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春秋时代那些鹤立鸡群的称霸者

从春天来到齐国现在已经入夏了,叔詹仍然被关押着,齐桓公一点也没有放他出去的意思。这当中管仲劝说过几次也没有起作用。正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还记得齐桓公灭遂国吗?当初齐桓公盛气凌人欺负弱小,现在要付出代价了,遂国的几大家族联合起来一起将齐国的戍守士卒全部杀死。这个小国寡民还真有反坑精神值得佩服。这其中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齐国的士卒很蛮横对待被征服者很没有礼貌。大鱼吃小鱼是种自然现象,小国归于大国也是大势所趋,尽管这样但也不能硬来,要采取文明方式征服,晋文公收服温田即是这样。齐桓公以一个勉强的借口就灭了遂国,遂人自然是不服,齐国士卒又傲慢无礼惹得遂人一直是心中怒火燃烧。

看到这,你也许会问你怎么就知道齐国士卒傲慢无礼?史书上也没有说,你这是瞎猜。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多了,尤其 是春秋史更少,要是仅仅靠现有的史料,你看到的只是个骨架,要想看到全尸必须用现有的线索做出合理的推断补充。齐桓公是什么人,天生傲慢,任性,又很不守规矩,知礼却不守礼。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国统领如此,属下士卒自然也是这个鸟样。还有这些士卒都曾跟随过齐襄公,受齐襄公影响很深,齐襄公什么人就不用重复了,齐桓公上任至今还没有对军纪进行一次彻底地整肃,可想而知齐国士卒对占领区的人民是怎样的一个态度。遂人忍无可忍被迫想出一招好酒好肉招待齐国士卒,将他们灌醉后全部杀死。

春秋时代小国被灭被占的很多,但被灭后发生这样的事却是唯一仅有。郑国当初占领许国十多年,许人也没有做出任何反抗行为。原因就是郑庄公当时交待得很清楚要善待许人,所以郑国士卒很有礼貌对待许人很客气,占领了十多年相安无事。怎么事情轮到遂国就变味了,若不是齐国士卒傲慢无礼把遂人惹鸡眼了,遂人绝不会采取这种激烈的报复行为。他们也知道这样做没有好下场,但士可杀不可辱,宁可死了也要争这口气。
遂人的反抗被镇压后,齐桓公也意识到了军容军纪问题,才不得不让管仲改革军队,把早该进行却被耽搁的军队改制完成,这才有了几年后的军社观演。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16 22:05:08 +0800 CST  
借这次事件管仲又劝说齐桓公放了郑叔詹,可是齐桓公仍是不肯,坚持让郑伯子突来将儿子领回,否则就不放。齐桓公对郑国的这个态度说明郑厉公从没有对齐桓公尊敬过,盟会上见面也是屈尊自傲不低头膜拜。齐桓公认为你不低头下跪就是对我这个霸主的不尊重,故一定要郑厉公前来朝拜跪在自己面前。

不去齐国朝拜的不仅仅是郑国,鲁国,卫国都没有去朝拜,但齐桓公可以宽容对待鲁国和卫国,偏偏和郑国过不去,就是想打消郑厉公的气焰。我是霸主,你郑伯比我派头还大,那还了得,我偏要治治你。
齐桓公把郑叔詹扣住纯粹是为了与郑厉公斗气,别无其它缘故。郑厉公也是死犟死犟的,我就不去齐国朝拜什么盟主,你能把我怎样,难道发兵逼我去不成。你不放回我儿子,我也不求你,看你怎样,若是动我儿子一根毫毛,我郑子突绝不饶你齐小白。

这哪里象国家元首,分明是两个孩子在怄气斗殴,管仲看明白了,再拿礼啊,仁啊这些道理相劝也没有用,这是孩子游戏拿大道理讲不通。但不能这么玩下去,总的有人收场,算了我也不费口舌了,你们玩我也玩。管仲暗地里指使人放松对叔詹的看管。叔詹是个聪明人一看便知乘虚溜走了逃出了齐国。

