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是参考图上的洛河……另外还有洛水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5 21:45:42 +0800 CST  
hanyuan2016 问题提的非常好,可以说抓住了要点,说明认真思考了,和我当初的想法差不多。我可以告诉你,山经是禹时代写的,海经是一千多年后周穆王时代写的,推理到后面就明白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08:17:33 +0800 CST  


阴山 —— 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劳山 —— 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罢父之山 —— 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中山 —— 区水出焉,而江(应为东)流注于河。
鸟山 —— 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上申之山 —— 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诸次之山 —— 诸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号山 —— 端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盂山 —— 生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白於之山 —— 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
申首之山 —— 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泾谷之山 —— 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
刚山 —— 刚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应为河)。
刚山之尾 —— 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英鞮之山 —— 靼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
邽山 —— 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
鸟鼠同穴之山 —— 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滥水出于其西,西流注于汉水
崦嵫之山 —— 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附更具信息量的地形与水系参考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09:14:36 +0800 CST  







总体上看便是下面的西次四经山系定位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09:23:40 +0800 CST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应为“西南三百里,曰中曲之山”,该是个折线。(此为我初时犯错,后来尊重原文,改回去了,不影响整体,体现了我的思想历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09:25:16 +0800 CST  
可以看到其线路是多么的诡谲。但是这是一支没神使陪伴的人类队伍,充满了激情和趣味,其考察都是人类喜好的事物——神奇的动植物还有玉石及金,对前者有精彩的描写,我最喜欢的是“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很像是西方神话中的独角兽。对玉石及金多次提到,概因它们可做很好的装饰品,金当指暴露的自然金,玉也是在河里的子玉多,金玉便常一块儿出现了。当然表面工夫还是要做给神看的,铜铁矿也提到一两处。但这队人骨子里对神是不大感冒的。“曰崦嵫之山……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 孰湖的形象,明显是个神,却说他是兽,语气中有戏谑的味道,你不就能举举人吗?大概人们和孰湖起了小冲突,也可能是玩的挺嗨,孰湖不知是生气了还是高兴了,蛇尾卷了人一上一下的,也没拿人怎么着。总结词“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对神的形象只字未提,大异其他山系经文。原因很简单,你不在队里,我哪知道?能行个仪式表示敬意已经很给面子了。呵呵,我挺喜欢这队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途经地域有大规模的动物白化现象,“曰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兽多白鹿。”“曰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其兽多白狼白虎,其鸟多白雉白翟。”“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西次二经的“曰泰冒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也在此地域。这队人里该不会有探矿的积极份子,没神在嘛,那么在盂山发现的铁矿铜矿就该是开采中的,不需勘探,一看便知。白化动物不见于其它地域,会不会与此地域进行中的矿物开采有关呢?也难怪神没兴趣参加这一队。我由此想,黄土高原的开发该是始于远古时代吧,矿产资源丰富,土质又太好挖了嘛。后世一再效仿先人,过度开发,才使得水土渐渐流失严重,植被日趋减少,动物被迫迁移,生存环境变得恶劣。照理说以其温带气候、丰富河流和深厚土壌,黄土高原不该是今天这样。你说我脑洞大开?那就是吧。顺便一说,湖北神农架一带常出现有白化动物,我想那都是后来迁移过去的物种后裔。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我们来看神之山系吧!经文太精彩,我就直接引用西次三经全文,与诸君同享,并整体的进行分析,推出山系座山分布。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遥去辶】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虫焉】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为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山加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囟此】,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是多怪鸟兽。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豹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文,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有。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日而三尾,名曰囗,其音如囗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精彩,实在是《山海经》里最精彩的一段文字,栩栩如生的描绘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神国画面。神各居其山,各司其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我们看看几个大神的分工,陆吾坐镇国都,“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主对内;英招司国之仓库,“徇于四海”,主对外;长乘“是天之九德也”,主奖励;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主惩罚。岂不是个简单高效的国之体制?神的能力很大,数量却不多,因此先人并没有描述什么盛大的场景,唯一可见的是在高山上远望得来的印象,“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但先人很难进入国都一窥究竟,因为其外围便“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神国里异物相当多,我更关注的是华夏先祖的事迹,黄帝、白帝少昊、耆童,他们相继来到神国,献出魂灵,留下为神,而后稷藏身于大泽,很有意思。当然还有帝的事……不说了,自个儿揣测吧,我还得干正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09:28:34 +0800 CST  
所得线索,只知山系起首崇吾之山在黄河以南,泚水、泑水、泑泽、丹水、稷泽、观水、淫水、丘时之水、河水、赤水、泛天之水、洋水、丑涂之水、墨水、桃水、洵水、黑水、浊浴之水、番泽,皆不明所指,座山名倒是有几分眼熟,也只个别字而已。“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似是个地理突破口。另西向去的山脉在黄河之南的,除了秦岭,就是大巴山脉了,当然不可能过长江,不然就不是“在河之南”,后面我们会知道,这个河是指渭河,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那河也并非黄河,积石之山与禹所导积石山是两个概念。但崇吾之山若在大巴山脉,怎未见熟悉的河流名,至少该提华山经出现过的汉水。崇吾之山也肯定不在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上,那应是中山经所在。但西次三经山系很长,全长换算约2799公里,东端延伸至华北平原或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很有可能。然而用两平原上的座山试推西次三经均推不下去。我还记得,西次三经山系是勺子形的(观已推山系,似乎不成依据),而且有两处水行点,还有许多泽、流沙。看下地形参考图,渐渐看出点什么了。难道会是……再以山系分段长度试推,好像是可行的,紧张啊!


