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帝王史学术报告厅




笔者创作的《资治通鉴帝王史》,是在《资治通鉴》原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其真实性比一般的历史读本更接近历史原貌。为了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笔者加了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人物刻画、个人评论等元素,有点类似于“纪实历史小说”。如果说它是纪实小说,总得有一个说法。

一、关于小说的起源

所谓小说,就是小小地说一段的意思,是古代和近代评书的一种形式。历史上评书艺人根据历史故事、社会兴亡、忠奸荣辱、神话传奇,用语言表达情节形成的一种通俗艺术,这就是小说的童年期。如《女娲补天》、《穆天子传》、《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在《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中就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修饰通俗的语言故事,以求达到崇高声望和高高悬挂在艺术殿堂的辞令,其差距很遥远。一句话,小说是一般平民百姓的语言,不能在文学大雅之堂大放光彩。这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观点,是中国文人最瞧不起的“下里巴”文学。
在唐代,文言小说就比较成熟。如:明朝人冯梦龙(1574一1646)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都源于唐朝的历史沉淀。所以笔者曾在《资治通鉴帝王史·汉献帝传·大浪淘沙》中,专门谈到《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创。关于这一论点,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七绝能作证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如果说东风没有帮周瑜的忙,赤壁之战就会改写。诗人为何说“东风不与周郎便”呢?这一情节正好说明在唐代就有《三国演义》的原形。说明《三国演义》中“借东风”、“东吴娶亲”、“智激周瑜”等,都是戏剧化的小说虚构,历史原貌中没有。那么,也就是说起码在杜牧的晚唐时代就有了孔明“借东风”的戏剧情节。
再说铜雀台吧,铜雀台修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冬,在赤壁大战之后,时隔近两年的事:

冬,曹操作铜爵台于邺(《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冬)。
曹操把铜雀台修到他的大本营邺城(河北省临漳西南),实际上是他的嫔妃宫殿,有一百三十五间。到建安十八年(213)七月,五十八岁的曹操称魏公纳三位少女为贵人,铜雀台才赋予了它的帝王宫殿含义。这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智激周瑜”的《铜雀台赋》沾不上边。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可能在赤壁大战的公元208年,就看到了二年后的公元210年的铜雀台。如此种种,既说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创,又说明我国的古代小说是源于民间。这些原型小说的作者,就类似于像我这样半文不文的“孔乙己”似的文艺爱好者。
二、 关于小说的种类

我们可以再说通俗一点,小说就像今天广东人问你会不会说“白话”。意思是你会不会说广东话,我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能不能用大众说的话讲一段故事,这段故事就是小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现代小说才真正诞生。发展到今天,从篇幅上划分:有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从形式上划分:有文言小说、章回小说、现代小说;从内容来划分:有科幻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神话小说等等。这些小说的产生,我们就不能一概要求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公式化,衡量它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看不看得懂,情节精不精彩,有没有历史沉淀的价值。正因为小说有以上多种形式,所以我将《资治通鉴帝王史》划分到纪实历史小说中来,应该没有多大的争议。
三、《资治通鉴帝王史》的使命
《资治通鉴帝王史》顾名思义,就是为资治通鉴中的帝王立传。上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到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为一百三十五位帝王立传。另外五胡十六国、北魏、东西两魏、北周、北齐、以及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帝王都随《资治通鉴》正统习惯,没有单独为这些帝王立传。目前我国历史被戏剧化太多,导致正史产生许多误区,加上《史记》、《资治通鉴》本身就有错误,所以《资治通鉴帝王史》厘定在考古、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成一部能让现代人能读懂的真实历史,争取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全书大约一千万字,纠正《资治通鉴》原史中的谬误、字误、错误六十多处。
这些成绩的取得,首先感谢在我学习与考证这部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过李学勤、余秋雨、卜宪群、冯天瑜、刘玉堂、张祖慰、邹建军、王朝彬、牛均富、杜鸿、博州倦客等老师、专家、学者以及朋友的指导与支持,在此一并感谢他们。
大家知道,由于司马迁与司马光时代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历史是克隆,有些历史是传说,有些历史是神话。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就说秦朝吧,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里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而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嬴子婴的结论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秦始皇的弟弟又是秦始皇的孙子。通过笔者考证,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有克隆现象,比方说春申君黄歇传,都是从《战国策》中克隆过来的,导致以误传误。
我们知道,战国有四君,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当年,“君”是诸侯对功臣和宗亲封的尊贵名号,就像皇帝封宗亲和异姓有功大臣为王一样。这四位战国之君都是见义勇为、忠君报国的侠肝义士,可是,在这四君中,春申君黄歇在八十岁那年惹出了“桃花”绯闻,导致后世有人撰文说春申君是不忠不义的大色狼。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段荒唐的历史,我们不妨先看看春申君的简介:
春申君(前314-前238)本名黄歇,汉族,楚国江夏人,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前去奔丧时,被楚国国舅李园安排的刺客刺杀。
以上是互联网百度“春申君”词条对春申君的简介。这段简介对春申君出生于公元前320年作了修改,其原因可能是笔者在网络上发表的《司马迁传播荒唐,我为春申君鸣冤》一文。其文质疑春申君八十岁同李园十几岁的妹妹发生性关系,生出楚幽王与客观现实不符的原因。这是百度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居然可以随意篡改历史,导致“百度百科”历史词条错误百出。不过,百度“互动百科”仍然保留春申君生于公元前320年。
为了了解历史真相,我们翻开《史记·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原文: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1 19:00:48 +0800 CST  
@一定努力走起来 2018-12-21 19:15:02
帝王术是平民的灾难之源。
-----------------------------
尽管如此,那也是我们的历史。也是文明史。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2 08:02:19 +0800 CST  

