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原创大赛]叫板大清的那段日子----郑成功同志的独白(连载)

地图完工几十年后,朱元璋的儿子朱老四,从侄子手里夺取皇帝宝座成功后,再次想起来大洋之外、天涯海角那些前辈们所辛苦探求的异域世界,于是他们派遣郑和,沿着前代探索者的足迹,寻找那片陌生而奇异的未知世界。庞大的郑和船队,一次又一次地向西出发了,可是在继续到达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后,却始终没有能够绕过好望角。非洲东海岸,又一次成了中国人无法逾越的障碍。
1500年,继郑和的去世后,明朝北京城里的饭桶们,放弃了他们的祖宗朱老四的航海国策,而代之以颁布诏令,声称胆敢出海的人,将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在选择脑袋还是选择出海的单项选择题前,大多数人,无疑都会跟我一样,选择保住脑袋,就这样,自从周穆王西游,到秦始皇站在太平洋边浩叹,一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汪大渊远洋旅行等等,都在这一纸诏令下,使得千百年来中国人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寻找另一块角落里同类的前赴后继的努力和梦想,统统放弃!中国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停滞了,这块亚洲古老国家的统治者对一切的一切都日益变得陌生和无知。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4 09:39:56 +0800 CST  
天地的尽头,遥远的西方,究竟在哪里呢?同马可?波罗描述里的那个中国对于欧洲一样,西方对于中国,也只是个传说。
你在寻找我,正像我一直在苦苦寻找你一样,可是,我们何时才能相逢?
抛开1502年那次与葡萄牙人仅仅在地图上的相见,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相遇,到底发生在哪一年?
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个问题的答案,经过查询一大堆的历史资料后,让我告诉你一个比较准确的时间吧!那就是1508年,大明朝的中国人就曾经在马六甲与葡萄牙人相遇,而正式的接触,是1513年,远远早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1840年。
1513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尽管它在历史课本上并没有被人提及,但是它的重大意义却不容被遗忘。因为就是在这一年,西方人完全找到并来到了中国。古老的中华民族,从此正式开始了与西方碰撞和交流的艰辛历程。
是的,是在1513这一年,一列葡萄牙船队从马六甲出发,沿着地图上指向中国的方向,往东北航行。船队劈波斩浪,当远方的天际显示出陌生的土地和房舍时,西方人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吸引了他们整整几百年的国家。
是的,是西方找到了东方,来到了亚洲,找到了中国,而不是中国人找到了西方,因为,中国人此时对西方来的船只,大脑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是的,大航海属于西方,而不属于郑和,不属于被自囚于海洋舞台外的中国人。
来自西方的船只航行到了这个古老美丽的土地后,指挥者们下达命令,将船停靠到了海滨,这块具有纪念意义的海滨是中国广东的屯门岛,也就是今天的香港。这群远道而来的造访者们的目的其实并不纯正,他们的西欧商船,功能已经比较复杂,设计的船舱里面,吃喝拉撒一应俱全,同时在甲板上装备火炮,一方面准备做生意,一方面也准备打架。
来自西方的他们知道人生地不熟,可能不好办事,所以他们混入中国商人的队伍,登上了屯门岛,跟所有的侵略者占有某一个地方的固定做法一样,他们在这里竖起了刻有葡萄牙王室标志的石碑,自我陶醉的以为这就表示这块地方式属于他们的领地。在这里,他们通过出售南洋的胡椒,狠狠地赚了几笔,然后满载中国货物而归,顺便捎带回不少对中国进行调查了解的情报。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4 15:37:53 +0800 CST  
