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大明王朝1566》

(五十四)沈一石的临别赠言(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箱子里的东西已经成了老沈的遗物,老沈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和郑何二位大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自己都烧成渣了还特地派人送几箱账册过来,这是诚心给人添堵。何大人最先沉不住气“打开来看看,或是搬到后院烧掉”,别说何大人这方法其实挺好,也甭等清明节了,箱子直接烧了还给老沈就算完事了。箱子自然还是先打开看看再烧比较合适,何大人其实也就是试探下另外两位的态度,“打开看看也吓不死人,不看死了才是冤鬼。”在场就何大人官儿最小,自己动手也没啥,关键要杨公公、郑大人给个话。郑大人一会儿撺掇杨公公,一会儿给何大人递眼色,自己就是不发话,把孔融让梨的优良品德发挥到了极致。箱子里的东西杨公公是真的不想看,一模一样的箱子自己家里也有一套,与其在这里看两位官场婊子秀下限还不如回织造局先把给道长的快递寄出去,当然如果这二位也不想看,这里的箱子让锦衣卫直接寄走也行。

箱子里的东西看完自然是要烧了还给老沈的,发了快递可不行,郑大人此刻终于不再扭捏,直接发话“开封吧,为前方筹募军需毕竟是我们的事,就不要使杨公公为难了。”何大人立刻动手,边撕封条边说“我说也是,看完了账册,前方还等着钱打仗呢。”听这口气看来箱子送来的时候就告诉几位大人里面是账册了,这事要是楼主办就让人告诉几位大人,说箱子里装的都是金银财宝,给大人们一个惊喜,扯远了。对于郑何二位大人,老沈的评价是官场婊子,杨公公这里也给了个评价,“做官做人就算七分想自己,也得有两分想着朝廷,剩下那一分再替别人想想,想自己想到你们这样十足赤金,这世上有十足的赤金吗。”也算入木三分。楼主也凑个热闹给个评价,这二位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两位大人当初挂灯笼拉道长下水说干就干,通倭案几十条人命说砍就砍,没有半分犹豫,如今在自己办公室里撕几个封条还要谦让半天,斤斤计较扭扭捏捏,这就叫敢做不敢当,杨公公哪怕少了个子孙根,也比这二位更像个男人。

箱子里除了账本还有老沈写的一封信,算是给三位大人的临别赠言了,信封上还特地注明要三位一起打开看。老沈的这封临别赠言写的是情真意切,字字泣血,也把这20年间道长小金库的经营情况说了个大概。20年间,历经四任织造、五任巡抚,从北京到浙江这么多官员,就只有胡宗宪一个人没从老沈这里分过茶叶。20年老沈织了400万匹丝绸,道长拿走210万匹,各级官员分茶叶分走100万匹,老沈自己就剩下90万匹还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信里面把自己剩下的家底也说了,跟高翰文抄家所得基本相符。国库亏空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商人要是没钱呢只好掠之于官了。沈一石早就料到自己的结局,提前安排好了后事还顺手留下一个坑,账本可以一把火烧了但老沈留的那个坑得拿真金白银才能填的满。坑填不满不用翻账本,三位大人谁也跑不了,老沈的临别赠言就是给几位大人善意的提个醒,赶紧想办法找钱填坑,当然没钱也无所谓,到了下面大家一起愉快的聊天也行。

不吹不黑,论赚钱能力巴菲特也比不上沈一石。每年沈一石都要用1块钱的本赚回至少4块钱,道长分走2块。分茶叶送走1块,自己剩下不到1块明年接着干。每年背着400%的KPI,一干就是20年,竟然还都撑下来了,这才叫特么的极限挑战。结果今年遇到改稻为桑,老沈本来每年20万匹的丝绸产量,上面一拍脑袋要求扩大产能,每年干到50万匹,KPI从400%直接提高到1000%,1块钱的本一年赚10块回来,逼着老沈一个打十个,放今天就是开发房地产也没这么高的利润率。老沈硬着头皮上,打算按10石一亩的价格整合上游产业链赌一把,结果直接被郑泌昌、何茂才挂着灯笼逼上梁山,最后这点本钱也就从海老爷手里换了张白条。一代商业奇才、大明朝第一能下金蛋的鸡、道长小金库资深职业经理人沈一石先生,就这么被一群猪队友给玩死了,一把火烧的连点渣都不剩,真特么是个既讽刺又悲伤的故事。沈一石的临别赠言,芸娘看了会流泪、杨金水看了会沉默,郑泌昌、何茂才看了会诅咒他下十八层地狱,可惜高翰文没看到,要不然也不会后来去做棉布商人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7-26 12:01:36 +0800 CST  
(五十五)账本与小金库(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剧情推进到这里即将迎来一个新的高潮,高潮前有还要补充些内容方便理解后面的剧情,于是特地写了本篇。楼主虽然没有从事过财务工作,但基本的财务常识还是有的,先从沈一石那几箱子账本聊起。沈一石的账本到底重要不重要,实质重于形式,真金白银永远比财务报表重要,账本就像重疾险,没事的时候谁也想不起来,等得了要命的病才显得格外重要。道长找沈一石是来提现的不是来查账的,钱取出来了账看不看都行,钱要是不翼而飞了,这个账才显得极其重要,至少可以回答道长一直击灵魂的问题,老子的钱是怎么没得。查账最重要的是保证名实相副,就是要盘点,派人去仓库清点库存、去银行查账户余额、给固定资产估值什么的都算,总之就是要搞清楚账本上写的那些玩意儿是不是真的,盘点这事儿高翰文抄家的时候基本干完了,沈一石那里挖地三尺盘了好几遍,账本记得没问题,除了些固定资产,沈地主家里确实没余粮了。

盘点只能证明总账上的各项数据是真实的,要想弄清楚钱是怎么没的还要看分账册,20年的总账最多一个账本就记完了,剩下的那四个箱子装的都是分账,也叫做明细。一般民营企业老板都有三套账,一套年年亏损的账拿给税务看,专门用来纳税;一套年年盈利的账拿给银行看,专门用来贷款;还有一套账专门留给自己看,借用吕公公的话,企业赚不赚钱只有天知道,老板心里也知道。老沈的临别赠言说的清楚“二十年间,这是沈某上交织造局和浙江官府最后一批账册。”按照正常流程,每年年终结算完,账册都是要提供一份给织造局和浙江官府的,当然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花账,每年分茶叶的费用都给粉饰掉了。道长那里养了一大堆没了子孙根的会计,小金库的账本年年审计也没查出来啥毛病,所以说光查账本根本没用,就跟分析上市公司年报去买股票一样,分析了半天买了股票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比如瑞幸咖啡那样的。

老沈送到巡抚衙门和织造局的这几箱子账,是平时留给自己看的,见高翰文的时候,老沈拿着这些账本吹过牛,说自己的这些账,连浙江巡抚也不能看。诸位大人搞政治是把好手,搞财务却是一窍不通,不是不能看,而是压根儿不知道老沈私底下还有这么一套账,把每年分茶叶的事都记录在案。所谓明细不仅明了而且细致,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写条附注加以说明,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列支茶叶费若干两,报销人郑泌昌或者浙江巡抚衙门一类的。四箱子明细账,估计光分茶叶的明细就得装一整箱,指名道姓写的怕是清清楚楚,到时候拿着账本顺藤摸瓜,谁也跑不了。现在可以理解为啥何茂才说沈一石哪怕是死了也得进十八层地狱了吧。

给道长看的账和老沈自己看的账差在哪里,就差在20年分茶叶分走的100万匹丝绸上面,具体账务怎么处理的电视剧和小说都没说,楼主从财务角度分析下,账务处理大概有两种手段:其一,瞒报利润,分茶叶的100万匹丝绸根本不入账,所以道长看到的账是,20年共生产300万匹,自己拿走200万匹沈一石还剩100万匹,理论上抄了家除了今年出口的50万匹丝绸应该多少还能剩下点,说不定连军费都一并解决了;其二,瞒报费用虚增库存,把分茶叶的100万匹掩饰成库存,道长看到的是,20年共生产400万匹,自己拿走200万匹,还有200万匹在沈一石的仓库里,这要是抄了家,补国库亏空、自己修个别墅啥的那都不叫事,自己可以安心的继续氪金修仙了。这就叫镜中花水中月,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道长一世英名却被沈一石报的假账给阴了一把。沈一石这人胆子是真的大,不但矫诏而且欺君,还是二十年如一日的欺君,难怪沈一石最后选择自焚,这要是留个全尸一准被挫骨扬灰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7-28 10:31:37 +0800 CST  
(五十六)账本与小金库(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沈一石账本的事交待的差不多了,接着聊聊道长的小金库,先从公务员与宫务员的区别说起。首先是效忠对象不同,理论上公务员效忠的是国家,可以参考下海瑞同志,宫务员效忠的是皇帝本人,从称呼上也能听出来,在道长面前严嵩称臣,吕芳称奴婢;其次是劳动关系不同,公务员和国家签的是劳动合同,实在干不下去了还可以辞职走人,比如高翰文不当官了还可以下海经商,理论上只要不犯罪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还是能保证的。宫务员和皇帝签的是卖身契,从身体到财产都是皇帝的,皇帝不点头除非装在棺材里抬出去否则别想退休;最后是生理区别,这个好辨认,脱了裤子一眼就能看出来。针对不同的群体,道长捞钱的方式也不同,一种是成立有限合伙企业,道长是大股东公务员是小股东,挣了钱大家分红;另一种是成立道长100%独资的个人工作室,理论上宫务员都是打工仔,只能挣死工资。

有限合伙企业的主营业务就是负责收税,对小股东的资质没有特别要求,严党、清流均可,能把钱收上来就行。税收上来刨去缴纳国库的部分,剩下的钱大家分,分红比例前面说过,一两银子16钱,道长的理想是自己拿12钱,底线是10钱,再少就要砍人了。这里再多说一句,道长通过公务员捞钱也是无奈之举,大明两京一十三省,上千个行政县,各种苛捐杂税都要靠基层公务员去收缴,税收上来还要想办法运到北京,环节太多流程也长。此时大明的税赋还是以缴纳实物为主,要等张师傅推行《一条鞭法》后才有税赋的货币化改革,送金银一船就够了,要是换成粮食至少得上百船,想想光是路上的运费就不得了,还得注意防火防盗。这么麻烦且复杂的事,不靠底下人办不行,不给够钱也不行,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除了苛捐杂税外,地方公务员还要额外加收火耗,花样虽然翻新了本质都一样。

