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元豹儿 2015-11-03 03:16:37

婉儿的母亲是荥阳郑氏南祖房的 。 家学渊源,婉儿由母亲带大,自然学问都是继承母亲。
七言诗虽然流传不算多,可是存在。 萧梁时代七言诗就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归功梁武帝。
-----------------------------

果然是荥阳郑氏啊?我是一看姓郑的就这么猜。这个郑氏夫人确实挺了不起的,但是后来她的结局如何?在正史上,她也上了中宗一朝干政女性的黑名单了。

梁武帝这个人好像很值得研究。我也是最近看各种资料才发现的。贡献满大的,只不过后来的结局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所以被低估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3:26:4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03:37:03
看到姓郑的就往荥阳郑氏上猜,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因为百分之九十九就是的
郑夫人在中宗时期去世了,算是好运。不然也不得寿终。
梁武帝是个牛人,我挺喜欢他的,江南四十年太平盛世的缔造者,后世都把科举制归功隋文帝,其实这些隋唐时期先进的制度,都有先世的基础,梁武帝开设学校,用考试制度选拔寒门子弟,是科举的先驱。 江南文学的繁荣昌盛 萧梁一朝功不可没。 宗教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晚年凄凉也是乱世君主常态,总得来说,错误不少,功绩昭昭。

-----------------------------

梁武帝也跟科举有关啊?那我得查查,可能又要改稿子了,呵呵。我写到高宗朝科举那段,只提到了隋朝。

不过对于梁武帝那么强烈的想出家,我实在是理解无能。我觉得这点上武则天应该是比他高明很多了。她借助佛教的力量,但是始终有分寸,是皇权高于佛教势力。梁武帝好像是把自己给玩儿进去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3:48:3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03:56:35
老和尚也不是非想出家,佛教是他统治的一种手段。 儒教式微,南朝诸帝又多得位不正,利用儒教等于自己打脸,用佛教统治下层民众,再兴儒教培养寒门人才,是对他有大利的,老和尚非常入世,出家是一种姿态和手段,他舍身为寺奴期间,都没有放弃权力。
-----------------------------

他这个政治设计挺高明的啊。这么看来,武则天或许跟他学了不少,应该是也吸取了他的教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4:18:05 +0800 CST  

@元豹儿 697楼 2015-11-03 03:56:00
所以我说学些前代历史对写武则天是有好处的。

武则天确实学了他,也确确实实吸取了他的教训,梁武帝最大的毛病是“宽上严下”,对兄弟子侄非常非常宽容,犯上谋反叛逃他都能容忍。 他这么做有他的理由,从刘宋开始,宗室血亲之间杀戮不断,每次权力转换都伴随着“玄武门之变”,他是想用亲情的宽容改变这种宗室相互攻伐的局面,可是矫枉过正了。最终死在一群亲子侄的背叛里。 武则天吸取的就是这个教训,进行了“严上宽下”的政策。
-----------------------------

确实有好处。看来不光是隋朝,可能南北朝历史更有相关性,我是说对于现在写武则天传来说。不过这个阅读量实在是有点儿压力哦。

(看看这次能发出去不)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05:09:22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03 11:45:26
梁武帝是所有佛教徒都绕不过的话题,他对佛教的贡献很大,吃素就是从他那时起提倡开来的。原来武则天当政后的“宽下严上”与他有关,贤妹好博学啊。
-----------------------------

那隋朝的二帝呢?我看资料,文帝、炀帝与佛教的渊源也很深,特别是隋炀帝,好像是天台宗的缔造者之一,是不是这样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12:41:50 +0800 CST  
@火方兄 2015-11-03 07:55:39
话说李治和阿武是秀恩爱最狠的一对了,这世上再也找不到这么高调的了,赤果果地反对了秀恩爱死得快这一说法。一路把老爹的旧人打造成自己的皇后,阿武来了以后其他女人都靠边站,阿武的孩子在李治眼里都是宝贝,其他孩子也靠边站。李治似乎很纵容并欣赏阿武如此强势,这种男人自己内心恐怕更强大才能做得到吧。
稚奴看来十分鄙视霸道总裁爱上小白兔这种套路,23333333……
-----------------------------