(原文发不上)
以上原文大意是说,楚国考烈王芈完没有生儿子,春申君为此事担忧。他为考烈王选了大批能生儿子的美女进献,可是这些美女都没有为考烈王生出儿子来。这件事被赵国人李园知道了,他带着妹妹来到了楚国,想借机进献给楚王。可是,李园又担心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恐怕自己的妹妹进宫后生不出儿子来,导致将来自己和妹妹长期不能得到宠爱。为此,李园想起了心事:他觉得要想妹妹得到楚考烈王的宠爱,只有春申君能办到。于是,他到楚国通过关系请求在春申君门下当了舍人。
李园当舍人不久,回到赵国省亲去了。他为了达到让妹妹进楚宫又能生儿子的目的,用了一计,他在回家省亲时故意拖延日期。等回到楚国时,春申君见李园超假,问其原因,李园回答说:“齐王田建派使者到我家求我把妹妹嫁给他,我与齐王的使者畅饮多日,所以延误了假期。”
春申君听说齐王要向李园的妹妹求婚,心想:李园的妹妹一定会是一个美人。于是,他连忙问李园:“你同意了这桩婚事吗?”
听了春申君的问话,让李园觉得自己的计划有了眉目,他连忙回答说:“还没有。”
春申君听说后,立即追加一句:“你可以安排你妹妹与我见面吗?”
李园见春申君如此迫切地要见自己的妹妹,马上回答说:“可以。”
于是,李园带妹妹进见春申君,春申君与李园的妹妹发生了性爱关系。
按照春申君生于公元前320年,根据史料中李园妹妹说:“楚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馀年而王无子”来看,春申君这一年应该是八十岁的老人。春申君于公元前262年当考烈王的丞相,这年春申君五十八岁,如果在公元前262年的基础上,加上二十多年,笔者折中以二十二年来算,春申君这时应该是八十岁的老翁了。再按照古人十二岁就结婚的习俗来算,李园的妹妹这时最多只有十六岁左右。
我想:一位八十岁的老人,纳李园的妹妹是否能怀孕还得打一个问号,特别是姬妾成群的人,由于性生活频繁,七十岁之后就不可能有生育能力,历史上生了五十个子女的唐玄宗,在近六十岁娶二十多岁的杨玉环没有生子,梁武帝、康熙、乾隆等等长寿皇帝过六十也没有生育,都是最好的佐证。说明史料对春申君与李园妹妹生幽王的记载不仅有失实际生理科学,而且按照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来讲,春申君作为一名有气节的人,加上他的地位高贵,怎么可能在为楚王选那么多美女时都不逾矩,这时就逾了这道可耻的防线呢?
到了秦始皇的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史记》在《楚世家第十》的尾部有这样的记载:“十年(楚幽王十年。也就是秦始皇十九年),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资治通鉴》也跟着记载说:“楚幽王薨,国人立其弟郝。三月,郝庶兄负刍杀之,自立。”这充分说明楚考烈王不只是李园的妹妹生了儿子,其她的嫔妃也生有儿子。
也就是说,如果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不可能在楚幽王死后,又冒出了“同母弟犹代立”。这位同母弟不可能是春申君与李园妹妹私通所生吧?再说既然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庶兄负刍”又是怎么来的?
如此种种,我就不一一多举了。也就是说,《资治通鉴帝王史》的历史使命就是尽可能纠正一些历史谬误。
一部《资治通鉴》,试问现代有几人通读过?有些历史教授可能也没有通读过,更不要说其他人了。由于《资治通鉴》中已经有一些古化的文字,让众多的读者望而却步,为了让这部历史能为今用,笔者将这些文字采取现代语言进行重组。
比方说,《资治通鉴》元和十年(815)二月,史料说“公绰至安州,李听属橐鞬迎之”。“橐鞬”是一个古化词,我们现代人不懂。分开的意思:鞬,马上装弓箭的器具;橐,弓箭鞬盒的外皮囊。橐鞬相随,比喻像橐包着鞬一样相互追随,永不分离的意思。笔者译成“柳公绰来到安州,李听的将领整装待发地前来迎接。”因为随后李听带着部队上了前线。有些译家译成“全副武装”,也说得过去,但与后面的内容不是很协调。
又如:《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二月,史料说“杨素之下荆门也,遣别将庞晖将兵略地,南至湘州,城中将士,莫有固志。刺史岳阳王叔慎,年十八,置酒会文武僚吏。酒酣,叔慎叹曰:“君臣之义,尽于此乎!”长史谢基伏而流涕。湘州助防遂兴侯正理在坐,乃起曰:“主辱臣死,诸君独非陈国之臣乎!今天下有难,实致命之秋也。纵其无成,犹见臣节。青门之外,有死不能!今日之机,不可犹豫,后应者斩!”众咸许诺。”这段原文中有“青门之外,有死不能”。“青门”是指皇宫东门。这是岳阳王陈叔慎在陈国灭亡前一次聚会上,由湘州助防陈正理说的话。意思是秦国灭亡,邵平在皇宫东门种瓜,想为秦国复仇,结果没有找到复仇的机会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失去了这一时机,到时就报国无门了。也就是说,《资治通鉴帝王史》的另外一个使命,就是将古化的文字变成现代词句。
除此之外,《资治通鉴帝王史》减化重复的语意、内容,用现代语言说历史故事,历史官职、历史地名,能让现代读者通读。
笔者以普及、抢救淹没的历史文化角度,对许多历史上的州、郡、县地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当然也会有错,这里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个人的精力和财力有限)。比方说,历史上的乌氏县(治所大致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以东与宁县西南交汇地带。因为春秋的乌氏国就在这里),在网络上百度百科提示:“乌氏县治所尚无定论,大致在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东北”。这一提示与《资治通鉴》至德元年六月的记载:“太子至乌氏,彭原太守李遵出迎”的内容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彭原郡的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而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位于彭原郡所在地宁县西部,航空距离约一百五十公里,实际距离约二百多公里,这与李享所走的线路大相径庭,更不要说彭原郡太宁李遵出城迎接。
本书除了让读者能在两种语言中感受历史的进化、语言的变迁之外,还补充了其他典籍的内容。如《资治通鉴》先天元年(712)七月,玄宗在平定姑妈太平公主时,史料说“薛稷之子伯阳以尚主免死”。用现代语言来说:薛稷的儿子薛伯陽由于娶荆山公主(睿宗第三女)才免于一死。那么荆山公主就是《新唐书·列传第八》告诉我们的。这样就便于读者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帝王史》肩负着普及历史文化,纠正一些历史谬误,抢救淹没的历史文化三大使命。希望广大读者喜欢,谢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2 09:02:31 +0800 CST  
史记一百问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撰的一部历史,它是华夏大统一之后的第一部全史。对我国历史有着承先启后的贡献,其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在《史记》之前,我国最早的典籍有《尚书》,随后《春秋》、《竹书纪年》、《国语》、《战国策》等历史相继问世,而相对比较全面的编年体史书要算《春秋》、《竹书纪年》;国别体要算《国语》和《战国策》。《史记》是纪传体,这一体例比编年体更合理,所以成为了我国正统的史学体例。纪传体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其史料的全面可考,更可贵的是能让读者纵深的、立体的去了解历史原貌,这就需要作者手里的史料一致,否则,就会出现本纪与列传自相矛盾。所以在史学界将《史记》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于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这一评价是出于对司马迁精美文采的赞叹,还是出于对司马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出如此伟大巨著发出的感叹,我们无法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司马迁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首开纪传体例之先河,编撰出如此浩繁的历史,实在是伟大的壮举。不过,随着现代考古的发现,随着碳十四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我们对一些淹没的历史窥视出了它原有的面貌,如此一来,我们对《史记》中先秦历史(另外含有秦朝)的谬误有了新的认识,所以笔者撰写《史记一百问》,主要针对《史记》这一盲区里的历史谬误,进行甄别考证,达到让后人解读历史真相的目的。