个人工作室其实就是道长的小金库,实质上就是道长直接下海经商,开矿、办工厂、搞进出口贸易、倒腾紧俏物资总之什么赚钱干什么,反正后台够硬,违法的事只要不上秤也不是不能干,还不用上税。在道长诸多的工作室中,挂在织造局名下由沈一石负责的这间,业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10万匹丝绸的分红道长还是满意的,可也就仅此而已了。道长和沈一石的关系就类似于女神和舔狗,在女神心中无论舔狗付出多少如何跪舔,都是天经地义的,哪怕是要他抛弃一切也该是甘之如饴。沈一石区区一介商人虽然号称浙江首富,不过是道长首席奴婢吕芳的干儿子杨金水的干儿子而已,现在终于等到一个机会能够为了道长而献出自己的一切, 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沈老板泉下有知也该感激涕零才是。

再来聊聊道长会怎么看沈一石给各级公务员、宫务员分茶叶这事,首先要明确一点,道长开的工作室根本就不应该也不需要给这些人分茶叶,在道长眼里这都是从自己身上揩油。讲道理,道长自己生意做的好好的,赚点辛苦钱也不容易,又不是下乡去收税根本不需要各级公务员来帮忙,凭什么净利润的1/4就被莫名其妙的分走了,保护费也不是这么个收法,实在太欺负人了,黑吃黑吃到道长头上了。更可气的是自己手下的宫务员,拿着自己发的工资还搞监守自盗这一套,典型的吃里扒外,最可恨的就是那个沈一石,分茶叶分了20年做的是天衣无缝,要不是看了他留下的账本,道长都不知道自己当了20年的大头。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自然懂,水过地皮湿的事道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忍了,可关键是不知道底下这群混账王八蛋这么能捞。道长把织造局的牌子借出来,每年还要看看账本,自己才拿210万匹,底下人躺着啥也不干就分走100万匹,钱是这么好赚的吗,这还有天理吗。这也就是仗着道长不知道,要是知道了底下这群人都该剥皮实草。道长这么硬的后台都要被雁过拔毛,堂堂浙江首富都被拔秃了,大明朝的投资经商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已经远超山海关外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7-29 12:45:53 +0800 CST  
(五十六)账本与小金库(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前面聊了沈一石的账本和道长的小金库,这一篇聊一聊分茶叶的事。先从参与分茶叶这几位的最后结局说起,沈一石分茶叶的那场戏在第三集16分钟处,交待的很清楚严嵩、严世蕃、吕芳每人两斤,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每人一斤,沈老板自己还是老规矩不喝茶只喝白水。严嵩被强制退休,退休金象征性的每年给100石禄米;吕芳顺利退休,安全着陆;杨金水靠着假装精神病人捡了条命;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沈一石、鄢懋卿、罗龙文都是砍头抄家的结局。老虎都打了苍蝇肯定也跑不了,虽然电视剧没拍,但倒严运动搞得如火如荼,早年间收了茶叶的大小官员,当初怎么吃进去的肯定还得怎么吐出来。大明这个世道,正义不仅会迟到而且经常缺席,但债主绝对不会,尤其是像道长这种爱财如命的债主,连本带利都得讨回来。

严嵩、吕芳收了茶叶为什么还能活下来,这要分开聊。先说严嵩,一个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工作没了家也被抄了,只能靠点退休金勉强过活。白发人送黑发人,千倾地就一根苗的独生子也被砍了,老严家这一脉算是彻底绝户了,这大概算是天道报应不爽吧。严嵩跟了道长20年,人和人之间还是要讲点感情的,站在道长的角度事情没必要做绝,政治斗争无非就是倒严换波人,解决经济纠纷无非就是抄家把账要回来,严世蕃恶贯满盈最初也就判了个流放,更不可能杀严嵩了。后面出于政治斗争需要,把事做绝斩草除根的是徐阁老那伙人,和道长无关。到了这般田地,严嵩人虽活着心却被诛了,何况按当时的医疗条件他又能再活几年了呢。记得早年间看《封神榜》比干挖心那段戏,有一句台词说的好“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即死”,有些人虽然活着怕是已经死了。

接着说吕芳,吕芳跟了道长40年,严嵩最多是像个朋友,吕芳却相当于半个亲人,道长连严嵩都不舍得杀,又怎么可能杀吕芳。茶叶吕芳肯定是收了,关键是钱花在什么地方了。楼主上大学前看过几部当时的官场小说,那个年代还没有八项规定,对于腐败的容忍度还比较高,主角收了钱要么是捐给希望工程或者慈善组织然后留好收据,要么就是把钱交给纪委书记,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做法了现在估计不合时宜了,但基本上和吕芳的做法差不多。吕芳收了那么多钱都用在什么地方了,无非是给自己手底下那好几万宫务员搞福利去了,设个企业年金、搞点医疗保险、弄些工会经费、改善改善单位伙食、置办点工装之类的,基本上做到了财散人聚,自己最后也没留几个子,连抄家都省了。关于吕芳散财这件事的逻辑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等到后面会再分析。

从道长身上揩油无异于火中取栗、虎口拔牙,为什么衮衮诸公前赴后继的20年如一日,坚持在太岁头上动土?前面总结过,严党右派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赚砍头钱,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一般的无风险收益小阁老那群人根本看不上,分点茶叶算什么毁堤淹田都干的出来,后面还有更猛的鄢懋卿巡盐,生动的演绎了一把什么叫做为了300%的利润,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不怕被砍头的风险,马克思他老人家说的一点不错。再聊聊宫务员,这个群体自带生理缺陷、文化水平也不高、职场环境又极其恶劣,很容易滋生出一些心理阴暗的变态。平常人都是饱暖思淫欲,宫务员没有性欲,满腔热情也只能寄托在整人和捞钱上面了,平常在紫禁城里也没啥机会,去了地方就跟让孙大圣看守蟠桃园一样,不干点天怒人怨的事狠狠捞一笔,都对不起自己断掉的子孙根。

每年从沈老板那里分点茶叶是保持了20多年的优良传统,就跟中秋吃月饼一样自然。潜规则也是规则,历任浙江巡抚、织造局织造还有各级官员在分茶叶这件事上保持了高度默契,真正做到了上下一心。道长的小金库是怎么被掏空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全靠大家帮忙,浙江首富再能赚也架不住拔毛的人多,每个人都想着自己分的这点茶叶对沈一石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最后抄家才发现沈一石真的就剩下一根毛了。归根结底砍头钱不要碰,更不要心存侥幸,比如娱乐圈的明星涉毒抓了那么多,还是有人前赴后继以身试法,永远的心存侥幸,大概这就是人性吧。严党里面胡宗宪算是个异类,宫务员里面吕芳算是个异类,帝王里面嘉靖算是个异类,海老爷算什么,大概算门神吧,根本不是人。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7-30 11:06:16 +0800 CST  
(五十七)亡羊补牢(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家破人亡就该入十八层地狱,逍遥法外才能升大罗升天。”读完沈一石的临别赠言杨公公突发感慨,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大概就是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真的能逍遥法外大罗升天吗,此时恐怕杨公公自己也不抱希望了,道长的小金库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挖空了,自己和吕芳都是帮凶,失察渎职还要再加上一条监守自盗,被剥皮实草也不冤枉,沈一石还在下面等着自己呢。沈一石用自己被掏空的身家,临死前给衮衮诸公挖了个大坑,几箱子账本一把火就解决了,坑却要用真金白银去填,哪里去搞钱呢。面对这种天崩地裂的逆风局,重压之下杨公公选择了放弃,垂死挣扎意义也不大,不如早点找道长坦白从宽,说不定还能留个全尸,跟郑、何两位队友打了个招呼果断发起投降,早点回家还得给道长写请罪的本章呢。杨公公要找道长去自首说的是真心话,并没有试探队友的意思,织造局里一模一样的账本还有一套,犯罪证据肯定是要原封不动的交给道长的。两位队友误以为一把火烧了账本,再弄笔钱把坑填上就可以将功抵罪涉险过关,那是他们个人的解读,与杨公公无关。

组队打排位投降也就是掉颗星的事,杨公公这要是投降了脑袋不知道要掉多少颗,郑、何二位大人不想这么快就去下面找沈一石喝茶聊天,垂死挣扎也好,不抛弃不放弃也好,总之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投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郑泌昌一把拉住杨金水说稳住我们能赢。当前的主要矛盾是胡宗宪巨大的军费开支和沈一石兜里没钱之间的矛盾,要想杨公公不投降也可以,郑大人得想办法弄钱把窟窿堵上。郑泌昌想到的办法是用空间换时间,请杨公公跟锦衣卫还有吕芳求情多给自己这边争取点时间,杨公公半推半就的问就算给你们宽限点时间,哪里去弄钱呢。郑泌昌表态了,只要多给点时间他们自己想办法筹钱,何茂才也跟着表态,拼了命怎么也能先对付一两个月的军费。眼瞅着两位队友要自己割肉卖血出钱补窟窿,杨公公还是满意的,投降的事不提了,可是抄家抄了根毛的事总要有个上得了台面的合理解释。熟悉的配方,一样的套路,郑、何二位大人都表示还是要找高翰文来顶缸,也顾不上是不是小阁老推荐的人了,总之死道友不死贫道,能把严世蕃拉下水最好。

大明官场的套路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套,没太多花样。抄家案郑泌昌找高翰文顶缸,高翰文是小阁老推荐的人,道长的钱没了,一盆脏水直接泼在小阁老脸上,啥也不说人先拉下水,这事就问严嵩父子管是不管,当然分茶叶时候严嵩父子都有份,也不算冤枉。后面通倭案翻旧账,严嵩非要杀齐大柱,齐大柱是海瑞放走的,海瑞是裕王推荐的人,裕王的人涉嫌通倭,一盆脏水也是直接泼在裕王和清流脸上,一样先把人拉下水,等着裕王和清流接招。大明的官员遇到事第一反应永远是找人背锅,比如抄家这事,高翰文张嘴就说织造局和浙江官府难逃其咎,郑泌昌何茂才异口同声要拿高翰文顶罪,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大明正义不仅会迟到还会经常缺席,冤枉不冤枉只有自己知道,搞政治又不是请客吃饭,动不动就是你死我活人头落地的事,没那么多的道理可以讲。

