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长风散文集《入世的执着出世的情怀》

1. 童年是荡不完的秋千
文/罗浮长风

遥远的童年,犹如散落的珠子,很多珠子再也拾不回来了。但是,总会有一些珍贵的回忆,在脑海的深处,时时浮现,成为美丽的永恒。
曾经,几个小伙伴去同个公社的蓝屋村看大人们荡秋天,十分的羡慕。回到家里,找到了一条很长的麻绳,再找到一块长方形的结实平直的木板,来到村子那棵巨大的龙眼树下。爬到龙眼树的分叉处,扔上麻绳,然后,将绳子的两头,结实地系在木板的两头,捆紧。然后,慢慢地将屁股坐在木板上,然后,双腿朝龙眼树的根部一蹬,整个身体就飞起来了。飞的弧度很大,整个身子在空中自由飞翔,那种感觉真好!此后,一有空就跑去荡秋千,父母也不管。荡不完的秋千,是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曾经,在清澈的小河中,边放牛边打鱼。手中握着一小把细竹条,满大溪追打一种叫溪白的小鱼,那种小鱼,大的有二、三两,用油炸一下,是下酒的好菜。父母支持我追打溪白。细竹条家里随便拿,一般是从竹扫把中抽出来的。小河水清如镜,运气好时,会碰到一群溪白。握紧细竹条,对着鱼群突然用力挥打,有时会打晕一条大溪白。将晕过去的溪白扔在岸上,又往前追赶,追到岸边的水草下,鱼群会潜藏进去,这时需要耐心,身子蹲下,双手慢慢摸过去,对着藏在那里的溪白,突然出手,就会抓住一条大的溪白。小时候的我,父亲很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经常能抓到一些小鱼回家,给家里单调的伙食,经常带去一丝喜悦。父亲有时还会就着小鱼,喝点小酒。
也曾经,提竹篮,在生产队刚刚割完麦子的地上,检麦串提到家里,喂鹅,鹅又肥又壮,宰鹅时,那种味道实在太鲜美了!也曾经,提竹篮,在生产队刚刚割完禾的地上,拾稻穗。提到家里,喂鸡。鸡一个劲地下蛋,家里的生活也得到改善。也曾经,提竹篮,扛着一把小锄头,在生产队社员们刚刚收完花生的地上,挖呀挖,会不断地挖出漏收的花生。提回家里,母亲将其洗干净,放到大锅里,加水煮,等一会,满屋子就飘满了花生的香气。
也曾经,帮父亲在小河边的沙滩上开荒种菜,烈日下挥起锄头,父亲种下了包谷,种下了高粱,种下了狗尾粟,种下了番薯,种下了各种各样的菜。在那生产队分到的口粮很少的年月里,就是靠着父母、姐姐的勤劳,我们经常能吃到焖的番薯饭、豆饭、芋头饭。母亲甚至用高粱,酿成了酒。每年冬天,我们家围在一起,每个人都能喝上一小杯的米酒。那种靠着勤劳而有收获的感觉,真好!
也曾经,自制竹钓竿,到屋后挖蚯蚓,到稻田、到番薯田里钓青蛙。两三个时辰,就会钓到一塑料袋的青蛙。回到家里,让鸭子吃,鸭子会长得很快,很肥。月色如洗的晚上,我和几个小伙伴,会带着手电筒,拿着塑料袋,去田埂边照青蛙。在手电筒的强光照射下,青蛙傻乎乎地伏在那里,一动不动。很顺利地就可以将其捕捉。不一会的功夫,就可以抓到满满的一塑料袋青蛙。运气好时,还会抓到几只田鸡。田鸡炒韭菜,味道极其鲜美,是人世间最好的佳肴。
也曾经,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扛着长长的梯子,去屋檐下的墙砖缝里掏鸟窝。经常会抓到在窝里休息的麻雀。在火炉上烤剥好洗好的麻雀,会不断冒出诱人的香气。在那经常吃不饱肚子的年月里,偶尔吃那么一两只烤香的鸟,可谓是极致的口福了。至今思之,觉得没有善待鸟类,往往心生不安。
曾经,那么多的曾经,随着时光的远去,都渐渐地离我远去了。但是,每当一想起往昔的这些珍贵的回忆,都会对逝去的童年时光感到万分的珍惜。童年是荡不完的秋千,永远在我们的脑海深处,成为最珍贵的回忆。
2020年6月1日儿童节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5 14:13:29 +0800 CST  
2. 油腻中年男避免论
文: 罗浮长风

忆当年,吾等少年心事当拿云;忆当年,吾等高呼面壁十年图破壁,不酬蹈海亦英雄;忆当年,吾等高呼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两百年;忆当年,吾等飞起一脚,欲将地球踢一窟窿。然无奈岁月匆匆,不知何时始,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而目视鸡脚咽口水而退后,而腹部微隆转眼入中年。地球依旧,月依旧,日依旧,风依旧,海棠依旧,杏花依旧,试问诸位,汝油腻否?
环顾周边,蓦然一惊。天地已换了模样。赵本山不上春晚多年,油腻否?朱军油腻,央视将其清理门户。茫茫宇宙,浩浩天下,油腻男何其众乎!人至中年,当扪心自问,何当避免成油腻中年男。问诸受油腻中年男困扰多年之仕女,庶几得其真经乎?
一为力避成赘肉过多之肥男。遥想某男当年,小青初嫁了!雄姿英发,玉树临风,谈笑间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元户。而其后,美豕肥牛鲜羊,大快朵颐,不亦乐乎!火锅边炉,奔腾激荡,各路美味入其肚,不亦快哉!啤酒红酒汽水健力宝,呼啸而入塞其腹,不亦妙哉!于浅斟慢酌间,于觥筹交错间;于双箸纵横驰骋于甘醇美味之间;于会须一饮三百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间,日积月累,肚腩日鼓一日,渐显规模。倏忽间,油腻之态初显。血压险矣,血糖险矣,尿酸险矣。值此油腻之际,当思别样人生。一减酒局饭局,二减饭量酒量,三作间歇性轻断食,四可常食素,五应多运动多流汗,庶几乎可去大肚腩,庶几乎或可唤回挺拔之身材。诚如此,则或可日与油腻男之号作别矣。诚如此,方能力避免成油腻中年男也。
二为学不止步。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则通达,若能时时反省,则将明达而行为无过错。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求学之余,尚须付诸实践。唐王贞白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进入忘我境界,入境甚深,浑然不觉时光之流逝,不觉节令之变化。宋李清照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一代才女李清照,于枕边放置诗书,闲时读之,顿觉人生烦忧俱消。萧抡谓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所谓一日不读书,口不清爽,诚哉斯言。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而不辍,方有源源不断之水充盈心智。学而不辍,方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人脑乃人体耗能最大之器官,多读书多动脑,能减大量累赘之肥肉。
三当多动。人至中年,往往好静。或竟日沉湎于新闻,或竟日沉湎于酒席,或竟日沉湎于新浪微博,或竟日沉湎于微信朋友圈。人至中年,激素水平下降。大剂量运动可让吾等减缓激素水平下降之速,使人青春长驻。或散步,或旅行,或垂钓碧江上,或樵采南山间,皆可舒缓身心,令青春常驻。
四勿沉湎于往事。中年已至,人生其路漫漫。悟往昔之不可悔,知来者犹可追。再创业,再创造,吾等尚能有所作为。年少时,为生存打拼。而今日,时光大把,尽可将往昔未读之书读完,将往昔未写之诗写完,将往昔未写之书写完,将往昔想做而未做之事做完。滴水穿石,绳锯木断。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若有心,尚可成或一大事或一中事或一小事也。
五勿好为人师。勿好言吾平生所走之桥多于汝所走之路,勿好言吾平生所食之盐多于汝平日所食之米。须知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信息时代,时空瞬间变换,信息集聚天量且变化万千。新时代有大舞台,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子曰:不困不启。好为人师,得人恼也!
六莫添堵予人。人至中年,经济上,情感上,生活上,莫添堵予人。力办能办之事,恪守独立自主原则;经济上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情感上不复杂,不旁逸斜出不袅娜多姿不此处省去一百二十五个字;生活上,将标准定低,莫与千万富翁试比高,应将目光投向遥远之非洲。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七要永葆好奇之心。永葆青春好奇之心。兴趣要广泛,天文地理,政史经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管世事变迁,永葆赤子之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葆灵动之气质,接天地之灵气,沐四季之精华。
八要保洁。少年之脏为洒脱不羁,中年之脏为实打实真脏。日日沐浴,可葆一身不油光。衣要勤洗,澡要常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惟有常冲洗,方能去异味,祛狐臭,还我清爽之气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有事,懒人常忽之。愿吾等远离油腻,敬爱女生,过好余生,发光此生,不负今生。诚如此,则真可力避成一枚油腻中年男也。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5 14:15:43 +0800 CST  

