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晋军的弱点,不仅郗超看到了,前燕也看到了。枋头对峙的同时,慕容垂派镇南将军慕容德领一万骑兵袭占了石门要塞,阻绝了桓温的水运通道。桓温派豫州刺史袁真夺取石门,却屡战不克。晋军后勤水道于是断绝。
与此同时,前燕豫州刺史李邦率兵五千筑垒据守,阻挠晋军从陆路北上运粮。其实,李邦的五千人马岂能阻隔中原大地?全因东晋朝廷不愿全力支援桓温罢了。对于这一点,前燕大臣申胤分析得很清楚:“桓温势如破竹,看起来大有可为。但在我看来,他必定失败!因为晋朝皇室衰弱,最担心的就是桓温北伐获胜,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挠的;桓温有此后顾之忧,为了保全实力,也必会持重观望,奢求不战而胜。如此一来等到晋军缺粮,定会不战而败。”
双方对峙到九月,晋军终于粮草不支,被迫出战。但缺衣少粮的晋军已是强弩之末,几次出击都不能攻破慕容垂的军营,后方又传来前秦军队救援前燕的消息,桓温只得长叹奈何,下令南撤。晋军一路疾行七百里,因为担心燕军投毒,连河水也不敢饮用,都是派士兵凿井取水。
老谋深算的慕容垂并不急于攻击晋军,带着八千精骑跟踪南下,又密令慕容德赶到襄邑(今河南睢县)设伏。等到晋军精疲力尽之际,两支骑兵前后夹击,一战获胜,史称“枋头之败”。晋军突围后走到谯郡(今安徽亳州),又被以逸待劳的前秦军队袭击。两战两败,晋军伤亡三万多人,桓温多年栽培的精兵损失殆尽。
桓温以毕生心血发动的最后一次北伐,就这样黯然收场。

一切皆如王猛所料:经此大战,东晋再无余力北伐,前燕也元气大伤,唯有前秦不劳而获,从三国中的最弱者一跃而为最强者。在他的紧密筹划下,历史继续掀起令人眼晕目眩的激荡画卷:当年十月,桓温败退回国;十一月,功高震主的慕容垂被政敌陷害,只得投奔前秦;次年初,王猛即率前秦大军进攻残破不堪的前燕,经过一年攻战就攻陷邺城,灭亡前燕。
桓温败了,慕容垂也败了,胜利者只有王猛。
当落寞的桓温听闻王猛灭燕的消息时,定会回想起十多年前的那次通宵畅谈,那是多么令人欣赏的年轻人哪!
呜呼,我果然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以后的天下大事,是属于慕容垂、王猛这样的后辈的了。

但他还是不甘心。抑郁卧床的他,自言自语道:“这样寂寞地活着,将被文景(指篡魏建晋的司马昭和司马师)嘲笑吧!”,然后就坐立起来,奋然高呼:“身为男儿,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那也得遗臭万年才行!”
是的,虽然北伐大业成空,也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烙印才行!这个烙印,就是改朝换代!
公元371年,桓温废黜皇帝司马奕,改立年迈多病的司马昱为帝,并族诛陈郡殷氏、颍川庾氏两大反对派士族。废君杀臣之举,使得桓温之心、路人皆知,当时天下人都以为必将改朝换代了。
只有一个人挺身直面桓温,用勇气和智慧扭转了命运的轮盘。这个人就是谢安。
公元372年七月,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病重弥留。从当摄政王到登基为帝,他多年来全力斗争,却还是没能阻止桓温的崛起。心灰意冷的他放弃了抵抗,打算死后禅让帝位给桓温。当时在朝执政的谢安极力劝阻,迫使司马昱收回了成命。
怎么,当年一手扶植起来的谢安也要背叛自己了?桓温闻讯大怒,立即起兵入京,要“诛王谢,移晋鼎”。公元373年二月,桓温兵至建康。当时其他高门显贵都慌乱失措,以至于汗湿重衣。只有谢安慷慨道“晋祚存亡,在此一行”,从容地拜见桓温,以机智善言打消了桓温的杀机。
公元373年,桓温病重,要求朝廷给自己“加九锡”。按照东汉魏晋以来的惯例,“加九锡”之后就是改朝换代了。临死之际的桓温显然想要最后一搏。又是谢安以四两拨千斤之计,以修改表文的理由百般拖延,终于托死了桓温。
公元373年七月十四日,一代枭雄桓温病终。
慕容垂、王猛和谢安,这三个后辈用不同的方式,终于埋葬了桓温的梦想。

桓温死后,护卫了东晋国脉的谢安接掌大权。他苦心积虑地处置危局,首先怀柔安抚,委任桓温的弟弟桓冲继承荆州根据地;随后徐徐削藩,从桓氏族人手中陆续收回了徐州、扬州等地,重新实现了“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势力平衡局面;最后,为了内制荆州、外御前秦,他亲手改组重建了京口北府军,终于打造出一支天下第一强兵。
十年之后,正是靠着朝廷与桓冲的携手合力,正是靠着京口北府军的决死一击,谢安才赢得了名垂千古的淝水之战。
而在谢安手上获得新生的京口北府军,也将取代桓温留下的荆州西府军,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个全新时代的主人,就是下一节故事的主角:刘裕!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15 21:02:53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08-16 00:50:56
桓温北伐失败,至少有两大战略失误.一是对秦燕两线结仇,二是没有前进基地,补给艰难不说,长途奔袭,时机也耽搁了,前秦都已平叛出关准备螳螂捕蝉了,晋燕还未交兵,还谈什么良机,赶鸭子上架嘛. 虽然晋庭没有还都洛阳,国防中心不能北移,但当年桓温也应该把洛阳地区建成阻拦秦军东出的要塞,而非仅驻军几千的堡垒. 晋军本已经挫败燕军两阵,仍不得进河北,且旁边又有秦军虎视,要么增兵前线,吃下燕军,要么增兵屯守山.....
-----------------------------
山神兄言之有理。桓温之所以屡次上表请求迁都洛阳,除了政治角斗的意图,更重要的就是希望以此充实洛阳周围的人口。否则洛阳只是一座残破的孤城,断难在前秦和前燕的两面夹击下坚守下去。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16 18:32:13 +0800 CST  
@四方为围 2012-08-16 22:32:33
楼主 今晚还更新吗
不更就早点歇着了
-----------------------------
见谅哈,这几天工作比较忙,下周才能写新的部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16 23:17:07 +0800 CST  
第五节 命运的苍穹:刘裕与北府诸将

