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年代的故事这样讲才精彩

不过,国焘当时并不知道已经痛失好局,他还以为靠着一个“皮衣”暗号,一份措辞含糊的“密电”,就完成了“送瘟神”计划,自己大赚无赔。为此,在与中央进行了一番电报战以后,他于9月15日发布《大举南下政治保障计划》,于17日发布南下命令。据此,左、右两路军分别从阿坝和包座南下,陆续向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右路军南下草地时,应该又出现了一定损失,但因为比第一次有了准备,损失会小些)。到了10月5日,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会议,向主要干部解释草地分裂缘由。从解释的结果,连何长工这等主席井冈山旧部都站在国焘一边,只有老总持保留态度来看,效果相当之好。
那么国焘是怎样解释的呢?笔者根据正统党史中透露出来的只言片语分析,他主要是把主席关于万不得已主要干部可以去外蒙的说法,加以渲染发挥,说中央北上方针其实就是牺牲十万红军,掩护少数中央领导经外蒙逃往苏联避难,是彻头彻尾的逃跑主义。而自己率领大家南下,才是真正坚持扎根祖国,坚持革命斗争。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主席还没有在陕北打出抗日统一战线大旗,搞出新的政治局面之前,一定要让四方面军将士甚至五、九军团官兵,在千里跋涉退入外国和就地坚持革命斗争两者之间作出选择,他们选择就地坚持斗争应当是发自内心的。
利用将士们发自内心的拥护,国焘乘热打铁,干脆上演黄袍加身闹剧。他促成会议作出决议:不再接受中央领导,另行成立临时中央,总书记一职当然由国焘自己担任,这也算是圆了他从1927年开始就日思夜想的梦。天无二日,党无二主,国焘既然自认为正统,便要宣布合法的中央为非法。他炮制的具体处理方案是,主席、总理、洛甫、博古四常委,开除党籍,下令通缉;叶帅、尚昆撤职查办。但该方案只告诉了他的部下,并未用电报通知被处理者本人。
国焘之所以把事情做得如此决绝,除了将士拥戴给了他底气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中央北上走的是一条死路。因为从包座到外蒙,路上既有山隘、大河、沙漠这些自然险阻,更有西北各路军阀围追堵截。而中央连非战斗人员在内,合计不过八千人,用国焘的话来说,最多就是几个中央领导逃到外蒙。而按他内心想法,更大的可能是队伍对敌人消灭,中央领导悉数被敌人捕杀。同时,他也要防备中央没被敌人消灭,而势必不断来电发号施令,继续让四方面军北上。此外,即使中央真的被消灭,也必须另立中央。否则,老斯又会整合在苏联的中共残余力量组成新的中央,新中央必然再派钦差大臣到军中对国焘发号施令。因此算来算去,国焘必须在此时与中央决裂,这样既能提前满足自己领袖欲,又显得自己有先见之明,还不会留下后患,真所谓何乐而不为?那么,中央的区区八千之众是怎样在主席运作之下,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发展壮大的呢?请看第二十八章《安家陕北》。
在即将结束本章之际,笔者还想谈谈草原分裂的性质。笔者认为,中共诞生到了第十四个年头,已经同时涌现出两位具有独立自主领导党发展能力的领袖人物,即主席和国焘,草地分裂其实就是两人的巅峰对决。相比之下,主席对敌斗争战略眼光和技巧,都比国焘高出无数。因而,尽管国焘军事实力占绝对优势,内斗技巧也可圈可点,却很难战胜主席。国焘唯一机会只有,使用强力胁迫中央南下,从而迫使主席归附,成为自己的军师。
然而,不能因为国焘的失败,就认为他是革命的破坏者。一支革命队伍要战胜敌人,内部产生最为优秀的领袖是必要前提。但产生过程一定不会是具有革命道德的温文尔雅之举,而是充满了权谋和血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脱颖而出的竞争者足够优秀。这就跟动物界,鹿群产生鹿王,猴群产生猴王,是一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国焘充当主席“陪练”,也算是他为革命作出的一份独特“贡献”。而四方面军也毕竟是在他领导下壮大起来的,中央红军北上时若无四方面军掩护,根本突破不了包座;草地分裂后若无四方面军返身向南挡住老蒋追兵,也很难顺利到达陕北,即使到了也未必站得住脚。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拿草地分裂这件事本身来说,国焘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也很大。如果他后来不出走,即使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历史评价也低不到哪里去。
反观主席在这场斗争中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与通常概念中不一样的主席。通常概念中的主席,似乎只讲斗争不讲妥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主席在这场斗争中,拒绝了彭总通过绑架陈、徐脱身的冒险主张,做好了万一单独北上不成,就放下身段向国焘陈述北上理由的思想准备,表现出了为了革命大局,在万不得已情况下牺牲个人前途(当然,也不是无原则牺牲个人前途)的坚强党性。当然对于这样的分析,很多朋友会提出质疑,有些甚至认为笔者走火入魔。但笔者想请这些朋友仔细想一想,当时中国革命所处的危险局势,是否容许主席在被迫南下的情况下,冷眼旁观国焘拙劣战略规划不发一言,坐待国焘失败而代之。主席要是那样做了,不就把自己降低到与国焘一样的野心家水准了吗?难道他坚强党性是假的吗?事实上,关于隐藏在伟大领袖光辉形象背后的主席坚强党性,一直到主席逝世都没有发生过改变,详细分析则要请大家耐心地看下去。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5:12:44 +0800 CST  
@terry03 2015-09-07 00:04:44
楼主写得不错,但我觉得你有神化主席之嫌。主席的优点是眼界高、乐观、会用人,恩来的优点是组织强、善于处理细节,两人很好的结合是中国之福。特别是在严酷的环境中,中共从一个知识分子俱乐部变成一个坚强的组织,毛周居功至伟。朱德的优点是忠厚、职业军事家和有自知之明,这在党内非常难得。
我感觉楼主写毛张之争,过分强调毛的作用,忽视了周的作用,其实张一开始对毛不太了解,主要是针对周的。就是有朱德的介绍......
-----------------------------
@zhaoyu1027 2015-09-07 08:50:52
不太同意你所认为的张国焘与周恩来关系。你可能没看过张国焘《我的回忆》,草地分裂一节,张最恨二十八宿,次恨毛主席,对周总理没什么特别厌恶,对朱德评价很好。我写这段的很大部分史料就来自于《我的回忆》。
那么,张国焘与周总理在草地分裂时的关系,是否如张国焘回忆的那样呢?我认为是的。张国焘在前面,对周总理与他一起策动南昌起义,失败后面对瞿秋白批判的态度,六大后与共产国际关系等,有着详尽描述。尤其......
