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春秋时代那些鹤立鸡群的称霸者

5,蜂虿小国

邾国也是个子爵小国,姓曹,位置近于鲁国,最早是同鲁国建交,后来又投靠郑国。原因是宋国侵占了邾国的田地。邾国本想找鲁国主持正义夺回田地,不巧的是鲁国与宋国刚刚结束长时期的摩擦,恢复了友好关系。鲁国这个时候不可能为小邾国出面说话,所以邾国找到了郑国,也是碰巧了,郑国正在寻找借口讨伐宋国。于是郑国又从王室借得一部分兵员对宋国进行了讨伐,逼迫宋国退回了侵占的邾田。这件事发生在春秋初期郑庄公小霸时代,距宋襄公会盟东夷小国已经过去了70年,两者好象也扯不不到一起去,但别忘了,有句俗语怎么说的,“三岁看到老”,这是在说人。一国也如此,也同人一样脾气秉性各异,看其小时候什么样,就猜测出长大后大致的模样,什么德性。上面的这件事发生在邾国刚刚正式建国不久。邾国之前也隐隐呼呼存在着,但一直没有得到天子周王的承认,直到春秋初期周天子才下发了册封命,给邾君以子爵身份正式承认个这个小国,邾国这才得到了出生证明。一出生就很不安分,一会儿贴近鲁国,一会儿又投靠郑国,也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宋国,在大国之间首鼠两端,左右逢源。这么说绝不是污蔑它,因为邾国的这些行为看似被迫无奈,其实小心眼比谁都活跃。以后发生的诸多事都有印证,邾国绝不个安分守己的人。


但邾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确实也很安分,因为那段时间正是齐襄公强霸诸侯,紧接着齐桓公称霸。这段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邾国一直默默无闻,也从来不参加诸侯盟会。齐襄公、齐桓公也没有理睬这个小国,好象邾国忽然间从地球上消失了。其实邾国并没有消停,只是摄于齐国的雄威,不敢在大国之间调情,暂时猫冬蛰居养精蓄锐,但也不会彻底老实,小捅咕并没有间断。当然了史书上对小捅咕不会记载,但却可以推测出,邾国一直对周边与它同类的小国跃跃欲试蠢蠢欲动。上面说过这一带小国特别多,比如莒、腾、薛、向、项等等,其中就有鄫,还有一些更小的,任、宿、须句等等。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18 20:45:56 +0800 CST  
当齐桓公一死,邾国立刻跳了起来对鄫国开刀。这首先要感谢宋襄公,没有霸主的撑腰,邾国可能也不会如此猖狂将鄫国国君抓起来杀了。鄫国肯定是得罪了邾国,或许邾国对鄫国有野心试图吞灭鄫国,这都是可能的。因为在杀了鄫子后邾国又出兵吞灭了一个名须句的小国,此事足以证明邾国一直都是不安分喜欢挑事起祸之人。象邾国这样的小国吞并另一小国之事在当时算是重大事件,这种事在齐桓公时代没有发生过。当初鲁国出兵灭了一名叫项的小国,遭到齐桓公的谴责。鲁国是大国,尚遭盟主责问,何况一小国何敢如此?

邾国得到“霸主”宋襄公的垂恩,才如此肆虐,杀了鄫国国君,又灭了须句。宋襄公此时刚刚被楚国放回正忙于大事准备讨伐郑国,与楚国对抗,无暇顾及邾国了。邾国看清了形势乘此大好时机出兵灭了须句,扬眉吐气屹立于东夷小国间,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宋襄公与楚国一战即败,邾国人暗自庆幸无人可以谴责他讨伐他了,岂料鲁国人出面了。

鲁国对邾国始终是不满,搞不清邾人是怎么回事,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觉得邾国人象个精神病很不正常,所以鲁国在僖公任国君之初那年因为鲁哀姜的事与邾国发生一次小规模的讨伐后,至今已经二十年没有与邾国发生任何联系了。鲁国是不怎么愿意搭理邾国的。

这次鲁国出师讨伐邾国倒不是因为鲁国闲着无聊替宋襄公管管闲事,而是因为鲁僖公的母亲说话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19 20:34:40 +0800 CST  
鲁僖公的母亲姓风,史书上称为成风。为何叫成风不得知,但听起来好象外国名,姓在后,名在前。不管怎么称呼,这个女人可不一般,以后插空讲讲这个叫成风的女人。被灭掉的那个小国须句也姓风,与成风同姓,估计成风很可能就是来自须句国。须句被灭,其国君跑到鲁国,他不敢直接向鲁君求援,而是跪在鲁君的母亲成风面前恳求她说服儿子出兵救难。