一、我对《史记》中三皇五帝的疑问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五帝传为起点,根据《世本》、《大戴礼记》的记载,厘定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孔安国、皇甫谧厘定少昊(相传少昊是黄帝的儿子)、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孔安国、皇甫谧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这其中黄帝由《史记》中的五帝之首变成了三皇人物,尽管司马迁没有为三皇立传,但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记载了秦朝廷尉李斯等人所认为的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其原文说::“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由此可见,三皇五帝在我国历史上说法不一。那么,三皇之说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了了解三皇,我们先得解读“皇”的意思。“‘皇’和‘王’古为煇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六月第一版。第353页)中对皇字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对皇字有三条解释:一、盛大。二、君主。三、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五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楷化后的皇字形状,对这五个字形根本就不认识。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而周毛公鼎、周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周鼎文的“皇”字下面的“土”字,变成楷化后的“王”字,是秦朝的事。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就把“皇”字下面的“土”楷化成了“王”字。笔者的证据就是今浙江省会稽山上秦朝的石刻“皇”。那么,“皇”为何又成为了古代最高级的形容词呢?
《诗.大雅.皇矣》中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书.蔡仲之命》中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国语.越语》中有“天道皇皇”,《楚辞.九歌.云中君》中有“皇皇兮既降”。这些“皇”字,要么是天帝、要么是大公无私、道德高尚的形容词,要么指光明。这就是皇字为最高级形容词的来历吧。
“用皇字表示君主,是战国末期的事”(见《古辞辨》同上)。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竟相标榜自己的学说来源古老,居然连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都不放在眼里,又竖起了“三皇”的大旗,导致后来的“三皇”之说有六种:
1、《史记》中李斯等人认为三皇是:天皇、地皇、泰皇;
2、《三五历记》中记载是:天皇、地皇、人皇;
3、《春秋纬运斗枢》中记载是:伏羲、神农、女娲;
4、《白虎通》中记载是:伏羲、神农、祝融;
5、谯周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
6、孔安国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
以上第五种说法中的燧人、伏羲、神农三位是人,而不是女娲、祝融、天皇、地皇、人皇这些不可捕捉的神。这三位古代圣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伟大的发明家。一位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一位是演绎八卦、研究龙的图腾、天象的大学者,一位是发明农耕文化和医药文化的巨人。这三位在战国之后称“皇”的人,很有可能是他们的伟大发明而被誉为皇。所以笔者认定了燧人、伏羲、神农三皇之说。至于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出生何地,是不是君主,发明的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关于五帝一说,笔者认可《史记》所说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2 13:24:07 +0800 CST  
二、《史记》中秦朝史料为何自相矛盾

我们通读《史记》时,不难看出,司马迁在史料选取中,由于历史背景的局限,有些史料可能因战乱或焚书坑儒而流失,导致司马迁所引用的史料自相矛盾。比方说,秦朝第三任皇帝嬴子婴,他究竟是秦始皇的弟弟还是秦始皇的孙子,成为了历史的悬案。在《史记·秦始皇本记》里,司马迁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孙子(原文“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婴为秦王”),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原文“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那么,嬴子婴的结论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秦始皇的弟弟又是秦始皇的孙子,对此,我们还是先看看原文:

李斯已死,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事无大小辄决於高。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左右皆曰“马也”。二世惊,自以为惑,乃召太卜,令卦之,太卜曰:“陛下春秋郊祀,奉宗庙鬼神,斋戒不明,故至于此。可依盛德而明斋戒。”於是乃入上林斋戒。日游弋猎,有行人入上林中,二世自射杀之。赵高教其女婿咸阳令阎乐劾不知何人贼杀人移上林。高乃谏二世曰:“天子无故贼杀不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
留三日,赵高诈诏卫士,令士皆素服持兵内乡,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既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以上原文大意是说,赵高把李斯害死后,二世胡亥任命赵高为中丞相,无论大事小事都由赵高来决定。赵高自知权力过重,就以献鹿为名,称鹿为马,看看有谁反对他信口雌黄。二世见到鹿,对左右侍从说:“这是鹿吧?”可是左右随从都说“是马”。二世觉得惊奇,以为自己的感觉出错,就把太卜(占卜的官员)召来,命令太卜占了一卦。太卜可能是赵高早就安排好的人,他糊弄胡亥说:“陛下春秋两季到郊外祭祀,供奉宗庙鬼神,斋戒时不虔诚,所以才把马说成鹿。解除的办法可按照圣明君主的德行斋戒。”于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斋戒。可是,他整天在上林苑中游玩射猎。一天,有个行人闯入上林苑,二世用箭将对方射死。
事件发生后,操纵这一阴谋的黑手赵高就让他的女婿阎乐(此时担任咸阳县令)出面弹劾,假装说不知道是谁在上林苑里杀了人,把尸体移到了上林苑管理处。赵高连忙借机对二世解释说:“天子无缘无故地杀了无罪之人,这是上帝所不允许的,鬼神也不会接受您的祭祀,这样上天将会降下灾难。鉴于这些,陛下应该远离皇城,以求祈祷消灾。”于是,二世就离开皇城到望夷离宫(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蒋刘乡五福村与二杨庄之间)去了。
二世到望夷宫的第三天,赵高就假传二世的命令,让望夷宫的卫士穿上白衣,手持兵器指向望夷宫。赵高导演好这这一切之后,连忙进宫恐吓二世说:“山东(崤山以东)各路起义军大批攻打来了!”二世上楼台观看,看到卫士拿着兵器指向宫内,因此非常害怕,赵高立刻逼迫二世自杀。然后,赵高取下二世的印章(玉玺)佩戴在自己身上,文武百官看出了赵高的野心,没有一人追随他;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赵高故意登上大殿,看看还有没有人顺从他,可是他在大殿上有好几次看到大殿都像要坍塌似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赵高自知上天不给他当皇帝的机会,又想到群臣不会同意,就请来秦始皇的弟弟公子婴(即:嬴婴子),把玉玺交给了公子婴。
公子婴即位担心赵高再次弑君作乱,就假称有病而不上朝处理政务,与宦官韩谈和自己的儿子商量如何铲除赵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赵高前来求见,目的是想借询问病情观察公子婴是否在执行即位的计划,公子婴连忙把赵高召进宫,命令韩谈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的三族。
从《史记.李斯列传》这段摘录的内容来看,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有三点出入:一、这段记载说明嬴子婴不是胡亥的侄儿,而是胡亥的叔叔;二、这段记载说明逼死胡亥的现场是赵高,而不是阎乐;三、这段记载说明赵高是被韩谈所杀,而不是嬴子婴的儿子。为了让大家比较一下,我们不妨看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原文:

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二世梦白虎齧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怪问占梦。卜曰:“泾水为祟。”二世乃斋於望夷宫,欲祠泾,沈四白马。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曰:“上不听谏,今事急,欲归祸於吾宗。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使郎中令为内应,诈为有大贼,令乐召吏发卒,追劫乐母置高舍。遣乐将吏卒千馀人至望夷宫殿门,缚卫令仆射,曰:“贼入此,何不止?”卫令曰:“周庐设卒甚谨,安得贼敢入宫?”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格者辄死,死者数十人。郎中令与乐俱入,射上幄坐帏。二世怒,召左右,左右皆惶扰不斗。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二世入内,谓曰:“公何不蚤告我?乃至於此!”宦者曰:“臣不敢言,故得全。使臣蚤言,皆已诛,安得至今?”阎乐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於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庙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於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以上的大意是说,刘邦率领几万人已经血洗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私下派人到赵高处劝说赵高投降,赵高担心二世发怒杀他,于是称病不朝见二世。二世梦见白虎咬他出行的左边副驾马,就杀了白虎,但内心闷闷不乐,就将这件奇怪的梦问占卜先生。占卜先生说:“这是泾水神在作怪。”秦二世根据占卜先生的指点,到望夷宫斋戒,还想在泾水岸边修建祠庙,沉下四匹白马消灾。接着二世派人指责赵高抵抗刘邦不力。赵高见此非常恐惧,就暗中与他的女婿阎乐、弟弟赵成谋划说:“皇上不听劝说,如今刘邦攻打咸阳的事情紧急,世二想将秦朝覆灭的命运归罪于我们赵氏宗族。我想重新立新皇帝代替二世,这个人就是公子婴。公子婴仁慈节俭,老百姓都颂扬他。”
随后,赵高派郎中令作为内应,诈称望夷宫中有强盗,命令阎乐召集官员出兵捉拿。但是,赵高对阎乐这位女婿又不放心,为了控制阎乐,派人劫持阎乐的母亲到赵高的府中作人质,然后派遣阎乐率领一千多人到望夷宫去为二世捉拿“强盗”。阎东来到望夷宫,当即杀了二世的卫队长,随后直接入宫射杀二世。此时,望夷宫的郎官与宦官见变大惊,有的逃走、有的抵抗,抵抗者都被杀死,死了几十人。叛军经过交战取胜之后,郎中令和阎乐同时进入望夷宫,用箭射击二世宝座方位的幔幕,达到杀二世的目的。
二世见此大怒,召集左右随从抵抗,可是,左右随从都因害怕不敢搏斗。就在二世孤立绝望的情况下,其身边站的一名宦官护卫二世不敢离开。二世由宝座进入内宫,对宦官说:“你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赵高谋反?导致出现现在的局面呢!”宦官听了,觉得这个昏君问得让人啼笑皆非,只好解释说:“我不敢说,才得以保全自己。如果我早说,就已经被赵高杀害,怎么能活到现在?”说话间,阎乐来到二世面前,数落二世的罪行说:“你骄横放纵,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叛了你,你还是自己决定如何死吧!”二世回答说:“能让我见到丞相吗?”阎乐毫不留情地说:“不可能!”二世接着近似哀求地说:“我希望能得到一个郡称王。”阎乐仍然没有同意。二世又降低门槛说:“我愿意当万户侯。”还是没有得到阎乐的允许。二世见大势已去,最后无奈地说:“我甘愿与妻儿去当平民百姓,像各位公子那样。”阎乐只好嘲笑说:“我是奉丞相之命,为天下诛杀你的,你提的要求再多,我也不敢禀报!”随即指挥叛军逼进二世,二世在绝望之下只好自杀。
再说阎乐返回向赵高汇报,赵高才召集所有的大臣和嬴氏皇族公子,宣布诛杀二世的过程。并且说:“秦国本来是称王的国家,可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却称帝。如今韩、魏、赵、燕、楚、齐六国重新立了新君,秦国之地更是缩小,这样当空头皇帝不行,应该按照以前称王才有出路。”赵高说完,宣布立二世哥哥的儿子公子婴为秦国新王。以平民的身份安葬二世在周杜国属地南宜春苑中(位于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接着,赵高命令嬴子婴做好当秦王的准备实行斋戒,等斋戒完之后,到秦国王家祖庙接受玉玺宣誓就职。斋戒到了第五天,嬴子婴对他的两个儿子说:“赵高想篡位,可是害怕文武百官杀他,所以假意以大义立我为秦王。我听说赵高已经与楚国(实际上是指项羽与刘邦集团)相约,他灭了秦皇室之后,楚国人就会让他当关中王(相当今天陕西省的领土)。如今赵高让我斋戒,到宗庙举行即位仪式,这样的安排是想趁我到宗庙里相见时杀我。为此,我只好称病不去,赵高必定会亲自前来接我,如果赵高前来,就趁机杀了他。”
后来赵高果然派人请嬴子婴多次,嬴子婴没有去,赵高只好亲自前来,并对嬴子婴说:“祭拜宗庙是重要的大事,大王为什么不去?”嬴子婴就在斋宫杀了赵高。
我们从原文“子婴与其子二人谋”,到后面“子婴遂刺杀高於斋宫”的内容来看,说明嬴子婴的两个儿子已经成人,否则,嬴子婴不会与两个儿子谋划这件事。后面刺杀赵高时,原文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是嬴子婴的儿子,但按照古文的表述规律,说明嬴子婴的两个儿子参加了刺杀行动。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这一扑朔迷离的历史面前,只是客观地收录了前人的历史,他不是原创;就像《史记.春申君列传》一样,春申君的生平事迹是司马迁是从《战国策》中移植出来的。
那么,嬴子婴究竟是胡亥的侄儿还是胡亥的叔叔呢?从嬴子婴与二子谋来看,嬴子婴应该是胡亥的叔叔。为何笔者这样说呢?因为秦始皇是四十九岁死的,秦始皇死时,长子扶苏死时最多不过三十六岁,就作算嬴子婴是扶苏的儿子,那么嬴子婴在接二世班时,最多二十来岁。大家想想,嬴子婴只有二十来岁,他的长子也不会超过七岁(这还得从嬴子婴十三岁生儿子算起)。试想,两个只有几岁的孩子,嬴子婴怎么可与他们谋划杀赵高?这是笔者说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理由之一;第二,在《史记.蒙恬列传》中,介绍说胡亥篡位之后,要杀蒙恬,只有嬴子婴极力反对。试想,如果嬴子婴是扶苏的儿子,他敢出面极力保蒙恬吗?因为蒙恬是扶苏的心腹呀;第三,在赵高与李斯扶持胡亥篡位之后,杀了秦始皇能有夺位可能的子孙,目的是想篡夺嬴氏天下,如果嬴子婴是抚苏的儿子,应该早就被杀。所以笔者认定,嬴子婴应该是胡亥的叔叔,司马迁为了忠于原史,收录了二种说法,给我们后世带来许多困惑。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2 16:21:24 +0800 CST  
浅谈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水系复杂,有些水系随着时间推移、人为改变、地理变化,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其中汉水、沔水、沮水、夏水就是一个例子。了解清楚了这四水,对我们阅读东汉以后的历史地理、读懂战争态势与战争变化格局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笔者在写三国前,觉得有必要先对这四水说清楚,以便读者解读出更多的历史内涵。

