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元王朝

@jshiki001 2016-02-18 16:32:58
什么时候更新啊,,急等。。。。。
-----------------------------
会尽快的~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2-18 23:57:40 +0800 CST  
@雷震震 2015-11-24 12:17:29
我喜欢这个帖子
-----------------------------
Thanks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2-25 04:24:31 +0800 CST  
@jshiki001 2016-03-08 13:15:53
楼主,就这样完了?个把月了没更新了,没有了?
-----------------------------
有~楼主最近在开会,回去后更新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3-10 06:50:44 +0800 CST  
@u_96364341 2016-03-17 18:35:44
楼主呢
-----------------------------
下周更新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3-18 06:15:50 +0800 CST  
@nyjspj 2016-03-21 07:38:46

-----------------------------
谢谢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3-22 02:26:05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6-03-19 23:48:12
看一看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3-22 11:54:27 +0800 CST  
于是,忽必烈在上都的一个便殿召见了郭守敬,这一年郭守敬三十一岁,古语说三十而立,这时候的郭守敬觉得自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立业了。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郭守敬在之前的这些年里,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在上都的便殿里,忽必烈笑呵呵的问道:“年轻人,你对国家的水利工作有什么看法啊?”郭守敬微微抬起头,说道:“第一,上都的漕运太旧了,如果把玉泉水引入漕河,每年可以节省数万的运输费用。第二,可以把达活泉引入到城里来,然后分成三个渠引出城去,这样可以灌溉城东的土地。第三,沣河泛滥,淹没了一千三百余顷土地,把河道规划好,这一千三百顷土地就可以种了。第四,从滏、漳两河的交汇处挖开一条渠,可以灌溉沿线三千顷土地。第五,怀河和孟沁河的水利工程虽然开发了,不过太浪费,如果我们能很好的整修这个水利工程,就可以多灌溉一千余顷的土地。第五,从黄河孟州的地方开挖一条渠,在温县这个地方让他重新归入黄河,就可以多灌溉一千顷土地。”忽必烈听完这六条建议,眼睛已经睁得圆圆的了。这简简单单的六条不得了啊。首先,展示了郭守敬的全局观,作为一个无官无爵的年轻人,竟然早就把全国的水利规划图做好了。第二,体现了郭守敬的科学素养,很多人也想做全局规划啊,可是水利规划是需要专业知识的,郭守敬给出了精密的数字,每段河渠可以灌溉多少土地都是有据可循,这在现在搞科研的角度也是精密测算规划,比好多干部拍拍脑袋说:“这个好!我们做!”要科学得多,用数字说明,好在哪里,有多少好处,成本多少,有多少可行性。最后,郭守敬的理念很先进,考虑到了节约环保,这在当时更是难能可贵,甚至现在的规划专家们也很少考虑。为什么要修怀河和孟沁河水利?不是因为不好用,而是因为太浪费。有这三点,足以让郭守敬的形象在忽必烈心中瞬间高大起来,忽必烈于是给了这样一个评价:“你说的都是当务之急,你真不是吃素的!”于是当即给了郭守敬一个官职,提举诸路河渠。也就是全国水利总工程师。这对年仅三十一岁的郭守敬真是人尽其才了。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08 02:38:49 +0800 CST  
从三十一岁到四十五岁这段时间,郭守敬都是作为一个水利工程专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十分欣赏郭守敬的水利工程方面的天赋。也就是在这十四年间郭守敬规划、修建、完善了整个中国的北方水利系统,从北宋开始遭到战乱破坏的北方水网,在郭守敬的一十四年的兢兢业业的工作后得到了恢复,这时候这个传奇人士决定转行。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08 05:04:14 +0800 CST  
转行做什么呢?郭守敬先决定小转一下,还是没有离开水利专业,但是要做一些学科交叉。在郭守敬四十五岁这一年,忽必烈决定征讨南宋统一中国了,伯颜被任命为统帅。这时候伯颜提出要求了,打南宋要有水军啊,水军就要有训练场和运送水军去前线的河道,以及周转后勤物资的河道,这些条件我们现在不具备啊。怎么办?没关系,这时候郭守敬站出来了。我有一份地图,是我这么多年规划民用水利的时候画的,按这张地图疏通一下,军事问题就解决了。这一下让崇尚武力的蒙古贵族们大大佩服了,想不到这个水利学家在关键时候,还是个战略规划家!郭守敬就这样从民用科学家变成了军民两用科学家。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2 21:40:40 +0800 CST  
至元十三年,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在喜悦中的忽必烈忽然想起几年前刘秉忠跟他说过,现在的大明历是辽朝制定,金朝沿用,已经二百年了,错误很多,等到统一之后一定要重新修订历法。想到这些忽必烈忽然高兴不起来了,懂得天文历法的人,首推我的汉人谋士刘秉忠啊。可是这时候刘秉忠已经去世了。这可怎么办?忽然,忽必烈灵光一现,郭守敬不是刘秉忠的学生么?不知道有没有学到天文历法的知识?可以让他试试!郭守敬听说了忽必烈的意向之后说:“其实修订新的历法不很难。只要有科学的仪器就可以准确测量,所以我要做的第一步是完善测量仪器。”于是郭守敬开始了自己的“实验室”建设。现在我们普遍高度赞赏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但是郭守敬对天文仪器的改进、完善却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基础。所以郭守敬不管是个天文学家,还是一个精密仪器制造学家。从这个方面看,郭守敬真是神奇,可以和西方很多知名天文学家相比拟,因为这些天文学家都是既有天文观测,又有精密仪器的改进。要知道后来中国的落后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工具改进的不重视,视之为奇淫巧计。从这个方面看,郭守敬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认识应该是极其先进的。这样看,郭守敬又更神奇了。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2 22:39:33 +0800 CST  