我们已经知道西山经其它山系都是以渭河平原上的座山为首,那么西次三经山系也有可能如此,那么,崇吾之山会在哪里?我恍然大悟,是因为图上一个标示“太白山”撞入眼球,证明一张好的参考图有多么重要。试推很顺利,可以确定,崇吾之山便是太白山。“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其泽乃是若尔盖湿地,红军长征也过过一小段,谓之草地。稷泽、流沙该是藏地景观,《山海经》中泽有时指湖泽,有时指沼泽。槐江之山即是玛卿岗日,它的西南方向不远,昆仑之丘静静注视着我,我亦深深看着它——巴颜喀拉山。西次三经山系走向分布数据图如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09:48:11 +0800 CST  


相关水系线索:

长沙之山 —— 泚水出焉,北流注于泑水。
不周之山 —— 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
峚山 ——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
泰器之山 —— 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
槐江之山 —— 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
昆仑之丘 —— 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杆。
乐游之山 —— 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
轩辕之丘 —— 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
积石之山 —— 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阴山 —— 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番泽。
天山 —— 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





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中部偏南,是庞大的昆仑山脉南支的一部分,走向为西北——东南,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崃山。旧称巴颜喀喇山,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青色的山"。巴颜喀拉山藏语叫“职权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的意思。巴颜喀拉山脉是青海省境内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主峰位于玛多县西南、巴颜喀拉山口西北,藏语名为勒那冬日,海拔5266米。黄河发源于山脉西段海拔5202米的雅拉达泽山以东的约古宗列盆地。山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下,约古宗列盆地及黄河源区的海拔在4500米左右。山势和缓,山前遍布大小沼泽和湖泊,其中著名者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这里是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北麓的约古宗列渠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是长江北源所在。——摘自网上

经文中河水、赤水、洋水、墨水我没怎么理会,因为我对地理懵里懵懂,直到后面的海经推解差不多了,我回过头看山经,才了然大悟,我说过,大局观很重要,不必急着钻牛角尖。此段文为我删除原文字后补上。山经的深入理解是在海经之后,却是推解海经所必须。

昆仑之丘即巴颜喀拉山勒那冬日(不是巴颜喀拉山脉),其图上折点即今玛多县。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0:51:18 +0800 CST  


