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缄》长篇35万字释解《易经》(修定版)



我只想写一本实实在在只针《易》而释《易》的书,我对十翼并无偏见,只是天生愚钝,于圣人之书领会不深,也只能作为参考也不纳入本书的主体了。
这本书我还想让每一个人看得明白,于是我给生僻字加了汉语拼音并做了注解,以提高大家的效率。虽然我力求精准,但失误也在所难免,如果有错标误标请读者指正。为了保证每一个字接近其本其源,我不敢妄断一个字,皆以《说文》与《段注》、《徐注》等反复求证,数百字都追溯到甲骨文、金文的时代。但比较让我失望的是《说文》与《段注》等对于《易》字的释解大部分也皆是以史上名家为准,相当的解释我没有采用的原因就是这不是他们对《易》字的释解,是引用。,文字专家对《易》研究不深也能理解,毕竟工作范围不一样。但《说文》与《段注》、《徐注》对于其他字的注解精辟独到,确实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不想附和于定论,因为《易》也不是他们写的;也不想标新立异,就技术而言,研究就是研究,讲究实事求是,我只想实事求是的去释解每一句爻辞和卦辞。
《易》字的求证用了我海量的时间,但这些工作量和我排定六十四卦宗族谱的工作量来比,只能小巫见大巫,两三天不睡是常态,常常一句爻辞让我进去就出不来,当最终领悟出悟暗爻时,惊叹《易》之严谨,也常感念圣人贤德。我找出了暗爻,找出了《易》卦的血脉,并且很明确的知道了《易》卦只是看起来有六十四个,其实远不止此数。上帝终于把一把金钥匙交给了我。有了暗爻的帮助,一条被忽略了几千年的线索一条条跃了出来,每一次延伸都顺理成章。看似毫无联系的卦爻辞竟然如人之经络一样构成了一部让我为之跪地膜拜的天籁之音。世界上最宏伟的交响乐与之相比,都一定自惭形晦。
《易》之六十四卦宗族谱在无数日夜的基研下终于完成,既或我看着是流畅的,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或也是牵强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历史似乎忽略了一代《易》之宗师邵子,如果不是他的著作,我将永远徘徊在《易》闲之外,正是这位北宋“外王内圣”的大宗师,他的《渔樵问对》、《观物篇》、《观物外篇》引领我打开了与三千前的圣贤对话的大门,也是邵子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章为基础,我所讲的内容都是多年研究心得,,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的看第二章。第二章是细述六十四卦的来历与去向并其血脉发展的,可以说每一个卦是由几十个未解之谜构成的,差不多都是史上少有人言极或是根本无人言及的问题,如果一条条的列出来,光是这些问题就要占到几十页,所以相当的问题就没有提出,直接解卦时就解掉了。
《易》的每一条脉络演的都是一台情景剧,有背景,有人物,有情节,这些情景剧是用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做人与做事,自己强势与主动时也并非一定胜出,自己弱势时也会因强势对手的道德败坏而得势,每卦的每一个爻是一个人,因为一个小事情或是思想的小变化,会导致所有爻的变化。当事情发生时,自己这样想这样做会展成什么样子,自己那想那样做又什么发展成什么样子。二十个经典案例显然是《易》主的精心设计与安排,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易》之六十四卦,各随其宗,如人之经脉生生不息,灵动而真实。希望大家如厚待《易》一样宽容这本书和我对传统释《易》的放弃。

易催
偶履小过屯香逸
习坎解困研未济
升豫随谦剥恒蹇
中孚无妄节损益

感谢:《易》、《圣经》、《渔樵问对》、《观物篇》、《观物外篇》、《说文》与《段注》、《东坡易传》、《焦氏易林录》、《周易参同契》、《历代易学先贤》、《甲骨文学者是怎样扭曲历史的》、《邵康节的修身功夫》、《邵庸易数加一倍法》、《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管子与连山易》、《三坟易略论》、《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周易参同契》卦爻符号再探、《伏羲虎文化与彝族八卦初探》、《伏羲天梯与八卦》、《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律历与《易经》、论《伏羲六十四卦方图》与黄泛平原土壤剖面之契合、论《周易》的损益之道、《宋代易图的流变》、《谈朱熹对邵雍象数易学的发挥演变》、《天干地支起源探》、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先天八卦方位图的设计新探》、《易》经理论体系与《说卦传》──“易有大恒”和“易道恒中”、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玄圭图与河图》、《朱熹对邵氏的发展》、《易经杂说》、《中华奇书》、《唐宋时期的畬田与畬田民族的历史走向》、《宋代岭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国学论坛
www.chazidian.com
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http://news.sina.com.cn/
http://xbk.39.net之《交换婚》
龙隐网
喵喵论坛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15:00 +0800 CST  
目录



元亨周天独门技
第一技:细辨阴阳以窥《易》之闲
一、 科学总结对立统一
二、复杂的阴阳关系
第二技:全方位释爻
一、探微爻之源与本
二、从天地之数知阳九阴六
三、爻的相关概念
四、不明暗爻,如何通《易》?
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
一、元亨利贞的汉字本意
二、从邵雍《渔樵问对》与《观物篇》解四象
三、释元亨利贞之易理
第四技:量化的吉凶悔吝
一、吉凶悔吝之源头
二、精确量化吉凶悔吝
三、元亨利贞与吉凶悔吝的组合
第五技:归元才能有正解
一、如何对待《易》字
二、百变神“孚”
三、千载错译“食与羞”
四、乾乾看谦谦——通解《易》之叠字

