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探源,从《山海经》的建木说起

至周朝,日影观测已有较完善规制和典籍记载。那时,测日影的仪器叫“土圭”,后世亦称晷表、圭表,测日影简称“测影”。
圭表:古代测日影的天文仪器。南北向水平放置于地面、呈现日影长短的、不同材质的量尺,称圭;圭一端,直立于地面的、用以产生日影的标杆,叫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短。
测影:亦作“测景”。影、景相通。意指测量日影,以推算岁时节候。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09:13:39 +0800 CST  

铜圭表(明代)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09:14:09 +0800 CST  
《周髀算经》载:“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
《周礼·大司徒》职:“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周礼·大司徒》:前人“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由典籍记载看,周朝测影作业已极度完善和发达。所谓“正日景,以求地中。”既是对圭表应用的规制化与标准化。
首先,表高须为8尺,使用时须与圭垂直放置;
其次,须定位南北中轴线,确定东西南北的中点位置。圭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并保持水平。
最后,日影数据的采集,须在日当中天之时,也就是日影与南北中轴线重合之时。错过即为无效数据。
只有表高、取影时刻、圭表放置位置与放置方式的标准化,测量数据才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否则测量数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09:36:26 +0800 CST  
“土圭”,古时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天文仪器。
《周礼·春官》:“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郑注:“土,猶度也。土圭,测日景之圭。”
因此土圭就是度圭,是量度日影长度、角度的天文仪器,一般为石质的,南北向,平放在地上,量度每天中午日影的长短,以定四时。后世,有俗称“量天尺”。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10:22:30 +0800 CST  
“测土深”并不是字面上的测量脚下土地的深度,而是测地球的横纵轴向通经。
“土深”,也就是整个地球赤道的从南到北的直径和从东到西的直径。如果是平面土地测量,直接说“南北、东西的长宽”即可,用不着说成是“测土深”。
郑注《考灵耀》云:“地盖厚三万里。春分之时,地正当中。自此地渐渐而下,至夏至之时,地下万五千里,地之上畔与天中平。夏至之後,地渐渐向上。至秋分,地正当天之中央。自此地渐渐而上,至冬至,上游万五千里,地之下畔与天中平。自冬至後,地渐渐而下。此是地之升降於三万里之中,但浑天之体,虽绕於地,地则中央正平,天则北高南下,北极高於地三十六度。南极下於地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南极去北极一百二十一度馀。若逐曲计之,则一百八十一度馀。若以南北中半言之,谓之赤道,去南极九十一度馀,去北极亦九十一度馀。此是春秋分之日道。赤道之北二十四度,为夏至之日道,去北极六十七度也。赤道之南二十四度,为冬至之日道,去南极亦六十七度。”
“地盖”源于古人“盖天说”术语。“盖天说”认为天体犹如圆穹顶盖。东汉郑玄是秉持“浑天说”的。因此,所谓的“地盖”,即是与天体契合的地球。
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当时,落下闳老前辈就提出了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认为星辰都布于一个“天球”上,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
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字长公,西汉时期天文学家,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他编制的《太初历》,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法体系;他提出的浑天说,改变了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知;他发明的“通其率”,主导了中国天文数学近2000年。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11:35:07 +0800 CST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还有东汉的张衡。
《张衡浑仪注》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15:01:42 +0800 CST  
浑天说比盖天说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个整圆球,地球在其中心,犹如蛋黄浮于蛋清一样“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而且,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所以,张衡极度认同《灵宪》的观点:“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15:52:23 +0800 CST  
今天看来,古人对宇宙的认知还不尽完美,但在数千年前,已是人类了不起的伟大成就。通过日影的常年观测,他们建立起了科学的三维宇宙空间坐标系,据此测算出的太阳系各种天文参数,与现代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所得的结果,已经非常接近。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17:02:33 +0800 CST  
古人如何定位南北中轴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新石器时代,古人便在利用“表”来确定南北中轴线与四方方位。这方面,战国时期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周髀算经》有较为详尽的记载:以表为圆心画圆,将日出和日落时表影与圆周相交的两点记录下来,便可以通过连接两点的直线得到正东、正西的方向;线的中点与表中心的连线,就是正南和正北。
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原始社会,让“表”垂直于地面,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的先民是这样处理的:
先平整场地,尔后竖表,以表为圆心作圆,自表顶引悬等长八绳,分置交于表圆的四方、四维,借以校正表的垂度,当等长的八绳松紧一致,表定处于不偏不倚的垂直状态。经白天正午时刻的表影方向和夜间北极星的方向验证后,测影作业即可进行。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20:29:33 +0800 CST  
有号“木牛流马经典”的大虾在其《神的汉字》贴文里,“脑洞”了一把古代先民如何定位四方。
首先,垂直立表于平地,以表位为圆心作表圆。早晨半日出东方,记下日影与表圆的交点A;傍晚,半日入西方,也记下日影与表圆的交点B。
以西、东(A、B)两个交点为圆心分别作交贯圆弧,将两圆弧交贯点相连,既是南北中轴线;再将西、东(A、B)两个交点相连,则所呈垂线便为“东西南北中”方向标。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21:58:24 +0800 CST  