沈一石临走前挖的坑把一众官员都给坑苦了,大家都在忙着亡羊补牢。钱没抄到,人也没抓到,高翰文想的是把锅甩给顶头上司摘干净自己,当然他也确实冤枉。郑泌昌、何茂才想的是浙江一起分过茶叶的同僚们都出点血,先众筹点军费对付一两个月,剩下的钱怎么办,羊毛自然还是要出在羊身上,哪怕是只烤全羊,沈一石不是还剩下不少固定资产吗,想办法打点折变现不就有钱了。自己筹钱把坑填了顺便让高翰文去顶罪,看看有没有机会极限反杀,小阁老就算是为了自己也总得拉兄弟们一把不是。小金库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挖空,分出去的茶叶一时半会也收不回来,杨金水想的就是让郑泌昌这群官场婊子把吃进去的尽可能多吐点出来,追些赃款回来多少挽回点损失,顺便把账本快递给道长,算是投案自首了。胡宗宪在想什么下一篇接着聊。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7-31 11:17:49 +0800 CST  
(五十八)亡羊补牢(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从赵贞吉那里借完粮食,胡宗宪便一头扎进戚继光的军营里,当起了缩头乌龟说什么也不肯出来,任外面电闪雷鸣、雨打风吹,胡总督岿然不动。杭州那边最近闹心事挺多,幺蛾子是层出不穷,捅的娄子更是一个比一个大,沈一石畏罪自杀、抄家抄了个锤子、巡抚衙门半夜收到几箱子账本、高翰文被内定去顶缸、巡抚衙门后院郑何二位用账本给沈一石烧纸钱,毁堤淹田那次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这次说什么胡总督也不会再帮严党那些同志们擦屁股了。胡总督此刻正在台州忙着和倭寇主力对线,军情那是真的十万火急,连戚继光都不得不带着3000主力出动了,胡总督依旧赖在台州不肯走,美其名曰坚守阵地其实就是在外面躲风头。不过是区区几万倭寇小贼而已,在胡总督心里前线比杭州安全多了。

搞政治斗争胡总督无疑是大明朝的顶级玩家,搞军事斗争胡总督的作用还不如个齐大柱,别看电视剧里胡总督手持宝剑盔明甲亮,论肉搏近战能力,未必干的过李时珍。胡总督身上没有光环,待在兵营里又不加buff,军事指挥能力无限接近于0,可偏偏胡总督是主帅掌握指挥权,戚继光最多算个将,大明朝的军事传统历来就是文官节制武将,啥也别说了服从命令听指挥吧。戚继光很无奈,几千人打几万人妥妥的敌强我弱,要想发挥戚家军的质量优势,要么学解放军打运动战,要么学莫德尔搞机动防御,总之戚家军必须动起来,在运动中寻找战机不断削弱倭寇有生力量,最忌讳的就是打阵地战。可胡总督不这么想,什么避实就虚,以正合以奇胜都是扯淡,哪里倭寇多他就带着部队去哪里,倭寇主力集结在台州附近,胡总督索性就待在台州不走了。胡总督的战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跟倭寇主力决战,争取毕其功于一役,能一把定胜负最好。在胡总督心中,打仗这种事就是两军对垒列好阵,己方部队全部框选然后A上去就赢了,反正戚继光是高级将、戚家军是高级兵,倭寇什么的都是渣渣,戚家军一个打十个还有富余,干就完了。

战场局势逐渐明朗,倭寇此次共出动战船500艘,主力300艘对台州围而不攻牵制明军主力,剩余200艘进攻桃渚,谁说日本鬼子只会万岁冲锋、无脑A、一波流的,这战术制定的有模有样,把胡总督都给耍了。等胡总督发觉情况不对的时候,倭寇都摸到桃渚城门底下了, “决不能让倭寇把我们拖在台州,元敬你的第一仗准备在哪里打?”桃渚都丢了胡总督才想到去问戚继光的意见,真不知道早干嘛去了。戚继光也是一肚子怨气,故意酸了一句“部堂你留在这里,我就只能守在这里,哪仗也无法打。”当将军的说话果然直来直去,抱怨胡总督不该到军营里来瞎指挥,纯属给自己添乱,一句话顶的胡总督下不来台。“那就让沿海诸城都让倭寇屠戮了,是还是不是?” 桃渚肯定是丢了,胡总督生气归生气,可事已至此,互相埋怨也解决不了问题,好在胡总督及时意识到了自己孱弱的指挥水平,就冲这一点也比后世蒋委员长强不少,只不过这学费交的太过昂贵,桃渚的乡亲们真是倒了血霉了。

胡总督问戚继光怎么办,戚继光说带三千人在龙山设伏,等在倭寇回家路上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胡总督随即拍板,戚继光带三千人去龙山打埋伏,自己带一千人继续在台州和倭寇对线。让外行指挥内行不出点幺蛾子是不可能的,就拿桃渚沦陷这事来说,分明是胡总督错判了战场形势,指挥失当外加贻误战机,才让倭寇捡了个便宜,如果一开始就让戚继光指挥,一样的龙山设伏估计就是发生在倭寇偷袭桃渚的路上了。好在胡总督知错能改,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把指挥权下放给了戚继光算是及时止损了,专业的事还是得找专业的人去干才靠谱。和不懂业务的领导讨论业务,还要等着领导拍板,那种感觉就如同单排遇到4个小学生队友一样,总之就是憋屈、心累、想骂娘。

明军野战兵力一共4000人,战术部署基本敲定,1000人伪装成明军主力留守台州麻痹倭寇,按照《三国演义》里的套路无非就是兵营周围插满旗帜,在马尾巴上绑树枝绕着兵营四周制造扬尘、多弄点灶台到饭点就升一堆炊烟之类的,总之就是演戏给倭寇看,继续摆出一副明军主力要在台州和倭寇决战的架势。戚继光带3000人去龙山设伏,等着打倭寇闷棍。战术布置妥当还有一个问题,胡总督怎么办,戚继光想让胡总督跟着队伍转移,胡总督坚决要求留在台州与阵地共存亡,一时半会谁也说服不了谁。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02 09:50:16 +0800 CST  
(五十九)亡羊补牢(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野战军一分为二,分兵之后三千人的指挥权戚继光总算是拿到手了,可是胡总督却坚持要留守台州。这就有点扯了,胡总督的指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万一倭寇真打过来,没有胡总督瞎指挥,一千戚家军说不定还能在台州多撑个半天。讲道理台州城丢了还可以收复失地,这要是连着胡总督一起被倭寇一窝端了,后面的仗戚继光怕是没法打了。再说空城计这种事,《三国演义》小说里写写还行,实战能不能用真不好说,况且当初诸葛丞相也不是不想走,这不是让司马懿逼的没办法才使得空城计嘛,像胡总督这种能走不走非要跟倭寇刚正面的情况,确实匪夷所思。“部堂大人身系东南的大局,不能留在这里。” 戚继光自然不同意胡总督留在台州,按戚继光的意思,胡总督最好哪凉快哪待着去,大后方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个司令部,中间摆个沙盘,墙上挂张大地图,胡总督没事对着大地图一通比划顺便管一管军队后勤就行,说好听点这叫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总之戚继光心里想的就是周杰伦唱的那句歌词“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胡总督坚持留在台州自然也不是单纯的要给倭寇送人头,戚继光算的是军事账,胡总督算的是经济账、政治账,两个人考虑的角度根本不一样。听一听胡总督自己是怎么说的“我留在这里比在杭州更安全,内阁发急递来了叫我立刻去杭州推行改稻为桑,大战在即还能改稻为桑吗?”戚继光显然没听懂胡总督的意思回了一句“部堂大人你也太难了,要么随我的军队一起走吧。”戚继光没听懂,胡总督只好继续耐心解释“我必须留在台州,我留在这里朝廷才会改变决策,举全国之力也要筹粮募军,抗外患才能省内忧,这一仗一定要布成与倭寇决战之局。打半年,打一年也要毕其功于一役。你率三千人去打第一仗,你打胜了我后面就好部署,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改观,你明不明白?”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戚继光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别忘了胡总督才是主帅,军令如山戚继光只有执行的份儿。胡总督这番话不长信息量却是爆炸,这场对倭寇的决战不仅要在战场上打赢,在朝廷里也要打赢,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要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才是胡总督心中的大谋略。

胡总督的话要一点点剖析才能说明白。所谓留在台州比在杭州更安全,胡总督口中的安全是针对自己的政治生命而言,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这条命, 300船倭寇要是真玩了命的攻打台州,胡总督还有一千戚家军恐怕就得变包子馅了。上一次北京的三方会谈,道长亲可是自拍了板的,浙江改稻为桑的事胡总督可以撒手不管了,专心反恐剿倭寇就行。如今的改稻为桑被严党、清流、司礼监三方势力搅成了一锅粥,眼瞅就要黄了,虽然说严嵩做了路线调整,点名让胡宗宪去善后,可惜已经太迟了。要是沈一石抄家没抄出幺蛾子,看在老恩师严嵩的面子上,胡宗宪硬着头皮也还能再帮严党这群猪队友擦擦屁股,可如今形势不一样了,改稻为桑把浙江上下折腾得鸡飞狗跳,连日本倭寇都引过来了,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发现不但国库亏空没补上,还把道长的小金库给搭进去了,这就尴尬了。为改稻为桑这事严党、清流在浙江已经交手好几轮了,眼瞅着就要摊牌了,如今再赶上沈一石这事,一场政治风暴在所难免,此刻这个烫手的山芋胡宗宪肯定不会再接了。

考虑到老恩师的面子还有内阁的命令,胡总督最好的办法就是拿战事吃紧做借口,堂而皇之的待在台州前线躲风头。军事斗争的前线在台州,政治斗争的前线在杭州,如果终究是难逃一死的话,胡总督宁肯在抗倭前线为国捐躯当烈士,也不愿意卷到政治斗争里,进昭狱吃牢饭,所以胡总督义无反顾的选择留在台州。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历史上胡宗宪的最后结局,嘉靖四十一年严党倒台,胡宗宪作为严党骨干被牵连先是入狱后被罢官,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因牵涉“严嵩案”再度入狱,十月入狱,十一月初三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愤而自杀,一手罗织罪名、炮制冤狱的正是清流的老好人,时任内阁首辅徐阶。(未完待续)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03 08:00:59 +0800 CST  
(六十)胡宗宪的大谋略(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胡宗宪的话要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不同的层面去理解,每一个层面又都是环环相扣的。先从军事层面说,胡宗宪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尽快与倭寇决战,通过军事手段干净彻底的把倭寇连根拔起,实现大明朝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对于这场战争,胡宗宪追求的是毕其功于一役,对倭寇要断子绝孙、除恶务尽;严嵩追求的是养寇自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至少也要给倭寇保留点造反的火种。至于这一仗要打多久,胡宗宪想的是一年半载尽快解决,早点打完早点收工;严嵩想的是最好拖个十年八年,至少也要拖到自己咽气才好。严嵩和胡宗宪这一对师徒在理念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胡宗宪是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严嵩是站在自己父子和严党的立场,无关对错皆因糊涂。谋国与谋身终归不能两全,胡宗宪选了谋国便不能谋身,严嵩选了谋身便不能谋国,很多事情本就是矛盾的,任何选择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无论是这部剧还是生活本身,这种欢乐二选一的桥段并不少见,能够喊出“我全都要”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料敌从宽这种事想必胡宗宪是没有考虑过,当年解放战争解放军和国军兵力对比接近1:4,毛 本来估计解放战争至少要打5年,最后逆风翻盘后期打的顺风顺水也花了三年时间,如今明军和倭寇兵力对比接近1:10,明军别说军饷了连军粮都快吃不上了,胡宗宪张嘴就是一年之内,毕其功于一役打赢这一仗,胡宗宪是真敢讲,就现在这个局面一年后到底是谁消灭谁还不一定呢。当然胡宗宪也有自己的盘算,下面慢慢讲。

