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更新)三个首相的故事——徐阶的隐忍、高拱的傲骨、张居正的勃发



嘉靖二十五年(1546)八月,河套问题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陕西三边总督曾铣上疏提议收复河套。
曾铣,字子重,嘉靖八年(1529)进士,为人有胆略,长于用兵。在与蒙古人交战中,他曾多次用计谋出奇兵打败过他们。
在奏疏中,他从战略、经费等各方面阐述了复套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八条具体措施。
夏言看了奏疏,赞不绝口。收复失地,这是可以建功立业,有利于国家的好事啊。他立即上疏支持此议,并向嘉靖极力保举曾铣。
没想到嘉靖也来了兴致,别看他整天捣鼓丹药,但这可以收复祖宗的失地,是能往脸上贴金的事,便立即命司礼监批红,嘉奖了曾铣,并以诏书的形式下达,命群臣讨论收复河套的方略。

诏书下达,大臣们议论纷纷。此时徐阶在翰林院也听到了消息,十分高兴,当即开了课题,让庶吉士们讨论关于复套的方略。
课堂讨论,气氛立时喧闹起来,但见庶吉士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徐阶站在一旁,听他们讨论,一个个似乎都说得有模有样。
徐阶不作声,皱了皱眉头,眯起眼睛环顾四周,发现有个眉眼清秀、衣着干净的庶吉士,在那儿只听不言,若有所思。
徐阶走上前去,问道:“足下有什么见解?”
一群人中最安静的,往往最具实力。只见这青年略加整理,随即站起身来,侃侃而谈起来。他先论述了收复河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表达了作战准备必须充分,以期一战而定,绝不能拉锯胶着,持久应战。
言简意赅,直说得徐阶连连点头。述说结束了,徐阶心中暗暗讶异,他下意识到,眼前这个衣着平平的青年决不是个泛泛之辈。
“你叫什么名字?”称呼上亲近了一些。
“张居正。”不冷不热的回答。
徐阶牢牢地记下了这个名字。张居正,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不张扬,却很有内涵。来日方长,此人需多多留意。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2 21:44:24 +0800 CST  


大臣们说什么的都有,可都忽略了一个人,平日里颇有些见解的内阁次辅严嵩呢?这一次,严嵩没有公开表态。内阁是夏言的,也没注意。当事人沉默,一定是有想法的,严嵩瞅准了这次机会,正在跟儿子策划一个阴谋。
有人说,严嵩怎么这么猥琐,只会背地里使动作,就不会出点别的招数。
不要这么想,政治斗争本身就是犯罪,不存在高尚与邪恶之说。抛开个人喜好,手段卑劣与否不谈,我们客观地评价双方,会发现,两人用的都是正招。换句话说,双方都是合理的。
夏言的优势是位高权重,而严嵩的优势是有皇帝宠信,己方的优势便是对方的劣势。于是斗争的关键就在这儿,要集中己方的优势攻击对方的劣势。这也是兵法上所讲的避其锋芒,击其惰归。也是武术格斗的定律,用己方坚硬的部位击打对方脆弱的部位。
夏言职位高,处于优势,最好的办法是正面攻击,一次性干掉严嵩。而严嵩职位低,处于弱势,应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转向对方的薄弱环节下手,多次冲击,以击垮夏言。
既然双方的策略都没问题,那么关键就在于执行了,执行要狠、要绝。
其实,表面上看夏言实力占优,实则相差无几,夏言输在了执行上。
夏言的手段显得优柔寡断,因为他认为,即使维持现有的局面,对己方依然有利,不必着急。但他却不知要躲避对方的优势攻击。而严嵩不同,维持现有局面仍然是被压制,对己方很不利。因此他的手段更急迫,要不断地找机会让嘉靖弄死夏言,并且不跟夏言正面交锋。
读懂了这些,对前后的政治斗争手段的优劣与否就容易判断了。


严世蕃不愧为天下奇才,作为旁观者,他牢牢地把握了事态发展趋势。决定收复河套与否的,并非夏言和曾铣的能力,更不是群臣的呼声。而在于嘉靖的心态。
别看嘉靖这时是热情洋溢,但这位皇帝不是一个甘愿为国事操心的主儿,主要稍作干扰,就能把他的热情褪去,使他改变主意。到那时,哼哼,谁要敢阻拦他,就后果自负吧。
在朝廷上下热烈讨论时,严嵩悄悄地买通了近侍太监,让他们专挑嘉靖正修玄的时候呈上军情战报,激起嘉靖的反感。
严嵩也不闲着,适时地上密奏表示,夏言和曾铣是擅权自用,好大喜功,复套之议决不可行。久而久之,嘉靖对收复河套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3 12:51:12 +0800 CST  