前面提到的那位1512年来到马六甲的葡萄牙宫廷药剂师皮莱资(Tom Pirez),当时作为葡萄牙设在马六甲亚洲总部的商务人员,此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竭力打探有关中国的情报。1514年,在牺牲了无数脑细胞之后,他终于完成了他的考察报告——《东方诸国记》(Suma Oriental)一书。在该书的第四部分,皮莱资以极其惊喜、贪婪的笔调介绍了中国的情况,说“中国乃是一个伟大、富饶、豪华、庄严的国家。”
“广州是印度支那到漳州沿海最大的商业中心。”
“全国水陆两路的大量货物都卸在广州。”
“从马六甲来中国的船,都停泊在屯门岛,此岛距广州20或30里格(按1里格约等于5公里)。这些群岛距南头(Nantoo)的陆地,由陆上算起约有l里格。”
写到后面时,大航海的暴发户、这位葡萄牙人似乎极其的乐观,也顺带着意淫了一把:
“中国人非常懦弱,易于制服。常到这里(马六甲)的主要人物都肯定,要把中国置于我们统治之下,只消用马六甲总督的10只船,就能从海岸攫取中国。”
看上去,这位写作的皮莱资,心情似乎极度灿烂。
1517年,这位乐观的皮莱资被他的上司,也就是马六甲总督任命为葡萄牙特使,率领他们的葡萄牙船队,从东方老窝马六甲出发,大摇大摆的抵达广州,试图上岸兜上一圈。
葡萄牙人的思维方式比较怪异,极其乐观的他们在珠江口看到岸上繁华的广州城,一下子浑身来劲,在兴奋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宣泄时,他们点燃了船上的大炮,放了几声空响,借此以表达心中的亢奋,和对这块古老繁华国度的问候。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5 09:27:59 +0800 CST  
可是这惊雷一般的庆祝炮声实在太突然了,确实把广州城里的居民给吓了一大跳,这大晴天的,哪来的雷声啊?
广州城里的大明地方官此时刚刚酒足饭饱,正在梦乡巡游,结果冷不丁地被吓醒,再一摸胸口,竟然被这种突如奇来的雷声给震得有些心率失调。难道地震了?还是天塌了?地方官惊慌失措,在弄明白事情原委后,不由得大动肝火,对这伙不打招呼就在别人家门口放爆竹的行径,自然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因此对放炮的这些人提出的上岸串门之类的请求,毫不犹豫,很干脆的予以斥责和拒绝。
拒绝的借口很简单,我们大明朝的朝贡国家名单里没有你们这个什么牙的鸟国家,也没有见过你们这些跟狼一样长着蓝眼珠的怪物,所以该干嘛干嘛去吧,我们既没观赏你们的兴趣,也没招待你们的闲工夫。
这句话我们其实也能理解,我根本就不认识你,何况你还在我午睡时在我家门口连放爆竹,完了还想进来蹭饭聊天,没门!
葡萄牙人大老远跑到广州白白放了几声热情的礼炮后,在午餐都没被提供的优待下,只好掉头,憋着气打哪来,往哪回了。
葡萄牙人其实还真是铁了心要和明朝攀上关系,这前两次打交道失败后,他们开始总结经验,觉得这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的看上去不行,还是绕着圈子慢慢来吧!
于是皮莱资换了一种方法,先是通过翻译,再通过用一些罕见的西洋器物,贿赂广东的地方官员,逐渐与明朝官僚系统的内部人士搭上了关系。经过这些内部人士的活动,和葡萄牙人持续不断的贿赂于收买工作,1518年,皮莱资终于获得明朝官方的许可,进入内地,前往北京靓见。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5 15:29:29 +0800 CST  
1520年1月,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西方国家派出的正式访华的官方代表,皮莱资终于实现了他踏上这个东方古国的梦寐以求的愿望。他欣喜地从广州北上,好奇而惊诧地一边欣赏沿途陌生而美丽的一切,一边前行,终于到达了这个国家在南方的统治中心——繁华似锦的南京。
但是事情的发展让心情不错的皮莱资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与他一同呆在南京的正德皇帝,一心游玩,此时好像彻底忘了这位葡萄牙外宾,更为奇怪的是,没有召见皮莱资也就算了,也不知是出于学习外语的兴趣,还是别的什么个性相投的原因,正德皇帝在晾起葡萄牙外宾的同时,却对给他们当翻译的明朝公民火者亚三非常地宠信。
火者亚三越来越火,而葡萄牙外宾却依旧坐冷板凳,到了1521年1月,正德皇帝终于对南京的游玩项目失去了兴趣,离开南京,开始返回自己的首都北京,眼巴巴等待拜见皇帝的皮莱资使团,在南京没有如愿之后,坚持不懈,为了等到一个被大明皇帝召见的机会,也毅然决定北上。
