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晚上再继续了,希望小伙伴们有耐心的看下去。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09:17:41 +0800 CST  
酒鬼同志的发言很好。我要说的是,推理是一步步由浅入深,说实在话,山经篇我现在看起来里面有许多的认识不足,但是我保留下来,因为其体现了我的思想历程。后面会有种种的想不到,四千年前的海平面和今天并没有大的不同。考古证据已经证明,所谓的大洪水发生在一万年前左右,所以不要说什么大洪水时代。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1:15:46 +0800 CST  
别急,先看一段资料:

周、秦、两汉里的长度:周代里的长度在计算井田面积时常常提到。《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载“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周代井田制下,方一里,耕地九百亩,四边都是三百步一里的长度。这一点在古代是公认的。《说文解字段注》引《谷梁传》曰:“古者,三百步为里。”然而,仅仅知道一里三百步,不知一里多少尺还是无法求得一里的具体长度。
《汉书•食货志上》说:“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升,井方一里,是为九夫。”从这一记载可知,井方一里,为九夫耕种的九百亩耕地,每一边的边长为一里三百步。一步六尺,则一里三百步为1800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据《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所以《汉书•食货志上》在这里是用秦的步尺制度代替了周的步尺制度。由于秦汉尺的长度如商鞅量尺、新莽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都是一尺等于0.231米。②由此可以算出一里等于1800尺为415.8米。现今的市里一里为500米。则知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由于周代一里三百步的里制到秦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这一里制可视为周秦汉三代的里制。

《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杨生民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
《山海经》既是先秦著作,文字表达又成熟且有提到“文王”,当是周代或春秋战国人氏整理前人留下的资料所作,“里”便应该是用周里,周代一里为今市里的83.16%,咱们就用83%来换算吧,验证《山海经》的里长是不是周里。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1:21:52 +0800 CST  
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囗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虫鸟】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乍】牛,其阴多磬石,其阳【王雩】琈之玉。鸟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赤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略)

咱们换算下,四十五里约为今19公里,六十里约为今25公里,八十里约为今33公里,换算公式为:周里数X 0.83 / 2 = 公里数 (换言之是:经中里数X 0.415 = 公里数)。鉴于先人是以目测定位、用步量距离(也可能是用绳量),难免有误差,步量肯定也是在山下平地进行的,但一马平川能走直线的地形又何其少,行进方向亦是大致方向,更不要说里数惯取整十,故误差几里在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长度上是被允许的(此是我一开始的想法,后来我发现先人的测量误差小得不可思议,超过一里的误差都该是我定位上的偏差所造成)。如何定义山与山的界呢,大抵应以凹进的低谷出山处为界,低谷若出有泾流,便是界流。

下图为秦岭东段延至太华山(俗称华山)和少华山的俯瞰,是我们的分析对象。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1:24:34 +0800 CST  
图片拷贝于网站http://www.earthol.com,在“卫星”处取消混合模式可消去叠加的政区图,页面上还有个“测量距离”的工具,使用很方便。经过分析测量,证实了《山海经》的“里”长正是用的周里,太华之山、小华之山正是今天的太华山、少华山。见下面图示: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1:28:56 +0800 CST  
先说到这儿吧,其余晚些再说。钥匙已经给诸位了,想让小伙伴们动起手来。因为是说地理,难免有些枯燥,那也没办法,山经篇的最后方过渡到历史,那是一万个意想不到……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1:37:42 +0800 CST  
相信你已经看傻了。咱们再接再厉,继续推出这一山系其他座山具体方位,虽然成竹在胸,也不是件容易之事。着眼大局,我首先要确定山系总体涵盖,即确定山系头尾大概。

……(略)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略)

换算二千九百五十七里是约1227公里,据此推断,西海只能是今之青海湖,先人称广大的湖泊为海也并不奇怪,再说它还是咸水湖。其实该是凄水东流注于海,按距算,騩山怎么也该在青海湖以西。(以后我们会明白,看待山海经中的方向不必太认真)


沿山走向而行,图上的粗略测距为一千多一点公里,与经述也差不太大。考虑先人是在地面行,弯弯绕绕躲不过去,经测的距离只可能比图上的测距长。当然,推断不能随便,还得结合水系图。上古至今,许多物种迁移和灭绝了,唯有山川河流的位置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它们才是解读山经靠谱的线索。啊?你说你想了解神奇物种是咋回事,先别想它们。

