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逻辑 ——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

@苏肄海 20楼 2016-02-01 12:40
@ylp721 2016-02-01 12:28:50
露珠湿沙壁,暮幽晓寂寂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楼主莫理这个人,这个人是一个小傻壁
-----------------------------
骂人都不敢明着说,搞这些小名堂。你是中学生?
-----------------------------
@ABAMA_XXX 2016-02-21 20:33:50
-----------------------------
此等宵小之徒何足挂齿?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2 08:55:07 +0800 CST  
第三章 印度

印度对于大英帝国来说实在是太过于重要了,以至于被称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但其实把印度比作大英帝国的睾丸更为确切,有了印度英国就是男人,就是大英帝国;没了印度英国就没了阳刚之气,就不再是大英帝国了。曾任印度总督的冠松勋爵就说:“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转引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62页)”(1)。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就认为,”失去印度就意味着英国变成像荷兰或者比利时那样的二流国家(赵军秀:《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2)”从英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这二位说的都没错。

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与印度关系的开始。当时丁香、肉豆蔻、胡椒等香料(调味品)在欧洲的价格非常昂贵,胡椒的价格甚至等于同等重量的黄金。这是因为欧洲冬季寒冷,入冬前要将大量牲畜宰杀烹饪,香料不但能调味而且可以防腐。但香料只产于印度和东南亚一带,欧洲人食用的香料只能经由阿拉伯人、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层层转手而来,这就导致香料价格极其昂贵。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们包括哥伦布麦哲伦出海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去寻找生产香料的印度。

东印度公司成立之初就在印度设立了一个贸易据点,与印度进行贸易,主要业务就是贩运香料。但随着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了东南亚的摩鹿加群岛,导致香料的产量激增,香料的价格一路下滑,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随即把主要业务转向了另一种暴利产品——鸦片。

东印度公司生产鸦片主要是供应中国市场,这是因为英国需要中国的茶叶。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而且消费量很大。1784年英国首相小皮特估计,有2/3的英国人,每年至少消费3磅(注:英制重量单位,1磅约等于0.45公斤)茶叶。1839年,就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一年,英国从茶叶贸易中的税收高达300多万英镑,为英国财政收入的1/10;而鸦片贸易税收则达200多万英镑,是东印度公司收入的1/10。正是如此巨大的损失才导致英国决定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其实英国之所以发动这场被我们中国人称为“鸦片战争”的战争其目的并不在于鸦片而是为了茶叶,所以称这场战争为“茶叶战争”更为恰当。

当时的中国完全垄断茶叶的生产,虽然英国人急需大量的中国茶叶但闭关锁国的大清却不需要英国的任何产品。当时英国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就是纺织品,但大清还处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阶段。女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养猪织布也免得闲来生事。穷人穿棉,富人穿绸,大清的两万万妇女靠着十指芊芊玉手硬是打败了工业革命后由蒸汽机驱动的纺织机,让英国的纺织品在中国一寸也卖不出去。由于无法向中国出口任何产品,英国人就不得不向大清支付白银购买茶叶,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英国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白银进口茶叶了。为了平衡贸易逆差丧心病狂的东印度公司就向大清出口鸦片,以出口鸦片换来的白银向大清购买茶叶,而英国则向印度出口纺织品换取鸦片。于是一个三角贸易圈就形成了,英国向印度高价出口纺织品换取鸦片,再向中国高价出口鸦片换取茶叶,然后以茶叶高价供应国内市场。英国人在每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林则徐林大人虎门销烟就是打破了这个三角贸易的环节,断了英国人的财路,让工业革命后蓬勃发展的纺织业没有销售市场,1832年英国对印度出口的纺织品就价值323.8万英镑,英国人岂肯善罢甘休?

为了打破大清对茶叶的垄断英国人一方面出动坚船利炮动用暴力手段,另一方面也自力更生,积极在印度寻找适合培育茶叶的地方。后来他们发现印度的阿萨姆邦的气候环境发现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于是大量种植供应国内市场。现在市场上还有以阿萨姆为品牌的茶饮料,不知道和印度的阿萨姆有没有关系。

正是因为印度对英国在经济上的重要性,所以英国对于保护印度以及英印之间的贸易路线非常重视,而他的敌人也总是以威胁印度威胁英印贸易线路来要挟英国。这也是因为英国海军太过于强大,各国无法直接攻击英国本土,所以只好拿印度开刀了。1797年8月16日,当时还是一名将军的拿破仑上书法国政府说:“我们正确评价夺取埃及的必要性以便有效地摧垮英国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英]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赵汉生、彭光谦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3)。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而绕过非洲好望角的航线太过漫长,单程耗时即达6个月,因为要等待季风所以往返则需两年。因而从印度经由苏伊士地峡将货物由陆路转运至地中海,再从地中海装船运往英国也是一条很重要的贸易线路。拿破仑征服埃及就是要彻底切断这条贸易线路,断了英国人的财路,让他再也没钱和法国作战。对于野心极大极大本领更是极大极大的拿破仑来说,征服埃及还只是他打击英国的第一步。他要以埃及为基地,联合土耳其和印度南部的苏丹彻底把英国人从印度赶走。虽然拿破仑征服埃及的战争进行的颇为顺利但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却在海战中彻底歼灭了拿破仑的舰队,导致拿破仑的远征军与法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此时拿破仑又得到法国政府的统治出现危机的消息,拿破仑便回到法国夺权去了。后来拿破仑陷入欧洲大陆连绵不断的战事,远征印度一事遂不了了之。但英国人却着实受了不小的惊吓。

