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残阳如血 照在权谋家的刀上 《资治通鉴》要这样读


【779】昭明太子和《昭明文选》
高祖武皇帝(萧衍)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
南朝以降,皇帝年少的多,年老的少,萧衍不光在他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长寿皇帝,在整个帝制时代,他也是名列三甲的,他活了八十六,在位四十八,壮年登基做皇帝,前面颇有治象,特别是崇文修礼,被南北衣冠人物认为是正朔所在,后面不免老眼昏花外加老糊涂,以至自己不得善终,儿孙们也不有免去刀枪相见的命运。
不过,我倒认为萧衍在立储这件事上犯了多么大的错误,他的不幸在于一个颇孚众望的太子半路撒手,理论有十来个儿孙都有了进步的机会,老萧手心是儿子,手背是孙子,当时的政治风俗又是皇帝的儿孙们各个州郡担任一把手,财政独立,军权在握,表面上是家天下,一方有难亲兄弟支援,但实际上这种超级垄断权力的体制,严重削弱了政治统治基础,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开打的往往是亲兄弟。南梁即使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老萧死后,说不定也会再来一次“八王之乱”。
有了人民的好太子,老皇帝就比较尴尬,饱受舆情压力。
那么太子萧统究竟有多优秀呢?
首先是聪明。萧统三、五岁就能背书,十二岁就能给别人讲课,之后还帮助老爹处理政务,判谳诉讼,总之聪明能干。
其次,太子规矩,不胡作非为,没有穷奢极欲,和前三朝的那些货色形成强烈对比,别小看这一点,根据历史经验,这很反常啊。
但是这些还不足以让他死后对老爸萧衍形成这么大的舆论压力,太子的过人之处在于在知识分子阶层获得了充分的好感,除了平时的接人待物,关键是萧统带领一帮文士编定了中国史上第一部文学作品选,因后萧统来被谥为“昭明”,所以这部书叫《昭明文选》。按今天的话来讲,是一个文化工程,这种工程还真是的适合太子来做,太子掺乎朝政,必定会和老爹发生冲突,对于皇帝来说,最怕野心家妄图篡夺权力,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太子闲得蛋疼,胡作非为也不行,这损伤储君的清誉,所以编个书这叫适合的,上可以彰显父皇的文德,下可以获得士人的好评。
任何时代舆论都是一种力量,在美国管舆论权叫第四权,是和立法、行政、司法并列的权力,中国古代没有这么排列,但是在政治运作中也在乎舆论和民意,而读书人或者知识分子,也就是文化精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这个软实力。
萧统在当时有多高声望,可以举个例子说明,从1976至1986或更长的时间内,哪位领导人声望最高?答案是周恩来。在这十年间所有的“文化产品”中,如果有大数据统计,歌颂赞美周恩来的“信息总量”一定排第一位的,这和他生前爱与文化界、文艺界交往有很大关系,当然也和文革中对文化精英大规模的迫害和压制有关。
萧衍在最后的一刻没有立萧统的儿子萧欢——这好像已经是众望所归,而立了自己的儿子萧纲,史书上称是因为老萧还“衔其前事”,也就是“厌祷”这件事,在我看来,萧统死后形成的一种舆论气氛,让萧衍产生了强大的逆反心理,萧统对于父皇,也产生了一种“功高震主”的效应,不要以为只有武功事功大了才能震主,在文化上的建树也会产生这种将就,何况萧统也是文人出身,看到天下士人对太子这么拥戴,老爹会不会嫉妒儿子呢?普通百姓这种情况极少见,在帝王家,关乎天下物议,关乎青史风评,恐怕就会有父妒子的情况了。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锐圆大学读的是中文系,第一次见到曹丕这句话,真的是狠狠激动了一下。萧统编的这部《昭明文选》确实堪称“不朽之盛事”,这部书收录了先秦至萧统生活的南梁时代一共一共一百多位作者,七百多篇诗文作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学的自觉”,以往编书都是什么子、史、经、集,这些都是侧重于“思想性”,而《昭明文选》则是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收录标准,自觉主动地讲究“翰藻”也就文学色彩和文学性。
