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历史小故事(中国古今智慧摘录)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和珅是乾隆最宠爱的大臣之一,终乾隆一朝和珅都是皇帝眼前红人,可谓盛宠无双。但是这位让乾隆宠爱无度的大臣,在嘉庆帝亲政之后就迎来了末日。

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嘉庆帝终于得以真正的掌控国家大权。他亲政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儿,就是将乾隆朝宠臣和珅除掉。嘉庆帝以二十条大罪问罪和珅,下令抄家,不久之后赐和珅一条白绫自尽。

嘉庆帝通过查抄和珅财产,获得八亿两白银。而在乾隆朝清政府每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两,和珅的八亿两家产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税收收入。一个贪官的落马,直接让清朝国库瞬间充盈,所以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一直以来面对乾隆帝的去世,嘉庆帝的上位以及和珅的倒台,后世都有很多种说法。其中大家所熟悉的一种说法,大概是说乾隆帝早就知道和珅是一个巨贪,他之所以仍然宠爱和珅,是为了将他交给后继者来处置。所以在乾隆帝去世之后,嘉庆帝才迅速出手除掉和珅。

和珅在乾隆一朝是真正的盛宠,位高权重不说,他和乾隆帝还是儿女亲家。乾隆帝亲自给他的儿子取名丰绅殷德,后来更是将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丰绅殷德。

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64岁老来得子的小女儿,所以自幼受到乾隆帝的宠爱。史料记载乾隆帝每每发怒,其他人都不敢多说,只将固伦和孝公主当作救兵,请来乾隆帝这儿。而盛怒的乾隆帝在看见公主的一刻,就怒气尽消。

固伦和孝公主出嫁,乾隆特地下诏乘坐金轿,而这是嫡公主都难有的待遇。公主下嫁的是满族勋贵,留京按照惯例领取俸银几百两,而外嫁蒙古的一千两,但乾隆帝却特地下旨说固伦和孝公主自幼长在他身边,对他十分孝敬,所以也应该拿一千两。

不止如此,乾隆帝甚至还说出若是固伦和孝公主是男儿,必将这大清江山传给公主的话来。诸如此番种种,足可见固伦和孝公主有多受宠。

如果乾隆帝真的知道和珅的结局,真的是他刻意将和珅留给嘉庆帝处置,那么他为何还要将固伦和孝公主嫁给和珅儿子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乾隆帝本来就没有处置和珅之心。他用和珅用的十分顺手,到晚年的时候更是觉得和珅是最懂他的那个人。

他知道和珅贪吗?也许是知道的,但相比于和珅的贪,和珅能给他带来的利益更多。所以乾隆帝愿意宠着和珅,愿意用和珅。

乾隆帝多次出巡,和珅曾下令各府进献资金。当时和珅已经颇有权势,因此他说的话很快有了效果。这也就使得乾隆帝没花费国库一分钱,就满足的完成了这次南巡。

既然和珅能给他带来如此巨大的利益,乾隆帝为何还要处置和珅呢,盛宠他还差不多。所以他没有将和珅留给嘉庆帝处置的想法,没准儿还希望嘉庆帝和自己一样好好用和珅呢。

至于嘉庆帝自己,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二是为了增加政绩,处置和珅在他看来是最好的选择。

一朝天子一朝臣,将乾隆帝时期的大权臣处置了,对于刚刚执掌国家大权的嘉庆帝而言,是最好的加强自己权利的做法。而查抄和珅所得巨额财产充盈国库,让他千古留名。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6-25 22:05:5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属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曹操和卞夫人的嫡长子,之后继承父亲的魏王封号与丞相的大权,最终东汉皇帝汉献帝禅让于其,曹丕登基后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226年驾崩,谥文皇帝。
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与父亲曹操、其子曹叡并称“魏氏三祖”。
曹丕  生平
187年冬天,曹丕生于沛国谯县(今属安徽亳州)。曹丕文武双全,六岁懂得射箭,八岁就能提笔为文和学会骑射。曹丕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197年,长兄曹昂、曹丕随父出征宛城,曹昂与大将典韦、堂兄曹安民一同战死于宛城,曹丕则幸运的骑马逃走。正室丁夫人因养子曹昂之死怪罪曹操而与曹操离异,生母卞夫人被扶为正室,原为庶长子的曹丕也就取代长兄曹昂成了嫡长子。
200年,曹丕跟随曹操参加官渡之战。
207年,曹丕跟随曹操参加白狼山之战。
208年,曹丕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
211年2月12日(建安十六年正月辛巳日),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212-213年,曹丕参加濡须口之战。
217年,在夺嫡之争中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正式成为曹操的继承人。
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十月十三日乙卯(11月25日)曹丕篡汉,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廿九日辛未(12月11日)正式登基。自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221年八月,孙权遣使奏章臣服。十九日丁巳(9月23日),文帝遣太常邢贞封孙权为吴王。同年四月,汉中王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221年,夫人甄氏卒。
222年,吴王孙权不听从命令,曹丕伐吴但失败收场。
224年八月与225年八月,发生广陵事变。
226年,五月十六日丙辰(6月28日)文帝病危,立平原王曹叡为太子,召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十七日丁巳(6月29日)崩于嘉福殿,终年四十岁。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六月九日戊寅(7月20日),葬首阳陵。
治国理政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冀州牧,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篡汉称帝,国号为魏,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内政
改革选官制度,采纳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易中天认为,九品中正制使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得到确立和巩固,得到他们对曹魏政权的支持。
限制宦官、外戚权力。颁令“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保证了魏始终没有因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机,但因为曹丕曹叡父子过于依赖外臣司马懿,日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掌握曹魏大权,其孙司马炎更是代魏建晋。
削夺藩王权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曹氏夏侯氏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重视文教。黄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万以上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如有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户口限制。黄初五年,封孔子后人孔羡为宗圣侯,重修孔庙,在各地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内使封建正统文化复兴。
恢复社会生产。除禁令,轻关税,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重现安定繁荣局面。
听任典农治生,民屯的成效受到影响,出现弊端。
在货币政策上,虽曾于登基时发行钱币,但却遭到失败;之后更因谷物价格高腾,罢除了五铢钱(汉钱),自此之后终曹魏一代“以物易物”反成为北方主要的经济型态。
外交
黄初前期,东汉末诸侯孙权曾向魏称臣,接受吴王封号。经过多次斡旋,魏吴最终走向敌对。期间曹丕三次亲征孙吴均无功而返。
在位期间,任用曹真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族修好,平定边患。
性格
曹丕心胸狭窄记恨薄情。在年少时曾向堂叔曹洪借钱不成怀恨在心,称帝后不顾开国功臣元勋及血缘情谊直接栽赃罪名将曹洪下狱,卞太后得知后逼郭皇后求情才让曹洪免于牢狱之灾,但是仍然被曹丕削爵没收财产贬为庶人。
曹丕非常爱打猎,但在曹操当政时为了争储而故意树立良好形象,就接受崔琰建议停止打猎。曹丕称帝后,已无争储压力而不听鲍勋和戴凌停止打猎的忠谏,曹丕因自己最爱的娱乐遭反对非常恼怒,而对戴凌处以比死刑低一等的处罚。而鲍勋的父亲鲍信是曹操早年起兵的救命恩人,在曹丕对吴出兵广陵的时候作出劝谏,曹丕不听找理由把他强硬处死。
在与曹植斗争储中,曹丕对于曹植的表现没有任何对策,而且优柔不断,只能听从自己派系的人赢取继承权。在曹操死后称帝,借故曹植治理不善削权并进行十数次地方迁徙,丁仪是曹植派,也在称帝之后将丁家全族处刑。
夏侯尚因为宠爱妾侍而不爱正妻(曹丕的妹妹),曹丕把妾侍处刑,导致夏侯尚精神衰弱至死。
曹休守丧期间不吃肉,下令强逼他吃肉,曹休变得伤心消瘦。
曹丕宠爱郭氏,甄氏对曹丕多次抱怨,于是曹丕把她处死。
曹丕得知自己封为太子,高兴而且得意忘形,辛宪英知道后认为魏国国运不会长久。
在曹操死后守丧期间,向孙权索要贵重珍品享乐,对孙权亲征时驾驭副车及龙舟等奢华玩意。对外又被年长老练的孙权当棋子耍,不听群臣劝告在夷陵之战偷袭孙权,认为这样做不合礼数;当孙权击败刘备后,曹丕假借孙权造反名义发兵进攻孙权打算从中得益,但什么都得不到。曹丕要求孙权所做的全部得不到所愿,于是恼羞成怒三路伐吴胁逼孙权,同时煽动江东内部作乱,最后均以败退告终。孙权彻底抛弃曹魏,曹丕非常愤怒,于是发动两次大规模伐吴都是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差点被孙权部将擒获。
力行简葬。曹丕在《终制》中表示,寿陵因山为体,不封树,不立庙,不造园邑神道,不含珠玉,敛以时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深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他父亲曹操的影响。曹丕死后,按《终制》葬于首阳陵。
文学成就
诗歌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代表曹丕诗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据考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期间,采用乐府体裁,开创性地以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形式写作,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从“思妇”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末年战乱流离的现状,表达出被迫分离的男女内心的怨愤和惆怅。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明朝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的一些为后人称道的作品都在担任五官中郎将至魏太子期间所作,他的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缺乏曹操、曹植的慷慨之气,后世对他的评价不如“三曹”中的另外两人。
学者叶嘉莹在《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里,列举锺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和王夫之《姜斋诗话》对曹丕的评价。《诗品》将曹丕排在中品,认为他的诗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诗“率皆鄙直如偶语”(“偶语”,即两个普通人在讲话),反观曹植则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与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谓“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处境,曹丕是兄弟争位的胜方,人们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直言:“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可谓为曹丕文学成就“平反”的宣言。叶嘉莹说,曹丕是一位“理性诗人”,有节制有反省,“以感与韵胜”。