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嘉靖突然发下谕旨,腔调大变。
“今以征逐为名,不知出师果有名否?及兵果有余力,食果有余积,预见成功可必否?······今欲行此大事,一铣何足言,只恐百姓受无罪之杀。”
嘉靖在这儿连发疑问,表面意思是,各种复套的条件都不具备,不要苦了天下百姓啊。但其言外的态度很明显了,这事太麻烦,都是曾铣惹的祸,我不打算干了。
夏言急了,这算什么,不行。就不断地上疏劝谏嘉靖。
不久之后的一天,嘉靖召见了夏言和严嵩。
夏言一如既往,慷慨陈词,劝说嘉靖收复河套。
嘉靖不表态。这时久不吭声的严嵩开口了:“陛下,复套之议决不可行。”
严嵩先说明复套的种种条件不利,然后反复撇清与此事的关系:“此事乃夏言一人所为,臣未参与票拟。”
嘉靖点点头。夏言一听,当时就发飙了,厉声呵斥道:“你既然有意见,为何不早说,现在却把事情全部推诿于我!”
平日里他呵斥严嵩可能也习惯了,但这次夏言没看清形势,一时愤怒,瞬间失去了理智。
明摆着这就是双簧,一个背后操纵,一个出面说话,要整的就是你夏言。
嘉靖赶紧喝住了夏言,怒斥他“强君协众”,过后,勒令夏言致仕。
就这样,夏言没话可说,准备再一次收拾包袱回老家等着。但事情还远没完,严嵩上一次领教了夏言卷土重来的厉害,这回他决心彻底干掉夏言。他立即找到陆炳,商量下一步对策。
是死是活就在于陆炳,因为他手里捏着一把利器——甘肃总兵仇鸾。
这位仇总兵世袭咸宁侯,前不久被曾铣以阻挠军务为罪名弹劾,现在正关在锦衣卫的诏狱中。
于是乎,由严世蕃捉刀代笔,仇鸾上疏弹劾曾铣某某罪,陆炳主持审理,最终给曾铣定下了罪名——隐匿边情,贪污军饷,结交近侍。
注意,最劲爆的是最后一条,结交近侍,死定了,都死定了。
是这样的,曾铣跟夏言的岳父苏纲是同乡好友,而苏纲曾向夏言举荐过曾铣。所以,近侍就是夏言。
近臣结交边将,即是意欲谋反。这是封建王朝的一条高压线,决不能碰。
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曾铣被斩于西市。搜其家,家无余财,贪污的军饷不知在何处。
曾铣被杀时,夏言南行至通州。当他听说曾铣的罪名时,吓得摔下了马车,面如土色,哀叹道:
“噫!吾死矣。”
再前行不远,刚到丹阳,锦衣卫缇骑追了上来,逮捕了夏言。回京之后,再多的辩解已然无用。
嘉靖二十七年(1548)十月二日,夏言被斩于西市,弃市。
夏言一死,严嵩升任内阁首辅,真害惨了天下百姓。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3 19:41:53 +0800 CST  
@白马银枪跃龙门 71楼 2013-10-23 20:01:02
严嵩出招时机、节凑、策略都把握得太好了,夏言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啊,输得糊里糊涂
-----------------------------


这样更太慢了,哥们,我看就您跟的勤。 你看我是不是把里面集中写人物矛盾的地方,另发一帖子,那也不少呢, 里面有徐阶和严嵩,徐阶和高拱,高拱和张居正的矛盾和斗争评价,还有别的。 反正这帖子也没怎么有人看,你说呢?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3 23:44:25 +0800 CST  


一个无耻小人为了一己之私,借复套之名,害死了两个一心为国的人,真真令人发指。而徐阶,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夏言被处死的消息传到了翰林院,昔日夏言的知遇之恩涌上心头。一幕一幕,怅然如有所失,徐阶呆呆站了半天,不禁向西市方向跪拜行礼。他没有出声,而后若无其事的样子,机械地工作去了。
此前,刑部尚书俞茂坚、左都御史屠侨等人都替夏言求过情,结果受了斥责罚了俸禄。其实当时很多人都愤愤不平,私底下说长道短,为夏言鸣不平,除了徐阶。人们开始鄙视徐阶,为人忘恩负义,那个曾经费心提拔过他的人遭遇不公,他却无动于衷。
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夏言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徐阶把他记在了心底,午夜梦回,徐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饼,事情怎么会到这一步?人怎么可以这样?
他从不敢忘记他。
徐阶是一代名相,是明朝顶级政治家,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人物。
大家知道严嵩很奸,却不知道是徐阶扳倒的;大家知道张居正很猛,却不知道是徐阶栽培的。
人们能把半分钱关系都没有的海瑞和严嵩扯到一块儿,编出像海瑞智斗严嵩之类的笑话,却提不起徐阶,因为没听说过徐阶有什么叱咤风云或感人肺腑的故事。
其实,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历史本来就是平实的,没有浓妆艳抹、矫揉造作。从这里就能看出些端倪,遭到这样的打击,仍能做事有条有理、轻拿轻放,把所有的情绪都埋在心里。风轻云淡,隐忍不惊,我更欣赏这一股含蓄内敛的力量。徐阶绝对是个人才。
空口说白话谁都会,但是于事无补,因为正义从来都不是靠嘴巴说过来的。别人说来说去,不但可以陶冶情操,还赚得了好名声,甚至有利于职业生涯。
可徐阶不能,只要他一张嘴,马上就会被冠以逆党同谋的罪名,严嵩正愁找不着借口收拾他。而眼前的这个人比当年的张璁更卑劣、更可怕,一旦失去了夏言的庇护,自己将孤身面对一切。
此时的徐阶,轮手段、论实力,跟严嵩都差得远。
就算不作声,严嵩也不会放过徐阶。因为徐阶曾深受夏言的提拔,而且夏言还多次在同事面前夸奖过徐阶工作得体、做事有方。为了斩草除根,于是严嵩开始千方百计寻找借口栽害徐阶,但徐阶做事谨慎低调,一直没落下什么把柄。
看徐阶与夏言的私交并不深,除日常工作外,也只是经常跟王门弟子探讨心学。夏言遇害后,没见徐阶有什么异常举动。一个三品侍郎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的。想到这一层,严嵩第一次放松了警惕。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09:11:12 +0800 CST  
@黄钺白旄大将军 71楼 2013-10-23 20:55:51
楼主一般个么时候更新啊?
-----------------------------