文学创作和文艺创作是自古有之的,但是把他们分类整理,并以文学性艺术性自我标榜,注重“表现形式”的华美精致(相对的是注重思想内容),而且是这么整体性的、成规模的,《昭明文选》确实有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昭明文选》是以“文体”(现在叫“体裁”)编目的,大致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细分了三十多类,包括文体赋、 述德、 公宴、 祖饯、 咏史、 游览、 咏怀、 哀伤、 赠答、 行旅、郊庙、 乐府、 杂歌、 杂诗、 令、 文、 表、 上书、 启、 弹事、 戕、 书、 序、论、 诔、 哀、 行状、 墓志、 碑文、 祭文等,按今天的标准,文选似乎把 “体裁”和“题材”混在一起了,但是这无伤大雅,有意识去分类,本身就是伟大的进步,我们现在天天讲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之“科”就是分类。
“文选烂,秀才半。”这是过去的一句谚语,放在今天,以做到“文选烂”,博导都够一个半。各个时代都有时代的知识结构,今天如果能熟读这么多经典的篇章,应该是相当了不起了。《昭明文选》在解放后一直不被重视,因为它的意趣是词藻,风格为华丽,而且以文赋为重点,这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有点不合,但是文选也收录了民间创作的《乐府》和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的《古诗十九首》,这说明选编者的眼光也很有“人民性”,所以也没有被列入“封建大毒草”。
萧统作为太子没有什么精彩,即使登基做了皇帝,也可能和那个时代的许多皇帝一样,但是他对中国文化做了一将从意义的总结和盘点,这让他流芳千古。人不止有眼前的苟且,也不止有眼前的荣华富贵,还有诗和远方。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01 19:25:02 +0800 CST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01 21:58:17 +0800 CST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02 23:02:25 +0800 CST  
@白色初装 2016-10-08 13:30:41
哥哥好。
-----------------------------
欢迎老友归来。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08 20:35:42 +0800 CST  
????@楼前长久?2016-10-09?16:44:11
????没想到楼主还在更新!有点意外,有点小高兴!!!
????-----------------------------
欢迎老帖友回家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1 18:50:22 +0800 CST  


{资治通鉴 卷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凡二年}

【780】欢虐尔朱
高祖武皇帝(萧衍)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
魏窦泰奄至尔朱兆庭,军人因宴休惰,忽见泰军,惊走;追破之于赤谼(hóng)岭,众并降散。兆逃于穷山,命左右西河张亮及苍头陈山提斩己首以降,皆不忍;兆乃杀所乘白马,自缢于树。欢亲临,厚葬之。慕容绍宗携尔朱荣妻子及兆馀众诣欢降,欢以义故,待之甚厚。兆之在秀容,左右皆密通款于欢,唯张亮无启疏。欢嘉之,以为丞相府参军。
————————
古谚云: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今天的流行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两句话,一古一今,基本上把江湖到庙堂的食物链给说清楚了。
暴力欺侮文化,有文化的暴力收拾纯正不含糖的纯暴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螺旋上升的说法。
尔朱氏这个军阀集团,摧垮了有文化的元魏朝廷,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有文化的流氓高欢把没有文化的流氓收拾了。