成风看到他鼻涕一把泪一把的,立刻心软了,将儿子鲁僖公召进来说道:“保护小国寡民,不要让人家断了香火,这是周礼也。蛮夷总是骚扰华夏,这是周祸也。若是帮助须句复国,这是在行善事,也是减少祸害。”

儿子很听母亲的话立即出兵帮助须句复国。邾国当然不高兴了,刚刚得到一国,岂能甘心又失去,当即出兵跟鲁国人干。

鲁僖公仗着本国大,瞧不起小小的邾国,战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大臣藏文仲劝谏道:“君不可对小国鄙视,蜂虿虽小也能蜇人,况一国乎?国无大小,不可轻视。”鲁僖公满不在乎,结果鲁师战败,鲁僖公还丢了头盔。

邾国人也够缺德了,将鲁僖公的头盔悬在城门上炫耀。你说邾国人是不是小人之举?
又想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那些看似可怜巴巴的小国其实非常可恨,如同蜂虿一样动不动就叮你一口,咬你一下,有的国虽不咬人,但隔心人。邾国属于乘你不注意咬你一口的人,鄫子属于隔心人的人。看看东南亚一带哪国属于咬人的,哪国属于看着就隔心的。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0 20:32:53 +0800 CST  
鄫子被杀用于祭祀,宋襄公受到谴责,这表面上看似乎是“霸主”宋襄公的错,我认为这多少有点冤枉宋襄公,这里宋襄公被利用的成分很大。其实邾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把宋襄公当霸主,只是想利用他一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邾国人眼中有宋襄公这个霸主,就不会肆意出兵吞并须句,尽管那是个很小很小的国,没有霸主的允许也是不能出兵征讨的。齐桓公当霸主,还有晋国做霸主时,盟友国没有霸主的特许不得擅自讨伐别国,更何况灭了人家。邾国经历过齐桓公称霸的全过程,怎么能不知道这点规距。邾国胆敢这么做,其实已经不把宋襄公当霸主看。邾国人心里说:什么霸主,霸主还被人擒了,被押着讨伐自己国。从宋襄公被擒那刻起,邾国人已经不把宋襄公视为霸主,所以就肆无忌惮了。

与楚国作战身受重伤的宋襄公这时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躺在卧榻上等死。邾国人庆幸之余没想到鲁国倒插一手,到手的鸭子飞了。邾国从此与鲁国不对付,两国时好时坏摩擦不断,这种情况持续一百多年,直到邾国被楚国灭掉为止。这中间霸主晋国还曾为邾国之事大为恼火,出兵问罪。看看这小邾子竟然能惹得大国不得安宁,什么货色也就无需多说了。鲁国大臣藏文仲说的真对:蜂虿虽小,却能蜇人。


宋襄公真是不幸,想当霸主被大国楚国耍戏了一回,又被小邾国利用了一次,作战时又受了伤。如果不是因伤不愈而死,宋襄公可能还会继续折腾,很可能拿邾国开刀,惩罚这个卑劣的小人。但很不幸的是,宋襄公很快就死了,连他自己都惶恐自己还没过上霸主的瘾就这么快归天了。临死那一刻宋襄公一定是满脸懊丧。

人啊,不论什么时候都要量力而行,不能头脑发热,想干大事先要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此能力。领导者仅有能力还不够,还要看自身的修养,是否有德望,就是以前所提倡的德才兼备。 再强调一次,我说的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玩意,但鄙人认为在现在这个烦躁不安的社会里我们不缺新玩意,因为新玩意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相反老观念正在丧失,善意、同情、清心、诚实、信用、宽恕等等老套思想观念难道我们不需要吗?鄙人认为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新,而是老的,德性、修养等这类老旧观念永远不过时。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1 20:49:13 +0800 CST  
人总是有缺点的,而且多数人不能用自身的优点去克服自身的缺点。若是没有坚强的意志,自己战胜自己实在太难。凡人皆如此,不论是常人还是领导者,都有处于两难之时,只是所面临的考验大小不同,程度有异。明知如此,领导者更要谨慎。鲁僖公轻视邾国作战不设备,藏文仲在劝谏时引用了一句诗经的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几句诗现在已经变成了成语,我们今天还在时不时引用。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告诉人尤其是警告国家领导者凡事不可造次,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的忠告在当时也属于老生常谈,估计听进去的人不多,鲁僖公没有听,结果兵败。宋襄公当然也知道这首名诗。因为当时的贵族们都能背上几百首诗,尤其这类诗中名言被当成行为指南更是铭记在心,宋襄公岂能不知道这首名诗佳句。但宋襄公和鲁僖公一样都认为那是老生常谈,根本就不屑一顾。