儿时的看电影趣事
文:罗浮长风

童年时候的家乡没有电视机,更别提放映机,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的单调。于是,放电影便成为乡村最大的乐事,深受广大阿公阿伯阿叔阿婶阿婆阿姐阿妹阿哥阿弟们的喜爱。多年后,乡村的露天电影,还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就像童年时候喜欢唱的那首歌一样,永远,永远,留存在心底,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地,轻轻地,深情地弹唱。
那个时候的那一天,因为有大小喜事东家儿子结婚西家儿子满月或逢年或过节或生产队哪个羔咩子上山偷砍树,就叫上电影队,那一晚的露天电影就开场。当然,每年差不多是过年前后各村各乡的电影特别多:还天神爷、公上天、接王爷……
“暗哺夜做电影啰!”这个消息不翼而飞。就如同饶客网网站站长詹荣富所说:“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但信息的传播速度,却不比现在差。”我记得小时候在离村庄颇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放牛时,我母亲要向我传递赶紧回家的消息,只需要通过三个人,声音就可以传到我的耳朵中。其传播的方式如下:我妈对第一个人说:“XXX,你帮吾传下子,叫泉洲赶紧回家!”第一个人再传播给第二个人:“YY Y,你帮吾传下子,糯姆讲喊泉洲猛猛转基背!”于是,接着,我就收到我母亲的信息,于是,赶紧拉着牛回家。有时,为了赶速度,我翻身骑上牛背,大喝一声:“驾!”那牛就半跑起来,屁颠屁颠的,往家的方向直冲而去!
当然,关于做电影消息的传播,有时会有误差。根据陈坑詹美莲回忆:“最记得,去赤堂,常走到半路,说没放 。跟着年青人们就会边走边说,‘赤堂战斗片,有人来,有人转’。”但石井的刘振权却非常的机灵,他每次想看电影,就会问在饶洋圩卖油锥的,会问放电影的人,得到的消息一般非常精准,换言之,刘振权很少去看白行战斗片。我比较惭愧,和明广、明武等,经常看白行战斗片。但精准的刘振权,对电影的内容也往往很难了解精准。他回忆道:“吾一夜去山前下楼看《程咬金照镜子》、《解放石家庄》,第二夜去大埔背看。大埔背也做同号介!”
自己村子做电影,我们早早就去号位了,放几张凳子、一张草席在那里,那里就是我的位子了。但到别的村子去看电影,慢到的,就占不到位子了。于是,有的爬到树岽看,有的爬到乡里的石牯墩看。那种种造型,我们都可以想象,有的是嫦娥奔月,有的是望穿秋水,有的是金鸡独立,有的是猴子探月……
看电影的路途充满艰辛。根据陈坑詹增就回忆:“记得做细仔时,又唔想读书,有时拎着小木凳赶10多里的路去别个乡里看电影。寒天时不感觉冷,热天时不感到热,在陌生的乡里,有人被狗追,有人掉进水塘,有人 ……回来看不清楚路。”根据陈坑詹国良的回忆:“还记得有一次,是我们的母校四中每年给岗下村放的福利电影吧,依稀记得那时已是高考冲刺阶段,与九村的几位同学冲完凉就往山坡下的岗下村晒谷坪跑去,大屏幕高高挂在晒谷坪边上,前面就是一个大池塘,那时电影已开始,我们只顾着抬头看电影,没留意到那池塘,扑通扑通几声,已有几个同学掉进池塘!其中一个高度近视的,连陷进塘泥里的皮鞋都不敢去掏,落荒而逃……。”有时也有人踩到人家的猪屎篮,难闻的味道让自己整个晚上看电影都不得安宁。
“ 社员同志们,电影要开始了,请大家人安静,请大家人安静落来!”大家以为电影要开始了,但往往却是大队书记的讲话:“哈,大家人哈,禾田好落农药了哈。”有的水平比较高的大队书记,还要长篇大论:“第一个问题呢,哈,吾唔使讲你兜人也会知,哈。第二个问题呢,哈,打第一个问题争唔多,哈。第三个问题,哈,暗晡子呢,重点来讲。哈,……”书记的讲话,讲得风云变色,吊子飞走。实在不是得人惜的讲话。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再补充一小点。哈。于是,终于,最后,电影开始了!
边看电影,我们边吃甘蔗。记得当年,我和明广等到八丝楼看电影时,族兄东生哥都会给我们几个各买一节甘蔗。多年以后,我还是感谢他!东生哥经常表扬我有礼貌,批评另外的几个人,说:“哼!他们几个经常直呼我名,气死老夫也!不给他们买蔗吃!”
那么多人集中在一起看电影,小便实在是一个问题。但却是一个值得回忆的问题。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是晒谷场旁边密密麻麻放置的几十只尿桶。当大家一齐拉开闸门高歌一曲时,其与电影的声音、人群的嘈杂声混在一起时,其声音与当年的稻香与青蛙声交杂在一起,总是那么令人难忘。热闹的声音使人忘记了饥饿,也让人忘记了劳作后的疲劳。多年以后,当年那种晒谷场尿桶边的酣畅痛快与洒脱豪迈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犹如当年养的打铁姐,其美丽的样子,今日的任何一种鱼也难以企及了。
有一个书法家随便写下:“不能随处小便”,另外一个人就通过剪裁,将其变成“小处不可随便。”八角楼詹国良写道:“我记得有次跟高中几个同学去本支楼看电影,看一半内急,大伙一起去找地方解决,寻寻觅觅找到一家小砖房,料想应是最佳地点,于是黄河大合唱开始,谁知一陈大雨点直冲我们身上泼来,伴着一老伯骂声:叼呀咪,你们把我的屋冲倒了!搞得我们半程刹车,夺路而逃……。”
看电影的过程,有时也缺少安全感。根据石楼高照老师的回忆:“小时候去盘石楼老楼天神爷坪看电影,快到中场休息的时候,不知谁惊叫一声‘鬼来了’,不明就里的大家夺路狂奔,但跑了一段才回过神来,自己并不知发生什么事,但突然发现,鞋子不见了一只,脚下穿的是一只老人家的剑鱼鞋。”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往往险象横生。根据赤棠詹敬川的回忆:“看完三场电影回来,已是三更半夜,几个小伙伴共用一支米息米息的手电筒,走过一片坟场,以为松了口气,突然遇见一老妇人送‘飙送’出来,那阴阴的火,那勾魂的香烛发散出来的恐怖的香,头发霎时竖起来……。”石楼的詹高照老师讲到:“有一年七月半晡去水西看电影,回去手电电灯泡突然烧了,用皮带磕了好久,终于亮了起来,赶紧往家赶,但不幸还是烧掉了,就一遍一遍打着打火机,因为是七月半夜,是鬼出来活动的高峰时节,特别阴森。突然,游凤岗山坡上走出一个黑影,忽大忽小,忽左忽右,我们几个头皮发麻……。大家的脚都有些发抖,走路都很有艺术造型了。最后,大一点的伙伴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瘸腿的老头!我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脚才开始伸直走路。差点吓死人!”
健子牯看电影相对比较自由,妹子嫲看电影就没有那么自由了。家长往往要管束,但这管束,也阻挡不了妹子嫲看电影的脚步,尽管过程曲折,仍然勇往直前。根据陈坑詹福秀回忆:“我小学二年级时去井头看电影,我妈不让我去我偷偷带着牵着我妹妹背着我弟弟去。当时放的是《春草闯堂》,电影记得不太清楚了。有件事情我印象特深刻:看电影时我买了三个柿子一人一个,我弟没两口就吃完了,吃完后抢了我妹的半个柿子后把我的那个柿子全抢去吃了。当时我越想越委屈,当场就大哭。电影散场后回到村里,门也给我妈栓住了;怎么叫都没人理我。没办法从地上捡了根棍子,爬上铁门顶。一点一点把门栓给我弄开了。”
但健子牯也不是想看就能看,有时也要欺骗家里偷偷溜出去看。 记得有一次,水西做电影。家里不让我去看,我就偷偷地溜出去与小伙伴一起去看。电影结束时,已经很晚了。害得我父亲款着船灯到处找人。最后,父亲在遊凤岗的路上把正在回家的我找到。
那个时候,有室内电影院,但要收费。有的人为了看免费的电影,还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如饶客网友作田人回忆说:“吾有一次去饶洋电影院无钱买电影票,翻墙入去,结果一脚踏无好,跌半死。”对于我们广大社员同志及其他们纯朴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最喜欢露天电影。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露天电影?那么怀念露天电影?对此,陈坑詹增就的评论恐怕是精准的:“其实,露天电影带给大家人许多美好的回味,恐怕不仅仅是怀旧。更重要的,是在观看露天电影时,大家幕天席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家园的感觉更浓了。这种氛围,现在己找不到了。”
童年时候老家看电影趣事 詹泉洲执笔整理 童年时候的家乡没有电视机,更别提放映机,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的单调。 于是,放电影便成为乡村最大的乐事,深受广大阿公阿伯阿叔阿婶阿婆阿姐阿妹阿哥阿弟们的喜爱。 多年后,乡村的露天电影,还深刻地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 就像童年时候喜欢唱的那首歌一样,永远,永远,留存在心底,在岁月的长河中,轻轻地,轻轻地,深情地弹唱。 那个时候的那一天,因为有大小喜事东家儿子结婚西家儿子满月或逢年或过节或生产队哪个羔咩子上山偷砍树,就叫上电影队,那一晚的露天电影就开场。 当然,每年差不多是过年前后各村各乡的电影特别多:还天神爷、公上天、接王爷…… “暗哺夜做电影啰! ”这个消息不翼而飞。 就如同饶客网网站站长詹荣富所说:“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但信息的传播速度,却不比现在差。 ”我记得小时候在离村庄颇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放牛时,我母亲要向我传递赶紧回家的消息,只需要通过三个人,声音就可以传到我的耳朵中。 其传播的方式如下:我妈对第一个人说:“XXX,你帮吾传下子,叫泉洲赶紧回家! ”第一个人再传播给第二个人:“YY Y,你帮吾传下子,糯姆讲喊泉洲猛猛转基背! ”于是,接着,我就收到我母亲的信息,于是,赶紧拉着牛回家。 有时,为了赶速度,我翻身骑上牛背,大喝一声:“驾! ”那牛就半跑起来,屁颠屁颠的,往家的方向直冲而去! 当然,关于做电影消息的传播,有时会有误差。 根据陈坑詹美莲回忆:“最记得,去赤堂,常走到半路,说没放 。 跟着年青人们就会边走边说,‘赤堂战斗片,有人来,有人转’。 ”但石井的刘振权却非常的机灵,他每次想看电影,就会问在饶洋圩卖油锥的,会问放电影的人,得到的消息一般非常精准,换言之,刘振权很少去看白行战斗片。我比较惭愧,和明广、明武等,经常看白行战斗片。但精准的刘振权,对电影的内容也往往很难了解精准。他回忆道:“吾一夜去山前下楼看《程咬金照镜子》、《解放石家庄》,第二夜去大埔背看。大埔背也做同号介!”
自己村子做电影,我们早早就去号位了,放几张凳子、一张草席在那里,那里就是我的位子了。但到别的村子去看电影,慢到的,就占不到位子了。于是,有的爬到树岽看,有的爬到乡里的石牯墩看。那种种造型,我们都可以想象,有的是嫦娥奔月,有的是望穿秋水,有的是金鸡独立,有的是猴子探月……
看电影的路途充满艰辛。根据陈坑詹增就回忆:“记得做细仔时,又唔想读书,有时拎着小木凳赶10多里的路去别个乡里看电影。寒天时不感觉冷,热天时不感到热,在陌生的乡里,有人被狗追,有人掉进水塘,有人 ……回来看不清楚路。”根据陈坑詹国良的回忆:“还记得有一次,是我们的母校四中每年给岗下村放的福利电影吧,依稀记得那时已是高考冲刺阶段,与九村的几位同学冲完凉就往山坡下的岗下村晒谷坪跑去,大屏幕高高挂在晒谷坪边上,前面就是一个大池塘,那时电影已开始,我们只顾着抬头看电影,没留意到那池塘,扑通扑通几声,已有几个同学掉进池塘!其中一个高度近视的,连陷进塘泥里的皮鞋都不敢去掏,落荒而逃……。”有时也有人踩到人家的猪屎篮,难闻的味道让自己整个晚上看电影都不得安宁。
“ 社员同志们,电影要开始了,请大家人安静,请大家人安静落来!”大家以为电影要开始了,但往往却是大队书记的讲话:“哈,大家人哈,禾田好落农药了哈。”有的水平比较高的大队书记,还要长篇大论:“第一个问题呢,哈,吾唔使讲你兜人也会知,哈。第二个问题呢,哈,打第一个问题争唔多,哈。第三个问题,哈,暗晡子呢,重点来讲。哈,……”书记的讲话,讲得风云变色,吊子飞走。实在不是得人惜的讲话。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再补充一小点。哈。于是,终于,最后,电影开始了!
边看电影,我们边吃甘蔗。记得当年,我和明广等到八丝楼看电影时,族兄东生哥都会给我们几个各买一节甘蔗。多年以后,我还是感谢他!东生哥经常表扬我有礼貌,批评另外的几个人,说:“哼!他们几个经常直呼我名,气死老夫也!不给他们买蔗吃!”
那么多人集中在一起看电影,小便实在是一个问题。但却是一个值得回忆的问题。那个时候的露天电影,最让人难忘的是晒谷场旁边密密麻麻放置的几十只尿桶。当大家一齐拉开闸门高歌一曲时,其与电影的声音、人群的嘈杂声混在一起时,其声音与当年的稻香与青蛙声交杂在一起,总是那么令人难忘。热闹的声音使人忘记了饥饿,也让人忘记了劳作后的疲劳。多年以后,当年那种晒谷场尿桶边的酣畅痛快与洒脱豪迈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犹如当年养的打铁姐,其美丽的样子,今日的任何一种鱼也难以企及了。
有一个书法家随便写下:“不能随处小便”,另外一个人就通过剪裁,将其变成“小处不可随便。”八角楼詹国良写道:“我记得有次跟高中几个同学去本支楼看电影,看一半内急,大伙一起去找地方解决,寻寻觅觅找到一家小砖房,料想应是最佳地点,于是黄河大合唱开始,谁知一陈大雨点直冲我们身上泼来,伴着一老伯骂声:叼呀咪,你们把我的屋冲倒了!搞得我们半程刹车,夺路而逃……。”
看电影的过程,有时也缺少安全感。根据石楼高照老师的回忆:“小时候去盘石楼老楼天神爷坪看电影,快到中场休息的时候,不知谁惊叫一声‘鬼来了’,不明就里的大家夺路狂奔,但跑了一段才回过神来,自己并不知发生什么事,但突然发现,鞋子不见了一只,脚下穿的是一只老人家的剑鱼鞋。”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往往险象横生。根据赤棠詹敬川的回忆:“看完三场电影回来,已是三更半夜,几个小伙伴共用一支米息米息的手电筒,走过一片坟场,以为松了口气,突然遇见一老妇人送‘飙送’出来,那阴阴的火,那勾魂的香烛发散出来的恐怖的香,头发霎时竖起来……。”石楼的詹高照老师讲到:“有一年七月半晡去水西看电影,回去手电电灯泡突然烧了,用皮带磕了好久,终于亮了起来,赶紧往家赶,但不幸还是烧掉了,就一遍一遍打着打火机,因为是七月半夜,是鬼出来活动的高峰时节,特别阴森。突然,游凤岗山坡上走出一个黑影,忽大忽小,忽左忽右,我们几个头皮发麻……。大家的脚都有些发抖,走路都很有艺术造型了。最后,大一点的伙伴走近一看,原来是个瘸腿的老头!我们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脚才开始伸直走路。差点吓死人!”
健子牯看电影相对比较自由,妹子嫲看电影就没有那么自由了。家长往往要管束,但这管束,也阻挡不了妹子嫲看电影的脚步,尽管过程曲折,仍然勇往直前。根据陈坑詹福秀回忆:“我小学二年级时去井头看电影,我妈不让我去我偷偷带着牵着我妹妹背着我弟弟去。当时放的是《春草闯堂》,电影记得不太清楚了。有件事情我印象特深刻:看电影时我买了三个柿子一人一个,我弟没两口就吃完了,吃完后抢了我妹的半个柿子后把我的那个柿子全抢去吃了。当时我越想越委屈,当场就大哭。电影散场后回到村里,门也给我妈栓住了;怎么叫都没人理我。没办法从地上捡了根棍子,爬上铁门顶。一点一点把门栓给我弄开了。”
但健子牯也不是想看就能看,有时也要欺骗家里偷偷溜出去看。 记得有一次,水西做电影。家里不让我去看,我就偷偷地溜出去与小伙伴一起去看。电影结束时,已经很晚了。害得我父亲款着船灯到处找人。最后,父亲在遊凤岗的路上把正在回家的我找到。
那个时候,有室内电影院,但要收费。有的人为了看免费的电影,还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如饶客网友作田人回忆说:“吾有一次去饶洋电影院无钱买电影票,翻墙入去,结果一脚踏无好,跌半死。”对于我们广大社员同志及其他们纯朴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最喜欢露天电影。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露天电影?那么怀念露天电影?对此,陈坑詹增就的评论恐怕是精准的:“其实,露天电影带给大家人许多美好的回味,恐怕不仅仅是怀旧。更重要的,是在观看露天电影时,大家幕天席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家园的感觉更浓了。这种氛围,现在己找不到了。”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02:38:53 +0800 CST  
草鞋漫谈
文:罗浮长风