俄国人在中亚和西亚一带的扩张也让英国人忧心忡忡。当时英国人治下的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为了防止俄国人染指印度,英军三次入侵贫瘠荒芜的阿富汗,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俄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区,福尔摩斯的伙伴华生大夫就是在这几场战争中负伤回国的。同时英俄两国还在伊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目的还是防止俄国染指印度,并保持由地中海到印度的陆路及海路交通的畅通。

如果俄国占领了黑海海峡那俄国的舰队就可以随时进入地中海威胁英印贸易航线。这种担忧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更加强烈了。因为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蒸汽机、螺旋桨在航运上的普遍应用,印度对于英国来说更加重要了。

从英国的伦敦港到印度的孟买港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缩短全航程的43%,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

自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蒸汽机就在陆地上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虽然美国人富尔顿在1807年就成功制造了以蒸汽动力推进的轮船,但却仅限于内河航运,远洋船只仍然以风帆为动力。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螺旋桨,轮船依靠类似于浆的明轮推动,效率很低。远洋船只补充煤炭困难,不得不随船装载大量的煤炭,这就挤占了货物的空间。直到1837年,瑞士工程师约翰·埃里克森发明了螺旋桨这才大大的提高了远洋船只的运输效率。远洋船只逐渐开始采用蒸汽机驱动。

在苏伊士运河、蒸汽机、螺旋桨以及铁路的推动下,英印间货物运输的成本大大下降,这就使得大宗廉价物资的远洋运输也有利可图了,印度由此彻底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为了养活已经工业化的英国,印度在自己饱受饥荒之苦的情况下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粮食,仅在1877年印度就向英国出口了价值790万英镑的小麦和大米;1870年—1871年印度向英国出口了价值1980万卢比的原麻用作英国纺织企业的加工原料;其它如棉花、油脂等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更是大量出口以供应工业革命后蓬勃发展的英国工业。

在向英国大量出口工业生产原料的同时印度却大量的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1860年印度从英国进口的棉纺织品总额达11,698,928英镑。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棉纺织品的进口量激增至16,271,216英镑。此后更是节节攀升,1900年达到30,581,955英镑。

机械类的工业产品在1864年的进口额是585,516英镑,到1874年则更增到1,002,347英镑,到1901年则高达1,612,541英镑。

1867年英国以各种形式从印度掠夺的财富即达800万英镑;1870年激增至1200万英镑;1883年—1892年的十年间平均每年为3.59亿卢比,1905年则估计高达5.15亿卢比。1896年英国对印度的投资总额达到2.94亿英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4亿英镑以上。1910年英国人在印度投资所得的利润、利息加上佣金、汇费、保险费及其它银行收入总计高达4000万英镑;1913年英国对印度贸易利润则为2800万英镑。
可以说是印度的财富滋养了大英帝国,对于这样的一棵摇钱树英国人怎么能不小心翼翼的加以看护?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2 15:10:24 +0800 CST  


这是一幅大英帝国版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从英国到印度的贸易路线全都被英国控制了。从印度洋到红海,再到苏伊士运河,然后是地中海中的几个小岛,最后是直布罗陀海峡。

正是因为印度对于英国的重要性所以英国决不允许黑海海峡落入俄国手中,否则俄国的舰队随时都有可能切断英印间的贸易航线,而俄国舰队则可依仗海峡的保护免受英国海军的威胁。曾任英国首相的迪斯累利就说俄国如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就能直接由叙利亚到达尼罗河口,切断经埃及通往印度的海路,英国纵有制海权也不起作用。“我们的力量是在海上。通往印度的钥匙是君士坦丁堡,而不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23页)。(4)”
对于英国来说维持现状,让黑海海峡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是最好的,软弱的土耳其人没有力量威胁英印贸易航线,这就是英国人要帮助土耳其人遏制俄国夺取黑海海峡的原因。1853年为了遏制俄国控制黑海海峡的野心英国联合法国与土耳其结盟,直接出兵与俄国交战,付出惨重代价历时三年才打败俄国,迫使俄国同意其舰队不得通过黑海海峡。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让俄国认识到以武力直接夺取黑海海峡是不可能的,但俄国并没有放弃对海峡的野心。克里米亚战后俄国开始更加积极的谋求“间接”的控制海峡。


(1) 转引自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62页
(2) 失去印度就意味着英国变成像荷兰或者比利时那样的二流国家(赵军秀:《英国对土耳其海峡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3) [英]詹姆斯·马歇尔—康沃尔:《作为军事统帅的拿破仑》,赵汉生、彭光谦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4)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23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2 15:12:29 +0800 CST  
第四章 沙俄的两杆大旗

土耳其在欧洲部分的领土集中在巴尔干半岛,而俄国孜孜以求的黑海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也正位于巴尔干半岛,这就为沙俄间接控制黑海海峡创造了条件。

沙俄在巴尔干挥舞的第一杆大旗是宗教。巴尔干半岛的大多数居民包括塞尔维亚人、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和罗马尼亚人都信仰东正教,而俄国是信仰东正教国家中唯一的大国。1774年俄国打败土耳其,与土耳其签订《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强迫土耳其承诺保护其境内的基督徒及其教堂,这便使“俄国成为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孔田平:《对东南欧“巴尔干化”的历史解读》,《欧洲研究》(京)2006年4期第15~26页)”(1)。俄国之所以要以“东正教保护者”自居固然有宗教认同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要打着宗教的幌子插手巴尔干事务,最终实现间接控制黑海海峡的目的。
沙俄挥舞的第二杆大旗是泛斯拉夫主义。巴尔干半岛的居民主要有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罗马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当然还有土耳其人。其中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都属于斯拉夫人。