利征旷世千古谜
第一谜:乾坤旷世十六谜
一、众人言文饰 邵子言体用
二、起源与乾坤两卦的先天属性
三、先后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
四、为何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五、乾坤十六大谜团
六、乾坤一体 释阳明乾
七、阴顺阳逆 解阴释坤
八、说说《圣经》创世纪与《易》之乾卦
第二谜:屯卦是怎样练成的——透解屯与蒙
一、屯卦为什么排第三?
二、邵子论道
三、屯卦首现不和谐
四、互为覆卦?那就永远解不通蒙!
第三谜:需卦的烈火重生——解析需与讼
一、需的父母在哪里?
二、需卦——前世恩怨酿现世争端
三、讼之造反只因权力和女人
第四谜:师之源的幕后真象与比卦
一、讼变师:超出想象的复杂变化
二、师是天下最合理的造反
三、众阴比阳是臆断
第五谜:需卦部队的扩建——小畜及履
一、大跌眼镜——小畜由需而来
二、详解小畜之千古谬误
三、履卦各爻表现得遵小畜
第六谜:细节描述师之伟——泰及否
一、泰卦之师 真正的师
二、泰卦归妹 父母平安
三、否卦怎么天地不交?
第七谜:让同人与大有脱掉文饰的外衣
一、同人卦出身探微
二、同人是志同道合的人?
三、大有也有大非有
第八谜:同人九五一声令 谦与豫卦随后生
一、谦自同人三岁不兴而来
二、谦之道以恒
三、豫之秋行至冬与至谦
第九谜:时势之随与蛊
一、新丁上卦 随孙之意
二、随而有得 虽非定安
三、到底什么是先甲后甲三日?
四、去蛊对症下药
第十谜:上下有别之临观
一、多母抢一儿——爻辞现玄机
二、自上而下临有位
三、自下而上观之本
第十一谜: 噬嗑如伤己 贲小利难吉
一、误会导致的噬嗑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噬嗑
三、己所欲而施于人的贲
每十二谜:并非阴剥与阳复——剥与复
一、什么是剥复猜想
二、蔑则剥非所剥
三、强求不得的复亦有时
第十三谜:无妄有灾?延至大畜?
一、一步变化成就无妄
二、无妄只能或有灾
三、大畜只因阳隐忍
第十四谜:妄想的错卦——颐与大过
一、错卦是千古谬论
二、直接释解蛊变颐
三、无交害催生的大过
四、大过解帝之危
第十五谜:坎与离——经典的上经收关
一、是否还有人说《易》只是排列组合?
二、习坎是大过必然的发展
三、唯一的两字经卦习坎
四、态势转变成就的离
五、终成正果的离卦

第十六谜:咸恒两卦的惊天秘密
一、引子
二、邵子的启示:一条被尘封了三千年的线索
三、“咸”在卦中的原意
四、主卦互卦推导出“咸”背后的光芒
五、由屯至咸的复杂变化
六、咸卦的精彩表现
七、恒卦仅看卦上爻位关系一定是错的
第十七谜:究竟谁在遁?谁在大壮?
一、遁由咸发展而来合情合理
二、究竟谁在遁?
三、究竟谁在大壮?
第十八谜:晋与明夷——到底什么是晋?
一、到底什么是晋?
二、晋卦——下卦之爻晋上卦
三、明夷——很受伤的还有阴
第十九谜:家人和 睽小吉
一、明夷发展出家人卦
二、国亦家的家人卦
三、如果我说睽是阳背离你一定不信
第二十谜:明夷继续发展——蹇解同利西南
一、蹇是明夷的一个分支
二、蹇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解卦也利西南?
第二十一谜:获之无不利带来的损益
一、获之无不利——此子下彼子上
二、谁说损下益上?
三、当然也没有损上益下
第二十二谜:真正的大壮:夬与姤
一、大壮开花结果成就夬
二、夬卦不是阴决阳
三、姤也不是阴遇阳
第二十三谜:益之子:萃与升
一、萃是益的后代
二、萃卦不是众阴皆来萃阳
三、升卦还是讲的萃事
第二十四谜:困之亨而井之贞
一、夬因阳亢而困
二、走自己的困 让别人说去吧
三、井卦讲的是贞洁之道
第二十五谜:革而鼎之 有德居之
一、革因困而生
二、晕死天下人的己日乃革
三、革者阴当家
四、鼎治亦有乱
第二十六谜:震艮是大壮的后代
一、震由大壮发展而来
二、先解谁的震威再论各爻表现
三、震威后的各爻构成的艮
第二十七谜:渐是发展 归妹是总结
一、渐卦是艮卦的延续
二、震威而艮终至渐卦
三、《易》之变再现——独一无二的归妹
四、归妹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
第二十八谜:简单的变化深刻的丰
一、简单的变化深刻的丰
二、丰宜日中
三、旅之小亨让君子动摇
第二十九谜:巽兑之政变
一、这一次是“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二、巽卦是由姤卦发展而来
三、姤卦成全巽之小亨
四、巽至兑的微妙变化
第三十谜:涣使困脱 节需心安
一、困生涣的必然
二、涣之法匪夷所思
三、节亦可能凶
第三十一谜:中孚之于心 小过之于恨
一、中孚一步而成
二、小过与中孚无任何关系
三、孚于心是中孚
四、小过之天时地利人和
第三十二谜: 既济未济无穷尽
一、明夷发展出了既济
二、既济有个未济的魂
三、未济本自睽卦来
四、未济有颗既济的魄
后记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18:01 +0800 CST  
第一技:细辨阴阳以窥《易》之闲