一般是下午到晚上更新吧,不过,一天更多少字算合适呢?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09:17:45 +0800 CST  
@白马银枪跃龙门 71楼 2013-10-23 20:01:02
严嵩出招时机、节凑、策略都把握得太好了,夏言根本没把他当一回事啊,输得糊里糊涂
-----------------------------
@任平生如是说 73楼 2013-10-23 23:44:25
这样更太慢了,哥们,我看就您跟的勤。 你看我是不是把里面集中写人物矛盾的地方,另发一帖子,那也不少呢, 里面有徐阶和严嵩,徐阶和高拱,高拱和张居正的矛盾和斗争评价,还有别的。 反正这帖子也没怎么有人看,你说呢?
-----------------------------
@黄钺白旄大将军 79楼 2013-10-25 12:27:13
楼主不要弃帖,一个好帖,犹如一杯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的,这是个好帖。
-----------------------------
得,我以为没人看呢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13:26:23 +0800 CST  

谨慎的下僚

嘉靖十八年(1549)正月,礼部尚书一职空缺,由吏部荐举,徐阶补任礼部尚书。
当年三月十五日,皇太子朱载壑行加冠礼。
十七日清晨,皇太子薨逝。
这里简单说一下古代各种“死”,我们知道,皇帝死了,叫做崩。诸侯王呢?叫薨。卿大夫叫卒,士叫不禄,咱们普通人死了才叫死。不能乱用。
接着,嘉靖下旨:“皇太子丧礼各项事宜,着礼部查例具仪来看。”
怎么叫“查例具仪”?就是按照以往皇太子葬礼的案例,参照办理,筹备丧礼事宜。
第一个圈套来了,看出来了?就在“查例具仪”四个字上。这意思是你自由发挥,至于好不好,我说了算。这是由内阁拟旨时,出自严嵩的手笔。
徐阶翻遍了本朝以往的类似情况,比对各种处理办法,发现,所有的案例都是丧事从简,就是省着点儿办。
但徐阶心里清楚,不能顺着这么做。看那严嵩不怀好意,而嘉靖正在悲痛又死要面子,如果这次按惯例也来个丧事从简,自己很有可能被议礼,然后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看透了这一点,办法就有了。第二天,徐阶呈上丧礼奏疏,其中,徐阶把先前的各种案例举出不同,然后明确告诉嘉靖,咱们这属于特例,所以“先年简杀礼仪未敢援引”,应该隆重举行,不能掉价。
奏疏呈上后,嘉靖点头首肯了,然后细节上稍作改动,这样严嵩也没脾气。就这样,徐阶不动声色地躲过了严嵩设下的圈套。

皇太子的丧礼结束后,按照规定,应该重新册立储君,国家没皇太子不行,要确定国本。可嘉靖迟迟不露册立太子的意思。
于是,徐阶于当年七月上疏,请求册立皇太子,可是大出意外,奏疏竟被留中了。
所谓留中,即奏疏呈上后,皇帝不作批答,不予理睬。你的意见是好是坏、有没有用,都没人管。
徐阶纳闷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紧接着,没多想,他又连续四次上疏,以表示事宜紧迫。终于,把嘉靖惹火了,他给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答复:
“朕正富春秋,何须册立储君!”
这算什么话,册立储君向来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也是礼部份内的事,身为礼部尚书,徐阶推不掉的。
不过,徐阶还是十分精明的,看到这种情形,心想一定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等看看情况再说。
由于认识所限,徐阶并不清楚出了什么问题,这问题就在嘉靖的心态上。
你知道,以前嘉靖一直没儿子,还有人上疏给他曝光了隐私,嘉靖很郁闷。后来有个道士为他炼药治疗了一一下,短短几年竟然生了八个儿子。不幸的是,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死了五个,连这个太子已经是第六个了。
于是,道士又提出了合理的解释:二龙不相见。皇帝是龙,太子就是小龙。因此,不但不能册立太子,还得离儿子远点儿。
嘉靖理论联系实际,竟然对这套鬼话深信不疑。正是因为这套思想作怪,嘉靖对徐阶的上疏非常反感。
可这件事徐阶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这么做将授人以柄。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13:29:03 +0800 CST  