-----------------------------
@terry03 2015-09-07 09:13:37
我说你神化毛,是说你在毛四渡赤水、跟张国焘斗争这段把毛写得太神了。的确,毛在井冈山和苏区的时候不断进行转移,从弱到强,最终建立了大片根据地。但你简单拿以前的经验来类比长征,未免过于简单,毕竟长征时红军的处境与受到的关注度跟井冈山、苏区时是没法比的。你从事后来揣测毛当时的谋划,感觉有点想当然。
张的回忆录是事后写的,他事后当然看清楚他要对付的主要是毛,但在当时他未必能有这样全面的认识。张最......
-----------------------------
@zhaoyu1027 2015-09-07 09:20:53
毛张斗法还有很多内容没发,等全部发完,你看过后我们再探讨,现在只探讨四渡赤水。我写四渡赤水,对进攻郭勋祺一战明显批评了毛主席指挥有问题,你认为哪里神化毛主席,请具体指出来,我们一一探讨。
-----------------------------
@饭桶饿死鬼 2015-09-07 10:40:06
神化就神化,要好好神化,演义,演绎,不神化,谁看?只是人物还有层面能否更丰富一点。
-----------------------------
我真没神化毛主席,是根据毛的性格和还原当时形势,如实分析他决策意图。本文写的是党史,而不是个人传记,对事不对人,人物要为事件服务。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6:13:04 +0800 CST  
@terry03 2015-09-07 00:04:44
楼主写得不错,但我觉得你有神化主席之嫌。主席的优点是眼界高、乐观、会用人,恩来的优点是组织强、善于处理细节,两人很好的结合是中国之福。特别是在严酷的环境中,中共从一个知识分子俱乐部变成一个坚强的组织,毛周居功至伟。朱德的优点是忠厚、职业军事家和有自知之明,这在党内非常难得。
我感觉楼主写毛张之争,过分强调毛的作用,忽视了周的作用,其实张一开始对毛不太了解,主要是针对周的。就是有朱德的介绍......
-----------------------------
@zhaoyu1027 2015-09-07 08:50:52
不太同意你所认为的张国焘与周恩来关系。你可能没看过张国焘《我的回忆》,草地分裂一节,张最恨二十八宿,次恨毛主席,对周总理没什么特别厌恶,对朱德评价很好。我写这段的很大部分史料就来自于《我的回忆》。
那么,张国焘与周总理在草地分裂时的关系,是否如张国焘回忆的那样呢?我认为是的。张国焘在前面,对周总理与他一起策动南昌起义,失败后面对瞿秋白批判的态度,六大后与共产国际关系等,有着详尽描述。尤其......
-----------------------------
@terry03 2015-09-07 09:13:37
我说你神化毛,是说你在毛四渡赤水、跟张国焘斗争这段把毛写得太神了。的确,毛在井冈山和苏区的时候不断进行转移,从弱到强,最终建立了大片根据地。但你简单拿以前的经验来类比长征,未免过于简单,毕竟长征时红军的处境与受到的关注度跟井冈山、苏区时是没法比的。你从事后来揣测毛当时的谋划,感觉有点想当然。
张的回忆录是事后写的,他事后当然看清楚他要对付的主要是毛,但在当时他未必能有这样全面的认识。张最......
-----------------------------
@zhaoyu1027 2015-09-07 09:20:53
毛张斗法还有很多内容没发,等全部发完,你看过后我们再探讨,现在只探讨四渡赤水。我写四渡赤水,对进攻郭勋祺一战明显批评了毛主席指挥有问题,你认为哪里神化毛主席,请具体指出来,我们一一探讨。
-----------------------------
@饭桶饿死鬼 2015-09-07 10:40:06
神化就神化,要好好神化,演义,演绎,不神化,谁看?只是人物还有层面能否更丰富一点。
-----------------------------
我真没神化毛主席,是根据毛的性格和还原当时形势,如实分析他决策意图。本文写的是党史,而不是个人传记,对事不对人,人物要为事件服务。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6:13:04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07 12:48:06
回顾1929年1月14日以来朱、毛分歧,应该说,两人都有一定的错误和局限性。但总体而言,都是功大于过。先说老总:大庾之战,为了造成不能回井冈客观事态,欺负主席不懂军事战术,故意做出错误部署。结果,非但导致连续失利,甚至连中央都被惊动,发出了“二月来信”。但话又说回来了,若不是主席执拗的井冈情结,老总又何必出此下策?而在罗福嶂主张分兵,与4天后的“二月来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好在主......
-----------------------------
朱德部队战斗力强,战将如云,毛主席不赖上,中国革命如何胜利?
我查到的史料是,朱德决策大柏地伏击战,林彪当时不够成熟,还提不出这么好的建议。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7:15:42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07 12:48:06
回顾1929年1月14日以来朱、毛分歧,应该说,两人都有一定的错误和局限性。但总体而言,都是功大于过。先说老总:大庾之战,为了造成不能回井冈客观事态,欺负主席不懂军事战术,故意做出错误部署。结果,非但导致连续失利,甚至连中央都被惊动,发出了“二月来信”。但话又说回来了,若不是主席执拗的井冈情结,老总又何必出此下策?而在罗福嶂主张分兵,与4天后的“二月来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好在主......
-----------------------------
朱德部队战斗力强,战将如云,毛主席不赖上,中国革命如何胜利?
我查到的史料是,朱德决策大柏地伏击战,林彪当时不够成熟,还提不出这么好的建议。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7:15:42 +0800 CST  
@Lancer2 2015-09-07 13:48:45
老毛不是神,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一方面军不到2万了,单独北上风险很大,想让红四方面军抬轿子,护送老大们去蒙古边境而已。这种事情,张国焘不愿意干。一方面军从八万六减少到2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护大领导们。
-----------------------------
从夹金山到包座这段路,就是四方面军抬的轿子。没有没有四方面军,单靠中央是到不了陕北的。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8:53:14 +0800 CST  
@Lancer2 2015-09-07 13:48:45
老毛不是神,也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已。一方面军不到2万了,单独北上风险很大,想让红四方面军抬轿子,护送老大们去蒙古边境而已。这种事情,张国焘不愿意干。一方面军从八万六减少到2万,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保护大领导们。
-----------------------------
从夹金山到包座这段路,就是四方面军抬的轿子。没有没有四方面军,单靠中央是到不了陕北的。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18:53:14 +0800 CST  
@terry03 2015-09-07 15:15:12
在权力斗争中,张国焘还是缺乏耐心、魄力和胆量。如果他觉得无力解决不可取,他完全可以采取和平的手段夺权,其实他的时间很多,不应该急躁。她完全可以效仿遵义会议时期的做法,成立张、朱、毛军事三人团。可惜呀。
-----------------------------
张国焘也想用和平手段夺权,但二十八宿一会师就整他,一直整到分手。他要么就想当年毛主席那样,交出兵权,听候处置;要么就像他后来那种做法,没有别的道路可选。还有,张国焘思想消极,畏北上(确切地说是畏回到中国核心地带)为虎。毛主席就抓住他这个弱点,逼他与中央分手。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20:34:34 +0800 CST  
@terry03 2015-09-07 15:15:12
在权力斗争中,张国焘还是缺乏耐心、魄力和胆量。如果他觉得无力解决不可取,他完全可以采取和平的手段夺权,其实他的时间很多,不应该急躁。她完全可以效仿遵义会议时期的做法,成立张、朱、毛军事三人团。可惜呀。
-----------------------------
张国焘也想用和平手段夺权,但二十八宿一会师就整他,一直整到分手。他要么就想当年毛主席那样,交出兵权,听候处置;要么就像他后来那种做法,没有别的道路可选。还有,张国焘思想消极,畏北上(确切地说是畏回到中国核心地带)为虎。毛主席就抓住他这个弱点,逼他与中央分手。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20:34:34 +0800 CST  
@字体繁 2015-09-07 16:20:48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革命群众受了刺激,变得更“革命”了。但再怎么革命,总以“富国
强兵”、摆脱列强欺负为终极目标。
现成的榜样就是日本,袁世凯摆平清帝,自己上,奈天不假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走俄国人的路!