旧时,饶平客家地区的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经常穿着草鞋。
草鞋,就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鞋。古称为“蹻”。刘熙《释名•释衣服》:“蹻,草履也……”。据说草鞋是张果老发明的。相传古时有一穷老汉叫张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为生。由于赤脚上山,双脚经常被扎得鲜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稻草做鞋。开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脚,但散乱的稻草容易断,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后来,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细的草绳,一根根地缠在脚上,这样虽好一些,但缠起和脱掉都费时间。此后,他又经过改进,把稻草编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草鞋也和木屐一样,流传的时间久,使用的地区广。但饶平客家草鞋却有其自己的特色。先说草鞋的制作。制草鞋,饶平客家地区俗称“打草鞋”。先选取新鲜有韧性稻草,放在水里浸软,晾干后编绞成拇指粗的绳子,再据大小需要,用麻线穿织成像鞋一样鞋底,再加上前后左右萦环。这一操作过程需用木片和木棒压打,故俗称“打草鞋”。鞋底制成之后,再用麻绳穿紧即成。
草鞋成本低,穿着轻便。过去,饶平客家地区许多苦力挑夫,为谋生计,就常穿草鞋。有钱人,如父或母死了,也必须穿秆草鞋,披麻服、扶孝杖治丧。否则,被斥为失礼教。
我父亲13岁的时候,我爷爷就去世了。全家的重担,就压在了我父亲的身上。为了维持家人的生存,我父亲穿着草鞋,走上了担高陂的道路。行程经常达100多公里。他挑东西时,就是穿着草鞋,一步步,一滴滴汗水,完成了艰难的跋涉。我们的饶平客家先民,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生存了下来,繁衍了下来。
九村的詹浩健,对旧时饶北但高陂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以前有些穷家人没钱买灯盏照明,住在山里的村民就地取材,到深山去砍下可以做篓用的细长竹子,去掉竹枝叶子,把竹子锤破,再把成捆竹子放到水里浸泡几天几夜,拿起来晾干,根据需要,可以一根或几根点燃得到亮光,可以插在墙上,拿在手中,燃烧时会带有噼噼啪啪的声音,赶走蚊虫,是一种煤油灯还没发明前的常见照明工具。据老辈人讲,担高陂时凌晨出发,天没亮,就是拿着一把‘贞子火’出发,行走山间,队伍很长时,形成一条火龙,吓走野兽劫匪十分有用。”想当年,我的父亲十三岁就开始担高陂。在这个点着“贞子火”夜间行进的担高陂的队伍中,一定有我的父亲,“贞子火”照着父亲稚嫩的脸、年青的脸、中年的脸,引导着和我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饶北的乡亲们。每每想起十三岁就开始担高陂的父亲,想象他那瘦弱而又孱弱的双肩,挑着上百斤的东西,肚子瘪瘪的,穿着草鞋,艰难地走在通往高陂的路上,就忍不住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草鞋凝聚着心血和劳动,草鞋能够表达情谊和情义。请看饶平客家歌谣:“一只草鞋四条索,阿妹打鞋给哥着。只要阿哥感情好,不教阿哥打赤脚。”(《一只草鞋四条索》)这一首民歌,反映了我老家人民纯美的感情。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纯美感情的珍视。
不要说穿草鞋的就一辈子要穿草鞋。历史上,刘备从卖草鞋到坐拥江山。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叔叔。刘胜没有做皇帝,十几代繁衍下来,早就没有权势了。刘备的爹当过小官,但死得早,所以刘备沦落到“织席贩履”。落到卖草鞋的田地。但通过努力,刘备走向了成功。
红军长征的时候,红军战士也是穿着草鞋完成万里长征的。有的红军战士,长征时,穿坏了五六十双草鞋。这就是广为人们传诵的“红军鞋”,它伴随中国工农红军走过了长征中的千难万险,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走出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进步,草鞋作为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了历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高贵品质,正是国家发展、壮大所需要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不可缺少的。
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实用价值,多为人们旅游纪念和怀旧悦耳之用。这种珍贵的草鞋文化,曾一度有失传的危险。但近来。草鞋又慢慢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对于当代消费者来说,草鞋是一个历史,是一种回忆,出于这样的感情诉求,很多人愿意尝试购买。工艺草鞋是民间传统工艺,本身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满足了消费者在鞋文化上的个性追求以及“反时尚”潮流。对于习惯了追求“牌子+料子”,看重“颜色、款式+时尚”的消费者来说,返璞归真成了不少都市人新的消费时尚。于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草鞋,成为不少现代青年的最爱。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02:47:22 +0800 CST  
洋较墟八仙传
文:罗浮长风

