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春秋时代那些鹤立鸡群的称霸者

首先发出指责声的是郑国大臣叔瞻,他说道:“楚王不得善终啊,以礼服人却失礼于男女无别,男女之别礼之大节,怎可不慎守,不知男女有别怎么算知礼呐?恐怕不得善终。”
叔瞻不仅仅谴责楚成王不知礼,甚至还诅咒他不得善终,这话说的够狠的。不得善终那是以后的事,眼下所不满的是楚成王不知礼的种种表现。
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楚成王的这些失礼行为很快传到各国,引起一阵谴责声。
什么?让妇人去军营,这也太无礼了,妇人送人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阈,戎事不迩女器。这些规距难道不懂吗?
什么?收了两个美女?这更不象话,没有这么做的。齐桓公当霸主时可没这么做过。唉,这哪里象个老大,一点老大的样子都没有,真让人失望。
各国的谴责声最后都归结为一句话:楚王纵在声色,志不在霸,看来是不想继续当这个霸主了。
楚成王的声誉直线下降,而楚成王还浑然不知,仍在美滋滋地搂着两个郑姬,心中还在感谢着郑文公。他哪里想到自己好不容易依靠强势缔造出来的霸主形象已经被郑文公送的这两个美女给毁了。
楚成王真是倒了大霉,这到底是谁之罪?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1 21:03:14 +0800 CST  
9,郑国人

唉,说起来楚成王的这个失礼行为也要怪罪一下郑国人。没有郑国人的过度热情,楚成王就不会犯下不该犯的错误。那么郑国人为何如此讨好楚成王呐?这话说起来长了,咱们还是长话短说吧,简单说就是郑国对齐国的称霸一直不服,郑文公的父亲郑厉公在时就很不服气霸主齐桓公,动不动就挑起事端折腾一把齐桓公。郑厉公死后,郑文公即位继续对齐国保持不服气的状态,但郑文公可没有父亲厉公那股硬气,尽管心中不服而表面上却不敢公然反对,而暗地里一直在寻找可以对抗齐国的机会。事有凑巧,当时的天子周惠王很不得意霸主齐桓公,偷偷地派人告诉郑文公背叛齐国,与楚国联盟。当时霸主齐桓公正在召开第十次诸侯大会,郑文公正在会上准备着与盟主再续盟约继续为盟友。可是从会场下来回到营地却见到了周王的特使。特使将周王的意思一传达,郑文公立刻有了气吞山河的气势,不管大臣们的反对连夜偷偷逃离了盟会地。郑文公不辞而别,这是明摆着公然背叛,齐桓公大怒,当即率领诸侯讨伐郑国。郑文公指望周王支持,更指望楚国出兵与齐国抗衡,但谁都没有出场,郑文公后悔莫及,方知自己误听误信了天子周王。情急无奈之下郑文公杀了一个倒霉的大夫算是谢罪,齐桓公这才收兵。但从这件事之后,齐国与郑国已经没有缓和的余地,尽管在郑文公的一再要求下,齐桓公恢复了郑国的盟友身份,但两国之间的芥蒂始终没有解开。待齐桓公一死,郑文公立即前往楚国朝拜楚成王,因为郑文公确定能取代齐国地位的只有楚国。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2 10:30:32 +0800 CST  
楚成王对郑文公的来访异常高兴,特赏赐若干车铜,这是极为少见的礼遇。铜在那时可是贵重之物,是制造兵器的材料,郑文公得到这样的赏赐能不高兴吗?想想以前的霸主齐桓公赏赐什么啦?什么也没有赏赐,反倒索求贡物,而人家楚王刚一见面就大方地送了这么多铜,真是太有霸主风度了,楚王不为霸主恐怕天下诸侯谁都做不了霸主啦。这是当时郑文公的真实想法。

郑文公高兴了,但楚成王却有点后悔了,自己脑袋一热就送了这么多铜,万一郑国人拿这些铜做兵器再对付我怎么办?楚成王担心起来啦,但已经送出去了,不能收回来,怎么办?干脆明确告诉他们不许用这铜造兵器,只可造乐器。楚成王这么跟郑文公说了,郑文公也这么做了,果然造了乐器中最名贵的金钟,一下铸造了三套金钟。