嘉靖二十九年(1550)初,不知嘉靖又搭错了哪根神经,想把死去的方皇后的神主搬进太庙,安放在为自己预留的神主旁边,并下令着礼部议行。
简单说,就是嘉靖要让死老婆先去太庙占个座位,问徐阶行不行。
当然不行,从没有皇帝没驾崩,皇后神主先进太庙的,这太不合规矩。
徐阶立马上疏反对,强调从没有女后先入太庙的先例,应该先放在奉先殿东侧室供奉。
礼科都给事中杨思忠上疏跟进,支持徐阶,其他大臣一贯保持了沉默。
这是一套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但嘉靖不愿意,他执意要把皇后搬进太庙。
没关系,方法总比问题多,徐阶回家想了想,接着提议,要搬进太庙也可以,给太庙额外增加两个位置,先放在那儿就行。
这也行?嘉靖怒了,但他也自知理亏,不好明说,于是他耍了个花招。
当时邯郸建成了一座吕仙祠(纪念道家的吕洞宾),嘉靖命徐阶前往,主持落成典礼。
看来是出一趟皇差,可怎么偏偏赶在这个节骨眼上?去还是不去呢?正当徐阶犹疑不定时,那位坚持反对皇后入太庙的杨思忠,因为一篇元旦贺表出了一点小差错,竟然被廷杖一百下,还被削职为民。
杨思忠的这顿板子打醒了徐阶。只要一离开,自己的意见就不重要了,到时候生米做成了爆米花,也失去了嘉靖的信任。
要留下来也不好办,如果坚持原议,杨思忠就是榜样;如果改变态度,就丧失了原则,会被同僚耻笑。在称宗袝庙中严嵩遇到的难题,一点不差地摆在了徐阶面前。
怎么办?怎么办?算了,管不了那么许多,先自保要紧。
于是徐阶连夜上疏请罪,表示自己礼部事务繁忙,实在脱不开身,请求另派他人前往。然后,放弃原先的主张,支持嘉靖关于皇后入太庙的决策。
收到奏疏,嘉靖满意地笑了,这才像话。从此,他认定了,徐阶将是一个听话的下属。
到这里,徐阶算明白了,要应付这帮人、在这种环境生存下去,被算计真的是防不胜防,单单谨慎低调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牺牲尊严,乃至一些原则。
此后,徐阶积极支持嘉靖修道,还不断地给他写青词,多方迎合。不久后,由于工作勤恳,青词出色,徐阶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入直西苑,获得了嘉靖的宠信。
就在这一年,大明王朝迎来了震惊当世的庚戌之变。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19:38:31 +0800 CST  

震惊当世的庚戌之变

嘉靖二十九年(1550),是为庚戌年。
蒙古各部落由于铁锅、丝绸等生活用品奇缺,曾多次请求与明朝通贡互市,就是在边境上开集市做买卖。可都被明朝拒绝了,你们是强盗土匪,我们凭什么跟你们做买卖?其中有几拨鞑靼部派来请求互市的使者,竟被明朝边将杀死,冒充军功,而最近的一次通贡请求——又失败了。
俺答愤怒极了,于当年六月份,率领十余万军队,攻击大同。
蒙古骑兵着实凶悍,大同总兵张达、副总兵林椿战死,大同告急。万分紧急之下,由严嵩推荐,咸宁侯仇鸾接任大同总兵。
这个仇鸾,就是当初那个上疏诬陷曾铣的家伙。当年他完成任务,出狱后投到了严嵩门下,认严嵩做了干爹,可知从古代开始,干爹就挺重要。
然后,他下血本向严世蕃行贿,终于捞到了大同总兵的职位。大同是军事重镇,总兵相当于军区司令,这个职位相当重要。
不过,这个时候来大同,也该着仇鸾倒霉。望着蒙古铁骑在城外肆虐横行,仇鸾的腿肚子先软了,因为他实在是没什么本事,侯爵那是他世袭来的。何苦来呢?
正一筹莫展之时,有人给他出主意了,既然俺答是来抢劫的,那他抢什么就给他什么不就完了嘛。
得先说,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馊主意,偏偏仇鸾很欣赏。
几天后的夜里,仇鸾使出重金去秘密贿赂俺答,并告诉他:“去别的地儿抢,不要到大同来。”
我仔细看了一下,仇鸾这个缺心眼还真是这么说的,使移寇他塞,让俺答上别的地儿抢去。
俺答真是痛快,也听话,拿钱就走人,立即撤离大同,挥军向东,攻击宣府。宣府守备森严,打不动。于是俺答接着向东走,于八月份,到了蓟州。
糟糕,蓟州是北京的门户,而且,那里防守薄弱。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22:44:29 +0800 CST  