我就纳闷儿了,站在1920年的俄国大地上,从哪个方向看也是走投无路,内战不休,天
降大旱,饿殍遍野,苏维埃摇摇欲坠。
苏联用15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
-----------------------------
到1920年下半年,布尔什维克在苏俄政权的巩固已成定局。在中国激进知识分子看来,至少用这种办法唤起底层民众,向上层统治集团夺权是可行的。而共产主义革命政权本来就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没有大工业哪来的工人阶级,所以一定能够实现工业化,无须再等苏联三十年代工业化结果出来。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20:58:15 +0800 CST  
@字体繁 2015-09-07 16:20:48
戊戌变法的失败,让革命群众受了刺激,变得更“革命”了。但再怎么革命,总以“富国
强兵”、摆脱列强欺负为终极目标。
现成的榜样就是日本,袁世凯摆平清帝,自己上,奈天不假年。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走俄国人的路!
我就纳闷儿了,站在1920年的俄国大地上,从哪个方向看也是走投无路,内战不休,天
降大旱,饿殍遍野,苏维埃摇摇欲坠。
苏联用15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
-----------------------------
到1920年下半年,布尔什维克在苏俄政权的巩固已成定局。在中国激进知识分子看来,至少用这种办法唤起底层民众,向上层统治集团夺权是可行的。而共产主义革命政权本来就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没有大工业哪来的工人阶级,所以一定能够实现工业化,无须再等苏联三十年代工业化结果出来。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20:58:15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07 12:48:06
回顾1929年1月14日以来朱、毛分歧,应该说,两人都有一定的错误和局限性。但总体而言,都是功大于过。先说老总:大庾之战,为了造成不能回井冈客观事态,欺负主席不懂军事战术,故意做出错误部署。结果,非但导致连续失利,甚至连中央都被惊动,发出了“二月来信”。但话又说回来了,若不是主席执拗的井冈情结,老总又何必出此下策?而在罗福嶂主张分兵,与4天后的“二月来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好在主......
-----------------------------
@zhaoyu1027 2015-09-07 17:15:42
朱德部队战斗力强,战将如云,毛主席不赖上,中国革命如何胜利?
我查到的史料是,朱德决策大柏地伏击战,林彪当时不够成熟,还提不出这么好的建议。
-----------------------------
@killywen 2015-09-07 18:00:53
朱德是带来叶挺独立团一批善战的士兵。但善战并不能够使用,因为很多觉得自己善战的,会投奔党国。这批人是党感召的、愿意为党献身的。不能完全是朱德一个人功劳。党是毛创建的。
在大柏地战斗的前10天,红4军开会,罢免了朱德指挥权,而让毛泽东担任。
朱德这时候充其量有建议权,没决策权。
如你这般说,谁看了下地形,绘制了地图,冲上了战场,就是他的全部功劳。无疑吞了其他人的主要功劳。
而且,我还......
-----------------------------
大柏地战斗发生在1929年2月10日,十天前红4军在圳下村遇袭,毛、朱、陈都差点被俘,朱妻伍若兰被俘后牺牲。红4军是于2月3日在罗福嶂山区开会。会议决定,停止红四军军委(书记是朱)职权,由前委(书记是毛)直接领导所有部队里党组织。但要兵分两路:28团和特务营为第一纵队,林彪任纵队长,陈毅任党代表,军长朱德随其行动;31团为第三纵队,伍中豪任纵队长,蔡济民任党代表,前委书记毛泽东随其行动。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23:05:01 +0800 CST  
killywen 2015-09-07 12:48:06
回顾1929年1月14日以来朱、毛分歧,应该说,两人都有一定的错误和局限性。但总体而言,都是功大于过。先说老总:大庾之战,为了造成不能回井冈客观事态,欺负主席不懂军事战术,故意做出错误部署。结果,非但导致连续失利,甚至连中央都被惊动,发出了“二月来信”。但话又说回来了,若不是主席执拗的井冈情结,老总又何必出此下策?而在罗福嶂主张分兵,与4天后的“二月来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好在主......
-----------------------------
@zhaoyu1027 2015-09-07 17:15:42
朱德部队战斗力强,战将如云,毛主席不赖上,中国革命如何胜利?
我查到的史料是,朱德决策大柏地伏击战,林彪当时不够成熟,还提不出这么好的建议。
-----------------------------
@killywen 2015-09-07 18:00:53
朱德是带来叶挺独立团一批善战的士兵。但善战并不能够使用,因为很多觉得自己善战的,会投奔党国。这批人是党感召的、愿意为党献身的。不能完全是朱德一个人功劳。党是毛创建的。
在大柏地战斗的前10天,红4军开会,罢免了朱德指挥权,而让毛泽东担任。
朱德这时候充其量有建议权,没决策权。
如你这般说,谁看了下地形,绘制了地图,冲上了战场,就是他的全部功劳。无疑吞了其他人的主要功劳。
而且,我还......
-----------------------------
但朱德依然是红4军军长,对第一纵队有指挥权。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7 23:06:06 +0800 CST  
@terry03 2015-09-07 15:15:12
在权力斗争中,张国焘还是缺乏耐心、魄力和胆量。如果他觉得无力解决不可取,他完全可以采取和平的手段夺权,其实他的时间很多,不应该急躁。她完全可以效仿遵义会议时期的做法,成立张、朱、毛军事三人团。可惜呀。
-----------------------------
@killywen 2015-09-07 18:05:39
我推断那时候张国焘部队,虽然人多,但快处于技术过时的阶段了。
好比格力电气就快技术过时了。
公司有困难,才会想着联合。这和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是类似的。
红一是碰到了有技术但没钱的困难,红四是有钱但没技术,这样才凑合到一起了。
那个有钱没技术的,发疯了想抢对方技术,才把对方逼走的。
以你意思说,张的时间很多,可以慢慢来。但现实里面,肯这样慢慢来的人实在太少了,嘿嘿!