虽然经过了再次的长途跋涉,葡萄牙使团终于来到了北京,但是经过漫长的等待,靓见明朝皇帝,意图建立贸易关系的使命,却迟迟还是没有完成,冷板凳依旧,反倒是临时聘用来的翻译火者亚三,在正德皇帝的关怀下,身价不菲,神气十足,以至于除了领导正德皇帝之外,谁都不往眼里放,明朝官僚系统的体制内成员,不管是几品官员,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在北京城里飞扬跋扈,惹得大臣们见了他都得绕道走,敢怒不敢言。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6 12:01:48 +0800 CST  
一定要干掉这个假洋鬼子火者亚三!明朝的官僚们在此问题上,空前的团结起来,达成了共识。
就在这些大臣们被火者亚三憋得日益胸闷,每天看着这家伙恨不得一口把他活吞了的时候,天意欲亡火者亚三的时刻终于到了。这个天意不是别的,其实就只是一封薄薄的书信。
很多事情说起来也真是很巧,葡萄牙人在兴高采烈的为占领马六甲而得意的时候,根本不会想到,从他们举起屠刀,在马六甲城中大肆屠城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为自己点燃了一堆军火库上的那根细细的引线。
1520年,这一封来自遥远的东南亚的不同寻常的救急文书,被十万火急的送到了明朝中央政府。持信的人,就是马六甲王子宾塘王公的特派代表穆罕默德。他气喘吁吁地来到明朝,跪在大明皇帝面前,号啕大哭,尽情地宣泄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在葡萄牙侵略者灭绝人性的屠杀下,所遭受的空前劫难的悲愤,并强烈呼吁大明中央政府,为了挽救他马六甲的臣民们,赶快出兵驱逐那些丧心病狂的葡萄牙刽子手。
是啊,马六甲在大明进行下西洋运动的壮举前后,就已经接受了作为明朝大家族的一员,以明朝皇帝作为最高领袖这一事实,所以一直以小兄弟的身份向大明中央政府年年朝贡,并受到大明朝提供的安全保护。这次葡萄牙人竟然公开侵略屠杀大明大家庭中的小兄弟,不就是等于是在向大明朝宣战了吗?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7 10:35:47 +0800 CST  
可怜的马六甲王子在国破家亡后,漂泊海上,大洋阻隔,他派出的求救使者,在经历了种种风波后,方才到达天朝上国,呈上了求救文书,而这时距离马六甲的灭亡,都已经过了9年了。
穿越了9年的茫茫距离,记载了9年前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洒满了斑斑血泪的求救书信,让每一位阅读过的北京城里的大臣们捶胸顿足,愤怒不已!天朝上国的子民,怎么能够任由这群葡萄牙人肆意残害呢?谁给了他们这么大的胆量?大明朝庭彻底愤怒了!对于这种先把门给一脚踹开,把你的弟弟踢了个半死,回头又要求和你做哥们的不速之客、陌生人、强盗,大明朝的反应很简单,就俩字:轰走!
无巧不成书,正巧这个时候,一直充当葡萄牙翻译火者亚三保护伞的正德皇帝突然撒手去了西方极乐世界,靠山一倒,自然少不了秋后算账,因为国仇私怨而早就憋足了火的朝臣们赶快抓住有利时机,态度坚决地一致要求砍掉了火者亚三的脑袋,然后也不再讲什么客气,断然将敢于侵略明朝小兄弟马六甲的葡萄牙使者,也就是那位一直很乐观的从广州到南京,再从南京到北京尾随正德皇帝、等待被召见的皮莱资当作罪犯,发配外地,蹲班房服刑。
就这样,葡萄牙人第一次正式的通商请求,宣告失败。
按理说友好通商的愿望失败了本来也没什么,最起码互相都建立个起码的印象,以后再看有无机会再达成这一目标,可是好多事情的发展,往往让人无法预料,这次葡萄牙人就是一例。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7 13:16:16 +0800 CST  
葡萄牙人跟皮莱资一样,都在看待中国问题上面极其乐观。1518年,就在皮莱资进入中国内地,北上京城朝靓大明皇帝,请求通商的时候,一队葡萄牙战船再一次抵达屯门。葡萄牙人办事有时侯好像太急,太冒火了!本来已经派遣使者进行友好谈判了,按理就应该拿出诚意来!可是这一次,心急的葡萄牙人和1513年第一次小心翼翼地上岸完全不同,他们不耐烦地彻底显露出来他们的原形,拿出了对待马六甲的那种强盗手法,未经允许,就大大咧咧地上岸,仿佛跟自己家似的一般,胡乱修筑军事设施,把屯门岛变成了一座军营,乱搭乱建也就罢了,他们还抢劫财物、奸淫掳掠,把他们对非洲黑人和马六甲人的那一套暴行,悉数拿出来对当地居民演示了好几次。对老百姓这样也就算了,他们不但不服明朝官员的管理,还动不动冲上去把明朝的公务员们围住暴打。大明朝是非洲吗,是马六甲吗?这伙因为无知而无畏的异国强盗,以实际行动告诉明朝,俺们活得不耐烦了,快给我们挖墓吧!