四年之后,郭守敬将自己测算的新历法上交了朝廷,在这部历法里一年有365.2425天,一个月有29.5天。这与现行使用的公历完全一样,但是比公历早了301年。忽必烈看到这部历法非常高兴,捋着胡子问道:“这个历法好。叫什么名字?”有大臣说:“既然是我大元的历法,就叫大元历可好?”又有人说:“不好不好,这个历法是中统年间创立,应该叫中统历,不然如何体现我当今圣上的功业?”忽必烈笑笑问道:“郭太史,你有什么意见?”郭守敬心里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历法可以垂范千秋,而一个王朝必然要灭亡,那让自己的历法带着一个王朝的名字自然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郭守敬说:“尚书尧典里有一句话叫敬授人时,就是说要把历法授予人民,让他们不误农时。陛下想要做尧舜一样的皇帝,所以才命臣等做了这部历法,那不如就叫做授时历吧?”忽必烈听完哈哈大笑道:“好好好!郭太史说的对!就叫授时历吧”说来也奇怪,元王朝是中国王朝里汉化最弱的,可是偏偏想把国家的符号都烙上汉文化的烙印。王朝的名字取自《易经》“大哉乾元”历法的名字取自《尚书》“敬授人时”而至两个提议,一个来自低调谋士刘秉忠,一个来自他的弟子传奇之人郭守敬。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4 22:18:15 +0800 CST  
元朝疆域辽阔,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这就有一个问题了,各地的昼夜长短不一样。同时元朝鼎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库页岛,西到多瑙河。这又有一个问题,各地有时差。这个事情是个大问题,什么问题呢?比如黄帝下达个命令,全国出兵打仗,三更出兵,各地的三更可不一样啊,这样行动不就不统一了么?再比如国家规定晚上6点不准出门了,可是夏天的时候,海南岛六点就天黑了,西伯利亚到八点还是白昼。这些问题迟早会引发一些麻烦,朝廷没有意识到,科学家郭守敬意识到了,于是郭守敬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忽必烈,大汗听完一拍大腿说,郭太史说的对,命你现在测算各地昼夜长短和时差。于是郭守敬在全国设立测量站,开始了测绘工作。一年以后,全国时区的测绘结果出来了,这是当时欧亚大陆上最精确的时差表,更进一步说是欧亚大路上最精确的经纬度表。完成了这些壮举以后,郭守敬开始了自己的天文测绘,因为原来的星图上对星星的命名不全,有些星星没有名字,郭守敬一一测绘了这些星星的运行轨迹,然后命名。历史就是这样令人唏嘘,只要再前进一步,郭守敬也许就可以发现行星运行的奥秘,地球自转公转的道理,也许地理大发现就出现在中国了,日心说就诞生在中国了,也许……当然,这都是也许,历史不是科幻小说,不能做这样的假设,总之传奇人士郭守敬停在了一步之前。不过其实对于郭守敬已经足够了,他需要的是后来人。正如郑和带着宋元留给自己的航海经验在海洋事业创造了一个高峰后被闭关锁国的政策戛然而止。中国在科学上的追求,也因为之后的八股取士戛然而止了,郭守敬,离启蒙差一步的科学家,没有赶在西方之前出现后来人。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4 22:43:32 +0800 CST  
完成里时区测量和历法建立之后,忽必烈设置了一个叫都水监的职务,就是全国水利总工程师。并且点名由郭守敬来兼任。这样郭守敬就成了大元帝国天文台长兼水利总工程师。而这一干就干到了忽必烈去世,元成宗铁木耳即位。成宗一即位就要在上都修一条渠,这自然是国家水利总工程师郭守敬的工作。郭守敬于是上交了一份详细的工程计划,设计了一个广五十步的渠。国家财政官员一看皱眉了,怎么要这么广?这多浪费!为了省钱,修小一点也无所谓嘛!于是缩减了三分之一。结果第二年春天大雨如注,这个小渠不能有效疏通水流,洪水泛滥,冲毁了好多牧民的蒙古包,冲走了好多牲畜,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元成宗决定视察一下灾区,到了灾区的元成宗马上意识到这个灾害源于国家财政官员将水渠缩减了三分之一,元成宗不禁感慨道:“郭太史真是神人呀!可惜啊可惜,没有很好采用郭太史的方案!”好了,既然皇帝亲自发话了,郭太史是神人,从此郭守敬这个神奇之人得到了全国的公认。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9 22:11:12 +0800 CST  
大德七年,元成宗突然想到要建立官员退休制度,于是从那一年起,凡是年满70岁的官员一律退休,郭守敬一算,嘿!正好七十岁,于是马上递交了自己的退休报告,没想到收到的结果是,满朝文武都可以退休,因为都可以找到替代品,可是你是不能的,因为除了你郭太史,别人都没有这个科学知识啊!于是郭守敬成了唯一一个不能退休的官员。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9 22:20:49 +0800 CST  
好吧既然不让退休,那总不能不退而休啊,还是要干活,干什么呢?郭守敬决定继续他的发明创造的才能,郭守敬开始研究自鸣钟,对的,你没有看错,当后世的满清皇帝痴迷于西洋自鸣钟的时候,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自鸣钟的专利应该在中国。郭守敬发明的大型自鸣钟被元朝皇帝放在大殿上,每逢朝会,每个时辰自鸣钟就来报个时,自然方便把控朝会时间。
在中国,有一个俗语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你如果是两朝老臣,那你了不起了,诸葛亮不就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么。如果你能经历三个皇帝,那你就是三朝元老了。郭守敬更不简单,元成宗去世后,元武宗即位,武宗觉得,我也离不开郭太史啊!于是郭守敬继续当太史。元武宗去世后元仁宗即位,仁宗觉得,我更离不开郭太史啊!于是郭守敬依然不许退休。就这样郭守敬经历了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武宗海山和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这样一个四朝老臣在自己八十五岁高龄之际,病逝在太史公的任上。也许那些征伐开拓的功业终将随着朝代的完结而完结。也许那些金戈铁马的光荣也终将随着时代的逝去而逝去。可是那全国的水利工程却不仅让元朝受益,更让之后的朝代得利。那精准的授时历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改变而变化,至于那些精密的仪器,现在还静静的躺在国家天文台上诉说着当时郭守敬的奇思巧计。直到现在,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仍然有一颗叫做郭守敬的小行星不断闪烁。
然而,郭守敬就像一颗孤星,虽然耀眼,却是孤独的在中国的历史的天空上明亮,中国的古代科学家们就是这一颗颗的孤星,虽然明亮,却又那么孤独。而郭守敬去世二百年后,西方的天空上却出现了一颗一颗的明亮的新星,他们或同时出现,或相继闪耀,共同造就了一片灿烂的星空。郭守敬望着身后的科学天空的一片黑暗,不知道这位传奇之人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19 22:47:11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6-04-15 07:52:05
支持一下[xyc:顶]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0 02:33:17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6-04-16 07:43:51
看一看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0 12:34:09 +0800 CST  
二十六、 白釉青花一火成