1、北府军兴,淝水波平
桓温之死,让命悬一线的东晋皇室得以苟延残喘,也让饱受冲击的高门士族延续了政治生命。所以,他们很感激狙击桓温的最大功臣谢安,让其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位。
然而,在谢安的内心深处,他和桓温却是惺惺相惜的:
别人都说我和你的对抗,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我和你,其实都起于寒士之家,走过了同一条道路;
我和你所谋划的,也都是振兴门户,安定邦国,恢复天下。

正所谓山外有山、门上有门。陈郡谢氏和谯郡桓氏的出身和经历惊人地相似,在南渡士族里都算后起之秀。和桓温的祖辈一样,谢安的爷爷谢衡也是儒家大学者,但在尊崇老庄玄学的西晋根本吃不开。他的儿子谢鲲痛定思痛,和桓温老爸桓彝一起做出决断:弃儒从玄。很快,他俩都成功跻身于玄学超人气组合“江左八达”。
有了谢鲲打基础,陈郡谢氏慢慢有了起色。他的弟弟谢裒官至朝廷高官吏部尚书,儿子谢尚出任封疆大吏豫州刺史,几乎和桓氏一族同时崛起,也都依然遭到传统高门的歧视。谢裒曾为儿子向诸葛恢求婚,结果惨遭拒绝;还被嘲笑为“新出门户,笃而无礼”,也就是暴发户的意思。即使到了数十年后的刘宋时代,谢氏在名义上早已成为顶级门阀,家主谢晦更是高居宰相之位,传统高门荀伯子(曹操头号文臣荀彧的后代)依然不屑道:“天下膏粱,只有我家和琅琊王氏。像谢晦那样的出身,不足数也!”
正因为这样的出身和经历,谢安才和其他高门士族区别开来:既能谈玄论道而挥洒风流,也有经世济国的真才实学。所以,谢安不但对出身低等士族的桓温毫无偏见,就是对更卑微的庶族也放手起用,遵循韩非子“猛将必发于卒伍”的教导铸成了天下第一强兵北府军!

所谓北府军,其实和西晋末年的乞活军一样,都是难民武装。永嘉之乱后,大量来自青州、兖州、徐州的难民举家南渡,聚居于被称为“北府”的长江以北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东晋朝廷鼓励他们组织起来,成为进可北伐中原、退可防守江淮的武装民兵。在这些桀骜彪悍的流民武装里,既涌现出祖狄这样的北伐英雄,也出现了苏峻这种叛乱枭雄。这种让朝廷又爱又恨的混乱组织,直到郗鉴的出现才得以整顿。
郗鉴是山东金乡人,年轻时就颇有声名。他在八王之乱中辞官避世,被乞活军陈午看重,打算推为首领。匈奴攻陷洛阳后,郗鉴逃归家乡,聚集乡人筑垒自守,三年间就拥众数万。后来他率众南渡淮河,外抗羯赵入侵,内平王敦、苏峻之乱,升任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镇守京口。他一手整合了五花八门的难民武装,又把大量淮北流民接应到京口附近,在此基础上首创了北府军。此后,虽然名义上的地方首长屡有变迁,但京口地盘和北府军界一直在郗氏一族的控制下,历时长达四十三年之久。桓温北伐前燕前夕,郗鉴的孙子郗超“识时务为俊杰”,说服家族将徐州刺史职位和北府军力都让给了桓温。可惜枋头一败,北伐军死伤惨重,北府精锐也消耗殆尽。

桓温死后,经过数年努力,执掌朝政的谢安终于清除了郗、桓等家族在京口、广陵一带的势力,可以染指北府了。东晋立国以来的动荡历史生动地证明一个道理:手里没有兵、办啥啥不灵。谢安自己也深有感触:陈郡谢氏掌握豫州方镇十余年,手里的边军就是家族后来居上的资本。等到谢万被桓温废黩、丢掉了豫州地盘,谢氏就一落千丈。所以,谢安派遣最器重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承担起重建北府军的任务,以图内保门户、外抗前秦。
公元377年,谢玄一到任就广发求贤令,大力吸引江淮流域的流民帅。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豪强都投至麾下。这些人都是北方流民武装的头领,长年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稍经组织就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就像毛主席说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北府豪杰之中,刘牢之是核心人物。他出身于将门世家,在江淮流民中人脉活络、势力强大。更重要的是,他的父亲刘建曾是谢氏豫州军中老将,所以深受信赖。这样又红又专的人才,自然被谢玄视为心腹臂膀,史载“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重获新生的北府军,很快就迎来了第一次挑战。

挑战者正是一统华北的前秦。桓温北伐失败后,渔翁得利的前秦先后吞灭慕容前燕、张氏前凉、拓跋代国,统一了北中国,还进而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对东晋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此时此刻,前秦统治者苻坚看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诱惑:
我,氐人苻坚,能成为第一个君临天下的胡人君主么?!
对此,宰相王猛坚决反对:“晋室虽然在偏远的江南,却承继正统,希望不要打东晋的主意。我们应该铲除的是鲜卑、羌虏这些内患啊。” 苻坚一想:这也难怪,王猛毕竟是汉人嘛。等到公元375年王猛一死,他又动了南征的心思。谁料想继任宰相苻融等氐族权贵也极力反对,说什么“谢安、桓冲(桓温的弟弟,时任荆州刺史)都是当世之伟人,有他们在,不能图谋东晋!”
苻坚不乐意了:桓温在时,我还有所顾忌;谢安一介文人,怕他作甚!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不趁着形势大好之时一鼓作气,难道拖到东晋再出一个桓温不成?
公元378年四月,苻坚派长子苻丕统帅三路大军共十七万,进攻荆州北边重镇襄阳,拉开了大规模南征的序幕。以地理形势而论,荆州居于长江上游,得荆州者可顺流直下江南;襄阳又居于荆州上游,得襄阳者可以沿汉水攻占荆州。所以,历代北方武力南下,无不把襄阳作为重点进攻方向,譬如蒙古围攻襄阳四年,襄阳破城而南宋旋亡。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1 22:44:26 +0800 CST  
近日有事耽搁,各位朋友见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1 22:51:33 +0800 CST  
荆州是桓氏根基,无论于国于家都不容有失,桓冲动员了全部七万大军援救襄阳。但七万对十七万实在太过勉强,次年二月襄阳失守,守将朱序被俘。
襄阳虽然丢了,东晋却另有一个宝贵的收获:在这次战役中,谢氏和桓氏两大势力能够捐弃前嫌、精诚合作,为日后合力打赢淝水大战做好了铺垫。谢玄派北府悍将、彭城内史何谦率军增援,在淮河一带有力地牵制了秦军兵力。说起这位何谦,真不愧“悍将”二字,真是遇魔杀魔、遇神杀神,史载他不惧鬼神,凡是遇到供奉鬼神的庙祠就一律焚烧,在历史上留下了“何谦焚祠”的著名典故。