远古时代,这里是帝之下都。岁月流逝,今日已很难觅见帝和神或是我们的先祖遗下的痕迹了吧。我会想象,也许在那冰雪之下,土壤深处,还留有神秘的遗物,但面对圣山——仅仅是看着它的图片,我已不再想唤醒沉睡的神灵,就让它安息吧!也许在某一时刻,神秘的遗物无意中露出来,我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给它应有的尊重。悠悠苍天,此何物哉!为了不错过神秘的遗物,咱们看一段海内西经对昆仑之虚的描写。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它们真的存在过吗?每个人心中有他自己的想法。我只是想说,《山海经》记录的地理是实实在在的,别认为先人只是走马观花,如果细心的考证经中对水系的描述就会发现,每条河流的源头和去向都十分清楚准确无误。我看着今天的地图一一对应着先人的描述,细思极恐。举一例子,西次四经里的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对比地图可见,确确实实,泾水是出自此山腹地,在远离山界的另一头绵绵长长流向渭河,但若不在高空中观察,很难想象先人就能明白,此出山的水便是流向渭的泾水,难不成进山勘探的人顺着水漂流近千里至渭再绕回来汇报?还是那句话,经得起折腾吗。我曾经猜测,那队人里没有神的加入,但不见得没有一些神的手段。一切皆有可能,也许他们捉了个会飞的神呢,呵呵。不管怎样,我们知道了,在久远的年代,青藏高原上住着一群神,它们自成国度,有帝之下都(上都在哪儿?),有帝之平圃,在中原地区还有帝之密都。而那时青藏高原的气候是远比现在温暖的,藏地也十分美丽富饶,可谓“万物无不有焉”。神国内部似乎在进行一项大工程,帝之平圃 “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了有多采黄金银。”,仿佛在储集物资,帝之下都“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仿佛在冶炼和制造,其防卫森严,“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而神国外部,有神使加入了华夏先人勘测大地的远征。我以为,山海经不仅是地理书,也是历史书。它描述了一段史前遗留文明与初生华夏文明相会交往的历史,到讲海经时再细说。昆仑之丘,还是把它留在想象中吧,咱们先完成西次三经之旅。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0:56:46 +0800 CST  
现在看来,那不能说是史前遗留文明……是星际文明……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1:22:32 +0800 CST  




我们看到了远征完美的收尾。“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百周里约为42公里,也恰恰有条百里长的河沿所画方向流过像翅膀伸出的座山。看着卫星图,泑山、翼望之山,多么形象啊,我想起了不周之山,那山可不是残缺的模样嘛。还有长留之山,先人一定在那里停留了很久。要不要再向前呢,前方是穿越大山的路,过去是另一个地界,空中的家伙说,那里平坦无山,那还怎么行进呢,没有山就没了方向。况且,这座山的神是我们的祖先白帝少昊,他成神了,招待我们很殷勤,我们真不想再走了。什么?大神黄帝还在前方,那我们一定得去拜会,赶快上路吧!还好,我们依然可以沿着山走,果然另有惊喜。天啊,成神的黄帝怎么是这个样子,他一定是得罪了天帝,才不能与我们说话,但他懂我们的歌舞,太感动了,呜呜。“曰天山……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帝鸿氏是黄帝的另一称谓。白帝少昊是黄帝的长子,种种就先不说了,反正黄帝氏族的帝位一直传到了尧,尧把帝位禅让给舜(史书言其亦是黄帝后嗣,沦为庶人),亦有说舜是谋夺了尧之子丹朱的帝位,要我说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后来舜南巡忽然死了,死前指定的接班人是禹,也算是禅让吧。禹亦是黄帝后代,呵呵,以后的夏商周王室,刨根问祖,都和黄帝沾亲带故。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史记》《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当然还有《山海经》,那都是靠谱的书。见过了老祖宗黄帝,先人心满意足了,再见到奇特的弯钩状地形,那是个启示,该回头了,结束这次远征吧,此生无憾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帝江可能的模样,摘自网上,做了些修改,以符合我所想。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1:31:13 +0800 CST  


上为总体的西次三经山系定位图,真是一次辉煌而值得回味的远征。关于西王母,哦,不说了,留到后面吧。山经中我主要说地理,杂以历史,海经中主要说历史,杂以地理。顺带一提,西次四经中的孰湖所在崦嵫之山很靠近神之山系,那一队人很可能见到了实为神的孰湖,心虚止步了。没有神使的引导,他们不敢再深入神的地界。他们胆大妄为,但也知道进退,比起深入神国的一队人,他们的远征同样值得回味。西山经末总结:“右西经之山,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我按分段经文结语加算为七十八山,一万七千五百二十一里。留此存照。山经之旅我们还任重道远,就用一张西山经山系总概括图结束西山经之旅吧。