闲,《说文》阑也。从门,中有木。《徐注》犹闌也。以木歫(jù)门也。会意。《广韵》,防也,御也,法也。
邵子《渔樵问对》:四象谓阴阳刚柔。有阴阳然后可以生天,有刚柔然后可以生地。立功之本,于斯为极。
邵子《渔樵问对》:春为阳始,夏为阳极,秋为阴始,冬为阴极。阳则温,阳极则热;阴始则凉,阴极则寒。温则生物,热则长物,凉则收物,寒则杀物。皆一气别而为四焉。其生万物也亦然。
邵子《渔樵问对》:人之生也,谓其气行,人之死也,谓其形返。气行则神魂交,形返则精魄存。神行于天,精魄返于地。行于天,则谓之曰阳行;返于地,则谓之曰阴返。阳行则昼见而夜伏者也,阴返则夜见而昼伏者也。是故,知日者月之形也,月者日之影也。阳者阴之形也,阴者阳之影也。人者鬼之形也,鬼者人之影也。人谓鬼无形而无知者,吾不信也。

一、 科学总结对立统一
二、 复杂的阴阳关系

一、 科学总结对立统一
《易》传了三千年,很多人都有兴趣,可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放弃的占绝大多数。希望“元亨贯顶独门技”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您研《易》的道路上为您添一把柴。
“元亨贯顶独门技”的五篇严格意义是无法拆分的,就如人之骨肉血脉浑然一体。可是如果混在一起说,又极易触于肤而离于质,因此分开讲解比较好。分开讲解时每篇又必然会涉及另外四篇里的内容,凡此情况,均也只能点到即止而在其本篇时详述,这也是无奈之举,请大家体谅。
此五篇是基本功,因此也总要举些例子,可是例子一定出自卦与爻的关系或是卦辞与爻辞,可是我们还没开始解卦释爻,显然用卦辞与爻辞举例子也让一些读者多少有些头痛,于此提醒一句,在第一章所有卦与爻辞的例子“勿用甚解”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于本章的目的是掌握五大基本功,顺带着和一些卦与爻有个脸熟,知道大体是这么回事也就是了,其详尽的解释会在释其本卦时继续,举例只是表示某种事实存在的真实性,是为表示并非妄断与臆想,更是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
离开卦之整体与《易》卦之宗族谱,就是离开了卦的源头与历史,是没有可能释解卦辞与爻辞的,在下经家人一卦,我们将十分明确的知道《易》极其严谨的告诉了我们——卦是有宗族谱的。
卦的基本附号是爻,爻分阴阳。阴阳关系是研《易》的最重要基础。如果要弄清楚阴阳,首先就得弄清楚科学和总结的辨证关系,因为他们的辨证关系,决定了我们研《易》的方向与方式,如果认为《易》无科学或是《易》非科学而不能君子坦坦,那也就没法研究了,毕竟在相当人眼里科学是最重要的,甚至他们认为不是科学的就全是错的,对的一定是科学的。
于国人而言,相当的人仅仅限于嘴上振振有辞的要弘扬《易》,因为他们心里是虚的,因为《易》不是科学的,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此,虽其精神可表其形可嘉,但终归底气不足。您都觉得因《易》非科学而不能名正言顺,又怎能光大他呢?
我们需要的是真凭实据,我们需要的是名正方顺、大大方方、充满信心的研《易》,实实在在朴素的绽放《易》之博大。我们自己都看不到先祖圣贤智慧的光芒,又怎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文明之源头的震憾力量?
如果这个社会真的只有科学才能说事,那只能是人类的悲哀。而相当的人更让我觉得他们离了科学就好象活不下去了,真是愧对先祖啊。

科学:反应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总结: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科学,是形而下的学问,比如化学是一门科学,可以细分成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可再细分到高分子化学,然后继续细分到生物高分子化学,如此一直细分下去,其细分的程度越细,精确度也就越高。科学是发展的,因此也就会一直细分下去,越细分下去就越接近客观事实。
总结,是形而上的学问,从一些现象或是事例当中浓缩出一个道理与说法,其高度概括的精准程度取决于事例的数量与再实践再总结的时间长短。阴阳、五行、《易》均是总结性文化最杰出代表,总结性文化渗透存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库全书》分类:经、史、子、集;中国的文学分类:诗、辞、曲、赋;《诗经》的手法:风、雅、颂,赋、比、兴等,总结后高度浓缩与提纯,放之四海而皆准。
科学与总结是对事物研究的两个方向,只是方向不同角度不同,不是严格的对立面。
科学的对立面是伪科学,而总结的对立面是伪总结,如果总结非得说科学是伪总结,科学非得说总结是伪科学,那这官司就会没完没了。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25:43 +0800 CST  
伏羲太昊帝的先天八卦大体上说明了这种关系,先看看先天八卦的排序,见左侧图。以时针为标准,乾兑离震逆时针排列,巽坎艮坤顺时针排列。如果把乾作为起点,坤作为终点,我们按逆顺时针自乾至坤就有了两种方式,如此兑离震为科学,巽坎艮就是总结。科学和总结构成了完美的对立统一,科学没有绝对的科学,有总结的成份;总结也非完全的总结,也有科学的成份,因此阴阳鱼中的眼睛直观的表现了出来。科学和总结互为阴阳,并各含对方的成份。