叔詹的逃走肯定是有人暗中帮助,否则的话怎么可能跑出去。而暗中帮助的人一定是管仲,别人没有这个权力,只有管仲有权又不怕国君的责备才敢这样做。

叔詹逃走的时候已经入秋了,从春到秋关押了这么长时间,齐桓公对郑厉公已经绝望了,再关押他儿子也没有什么意义,跑了就跑了吧。这件本不该发生的戏段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17 20:14:53 +0800 CST  
22,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郑厉公对儿子叔詹被扣及其愤怒, 对齐国更是不服,从此不再理会齐国,不承认齐桓公的盟主地位,但并没有退出同盟,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对抗。从这个态度上看,郑国不象宋国旗帜鲜明好就好,不好就明确告诉一声。两国不同的做事风格在这里又体现一回。郑厉公其实也不敢公然反对齐桓公而退出同盟,倘若楚国再来入侵怎么办?郑厉公不是傻瓜,脑袋也很聪明,要不怎么会具有军事才能。正是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虽然看不上齐桓公,但不能扯破脸,同时还要对齐国做出很明显的不满表示,于是郑厉公与周王室搞得火热,玩起了政治把戏。

周王至今也没有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郑厉公心想你齐侯小白再折腾也没有讨得周王的欢心,现在还是个没有封号的伯主,有什么资格让我承认你是霸主。恰逢这时,周僖王去世,周惠王继位。郑厉公前往周王室朝拜新上任的周惠王。朝拜周王理所应当,你齐侯小白算哪个葱,我为何要朝拜你,等着吧 ,等我死了再去齐国朝拜吧。郑厉公可能并不想去周王室朝拜新王,很可能就是因为与齐桓公较劲才主动去王室朝拜。

这一去王室没成想郑厉公与晋国和虢国拉上了关系。齐国称霸重点是中原腹地,而并没有将触角伸到西北部,故那一带诸国如晋国,虢国,虞国,再远一点的秦国并不在齐国称霸范围之内,至少目前西北部诸国是被齐桓公忽略的,等到插入这一地区那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此时这一带自成一统,虢国是这一地区的老牌封国,此时此刻在这一地区还有势力,晋国是刚刚才被封为一军侯国,册封命还是虢国国君虢公醜代替周王下发的。周惠王登基伊始也即去年,虢公醜带着晋国新君晋献公前往王室朝拜过,郑厉公来到王室时这两位国君又来到王室。晋国,虢国,郑国三君聚在一起自然是唠起齐国称霸之事,晋献公和虢公醜也就听听而已,在他们看来齐国的称霸与他们无关,而这次之所以齐聚王室是为了周惠王的亲事,他们商量着要为周惠王娶个王后。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19 20:11:37 +0800 CST  
22,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郑厉公对儿子叔詹被扣及其愤怒, 对齐国更是不服,从此不再理会齐国,不承认齐桓公的盟主地位,但并没有退出同盟,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对抗。从这个态度上看,郑国不象宋国旗帜鲜明好就好,不好就明确告诉一声。两国不同的做事风格在这里又体现一回。郑厉公其实也不敢公然反对齐桓公而退出同盟,倘若楚国再来入侵怎么办?郑厉公不是傻瓜,脑袋也很聪明,要不怎么会具有军事才能。正是从军事的角度上考虑,虽然看不上齐桓公,但不能扯破脸,同时还要对齐国做出很明显的不满表示,于是郑厉公与周王室搞得火热,玩起了政治把戏。

周王至今也没有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郑厉公心想你齐侯小白再折腾也没有讨得周王的欢心,现在还是个没有封号的伯主,有什么资格让我承认你是霸主。恰逢这时,周僖王去世,周惠王继位。郑厉公前往周王室朝拜新上任的周惠王。朝拜周王理所应当,你齐侯小白算哪个葱,我为何要朝拜你,等着吧 ,等我死了再去齐国朝拜吧。郑厉公可能并不想去周王室朝拜新王,很可能就是因为与齐桓公较劲才主动去王室朝拜。