一 汉、沔、沮典籍说

翻开《古代汉语字典》532页,你会看到“沔”字的解释是:“沔的本意为水名,在陕西省西南部,又是汉水的别名。”(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二○○五年1月北京第一版,二○○八年4月北京第四次印刷)
根据《古代汉语字典》沔字的说法,沔水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汉江上游,也是汉江的别名。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问题。
《说文解字注》中说:“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東南入江。武都沮縣、二志同。今陝西漢中府略陽縣是其地。有沮水出焉。前志沮縣下曰。沮水出東狼谷。後志沮縣下曰。沔水出東狼谷。水經曰。沔水出武都沮縣東狼谷中。酈注曰。沔水一名沮水。引闞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則前志之沮水。水經、說文之沔水。皆云出沮縣東狼谷。實一水也。前志曰。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過郡五者、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也。”(汉.许慎【约58—约147】著,清.段玉裁【1735—1815】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卷十一】【水部】沔第522页)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沔水。出武都沮县。”指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和县洛峪镇的武都县,沮县指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茶店镇。东狼谷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沮水西源、白河下游支流五狼河。东南汇入汉江。武都和沮县二志相同。今陕西省汉中府略阳县(指段玉裁时代的略阳县,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就是东狼谷所在地,沮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以前《沮县志》下面说:“沮水出东狼谷。”后面《沮县志》下也说:“沔水出东狼谷中。”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在《水注经》中说:“沔水一名沮水。引阚駰(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的话说‘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是则前志之沮水。郦道元的《水注经》中引《说文》中的沔水,都是说沔水出沮县东狼谷。实际上是一条河流。”前《沮县志》所说的,南至沙羡县南汇入长江。
当年的荆州江夏郡沙羡县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建安十四年(209)十二月,孙权把东吴的江夏郡治所设在沙羡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年初期,重新设置沙羡县,治所移到夏口,也就是今武汉市武昌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解释的“南至沙羨南入江”就是以西晋的沙羡县治所夏口为坐标。因为长江在武汉段由于流向弯曲的关系,形成南北走向,汉江位于长江西面。所以苏东坡站在武昌黄鹤楼蛇山上有“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的词句。这正好说明段玉裁所说的沔水在沙羨县南入长江——指的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汉江入长江泄洪口。


如今因三峡大坝修建,看不到苏东坡当年站在黄鹤楼上葡萄深碧的景象了,大家可根据汉江流出的清水,想象那串葡萄。笔者在三峡大坝没修前,亲眼感受过汉江碧水冲向浑浊长江那串涌现的葡萄,感叹苏东坡下笔之神功。
《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五郡,就是指武都、汉中、南阳、南郡、江夏五郡。武都郡东汉治所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北;江夏郡西汉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东汉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新州区西,三国魏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西南;汉中郡西汉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东汉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东;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全长四千里指的是汉江总长度。
《说文解字注》中说:“引阚駰云‘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其中的“沮洳”,意思是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形成的泥沼,这里指沼泽低湿之地。沮水的形成就是因出自沮洳而得名。这让我们联想到了古代“云梦泽”。
云梦泽 (Yun-meng Lakes )又称云梦大泽,我国湖北省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湖北省荆门市地域文化专家李勋明先生在《 古云梦泽水系演变概说》一文中说: “古云梦泽大致位于现在的江汉平原。范围在长江中游的枝城以东、蕲春以西、大洪山、荆山以南以及湖南华容县以北的区域。如今江汉四湖地区的大小湖泊以及武汉附近的大小湖泊便是云梦泽的遗迹。云梦泽从形成、发展,到消亡,全过程历时约7000年”。
李勋明先生在文中所说的:“如今江汉四湖”是指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四湖,由此可见,云梦泽的地域面积之广阔。笔者以四湖中的长湖为例,大家就知道其不俗的尊容。
长湖,是宋末由古云梦泽变迁而形成的长条状河间洼地大湖泊。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流域成雨面积3240平方公里,整个长湖面积122~150平方公里,库容2.71亿立方米。历来上接沮漳河水,下以内荆河为出水道,且与长江、汉江、江汉运河、西荆河以及江汉平原上多个湖泊湖相通,在荆州洪湖市新滩镇内荆河(古称夏水)汇入长江。
笔者举出云梦泽与云梦泽中长湖的例子,是说明古代江汉平原水系复杂,在洪水发作的夏季,浑然一体如同海洋。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江汉平原上汉水、沔水、夏水为何一直成为说不清界线的原因。
笔者在百度词条搜“沔水”显示:

古水名,即现在的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沔县(现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有别于古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

以是“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书.地理志》的说法不尽相同,《汉书。地理志》认为:汉水自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沧浪洲至襄阳一段水道。与网络 “沔水” 词条认为略有不同。
“沔水”网络词条与《古代汉语字典》沔字的说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没有“又是汉水的别名”一说。
古人也严格按照“流经沔县故称沔水”。如汉献帝的建安二十四年(219)正月,《资治通鉴》记载说:“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意思是刘备从汉中市勉县的阳平关(位于勉县武侯镇莲水村,是古代勉县城所在地的东关),沿山稍微向东南移了六公里,到今天勉县城南五公里的定军山。这里的沔水就是指勉县上游的汉江。同年七月,《资治通鉴》又记载说:

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设坛场于沔阳,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乃拜受玺绶,御王冠。因驿拜章,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立子禅为王太子。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