虽然胡宗宪的军事常识有限,但他对这场战争的认识却格外深刻。就如同淮海战役一样,根据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粟裕大将把最初的“小淮海“”硬生生打成了“大淮海”,真正做到了毕其功于一役,把国军主力尽数歼灭在江北。道长对这场反恐战争不能说不重视,可最开始的战略目标定的并不高,仅仅是要求胡宗宪能成功抵抗倭寇的大规模入侵,有效保护东南沿海安全而已,说穿了也就是个打赢中等烈度的区域防御战罢了。战略目标定的不高,调拨的军费自然也有限,说是浙江牵头临近几个省共同筹措,军费其实全指望着从沈一石家里抄点值钱东西先垫着,就这点钱道长和严嵩还惦记着要是胡宗宪打仗花不完,剩下的还能拿去补国库的亏空。中等烈度的区域防御战实在没啥搞头,严党的风格从来都是要搞就得搞票大的,胡宗宪一出手怎么也得集全国之力打一场高烈度的大型歼灭战,才算上得了台面。打仗是个烧钱的买卖,道长指望着胡宗宪花小钱办大事那是门也没有,别说沈一石家里毛也没抄出来,就算是抄出来个金山胡宗宪一样会给道长打报告要求追加预算。

胡宗宪说的清楚自己留在台州,朝廷才会改变决策,原本打仗这事的优先级是排在改稻为桑后面的,道长可从来没要求胡宗宪把倭寇剿的断子绝孙了,内阁的指示也是要胡宗宪立刻回杭州推行改稻为桑,结果胡宗宪用自己的脑袋做筹码,留在台州赌朝廷会改变决策,他赌的就是道长会把这场战争放在第一位,从全国各地募集粮草军需、抽调部队,无条件支持他打赢这一场对倭寇的决战,这才是胡宗宪说一年之内毕其功于一役的底气所在,单纯指望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把几万倭寇都给歼灭了也不太现实。事在人为关键是要看怎么运作,比如东南沿海这场仗,光给道长写报告添油加醋尬吹一通倭寇贼势浩大,军情十万火急根本没用,看看人家胡宗宪是怎么做的,身为大明东南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脑袋往裤腰带里一别,带着一千兄弟就在台州跟好几万倭寇杠上了,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胡宗宪估计就凉了。行动永远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反正连胡宗宪都亲自上前线了,东南沿海战事如何、要不要派援兵、要不要增加预算,道长和内阁诸位大人自己掂量着办吧。所谓英雄造时势,胡宗宪不愧是造势高手,这一手果然赌对了,有了道长的充分重视和全国各地的倾力支援,总算为这场反恐战争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造势要想有说服力不下点血本是不行的,胡宗宪那可是实打实的拿自己的命在赌。如果只是平常加班到深夜,对着自己的工位拍张照片,然后发朋友圈说XX城市凌晨三点的景色好美之类的,估计领导看了除了认为你工作效率有问题之外也没啥效果,要想真的引起领导重视,你怎么也得干到猝死边缘才行,最好再得一个能让重疾险理赔的病就更有说服力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03 21:10:12 +0800 CST  
(六十一)胡宗宪的大谋略(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上文说了对于东南沿海的反恐战争,最开始无论是道长还是严嵩想的都是以防御为主,能花小钱办大事最好,至于倭寇赶走就完了,没必要赶尽杀绝。是胡宗宪用自己的脑袋玩命造势,引导道长最终改变了决策,把小仗升级成大仗,对于倭寇从赶走完事变成赶尽杀绝,毕其功于一役,从这个角度看胡宗宪对于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多说一句,把倭寇赶尽杀绝并不是倒严的前提条件,战争因素对于倒严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倒严的决策最多是被延缓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道长下定决心要搞的事,不会因为胡宗宪故意多放走几个倭寇就不搞了。道长的脾气严嵩不会不知道,养寇自重这招效果其实有限,严嵩为什么还要让严世蕃写信给胡宗宪,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病急乱投医吧,为了保住自己父子还有严党,甭管有用没用,能想到的招数都得拿出来试试,总要垂死挣扎一番,就算保不住自己父子、保不住严党、说不定可以保下胡宗宪,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具体分析放在后面剧情去说。

军事层面的事聊完了,接着聊一聊经济层面的事。把小仗变成大仗表面上看是增加了军事预算,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实际上这场战争才是胡宗宪用来解决国库亏空的最终方案,只要实现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目标,效果肯定要比改稻为桑要强的多,大概推测下胡宗宪的经济政策。此前大明一直是两线作战,北边要防备擅长骑马射箭的蒙古族兄弟,东南沿海还要提防一衣带水没事就爱乘船旅游的日本友人,军费开支浩大也是导致国库亏空的直接原因。如果胡宗宪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东南沿海以后只要留些二线部队驻防就够了、野战军可以调到北方、沿海反登陆的大量防御工事和伤残将士的抚恤金都可以省了,总之两线作战变成单线防御,战线收缩每年能省不少军费,还可以避免不少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买卖肯定划算。

倭寇剿平了,海上丝绸之路自然也就安全了,东南沿海又可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了,来钱比单纯种地可快多了,这笔账第一集御前会议的时候严嵩就算过。到时候什么丝绸、茶叶、瓷器、手工制品都可以出口创汇,这些玩意全都是紧俏商品到了大清都不用愁销路的。每年多收的那点关税都是小钱,靠着对外贸易搞活东南沿海经济才是根本,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可以愉快的在血汗工厂里挥洒汗水,资本主义萌芽可以继续在大明茁壮成长,到那时候还怕弄不到钱吗,国库亏空根本不叫事儿,道长别墅敞开了修,金丹可劲儿造。胡宗宪的经济政策核心就是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不改变利益分配结构的前提下,单纯通过把饼做大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些好处,国库亏空补上了,道长和各级官僚能多捞钱,老百姓也能稍微改善改善生活,大概算是基于东南沿海地区特色的经济振兴计划,当然前提是先得把倭寇赶尽杀绝了。

经济层面的事儿聊差不多了,下面聊聊政治层面的事。蒋中正公当年有句名言叫攘外必先安内,到胡宗宪这里大概是反向操作了一把,准确的说是安内全靠攘外。胡宗宪的这一手在当今的自由民主国家极其常见,一般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满到了极点,恰好又到了选举的节点,靠着对外强硬或者干脆打一仗的事屡见不鲜,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争取连任,顺便让老百姓换个仇恨对象,就如同川普总统现在对中国干的事一样。到了这个时候,大明朝的国内矛盾基本已经接近临界点了,一个是统治集团和底层百姓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一个是统治集团内部严党、清流之间为争夺执政权的矛盾无法调和,按照海瑞的话形容,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国有日。指望道长忽然良心发现,自上而下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关心民生疾苦、缓解阶级矛盾那是门也没有,要不然海老爷也不会拼了命上《治安疏》了,道长是在用生命践行北齐宰相祖珽的名言“丈夫一生不负身”。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既然道长指望不上,胡宗宪只能寄希望于通过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缓解国内的各种矛盾了,胡宗宪告诉戚继光“你打胜了我后面就好部署,我大明朝的朝局才会有改观。”就是这个意思。(未完待续)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07 00:46:47 +0800 CST  
这两天天涯服务器宕机了吧,文章早就写好了,一直没传上来,下一篇会把最后的内容补充完整,当然胡宗宪的想法原著和剧情里都没有,是我自己猜测的,也是和各位朋友一起探讨下,不一定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07 00:51:47 +0800 CST  
(六十二)胡宗宪的大谋略(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五集

毛 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为了东南沿海数千万的百姓,为了道长可以安心修真,为了恩师严嵩能够安全着陆,为了自己在老家的几座牌坊,总之这一拳胡宗宪不得不打,还必须要打的漂亮。胡宗宪要想把这一拳打漂亮了,光指望戚继光和他手底下那三四千号人肯定不够,必须忽悠道长在这场战争中不断追加投资才行。国库本来就没钱,小金库也指望不上,可如今胡宗宪却孤注一掷要在东南沿海搞票大的,准备把倭寇挨个结扎、断子绝孙,这是逼着道长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他打下去,道长这边决心难下阿。忽悠道长在对倭战争中追加投资就如同忽悠老百姓去买P2P一样,刚开始都是将信将疑,本着买点试试赔就赔了的心态放点钱进去,发现前面几期本息兑付毫无问题,尝到了高回报的甜头才会一股脑把本儿都押上去。道长这里也一样,一开始对这一仗心理预期也不高,想着随便给胡宗宪拨点钱,把这些日本友人打发走就完事了。光靠胡宗宪的烂命一条还不足以说服道长把本儿都押在这一仗上,关键是要让道长尝到点甜头,比如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能在龙山把一两万日本友人揍的生活不能自理这种。这也是造势的一种,要给道长营造出一种戚继光带着三千人就这么猛,这要是给他拨三万人过去,不就可以平A了的心理预期。一个敢玩命的胡宗宪加上一个懂业务的戚继光,战场上刷一波数据顺便还能收获东南沿海地区老百姓的民心,打赢了就是会所嫩模人生赢家,看着自己攥着的一手好牌道长终于还是押宝了,决心陪着胡宗宪赌一手,大明的朝局终于有所改观了。

东南沿海有三害,一是道长和他们老朱家一大帮子穷亲戚,二是严嵩父子和底下一大群的贪官污吏,三是一衣带水没事就组团过来旅游的日本友人。道长和那群贪官只是要钱,日本友人来了可是要命,所以要说恨老百姓第一恨日本友人,其次是贪官,最后才是道长。要是没有这群日本友人千里迢迢上赶着送人头,改稻为桑按照严世蕃那个搞法,还不知道有多少齐大柱打算上梁山去打游击。如今好几万日本友人组团来旅游,齐大柱们自发自愿的就去参军了,让未来大明的闯王和日本的海贼王拔刀互砍,简直就是大明版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甭管谁死都挺好,道长做梦也会笑。

