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我因为一次鬼使神差的骑车事故伤了颈椎,造成脊髓伤害,使颈部以下动作不灵,在漫长的恢复期中,大部分时间只能坐在电脑前勉强敲敲键盘动动鼠标,脑子倒还好用,于是尝试写网络小说。想写的是玄幻题材,偏重仙侠。可自己毕竟是理工男,文笔粗陋也还罢了,想象力还不足,只好去搜罗素材。素材圣典自然是《山海经》,里面记载有大量上古异兽嘛!结果小说写不长,山海经倒是看得颇有所得。神奇的上古世界在脑子里越来越变得清晰,我逐渐相信山海经是真实的上古地理历史记录,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小说常写不下去,大概是因为我的脑子不喜欢杜撰虚构,倒是喜欢引经据典、追根溯源的探秘。在网上读了种种关于《山海经》的帖子,里面对《山海经》的解读在我看来都不怎么靠谱,虽然令人脑洞大开,毕竟有些牵强附会,有一些几近于胡说八道。究其原因是《山海经》流传下来只有文字而无原图,所叙又离奇古怪匪夷所思,后人便有了漫无边际的想象与推测,离谱点也不足为奇。一番思索后,我有了大胆想法,那就是再绘《山海经》述图——山海图。我的目的也很明确,既为所写的小说找着些依据,亦能以我方式解读《山海经》,还原上古奇书的真相,发掘它的价值,焕发它的光华,也算是我一无用人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也许《山海经》考古、《山海经》探矿、《山海经》医药动植物学、《山海经》旅游会因此而兴起呢?哲人说过,人要有梦想。再绘山海图,得有整体思维,我谓之大局观,要所有推断符合经中描述,而不是拿只言片语做文章。许多《山海经》解读者都走入了误区,只关注经中局部文字,断章取义的自圆其说,其论点难于推而广之解释其余。看着《山海经》,我有一个印象,它的文字精炼,叙述严谨,山川地理的方位与物产说明的非常写实详尽,断不会是异想天开的胡编乱造。我又有些疑惑,有如此详尽的文字说明,完全可依照其复原山海图,更确切的说是再绘山海图,因为原图早已佚失谈不上复原。为何我之前无人行得此事?我再想,大概世人视《山海经》为荒诞不经之书,还是不要深究的好。山海经哪里荒诞不经、经不起推敲了?再绘山海图很难吗?我看不见得。下面请诸君跟随我去一步步解读《山海经》,再绘山海图。只因我身体行动力低,只能粗略的完成解读和绘图,但我会提出分析方法和要点,你若依照它们去践行的话,一定会得出自己想要的收获。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为之震惊,从而陷入迷思——华夏先人究竟是如何完成勘测大地的壮举?匪夷所思的手段是来自哪里?神奇事物的真相又是什么?难道真有段人神共存的历史?神去了哪里?我们又来自哪里,将去向何方?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36:06 +0800 CST  
首先要了解下《山海经》是什么书,以下是我摘录网上亦是我认为靠谱的资料,包含重要信息供后面解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顾颉刚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
《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主要记载了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
古代中国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马昌仪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
刘宗迪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
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资料看毕。补充一点,我认为《山经》虽非述图,却乃是解图,它提供了明确的地理和资源信息,有了它山海图才具备了了不起的藏宝图价值,而《海经》述图纯是说人文历史。那么解读开始。先看《山海经》之目录。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38:50 +0800 CST  
怎么续写啊?我第一次写网络文。不懂啊。只能回复里贴吗?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43:58 +0800 CST  
山经:

南山经 西山经 北山经 东山经 中山经

海经:

海外南经 海外西经 海外北经 海外东经
海内南经 海内西经 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
大荒东经 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 大荒北经 海内经

许多人认为解读了南山经便可顺理成章的解读整部《山海经》,因为南山经既为经首,一定是山川定位的基础。此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南山经是山海经中最不易解读的,亦不甚重要,实在不必钻它的牛角尖。一则南方地貌显得琐碎难于一目了然,二则先民活动中心并非南方。如资料所说,《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并无特殊意义。《山海经》涉及地域辽阔,内容广博,当是众人的智慧结晶。大荒经的顺序是东、南、西、北,该因大荒经、海内经(非海内四经)的写经人可能是出自东夷,尊崇东方神系——此神系仅见于大荒经和海内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49:10 +0800 CST  
我前面说过要有大局观。不管怎么说,不知从何下手时,先拿南山经开个头吧。咱们看起首这段文字: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略去此山详细说明,以后会有细说,下同)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又东三百里柢山。……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又东三百曰基山。……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50:41 +0800 CST  
文字说得明白,山系的名称,包含的座山方位距离都有了,即使不知“里”长,起码咱们可以绘出此山系的大致分布走向,作为一个简单判据。如下:

鹊山
西海 招摇之山 猨翼之山 柢山 基山 箕尾之山 东海
o------o--------o--------o------o------o------o------o-------o
堂庭之山 杻阳之山 亶爰之山 青丘之山

这是我最初绘的分布走向图,以 o 表示山,以 – 表示五十里距离,其实很不科学,但是不影响分布走向的判断。现在回头再看,更科学的绘法应该是:

鹊山
招摇之山 猨翼之山 柢山 基山 箕尾之山
西海 ------|--------|--------|------|------|------|------|-------|------- 东海
堂庭之山 杻阳之山 亶爰之山 青丘之山

以 | 表示山的分界,山是有绵延的,要意识到此点。“又东三百里”指的是前一座山自起始向东绵延三百里方到后一座山的起点。这里出现个问题,总共绘出的只有九座山,“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确实是九山,却说“凡十山”,这也是山经中有误之一。此中似有玄机,以后再做详解。另外要说的是,箕尾之山在末尾入海,未提长度,但是能算出来。山系总长“二千九百五十里”,前八山长度相加为二千六百里,做个减法便得出箕尾之山蔓延三百五十里。《山经》之惜墨可见一斑。

南山经接下来又说了两个山系并做了总结,:
……(略)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略)
……(略)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略)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凡十山” ,“凡十七山”,“凡一十四山”,加起来是四十一山,最后总结是“大小凡四十山”,可见“凡十山”该是“凡九山”,我说的不错。该是《山海经》流传中自作聪明者做了改动,此类错误随着解读展开还会有所发现。鹊山、南次二山、南次三山是南山经所列全部山系。
绘出南山经山系大致分布走向图如下(初绘):



看着是三条横向排列的山系,南次二山靠西一头有个折,华夏地域版图里有这样的山列吗?别急,线索还太少,我说过,要有大局观,细节先不管,咱们先将其他山经山系分布走向图亦大致绘出来。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55:24 +0800 CST  
哎呀,全乱套了!在word中写的文档贴上去怎么都对应不上啊!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0:59:31 +0800 CST  
以后用截图的算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05:07 +0800 CST  
西山经山系大致分布走向图如下(初绘):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08:01 +0800 CST  
西次三经勺子形山系可见两处断点,一处在乐游之山后,一处在泑山后,都是“水行”之地,沿途还有一段流沙,丰富的山系特征足以令人激动。更让人激动的是山系的内容,此山系真可谓神之家园,显而易见的便有“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 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曰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 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 “曰符惕之山……神江疑居之”“ 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 曰騩山……神耆童居之” “曰天山……有神焉……实为帝江也”“ 曰泑山,神蓐收居之”,还有的就不一一列举了。里面有个熟悉的名字“天山”,它是一座山,并非今天的天山山脉。再看别的山经,除了中山经里提到有神熏池、神武罗、神泰逢,神天愚、神骄虫、神■围、神计蒙、神涉■、神耕父,再不见有任何具名的神,而中山经之所以有具名的神,当是因为其中有座山“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帝当是指众神的帝,我谓之天帝。帝之平圃、帝之下都、帝之密都,那是什么所在!顺便说一下,平圃是空中花园的意思。帝之下都昆仑之丘更是了不得的所在,《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海内西经》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昆仑之丘和昆仑之虚说的是一回事。《西山经》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嚯嚯,想想吧,昆仑之丘曾经如此辉煌,它会在现实世界的哪个地方,如今还能不能找到遗迹?一时间热血上涌,头好热……想远了,咱们冷静下,捺住激动,别急,昆仑之丘哪有那么容易找到。要有大局观,方能事半功倍。扯回思绪,再看西山经首经。“西山经华山之首……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名字“华山”,不同于看似孑然出现的“天山”,它有更具体的描述,提到了太华之山、小华之山。我们知道,今天的旅游胜地华山又名太华山,旁边便是少华山,那么太华山、少华山是不是经中所说的太华之山、小华之山呢?如果是,那么咱们就能确定山海经中“里”的长度,随之一切都可迎刃而解。我正是由此入手,一步步推理印证,山海图亦一点点露出样貌,其山川地貌与今之地图无不契合,令笔者也叹为观止。这里暂且不提,回头再详细说。着眼大局,咱们还得先绘出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众山系的分布走向图。