八月十六日,京城里欢欢喜喜的中秋节刚过,到处是张灯结彩。俺答率部突破古北口要塞,明军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是一触即溃。
一路上鞑靼骑兵毫无压力,长驱直入,掠夺了怀柔、顺义,然后分兵抢掠昌平、三河等地。劫掠财货百姓无计,残害吏民士兵无数。最后,在距离京城二十余里的通州附近,俺答驻扎下来,没有攻城。
城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军情像雪片一样飞入城中,京师戒严。
慌忙之下,嘉靖急命兵部尚书丁汝夔统率京营禁军御敌。奉旨后,丁汝夔不敢怠慢,立即清点花名册,以便派兵守城。
禁军分十二团营,原本有十四万人,这么多人守御京师九门绰绰有余。况且北京是帝都,城高池深,俺答根本攻不进来。而城外的俺答也是这么想的,他只是来求贡的,因此只在城外盘桓,不敢攻城。
丁汝夔开始清点部队,当时他就震惊了,城内可调动的军队只剩下四五万人,年轻能打的都出城作战去了,大部分已经战死。而剩下的人更要命了,一半是老弱病残,还有一半散落在内外大臣和太监府中做仆役,这些便成了空额,将领就是以此贪污,冒领军饷。
此时丁汝夔不能去查这些,无奈之下,他一边安排防务,一边给嘉靖上疏,告之情况,请求调兵支援。嘉靖只得下令,召各地兵马迅速前来勤王。
在北京城里,四处招募民兵补充兵源,各地应武举考试进京的考生也别考了,直接发放武器装备,分派守城任务,这里面有个从山东来的考生,叫戚继光。
嘉靖采纳了徐阶的建议,从狱中释放待罪的参将戴纶、欧阳安等人,官复原职,带兵防御。反正是,北京城能用的人都派上了用场,一阵混乱之下,京城的防务总算初步确定下来。
仓皇之间,士兵要从武库提取兵器甲仗,守库的太监照例索要了贿赂??????
北京城外,接到勤王诏书的,纷纷日夜兼程赶来。第一个跑来的是仇鸾,带了两万人,因为他心里最明白,祸是因他而起,一旦败露他跑不了。而且这家伙还打了个歪主意,他的探马早就探到了俺答是向东行军,于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前来支援讨赏。
果然,嘉靖被仇鸾的行动打动了,当即鼓励了他(帝壮之),拜为平虏大将军,节制诸路勤王兵马。
在大同没本事,来北京一样不行。但在这儿,可不能让皇帝陛下出钱,贿赂俺答退兵。仇鸾开动脑筋,既然打不了,那就派人谈判,打算先拖住俺答再说。
俺答不吃这一套,他是带着目的来的。与此同时,他在城外抓住了几个太监,让他们带回了一样东西——求贡书。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5 23:42:41 +0800 CST  
@水穷处233 90楼 2013-10-26 00:17:31
楼主写得很好,但更新太慢,就像看电视连续剧。
-----------------------------



我一般是下午到晚上更,可每天更多少字合适呢?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10:42:06 +0800 CST  
@苦海一舟的大学 92楼 2013-10-26 01:17:34
明朝那些事儿时候认识的这三位……
-----------------------------


有兴趣能您可以跟一下这个帖子,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10:48:05 +0800 CST  


这东西,说得好听是求贡,实际上是敲诈,是提出的退兵条件,那自然是狮子大开口,要什么得给什么。
嘉靖收到了这份侮辱性的文件,随即在西苑召开紧急会议,与会的大臣有大学士严嵩、李本,礼部尚书徐阶。嘉靖指着求贡书,急切问道:“事已至此,该怎么办?”
严嵩不是白混的,他看出了俺答虽然气势汹汹,但没打算攻城,于是先回话了:“这不过是一群恶贼来抢食罢了,陛下不必担心。”
这说的是人话?咳??????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国土,屠刀残杀着黎民百姓,严首辅也可以轻描淡写成恶贼。因为不妨害严首辅的利益,所以就不用担心了。
听了这话,就连一向隐忍不语的徐阶也不忿了,郑重说道:“如今贼寇兵临城下,肆意抢掠,杀人如麻,怎么能说成是恶贼!”
徐阶一阵抢白了严嵩,严嵩大吃一惊,心道,不该忽视这个小个子啊,就不再出声。嘉靖心头一震,赞许道:“卿说的是。”
但也提出了实际问题:“那怎么办呢?”
严嵩掏出了求贡书,扬声道:“这是礼部的事。”
是,外交事务虽说归礼部管,可都这个时候了,还推卸责任有意思么。这叫混帐话,严嵩心存不善,还顺手下了个套。
因为这份求贡书就是侮辱国格,如果胡乱答应下来,就背了黑锅,坐等事后处分吧;可如果不答应,那没法退敌。
徐阶当然明白这些,接茬说道:“事自然是礼部的事,但入贡是大事,一切听从陛下圣裁。”
这就是滑头之间抵赖扯皮,徐阶顺势把责任推给大领导,严嵩的陷阱再一次落空了。嘉靖不想玩文字游戏,更不敢浪费时间,忙说道:“这正是与你们商议,但说无妨。:
得到了嘉靖的支持,徐阶有底气了,回道:“如今贼寇逼城,而我军战守之策一无所有,因此不能打。”
一句话说穿了局势,问题具体化了,嘉靖点点头。
“应假作同意入贡,以防他们再提出贪得无厌的要求。”徐阶接着说道。
嘉靖说:“如果有利于社稷,皮币珠玉都可以给他们。”
能用钱解决的,都不叫事儿,俺答很明显不是奔着钱来的。
“只是要皮币珠玉,事情就好办了。”徐阶说,“只怕是给了不撤,该怎么办?”
这话说得在理,嘉靖听了悚然动容,说道:“卿可谓深谋远虑。”
徐阶指了指求贡书,关键就在这上面,说道:“这份求贡书只有汉文,没有蒙文,不合规矩。况且这是兵临城下,威胁入贡,不合礼节。”
点出了书面的硬伤,解决办法如下:“可令他们先撤出关外,用蒙文写成求贡书,再派使者请奏,求贡方可实行。往来的这段时间,四方的援兵就已经到了,我们便掌握了战守的主动权。”
这是挺不错的缓兵计策,徐阶越说越起劲,抑扬顿挫,仿佛找回了年轻时候的辩论状态。严嵩哑口无言,暗暗记下了这茬儿。嘉靖则连连点头,称道:“卿所言极是,就这么办。”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13:00:41 +0800 CST  
@左右我的不是你 105楼 2013-10-26 11:38:08
好帖子总会有人看的,楼主更下去,我给你点动力
动力+1
-----------------------------