这一去王室没成想郑厉公与晋国和虢国拉上了关系。齐国称霸重点是中原腹地,而并没有将触角伸到西北部,故那一带诸国如晋国,虢国,虞国,再远一点的秦国并不在齐国称霸范围之内,至少目前西北部诸国是被齐桓公忽略的,等到插入这一地区那是二十多年以后的事。此时这一带自成一统,虢国是这一地区的老牌封国,此时此刻在这一地区还有势力,晋国是刚刚才被封为一军侯国,册封命还是虢国国君虢公醜代替周王下发的。周惠王登基伊始也即去年,虢公醜带着晋国新君晋献公前往王室朝拜过,郑厉公来到王室时这两位国君又来到王室。晋国,虢国,郑国三君聚在一起自然是唠起齐国称霸之事,晋献公和虢公醜也就听听而已,在他们看来齐国的称霸与他们无关,而这次之所以齐聚王室是为了周惠王的亲事,他们商量着要为周惠王娶个王后。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19 20:12:22 +0800 CST  
郑国与王室相处甚恰,又与虢国和晋国拉上关系,尤其是与虢国搞得格外密切。晋国刚刚被封为一军侯国,郑国只是个伯爵国,但已经是拥有三军,对刚刚才拥有一军的晋国不是很看重,因此郑厉公与虢公醜两人处得很好。郑厉公这么做显然是故意的,目的就是为了给齐国看,哼,我们与王室抱成一团你齐侯小白吃醋去吧。

郑,晋,虢三国国君与王室大臣商量后决定为周惠王从陈国娶王后。按说周王应该从齐国娶王后,齐国与周王室早有姻亲关系,最近的两位齐国国君齐襄公和齐桓公都是从周王室娶亲,周王室也该对应从齐国娶个王后。按身份地位讲,齐大陈小,周王也该从齐国娶亲,但却偏偏从陈国娶。这其中郑厉公是否起了作用,是他说服王室从陈国娶,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郑厉公去王室朝拜不早不晚,偏偏选在周惠王要娶亲之时,很可能就是想劝阻周王从齐国娶亲,以此把齐桓公晒在一边。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0 20:35:21 +0800 CST  
王室大臣不太赞同,尤其是有一位叫原庄公的大臣反对周王从陈国娶王后。原庄公不是王室执政大臣,顶多算是一名卿士,他有什么资格说话?原来执政大臣周公忌父此时不在王室,他正出居在虢国。周公忌父为何出走了?这里有一个桥段,在此补充一下,因为这个桥段里的一个人物将要在不久以后参与一场大的叛乱。这个小桥段的经过时这样的,几年前晋国还是晋武公,就是晋献公的父亲当国君时入侵过一个名叫夷的小国。这个小国其实是个封地,是周王室一个叫夷诡诸大夫的封地。晋武公出兵讨伐夷地,将夷诡诸抓起来扣押到晋国。王室的另一个叫蒍国的大夫向晋武公说情,夷诡诸才被释放。但这个夷妫诸却不报恩,对蒍国没有酬谢。蒍国来气了,费嘴皮子为你说情,你才被释放回来,你却知恩不报,这是什么东西,哪有这样的人。于是蒍国再次请求晋武公出兵讨伐,杀了夷妫诸,夺了夷地。
夷妫诸这样的人居然是周公忌父的好友,夷妫诸被杀,周公忌父畏惧而出奔虢国躲了起来。若是周公忌父在场会对周惠王娶亲发表什么看法,估计也不会反对从陈国娶王后,因为周公忌父对齐桓公同样没有好感。正因为周公此时不在王室,原庄公才有了反对的权力。周王让他去陈国迎亲,他不去,郑厉公,虢公醜,晋献公三个国君一起劝他,他才很不情愿地去了陈国将王后迎回来。