这个时候,葡萄牙人在明朝的喉舌火者亚三已经被砍头,皮莱资已经被发配蹲了班房,大明对葡萄牙,已经彻底翻脸了,所以明朝中央在继续听到了海疆被侵扰的汇报后,被这些人的强烈呼吁深深打动,毅然下了决心:好吧,既然你们不想活了,那就让大明来埋葬你们吧!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8 11:44:00 +0800 CST  
中国第一场反西方侵略、反殖民战争,地球东西方主要国家间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就这样骤然打响了。
中国与西方第一次进行较量的这一年是1521年,主角也就只有两个:东亚的大明朝和西欧的葡萄牙。战场就摆在现在的香港海面上。
对于这第一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武力对抗,论道理其实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因为葡萄牙人虽然没有系统接受过孔老二思想的洗脑,刚开始言行举止不太符合当年明朝官员们的习惯,例如初次前来广州就欢喜地胡乱放爆竹,根本弄不明白按照孔老二的礼数,应该是先见面,作辑施礼,通名报姓,然后才互相称兄道弟,如果双方心情都不错的话,再搞放爆竹之类的游戏和庆祝活动。葡萄牙人不懂这些,其实无可厚非,不知者不为罪嘛!更何况人家远道而来,应该先捧上美酒,招待远方客人,如果客人不安好心,那么再拿起棍棒往外赶也不迟,孔老二自己不是也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嘛!
可惜由于交流不畅,彼此的摩嚓也就在所难免,这一场战争毕竟还是打起来了!不过要真是打起来也好,这也是互相增进了解的一种方式,不打不相识嘛!只有打了,才让双方对各自会更有一个深层的了解,以后相识了,也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分寸。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8 16:32:19 +0800 CST  
这场中国与西方的互殴,把一位爱国情深的大明将军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作为第一个指挥中国人与西方展开肉博战和抗击西方的英雄,他永远闪烁在中华历史的深处。他就是大明中央派遣在广东负责海上防务的海道副使,名叫汪鋐。这位负责广东海面的海军司令员,来自于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一个叫作婺源的地方。这个地方同黄山一样,也是一块旅游胜地,被称作“中国最美的乡村”。汪鋐在这里上学读书,最后通过明朝的科举制度,一路当官到了现在。他在接到中央以武力驱逐葡萄牙人的命令后,迅速通知占据屯门岛的葡萄牙人滚蛋,但是这些葡萄牙人仗着船坚炮利,摆出一副跟明朝拼命的架势,就是不走。
看来,只能好好切磋一场了!
