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原创大赛]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郑成功同志的独白(连载)

为什么大明朝如此看重这么一个人口只有10万,远在万里海疆之外的小国呢?
答案很简单,在那个时候,以朱棣同志为代表的明朝政府,已经具有世界战略眼光。这个既暴戾凶残,却又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正是看中了马六甲巨大的政治地理意义:通过马六甲,大明帝国的影响范围可以扩展至整个东南亚,并且建立了以东南亚为基地的战略缓冲区,让南中国海真正成为中国的内湖。
朱棣同志没学过地理,但是当一个地缘战略家,却绰绰有余。
马六甲由于它两洋枢纽的地位,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早已成为亚洲的商品集散地。1512年来到马六甲的葡萄牙药剂师、后来的第一位葡萄牙赴中国特使皮莱资(Tome Pires)在其著作《东方诸国记》中是这样描述他在马六甲看到的一切的:
1509-1510年间马六甲城内的外国商贾有4000人之众,讲80多种方言,估计来自60多个国家。中国的瓷器和丝缎、菲律宾的蔗糖、暹罗的象牙、苏木、柚木和贵金属(锡和铝)、缅甸的大米、宝石、芳香剂和白银、摩鹿加群岛的丁香和豆蔻、苏门答腊的胡椒、印度的棉纱和粗布、阿拉伯的乳香、威尼斯的铜和玻璃器皿等等,各类异国商品荟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皮莱资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谁成为马六甲的主人,谁就扼住了威尼斯的咽喉。”这里的威尼斯,实际上指的就是此前一直连通欧亚大陆的商业通道。
马六甲的繁荣让世界变得如此美好,可惜一切都将改变!
这个改变和海洋战略家朱棣密不可分。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6 11:43:36 +0800 CST  
不得不承认,朱棣,也就是朱老四是很有那么几下子,可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战略家朱棣临死的时候,却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他的子孙们好好研究一下地理学和地缘战略学,所以他伟大的海洋蓝图,最终随着他的死亡,也被带到了坟墓。
朱棣的子孙们继承了朱棣的皇位,却没有继承朱棣的理想。朱棣开启了对一门新兴学科研究——海洋战略对大明王朝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不过很遗憾,他子孙对这一课题毫不知情,也毫无研究兴趣,连模仿都懒得理会。
朱棣的子孙们开始了严格的海禁政策,在那些把持朝政的孔老二的门徒们的同声谴责和不惜以死相拼的暴力抗议下,朱棣和郑和的遗产彻底被砸碎毁弃,大明朝面向海洋的大门彻底关上了,这也意味着,前面七次规模浩大的向海洋前进的行动,除了耗费国库外,历史意义就此戛然而止。
马六甲的重大政治、地理和商业意义,也在明朝政府中那些愤青官员“以农为本”的咒语中,逐渐淡出了大明朝的视野。
可是,马六甲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被东方忽视的同时,必然迎来西方的重视。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6 15:03:43 +0800 CST  
达?迦马的欧洲——印度航线把欧洲殖民者带到了印度洋,但是,海洋没有边界,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连接点的马六甲,就此进入了欧洲殖民者的视野。
由于达?伽马的突出贡献,葡萄牙人最先踏进了印度洋,同样,他们也最早进入了马六甲海峡。
不过打探消息归打探消息,第一任葡萄牙驻印度总督阿尔梅达还算比较本分,他把葡萄牙人的活动范围限定于印度洋海域,所以马六甲过了几年平安日子。
但是第二任总督阿尔布克尔克却是个活跃的不分子,他对马六甲这一两洋枢纽产生了极大兴趣,并拍了一下脑袋,作出了军事占领的决定。