西山经山系可说的还很多,但从大局出发,我们还是收回思绪,节省精力投入下面的北山经山系推解。北山首经、北次二经给出的线索并不明朗,一时难于下手。但太行山脉无疑含在北次三经山系中,“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太行之山、王屋之山在一个山系里出现一定不是巧合。观初绘的山系大致走向图(虽不再靠谱,大形状还能看出一二),该是在华北平原一侧进行的测距。此山系起点看着是今之中条山,就拿它先试试吧。但,此山系相当长,为山经之最长,达万二千三百五十里,约5125公里,记有四十六山。我狠狠吸了一口气,再缓缓吐出……好吧,向先人致敬!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1:38:34 +0800 CST  
怎么是零互动啊……夸夸其谈的就有那么多人追捧……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5:47:17 +0800 CST  
很好,有人说话总是件好事,呵呵……慢慢看吧……推理胜于雄辩,你说的昆仑之丘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帝之幽都,颛顼所葬。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8:00:14 +0800 CST  


相关的水系线索:

龙侯之山 ——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咸山 ——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
天池之山 ——渑水出焉,潜于其下。
阳山 ——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
王屋之山 ——氵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平山 ——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
京山 ——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虫尾之山 ——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彭毗之山 ——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
小侯之山 ——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
泰头之山 ——共水出焉,南流注于池。
谒戾之山 ——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沮洳之山 ——濝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神囷之山 ——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发鸠之山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少山 ——清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浊漳之水。
锡山 ——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景山 ——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绣山 ——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松山 ——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敦与之山 ——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柘山 ——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维龙之山 ——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敞铁之水出焉,而北于大泽。
白马之山 ——木马之水了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
空桑之山 ——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泰戏之山 ——虖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水。液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石山 ——濩濩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
童戎之山 ——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高是之山 ——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陆山 ——姜阝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沂山 ——般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燕山 ——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饶山 ——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伦山 ——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碣石之山 ——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錞于毋逢之山 ——浴水出焉。

我们看到前段有河,中段无河,后段又有河,前后的河显然不会都指的同一条河,前的河是指黄河,后的河该是指今之黑龙江,别名阿穆尔河。不用想太多,找到起点,往下推就是了。开头推得很顺利,然后就思维凌乱推不下去。经文中有一小段令人匪夷所思,东北向和北向是合理的,南向和东南向则完全不合理!思来想去,我只有认为是作书的人整理前人资料有误,该是漏掉了什么,又或者后世校书的人不懂装懂将经文擅改,才使我掉入坑里,差点儿出不来。要知道作书、校书的年代,字大都还是写在用细绳串起来的竹简上,一旦绳断竹简散落,复原时弄错几处也是有可能的。好在错处不多,我依着推西山经山系的经验在该处做了调整,才得以进行下去,并有了满意结果。由此我发现了先人的小秘密,原来……啊,哈哈,我了解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8:17:17 +0800 CST  