现代人重视科学的同时却时常忽略了总结的存在,其实总结离我们很近,近到抬眼可见、触手可及,近到和我们息息相关。
生活当中当以吃穿住行离我们最近,而吃又是近中之近,我们就说说吃的总结。
锅底炸鱼前用生姜擦一擦,锅和鱼就不会粘在一起;
炖肉的时候放点酒,肉就会更烂更好吃;
着凉了喝姜汤出些汗就会好;
夏天吃的清淡些、冬天吃的油大些;
甚至大年初一至初五吃什么都有一句顺口溜。
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与每一味调料都是在生活实践中一个个的被总结出来的,再多说几个例子用以加强一下我们对总结的理解。
中国做饭的火分为文火与武火,但究热量多大是文多大是武,貌似自古来而没有定过性,但一说文火武火,我们心里都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用的是意会。
煮米饭时的水米比例也是总结出来的,一家一个样,也没见谁仔细量过。
荤素搭配对身体好,到底比例是多少与显是多少,显然也没具体说法,但人人都能理解——荤素搭配对身体好。
我们炒菜的时候没有温度计,因此无法确定油的准确温度。我们更没有天平, 因此到底用了多少油和盐自是没有精确数值,中国餐谱上最常见的字样是少许、适量。
总结离我们如此之近,可是很多人睁着眼睛看不到而天天言科学,好象离了科学人就真的活不下去了,更有甚者,在他们眼里只有科学是对的。
科学对人有益,我们就用;
总结对人有益,我们也用。
科学细分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接近真理,总结经数千载实践与完善,也有可能接近真理。这个世界的真理只有一个,上帝不会掷摋子,但探寻真理的方式大分有两个——总结和科学,细分则有无数个。

科学不是万能的,总结也不是万能的,没有必要言其一而灭其一。
我们能够同时拥有先祖的总结和现代科学并共享二者,和先祖相比我们是幸福的。就想想当年的圣贤如果想查一下字,需要翻无数的竹简,我们就幸福的多了,互联网提供了方便,更有许多乐于为在家提供帮助的人所做的各种资料性网站,网上有电子版的《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甲骨文字典》,就凭这一点,也得感谢科学。
用现代科技的方便与快捷帮助我们研《易》,是历史对我们的厚爱,感恩科学,感恩总结。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27:34 +0800 CST  
二、 复杂的阴阳关系
中国的总结性文化为世所公任的上升到世界观级别的有三个:阴阳文化、五行文化、八卦文化,而阴阳文化与八卦文化又同筑就了领袖绝伦、独一无二的大《易》文化。
五行文化起源也极早,有据可考的是由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邹衍将传统的五行论系统整理定型,所以说后世以邹衍创立五行论为主基调。而在其定型之前,显然五行文化已经流传很久。
《易》虽有星星点点的关于土、金、水、木、火的说法,但严格意义上并尚未有严格的生克关系,所以在研《易》时需要注意的就是将五行放在一边,莫与《易》掺和在一起。《易》用将卦与五行融为一体是以后的事,非《易》出时就有的。
阴阳是太极生两仪后才有的,太极生两仪的过程我将在 “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专文论述,本篇重点讨论阴阳。
自两仪成型为天地后,天分天两仪为阴阳,而地分地两仪为刚柔,阴阳与刚柔是对天地的专用词,就如男女与雌雄是用于人与动物的专用词是一样的,其本质虽同为“公母”,但没有人会说雄人与雌人,更不会说男鸡与女鸡。
我们于此将天地之专用词统一起来用阴阳来表示,即天为阳地为阴。
阴阳于是概括了全世界,天为阳,地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手为阳,脚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所以我说,阴阳文化是世界观级别的,因为概括了全世界。

分析科学与总结时我们知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总结是阳,那么科学是阴,此是对立统一。而总结里有科学,科学里有总结,此即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除了这这些最最基本的关系,还有其他无数种关系,我说无数种关系是不夸张的。就如男人和女人,不管男男之间,女女之间,男女之间,如果说有无数种关系显然是成立的。因为人有思想,所以就比其他动植物复杂得多。

先说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关系:
如阴喜阳、阳喜阴,阳忌阳,阴忌阴。
手为阳喜阴,脚为阴喜阳,对比手和脚我们知道,再冷的天,手与脚相比都是耐寒的,手可以没有手套,但脚一定要穿鞋;
洗脚时一定用热水,如果用冷水,脚会很难受,就算是再热的水试着试着就可以放下去了,这样的热水把水放进去,手是一定受不了的,很容易烫伤;
手里握一块冰问题不大,可是如果脚上踩块冰,这脚就差不多废了,不说踩块冰,就是在水泥地上走几步,地上的冷气都会顺着上来让人着凉;
背为阳喜阴,所以冷风吹来时,人都是把后背转向风来的方向,没见过谁挺着肚子迎风而上;
晚上睡觉时,就算是再热的天,也要在腹部搭一块薄被,不然人很容易着凉。