1509年,按耐不住的葡萄牙人终于动粗,进攻马六甲,开始了第一次针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活动。可是马六甲居民也不是吃素的,在进行了一场流血的搏击后,阿尔布克尔克下令撤退,老老实实的滚回了印度洋。
可是在1511年,贼心不死的阿尔布克尔克卷土重来,下了大血本,丧心病狂的再一次发动了对马六甲的强大攻势。
在凶恶的欧洲殖民者不惜代价,志在必得的疯狂攻击下,虽然马六甲人民英勇奋战,但是在血流成河中,马六甲还是终于被攻破了。国王苏丹玛被挥舞着兵刃的殖民者们到处追赶,结果逃亡到了外地。马六甲,这座充满了和平与繁荣的亚洲名城,彻底倒在了葡萄牙人所带来的血泊中。葡萄牙人耀武扬威,在进行完大规模的屠杀和劫掠后,建国100多年的马六甲王国在遍地的血迹中,彻底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和它曾经拥有的繁荣一起,退出了血染的国际舞台。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6 21:51:27 +0800 CST  
活跃于大明大家庭中的忠诚的马六甲,就这么烟消云散了!马六甲的灭亡并非一块小小的地方被一批穷凶极恶的异域海盗占领那么简单,它预告着灭顶之灾,已经一步步迫近了中国这个封闭的文明古国。在大航海的时代,郑和把大明帝国的第一道海防前线设置在了印度半岛西岸的卡利卡特,60多年后,这道大明扼守印度洋的和平堡垒被大明废弃,导致葡萄牙殖民者长驱直入,控制了印度洋,把这一地区的中国影响力彻底清除。再接着没几年,大明的朱老四和郑和苦心经营,设在西太平洋的第二道防线——马六甲,也被葡萄牙殖民者血洗一空。马六甲在血腥中挣扎嚎哭,而殖民者高举的屠刀,也越过一道又一道的中华海防前线,一步步地向着古老的神州华夏而来。
奉行坚定的海禁政策和鸵鸟战略,与外界隔绝的大明朝,在千里之外,对这位小兄弟的血腥灾难完全一无所知,也根本就不知道,朱棣跟郑和精心营造的大明最南端的海上大门,就此被彻底轰开,海洋屏障也被撕开了一道裂缝,而且,这道裂缝正在被撕的越来越大。在马六甲王国不幸的成为了第一块西方殖民主义者口中的猎物后,东亚的被殖民时代正式开启了!自我陶醉于“天朝上国”、“万国之主”的中国封建主编织的亚洲朝贡体系,开始了逐渐瓦解。从此,欧洲的殖民主义者,将洪水一般涌进,在300年后的中国,继续演出马六甲王国那惨烈的一幕。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7 08:29:26 +0800 CST  
不会有多少人记得,这个叫作马六甲的国家,曾经是我们大明帝国的组成部分,他的国王接受大明皇帝这位明朝大家庭的家长管理,并且在几十年前,为了支持大明的航海活动,马六甲无偿的提供了土地,供明朝海军在这里驻扎防守,由明朝全权委派官员在这里管理内部事务和负责货物中转、海洋救援等活动。
在这个国家中,有不少国民就是郑和船队中大明海员的子孙,他们的父辈漂洋出海,守护、居住、奔波在这里时,留下了他们。
郑和也根本就不会想到,在他转身离开海洋之后的五六十年后,在大明海军的地盘上,竟然还有一群欧洲强盗在他设置的军事基地和中转枢纽里面大肆屠杀。
郑和不在了,他和他的那支强大的远洋舰队,早已远离了海洋这个舞台,而留下这块曾经大明的海域,任由这些强盗在此作恶多端。
根据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人物李约瑟博士的评价:“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可惜,随着郑和的去世,那支无敌舰队已经在南京朽烂了!当年舰队上勇敢无畏的将士们,也都早已解甲归田,或者追随郑和而去,或者白发苍苍,脚步蹒跚了!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7 13:00:15 +0800 CST  
几十年,就那么短短的令人心痛的几十年!如果郑和能晚几十年航海,如果欧洲能早几十年到达亚洲,如果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海上遇见这群西方强盗,那么大明的航海活动还会遭到那么强烈的谴责和反对吗?
由于这迟到的相遇,中国彻底在航海盛宴上就此缺席了!
那么神秘的中国,到底是怎样和西方相逢的呢?