哈哈,喜欢这句话:“赤果果地反对了秀恩爱死得快这一说法。”

李治肯定是很强大的。他这么支持皇后参政议政,哪怕是在风气相对开放的初唐,也得顶住好大的压力。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12:59:4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13:41:59
@感秋华而泪 704楼 2015-11-03 11:45:00
谢谢秋华姐,我不知道武则天是否刻意从梁武帝那里吸取了教训,但是她的行动正好是和梁武帝相反,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梁武帝时期距离武则天相去不远,她熟读史书,一定从中学了不少。
-----------------------------

我觉得也是。而且我觉得也不用考证武则天到底有没有刻意学习过,把两人比较一下就好了。两人都是篡位的,都与佛教有渊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13:48:35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13:55:42
梁武帝篡夺的是同宗同族的江山,萧齐与萧梁是同族。
隋文帝篡的是女婿外孙的江山。
武则天篡的是婆家的江山。
佛教政策有助于减轻儒家的“忠君”思想带来的阻力。
-----------------------------

哈哈,总结得很棒!这个话题确实可以写一章啊。前面有个网友说到武则天的背叛问题,我想可以放到这个上下文中来讨论。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3 14:00:0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3 14:39:55
近年给李林甫翻案很流行。
-----------------------------

我也感觉,李林甫还是可以,杨国忠真的是混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4 06:39:02 +0800 CST  
●◎◇◆◇◆◇◆◇◆◎●

~~继续贴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3)扶植老婆,唐高宗的基本国策之一,03

【唐高宗到底怎么想】
后人喜欢把“二圣临朝”视为武则天以后称帝的铺垫步骤之一,那是因为后人都被她的称帝惊得七荤八素。的确,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对武则天以后称帝还是很有益处的,因为这等于是开始了对天下臣民的长期心理准备,待到二十年后高宗撒手尘寰时,天下人已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接受了武则天这位女性大当家。可是,当时她恐怕并没有那么大野心。如果当时就处心积虑,反倒应该“守拙”才是,才不会这么招摇地端坐朝堂跟臣子们呕气。

那么唐高宗如此大力扶持他的皇后参政,到底他是怎么想的呢?可惜史书上找不到答案,后人只能猜测。

武则天当然对参政有着浓厚兴趣,或曰强烈欲望,而对唐高宗而言,他也需要一个信得过的帮手。其实所有皇帝都需要心腹,借以增强他本人的力量,更好地驾驭群臣。至于什么人可以成为皇帝的心腹,那就五花八门了,但通常总归是皇帝最亲近的某个人。唐太宗的心腹就是他的发小兼内兄长孙无忌,唐玄宗则信任宦官高力士。唐高宗以武则天为心腹,唐中宗依赖韦皇后,唐睿宗信任妹妹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心腹大概是上官婉儿。

扶植皇后,也有加强皇权、抗衡群臣的意思。大臣们不能接受女人公然参政,可是高宗在这点上似乎铁了心要和群臣作对。他先是下诏让武则天参决政事,不管群臣怎么想。上官仪企图废后,高宗不但杀了上官仪,还变本加厉地让皇后跟他一起上朝听政。这还不算完。紧接着的麟德二年举行封禅大典,高宗诏许武则天为祭地仪式的亚献,越国太妃终献,破天荒让女性参加封禅。

垂帘听政和封禅亚献都是在形式制度上做文章,直接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扩大皇后的活动范围,让皇后可以合法地走出内宫,参与部分公共事务。到了上元元年(674年),高宗再次抬高武则天的身份,封自己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武则天的崛起是从形式上开始的,等到做天后时终于掌握了一点儿实权,具体表现在她终于在外朝有了自己的一个亲信小集团,这便是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最初本是效力于唐高宗的。乾封元年,也就是封禅大典的当年,几位文士元万顷、范履冰等人被选中,给皇帝起草文辞,当笔杆子。这些官衔很低的文士常在皇宫北门候命,而不在政府机关所在的南衙,故称北门学士。到武则天成为天后时,便直接出面组织北门学士编写书籍,包括《列女传》、《臣轨》、 《百僚新戒》、《乐书》等。史书上说,此时的北门学士也常奉命参决政事,阅读百官的表奏,“以分宰相之权”(资治通鉴)。