阴阳就如男人和女人,而《易》讲的就是人事,人当然就有男人和女人。
《易》讲的就是男男之间,女女之间,男女之间的事,国事、家事、人事就这样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如果说《易》讲述了无数种阴阳关系显然是成立的,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的阴阳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比其他动植物复杂得多。
阴阳相喜在《易》之卦爻的阴阳关系里也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在《易》里阳爻称为九,用一个横表示;阴爻称为六,用两个并排的短横表示。除坤卦外自下而上排分别是初、一、二、三、四、五、上爻,如果二爻是阴爻,《易》的专业称呼叫六二,如果是阳爻,则叫九二,余皆类推。关于爻的问题,我们会下一篇“第二技:全方位释爻中”详解,爻于此不是重点,我点到即止。我举两个爻与爻间阴阳互喜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易》爻之阴阳互喜。
咸卦上六:咸其辅,颊,舌。
咸其辅、颊为两手上下摸他的脸;
咸其舌是亲吻;
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安慰、拥抱、目衔泪也尽在其中,衔其辅,颊,舌,用最经典的衔来收关本卦。
《易》仅仅用了五个字就表棕清楚了男欢女爱的热烈场景——阴阳相喜。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29:06 +0800 CST  
“上”,是阴阳相喜相交的状态,天尊地卑,所用在文字体现的是阳大阴小,于《易》里也是这样定性的,称阳为大,称阴为小,大人指的就是阳爻,而小人指的就是阴爻。
“上”在甲骨文与金文都是阳在下阴在上,我们可以理解成第四个字的样子,阴凝而重下沉,阳清而轻向上,那么阴阳交融始生万物,这就是“上”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喜自然相和,相喜的男女在一起这就是必然的事情。在《易》里阴阳相和的 例子极多,甚至可以说贯通了整部《易》,我们在细解各卦时再一一解释。
“下”在甲骨文与金文都是阳在下阴在上,我们可以理解成第四个字的样子,阴凝而重下沉,阳清而轻向上,那么阴阳背离而不交,这就是“下”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偏阴偏阳之谓疾。

《易》之复杂在就于所有男人和男人、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可能的关系在《易》里都会出现,很多时候是各种关系搅在一起,人生百态俱在其中,同代之间、两代之间、三代之间甚至四代之间的关系让人眼缭乱。如果不仔细分析,一见同性就相斥,一见异性就相吸,就算其心再恒也研究不出结果来。
阴阳以其对立统一的关系统治了整个宇宙,面对如此强大的阴阳,我们只有一种武器才能应对,那就是辨证。

我们真正的是第一技是辨证。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33:52 +0800 CST  
“上”,是阴阳相喜相交的状态,天尊地卑,所用在文字体现的是阳大阴小,于《易》里也是这样定性的,称阳为大,称阴为小,大人指的就是阳爻,而小人指的就是阴爻。
“上”在甲骨文与金文都是阳在下阴在上,我们可以理解成第四个字的样子,阴凝而重下沉,阳清而轻向上,那么阴阳交融始生万物,这就是“上”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喜自然相和,相喜的男女在一起这就是必然的事情。在《易》里阴阳相和的例子极多,甚至可以说贯通了整部《易》,我们在细解各卦时再一一解释。
“下”,是阴阳背离、阴阳不交的状成。
“下”在甲骨文与金文都是阳在下阴在上,我们可以理解成第四个字的样子,阴凝而重下沉,阳清而轻向上,那么阴阳背离而不交,这就是“下”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偏阴偏阳之谓疾。

《易》之复杂在就于所有男人和男人、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女人之间的可能的关系在《易》里都会出现,很多时候是各种关系搅在一起,人生百态俱在其中,同代之间、两代之间、三代之间甚至四代之间的关系让人眼缭乱。如果不仔细分析,一见同性就相斥,一见异性就相吸,就算其心再恒也研究不出结果来。
阴阳以其对立统一的关系统治了整个宇宙,面对如此强大的阴阳,我们只有一种武器才能应对,那就是辨证。

我们真正的是第一技是辨证。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37:16 +0800 CST  
第二技:全方位释爻

一、探微爻之源与本
二、从天地之数知阳九阴六
三、爻的相关概念
四、不明暗爻,如何通《易》?

一、探微爻之源与本
释解阴阳后,我们接着释爻,研《易》如果对爻不通,也是参不下去的。爻是《易》卦的最基本附号,也是《易》卦的最小单位,对爻的细致、充分、全面的研究对于释《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明白1+1=2的道理,就一定不知道2+2=4。
爻,音yáo,《易》有六十四卦,每卦由皆爻构成,爻是卦的最基本符号。
“爻”,现代词语当中几乎已经看不到他的踪迹了,正因为用的人极少或是根本就没人用这个字,于是爻这个字几乎成了《易》之专用字。
这个字的确切意义极少有人提及,就如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但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无人谈及一样。《易》之最基本构成单位都被忽略掉了,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忽略的。也正因为对爻之未求甚解,所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妄断与臆想。就如细胞都研究不明白,如何研究人?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40:51 +0800 CST  
从字形上看,这个字并非一成不变的只有一种写法,而是有发展的,最初甲骨文时是两个“叉”,而到了金文时变成了三个叉和两个叉并用,两个叉的与我们现在常用的爻字是完全一样的。
爻,《说文》,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交则有相交、媾和、交错之意。
以金文爻字为例,我们这样来看,两边分别代表卦之上卦之四、五、六爻与下卦之一、三、五爻,这样相应的爻之间就有了关系。上下两卦分开看,则其上、中、下三个爻是对应的,这就是释易时的应,正应者上下卦同位爻互为阴阳。相交者,志同之阳爻或阴爻,如交个朋友。媾和者,必有阴阳爻,指有肌肤之亲的阴阳爻关系。