还在1502年9月,有一位富于想像力的葡萄牙探险家,根据从亚洲返回的葡萄牙船长和水手的见闻,就在里斯本绘制了一张第一次标明赤道线和热带回归线的亚洲地图。在这张地图上的马六甲王国近旁,被标出了一块叫Terra dos Chins(“秦人之地”)的地方,他们是这样窥伺马六甲,并且打探那个传说中的东方古国的:“这个城市(马六甲)所有的物产,如丁香、芦荟、檀香、安息香、大黄、象牙、名贵宝石、珍珠、麝香、细瓷及其他各种货物,绝大部分从外面进来,从秦人之地(terra dos Chins )运来。”
这是葡萄牙文献上第一次记载的中国。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7 16:08:00 +0800 CST  
西方人不知道中国,但是几千年前,传说中矗立在东方的一个叫“秦”的国家,曾经能征善战,不但把称霸亚洲大陆的匈奴打得丢盔弃甲,而且率兵向西越过了帕米尔高原,他们那强盛的武力,给那一带的部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后来匈奴被打得逃到欧洲,还有帕米尔高原一带人们的流传,那个可怕的叫“秦”的国度,给欧洲人留下了深深的迷思。
那个叫“China”(秦的音译)的地方在哪里呢?尽管它有一个名字,但难道就只是一个传说?
这位地图绘制师根据自己的大胆猜测,在那块未知的地方上,标上了“秦”这个名字。
这张地图的观众中,很幸运的有那么一位大人物。
看到这张地图的大人物之一,就是葡萄牙时任国王唐?曼努埃尔一世。这位大人物对这块叫作“秦人之地”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到死都没弄明白,这块地方是不是就是马可?波罗笔下那个富裕繁华的中国。
国王的疑问没人能予以解答,因为整个欧洲人,对世界地理的知识那个时候还处于一片空白,尽管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悬案却始终还是个悬案。最后,一直到了整整100年之后,由前往中国传教的利玛窦从北京致函给欧洲的教会,证明地图上太平洋之滨的这个繁荣大国,就是当年大旅行家马克?波罗笔下那个如梦似幻的国度,才算彻底澄清了这个困扰欧洲,让他们一直为这个传说中的迷人国度而困扰多年的问题。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8 09:36:36 +0800 CST  
为了寻找传说中的这个神秘国度,1508年,当年那幅地图旁的观众——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在派遣塞克拉(Diogo Lopesde Sequeira)远征马六甲王国时,明确交给了他一个寻找中国的政治任务:“你必须探明有关秦人(中国人)的情况,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基督徒还是异教徒?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
国王的这封亲笔指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躺在葡萄牙国立档案馆的一角,穿过历史的风尘,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岁月中欧洲人对中国的憧憬和向往。
塞克拉(Diogo Lopesde Sequeira)带着国王的嘱咐出发了,他像猎狗一样,到处搜寻与那个“秦人之国”有关的任何讯息。
那个神秘的国度,随着葡萄牙船队划破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阵阵巨浪,越来越清晰了。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8 12:58:35 +0800 CST  
西方人从来都不知道,他们到处在寻找中国,其实,中国也曾经苦苦的寻找过西方。
翻开古老的《山海经》,这部从远古流传下来,古老得几乎没有人敢说出还有比它更早的可以标明是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了。
这本集传说与故事于一体的神话书,切实地记录了文明诞生之前的中国古代先民们,为了逃避吞并一切生灵的大洪水,而在他们的领导大禹的组织下,在当时的洪荒时期,四处丈量土地,进行地形勘测,以便更好的延续自己的民族。
随着先民们四处踏勘的足迹,中华民族的活动疆域和他们对同一个时空内未知世界的畅想,通过这本《山海经》,一代又一代的终于保存下来了。
“东海的外面,洪荒之中,有一座名叫大言的山峰,太阳和月亮,就是住在这里。”(《大荒东经》原文: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在黑齿国的北面,有一个叫汤谷的大水池,里面有一棵名叫扶桑的大树,十个太阳经常在扶桑树下的汤谷中洗澡。扶桑树长在汤谷中,枝叶繁茂,九个太阳住在下面的树枝上,一个太阳住在上面的树枝上。”(《海外东经》原文: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古老的先民们不可能用他们的足迹去长量世界,但是他们却通过他们那个年代的丰富的想象,对大洋的彼岸、天地的尽头,作了他们认为最为合理的猜测。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9 10:31:07 +0800 CST  