公元378年七月,前秦因为打襄阳受到北府军干扰,恼怒之下派兵报复性地围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是北府前哨,被突然袭击的前秦大军攻陷后,下邳、淮阴、盱眙等地也相继失守,一路南下打到三阿(今江苏高邮),才被北府老将田洛的拼死抵抗逼住阵脚。
守将田洛是江淮流民武装中的老江湖了,早在加入北府军之前就被东晋朝廷封为幽州刺史,称得上身经百战。围城秦军有六万之众,田洛手下不过万余人马。但兵不在多而在精,这些将士都是陪他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兄弟,在数倍敌军面前硬是死死地守了一个月。
三阿之地向来是南北要冲,距离京口、广陵不过百里,离都城建康也就三天马程,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东晋朝廷赶紧派右卫将军毛安之、河间王司马昙率军四万赴援。毛安之出身于将门世家原阳毛氏,一直是东晋皇室用以制衡各路军阀权臣的可靠力量,手下四万人也是中央禁军,可见朝廷把老本也拿出来了。但禁军实在是花瓶,竟被两万前秦骑兵的偷袭打得大败。其他几拨援军也无功而返。
眼见局势危急,谢玄急了:咋不用我们北府军呢!
只因朝野多有怀疑之声:靠着一群乌合之众,所谓的北府军重建不到一年,能打仗么?再说你谢玄还不是靠着有个宰相伯父,还真当自己是千里马啊!
谢玄怒了:是骡
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朝野叹口气:现在而今眼目下,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
公元379年五月底,顶着无数猜疑和压力,靠着谢安的信任和支持,谢玄在北府实行总动员,集结了三万精锐,誓师北上。
临行之前,谢玄与诸将痛饮碗中酒,慷慨高呼:
北府诸君!就在我们前方百里的三阿城中,有我们的兄弟袍泽在浴血厮杀!
北府诸君!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我们的骨肉亲人需要守护!
北府诸君!就在我们身后的大江对岸,有我们的君王、国家、同胞和锦绣山河!
兄弟们跟我来啊,不救三阿不罢休,不破强虏不回头!

六月初,谢玄率刘牢之、何谦等将进抵三阿城南的白马塘。前秦军故技重施,大将都颜率精骑来袭,妄图以骑兵优势冲垮步行劳累的晋军。谢玄早有准备,以刘牢之的前锋队接战诱敌,把目空一切的氐骑引到白马塘西侧的沼泽泥地,然后何谦、诸葛侃等将率伏兵两面夹击,用长枪大斧痛击陷入泥泞的敌骑。都颜被当场斩落马下,骑兵也多半阵亡。晋军随即奋勇追击,直到三阿城下。前秦军正在攻城,没料到东晋援军如此神速,再被田洛从城中冲出反击,数万大军顿时崩溃,只得抛弃辎重器械逃往盱眙。
因为盛产小龙虾的缘故,今天的盱眙名声在外。这地方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说法,淮河穿境而过,湖泊滩涂众多,山陵河川纵横,既是龙虾们生长的洞天福地,也是南方的步兵、水师对抗北方骑兵的绝佳战场。谢玄救出田洛后,两军合为一处,一直追击到盱眙城下。加上沿途招募的流民义兵,晋军此时已有五万之众,和前秦残部基本相当了。杀红眼的北府将士三下五除二就攻破盱眙城,何谦又率水师趁着潮水升起进入淮河,焚毁淮河木桥,把前秦败军堵了个严严实实。秦军进退无门,只得在盱眙北部的君川河畔作最后决战。只不过背水一战的奇迹只属于战神韩信,前秦骑兵无法冲破北府铁阵,反而被步步为营的步兵大阵包了饺子,数万秦军或死或降,只剩主将俱难、彭超逃过淮河去了。这二位也没落下好下场,回国后惨遭苻坚的雷霆之怒,一个自杀,一个罢官。
至此,北府军用三战三捷、全歼强敌的辉煌胜利,为自己成功正名。天下人都震撼地听到了,新生的北府军发出的不是婴儿的啼哭,而是震天动地的怒啸!

淮南战役的惨败,让苻坚领教了书生谢玄和北府草莽的厉害。此后整整三年,前秦不再进攻东线,只派了吕光一支偏师远征西域,去那些弱小城邦身上找点安慰。一转眼到了公元382年年底,连西域也拿下来的苻坚再次寂寞难耐了:天涯已平,只剩下海角啦!灭亡东晋、一统天下之宏愿,不能再拖了!
尽管老成持重的王公大臣都极力反对,但他们不具有王猛那样的威望。乾纲独断的苻坚终于下达了总动员令,在全国范围、所有民族中十丁抽一,又一律征收全国公私马匹,组建了二十七万骑兵、七十万步兵的恐怖大军!怪不得苻坚自信满满道:“我有如此大军,足以投鞭断流!万里长江也无可奈何也。”
公元383年春节刚过,苻坚下达了全面南征的命令,主力进攻方向定为北府军镇守的两淮地区。消息传来,东晋举国震动。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百万大军啊!即便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里也算空前绝后。而当时的东晋户籍人口只有三百多万,能动员作战的军队不过二十万,真正能用于保卫建康的精兵只有几万北府军而已。
末日来临的恐慌迅速蔓延了东晋朝野,直面前秦压力的谢玄也大失方寸,紧急进京请教谢安。谢安却淡定道:“已经另有安排了”然后就拉着谢玄去郊外下棋看戏、登山春游,还故意当着公众的面谈笑风生,没事人一般。
谢安的淡定,让很多人蛋疼。不仅谢玄这样的年轻人一头雾水,荆州刺史桓冲也对部下叹息道:“大敌当前,敌众我寡,谢安还有心情游玩,只派一帮毛头小子拒敌!唉,天下事已可知,我等都要变成披发左衽的胡人了!”名动天下的桓冲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悲观情绪可想而知。得意洋洋的苻坚甚至放出话来:征服东晋之后,就用晋朝皇帝当仆射(人大委员长),谢安当侍中(国务院总理)。