郑文公虽然有点小想法,但仍是很高兴,造乐器就造乐器吧,这说明我们两国是以礼乐相好,而不是以兵戎相见。
楚成王更高兴了,为了安慰郑文公遂即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了他,就是那个芈氏。楚郑两国从此进入蜜月期,两国频繁往来,共商国际大事。
楚国人认为齐桓公一死,正是我楚国称霸中原的大好时机。
郑国人判定继齐国之后的霸国非楚国莫属。
楚国人还认为要称霸中原必先拉拢郑国,因为郑国是中原的咽喉,掐住郑国就等于控制了中原。
郑国人已经厌恶了中原各国,认为齐、宋、卫、鲁等国没有一个好东西,都不是可靠的朋友,唯楚国可信赖。
基于双方以上几点共识,楚郑两国如胶似漆地黏在了一起。当宋襄公率诸侯讨伐齐国扶持公子昭为君时,郑国没有参与。当宋襄公会盟东夷小国时,郑文公只给了个冷眼,当宋军被楚军大败,郑文公额手称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3 10:32:32 +0800 CST  
宋国一直是郑国的老对头,郑国是不会认同宋国称霸的,所以宋襄公争霸更坚定了郑国倒向楚国的决心。楚国一战即胜,郑文公怎能不为楚王大摆宴席以示庆贺。憋了几十年的闷气终于发泄出来啦。
郑文公绝对是这么想的,因为在他看来自从齐国称霸后郑国就一直是憋憋屈屈,总是积郁着一口闷气就是发泄不出来,现在好了,终于一吐为快了,而为我扬眉吐气的是楚王,所以派妇人慰劳,送美女侍候,真不为过,你们就不要说三倒四的啦,再说楚王确实好这一口。

郑文公的这一招真是对症下药,楚成王的确好这一口,他年轻时就喜欢女人,多内宠,现在刚过四十岁,正是色欲旺盛时刻,对郑文公的好意岂有不领情之理。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郑文公怎么就看出来楚成王好这一口。这个问题提得好,是个good question。不卖关子了直接告诉你吧,因为郑文公也好这一口,两人同病相怜,郑文公对楚成王是将心比心,惺惺相惜。(至于郑文公的好色行为,以后会讲,就不在这里详述了,否则的话又不知拐哪里去了。)

说到这,有熟知春秋史的朋友可能会提出疑问,你这么说有些牵强,那个时代好色的国君多了,为何别国国君没有送美女,偏偏郑国国君利用美色讨好霸主。所以问题关键不在于同病相怜都好这一口,而在于郑国国君本人,他怎么就能想出这一招?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3 20:35:47 +0800 CST  
Good question。这个疑问确实问到了关键,是啊,好色的确是那个时代的通病,几乎所有国君还有大臣们都犯这个毛病,只是程度不同,并且都是关起门来在家自己搞,而没有权色交易,送美色讨好领导等勾当。郑文公利用妇人讨好霸主,进而再送美女给霸主这件事也的确是个别案例,可以说这是郑文公对楚成王施了个美人计。

是啊,为何只有郑国人想出这么个美人计讨好领导?带着此疑问我们再往前翻翻,往后看看,果然有所发现,郑国人多奇计。

在此前楚国曾经出兵过郑国,郑国人突发奇想想出个空城计,愣是把楚国的大军给吓跑了。在此之后不久,郑国人又使出了个离间计,迫使秦国偷偷背叛了晋国。同样的计策又使得卫国的附庸国滑国背叛卫国倒向郑国。在往前翻又看到郑庄公时郑国多次打着天子的旗号耀武扬威,这种做法不能不被当成是借刀杀人之计,也叫拉大旗作虎皮之计。这么一清点,三十六计当中必有多项的版权归属郑国人。由此对郑国人的聪明才智我们不能不惊叹。

再由此而重看郑国历史发现郑国在跟从齐国时总是三心二意,后来又不断地在楚国和晋国之间左右摇摆,哪面势强就倒向哪边,毫无立场可言。这又是郑国人的两面三刀之计。

光看郑国本身还不够,再对比着看,发现郑国人的老对头宋国人的特性与郑国人截然相反。宋国人的立场最坚定只要认准了就始终如一保持不变。还有宋国人最呆傻,上面已经有了宋襄公的典型案例,宋国的其他君主也不比宋襄公尖多少。
经过这么翻过来掉过去纵向看,再与别国横向对比,这才发现郑国人果真聪明,鬼点子、馊主意实在太多。