洪水退去了,这块土地上的民族终于得以繁衍生息了下来,带领他们避过大洪水灾难的领导大禹,在本来把政权和平交接给由民主方式推选的继承人,一个叫伯益的新领导时,却被大禹的儿子启强行夺取了权力,这个民族的第一个王朝——“夏”就这样诞生了。经过后来的政权更替,夏朝改成了商,最后又改成了“周”,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强大的王朝。
周统治了中原大地,但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和向往,深深的影响着周朝的最高领袖,尤其是一个叫做周穆王的领导。
周穆王的举动本来早就已被掩埋于历史的尘埃中,我们一无所知,但是幸好在周朝以后不知道都多少年的西晋时期,几个急于致富奔小康而不择手段的盗墓贼,竟然私自挖开了今天河南汲县的一个古代大墓,重见天日的那些散落在墓葬里的沾满淤泥的残破竹片,为我们揭示了一段神奇而久远的往事。
这座墓葬的主人是春秋战果时期魏国的一位国王,叫魏襄王。依靠王室的文化垄断地位和控制权,这位魏襄王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史料典籍,相当于现在高等级图书馆里孤本珍藏图书,并把它们带到了自己的墓室里。这一堆最后被盗墓贼发现的破烂竹片,在历史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叫“汲冢竹书”,其中有几篇跟周穆王有关的,名称叫《穆天子传》。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9 17:34:22 +0800 CST  
在这个明确标明年代,并有些许神奇的《穆天子传》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周穆王驾着由八匹骏马拉着的马车,在伺从们的伴随下,从首都(现在的西安)出发,向西寻找天地的尽头,一直到了西方的瑶池。看着这一望无际碧绿的池水,周穆王与这里的西王母推杯换盏,兴之所致,两人都陶醉不已,至于两人之间产生什么恋情没有,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想起不久就要分别,两个人当时发出的惆怅和感伤,却是在《穆天子传》中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像西王母就作诗感叹道:“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之无死,尚能再来。”
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周穆王也叹息道:“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古文水平有限的同学不要头疼,这两首对答说得其实很简单,就是西王母说,如果你以后还活着,就再来瑶池看我。
周穆王仿佛掷地有声地回答说:“我回去以后要治理国家,只要没出什么事情,三年后我还会回来看你。”
三年后周穆王再回去看西王母没有,我们就不知道了,因为《穆天子传》中再没提这档子事。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09 21:53:50 +0800 CST  
这个叫姬满的周穆王,可以说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旅行家和探险家,他驾着马车,按照现在的地理知识,应该是从西安出发,北上包头,过贺兰山,穿越鄂尔多斯沙漠,经凉州至天山东麓的巴里坤湖,又走天山南路,到新疆和田、叶尔羌河一带,再北行1000余公里,到“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最后通过天山北路返回。
周穆王的旅游并不只是简单的游玩,它还夹杂着商业色彩。在经过的路上,这些国家和部落,给周穆王“献白玉石……食马三百,牛羊二千”,而周穆王则交给他们“黄金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等。这足以证明,周穆王的旅游,是一次文明的交流、贸易上的繁荣和地理上的大发现,对开阔当时中国人的视野、激发中国人的探索精神,算是起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周穆王死了,朽了,最后周朝的各个诸侯国互相征战不休,经过春秋战国的分化组合,最后,一个给周朝天子养马的部落崛起,收拾了剩下来的其他六国,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从此宣告诞生了,他就是伟大的秦帝国,完成这项空前伟业的历史巨人,就是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一位眼界极其开阔、思想和意识远远超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杰出领袖。在统一了六国,让诸侯分裂成为历史以后,他彻底跨过以前六国的地域,修筑长城,派遣将士痛击北方以打劫和掠夺为爱好的匈奴人,将南海之滨的各个少数民族也融合进了中华大家庭,传播中原内地较为发达的耕作和生产技术,促进南方各民族的繁荣。