斯拉夫民族是欧洲三大民族之一,罗马帝国时期生活在如今的波兰及乌克兰一带。由于常常被日耳曼人抓捕为奴隶出售给罗马人,所以罗马人便称他们为“Sclavus”意思是奴隶,英语“slave(奴隶)”一词即来源与此。当然了,斯拉夫人是坚决不承认这个说法的,一个波兰历史学家就骄傲的认为斯拉夫这个名字来源于波兰语的“slawa(光荣)”。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斯拉夫这个名字来源于斯拉夫人对自己的称呼,意思是语言,凡是讲同一语言的都是斯拉夫人。

大约在七世纪斯拉夫人分为了三支,分别是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南部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

南部斯拉夫人都居住在巴尔干半岛,拿破仑时代结束后欧洲民族主义兴起,沙俄趁机大肆叫嚣“泛斯拉夫主义”,企图利用民族主义鼓动这些斯拉夫人从土耳其的统治下独立出来,成为由自己操纵的傀儡,从而实现间接控制黑海海峡的目的。

塞尔维亚即信仰东正教又是斯拉夫人,所以得到俄国的特别关照。虽然保加利亚人也是斯拉夫人也是信仰东正教的,但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加入同盟国,成了俄国人的死敌。只是因为所谓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主义都抵不过赤裸裸的现实利益,详情后文另行叙述,此处暂且略过。

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狂热的挥舞宗教和民族这两杆大旗总体来说效果很好,从此巴尔干半岛再无宁日。巴尔干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而且一个比一个大,最终导致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的一小块地盘。
虽然俄国狂热的煽动泛斯拉夫主义的目的在于间接控制黑海海峡,矛头是对着土耳其的,但奥匈帝国却也成了受害者。这又是为什么呢?

(1) 孔田平:《对东南欧“巴尔干化”的历史解读》,《欧洲研究》(京)2006年4期第15~26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3 14:53:04 +0800 CST  
第五章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我们的印象中帝国都是应该金戈铁马刀头舔血打下来的江山,但奥地利却不是这样。奥地利人建立帝国,扩张领土的主要手段不是战争而是婚姻。

这是因为欧洲人普遍信仰的基督教严格要求一夫一妻,只有妻子生下的孩子才有继承权,在欧洲的皇宫里没有妃子贵人之类的,贵族也没有姬妾。虽然他们有很多情妇,但情妇在名义上是非法的,私生子也没有继承权,这与中国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虽然一般来说只有正妻生下的儿子才被称为嫡子,才有继承权,但在正妻不育的情况下小妾生的庶出的儿子也有继承权。

欧洲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在王位继承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问题。一旦国王王后有一方不育王位的继承立即就会出现麻烦。而且欧洲王室间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婚姻,国王和王后不要说爱情了,很多时候由于语言不通夫妻间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有,所以国王往往在宫外过着比西门大官人还下流无耻的淫乱生活,私生子一大堆,但王后就是连一个儿子也生不出来。所以欧洲人也只好承认女性的继承权,这就是欧洲有很多女王的原因。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小说很多都有私生子的人物设置,原因正在于此。

统治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不断的派家族的小伙子娶女继承人们为妻,将她们拥有的土地纳入自己手中。哈布斯堡家族的名言就是“让别人去打仗,快乐的奥地利人喜欢结婚([美]梅尔:《一战秘史》,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第19页)”(1)。为了得到西班牙及其控制下的整个美洲,哈布斯堡家族居然娶了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女继承人。

由于精神病的遗传和近亲结婚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地盘只剩下了奥匈帝国,但这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国家了。当时的奥匈帝国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以及波兰、罗马尼亚、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奥地利早已腐朽,其首相梅特涅在1830年代就曾哀叹,他正在支撑着“一个摇摇欲坠的架子([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24页)”(2)。在1848年的革命中境内的各民族举行起义要求独立,如果不是反动的沙皇出兵镇压奥地利就要亡国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德意志人只占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约九百万人。1867年帝国改组后也取得统治地位的匈牙利人也只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约九百万人。剩下的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以及生活在帝国南部的南部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人)占了总人口数的一半,但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其中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共计约一千万,波兰人大概有四百万,南部斯拉夫人有三百万。匈牙利人获得了统治地位,那么斯拉夫人怎么办?虽然哈布斯堡王朝也有意给予斯拉夫人以相当的政治权利,把帝国进一步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斯拉夫的三元帝国,但这却遭到匈牙利人的坚决反对。因为这会使匈牙利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匈牙利人要联合德意志人共同统治斯拉夫人。

腐朽的奥匈帝国应付国内民族的分裂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根本就没有力量再对外扩张。1871年出任奥匈帝国外交大臣的安德拉西就说奥匈帝国本质是个不能从事领土扩张的“防御性国家”,匈牙利之舟“已经超重”,“不管再载上些什么,泥土还是黄金,都将倾覆(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7页)”(3)。

但俄国狂热的煽动泛斯拉夫主义,在俄国的支持下希腊人和南部斯拉夫人纷纷取得独立或自治的地位,这就给生活在奥匈帝国境内的西斯拉夫人尤其是南部斯拉夫人以极大的鼓舞,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问题更加突出了。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最好是能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维持一个完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安德拉西就说:“土耳其的存在几乎是一种天赐神助的安排。它保持小国现状,阻止他们的野心,这明显符合我们的利益,假如没有土耳其,那些沉重的义务都将落在我们的头上(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16页)”(4)。但如果土耳其不能维持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那奥匈就必须以攻为守,由自己接管土耳其人撤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否则巴尔干半岛独立出来的斯拉夫人国家必定会成为国内斯拉夫人的动乱之源。也就是说为了维护奥匈帝国不至崩溃奥匈帝国就必须把巴尔干的南部斯拉夫人的独立运动彻底打压下去,否则帝国必将也会随着土耳其在巴尔干统治的崩溃而四分五裂。