郑厉公感到很爽,在虢,晋以及周王室这个小圈里他自觉威望很高,说话很有分量。按实力来讲,此时的晋国还没有做大,虢国已经开始日落西山,这当中郑国就属于强国了。郑厉公又是个强悍的君主在这个小圈子自然是老大,当然感觉很爽了,这就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何况这个小圈子里有赫赫天子周王,怎么能称为鸡头呐?起码也算是一只翩翩起舞的小鹤。

郑厉公这只小鹤还真的要大舞一番,舞到尽头忽然化作一只凤凰涅盘了。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1 21:15:41 +0800 CST  
23,卫国助孽

郑,虢,晋三国国君同时朝拜,又为王室的亲事操心一番,这对刚刚即位的周惠王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在周王室威望日渐衰落的时候,这样的情景确实难得一见。受到诸侯的如此爱戴,周惠王的心理自然是美滋滋的。人一受宠,毛病就出来了,谁也不例外,为王为君者更是这样,因其位独尊,毛病更大,祸乱就不可避免了。周惠王有什么毛病?一个词:贪婪,但不是大贪,而是喜欢专门占小便宜的那种小贪。有个叫边伯的大夫,他家住宅与王宫相邻,周惠王强令边伯迁出,边伯的住宅遂成了王宫的一部分。惠王又强夺大夫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地,霸占了蒍国家的园圃。膳夫石速觉得周王做得太过分,很可能进膳时劝谏一句,结果被削减了俸禄。

瞧瞧,周惠王贪都没有贪出个王者风度,尽是占小便宜,这也叫诸侯们的王?哪有一点王德?这样的周王还怎么能叫诸侯们待见,受诸侯们的尊重?有这样的周王,王室的威望不日薄西山那才怪呐。

周惠王的贪是天生的毛病,但因贪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得罪了五名大夫不能不说有点仗势欺人的味道。周惠王可能想有郑,虢,晋这些诸侯维护我,占你田夺你宅,你们几个人又能奈我何?还能反了天?

周惠王一副得意洋洋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想到这五个人还真就反了天。

边伯,子禽祝跪,詹父,蒍国,石速这五个受欺负的人不甘心就这样被欺负,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讨回公道。这一商量,商量出个造反的主意来,要把周惠王赶下台,另立一个王。谁可以当这个王呐?大家一致推选王子颓。

王子颓是周庄王的儿子。周庄王有个小妾史书上称王姚。王姚本姓姚,嫁给了周王就被称谓王姚。周庄王很喜欢小妾王姚,因而爱屋及乌地也喜欢小妾王姚生的儿子,就是王子颓,遂有废嫡立庶的意愿,但直到死去也没有如愿,王位仍由嫡长子接任就是周僖王。周僖王去世,儿子接任就是现在的周惠王。王子颓是周僖王的庶弟,是周惠王的叔叔。

王子颓有个傅,就在这五个大夫当中,此人便是蒍国。此次造反不用猜蒍国不是主谋也是军师,或两者兼任。能登上王位对王子颓来说自然是乐此不疲,但实力呐?王子颓看了看五位大夫问道仅凭我们几个能成吗?王子颓心里没底。蒍国不慌不忙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大家一听眼前一亮一致认为此人定能帮忙。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2 20:17:42 +0800 CST  
蒍国说的那个人是谁?此人不是别人,就是一直与周王室较劲的那个苏氏。苏氏家族掌门人苏芬生曾经是周王室的司寇,周桓王因与郑国发生土地纠纷便拿苏芬生家的十几块田地与郑国强行进行土地交换。苏氏家族因此与王室结怨。这个怨怼经过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周惠王仍没有解开,由此可见苏氏家族对周王那是老恨了。

蒍国说可以用土地作为条件求助苏氏。史书上没有写是用土地换取苏氏家族的支持,但肯定是这么回事,苏氏丧失了大片田地,王子颓要想得到苏氏的支援必然答应再封给苏氏同等数量的田地。这是苏氏答应帮忙的唯一条件,苏氏几十年对周王的怨气就是为了土地,除了土地之求没有别的。也许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官复原职,恢复苏氏的在朝官职司寇。