动力+10086 哈哈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13:01:46 +0800 CST  


第二天,在众大臣的恳请下,已经多年不上朝的嘉靖,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地召集了朝会,出面安定局势。
期间,委派国子监司业(副校长)赵贞吉出城劳军。
俺答收到了回信,脑子有点不够用了,递一份求贡书还有这么些道道?他忘了自己是胜利者,是有权制定规则的。俺答左右为难起来,又怕被别人笑话自己不懂外交礼节,拿不定主意。
趁俺答徘徊不定的功夫,各地勤王部队陆续赶来,城外集结了八万多人。
仇鸾在城外也不闲着,正是御敌无方,扰民有术,不知在哪儿割了几个死人头前来冒功。嘉靖大喜,认为形势好转,立即下令兵部组织反攻。
丁汝夔接到谕旨,没敢轻举妄动,先去请示了严嵩。
“不要反攻!”严大人有话说。“在边镇上战败可以掩饰,在京师战败皇上岂能不知?反攻风险甚大,等俺答饱掠之后,自然会撤兵。”
一句话暴露了严嵩的流氓本色,遇见正事能躲就躲。其实刚刚同样的问题,仇鸾也来问过,他就是这样回答的仇鸾。
但丁汝夔不是好哄骗的,他追问道:“一旦皇上再追究起来,怎么办?”
“有我在,必保你无事。”严嵩信口下了承诺。
丁尚书相信了严首辅的话,放心地走了,所以他完了。
俺答见此情形,也明白过来了,自己上了当,可一看对面的明军怯懦畏战,于是开始了尽情地烧杀抢掠,肆无忌惮。明军上下观望,不发一箭,目送敌人饱掠而去。
俺答一撤兵,该掩盖的掩盖,该谎报的谎报,总结一下,事情就过去了,官员没人敢说话,可遮遮掩掩,问题出在了一帮太监身上。
城外有太监的产业大都被毁,于是有太监跑到嘉靖面前,哭诉丁汝夔不出兵。
贻误军机这样的大事,竟是由太监给捅出去的。嘉靖怒火冲天,下旨严办丁汝夔。严大人一看形势不妙,当初信誓旦旦就变成了哑巴。
丁汝夔被判斩首示众,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因为要用他做所有人的替罪羊,包括嘉靖,包括严嵩。在行刑前,丁汝夔仰天大呼:“贼嵩误我。”但为时已晚。
终于,庚戌之变在一片不满声中,以兵部尚书被杀落下了帷幕,在史册上留下了永久的耻辱。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16:12:46 +0800 CST  


战乱拿走了生命,留下了创痛。
京师解严,人们可算松了一口气,百姓扶老携幼回归故里,商家店铺卸下门板重新营业。渐渐正常的生活节奏,使得恐慌的情绪在全城退去。
鉴于庚戌之变中明军的惨状,明政府痛定思痛,着手整顿京营,修筑北京外城,选拔将才,加强防备。嘉靖将北京的十二团营改编为三大营,设立了戎政府。
由于仇鸾在事变中的突出表现,他被嘉靖任命总督戎政,成为京军和边兵的最高统帅。
另外,设置蓟辽总督一职,总理蓟州、保定、辽东三镇的军务,兼理粮饷。这与另一个重要职位形成呼应——宣大总督(总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军务)。职位大致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的级别,由文官担任。
事实上,在这些岗位上与蒙古人打交道的文官,都极其生猛,人称军事文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比如后来的蓟辽总督谭纶,尽管是文人,却经常提着剑上战场杀人,有一回他两袖沾满鲜血,直到砍得累了才下来。他们脱下战袍就能在朝堂上议论国事,与文官们互掐互骂,这才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再比如,仇鸾这样的草包,靠投机取巧捞到了类似的职位,还沾沾自喜,有他好看的。