俄国狂热的煽动泛斯拉夫主义,积极鼓动和支持巴尔干半岛的南部斯拉夫人摆脱土耳其人的统治,而奥匈帝国则希望维护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并力图扑灭南部斯拉夫人的独立运动,于是俄奥两国就在巴尔干半岛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和争夺。

(1)[美]梅尔:《一战秘史》,何卫宁译,新华出版社,2013,第19页
(2)[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沈苏儒译,第24页
(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6—7页
(4)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16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4 15:20:29 +0800 CST  
@yu_xiangyu 2016-02-25 13:19:59
写得不错提两点意见,一个是还可以努力写得更生动一些,另一个是不需要引用太多文献,太严谨的东西容易束缚人的想象力
-----------------------------
引用文献是因为真实,我喜欢真实的东西。我不喜欢把历史当做故事来讲,那样可能会更有趣更生动,但那不是真实的,因为这样不能给我们以真实的触动。同样是一件事情,用轻松有趣的语调讲出来还能给我们以真实的触动吗?不会的。把历史当做故事来读,那就失去了读史的意义。我当然还没有狂妄到认为我写的这些东西就是历史,就是史书,我只是想借你发言的这个机会表达一下我的看法,现在的书籍为了好卖已经不但生动而且轻佻了,这样很不好。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5 15:05:39 +0800 CST  
@yu_xiangyu 2016-02-25 13:36:22
普法战争写得太简单了吧,法国海军还是很厉害的
-----------------------------
我对战争的过程写的都比较简单,除非是对整个战局有根本性改变的,例如施里芬计划和曼施坦因计划。因为这本书重点不是写战争,而是想解释战争是因何而爆发的,所以重点在于各国的外交和利益冲突。另外,法国海军并无上佳表现。法国海军最重要的时候是在二战时期法国投降以后,维希法国因为他的海军才得以残延苟喘,后文会有详解,如有兴趣敬请期待。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5 15:12:10 +0800 CST  
第五篇 热闹的巴尔干

由于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很有必要仔细的说说这个地方。

第一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当时统治巴尔干半岛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其统治民族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土耳其”其实就是“突厥”的另一种音译,土耳其人是突厥人后裔的一个分支。突厥人在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注: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随后打败当时雄踞蒙古草原的柔然汗国建立盛极一时的突厥汗国,连唐高祖李渊在起兵之初都曾向突厥称臣。但在唐朝的持续打击下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注:突厥汗国后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两个汗国)相继灭亡。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原本游牧在中亚阿姆河一带的土耳其人的祖先被迫西迁进入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一带(注:大致就是现在土耳其)。公元1300年一个叫做奥斯曼的土耳其人部落酋长宣布土耳其建国,后来土耳其的苏丹(注:土耳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相当于中国的皇帝)为了纪念这位开国领袖便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此后土耳其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其疆域在1683年达到最大,约530万平方公里。苏莱曼大帝(1494年~1566年)在位期间土耳其的国势达到鼎盛,此后的土耳其便逐渐衰败。与所有的封建专制国家一样,土耳其皇室也陷入残酷的权力斗争。与其他封建专制国家不同的是土耳其的权力斗争格外的残酷野蛮。在位的苏丹为了防止自己的兄弟和儿子夺权便把他们囚禁在一栋连窗户也没有的建筑中,很多皇子在少年时便被关在这栋完全与世隔绝的建筑中,不会受到任何教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会这样悲惨的度过他们的一生,直到被杀死的那一天。他们当中只会有一个幸运儿在老苏丹驾崩后被挑选出来继承皇位,就这样,一个完全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不懂任何人情世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的白痴就获得了帝国的最高权力,统治属下的数百万平方公里上的数千万人口。而新苏丹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关在“囚笼”中的兄弟全部杀死,然后疯狂的纵欲享乐,然后再把自己的儿子关进去。

公元7世纪包括塞尔维亚人在内的大量南部斯拉夫人迁入巴尔干半岛。从14世纪到16世纪土耳其人打败了包括塞尔维亚王国在内的南部斯拉夫人建立的几个小国家,陆续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当然要承认,土耳其人在巴尔干的统治是非常野蛮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地方官吏贪污腐败敲诈勒索。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对信仰基督教的巴尔干半岛居民在宗教上也多有排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人民要推翻土耳其人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一直非常强烈。但在土耳其人的强力镇压下,他们从来没有成功过,一直到俄国人出现。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5 15:14:38 +0800 CST  
第二章 塞尔维亚的自治

俄国一直谋求控制黑海海峡,所以对于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南部斯拉夫人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塞尔维亚人。这不但因为塞尔维亚与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民族,二者都信仰东正教,而且塞尔维亚是南部斯拉各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最适合作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势力扩张的棋子。1804年塞尔维亚爆发了由猪倌卡拉·乔治领导的民族起义,起义得到来自各地“穷光棍”队伍的大力支持。但“穷光棍”们的支持是有限的,来自沙俄的金钱和物资支援才真正帮助起义者取得了暂时的胜利。1807年土耳其苏丹与起义军签订和约,土耳其被迫答应给予塞尔维亚自治权,由塞尔维亚人自己选举大公管理国家,土耳其军队撤出塞尔维亚。

1806年第七次俄土战争爆发,塞尔维亚义无反顾的站在俄国一边与自己名义上的宗主国土耳其作战。第二年俄塞签订《鲍鲁奇协定》,塞尔维亚居然要求沙皇派全权代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并邀请俄军进入塞尔维亚协防土耳其。塞尔维亚是俄国傀儡的实质一览无遗,甚至连他的宪法都是两个俄国人帮助起草的。

