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元王朝

到了元朝,刚从草原上来的蒙古贵族的审美和宋朝饱读诗书的士大夫的审美可不一样。什么“雨过天青云破处”?我们怎么看不出来?这毫无花纹的素瓷器哪里好看?蒙古人可是觉得最好看的颜色就是“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嘛!这么一看,哟,还真有一种以前实验过,但从没有大量生产的瓷器很符合这个审美,青花瓷。于是元朝政府开始在景德镇,当时的浮梁州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烧制青花瓷。元代开始了,蒙古人的审美需求加上中原主流文化积淀,一个神秘而美丽的瓷器品种,青花瓷,也即将喷薄而出,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了。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2 02:52:53 +0800 CST  
既然是蒙古贵族的审美,就有几件事需要考虑了,首先是颜色,蒙古人对天、水都有天然的敬意,这蓝白色的瓷器自然是特别喜爱,而且蒙古包就是白色的毡房,用一些彩色的布条装饰一下,而彩色的布条里面又以蓝色用的最多,所以蓝白色的青花瓷器放进蓝白色的蒙古包里,在蓝天白云下,给喜欢蓝白色的蒙古贵族们欣赏!嗯,相得益彰了!但是问题也就来了,唐代的青花之所以烧的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这个蓝色不好控制啊,我们找不到好的釉彩、调试不出合适的温度。中国本土没有合适的青色颜料不要紧啊,蒙古帝国统治的地方比较广,商业氛围也比较浓,于是全世界范围内找,看看能不能找到好的青色颜料。任何事情都难不倒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久之后,中国的烧瓷匠人们发现在伊朗伊拉克进口的一些陶器上有青色的成分,这是什么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在伊朗、伊拉克一带有一种很好的青料,比我国自己的青料更加透亮,更加鲜艳,我国工匠决定根据当地人的语言,把它命名为苏麻离青。既然发现了,就要进口啊。进口这个事情在别的朝代不容易,在元朝还是易如反掌的,元朝贵族一声令下,所有的斡托商们纷纷行动起来,不久大量的苏麻离青引入中国,元青花终于开始从陈陈德蓝黑色变成了艳艳的天蓝色,好了,青花瓷所需要的原料诞生了。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6-04-22 07:06:09 +0800 CST  
@大黄山人2016 2016-04-23 15:37:47
四十五、评说《围炉夜话元王朝》
【正文】
通篇看完楼主的作品,感觉回味无穷,无论楼主的写作能力,还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都很扎实。唯有不足就是楼主依元朝皇帝的继承问题展开的,对皇帝身边的人:后宫、大臣、武将等更多人的描写很少,这使得文章的内容比较骨干。下面说一我下个人的看法:
一、一个草原民族的海洋梦。
直接原因是进行对外战争,扩张领土。
根本动机是追逐利润,满足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
谢谢批评指教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16 09:41:15 +0800 CST  
@jshiki001 2017-01-02 19:28:35
更新太慢了
-----------------------------
不好意思,让您和各位读者久等了,楼主一定尽快更新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16 12:45:32 +0800 CST  
@克己2015 2016-08-10 22:19:28
游牧民族需要城市吗?当然需要了。因为游牧经济不是自给自足经济,因此需要商品交换,因此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城市就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比如蒙古族刚刚诞生就在草原上建立了蒙古族最早的城市哈拉和林。俺答汗为了和明朝贸易,在漠南建立了呼和浩特。感觉楼主对历史一知半解就空发议论。容易误导读者。
-----------------------------
关于您对于城市的高论,请参阅钱穆先生讲述,叶龙教授整理的《中国经济史》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16 12:47:47 +0800 CST  
说两句题外话,大家讨论。