大秦帝国的铁骑所至,南方到达了大海,北方到达了戈壁,西方到达了无尽的沙漠,东边是浩瀚的大海,秦始皇常常眺望苍庐,那天地的尽头,到底在哪里?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0 11:12:00 +0800 CST  
他好几次来到东海,站在海边的礁石上,遥望远方,对生命的奇妙与宇宙的苍茫,充满了遐想。惊天的滚滚波涛、海浪里出没的巨鱼、壮丽奇幻的海市蜃楼,一次又一次的让他心驰神往:在大海的那一边,究竟都是些什么?难道真的在大洋的彼岸,居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
秦始皇无法遏止自己对神秘世界的憧憬,他派遣徐福,这位被现在一些学者考证为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秦朝公民,带领着400童男童女,向东远航,一探那个神奇富丽的未知世界,并且为了保护船只的安全,他用当时中国人最为锐利、科技水平最高的重武器——机械连弩,亲手射杀了那条硕大无比的巨鱼。
然而,在从东海返回咸阳途中,充满了幻想与渴望的秦始皇却一病不起,带着对未能穷究天地边缘的遗憾,离开了他亲手领导缔造的强大帝国。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0 11:45:29 +0800 CST  
4年后,盛极一时的秦帝国被颠覆,再过了3年,汉朝掌握了国家政权。
在汉武帝值班的那段期间,为了探索汉朝以西,隐藏在沙漠与隔壁之后的未知领域,汉武帝派遣一个叫张褰的人,率领100来人的队伍,远赴西域进行考察。张褰为了不负领导的期望,豁出命来,两次深入西域,克服恶劣的气候和艰难险阻,一直走到了中亚的咸海附近。
经过张褰玩命似的实际勘测,终于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此,这条象征着和平、繁荣的友谊之路,把中原内地与西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西域的苜蓿、葡萄、核桃、石榴、芝麻、蚕豆、黄瓜、大蒜、胡萝卜等特色植物和毛织品、良马、骆驼、狮子、驼鸟通过张褰和丝绸之道,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相伴随的还有极富西域特色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等这些稀奇古怪的玩艺,而中原的丝绸、漆器等名牌特产也被蜂拥而至的客商传到了西域,东西方的文明交流大门,从此完全开启了。
丝绸之路开通了,这项伟大的创举并没有意味着中国人脚步的尽头,在西汉过后的东汉时期,中国人再一次对自己的想象力和探索能力作了一个全新的注释。
没事翻开《后汉书》,我们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看到在久远的1000多年前,那个给后人留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无限豪情的读书人班超,后来竟成了东汉负责西域地区事务的长官。他在任上时,从过往的客商口中,听说沙漠的尽头,有一个和汉朝一样神秘的国家,就派遣他的副手甘英,率领使团从西域出发,前往寻找传说中那个西方强大的国家、丝绸之路的终点——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0 15:57:22 +0800 CST  
当年威震西方的罗马统治者凯撒大帝,这时候早已死去多年,但辉煌显赫的罗马,它的鼎盛依然如日中天。
甘英带着东方民族寻找天之西极的渴望和梦想,也许是骑着骆驼,也许是骑着马,越过沙漠高山,长途跋涉,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中东的波斯湾。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变化无常的天气,在当地人的劝阻下(据说这些人居心叵测,为了不让汉朝直接和罗马帝国建立联系,以免端掉他们二道贩子的角色),甘英只好在波斯湾止住脚步,失望地返回了汉朝,而这一次,也作为中国王朝向西所能到达的陆上极限,而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被超越。
历史的车轮无情地碾过,总是给今天的我们留下太多的怅茫,假如1000多年前的汉朝,甘英找到了罗马,东西方两个强国会面,彻底打通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历史将会怎样改写?
可惜这已经无法探讨,因为历史总是充满了遗憾!