1812年法俄关系紧张,拿破仑在入侵俄国前出于打击俄国的考虑大力支持土耳其与俄国对抗。在得到拿破仑的支持后土耳其出兵塞尔维亚,此时俄国正在苦苦抵挡拿破仑的六十万大军,根本没有力量帮助塞尔维亚。失去了俄国的支持小小的塞尔维亚根本就不是土耳其的对手,1813年10月土耳其彻底镇压了塞尔维亚的民族独立运动。这充分说明巴尔干半岛的紧张局势完全就是俄国人一手挑起来的,土耳其虽然已经腐朽但还是有能力维持对巴尔干的统治的。

1815年拿破仑彻底完蛋,俄国人卷土重来,又鼓动塞尔维亚人起来闹事。1815年由米洛什·奥布伦诺维奇领导的第二次起义爆发,失去了拿破仑支持的土耳其无力镇压俄国支持下的起义军,被迫第二次承认了塞尔维亚人的自治权。

但此时奥地利已经认识到沙俄在巴尔干的野心,奥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已看到威胁奥地利的是来自匈牙利的分离主义和国内的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在镇压南部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运动方面奥地利与土耳其有着共同利益,对于奥地利来说维持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是有利的,所以在1815年塞尔维亚爆发第二次起义的时候奥地利便从政治和物资上给予土耳其支援,以帮助土耳其镇压起义。梅特涅甚至宣称:“要尽可能地从肉体上灭绝‘塞尔维亚民族’([南]伊万·博日奇:《南斯拉夫史》,商务印书馆,1984,第310页)”(1)。

这是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矛盾和争夺的开始,从塞尔维亚。

(1)[南]伊万·博日奇:《南斯拉夫史》,商务印书馆,1984,第310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6 14:37:56 +0800 CST  
@每天看到 2016-02-26 15:49:18
写的很很精彩。不过有些地方写的很杂乱。见谅!
-----------------------------
头绪太多,很难把握,见谅!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6 15:57:13 +0800 CST  
第三章 希腊独立


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并没有随着塞尔维亚的自治而平静,反而越来越紧张,把越来越多的大国也拖了进来。

受到塞尔维亚起义成功的鼓舞,1821年3月6日希腊也爆发了起义,3月底起义即蔓延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竭力鼓吹土耳其苏丹是希腊的合法统治者,为维护欧洲体系的稳定,各大国不应该支持希腊的反叛行为。1821年4月22日复活节这一天,土耳其为报复起义军大量屠杀穆斯林而将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牧首格里高利五世及几位大主教绞死并抛尸大海。

俄国一向以“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土耳其如此野蛮的行径给了沙俄干涉希腊起义以极好的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趁机向土耳其发出了一份强硬的照会,威胁要进行战争。希腊人虽然不属于斯拉夫民族,但却与俄国人同样信仰东正教,俄国人一直大力支持希腊人的独立运动,事实上希腊起义的领袖伊普西兰蒂就是希腊裔的俄国将军。

梅特涅虽然大力支持土耳其镇压希腊起义,但奥地利实力较弱,不能影响局势的发展。随着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英国人终于坐不住了。

英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公众舆论能够非常明显的影响到政府的各项政策。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很多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这些人对公众舆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希腊起义爆发后英国民众立即掀起了支持起义的热潮,不但捐钱捐物还有不少人志愿亲赴希腊与土耳其人作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诗人拜伦。这家伙居然自费组织了一支500多人的军队并自任指挥官,只可惜他很快便因病去世了。

为了遏制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扩张,也出于顺应国内公众舆论的考虑英国决定支持希腊的起义,以便把俄国在希腊的影响力彻底消除。1824年4月9日英国决定给希腊起义军贷款250万英镑,英国从此介入巴尔干半岛局势。

得知英国介入希腊并给予起义军大笔资金援助,已经升任奥地利首相的梅特涅喜笑颜开,“俄国宫廷已经失掉了对希腊人的影响(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79页)”(1)。

正当各大国纷纷介入希腊,局势正向有利于起义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严重的窝里斗。革命尚未成功,领袖们就开始为了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了。土耳其趁机联合埃及大举出兵,连战连胜,希腊起义军被迫逃窜山区打游击去了。穷途末路的起义军向英国紧急求援,但却没有理睬俄国人。这让一直大力支持希腊起义的俄国人非常恼火,也证明俄国在希腊的影响力已经大大下降了。

由于起义军在土耳其的打击下已经接近失败,所以各大国决定加大干涉力度。1827年7月英、法、俄三国签订《伦敦条约》,要求建立一个自治的希腊,土耳其仅保留宗主国的名义。钻在山沟里苟延残喘的希腊起义军立即表示接受《伦敦条约》,但此时的土耳其军队连战连胜,土耳其自信心大增,拒绝接受《伦敦条约》,并两次拒绝三国联合发出的最后通牒。

10月20日三国海军重创土耳其舰队,12月18日恼羞成怒的土耳其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号召整个伊斯兰世界对俄国进行圣战。1828年4月26日,俄国对土耳其宣战。8月中旬俄军攻占阿德里安堡(注:今土耳其埃迪尔内),前锋距君士坦丁堡仅60余公里。

眼看君士坦丁堡就要被俄军占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即将陷入崩溃,英法立即加以干涉。英法一方面向土耳其施压,要求土耳其尽快与俄国谈和;另一方面请求俄军不要再进军,并要求土耳其在必要时邀请英法地中海舰队进驻达达尼尔海峡以保护君士坦丁堡。与此同时普鲁士也介入进来,劝告俄国不要对土耳其提出过于苛刻要要求。
此时的军事形势对俄国极为有利,数代沙皇梦寐以求的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就在眼前,只要俄军再做一些努力就可以将其纳入囊中。但俄国却决定与土耳其和谈了,这当然是因为英法的压力,更重要的是俄国全面评估了占领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后欧洲局势的变化,认为目前这样做与己不利。