附一张相关地域水系参考图:


附经中记录河流线索:

松果之山——囗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
石脆之山——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
英山——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
竹山——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羊俞]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时山——逐水出焉,北海(当为流)注于渭。
南山——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大时之山——涔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水。
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
臯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
黄山——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
騩山——錞于西海;凄水出焉,西流注于海,

没有详细的地形图,更没有等高线图(那是军事机密),卫星图上找山川和河流毕竟费劲,粗略的参考图也能有所帮助。咱们的首要目标是推算出西山经华山山系的确切地理分布,看看《山海经》是不是靠谱的书,要是,咱们才有动力往下走。先绘出更科学的山系分布走向图,标明测距以更好的比对卫星图,看不清楚亦可以结合政区图看哪些是适宜人走的路线。从测量的需要出发,先人一定不会选择翻山,而是绕山而行,尽量走平地,这点很关键。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5:59:47 +0800 CST  
鉴于之前上传失真的教训,我将文档转成图片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6:08:35 +0800 CST  
注意是由西向东。下面请小伙伴们帮个忙,将界点的具体对应反馈给我,因为我实在有心无力,将来要写本《山海经寻祖旅行指南》,需要很多数据。


推理过程中能够触摸到先人的思想。大量人口聚居的平原地域划分山界更细,这很合理。


我们还能发现上古至今哪些河流位置有了微小位移,会是地震使然吗?




总体上看便是下面的西山经华山山系定位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6:27:55 +0800 CST  


没有等高线图和立体的地形图用来比对真的让人抓狂,卫星图上一些地方完全看不出是高山还是平地,只有不断寻找参考图来推理判断。好在经中给出的测距十分给力,我严格按数据去推,结合水系信息,最终推出的结果令人满意并得出一种有趣的印象——先人定方向比较笼统,测量距离很认真,其山界测距与地图测距高度吻合,在复杂地形的山间也尽量测直线距,不得不然的折线测距也同样匹配地图。我从中得到启示,理解了先人的思维特点,那就是简单实用。勘测山系以起始的大致方向(东、南、西、北)为定向,只要是在山系一侧下沿山系走向而行,走向无明显偏折,便不需要修改方向表达,而“西南”则是指西向一段再折向南,避免了方向判定上的混乱,因为现实中的方向感是很难把握的,只要盯着一侧的山系,保证测距正确,其记录就能为后人做简明的指导。当身处广袤大地,迷失方向,茫然困惑之时,那岂不是最好的指南。只是看懵了今天用指南针的现代人,其实揣着《山海经》实际走走就明白了。再说说先人是如何测量大地的,这也是我推理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先人大概在平时的写写画画和观察中,悟到了几何上的等比原理和定向上的三点一线原理,脑洞大开,想到去测量大地,实践之后果然可行,推而广之,运用得非常灵活高妙。不要怀疑先人的智慧,山顶洞人的脑容量已和现代人很接近了,三皇五帝时代有几个聪明人一点也不奇怪。毫无疑问,得是一群人从事山界的测距,还有一群人入山勘探物产,而这样的人有好几拨,一大批,否则无法完成上千万平方公里分布山系的勘测活动,其简直是伟大的行为艺术。下图是我猜想的勘测场景(我身体太残,画不成,只好凑合意思PS一幅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6:34:41 +0800 CST  
和我原先构想的画面大相径庭,没办法,我生活还不能自理,尽量少麻烦人吧,但我希望有小伙伴能理解我的意思,画出有气势有道理的插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6:40:27 +0800 CST  
没有什么比探秘更有趣了。我注意到,记数的先人还卖弄了下小聪明,英山的五十二里尾数不太完美,于是在南山弄了个四百八里(不是四百八十里,四百里长度上八实在有点多余而无害),两者相加便是整十之数,大概那人有完美强迫症。再看山系总长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和山距相加三千四十五里不相等,差了四十八里,为何?这里显现了其完美主义者的风格,中间的数可以玩下完美,总数得反映真实,那就更加完美了。将天帝之山段的折线距变成直线距(目前不清楚是怎么重测的),减去正好约四十里,又减去南山部分多加的八里,修正便得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这脑子!问题又来了,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直线测距,而且对准分界点,必定要先确定末端,知道它是界点。人的视力在地面上能观察分辨物体的距离很有限,超过四公里就几乎完全看不清了,不要说眼前地形上还有许多遮挡,哪里便能先知道要对准的方向,难道是占卜得来,那也未必精确到如此地步。若是随随便便定向,也不会有如此完美长距的直线,就算是事先知道观测点,先派人在观测点点了狼烟做方向指示,那也只能在先人已知的区域里做得到,对于无人的未知之地呢?走不走得通、好不好走都是个问题。即便远端亦有人定居,如何能先通知到他们配合测量?总不可能先走一遍,回头再排排队,得浪费多少人力,我不认为折腾一回人们还有心情继续下去。对比政区图可见,长距离的界点处几乎都成为今天的人口聚居地,很可能是当初为测量大地需要而长期留守的人繁衍而来。他们必定得到通知,要守在原地,点起狼烟,或以别的方式为远方的人指明方向,而通知总不会是靠飞鸽传书吧,那还得先训练鸽子,照样折腾不起。有一种解释或许说得通,在天上有东西帮助下面的人,那东西能看得很远,很清楚大地的样子,知道界点所在,具有智慧,能传递指令,那它会是什么?不会是神吧……。