对于元魏宗室来说,尔朱氏和高欢都流氓,都是不讲理的兵。尔朱氏杀了孝庄帝元子攸后,立长广王元晔,不到一年就废了,废了就不能在回炉再做王了,结果就是去死吧,后来又立了广陵王元恭,史称节闵帝,元恭还真把自己当棵菜,很认真地做皇帝,但是聪明和认真是傀儡皇帝的不合格项,高欢打到洛阳,一来嫌元恭聪明有心机,二来他既然是尔朱氏立的,那就是伪皇帝,这关乎政权合法性——高欢内心应该还是有这个杠杠——所以直接废掉,然后鸩杀之。
高欢在起兵反尔朱兆的时候,就立了安定郡王元朗为帝,后来也是发现这位王爷血统太远,于是又换了平阳王元修,这位王爷比较聪明,藏在乡下,高欢派大臣斛斯椿(这位老兄有机会再介绍)去邀请,元修还问:“你们将来不会卖了我吧?”说明风险意识还是满强的,但是一看高欢及部下毕恭毕敬,一切安排皆符合既有礼仪,这位王看完前一个皇帝元朗的禅让诏书,说:“便不得不称朕矣。”看来做皇帝的诱惑真的是太难抵抗了。
高欢很可能出于和尔朱兆同样的原因,为了避免洛阳这帮王公大臣干预朝政,把国都迁到了邺城,而尔朱兆则是干脆集体屠杀。以前看红色经典,有一句台词好像在好几部电影里面都有:“共产党员是杀不不完的。”这大概是从夏明翰的诗句“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中化出来的,元魏家族生殖能力强,王子王孙蔚然沛然也是杀不完的。经过几番血洗,姓元的皇族子弟还是一大把,这让尔朱荣、高欢这样低阶、平民出身的野心家很是担忧。皇家使劲生孩子,既出于贪婪,又因为恐惧,贪婪与恐惧是帝王人格中的主要成份,这当然也是人普通人的主要成份,只是帝王家族因为成功,所以这种东西成色更高。贪、嗔、痴,再加上怖,这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本质即是人的弱点,西方普世价值里有什么“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也是这个意思,宗教也好,世俗的道义也好,都是帮人放下这些东西。问:能放得下吗?
高欢新立的皇帝元修史称孝武帝,这位皇帝也是不甘心受人摆布,后来在斛斯椿等的劝说和保护下,出关投奔了宇文泰,不过结果还是一样,被废然后鸠杀之。
回头再说下斛斯椿这个人,六镇乱起,作为基层干部子弟的斛斯椿就投奔了尔朱荣,因为是干部子弟,凡事见机较快,很快和得到了尔朱荣的信任,成为尔朱氏家族之外的核心成员,尔朱荣死后,他又投奔萧衍所立的元悦(和元颢一起在动乱中降梁,继元颢之后被萧衍立为统战皇帝),再后来又投奔了尔朱兆,高欢起事,斛斯椿又严重不看好尔朱兆等人的前途,和部下干掉了坐镇洛阳的尔朱世隆、尔朱彦伯等人,献洛阳城于高欢。
尔朱氏灰飞烟灭,就像袁世凯完了以后,他的部下天然演变成各路诸侯,中原一带由高欢把控,西部地区由驻扎长安的关中大行台贺拔岳把持——他之前随尔朱天光一起到长安,高欢起事后,他成功地忽悠尔朱天光回到洛阳增援尔朱世隆,结果尔朱天光兵败后,后让斛斯椿抓住交给高欢杀掉,贺拔岳遂拥有西部诸州,他哥哥贺拔胜拥有荆州一带。北魏在这个时候,事实上已经分为东、西魏了,有元氏傀儡皇帝叫东、西魏,没有的时候就是北齐和北周。高欢、贺拔兄弟以及斛斯椿,算是“北洋系”的老军阀,替代贺拔氏的宇文泰只能是次生代的军阀了。
尔朱荣的这帮老兄弟在扑杀尔朱氏家族时,好像有高度的默契与共识,或明刀明枪(斛斯椿)、或扭捏作态(高欢)、或暗中使绊(贺拔岳),反正没有一个忠心的,这就是没有文化的流氓因严重缺乏精神文明建设而导致的直接后果。
一个啸聚起来的暴力集团,倘有机会接受并提出一个安抚天下的政治目标,规划宏远,逆取顺守,最后打下一片花花江山,遂成一番伟业;再不济,外崇江湖道义,内结兄弟恩义,轰轰烈烈一场,也是一段传说;像尔朱氏这样,腥风血雨而来,血雨腥风而去,就是流氓中的下等货色了。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1 23:42:10 +0800 CST  
@锐圆 2016-10-11 23:42:10
{资治通鉴 卷一百五十六 梁纪十二 凡二年}
【780】欢虐尔朱
高祖武皇帝(萧衍)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
魏窦泰奄至尔朱兆庭,军人因宴休惰,忽见泰军,惊走;追破之于赤谼(hóng)岭,众并降散。兆逃于穷山,命左右西河张亮及苍头陈山提斩己首以降,皆不忍;兆乃杀所乘白马,自缢于树。欢亲临,厚葬之。慕容绍宗携尔朱荣妻子及兆馀众诣欢降,欢以义故,待之甚厚。兆之在秀容,左右皆密通款于欢,唯张亮无......