这明显是高宗要以这些“编外”文士来分宰相之权,又让皇后直接领导这些文士。武则天与北门学士固然有着一层亲切的关系,因而在她独自执政后也大力提拔这些人,但北门学士依然算不得武则天的“嫡系”。女性参政触及到宗法社会的根本秩序,北门学士们也无法接受。离开了皇帝支持的武则天,只能依靠镇压造反、提拔酷吏来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权力。

皇后参与朝政,到底算不算母鸡打鸣呢?这个问题恐怕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皇帝是阳,皇后是阴。君主为阳,臣子为阴。皇帝高于皇后,皇帝高于大臣,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可是皇后跟大臣到底谁高谁低,谁是阳谁是阴呢?其实皇后与大臣的关系是个灰色地带,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本节完--

(感谢豹儿和秋华对本节的留言,我根据你们的意见修改了一下。)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5 04:33:26 +0800 CST  
@aikb2015
@masker18
---------
欢迎光临!



@我是小小侦察兵
--------------

谢谢督促哈。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5 04:40:05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5 04:51:31
这段说的好!
-----------------------------

很受鼓舞 :D

这两天在看吐蕃,看得也是头晕眼花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5 05:49:27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05 11:24:59
《尚书·牧誓》确实有这么一句话,“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孔安国(约公元前156年-前74年),也就是孔子的第10世孙,汉朝时期的经学家,是如此解释:“索,尽也。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也就说母鸡代替公鸡打鸣,妇人夺取夫君的政权,才能称为“牝鸡晨鸣”,如果是处于一心辅助夫君的状态,就像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那样,那就不是母鸡打鸣。长孙皇后说过“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意思是问夫君:你要我取代你来统治江山吗?可不是后人所说的那样,表示绝对不染指政治,绝对不过问朝政。
隋唐时期的经学家兼儒学家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也是采用孔安国的看法,曾写道“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这里的“知”,解释为执掌。
正确理解了“牝鸡晨鸣”的原始含义,也就不难理解《颜氏家训》中的话,
女人“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
错误解释了“牝鸡晨鸣”的本义,长孙皇后可就成为表里不一的虚伪之人,正确理解了“牝鸡晨鸣”,那么“二圣临朝”时期的武皇后根本就不是打鸣的母鸡,她不过是唐高宗的秘书兼参谋,处于辅佐地位。文武百官的任免权可都是唐高宗来决定,哪个不知道?所谓的李贤反对母亲参与朝政,那更是宋明清那帮腐儒演义出来的动人故事。李贤乃酒色之徒,胡作非为,这岂能是储君??他实际反对的是父亲,是父母双方废黜他。
讨厌宋朝那帮腐儒,简直就是孔夫子的耻辱!!!在男权社会里,男人不能容忍被女人驾驭,这可以理解,宋朝以前的历史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宋朝腐儒的所为,那就是“原教旨主义”。
-----------------------------

很有见解。总体来说,初唐时代的儒家对女性的压制没有那么厉害。

我想我们俩写到后来都会再讨论儒家与女性的问题吧?其实我还是不同意你把儒家与宗法制度分离的观点,嘻嘻。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5 23:47:1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6 02:00:58
秋华姐好像挺喜欢引颜氏家训的,我挺喜欢读颜氏家训,萌不拉几的,读到好多别的书上看不到的东西。
颜之推把邺下妇女和江东妇女做了比较,看其描述,邺下妇女的生活是北朝隋唐的女子生活状态,为子求官,为夫诉讼,迎来送往,执掌门户,江东女子类似于后世宋明时代的女性,天天宅在家里,连亲戚都不能随便走。
-----------------------------

这个南朝社会还真是挺有意思。一方面很混乱,学术思想也活跃,可另一方面规矩又大得不得了,似乎对女性的打压比较厉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02:12:23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6 02:17:53

其实上层乱的一麻黑,公主王妃们几乎没几个检点的,乱伦成风。但是皇室都是出身寒门和军功小士族,据说家教都不太好。 南朝有不少诗书传家的大族,对家中女性的要求会比较严。
-----------------------------