-----------------------------
红四不是没技术,而是其技术就是比较优良的阵地战加迂回包抄运动战,不掌握红一的那种隐身不见、突然现身歼敌的伏击战法。不过,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红四打法更适合进攻战,红四将领在各野战军都脱颖而出。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6:50:29 +0800 CST  
@terry03 2015-09-07 15:15:12
在权力斗争中,张国焘还是缺乏耐心、魄力和胆量。如果他觉得无力解决不可取,他完全可以采取和平的手段夺权,其实他的时间很多,不应该急躁。她完全可以效仿遵义会议时期的做法,成立张、朱、毛军事三人团。可惜呀。
-----------------------------
@killywen 2015-09-07 18:05:39
我推断那时候张国焘部队,虽然人多,但快处于技术过时的阶段了。
好比格力电气就快技术过时了。
公司有困难,才会想着联合。这和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是类似的。
红一是碰到了有技术但没钱的困难,红四是有钱但没技术,这样才凑合到一起了。
那个有钱没技术的,发疯了想抢对方技术,才把对方逼走的。
以你意思说,张的时间很多,可以慢慢来。但现实里面,肯这样慢慢来的人实在太少了,嘿嘿!
-----------------------------
红四不是没技术,而是其技术就是比较优良的阵地战加迂回包抄运动战,不掌握红一的那种隐身不见、突然现身歼敌的伏击战法。不过,到了解放战争后期,红四打法更适合进攻战,红四将领在各野战军都脱颖而出。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6:50:29 +0800 CST  
第二十八章 安家陕北
摆脱了四方面军的三军团和中央纵队,很快来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与先期到达的一军团会合。政治局于1935年9月12日,在这里又召开扩大会议,史称“俄界会议”。这次会议的扩大规模很大,共有21人参加。除了总理因病无法到会外,所有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共7人都出席了,其中自然也包括前几次会议一直没有露面的少奇。在非政治局委员中,一军团有林总等4人,三军团也有彭总等4人,此外还有立了功的叶帅、摆脱了国焘追击的蔡树藩等,甚至还包括李德。
这样一个与会者构成本身,就表明了遵义会议上对立的两派,在国焘这个外敌强大压力下,暂时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在二十八宿眼里,主席不再是政敌,而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既然被认定为活菩萨,那就得有个菩萨样。主席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在主张对国焘错误要作结论但不立刻作的同时,明确提出,既然以一、三军团的微弱兵力已不能完成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任务,那么今后行动方针应改变为:经过游击战争,打到苏联边界去,打通国际联系,然后再做后图。主席这话说到了二十八宿心坎上去了,经过讨论,与会者决定将一、三军团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总任司令员,主席兼政委,林总任副司令员,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尚昆任政治部副主任。同时,把彭、林二总结合进原来的新三人团,组成五人团,作为全军领导核心。而对于国焘错误的处理,则委托洛甫起草《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由于当时部队一直处于流动状态,洛甫真正完成该决定,可能要到安家陕北之后。即使这样,为了不影响士气和留有余地(这点主席要比国焘高明),该报告也只在1936年1月22日,传达到中央委员一级。
会后,红军于9月13日继续北上,16日击溃敌14师第6团阻拦,逼近要隘腊子口。腊子口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中间是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险要程度类似于泸定桥。敌鲁大昌部在此布置了两个营兵力,在通往岷县的纵深地带则还有三个团,可谓防守严密。如果这一关过不去,北上依旧是一句空话,而这时南下也已无门,陕甘支队无疑将陷入绝境。关键时刻,又是杨成武、王开湘的红四团挺身而出。他们采取正面强攻和攀登峭壁迂回相结合战法,经两天血战,于17日凌晨攻占腊子口。之后,红军迅速越过岷山,脱离藏族聚居区,于18日到达哈达铺。
一旦到了有外界信息的地方,主席便要动手温柔地撕毁“打通国际联系”画饼,将行军目的地改到陕北苏区了。主席何来如此把握,断定一到哈达铺,就能获知陕北苏区确切信息呢?笔者以为是这样的,因为随着一、四方面军都退入边远地区,当时全国红军已处于低潮时期。这时,像陕北这样本不起眼的小苏区只要存在,就能引起嗅觉与狗一样灵敏的新闻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关注。果不其然,红军战士在哈达铺邮政代办处,获得了一批天津发行的《大公报》,立刻送给主席阅读。主席从中找到了三条与陕北苏区、一条与红25军有关的消息,便立刻找了洛甫等人,让他们一一过目,并告诉他们:不找个地方落落脚,把手头这点革命力量壮大一下,难以一口气打到外蒙。而且,就算能丢盔弃甲跑到外蒙,也会遭国焘耻笑。还不如大伙儿先同去陕北,争口气重新搞起个局面来,给国焘看看。实在搞不起局面来,再去外蒙不迟。
主席这话说得入情入理,大伙儿都听见去了。但哈达铺还不是开会之处,因为老蒋闻讯后,已在天水集结兵力,并以一部先锋占领武山、漳县两城,防止红军东进。当然,这种阵势对经历过四渡赤水的主席来说,只是小菜一碟。陕甘支队在他指挥下,于23日以一部兵力佯攻天水,调动敌军。主力则突然折向西北,通过急行军穿越了武山、漳县间封锁线,并在鸳鸯、山丹两镇之间渡过渭河,于9月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利用在此一天休整时间,中央政治局于28日召开了常委会,这次会议除了主席、洛甫、总理、博古四常委以外,稼祥也参加了。会议正式采纳主席新建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决定,去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师。
经过动员后的陕甘支队以旺盛斗志向陕北进发,于9月29日攻占通渭县城;10月4日进至静宁县的界石铺,在此伏击了敌人一个由十余辆汽车组成的运输队;5日在隆德县单家集击溃敌人一个营,然后花了两天时间翻越了六盘山。10月7日,红军在沽源县青石嘴,消灭了东北军何柱国部两个连骑兵,并摆脱了敌毛炳文37军追击。该役红军缴获战马一百余匹,从此有了骑兵部队。
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夜竟有三百多红军战士在睡梦中牺牲了。由于当时缺乏科学手段,一直无法查出原因。直到1989年秋,兰州军区驻宁夏某部给水团通过化验牺牲红军所喝泉水,得知水中因地质原因形成了氰化钾和氰化钠,这才找到根源。应该指出的是,六盘山事件导致仅有的八千红军中一次性牺牲三百战士,就相当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八万红军一次性牺牲三千人,对陕甘支队的打击相当沉重,是一起十分不幸的事件。但不幸里又蕴藏着幸运,即幸好没有轮到主席这批中央领导喝这眼泉水,如果他们喝一喝的话,那陕甘支队也就土崩瓦解,既成全了国焘,更舒服了老蒋。