郑国人为何这么聪明,为何如此善变?我陷入沉思,百思不得其解,忽然有一天明白了,一条网上新闻使我茅塞顿开,原来郑国人就是河南人。哈哈,只有河南人才这么聪明,楚王啊你载在了河南人手里,不,不对,应该说大王啊你是被“郑”能量给击倒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4 20:35:04 +0800 CST  
从二千多年前一下子扯到现在,你是不是在胡扯?告诉你吧一点也没有胡扯。如果你仔细阅读《左传》,你会发现晋国、秦国、郑国、宋国、鲁国、齐国、楚国、卫国等等各国人做事风格是不一样的,各有特色,就象现在的山东人,河南人、湖北人等各个地方的人各有地方特色一样。我们现在的各省地区差异全是从春秋时代各国演化而来的。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人的地方特性也是始终如一,要不怎么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说法。所以要想了解春秋时代的历史不区分各国做事风格是不够仔细的,也是少了味道的。话又说回来啦,从那些枯燥的史料里能找出地方风味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若不是象我这样的顶级大师,这活是干不了的。我不是在这吹啊,你看看,你再听听哪位大师不都是清一色地讲各国间的争斗以及兄弟相残那类司空见惯的事,谁又能指出各自不同的斗法。仔细看全带有地方特色,连杀人方式都不同,若不信你就慢慢跟着看。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5 20:22:39 +0800 CST  
这个版是不是染上病毒了,每次发都有广告跟着。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5 22:07:55 +0800 CST  
@过客凤凰城 2015-10-05 10:47:15
这年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忠义何用?物欲纵横。我商丘人,宋之庭也,甚为襄公惜之。他不过不自量力罢了,还有仁义道德之心。
---------------------------
为何地区差别那么大,北京和天津,郑州和商丘,长春和吉林等等两个城市并不远,但是口音和生活风格却有很多差别。原因可能就要追朔到二千多年前的封建时代。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5 22:12:00 +0800 CST  
@青春向左我向右 2015-10-05 23:41:08
哈哈,写的很不错!加油
-----------------------------
谢鼓励。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6 00:28:46 +0800 CST  
10,懊丧的陈穆公

楚成王纳“妓”,郑国姓姬,送给楚成王的两个美女被称谓郑姬,姬与妓同音,郑与正同音,怎么这么巧?妓女与正能量难道也是自古以来的事?瞎掰,纯属瞎掰。言归正题,楚王收了两个美女后,确实是很让诸侯们失望。其实也不是失望,面对楚国,诸侯们除了郑国是真心实意跟从外,其它各国都是半推半就,没有哪一个是真心实意俯首贴耳地承认楚成王的霸主地位,都是不得已而趋于形势所迫。因为楚国那时确有实力,也就是齐国可以与楚国抗衡,现在一代霸主齐桓公死了,齐国又极不稳定,楚国乘此大好形势勇夺霸主地位,这种形势下诸侯们只能听从强者的召唤。而现在楚王失态了,本来就不死心踏地的诸侯们又要动摇了,首先是陈国逆转倒向于宋国。

陈国离楚国近,又是个小国,竟敢对楚国说不,可见这个小国也是很有性格的。齐桓公称霸时陈国是忠诚的跟随者,当齐桓公一死,陈国感到很茫然。不仅仅是陈国感到茫然,齐国的盟友国比如鲁国、卫国等等都有种茫然若失之感。当然以前他们都对老大曾有过这样那样的看法,比如鲁庄公就对齐桓公有很多想法,陈国也曾对老大抱怨过,鲁国被齐国拉进盟友圈子里也费了番周折,陈国因为一个大夫耍小眼也曾被齐桓公兴师问罪过。但波折过后大家都紧密地团结在以齐桓公为首的朋友圈里。老大尽老大的责任,兄弟们尽兄弟们的义务,大家在一起真的宛如一个大家庭,共御外侮。现在老大忽然驾崩了,群龙无首,小兄弟们一时恍惚茫然不知所向。

这时宋襄公出来争霸,可是谁都没看好,大家一致认为宋国不足以霸,宋襄公更没有资格做盟主。但大家都默然不出来劝阻,只在背后吹冷风,这个时候陈国出来说话了。当时陈国国君是陈穆公,他即位时赶上了齐桓公称霸的收尾阶段,亲自参加过齐桓公的最后三次会盟。那时老大齐桓公已经感到很吃力了,但还是卖力地平息江淮一带的骚乱,而那地方的骚乱是由于楚国在那个地区插手造成的。陈穆公一边看着老大很费力地平息着骚乱,一边瞧着楚国人张扬舞蹈,心中无限感慨,当老大真不易啊,同时也对楚国人恨之有加。因为陈国人知道,楚国要逞强中原,陈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所以不能容忍楚国人横行霸道。但谁又可以接替齐桓公继续当老大呐?陈穆公认为霸主国还得由齐国来做,霸主齐桓公虽然死了,但齐国的霸主国地位并没有改变,齐国仍然有资格有能力继续当霸主。本着这个想法,陈穆公提出召开诸侯盟会大家做在一起忆苦思甜,共同追忆曾经的辉煌,不要忘记齐桓公的好。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6 21:21:34 +0800 CST  
这个带有追忆性质的盟会在齐国召开,参加国首先是陈国,其次是鲁国、蔡国、郑国,令人想不到的是楚国竟然也派人来啦。但宋国没有参加,因为宋襄公正在以霸主自居,怎么能参加这样的盟会。