在饶平客家话中,也喜欢在一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上“仙”字,如饶洋洋较埔村,曾经就有不少人的名字后面被冠以“仙”字,以显示某个人在某个方面的行为特征。如“耀仙”、“梓桐仙”、“昭轩仙”、“昭果仙”、“海涛仙”、“尚友仙”、“锅头仙”等,这些称呼没有恶意,是乡人对他们的一种亲切的称呼,“仙”中隐约地透露出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超强特征,也反映了乡人对他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的肯定。
如“耀仙”是我的族伯,他在算命方面很有一套。记得小时候,他给我算命,算出的命很好,让我高兴了好几天,过了几天他又跑到我的家里来更正,说当时把日辰看错了,让我空欢喜了一场。听说当年被打在社会底层的一代名师刘步升老师在捡猪屎的时候,来到我村,让“耀仙”给他算命,“耀仙”掐指一算,说你很快就要翻身了。果然不久,步升老师平凡昭雪,得以恢复公职,据说还专门买了一点礼物到他家来感谢他。后来我为此事问过步升老师,含蓄地问:“老师您认识俺村的算命的耀伯吗?”步升老师含蓄地回答道:“认识认识!”
“尚友仙”在我的乡人中,是属于口才极好的人。他读了不少书,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特别是对《三国演义》倒背如流,所以被人称为仙。“尚友仙”壮年去世,属于英年早逝,十分可惜。据说是看着报纸睡过去的。也许看多了世代的兴衰,也许累了想休息里了,他睡着与大家再见!
韶仙是我的叔伯兄长。他的特点是窍神好。他能够用菜盎制作音箱,让收音机里传出的声音十分富于立体感。他能够修收音机。面对哑声的收音机,他能够用螺丝刀东敲敲西戳戳,一下子,收音机就能从退休状态进入工作状态了,让家人眉开眼笑。真的有本事!
“海涛仙”是我很敬重的一个人,我叫他海涛哥。他属于多才多艺的人。懂医学,懂风水地理,懂阴阳,说话很斯文,为乡亲们做了大量的好事,你不得不佩服。
“昭果仙”是我的族叔,我叫他昭果叔。他之所以被称之为仙,应该跟他当年在新丰墟做猪仔贩有关。他向人家介绍的猪仔,只只漂亮,只只长势好,让人佩服。他通晓世事人情,经常主持房亲乡亲的的红白事,关心乡里中的集体事务,做了大量的好事,属于乡里老大的角色。昭果叔长得气宇轩昂,玉树临风,为人说话幽默,性格乐观,因此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故进入吾村仙班。
“锅头仙”,我称他为锅头叔。他曾经被作为老农派到梅县指导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他在品茶方面,也很有一套。锅头叔是我家的常客。他来,我父我兄即以茶相招待。品尝着这美味的西岩茶,锅头叔禁不住微微闭起双眼,充满感情分地声音响亮地赞叹道:“好茶好茶!”然后,轻轻抱着我家装茶的茶葫芦,神情地看着它,说:“这真是一个宝葫芦啊!”锅头叔以老农的身份,以对茶的独到理解,进入我乡“仙班”。
“昭轩仙”是我的族叔,他数学很好,心算方面也十分厉害,面对一大堆数字,人家正拿起算盘噼里啪啦地打起来,他已经把答案告诉人家了;人家算东西念念有词刚开始,他已经三下五除二不管三七二十八地把结果拿出来;人家刚要掐起手指头来算帐,他摇动两下屁股张开三次嘴巴闪一次目珠已经说出了结果,而且还分毫不差,让人不得不服。我小时候在剃头铺剃头,经常听到他和猫子芬叔在剃头铺里就某些问题拗得面红百抓嘴濑鼻泡几乎要动起手来。当时,猫子芬叔蹲在剃头凳上,随着激动的感情,他又不时蹲着从剃头凳岽跳到剃头凳下,又从剃头凳下跳到剃头凳岽。其捍卫真理的执着性,让人感到几分宗教的迷狂。这两个人慢出生三十年,都有可能是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甚至可以与奥巴马一起竞选美国总统。昭轩叔以大拗、速算神速而进入吾乡仙班。
“昭炽仙”是乡间文人,在一家小学任教,后来被错划为右派。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也参加各种劳动,说话慢条斯理。小时候喜欢给我们讲故事,而且是边讲故事边卖油锥。正当大家人听到起劲的时候,他老人家突然刹住,然后托长音说:“大家人交关两粒油锥啊!”呵呵,买了油锥,他又继续讲下去了。以是也进入我村仙班。
想当年,我乡人中能人很多,有个性的能人很多,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旺极一时,个个名重一方。在上到上饶柏子桥,下到新丰圩的方圆十多公里的土地上,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02:56:30 +0800 CST  
儿时的饶北灯盏
文:罗浮长风

灯盏,用于照明的工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到了六朝时期,灯盏的造型已经基本定型为油盏、托柱、承盘三个部分。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灯盏,出现了将托柱做成熊的造型,并在承盘下安三个兽形或者是蹄形足。南朝的灯盏大多无足,而托柱变得很高。进入经济高度发达的唐代,灯盏作为实用兼装饰物而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唐代常见的造型为碗碟状,内壁有一圆环。宋代由于陶瓷业的发达,各个窑口都有各具特色的陶瓷灯盏继续着盛世的辉煌。西夏也盛产灯盏,西夏人普遍使用各种植物油作燃料来照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油灯。可以说,灯,灯盏,陪伴着人类一路走来的漫长的文明时光。
古代典籍中留下了许多对于灯的摹写和赞美。如《楚辞》云:“兰膏明烛华灯错。”如《淮南子•万毕术》曰:“取蚖脂为灯,置火中,即见诸物。”如《王子年拾遗记》记曰:“昔秦始皇为冢,敛天下环异。于海中作玉象鲸鱼,衔火珠为星,以代膏烛,光出墓中,精灵之伟也。”如王筠《咏灯乐》诗云:“百华耀九枝,鸣鹤映冰池。”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庾信还专门为灯作赋,内中有句云:“烬长宵久,光青夜寒。秀华掩映,蚖膏照灼。动鳞甲于鲸鱼,焰光芒于鸣鹤。蛾飘则碎花乱下,风起则流星细落。”赋中将灯写得非常的漂亮,非常的富有诗意。
饶北人现在家里都用电灯照明。而我们小时候的饶北老家,还没用上电,晚上照明很多人家还是用灯盏作为主要照明用具。陈坑詹增就回忆道:“早时,农村里的煤油灯是不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芯,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后来的灯盏是带灯罩点番子油的,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能使用灯盏的家庭还是不错的。不少贫穷的家庭连灯盏都买不起。正如九村詹浩健所说:“以前有些穷家人没钱买灯盏照明,住在山里的村民就地取材,到深山去砍下可以做篓用的细长竹子,去掉竹枝叶子,把竹子锤破,再把成捆竹子放到水里浸泡几天几夜,拿起来晾干,根据需要,可以一根或几根点燃得到亮光,可以插在墙上,拿在手中,燃烧时会带有噼噼啪啪的声音,赶走蚊虫,是一种煤油灯还没发明前的常见照明工具。据老辈人讲,担高陂时凌晨出发,天没亮,就是拿着一把‘贞子火’出发,行走山间,队伍很长时,形成一条火龙,吓走野兽劫匪十分有用。”想当年,我的父亲十三岁就开始担高陂。在这个点着“贞子火”夜间行进的担高陂的队伍中,一定有我的父亲,“贞子火”照着父亲稚嫩的脸、年青的脸、中年的脸,引导着和我父亲一样艰辛劳作的饶北的乡亲们。每每想起十三岁就开始担高陂的父亲,想象他那瘦弱而又孱弱的双肩,挑着上百斤的东西,肚子瘪瘪的,艰难地走在通往高陂的路上,就忍不住满眼的泪水夺眶而出!
白天劳作,一到晚上,人们冲完凉后,款着船灯或捏着手电筒,就开始串门了。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大家在谈着世情,谈着古老的往事,谈着远方的趣事。细子人在唇头坐着听。在倾听中,细子人听到了《三国》,听到了《水浒》,听到了《西厢》,慢慢地懂得了人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就要在家里学习。在昏黄的灯盏发出的灯光的下面,多少饶北学子,在勤奋地读书、写字,做题。灯盏里的油慢慢地减少,我们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大起来了。很多人才,就是从晚上灯下的苦读中诞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往昔岁月的饶北人,是如何苦读的;让我们走进赤棠詹敬川的心灵世界,回味那时的读书岁月:“记得读初中时,晚上一个人住一间古楼,左邻右舍全是没住人的‘荒间’,晚上一个人在二“棚”就着一支昏黄的灯盏子火读书,有时看小说看至凌晨一两点,三棚除放柴火外还放着舅婆出嫁时带来的嫁妆一副寿材,吹灯上床睡觉后,透过窗户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格外荒凉!加上许多土楼恐怖故事……为壮胆,一个十三四岁的懵懂少年,自书一副毛笔横幅,贴在书桌上面黑漆漆的墙上,勉励自己当为振兴家国而自强,真是‘少年壮志敢拿云’!就这样度过了平静而又美好的初中时光……时至今日,每当夜深人静回眸往昔,那灯、那月、那夜景象,不时在心海脑幕中低徊萦绕……”
类似敬川兄弟苦读的经历,我也有。记得当时,我在楼上读书,点的是大灯盏,是家里人为照顾我而给我用的。经常性的,实在太累了,经常性地,头趴在桌子上不知不觉地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母亲上楼,把我叫醒。然后又心疼地催我早睡。就是因为煤油贵,为了节省,为了不浪费煤油资源,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经常是早上五点多钟,我已经出现在小溪旁边晨读了。
那时的家乡蚊子特别的多。由于人住的屋子的旁边,也是猪牛鸡鸭鹅的家,因此,蚊子的活动十分猖獗。黄昏时节,我父亲是经常性地在牛栏里点着火把,烧蚊子;有时是我二哥烧蚊子;有时是我烧蚊子。烧蚊子的感觉真好!噼里啪啦的!大片大片的蚊子被火烧了之后,散发出一种很奇怪的香味。这种香味闻起来很舒服,有时禁不住要吸一口。我想,这里面有人类对吸血鬼蚊子的复仇心理在里面。反正,我很喜欢到牛栏烧蚊子。烧了蚊子,牛高兴了!鸭高兴了!鸡高兴了!我们人也高兴了!蚊子少了,对我们的骚扰少了,我们能不高兴吗?!但是,那个时候的蚊子特别的多,是烧不完的。晚上在楼上读书,一阵阵一只只的蚊子或密集或稀疏或集中优势兵力或单兵突击地对夜读的我轮番发动攻击。真是烦都烦死了!蚊子真的好得人恼啊!记得有好多次,夜读的我,被蚊子骚扰得坐立不安。于是,我想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双脚上套上一只装肥料的空蛇皮袋,然后将绳子将蛇皮袋捆上。然后,将枕巾将自己的头包住,只留下两只眼睛。蚊子很失望地在蛇皮袋的旁边发出绝望的嚎叫,而我也很得意地大声地读书。恶狠狠地瞪着这些仇人般的蚊子,狠不得将这些可恶的蚊子变成灰。
复仇之战很快光临了!我故意将蚊帐全部撩起,故意地让大批诡计多端的蚊子提前潜伏进我的床里。当我侧视这些瞪红双眼准备对我下手的蚊子,正一只一只地潜伏到我的床里时,我就在掐算着10点到了没有。到了,我就睡了!好了!10点到了,睡了。
复仇之战开始了,我轻手轻脚地将蚊帐全部罩上。然后,我做好了睡觉前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点亮那配置着侧边开有口子的灯盏缸的灯盏,撩起蚊帐的一个口子,轻轻地爬上床去,然后,将蚊帐封密。一场世纪复仇之战开始了!只见我睁着一双血红的眼睛,怀着像对侵华小日本一样的无比仇恨的心情,将灯盏缸的侧边,对着一只停在蚊帐上的自鸣得意的鼓着肚子的蚊子“啪”的一声按下去。“慈”的一声,蚊子死在了里面,然后发出了一阵肉香,那感觉很有成功感,感觉很奇妙!然后,再对着下一只停在蚊帐上的自以为是的肚子鼓鼓的蚊子按下去。“慈”的一声,蚊子死在了里面,然后发出了一阵肉香。然后,我的眼睛没有那么红了!大家不要怀疑我的人性。卿本善良,长得很瘦很瘦,本来骨头多肉少体内血液存量就不丰富,哪里经得起这些蚊子的半夜偷食啊?!哪里经得起这些明火执仗地打劫的家伙的明抢啊!
童年的岁月,灯盏陪伴着自己夜读,到了少年,再到考上大学。家里人为了我的前途和出路,一家人点着小灯盏,把大灯盏让给我,我感恩。在那漫漫长夜中,感谢灯盏陪伴着我,走过了那一段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岁月。感谢灯盏发出的光明,让我永远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那帮助我收拾了一批又一批蚊子的灯盏及其灯盏缸,怀着深深的敬意。下次回家,找一找以前用过的灯盏缸,来一场心灵的对话吧。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03:00:53 +0800 CST  
儿时老家的灶头
文:罗浮长风