诗歌笔法影响着其赋的风貌,诗体之赋为其赋作品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标志性意义。曹丕所创作的二十八篇赋作,其中有序者共有十六篇。内容上来看以抒情和咏物为主,体制方面一改汉大赋之鸿篇巨幅,成为短小精悼的行情小赋。内容以真情的笔触触摸到社会现实,并将个体的喜怒哀乐带入赋中。
作品
诗歌:《秋胡行》、《善哉行》、《燕歌行二首》、《永思篇》、《陌上桑》、《煌煌京洛行》、 《芙蓉池作》、《猛虎行》、《饮马长城窟行》、《董逃行》、《丹霞蔽日行》、《至广陵于马上作》、《终制》、《上留田行》、《大墙上蒿行》、《艳歌何尝行》、《月重轮行》、《黎阳作三首》、《于谯作》、《孟津诗》、《于玄武陂作》、《至广陵于马上作诗》、《杂诗(二首)》、《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清河作》、《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寡妇诗》、《令诗》、《于明津作诗》、《失题》、《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夏日诗》、《游猎诗》、《歌辞》、《遗句七则》、《东阁诗》、《临高台》
散文:《与钟大理书》、《九日与钟繇书》、《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又报吴主孙权书》、《答繁钦书》、《与刘晔书》、《与王朗书》、《与朝歌令吴质书》、《又与吴质书》、《与群臣论蜀锦书》、《与群臣论秔稻书》、《与群臣论被服书》、《借取廓落带嘲刘侦书》、《汉文帝论》、《论太宗》、《汉武帝论》、《交友论》
赋:《浮淮赋》、《沧海赋》、《济川赋》、《离居赋》、《戒盈赋》、《悼夭赋》、《寡妇赋》、《出妇赋》、《弹棋赋》、《校猎赋》、《登台赋》、《登城赋》、《感物赋》、《感离赋》、《临涡赋》、《述征赋》、《戒盈赋》、《永思赋》、《愁霖赋》、《喜霁赋》、《弹棋赋》、《玛瑙勒赋》、《车渠梳赋》、《玉块赋》、《柳赋》、《槐赋》、《莺赋》、《迷迭香赋》、《蔡伯喈女》、《哀己赋》、《残赋》
诏:《定正朔诏》、《追崇孔子诏》、《为汉帝置守冢诏》、《息兵诏》、《灾异免策三公诏》、《拜日东郊诏》、《春分拜日诏》、《禁母后预政诏》、《改封诸王为县王诏》、《鹈鹕集灵芝池诏》、《取士不限年诏》、《轻刑诏》、《平准诏》、《禁复仇诏》、《禁淫祀诏》、《罢墓祭诏》、《外国遣使奉献诏》《营寿陵诏》《群臣诏(四首)》、《下颍川诏》、《任城王彰增邑诏》、《答临淄侯植诏》、《答北海王衮诏》、《待杨彪客礼诏》、《赐华歆诏》、《论孙权诏》
理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王太子时,文中要点有:
以班固和傅毅为例,说明“文人相轻”和“家有弊帚,享之千金”的做文学家的不自见己身的缺点,只看到别人的小缺失就加以嘲讽,对于别人的优点却视而不见。
评价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风和得失,“建安七子”的说法来源于此
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肯定文学的历史价值,“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教训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曹丕善写妇女题材的作品,其诗歌有《寡妇诗》与之赋作品皆有机行一致的情感行发。《寡妇赋》、《出妇赋》,更多地表达对下层社会妇女哀悯同情的情怀。
影响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登台赋》是一篇歌咏铜雀台华美壮丽的小赋,笔触清新细腻,在描写景色时做到了 “写物图貌,蔚似雕画”。
《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校猎赋》是一篇很完整的赋作品,在赋中曹丕运用笔墨不多,不过三百来字就将田猎盛况尽数描绘出来。
《列异传》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属于文学艺术,据唐代魏征等人撰写的《隋书·经籍志》记载,它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描写鬼类故事的志怪小说,对后世鬼魅小说的描写有着巨大的影响。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6-27 18:49:5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公元前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在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多次举行暴动、起义,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了。他们觉得悲观、失望、苦闷,前途渺茫。这时他们希望有个救世主能够来到人间,把他们拯救出苦海。原来,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的宗教——犹太教。他们有自己信奉的上帝耶和华。

他们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出来的:第一天创造天、地,分开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水;第三天创造树木、水果等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各种动物;第六天上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上帝看到他创造的人类苦难太多,准备派他的儿子——救世主耶稣到人间,把人类从苦海中救出,引导他们到幸福快乐的天堂。基督教正是在吸收了犹太教的某些教义后而逐渐形成的。

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关于他的出生,有这样的传说:

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年轻时和一个叫约瑟的年轻人订了婚,但还没结婚,她就怀孕了。这给约瑟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他想解除这个婚约。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一位天神从天上飘然而下,对他说;“约瑟,你放心娶玛丽亚吧,是圣神授给她怀孕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叫耶稣。他会把人类从罪恶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让他来拯救世界。”

约瑟醒来后,遵照天神的嘱咐,娶了玛丽亚。

在公元元年的一天,约瑟和玛丽亚到耶路撒冷城。当时夜又黑又冷,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地,只好借住在一个马棚里。玛丽亚这天夜里就在马棚的马槽里生下一个男孩。约瑟给他取名耶稣。耶稣出生的那天,天上有颗明亮的星星落到耶路撒冷,有几个东方博士看到后,高兴地叫道:“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间来了。”

传说耶稣12岁时,曾随他的母亲到神殿去。他进了神殿后就不愿离开,连回家都忘了。他母亲来找,他反问道:“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应在我父亲的家里吗?”年轻的耶稣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在人间负有重大使命了。耶稣长大后,走遍了中东各地,在约旦河边,接受了一个名叫约翰教士的洗礼。据说受了洗礼就是接受了上帝的圣灵。
耶稣的故事
耶稣30岁时,开始出外任教,讲天国的道理。据说,他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人,他的头上出现了一轮巨大的光圈,使人民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见他。耶稣不断地为人民做好事,免费为百姓治病,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崇拜他、信仰他。他从信仰者中招了12位门徒,经常给他们讲天国的道理,他教导他们说;

“穷人在精神上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属于天国。悲痛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安慰。

懦弱者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土地。

渴求正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满足。

仁慈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仁慈。

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见到上帝。

建立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为正义受到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国。

为了我,你们受到辱骂、迫害,以及各种诽谤中伤,那你们是有福的,你们在天国里将会得到极大的幸福和欢乐。……”

耶稣还告诉他的门徒“要爱敌人”、“恨你们的,你们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你们要为他祝福!”“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送给他打。”

耶稣还说:“要忍受世间的一切苦难,争取死后进入天堂。而那些达官、贵人、富人是不许进入天堂的,他们要进天堂比骆驼穿针还难”等等。

一天,耶稣和他的门徒来到一个城里,城里的人害病,挨饿。耶稣给他们看病后,让门徒把东西分给他们吃。但门徒手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而要吃饭的人有“五千人”。耶稣把饼和鱼掰开分给众人,他不停地掰,五千人都吃饱了,剩下的饼和鱼还装了12个大蓝子。

一次,耶稣和门徒渡海。忽然起了风暴,眼看就要沉没了,这时耶稣起身,向大风大喝一声,转向大海说道:“快平静吧,安静点!”大海随即风平浪静,大家平平安安。

耶稣传教时总劝导人们信仰上帝。一次,一个瞎子在路旁要饭。耶稣问他:“你要我帮助你什么呢?”瞎子说:“主啊,我想见到东西!”耶稣于是摸了一下他的眼睛,说;“好了,你的信仰使你得救了。你可以看见东西了。”瞎子的眼睛果然亮了。他感激不尽,从此跟着耶稣宣扬耶稣的功德。

可是,耶稣的救苦救难善行,却遭到了官吏和祭司们的嫉恨,他们串通一气,用30块银币买通了耶稣的门徒——加略人犹大。耶稣被捕时,他的门徒伯多禄拔剑削掉一个打手的耳朵,耶稣责怪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人必死于刀下!”这门徒只好放下刀来,耶稣终于被抓走了。