很可能是两个条件都承若了,所以苏氏很快就和王子颓的五大夫组成了造反联盟向周惠王发起了进攻。很不幸,进攻失败,王子颓一伙被打败。苏氏带领王子颓以及五大夫一帮人落荒逃至自家领地。这几个人不甘心失败谋划下一步怎么办?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4 22:00:42 +0800 CST  
蒍国说的那个人是谁?此人不是别人,就是一直与周王室较劲的那个苏氏。苏氏家族掌门人苏芬生曾经是周王室的司寇,周桓王因与郑国发生土地纠纷便拿苏芬生家的十几块田地与郑国强行进行土地交换。苏氏家族因此与王室结怨。这个怨怼经过周桓王,周庄王,周僖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周惠王仍没有解开,由此可见苏氏家族对周王那是老恨了。

蒍国说可以用土地作为条件求助苏氏。史书上没有写是用土地换取苏氏家族的支持,但肯定是这么回事,苏氏丧失了大片田地,王子颓要想得到苏氏的支援必然答应再封给苏氏同等数量的田地。这是苏氏答应帮忙的唯一条件,苏氏几十年对周王的怨气就是为了土地,除了土地之求没有别的。也许还有另一个条件就是官复原职,恢复苏氏的在朝官职司寇。

很可能是两个条件都承若了,所以苏氏很快就和王子颓的五大夫组成了造反联盟向周惠王发起了进攻。很不幸,进攻失败,王子颓一伙被打败。苏氏带领王子颓以及五大夫一帮人落荒逃至自家领地。这几个人不甘心失败谋划下一步怎么办?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4 22:05:03 +0800 CST  
王子颓和五大夫有些灰心丧气了,苏氏却不甘心失败还要重新组织力量反攻夺位。五大夫问道拿什么反攻?苏氏提出请求卫国和燕国出兵。
请求卫国和燕国?这不是开玩笑吧?我们是造反,卫国和燕国能帮助我们造反?还有齐国正在称霸,卫国是齐国的盟友,卫国能否不经过齐国同意而擅自出兵?即使无需齐国的同意,但要知道我们是在作孽,卫国会出兵助孽?霸主齐侯会坐而无视?
这些造反者会不会讨论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会的,对篡夺王位这么大的事岂能不多加思索,考虑到产生的后果,即使夺位成功,霸主齐国会不会出兵勤王,那时又该怎么办?难道去送死?

也许是豁出去了,也许是这帮人根本就没把齐桓公这个霸主放在眼里,苏子和王子颓两人一起到了卫国,说通了卫惠公。因为卫与燕非常地睦邻友好,在卫国的召唤下,燕国也欣然出兵。于是在卫,燕两国大军的帮助下,王子颓打回王都夺取了王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卫国这么痛快地出兵帮助一个造反者实在是令人费解。按正常的逻辑卫国不该出兵,主要原因是王子颓的行为属于大逆不道。卫国自身也发生过这类事,卫惠公本身就经历过这类事,不会是非不辨到连篡逆和正统都分辨不清。再一个原因齐国这时已经是公认的霸主了,卫国出兵助孽竟然不跟霸主齐国打招呼,这又说明一个问题,齐桓公的霸还没有霸到一定的强度,就是说影响力还差得很远,接下的事更证明了这一点。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5 21:41:36 +0800 CST  
24,有作为与无作为

王室发生动乱第一个得到消息的是郑国。周惠王落难后首先想到郑国而不是齐国,原因之一是因为郑国紧挨着王室,而齐国远离王室,就近不就远。这是地理上的原因,其二是政治上的原因,郑厉公此时与王室的关系正处于火热,周惠王遇难当然第一个就想到郑厉公。同时也反映出齐国此时与王室的关系很淡,王室发生这么大的事,周王都没有求救于齐国,可想而知齐桓公此时此刻在周王心中的位置还没有郑厉公高。