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829年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处置土耳其。这个委员会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俄国此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将导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崩溃,这将引发欧洲各大国瓜分土耳其的狂潮,并必将导致因分赃不均而引起的欧洲战争。届时奥地利将会占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英国将占领克里特岛和其它希腊岛屿;法国将占领埃及;俄国将不得不直接面对这些“危险的敌人”;而且如果土耳其崩溃势必将引发各大国对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的争夺,这将引发一些列的争端甚至战争。

委员会认为“保留奥斯曼帝国,有利条件会超过不利条件(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85页)”(2),但同时也强调:一旦奥斯曼帝国崩溃,俄国要“最大可能的保证黑海出海口不被其他列强据有(转引自[英]安德森:《东方问题》,伦敦1974年版,第71页)”(3)。这个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成为以后三十年俄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基础。

1829年9月14日,走投无路的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了极为屈辱的《阿德里安堡条约》。俄国夺取了多瑙河流入黑海的入海口及整个黑海东岸的土地。土耳其被迫向俄国支付了大笔赔款,还承诺保证塞尔维亚信仰自由,保证黑海的商业和航运绝对自由。

《阿德里安堡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在近东的势力大大加强,英法两国对俄国在近东和巴尔干半岛的扩张更加警觉。

对于希腊英国认为与其让他自治还不如顺其所请让他独立,以削弱以“东正教保护者”自居的俄国在希腊的影响力。俄国通过《阿德里安堡条约》所获甚多,也不愿意为了希腊与英国发生争端,同意了英国的要求。

1830年2月3日,英、法、俄三国再次签订《伦敦议定书》,宣布废除土耳其对希腊的宗主权,希腊成为受三国保护的独立国家。此时的土耳其差点连命都保不住,哪里还顾得上希腊?只好乖乖的接受了三国的要求,承认希腊独立。

不争气的希腊人立即又开始了窝里斗,首任总统居然遇刺身亡,随后国内各派为了争权夺利又大打出手,刚刚独立的希腊又陷入内战,不知道文明古国是不是都有这个毛病。

1832年英、法、俄三国决定邀请巴伐利亚的奥托王子出任希腊国王。1833年2月6日奥托率领3000士兵开进希腊,这才算是结束了希腊内战,希腊正式独立。

希腊不但是巴尔干半岛而且是整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一个获取独立地位的民族,这极大的鼓舞了巴尔干各民族争取独立的斗志,巴尔干从此更加不安宁了。

(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79页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卷,第85页
(3)转引自[英]安德森:《东方问题》,伦敦1974年版,第71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9 15:51:04 +0800 CST  
@丨二马人圭丨 2016-02-29 19:31:03
支持一下!
-----------------------------
谢了!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9 20:41:13 +0800 CST  
@哈老怪123 2016-02-29 21:11:50
好帖,看了开头,顶了再接着看。楼主什么经历?对德国 历史 如此精通。老夫惭愧,在德十多年却非常无知。楼主出书吧,我买20本留着慢慢送人。
-----------------------------
这位兄台,在下谢过了。我的经历很普通,只是喜欢二战史,这些年一直在看相关的书籍,有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9 21:58:41 +0800 CST  
@哈老怪123 2016-02-29 21:27:06
难怪我在德国遇到不少受过较高教育的人,都推崇拿破仑。
-----------------------------
拿破仑不仅仅是侵略者,他还是解放者,把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带给了整个欧洲,虽然他依靠的刺刀。不仅仅是德国,即使是俄国的知识分子也对拿破仑很有好感。打败拿破仑的俄军军官在攻占巴黎后却被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所征服,有些贵族军官回到俄国企图推翻沙皇专制,在俄国实行法国的制度,可惜失败了,他们就是非常著名的“十二月党人”。我很喜欢拿破仑的。希特勒与拿破仑是非常不一样的,希特勒比拿破仑差远了。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2-29 22:04:54 +0800 CST  
@从容112 2016-03-01 00:37:04
刷屏的神经病,滚出楼主的帖子
-----------------------------
已经把那个家伙拉黑了,太气愤了!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3-01 16:45:16 +0800 CST  
@毋须躲雨 2016-03-01 06:54:16
精彩!顶。。。。。。
-----------------------------
谢过了!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3-01 17:10:31 +0800 CST  
第四章 两次土埃战争

本篇是着重介绍巴尔干半岛局势的,远在非洲的埃及又与巴尔干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而且关系很大。因为不管土耳其境内出了什么事,俄国最终都会把问题引向黑海海峡。

当时的埃及名义上是土耳其的一个省,但实际上却处于独立地位。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夺取了埃及的政权,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埃及国力大增,成为整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境内“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1页。)”(1)。1824年,无力镇压希腊起义的土耳其请求埃及出兵,并许以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等地。在以埃军为主力的土埃联军的打击下希腊起义军溃不成军,但后来由于列强的干涉土耳其和埃及不得不放弃胜利果实,埃军也被迫撤回国内。

1830年希腊独立后穆罕默德·阿里认为自己已经出兵打败了起义军,至于后来希腊独立那是因为列强干涉与自己无关,所以理直气壮的要求土耳其兑现承诺,割让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土耳其刚刚大败于俄国,丧师失地愤恨不已,阿里身为下属不但不能为主分忧反而趁机敲诈勒索,真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何况希腊已经独立,阿里又何功之有?于是土耳其义正辞严的拒绝了阿里的痴心妄想。

自觉理直气壮的阿里讨债不成勃然大怒,借口土耳其收留了埃及的叛徒出动大军气势汹汹的杀向土耳其,接连大败土军,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腐朽至极的土耳其此时不但打不过沙俄,甚至连自己的奴才都打不过了。情急之下土耳其只好主动呼吁列强干涉自己的内政。