耶稣被捕后,被定以“谋叛罗马”、“自称犹太王”的罪名。他受尽了打骂和侮辱后,被处以死刑,钉在十字架上,慢慢受苦而死。他死时,山摇地动、岩石崩裂,众人大为惊异,惊呼:“这真是神的儿子。”

据说,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了,他显灵在门徒的面前;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耶稣复活的那天,是过春分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后被基督教定为“复活节”。基督教又把耶稣的生日(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现在都是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

耶稣死后,他的信徒们前仆后继,饱经风霜,以不怕死的精神去传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元4世纪时,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教爱护仇敌,反对同邪恶做斗争的说法与他们的统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耶稣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他出生的那一年却被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第一年,叫基督纪元,也即“公元”,是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如公元1995年即指耶稣诞生后的第一千九百九十五年,而公元前221年,则指耶稣诞生前的第二百二十一年。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6-29 08:21:14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秦武王是秦国末期着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为了早日见到秦王,孟贲也不与他们过多的计较,他把船桨插在岸上,站在船上用脚猛地一蹬,船儿瞬间已到十余米外,转眼间已经到了河对岸。



很快,他来到咸阳城,求见秦武王。秦武王经过测试,知道他也是个名不虚传的人物,于是也拜为大官,与乌获、任鄙一起受宠。



前面说过,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耻于与六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他便把秦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且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秦武王素知甘茂、樗里疾都是博古通今、头脑极其聪明之人,于是借一机会单独问二人道:“由于我出生在偏远的西戎,从未有目睹过中原的强盛之势。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什么意思呢,如果我能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的威望,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值得!



最后,秦武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攻打韩国(此韩国非今之韩国),樗里疾则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不光遥远而且艰险,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二国再从背后偷袭,那后果不堪设想。秦武王转过身来看看甘茂,甘茂则自请入魏,让魏王不但不偷袭秦军,而且还会让魏国出兵助秦。武王当即大喜,给了甘茂很多财物,让其出使魏国。魏国答应出兵助秦。



不久,秦武王让甘茂率军十万伐韩。后来有增兵五万,使乌获前往协助甘茂。秦、魏两军大战于宜阳城下,乌获手持铁戟一双,重一百八十斤,独入韩军,身后军士所向披靡,没有敢抵挡的魏军。甘茂与大将向寿各率一军,乘势并进。韩兵大败,斩首七万有余。乌获一跃登城,手攀城墙外沿,没想到这是个豆腐渣工程,没有禁得起乌获的巨大臂力,顿时坍塌下去,可怜乌获将军,被摔得粉身碎骨。秦兵受其感染,很快便拔下宜阳。韩王惊恐之下,只得让出三川之地。三川之地到手了,第一个愿望也完成了。



接下来该游玩于巩、洛之间了,于是,秦武王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和大队人马起程,直入周王室所在地——雒阳。



周郝王遣使到郊外迎接,礼节极其隆重。秦武王拒绝了周王的召见,他急于要见几件东西,是什么东西这么让他急不可耐呢?原来是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他早就让人打听清楚了,九鼎就放在周王室太庙的一侧。于是,他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周太庙所在地。走进侧室,果然见到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相当整齐、壮观。这九鼎是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士之数,足耳都有龙文,又称之为“九龙神鼎”。后来夏朝灭亡,九鼎落于商朝,为商朝的镇国之重器。等到周武王攻克殷商,就把九鼎迁到了雒邑。当年迁移之时,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马、车、船,能用的都用上了,宛似九座小铁山,都不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重。



秦武王周览了一回,赞不绝口!鼎的腹部刻分别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武王指着“雍”字鼎叹道:“这个雍鼎,说的就是我们秦国!我要把它带回咸阳。”于是转身问守鼎的官吏曰:“此鼎可曾有人能举起来么?”小吏叩首答道:“自从有这个鼎以来,从来都未有人能举得动它。听人说每个鼎都有千余斤之重,谁能举得起来啊?”武王于是有转身问任鄙、孟贲:“你们二人力大无穷,能举得动这个鼎么?”任鄙不光是个勇士,而且还是个聪明人。他知武王依仗着自己的力气,喜欢争强好胜,于是乃推脱道:“小人只可举动百余斤的东西,这个鼎太重了,小人举它不动能胜。”但是孟贲却是个愣头青,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用在他的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只见他把袖子一卷,上前说道:“小人来试试,若不能举得动,大王也不能怪罪!”



于是,孟贲将腰带束紧,用两个铁臂紧紧抓住鼎耳,大喝一声:“起!只见那“雍鼎”离起地面约有半尺,但很快又落回原地。由于用力过猛,孟贲眼珠迸出,鲜血直流。秦武王笑道:“爱卿果然力大。既然爱卿都能举起此鼎,难道我还不如你么!”



这时,任鄙进谏道:“大王乃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尝试!”武王笑而不听。当即解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任任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再次劝谏。秦武王曰:“你自己没本事,难道是妒忌我?”鄙遂被说的顿时无语。www.gs5000.cn



秦武王大步向前,心中想道:“孟贲只能稍稍举起,我偏要举着它走动几步,那是方才能显现出我的王威!”于是,他猛的吸一口气,用尽生平神力,同样大喝声:“起!”那鼎也离地半尺。刚要转身走几步,不觉体力已经耗尽,大鼎从手中不觉落下,秦武王来不及收脚,大鼎已经重重地砸在他的右脚上,只听一声闷响,将右脚胫骨压个粉碎。武王大叫一声:“疼啊!”登时昏死在地。



随从人员慌忙将他扶回住处。鲜血很快染红了整个床第,秦武王疼痛难忍,捱到下半夜就呜呼哀哉了!真真的中了他那句话——‘今如果你能让我得到三川所在的地区,能够一游巩、洛之间,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今日果然死于雒阳。



其实,秦武王的结局完全可以是很美好滴,只因为他太争强好胜,以至于因此而命丧黄泉。你问我孟贲的下场啊,他几天后就被公议处死,连带着灭三族!从此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做人不能说不能争强好胜,但要看是什么事,有没有必要去争那个强、好那个胜。有时候学学任鄙,稍微收敛一下个性,考虑下事情的后果,也许事情的结局会是另一种样子!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6-29 08:24:00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661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即位。顺治帝临死前留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位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其处理国家大事。鳌拜因为立过战功,手握兵权,因而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头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出十多个棒小伙进宫,表面上是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将他团团围住,把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康熙平定三藩的故事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廷的奖赏,就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不肯再服从清廷的指挥,从而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新国家潜伏着的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平“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心怀鬼胎,想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平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了三个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做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竟然同意了,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给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包括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长期以来对清王朝高压政策感到愤怒的人们,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1678年,吴三桂六十七岁,他已经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6-29 19:26:42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秦淮怀春燕

曾国藩平了太平天国后,坐镇南京,为了复苏地方经济,听从部下建议,决定把秦淮河的旅游业恢复起来。这十里秦淮,原是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楼台画舫间,桨声灯影里,文人雅士,歌女名妓,把酒言欢,何乐不为?曾国藩手下一些官员早已按捺不住,又不敢贸然行事,于是便怂恿曾国藩前去“视察”。

曾国藩心知肚明,顺水推舟。首次,他碰到一个艺名为“少如”的艺妓。此女色艺俱佳,且颇聪慧,求曾赐副对联,以抬高自己身价。

曾国藩本是联对名家,区区一联,哪在话下,便拟用她的艺名“少如”作一嵌名联,免扫其兴。先书上联:得少住时且少住;

歌妓一看,所写并非自己初衷。未等曾国藩写下联,她便抢先进言,说妾愿替大人续下联,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曾国藩没想到一个艺妓竟然还有文才,自然点头称好。

这个少如续写的下联是:要如何处就如何。

曾国藩见了,不觉叹服此女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公务繁杂,自对秦淮艺妓有了良好印象以后,只要得闲,总要邀几个幕僚好友去秦淮河畔,吃吃花酒,听听歌曲,以缓解一下紧张情绪。

一次,他为一来南京的友人在秦淮一酒楼设宴接风,席间请了一个名“春燕”的歌妓唱曲助兴。那春燕不但姿容姣好,歌喉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力,曾等一干人无不为之倾倒。

后来,春燕为一富商纳为小妾,离开了秦淮,曾国藩再去,已是人去楼空。曾在怅然若失间,写出了下面这副《怀春燕》的对联:

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

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

对联把“春燕”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伤别,怅惘,情真意切。从中亦可看出曾国藩的另一面:他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啊!

