样的更弱的阳在自己身边需要照顾,如果坤之六四、六五剪其羽攻九二,也是很麻烦的事。九三日间以刚健的方式行刚健的事,傍晚则反醒自己当天做的事情,就如急祸马上要来一样的警惕,这样做就不会因为行事过份而有过失。白天为阳宜阳行,晚上为阴宜阴行,阴盛之前,阳思而防之,故健行而无咎。无远虑必有近忧,自醒自警,君子之道。
乾卦九三在需卦时依然位于乾之初二与九三两爻之间为“需之九二”,乾三阳形态未破坏,而“需之九二之小有言”是乾之九三的发展后的表现,此是乾卦唯一的一条惕龙和思龙,因此最有思想,有思想才会有言。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24:23 +0800 CST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或,《说文》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又《广韵》,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阙疑之辞。或的意思出来了,考虑试着脱离现在的环境向更高发展。渊,《说文》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管子•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渊之象取于坤,坤为水为渊,在前面专门论述过,如果只参乾卦而不综合以坤,那么这个渊是无论如何是取不出来的。

九四与九五同为利,九四利小而九五利大,故九四为利之元与利之亨,而九五则为利之利与利之贞。利,就是收获。
渊虽然大,但和天比起来是还是太小,天是没有范围的,而渊是有范围的。九四已经到了利之元与利之亨的阶段,阳之盛又较九三高了一格,已经可以发展到了可以试着去收获一些东西。九四下有三个阳爻相助,阳的力量已经不算弱了。还有九五作为倚靠,侍于君侧,其本身已在上卦中且与同位坤卦六三相比,阳已胜阴。试下自己的能力以求更大的发展也就合理了。本爻在爻辞前加个龙就能更好的体会本爻:龙,或跃在渊。
本爻的意思是:九四之阳已经完全有实力打败阴之六三,因此可以比九三更加的健行,可以考虑试试着脱离现在的状态向追求更高的发展,九四想如此行,不会因行事过份而有过失。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毕竟九三等还需要自己照应,多少是个牵挂,因经只能是或。
乾卦九四发展至需则为“九三需于泥”,于乾卦九四时是或跃在渊,渊者有水有岸,其能刚到岸故无法与九五一样翔于天,需之九三与乾之九四这两个爻其实就是一个爻,只是发展了而已,一体一用,极为明确,没有渊何来泥?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8 13:28:09 +0800 CST  

楼主:易理老曹

字数:1499138

发表时间:2011-06-21 04: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2 17:56:37 +0800 CST

评论数:96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