黄头发、黑眼珠、黑头发的中国人,和来自西方的头发或黄或红、眼珠或蓝或绿的怪人们第一次扭打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的陌生,之前又是如此的隔绝,现在,他们之间唯一的对话,就只剩下互相狠狠地击打对方了。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8 19:48:16 +0800 CST  
这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第一场战争在广东的海面附近持续了将近一年。从战果来看,汪鋐领导下的明军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把来自西方的这些怪物们打得连滚带爬地逃了回去,但是汪鋐自己心里很清楚,这场战争赢得并不轻松,可能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胜利而已。因为一方面,明军利用在自己地面作战的地利优势,后勤补给不存在问题,并且投入了数万兵力,而远道而来,补给吃力的对方葡萄牙士兵,参战数量最多都不过800人。另一方面,在战争的前期阶段,明朝吃了不少亏。葡萄牙人倚仗火炮技术,猛轰进攻的明军,明军死伤无数,仿佛只有挨炸的份。
可是,汪鋐却不是一个普通人,因为他有一点和其他的明朝将领有所不同。细心的朋友可能会记得我在前文中介绍这位民族英雄时,曾经提到过他那一点比较微妙的特殊之处,那就是他来自黄山脚下。
黄山是一座如同神仙家园一般的胜地,当地除过山水胜境、笔墨纸砚这些之外,还以出产精明强干的徽商而著名。这位有着徽商思维的汪鋐也不例外,他打仗并不完全靠力取,更以智胜,在总结第一次作战失败的教训时,他震惊地发现,明朝的军事装备和国防技术,远远无法与葡萄牙人相提并论。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9 09:29:40 +0800 CST  
葡萄牙人的舰船对明朝将士来说几乎就是个坚不可摧的怪物,不但高大异常,而且还坚硬无比。那些从船上下来的怪模怪样的人,手里拿着和明朝士兵所用不一样的火枪,一抬手,就会将不远处的明朝士兵射倒在地。更为令人头疼的是,舰船上停放着的大炮,屡屡喷射出骇人的火舌,裹挟着铁包蛋,一着地就炸得草木都变成了碎屑,那些英勇的明朝将士,连敌人还没有看清楚,就被这些铁包蛋给炸成了碎片。
虽然明军也有类似的装备,但实战效能根本无法与葡萄牙人相比。
我们必须要改进我们大明朝的海军装备!这场战争的明朝指挥官汪鋐一拳砸在桌子上,下定了决心。他派遣间谍,秘密接近葡萄牙人,搜集葡萄牙人的武器设计、性能特点、操作程序等资料,并且还偷偷带出一些火枪的样品。
这些样品和资料,像探险家眼里的藏宝图一样,对汪鋐而言可是难得的宝贝,他马上组织起一支由工匠和技工、工程师为主的研发制造中心,研究、分析和仿造。一两个月后,这批火枪和百浆小船(小蜈蚣船)经过实际验收,仿造完全成功。汪鋐将这些火器命名为佛朗机铳,并成功的对参战部队进行了配发、训练。
依靠大明科研人员的努力和不用支付专利费的便利,大明仿制并改进出来的高科技武器具备了卓越的性能,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就只差到战场上去好好显摆一下了。
当汪鋐再次率领他采用新的武器装备的部队,出现在葡萄牙人面前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明的炮管里,密集地向着葡萄牙人的船只连续不断地喷出强烈的怒火,炸得葡萄牙人鬼哭狼嚎,葡萄牙人已经彻底丧失了武器优势。这还不算,更为厉害的是,根据当时的战争情况,汪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更新装备的同时,还大胆创新,采用了其它各种怪招、奇招。例如,他经过详细考察后,派类似于《水浒》里那些浪里白条张顺之类的人悄悄潜入海中,摸近葡萄牙人的战船,在水中凿穿了他们的船底,在船只灌水的同时,又乘机放火焚烧,再乘着葡萄牙水兵忍耐不住水火交相煎熬,跳出船来准备求生时,这些等在水下的浪里白条们,再开始了他们的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拔出插在背后的钢刀,围住这些落水的怪人们劈起了柴禾。不一会儿,金发碧眼的那些怪人们就纷纷血肉模糊地成堆成堆地浮在海面上,漂向了远方。就这样,汪鋐完全赢了这场战役。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19 19:13:56 +0800 CST  
中国与西方的第一场战争以中国彻底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这比大多数人们认为的第一场战争是1840年的那一次战争要光彩的多。
大明朝胜利了!