顺序并不重要,咱们跳过北山经、东山经,先说中山经。《中山经》是《山海经》第五卷,共21000字,占全书的2/3; 详细描述了十二列山系,山系均不长皆有大名,划分座山更为精细,内有许多名字为我们熟知,说明中山经涵盖区域是华夏先民聚居活动的中心。若说西山首经华山山系为我们提供了确定“里”长的线索,中山经里则该比比皆是。但中山经众山系琐碎复杂之形也看得我头昏眼花,我想着到最后再推它们的座山分布。

中山经山系大致的分布走向图(初绘):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13:01 +0800 CST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15:30 +0800 CST  
呀,上传错了!那是北山经……哦,今天就到这吧,我动作很不方便……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18:51 +0800 CST  
再绘山海图拟做山经篇、海经篇、外篇,山经篇已完成,海经篇完成了大部分……有种深深的恐惧,神究竟要不要我发表呢?国家安全局会不会找我的麻烦……真相很骇人啊!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26:05 +0800 CST  
补上中山经山系走向分布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36:20 +0800 CST  
可以看到有重名的山系,薄山和荆山都是两组山系,其中道理以后自知。亦有座山名字似曾别的山经见过,可能是山系细分的结果,暂不理会。值得留意的是萯山,“凡萯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山系虽不大,却不容小视。其中敖岸之山,神熏池居之,青要之山是帝之密都,【鬼申】武罗司之,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啰嗦一遍,众神拱卫的帝没有具体名号,身份极为神秘,我谓之天帝。说说《山海经》中的帝,具名号的有黄帝、炎帝、白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丹朱、帝舜。还有帝俊,其名唯一见于《山海经》大荒经、海内经。其实帝俊便是帝喾,两种称谓而已,东夷人称之为帝俊,他们将帝俊高度神化,竟脱离了中原文化里的帝喾。考察帝俊事与帝喾事有重合,最明显的例证在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而周人祖先后稷是帝喾的嫡长子,史书里说的明白。我们来摆摆谱吧,史书是这么说的,炎帝败给了黄帝,将天下盟主之位让出,等于黄帝是炎帝接班人,白帝少昊是黄帝长子,是黄帝接班人,帝颛顼是少昊侄子,是帝少昊接班人,帝喾是少昊的孙子是帝颛顼接班人,帝尧是帝喾的儿子,他接替了同父异母兄长帝挚的帝位,帝挚是被废的,尧还有两同父异母兄弟,一个是弃又被称作后稷,是周王室祖先,一个是契乃商王室祖先,丹朱是帝尧长子,帝尧看不顺眼他,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让丹朱做了三年帝再取而代之,后来舜又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是帝颛顼孙子,舜也是帝颛顼后人,辈分比禹低很多,身份是个庶人,按理是轮不到他做帝的。禅让不是说马上就让位,而是让其摄政,接班要等自己干不动时,尧禅位于舜也是如此,不免耐人寻味。后世有两种看法,主流的大家都知道,非主流的像《史记正义》引《竹书纪年》有“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韩非子•说难》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我心想,人不见得总是英明,该退则退,恋栈不去,也怨不得别人逼你走。有意思的是大禹,经中不称帝禹,后世也不怎么称,但他的确做过帝,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岂非暗指禹是帝,此句话大有深意。有意思的还有丹朱,我们以为的不肖子,《山海经》中尊为帝丹朱,提及总与帝舜并列,可见在写书人眼中,他亦是个杰出人物,不比舜逊色多少。经中提到上述华夏众帝,皆是具名,述其事迹也并不超出常理,且怀有敬意,有亲近之情。即使被高度神化的帝俊,究起来也不过是生了许多子嗣,广交朋友,又派了羿去民间行侠仗义,并无神怪之举。而黄帝那样的人,杀蚩尤还得请神帮忙才行。但提到不具名的帝,给人感觉则大不一样,完全是个神祗,其手段足以使先人生畏。后世穿凿附会,竟将其事迹强加在华夏众帝身上,并添油加醋,美其名曰神话。我想问,你有什么证据吗?《山海经》中,不具名的帝之事迹主要有“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后世说前三事是黄帝干的,要不便是帝颛顼,或者是帝喾,实在可笑!那对付的可都是神!杀不死的刑天还被说是炎帝部下,根据何来?你干嘛不说是禹干的,他可是实实在在杀过一个神(后面会提)。说后一事是帝尧要不便是舜干的,尧舜(舜那时摄政)只是将鲧流放了好不好,治水向来是用筑坝的法子,治水不利也没理由杀鲧。倒是偷了帝的东西用了,那东西帝又不想给,才是杀人动机。以我看,尧舜流放鲧乃不得已,是为了给帝一个交待。帝还是将鲧杀了,但帝将鲧的魂灵(记忆思想)给了他儿子禹,鲧可以说是复生了,“鲧复生禹”。帝有这个本事,能使人成神,黄帝、少昊死后都成了神(后面会提)。再有,是帝“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尧舜只不过秉承帝的意志,让禹接鲧的班去治水,但帝的目的很明确,“定九州”,这与帝有关系吗?有的,以后便会明白,《山海经》是因此而生。息壤是什么东西,后世有说是能不断生长的土,有说是庄稼地。要我说,息是凝固的意思,只有用能凝固的土壤筑坝才不会被冲垮,想想现代用什么筑坝,我就不说了。水泥?那可是你说的。我想,息壤是有凝固功效的粉末,它应该比水泥神奇的多也珍贵的多,否则帝不会那么生气,非要杀鲧不可。“不待帝命”,说明帝亦有治水念头,但不能用息壤,那纯属浪费。帝说,就让禹去干吧,我会教他怎么做,亦会派神手帮忙。