这个带有追忆性质的盟会也只能做到追忆往昔,却不可能决定未来。会上没有对齐国是否继续承担霸主国进行任何意向讨论,原因是大家对齐国的新君齐孝公都没有看好,认为齐孝公与宋襄公一样都不是当老大的料。但齐孝公却也很自以为是,这个盟会后不久竟然出兵宋国问罪宋襄公为何要与他争夺霸主。齐孝公也是脑袋进氺了,他没有好好想想没有人家宋襄公,你的君位都坐不上,现在却大着脸问罪你的大恩人。从这一件事上就看出齐孝公真不是当霸主的料,与他父亲齐桓公一比差个天翻地覆。

陈穆公带着感情色彩组织了一次盟会,又带着感情色彩很失望地回去了。此后便是很不情愿地被迫跟随楚国与宋国争霸。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7 20:08:24 +0800 CST  
不仅是陈国,鲁国、蔡国、许国等也都是迫于楚国的强势不得不随大帮而已,谁心理都清楚,拿霸主的标准衡量,楚成王也差了一截。而更觉得不顺眼的原因是楚国非我同类,是蛮夷。让一个蛮夷国到我中原来称王称霸,怎么看都不顺眼。

然而,时代不同了,再以蛮夷看待楚国就要被动了,老观念必须打破,现实必须面对,时代不同了,谁是强者谁就有话语权,什么德性、礼法、正统等等统统靠边站。各国就是在这种犹豫踌躇疑神疑鬼的心态下倒向了楚国。

然而,现在霸主楚成王出现了问题,做出了霸主不该做的事,简直是太令人失望了。陈国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服。陈穆公一想蛮夷终归是蛮夷,就是不懂中国礼仪,现在纳郑姬、明天就有可能纳我陈妫,我陈国的女人可不能让蛮夷来碰。当然了人家陈穆公可能想的没这么低档,但无论怎么想陈穆公就是对楚国看不顺眼,逮着个理由就翻脸。陈穆公又倾向了宋国,觉得与楚成王一比,宋襄公虽然能力有限,但却是个很有德性的人,看他作战时还讲究礼仪,说明他骨子里还一股君子做派。当老大首先要有德性,楚成王显然是不具备德性了,齐孝公也不见德行,矬子里拔大个,只有宋襄公还算将就吧, 就这样,陈国背楚即宋。

小小的陈国竟然敢反叛,这还了得,楚国立刻做出强烈反映,司马子玉率军讨伐陈国。陈穆公指望宋国有所反映派兵救助,可是宋国却没有出一兵一卒,原因是宋襄公死了。而接替宋襄公君位的宋成公却是个很温和的人,自感能力不足,不想与楚国一争高低。
陈国非常不幸地挨了一顿胖揍,丧失了两个城邑,陈穆公的心情是可想而知,非常懊丧,而让他更加懊丧的是宋国竟然与楚国和好了,宋国新君宋成公还去楚国朝拜了楚成王。 陈穆公太窝火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宋国竟然能屈从楚国。唉,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人心不可测啊。陈穆公不得不重新考虑再做抉择。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8 20:53:57 +0800 CST  
11宋国重新抉择

楚成王虽然失礼了,但并没有因此而失去霸主地位,仍然顶风而立。诸侯们这回都看清了形势,这年头谁强势谁就是老大,什么德啊,礼啊,都不好使,能说话的还是军事实力。宋国认输了,不想再与楚国争下去了,你想当霸主就让你当吧。宋国面临强敌不得不调整策略,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成公还亲赴楚国朝拜霸主楚成王。

宋成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大臣立即分成两派,一派赞成,一派反对。反对者言辞磋磋指责宋成公是违背先君遗志,认贼作父。先君是怎么死的?还不是与楚国争霸而死的,楚国是我宋国的死敌,若是承认楚国是霸主,那么就等于认贼作父。
赞成者也言之有理,要看清形势,现在楚国势强,锋芒毕露,势在必得,这个时候我们要避其锋芒,不可迎刃而上。
两派交锋激烈,宋成公已经倾向于与楚和好,反对派中有一大夫死活要阻挡国君去楚国朝拜,宋成公一怒之下杀了那个大夫。
宋国也可以采取第三种姿态,就是对楚国争霸不表态承认,也不继续与楚国对抗,说白了就是不吱声保持默然,老实呆着,不出头不妄议,楚国也不会兴兵至境强迫宋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但宋国人不会采取这种姿态,宋国人一定爱憎分明,表明自己的立场,亮出自己的观点,决不含糊,不对立即服从,永远是黑白分明。宋国人的特性与郑国人截然相反。
都是河南人,一个在新郑,一个在商丘,两地相距并不远,但两地人的特性却相差很大。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09 21:05:02 +0800 CST  
宋成公去楚国朝拜同样也引起诸侯们的特别关注,楚国自不用说那是非常欢迎,楚成王万万没有想到宋国竟然会主动投怀,那高兴劲就甭说了。