对老生常谈古代人和现在人采取的态度差不多一样,都是不愿意听。时代在发展,但你不承认也得承认总有一些思想永远不变,比如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这些正反两类的东西总是并存。只要人性不变,人的内心时不时就会挣扎在正反两面交叉口上面临两难境地,是进还是退,是走还是留,是上还是下,每当这时稍微静心想起几句老生常谈琢磨琢磨或许就避免了一次重大失误。你不相信也得相信,人们在避免错误甚至是在躲避灾难时多数情况下靠的就是那些老套观念,而是什么花里胡哨的新概念。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2 10:37:17 +0800 CST  
扯了这么多闲话,再回头说宋襄公。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宋襄公的缺点毛病,德性 不足,人性有缺憾等等。宋襄公也许知道本身的不足,但却抗拒不了想当霸主的诱惑,这是为何?因为有一个东西无法让宋襄公抗拒,这个东西是种意念,无关德性和人性,促使宋襄公不自量义无反顾地向前走。那是什么意念呐?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2 10:40:03 +0800 CST  
有一个意念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这个意念没有反正之说,不关道德也不涉及人性,上面讲了那么多人们应该信守的传统观念等等在这个意念面前也是显得很弱势。这个意念是什么呐?为何有这么大的威力?这就是命运。中国人信命,再喜新厌旧的人面临“命运”也不得不谨小慎微,不敢妄自菲薄。

天命说是中国最最古老的观念,但人们至今仍然相信。人们对正直、诚信、善良等那些老套观念不屑一顾,但对天命这个更古老观念却一直恭恭敬敬,信奉至今。
《左传》关于天命说的例子很多,而且每言必中,每次看到都不寒而栗,果真冥冥之中有种东西在控制着人们,在左右着人们?人们无法抗拒,必须听从命运的摆布。宋襄公不自量力地想当霸主就是受了天命的指使。


霸主齐桓公去世前一年,宋国境内落下五块陨石,搞得人们迷惑不解,这是什么预兆?不久又刮起大风,有六只鹢鸟在风中倒着飞行,飞过了国都。鹢是种象似鹭的鸟,究竟是什么鸟现在也搞不清楚,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鸟的飞行状态,人们惊讶为何倒着飞?为何从我首都飞过?预测着什么?宋国人猜来猜去不得其解,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神人”来到了宋国,这个神人是王室的内史,名叫叔兴。因为这个内史叔兴很会看天象会预测,在我们今天来看就是个神人。宋襄公也同样把他当成神人看待问内史叔兴这两件事究竟是什么预兆,预测着什么吉凶?

内史叔兴犹豫了一阵还是告诉了宋襄公,他说这是预兆,预告着鲁国和齐国之事,鲁国今年将多大丧,齐国明年有内乱。至于你呐,君将得诸侯,而不终。
宋襄公听此心中一乐,我将得诸侯,这不是说我将成为霸主吗?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2 21:14:43 +0800 CST  
内史叔兴的预测非常准,鲁国那年果然多丧事,执政大臣季友去世,不久后另一大臣叔孙戴伯也去世。鲁僖公的女儿季姬也就是那个被杀用于祭祀的鄫子的夫人也在这一年去世。第二年齐桓公和管仲相继离世,齐国大乱。

宋襄公见神人叔兴的预言全都应验,他如何敢违背对自己的预言,既是感到自己无有能力但冲着预言也要努力当一回霸主。这可是老天的昭示,岂能违背天命?

天命叫宋襄公当回霸主,但却让他“不终”。这个“不终”是什么意思呐?是有始无终的意思?一开始得诸侯,但最终失去诸侯。宋襄公刚刚召集诸侯盟会,但很快就由于楚国的蛮横而失去了诸侯。“不终”可能指的就是这回事。但我理解“不终”还有不得善终之意。

宋襄公被楚国耍戏并不甘心出兵予以还击,但没有想到自己受重伤,更没有料到自己会因伤而死。可能这就是“不终”的意思。如果宋襄公没有死,极有可能继续与楚国争霸,为此很可能联合齐国一起对付楚国,若是那样宋襄公的霸主可能还会继续当下去。这么分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根据的。因为楚成王在大败宋国后的所作所为令盟友们尤其是重要的盟友郑国很感失望,大家都看出来楚成王这个人是当不了盟主的,什么原因呐?还是德性不够,怎么不够,有何表现,留待下段再细说。诸侯们对楚成王失望,很可能会对宋襄公暗送秋波,宋襄公很可能再与楚国争锋较量。然而老天让他死,宋襄公不得带着遗痕离开人世。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3 20:58:25 +0800 CST  
当宋襄公一开口询问时,“神人”叔兴就预料到宋襄公会有如此结局 ,因为宋襄公问的问题欠妥。怎样提问题可是个学问,有的人很会提问题,一问就问到要点上,有的人问了一大堆也没问到正地方,这就是不会提问题。在加拿大学习,老师常常对提问题提的好的学生说:Good question,表扬同学这个问题问的好。