爻分阴阳,因此阴阳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在爻上是最直接的体现就爻辞,爻辞表过了各爻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弃、附、畜、轼、避等。
爻之所以强调头交,则有先了解、沟通、陈述、观察、思考,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打算之意。《易》之爻辞也正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如果这样则会那样,如果不这样就不会那样。如果这样则会凶,如果不这样,则不会凶。凶有凶的原因,吉有吉的道理,都是特指而非泛指。吉者若不这样去想去做,则必没有吉;凶者如果放弃原来的想法与做法,则凶消失。
如果仅用“交”,极易误导成阴阳相交即性交,因此《说文》里用头交的释解也是深思熟虑后的表达。
“交”,先有了解、沟通、陈述、观察、思考,再有发展而出的各种爻间关系。最复杂的当然就是人的思想与作法交汇在一起,一个爻的思想与做法一变则引发全卦所有爻的微妙变化,在一些卦里,就仅仅因为一个爻的一个微妙变化却会发展出灭国、杀人这样的极端结果,《易》真乃醒世之言也。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42:16 +0800 CST  
我们继续分析“爻”这个字
爻,《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小尔雅》,俱也。《广韵》,共也,合也。
我们由此知道爻还有共与合的意思,同卦各爻不论阴阳如何,不论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共同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卦。六十四卦如六十四个家庭,而六十四卦一起构成了一个国,这个国就是《易》。
《正韵》,爻法之谓坤。
按《正韵》的记载,“爻”字显然曾用“坤”字来表示,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用坤来表示爻。


看着坤的篆体字,就基本上明白了为什么以前是用坤来表示爻,因为坤是六画,和明爻是六画是一样的,因此曾用坤来表示爻。
后来用爻而不用坤,概因坤之六画不交,而爻之六画是相交的,这样更贴切一些,更贴合卦爻的本质,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天地交而有万物,万物交而有发展。