灶头是我饶平客家人家日常生活中的一出重头戏。盖房子的时候,灶头是围棋收关的一着。房子的整个轮廓已经形成,主人满怀着成功的喜悦,请来泥水匠,砌一座或者两座灶头。灶头旁摆满了砖块,泥水匠用一把薄薄的泥刀,沾上水泥,垒出灶头的毛坯。方方正正的灶口,砌到与一般人坐到拔秧凳的位置相齐。一个灶头最重要的是烟囱安置的好坏,笔直,通畅,顺着墙角直通房顶,做饭时一缕青烟顺着烟囱袅袅升到村庄上空。烟囱如果不笔直,容易引起堵塞从而影响灶头的运作功能。因此,师傅们在此下了十足的工夫。灶头在泥水匠的巧手中很快完成了。泥水匠娴熟地给它涂上白石灰,它黝黑的面容忽然变成了雪白,一座新灶头呼之欲出了。在大灶头上方的墙壁上,师傅还用最灵巧的办法,设计并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实用的可以用来插上香烛的小插插,可以供屋子的主人在这里供奉灶神。
灶头刚建好就可以验收了。主人把两口新锅安到灶眼里,放上水,烧开。新灶头果然好使,才一会儿工夫,灶头上就冒出了热气,开水“噗噗”直响。主人拿出最好的茶叶,用锅里的开水,冲出一壶好茶,请师傅喝茶,大家一边品尝着茶,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新灶,一副无比安逸的神态。晚上,主人就留泥水匠用饭,新灶头上炒出一个个热菜。灶头还带着石灰的清香。
大灶头一般用来炒菜、焖饭、熬番薯叶、炊粄、暖水、酿酒等,小灶头一般用于日常煮饭。就是从这样的灶头,飘出了被人吟唱无数的炊烟。童年的我们,在这里烧火、著饭,火苗扑哧扑哧地笑,火焰踢踏踢踏地跳,使我们的童年洋溢着无比的生命的热情和喜悦。这里,总能唤起我们对美好童年时光的回忆。这里与温饱、与美味、与年糕、与开心、与失望与希望连在一起,这里,又是如此地激发起人们的劳动的激情和创造的激情,这里,与祖母、与母亲的温情连在一起。
用大灶头焖饭,是我们童年时代的一大喜悦。在那艰苦的岁月里,由于物资的匮乏,我们经常都是饱一顿饥一顿,而焖饭,也成了家里的奢侈,成了孩子们长久的等待。而当家里的人焖饭的时候,我们又是如此地渴望那美味的锅巴,喜欢那种脆,喜欢那种香,喜欢那种脆蹦蹦焦香香的感觉。因此,我们这些小孩,往往趁着大人们不备,偷偷地在灶头里再塞进一小束柴,然后躲到一边窃笑。当母亲打开锅盖的时候,那股热腾腾的香气中夹杂着的焦香,见证着我们的阴谋诡计得到了实现,于是嘴边挂着得意的微笑。
用大灶头制酒的时候,简直就是我们小孩子的节日。当酿酒师傅将酿酒器具安好,当灶里的火烧起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的心里,就激起了对美味的期待。当香甜甜的米酒从酿酒器的嘴巴咕咕咕咕地流淌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口水就禁不住地会从嘴边流出来。大人们是不准我们喝酒的,但给一点我们品尝一下,是可以的。于是,品尝的念头和期待,就一直会在开始酿酒的时候开始。
在小灶头前烧火煮稀饭,劳动较为简单,但就是在如此简单的劳动中,我们也要挖掘出一些乐趣来。比如说,我们会把长豆米剥出来,并用针线牵引将其串成串,打好结,丢进锅中。当稀饭熟的时候,长豆米也就熟了。当嘴巴里嚼着香喷喷的长豆米的时候,对饥饿的恐惧被赶走了一半,对绿精精的用很少的米熬出来的米汤,也陡然多了几分热爱。
灶头前,是我们旧时饶平客家妇女的重要工作场所。她们的一辈子,也就与灶头紧紧相连。早上天蒙蒙亮的时候,她们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擦灶台,然后,打开锅盖,在水缸里舀一些水,倒进锅里,然后把火烧起。当水温热的时候,她们就会把碗筷放进去进行清洗。然后,她们洗锅盖。然后把锅里的脏水舀掉,换掉大灶头耳盎里的水,倒进干净的清水,并盖上盖子。接着是洗番薯,把番薯放进锅里,倒进一点水。然后开始烧火。然后小灶头也开始烧火烧开水,接着开始煮稀饭。到咸菜缸里拿出几条咸萝卜,切成丝,拿出一个鸡蛋,打开,倒进碗里,再将萝卜丝倒进碗里,搀和起来,然后再倒进去一点水,然后再搅拌,然后放进锅里,放在番薯的上面,然后盖上盖子,然后在锅盖旁边围上灶台布,以防蒸汽跑出来,然后再烧火。当太阳从山边露出笑脸的时候,男人们起床了,接着孩子们起床了,他们到耳盎里舀一些烧水洗脸。然后,男人们打开大门,挑起尿桶,去看田去了,去看园去了,去给蔬菜浇水去了。接着,稀饭熟了,番薯也熟了。男人们回来了。然后提起煮稀饭的锅,放在小灶头的另一个灶眼上。然后,用另外一个锅盛进水,准备猪食。男人们揭开锅盖,那扑面而来的是热腾腾的香喷喷的气息。男人们孩子们开始吃番薯了,番薯很热很烫,他们边吹着气,边一口口地吃着。接着吃点稀饭。接着出工干活了。一天到晚,妇女们围着灶头不停地转,所以,以前,有的人问一个老年的妇女,走过多少地方。那个妇女说,我一天到晚都是在灶头前和灶头背行踏。她们,我们这些饶平客家的以前的妇女们,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可以说是付出了整个青春,付出了整个一生。因此,清明扫墓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回家,看一看长眠在地下的她们。因此,过年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了领上老婆和孩子,看看自己年老的双亲。
灶头是朴素的,是写实的,但也是神秘的。在我老家,以前每家每户的大灶头的前面,都供有灶王爷也即司命公。在很多家庭,老人们在每月的初一或者十五,要给司命公上香,祈求全家平安。当缭绕的香烟弥漫在屋子里的时候,我们也仿佛与神灵对话,与未来对话。思绪顿时飘得很远飘得很高。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每家每户的司命公就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他所在家庭的情况。为了使司命公在玉皇大帝面前讲自己的好话,每家每户都要在那一天用献祭酒食上烟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它。从管理层面上说,玉皇大帝实行的是平面管理,把那么多的灶神指派到每家每户,时刻监视着每家每户的一举一动,简直成了安插在每家每户的特务神,在帮助封建时代培养良民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这一种平面管理,使得玉皇大帝在深刻掌握着人间动态的同时,也耗费了大量的心力,说玉皇大帝日理万机不过分呀。
灶头,见证着我饶平客家人祖祖辈辈的生活的艰辛和坚韧;灶头,也折射出我饶平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留恋家乡的灶头。什么时候,再吃吃用大柴火炒出来的面呢?!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03:04:52 +0800 CST  
在树岽爬上爬落的童年
文:罗浮长风

瘦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杨桃树枝桠间来回悄悄地穿梭,当那瘦小的右手将不大不小的甜杨桃塞进嘴里美美地吞咽,当杨桃树的主人坤叔的女儿苏州突然出现在树下,并轻轻地对我说:“你慢慢爬落来”时,我才意识到,我已做了错事,并已经被发现。当我敏捷地从杨桃树上爬下来,并一阵风地消失在苏州的视野中,当苏州将我的罪行告诉我的母亲我母亲用竹鞭狠狠地抽打我一顿后,大人们评价我:“这细仔牙蛇!”
是呀,放学后饥肠辘辘地回到家中,饿得两眼发花,而家里又还没有开饭的那一天,而也只是那 一天,我选择了冒险:偷偷地爬上坤叔的杨桃树,偷食那摇曳在树上的美味可口的杨桃。但自从那一天被苏州发现并向我母亲告发并被我母亲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之后,我就再也不敢去冒第二次险去做那偷杨桃的傻事了。
但是,爬树的习惯并没有改变。我家的老屋前,有两棵龙眼树。一棵是大岗眼,一棵是小岗眼。当龙眼成熟的季节,我就在上面穿梭了,帮着大人摘龙眼。当我父亲挑着一担担的龙眼到市场上卖掉买回香喷喷的油锥的时候,当乡亲们将那一颗颗水灵水灵的龙眼投进嘴巴并美美地咀嚼品尝的时候,当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赞美龙眼的甜美的时候,我便感觉到了那种采摘龙眼之后的满足和喜悦。
龙眼摘完之后,收成完之后,龙眼树上还有少量的牛眼煞。所谓牛眼煞,犹如花生地上收成后的番豆煞一样,这个“煞”,应是“煞尾”之意。就是说,收成后的龙眼树上还有零星的没有摘干净的剩余的龙眼。这些作为漏网之鱼的龙眼,绝大部分都高高地挂在高高的树梢上。要把它们采摘下来,要有一定的胆量和技巧。我每每能在树上采摘下那些作为散兵游勇的漏网之鱼的牛眼煞,实在有赖于我瘦小的身体——挂在细细的树枝上,尽管弯下去了,但没有断掉。在最危险的地方,我左手抱住粗的树干,然后慢慢地伸出右腿,用右脚的脚趾头,将隐藏着漏网的龙眼的细小的树枝勾过来,慢慢地勾过来。然后,右手迅速出手,将慢慢地靠近自己身子的树枝抓住,然后右手慢慢地靠近那漏网的龙眼,逮住它,将它扯过来。然后,右脚放掉勾住的树枝,再平衡自己的身子。在龙眼树上穿梭,一双鹰犬般的眼睛密集地巡视枝枝叶叶,不断搜寻新的目标。我父母经常批评我不注意安全,经常要我带上配着钩子的竹竿,在龙眼树上搜索。有配着钩子的竹竿的大力支持,那这种牛眼煞的搜获工作就方便多了。那时的我,仿佛一只敏捷的猴子。在牛眼枝间来回穿梭的岁月,给了我多少童年的快乐!
我的童年,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向大自然要。摘龙眼,掏鸟蛋,不会爬树,那只能在树下流口水了。
攀爬树梢,有时会给我带来苦头。记得林彪叛国出逃飞机爆炸的那年,我从学校得知了这个惊天的大消息,急匆匆地想把这个天大的消息尽快告诉乡亲们。记得那是一个下午,左邻右舍正在忙着挑水做饭、担水浴菜,小朋友们在龙眼树附近的场地上嬉戏。我抓起一个漏底的小铁桶,爬上龙眼树,将小铁桶像小喇叭一样拿起,对着嘴巴,开始广播:“社员同志们,讲件事大家人知。哈!林彪里个死不瘟,背叛毛 ,坐飞机逃往外蒙古,结果飞机爆炸了,林彪死翘翘了!哈!社员同志们……。”我一遍一遍地反复广播,生怕社员同志们和小伙伴们没有听清楚。突然,小烂铁通从我的手中脱落,往下滚过密密的树枝,慢慢地滑落,落在树下正在专心听我广播的侄子明武的头上。明武大声地哭起来。我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树下滑下来。明武的妈妈叫族兄赤脚医生詹梓深来给明武的伤口包扎,我妈妈赶出来,焦急地询问明武的伤情,并不断地向明武的妈妈赔不是。然后,我母亲从晒谷场上随手抓起一枝草耙,朝着我一顿猛扫。我吓得魂飞魄散,死命逃命去也。我母亲手抄草耙,紧追不放,绕着村子,我狂奔了18圈;绕着村子,我母亲猛追十八圈……。
万幸明武的伤口不深,没有大碍。我母亲拿出积攒下来的16粒鸡卵,带着我登门向明武的父母、向明武道歉。
尽管树岽爬上爬落的的童年,有苦也有乐,但是,记忆中,欢乐的回忆,还是多一些。
那年体育考试,体育老师表扬我跑步的速度提高得很快。他永远都不会知道,我母亲抄起草耙狂追我的样子,是多么的严厉和可怕!跑步能不提速吗?!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03:09:32 +0800 CST  
大溪坝做大水
文:詹泉洲