善于提问的人总是能提出good question,不善于提问的人好象是没长大脑总是绕开good question,提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若是就一般事情而言,这样不经大脑随口而问,顶多给别人带来些反感,不会有什么恶果。但如果是重大事情,不假思索的乱问可能就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

宋襄公不是个善于提问题的人,他所提出的问题就不是个good question。他开口就问叔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宋襄公自己先断定陨石落境,六鹢退飞是吉凶预兆。古人认为国家发生什么大事都有祥瑞预兆,凤鸣岐山周之将兴,三川皆震周之将亡,宋襄公知道这些历史故事,断定这些祥瑞与国家命运相关联,故此很自信地认为这次在宋国发生的异相肯定预测着什么吉凶。

宋襄公这么问也是想对叔兴显示自己知识渊博,也可能有小看内史叔兴的意思,呵呵,别看你是王室来的内史,我是国君懂得东西并不比你少。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稍懂一点就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种人并不想与对方一比高低,只是想告诉对方我也懂得很多,你可不要哄骗我喔。遇到这样不谦虚的人,高人们自然心里暗笑但绝不显露出来,心底善良的高人不会计较,仍是心平气和地为你解答,不善者可能就会暗中算计你一把,叫你吃了亏都不知道是怎么吃的。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4 11:14:03 +0800 CST  
叔兴是个善者,他并没有因为宋襄公自以为是而心里不高兴,仍是耐心给宋襄公解答。宋襄公对叔兴的解答非常满意,以为自己的渊博知识发生了效用,这个“神人”不敢诓骗自己有什么说什么。
宋襄公一高兴好酒好肉招待了一番,很可能还为这个王室的内史表演了一段宋国的祖传舞蹈桑林舞,但却把内史叔兴吓了一跳。内史叔兴可能是被吓着了,又借着酒劲对旁边的人说:“我都没敢告诉宋君。”
旁边的人很可能是一位宋国大臣,急问:“什么事没敢告诉我君?”
内史叔兴说:“你们国君失问?”
“哦?”宋国大臣很惊讶。
内史叔兴:“宋君不该那么问。”
宋大臣:“我君怎么问?”
内史叔兴说:“你君一开口就说这是什么祥兆,有什么吉凶?”
宋大臣:“这么问不妥吗?”
内史叔兴:“那是相当不妥。”
宋大臣:“在下不明,请解释。”
内史叔兴:“呵呵,你比你们国君聪明多了。我告诉你吧,那不关吉凶之事。”
宋大臣:“哦?不是吉凶之事?那是什么?”
内史叔兴说:“那是阴阳之事,非吉凶之事。吉凶在人,阴阳在天。”
宋大臣张大了嘴巴:“啊,原来是这么回事。”
内史叔兴:“你们国君不该问这些,但你们国君问了,我又不能不告诉。”说罢摇头叹息。
宋大臣:“告诉了又将怎样?”
内史叔兴又是摇头叹息:“后果不堪设想啊。我已经明示你们国君了,不知道你们国君听明白了没有。”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4 20:35:13 +0800 CST  
宋襄公“失问”带来恶果。回过头来再看,宋襄公指使邾国杀死鄫子可能就是走向恶果的一步臭棋。明知如此也要走,也许这步臭棋也是天意。宋襄公一再固执,不听人劝一意孤行,难道是老天在背后推着他不得不如此而行吗?想起一部电影叫《天注定》,老天注定的事谁能躲过?宋襄公的命运或许就是天注定。

我是在宣扬宿命论吗?

《左传》记载了另外两例相同的事。一个是楚灵王灭蔡,杀蔡国隐公子祭祀。楚国有一叫申无宇的大臣说出与宋司马子鱼相同的话:“祭祀时牛、羊、猪等五种牲畜都不可并用,怎么可用活人?王必因此而后悔。”申无宇没有敢直接诅咒楚王不得好死,只说王必后悔。其话中也隐含了不得其死的意思。楚灵王果然不得好死自缢身亡,临死还挨饿的几天,后悔都来不及。