这以后,红军绕道环县、曲子镇,长驱东进,终于在10月19日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并挫败了尾追而来的马鸿逵部骑兵,完成了从江西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此时,陕甘支队人数已不足七千,也就是北上这一个多月里,包括六盘山离奇死亡事件在内,共损失了1500名以上的战士。而解放后,陕甘支队北上沿路都没有发现居住在当地的掉队战士(云贵川那边倒是有不少),证明了所有损失者都已牺牲。如此残酷的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陕北苏区接应,以陕甘支队这样一支弱小部队单独北上,确实是不明智的送死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北上这一个多月里,彭总出于对主席北上路线的由衷拥护,也出于不甘与在国焘帐下当一名普通军长,不仅在战斗中积极主动,而且还主动提出,将自己经营多年的三军团整编在陕甘支队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忠诚。主席则投桃报李,在彭总于吴起镇打退尾追而来的马家军以后,赋诗一首“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给予褒奖。应该说,这是主席和彭总一生交往中,战斗情谊最为璀璨的时刻。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6:54:25 +0800 CST  
叙事至此,就需要把陕北苏区情况简略介绍一下。当时,陕北苏区有两支不同渊源的红军:陕北红军和红25军。先说陕北红军情况,这支部队源头可追溯到八七会议后的左倾暴动时期。当时,陕西省委于1927年10月和1928年5月,先后组织了由刘志丹(以后简称志丹)、谢子长(以后简称子长)领导的清涧、渭华和枸邑三次起义。由于左倾思潮影响,起义部队没有及时撤往敌人力量薄弱的陕北,都很快失败了。但起义领导人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兵运工作,积蓄着革命力量。
到了1931年10月,由志丹费尽千辛万苦、借军阀番号建立起来的革命队伍,同杨重远、阎红彦的晋西游击队,在甘肃合水县灵锦庙会合。次年1月,陕西省委将这支队伍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到2月12日,又改称红军陕甘游击队,子长、志丹、红彦先后任总指挥。1932年上半年,游击队打过一些好仗,一度发展到一千人。但下半年连连失利,到十二月下旬,部队锐减到二百余人。这时,陕西省委将其改编为红26军2团,由杜衡任政委,王世泰任团长,作为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基本武装力量。苏区以桥山南端小镇照金为中心,到1933年3月,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金理科,军委书记习仲勋(以后简称仲勋)。
此后在敌军疯狂进攻下,红2团在南下渭华地区时损失殆尽,力主南下的杜衡叛变,只有志丹等70多名战士分散回到照金。但没过多久,照金根据地也被敌人占领。面对失败,陕甘边特委没有气馁,于1933年11月上旬,将突围部队重组为红26军42师,首任师长王泰吉,政委则是大名鼎鼎的高岗。不久以后,志丹、杨森分别接任师长、政委。在志丹领导下,红42师开辟了以南梁(位于甘肃合水县境)为中心的新根据地。经过整整一年经营,该苏区日益巩固,到1934年11月7日,在此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仲勋任苏维埃主席,志丹任军委会主席。
在陕北,从1932年3月成立延川游击队开始,游击战争在陕北特委领导下,也逐步开展起来。到1934年7月,陕北特委决定成立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同年8月,该部在志丹的陕甘边红军支援下,打破了敌人第一次围剿,但子长在攻打清涧县河口镇战斗中,胸部受了致命伤。1935年1月,日益壮大的陕北游击队,被合编为红27军84师。同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也宣告成立。为了粉碎敌人围剿,陕甘边和陕北两特委决定成立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指挥两支红军协同作战。到5月1日,两支红军在赤源县白庙岔会师。4日,在延秀县王家湾成立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因子长已在这年2月21日伤情恶化去世,就由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之后,西北红军三战三捷,取得了反第二次围剿胜利,共歼敌正规军及民团五千余人。此时,红军主力发展到五千余人,游击队发展到四千余人,革命政权扩展到20多个县。
老蒋当然不能让陕北苏区兴旺起来,他于7月下旬调集了十万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则按西北军委制定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于8月中、下旬,在东线打垮西渡黄河而来的晋绥军,歼敌1800余人,迫使其主力退回黄河东岸。正当他们准备集中兵力进攻北线敌人时,红25军来到了。
对于红25军的来历,第十八章《山雨欲来》中已作了简单交代:系四方面军西征后,沈泽民用鄂豫皖苏区留下的武装重建的。而北上原因,也在第二十五章《扬威川陕》有过简单解释。所以,这段历史就从总理派出特使程子华(以后简称子华)说起。子华在中央苏区担任过红22师师长,他于1934年8月28日,到达鄂豫皖苏区鄂东北道委驻地卡房(今属河南新县),带来了中央精神。但此时,红25军主力已转战到皖西北,一时无法接受新任务。直到11月4日,鄂豫皖省委才收到道委报告,急忙率红25军西进,与道委在光山花山寨会合。11日,省委在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根据道委会书记郑位三转达的子华带来的总理口头指示,会议决定红25军转移出鄂豫皖,开辟新根据地。
会议对人事问题是这样决定的:省委委员高敬亭率红28军留守,红25军原军长徐海东(以后简称海东)改任副军长,由子华任军长,吴焕先政委职务不变。关于子华任军长一事,个别网文曾说,他故意毁掉中央让他当红25军参谋长的书面命令,口头假传中央让他当军长的指示。翻阅正史后却得知,事情恰恰相反,是子华得知花山寨会议对他任命以后,主动提出应按中央指示当参谋长,可省委坚持对他的军长任命。
11月16日,红25军近三千将士在省委书记徐宝珊和军首长们率领下,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17日晚,他们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由于敌军追剿纵队逼近,红军无法在此立足,遂决定向伏牛山区进发。26日13时,红军进军途中在方城独树镇遭遇敌军阻击,经苦战才于29日摆脱敌军,进入伏牛山区。但伏牛山区是“内乡王”别廷芳势力范围,红军在这种地主组织势力强大的地区,无法发动群众,只能继续西进,向陕南进军。
12月8日,红军利用声东击西战术,在豫陕交界处铁锁关,击溃陕西守关民团,进入陕南境内。当天下午,他们在三要司,歼灭陕军冯钦哉部一个营。10日上午,当省委正在瘐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时,敌60师来袭。红军在子华、海东先后负重伤情况下,在政委吴焕先指挥下,终于打垮了敌人。至此,红25军在陕南站住了脚,到1935年1月底,已在勋西、洵阳、镇安、山阳四县边界地区,开辟了第一块根据地。