其次是郑国,郑文公也是很高兴。没有想到昔日的老对手又成了一个朋友圈里的人啦。原先在齐桓公的共同领导下,我们两国尽管有矛盾,但总的来看还算和气,在新的霸主共同领导下,原先的小矛盾也不要计较了,新霸主可比老霸主好多了,我郑国是准备一心一意跟随着新霸主奋勇向前了,希望你宋国也一心一意跟着新霸主奋勇前进,说不上我们还可以打出一片新天地。不要怀疑,我说的是真的,说不上哪天灭了哪个小国我们一起平分。你宋国不是一直对曹国看不顺眼,好了既然进了一个朋友圈,有老大楚国撑腰,老二,老三的事还不管吗?这可比我们互相讨伐实在的多。希望我们和和睦睦多多合作。什么也不说了,都在酒里,来,喝。

郑文公为朝拜而归的宋成公摆下过路宴,热情地与宋成公对酒当歌。两君就当前形势和未来的任务进行了亲切交谈,互相交换了彼此的看法。
宋成公说我也听说了,郑国也惦记着陈国。
郑文公说陈国一个劲地穷得瑟,竟然敢与霸主国对着干,我希望陈国继续得瑟下去。到时候一举灭了它。
宋成公又请郑君谈谈对鲁国的看法,鲁国会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吗?
郑文公回答说鲁国人是文化人,不太好琢磨。
宋成公又问那么齐国呐?
郑文公这次回答得很干脆,齐国现在还以为自己是霸主,怎么能承认新霸主?
宋成公又问卫国呐?

郑文公不希望把卫国纳入新的朋友圈,因为郑国与卫国正在为一小国而发生争持。但霸主楚国却在拉拢卫国,这让郑文公很为难,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也许卫国听从鲁国的,这两国一直以兄弟相称。也说不好,现在卫国也面临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又涉及到齐国。太复杂了,就象我郑国现在也面临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又涉及到王室,真是太复杂了,所以说这个世界真需要一个霸主主持正义,要不一会儿东边出事了,一会儿西边惹麻烦了。我为君这么多年了,本国的事都让我操心死了,这么一看啊,霸主实在是不好当啊。咱们得佩服人家楚王,三下五除二就成了霸主。没两下子能行吗?来,让我们共同团结在楚王为首的朋友圈里。

郑宋两君一边对饮一边讨论着当前的形势,虽然这个情景没有记载在史书上,但一定发生过。因为宋成公虽然已经承认了楚国的霸主地位,但很多事还在肚子里画狐,不能不在此宴席上与郑君探寻一番,何况现在国际形势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此时此刻两君会面岂有不探讨之理,这都是关系着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关系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的大事,宋成公满腹疑惑,郑文公也是心神不定,借着酒劲交流一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再说鲁国、卫国等国确实对宋成公朝楚感到意外,因为直到现在为止,鲁国和卫国对楚国称霸还没有做出很明确的姿态,即不公开承认,也不公然反对,最多算是默认。而现在宋国公开了自己的态度,这就使鲁、卫两国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如果再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很可能会招到楚国的责难,但公开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又确实是件不很情愿的事,正在犹豫不定时,齐国的举动一下子让鲁国立刻公开投靠了楚国,从而也促使卫国跟从了楚国。
那么我们就要看看齐国做了什么举动让犹豫不决的鲁国倾刻间倒向了楚国?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0 20:33:14 +0800 CST  
12齐孝公的不智之举

齐孝公亲率大军突然入侵鲁国。齐国的军事行动太突然了,鲁国猝不及防,一时不知所措。

齐孝公为何突然出兵鲁国?简单地说就是齐孝公仍然以霸主自居,但齐孝公终究是齐孝公,而不是齐桓公。齐孝公当不了霸主,这是诸侯们一致的看法。但齐孝公自己却不这么看,他的观念是我齐国不继续当霸主,谁也没有资格当这个霸主,所以我仍是你们的老大,你们就得听我的,谁不服就出兵讨伐谁。

齐孝公若是强硬,他应该把矛头直接对准楚国,因为抢夺霸主头衔的是楚国,宋国已经败下阵来,只有楚国在那耀武扬威争霸诸侯。齐孝公若是想取回霸主地位就应该与楚国一争高下,而齐孝公却没有那个胆量,但他又不甘心寂寞孤独,于是兴兵鲁国,想借此重开霸业。

齐孝公为何拿鲁国开刀,而不将矛盾对准宋国。按说宋国已经投靠了楚国,齐孝公应该出兵宋国问罪,但齐孝公也不敢问罪宋国,就是因为宋国已经成了楚国的盟友,出兵宋国就等于对楚国宣战。同样的道理,齐孝公也不敢出兵郑国。那么就只剩下鲁国了,鲁国还在那里迟疑,有可争取的机会,于是齐孝公把矛头指向了鲁国。