-----------------------------
标题应为《【780】共灭尔朱》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1 23:44:29 +0800 CST  
@小花花小风 2016-10-12 08:03:37
锐圆大哥好!
不想锐圆大哥还在更,十年坚持,棒棒哒~
今年才开始看帖子,现在在看前面,看见锐圆大哥出现,先顶一下~
加油加油~
-----------------------------
马上整十年!!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3 09:35:39 +0800 CST  

【781】“虏亦应天象邪?”
高祖武皇帝(萧衍)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
秋,七月,己丑,魏主亲勒兵十馀万屯河桥,以斛斯椿为前驱,陈于邙山之北。椿请帅精骑二千夜度河掩其劳弊,帝始然之。黄门侍郎杨宽说帝曰:“高欢以臣伐君,何所不至!今假兵于人,恐生它变。椿若度河,万一有功,是灭一高欢,生一高欢矣。”帝遂敕椿停行,椿叹曰:“顷荧惑入南斗,今上信左右间构,不用吾计,岂天道乎!”宇文泰闻之,谓左右曰:“高欢数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当乘便击之。而主上以万乘之重,不能度河决战,方缘津据守。且长河万里,捍御为难。若一处得度,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赵贵为别道行台,自蒲坂济,趣并州,遣大都督李贤将精骑一千赴洛阳。
————————
元魏末年,废立皇帝的事情发生多起。权臣废立皇帝,是一件极讲究政治技巧的事,因何而废?因何而立?因何不自立而他立?
回头来看,我认为曹操操作得比较得体。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当时这是“政治不正确”,袁绍就始终不承认,但是曹操并没有嫌弃这个“来路不正”的皇帝,更没有清算董卓的“擅行废立”的罪行,为什么?因为他早就存了废掉汉献帝的心思,他要是诚心中兴汉室,即使不再废掉刘协,也会行檄天下,讲一讲保留他的道理,比如刘协当时年龄很小,很是无辜,等等等等。曹操在这方面根本没有做任何文章。曹操一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方面,他也抓着刘协的这个小辫子以令天子。曹操生前不能一匡宇内,自觉事功不足以让天下膺服,所以才有“我为文王”之说,让儿子去做武王再行“禅让”之事。曹操大费周章,就是为了让改朝换代这件大事办得圆缓一点,因为他顾忌天下人心。
元魏末年很有意思,不管尔朱荣、尔朱兆抑或是高欢,不管贺拔岳还是宇文泰,其实都没有把元魏皇帝当棵菜,但是他们所立的皇帝,还总是把自己当棵皇帝菜。
高欢第二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并不是高欢精心挑选的,而是斛斯椿塞进来的私货,所以一开始就和高欢不融洽,高欢和长安的贺拔岳以及继承者宇文泰也不睦,让元修感觉这里面有运作空间,在斛斯椿及左右其他人的撺掇下,元修后来离开洛阳投奔宇文泰(贺拔岳在清理本地的其他小军阀时,被刺杀了),以为控制自己的高欢是董卓、曹操,远在长安的宇文泰才是肱骨之臣,肺腑之亲,其实这位年轻的皇帝绝对是误判了形势——
正是你受控于高欢,天下不服高欢的势力才遥尊拥戴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才对汉献帝表现得格外效忠,假定曹操把汉献帝送到西蜀,送到东吴,刘备、孙权未必欢迎他来。为元修计,不如在洛阳与高欢虚与委蛇,斗而不破,同时和其他地方的军阀保持联络,外边的军阀出于自身的利益会“遥尊”天子,正好和高欢的现实控制形成对冲,
在元修投奔宇文泰之前,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宇文泰曾作势要出关迎接元修,高欢率部出击,元修和斛斯椿等于在高欢背后,与宇文泰形成前后夹击高欢的态势,斛斯椿请求率两千精骑背后袭击高欢,这时元修身边的一个黄门侍郎说:如果斛斯椿出击成功,“是灭一高欢,又生一高欢。”元修于是拒绝了斛斯椿的请求。难得这个傀儡皇帝有这么长远的考量。
斛斯春知情叹息不已,不过他自己很快找到最有说服力的解释:“顷荧惑入南斗,今上信左右间构,不用吾计,岂天道乎!”