汉朝灭亡了,接下来的中国历史,大多数时期处于一个分裂混战的时期,今天你带着一帮兄弟杀过来,明天我带着一帮兄弟杀过去,到了隋唐时期,总算才又一次宣告了政权的统一。
遗臭万年的隋炀帝杨广,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不良的纪录,但是在他说了算的这段时期,中国人探索陌生世界的努力,也再一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翻开《隋书》,就会发现,里面明确记载了隋炀帝曾经派遣他的代表,一个叫常骏的将军,乘坐船只远航,经过现在的越南等地,一直到了马来半岛。当地国王“以舶三十艘来迎”,给予了隆重的欢迎。《隋书》同时说明,隋炀帝的将士不但攻占了琉球(今台湾及日本冲绳),还征服了现在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1 12:34:34 +0800 CST  
强大的隋朝倒台以后,轮流当班的唐王朝,在修正隋炀帝的错误时,对隋炀帝个别闪光的地方,倒也大胆进行了继承,例如没有放弃对大海以外的探索。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朝宰相贾耽根据从中外使者商人那里搜集来的材料,记述了从广州出发,坐船经东南亚和印度锡兰,直至波斯湾和红海的航程,其中包括从波斯湾溯幼发拉底河而上至巴士拉,“又西北陆行千里至茂门王(大食王号) 所都缚达城(即巴格达) ”的这一条航线,这条海上通路的记载,充分地表明,唐朝时期中国人的对外探索能力,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坐船去阿拉伯半岛旅游,对唐朝人而言,完全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
到宋元时期,由于紧密的商贸联系,中国人络绎不绝的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往返穿梭,留下了和平交往与共同繁荣的印记。这其中,有两个人特别有名。一个叫赵汝适,是宋朝的老祖宗赵匡胤的后代,由于血缘关系,一直做官到老。他的官场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段经历,就是他曾经担任过福建的外贸官员——市舶使。
由于主管工作的关系,他长期与来往于大洋深处的各位进出口商人打成一片,耳濡目染,对大宋海疆以外的未知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促进本职工作,为大宋的进出口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位对朝廷忠心耿耿的外贸官员,经过认真的整理、求证,利用苦心搜集和询问了解的资料,精心编撰了一本地理著作——《诸蕃志》。
这本著作记载了东自日本、西至东非索马里、北非摩洛哥及地中海东岸诸国的风土物产及自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航线里程及所达航期,为当时及以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展示了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1 17:17:41 +0800 CST  
这本神奇的类似于《山海经》一样的地理名著,虽然震烁古今,但是他却存在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赵汝适,没有亲自去启程考察这些海外世界,他的记述,都是整理别人的讲解或前代资料而成。
但是,他的遗憾不久以后就被另外一个有名的人——元朝的大航海家、《岛夷志略》的作者——汪大渊给补充并予以提高了。
这位名气不大,但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却绝不容忽视的元代奇人汪大渊,其实并不是什么官员,或者什么有社会影响的名流人士,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士,但是他却有一个领导了那个时代潮流的爱好——航海,也就是说,这位游手好闲的人士,他的爱好充分地和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极其巧妙地迎合了!
这个家伙年幼时就喜欢到处晃荡,逛到福建泉州港时,对这里黑白不一、服装各异、有着各种肤色和口音的人,和车水马龙的运转着各式各样奇特的异国物品感到惊羡不已,尤其是旁边大海上扬帆远航的船只,加上中外商人、水手所讲的异域风情,更是把极其好动的汪大渊对神秘世界的渴望带到了远方。
1330年,年仅20岁的汪大渊,决心豁出去,下海漂上一趟。他辞别亲友,搭乘着远航的顺风船,从泉州港出海,扬帆一路远航,途经海南岛、占城(今越南)、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西北非洲的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再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再到澳洲,从澳洲到加里曼丹岛,又经菲律宾群岛,绕了半个地球后,以完整的身子骨,于1334年才最后返回了泉州。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2 11:59:46 +0800 CST  
回到泉州的汪大渊同志为他这次充满了奇丽和惊喜的远洋航行彻夜激动不已,那连天的波涛、广袤无极的大海、他亲眼看到的美丽的珊瑚,以及那奇特的异域风情,无时不在深深地吸引着他,终于,在短短3年过后,1337年,这位不务正业的探险者,实在按捺不住自己那颗跃跃欲试的不安分的心,再次从泉州港出发,登上远航的船只,往天地的尽头而去。
远洋航行的奇妙,深深地撞击着汪大渊的身心,他登上了澎湖列岛和台湾岛,到天涯海角的古里地闷(今帝汶岛),遇见了定居这里的福建商人;在爪哇,他寻访到了元朝攻打爪哇时遗留下来的官兵;在马六甲,他看到了大批侨居这里的中国沿海居民;在印度东海岸,一座南宋时期由中国人建造的宋式砖塔映入了他的眼帘,塔上清晰的铭刻着古老的汉字:“咸淳三年八月华工”,按照年代推算,这座1267年建造的宋塔,已经矗立在异国他乡,足足有60多年了;在霍尔木兹海峡之滨,他更是惊讶的碰见了当地的酋长——一位姓陈的福建漳州同胞。
中华,原来你是这样的无处不在!依托你辛勤而又坚韧的国民,早已将你的气息和印迹遍留他乡!