我们现在对爻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我们当然可以就此止步,因为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因此止步于爻之终极秘密的大门前。
爻到底要表达什么?
秘密就在字形的两个叉之中,明白了这两个叉就明白了爻。
拆开后就有了阴阳,回归到了《易》。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45:01 +0800 CST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46:08 +0800 CST  
爻之伟!
《说文》的《段注》是这样对乂进行释解的。
爻,《说文》,按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会意。凡从爻之字,皆错杂意。
《段注》,乂,古文五如此,小篆益之以二耳,古文象阴阳午贯之形。
段玉裁先生还举了一个毛诗的例子:
七月鸣鵙(jú)。
王隶云当为五月,正写古文五与七相似。毛诗,七月鸣鵙(jú)。
这里出现了午贯一词,不太明白,因此又查了一下:
午贯:十字形交差之形。
看看邵子如何说天数五地数五就完整了:
邵雍《观物外篇》: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综合上面所有的材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爻是两个乂构成的,乂代表的是五,上面一个乂代表天,下面一个乂代表地,两个乂放在一起指的是天数五与地数五之间的全部变化都在其中了,而这些变化的直接执行者正是卦之爻,爻者,天地变化之极数也,安能不称之为“伟”?
我们终于将爻之最微之处探了出来,爻分阴阳,看看《易》里的爻究竟是如何表示阴阳的。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47:40 +0800 CST  
《易》之卦由爻构成,长的一横代表阳,称为九,我于本书中用红色表示;短的两横代表阴,称为六,我于本书中用黑色来表示。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49:00 +0800 CST  
二、从天地之数有阳九阴六
阳九阴六,阳爻在《易》中以九称之,而阴爻则是用六称之,为什么不是阳三阴四或是阳五阴六?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不是随意给安上的,可是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史上提及的也极少,貌似就该是这样的,更貌似叫什么无所谓。
但史来研《易》之人显然有极个别的人例外,总有个别人和我们一样愿意真正去研究,历史把邵子赐给了我们,正是因为他的研究,我们真正明白了阳九阴六如何而来。研《易》不读邵子书,恐难得真知。
邵子在《观物外篇》开篇“《河图》天地全数第一”里的开篇两段,直接就讲了阳九阴六,同时这两段话是对最古老而复杂的“太衍筮法”的入门基础。如果没有邵子,也许我们永远也解不开这阳九阴六的谜。
本小节只讲天地四象,此为先天八卦的最早取象。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这样的文字直译是会让人更加的迷糊,因此也只能浓墨施之而瀑山水。
邵雍《观物外篇》: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
爻的根本意思与正是: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天数五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太极至两仪之功即天地成功后,两仪之一的一得壹为天,天相当于舞台,天生天四象即以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分为日、月、星、辰。天相当于舞台,日、月、星、辰相当于演员。这就是天数五,已经是天变化的极致。
地数五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太极至两仪之功即天地成功后,另一个两仪一得贰为地,地相当于舞台,天生天四象即以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分为水、火、木、石。地相当于舞台,水、火、木、石相当于演员。这就是地数五,已经是地变化的极致。
天地四象皆有体,这个体就是天和地。天和地相当于舞台,提供表演场所,故其功用为大,因此以用为大以体为末,故言其无体。无体有体都是相对而言的,有了天四象与地四象后,天和地就是一个背景的作用,这是两仪再发展成天地四象后二者比较的结果。在这样的状态下,舞台无极限,八象有极限。
接下来就在天四象与地四象里比较,天四象,辰之最弱,故不用,只用计时。地四象,石之至刚故不生,故不用,此是地法天而行,你天有四体有一体不用,我地也是四体也有一体不用。体四而用三,就是对应卦爻之天地人三才的实际情况。
邵雍《观物外篇》:《易》有真数,三而已。叁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计算一下,一得壹为第一步,一得贰为第二步,两仪之体经动静之用而成其功者即为天地,此是第三步。因此天三步而成,地两步而成,天比地少了一步。至此天地有了阴阳对应。因此三步成天故阳数三,此是叁天也。两步成阴,故阴数二,此是两地也。
乾象天,是由三个阳构成,因此三乘三而得九。坤象地,是由三个阴爻构成,因此二乘三而得六。
叁天两地是倚数,并不是天地真正的数,真正的数是我们前面说过的天数五地数五。倚就是拟的意思,是比拟出来的天地正数,是为了说明一些问题时更容易让人理解,这就是比拟嘛。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50:08 +0800 CST  
阴比阳少了一个过程,因此按过程数计算,阴二加一就是阳三,这样直观一些,就是把阴加的那一步填在阴中间段的部分里,就表过出了阳是三步而成。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51:10 +0800 CST  
天地分别有四象合称为天地八象,而天之四象用的为三象即为日、月、星;地之四象有用的也是三象为水、火、土。阳为三步而成所以数三,阴而两步而成所以数二,则日月星三阳共为天之用故数九,水火土三阴共为地之用所以数六。这里的阳九而阴六是指的为方便比较天和地而出的数,不是天地本体真正之数。
阳九阴六来的如此复杂,感谢伟大的邵子啊。爻当真意义深刻,天地间所有变化,而阳九与阴六则代表了阳与阴发展而来的步骤并成为了拟天地而出的形象说法,博大也。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53:06 +0800 CST  
三、爻的相关概念
这部分内容就简单的多了,更多爻间关系我们将在卦中详述。爻与阴阳是分不开的,没有阴阳就没有爻,同样没有爻之分为阴阳,阴阳也就无法在卦中直白的表现出来了。
爻位:每个爻于卦中的具全位置,卦由可见的明爻与不可见的暗爻构成,明爻数六,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一、二、三、四、五、上爻,上爻也有人习惯叫顶爻。而乾卦和坤卦各多了一个用爻,乾为用九,坤为用六。用九与用六事实存在,我在释解乾坤两卦时细述。
刚位:爻之初、三、五谓之阳位,在天分阴阳,地天分刚柔,有些人喜欢用阳位来表述。
柔位:爻之二、四、上谓之柔位,有些人喜欢用阴位表述。
得正:也叫得位,阴爻得柔位,阳爻得刚位,六十四卦里全正的卦只有一个:第六十三卦既济卦。
不正,阴爻得刚位,阳爻得柔位,六十四卦里六爻皆不正的卦也只有一个:第六十四卦未济卦。
乘,相邻的上爻对下爻,初爻无乘,其他爻皆有,如三爻乘于二爻。
承,相邻的下爻对上爻,上爻无承,其他爻皆有,如四爻承于五爻。
正应,初爻与四爻分别为上下卦之初爻,二爻与五爻分别为上下卦之中爻,三和六分别为上下卦之顶爻。三组对应关系阴阳相异则为正应,也叫有应;为同性爻则为不应或叫无应。
往与来:往之通用意思是是向上,如下卦向上,如初位升二位,个别时候也有向下,来之通用意思为向下,与往对应,个别时候也用于向上。不仅在卦内,在卦与卦的变化推演中,往与来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往来是来对的,总之一个方向如果为往,则反方向则为来。
复:与往对应,但复更明确,是回到原来的爻位与卦位。
尊位:五爻,也叫王位、君位,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五爻都是君位,需视各卦情况而定,各爻都有可有是,暗爻也有可能成为王。君、帝、王在各卦译解时是一个意思,都是指的主政的人,于此强调一下。虽然他们史上也有明确的不同,但都是主政的人。
得中:二位与五位,上下两卦的中爻所在。

我们拿乾卦和坤卦做个试验,看看各爻的具体情况。坤卦各爻排序与乾卦各爻排序是相反的,阴长阳消,阳长阴消,这个对应关系十分重要,于此只是为了看着方便,所以用了一样的自下而上的排列。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54:09 +0800 CST  
先说乾卦:
1、 乾卦自下而上分别是初九至上九;
2、 初九阳爻刚位得正,与九四不应,承于九二;
3、 九二阳爻柔位不正得下卦中,与九五不应,乘于初九,承于九三;
4、 九三阳爻刚位得正,与上九不应,乘于九二,承于九四。;
5、 九四阳爻柔位不正,与初九不应,乘于九三,承于九五。;
6、 九五阳爻则位得正得中得尊,与九二无应,乘于九四,承于上九;
7、 上九阳爻柔位不不正,与九三无应,乘于九五。
再说说坤卦,坤卦与乾卦是阴消阳长,本身应是倒着排,于此是为了看着方便些:
1、 坤卦自下而上分别上初六至上六;
2、 初六阴爻刚位不正,与六四不应,承于六二;
3、 六二阴爻柔位得正得下卦中,与六五不应,乘于初六,承于六三;
4、 六三阴爻阳位不正,与上六不应,乘于六二,承于六四;
5、 六四阴爻柔位得正,与初六不应,乘于六三,承于六五;
6、 六五阴爻刚位不正得中得尊,与六二无应,乘于六四,承于上六;
7、 上六阴爻柔位得正,与六三不应,乘于六五。