但情急之中的人们都忘了,谢安不仅是旷达风流、宠辱不惊的大名士,更是老谋深算、喜怒不形于色的大政治家。一个曾经重振谢氏家门于既倒、挽救东晋皇室于危亡的人,岂会不懂危机处理的技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2 20:04:09 +0800 CST  
这几天工作太忙,会更新得较慢,大概只能保证两天一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3 01:59:37 +0800 CST  
谢安表面淡定,是要安定人心,这是以寡敌众的必要前提。而平静的水面之下,他的内心早已暗潮汹涌。他精心算计过当前形势:
前秦有一千七百万人口,统治者民族氐人约一百万,其他各族胡人接近四百万。即使按照胡人全民皆兵的部落军制,前秦的百万大军也只有一半军队是胡人。另一半是被强拉壮丁的汉人,不会真心与东晋死战。再者,即便是那一半胡人军队里,慕容鲜卑、姚氏羌族、代北匈奴等都与前秦有亡国灭亲之仇,很可能会当墙头草。如此说来,只有十几万氐骑才是苻坚的死党啊。然而,苻坚已经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去年将聚居关中的十五万户氐人和各位苻氏宗王迁居关东各地,以图镇守地方,所以氐军主力根本不可能一时齐集于淮河战线!
如此算来,尚有机会一搏吧!也只能尽人事而安天命了。谢安闭目微笑,不再管他人言语。

桓冲虽然悲观,却决不愿放弃。他一向是个顾全大局的人,所以才把哥哥桓温镬取的滔天权势逐步还给了朝廷。如今大敌当前,他决定主动为谢安分一分担子。
公元383年五月,桓冲反其道而行之,不退反进,动员大军十万、分兵四路,对前秦侵占的襄阳、巴蜀、鄂西等地发起全线反攻。这一招不愧为名将手法,是变被动为主动,打乱战争时间表,逼迫前秦在尚未充足准备的时候开战。果不其然,桓冲的突然发难大出苻坚意料,严重打乱了进攻计划。他只得改派东线前锋慕容垂、姚苌、张蚝、苻睿等多支精锐兵团,赶赴西线救急。桓冲的反击持续到七月末,在消耗了前秦军元气后适可而止地收兵了。
我不来找你晦气,你还敢主动打上门来!
被桓冲激怒的苻坚,在荆州战事稍定的次月,就仓促地发动了南征。他根本等不及集结所有兵力,而是命令各地将领统兵继进,以至于苻坚亲率的关中兵团已经到了河南项城,凉州军队才到陕西咸阳,幽州、冀州兵甚至到战争结束也还没有抵达前线。慕容垂、姚苌两支精锐大军又被桓冲牵制于荆州战场,未能参战。
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平南大将军苻融的前锋大军依然有三十万之众,汹涌澎湃,如滔天巨浪直扑淮河。公元383年十月,苻融前锋军南渡淮河,攻陷淮南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寿阳是一座历史名城,做过战国后期楚国、三国袁术等势力的国都,而且是东西南北之交通枢纽,淮水、汝水、颍水、淝水等重要水道水路交汇于此,距离京都建康不过三百公里!谢安闻讯,明白决战已经打响,立即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次子谢琰等亲族将领,率领北府军和各地藩镇武装一共八万人,火速赴援。
水师统领胡彬率五千水军先行,没到寿阳就被苻融大军团团围困。但诡异的是,二十五万秦军却没有吃掉这区区五千人。胡彬所部悍勇,但也不是个个兰博,全因为苻融有“围点打援”的念头。他一面围住胡彬,吸引晋军主力参加会战;一面派大将梁成率精兵五万驻于洛涧、阻隔淮河水道,伺机消灭晋军援军。
梁成是前秦名将,出身于氐族豪门,其父是苻坚政变登基的头号功臣。讨伐前燕之战、他率军在荥阳大败燕军主力,从此名震天下;去年又攻占了襄阳,受命为荆州剌史。因此他被苻坚寄予厚望,钦点为南征军的前锋主将。对于这位前辈名将,谢玄心有忌惮,在洛涧之外二十五里处远远扎营。
此时的形势大大有利于秦军:胡彬孤军困守、箭尽粮绝,谢玄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围点打援之计成功在望啊!得意洋洋的苻融赶紧向苻坚报喜“敌人软弱,可以一举歼灭!”苻坚更是个急性子,眼看把晋军主力诱歼于长江以北的计划就要实现,就把大军留在河南项城,自己带着八千轻骑直飞前线寿阳,还派襄阳俘虏的晋将朱序去说降。谁知朱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谢石、谢玄等道:“如果百万秦军都来了,确实难与为敌。如今趁着诸军未能集结,应迅速击破其前锋,则敌军士气坍塌,可破也。”朱序是追随桓温西征北伐的老将了,在东晋军界功高望重。谢玄被说服了,即派刘牢之率五千北府精锐偷袭洛涧。
以五千逆袭五万,以初生北府直面前秦名将,刘牢之可谓勇者无惧!