另一件是发生在鲁国,鲁国执政大臣季平子出兵讨伐莒国,将俘获的莒国人杀了祭祀。藏武仲哀叹道:“周公将不享用鲁国祭品了,周公享用义,鲁国这么做是丧失了义,太过分了,谁还能祝福鲁国啊?”周公就是周公旦,是鲁国的先祖,鲁国一直立有周公庙。藏武仲的意思是说鲁国这样做恐怕连本国神灵老祖宗都不会赐福本国了。藏武仲并没有直接谴责用活人祭祀的季平子,但季平子也不得好死,死在了野外,而没有善终于家里,这在讲究“寿终正寝”的春秋时代是很不吉利的。

楚灵王、季平子、宋襄公三人都是用活人祭祀,大臣们都是劝谏,但他们都是不听,结果都是一个样,不得好死。

天注定的事,谁也劝不了。这么说太直接了,一点也没有美感,还是庄子说得巧妙:苟为不知其然也,熟知其所终。(人世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呐,如果翻译过来韵味全失,还是自己琢磨为妙。在此顺便说一句,古文最好是不翻成现在文,看古文当然要先能看懂其意思,而更重要的是其意境,翻译过来意思明白了,但意境却没了,所理解的意思也是表面意思,所以还是不翻为妙,一翻就死。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5 20:53:10 +0800 CST  
7,文公团

说完了宋襄公该说说楚成王了,前面已经提到楚成王的所作所为很令诸侯们失望,原因也简单说了问题仍是出在德行上,这段就要具体讲讲这个楚成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敢与宋襄公争霸?争着争着怎么又做错了,难道这个楚成王与宋襄公一样半斤对八两同样不受诸侯们待见?

楚成王可不是一般君主,说他英明有点过誉,但聪明却不为过,绝非宋襄公可比。楚成王最大的优点是看人非常准,判断事情也非常准,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可以说是个头脑灵活眼光犀利的君主。这可不是空口无凭的胡说而是事实就摆在那里。在国内,楚成王当上国君不久即利用斗氏家族势力铲除独断专行的执政大臣令尹子元,之后重用默默无闻的子文出任楚国宰相,就是令尹一职。楚国因而得到大治,没用多少年,征服周围诸侯,称霸南方。

楚成王一生面对过三位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对齐桓公采取柔和政策签下著名的召陵之盟,对晋文公也是采取避让姿态,(与晋军在城濮交锋并非楚成王的主张,而是当时的令尹子玉的擅自而战),而对宋襄公则是蔑视加上耍戏。对这三位争霸者的态度足可以看出楚成王的头脑是何等聪明,能在这样的危急存亡关头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住自己的命运,那该有怎样的智慧?这样的重大时刻紧要关头一生也遇见不了几次,楚成王既然都能判断得非常准确并知道如何做,实在是难能可贵,没有超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若是当初不与齐桓公签下盟约,那么楚国必将遭到一次灭顶之灾。再试想一下,若是令尹子玉听从楚成王的命令不与晋国交战,楚国也不至于惨败。城濮之战成全了晋国,使晋文公一战成名取得霸主地位,而楚国失去了已经得到的诸侯。楚国从此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翻不过来身,直到楚庄王奋起,那是几十年后的事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6 11:05:34 +0800 CST  
楚成王为君四十六年,时间够长的。国君在位这么长,没有几个不犯错误的,但楚成王却几乎没做错什么事,不象有的君王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明白,有做对的时候,也有做错的时候。楚成王好象一直都保持的清醒的头脑,没有做过令人不解的糊涂事。他父亲、他儿子,他孙子当楚王的时候都有过不清不白之事,都犯过混,翻过来掉过去这么一看,楚成王一生还是可圈可点,除了开头和结尾有点说头外(这个以后再讲),几乎就是个完美之人。

但再完美的人也要犯错误,不在家犯就在外面犯。楚成王在家里可真没有犯什么大错,而是把错误犯在了国外,而且这个错误犯的真不是时候,恰恰是争取诸侯取得霸主的关键时刻。楚成王究竟犯了什么大错呐?

话说泓氺一战楚军大胜,郑国国君郑文公赶忙派人去楚军营地犒劳。但派谁去劳军?郑文公想了想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派女人去军中犒劳。

当时郑国有三位著名的良臣,叔瞻、师叔、堵叔,时称三良。三良们一听这还了得赶忙制止:不可,这还像话吗?通常都是派大臣大夫男爷们去劳军,哪有派女人去劳军的?
平时与三良们总是意见相左的大夫比如子人氏、洩氏等人也表示反对:臣可是从来没听说过哪个诸侯这么做过,前无古人啊,恐怕也后无来者。君还是慎重,慎重,这可不是小事。