军事、经济、政治层面的事情聊的差不多了,再聊一聊胡宗宪个人的政治诉求。胡宗宪到底想不想入阁,仕途上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然是想的,关键是选哪条路入阁,这事比较纠结。就如同单位里的年轻人想提拔,可以站着把工作干好,可以跪着把领导舔好,还可以躺着把觉睡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看你怎么选。胡宗宪想入阁,可是不想选倒严出卖老恩师这条路,哪怕是道长亲自暗示也不行。胡宗宪选的路大概是等到严嵩光荣退休,从老恩师手里接过严党的旗帜,以严党新一代的旗手的身份进入内阁,带领严党继续前进。如今摆在严党面前的有两大难题,一个是国库亏空怎么补,另一个是严嵩老了控制不住底下人怎么办。胡宗宪是有解题思路的,剿灭倭寇发展东南沿海经济来补国库的亏空,严嵩虽然上了岁数但胡宗宪自己还年轻,只要好好锻炼身体至少熬死徐阶问题不大,把严党交给胡宗宪明显比交给严世蕃靠谱多了。胡宗宪要为严嵩留一条退路,也要为严党找一条出路,最后才是为自己铺一条入阁的路,而清流和道长却要胡宗宪断了严嵩的退路,绝了严党的出路去换一条自己入阁的路,这种二五仔才会干的事以胡宗宪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做的,剧里面他自己也三番五次的强调过,所以打完仗胡宗宪就离职了,急流勇退还算明智。

胡宗宪和戚继光一个守台州,一个去龙山设伏,那么问题来了,参军谭伦谭大人此刻在哪里?谭大人作为参军,对改稻为桑这种非本职工作无比上心,上蹿下跳各种折腾,现在日本友人带着武士刀来了,连总指挥胡宗宪都亲赴台州前线了,参军大人竟然神奇的消失了。谭大人这种人天生就适合做官,忽悠海瑞去当烈士的时候说的是大义凛然、口吐莲花,轮到自己上前线的时候线就消失了,不禁让楼主想起了多年前拉黑的一个大学同学,每次同学聚会都是来的最晚走的最早,饭桌上总是一副风生水起、君临天下、指点江山的模样,一到买单的时候人肯定不在,要么尿遁要么借口媳妇儿催着回家早走一步,总之这种连同学聚会一起AA制买单都要耍鸡贼逃单的主,别的事肯定也指望不上他。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09 09:38:35 +0800 CST  
(六十三)有福之人(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高翰文兴冲冲的赶到巡抚衙门去兴师问罪,被底下人拦在二堂,没能见到在后院忙着给沈一石烧纸钱的郑何二位大人。一看郑、何两位大人平时就没怎么干过活,估计清明节烧纸钱都是下面人代劳的,总共也就四箱子账本,两个人烧了大半天还没烧完,郑泌昌也不知道是中了暑还是急火攻心,一口气没上来又晕了过去,当初沈一石把整个院子都点了也没他们二位这么费劲儿的。忍不住心疼郑何二位大人一秒,辛苦了大半天烧了这么多纸,也不知道沈一石在下面收到没收到,何大人脸都熏黑了,郑大人也中暑晕倒了,做的都是无用功,端的是讽刺。此时杨金水和锦衣卫四位老哥正在织造局聊天,一模一样的四口箱子就摆在中间,毕竟离京时吕芳给朱七打了招呼,到了浙江一切听杨金水安排,这几箱子账本怎么处理朱七心里也没底,只好试探着问,箱子要不要打开来看看,箱子里东西杨公公在巡抚衙门都看过了,回答说不能看。朱七可能是误会了,以为杨金水要学郑何二位大人去后院放火,赶紧找补一句“该送的送上去,该销毁的销毁。”想着千万别一把火都烧了,好歹也留基本让哥几个带回北京交差。杨金水答,万不能销毁,又不让看又不让烧,朱七让杨金水拿个主意,主意在巡抚衙门的时候杨金水就想好了,也明着告诉郑何二位大人了,四箱子账本让锦衣卫几位老哥快递到北京送给道长去看,杨金水的工作原则就是瞒天瞒地也决不能瞒道长,哪怕干的都是丧尽天良的事,可在“忠”这个字上却是无可挑剔。

箱子既然要送给道长,铁证如山面前朱七想现在就把郑泌昌、何茂才二位给抓了,杨金水说暂时还不能抓,锦衣卫办案可以不讲法律、不讲证据,但必须要讲政治,比如倒严这事就只能自上而下的推,万不能自下而上去创造机会,这就叫讲政治。郑泌昌、何茂才虽然罪大恶极死有余辜,毕竟是严嵩父子一手提携的地方大员,这二位要是被锦衣卫给抓了,万一被清流那伙子人过度解读成道长下决心倒严的信号,一拥而上趁势倒严,再把政治斗争扩大化就不好了,所以这人抓不抓,什么时候抓还要等道长的指示。朱七扶着头叹了口气,这年头干工作实在是太难了,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明明自己就是个当打手的命,怎么还得操这么多闲心。

杨金水留着郑何二位大人自然还有别的用处,戚继光前线作战粮草都断了,在巡抚衙门郑何二位可是代表浙江所有拿过沈老板茶叶的同僚表过态了,自觉自愿的割肉放血,先众筹一两个月的粮草军需拿给胡宗宪去应急的。主犯可以先不抓,朱七又问抄家抄了个锤子这事怎么对上面交代,答曰顶缸的主角高翰文早已就位,罪名是办案不利。朱七问什么时候抓高翰文,答曰现在不行,先让高翰文把抄来的三瓜两枣送到胡宗宪的军营里,这边杨金水连夜写信向道长和吕芳汇报情况,等北京的指示再抓人。不得不说还是杨金水考虑的周全,做事情滴水不漏,高翰文毕竟是严世蕃亲自举荐的人,虽然职位不高,可是要让锦衣卫抓他还是要先请示道长才能行动。工作基本布置完了,想到郑何二位可以逍遥法外,朱七着实咽不下着口气,问了一句“那郑泌昌、何茂才就这样放过他们?”要说恨杨金水比谁都很这两位官场婊子,恶狠狠的回了一句“放过他们?要是连他们都可以放过的话,我大明朝就没有天理了。”

杨金水话虽然说得提气,可仔细想一想道长治下的大明何曾有过天理?倒严是因为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吗,郑何二位被砍头抄家是因为正义只是迟到从不缺席吗,至于高翰文虽然被拿来顶缸,但确实是个有福之人,作为小阁老亲自举荐的杭州知府,竟然没有卷进浙江的大案里,最后不但抱得美人归还搭上了裕王妃这条线,高翰文这运气简直快赶上网络爽文的男主角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0 08:42:51 +0800 CST  
(六十三)有福之人(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说起高翰文也真是替他不值,苏南世家出身又是前科的探花郎,长得一表人才、脑子不比最强大脑里的脑王差,兴趣广泛热爱文艺,这么一个善良且正直的有为青年,还是小阁老钦点的杭州知府,怎么看都是个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来地方势必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主儿。结果高翰文到了浙江干的都是些货拉拉才干的脏活累活,辛苦不说还要各种背锅,把人才当耗材用实在是过分了。前面什么仙人跳、摘灯笼、抄家抓人都不说了,统共就一万两银子一百匹丝绸,还要高翰文亲自押送去台州,查了下地图杭州到台州大概270公里,往返一趟就是540公里,虽然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好歹也得讲究个方式方法不是,这杭州知府当得实在是掉价。《水浒》里杨志押运的生辰纲都值十万贯,高翰文押运的这批货连给蔡京办生日party都不够,在水浒好汉眼里都不够智取的门槛还好意思说是军费,这也就是胡宗宪好说话,要是换了年羹尧,估计高翰文脑袋就挂旗杆上了。

高翰文这一趟去台州,真的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前线戚继光都断粮了,指望高翰文送的三瓜两枣还不如打扫战场仔细点,多捡些战利品呢。高翰文上一次见胡宗宪还是在去杭州赴任路上的驿站,那时的高翰文刚收了严世蕃价值连城的古董级文房四宝,带着恩师的殷切期盼,一心要在浙江干一番大事业,风头正劲、意气风发就如劲霸男装的广告语,这一次干不好我就不回来了。是胡宗宪泼的一盆凉水救了官迷心窍的高翰文,几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把高翰文从改稻为桑的泥潭里拉到左派这一边,一个月过去了二人再次相见,胡宗宪打算再给高翰文泼一盆凉水,当然依旧是为了救他。高翰文是个有福之人,不但有贵人相助还有美女以身相许,身边的老恩师、各级领导、还有知音抄家的抄家、砍头的砍头,辞官的辞官,装疯的装疯,多少严党的同僚家破人亡也没能逍遥法外,他一个严世蕃钦点的杭州知府,竟然能从浙江大案还有后面的倒严风波里全身而退,还能搭上裕王妃这条大腿,只能说要么是造化弄人,要么是高翰文的命实在太硬把别人都克死了自己没事,看来选择果然比努力重要的多阿。

胡宗宪搀起了下跪行礼的高翰文,说了句军前就不讲虚礼了,赶紧谈军务吧。高翰文这次来就带了这么点东西,哪还有什么军务可以谈,一脸愧疚满腹委屈的说“军务都被官场误了,下面的仗无法打下去,属下这次来真是愧对部堂,属下们有罪阿。”高翰文这一席话充分暴露了他的短板,搞业务和搞文艺最大的不同就是只看结果不问创作过程,没有人在乎你想表达的是什么,少整那些只感动自己却没有实际效果的玩意,要真觉得自己有罪就主动自首,当然这也是胡宗宪后面要劝他的。从来都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最后能依靠的也就只有自己,干工作没有不遇到问题的,关键是遇到问题能不能把事铲平了,把自己屁股擦干净,这才是考验人的地方。东南要打仗国库没钱怎么办,道长把自己小金库捐了,这叫有办法;小金库没钱怎么办,郑泌昌何茂才和浙江一干同僚从自己家先拿钱垫着,然后想办法变卖沈一石的固定资产,这也叫有办法;前线作战军费不够怎么办,胡宗宪把自己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就蹲在前线了,让戚继光拿出点战果来说事,然后再找道长加钱,这才叫有办法。遇到事不怕,关键是要拿出办法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单纯甩锅找个替罪羊没有啥意义,把事情解决了自己才算过关。比如毁堤淹田杀了马宁远、李玄他们就没事了吗,郑泌昌、何茂才得把改稻为桑的事办了才算完,要不一样是个死。比如抄沈一石的家,把罪过推给高翰文就没事了吗,郑泌昌、何茂才得到处找钱把胡宗宪的军费给垫上,当然垫上了也没完,横竖都是死。