虽然英国和奥地利是主张维护土耳其领土完整的,但此时正值比利时革命,英国正在忙于和法国争夺对自己更为重要的比利时,无暇分身;奥地利自身力量较弱加之国内爆发起义后院起火,无力援助土耳其;普鲁士在土耳其没有什么利益,只在口头上表示支持;而法国一向是埃及的支持者,很高兴看到埃军取胜;如此一来唯一有实力也有兴趣干涉土耳其的就只剩下了俄国。

土耳其当然知道这是引狼入室,但就好像“溺水的人在绝望中连条蛇也要抓住(转引自[美]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2页)”(2)一样,走投无路的土耳其于1833年1月正式请求俄国出兵援救。

待命已久的俄国舰队立即驶进博斯普鲁斯海峡,停泊在君士坦丁堡城下,陆军也上岸驻扎在城下严阵以待埃军的进攻。

英法此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要求俄国退兵,否则两国的舰队就要开进达达尼尔海峡。英、法、奥三国还共同向土耳其和埃及方面施压,要求他们尽快达成和议,以消除俄国出兵的理由。

1833年4月8日,土耳其和埃及在三国的压力下被迫达成和议。但俄国却以保护君士坦丁堡的功臣自居,迫使土耳其签订了《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规定俄国舰队可以自由出入黑海海峡,但土耳其却必须向别国军舰封闭海峡。这就使黑海变成了俄国的内湖,英法再也没有途径进攻俄国。但俄国舰队却可以自由的攻击地中海的任何目标然后躲进黑海,依仗黑海海峡两岸炮台的保护获得绝对安全。这无疑是是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英国下定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废除这个条约。

埃及在战场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被迫退兵,心中愤愤不平,一心想从土耳其身上再多捞一些好处。而土耳其也对埃及的叛乱义愤填膺,经过一年的摩拳擦掌,1839年4月两国又开始大打出手。土耳其陆军惨败,海军也因为内部矛盾而叛逃埃及。土耳其苏丹已经做好再次忍辱偷生的准备,没想到列强却主动干预了。

英国想趁此机会把俄国从黑海海峡赶走,要求埃及停火。埃及的阿里不服,坚持要把战争进行到底,结果惨遭英奥联军痛殴。一直支持埃及的法国迫于英国的压力也要求埃及和谈。失去了法国的支持阿里被迫再次与土耳其和谈。但英奥赤膊上阵以武力干涉土埃战争的目的除维持土耳其的完整外,主要还是想把俄国从黑海海峡赶走。
1841年英、法、俄、普、奥五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规定黑海海峡由国际共管,并对各国军舰封闭,这其实就是废除了《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俄国数十年流血流汗所取得成果在英法奥三国的威逼下灰飞烟灭,这就为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土耳其却因为海峡处于共管地位而受到了国际保护,得以继续苟延残喘。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1页
(2)转引自[美]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72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3-01 17:13:03 +0800 CST  
@哈老怪123 2016-03-01 22:10:37
顶,然后再看,我给好帖规定待遇。
-----------------------------
哈哈,过奖了!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3-02 08:43:54 +0800 CST  
第五章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缘起于土耳其国内的宗教问题,但只要有俄国人存在那土耳其国内出现的任何问题最终都会引到黑海海峡上来。

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及耶稣出生地伯利恒被基督徒视为圣地,由罗马的天主教会管辖,从十六世纪开始信仰天主教的法国成为圣地的管理者。当时的土耳其国力强大,圣地的管辖权之所以能被控制在罗马教会和法国手里是因为他的宗教宽容政策。到十八世纪末随着法国爆发大革命,信仰东正教的俄国趁机取得了圣地的管辖权。

1851年12月时任法国总统的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并于次年登基称帝。拿破仑三世的皇位并不稳固,为了争取国内外天主教徒的支持拿破仑三世遂开始与俄国争夺圣地的管辖权。而俄国一向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坚决不肯交出圣地的管辖权。非但如此俄国还想趁帮助奥地利镇压1848年革命而获得的有利地位迫使土耳其对俄国重新开放黑海海峡。

1853年2月俄国派特使出访土耳其,以武力胁迫土耳其承认俄国对圣地的管辖权,并正式承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所有东正教徒的保护权。1774年俄土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吉》条约只是要求土耳其保护其境内的基督徒及其教堂。虽然俄国从此便以“奥斯曼帝国东正教基督徒的保护者”自居,但土耳其却并不承认。

土耳其境内有1200万东正教徒,如果土耳其答应了俄国这一条件那无疑将会使沙皇尼古拉一世成为“土耳其第二个苏丹(转引自[苏]弗·彼·波将金:《外交史》第1卷(下),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823页)(1)”。俄国在土耳其的野心引发了英法的关注,在英法的支持下土耳其拒绝了俄国的要求。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印度对于大英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英国无法忍受由地中海通往印度的贸易线路和陆路交通受到俄国的威胁,同时英国在土耳其也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1848年英土两国的贸易额即高达1200万英镑。

1853年7月3日俄军进攻土耳其多瑙河流域地区,10月16日土耳其向俄国宣战。英国反俄声浪高涨,“如果不在多瑙河挡住俄国人,我们将不得不在印度河阻挡他们(转引自[英]威廉·爱德华:《英国对外政策史(1815—1933)》,第43页)”(2)。

1854年1月3日,英法联合舰队应土耳其政府邀请驶入黑海海峡。1854年3月27日英国向俄国宣战,次日法国也向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全面爆发。