马未都在锵锵上说:东北亚儒家文化三国,日本重忠、韩国重孝,中国重义。我不太同意,我认为应该是日本忠的极致,韩国孝的刻板,中国仁的中庸。中国人讲仁,所谓仁到底是什么呢?恐怕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又说爱人就是仁。这样看,忠孝义都应该是仁,日本人学去了忠,而且很极致,于是就有了从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日本人为了某事、某人尽忠,以致到了愚的程度。而韩国人学到了孝,而且孝的很刻板,比如韩国的公司里是家长制,很少有人敢对前辈提意见,还有我在美留学期间所见的韩国人见面先问年龄,年龄小的见面要先问好,要服从年龄大的人的训导。而中国则不同,首先我们忠孝义都讲,却又都讲的不严格。我们力求在三者间找个平衡。比如关羽土山约三事就可以看出来,关羽的主公刘备战败逃走,关羽和刘备的家眷被包围,曹操让关羽投降,如果讲忠的日本人会怎样?自然是为刘备尽忠,宁死不降。讲孝的韩国人怎么办?有嫂嫂在自然应该听嫂嫂,抑或投降保护好嫂嫂也是一种孝道。关羽怎么做呢?首先我投降,但是我是为了保护嫂嫂,这是孝。其次我是降汉不是降曹,毕竟刘备自称是皇叔,降汉理论上还是忠,第三一旦有哥哥的消息我要去找哥哥,这是义。这样一看三者全面顾及到了,可是要不是中国人却也依然不能理解。如果刘备本身就是汉,那有什么降汉的说法?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成立,要是曹操不是汉,那你去给曹操打工还是降曹了,也没有什么降汉的说法。而且你既然降了曹操,你随时都做好走的准备是不是不忠呢?后来曹操对关羽好的不得了,而恰在此时,又听闻刘备在河北袁绍处,而曹操正在跟袁绍打仗。这时候不去找刘备,是对刘备不忠,可现在在曹营收到了不小的礼遇,直接去敌军是不是又是不义呢?当然关羽的办法是先帮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报了恩,再去河北找刘备,这样就是既忠且义了。可是这仍然是只有中国人能理解,如果外国人恐怕要反过来想,杀了颜良文丑就让刘备所处的集团有失败的风险,恐怕不是忠吧?既然曹操对他有厚义,一走了之恐怕不是义吧。可是中国人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评价忠孝义的标准,这套标准就是要求个忠孝义三全,既然要三全就不能在哪一项上做到极致,所以要有个中庸,中庸之道就成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仁是核心价值,中庸是处世之道,这恐怕才是中国与日本韩国文化的最大不同。回想起前几日,朴槿惠时间中,韩国有多人自焚抗议。这种极端抗议方式恐怕并不是我们的文化所能拥有的,讲求中庸之道的我们,恐怕会采取温和的中庸的方法。了解了中国人的中庸之仁,恐怕要研究很多中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3 11:13:17 +0800 CST  
@明月双清 2017-01-23 11:13:17
说两句题外话,大家讨论。
马未都在锵锵上说:东北亚儒家文化三国,日本重忠、韩国重孝,中国重义。我不太同意,我认为应该是日本忠的极致,韩国孝的刻板,中国仁的中庸。中国人讲仁,所谓仁到底是什么呢?恐怕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仁,又说爱人就是仁。这样看,忠孝义都应该是仁,日本人学去了忠,而且很极致,于是就有了从历史上不断上演的日本人为了某事、某人尽忠,以致到了愚的程度。而韩国人学到了孝,而且孝的很刻板,比如韩国的公司里是家长制,很少有人敢对前辈提意见,还有我在美留学期间所见的韩国人见面先问年龄,年龄小的见面要先问好,要服从年龄大的人的训导。而中国则不同,首先我们忠孝义都讲,却又都讲的不严格。我们力求在三者间找个平衡。比如关羽土山约三事就可以看出来,关羽的主公刘备战败逃走,关羽和刘备的家眷被包围,曹操让关羽投降,如果讲忠的日本人会怎样?自然是为刘备尽忠,宁死不降。讲孝的韩国人怎么办?有嫂嫂在自然应该听嫂嫂,抑或投降保护好嫂嫂也是一种孝道。关羽怎么做呢?首先我投降,但是我是为了保护嫂嫂,这是孝。其次我是降汉不是降曹,毕竟刘备自称是皇叔,降汉理论上还是忠,第三一旦有哥哥的消息我要去找哥哥,这是义。这样一看三者全面顾及到了,可是要不是中国人却也依然不能理解。如果刘备本身就是汉,那有什么降汉的说法?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成立,要是曹操不是汉,那你去给曹操打工还是降曹了,也没有什么降汉的说法。而且你既然降了曹操,你随时都做好走的准备是不是不忠呢?后来曹操对关羽好的不得了,而恰在此时,又听闻刘备在河北袁绍处,而曹操正在跟袁绍打仗。这时候不去找刘备,是对刘备不忠,可现在在曹营收到了不小的礼遇,直接去敌军是不是又是不义呢?当然关羽的办法是先帮曹操斩颜良诛文丑,报了恩,再去河北找刘备,这样就是既忠且义了。可是这仍然是只有中国人能理解,如果外国人恐怕要反过来想,杀了颜良文丑就让刘备所处的集团有失败的风险,恐怕不是忠吧?既然曹操对他有厚义,一走了之恐怕不是义吧。可是中国人自然有自己的一套评价忠孝义的标准,这套标准就是要求个忠孝义三全,既然要三全就不能在哪一项上做到极致,所以要有个中庸,中庸之道就成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仁是核心价值,中庸是处世之道,这恐怕才是中国与日本韩国文化的最大不同。回想起前几日,朴槿惠时间中,韩国有多人自焚抗议。这种极端抗议方式恐怕并不是我们的文化所能拥有的,讲求中庸之道的我们,恐怕会采取温和的中庸的方法。了解了中国人的中庸之仁,恐怕要研究很多中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
@诺坎普之子 2017-01-23 12:37:03
说的不错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3 12:43:07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6-05-01 12:30:21
顶帖
-----------------------------
谢谢一直以来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3 12:57:38 +0800 CST  