郑厉公自然是非常兴奋并且是大义凌然地承担起救难的大任。“天降大任如斯人也”,匡扶王室舍我其谁也。如果那时就有孟子的那么名言,郑厉公肯定会无比自豪地自吟一番,之后再朝着齐国的方向唾弃两口:哼,你齐侯小白算什么霸主,周王有难向我求救,你小白干瞪眼吧。

王子颓篡夺王位是齐桓公称霸后所遇到的一桩重大事件,但以匡扶周王室著称的齐桓公却在此事件整个过程中无有任何作为,这不仅让郑厉公对齐桓公表示轻蔑,也让现在的我们感到不解,周惠王虽然没有向齐国求救,齐桓公难道就不能主动伸出援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一直想得到周王的承认,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一旦救难成功,向周王讨个伯主赐封书还是极有可能的。然而齐桓公却是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实在是令人费解。齐桓公当时是怎么想的? 管仲又是怎么想的?

在此我在这里妄猜一下,齐桓公很可能是这样想的,周惠王这个人不怎么样,贪婪好利,这点毛病可以无视,但没有下发伯主策命书,这个太可气,把他赶下去也好。本着这样的想法,盟友卫国出兵,齐国并没有干涉。王子颓自立为王,齐国也保持沉默。不反对即是赞同。齐国的无作为就是对篡位者王子颓的默认。然而,齐桓公没有想到郑国会出兵勤王,郑国有此能力吗?王子颓有卫国燕国相助,郑国要是出兵救难能仅靠郑国自己能成功吗?齐桓公表示怀疑,且做壁上观。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7 08:19:40 +0800 CST  
郑厉公采取先礼后兵的做法,先只身去王都会见王子颓寄希望于说服他自动下台。王子颓断然置之于否。费这么大力气,弄这么大动静,好不容易当上了王,让我再下去,门都没有。

说服不成只剩下动武一招,郑厉公自己掂量一下自己觉得力量不够不能硬拼,弄不好帮助周王复辟不成,反倒引发与卫国的战事。卫国与郑国向来不和,郑厉公不能不考虑到这点。所以要想动武必须先想办法让卫国终止对王子颓的支持,从而避免两国发生冲突,更主要的是釜底抽薪使王子颓失去外援。想法不错,但如何做到?

郑厉公出其不意将燕国的带兵大臣燕仲父捉到。(《左传》杜注认为燕仲父是燕国国君,我认为不对,应该是燕国一个大臣。卫国国君没有亲自来,燕国国君为何要亲自带兵来助战?再者按礼法,不可捉拿国君,郑厉公身为国君更不能随便将别国国君抓起来。杜的注解有很多错误,不可轻信。以后有时间再逐条勘误。)郑厉公没有对卫国直接下手,而是采取迂回策略擒住燕国大臣,连威胁加说服让燕仲父率军回国不再支持王子颓。燕仲父听劝,率军回国了。卫国大臣看燕军撤走了,也跟着撤军回去了。既然是一起来的,当然也要一起走,卫燕两国真是一对哥们。