高翰文的话虽是真情流露却暴露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沈一石家里没钱这仗就没法打了吗,胡宗宪后面所有的部署都是以取得这场战争全面彻底的胜利为前提的,在胡宗宪心中,这场仗有条件要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打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也要打下去,一直打到全面胜利为止,不仅是为了自己,打赢了大明才有出路。遇到事情拿不出解决的办法,一味的宣泄情绪加抱怨,高翰文这种性格确实不适合官场,当然这其实也是好事,如果高翰文能够在浙江官场混的如鱼得水、和光同尘,恐怕最多再有两集也就该领盒饭了。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1 09:31:25 +0800 CST  
(六十三)有福之人(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杭州那边的情况胡宗宪自然是掌握的,高翰文知道的胡宗宪都知道,高翰文不知道的胡宗宪也知道,比如沈一石的账本被郑何二位大人拿到后院当纸钱烧了,沈一石家财不翼而飞的事郑何二位打算让高翰文去顶缸背锅。胡宗宪看着一脸愧疚的高翰文安慰了一句“朝务、政务、军务,一误再误已非一时了。你到浙江也才一个多月,论罪也论不上你,是不是抄沈一石的家没有抄出钱来?”听到领导说没自己的责任,高翰文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人一放松就容易说错话比如下面这句“沈一石号称浙江首富,属下这次抄没他的家财竟然不及一个中产之家,所有的账目竟也不翼而飞。部堂,织造局还有浙江官府都已经是一片污泥浊水,东南局势危急,面对朝廷,面对百姓,部堂您要站出来说话。”高翰文这番话当着胡宗宪说极为不得体,明显犯了政治幼稚病。高翰文才来浙江一个月,你都能看出来的问题胡宗宪会不知道吗,高翰文看得是浙江的水有多脏,胡宗宪看的是浙江的水有多深,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高翰文不过是去抄了个家就满腹牢骚怨天尤人,看看人家胡宗宪,毁堤淹田这么大的事都给抹平了,可曾见过胡宗宪到处跟人抱怨官场黑暗。至于要胡宗宪站出来说话就更可笑了,胡宗宪给道长打报告打了不止一次了,不但没用还引来毁堤淹田、以改兼赈这种幺蛾子,要是光站出来说两句话就管用,胡宗宪至于自己蹲在台州前线和好几万倭寇对线吗。

怎么面对朝廷,面对百姓那是胡宗宪要考虑的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高翰文的个人问题,毕竟都是一条战线的战友,高翰文只是too young too naive,胡宗宪交待的事也都尽力去办了,人确实不坏,能捞还是捞一把,就当积德行善做公益了。高翰文是个聪明人,胡宗宪说话不用转弯抹角,直接送了他三句话,“第一你不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材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圣人的书是拿来给别人看的,拿来办事是百无一用。”“听我的话,军需交割之后,立刻回杭州找到朝廷派来的锦衣卫,主动请罪,请他们把你槛送京师。”之所以送高翰文这三句话还是因为这一个月来高翰文按照胡宗宪的意思在做事,两个人道同可谋,才换来了这几句交浅言深。

胡宗宪的三句话就是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这里要聊一聊为什么高翰文不适合做官的问题。单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素质、智商情商来看,高翰文别说做官了,哪怕去参加最强大脑说不定都能当个脑王八(非错别字)什么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是眼光,如果不是有胡宗宪这种高人指点,高翰文自己能看出改稻为桑里面土地成交价的问题吗,会主动去找锦衣卫投案自首吗,应该是不会吧。为什么海老爷就能敏锐的发现改稻为桑里面的猫腻,能立刻判断出是胡宗宪教高翰文去找锦衣卫自首的,还特地嘱咐高翰文到了北京什么话都不要说,只有沉默才能出狱,这就是眼光和阅历的差距。阅历靠后天经验累积也许还能弥补,可眼光差这种事是真没办法补救了。高翰文出任严世蕃钦点的杭州知府的时候离严党倒台也就不到一年了,连行走江湖的老中医李时珍都能看明白的局势,高翰文待在北京竟然都看不透,这时候和严党划清界限还来不及呢,聪明一点的早都找关系准备投靠清流了,就高翰文傻乎乎的一个劲往严党队伍里钻,还心安理得的收了严世蕃那么贵重的礼物,让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严世蕃的人,高翰文这手操作堪比1945年投奔皇军,1949年加入国民党,智商估计被狗吃了。就高翰文这手骚操作,日后倒严的时候妥妥的就是严世蕃的突破口,光从他一个人身上就能搜罗出一大堆严世蕃的犯罪证据,估计连屈打成招这种技术手段都用不上。多少老江湖倒严的时候都挂了,高翰文这种菜鸟最后竟然能够全身而退,难怪胡宗宪夸他是有福之人,这哪里是有福阿,分明是祖坟都冒了青烟了。(未完待续)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2 11:12:44 +0800 CST  
(六十三)有福之人(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高翰文为什么不适合当官,除了眼光不行还要从他的行事风格上去分析。像高翰文这种高级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总会沾染点公知的习气,凡事都看不惯总喜欢抱怨,才来浙江不过一个月,就他见识的那点阴暗面,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好在大明朝那时候慕洋犬、带路党、精日什么的还不流行,估计和通倭就得被抓去砍头有关系。公知有个特点,就是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要抱怨,遇到问题除了开喷拿不出任何解决方案,最多就是如高翰文那样高呼两句官场黑暗,便没了下文。同样是被一群大兵武装押运,为什么海老爷就能顶住压力救下齐大柱一干人犯,高翰文却只能如同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归根结底当官有时候是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面去拼命的,赢了人生赢家输了砍头抄家,这就叫做政治觉悟,很明显高翰文不具备这种觉悟。

这种视死如归的政治觉悟在这部剧中屡见不鲜,想一想宁肯被活活打死也绝不改口的周云逸、在大雪天跪在院子中被冻成冰棍的冯宝、蹲在台州前线战场上差点被倭寇砍了的胡宗宪、为了活命冒死也要拉道长下水的郑泌昌、装疯卖傻伪装精神病人的杨金水、还有三番五次虎口脱险自己给自己买棺材的海瑞,哪一个不是提着脑袋在拼命。再看一看高翰文,一出仙人跳一张字条就把他给吓住了,一个连自己这点名声都舍不得的人,指望他提着脑袋去拼命可能吗,高大人这一身除了嘴是硬的其他地方都是软的,这点和公知一模一样。

浑身是铁一身是胆的人未必就能当官,比如齐大柱也敢拼命,当官不仅要敢拼命关键是得有办法,剧中那么多官员无论忠也好奸也好,除了高翰文谁不是在生死关头垂死挣扎一番,甭管灵不灵至少得试试,郑泌昌被抓前还在变卖沈一石的固定资产,严嵩父子倒台前还要按通倭的罪名砍了齐大柱,哪里有束手就擒的道理。高翰文除了抱怨几句官场黑暗让胡宗宪站出来说话外,也就是把家里郑泌昌待过的地方洗了一遍而已,可曾靠自己拿出过一点办法吗。改稻为桑该怎么搞是胡宗宪在驿站教的,找锦衣卫投案自首也是胡宗宪在军营点拨的,签字的事是海老爷在巡抚衙门搅黄的,织造局的灯笼也是海老爷带兵摘的,就两件事是高翰文自己干的,一件是去织造局搞调研结果中了仙人跳,另一件是去抄家抓人结果是人财两空连账本都被烧了,总结起来就是高翰文靠自己除了瞎哔哔啥也干不成,要不是遇到胡宗宪和海瑞,这脑袋怕是早就搬家了。所以说高翰文确实不是当官的料,好在运气爆棚一路遇到贵人相助,胡宗宪、海瑞、裕王妃都帮了他一把,不愧是个有福之人阿。

本剧有福之人除了高翰文,还有一个便是沈一石,“不干了,什么都不用干了。既不用辛苦了,也不用担惊受怕了,两手一拍走了。他是个有福的人呀。”这话是杨金水说的。有个叫《不差钱》的小品,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完,赵本山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是人活着呢钱没了,从这个角度看沈一石无疑是幸运的,人死了钱也花完了,几乎是同时完成的,死之前还带着青楼的四个小姐姐在杭州周边游山玩水了一番,没少做多人运动算是死而无憾了。沈一石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不用担心被株连九族,一把大火烧成渣也不怕被鞭尸,挥一挥衣袖留一个大坑,把平时拿茶叶的一干茶友全给坑了,自己到下面享清福去了,可不是个有福之人吗。有福之人二号沈一石临走前,和杨金水喝了顿酒把身后事都安排好了,一盒子银票一把琴还有重要道具张真人的血经都给了芸娘,让她后半辈子跟着有福之人一号高翰文走。总之两个有福之人都选择去做红顶子商人,还都是一个女朋友,也不知道导演是不是故意在暗示些什么。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3 12:47:17 +0800 CST  
(六十七)高翰文的决断(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像高翰文这样的人,政治上幼稚、性格上软弱、仕途上注定是走不长的,眼光、魄力、手腕一样没有,搞艺术追姑娘是一把好手,拿来当官却是百无一用。性格软弱也不是一无是处,高翰文至少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听话,严世蕃让他往右便往右,胡宗宪让他往左便往左,郑泌昌让他去淳安给买田站台便去淳安,杨金水让他去台州押运军需便去台州,如今胡宗宪让他找锦衣卫投案自首便去投案自首,一直怀疑高翰文是不是脑子里被打上了思想钢印,对于上级的任何要求都会下意识的服从,也不知道是骨头太软还是执行力太强,可能是文艺青年的通病吧。虽然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可在这部剧里敢公然违抗上级命令,甚至和上级叫板打擂台的人不胜枚举,一身是胆的海老爷日常工作就是和上级抬杠叫板,别说赵贞吉、郑泌昌、何茂才之类的杂鱼上级了,海老爷发起飙来连道长都敢公开怼直接撕脸的,就问你怕不怕;内阁发指示让胡总督立刻去杭州推行改稻为桑,胡总督赖在台州死活不挪窝,还大放厥词说什么台州比杭州安全;严阁老写信让胡总督剿匪剿一半留一半,胡总督不听把倭寇一锅端了;吕芳找严嵩、徐阶喝酒前特地嘱咐陈洪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结果陈洪扭脸就把风透给了道长;吕芳被发配去给道长修阴宅,严嵩被迫在家休病假,徐阶被软禁在内阁值房,道长本意是把三巨头分别孤立起来隔绝和外界的联系,结果张居正就敢一个人堂而皇之的去见徐阶通消息,当天晚上严嵩有样学样也把严世蕃叫来家里。整部剧里就高翰文最听话,不愧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高分低能。

上级的命令要不要执行,打多少折扣执行这也算是门艺术,完全不执行饭碗怕是保不住,完全执行说不定就得吃牢饭,关键是尺度如何把握,只能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了,尤其是还在单位上班的朋友们一定要引以为戒,高翰文那样的坚决不能学,海老爷那样的估计想学也学不来。高翰文表态可以按照胡总督的要求去投案自首,但是要知道为什么,总之死也要做个明白鬼。“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叫你这样做,既为了你自己,更为了朝局,为了我能把这个仗打下去!”胡总督这句回答境界实在是高,什么都说了却又什么都没说,话中的深意要高翰文自己去悟。“我相信部堂。可属下这样做了,那些误国误民的蠹虫就让他们逍遥法外?”相信个鬼阿,当初要不是信了沈一石的鬼话,你高翰文至于被仙人跳吗,知识分子都一个毛病死要面子活受罪,分明没听懂又不好意思问,拿郑泌昌他们逍遥法外转移话题,这就叫不懂装懂。

既然高翰文没听懂,胡总督只好再解释的详细一点“我还是给你交点底吧。不出一月,朝廷将会在浙江掀起大案,那些误国误民之人一个也跑不了!现在我让你主动请罪,顶多判你抄没沈一石的家财办案不力,如果继续留在浙江,就会卷进他们之中。”还是那一招小杖受大杖走,给高翰文找一个不起眼的罪名把他从严党的核心圈子摘出去,表面上看是受了不少委屈其实是捡了个大便宜,至少这条命是保住了,以后倒严的时候就可以安心做个漏网之鱼了。胡总督的话也只说了一半,投案自首是为高翰文好这一点说清楚了,可所谓的为朝局好,为了他能把这个仗打下去是什么意思?