在饱览神秘世界的斑斓和奇幻后,汪大渊同志终于满足了、过瘾了,两年后,饱览世界的他,志得意满地回到了泉州,从此再也没有出去。
汪同志的神奇经历和不屈意志,使得他声名远播,其实有没有吹牛或者炒作,现在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汪同志的奇特经历,确实不亚于现在的我们中某一个人去银河系兜了一圈一般。声名远播的游手好闲人士汪大渊,使得正在修编地方志的当地官员,也对他的不凡经历艳羡异常,当即邀请他用文笔记载下这一难得的宝贵经历,附录在地方志中,以便名留青史。
二杆子汪大渊也豪不推辞,大大咧咧地应承下这个差事,从此闭门创作,将他铭心刻骨的两次远足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认真地编写了一本弥足珍贵的地理学著作——《岛夷志》。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3 10:09:36 +0800 CST  
平日不务正业的汪大渊同志,对他的这本著作却是精益求精,非常严肃,把真实性放在了第一位。他在书中说道:“(这些)都是我亲身去过,耳闻目睹的,道听途说的东西,我一概不会写进去的。”(原文:皆身所游焉,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爱好逛荡的汪大渊同志的足迹,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了。而且,汪大渊不仅仅是中国的,他还是属于世界的,因为,在他的所到之处,还有一个神秘的世外岛屿,矗立于太平洋深处。
这块神奇的处女地,给汪大渊同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块海外岛屿,就是现在的澳大利亚,当时被认为是中国人眼中的世界的边缘,称之为“绝岛”。 在这块岛屿上,映现在汪大渊眼中“男女异形,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而已”的原住民,让汪大渊仿佛穿越了历史,回到了中国古老文献所载的那个茹毛饮血、三皇五帝的太古时代。汪大渊叹息不已,以为自己穿越了时空,又回到了皇帝战蚩尤的那个久远的年代。然后经过逻辑推理,他清醒了,也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世界的无穷。
汪大渊印在这里的足迹,和他白纸黑字留下的笔迹,无可辩驳的证明:中国人早就发现了澳大利亚,最起码是一个叫做汪大渊的人发现了它,而这,比世界上一直宣称的1769年英国库克船长发现了澳大利亚,要远远早上400多年。
汪大渊的游记作品完成了!在他结束了自己代表中国人对世界进行探索,并做出书面总结后,了无遗憾地走了。他没当过高官,也没干过其他什么青史留名的文治武功,所以,除了留下这一本铭记着他的足迹和中国人探索未知世界的纪录外,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包括他的去世时间、家庭情况。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3 17:10:10 +0800 CST  
岁月的年轮在悠悠地转动,当大元朝灰飞烟灭,大明王朝注册成立后,借助这些远涉重洋的先辈们的足迹和探索,在大明老号创始人朱元璋同志的督促下,中国人终于利用先辈们远洋探索来的知识,绘制出了一幅让后人无限起敬的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
这幅朱元璋值班期间,动员大明朝廷的专业人员绘制的世界地图原件,现在完整地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根据古今中外很多学者及专家的详细考察和比对,一致认为它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在这幅中国地图的老大——《大明混一图》上,欧洲和非洲地区都有很详细的描绘,笔法规整流畅。在这幅地图的左下方,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非洲大陆,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罗河和奥兰治河,突出来的部分山地与德雷肯斯山脉的位置也十分吻合。还有就是地图上标识清楚的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陆线条精美,一目了然,充分显示了明朝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明朝的世界地图,也充分显示了明朝时期地图工作人员的杰出成就。这幅图以大明中央王朝为中心,东边囊括了日本,西边到达了欧洲,往南有爪哇,往北一直到蒙古。全图虽然没有明显的疆域界限,因为照那个年代的科技水平,想要精确地表示这些,确实有些困难,但是地图制作者的大脑却十分够用,他们想出以地名条块的不同颜色,来区别地理位置和与大明中央政府的关系。从地图不同颜色的标注上,读者可以轻松找出明王朝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管理衙门所在地和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以及城镇集市、军事基地、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古代遗址、古河道等,这些地方都在图中着重进行了描绘。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3 20:06:54 +0800 CST  

楼主:缥缈儿ZYB

字数:65010

发表时间:2012-01-19 22: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7:28 +0800 CST

评论数: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