还在实行农奴制的俄国腐败无能,只能在更腐败更无能的土耳其身上大展神威,根本不是英法的对手。以1855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尔失陷为标志,俄国输掉了这场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洲大国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在这次战争中蒸汽动力的铁甲舰第一次应用于实战;由于电报已经发明所以战地记者可以将战况当天发回伦敦,摄影技术也第一次被应用于战地报道,这使民众舆论对战争的进程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要提到的是英国的南丁格尔女士震惊于伤兵的悲惨状况,自愿对他们进行精心的护理,使伤兵的死亡率大大下降,并极大的改善了伤兵的医疗生活条件。由于她每天晚上都提灯巡视伤患,所以被伤兵亲切的称为“提灯女神”。她后来用政府奖励她的钱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被誉为现代护理学教育的奠基人。在这位伟大的女士面前俾斯麦拿破仑之流只不过是蚂蚁。

当时还是小军官的托尔斯泰也参加了惨烈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俄军的腐败和战争的残酷让他震惊,战事之余他写下了成名作《塞瓦斯托波尔故事》。他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是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1856年3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俄国、撒丁王国、法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签署了《巴黎条约》,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结束。条约规定:
1、各国保证土耳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允许缔约国集体或单独的干涉土耳其内政;
这一条完全是针对俄国的,阻止了俄国对土耳其的侵略。英国和奥地利都希望维持一个完整的土耳其,其他国家在土耳其并无重大利益。

2、废除俄国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
这是英国削弱俄国在巴尔干半岛影响力的举措,从此俄国再也不能以“东正教的保护者”自居,也无法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干涉土耳其的内政。
3、黑海中立化,对各国商船开放,但却禁止任何国家的军舰通行;只要土耳其处在和平时期,就不准任何外国军舰进入黑海海峡。

但除了俄国还有谁的军舰要去黑海呢?还有谁的军舰要通过黑海海峡呢?这一条也给英国武力干涉俄国夺取黑海海峡的企图保留了借口,只要土耳其不处在和平时期英国的舰队就可以应土耳其的邀请进驻海峡。
4、英法则同意将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全部归还俄国。

通过《巴黎条约》俄国在土耳其的优势完全被清除,俄国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完全向英法舰队敞开。俄国专制统治的腐朽无能暴露无遗,当时在位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无奈的对太子说:“我看,在全俄罗斯大概只有你和我不偷。”《巴黎条约》及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对俄国是一个重大打击,英俄矛盾加剧,俄国对此耿耿于怀,处心积虑要废除《巴黎条约》。这就为以后俾斯麦利用英国打压俄国奠定了基础。遭此沉重打击俄国的嚣张气焰收敛了不少,欧洲宪兵的风光不再,对于国际事务基本都低调处理,巴尔干半岛也因此难得的平静了20年。

法国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战争的胜利却使拿破仑三世赢得了巨大的威望,使他的权力得以巩固。随着俄国的战败其在镇压1848年革命期间获得的“欧洲宪兵”的地位也随风而去,法国重新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拿破仑三世的野心更加膨胀,自以为距离叔父拿破仑已经不远,遂穷兵黩武四处征战,不但伙同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居然还派出大军横跨大西洋远征墨西哥,直到俾斯麦在1870年将他一棍敲翻。

英国是此次战争中收获最大的,打败了俄国,遏制了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保证了黑海海峡的安全,确保了英印贸易线路的安全。

奥地利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却也起了一点点的作用。流入黑海的多瑙河是奥地利的一条重要出海通道,而多瑙河入海口一带的两个公国属于土耳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初期就占领了这两个公国,这让奥地利十分不满。1854年6月3日奥地利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出多瑙河两公国。虽然俄国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注:俄国帮助奥地利镇压了1848年革命)愤恨之极,但俄军应付英法和土耳其已是捉襟见肘,实在是没有力量再对奥地利开战,不得不接受了奥地利的最后通牒,从多瑙河两公国撤军,奥军随即占领了这两个公国。1855年9月8日奥地利在塞瓦斯托波尔已经陷落,俄军必败的情况下又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成了迫使俄国求和的最后一根稻草。奥地利实际就没有参加战争,只是凭空讹诈了俄国一番。在此期间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正忙着迎娶巴伐利亚的茜茜公主,享受婚后短暂的甜蜜生活,心思根本就没在战争上。但也正因为如此战后法俄都不愿意奥地利继续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奥地利被迫撤军。1859年这两个公国合并,组成自治的罗马尼亚,土耳其只保留名义上的宗主权。

土耳其通过这场战争成功的把自己与俄国的争端国际化,使自己受到列强的保护,并遏制了俄国的野心,大大的改善了自身的国际环境,为土耳其赢得了极为难得的20年的和平。但可惜的土耳其却没有利用这段极为宝贵的时间进行改革增进国力,反而更加腐败,国事遂终于不可收拾。

(1)转引自[苏]弗·彼·波将金:《外交史》第1卷(下),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823页
(2)转引自[英]威廉·爱德华:《英国对外政策史(1815—1933)》,第43页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3-02 14:50:11 +0800 CST  
@哈老怪123 2016-03-02 18:42:23
遇到过一个在德国学政治学的土耳其留学生,身材高大金发碧眼。我就问他,你们土耳其人自己认为自己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他很认真地说都不是,他们是奥斯曼人。呵呵,祖宗光荣也好,窝囊也罢,就是认定了。
-----------------------------
我对民族主义没什么兴趣。但对于土耳其和中国这样以前曾辉煌过的民族来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属于这个民族的个人把祖宗的荣耀当做支撑自己自尊心的气球,好比阿Q说自己祖上也阔过。我觉得如今这个时代应该注重个人,凡是不能通过后天努力获得的东西都是很可疑的。凡是总把祖宗的荣耀挂在嘴上的,一般来说都是失败者,他自己本身没有值得夸耀的东西。所以,不难理解,绝大多数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都是社会最底层。而他们的领袖则利用他们的狂热实现自己的目的。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6-03-02 19:20:06 +0800 CST  

楼主:苏肄海

字数:566445

发表时间:2016-01-25 23: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08 20:42:56 +0800 CST

评论数:100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