戚继光率军在龙山设伏一次性帮1000多日本友人省掉了回程的船票,打埋伏打上了瘾,戚继光带兵转战温岭继续设伏,这个时候后援断了,别说军饷了,连军粮都吃不上了。从来打仗打的都是后勤供应,就高翰文送的这点钱,也就够换点粮食让弟兄们吃几天饱饭,这还是基于胡总督手头只有四千人的情况下。要想把仗打下去就得持续不断的烧钱,道长在全国各地调派钱粮和军队总需要时间,眼下这个当口只能依靠郑泌昌和各位浙江同僚自己割肉放血,先众筹点军费让胡宗宪烧两个月再说。要让郑大人他们自发自愿的割肉放血,就要安他们的心,如果郑大人他们知道自己横竖是个死,第一时间就应该转移财产,让老婆孩子亲戚朋友赶紧卷款跑路才是正事,哪里还有功夫搭理胡总督的战事。高翰文主动认了罪,相当于告诉郑大人沈一石抄家的锅甩出去了,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凑够胡总督的军费,这事就算翻篇了。心存侥幸也好,热爱生命也好,总之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郑大人他们来说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问题,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所以对胡总督来说,高翰文投案自首,这就叫“他好我也好。”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5 20:12:29 +0800 CST  
(六十八)高翰文的决断(中)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把这部剧主要角色的实力做一个排序,拿下象棋举例子,高翰文、马宁远大概可以往前看半步棋,何茂才看一步,严世蕃、陈洪看两步,郑泌昌看两步半,杨金水、谭伦看三步,赵贞吉、裕王看三步半,高拱、张居正、胡宗宪、裕王妃看四步,严嵩、吕芳、徐阶看五步,道长看七步而且还附带特殊技能,可以随便改规则,比如过河卒子可以往回退,马能当车用一类的。在大明这盘棋局里,没有人可以赢得过一个绝顶聪明、手握信息优势、还能随意改规则的道长,当然海老爷除外。海老爷能赢道长并不是因为棋艺有多么出神入化,关键在于他敢把棋盘掀了,然后揪着道长脖领子,骂道长耍赖出老千不好好下棋。所以说以弱对强,一定要想办法逼对方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对决才有胜算,比下棋海老爷肯定比不过道长,比辩论两个人勉强算是平分秋色,比骂街尤是在公开场合撕脸对骂那种结果可就真不好说了,毕竟道长这方面也没啥经验。

高翰文只见过胡宗宪两面,却被胡宗宪救了两次,可见官场还是有好人的,问胡宗宪为什么要救自己,胡宗宪说自己身为浙直总督,自己属下谁有罪,谁无罪不该分个清楚吗。胡总督这话说的就有点亏心了,毁堤淹田的时候,马宁远两个县令固然是死有余辜,可河道监管李玄总归是无辜的吧,胡总督为什么坚持把人一起砍了,还有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一干主犯哪一个不是罪大恶极,最后还不是都给开脱了。胡总督让高翰文投案自首是为了安郑泌昌一伙人的心,道长要按通倭罪杀齐大柱也是为了安严嵩一伙人的心,为了革命工作需要有时候就得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有些必要的牺牲在所难免,这就叫做大局观。当然对于手握生死大权的人来说,哪些牺牲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有时候也分不太清楚,终归是要牺牲掉的,哪座庙没有冤死的鬼呢。对于我们这些看客来说,对身边那些频繁强调大局观的人要时刻保持警惕,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被拉出去卖了。

“如果我要这么主动请罪就离开了,我早就离开了,其实你还是个有福的人呢。”胡总督这句话说得倒是不假,三方会谈的时候,胡总督就当着道长的面递过辞呈,道长没同意还隐隐的威胁胡总督,想这么一拍屁股就走人怕是没那么容易。胡宗宪说高翰文有福,指的是高翰文能遇到自己这样的好领导真是运气爆棚,利用归利用但多少还能想着把他从严党核心圈子捞出来,胡宗宪自己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连李时珍都看得出来严党气数尽了,可老恩师严嵩有为胡宗宪考虑过退路吗,最后关头还要把胡宗宪紧紧的绑在严党的战车上嘱咐他养寇自重,直接导致胡宗宪辞官之后还要被徐阶打击报复,最后被整死在昭狱里,所谓时也运也命也不过如此。所以无论严嵩对胡宗宪如何温情脉脉,本质上这一对师徒就不是一路人,就如徐阶与赵贞吉一样,迟早都会分道扬镳的。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高翰文此刻对胡总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赶紧起身跪拜并表示这就连夜赶回杭州,按胡总督交代的办。胡宗宪还是不放心,特地嘱咐了两句,要高翰文把今天二人的对话烂在肚子里,等组织处理完毕立刻辞职,赶紧改行再也不要出来做官了。此间事了,胡总督送走高翰文叫来传令兵,让戚继光就地休整等待后援,初期战果还不错,胡总督自己的态度也表明了,剩下的事就是等着道长和郑泌昌一干人送钱送粮送部队了,等状态补满了让戚继光带兵跟日本友人继续死磕。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6 17:09:23 +0800 CST  
(六十九)高翰文的决断(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杭州与台州距离270公里,来回一趟上千里的路程,高翰文从杭州风尘仆仆赶到胡总督大营聊了5分钟的天,茶都没喝上一口磕了个头就直接赶回杭州去投案自首了,这趟差事是真的辛苦,时间精力全折腾在路上了。一路紧赶慢赶,大半夜的高翰文总算回了杭州,海老爷已经在家里等候多时了,投案自首前高翰文还有一件事要办,就是把沈一石念给他的账再给海老爷念一遍,最强大脑果然不是吹的,什么好脑筋不如烂笔头之类的都是浮云。情节推进到这里要问个问题,高翰文为什么选这个时候念账本,又为什么选海瑞,再多问一个问题,沈一石死前为什么多送了一套账本给杨金水。这部剧里很多情节都是上下呼应的,沈一石自焚前额外多留了一套账本给杨金水,高翰文投案自首前特地把账本念给海瑞听,两位有福之人到底在盘算些什么,是接下来要聊的事情。

先聊聊沈一石的账本,如果改稻为桑侥幸成功,沈老板暂时不用当烤鸭,这几箱子账本会浮出水面吗,应该不会吧,花账每年都会报给织造局和浙江官府,真账只有沈一石自己才知道。讲道理的话,这几箱子账本就见不得光,作用类似于自杀炸弹,只有在沈一石死的时候才有用。直接害死沈一石的人就是郑泌昌、何茂才这两个官场婊子,要不是他们执意要在沈一石的粮船上挂织造局的灯笼,沈一石也不会这么早就领了盒饭,所以沈一石真正的报复对象就是郑泌昌、何茂才。送到巡抚衙门的那一套账本和自己的临别赠言,不过是行为艺术家沈一石临死前的告别演出而已,这东西本来就是送给二位大人去烧的,让他们亲手销毁证据为的就是安他们的心,从而放松警惕。为什么郑泌昌算不到朝廷马上就会在浙江掀起大案,直到被抓前还在给胡宗宪的亲朋好友下套兜售沈一石的遗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一方面,北京的严嵩父子不再给他传递消息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胡宗宪与杨金水不遗余力的给郑泌昌营造出一种只要搞到钱把沈一石的坑填上,自己就能过关的假象,把郑大人给算计了。在郑泌昌看来如今的形式不是小好,是大好,沈一石的账本是自己亲手烧的,沈一石抄家的事高翰文投案自首主动背锅,原本打算请罪的杨金水也同意了自己的方案,大家成了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人证物证都没了,背锅侠自己也认罪了,剩下的事就是想办法凑钱填坑了,哪里算的到自己马上就要凉了。

沈一石真正的杀招就在杨金水这里,同样的账本送给杨金水,只要能让道长看到浙江这几位官场婊子从他小金库里拿了多少茶叶,即使把坑填上了郑泌昌、何茂才也是必死无疑。沈一石对朋友是讲义气的,反正东西交到杨金水手里,怎么处理杨公公说了算,可以像杨公公那样一股脑全给道长送过去,也可以像朱七说的那样该送的送,该销毁的销毁。沈一石从没想过用几箱子账本去倒严,更没想过把司礼监自己的干爷爷,干爹拉下水,他只是想郑泌昌、何茂才二位赶紧下来陪自己喝茶聊天而已,这就是沈一石的盘算而且事先应该是和杨金水商量过的,时间就在他们最后一次喝酒的时候。当初挂灯笼、拿粮食赈灾的事沈一石都是瞒着杨金水干的,杨公公很生气,所以这次自焚以及送账本的事沈一石应该会对杨金水和盘托出,所以后面杨金水才会对芸娘反复强调自己答应过沈一石的事,一定会做到。诸位如果有兴趣可以重新回看第十五集,巡抚衙门杨金水、郑泌昌、何茂才的那场对手戏,真正蒙在鼓里的只有郑泌昌与何茂才,沈一石的事杨公公早就知道了,后面所作的一切不过就是在给两位官场婊子下套而已,这才是杨金水对朱七说 “放过他们,那我大明朝就没有天理了。”的真正含义。