原来如此。我正在看南朝这些皇室的兴亡史,确实看一下很有好处啊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02:39:37 +0800 CST  
~~~我这里也贴点儿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4)武则天的亲人(之)父亲武士彟

武士彟应该是功勋卓著。

他是最早跟随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的那批人之一,是所谓的“太原元从,西府旧僚”。说他“应该是”功勋卓著,意思是说这是在猜测,但是把握很大。因为新旧唐书上的《武士彟传》不但非常简短,而且有一半篇幅是在那里冷嘲暗讽、指桑骂槐,但是就连冷嘲暗讽指桑骂槐的正史,也不能不记录唐高祖对武士彟的封赏。

唐高祖打下长安后,就以破城之功把武士彟封为太原郡公,官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文散官,当时为正一品,品阶极高(后来下调到从二品)。同时成为光禄大夫的还有两位:唐俭和殷开山。而此时唐俭的爵位是晋昌郡公,殷开山是陈郡公,还有刘弘基封为河间郡公。比较下来,武士彟的太原郡公最为风光。

到唐朝正式立国后,高祖武德年间,武士彟的爵位进一步升为应国公,并担任实职,官职累迁至工部尚书。武士彟还进入了高祖的功臣免死名单,即便犯了大罪也可免一死。这个名单上共有十四人,包括长孙顺德、刘弘基、柴绍、唐俭、殷开山等人。

要知道武士彟出身寒门,毫无家世背景。虽然他后来经商发了大财,可是在隋唐时代,门第依然极受重视,绝不是你有钱了就能拽,相反,投胎技术好不好更为重要。《唐会要》的原作者苏冕在《会要》中很骄傲地评论说:我大唐的开国君臣都是贵胄子弟,比如高祖是八柱国唐公之孙,宰相萧瑀、陈叔达是南朝梁、陈皇室子弟,裴矩、宇文士及是驸马都尉,其余如唐俭、长孙顺德、屈突通、刘政会、殷开山、李靖等等都是贵族出身,总之我朝比起汉朝的开国君臣那些布衣强多了。

说回武士彟。他这么一个与贵族毫不沾边的富商,跟随高祖打天下,一路加官晋爵,成为开国新贵,如果不是实实在在地立了很大功劳,又怎么可能呢?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立了大功,正史上为什么又看不到他的多少具体事迹呢?其中原因,有的史官还真给出了解释。

《旧唐书》在武士彟传后面的短评“史臣曰”栏目里说:武士彟嘛,既然参加了首义,无非是例行封赏咯,其实没啥功劳。其它材料上把武士彟的功劳说得很大,肯定是过奖夸饰,多半是武后时期的奸臣许敬宗写的,所以咱就把那些功劳都给它删啦。(史臣曰:武士彟首参起义, 例封功臣,无戡难之劳,有因人之迹,载窥他传,过为褒词。虑当武后之朝,佞出敬宗之笔,凡涉虚美,削而不书。 )

对于旧唐书同志对史料完全“削而不书”的壮举,做为千载之后的武则天粉丝,我也只能哭昏在厕所。

武士彟的事迹,除了两唐书之外,在别的史料里也零零散散能看到一些。根据宋朝八卦集锦《太平广记》上的一则故事,武士彟最初是和另一位农民许文宝一起做生意,贩卖木材,买卖做得十分成功,“因致大富”。后来他跟随唐高祖起兵,立下军功而显贵,就连许文宝也跟着沾光,当上了刺史。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06:26:23 +0800 CST  
●◎◇◆◇◆◇◆◇◆◎●

(24)武则天的亲人(之)父亲武士彟--02

武士彟家里兄弟四个,他排行老四。实际上不止是他,几个哥哥也都参加了李渊的开国战争,并且都立有战功。大哥武士棱个性老实,勤于稼穑,参加起义立有军功,后来封为宣城县公,官至司农少卿,相当于农业部副部长。可能他在任内政绩不错,贞观年间去世后被追赠潭州都督,陪葬高祖的献陵。(旧唐书、新唐书)

三哥武士逸也有战功,武德初年封爵为安陆县公。他是齐王李元吉的部下,一度被刘武周俘获,结果反而里应外合,帮助李唐剿灭了刘武周。贞观年间,武士逸出任韶州刺史,死在任上。(旧唐书)

武士彟的二哥武士让,在正史上虽无明确记载,可是武士让的一个儿子武弘度补授相州司兵参军(新唐书),由此推测武士让本人也是做官的。武士让的直系孙子们后来在史上多有一席之地,比如建安王武攸宜曾领军讨伐契丹,建昌王武攸宁曾为武周朝宰相(留下贪财遭报应的小故事),恒安王武攸止是玄宗武惠妃的父亲,定王武攸暨是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如此看来,在武则天初为皇后时,武家兄弟几个升了官却不领皇后的情,说自己是依靠父辈的功勋,本来就该升官,他们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并非无理取闹。

两唐书都说武士彟在武德年间担任过工部尚书,但《册府元龟》里说,武士彟坚决辞官,“前后三让”,最终并没有上任。