“荧惑”是火星,“南斗”是人马座的六颗恒星,从地球角度看到火星和人马座重叠,在当时的标准化解释是对帝王不利。凡是天象对应的人灾祸,必有禳解之法,不然仙姑神棍如何赚钱?不过“荧惑入南斗”的禳解之法在当时已经失去专利保护,变成常识了,这办法就“天子下殿走”。
就在斛斯椿自己找台阶下的时候,南边的梁武帝萧衍已经开始唱着《赤足走在田梗上》——光着脚在皇宫里盯着手机计步器不停地万步走。他儿子萧综曾经在一个大屋子里赤足走过,为得是锻炼长途跋涉的能力,他们父子皆可谓竞走健将。
禳解半天,效果到底怎么样,老天爷也没有反馈。后来,孝武帝元修投奔宇文泰并被鸠杀,老萧解除了一个警报,但又产生了一大疑惑:“虏亦应天象邪!”
这说明老萧在此之前一直有文化自信。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3 21:31:46 +0800 CST  
@小花花小风 2016-10-14 08:06:47
因之前不了解历史,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只好盲目顶锐圆大哥一个,勿怪勿怪~
-----------------------------
一起学习。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5 10:34:53 +0800 CST  
@qq674536362 2016-10-15 22:02:23
翻页
-----------------------------
翻页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5 22:29:47 +0800 CST  
@fdsa654321012 2016-10-16 00:53:49

-----------------------------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16 16:04:55 +0800 CST  
这两天在重庆报道摩博会。没有更新。发个摩托车给大家!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22 10:53:56 +0800 CST  
@甬道 2016-10-25 18:35:33
没人应答吗?大家在线就冒个泡啊!。。
-----------------------------
明天10周年。锐圆一直在写作。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25 20:35:29 +0800 CST  
时间过得真快,以个人经验论,年龄越小,时间过得越慢,童年长有恨不能快快长大的感觉,及至四十,前望余生,皆是下坡路,没有什么遮掩,所谓四十不惑,望尽天涯路是也。
在天涯写读《资治通鉴》帖业已十年,十年来得到许多帖友的支持指正,一生之福也。
其实我写资治通鉴,已经有三十年了。1986年,大学毕业,锐圆被分配到《太原日报》评论部,因为要经常写评论,写杂文,当时的文风都喜欢引经据典,所以就把父亲买的《资治通鉴》打开,在里面找找可谓引述的故事,并开始在一个小笔记本上写心得。
1988年到海南,有段时间没有什么事,也就每天晚上写一点。这些文字基本上是第一册,也就是先秦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现在看来有点偏激,都是因为年轻。
2016年,开始写这个帖子,断断续续,完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有话就多说几句,没有话就停一停,锐圆算是个媒体人,对历史并没有研究,走得是文革以来昌盛的“借古讽今”的老路。
有这么多帖友支持,让我深受鼓舞。读完《资治通鉴》,写一部完整的读资治通鉴笔记,这个已经是内心确定的一生的课业,必须做完。
从篇幅上讲,我已经写了一半,但百里半九十,如今还只能算开头。
环揖四方,向200多万人次浏览者致敬,特别向3万多回帖的文友致敬,感谢感谢再感谢!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26 11:08:51 +0800 CST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26 11:27:54 +0800 CST  


{资治通鉴 卷一百五十七 梁纪十三 凡三年}