沈一石的事情聊完了,再聊一聊高翰文。高翰文来浙江这一个多月,不是被仙人跳就是被当做“货拉拉”使唤,专干脏活累活还负责背锅,接触到的核心机密也就是当初沈一石给他念的几段账本了,如果不是以后再也不当官了,高翰文会给别人念账本吗,应该不会吧,毕竟当初他可是拍着胸脯和沈一石保证过,自己什么也没听见的。高翰文念账本的其实就是在做自杀炸弹,既然要永久告别仕途了,临走前看看能不能顺手带走几个。冤有头债有主,在高翰文眼中,害的知音沈一石大半夜把自己烧成渣,害的自己从杭州知府沦为阶下囚的罪魁祸首,用他自己的话说“沈一石的家财哪里去了,账册哪里去了,织造局和浙江官府难逃其咎。不追查愧对朝廷,愧对前方将士,愧对受难的百姓。”论罪过在高翰文心中织造局还排在浙江官府前面,胡总督说了不出一个月浙江就要掀起大案,到时候浙江官府的诸位怕是谁也好不了,所以高翰文的报复对象就只剩下织造局了,准确的说是织造局的负责人杨金水同志。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7 20:46:36 +0800 CST  
(七十)高翰文的决断(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过去的一个月,织造局和杨金水对高翰文来说妥妥的就是个克星,拿仙人跳这事来说,案发地点在织造局,主谋是织造局的临时工沈一石,诱饵是当时杨金水的对食芸娘,堵门的是杨金水的四个干儿子。在巡抚衙门高翰文看见字条差点就把字给签了,估计一半是知识分子爱惜自己的名声,一半是迫于织造局杨公公的淫威,要是没有海瑞搅局,这一次浙江大案高翰文肯定是陷进去了。抄家抄了个锤子,沈一石的财产不翼而飞,织造局和浙江官府难辞其咎,结果背锅的却是高翰文。杨金水让高翰文给胡宗宪送快递,来回一趟就是一千里路,路上辛苦点都无所谓,关键高翰文去的时候还是杭州知府回来就变犯罪嫌疑人了,虽然说是主动投案自首,可这事搁谁心里都是个坎,胡宗宪是救命恩人感谢还来不及呢,只得把这满腔的怨气发泄在织造局和杨金水身上。所谓的浙江大案最多不过是处理几个地方公务员,只要不上秤,没有人会主动去得罪织造局和杨公公的。恰好沈一石给高翰文读了几段有关织造局的账目,又恰好高翰文身边有海老爷这种在上司面前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的正义使者,这要是不做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跑的这一千里路。

有一类读书人虽然表现得谦恭有礼人畜无害,实际上却是那种睚眦必报的小心眼,实名举报公开撕脸这种事自然不会做,暗地里搜集证据到处写匿名信才是首选。不得不说高翰文做事情就是比他老师严世蕃细致,念几段账本都不敢留下墨迹,让海瑞用心记,再看看严世蕃,毁堤淹田这么大的事竟然敢直接给底下人写信,这就叫差距。高翰文给海老爷念了几段账本,都是这两年织造局的事,业务本身没啥问题,问题是附注上沈老板特别注明这些业务都无需向户部入账;附注写就写了,不入账也就不入账了,关键账目里随处可见的遵上谕、转上谕是什么鬼,这不等于把道长他老人家直接给卖了;上谕就上谕吧,最恶心的是上谕二月还说要用来补国库亏空的十万匹丝绸,到了三月就变成要拿去赏赐裕王妃李侯家了,真不知道沈一石没事记这些黑材料干嘛,这不是赤裸裸的给道长脸上抹黑吗,念的这几段不过是冰山一角,就这种大逆不道的玩意,沈一石偷偷记了四箱子,别说挂灯笼的事儿了,就冲这几箱子账本道长也得把沈一石给千刀万剐了。

账本念完了,海老爷气的直拍桌子“官场之贪墨,一切皆始于内廷”,虽然早就知道道长生活作风有问题,可是亲耳听到这么多实锤的证据还是异常震撼,就好比吃瓜群众都知道罗志祥平时玩的挺high,可知道罗志祥玩的这么high还是挺震撼的,当然要是能有什么照片视频流出来,广大吃瓜群众怎么也得站在仅供个人研究、学习的角度好好参考参考。看着义愤填膺的海老爷,高翰文不由得跟着再补一枪“刚峰兄,你是裕王爷赏识的人,有朝一日整顿朝纲、整顿官场你义不容辞!”高翰文口中的有朝一日指的是裕王登基以后清算前朝旧臣的那一天,高翰文自己也清楚,只要道长还在位,就凭这几段账本想要对付杨金水和织造局无异于蚍蜉撼树,所以要等到裕王继位,他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了海老爷身上。在浙江裕王赏识的人除了海老爷还有谭伦和王用汲,站在高翰文的角度考虑,谭大人连织造局的灯笼都不敢自己摘,指望他对付杨金水实在不现实,王用汲人品虽然没问题,但是在巡抚衙门几句话就被郑泌昌给怼的哑口无言,论战斗力王用汲比海瑞差了好几个高拱。

海老爷不仅战斗力强,判断力也远超一般官僚,凭借高翰文三言两语就能推断出投案自首是胡宗宪支的招,高翰文想借海老爷当枪使的那点小心思自然也瞒不过去。不过海老爷这人向来是来者不拒,见谁都敢亮剑比划比划,高翰文的复仇压根不用等到以后整顿朝纲的时候,过不了几天海老爷就能把杨公公给逼疯了,这就叫实力碾压外加降维打击。沈一石与高翰文这一对有福之人,一样的爱好文艺,一样的选择做红顶子商人,一样的女朋友,连离场时报复的手法也类似,这才叫真正的知音。扳倒严嵩的并不是沈一石的那几箱账本,但看了账本的道长确实加快了倒严的进程,逼疯杨金水的也不是高翰文念的那几段账本,但听了账本的海老爷确实把自己的火力打击范围扩大到了织造局和杨金水身上,这大概算是蝴蝶效应吧。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8 21:09:51 +0800 CST  
(七十一)齐大柱从军记

本篇参考剧情第十六集

海老爷这段日子除了帮淳安百姓办理无息贷款让他们改种桑苗外,还组织了一支志愿兵去支援抗倭的正面战场,志愿兵的兵源主要是县里的闲散人员、无业游民、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人数大概几百人,领头的是老熟人齐大柱同志。杭州地区筹粮募兵支援前线的工作本来是高翰文在负责,高翰文在下面几个县跑了了一圈,具体情况和郑泌昌也汇报了,要想按时完成任朝廷得拨款,没钱这事压根办不了,然后高翰文就被派去抄家了,抄家也没抄出钱来,筹粮募兵的事索性也就耽搁了。不得不说,海老爷的组织能力还是相当过硬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朝廷不拨款没事县里先垫着,县里钱不够没事接着找大户去借,总之先把部队拉起来再说。预算不足自然只能因陋就简,先凑合着对付,齐大柱率领的这支志愿兵,没有军服、没有护甲防具、没有粮草辎重、也没有制式武器,海老爷给弟兄们每人手里塞了把片儿刀准备点口粮,就把大伙直接往前线上送。讲道理齐大柱手底下这支部队论战斗力,比国民党拉壮丁临时凑的杂牌军也强不了多少,一样的草台班子乌合之众,上了前线面对日本友人八成是当炮灰的命。

龙山一役歼灭了倭寇一千余人,戚继光率部转移至温岭继续设伏。神剧哪里都好就是有两处硬伤,一个是男女感情戏拍的鸡肋,一个是战争戏拍的草率,别的不说,戚继军标准战术队形是鸳鸯阵,打仗前怎么也得先列阵再冲锋不是,到了剧里鸳鸯阵不见了,戚家军一拥而上直接改万岁冲锋了,说实话就这战术水平除了穿着盔甲手里武器好一些,实在没看出来戚家军和齐大柱这帮民兵有啥区别,战争场面感觉就是穿了军装的古惑仔和日本浪人在郊区械斗。战斗进行到一半,齐大柱带兵赶到战场,二话不说直接开干,虽然志愿兵普遍战斗力孱弱,但齐大柱和他身边那群肌肉发达的兄弟确实不白给,尤其是齐大柱表现的格外亮眼,一把关刀耍的上下翻飞有模有样,感觉是在倭寇群里开无双,要是淳安桑农都跟齐大柱一样能打,估计赵贞吉也不敢半价去收生丝了。关于齐大柱的职业,前面分析过大概率是类似晁盖那样的江湖好汉,也不排除是具备黑社会性质的无业闲散人员的可能,总之不会是他自己说的什么淳安桑农,浙江的农民一天也就能吃上七两米,光看齐大柱这一身健美的肌肉,每天不吃个三五斤牛肉怕是练不出来。

一场恶战下来不少日本友人省掉了回程的船票,打扫战场的时候戚继光亲自接见了齐大柱,夸他是条好汉这一仗立了头功,海老爷的介绍信再加上自身强悍的战斗力,齐大柱顺利参了军还当了百户长。海老爷募集的这支队伍,一部分留下来参军,一部分回乡,这也能理解这些兄弟当初被海老爷一顿忽悠,满脑子都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头脑一热就上了战场,拿着刀和日本友人互砍,踢裆插眼百无禁忌,眼前血肉翻飞,脚下人头乱滚,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齐大柱那样开无双,大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蛋子,海大人的炮灰团估计一仗打下来也剩不下太多人了,不用被抬着回淳安那是万幸了,这群人为国家也算是尽力了。这一天无疑是齐大柱最高光的时刻,顺利参了军当上了百户长还见了胡宗宪,不但从胡宗宪手里捞了一把宝剑还顺手捡了个媳妇儿。

说回齐大柱这个人,从某种角度看,齐大柱的行为是代表着民心与民意的,马踏青苗时他挺身而出,差点被马宁远当倭寇头子给法办了;毁堤淹田时看着戚继军用人肉做沙包堵决口,他说要跳也应该是我们跳;因为给灾区倒卖粮食差点就被按通倭罪给砍了;带头支持海瑞让淳安乡亲们借粮改稻为桑;倭寇进犯主动带着兄弟们参军,杀敌报国。直到齐大柱当了锦衣卫的十三太保,穿上飞鱼服带着绣春刀,他终于从民心与民意的代表变成了道长手下的鹰犬。道长说过要杀掉齐大柱安严嵩他们的心,真正的齐大柱那个时候应该已经死了,那个被“血经”救下的只是一具躯壳而已,假的血经救下了假的齐大柱,大概算是高级的黑色幽默吧。
楼主 linyuan_f  发布于 2020-08-19 16:15:39 +0800 CST  

楼主:linyuan_f

字数:339949

发表时间:2020-06-09 08:34: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22:30:25 +0800 CST

评论数:61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