日影四方定位(商代)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5 21:59:09 +0800 CST  
在日影“四方”和“南北中轴”定位的过程中,上古先民们创造了一个方位作业“象形符纹”(见上图)。由于日出的方位,是温暖的希望、光明的祈盼和万物生长的预期,殷商先民毫不吝啬地将其赋予给了日出之方。后人仍可在甲骨卜辞中,一睹其玄妙、端庄的芳容。

这就是日出之方以“东”字来命名的缘由。
由东字的演化可以看出,至少在殷商时期,华夏先民就已在利用太阳回归原理,以圭表测日影。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08:50:57 +0800 CST  
好啦,南北中轴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一俟确定,古人就可以圭表侧影的手段,判断四时节气,制定历法、编制节令,“敬授民时”啦。
《周礼注疏》曰:“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极则气至。”
《尔雅注疏·卷六·释天第八》:“《汉书·律历志》云:‘冬至之时,日在牵牛初度。春分之时,日在娄四度。夏至之时,日在东井三十一度。秋分之时,日在角十度。’若日在东井,则昼极长,八尺之表,尺五寸之景。若春分在娄,秋分在角,昼夜等,八尺之表,七尺五寸之景。冬至日在斗,则昼极短,八尺之表,一丈三尺之景。一丈三尺之中,去其一尺五寸,则馀有一丈一尺五寸之景,是冬夏往来之景也。凡於地,千里而差一寸,则夏至去冬至,体渐南渐下,相去十一万五千里。”
《周髀算经》也在不同条件下,对冬至和夏至的日影长度作了记载。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09:14:43 +0800 CST  

《周髀算经》影印件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09:15:18 +0800 CST  
以上典籍,不仅给出“表”的规制,还给出“二至、二分”时的日出方位和日影的长短。古人只要以任一个节气为天文历法的起点,记下次年同一节气到来的累计时间,两个节气间“岁实”的总时长就可以确定了。“岁实”就是当今的历法回归年。
正如《汉书·天文志》所言:“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这里,四个节气有四组对应的日影数据。古人那到底是以那个季节,作为天文历法的起点为好呢?
古人很聪明,他们选择“冬至”。因为,冬至的日影最长,长就以为着有较高的“容错率”。
我国有记载的、最早冬至时刻观测记录年代,是春秋时期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和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09:48:53 +0800 CST  
从理论上说,测得相邻两次冬至时刻,就能累计出回归年的时间总长。但是,日影测量的规范和特性,决定了误差是以天为计。地球是圆的,真正的日影最长点位于何时、何处,日影观测者无法探知。所以,简单地用土圭观测日影的变化,所定出的冬至时刻不是十分准确,一般有一两天的误差。
令人敬佩的是,古人知道这个误差,而且孜孜以求地去探索消弭误差的各种手段。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10:34:26 +0800 CST  
南朝宋时期已有记载,古人是通过累积多个回归年的时长,来弥补历法误差的。
历史学家范晔在其《后汉书·律历志》中道:“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变。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岁之日数。”
以任一天的日影长度为基准开始累计天数,日影长短变换一周为一个回归年,肯定会有日影与基准长短吻合的时候。结果是,日影长短循环4周共计1461天,影长将好复原,则停止计时。以4周除以1461天,得365.25天,这就是回归年的天数。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10:47:10 +0800 CST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对“岁”误差的解决,要更彻底一些。
他并不直接采信冬至那天的日影长度,而是选取冬至前后二十三、四天的日影长度数据,然后对这组测量数据作拟合运算,找出极大值点,则这一点的时刻就是冬至时刻。按现代科学分析,回归年内,时间与日影长度的关系是呈正弦函数分布的,通过正弦函数曲线寻找极大值、极小值,符合数学规律。
现代历法回归年的总时长约为365.2422天,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岁”实取365.2428天,这在1500多年前来说,已是十分精确的了。直到南宋以后,才有人超过祖冲之的测算水平。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11:48:40 +0800 CST  
与建木的相风“立中”为族之大事类似,圭表“测影”也属国家重大工程,事关社稷基业。《周礼·地官·司徒》的:“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也不仅仅是指,如何定位南北中轴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问题。这里,还涉及国家都城的选址与建设。
正如《周礼·春官·典瑞》所言:“土圭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土圭除可以精确判定四时节气、日月运行外,还用于都邑及疆域分封的构建。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15:11:19 +0800 CST  
周公在辅佐武王灭商后,考虑到周僻居西方,治理统一后的新国家多有不便,于是便有了选择在“地中”附近建都邑以治天下的举措。而对“地中”的选择,则以立表测影为依据。《周礼·大司徒》就记载了如何确定“地中”的具体方法: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译文】:用土圭测日影之法,测量土地四方的远近,校正日影,以寻求大地中央。这个位置偏南,则日影短促,常年气候炎热;位置偏北,就日影长棉,常年气候寒冷;位置偏东,则“地中”当日时,此处日已偏西,常年刮风;位置偏西,则“地中”当日时,此处日还偏东,常年气候阴冷。若某地夏至那天中午的日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方就是“地中”,此处定是天地融合之所,是四季交汇之处,是风调雨顺之地,是阴阳和谐之域。故而百物丰富而安康,适宜建立都城,划定千里方圆京畿,封而树之。

楼主 夜郎游侠2018  发布于 2021-03-16 15:57:59 +0800 CST  

楼主:夜郎游侠2018

字数:185804

发表时间:2020-09-15 17:39: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3 23:25:58 +0800 CST

评论数:2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