二、圣不免俗

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

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

众人听了,一齐拍手。

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

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

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老曾每每都在怵惕着“谀”,却挡不住无形中谀的神奇力量。

三、曾国藩的另一面

曾国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个官精。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可谓一帆风顺。但是,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两副面具。

天京攻破后,御史贾铎在京城发难,奏请朝廷命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金库查明,报部备拨,这是对曾氏兄弟极为凶狠的一着,使他们几乎没有招架的办法。当时,太平天国的大量金银珠宝在幼天王等仓皇逃命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部带走的。湘军入城后,对这些积存已抢劫一空,不可能再“报部备拨”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缴。但是,面对朝廷的命令,该怎么办呢?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朝廷当然是不相信他的话的,但是,这时的朝廷并不愿意与曾氏兄弟的关系闹得太僵,于是在给他的廷寄中说,根据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没有贼库,这是事实。这样,朝廷算是给了曾氏兄弟一个体面的台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曾氏兄弟在俘获李秀成后,没有解京献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将李秀成杀了。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大哗,都说曾氏兄弟专横跋扈,杀人灭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难以招架的地步。

本来,曾国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报捷折中还向朝廷请示,李秀成、洪仁达“应否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按理,曾国藩应在朝廷“定夺”之后行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却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饮宴了一番之后,便将李凌迟处死了。把李秀成槛送京师,是当时各方面的共同意见,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他又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将李秀成匆匆处死了呢?他给朝廷做了一番解释。他认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必要解送到京师,陈玉成和石达开就是现成的例子。再者说,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担心他在途中绝食,或者逃跑,留下祸患,就与弟弟曾国荃再三商量,统一了意见,就地正法了。

曾国藩生怕这样的解释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进一步解释说,李秀成很得民心,党羽很多,威信很高,号召力很强,如果不迅速杀掉,则贻害无穷,所以就把他杀了。

真实的情况是曾国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师,李秀成的供词与自己连日来的奏折不符,这样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着走了。比如,曾国藩报捷说,破了金陵当日,杀“贼”十万,而当时城中连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怎么来的十万?至于天京的“金库”,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这些情况,精明的曾国藩自然是不会把李秀成解送京师的了。

曾国藩为了保护自己,什么谎话都敢编造。本来,朝廷在六月二十九日的谕旨中明确命令他“遴派妥员,将李秀成、洪仁达押解来京”。曾国藩于七月初六收到了谕旨,而他就在当天把李秀成杀害了。过了半个月,他才慢腾腾地于七月二十日复奏说,微臣在初十日才收到谕旨,仔细算一下,臣应该在初六日就收到谕旨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竟迟了四日。谕旨是由安庆转递江宁的,不知道是何处驿站出了差错。朝廷为了利用曾国藩,虽然也下令挨站严查,最终却没有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曾国藩有“中兴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等美誉,透过这些美丽的光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6-30 16:21:40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929年3月11日,红四军三千多人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闽西挺进。

初春的夜晚,寒气袭人。战士们衣着单薄,又冷又饿。队伍翻过了武夷山的杉木岭,天就黑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崎岖山路上行军,不少人的脚碰坏了,腿摔伤了,可战士们一想到毛委员和朱军长与他们一起行军,心里就有一股暖流,浑身就有了力量。

队伍摸黑走到下半夜,终于到了长汀县四都的楼子坝。为了不惊动老乡,战士们都露天宿营,有的在屋檐下靠着墙根睡觉,有的就背靠背坐在树下、路旁打盹。

夜深人静,寒风呼啸。战士们都睡着了,只有哨兵放轻脚步在走动。这时候,村口忽然闪出一星灯火,在黑暗中熠熠发光,由远而近地游动。渐渐地走近了,哨兵才看清提灯巡逻的是一个高大魁梧的人。仔细一看,啊,是毛委员!

哨兵心头一热,忙迎上前去,激动地叫了一声:“毛委员!”

毛 轻声地问:“没有惊动老乡吧?”

“没有。”

毛 赞许地点点头,摸摸哨兵身上的单衣,问:“冷吗?”

“……不,不冷。”哨兵看到毛 同样穿着单衣,声音不由哽咽了。

“哪能不冷,”毛 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辣椒,塞进哨兵的手心,说:“咬一口,挺管用呢!”

“……”哨兵手心里攥着辣椒,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毛 说:“我们刚到福建,老百姓对红军还不了解,更应该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是!”哨兵连忙回答,“毛委员该休息了。”

毛 举起马灯,灯光照亮战士年轻而淳朴的脸庞。毛 听出哨兵操着江西口音,就笑着问道:“是老表吗?”

哨兵憨笑着点了点头。直到毛 走了,他还站在那里凝望着毛委员高大的背影。

天亮了,老乡们一开门,都愣住了:一支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队伍正驻扎在他们村里。他们有的在扫地,有的在修路,有的在刷写标语。老乡们议论纷纷:这么说,这支队伍竟在这寒冷的野地里过了一夜,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呀?

战士们亲热地向老乡们打招呼:“老乡,我们是红军!毛委员、朱军长领导的工农红军!”

“红军来了!朱毛红军来了!”

老乡们奔走相告。笑声阵阵,炊烟袅袅。太阳出来了,僻静的山村沸腾了。可是还没等老乡们水开饭熟,红军又要开拔了。老乡们急忙从灶膛里拨出煨红薯,跑出门去,往红军手里塞。只见一群孩子紧紧地跟在一个小战士身旁,跑呀跳呀,原来小战士的枪筒上挂着两个鲜红的辣椒,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左右摆动,好像两颗闪光的红玛瑙,喜人极啦!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03 17:35:50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一家旅馆吃早餐时,我和两个朋友谈起昨晚的睡眠状况,其中一人大加抱怨,他说他整个晚上都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后弄得自己筋疲力尽。“我想在上床之前听听新闻,”他说,“但一段时间之后,我听得耳朵都烦了。”“听得耳朵都烦了”或许就是他睡眠不好的原因,没有人怀疑他受了一整个晚上的煎熬。“也许这与我睡觉前喝咖啡的习惯也有一定的关系。”他沉思了一会儿,说。

另一个人大声说:“哈哈,我可睡了个好觉。睡觉前,我浏览了一下晚报上的新闻,用收音机听了近几天的新闻,并对这些新闻做了整理和分类。当然,”他接着说,“我是按照尽快入睡的方法去做的,这些方法可以说屡试不爽。”

我赶忙问他有什么入睡的好方法可以介绍给我们,他解释说:“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总是在睡觉前召集全家人,在客厅里为我们朗读《圣经》。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祈祷过后,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美美地睡上一觉。”他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但这些年来,我只在一次堵车时才祈祷过,这真遗憾。几个月以前,妻子和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顺心,于是我们决定恢复这个习惯。结果,我们发现这一方法确实非常有益,所以现在每天晚上上床睡觉前,妻子和我都会在一起读《圣经》,然后虔诚地做一段祈祷。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确实睡得很好。”

带着宁静去睡觉他转向其他人说道:“我睡觉前虽然听了新闻,但并没有听得耳朵烦了才去睡觉,而是带着一种宁静的心情去睡觉。”

好了,这里给了你两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听得耳朵都烦了”和“宁静的心情”。你想选择哪一种呢?

酣然入睡的秘诀在于精神状态的变化,内心宁静才是最安逸的生存之道。要获得内心的宁静,必须努力改变你的思想和你的心情,使它们处于放松、自在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接受上帝赐予的宁静的礼物。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04 14:42:18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崇祯皇帝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时的最后一位皇帝,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还未灭亡之前,崇祯皇帝做了个奇怪的梦,他梦见有人写了个“有”字。

古人迷信,觉得这个“有”字大有来头,一定是老天爷给他的启示,于是就派宦官秘密去拆字占卜吉凶。

宦官占卜时,刚说要拆一个“有”字来问军国大事,那占卜先生便说:“不好!‘有’字是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呀!”

宦官将先生的话转告给崇祯,崇祯很是担忧。

崇祯皇帝是个好皇帝吗?  虽然这只是众多传说故事中的一个,真实性存疑,但这也说明了,明朝当时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预兆的,就算不是崇祯的这个“有”字梦,也有其他方面的预兆。

众所周知,崇祯在历史上的评价争议性很大,有人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都怪前头几个皇帝折腾得太狠了,坏了根基,崇祯皇帝其实还挺不错的,不能全怪他。

可也有人说,崇祯皇帝是不错,但他同时也刚愎自负,猜忌多疑,做得越多就错得越多,明朝的灭亡,首当其冲的罪人便是他。

其实,和古代很多皇帝比起来,崇祯皇帝真的已经算很不错的一类了。

根据史书的记载,历史上的崇祯帝非常勤政,他经常因为处理公文而彻夜不眠。

据说有那么一次,他去慈宁宫拜见刘太妃,竟然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因为他实在是太累了,连什么时候被人盖上了棉被他都不知道。

睡醒以后,崇祯帝苦涩地向刘太妃倾诉,说他为了处理公文,召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休息的时间少的可怜,已经两天没睡觉了,说完他还忍不住落了泪。

因为太过于勤政,崇祯皇帝二十多岁就已经长出了白发,眼角也长出了鱼尾纹,过早地显露出了老态。

除了勤政,崇祯帝还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作为皇帝的他以身作则,在当政的17年中,皇宫没有任何营建,吃穿也不铺张浪费。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此外,崇祯帝还六下罪己诏。作为一个皇帝,他做事不用向任何人解释,可他却认为国家的衰落就是自己的错,自责不已。

崇祯志向远大,有担当,他想当一个好皇帝,但是很多事往往事与愿违,受性格和能力的局限,他所能做的也只有那么多而已。

他在煤山上吊自杀之后,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蓝色袍书,字字发自肺腑:“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个皇帝临死之前最担心最放不下的还是他的子民,他深爱他的国家,深爱他的子民,从这一点出发,他已经远超很多皇帝了!