各种爻之间的关系需要十分熟练,这样看卦时才能更加周全,考虑的更加全面,不然容易遗漏,进而对爻辞进行合理译解。解爻辞时如果一味的盯着要解的爻,就爻而论爻很难甚至说根本不可能译解清楚,不要忘了“爻”这个字代表的天地之数的全部变化。一个爻和明卦另一个爻的关系要看清,和暗爻未 上卦的爻的关系也要看清,这样才能完整与全面。
综观明爻是解卦的基础,也是入门环节里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上下经之前几卦的变化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卦序越向后发展,则其作用越轻,爻与爻之间的非正应关系随着卦序发展开始复杂起来,当暗爻开始出现时,就更为复杂。明爻是基础,暗爻是升华。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57:19 +0800 CST  
四、不明暗爻,如何通《易》?
暗爻?
没听说过。
除了本书,史上确无一本书提过暗爻。暗爻是《易》卦发展的必然,数千年来为世人所不知。不知暗爻,又怎能明确的解读《易》?就算就卦论卦勉强过关,那与其直接有关的覆卦之对应关系又如何解释?
暗爻就是附于明爻之后的爻,是从乾坤开始的血脉向后发展后因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必然而生。爻分阴阳就如人分男女,男女相和就要生子,此子即为新添之爻,可明卦上亦可成为暗爻,合情亦合理。都说易道讲后天之道,后天之道即人道,人道之一就是生儿育女,如果易道没有这个,显然就不合人道。
暗爻事实存在但在六爻明卦上是体现不出来的,没体现出来并不代表不存在,我们也看不见空气,可是空气是存在的。
十分明确的下一个结论:不明暗爻,就永远解不开《易》!
暗爻不是我创造的,他本来就是存在的,只是没人发现。
六十四卦的每一个爻都有特定的身份,最早的起源就是乾坤两卦的原始爻,所有一切爻都是由这两卦的十二个爻发展而来的。发展当然就包括壮大,有壮大的就有消失的。因此非乾坤两卦之爻入明爻是常态,比如爻的儿子、孙子。乾坤两卦之原始爻也有因凶出卦的或因其他原因下卦成暗爻的更是常见。
《易》是后天的,是讲人事与人道的,因为人有思想,所以《易》用六十四卦来教导我们如何行事作人。以爻述理,以爻代人,举例说明当然是最好的办法,可以让人更加的明白,更好的理解,才能更深刻的感悟易道之博大。
《易》之爻就是人,用人说事最能说明问题,这当然超越了世人对《易》数千年来的定论。卦显然不是排列组合,更不是诗集,卦与卦之间是有关系的。如果卦仅是排列组合而无情节无人物,那《易》就不是《易》,只是一本中小学生用的排列组合的教科书而已。

很久以来我坚信,卦一定不是所谓的机械的排列组合,我们的先祖不会这么弱智,文王演《易》不可能给我们留下这机械而生硬的卦。卦是有血脉的,是有情感的,一定是因为某一卦的必然原因发展而来,而其依据就是卦爻辞,卦爻辞是一个交响乐,每一卦就是一个乐章,六十四卦构成了一首宏伟的《大武》。
《易》卦只有六个卦没有暗爻,乾、坤、屯、蒙、需、讼。乾、坤生屯、需,屯覆而生蒙,需覆而生讼,此是《易》卦综族谱之前三代卦。以后天卦序来排,乾坤为第一代,屯需为第二代,蒙讼为第三代。而需与讼作为上经之祖,开创了上经《易》卦的种族延续,屯与蒙作为下经之祖,更是发展出了比上经还要壮观的《易》卦家族。除此六卦外,余皆有暗爻事实存在。归妹卦是特例卦,是为了明确暗爻存在的事实,用反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暗爻会是什么结果,那就是“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暗爻事实存在,正因为参透此层的人史来未见,因此《易》髓就被这暗爻死死的封在里面而成了《易》缄。我们在释解各卦时必须对每一个爻进行细致分析,不管明爻还是暗爻。

理解爻的深刻含意,并知阳九阴六的源头之意,继承传统爻与爻之间的正应、承、乘等对应关系,再完善暗爻概念,暗爻如数学当中的辅助线,又如化学中的催化剂,根据每一个卦的实际情况来推理。请相信一点,《易》一定会给出充足的理由。
我们真正要讲的第二技是明是非。
是则是,非则非,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颠倒是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为什么有,为什么没有,也必须是真凭实据的让人信服。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0 20:58:26 +0800 CST  
感谢no22maorongrong,连归两易与太昊先天易非本书所讲,您的问题我就不回复了,谢谢关注
楼主 易理老曹  发布于 2011-06-21 11:48:00 +0800 CST  

楼主:易理老曹

字数:1499138

发表时间:2011-06-21 04: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2 17:56:37 +0800 CST

评论数:96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