【782】天下贪污习俗久矣
高祖武皇帝(萧衍)大同三年(公元537年)
行台郎中杜弼以文武在位多贪污,言于丞相欢,请治之。欢曰:“弼来,我语尔!天下贪污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宇文黑獭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正纲纪,不相假借,恐督将尽归黑獭,士子悉奔萧衍。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欢将出兵拒魏,杜弼请先除内贼。欢问内贼为谁,弼曰:“诸勋贵掠夺百姓者是也。”欢不应,使军士皆张弓注矢,举刀,按槊,夹道罗列,命弼冒出其间,弼战慄流汗。欢乃徐谕之曰:“矢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亡魄失胆。诸勋人身犯锋镝,百死一生,虽或贪鄙,所取者大,岂可同之常人也!”弼乃顿首谢不及。
————————
孝武帝元修跑到宇文泰那里,还带着三个堂妹乱搞,宇文泰本来就不欢迎他,一看又是这个样子,干脆上贡了一壶毒酒,鸩死这个瓜娃子算了。鸩
之后,高欢立了元善见,宇文泰立了元宝炬,他们自己都任大丞相,元魏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资治通鉴》此时将高欢控制的东魏谓之“东魏”,而把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名之为“魏”,在司马光眼中,大概孝武帝元修还算是正朔。
可以说从这个时刻开始,中国实际上又进入了“三国时代”,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而论,南朝萧梁占“天时”,正如高欢所评论的那样,“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要说“地利”,和“老三国”时代一样,还是高欢控制的中原地区,不论人口、物产还是综合实力,还是要属东魏;宇文泰控制的地方相对比较贫瘠,但是宇文泰本人似乎比高欢、梁衍更加励精图治,也深孚人望,就让他占“人和”吧。宇文泰创立了北周,杨坚篡北周而创立大一统的隋,如非要把“人和”与“统一”往一起关联也能说得通。
高欢主政的东魏,官吏继续贪污,政治继续腐败,说大乱之后人心思定,官心思治,这是一个想当然的美好愿望,统治阶级没有一定的高度,没有相当危机感,是不大会思治的。
高欢所处的环境,还不能算“大乱之后”,而是小范围“大乱之后”,大范围还是“征伐不已”,按说越是这样,越应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励精求治,笼络人心,但是高欢不这么认为。
有一位名叫杜弼的官员建立高欢惩治腐败,高欢没有置若罔闻,也没有言听计从,而是和这位杜先生推心置腹地讲:“你过来,我和你讲。天下贪污腐败的风气已经很久了(作为当代人,亦觉高欢言之不虚),今天宇文黑獭(宇文泰小字黑獭)在关西,吴翁老萧在江东,他们到处挖人,如果我在这里惩治腐败,文臣就跑到以衣冠礼乐为号召的老萧那里了,武将就跑到黑獭那里了。人物流散,何以为国?”最后高欢语重心长地对杜弼讲:“我也想一夜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可是不行啊,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你放心,这个事我会记在心里的。”(高欢原话见引文)
高欢的逻辑是:
文臣武将都是无官不贪的;
一旦严格惩处他们就会跑到敌国那里,而国家的生存和治理又是需要他们的;
所以,惩处腐败就会导致国将不国。
我们再来分析分析:
第一条没有错,无官不贪;
第二条也没有错,竞争的环境下,水至清无鱼;
第三条可以避免,但是很费劲。
要消灭无官不贪,又要避免无官可用,就得另起炉灶,培养新的团队。
培养一支新的官僚团队谈何容易,一般只有草根革命,才会带出一支新团队。
新的团队也会变得贪污,因为人性中的贪婪是去不了根的,但是如果和旧的贪腐体系有一个隔离效果的话,贪腐传染得会稍慢一些。毛泽东进京后治腐易,今天习大大治腐难,道理就在这里。
要想达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境况,除非像人类今天对付严重的传染病毒一样,发现一个即行扑杀,否则不可能。而在官僚体系中预设这样有效的扑杀机制,谈何容易!