前几年周杰伦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唱了一首歌,叫做《青花瓷》瞬间红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多少小青年都在哼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近几年收藏在我国大火,一个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元青花梅瓶卖出来6亿人民币,不禁让大家咋舌。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蓦然发现,青花这种瓷器现在已经成了典型的中国的瓷器。大到企业大厅摆的各种大瓶子,小到各家各户的餐具,每家总有那么几件青花瓷。青花,是怎么出现的?又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在元朝我们要着重说说青花?别着急,我们一一道来。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1 21:39:45 +0800 CST  
青花瓷这种瓷器是什么样?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就是白底蓝花的瓷器。这种瓷器有个疑似阶段和一个成型阶段,疑似阶段是什么时候?唐宋。这个时候也有一些青花瓷,但是底子并不怎么白,花纹也并不怎么蓝。而且烧造量也很小。为什么呢?不符合当时人的审美。唐朝之所以还有一些疑似青花瓷,是因为唐朝比较包容开放,于是有些“非主流”审美的瓷器还是会出现,无疑当时的唐青花就是这种非主流。但是到了宋朝,青花就更加看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宋朝崇尚的是简约的、内敛的美,追求的是一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感觉,所以汝、官、哥、钧、定窑烧造出的精美的简约文人韵文的瓷器成了当时的主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2 02:37:30 +0800 CST  
青花瓷这种瓷器是什么样?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就是白底蓝花的瓷器。这种瓷器有个疑似阶段和一个成型阶段,疑似阶段是什么时候?唐宋。这个时候也有一些青花瓷,但是底子并不怎么白,花纹也并不怎么蓝。而且烧造量也很小。为什么呢?不符合当时人的审美。唐朝之所以还有一些疑似青花瓷,是因为唐朝比较包容开放,于是有些“非主流”审美的瓷器还是会出现,无疑当时的唐青花就是这种非主流。但是到了宋朝,青花就更加看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宋朝崇尚的是简约的、内敛的美,追求的是一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感觉,所以汝、官、哥、钧、定窑烧造出的精美的简约文人韵文的瓷器成了当时的主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2 02:39:51 +0800 CST  

楼主:明月双清

字数:158164

发表时间:2015-06-14 07: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7 22:12:45 +0800 CST

评论数:4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