先推到这儿,歇口气。山系再往后进入东北平原后,卫星图上看的地形很不明朗,要找到合适的参考图看清哪是山哪是地,才能正确推理座山山界。先说说山系已推的部分,能看到主线上有个小分支,从王屋之山穿谷入了山中腹地,那对应的便是我起先不解的文字描述,“又南三百里,曰景山。”、“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 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它们本应该有文字说明是支线的,不知怎的没有。写经的人居然不觉其中有古怪,当然他不可能像我一样,有卫星地图做参考,但从文字上总能想到不大合理。也许其参照的原始资料就是如此,那就有趣了。我猜想,大概进山勘探的人跑回来说,他们遇见了山民,山民说山中有大片谷地,还有湖泽,哎呀景色美的不行,不看真是可惜,沿着河谷进山也很容易!那外面测量的人被说动了心,便也要去看看,职业习惯,自然也是要顺路测量一下的,记录则不用那么严谨,那不在计划中嘛。所以我们看到,南向的进山段测距是多折线,而山腹里面的定向竟然用东南,纯粹是为了区别山外的测距记录。这段记录无疑是多余的,对山系的完美走向来说,但工作成果焉能不珍惜,好歹得保留下来,再说这几天游山玩水也得有劳动记录不是,不然混不过去。可又不能被上面的人发觉,那是计划外的测量行动,说好听是能者多劳,说不好听是不务正业、浪费精力、拖延进度。因此记录里少了敏感的文字,掩盖了这次行动。先人大概是想:漏了些字而已,至少我们是诚实的,不会篡改记录;也许细心看记录的人会起疑心,但上面的人想必是不会复查的,只要神使不说;神使心中有数,当然不会说,它们和我们玩得很好,至于同行之人嘛,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彼此心照不宣,待上面的人问起再说,不问不说。上面的人是谁?应该是勘测总负责人竖亥,在他之上是帝,是禹,“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此句话耐人寻味,帝和禹是不是同一个人?应该是,又似乎另有所指。我的看法,帝亦是指天帝,是神使的指派者,而天帝与禹有约定,神在禹治水过程里给予很大帮助,治水成功后,禹便得为神族做一件事,那便是使人勘测大地,而神亦会加入,禹也有此宏愿,二者一拍即合。为什么我说帝亦是说天帝呢,首先帝若是禹,就没必要重复,那和解释地名不同。也不大可能是帝舜,舜还没能耐指挥禹干这么件事。禹是受命于尧在外治水,一直也不怎么和舜打交道。后来舜做了帝,以禹的性格,以及他黄帝贵族的身份,更不要说父亲鲧的死多少和舜有点关系,他想对舜避而远之。但舜不许他辞职,当初可是舜推荐的禹,禹作为罪人之子,还得努力干活(见《史记》)。禹只得兢兢业业治水,干好了才能洗刷耻辱,其它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说勘测大地如此大事,史书竟无记载,以后世对舜的尊崇,若命令出自他,断不可能不提,同样道理命令也不可能是出自帝尧,尧舜禹都不大可能不吝民力勘测九州以外的地域。禹在什么时候做的这件事呢?出于治水的需要,那时该有小规模实践,中山经的资料应该能弄出七成,其他山经资料能有个两三成,由此定下了九州版图。而大规模的远征勘测该是他登上帝位以后,那时天下归心,他完全有能力使天下之人力,在治水过程中他已声名远扬,四海咸服,才不会为难他派出远征勘测的人。禹登帝时已很老了,但他顽强活着,用在位的余生干成了这件大事,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使华夏彻底告别部落联盟,步入文明时代,实在是了不起,我想他从神那里收益良多。禹的功业可谓是登峰造极了,但后世的人对他的赞颂低于尧舜,提起他不爱称他为帝,而是大禹、禹王。为何?我想原因很简单,他命该如此,好人轮不到他做,人民对他又敬又怕,怕的成分还居多。你想想,治水这么件苦差事,放在原始时代,还旷日持久,人都是想过舒心日子的,谁还能坚持把它干下去还得干好,没点自虐的倾向跟严格的律令,根本成功不了嘛,其领导人是个什么角色可想而知!举个例子,“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原文出自《国语•鲁语下》,办个酬神仪式嘛,人家迟到你就把人杀了,还要羞辱人家,神都没你狠!这还不算狠,《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相柳的样貌,无疑是个神,禹连神都敢杀!还用帝台来镇压神灵。禹对自己也狠,史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可见其性格两大特点,隐忍和不讲情面。这样的人使人不由畏惧,他杀你一定有理,而你死是罪有应得!《吕氏春秋•知分》载:“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俯首低尾而逝。”此事亦载于《竹书纪年》。瞧瞧,龙都畏罪自杀了,但“逝”乃离去的意思,并非死掉,黄龙吓唬不着禹,拖着尾巴怏怏而去是真的。总之一句话,竖亥即便看出了记录里的破绽,那也是不敢报给禹的。我想竖亥是看出来了,我这么不专业的人都看得出,他的决定是,将错就错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得给那支太随性的队伍一点教训,他们不是爱乱跑吗,那就让他们跑远点,帝也很配合的给竖亥又送来一大批神使。于是北次三经勘测队伍的悲情命运开始了,他们是群热爱生活的人,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太行险峻难以深入,干活是相对轻松,可也枯燥乏味啊,有机会进山领略大自然神奇,干嘛不呢?他们的记录亦不乏精彩,活儿干得很好。若他们是开春就从起点出发的话,走的快的话到达海边也应该入秋了,北方的秋风很冷。他们走的够远了,已经到了天涯海角,是该回家了。可是新的一拨神使来了,带来了上面的命令,还得继续走下去。看看他们起的山名,谒戾之山,一些人的怨气要爆发又被其他人遏制住,沮洳之山,负面情绪已经蔓延到整个队伍。我猜想他们在沮洳之山停下了,实在不想走了,冰冷的风也不允许继续前行,这里地形不错,物产也丰富,队伍驻扎下来准备过冬吧,待来春再开拔。沮洳之山在今天的名字叫医巫闾山,是个古老的名字,不知始于何时,我想是先人在此地驻扎后重起的名,他们在闾状的山谷里,一定不少用巫术医治心灵创伤。什么良药都比不过亲人的到来。竖亥又派了许多人手来,伴随着一批神使,一是来慰问队伍,二是准备开辟东山经山系勘测,真是老谋深算啊!趁着他们冬闲,我再说一个发现,今天的王屋山是经中的马成之山,经中的王屋之山是太行顶峰所在。由此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山海经》中的座山与河流起名该是文献中最早的,后世往往会依其记录为一些座山与河流命名,然而理解经文有误,又爱断章取义,其实是搞错了方位。此现象很普遍,像今天的龙首山、白于山,和西山经中的龙首之山、白于之山方位上均有偏差,后面要说的虖沱和北次二经管涔之山更是错认的离谱。但世人们不关心这些,不就是个名儿嘛,叫着方便就行,能有什么对错可言。于是约定俗成,张冠李戴的名称沿用至今,使得读《山海经》的人对照今名陷入迷惘,以为《山海经》胡编乱造。唉,愧对先人啊!倒是有了愚公移山的美文,咱们再拜读一回。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8:33:07 +0800 CST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