当广东海战的捷报摆上北京紫禁城中最高领导人的办公桌——所谓的龙案上时,上任不久的嘉靖皇帝异常的高兴,激动的他,自然对汪鋐进行了通报嘉奖。
在发生首场战争的过程中,对方的当事人之一,那位乐观的葡萄牙使者皮莱资,和其他同伴一起,也被押解到了广州。曾经乐观的天真烂漫的皮莱资同志此时仿佛才从九霄云端重重地跌落到了地下,在冰冷坚硬的囚笼中,他才终于明白眼前的这个叫做明朝的国家并不是泥捏的。皮莱资的心情我想很多朋友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已经被恐惧、绝望给折腾得抖快要崩溃了,他强烈地请求大明政府能够放他一条生路,但是囚笼之外的这个政府却以极其恶劣的态度表示,只有他们这些葡萄牙强盗完全撤出占领下的马六甲,才会正式考虑是否应该恢复囚笼中的这些家伙。
可怜的皮莱资毫无办法,只好眼巴巴地等着,希望他们的同伙能够发扬殖民者救死扶伤的精神,撤出马六甲,救一救他们这些倒霉的前往中国踩雷的不幸者。一天一天过去了,皮莱资终于等来了同伙们的消息,可是一听之后,他却一下子瘫软在地,因为大明朝的交换条件却被这些死抱着殖民信条不放的侵略者同伙断然拒绝。
马六甲的那笔老账迟早是要算的,皮莱资明白,自己被那些同伙们给彻底抛弃了,就这样,绝望的他们最后全部死在了明朝的监狱里,算是为大明已经灭亡的小兄弟马六甲赎罪。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0 08:42:20 +0800 CST  
虽然知道必死无疑,依然效忠,把自己彻底献身于殖民事业的皮莱资使团中的两名成员,依旧勤奋不已,在狱中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发扬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各自撰写了呈给葡萄牙当权者看的这趟到中国出差情况的工作报告,总结阐述了这次出差经过,描述了明朝的经济、文化、生活、军事等社会概况,展望了殖民中国的前景,并对征服中国的战略提出了各种认真的建议和策略。
报告写完了,这些殖民事业的实践者们,也被拉出去,砍头示众了!
第一次中国与西方的相遇以葡萄牙的战败宣告结束,但是葡萄牙对神秘中国的热情依旧有增无减,他们不愿意就此退出中国,因为很多葡萄牙官员认为,皮莱资只是马六甲总督派出的使者,并不代表葡萄牙国王,理应以国王的名义,正式派遣一名使者,出使中国。
1521年,那个着迷于中国,不甘心失败的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下定决心,一定要拱开神秘中国的大门,于是又派了一个叫科蒂尼奥的贵族,作为出使中国的全权代表,背着国书,从里斯本出发,再次横渡大洋,远航中国。
受皮莱资先前乐观的报告和浪漫主义情绪影响,葡萄牙国王这次依旧信心满满,乐观地交代他的代表去中国以后要争取和中国管事的人签署贸易协议,并且最好能够占领一块像屯门岛那样的地方长期居住,并驻扎军队,如果办好了,派往中国的这位大使就是那块据点的头头。
国王乐观的认为,他的代表所坐的船上的大炮,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就是这次出使中国的坚强后盾,在一手软,一手硬的外交政策下,他的大使完全可以完成这趟历史使命。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1 10:35:24 +0800 CST  
在稍微歇了一口气后,1522年7月,这位大使带着国王的委托,从葡萄牙的东亚据点马六甲出发,前往广东,打算登岸。
这批再次前来踩雷的西方人带着他们的炮舰和外交文书,再一次来到上一次他们同伴丧命的地方——屯门岛,并在附近一个叫作西草湾的地方,他们也再次遇见了他们的克星——广东海军司令官汪鋐。
不幸的葡萄牙大使命中注定无法顺利赴中国上任,因为远在上一次屯门海战爆发后,明朝政府就已经将葡萄牙人列入黑名单,正式进入战争状态,并且发出通知,要求对所有悬挂着葡萄牙标志的舰船,只要一遇见,就马上开火,干净、彻底,毫不留情地将其完全击毁击沉。
在现在香港屯门岛附近的西草湾一带,葡萄牙赴华大使还来不及说一声“hello”和作任何说明,就因为他们祖国和上一次同伴们的种种历史劣迹,刚一露头,就被岸上的明军猛烈开火,予以攻击。
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的葡萄牙人被轰得灰头土脸,气不打一处来,坚决要求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但是有一定素质修养的大使却坚决命令部下不得还击。因为作为大使,他的脑袋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这次来到这个古国,目的并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虽然面还没见呢,就糊里糊涂被人家用炮给打了个头破血流,但是好事多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是不应该混淆的,所以他打算还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以便找个机会说明情况,能够一起坐在桌子旁谈谈。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1 19:01:59 +0800 CST  