玄武门事变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武士彟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事变发生时,武士彟正出任扬州长史,那以后就再也没有重返长安官场。武士彟并非李世民的嫡系,在贞观年间属于受到冷落甚至打压的一派,勉强自保。

贞观初年,利州都督李孝常谋反,被唐太宗杀了。武士彟被太宗从扬州调到利州去接替都督之职,在那里干了几年,总算让太宗满意。利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广元一带。正因为他有这样的履历,所以关于武则天的出生地有好几种猜测,其中之一就是猜测她出生在广元。不管是不是真的,广元百姓对女皇都满怀善意,持续至今。

贞观六年,武士彟又被调到荆州担任都督,也颇有政绩。但到贞观九年高祖李渊去世后,武士彟立刻就病倒了,没过多久就病逝了。太宗对武士彟的后事倒是十分重视,追赠为礼部尚书,还给了一个谥号“定”。武士彟的灵柩从荆州运回老家并州文水下葬,丧葬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从荆州一路护送灵柩到并州的,正是大将军李绩。那可能是武则天第一次见到李绩。

武则天做了皇后之后,高宗李治几次追封老丈人,一直追封到太原郡王,让他成了李唐皇朝的异性王。武则天称帝后,把老爸追封为“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武则天又在并州老家为父亲修建昊陵,立攀龙台碑。她的笔杆子李峤撰写碑文,虽然夸张溢美,但也是史料之一。


参考文章:
《唐周历史研究之六:唐朝开国史上的大空洞》,作者:曹为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06:27:50 +0800 CST  

你俩都在啊?我也来了。

那什么,我也去看看《颜氏家训》吧。不过我觉得秋华的思路好像有点儿问题,把儒家和孔子完全挂钩,但是否认儒家和宗法制度的关系。在我的理解中,汉武帝所推崇的儒家已经和孔子不一样了,不是吗?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23:41:53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743楼 2015-11-06 23:21:00
颜之推是颜回35世孙,至少家族世系上是这么说的。 孔颖达是孔夫子32世,看了孔家晚育啊!孔颖达年龄还比颜之推小了三四十岁, 呵呵。
我是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糊里糊涂的跟着读书,反而感觉还可以,至少数学等基础比北美 学生 好多了,省了好多事。
-----------------------------
@元豹儿 2015-11-06 23:23:43
你应该是中学毕业后出国对吧,然后再那边念大学,目前在北美就职对吧。
—————————————————
我从初中最后一年是这边读的,现在还在大学。
-----------------------------

简直是后生可畏。我还是得感叹一下哈,豹儿小小年纪,书读得那么深啊。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23:44:3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06 23:51:27
颜氏家训值得一读。

秋华姐把儒家和孔子完全挂钩吗?

我最近还在google book上买了一本书,叫《唐律中的夫妻关系》,刚看了一点,这书也基本是从汉代开始讨论儒家对女性在家庭社会中地位的影响。我看看有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东。
-----------------------------

本来我是打算批判儒家的,可是我没有批孔啊。但是秋华老是给我提意见 :D

其实这样讨论一下也好,到时候可以顺便理一理隋唐时期的儒家发展情况。我的看法是,到了唐朝,儒家经过几百年的乱世之后重整旗鼓,并且最终冲破了初唐时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状态,开始一枝独秀了。不知道你们两位看法如何?

你说的这本《唐律中的夫妻关系》,我在网上看过片段。好像还是挺有料的,但是我也没有看完。你看看8,嘻嘻。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06 23:58:51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