当夜,刘牢之率五千子弟兵进至洛涧秦营数里外,不想老辣的梁成遍布暗哨,侦知晋军夜袭,已在整军备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尤其是仓促夜战,将略谋巧之类全无用处,刘牢之振臂一呼:“北府弟兄!敌军在前,进可求生求胜,退则死无葬身!”遂以必死决心全力出击。夜战中敌我难辨,秦军看不清刘牢之的虚实,只以为数万晋军倾巢而来,自己又是仓促遇袭,心下不免胆寒。北府军杀声震天,一战之下大破秦军,连名将梁成也措手不及,被当场斩首,其他如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将也被生擒。激战之中,胆大心细的刘牢之还不忘分兵截住秦军后路,又在淮河南岸杀死秦军溃兵一万五千余人。
洛涧之战的辉煌胜利,放了一个大大的卫星,把东晋将士的疑惧之心一扫而空,轮到前秦军心动摇了。苻融连夜撤围北渡,北府主力和胡彬余部胜利会师,随即继续进发,直逼淝水。苻坚登上寿阳城头,眺望见八万晋军军容整肃、遮原蔽野而来,甚至把城外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当作了东晋士兵,于是责问苻融:“这难道不是强敌吗?怎么能说软弱呢!”
连苻坚都有所动摇,更不用说那些听闻了洛涧惨败的普通将士了。他们大多不是氐人,如果晋军软弱可欺,那么跟着苻坚一起打劫还算有利可图;可是晋军如此强悍,自己何苦为前秦卖命呢?这种微妙的心理不胫而走,迅速蔓延在二十多万前秦大军心头。
苻坚只能自我安慰:当年曹操何等英雄,可竟然傻里傻气地和孙刘打水战;我可比曹操强多了,至少引诱晋军到江北决战的战略意图还是实现了嘛。以骑击步,以众欺寡,接下来的决战我赢定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3 19:13:15 +0800 CST  
十一月的淮河之畔,已是寒风凛冽、雨雪霏霏。如同猛虎一般互相窥视的秦晋两军,终于在淮河的支流淝水两岸对峙列阵。一方是号称五胡最强君主的苻坚御驾亲征,一方是士族领袖谢氏统帅的北府群英,多达三十二万大军展开大对决!
两军夹河对峙,却都难以强渡攻击,陷入一种紧张的沉默中。最后,谢玄派人送来的书信终于打破了僵局:“你们悬军深入,应该速战速决,如今却在河边列阵对峙,难道是要打持久战么?不如贵军稍稍后退,让我军过河,痛痛快快一决胜负!”
饱揽群书的苻坚立刻想起了宋襄公的故事。春秋晚期,宋国和楚国争霸,对峙于泓水。楚将请求宋军后退,让楚军渡河决战。宋将建议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却被信奉仁义道德的宋襄公拒绝。结果等到楚军登陆猛攻,宋军一败涂地。
难道谢玄这小子想让历史重演?发什么春秋大梦呢!我苻坚虽然也被誉为“仁义之君”,但绝不是宋襄公那种书呆子。我要将计就计,等你半渡而击之!苻坚谋算已定,就答应退后。
宋襄公的典故,文华绝代的谢玄怎会不知!他压根没指望苻坚是宋襄公那样的傻瓜:
我有百战百胜的北府铁军,面对尔等何须惧怕;
作为真正的强者,我们从不把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对方犯傻;
我们只希望有一个足够的战场,可以痛快厮杀,仅此而已!
当然,除了主动求战的勇气,谢玄确实还有阴招:苻坚对南征抱有必胜信心,所以把历来俘获的汉人高官显贵都带在身边,打算攻占建康后让他们和东晋皇帝拍个全家福。除了前面出场的朱序,还有前凉亡国之君张天锡、东晋平虏将军徐元喜、安丰太守王先等。这些人早都作了谢玄的内线,暗自联络秦军中的旧部亲故和汉人官兵,一等秦军后退,千百人顿时在后方高呼喊叫:“秦军败矣,秦军败矣!”
想那秦军有二十多万,真可谓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站在后排的士兵根本看不到前线的战场形势。而且,列于后阵的士兵一般都是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蛋子,本来就对突然后退的军令犯嘀咕呢,猛一下又听说前面败了,小心肝顿时扑通起来。
北府军来了!在君川打得秦军全军覆没的北府军来了!在洛涧以一杀十、斩杀梁成的北府军来了!许多前秦士兵终于在紧张和谣言中精神崩溃了,旗帜一倒、扭头就跑。正在前线监视晋军渡河的苻融听得后军骚动,心知不妙,赶紧纵马阻止。不料擅长水战的晋军渡河奇快,转眼间很多人已经狂呼大啸着杀过来。苻融闹得顾头就顾不了尾,来回折腾中失足落马,转眼间就被眼疾手快的北府兵割下了脑袋。
前敌总指挥苻融竟然阵亡了!这一噩耗更加印证了秦军战败的小道消息。这一下,真可谓“树倒猢狲散,就怕跑得慢”,在北府军的凌厉突击下,二十多万秦军总崩溃了,史载“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逃兵们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到了,昼夜不敢休息,加以冬日饥寒,死者十之七、八。
混战中,苻坚中箭负伤而逃,自己乘坐的云母车也被晋军缴获。他只带了一千多骑兵逃过淮河,可谓全军覆没。沸沸扬扬的淝水之战,就这样以战前诸人都不曾料想的方式,不可思议地落下了帷幕。

奇迹般的淝水之战,不但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彻底改写了诸多豪杰的个人命运。
接近一统天下的苻坚功亏一篑,败后叛乱蜂起,身死国灭。当初他东迁氐人分镇关东时,近臣赵整曾以歌劝谏:“远徒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谁料一语成谶。淝水之战时,慕容鲜卑、姚氏羌族的主力部队正与荆州桓冲拉锯,躲过一劫。随后两家起兵复国,瓜分前秦天下,建立了后秦、后燕、西燕诸国。凉州的河西鲜卑和小月氏、陕北的铁弗匈奴、河中的丁零等也揭竿而起,纷纷割据一方。北中国再次陷入混战之中。
淝水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下围棋。客人询问战事如何,他以一贯的淡定答道:“小孩子们已经破贼了。”然后没事人般下完围棋。只是进入内室的门槛时,他已按捺不住心中狂喜,把木屐的齿都给踢断了。然而,狂喜的他依然保持了异常清醒的头脑:战后谢安以北府军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以“处贵而遗权”作为家训,还带着谢玄、谢石等亲族功臣功成身退。谢安死后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墓碑却是“无字碑”,把一贯的淡定韬晦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
谢安写的一首长诗,可以表明他的心迹吧,谨摘录如下: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外不寄傲,内润琼瑶。朝乐朗日,啸歌丘林。入室鸣琴,微言洗心。幽畅者谁,在我赏音。