就连闯王李自成在《登极诏》中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被孤立,也能为天下百姓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05 10:49:46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从丞相开始挨个儿大骂了一通。

百官战战兢兢地听着,其实,有些官员想禀告的但不敢。怎么禀报?说万岁啊,突降大雪冻死了许多乞丐。别忘了朱元璋就当过乞丐的,依朱元璋那多疑刻薄的脾气,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这次百官不约而同:装不知道骂死不吭声。

朱元璋骂够了,脸色这才缓和了些,说:“朕自登基的那天起,就发下过誓言,天下百姓皆朕骨肉。却没想到一场大雪就平白冻死这么多人。来人,传朕旨意:选一空地为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

皇帝在盛怒下降旨,哪个敢拖延。从工部尚书到应天府尹,忙得恨不得劈成两人用。也就半年多点儿时间,房子盖好了,总共有二百六十套。朱元璋亲率百官前来参观,非常满意。下旨重奖工部尚书等人。跟着就昭告那些在应天府无家可归的人,都来这里居住,一分房租不收,能干活的国家负责安排活儿干,虽管饭但没有工资。老弱病残的国家养活起来。

顿时,应天府的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颂扬朱元璋的仁德,百官也跟着喊“千古第一仁君”。一片颂扬中,唯有刘伯温不言不语。

这天,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先把朱元璋捧了一通后,跟着话锋一转,说道:“万岁仁德,古今第一。只是有句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有话就直说,不必拐弯抹角。说吧,是不是想劝朕,仁德不宜滥用?不然恐怕以后会难以治理啊?”

刘伯温说:“正是。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今我大明初建不久,根基尚浅,国库空虚,正应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此仁德事,不可多为。”

朱元璋听完,嘿嘿一阵冷笑,说:“果然高论。无为而治,说得好。现在朕就告诉你,朕要做有为君主,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我大明官员,也需有为奋进,想做无为官?在朕这里是行不通的。”说到这儿,哼了一声,又道,“你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朝上,朱元璋突然又下建房令,让刘伯温亲赴华亭县,为那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刘伯温只得接旨。

也就仅仅过了四个多月,刘伯温修建完房屋后,回到应天府。哪料当晚,就被朱元璋叫到了御书房内,朱元璋问道:“刘爱卿此去华亭县,那里民生如何?”

刘伯温摇头说道:“华亭民生艰辛,多有贩儿卖女,乃至饿死者,臣痛心不已。”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那你还坚持无为而治吗?”

刘伯温偷看了眼朱元璋,低声说:“是!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为官者不要乱发号令,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养命。虽看似残忍,其实是最大的仁慈。”

“一派胡言!”朱元璋气得差点没给刘伯温一个嘴巴,“百姓都已卖儿卖女了,你却还要不作为。”

“万岁!”刘伯温也有点急了,“臣是说该救济的必须要救济,但不能事事都要由官府督办。仁德不可滥施,不然必会国虚民懒。到那时一旦有变,国将不国。”

朱元璋怒不可遏,咆哮起来:“仁德惠民,严苛责官。你跟朕多年,没想到朕为百姓盖房屋,你却认为是朕在滥施仁政!”

刘伯温一愣,有点儿异样地看了眼朱元璋,莫名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万岁这是话里有话,莫非……

朱元璋停止了咆哮,喘了半天气才说道:“好了,你退下吧,明日正式复命时还是少说话为好。”

就这样,转过天的早朝上,刘伯温向朱元璋复命,果真是简单扼要。朱元璋听完,下旨重赏刘伯温和华亭县令。赏赐完毕后,朱元璋扫视着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说到这儿,突然声调提高了许多,“传旨下去,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跟着一指工部尚书和刘伯温说,“此事由你俩全权负责。”

就这样,一场大规模建房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可还没俩月,各地消息就纷至沓来。工部尚书和刘伯温顿时就咧了嘴。行动起来的还真不多,不是“我们府条件不符合”,就是“俺们县有困难,没法解决”,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俩字——没钱!

工部尚书和刘伯温慌忙向朱元璋禀告。朱元璋说:“依爱卿的意思,该如何解决呢?”

工部尚书小心翼翼地说:“依臣愚见,这无非是各地官员的借口,令其自行解决便可。”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爱卿在应天府建造房屋时,可曾遇到这情况?”

工部尚书突然一哆嗦,说:“应天府建造房屋时,款项皆由应天府尹负责,臣不太清楚。”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既然如此,不如爱卿好好想想,看看能否想得起来。”说到这儿,看着刘伯温说:“刘爱卿可有什么办法?说来无妨。”

刘伯温把头一低,突然撩衣服跪倒在地说:“臣罪该万死。华亭县民生艰难,官库空虚,没办法建造房屋,臣便自作主张,虚报说已盖完房屋,其实根本就没盖。”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所以你回来后,才给朕说什么无为而治,仁政不可滥施。”

刘伯温点了点头,说:“是,不入民间不知百姓苦,臣不想再扰民、害民。故欺君罔上,臣死罪!”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这些事朕早已知道了。而且你和华亭县令,还把朕的赏银都分给了华亭县的百姓,你们既然心有百姓,朕就不责罚你们了。”说完,朱元璋转向了工部尚书,问,“你想起来了吗,还要想多久啊?”

如今的工部尚书,已吓得浑身颤抖,面如白纸,扑通也跪下了,号哭道:“臣死罪,臣死罪!”

朱元璋脸色铁青地喝道:“你和应天府尹,借为百姓建房之名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以为朕不知道是吗?如今撞了南墙才知是死罪。好,朕成全你们,来人!将工部尚书、应天府尹俩人打入死牢,待秋后问斩。”

第二天,早朝上朱元璋下旨停止“盖房运动”,令刘伯温代替自己巡查全国。倘若发现有借盖房之名贪污、扰民的官员,一律拿下。

最后,朱元璋声色俱厉地喝道:“朕最忧者,就是怕我大明百姓,无衣、无食、无住所,尔等既然当上我大明的官员,就应替朕分忧,不可成为贪官。如若不然,朕宁肯背负暴君骂名,也定要尔等性命,杀尽天下贪官!”

就这样,本是一场“盖房运动”,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整饬吏治、打击贪污的长期斗争。但不论怎样,逼着官员为穷苦百姓盖房子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有朱元璋这一位。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07 20:45:07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3.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4.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5.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08 17:46:1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关羽被称作“万人敌”,他的英勇自不必多说,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威风凛凛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却是身首异处,惨遭杀害。关羽一死,蜀汉折损一员大将,元气大伤。

关羽是五虎上将之首,他死得惨,另一位五虎上将的遭遇也令人惋惜,他就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黄忠。

关羽和黄忠都是蜀汉数一数二的大将,可他们二人却相继去世,你知道他们是死在谁的手里的吗?

那时,吴国有一位名叫潘璋的将领,此人作战勇猛,军功赫赫,却极为贪财,陈寿将他称作“江表之虎臣”。

公元219年,孙权率军在荆州攻打关羽,关羽退守麦城。后来,吴范推测出关羽是伪降的,于是孙权就派出了潘璋和朱然,让他们去截断关羽的后路。

三国东吴武将马忠的生平简介  潘璋等人在临沮至夹石间,遇到了关羽所率领的军队,双方展开激战。最后,潘璋的部下司马马忠抓住了关羽、关平及都督赵累等人。

关羽被擒获以后,很快就被杀了,关平也被杀害。可以说,关羽其实是死于马忠之手的。

关羽一死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刘备听闻后悲痛不已,立刻率军攻打吴国。

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吴国派出了潘璋等大将迎击,作为潘璋的部下,马忠自然也出战了。

在对抗刘备的战争中,马忠突袭蜀军,射伤了蜀汉五虎上将中的黄忠,直接导致黄忠阵亡。

只不过,不久之后,马忠的上司潘璋就被关兴所杀,马忠率军围攻,打败了张飞之子张苞的援军。

在那之后,马忠一心要替他的上司潘璋报仇,便带领降将糜芳、傅士仁屯于江渚。

这样看起来,其实马忠还是非常忠心的,只不过他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没有注意到军中士兵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此时不宜发动攻打蜀汉的战争。