饶平客家地区流着一条弯弯的小河,也即我们老家人说的大溪坝,它也是黄岗河的上游。为什么把小溪叫做大溪坝呢?因为在春冬秋三季,小溪的河床抬得比较高,溪水只在小溪的中间的低洼处流淌,其他的位置较高的河床部分就露在水面,成为一片片的大沙石滩。不少人在河堤外面的沙滩上开荒种菜。小时侯,我父亲就在沙滩上开了一个好大好大的菜园。菜园上种了很多很多的菜,如韭菜、芹菜、油菜等,有时也种小麦、粟子。在四、九、五月饥肠辘辘的时候,父亲种的菜、种的小麦、种的番薯,就成为我们填饱肚子的美味佳肴。父亲辛苦劳作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出动去帮忙。特别是我二姐,是我父亲的得力助手,农活一流,我在身边,也学到了许多许多的农活知识,放学之后,也参加了劳动。
在枯水期,溪水不大。但溪水清澈,流水淙淙。小时侯的我,和小伙伴们在小溪里畅游、嬉戏、抓小鱼、玩游戏,和临村的小朋友们激战,童年的小溪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到了夏天,暴雨连连,于是,小溪慢慢地涨起来了。当老天下的雨非常狂暴的时候,就做大水了。做大水的意思是发洪水。
大溪坝做大水的季节,也是我们小朋友们狂欢的节日。村里的人都出来看大水了。平日温和的小溪,此时变成了狂暴的小河,只见小河汹涌澎湃,滚滚而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小河把我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我总是想起那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我不曾看见的东西,那里是非常精彩的世界。我总觉得,它与我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大溪坝做大水的季节里,我的乡亲们打着雨伞,站在小河边,默默地看着滔滔而去的河水,看河水卷走的死猪,看河水卷走的木头,看河水卷走的木板。河水一反常态,狂暴地席卷一切,让我们领略到了很多大自然的精彩。让我们感受到了席卷一切的威力。
有的乡亲看着那么好的东西被河水席卷而去,感到非常可惜。于是,也有人跳到小河里,去打捞被河水卷走的东西。幸运的人收获累累而还,但个别时候也会产生悲剧。有一年,我临村盘石楼的一个乡亲,看到河水中的圆滚滚而又簇新的木椽子,感到可惜,就仗着自己的水性好,跳到水里去捞,结果被狂暴的河水无情地卷走,给亲人留下了一串串伤心的眼泪。
记得有一年,正是我参加高考之后等通知的日子。那大溪水太厉害了,狂暴的河水汹涌澎湃,象脱缰的野马,撞击我村的河堤。结果,河堤被冲开了决口,河水直接冲进我的村子,我二哥詹春和当时是村主任,他带领着乡亲们忙着用沙包去阻挡狂暴的河水,但一切都显得没用了。那一次,河水冲进了我们的家门槛,乡亲们想办法挡住河水,边加固家门口的“堤防”边在屋子里舀水出来,忙得不亦乐乎。大人小孩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年青人在村子里巡逻抢险。第二天,洪水退下去了,很多人的屋子里都留下了一滩淤泥,阿典家还从家里的鸡窝里抓出一条很大的鱼。我到村里的耕田里走了走,只见到处都是淤泥,水稻正在长熟,被河水冲得东倒西歪。突然,我看到有一个地方仿佛有鱼在动,就跳到田里,竟然发现了两条大鲤鱼。我抓住了其中一条,另外一条却被逃走了。回家之后,家里人看到我抱着一条大鱼回来,把我表扬了一顿。父亲脸上露出了很高兴的样子。但当父亲得知我让到手的一条大鱼溜走的时候,就批评我不够机灵。
做大水之后的日子,也是钓鱼的好时节。我经常在做大水之后,去捉了蚯蚓,拿着鱼杆,去小河边钓鱼,经常都能钓到很大很大的鱼,美味的鱼,能让家里人开心好一阵子。
大溪坝做大水的季节,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尽管它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我对它的印象永远美好。
2008年4月17日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13:26:07 +0800 CST  
忆詹羊哥
文/詹泉洲

詹羊原来住在我村子的村尾的一间屋子里,挨着我的朋友詹智慧家。
詹羊的名字还真的可以让人想起他的人。小小的个子,矮矮的个子,挑着白花花的豆腐担子,走村串巷地挨家挨户地拉着嗓子:“卖豆腐哦!卖豆腐哦!”人们拿着一个碗,从家里出来了,说:“阿羊啊,跟你交关(买)2角钱!”那个时候的2角钱很大的。阿羊把担子歇下来,说:“好啊!刚出锅的豆腐,又鲜又嫩啊!”
小时候,我们家也经常买豆腐。父亲买回豆腐后,母亲一般是直接把它放在碗里,然后在上面倒上酱油或者鱼露,然后就可以上桌子了!当时吃豆腐就这么简单。只知道吃豆腐可以清肠润肺,直到后来,我才知道豆腐可以煎,可以做汤。豆腐有麻婆豆腐、客家酿豆腐、日本豆腐、脆皮豆腐等等。小时候,有豆腐的那顿饭,吃得特别好、特别香。因为俺家早餐的饭桌上,经常摆的菜是咸菜头。
詹羊待人很和善。他没有老婆和孩子,但脸上常常阳光灿烂。每一次碰到他,我都大声叫:“羊哥!”羊哥就会大声回答我:“泉洲,你去哪里?吃了吗?”声音清亮而干脆。我能从他的声音里领略到他那大哥哥的慈爱。
有一天晚上的后半夜,羊哥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上半夜刚做好的豆腐不翼而飞!怎么回事呢?突然,阿羊哥发现墙壁上漏进来一线光,挨近一看:原来墙壁被人挖了个大洞。那个狠心贼啊!为了偷走人家的豆腐,竟然把人家的墙壁挖了个窟窿!真是不得好死哟!
后来,阿羊还照样卖豆腐,脸上还照样写着阳光。后来,阿羊也贩卖水果,赚点小钱活命。
我父亲72岁的那一年(1988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父亲走在饶洋墟的公路的边上,突然眼前一黑,就摔倒在公路上。羊哥正在挑水果下乡卖,看到一个老人家摔倒在地上,赶紧过来扶起。定睛一看,哦,原来是阿堦伯。赶紧在路边要了一杯水让我父亲喝下。慢慢地,我父亲恢复了。这次,真的很感谢阿羊哥。及时相助!事后,他也从来没有跟我们家人提起过。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呀!
再后来呀,听说阿羊哥去世了!
于是,我就再也看不到他那灿烂而又明净的笑容了!但是他的那一句清亮的“泉洲,你去哪里?吃了吗?”永远会回旋在我的记忆的河流里。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14:38:16 +0800 CST  
浴菜与饮禾
文/詹泉洲

很久很久以前,卫国有5个男子。都背着瓦罐从井里汲水浇韭菜,从早到晚,一天辛劳,只能浇一畦。郑国大夫邓析路经这里,看到他们笨重的劳动,便下车说:“你们可以做一种机械,后端重,前端轻,名叫桔槔。使用它来浇地,一天浇百畦也不觉得累。”
5个卫国人齐声说:“我们的老师说过:‘有使用机器的好处,一定就有使用机器的处。’我们并非不懂,而是不愿意制造使用。你走你的路吧,我们决不更改!”
以上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读出卫国男子的固执和保守。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老家的几个词汇:浴菜、育菜、饮菜、饮麦、饮禾。
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芳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时,我们总会觉得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多么的美丽。殊不知,长年累月地从事生产劳动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想起我的乡亲们,他们在给菜浇水、引水灌溉禾苗麦苗等方面,流过多少辛勤的汗水!
想起我的父亲,赤着双脚,挑着尿桶,一趟趟地到水沟里舀水,然后给菜浇水,菜们在父亲的呵护下,绿油油,嫩绿葱茏,茁壮成长,直到成为我们家的盘中美味,成为别人家的盘中美味!
我的乡亲们,管给菜浇水叫浴菜,或者叫育菜,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实在可以说表现了我的乡亲们的博大的胸怀,对世间万物的仁慈之心!
浴菜,就是给菜洗浴。既然是给菜洗浴,就需要细心、耐心和爱心。我的乡亲们对待菜,象对待孩子一样,精心地呵护,让它们茁壮成长!既然是洗浴,那个水肯定是清亮的水。记得小时候,遇到天久不下雨,那菜地呀,非常的干,甚至裂起了沟痕。菜们渴得很。这个时候,当我的乡亲们挑着尿桶从小溪打来清亮的水给菜们送来清凉时,不仅让菜们冲了一个痛快的澡,更重要的是,滋润了菜们干燥的心田。这个时候的给菜浇水呀,分不清是给菜沐浴还是养育着菜们的生长!
浴菜和育菜,反映了我的乡亲对劳动的那种诗化的态度。在那个贫穷的岁月里,我的乡亲们饿得脸上常带菜色,肚子经常饿得咕咕叫,在这个时候,生于地长与地的菜们,便成为我的乡亲们的救命粮食。绿油油的菜呀,它是农民们赖于生存的重要资源。而我的乡亲们是以感恩的心来看待菜们,所以,他们把千般的呵护之心,倾注在菜们的身上!菜是活命的保障,菜是孩子们的等待,是客人的微笑。菜可以换成孩子读书的学费,可以换成闺女喜欢的布料,菜可以换成过春节需要的钱。菜,给我的乡亲们带来了尊严和愉悦,给我的乡亲们带来希望和免于饥饿,于是我的乡亲们管给菜浇水叫浴菜和育菜。从这两个词汇,可以看出我的乡亲们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对养育人类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厚爱!
我的乡亲们把引水灌溉禾苗、麦苗,叫做饮禾、饮麦,这同样洋溢着一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关爱和感激。让久旱渴盼水的禾苗麦苗美美地喝上一顿,成为我的乡亲们经常做的一项工作,这种工作很辛苦,但你看,我的乡亲们做得又是多么开心和愉悦啊!我的父亲我的乡亲的艰辛的田间劳动生活,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充满爱心仁慈之心赤子之心的诗化生活!
2007年5月29日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14:44:43 +0800 CST  
骨头快要生水了
文/詹泉洲