王屋山由河北跑去了山西,你怎么看,反正我无语了。回过神来,一个美好的冬天过去了,医巫闾山下聚结的先人队伍已经十分壮大。我网上查了一下,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我想该是禹封才对,卒定九州可都是禹干的。唉,禹的功劳太大了,又不比舜可亲,还是分些功劳给舜吧。周时封医巫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李世民征东也进庙拜过,张三丰在此山道观学道,辽金众王葬于此山山谷,可谓是东北名山之首。网上说其得名甚早,已不可考。我想说,它最早是叫沮洳之山。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8:35:17 +0800 CST  


顺便说一下,《山海经》中说的“无草木”是说草木相对稀疏,有许多岩石裸露,并非真的无草木。医巫闾山便是这么个样子,但其地理环境是很优越的。先人们在冬季里打渔狩猎颇有斩获, 东北那地儿不有句俗话吗?“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养得他们是膘肥体壮,个个精神饱满,春天既来,那便摩拳擦掌整装待发。竖亥将他们重新划分队伍,一路继续沿原山系北向而行,去完成北次三经山系勘测,而另几路去往东,他们的勘测成果将写入东山经,而且竖亥意识到季节变冷带来的不利,叫他们先赶路去遥远的目的地,再从目的地南下进行勘测。跟随前一队的脚步,我们也开始上路吧。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8:39:26 +0800 CST  
今天就到这儿吧。文中关于尧舜禹乃至帝的见解在以后相当多都被推翻了,但当初这么想是很合理的……推理就是这样,警察探案也是如此,我不是警察,犯错更加难免……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8:54:00 +0800 CST  
对了,醉客W兄说的是巴颜喀拉山西北方千里……如果你说的是天山山脉的汗腾格里峰,哦,那的确是昆仑之丘,但不是做为海内昆仑之虚——帝之下都的昆仑之丘,而是天穆所在,亦可认为是帝之上都,而且我看不出那图画的是啥,如果你说的是杭爱山,那是轩辕之国所在,如果你说的在乌兰巴托附近,那是帝之幽都所在。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7-06 19:11:34 +0800 CST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19453

发表时间:2017-07-05 04:36: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1 16:06:09 +0800 CST

评论数:3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