马忠没发现这些情况,或者说他根本不在意这些情况,但糜、傅两个降将却极其敏感,他们才不想打起仗来又输了,到时候他们还有得活吗?于是,两人一合计,就决定刺杀马忠。

在一个深夜,糜、傅二将趁着马忠熟睡,取下了他的首级,最后他们将马忠的首级献给了刘备。

马忠让蜀汉接连折损两员大将,在刘备的心中,他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的那种存在。

当然了,如果马忠真那么厉害的话,怎么没在三国时期火起来,其实他擒获关羽是真,但射杀黄忠却不一定,因为射杀黄忠是他在演义小说中的功绩。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1 11:28:57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朱元璋的江湖义气,在许多史料和传记作品中都有记载。

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作过描述:

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随后,当一群小坏蛋们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红巾军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了这个特点。这可能是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这支部队的大头目——元帅郭子兴很赏识他,才几个月时间,就将他提拔到自己的亲兵卫队里担任小头目,并且很快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但是,使他能够真正团结起一批死党,并得到死心塌地的拥戴,除了才干等因素,他的胆识与江湖义气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当时,在这一伙造反部队中,分成几个不相统属的山头,相互间时常发生摩擦。有一天,郭子兴一个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结果被对方绑架后关进地窖。他的所有亲信、亲属,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吓坏了,纷纷躲藏起来。朱元璋是人们公认的郭子兴心腹,肯定也是被打击的对象。此时,他恰好领兵在外,躲过了此劫。

得到消息后,出乎人们意料,朱元璋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去营救郭子兴。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义凛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结果,他回去后,利用那几派之间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派系残杀。朱元璋自己则爬墙上房,身蹈险地,最后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背上来。

后来,当郭子兴被其他造反好汉挤兑得很难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甚至将自己发展起来的数万人马,拱手交给他,一如既往地辅佐这个并不成器的末路英雄。

还有一件事。有一回,朱元璋在打败一支曾经背弃他的部队后,抓获了数万名俘虏。这些人极度不安,害怕遭到报复。朱元璋却下令,从中挑选500名勇猛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卫。

当晚,星光灿烂。朱元璋蒙头大睡,原有的警卫全部换成这500人。灯火通明之中,这500人静听着朱元璋鼾声大起,相当感激。从此,全军死心塌地地冲锋陷阵,极大地扩充了朱元璋的实力,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当年一起分吃那只小牛犊的小坏蛋之一。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地投奔了红巾军,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诱这个游方和尚也投奔了红巾军。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了,但他对朱元璋相当恭敬。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从一个马弁迅速崛起为部帅后,军中诸将以同辈视之,没有人肯服低做小,唯独年龄与资历都胜过他的汤和,遵从他的约束与指挥。这使得朱元璋“甚悦之”,感觉特别愉快。

稍微用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的诸多故事,已经具备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全部要素和现代黑手党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点。朱元璋显然也具备了成为团伙老大的基本素质。

这些分吃过小牛犊肉,和后来在红巾军受过朱元璋恩惠的伙伴们,大多成为朱元璋武装集团中的重要战将,出生入死地跟着他打天下。

大明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毒手,其余无一善终。

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朱元璋的含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义气、才干及其对未来的预期,可能是相当多的好汉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重要原因。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3 17:33:35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知否》中的老爹盛纮宠妾灭妻,对小妾林噙霜百般维护,导致家宅不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有一位宠妾灭妻的老爹,结果却造就了一位著名宰相——吕蒙正!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他青年时中了状元,入官场后三次拜相,其名作《破窑赋》激励了很多寒门学子。

正如吕蒙正《破窑赋》中的第一句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吕蒙正自小过的就是贫穷的生活,其实他的家庭不算穷,他的父亲吕龟图,曾任后周起居郎,母亲刘氏出身于莱州的名门望族。

所谓起居郎,便是记录皇帝言行和命令,这个官职虽然不算大,但俸禄绝不会少。更何况吕蒙正的母亲刘氏还是名门望族之女,这怎么看,嫁妆应该也不少才是呀。

原来啊,吕蒙正的父亲吕龟图有很多内眷,他与正室妻子刘氏不和,就把刘氏和刘氏所生的吕蒙正一并赶出家门了。刘氏生性刚烈,发誓此生不再嫁人,独自带着吕蒙正讨生活,日子过得非常窘迫。

吕蒙正的生平简介  吕蒙正是个好孩子,穷困潦倒的生活没有把他击倒,反而激发了他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他发奋读书,终于在三十三岁时高中状元。

吕蒙正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宋太宗对他的才学和为人都十分欣赏,他知道吕蒙正家境不好,所以在吕蒙正来向他辞行时,对吕蒙正特别关照,让吕蒙正若是遇到了不便处理的政事,允许他骑驿马入京上告,还赏赐给他二十万钱。

后来,吕蒙正调回京师,那时宋太宗御驾亲征太原,宋太宗非常看重吕蒙正,还专门在行宫召见他,任其为著作郎、直史馆,加任左拾遗。再后来,宋太宗又亲自任命他为左补阙、知制诰。

吕蒙正做官以后,就把父亲和母亲迎接到自己的新家居住,父母心有芥蒂,二人虽同住一个屋檐下,却是睡在不同房间的。吕蒙正希望好好赡养父母,他没有记恨父亲,对父母的侍奉非常周到。

不久之后,父亲去世,朝廷诏令起复吕蒙正,吕蒙正没过多久就升了官,入朝任翰林学士,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还得到了一栋丽景门的豪宅。

宋太宗如此器重吕蒙正,他对吕蒙正的喜爱不是没有来由的。吕蒙正为官刚正,素有名望,他遇事敢言,不畏权贵,有不公平的地方就立刻站出来反对。

朝中有位收藏古镜的大臣,他想用价值连城的古镜贿赂吕蒙正以求任用,并自称古镜能照出二百里范围的景色,谁知吕蒙正却笑着说:“我的脸不过碗碟那么大,哪里用得上照二百里的镜子呢?”巧妙地拒绝了受贿。

宋太宗曾说:“蒙正气量,我不如。”脱脱在《宋史》中也说:“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

后来,吕蒙正三次登上宰相之位,还担任过太子(宋真宗)的老师。宋太宗去世后,宋真宗即位,宋真宗也非常器重吕蒙正。吕蒙正年老辞官后,宋真宗封禅泰山经过洛阳,两次驾临吕蒙正的家,赏赐许多财物。宋真宗问吕蒙正:“你的几个儿子谁能堪以大任?”吕蒙正老实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有个叫吕夷简的侄子倒是具有宰相的才能。”

于是,宋真宗回朝后,就特别关注这个吕夷简,发现他果然像吕蒙正所说的那样,才能出众,便重用于他,吕夷简后来官至宰相。

其实,吕蒙正的七个儿子个个都很出色,他们全都在朝廷任职。吕蒙正的后人出了很多名人,比如八世孙吕祖谦、吕祖俭都是南宋著名的大儒。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5 18:00:54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古代帝王在达到权利的顶峰之后,就会开始享受到了人间最顶级的享受,于是不免幻想长生不死,好能够永远这样享乐下去,但是下面这位因为贪图长生,导致中毒而亡,实在是愚蠢。

人,总希望自己长生不老,或者活得更长久一些,贩夫走卒如此,王侯将相如此,皇帝更甚。历史上,因为幻想长生不老服食长生丹药而死的皇帝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像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这样的明君;如果要追溯皇帝服食长生药致死之先河,当推东晋哀帝司马丕。从史料记载看,司马丕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服丹药以求长生的皇帝,结果非但未能长生,反而为药所害,他只活了二十五岁。

被长生药毒死的第一个皇帝是谁?只活了25岁
司马丕(341年—365年),晋成帝司马衍之长子,晋穆帝司马聃之堂兄,初封琅邪王。升平五年(361年)五月,晋穆帝病死,无子嗣,皇太后褚蒜子主张立司马丕为帝,司马丕因此成为东晋第六任皇帝。司马丕登基时已二十一岁,属成年人,加之他又是以“中兴正统,明德懋亲”(《晋书》)的身份入继大统的,理应当国,但帝国实权却被大将桓温所操控,司马丕身为皇帝,形同傀儡。

权臣掣肘,皇权旁落,政治失意,意志消沉,原本就“雅好黄老”(《晋书》)的司马丕渐渐迷上了佛法和道教学说。在佛学方面,“哀帝好重佛法,频遣两使殷勤征请,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即于御筵开讲《大品》,上及朝士,并游善焉”(《高僧传》);在道教方面,司马丕则听信方士之言,服用丹药,希望能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就像吸食鸦片一样,司马丕渐渐上了瘾,对丹药有了依赖。

司马丕之所以迷恋和服食丹药,除个人原因外,应该也受其家族人员早逝的影响。司马丕的祖父晋明帝活了二十八岁,父亲晋成帝活了二十二岁,叔叔晋康帝活了二十三岁,堂兄晋穆帝活了十九岁,均属英年早逝,给司马丕心理上造成很大阴影。司马丕是个傀儡,政治上难有大的作为,便希望能活得时间长一点。再者,司马丕比权臣桓温小二十九岁,只要能熬得过桓温,不愁将来无出头之日。