我私下总顽固地认为“骨头生水”是我父亲创造的词汇。因为在我整个童年、少年时代,我父亲是我身边说这句话最多的人!
南方的春天雨水多,正是江南的梅雨季节,那个雨啊,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罗罗嗦嗦、滴滴答答、噼里啪啦、西礼花拉下个不停。下得那个菜啊,软塌塌长势很差,下得路道一片泥泞,下得那个天啊整天阴沉沉,下得那个心情灰蒙蒙,下得农活没办法开展,下得乡亲们英雄没有用武之地。能够讲的故事都讲完了,能够听到的故事也已经听了好几遍。不单是人,连猪啊、狗啊、鸡啊、鸭啊,都没有精神。长期下雨,下得那些习惯体力活的乡亲们不耐烦。就以我父亲来说,他是习惯早出晚归一天到晚在地里劳动的人,习惯了闻泥土的芬芳,习惯了闻草菜的味道,习惯了与庄稼打交道,习惯了在太阳底下出汗,习惯了让筋骨天天都得到锻造。而那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罗罗嗦嗦、滴滴答答、噼里啪啦、西礼花拉下个不停的雨啊,却强制性地把我父亲挡在家里,把我父亲闲得连骨头都要生水了!于是我父亲愤愤地说:“哎,这个鬼天气,连骨头快要生水了!什么时候才会晴啊?”
骏马渴望在草原上奔驰,鱼儿渴望在大海中畅游,雄鹰渴望在蔚蓝的天空中翱翔,战士渴望上战场,农民渴望耕耘,工人喜欢听到身边那优美的机器的轰鸣声。我理解我的父亲。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歌唱“归去来兮辞”,回到了家乡,投向大自然的怀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在日常的劳作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感悟到了生存的意义。他想说,又说不出来。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劳动,是操劳,是朴素的生活,让陶渊明找到了生存的意义。
海德格尔说过,“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爸说:“一天不劳动,一天不流汗,骨头就要生水。”看来,我老爸已经把劳动作为生存的方式。劳动是崇高的,是伟大的,是能够使人找到生命的真谛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在滚滚红尘中,我们谁也没有办法不操劳,操劳成了我们生存的方式。我们就是在一天天的操劳,消解着生命的意义,注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存的最好方式是操劳。
我父亲喜欢说的“哎,这个鬼天气,连骨头快要生水了!什么时候才会晴啊”这句话,是对“人的生存的最好方式是操劳”这个句子的最好诠释!
2007年5月28日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14:51:36 +0800 CST  
漫谈棋
文/詹泉洲