郑文公愤怒了:你们懂什么?楚王就好这一口,派你们男爷们去楚王能高兴吗?
见国君这个气势阻挡也没用了,三良之首叔瞻只好问道:君将派哪个女人去劳军,这活不太好干。
郑文公鼻子一哼:还能派谁去,这么重要的事,只有夫人出马了。
叔瞻等人立刻反对道:不妥啊,这么做太危险了。
郑文公:如何危险?
叔瞻说君主你看看,这行军打仗是不带女人的,现在楚军营地全是清一色老爷们,零丁去个女的,那不全红了眼。君肯定不想让夫人成为慰安妇吧?
郑文公:怎么说话呐?
叔瞻:话虽然不好听,可是确实存在的危险性。
郑文公:管不了这么多了,也是没办法,楚王好这一口。
叔瞻等人这个时候只有表示钦佩和同情了:唉,为君真是不易啊,关键时刻都可以把夫人舍出去。
郑文公:人家为我们不惜一战,我们陪个夫人又能怎样,算起来也合算,总比陪了夫人又折兵合算,我们不吃亏。
大臣们不再吱声,郑文公最后嘟囔一句:但愿夫人不被那啥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6 20:44:11 +0800 CST  
郑文公立刻组建了一个女子慰问团,队长是郑文公自己的夫人姜氏和芈氏,成员是若干名女佣。慰问团中是否有女乐有待考查。不过,既是没有女乐,有国君的两位夫人带队,这阵容也够强大的。由于这次女子慰问团是由郑文公派出的,故称文公团。当然了,文公团里肯定有男人,有大夫大臣跟从,但因为是以女人为主,男人自然被忽略了,所以查不出到底哪个大臣跟去了,也许是为了不喧宾夺主,男人被故意隐藏了。事已至此无需深究,我们还是看看文公团到了楚军营地后的反映。

文公团带着满满的“郑”能量来到了楚军营地,霎时引来一片欢呼声。“郑国人讲究啊,郑君真够意思。”楚成王连连称赞,一高兴叫一军官带着两位夫人展示战功。“看这是擒获的宋国战俘。”夫人们含笑不语。“再看,这是耳朵,是从杀死的宋国士卒头上割下的。”夫人们尖叫声起,惊诧不已。军官很有礼貌地问:“吓着夫人了吧?我王知道夫人会受惊吓,已经在大帐摆下压惊酒,夫人们请吧。”

楚成王是否请郑文公两位夫人喝酒史无记载,但猜测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楚军营地远离郑国国都,老远去犒劳慰问怎么还不管顿饭,楚王不可能让夫人们饿着肚子回去,肯定是摆下酒席热情地款待一番。问题是谁陪夫人们吃喝?人家可是国君夫人,不可能让一般大臣大将陪同,够资格的也就只有楚王本人啦。这么一推理,大帐内楚成王与郑文公的两位夫人推斛交爵的情景就出现在眼前。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7 10:47:12 +0800 CST  
这下坏了,酒后呐?发生了还是没发生?这样猜测很符合人们的心理,酒后乱性是种自然的冲动,三国时期曹操动不动就色性大发将别人的美妇人请入大帐内饮酒淫乐。自古英雄爱美人,楚成王难道看着两位美妇人不动心?楚成王这个时候先要琢磨琢磨,这个郑君怎么主动送美妇人来犒劳?什么意思?难道中原有送妇人劳军的习俗?
郑文公派自己的夫人去劳军这在整个春秋时代仅此一例,就是往前翻开西周时期,再往后看战国时期也没见哪个国君将自己的夫人派出去劳军。郑文公这种做法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恕我知识浅薄我还真没查出来,有知道的告诉一声。

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郑文公出此绝招让夫人出马慰问楚成王,难道楚成王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但史书中却不见楚成王好色的记载。也许是史官没有当事者清楚,郑文公曾经去过楚国,与楚成王有多年的交往,很可能知道他的兴趣爱好,故此投其所好,让夫人去军中慰问,这或许是无奈之举。

但无奈中郑文公也耍了个心眼,在人选上动了番脑筋。郑文公有夫妾多名,陈妫、江嬴、姜氏、苏氏、芈氏、燕姞等六位。郑文公只选两位,一个是长的漂亮又极为聪明的姜氏,另一个是芈氏。芈氏是谁啊?芈氏来自楚国,很可能就是楚成王的女儿,在郑文公第一次朝拜楚国时楚成王一高兴不仅仅送给郑文公几车铜,还附送了自己的女儿。
楚成王看着漂亮的姜氏浑身发痒,看了看自己的女儿无奈撇了下嘴心中暗叹:郑国人真是聪明啊。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7 20:33:51 +0800 CST  
8,卒于无礼