卫燕两军撤走了,郑厉公单独对付王子颓一伙还是有一定困难。有人会问,王子颓那伙人不就是五六个人吗,还用费劲吗?可别忘了,王子颓现在已经登上王位了,谁知道会不会被赶下台,谁又能断定周惠王一定会复辟,所以现在拥护王子颓的可不是一开始那五个人啦,有很多人表达了拥戴之意。想想看与周惠王相比,王子颓毕竟两袖清风不贪利不胡来,品性可比周惠王强多了。谁不希望有个品行端正的人来当这个王。说到这,有人又发问:说的也是,但周惠王毕竟是正统,王子颓品行再好也属于篡逆,是违背周朝礼法的。维护周礼才是天经地义的大事,因此必须把王子颓推翻下台。对此 发问,我只能哼哼两声,周朝进入春秋时代已经开始了所谓的礼崩乐坏,是否维护周礼不在周礼本身是否天经地义,而是取决于维护者本人的意志。只要符合维护者的利益,不管是否符合周礼,维护者都会挺身而出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架势打着礼法大旗招摇呐喊;如果维护者认为无利可图,那么再符合礼法的事也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郑厉公想维护周礼,但他本人就是个篡逆者,无有资格以护法 的姿态出现。王子 颓之所以断然拒绝郑厉公的劝说,我想王子颓当面给了郑厉公一句:你就是个篡国者,我也是个篡国者,咱俩是半斤对八两。你有什么资格来劝我下去。你要是让我下去,你先退位。郑厉公被呛住了,老脸很难看,失了面子。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7 20:39:48 +0800 CST  
齐桓公没有挺身而出维护王室捍卫礼法则是出于自身考虑。宋国内乱时,齐桓公打出维护王法的大旗对宋国的内政横加干涉,当时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称霸,而不是为了维护什么周礼。现在周王室发生非常明显有目共睹的严重的违礼动乱,齐桓公却坐视不管,由此可见什么时候打出维护周礼这杆大旗是很有说头的,这样一来礼法就成了一杆大烟枪想抽就抽一口,不想抽就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郑厉公没有烟瘾却有杀心,本想好言相劝却碰了一鼻子灰,遂下定决心除掉王子颓。郑国与齐国的关系因为叔詹被扣一事处于僵硬状态,这个时候如果再与周王室的关系破裂,那么郑国可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为了拉住周王室以与齐国对抗,郑厉公无论如何也要帮助周惠王复辟,这无关什么礼法,而是关系到国家利益,政治生命之攸关大事。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本来已经下定了决心的郑厉公感到有点灰心。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2-28 21:21:45 +0800 CST  
周惠王被赶下台后离开王城躲避在王城东面的成周。王城与成周相距仅二十里,郑厉公很担心,万一王子颓起了歹心,这么近的距离说来就来,再杀过来,周王的命可就难保了。周王若是被杀了,我还维护什么王室。郑厉公第一个行动就是将周惠王从成周接出来,将他安顿在郑国的栎城暂时居住下来。上面说过栎城是郑厉公的策反大本营,营建的非常坚固设备完善应有尽有,周王居住在此不会感到委屈。

周惠王对栎城的居住条件是很满意,但没住多久突然提了一个要求。郑厉公赶紧从国都赶过来问道:我王感到不适吗?这里条件不好吗?
周惠王摇摇头:不,不,这里挺好,住的挺舒服。
郑厉公追问:我王急于复返吗?陪臣还没有准备好,正在与虢国联系,待一切准备就绪就送我王回去重新登位。
周惠王:不急,你们慢慢准备吧。
郑厉公:既然我王不急,那我王将我召来有何事?
周惠王:出来时太匆忙,有些东西没有带走,你可否带我再回去一趟,那些宝器珍品还在那,我放心不下,做梦都在想,万一被盗走了,太可惜了。
郑厉公这才明白周惠王将他召来是护卫他回去取他的宝贝珍品器物。郑厉公都无语了,这个时候了不想着怎么复返夺回王位却想着宝器玩物,我的天啊,这个周王也真够一说。啥也不说了。郑厉公只好护卫着周惠王回到成周取了几箱宝器后又回到郑国。周惠王这才安心地在郑国居住下来。