之后,鄂豫陕省委(瘐家河会议上由鄂豫皖省委改称)否定了向西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意见,决定独立建立鄂豫陕根据地。这样,当四方面军在2月初发动汉中战役时,就没能找到红25军,并将其一起带走。而经过一系列英勇战斗,红25军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剿。到5月初,根据地扩展到50多万人口的规模。红军主力则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队也有2000多人。但在4月9日九间店伏击战中,因不了解党在陕军中兵运工作情况,红军在俘获陕军警备第三旅旅长张汉民以后,误将身为地下党员的他及该旅三十多名地下党员,一同当作“叛徒”杀害。张汉民等人在七大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红25军战绩也引起了老蒋关注,4月20日,他在指挥围攻中央红军的同时,命令东北军67军等部共三十多个团兵力,在杨虎城指挥下,发动第二次围剿。红25军在省委领导下,虽先后取得了袭占荆紫关、袁家沟歼灭战和威逼西安等胜利,但随着敌围剿兵力越来越多,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们决定去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师。为了冲突敌军阻拦,红25军于7月16日从沣裕口出发,离开鄂豫陕根据地,向西进发。留在当地的鄂陕和豫陕两特委,在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下,于10月6日将部队整合成红74师(近700人)。经过一年多艰苦斗争,该部在西安事变之前发展到了1700余人,并在抗战爆发以后回到陕北,成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8:37:41 +0800 CST  
叙事至此,就需要把陕北苏区情况简略介绍一下。当时,陕北苏区有两支不同渊源的红军:陕北红军和红25军。先说陕北红军情况,这支部队源头可追溯到八七会议后的左倾暴动时期。当时,陕西省委于1927年10月和1928年5月,先后组织了由刘志丹(以后简称志丹)、谢子长(以后简称子长)领导的清涧、渭华和枸邑三次起义。由于左倾思潮影响,起义部队没有及时撤往敌人力量薄弱的陕北,都很快失败了。但起义领导人继续通过各种形式兵运工作,积蓄着革命力量。
到了1931年10月,由志丹费尽千辛万苦、借军阀番号建立起来的革命队伍,同杨重远、阎红彦的晋西游击队,在甘肃合水县灵锦庙会合。次年1月,陕西省委将这支队伍合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到2月12日,又改称红军陕甘游击队,子长、志丹、红彦先后任总指挥。1932年上半年,游击队打过一些好仗,一度发展到一千人。但下半年连连失利,到十二月下旬,部队锐减到二百余人。这时,陕西省委将其改编为红26军2团,由杜衡任政委,王世泰任团长,作为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基本武装力量。苏区以桥山南端小镇照金为中心,到1933年3月,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金理科,军委书记习仲勋(以后简称仲勋)。
此后在敌军疯狂进攻下,红2团在南下渭华地区时损失殆尽,力主南下的杜衡叛变,只有志丹等70多名战士分散回到照金。但没过多久,照金根据地也被敌人占领。面对失败,陕甘边特委没有气馁,于1933年11月上旬,将突围部队重组为红26军42师,首任师长王泰吉,政委则是大名鼎鼎的高岗。不久以后,志丹、杨森分别接任师长、政委。在志丹领导下,红42师开辟了以南梁(位于甘肃合水县境)为中心的新根据地。经过整整一年经营,该苏区日益巩固,到1934年11月7日,在此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仲勋任苏维埃主席,志丹任军委会主席。
在陕北,从1932年3月成立延川游击队开始,游击战争在陕北特委领导下,也逐步开展起来。到1934年7月,陕北特委决定成立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同年8月,该部在志丹的陕甘边红军支援下,打破了敌人第一次围剿,但子长在攻打清涧县河口镇战斗中,胸部受了致命伤。1935年1月,日益壮大的陕北游击队,被合编为红27军84师。同月,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也宣告成立。为了粉碎敌人围剿,陕甘边和陕北两特委决定成立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指挥两支红军协同作战。到5月1日,两支红军在赤源县白庙岔会师。4日,在延秀县王家湾成立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因子长已在这年2月21日伤情恶化去世,就由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之后,西北红军三战三捷,取得了反第二次围剿胜利,共歼敌正规军及民团五千余人。此时,红军主力发展到五千余人,游击队发展到四千余人,革命政权扩展到20多个县。
老蒋当然不能让陕北苏区兴旺起来,他于7月下旬调集了十万兵力,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军则按西北军委制定的“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于8月中、下旬,在东线打垮西渡黄河而来的晋绥军,歼敌1800余人,迫使其主力退回黄河东岸。正当他们准备集中兵力进攻北线敌人时,红25军来到了。
对于红25军的来历,第十八章《山雨欲来》中已作了简单交代:系四方面军西征后,沈泽民用鄂豫皖苏区留下的武装重建的。而北上原因,也在第二十五章《扬威川陕》有过简单解释。所以,这段历史就从总理派出特使程子华(以后简称子华)说起。子华在中央苏区担任过红22师师长,他于1934年8月28日,到达鄂豫皖苏区鄂东北道委驻地卡房(今属河南新县),带来了中央精神。但此时,红25军主力已转战到皖西北,一时无法接受新任务。直到11月4日,鄂豫皖省委才收到道委报告,急忙率红25军西进,与道委在光山花山寨会合。11日,省委在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根据道委会书记郑位三转达的子华带来的总理口头指示,会议决定红25军转移出鄂豫皖,开辟新根据地。
会议对人事问题是这样决定的:省委委员高敬亭率红28军留守,红25军原军长徐海东(以后简称海东)改任副军长,由子华任军长,吴焕先政委职务不变。关于子华任军长一事,个别网文曾说,他故意毁掉中央让他当红25军参谋长的书面命令,口头假传中央让他当军长的指示。翻阅正史后却得知,事情恰恰相反,是子华得知花山寨会议对他任命以后,主动提出应按中央指示当参谋长,可省委坚持对他的军长任命。
11月16日,红25军近三千将士在省委书记徐宝珊和军首长们率领下,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17日晚,他们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由于敌军追剿纵队逼近,红军无法在此立足,遂决定向伏牛山区进发。26日13时,红军进军途中在方城独树镇遭遇敌军阻击,经苦战才于29日摆脱敌军,进入伏牛山区。但伏牛山区是“内乡王”别廷芳势力范围,红军在这种地主组织势力强大的地区,无法发动群众,只能继续西进,向陕南进军。
12月8日,红军利用声东击西战术,在豫陕交界处铁锁关,击溃陕西守关民团,进入陕南境内。当天下午,他们在三要司,歼灭陕军冯钦哉部一个营。10日上午,当省委正在瘐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时,敌60师来袭。红军在子华、海东先后负重伤情况下,在政委吴焕先指挥下,终于打垮了敌人。至此,红25军在陕南站住了脚,到1935年1月底,已在勋西、洵阳、镇安、山阳四县边界地区,开辟了第一块根据地。