话说文公团劳军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楚成王欣然接受了两位夫人盛情邀请,决定前往郑国都城拜访郑君。我猜想文公的两位夫人去楚军营地慰劳楚王很可能带着邀请函,再者楚成王早已被姜氏的媚眼撩骚的心砰砰直跳,必须面见郑君当面责问一番这使的是什么招法。

郑国都城新郑锣鼓喧天,金钟高鸣,在热烈的欢迎曲中楚成王一行被迎进了城。郑文公满脸笑容地一车当先引领着楚成王的车队穿过市井街区一拐弯进入了郑国的祖庙大院。矣?好象不对,楚成王难道要去祭拜郑国祖先?就象现在的国家领导到别国访问要对那国的先烈们献花圈一样,楚成王莫非也要给郑国的先烈们鲜花?想错了,古人与现在人在祭拜先辈这事上做法截然不同,本国的先辈是不需要外国人来祭拜,因为古人相信自己的鬼神不高兴外人膜拜,所以古人只祭祀自己的祖宗,而不祭拜别人家的先辈。
啊,原来有这样的说法,那楚成王去郑国的祖庙干嘛?

因为郑文公在祖庙大堂内摆下了盛宴,楚成王是去赴宴。

在祖庙里摆下酒席?这不是对祖宗的不敬吗?祖庙本是庄重肃穆场所怎么可以在那里大吃大喝?老毛头的纪念堂进去过吗?谁到那里都得做出庄严肃静状,连大声说话都不敢,要是在那里摆上一桌,还不死罪一条?

这是现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与现在的做法大不一样,祖庙是接待贵客的地方,最高贵的客人往往是被接到祖庙里下榻,一般客人被安排在客馆。最隆重的最高级别的宴会举办场地就是祖庙大堂。

啊?!古人的观念与现在人真是不一样。

那时没有高档会所也没有专门的宴会大厅,举办盛宴就两个场所,一是祖庙大堂,再一个就是朝廷大堂,祖庙大堂大,朝廷小,所以凡是大型隆重的宴会都是在祖庙大堂举行。郑文公为了高标准高规格地接待霸主楚成王就在祖庙大堂设下了盛宴。让我们遛一眼盛宴的情景吧。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8 20:35:38 +0800 CST  
那时周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接待等级不同的人,接待规格不同,这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周朝是明文规定,现在是明文不敢规定,因为这种规定有背国无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而实际上仍是存在的区别对待,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所以说现在人真没有古人坦诚。古人有规定敢明目张胆打破规定,现在人是没有明文规定却暗中制订规定,所以才被称谓潜规则。潜规则到处都有,如果你把想象力仅仅放在娱乐圈,那就太狭隘了,眼界放宽些,想象力丰富些,哪都有啊。

不扯了,这个确实是扯不起。还是看看郑文公摆下了什么高规格盛宴。

首先上来的是各种珍味小吃,有枣、栗、桃、干梅等果实小品,有韭菹(腌制的韭菜)、昌本(一种野菜干)等咸菜,有醓醢(肉酱),鱼子酱,蜗牛酱,鹿肉酱等各种酱品,还有米糗等各种米团,面食小点,野味海鲜当然是少不了。看看2000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很会吃,那时就有鱼子酱呐,还有蜗牛酱?不细数了,再往下数,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啦,总之各种食品小吃共100种。这100种小食分别放在两种不同的食器内,一种叫笾,另一种叫豆。这两种食器经常出现,并且什么级别的宴会上笾豆多少都有明文规定,100种显然是大大超标了,但郑文公唯恐百品不够,又另外加了六笾六豆,至于里面放的是什么食品就不得而知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29 20:45:50 +0800 CST  
之后呈上的是折俎。什么叫折俎?就是把肉折段带骨头放在俎(就是木盘)上端上来放在一边。有多少俎呐?共九俎。