普希金曾经说过,象棋对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 。琴、棋、书、画在中国古 代历来是个人学识修养的标志,传统文人情趣素来讲求的 “琴棋书画”兼通 ,“棋”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个体对智慧素养的要求,这种素养与其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汽车虽快却不能代替人双腿走路一样,就算电脑棋艺水平再厉害也不能代替人下棋;正如跑步是一种身体和意志的锻炼一样,下棋是一种智力锻炼,也是一种文化素养,这才是棋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之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根本。
目前,国际棋界对棋的起源有“印度起源说”和“中国起源说”两种观点,而“中国起源说”又有“神农氏起源说”、“黄帝说”、“武王说”和 “战国说” 等等。其中《“棋”源于“易”说》 有一个深得大众所接受的观点,“豫人曰:《弈》者,《棋》也;《弈》者,《易》也;《棋》也者,《易》也。此说认为:棋类共同起源于中国远古经典“三易”(夏《连山》、商《归藏》、周《易》)之体系。”认为象棋棋源于周武时期,从《周易》中演化开来。易为 “群经之首”,而为道家所用,以棋为体,以“道”为用。
在象棋孕育之初,“道”的思想境界就已经融入它的血液。围棋和象棋,是中国独特智慧的创造,都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壤,都真实辉映着博大而悠远的东方文化。《论语 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认为博弈是有益的活动,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要好。古人早就把“琴棋书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艺术,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琴弈书画,人之四品。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品不备,人乃慷塞。”观夫四品,其琴为雅品,书为意品,画为情品,而弈者,实为智品也。棋以其独特的魅力博得了众人喜爱。
象棋的敌我阵地,棋子位置,作用和行走路线的不同,暗合着儒家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在儒家的等级社会观中,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因而象棋是以制敌帅于死地而胜;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驰骋沙场的战将多大刀阔斧纵马驰车,攻城略地,不惜战死。象棋教人生自强不息,给人以积极进取的启示。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儒家精神,在对弈过程中总是积极进取,寻求进攻,表现出积极的入世态度。象棋折射着儒家的精神。棋子分七种,等级分明,步法规则,所谓“楚河汉界分两边,马走日字象行田”。其法度的森严,暗合着儒家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观念,而其战斗的复杂,又象征着社会矛盾的多元。
围棋体现着道家的思想。棋子只有黑白两色,落子自由开阔,不受羁束,追求放达超逸和大道至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处处契合着简单与复杂、混沌与清晰的对立,蕴涵着自然的规律和人生的真谛。实际上,围棋象棋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
象棋至刚,行棋有如疾风劲火,棋子运动力越强越占据优势,但大拼大杀之后却常以和棋而收局。围棋尚柔,行棋有如静山徐林,然每子落下再不更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子子生根,步步为营,击左则视右,攻前而瞻后,弈至最后必有胜负之分。所以说,围棋象棋是一息相通、对称和谐的。弈棋的高手,多为刚柔并济;盛世的明主,必是有张有弛,正如汉文帝、汉景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而汉武帝废藩尊儒,三击匈奴。
至于以严刑酷法为主旨的法家思想,至始至终没能在棋文化中表现出来,也许这在以宽仁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是极其正常而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中国文化中,很多成语与棋有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成语源起于南朝宋时《宋书 王微传》中的一封书信。据史书记载,从晋朝到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不少成员精通围棋。后又见于《旧唐书 元行冲传》: “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当局者之所以迷,乃是其执著于棋秤局部之胜负得失;旁观者之所以清,则是其不为眼前个人利害所动,而能纵观全局,考虑整体利益。从修炼角度来看,人之所以迷于世间万物、而无法超越人类所存在的这个空间,乃是人执著于名利情之得失、并为之造业无数所致,因此,必先修炼身心、放下执著、断欲还业,方能返本归真、晓悟宇宙真理。
其他与棋有关的成语有举棋不定、专心致志、棋逢对手、人生如棋、世事如棋、长安棋局、治国如弈等。成语“长安棋局”源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诗《秋兴八首》之四中的两句:“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说的是唐天宝年间,唐明皇专宠杨贵妃,奸臣弄权,终酿成安史之乱。此时的杜甫生活困苦,既担忧时局,又深知自己无力匡扶国运。于是便在滞留夔州期间,将自己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及对昔日长安生活的怀念,结合眼前萧瑟的秋景,融铸于诗作中,写成这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秋兴八首》。“长安棋局” 后作为成语用于形容动荡不定的政局。
“治国如弈”。宋代文人欧阳修在《新五代史 周臣传》中曰:“呜呼,作器者,无良材而有良匠;治国者,无能臣而有能君。盖材待匠而成,臣待君而用。故曰,治国譬之于弈,知其用而置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败者临棋注目,终日而劳心,使善弈者视焉,为之易置其处则胜矣。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亡国之臣也。”欧阳修将治国用人比喻成弈棋落子,认为只有知人善任方可治国安邦,反之,用人不当则可能导致乱邦亡国。其拳拳忧国之心尽显于字里行间。
棋文化博大精深。本人喜欢下棋,对棋坛高手推崇备注。为此专门写了一篇《中华棋赋》。赋曰:
中华棋道,源远流长。中华为围棋祖地。《世本》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弈秋为文载围棋高手,后人誉之曰棋道鼻祖。春秋时期,围棋大盛。方是时也,名士如云,良将辈出。纵横捭阖间,围棋登堂入室,高居王公将相几案;穿街走巷,走入寻常百姓家。汉朝班固赞之曰:“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东汉马融,视围棋为用兵,其《围棋赋》云:“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唐设棋待诏,地位空前。华夏几千年,围棋与国人相伴;风风雨雨,数千载历史长河。中华象棋,历史久远。周朝时,象棋诞于南方氏族。战国时,有象棋之正载。《楚辞•招魂》曰:“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曰: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此时,象棋已于权贵间流行。围棋象棋,后皆走向世界。围棋象棋,又名中华围棋象棋。今逢盛世,棋道日盛,因作赋以歌之。赋曰:
围棋象棋斗心机,棋中可见百万兵。三尺之局,为战斗场。陈聚士卒,两敌相当。运筹帷幄,纵横驰骋,终见胜负之局。当年淝水敌压境,谢安对弈意从容,胸中藏有百万兵,谈笑之间巧运筹,敌军由此如山倒。历朝历代年华变,早有智者巧布局。百年棋局多变幻,兵机千变阵图奇。战场杀伐将军事,早有运筹在前头。自古棋道与兵合,一一与君话分明。两军对垒风萧萧,背水依山布营寨。元帅稳坐中军帐,决意纵横巧运筹。援桴击鼓战端开,跃马横戈硝烟起。重炮车马争天下,过河卒子勇向前。三军阵前何惧死,一战功成万骨枯。围棋棋道亦如是,纵横捭阖妙纷呈。探子前头探消息,观其反应心有数。落子处处留伏兵,留待日后巧安排。战场棋局巧安排,不谋一局何以谋天下。外围布局先占势,点方破眼用心思。孤棋必先轧眼位,稳扎稳打谋出头。被围之日心不乱,纵横驰骋盼出头。阵前分明厮杀声,一声且住何处逃。乌天暗日杀伐烈,长得王公掩面看。弈棋终有歇子时,歇时明月白茫茫。复盘常引两行泪,诗酒壶中日月长。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月长相依。月明朗朗溪头石,白发老人相对棋。平生乐事本无多,不恋诗酒只恋棋。孩童棋边鲤鱼挺,老犬摇尾不知时。百姓日子淡如茶,且在月下磨平生。深宫大院多贵人,院中王公多下棋。月出且摆棋一局,美人设酒巧弄琴。两杯淡酒邀明月,对垒厮杀棋盘上。昼静棋声深院里,月明落子夜堂中。亭台楼阁日月春,人间荣辱且淡看。华夏名士多好棋,秋月春风数千载。竹边读月揽清风,松下敲棋醉白云。棋接山亭松影晚,人到中年春光迟。华夏名士多爱山,山在烟雾缭绕间。岩前云拥丹霞老,席上棋敲日月多。空花且随尘埃去,晓月空对石上棋。华夏名士爱田园,亦诗亦酒亦对弈。牧童横笛风含酒,楼中月照半局棋。棋罢轻吟心似水,一钩新月挂半山。临睡且摘一枝月,梦中笑声响联翩。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松长相伴。华夏名士多爱山,平生酷爱松与棋。棋局多依石,茶炉坐荫松,棋声流水古松间,落子铿锵棋味长。抑或四周皆寂寂,不闻棋声不见人,无声流泉古松间。童子云中追野兔,老师松下观残棋。抑或丁丁棋子响,不见人影不见棋。长见天上白云飘,闲云野鹤意从容。岩前云拥杉松老,席上棋敲日月多。平生酷爱松与棋,华夏名士骨格奇。松下茶烟青袅袅,竹间棋韵响丁丁。不见人间岁月逝,半帘松影半帘风。夜深友归月蒙蒙,童子穿云尚未归。谁收松下残棋局,水上野鸭久徘徊。先生梦醉松影下,睡前犹摘一枝松。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风长相傍。华夏名士多爱风,平生酷爱风与棋。夏日至,蝉喧闹,睡意已浓且午睡,一帘幽梦不知醒,醒时已是日影斜。觉时惟闻风动竹,自收隔午著残棋。秋风起,云飞扬,寂寂风月随残梦,落拓江湖似断棋。半窗残日棋子响,秋风满院药香远。冬日至时北风烈,且将残酒洗残棋。且借经书对棋读,棋间天地冬日长。抑或摇舟小湖上,湖上寒风正凛冽。好友二三对棋弈,薄酒两杯情谊长。海边春色到已晚,幽居徘徊亦相宜。春风徐徐花开日,好友相约来对弈。松风可洗石棋盘,且语春风棋对棋。花间酒气春风暖,莺歌燕舞正相宜。归来诗意正盎然,开窗引入凉凉风。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酒长相随。弹棋击节白日短,纵酒高歌杨柳风。一杯薄酒乐余春,半局残棋消长夏。对酒高歌襟怀旷,手边围棋多旨趣。华夏名士多爱酒,平生酷爱酒与棋。往往置酒高林下,日日观棋积水滨。饮酒且对春草唱,弹棋如闻夜钟鸣。一片岩树荫棋局,数枝山花落酒樽。花落酒樽化为酒,花香飘满衣袖间。人世浮沉多艰辛,梦中江湖醒却无。且待款曲数杯酒,从容对弈一局棋。自古破闷无如酒,人间消忧莫若棋。古人曰,送春唯有酒,销日不过棋。常有野鹤云间过,时见白鹿松下眠。居家时节野趣多,常于池边对棋酒。室外春秋一年年,家中棋局日日新。胸中常有丘园,万里江山入梦留。亦常泛舟江湖上,薄酒一杯棋一盘。举杯邀月浅浅酌,低头落子轻轻弹。
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人生代代无穷已,但见棋琴长相傍。华夏名士多爱琴,平生酷爱琴与棋。满架诗书香满院,琴棋常伴,洒脱人生。棋逢敌手对战酣,不知日落与日出。琴少知音,亦不愿,动手弹。琴棋台上老松树,岩前双鹤,自在舞。琴罢雅意犹未歇,还须琴后一局棋。悠然见南山处,无穷景,只可与心会,天下有谁知?琴中趣,棋与诗。琴棋自古未了缘,老鹰悠悠去复来。高山流水日夜流,琴中雅韵传千年,流入棋盘香满席。伯牙子期知音遇,千古传颂,美名人人知。有棋怎可无琴。
棋中天地日月宽,棋外光阴日夜流。年光也似鸟,翩翩飞过;世事真如棋,局局新。且回首,几多世事,如棋,弄巧几多成拙。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青春容易过,转眼满头皆白发,百载光阴终消歇,唯有姓名留人间。琴棋书画本雅事,月松风酒意兴长。且温农家一壶酒,偷得平生半日闲,对此千载一局棋。任凭窗外花开谢,潮起潮落,但乐在其中,心游物外,享此人生真趣。莫言世事只如棋,是非千载人共知。心中当有一杆秤,也莫让,年华空辜负。
2020-5-23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6 22:58:46 +0800 CST  
漫谈茶
文/詹泉洲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现在全国能够叫得出名的茶叶就有1000多种。在这些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 杭州龙井。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好茶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称为杭州双绝。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在视觉上给人美的艺术享受。2. 苏州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3.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4. 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 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等三县所产为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6. 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叶底色绿如玉。“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着特点。7. 潮州单枞茶。潮州单枞茶是介于全发酵的红茶与不发酵的绿茶之间的半发酵乌龙茶,它体现了乌龙茶制作过程最精细的制茶工艺。单丛茶成品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厚滋味,是集花香、蜜香、果香、茶香于一体的浓香型茶叶。由于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质——条索紧结,呈乌褐色或灰黄褐色,油润,具有自然的花香、山韵蜜味;汤色橙黄(初制茶)或金黄(精制茶),透彻明亮;滋味醇爽、持久、回甘力强、极耐泡等特点。潮州单枞茶以凤凰单枞茶与饶平单枞茶最为出名,以其出色的色、香、味,广受国人及其海外侨胞的欢迎。8.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产于闽南安溪。制作工艺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产于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在其它的"中国十大名茶"说法中,一般常见到的有产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绿"、安徽祁门县的"祁红"、云南的"滇红"、河南信阳的"信阳毛尖"、湖南的"君山银针"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是时,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明、清时期,茶文化大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人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以及新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代咏茶诗词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如写名茶的有王禹偁的《龙凤茶》、范仲淹的《鸠坑茶》、梅尧臣的《七宝茶》、苏轼的《月兔茶》、苏辙的《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等等。写名泉的有苏轼的《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朱熹的《康王谷水帘》等等。写茶具的有皮日休和陆龟蒙分别作的《茶灶》、《茶焙》、《茶鼎》以及《茶瓯》等等,写烹茶的有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苏东坡的《汲江煎茶》、陆游的《雪后煎茶》等,写品茶的有钱起的《与赵莒茶宴》、刘禹锡的《尝茶》、陆游的《啜茶示儿辈》等。写制茶的有顾况的《焙茶坞》、陆龟蒙的《茶舍》等,写采茶和栽茶的有姚合的《乞新茶》、张日熙的《采茶歌》、黄庭坚的《寄新茶与南禅师》、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杜牧的《茶山下作》、朱熹的《茶阪》等等。历代诗人在茶诗、茶词的内容上,写得最多的莫过于颂茶和借茶抒怀。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将茶比作美女;周子充在《酬五咏》诗中,将茶比作美食;秦少游在《茶》诗中,将茶比作名花;施肩吾在《蜀茶词》中,将茶比作琼浆。陆游以同宗族的"茶神"陆羽自比,在《试茶》诗中表示宁可舍酒取茶;沈辽在《德相惠新茶奉谢》诗中则表示愿意取茶舍鱼,都充分反映了诗人对茶的偏爱。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很有特色: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还是最喜欢我家乡的西岩茶。并专门为之写了一篇赋。赋曰:
饶平西岩山,粤东名山。地跨潮梅,气通南北。北望巍巍武夷,南眺浩瀚南海。层峦叠嶂,巉岩峭壁。西岩山吸天地之清芬,集四海之精华,可谓物华天宝。西岩山多奇泉。其泉眼棋布,小溪纵横,名山多泉,尽显灵秀之姿。小溪间,飞珠溅玉;飞瀑下,一帘幽梦。岩前泉,潇洒溢出,星光下,熠熠生辉;日光下,泉流腾空,条条小虹当空舞。西岩水清澈,千年长寿之饮品;西岩泉甘甜,养育子民万万年。西岩山多奇石。西岩石千姿百态,嶙峋卓立。棋盘石千年文物,当年仙人勤对弈,胸中藏有十万兵。
西岩山产名茶。巍巍山峰,一年四季多云雾;涓涓甘泉,悠悠滋润西岩茶。西岩山茶,汲灵曜之刚烈,吮清虚之柔和;聚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极品仙子,名茶之实;国家金奖,西竺之属;枝兰单枞,香飘四海。清香甘滑醇,自古享誉东南亚。万亩茶田,嫩芽摇动若仙子;千年茶树,古怪精灵天上来。若雨夜登临,停歇此处,清茶一杯,轻弄古琴一曲,人间仙境莫若此。若日间登临,凭栏此处,清风徐来,茶香沁入心脾,齿颊生香乐逍遥。知来处之不易,洗红尘万丈,还我心底一片真。叹韶光之易逝,知往日之难追。再品人生之百味,倍感珍惜。相传昔时,有八仙者,于月色之夜,常畅饮于此。舀西岩仙泉,摘西岩仙茶,拾西岩仙木,用九村茶具,泡此天地间一绝之功夫茶。饶北人世代相传,月色之夜,常闻西岩仙乐;饶北人世代相传,月色之夜,常见仙人,于仙人桥吟诗作赋,笑语声声。西岩仙人桥,至今尚留仙人打鼓遗踪;西岩枝兰单枞香,沾千年之仙气,早已香飘四海。赞曰:西岩连天峰不尽,万顷叠翠秀无边;云雾缭绕龙出没,名茶自古醉神仙。
耆老相传,陈坑八角九进士,曾于此处结庐种茶,于茶垄间吟诗作赋。天地之精英,日月之精华,凝聚而为西岩茶;华夏之底蕴,饶北之学养,才名鹊起天下知。噫吁兮,群山巍峨,仙人腾云驾雾茶园上;噫吁兮,名士如云,弦歌都礼乐之乡,自古盛名非虚传。
至于现代,有大作家碧野,生于西岩山腹之西竺寺。夜间山风呼啸,小碧野时长惊哭,其父母亦常惊惶,实赖千年茶树,左右相伴,树干挺拔,犹如武士,挡风堵煞,鬼神绕道。日间饥肠辘辘常不果腹,小碧野之父母,常采山间之野果,摘茶叶之嫩芽,以制客家擂茶,得以果腹,赖以活命。有歌曰:摘西岩之野果兮,采西岩之仙茶,舀西岩之溪泉兮,以制擂茶。
潮汕客家茶道,博大精深。一盏一杯,时见武学之道;一冲一洗,常隐百万之兵。关公巡城,忠心可将日月照;韩信点兵,韬略能参古今情。寒夜客至茶当酒,酷午邻来饮消暑。斟酌间,随茶烟之飘曳,纳瑞气之氲氤;俯仰时,探品啜之真谛,感天地之无穷;吟哦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讴文化之传承。七碗过后,心事浩茫连广宇;八巡过处,天宇无垠接古今。诗曰:西岩灵草湿行云,玉质冰姿却世尘。晨沐清风听雾响,暮汲碧露长精神。皎皎明月芽同舞,空空碧落叶共伸。但愿仙人常畅饮,与君数曲度良辰。

楼主 罗浮长风  发布于 2020-06-27 11:14:53 +0800 CST  

楼主:罗浮长风

字数:32826

发表时间:2020-06-25 22:13: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27 18:08:08 +0800 CST

评论数: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