淡定。说点别的,聊聊华山山系里面的物种。植物且不说,因为我不了解。我相信今天去对应的山里找,应该都找得到经中说的植物,因为植物生存力强,不大容易灭绝。单说下动物,有自然形态的,亦有非自然形态的。钱来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样子虽奇但不违背常理,属自然形态,而太华之山“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显然是非自然形态,大大违背常理,仿佛不是地球生物。然而考察“曰竹山……有兽下,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我们猜得到,说的是豪猪或叫箭猪,“曰[羊俞]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该说的是长臂猿,豪猪和长臂猿今天的秦岭中都还能见到,“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这就不用说了,分明是红嘴绿鹦哥。既然它们都是至今真实存在的,其它列举的物种也大有可能是真实存在过的,并非妄言。以先人测距的严谨性看,当不会凭空捏造一个物种,也不是看花了眼。有时我们犯迷糊可能是在理解先人的语言表达上,比如“曰臯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玃如说的该是驯鹿,“马足人手而四角”, 驯鹿腿粗壮如马腿,鹿蹄大而阔,是鹿类中最大的,中央裂线很深,就像人手,而鹿角分杈极有特点,看着就像是四角;数斯说的该是渔鸥,有着蹼足,整体感似人足。从渭河平原一路走来的先人在青海湖旁看到驯鹿和渔鸥,那是他们从未见过的,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不奇怪。但肥【虫遗】是什么,殊不可解。亦有鸟叫肥遗的,“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模样倒是挺正常。北山经中亦有肥遗,“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 又不正常了。以我看来,六足四翼的肥【虫遗】非原生物种,而是……以后再说吧。

附图比照:


可以看到,它们和经中描述还是很有几分神似的。有兴趣的还可以去找别的例子,非自然形态的就别深究了,它们今天已经不存在了。我很想在山海经经文中找到关于大熊猫的描述,可是找不到,历代古书里也无记录,可见国宝一直在深山里藏的很好,直到近现代才被人发现,生存的智慧啊!

再说说华山山系里面提到的矿产,铜、铁、赤金、苍玉、水玉、银、白玉、黄金,还挺丰富,描述渭河这头多铜,青海湖那头多黄金,也符合今天的地理知识。问题是,先人为何勘探又如何勘探,还勘出我们今天都还不知道的矿产所在——所以我说,《山海经》太有价值了,里面全是宝藏啊!新石器时代的先人,就算已进入青铜时代吧,又怎会冶铁?不会冶铁又为何要勘探铁矿?勘探矿产尤其是金属矿,完全是专业人士才能干的技术性非常高的活儿,那不是测量下距离、试吃下动植物以了解有无神奇功效能比的。矿产是埋在地下、藏在石里的,没有专门的工具别想开采,那工具又从何而来?若不为开采又探了作甚 ?莫非《山海经》是铁器时代的人伪托先人而作,可如此大规模的勘测行动史籍为何未见记载?再说铁器时代充斥着分裂与纷争,怎可能在上千万平方公里地域里进行一场无阻碍的跨界资源勘测!由此推断,勘测行动只能发生在尚无国界的时代,而勘探矿产的另有能手,是来自神的一方。勘测行动也是来自神的授意,主要目的是为探矿,探矿的目的是什么,什么地方需要矿产以供冶炼呢?“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不用我解释了吧……又不淡定了。