谢氏一族主动隐退,得以避免类似桓温时代的政治斗争,保住了顶级门阀的崇高地位,但对北府军的影响力也就随之消退。而东晋朝廷先后委派宗室王爷、外戚等出镇京口北府,却因为外来人的身份不能在北府军中扎下根基。就这样,不可思议而又似乎命中注定,北府军竟然不再依附于某个派系门阀,而获得了自主生长的广阔空间,如同原野上的草莽,莽莽苍苍、燎原成长,最终成为覆盖大地的力量。
淝水之战后,草莽一般强劲生长的北府军,继续孕育出无数草莽英雄。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名叫刘裕。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3 19:19:59 +0800 CST  
@胶东无痕 2012-08-24 11:18:28
说白了还是属于内战!楼主,要懂民族大融合好吧

-----------------------------
确实属于民族融合,但在下以为,尽然叫做“融合”,就说明本来是异质。不以事后之观念看待当时之事件,才是实事求是的写史态度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2:48:46 +0800 CST  
@yangshuangzhi 2012-08-24 09:29:09
历史总是有那么多相似.华夏可是走了多少轮回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六道轮回,世事也是如此。只不过人类孜孜以求的,应是螺旋式上升的轮回,而非原地打转的轮回。读史以鉴未来,也应抱着这样的动力吧。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2:51:24 +0800 CST  
@wdl6231 2012-08-24 00:12:24
回复第1楼(作者:@叶落如刀 于 2012-03-03 14:46)
2、烽火戏诸侯
褒国是一个古老的邦国,始祖有褒氏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成为夏朝分封的13个亲族……
==========
周朝即有面条乎?......
-----------------------------
呵呵,网上看过韩国KBS电视台的《面条之路》(Noodle Road)。韩国人的说法可以一笑,我国面条的历史确实源远流长,北魏《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水引饼”,是一尺许长,薄如“韭叶”的水煮面食,也就是面条啦。当时通称为“汤饼”“不托”“溥饪”等等。你看电影《赵氏孤儿》开头,葛优在饭馆里用类似火锅的方式煮食的食物,就是面条,电影好看与否不说,至少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食风格还是考证严谨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2:57:42 +0800 CST  
@落尘泡泡 2012-08-24 13:31:59
谢公乱世之间先隐,而后临危受命,救家族和万民于水火,最后功成身退,虽然谈玄论道清雅风流,却保留了一颗儒生本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如果在开明盛世必是贤臣,实为我等读书人的典范,生逢当今,不如也学谢公,大隐于市,修身齐家。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居安而思危,位卑亦忧国。公民社会和儒家传统,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4:09:49 +0800 CST  
@hyflux12345 2012-08-22 20:33:37
吕光是不是就是那个一个人灭一国的奇迹
-----------------------------
前秦派吕光远征西域,除了弘扬国威、拓土开疆,确实有迎接佛教高僧鸠摩罗什入华弘法的原因。其实,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佛教传播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hyflux兄既然提到了,在下就把这段历史也写一点吧,算是插播,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4:16:01 +0800 CST  
插播篇:战火里的佛光: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佛教与文化思潮小史
1、手举屠刀的天王:五胡君主的佛教狂热解密
从古至今,宗教的发轫往往源自民间异人的突然出现,但要实现广泛传播和获取社会地位,必然要依赖世俗统治者的崇奉;而世俗统治者对于宗教的崇奉,也是出于精神和政治上的需要。两者相互结合,各取所需。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罗马四帝内战中为了谋求基督徒的支持和上帝的保佑,许诺一旦获胜就信教,大事成功之后果然一纸令下,基督教从地下组织一跃成为罗马国教;公元752年,为了感谢教皇对自己谋朝篡位的支持,法兰克蛮族的丕平向罗马教皇献土输诚,从此确定了天主教在西欧的独尊地位;公元1295年,蒙古伊儿汗国(今伊朗、阿富汗等地)爆发内战,合赞汗在决战前夕向安拉祈祷求胜,成功后强制汗国蒙古人全体改宗皈依,奠定了伊斯兰什叶派作为伊朗国教的地位……
佛教也不例外。中国佛教的开始,源于汉明帝的一个梦;中国佛教的勃兴,来自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君主的全力扶持。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梦见一个会飞的金人,认为就是传说中西方的佛,于是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求佛。从此佛教传入中土。但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直到近两百年之后的魏嘉平二年(公元249年),才有一个名叫朱士行的汉人在洛阳受戒为僧,成为汉人和尚的始祖。佛教传播的长期停滞,是因为与儒家信仰的根本矛盾:沙门不敬王者,是为不忠;不得娶妻生子,是为不孝;所以做和尚就是不忠不孝,怎能自存于天地之间?
而抛开理念之争,仅仅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传播佛教的利弊也有着极大的争议。反对者指责崇佛不能护国,只能害国,佛教实乃亡国之教,其原因有三。一者,佛教使国力虚耗,所有僧尼出家不事劳作,佛庙偶像金碧辉煌,都要无数财富来供养;二者,佛教使人心软弱,佛教人不杀生、不存欲,人信佛必无争夺之心,国信佛必无战争之志;三者,佛教使民族衰败,出家之人以色为戒,断然不能生育繁衍,这简直就是愚人自杀的悲剧。
那么,为何到了五胡乱华的时代,佛教突然人品爆发,流行于中国社会呢?
有人说是因为乱世之中,人们需要精神寄托。那么,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三国时代,混战之惨烈并不亚于五胡乱华,佛教却没有大流行,而是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发挥了巨大的历史影响。汉末三国之乱与晋末五胡之乱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汉人内战,后者是胡汉对战。从西晋末年到隋朝建立,长达四百年的时间,以五胡为代表的各异族蜂拥而入、肆虐中原,在带来血与火的同时,也带来思想文化上的异物——佛教。
政教结合:胡人与胡神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少有二十四位胡人或胡化汉人君主以“天王”作为统治者头衔,与此同时,南方汉人君主仍使用秦汉以来的“皇帝”称号。胡人政权的这种习惯直到鲜卑族的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59年),才正式停用天王头衔,改用皇帝称号,而此时的北周已经深度汉化,仅仅22年后就被汉人杨坚建立的隋朝所取代。实际上,佛教典籍里的“天”来自梵文deva,是汉语里的“神”的意思,天王就是具有神力的君王,是典型的王权与神权合一的印度教传统,后来被佛教所继承。印度崇信佛教的笈多王朝君主和东南亚佛教君主都使用天王头衔。在佛教天王理念推动下的佛教,在伦理和政治运作上都与汉人儒家相对抗。