大使忍辱负重的想法虽然不错,可是由于团队的组织纪律性不强,还是出了叉子。这位大使率领的成员中,有一位手下却纯粹就是一个粗人,挨了明朝军队的几炮后,实在按捺不住,火气一上来,就不顾领导关于不抵抗的命令,自作主张给回了几炮。这下倒好,明军一看这伙怪模怪样的家伙果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于是在一声“狠狠地打”的命令下,像被捅了马蜂窝一样,铺天盖地向葡萄牙使团展开了雨点般的攻击。
大使科蒂尼奥一看坏了,事情搞砸了!为了避免被打得头破血流,保存实力,他命令船队赶快闪躲到屯门岛,稍微稳住阵脚后,才算好坏派了几个代表,好不容易爬上岸,到达明朝军队的管辖地点,表示要进行友好洽谈。
这人有时候就是比较奇怪!既然是来友好洽谈的,就应该始终拿出诚意来才是,为什么刚开始非要张牙舞爪,作恶多端,弄得历史纪录极为不佳。现在倒好,在挨了一连串的迎头痛击之后,这伙人才开始知道自己在秤上能秤几斤几两,懂得应该对眼前的这个大国予以充分的尊重。不过可惜已经晚了,葡萄牙人在这块地面上的群众基础实在太差,已经无法补救,所以在科蒂尼奥派出去好不容易登岸的那几个代表,无论是打手势还是拥抱施礼,都无法获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到处受到不友好对待,在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差点都快回不到船上来了。
等待上任的驻大明使节及葡萄牙殖民地总督科蒂尼奥,一见这么个场面,还谈什么谈?还当什么官?生命诚可贵,赶快逃吧!于是命令赶快回航,取消此前的一切计划!没想到,逃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被明军处处围追堵截过程中,大使的团队在最终往海里扔了两艘战船,给明军送去了42个俘虏、39具尸体后,才狼狈逃出了明军的火力范围。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2 13:04:55 +0800 CST  
1522年10月,科蒂尼奥逃回了马六甲,本来还下定决心想找明朝报仇,最后一看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自己一边,只好把这个宏大但不切实际的愿望扔到了海里。
1523年,那些被科蒂尼奥赠送给明朝的42个俘虏,除过病死的以外,剩下那23名成员,一律被大明政府给砍了脑袋。
1525年,两手空空、狼狈不堪、等待上任的葡萄牙驻华大使科蒂尼奥,以极其糟糕的心情,带领他头上缠满绷带的同伴,扬帆离开了东亚,回到里斯本向国王交差去了。
而大明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汪鋐,这时狠抓机遇,充分发挥痛打落水狗的英勇精神,在后面乘胜猛追,连烧带杀,葡萄牙人闻风丧胆,乘着破船在大海上抱头鼠窜,再也不敢偷窥广东海岸,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地爬上岸和明朝官民们来横的了。
大明朝在广东海面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因为这场中国人第一次与西方国家相遇,并将他们打得丢盔弃甲的伟大战役,与明朝中后期声威远震的“万历三大征”相比,在规模和影响力上相比确实是显得小了一点,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却绝不应该被忽略。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2 20:08:24 +0800 CST  
中国人曾经苦苦地寻找过西方,并持续了千年之久,可惜被一帮愚蠢而无知的统治者所中途遏止,但是尽管如此,当西方势力第一次找到中国,踏上中国的土地,并以极其恶劣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东方古国的时候,从西欧、非洲和印度,他们在这块土地上遭遇到了最为严厉地反击,并狼狈逃回。这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辉煌之一,而且是远在400多年前,双方第一次相遇的时候。这场战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那个早已远离我们的1525年,中国人在世界上其实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威慑力,因为她可以给试图冒犯中国的西方势力以迎头痛击,并让他们铭心刻骨,好不了伤疤,也不敢忘了痛。
“中国人是不好惹的,惹翻了中国人,是非常麻烦的。”毛泽东的这句话,可以说完全能够作为这一场战争的最好注解!