之后,鄂豫陕省委(瘐家河会议上由鄂豫皖省委改称)否定了向西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意见,决定独立建立鄂豫陕根据地。这样,当四方面军在2月初发动汉中战役时,就没能找到红25军,并将其一起带走。而经过一系列英勇战斗,红25军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剿。到5月初,根据地扩展到50多万人口的规模。红军主力则发展到3700多人,地方游击队也有2000多人。但在4月9日九间店伏击战中,因不了解党在陕军中兵运工作情况,红军在俘获陕军警备第三旅旅长张汉民以后,误将身为地下党员的他及该旅三十多名地下党员,一同当作“叛徒”杀害。张汉民等人在七大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红25军战绩也引起了老蒋关注,4月20日,他在指挥围攻中央红军的同时,命令东北军67军等部共三十多个团兵力,在杨虎城指挥下,发动第二次围剿。红25军在省委领导下,虽先后取得了袭占荆紫关、袁家沟歼灭战和威逼西安等胜利,但随着敌围剿兵力越来越多,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们决定去陕北,与当地红军会师。为了冲突敌军阻拦,红25军于7月16日从沣裕口出发,离开鄂豫陕根据地,向西进发。留在当地的鄂陕和豫陕两特委,在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下,于10月6日将部队整合成红74师(近700人)。经过一年多艰苦斗争,该部在西安事变之前发展到了1700余人,并在抗战爆发以后回到陕北,成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8:37:41 +0800 CST  
红25军出发后,沿秦岭北麓西进,到8月3日占领甘肃两当县城,然后又向北,经天水、秦安、静宁、隆德等地后,翻越六盘山转为东进。8月21日,红军在四坡村战斗中歼敌一个团,但政委吴焕先不幸牺牲。此前,省委书记徐宝珊已于5月9日病逝,子华又未伤愈,省委常委临时商定,军政委、省委书记皆由让海东一人兼任。
受命危难之中的海东,面对各路敌军逼近而来,可能形成合围的险恶形势,决定立即北上,与西北红军会师。8月30日,红25军经华亭安口窑转向北进,期间经历恶战,并克服了饥荒(断粮时恰遇一羊贩,靠买下几百只羊,才渡过难关),终于在9月9日抵保安永宁山,15日到延川永坪镇,完成小长征。这时,全军兵力是3400多人。
9月17日,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在永坪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会合后的党组织组建为陕甘晋省委。出人意料的是,担任书记者并非会师的两路党组织领导,而是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来的特使朱理治。他是在不久前的7月5日,到达陕北的。此外,郭洪涛担任副书记。会师后红军组建为红15军团,军团长海东,政委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10月1日,15军团在劳山伏击东北军110师,歼敌两个团加师直属队近5000人,缴获武器一批加一部五十瓦电台。10月25日,15军团又乘进驻榆林桥之敌还未及时构筑工事之机,将其一举歼灭,共歼敌2000余人,并俘获敌团长高福源。这位高团长,日后成为主席对张学良进行抗日统战的关键性人物。
也就在劳山战役期间,朱理治开始了矛头对准志丹及陕甘边红军的肃反。他本就是应已去世的子长所请,来解决陕北斗争路线问题的。从1932年1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时代起,陕北红军内部一直存在山头之争。当时,子长支持晋西游击队,缴了志丹组建部队的械,史称“三甲塬事件”。这以后,虽说经过志丹苦干、实干,陕甘边红军逐渐成形。但在子长、郭洪涛这些人眼里,志丹还是一个利用小军阀和土匪发展队伍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领导的红军带有“浓厚土匪色彩”。当然,子长在健康之时,认为凭着自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权威,完全能够震慑住志丹,对其进行控制使用。但当他受了致命伤以后,便自感身后郭洪涛等人无力控制志丹,权力将转入志丹手里。为此,子长于1934年9月5日,强忍伤痛给孔原写信,要求派新领导前来,并将志丹调离。10月26日,洪涛也致信孔原,提出类似要求。就这样,孔原派出了朱理治,上海临时中央局(就是李竹声、盛忠亮那个摊子)派出了聂洪钧。
朱、聂二人带着成见先后到达陕北,很快便在暗中把志丹一班人定性为捎山主义、逃跑主义、富农路线,只不过军队还在志丹手里,暂时没敢造次。但当红25军来到陕北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支部队转战南北,历经战斗洗礼,战斗力远远超过西北红军,而且经过国焘言传身教,对肃反相当认同。就这样,陕甘晋省委成立仅四天,就于9月21日决定进行肃反,主持者正是国焘所依仗的“肃反专家”戴季英。经过一番外围迂回,省委在10月6日以去瓦窑堡开会为名,打算诱捕志丹。这些肃反大员在粗心大意上和李韶九有一拼,竟阴差阳错把逮捕密令送到了志丹手里。如果志丹是刘敌一类的人物,陕北版富田事变就不可避免,势将给中央安家陕北带来极大困难。但志丹却是个外圆内方的坚定革命者,明知如此,依然去瓦窑堡自投狱中。
志丹所表现出的坚定党性,让肃反大员们一时不便杀害他(当然,日后能留下回忆录的大员们,都纷纷强调是自己主张不杀),也就顺带拖延了高岗等一大批志丹追随者被杀的时间。这略微一拖延,中央就到了陕北。继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之后,中央于22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者无非是政治局委员和红军领导,但唯有贾拓夫一人,之前从未有幸参加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估计之后也没有)。原因在于他乃当地人,因于1933年底代表陕西省委向中央汇报工作,才与中央一起走过了万里长征。现在,中央正要用其所长,遂在作出建立西北苏区决议同时,派拓夫带领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和志丹本人。
当时陕北已是一片红彤彤,拓夫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到了陕甘晋省委,只不过志丹被捕,暂时见不到了。消息很快被报告给了中央。其实,志丹父亲是地主,还当过民团团总,就是陕北版李文林,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党性比文林强。但经过富田事变深刻教训,主席对自己发明的肃反早不感冒,正在寻找不消灭肉体就能慑服党内持不同政见者的新方法,自然再不会支持这伙“徒孙”们所作所为。而更重要的是,志丹在陕北百姓中,已树立了很高威望,乃扩大版的袁文才和王佐。中央若要安家陕北,就不能不俯顺民意,保护志丹好这个人望。于是,主席提议中央召开会议,经讨论,先下令刀下留人,再派王首道、贾拓夫去瓦窑堡释放志丹,最后成立由董老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被抓干部一一平反释放。当然,因为朱、聂、郭都是二十八宿这条线上的人,当时并没有指责他们犯了错误。同时,志丹获释后也不能官复原职,被暂时安排为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副主任(主任为总理)。但即便如此,新来的中央还是初步赢得了陕北的民心、党心、军心。
与此同时,陕甘支队在吴起镇短暂休整后,也于10月底经保安东进。11月初,他们与十五军团,在甘泉地区象鼻子湾会师。当主席和彭总来到十五军团司令部时,海东还在135华里外的前线,他闻讯后快马加鞭连越两座山,在三小时就赶到,愉快地服从了中央的指挥。4月内,主席遇到了两支四方面军部队,前者对中央桀骜不驯,最后几乎胁持中央,而后者却服从中央指挥。感叹之余,主席当即赠送给海东电台一部,既表示嘉奖又提供了领导该部的物质条件。