2、戎君当信戎神:羯族与第一次佛教高潮
佛图澄是西域人,应该是来自龟兹,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以七十九高龄来洛阳传道,于后赵建武十四年(公元348年)逝世,三十八年间亲授门徒近万,主持建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掀起了中土佛教的第一次高潮。
佛图澄的成功,除了自身学术高超之外,更关键的因素是羯族政权的大力扶持。佛图澄来洛阳不久就遇上匈奴刘曜军队攻陷洛阳,西晋灭亡。兵荒马乱之间,佛图澄主动找到羯族军阀石勒的部将郭黑略,通过表现神通获取了郭的皈依,并进而被石勒所崇奉。到了羯族建立后赵政权,更是把佛图澄奉为国师,把推广佛教作为国策。对于这一变化,《资治通鉴》记载:……虎乃下诏问中书曰:“佛,国家所奉。里闾小人无爵秩者,应事佛不?”著作郎王度等议曰:“王者祭祀,典礼具存。佛,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汉氏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立寺都邑以奉之,汉人皆不得出家;魏世亦然。今宜禁公卿以下毋得诣寺烧香、礼拜;其赵人为沙门者,皆返初服。”虎诏曰:“朕生自边鄙,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其夷、赵百姓乐事佛者,特听之。”
这段记载透露了三个重要信息:第一,佛教虽然早在东汉时代已传入中原,但直到五胡乱华之前,国家都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只允许外来异族人建庙信奉,因而佛教没有显著影响中国人;第二,孔子早就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因此作为汉人的王度认为“佛,外国之神,非天子诸华所应祠奉”,这代表了儒家对佛教的抵制态度;第三,石虎认为:“朕生自边鄙……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正所应奉”,以石虎为代表的羯族统治者坚持“胡人”的自我认同,而且故意开放汉人信佛禁令,以推广这一“戎神”。
石虎此人,堪称史上第一畜牲,残暴嗜血,却也是第一个把佛教徒奉为国师的统治者,真是天大的讽刺。其原因当然不是他良心发现,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是因为“戎君当信戎神”罢了。正因如此,他也信奉佛教以外的其它戎神。《晋书》记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又说石勒的祖父叫做耶奕于,即是波斯语的eelkhany,是部落头人的意思。羯族是依附于匈奴的民族部落,其领袖和民族主体都是西域胡人,也就是属于波斯族系的中亚和新疆地区的粟特人。在伊斯兰入侵之前,波斯人的国教是锁罗亚斯德教(即祆教、拜火教),因此羯族石氏也一直祭祀锁罗亚斯德教的主神“胡天”。《晋书》记载羯族军人还曾谋划在锁罗亚斯德教教堂发动武装兵变。以谋杀汉人大将冉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4:17:00 +0800 CST  
3、抢钱抢粮抢和尚:氐羌与第二次佛教高潮
鸠摩罗什,西域龟兹人,祖籍天竺。公元343年生于龟兹,413年卒于长安。
鸠摩罗什的一生陷于战乱之世,惟有向心灵寻求解脱。他本是龟兹国的王室宗亲,母国处于焉耆、前凉、前秦的争夺侵攻之中,屡遭大难。在此背景下,鸠摩罗什追随母亲出家为僧,成为名动四方的佛学大师,连远在长安的氐族前秦的苻坚天王也动了心,《出三藏记集》记载了他的霸气决定:抢人!
公元383年,苻坚派骁骑将军吕光领军远征西域,特意嘱咐道:“闻彼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但吕光攻克龟兹后,苻坚已经淝水战败,不久死于羌族姚苌之手,前秦灭亡。吕光割据凉州,鸠摩罗什也在凉州呆了十六年。
这只是鸠摩罗什第一次被抢。很快,建立后秦的羌族姚苌就邀请他前往长安,但吕氏严词拒绝。姚兴即位后,觉得还是苻坚的办法管用,你不给我就抢,于公元401年派遣陇西公姚硕德西伐吕氏,这一仗一直打到年底,终于大破氐军,硬是把鸠摩罗什迎入了长安城。从此鸠摩罗什在华北传道十二年直到逝世。
姚兴这人是狂热的佛教徒,“托意于佛道,公卿以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他本人还撰写三篇有名的佛教论文,但对儒家思想没有任何作品。最能体现姚兴以“佛教神王”自居的是,他竟把自己的宫廷称作“须弥山”,并模仿帝释天的天宫建筑巨型浮图。在他影响下,整个羌族贵族都视鸠摩罗什为圣人,大将军常山公姚显,左将军安成侯姚嵩等先后皈依佛教。实际上,除了苻坚、姚兴以外,此时的胡人君主都把佛教当作自己的神圣光环。匈奴族的赫连勃勃厚着脸皮自称“勃勃是人中之佛,堪受僧礼”,还把佛像画在了自己的披风上。