东晋是金丹炼制的疯狂时期,金丹道教始祖葛洪就生活在此时。所谓丹药,不过是由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等矿物质外加雄黄、雌黄等炼制而成,有很大的毒性,一旦吃过量,很容易中毒而丧命。受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中“其转数少,其药力不足,故服之用日多,得仙迟也。其转数多,药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得仙速也”等言论的鼓惑,司马丕根本不听近臣的肺腑劝谏,一意孤行。

为了长生不老,司马丕仍坚持服用丹药,甚至一度“断谷,饵药以求长生”(《资治通鉴》),不吃饭,只服用丹药,在幻觉中期待升仙。兴宁二年(364年)三月,司马丕一次性服食了过量丹药,身体出现中毒反应,“服食过多,遂中毒”(《晋书》)。由于药物毒性发作,司马丕身体机能严重受损,不能临殿听政,褚太后只好出面临朝摄政,“帝以药发,不能亲万机,褚太后复临朝摄政”(《资治通鉴》)。

为帝这几年,司马丕虽是个傀儡,手无实权,但毕竟是王朝最高首脑的象征,尚能像模像样地坐在龙椅上接受朝拜;如今病倒,连这点可怜的资格也被剥夺了。服食丹药中毒,身体每况愈下,不过司马丕并未因此而警醒自爱,悬崖勒马,相反,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鼓动皇后和他一起服用丹药,结果兴宁三年(365年)正月,皇后王氏崩。一个月后,司马丕也撒手人寰,走完了短暂人生之路。

司马丕死后,没有留下子嗣,褚太后下诏另立司马丕同母之弟司马奕承大统。其实,司马丕原本是有皇子的,“兴宁元年……九月……癸亥,以皇子生,大赦”(《晋书》),可惜这个皇子没能活下来,应该是为司马丕累年服药所致。司马丕死后,葬安平陵,无庙号,谥号哀帝。司马丕,字千龄,意味千年、千岁,足见其祈寿之心,可惜他竟异想天开,吞食丹药,自戕身体,短命而亡。(刘秉光)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6 14:27:54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一位对清初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女人,她辅佐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又亲自培养出康熙帝,对清朝做出重要贡献。

顺治帝是孝庄太后的儿子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大家是否知道其实顺治帝还有三位同母亲姐姐?孝庄太后在顺治帝之前,还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那就是和蒙古联姻,以维护和巩固清政府在草原上的统治。布木布泰作为科尔沁的姑娘,正是在这项策略下嫁给了姑父皇太极。

在布木布泰之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在她之后又有姐姐海兰珠成为皇太极的女人。

皇太极一连娶了三位科尔沁的女人,大家都知道他最宠爱的是海兰珠,但同时他娶三位科尔沁女人有着很重要的政治因素。

皇太极为与科尔沁结盟,所以娶了哲哲,同时也希望能生下具有黄金血脉的骨肉使得这份联盟更稳固。他先娶哲哲,哲哲没有生下儿子。于是在哲哲的建议下,又将布木布泰娶回家。布木布泰与哲哲一样,连生三女,如此海兰珠才进入皇太极眼中。

海兰珠先为皇太极生下儿子,之后才有了布木布泰生的顺治帝福临。海兰珠的儿子早夭,布木布泰的儿子坐上了皇位。

顺治帝的人物事迹,大家应该都很了解。那么你们知道孝庄太后的三位女儿如何,分别嫁给了谁,又有何结局吗?

布木布泰在天命十年嫁给了皇太极,天聪三年为他生下女儿爱新觉罗·雅图。皇太极后来册封雅图为固伦公主,后金天聪七年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将雅图许配了科尔沁亲王吴克善的儿子弼尔塔哈尔。吴克善是布木布泰的亲哥哥,真正的近亲结婚。

皇太极为了巩固与科尔沁的关系,将布木布泰的女儿重新嫁回科尔沁。但后来吴克善做了件错事儿,差点让皇太极取消这门婚事,最后是吴克善亲自到盛京请罪,皇太极才勉强维持。

崇德六年,雅图长到十三岁,终于盛装嫁给了弼尔塔哈尔。

雅图为了满蒙友谊出嫁,布木布泰不能阻止。等到后来顺治帝登基亲政,已经是孝庄太后的布木布泰才将雅图接回北京,封为固伦长公主,后改固伦雍穆长公主。

雅图的驸马弼尔塔哈尔后来继承吴克善亲王之位,康熙六年去世,雅图活50岁,去世于康熙十六年。

孝庄太后二女儿爱新觉罗·阿图,生于后金天聪六年,崇德六年雅图出嫁的时候,阿图被许配给喀尔喀蒙古额驸博尔济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

阿图两年后出嫁,当时只有十二岁。索尔哈在顺治初年去世,阿图又嫁给了蒙古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顺治十六年阿图被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康熙七年色布腾去世,十二年公主被接回北京。

当时孝庄太后多病,阿图于是长久的往来北京和蒙古巴林部。阿图公主活到了康熙三十九年,享年69岁。

孝庄太后的小女儿名不详,号固伦端献长公主。固伦端献长公主是孝庄太后死的最早的女儿,生于后金天聪七年,死于顺治五年,享年16岁。

小公主在崇德六年被父亲许配给蒙古扎鲁特博尔济吉特的铿吉尔格,顺治二年出嫁时13岁,顺治五年就去世了。

这就是孝庄太后的三个女儿,都被用于政治联姻,小小年纪就出嫁了。尽管母亲是孝庄太后,仍然服务于政治,清朝的公主真的惨!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7 14:44:03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狭小的国土面积已经不能满足这头饥饿的暴狼,对外扩张是必然趋势。日本内部由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企图灭亡中国,征服亚洲进而征服全世界。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援助,日本即抓住几乎派兵进入朝鲜,蓄意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稍微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这场中日战争中,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日本都占据优势,节节胜利,最后还直接消灭了李鸿章好不容易拉扯出来的北洋水师。

面对如此情况,慈禧太后心神俱乱只能向日本求和,于是中日双方休战,李鸿章按照日方要求赶赴日本马关进行和议。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得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加深,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依据《马关条约》的规定,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以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同时赔款白银2亿两,增加重庆等四处通商口岸。

这是《马关条约》最后的结果,而在此之前日本的要求还更加苛刻。只赔款方面,就比最后的2亿两多1亿两。

从3亿两变成2亿两,还得感谢中途李鸿章挨的一颗枪子,他挨了一枪让清政府直接省了一个亿,究竟发生了何事呢?

李鸿章赴日与日方谈判,经过三轮谈判日本方面都狮子大开口,双方始终没有达成一致。第三轮谈判结束之后,在返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李鸿章遭到了暗杀,左眼下受伤。

李鸿章受伤的消息传出,不仅中方慌了日方也慌了。中方使者在日本本土受伤,先不考虑李鸿章等人是否会直接返回,使得谈判破裂。日方更担心的是引起西方列强的注视,成为第三国插手的借口。

日方深知西方列强根本不愿意日本插手中国分走一杯羹,若是中方向西方诉苦,很有可能列强会联合起来压制日本。

所以在李鸿章受伤之后,日方连忙派人送他去最好的医院救治。等到后来再次议和之时,日方适当放宽了条件,不仅少要了一个亿,连割地面积也相应的减少。

后世许多人在解读李鸿章在日方受伤一事时,通常认为是日方向中方施加的压力,而事实也许正好相反。

刺杀李鸿章的凶手名小山丰太郎,是一位好战的激进主义者,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他刺杀李鸿章是为了破坏和议,让战争继续,以完成日本征服中国的妄想。

也幸而有小山丰太郎给了李鸿章一枪,才让清廷省下了一个亿。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8 12:08:43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历史上的顺治皇帝十分地痴情,他有很多妃子,可是他最喜欢的只有董鄂妃。

除了董鄂妃,好像其他妃子都入不了他的眼似的,比如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她陪伴了顺治九年时间,却敌不过晚进宫三年的董鄂妃,董鄂妃一进宫就被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就晋升为皇贵妃,顺治帝为她而大赦天下,而孝康章皇后好不容易生下皇子,也依然是个等级最低的庶妃而已。

顺治帝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很挑剔的,我们从一下几位妃子身上便可以看出来。

顺治帝的第一任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是多尔衮逼着他娶的,此女乃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女,她长得虽然很美,脾气却不怎么好,好奢华、性善妒,一点都无法忍受顺治帝宠幸其他妃嫔。多尔衮一死,顺治帝就不顾满朝文武以及孝庄文太后的反对,将皇后降为静妃,并令其改居侧宫。从那以后,静妃就从史书中不明不白的消失了,就连什么时候死的,死后葬在哪里都无从知晓。

顺治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孝惠章皇后,此女是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顺治帝对这个皇后也喜欢不起来,时常找各种理由斥责她,要不是孝惠章皇后能委屈圆通,又有孝庄文太后在背后给她撑腰,恐怕她也会面临被废的命运。

恪妃的生平简介  顺治帝唯一善待过的皇后,大概就只有死后被追封为孝献皇后的董鄂氏了。可是皇帝的后宫美女如云,顺治帝真能对这些千娇百媚视而不见?除了董鄂妃他就没别的喜欢的女人了?