齐孝公出兵鲁国还自己有套说法,当年父君的霸业就是从讨伐鲁国开始的,我重开霸业也要从讨伐鲁国开始。

唉,真是没有办法,虎父多犬子,一代霸主齐桓公怎么生了个这么个儿子。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1 20:34:21 +0800 CST  
齐国大军就要踏入境内,这个时候的鲁国可没有当年鲁庄公当国君时那样的国力可以与齐国拼一拼,鲁国此时粮食欠收,国力不支,无力应战。鲁国君臣急中生智只能想歪招,立刻派出一个能说会道的名叫展喜的人去说退齐军。展喜接到这个任务感到非常为难,这个任务太艰巨了,凭我三寸之舌如何说退齐国大军。展喜非常犯愁,他觉得自己的舌头没那么好使,担心完不成这么艰巨的任务,但他眼睛一亮忽然想到了一个人,谁啊?三弟展禽。说展禽大家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提起柳下惠却没有不知道的。展禽就是柳下惠,对,就是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展禽是姓名,柳下惠是绰号,因为居住在柳下那个地方,活着的时候被称为柳下先生,死后追封个谥号“惠”,故死后留名柳下惠。估计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很可能就是跟人家柳下惠学的。你叫柳下,嘻嘻,我叫五柳,好玩吧。

展喜的祖父在鲁隐公当国君时曾是鲁国的三卿之一司空,经过鲁桓公、鲁庄公、现在到了鲁僖公这一代,展氏家族破落了,展喜只是一般大夫,非朝廷重臣。古人也遵循富不过三代这个规律,多少曾经辉煌过的家族过了几代后就破落了,消声灭迹了。但也有一些家族始终保持兴盛不衰,代代世袭在朝中担任要职。比如前面屡次提到的宋国左师子鱼就是一列,从公子鱼开始,这个家族氏号被正式确定为鱼氏,鱼氏此后一直担任宋国的左师一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鲁国的展氏也有这个可能性,因为这个家族氏号是由当时的国君鲁隐公给予的,并明确记载在鲁国史册上的。这说明展氏家族当时还很受尊敬,但后来因何没有保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传闻说展氏是受到了藏氏大臣藏文仲的排挤。藏氏家族在鲁国可是个名望显赫的家族,经久不衰。藏文仲以知礼著称,但也妒闲嫉能。这个是孔子说的。还有一种说法,展氏家里有不见不得人的事,确凿的证据就是展氏家的祖庙被雷震塌了。你家要不是有什么隐匿,怎么能遭雷击,肯定是有什么猫腻。古人就信这个。不管什么原因了,现在国难当头,是有病乱投医也好,是临时抱佛脚也罢,现在非柳下先生不可,确实找不到人啦。

展喜想到了三弟展禽,藏文仲这个时候也想起了在柳下的哪位隐者,展喜一跟藏文仲说自己嘴皮子不灵,想去柳下请教展禽。藏文仲说那还不快点,快去吧。藏文仲这个时候有没有让展喜带个话给展禽,说声对不起,让你老早就退居二线了,现在又不得不请教你,真是不好意思啊,等等。估计这样的话没说,展禽也不愿听这类虚情假意的话,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不得不支吾几句。就这么几句话,展喜听了便是信心十足地乐颠颠地驾着车迎向齐军。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2 20:35:07 +0800 CST  
见到了齐孝公,展喜头一句话说的就非常有水平。展喜说我君闻听齐君亲举玉趾将踏入我鲁国这块不毛之地,恐怕我鲁国这块土地玷污了君的玉趾,我君特遣在下来犒劳君的执事。

齐孝公乐了,这小子会说话,把我的脚趾头说成玉趾,这话说的有水平,不敢说直接犒劳我,而是说犒劳管事的臣下,这话说的也够谦恭的。鲁国人就是有文化。
听到这样谦卑的言辞,齐孝公当然很高兴,但并没有被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没有忘记自己出来的目的乃说道:我大军压境,你们鲁国人害怕了吧,所以你君派你来犒劳。哈哈,来犒劳我,我就停止进兵了,想得美。