4、沙门与王者:鲜卑与佛教第三次高潮
经过各胡族政权的大力扶持,佛教在北中国的传教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拓跋鲜卑崛起代北、南下中原之后,也依循胡族惯例崇佛。北魏拓跋圭平定河北后,崇奉僧团领袖法果,法果也投桃报李,称拓跋圭“即是当今如来”,把世俗统治者捧为宗教主神,在中国历史上罕见地创造了政教合一、人神合一的理论体系。北魏鲜卑也把佛教立为国教,把佛教推向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统治性宗教地位!
法琳《辨正论》记载:汉人统一王朝的西晋愍帝(公元313~316年)时代,全中国佛寺仅有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即使到了以出家崇佛闻名的汉人君主梁武帝萧衍(公元502~549年),其统治下的南部中国僧尼也仅八万二千七百余人。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胡族当政的北中国,到了北魏时代(公元386~534年),竟然发展到了国家大寺四十七所、贵族寺庙八百四十九所、民间寺庙三万余所,僧尼总共二百万人!
在这种举国狂热的宗教氛围下,佛教已经登上了历史的巅峰。然而,随着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佛教的命运悄然发生着微妙而深远的变化。一方面是神权与王权的冲突,日益稳固的王权,对强大而傲慢的神权抢占社会资源不满;另一方面是胡族的汉化加深,拓跋鲜卑开始有意识地自我汉化,从宣扬自己是“黄帝苗裔”到后来的全面汉化,挣脱了“戎君当信戎神”的意识束缚,为本土儒教和道教的复兴带来了契机,也给佛教的失宠埋下了伏笔。
公元429年,北魏正式恢复魏晋时代的正统华夏行政体制,在文化和政治上复兴儒教,北魏汉臣高允兴奋地说:“千载一时,始于今日”。公元440年,在儒臣崔浩和道士寇谦之的联合阵线影响下,北魏太武帝弃佛信道,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公开指责佛教是“胡神”、“西戎虚诞”、“鬼道炽盛”,随后下令全国灭佛:“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此历代之伪物!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一切浮图形象及胡经,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虽然在太武帝死后,文成帝又下诏恢复了佛教,但经此大劫,佛教再未能恢复往昔盛况。五胡乱华以来,伴随胡强汉弱而来的佛盛儒衰的局面,终于得以扭转;历史的巨轮,在碾压过无数尸骨血泊之后,再次奔向希望的原野。

5、礼崩乐坏:三国以来佛教在汉区的发展
从曹魏代汉到隋朝灭陈,共计369年,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礼崩乐坏的大时代。
大致说来,曹操在《求贤令》首次提出“唯才是举”,否定了儒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政治理念,其家族代汉之举又粉碎了儒家君臣秩序体系,后来的司马氏青出于蓝,更是以诈谋夺取天下的功利主义者。上梁不正下梁歪,整个社会的观念风气因此发生急剧的变化,汉武帝以来确立的正统儒家观念体系分崩离析,以非难和藐视纲常名教为乐事的玄学清谈成为汉族士人的主旋律。
玄学这东西,很多人称赞为魏晋风骨、思想解放之类,其实说白了就是古代嬉皮士,成天到晚谈些灵魂、反战、环保之类纯洁时髦的话题,兴致来了再吸毒酗酒搞场群P,既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视为垃圾,也把一切认真工作踏实生活的人骂作傻B。这样的思想,这样的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而且不少。
所以有人会辩解说,玄学清谈的人,虽然无能,但至少不是坏人,是对汉末以来血腥混战、人欲横流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无奈之下采取不问俗事、消极对抗的姿态啊。儒家自己不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吗?
是的,孔子还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很难真正拿明末大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标准来要求普罗大众。因此玄学清谈,如果是老百姓在酒桌上自娱自乐自然无妨,要是大学教授在象牙塔里为此写上几百万字的专著,更能为人类社会思想的丰富性作出贡献。然而,如果是一个社会的公务员阶层也是嬉皮士呢?
那这个国家就完蛋了。
可魏晋时代就是这样,上到王公贵族,下到行政官僚,都以吹牛扯淡混日子为荣,以踏实工作为耻;以占着茅坑不拉屎为荣,以认真负责为耻;以吊儿郎当瞎胡闹为荣,以遵守秩序为耻。说轻了,这是没有做官的职业道德,说认真点,这是没有做人的良心。
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极具讽刺性的桥段:
东晋末年,群胡乱华,羯族军阀石勒俘虏了宰相王衍,批评他管理不善。王衍一向是玄学大家、清谈之王,就辩解说自己本来就不喜欢从政,所以当官时只拿钱不干事的,干砸了也不关他的事。石勒大怒说:“你身居高位,年轻时就被朝廷重用,一直干到白头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朝廷政事呢?天下的苦难,正是你这样的家伙的罪过!”,一怒之下把这一大票玄学名流公卿贵族全灭了。临死前,王衍看着同类们说:“唉!虽然我们不如古人,但如果以前不崇尚浮华虚诞,而是勉力匡扶天下,也不至于落到今天的地步啊。”
悔之晚矣,雨打风吹去。
只可惜了,为这帮混账陪葬的,是那沦亡的大好河山,苦难的万千苍生。
行文至此,耳边响起孔夫子苍老却坚定的声音:“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禁泪流满面。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4:18:11 +0800 CST  
以上只是在下对当时那段历史思潮的浅薄之见,对佛教、老庄玄学的思想性并无任何不敬之意,而是检讨社会思潮与国家命运的互动关系,谨供茶余饭后一笑之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14:36:18 +0800 CST  
@四方为围 2012-08-24 22:14:43
@叶落如刀 2012-08-24 14:18:11
3、抢钱抢粮抢和尚:氐羌与第二次佛教高潮
鸠摩罗什,西域龟兹人,祖籍天竺。公元343年生于龟兹,413年卒于长安。
鸠摩罗什的一生陷于战乱之世,惟有向心灵寻求解脱。他本是龟兹国的王室宗亲,母国处于焉耆、前凉、前秦的争夺侵攻之中,屡遭大难。在此背景下,鸠摩罗什追随母亲出家为僧,成为名动四方的佛学大师,连远在长安的氐族前秦的苻坚天王也...........
-----------------------------
呵呵,犯了个低级错误。谢谢四方兄提醒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22:28:24 +0800 CST  
@yupeijun01 2012-08-24 20:02:33
回复第38楼(作者:@叶落如刀 于 2012-03-05 23:04)
@救国青年精英 2012-03-05 19:54:23
@sweet1444 2012-03……
==========
楼主喜欢你写的东西,特意申请了个号,楼主加油。......
----------------------------
谢谢你,我们一起加油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4 22:30:01 +0800 CST  
@党卫队头目 2012-08-25 08:51:45
楼主写的真的很好,一定要坚持写完啊!!!语言比较诙谐幽默,谢谢你,我问们几个同学都在顶你!!!加油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谢谢同学,这本书稿本来就是打算写给年青人看的,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8-25 10:53:01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