说远了,惭愧,都是为了补白。思绪扯回来,咱们将目光转向《北山经》。北山经山系大致的分布走向图绘出了后,着实令我兴奋。图形非常明朗,其中太行山系悠长而曲折多变的走向、熟悉的座山名称,提供了最好的比对线索,是时候调出地形图了。很可惜,网上一时找不到免费又适合的资源供比对,我只能用替代图凑合着看了。观察北山经山系大致的分布走向图,和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做个比对:

(以后我知道,最初的分布走向图虽然画的很辛苦,却是不甚靠谱的,后头基本用不上,然而它们帮我建立了对山海经山系的初步印象,是推理之始,实在是功不可没。)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37:59 +0800 CST  
北山经山系分布走向图前已误贴,就不再贴了,唉,撑不住了,明天再继续吧。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4 21:44:12 +0800 CST  



既然《山海经》是汉字写的,里面说的山大概很大部分逃不出中国境内的山脉,经文所述又有明显的走向性质,经文中的山系一定会与某些山脉有重合部分。我们在图上能看到东西向的比较明显的山脉是昆仑山脉、秦岭、大巴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阴山山脉,西山经山系应当便包含在其中。南山经亦是东西向描述,但我们看到南部的山形比较混乱,可确定的是东西向的南岭应该含在南山经山系中。南北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北山经和东山经都是南北向描述,考虑到后面提到的中山经山系形状复杂、长度较短,又有明确沿袭下来的地名,应当便是说处在中原地区的诸山如泰山、嵩山、大别山、黄山、庐山,且不管偏东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北山经便应当包含贺兰山、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脉。这便是我的第一感觉。我们再看太行山脉的形状。



看出来了吧,再以长度估算,经中的太行山系便是太行山脉延伸到了燕山山脉再扎入东北平原。先人应该是闷着头往北走,太行山系末段实际是说大兴安岭山脉,另两个山系越过阴山山脉往北,直达贝加尔湖附近(初步印象是如此,其实有误)。再看东山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08:57:55 +0800 CST  
哦,怕小伙伴们不明白,再重贴一次北山经……看右侧一列太行山系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09:01:47 +0800 CST  
接着说东山经。

东山经山系大致的分布走向图(初绘,水行处留空):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09:04:53 +0800 CST  
比对加估算,东山经山系包含了小兴安岭山脉、长白山脉、朝鲜半岛太白山脉,俄罗斯境内锡霍特山脉,并延伸直达外兴安岭。我猜华夏先人被雪线所阻,终于停下了脚步。




看到白色雪线了吧,所以中国地形图已经不够用了,得是亚洲地形图。回顾一下,西山经山系包含秦岭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北山经包含贺兰山、吕梁山、太行山脉,中山经众山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山经山系藏在南部茫茫群山中。好了,山经的大局观已经建立,该回头细说华山,确定“里”长了,昆仑之丘还在等着我。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09:09:13 +0800 CST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19453

发表时间:2017-07-05 04:36: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1 16:06:09 +0800 CST

评论数:3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