展喜哈哈哈三声大笑。
齐孝公一惊你笑什么?
展喜说君以为我鲁国人怕你们吗?不怕。
齐孝公:不怕?我不相信你们不怕。你看看你们这,什么破地方,野无清草,室无悬磬,一幅穷酸相,拿什么抵抗我大军?你们还无所畏惧?
展喜:畏惧。
齐孝公哈哈大笑:终于承认害怕了,不怕才怪呐。
展喜:下臣还没有说完。害怕的是小人,君子却不怕。
齐孝公:害怕还分君子和小人?这是什么道理,没听说过,请你讲讲。
展喜:小人无知见大军来就怕得跑远远的,君子却不怕,见大军来可以身相迎无所畏惧。
齐孝公:凭什么?啊,凭什么无所畏惧?
展喜:凭先王之命。
齐孝公楞了一下。
展喜:昔者,姜太公和周文公共同辅助周王打下天下,周成王为感谢两位的功劳特别嘱咐道你们两家世世友好,不要相互伤害。周王的这个嘱咐写在盟约上,现在还保存在王室史库里。
齐孝公:有这事?真的吗?
展喜:当然是真的了,不信你去王室查查。再说了,桓公为何能成为霸主,不就是继承了先王的盟约吗?周王曾经封姜太公为东方伯主,齐桓公才得以继承这个称号,纠合诸侯,救灾平难,诸侯乃服。
齐孝公听到这点头称是。

展喜借坡下驴:现在诸侯们都指望着君能继承桓公的霸业,我鲁国人也是巴望着君能继续桓公之好,所以君看到我们连一兵一卒都没有召集来,就是指望着君能继续保护我敝邑鲁国。谁都不想看到桓公刚刚去世没有几年,桓公的霸业就废弃了,我想君也不想这么做吧。
齐孝公:当然了,我当然想继续先君桓公的霸业。
展喜:这就对了,桓公是怎么做的,我想君是非常聪明的,能不明白吗?
齐孝公一个劲点头是啊是啊,先生说的太对了,从现在起我要痛改前非了。我现在就立即掉头撤军。
展喜:你真是桓公再世啊。

展喜把齐国大军给忽悠回去了。齐孝公当真那么容易被忽悠?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3 21:05:19 +0800 CST  
13,卫国人的奸计

春秋时代可没有战国时代苏秦、张仪那样的说客,所谓说辞也决没有纵横家那样精彩绝伦天花乱坠,能把活人给说死了,死人给说活了。不过,话在理,更在礼,若是在理也在礼,也确能起点作用。看,好象成了绕口令。那时人们讲理,更讲礼,因为春秋时代毕竟还是礼治社会,礼无处不在,不管国君是明,是昏都知道礼是什么,也知道如何用礼。齐桓公成功称霸的一半原因就是讲礼用礼来纠合诸侯。齐孝公想继承霸业就不能不象他爹那样也讲点礼,不管是真讲礼还是假讲礼,最起码也要装一装。展喜机智应对齐孝公就是拿礼说事,一见面就提起先王的话。先王说过的话就是王命,王命当然是礼的一个部分,还属于礼的最高等级王制礼法。齐孝公觉得鲁国人确实有文化,不服不行,周礼尽在鲁国啊,我这个大国国君在这种会讲礼的人面前再表现出顽固的样子,那不就太显得粗鲁没有文化了。齐孝公还算是个讲礼的君主,比后来的齐懿公强多了,齐懿公讨伐鲁国就是因为鲁国讲礼,你讲礼,我就是来问问你为何讲礼。看看,齐懿公自己不讲礼,别人讲礼他还兴师问罪质问别人为何讲礼。天底下哪有这样的蛮不讲理的君主。所以这么一比,齐孝公还算是个文明人。但展喜拿出的王命诏曰毕竟是二百多年前遗训,齐孝公虽然也讲点礼,但那是陈年老帐了,齐孝公能承认吗?

打动齐孝公的不是先王遗命,而是鲁国现在的态度。展喜说了,希望齐孝公不要将齐桓公的大业糟蹋了,诸侯可都盼望着齐孝公继续着桓公的霸业。正是这句话打动了齐孝公。这话是什么意思?齐孝公不能不琢磨,啊,明白了,这意思是说我若是继续霸主,鲁国还会象支持我老爸那样支持我。费了不半天口舌才说到点子上,早说啊,我想要的就是这句话,要是早说,我何必兴师动众。

听了展喜的这番话,齐孝公踏实了,立即下令调转车辕回撤。

齐孝公不得不立即回撤,因为卫国大军已经侵入了齐国。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4 20:13:07 +0800 CST  
说到这问题来了,齐孝公到底是被展喜说退的还是因卫军侵齐不得不撤回?这个问题先放在这悬着,先说说卫国为何出兵齐国?首先我要说一句卫国的不是,卫国不该与齐国作对,卫国是在齐国的大力救助下复国的,齐国可以说是卫国的救命恩人。对恩人应终生回报,卫国人怎么突然翻脸与齐国这个大恩人为敌了?卫国这是以怨报德。卫国人为何这么没良心,对恩人施加报复?