周惠王真是个贪小便宜的混球蠢货,把宝器看得比王位还珍贵。我怀疑这几箱宝器就可以让他乐颠颠地守一辈子,至于能否重新复位周惠王似乎并不在乎。


郑厉公看到周王这样内心里犹豫了一下,这样的周王还值得帮助他复位吗?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3-01 07:34:33 +0800 CST  
25,殃咎必至的原因分析
王子颓登上王位后为感谢五大夫大开盛宴乐及遍舞。成语乐及遍舞就是出自此处。所谓遍舞就是把所有舞蹈都舞一遍。当时都有哪些舞蹈呐? 各种小舞不计,大的舞蹈有六个。哪六舞?就是六代乐舞。哪六代?舞蹈的名称是什么?六代就是先朝六个帝王,帝王和舞蹈名称分别是黄帝的云门、尧的大咸、舜的大韶、禹的大夏,汤之大濩、周武王的大武。这六舞都是大型舞蹈,而且都是在非常庄重的场合才可演出,比如大的祭祀活动,大型庆典或迎宾。但每次场合都只是演出一种舞而已,绝没有六代之舞一起轮番演出的。因为每个舞蹈都需要至少两三个小时以上,六个舞蹈全表演一遍得需一整天时间,谁有精神头坐在那里看一天。要是全表演就得夜以继日地连个通宵达旦,或是每日表演两种,不论怎么表演都属于严重越礼的行为。以前从来没有哪个周王这么做过,王子颓是第一个舞遍六舞之人。如此大张旗鼓且是大肆越礼地搞庆功宴这不是作死吗?套用一句《左传》常用的点评格式说就是所谓乐极生悲说的就是王子颓这样的人。

周惠王回去取宝器一事让郑厉公犹豫了一下,王子颓的乐及遍舞行为随即打消了这种犹豫。郑厉公将虢公醜请来商量一起出兵帮助周惠王复位之事。郑厉公:“王子颓大摆庆功宴歌舞不倦,这不是乐祸吗?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司寇行戮之日,君王膳食三牲不用。而王子颓用兵逐王,奸王之位,又宴乐升歌,祸怎能不称其为大?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故此天将降祸于彼,我何不护王回返?”虢公醜应道:“此乃寡人之愿也。”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3-01 20:17:19 +0800 CST  
与周惠王的贪财好利相比,王子颓的“哀乐失时”便是大错。古人很注重做事要应时,这个“时”往大了说是时节,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种庄稼不能违背时节。转到行政上也是按着时节。比如古代处死罪犯都是在秋季。所谓秋后算账就是从这个刑法习俗而来。春秋时代还有个行政上的习俗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即朔日,颁布这一个月的行政规划,要做哪些事有什么打算都在这一天交待给大臣们。这种做法叫颁朔。这也是按时节行政的一个例子。往小了说,按时行事的做法就太多了,吃饭,睡觉,祭祀,婚娶等等,这其中悲哀与欢乐更要应时,该悲哀的时候不能乐,该乐的时候更不能悲。曹太子访问鲁国,在欢迎宴会上哀声兴叹。这种应该欢乐的场面他却不合时宜地发出悲叹,这就是哀乐失时,结果怎么样?“殃咎必至”,曹太子不久因内乱被杀。真的这么“灵”吗?一“哀乐失时”,就“殃咎必至”?我们现在看有点太悬了,不可思议。但古人却信这个,因为古人信天,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其实都隐隐地与天道相连。种庄稼违背了时节就是违背天道,平日那些违背常理的行为也是违背天道,因为春秋时代人们的日常行为规则就是依据天道而设。一个人贪财好利不算什么大错,但违背天道可是大错特错,咎由自取,后悔都来不及。

天道是个很大的命题,不是几句话就能阐述明白的,这里只能简陋的说一下,其实郑厉公也未必就把王子颓的行为看得这么高,只是他通过这事看出了王子颓身上的弱点,王子颓不是个深沉稳重的人,而是个太能得瑟的人,这么高调地大张旗鼓通宵达旦地歌舞不倦,这不是得瑟是啥?这么得瑟肯定会引起大臣们的反感,降低支持率。没有几个人支持你了,那我还怕你什么?郑厉公立刻开始了行动。
楼主 哈波兰丁  发布于 2016-03-02 20:16:39 +0800 CST  

楼主:哈波兰丁

字数:117203

发表时间:2015-09-10 06: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09:35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