但是,这一场战争也是非常惨痛的,他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一定值得去庆幸!因为中国所取得的胜利,更进一步地让明朝的最高统治者,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沉迷于自己的国力强大,沉迷于自己的“体制优越”,而放弃了与西方融合,互相学习,互相赶超的机会。是的,西方国家在踏上中国的领土后,曾经留有劣迹,但是,中国也必须给西方势力以承认错误、进行和平交流的机会,而不是一看到他们露头,就不分青红皂白,而举起刀枪给予痛击。“不打不相识”,既然打了,也就相识了,没必要下次一看见就二话不说,先冲上前去痛殴一顿再说,起码也要问个原因吧!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可是还是打了,打了也就打了,反正中国是赢了!应该庆贺才是,可是,这场战役的全权指挥者汪鋐,脸上却并没有浮现出笑容,相反,他更沉默、更忧郁了!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3 10:25:42 +0800 CST  
西方殖民者打跑了,但这场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战争,却给这位卓越的指挥官留下了极深的震撼!那些金发碧眼的家伙们,开着横冲直撞、坚不可摧的葡萄牙战船,以及那些喷着火焰、声若惊雷,一轰就死一大片的火炮,让这位明朝军官和他的同事们诧异不已。与北京城里接到捷报后喜不自禁的嘉靖皇帝相比,汪鋐的心情却异常地灰暗,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威风八面的大明朝,虽然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其实在与这些来自西洋的对手们相比,她已经丧失了太多的优势,好像一个50岁的老人好不容易打败了一个10多岁的小孩一样,这场战争的胜利,留给汪鋐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对大难临头的深深不安。中国与西方的国防技术差距已经明显的显现出来,并逐渐拉开,大明,你的明天会是怎样?
为了防患于未然,为了让大明重新获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研发新一代的军事装备,成为了参与这次战争的一部分军队中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其中,收起了军功章、已经深深感受到危机来临,开始又一场新的征程的汪鋐,起了极大的推动和带头作用。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3 19:44:06 +0800 CST  
凭借两次抗击葡萄牙人入侵的光辉战绩,战斗英雄汪鋐,受到中央政府一再的嘉奖鼓励,在鲜花和美酒的慰问中,这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被召回大明的首都北京,到大明的心脏——中央机构里去当官。
居住在垂柳依依、安宁平和的北京城里,在一杯茶、一份文件的中央衙门里当高级公务员,远离战火,朝九晚五,吃香的,喝辣的,无忧无虑,按理来说是可以惬意悠闲的享受生活,等待退休了,可是昨日东南海面上炮声连天、血肉相搏的疆场,亲眼目睹自己的将士们被西方侵略者一炮又一炮炸成碎屑的惨烈场景,让此时身在北京的高官汪鋐始终无法忘却,他除了痛切缅怀那些在自己麾下冲锋陷阵、在强敌的炮火下粉身碎骨的英勇将士外,大明朝相比西方侵略势力而言,已经明显显得落后的军事装备和国防技术,更是让汪鋐对大明的万里海疆忧心忡忡。
在生命将近的风烛残年,我还能做些什么,才能算是对那些战死疆场的大明健儿们最好的告慰?
抗敌英雄、第一个代表中华民族打退西方侵略势力的杰出代表汪鋐,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执着的意志。利用在北京中央的便利,这位白发老翁虽然已经不再负责海战事宜,但还是频频向嘉靖皇帝递交报告,详细介绍和推荐葡萄牙人的军事装备和国防技术,提出“师夷制夷”的口号,以希望能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赶快采取措施,提高大明的国防实力和保卫海疆安全,这比后来满清在鸦片战争后,由林则徐提出这一主张足足早了300多年。
依照在历史上的表现,大明朝的嘉靖皇帝好像很难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多少也算是明白一点道理,和后来面临更恶劣情形的满清酋长道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对卫国英雄汪鋐的意见,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楼主 缥缈儿ZYB  发布于 2012-03-24 07:38:31 +0800 CST  

楼主:缥缈儿ZYB

字数:65010

发表时间:2012-01-19 22: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7:28 +0800 CST

评论数: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