九俎之外还有九牢?什么叫牢?牢就是养牲口的圈,现在农村还有羊圈,马圈,但那时叫牢,而不是叫圈。牢既是养牲口的场所,也是计算牲口单位名称,一牢就是一只牛、一只羊、再加上一只猪,牛羊猪三牲加在一起称为一牢,又称大牢;牛和羊两只加在一起称少牢,只有一只猪或一只羊叫特牢。这样计算干什么用呐?最主要是用来祭祀。古人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事,祭天,祭神,祭祖先都要杀牲,杀多少就是以牢为计。大祭祀用大牢,小祭祀用特牢。除了祭祀就是向到访的客人提供贡物,看对方地位身份的高低,从一牢到九牢提供不同数量的牲口。九牢是最高额度,即牛、羊、猪各九头。再高就是天子级别十二牢。楚成王还算遵礼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一百年后吴王要求鲁国贡百牢,实在是太过分了,鲁国大臣以礼相驳说天子不过十二,你吴王怎么可强求百牢。但吴王就是硬要,鲁国无法不得不贡上百牢。相比之下现在这个楚王还算是个规距人。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30 19:58:31 +0800 CST  
盛宴开始,首先是敬酒,这道环节是宴会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别的食品上多上少可能心中没数,但敬酒却是一轮一轮的非常清楚,主人用什么级别招待你,是否很看重你,数一数敬酒的次数便全然明白。按照饮酒之礼,主人先向宾敬酒,叫献。之后,宾回敬主人,叫酢(音作),主人再向宾回敬,这叫酬。一献、一酢、一酬为一轮称位一献。宴会上有几献则根据爵位的高低来决定,最高为九献是公爵之礼,侯、伯七献,子男五献。郑文公对楚成王用的是最高规格九献之礼。

上面说了一连串的“九俎”“九牢”“九献”等,全是“九”,这说明啥?说明九是诸侯国君最高的礼数,再往上就是天子级别十二。郑文公用九献之礼招待楚成王也不算为过,因为没有僭越到十二这个礼数。楚成王毕竟是霸主,作为霸主享受此等待遇也是适宜的。
郑文公高规格接待,楚成王乐享其礼,整个宴会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没发生喝多了,失口胡说等等失礼之事,一切皆大欢喜。可是宴会之后的事很让郑国人看着不爽。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30 21:28:22 +0800 CST  
吃饱喝足了,抬屁股要走了,这时楚成王似醉非醉地问了一句:怎么不见姜氏?
刚才忘说了,这等宴会女人是不能到场的。楚成王宴会上一直惦记着姜氏,要走了也不见美妇人出来,憋不住问了一声:郑君真不够意思,是姜氏把本大王请来的,这请来送往?
郑文公立刻明白了:等等,稍等片刻。
郑文公立刻差人把姜氏请来要她送楚王回营。姜氏顿时不高兴骂道:你这个老公怎么当的?把自己的夫人往坑里送,要不是我聪明伶俐,我早被那个楚王那啥了。好不容易逃了回来,你又想把我送进去。告诉你,你要是叫我送他,也可以,我可就跟他滚床单了,后果不负。你自己好想想。
随便说一声,那时国君的夫人要是用老公这个称呼叫自己的丈夫是绝对准确无误的,因为诸侯国国君一律称公,齐桓公、鲁僖公、郑文公等等不论爵位高低都以“公”来称呼。所以国君的夫人管自己的夫君叫老公太确切了,然而那时却不这么叫,不知为啥?而现在齐桓公、郑文公等等公们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夫人们却都把自己的丈夫叫老公,也不知为啥。

闲话少扯言归正传。

郑文公一听姜氏这么一说心理那个不爽,但也无可奈何:这个楚王不好惹,你不送,哎哟,怎么办?
姜氏怒道:你真是榆木脑袋,叫芈氏送她回去,再送去两个美女,这不就都解决了。多大个事啊?看把你急的。
郑文公连说夫人说的是,夫人说的是,就按夫人的指示办。

以上情节纯属虚构,以下史实却是白纸黑字有据可查。

芈氏带着两个郑国美女连夜把楚成王送回了营地,之后芈氏回来了,两个美女被楚成王按倒在大帐内成了楚成王专用慰安妇。
为何说这两个郑国美女成了楚成王的慰安妇呐?因为这两个美女没有被列在楚成王的夫人之中,也没在小妾之列,故此可推测这两个美女虽然是出自郑国公族,但却被当成了楚成王个人专用的随军妓女。
军中无以为乐,唯美女可宵夜。两个美女给楚成王带来了欢乐的宵夜,楚成王如饥似渴地享用着。想想也是出来好几个月了忽有美女陪伴,怎能不好好饱餐几顿。美色可餐,正当楚成王尽请尽性享用美色时,他却没有想到他的声望直线下降。
“大哥这么做太不地道了。”
“这哪象当大哥的样。”

当霸主就是当大哥,那时霸主的正式名称叫伯主,伯就是排行中的老大,做老大要有做老大的德性,其中一项就是不能太好色。所以老大有老大的形象规范,从古至今没有变,不管是黑社会的老大,还是一个地区霸主,或是世界霸主,首要一点就是自身端正,不能闹出绯闻,一旦出现这类丑闻,还如何让小弟马仔们服气。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5-09-30 22:17:15 +0800 CST  

楼主:哈波兰丁

字数:117203

发表时间:2015-09-10 06: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09:35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