什么事都是有原因,没有无缘的爱也没有无故的恨。卫国对齐国的翻脸的原因是因为邢国。邢国是跟卫国前后脚几乎同时遭到戎狄侵袭而灭国,又是在齐桓公号召下得到诸侯们的援助得以重建复国。但同患难共命运的两国却互相瞧不起,彼此看不上,结怨相仇。卫、邢两国的仇怨可能由来已久,两国在被灭前就互相看不顺眼,重新建国后,旧怨并没有消除,反倒增大了。齐桓公在时,两国没有公开仇视,齐桓公一死,邢国首先发难出兵侵袭卫国,围攻了卫国一个叫菟圃的城邑。当时邢兵攻势很猛,卫国都要支撑不住了。邢国比卫国小,按国力,卫国应该比邢国强,但卫国为何抵不住邢军呐?原来和邢军一起攻打卫国的还有狄人。狄人是谁?就是曾经灭掉卫国和邢国的异族。这邢国人也太不讲究,为了对付卫国将以前的仇敌都请来啦。狄人是游牧部落特野蛮,曾经杀得几万卫国人最后就剩下七百多人,面对如此强悍又野蛮的狄人,卫国人能不再生恐惧吗?

国君卫文公尤其恐惧,生怕卫国再遭到一次灭国之灾。为了抵御外敌,卫文公豁出去了,甚至要将自己的君位让出去,他对大家说谁要是能抵御住敌人保住家园,我就把君位让给他。

为了保国,国君不惜让出君位,可见卫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5 20:21:54 +0800 CST  
卫文公的这个行为大大地激扬了卫国的斗志,军队被重新组织起来开入战场。可能是由于卫军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狄军撤退了。也许是狄人与邢国人闹矛盾了,答应给的好处没有到位。狄人是不给财物不会出兵的,他们出来就是为了获得财物。不论什么原因,狄人撤了。邢军也不得不撤。

卫国的一次危难解除了,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卫国要对邢国的军事侵略实施报复。第二年卫国大旱,卫文公心中犯嘀咕,我要出兵,偏偏遇上大旱,难道老天故意跟我作对。卫文公祭祀山川求雨不得。眼看地里的庄稼就要枯萎,大臣宁庄子说:“昔日,周国遭遇饥荒,兴兵灭商后而年丰,现在诸侯无伯主,邢国无道,也许这是老天在示意我们卫国讨伐邢国。”怎么求雨也不得,卫文公只好听信宁大臣的解释下令出兵讨伐邢国。说来也怪,大军刚一出动,大雨就倾泄下来。卫国借着天意对邢国进行了一次报复。

邢国岂能甘心被讨伐,依然向异族狄人求助。但这次邢国把齐国拉了进了,让齐国做主,约合邢国和狄人,这样就不担心狄人打着打着遛了。

看到这不能不再责备一下齐孝公,齐孝公真不是当霸主的料,这个时候应该出来主持正义调和两国,他却好不但不调和,反倒从中作梗。这样是非不明,大脑进水的人不能当霸主也是好事,否则的话天下还不定被他搞得有多乱。
卫国一看邢国有齐国在背后撑腰,立刻加入到宋国行列,与宋国站在一起对抗郑国。一开始卫国也没看上宋襄公,上面宁大臣建议出兵邢国时已经说了现在诸侯无伯主,这就明确表明卫国对宋国和楚国称霸都不鸟。但此时没有靠山了,不得不参与到宋国一边。卫国站在宋国一边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从郑庄公小霸时代一直到现在宋和卫始终是盟友,两国关系一直保持友好。所以这个时候卫国很自然与宋国站在一起。
但宋襄公很快就败下阵了,卫国只好另寻合作伙伴,将目光对准了鲁国。卫国与鲁国是老关系了,向来以兄弟相称。恰好这时鲁国与莒国 关系不畅,卫国作为鲁国的老朋友出来调停从中斡旋,三国签订了攻守同盟。鲁、卫、莒三国的小团体盟约对卫国来说,莒国意义不大,关键是与鲁国的协约。而与鲁国的协约目的是为了防备齐国。如果齐国进兵卫国,鲁国应派兵求援,反之也如此。

有此盟约,卫国就可以对邢国实施大胆行动了。卫国人想起了上次出兵讨伐邢国老天有意相助,难道老天在昭示灭了邢国?灭国可是件大事,绝非互相出兵讨伐那样无足轻重,这可是灭了人家,事态严重啊。卫国君臣有点胆颤心惊,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时候只能请来大龟说话了。古人凡有军事行动必须先用龟占卜,灭国远远大于一般的军事行动更要事先占卜。尽管此次占卜没有被记载下来,但按着死规矩,卫国人一定占卜了,而且得到大吉之兆。卫国人再次相信这是天助,毫无犹豫做出了灭掉邢国的军事决定。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10-16 20:16:31 +0800 CST  

楼主:哈波兰丁

字数:117203

发表时间:2015-09-10 06: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09:35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