当然,能不能服从中央的领导,光有口头表示还不行,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经受考验。不久,随着寒冬到来,中央红军迫切需要添置冬衣。可经过二万五千里跋涉,从中央苏区带出来的100万多块银元、一担黄金以及沿途缴获的经费早已用完,手头所有硬通货只有1000银元。于是,主席半是期待半是试探地派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杨至成,向海东商借2500银元。让主席惊喜的是,海东非但把十五军团仅有7000银元中的5000银元拿了出来。而且,他还立刻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动员部队把缴获的部分武器、弹药、药品、布匹等送给中央,就此取得了主席绝对信任。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9:14:06 +0800 CST  
红25军出发后,沿秦岭北麓西进,到8月3日占领甘肃两当县城,然后又向北,经天水、秦安、静宁、隆德等地后,翻越六盘山转为东进。8月21日,红军在四坡村战斗中歼敌一个团,但政委吴焕先不幸牺牲。此前,省委书记徐宝珊已于5月9日病逝,子华又未伤愈,省委常委临时商定,军政委、省委书记皆由让海东一人兼任。
受命危难之中的海东,面对各路敌军逼近而来,可能形成合围的险恶形势,决定立即北上,与西北红军会师。8月30日,红25军经华亭安口窑转向北进,期间经历恶战,并克服了饥荒(断粮时恰遇一羊贩,靠买下几百只羊,才渡过难关),终于在9月9日抵保安永宁山,15日到延川永坪镇,完成小长征。这时,全军兵力是3400多人。
9月17日,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在永坪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会合后的党组织组建为陕甘晋省委。出人意料的是,担任书记者并非会师的两路党组织领导,而是由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来的特使朱理治。他是在不久前的7月5日,到达陕北的。此外,郭洪涛担任副书记。会师后红军组建为红15军团,军团长海东,政委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10月1日,15军团在劳山伏击东北军110师,歼敌两个团加师直属队近5000人,缴获武器一批加一部五十瓦电台。10月25日,15军团又乘进驻榆林桥之敌还未及时构筑工事之机,将其一举歼灭,共歼敌2000余人,并俘获敌团长高福源。这位高团长,日后成为主席对张学良进行抗日统战的关键性人物。
也就在劳山战役期间,朱理治开始了矛头对准志丹及陕甘边红军的肃反。他本就是应已去世的子长所请,来解决陕北斗争路线问题的。从1932年1月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时代起,陕北红军内部一直存在山头之争。当时,子长支持晋西游击队,缴了志丹组建部队的械,史称“三甲塬事件”。这以后,虽说经过志丹苦干、实干,陕甘边红军逐渐成形。但在子长、郭洪涛这些人眼里,志丹还是一个利用小军阀和土匪发展队伍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领导的红军带有“浓厚土匪色彩”。当然,子长在健康之时,认为凭着自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的权威,完全能够震慑住志丹,对其进行控制使用。但当他受了致命伤以后,便自感身后郭洪涛等人无力控制志丹,权力将转入志丹手里。为此,子长于1934年9月5日,强忍伤痛给孔原写信,要求派新领导前来,并将志丹调离。10月26日,洪涛也致信孔原,提出类似要求。就这样,孔原派出了朱理治,上海临时中央局(就是李竹声、盛忠亮那个摊子)派出了聂洪钧。
朱、聂二人带着成见先后到达陕北,很快便在暗中把志丹一班人定性为捎山主义、逃跑主义、富农路线,只不过军队还在志丹手里,暂时没敢造次。但当红25军来到陕北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支部队转战南北,历经战斗洗礼,战斗力远远超过西北红军,而且经过国焘言传身教,对肃反相当认同。就这样,陕甘晋省委成立仅四天,就于9月21日决定进行肃反,主持者正是国焘所依仗的“肃反专家”戴季英。经过一番外围迂回,省委在10月6日以去瓦窑堡开会为名,打算诱捕志丹。这些肃反大员在粗心大意上和李韶九有一拼,竟阴差阳错把逮捕密令送到了志丹手里。如果志丹是刘敌一类的人物,陕北版富田事变就不可避免,势将给中央安家陕北带来极大困难。但志丹却是个外圆内方的坚定革命者,明知如此,依然去瓦窑堡自投狱中。
志丹所表现出的坚定党性,让肃反大员们一时不便杀害他(当然,日后能留下回忆录的大员们,都纷纷强调是自己主张不杀),也就顺带拖延了高岗等一大批志丹追随者被杀的时间。这略微一拖延,中央就到了陕北。继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之后,中央于22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与会者无非是政治局委员和红军领导,但唯有贾拓夫一人,之前从未有幸参加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估计之后也没有)。原因在于他乃当地人,因于1933年底代表陕西省委向中央汇报工作,才与中央一起走过了万里长征。现在,中央正要用其所长,遂在作出建立西北苏区决议同时,派拓夫带领先遣队,寻找陕北红军和志丹本人。
当时陕北已是一片红彤彤,拓夫没费什么周折,就找到了陕甘晋省委,只不过志丹被捕,暂时见不到了。消息很快被报告给了中央。其实,志丹父亲是地主,还当过民团团总,就是陕北版李文林,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党性比文林强。但经过富田事变深刻教训,主席对自己发明的肃反早不感冒,正在寻找不消灭肉体就能慑服党内持不同政见者的新方法,自然再不会支持这伙“徒孙”们所作所为。而更重要的是,志丹在陕北百姓中,已树立了很高威望,乃扩大版的袁文才和王佐。中央若要安家陕北,就不能不俯顺民意,保护志丹好这个人望。于是,主席提议中央召开会议,经讨论,先下令刀下留人,再派王首道、贾拓夫去瓦窑堡释放志丹,最后成立由董老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被抓干部一一平反释放。当然,因为朱、聂、郭都是二十八宿这条线上的人,当时并没有指责他们犯了错误。同时,志丹获释后也不能官复原职,被暂时安排为西北军委后方办事处副主任(主任为总理)。但即便如此,新来的中央还是初步赢得了陕北的民心、党心、军心。
与此同时,陕甘支队在吴起镇短暂休整后,也于10月底经保安东进。11月初,他们与十五军团,在甘泉地区象鼻子湾会师。当主席和彭总来到十五军团司令部时,海东还在135华里外的前线,他闻讯后快马加鞭连越两座山,在三小时就赶到,愉快地服从了中央的指挥。4月内,主席遇到了两支四方面军部队,前者对中央桀骜不驯,最后几乎胁持中央,而后者却服从中央指挥。感叹之余,主席当即赠送给海东电台一部,既表示嘉奖又提供了领导该部的物质条件。
当然,能不能服从中央的领导,光有口头表示还不行,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经受考验。不久,随着寒冬到来,中央红军迫切需要添置冬衣。可经过二万五千里跋涉,从中央苏区带出来的100万多块银元、一担黄金以及沿途缴获的经费早已用完,手头所有硬通货只有1000银元。于是,主席半是期待半是试探地派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杨至成,向海东商借2500银元。让主席惊喜的是,海东非但把十五军团仅有7000银元中的5000银元拿了出来。而且,他还立刻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动员部队把缴获的部分武器、弹药、药品、布匹等送给中央,就此取得了主席绝对信任。
楼主 zhaoyu1027  发布于 2015-09-08 09:14:06 +0800 CST  

楼主:zhaoyu1027

字数:1292760

发表时间:2015-08-26 16: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2 01:57:48 +0800 CST

评论数:130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