冷静,冷静才好继续。先搞清西次二经山系、西次四经山系,再去关注西山经最长的西次三经神之山系,关于它要说的太多,不妨待后。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6:46:24 +0800 CST  
今天就到这里,很轻易就讲完了西山首经,验证就靠诸君了,我足不出户,没办法实地考察,也是无可奈何。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16:51:02 +0800 CST  
答酒鬼同志,那不见得是海岸线,说是内陆湖岸线比较恰当。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0:22:49 +0800 CST  
海侵我是承认有的,也就侵了一点点,于大局妨碍不大,《禹贡九州图》画得很明显,你说要淹了华北平原就太夸张了,以后的推理会告诉诸君,东部地区乃是神界。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0:29:23 +0800 CST  
西次二经山系分布走向数据图:


泰冒之山 —— 浴(当为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数历之山 —— 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
高山 —— 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
龙首之山 —— 苕水出焉,东流注于泾水。
鸟危之山 —— 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
皇人之山 —— 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

西次二经山系总长记为四千一百四十里。(约1718公里)


山系头尾大概确定,由河流线索分析得知山系头起渭河北岸东端,尾至祁连山脉末端。座山分布如下:







总体上看便是下面的西次二经山系定位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1:11:29 +0800 CST  
此山系提到的动植物皆以名称一笔带过,有描写的寥寥可数,也就“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纹,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曰鹿台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曰小次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曰莱山……其鸟多罗罗,是食人”,可说是比较乏味,也没有多神奇。说明此勘测队伍的头儿是个不大有趣的人,也许是兢兢业业执行“神”给的任务,他的指挥下,所有人精力都花在探矿上了,没好好去考察动植物。“见则有兵”“ 见则大兵”“是食人”就很反映当时情况,见面就打架,还用考察?不惹恼鸟儿,它会来啄你?记载的矿物倒是极丰富,尤其是黄金和银,也可能是见到黄金和银,也不想其它了。唉,无趣,真无趣。不过倒是给了今天的人寻找金银的乐趣——嘘,知道就行了,别嚷嚷。“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毛采。”怎么理解这段话呢?我们看到山界定得都比较主观,有的短有的长,座山环境亦大有差别,尤其相距百里甚至千里的,神不大可能是指居在山中的神,因为他们形象太统一了,居然就能出在截然不同的地域?合理的分析是,神是随队出征的,定下一山界,便留下一些人和一位神驻守,管控座山,其余的继续前进,直到神手和人手用尽。正因为有神的加入,先人才有勇气和信心干成这空前绝后的壮举。还可推知,这支队伍中途神手用尽,又补充了一拨神,前后两拨神的形象是不同的。这段描述神的形象和奉神的仪式规范很详细,也说明了这队人对神的敬畏达到了一定高度,少了些个人趣味就不足为怪了。

它还是伟大的长征,但不是西山经里最长最伟大的。那当属神之山系——西次三经,可也是西山经中最难解的。咱们先看西次四经吧,它给出的河流线索很明晰,座山定位却令人纠结。因为这队人走的不是山下而是山上,确切说,在黄土高原上。开始还是北向,中途又折向了西,依托更高的山形,完全是信马由缰的走,随心所欲的定界。我怀疑他们是临时起意、最后一队出发勘测的。别人都轰轰烈烈上路了,我们也想建功立业,帝啊,给个指示吧。啊?没有合适的路线,那我们往还没人去的地儿随便走走好了。您也派下几个神使帮忙吧,啊?神手不足,看着办吧?嗬,神很了不起吗?他们好吃懒做,还不得靠人!沿河岸沟沟壑壑太多,我们上山吧,山上挺好走的,我们毫不畏惧!西次四经山系走向分布数据如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1:17:19 +0800 CST  
界点皆是市县乡镇,小伙伴们可在百度卫星地图上对照看,反馈给我,我原先没工夫标注,现在又那个心力……拜托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1:28:37 +0800 CST  
另外我水系线索那儿改的不对,那就是浴水,不是洛水。现在回头看山经篇,觉得自己那时的想法很幼稚,呵呵。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1:35:46 +0800 CST  
哦……我糊涂了……改的是对的……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1:43:12 +0800 CST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19453

发表时间:2017-07-05 04:36: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1 16:06:09 +0800 CST

评论数:3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