说到当下的反腐运动,一种声音是大唱赞歌,还有一种声音是这么做无效,潜台词是有“民主”的特效药舍而不用,这种自我监督和肃清的方式,不仅效果不佳,即使有效果也不能持续。
今天强化反腐之后,也有“无官可用”的问题,或者说很多官员以怠政来抵制上面的反腐倡廉运动,增加反腐的全社会成本,看谁能熬过谁。这样下去,底层的民众看到大青天的任期将近,可能会越来越激进,民间可能会出现更改“十年一轮”的声音,改变江、胡一直执行的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一旦破坏,对中国来说可能意味着很大的风险。
对于商业精英阶级来说,从整体上他们也希望政治清明,降低他们和政府运作的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但是具体到个体身上,不少人随时会被牵连进去,他们也生活在忐忑之中,向前看,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加上官员的不作为又会让他们深感沮丧,这会让他们会怀念以前的状态。
在排除底层革命的大前提下,一个全新的比较清廉的官僚团队是很难诞生出来的,即使在未来几年培养出一支近卫军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迅速成为一群饥饿的小老虎;全面地引进(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西方的民主体制,现在看起来,中国老百姓要付出的成本可能要高到无法估量。为今之计,就是期待着反腐能确确实实打压一下官僚集团的嚣张气焰,做到不敢公开腐和不敢嚣张地腐,以待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特别是电子政务)能够继续发展,民智能够持续提升,官僚集团也能够渐知收敛,维持一种大体的平衡。
高欢对于贪腐的基本态度,也是所有统治者的基本态度,他们不可能追求绝对清廉的世界,这不是他们的价值观,也不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腐败不到激发民变的那一刻,这事都可以缓,反腐从来是个策略和战术问题,不是战略问题,用适度腐败维持一个庞大的官僚团队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个低成本的选择。反腐从来只是底层人民的意愿,把这一点把握住了,也就把现实局面看清了。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26 17:17:05 +0800 CST  
@甬道 2016-10-26 21:40:54
瑞圆啥时出书?第七八册??
-----------------------------
七册完成了,校对中。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26 23:37:43 +0800 CST  

【783】宇文泰求治
高祖武皇帝(萧衍)大同元年(公元535年)
魏丞相泰以军旅未息,吏民劳弊,命所司斟酌古今可以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行之。
————————
“军旅未息,吏民劳弊”,念兹在兹,所以求治。
政治从积极的角度讲,就是推动社会向一个理想目标迈进,这是兴利;从消极的角度讲,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理想目标,只是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只讲问题,不讲主义,其行为的目标就是除弊。过去我们讲理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下我们可得着宝贝了,所以一昧地革命理想高于天,向着共产主义奋勇前进;最近这三十年,特别是苏联崩溃以后,民主自由成了国际主流,普世价值,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不再讲革命理想了,变成了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今天的中国和西方在意识形态上并不作主动的竞争,面对颜色革命,我们只强调“治理”,治理貌似是个中性的词,实际上是政治上的消极主义,也就是我只解决社会上的具体问题,强调最后的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方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一是自家经济不振,二是曾经颜色革命之后的国家,经济上也没有大的起色,甚至没有了基本的治理,这让咱家有了“三个自信”。