庚戌之变结束了,在一片哀鸣声中,朝廷里发生了许多变化,徐阶的境遇也在发生着改变。
国难当头,是徐阶挺身而出,为皇帝陛下排忧解难,渡过了难关。为了表示对徐阶的信任,不久后,加封徐阶为太子太保(从一品),享受一品待遇。
反观严嵩,毫无作为,只会推卸责任,一时间成了冷门。
凭借抢眼的表现,徐阶成了朝中的红人,无数官员拍马套近乎。嘉靖也经常找徐阶聊天闲谈,让他推荐官员,还咨询他有关国防建设的问题。徐阶便陆续地提出许多可行的建议。
正是这时,徐阶推荐了聂豹、俞大猷等几个人。
幸福来得太快,在鲜花和赞誉面前,一个十分理智的人有些迷茫了。
好日子来了,胜利还会远吗?徐阶一遍一遍肯定地回答着自己,飘飘然的他忘掉了一个关键的事实——尽管严嵩受到冷遇,可他的根基一点没动摇。疏忽了这个事实,去盲目乐观,足以令徐阶跌入深渊。
人在得意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小心,因为有太多人都在看着你得意,你怎么会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并且,有一天你可能会失势。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19:04:13 +0800 CST  


西苑,一次嘉靖单独召见严嵩的机会。君臣俩闲聊,谈及群臣品行能力优劣时,严嵩是大谈特谈,大加议论,似乎很有见地。
当然,前面那些都是做铺垫的,当他假意不经心地说起徐阶时,说了短短的一句话,就让嘉靖立马冷下了脸。
“徐阶实在是不乏才干啊,只是多了二心罢了”。
说徐阶有二心,这话不是没由头的,还记得当年徐阶请立太子的事吧。
当初徐阶见形势不对,就缓了一段时间,可他实在不知哪里出了问题,见嘉靖的口风松了下来,于是又旧事重提,还不依不饶的。这一次,徐阶玩了个心眼。
嘉靖三十一年(1551)正月,礼部尚书徐阶上疏提议,应该给裕、景二王按长幼顺序,在大内举行加冠礼,至于婚礼之事,可等府第建成以后再说。
裕王年长于景王,按长幼顺序应先行加冠礼。这便是徐阶想出来的新招数,变相逼迫嘉靖承认裕王是储君。
嘉靖不傻,他对这事十分敏感,一下子就闻出了味儿,坚持不再立太子,还为二王同时举行了加冠礼,之后同时举行婚礼。
就这样,徐阶不明原由地吃了一瘪,却被严嵩抓住了把柄。
因此这话的含义就很好解释了,是说徐阶不够忠心,依附于二王。
其实,当初请立太子的时候,严嵩也是积极支持过的,但他见形势不妙,没有多说,而是从道士的耳目那里探得了“二龙不相见”的内情。于是严嵩即刻拨转了枪口,捏准了嘉靖猜忌刻薄的性格,狠狠地给了徐阶一枪。
实际上,我们看嘉靖的性格弱点,被别人反复利用,他还自作聪明,浑然不知。要说他这弱点是怎么表现呢,一句话概括,出了事情只往别人身上找问题,这就是嘉靖。
就这一句话,不用诽谤,不用黑状,徐阶一下子就失去了嘉靖的信任,嘉靖懒得找他,什么都没了。
领导的青睐没了,同事的奉承没了,徐阶的风头也就没了。
徐阶清醒了,思前想后,也不知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也不用瞎琢磨了,用大腿猜猜也知道是谁捣的鬼。望着满朝的严党,徐阶终于明白,原来除却浮夸,自己一无所有。
从此,徐阶沉寂下来,凡事再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行一步路。唯唯诺诺,对严嵩的指示马首是瞻。同时,精心研究起领导的兴趣爱好(修道),专心写好青词,争取跟嘉靖搭上话。当然,对徐阶而言,这一切都只是手段,委曲求全。
尽管嘉靖对徐阶开始不满,不再找他聊天。可他意外地发现,左右的近侍经常在私下的谈论中夸奖徐阶,这儿也好,那儿也不错。徐阶还是很明智的,没有重蹈夏言的覆辙。这些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左右领导对一个人的看法。
徐阶及时地发现了问题,以其表现出的诚意感染了嘉靖。慢慢地,等嘉靖的气儿消了,依然是很看好徐阶。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月,徐阶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五十岁的徐阶,款款走进了权力的中心。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6 22:01:24 +0800 CST  