据清史记载,顺治帝的后宫一共有三十七位妃嫔,在这些后妃中,得到他的专属宠爱的除了董鄂妃,的确还有一个人,她就是恪妃。

恪妃石氏是吏部侍郎石申的女儿,河北直隶滦州人,她是嫁到清皇室的首位汉族嫔妃,顺治帝对她相当宠爱。

《永平府志》和《清皇室四谱》中都记载了顺治帝对恪妃宠爱有加,尤其是“赐居永寿宫,冠服用汉式”。要知道,在清朝初期满洲文化独步的清朝宫廷,能穿着汉族服装是极其不容易的一件事,顺治帝能对恪妃礼遇至此,足见恪妃在他心中的分量。

再说了,顺治帝赐恪妃居住的永寿宫可是后宫之中离养心殿最近的一个宫,养心殿是什么地方,清朝有八个皇帝的寝宫都在养心殿,这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后宫最好的了,毕竟距离皇帝的寝宫越近,离皇帝就越近嘛。

顺治帝不光宠爱恪妃,对恪妃的娘家也十分照顾,他专门下旨,敕石申之妻赵淑人准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内右门下入宫。

顺治去世后,恪妃活到了康熙六年,当时的康熙帝下令辍朝三日,并命令大内及宗室人等素服三日,不祭神,为恪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恪妃死后葬入清孝东陵。

恪妃生前受到顺治帝的宠爱,死后得到康熙的厚葬,算是顺治妃嫔中结局较好的了。当时很流行因果报应的说法,人们都认为恪妃之所以如此幸运,与她的祖父石惟岳有关。石惟岳是明朝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某省副使,他在任期间遇到一起案件,某王府一名中官毒杀了王爷,后来却将罪名推到王妃身上。审案的巡抚和巡按都收了中官的贿赂,要置王妃于死地,只有石惟岳力排众议,才证明了王妃的清白。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石惟岳帮了王妃,他的孙女石氏才有后来的福报。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19 11:17:34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公元前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在罗马帝国的黑暗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多次举行暴动、起义,但都被残酷地镇压了。他们觉得悲观、失望、苦闷,前途渺茫。这时他们希望有个救世主能够来到人间,把他们拯救出苦海。原来,巴勒斯坦地区的人民有自己的宗教——犹太教。他们有自己信奉的上帝耶和华。

他们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出来的:第一天创造天、地,分开白天和黑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和水;第三天创造树木、水果等植物;第四天创造了日月星辰;第五天创造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各种动物;第六天上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上帝看到他创造的人类苦难太多,准备派他的儿子——救世主耶稣到人间,把人类从苦海中救出,引导他们到幸福快乐的天堂。基督教正是在吸收了犹太教的某些教义后而逐渐形成的。

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也是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救世主。关于他的出生,有这样的传说:

耶稣的母亲玛丽亚年轻时和一个叫约瑟的年轻人订了婚,但还没结婚,她就怀孕了。这给约瑟带来了极大的苦恼,他想解除这个婚约。一天晚上,他在梦中见一位天神从天上飘然而下,对他说;“约瑟,你放心娶玛丽亚吧,是圣神授给她怀孕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叫耶稣。他会把人类从罪恶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让他来拯救世界。”

约瑟醒来后,遵照天神的嘱咐,娶了玛丽亚。

在公元元年的一天,约瑟和玛丽亚到耶路撒冷城。当时夜又黑又冷,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住宿地,只好借住在一个马棚里。玛丽亚这天夜里就在马棚的马槽里生下一个男孩。约瑟给他取名耶稣。耶稣出生的那天,天上有颗明亮的星星落到耶路撒冷,有几个东方博士看到后,高兴地叫道:“救世主基督降生到人间来了。”

传说耶稣12岁时,曾随他的母亲到神殿去。他进了神殿后就不愿离开,连回家都忘了。他母亲来找,他反问道:“为什么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应在我父亲的家里吗?”年轻的耶稣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在人间负有重大使命了。耶稣长大后,走遍了中东各地,在约旦河边,接受了一个名叫约翰教士的洗礼。据说受了洗礼就是接受了上帝的圣灵。
耶稣的故事
耶稣30岁时,开始出外任教,讲天国的道理。据说,他是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人,他的头上出现了一轮巨大的光圈,使人民能在黑暗中清楚地看见他。耶稣不断地为人民做好事,免费为百姓治病,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崇拜他、信仰他。他从信仰者中招了12位门徒,经常给他们讲天国的道理,他教导他们说;

“穷人在精神上是有福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属于天国。悲痛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安慰。

懦弱者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土地。

渴求正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满足。

仁慈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获得仁慈。

心地纯洁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见到上帝。

建立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为正义受到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属于天国。

为了我,你们受到辱骂、迫害,以及各种诽谤中伤,那你们是有福的,你们在天国里将会得到极大的幸福和欢乐。……”

耶稣还告诉他的门徒“要爱敌人”、“恨你们的,你们要待他好!诅咒你们的,你们要为他祝福!”“有人打你的右脸,你把左脸送给他打。”

耶稣还说:“要忍受世间的一切苦难,争取死后进入天堂。而那些达官、贵人、富人是不许进入天堂的,他们要进天堂比骆驼穿针还难”等等。

一天,耶稣和他的门徒来到一个城里,城里的人害病,挨饿。耶稣给他们看病后,让门徒把东西分给他们吃。但门徒手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而要吃饭的人有“五千人”。耶稣把饼和鱼掰开分给众人,他不停地掰,五千人都吃饱了,剩下的饼和鱼还装了12个大蓝子。

一次,耶稣和门徒渡海。忽然起了风暴,眼看就要沉没了,这时耶稣起身,向大风大喝一声,转向大海说道:“快平静吧,安静点!”大海随即风平浪静,大家平平安安。

耶稣传教时总劝导人们信仰上帝。一次,一个瞎子在路旁要饭。耶稣问他:“你要我帮助你什么呢?”瞎子说:“主啊,我想见到东西!”耶稣于是摸了一下他的眼睛,说;“好了,你的信仰使你得救了。你可以看见东西了。”瞎子的眼睛果然亮了。他感激不尽,从此跟着耶稣宣扬耶稣的功德。

可是,耶稣的救苦救难善行,却遭到了官吏和祭司们的嫉恨,他们串通一气,用30块银币买通了耶稣的门徒——加略人犹大。耶稣被捕时,他的门徒伯多禄拔剑削掉一个打手的耳朵,耶稣责怪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人必死于刀下!”这门徒只好放下刀来,耶稣终于被抓走了。

耶稣被捕后,被定以“谋叛罗马”、“自称犹太王”的罪名。他受尽了打骂和侮辱后,被处以死刑,钉在十字架上,慢慢受苦而死。他死时,山摇地动、岩石崩裂,众人大为惊异,惊呼:“这真是神的儿子。”

据说,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了,他显灵在门徒的面前;第四十天,耶稣升入天堂。耶稣复活的那天,是过春分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后被基督教定为“复活节”。基督教又把耶稣的生日(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复活节”和“圣诞节”现在都是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

耶稣死后,他的信徒们前仆后继,饱经风霜,以不怕死的精神去传播基督教,使得基督教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元4世纪时,罗马统治者认为基督教爱护仇敌,反对同邪恶做斗争的说法与他们的统治有利,就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以更快的速度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耶稣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他出生的那一年却被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第一年,叫基督纪元,也即“公元”,是现在世界各国通行的公元纪年法。如公元1995年即指耶稣诞生后的第一千九百九十五年,而公元前221年,则指耶稣诞生前的第二百二十一年。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0 09:05:19 +0800 CST  




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岳飞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现整理岳飞生平最着名的5个经典历史故事:

一、岳母刺字

岳飞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鼓励他好好儿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

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每次作战时,岳飞都会想起“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由于他勇猛善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敢打扰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他们天一亮就起来,为主人打扫卫生,清洗餐具后才离去。“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一次岳家军与金军的战役中,当岳家军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四十五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皇帝赵构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而自己的王位就保不了,因此和奸臣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秦桧还诬告岳飞谋反,将他关入监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

岳飞死时只有三十九岁。他一生谨记母亲的教诲,即使在死的那一刻,也没有忘记母亲“精忠报国”四个字。

二、三拒诏书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

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

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三、直捣黄龙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

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

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率领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

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

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四、十二金牌

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

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

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

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

五、莫须有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

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

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但岳飞却仍于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

岳飞父子及张宪死于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军队和老百姓的强烈愤怒,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楼主 天一生水易馆  发布于 2020-07-21 17:03:38 +0800 CST  

楼主:天一生水易馆

字数:73217

发表时间:2020-05-27 18:01: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3 19:39:29 +0800 CST

评论数:6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