楼主最近的摄影作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3 15:17:08 +0800 CST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3 16:24:26 +0800 CST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3 21:23:18 +0800 CST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03:16:06 +0800 CST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09:47:47 +0800 CST  
原料诞生后就该考虑下一个问题了,用这种蓝色在白瓶子上画什么呢?青花瓷当时既然符合蒙古人的审美,自然是蒙古人用的比较多,汉族文人觉得这种瓷器太艳俗也就很少购买。这下青花瓷上的图案就更多的要偏向蒙古人的需要了。这些蒙古贵族想了想,嗯!中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浩繁的历史,这些传说故事,历史故事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发人深省。要是能把这些故事都画在瓶子上,放进蒙古包,随时都可以欣赏这些故事那该多好。于是,大量绘着故事的元青花瓶子出现了,什么“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蒙恬将军”、“文姬归汉”、“周亚夫细柳营”、“昭君出塞”、“尉迟恭救主” 等等的故事都出现在了瓶子上,这下蒙古贵族高兴了,哈哈!这瓶子多好,白白蓝蓝的多好看,而且上面都是好看的故事,这样既实用又可以看故事,青花瓷,好!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12:03:24 +0800 CST  
光有主体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装饰纹理,那么元青花要用哪些纹理装饰呢?其实看看元青花的纹理就不难看出这个瓷器上透出的文化融合与民族交流的印记。首先,中原原来有青铜器,青铜器上都有回纹,这个纹理好。于是元青花上出现了回纹。蒙古人崇拜天,天上有云彩,蒙古包上云纹,这个纹理也好。于是元青花上有了云纹。元朝统治者笃信藏传佛教,佛教的莲花是宝器,于是瓷器上怎么能没有莲花纹?于是元青花上有了莲花纹。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12:11:26 +0800 CST  
以人物故事为主体,以回纹,云纹,莲花纹为装饰的瓷器就这样诞生了,但是瓷器除了纹饰之外还有器型啊。在以前,宋代的瓷器都是放在桌子上用的,既然是放在桌子上,做的太大了就不太好了,而且要搬上桌子,最好就不要太重。而元代的青花瓷主要是蒙古贵族用,再有就是出口给西亚各国。蒙古贵族也好,西亚各国也好,这个瓷器是要放在地上用的,时不时也许就踢到了,要是一踢就碎那就太不实用了,所以,最好是又厚又重的大罐子。这样元青花主体的器型也就定下来了,就是厚重的大罐子。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12:16:47 +0800 CST  
青花瓷诞生了,这个诞生真是不容易,是蒙古人对白蓝色的偏爱,西亚的蓝色钴料的供应,蒙古人对汉族故事的喜爱,中原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和绘画技法以及蒙古、西亚和东南亚的需求,共同塑造了白底兰花,故事主体,多重纹饰,大重器型的青花瓷。一件瓷器,承载的其实是文化的交流,民族的融合。也承载着历史的走向,审美的变迁。想到这些,再每每拿起手中的青花瓷碗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又多了几分重量呢?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12:21:47 +0800 CST  
青花的后续故事其实还很曲折,比如到了明朝,闭关锁国了,苏麻离青就不能进口了,于是只能用国产青料,于是青花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变得从艳艳的蓝成了暗暗的蓝,不过这种暗一点的蓝也许更符合士大夫内敛的审美,也很难说是好是坏。不过后来连青花瓷的身世也成了谜,为什么呢?因为蒙古统治者被赶回漠北之后,青花瓷没有回到漠北,还是留在了中原,可是中原士大夫又不大愿意承认这种青花瓷器的设计权有蒙古统治者的一部分,于是,大家都不提元朝就有了青花。导致后来一度很多人认为青花是明朝发明的,直到近世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才蓦然发现,原来元朝才是成熟青花的首创。
青花,生于元朝,长于中国,被喜爱于世界。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4 12:29:21 +0800 CST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5 00:37:00 +0800 CST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1-25 22:46:05 +0800 CST  

楼主:明月双清

字数:158164

发表时间:2015-06-14 07: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7 22:12:45 +0800 CST

评论数:4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