庚戌之变中最该杀的人,却意外地得到了最大的宠信,那便是仇鸾。
仇鸾真是喜出望外了,还执掌了大将军印,要插上鸡毛就飞上了天。
他一发达,立刻翻脸不认人了,不但对大臣们吆来喝去,还对他干爹指手画脚的。严嵩是又气又急愣没办法,知道仇鸾正得宠,只能先忍了。
其实严嵩不用慌,像仇鸾这样的草包,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他自己就把自己折腾死了。
在仇鸾看来,俺答是极难对付的,而自己是绝对不行的。于是,仇鸾积极搞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了一个自以为高明的建议——开马市。
所谓马市,即少数民族用马或牛羊等牲畜,与明朝换取茶叶、丝绸等生活必需品,又称茶马互市。
在仇鸾的意识里,明朝和蒙古通过贸易各取所需,双方就不用打仗了,自己也就省事了,还接着受宠,简直太棒了。怎么说呢,能提出这么高明的建议,只能说世界之大,大不过仇鸾缺的那块心眼。
难道和平贸易不好吗?你想,俺答来来回回好几趟,还酿成了庚戌之变,为的什么?你仇鸾不知道明政府为什么不同意通贡互市?这答案就一句话,双方实力相差太大。
蒙古人生活在马背上,长期骑马抢劫,已经形成了习惯,既锻炼身体又劳动致富,何乐而不为?而明朝这边呢,根本打不过人家,只能吃哑巴亏。如果同意互市,他们不会安分守己做买卖,只会更变本加厉地抢劫。所以,明朝不干。再所以,仇鸾就是硬着头皮死顶着,也决不能开马市。
朝廷中很多大臣都看出了其中的门道,严嵩明白,徐阶也明白,都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没意见,就等着看这位仇大将军怎么收场了。
到底有人看不下去了,不能让这草包这么瞎搞,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上疏反对,提出了开马市的“十不可、五谬”,理由充分,言之凿凿。
没用的,嘉靖已经一根筋地认准了仇鸾,谁说什么都白搭。
仇鸾当堂讽刺了杨继盛:“这小子不知贼寇厉害,该叫他去试试。”牙尖脑钝啊。
结果,杨继盛下狱,后贬为狄道典史,开马市按预定计划实行。
开了马市,明朝根本控制不住。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7 13:00:21 +0800 CST  


嘉靖三十年(1551)四月,大同马市于震羌堡下开市。
初,俺答与其子脱脱(人名)等部落夷众共易马二千七百余匹。看来,刚开始还凑合,就是好景不长,俺答的老毛病又犯了。
在贸易中,鞑靼人老是拿不能作战的马匹换取生活用品,强买强卖,明朝这边贸易上吃了亏,还不能说什么。这也就罢了,到后来,俺答搞起了循环经济,白天把马换给了人家,夜里就带兵来抢劫,连货带马抢回去,下次再来光临,没完没了。
这一做法激起了贸易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后矛盾激化,俺答干脆在集市上纵兵抢掠,这可比进内地抢省事多了。为了扩大战果,抢完了集市,他再次突入内地,大同、弘锡堡、团山、张家堡一带烽火连城,边境告急。
边境上乱了套,仇鸾在朝中出尽了洋相。见机会来了,严嵩给嘉靖出了个主意,先关闭大同马市,再派仇大将军出师剿虏,一定能成功。
行,不是仇大将军挺有能耐嘛。
嘉靖三十一年(1552)三月,嘉靖下诏,罢大同马市,恢复作战体制,派仇鸾驻守大同。
没风光几天,仇鸾又得去卖命了。四月份,仇鸾带兵到了一个叫猫儿庄的地方,下令埋锅做饭。
正在这时,忽然鞑靼骑兵四起,霎时黄尘满天,仇鸾大脑里闪过了第一念头——跑。
见主帅都跑了,明军斗志全无,全线崩溃。仇鸾一路狂奔之下,保住了小命,之后有侦骑探报:我军遇到的只是一小队骑兵,并非俺答的主力,四周也无埋伏。仇鸾这才松了一口气,清点下来,明军阵亡二百余人,伤二百余人,损失战马二百余匹。
仇鸾也不忘及时报上战功——杀敌五人。仇鸾这本事真够瞧的,才一小队骑兵就把他闹成这样,还能指望他干什么?
边境上的战火愈演愈烈,明朝损失惨重,朝廷里弹劾仇鸾的奏疏开始不断篇了。气急无奈,仇鸾得了重病。
这时,第二个要整仇鸾的人出手了,是徐阶。
因为仇鸾是徐阶必须干掉的目标,这家伙张牙舞爪,其实什么本事也没有,还酿成了庚戌之变,这叫吃着皇粮的草包。最该杀的是,他当年牵头陷害曾铣,从而间接害死了夏言,不可饶恕!
在严密的调查取证之后,徐阶呈上了密奏。其中揭发了仇鸾玩忽职守、贿赂俺答,以及在庚戌之变前后的种种罪状,有凭有据。
万万没想到信任的仇大将军在庚戌之变的台前幕后,还有这么多精彩表现,嘉靖气急败坏,立刻下旨,召回仇鸾,回京候审。
重病缠身的仇鸾还恋恋不舍那大将军印,死抓着不放。但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在当年八月份,没收了他的大将军印。仇鸾心理压力过大,连气带病一命呜呼。

楼主 任平生如是说  发布于 2013-10-27 17:08:08 +0800 CST  

楼主:任平生如是说

字数:139963

发表时间:2013-10-11 09: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0:21 +0800 CST

评论数:12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