宇文泰也是个现实主义者,他觉得就这么烂打下去没有出路,所以想建立一个有治理的“陕甘宁边区”。
治理国家需要人才,老板一留意,人才马上就涌现,在宇文泰的幕僚中,有一位叫苏绰的熟悉业务,同僚但凡有疑难,他都能决,忘了是雷锋还是孔繁森说过,是金子不管埋在哪旮旯都会发光的,苏绰等于是被再发现一次,这个比三顾茅庐显得自然正常,符合常态,也方便我们今天借鉴,拔猛将于行伍,求治才于廊下,不假远求,不用高调猎头,自己发现的人才又好用,成本比三顾茅庐肯定低。
宇文泰“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应对如流。”“……遂留绰至夜,问以政事,卧而听之。绰指陈为治之要,泰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
苏绰不仅从战略上讲了治理国家的大问题,《北史》、《周书》都记载了“苏六条”,还为宇文泰亲自设计了行政规程,包括怎么记账,“朱出墨入”,用红色记开支,和黑色记收入,如果红多墨少最后国家财政就有“赤字”了。首先在技术上完成基本的管理制度,让黑社会集团、军阀军团演化为正常的国家政权。
苏绰为宇文泰似定的《六条诏告》是:其一,治身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狱讼;其六,均赋役。
老生常谈是吧?没错,治理就是这几条老生常谈,所以有老生常谈,是因为常谈的东西往往被遗忘。
汉桓灵后是乱世,三国是乱世,西晋虽一统仍是乱世,南北朝是乱世,元魏崩溃、尔朱氏屠戮,乱世之中更乱世也,高欢、宇文泰勃兴,与南梁成小三国,还是乱世,乱世三百五十年,求天下安定者有几人?能让天下安定者又有几人?
宇文泰与苏绰的组合,基本合乎中国传统的“文治武功”的概念,虽然是小范围的,但被后世史家认定为是隋唐大治的肇始。光有文治不能弥乱,只有武功不能长治。
宇文泰与苏绰促膝长谈通宵达旦,谈论的话题大概和毛泽东与黄遵宪在延安窑洞谈的一样:天下苦秦久矣,人民揭竿而起,天下大乱;天下苦乱久矣,百姓又翘首企盼,盼望中国出一个人民的大救星。这个时候,谁有自觉的担当,谁才有可能成为让天下归心。
因为聊得时间长,究竟聊了什么,后世大可以脑补。几年前,有一篇文章写到此事,衍生出一个“苏绰定律”。何谓“苏绰定律”?
话说宇文泰苏绰长聊,宇文泰问:国何以治?苏绰对:具官(打造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干部队伍)。再问:何以具官?再对:用贪官,反贪官。
用传统的话语描述,苏绰诗书传家,是所谓“衣冠人物”,崇信的是孔夫子这一套,并非一般的策士,不然他不会把什么“治身心、敦教化”放在治国策的首位,所以很多人不认为苏绰能提出“用贪杀贪”这样的狠招,且翻过《北史》、《周书》中的《苏绰传》,也未见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这样借附古人的所谓“苏绰定律”会流行传开,这只要穿越一下就可以理解。
当时和现时一样,都是纲纪崩坏以后有所谓明主降世,都是在有官皆腐无官可用的情况下要打造清明政治,怎么办?只能是用贪官再反贪官,以涓流入泥海,慢慢往清兑。这里就是我上篇说到的问题,一、人主有没有一支所谓的“清流”,持续地往泥海里兑?自己培养的所谓清流肯定也会污掉,回头自己能不能下手再惩治?
宇文泰和高欢都在他们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遇到了这个问题,宇文泰倒是杀过自己的姐夫,打过大老虎,高欢则对反腐理念上认同,实践中放弃。
事实上,宇文泰、高欢以及前世后世的统治者,如果他还有有求治的心劲,一般都会抓几个大案要案,抓几个典型,形成一个反腐倡廉的高压态势,让天下为官者知道收敛,不要过分,不要嚣张,这也是一种“敦教化”吧。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0-31 15:16:23 +0800 CST  


苏绰像
楼主 锐圆  发布于 2016-11-01 11:17:37 +0800 CST  

楼主:锐圆

字数:377

发表时间:2006-10-27 05: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1 22:08:09 +0800 CST

评论数:3151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