以上原文的意思是说,219年初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为了上告苍天,他在沔水北岸(沔阳)设祭坛布置广场,组织军队排列阵容,群臣陪同列位,司仪向天帝宣读祭拜奏章,刘备跪在祭坛下,接受了天帝授予的汉中王印玺绶带,然后刘备戴上王冠。为了表示对汉献帝的忠贞,刘备还派使者乘驿站的快车,将奏章送呈许都(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张潘镇古城村),归还以前献帝刘协授给刘备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提拨牙门将军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郡太守,镇守汉川。汉川指的就是汉江,也就是指当年的汉中郡治所所在地范围。这说明沔水与汉江在刘备时代就是按照“流经沔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
综上所述,沔水、汉水、沮水多方资料都指的是一条水,也就是汉江。区别就在流经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下游始称汉江。换一句话说,古人以沔水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上游才称沔水,沔水南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入汉江,从沮水村下游才称汉江。
为此,笔者浏览了一下网络上的“沮水”。

沮水发源于今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紫柏山西北部至光华山以西,开始称名正河,向西南流入勉县境内。沿途河网密布,河道蜿蜒曲折,串连陕、甘两省,接纳两当、徽县、凤县、留坝、勉县、略阳等河流,南流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入汉江。

从沔水之源到沮水之源,它们的发源虽然略有不同(现代水文认为,汉江有三源 。即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但认同沔水就是沮水,沮水就是汉水。然而对沔水是全部汉江没有明确说明,所以沔水成为了历史之迷。
根据以上典籍和网络对汉、沔、沮水的解释,问题就来了。如《资治通鉴》齐和帝萧宝融的中兴元年,也就是公元501农历二月记载,梁武帝萧衍说:“汉口不阔一里……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萧衍所说的鲁山就是今武汉市汉阳区的龟山,位于汉江入长江口,也是上面提到的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汇入长江处。这里汉江江面宽度正如萧衍所说“江口阔不过一里”。如果按照“沔水”词条“流经沔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就无法说通了。因为萧衍所说“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指的是沔水和汉水,是存在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江下游的沔水,而不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上游的沔水。有人会说,就不能理解为从汉江上溯到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土关铺乡沮水村的沔水中去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十一月,在著名的《隆中对》说:“荆州北据汉、沔。” 意思是荆州以北有汉水和沔水,并不是勉县上游的沔水,也不是指汉江的别称沔水,而是确确实实存在汉江襄阳段以下的沔水。因为此时的荆州治所在南郡襄阳县(今襄阳市),荆州当年管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刘表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三月担任荆州刺史后,荆州治所迁到今湖北省襄阳市(说明一下,刘表担任荆州牧时,根据《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考证,东汉荆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常德市东北。刘表上任先到宜城县,也就是今湖北省襄阳宜城市。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鄢郢和鄀郢,根据《资治通鉴》表述方式,有可能当年的荆州治所因战乱从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迁到宜城,而不是从南郡的江陵县。也因为刘表,历史上的荆州治所在《资治通鉴》中才正式有了明确的方位,在此之前,荆州治所在何处没有人说清楚)。208年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六郡。曹操占领了荆州的南阳、章陵二郡。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属于当年益州管辖的汉中郡。
为此,笔者大量查找有关资料,诸如百度搜“沔”字,在沔字的基本字意中,笔者发现三条相关内容。

第1, 水名,在中国陕西省,是汉水的上流;第2,水名〖MianRiver〗。汉
水上游,在陕西省西南部;第三,县名,隋置,故治即今湖北省沔阳县沔城镇。

综上所述,典籍中的沔水解释不能完全统一,而且相互矛盾。笔者只好继续寻找新证据。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3 14:43:41 +0800 CST  
二 沔水、沔阳县与“沔”字考

为了找到沔水在汉江下游的单独存在,我们都会想到沔阳县。沔阳县已于1986年5月27日,改为仙桃市,古代沔阳县治所沔城镇只是仙桃市下面的一个行政区,位于仙桃市西南,航空距离约三十三公里;沔城镇距离今天汉江以南,航空距离约五十公里。
沔阳县从地理上来说,取名沔阳县时,应该在沔水以北。如果我们以汉江来界定称汉江为沔水,那么今天的沔城镇是沔阳县的治所就不对了。因为古人以水北为阳,而沔城镇如今在汉江以南,说明沔阳县的沔水不是指汉江。
根据诸葛亮“荆州北据汉、沔”来说,说明沔水存在荆州襄阳下游,而且水势浩大,就有南朝梁设置沔阳县的理由。梁武帝萧衍天监二年(503)设沔阳郡和沔阳县,是因为萧衍从当年治所设在襄阳的雍州沿江汉、沔水到今武汉市汉阳区汉江入长江口,然后去今天的南京市夺取萧齐政权。501年农历四月,萧衍乘船到达汉口。萧衍建立梁朝政权后,可能为了作区分汉江与沔水的关系,所以设置了沔阳郡。
沔阳郡不大,只管辖云杜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新市镇)、沔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与沔阳郡治所同城)。如果根据古人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定论,襄阳下游的沔水应该位于沔城镇北面才对。
带着这一疑问,我们再回到《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在解释《说文》沔字内容说:

沔者,發源緬然之謂。尙書,周官,春秋傳曰漢。漢時曰沮水,曰沔水。是爲古今異名。水經且謂西漢水曰漢水。謂禹貢漢水曰沔水。許亦云涪水入漢。不云入西漢。云沔水入江。云淯水入沔。則許漢沔分偁同水經。班云。沮水,荆州川。職方。荆州之川江漢。然則班謂沮卽東漢亦明矣。且志雖有西漢,東漢之目。而曰東漢水一名沔。凡漢中下云旬水入沔,淮水入沔,筑水入沔。弘農下云淯水入沔,洱水入沔,甲水入沔。右扶風下云褒水入沔。廣漢下云白水入漢,涪水入漢。分別畫然。亦謂東漢爲沔,西漢爲漢。今漢水出陝西寧羌州。經沔縣,褒城縣,漢中府,城固縣,洋縣,西鄉縣,石泉縣,漢陰縣,紫陽縣,興安州,洵陽縣,白河縣,湖廣舊上津縣,竹山縣,鄖西縣,鄖陽府,均州,光化縣,穀城縣,襄陽府,宜城縣,安陸府,荆門州,潛丘縣,天門縣,沔陽州,漢川縣。至漢陽府城東北。合於大江。今曰漢口。古曰夏口,曰沔口。左傳謂之夏汭……

从段玉裁的解释,沔水的身影仍然扑朔迷离。笔者以“弘農下云淯水入沔”句放大。淯水:发源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向南流经南召县、南阳市区、新野县、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到此为止,淯水全长航空距离约一百公里。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与唐河交汇后称为唐白河,唐白河在今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汇入汉江,所以有“淯水入沔”的说法。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是汉江一个大转弯,至于淯水是否是入汉江还是入沔水就难以说清了。
《汉沔之辩》作者小小小泡在文中说:“ 我们很难知道沔水和汉水究竟谁在历史上出现得更早。《诗经》当中就有《沔水》一篇,高亨(1900—1986,古文字学家、教授)在《诗经今注》中考证其暗示周平王东迁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则考证其是因周宣王时杜伯因谗言遇害而表示的规劝。然而,‘沔水’是实指还是虚指,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古文中,‘沔’便是形容水流的盛貌,《沔水》篇中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沔彼流水,其流汤汤’,或许讲的并不是现实中的沔水。”
由小小小泡《汉沔之辩》的观点,笔者推测,古人指的沔水就是云梦泽。云梦泽不就是我们说不清,道不明的“沔彼流水,其流汤汤”吗?
有人会说,你许雨浓不能到沔城镇找沔水吗?
我的回答是:笔者找了。沔城镇南部是东荆河,从沔城镇到东荆河北岸,航空距离约六公里。武汉大学教授黎沛虹与李可可在《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一文明确认定“夏杨水非东荆河”。也否定东荆河就是沔水。
东荆河明朝时称“芦伏河”,清称“冲河”,又有“襄河”、“中襄河”、“南襄河”。
网络“东荆河”词条界定:

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市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

从以上东荆河的走势与从汉江分流来看,如果说古代沔阳县位于沔水以北,只有东荆河是在沔阳县北。一,他是江汉支流;二,它称“襄河”。汉江在襄阳以下的别名不是也称“襄江”和“襄水”吗?然而,这样说东荆河就是沔水有些牵强附会。以上提到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 是说东荆河入长江口的今洪湖市新滩镇到武汉市汉南区汉洪大桥底下湿地。解放后,这里有“同心垸”、“五福垸”、“幸福垸”三垸围堤,在冬季种有油菜、小麦之类的作物,夏季洪水没来之前收割,洪水退后又种。
为此,笔者找到1994年,湖北省水利厅发布《东荆河堤防志》的内容如下:

东荆河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以北,汉江下游以南的江汉平原腹部,上起潜江龙头拐串汉江,下迄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通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两岸堤防全长344公里,其中东荆河修防处管辖田关以下两岸堤防317.156公里,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重要防洪屏障。其保护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四县市85个乡镇、农场和436.48万人口。以及江陵,武汉市汉南区部分面积和人口。两岸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禽、蛋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经济发达。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3.93亿元,不但是荆州地区重要经济支柱,而且在湖北省乃至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江汉二水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古往今来,东荆河地域江河串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随着自然环境演变,历代劳动人民为了开垦这块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修筑了东荆河两道顺水长堤,才成了现在的河道。

以上《东荆河堤防志》的介绍,既说明东荆河是汉江水沙运动的产物,又说明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还说明物产丰富。《东荆河堤防志》提到的荆江全长360公里,指长江从今湖北省宜昌枝江市到今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有“九曲回肠”之名。
东荆河如今的河道是——从潜江市泽口镇龙头拐接汉水南流,于监利县新沟镇东流,经湖北省仙桃市新沟镇、通海口镇、杨林尾镇、郭河镇,洪湖市白庙镇至仙桃市杨林尾镇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经复兴场、张家棚接改道新河,至仙桃市五湖渔场东岸出仙桃市境,全长88公里。南支从仙桃市杨林尾镇经洪湖市黄家口镇沿洪湖隔堤过仙桃市杨林尾镇壕口、官垱、吴家剅、新阳沟、茅草湖,出仙桃市境长38.5公里,是仙桃市与洪湖市的分界线。从茅草湖(原为洪湖市新滩镇芦苇站)到洪湖市新滩镇白斧池村(现并入胡家湾大队)汉洪大桥底下汇入长江,北面是今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新沟村,也就是水利系统所称的 “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 地名。
东荆河与内荆河现在都在新滩镇注入长江。东荆河入长江口与仙桃市沙湖镇五湖渔场都在汉洪大桥底下汇入长江。汉洪大桥全长为6300米,是武汉市汉南区水洪乡新沟村与洪湖市新滩镇白斧池村的连接点。解放前这里流传一句顺口溜:“过了新滩口,性命到了手”。说的就是汉洪大桥主桥4446米的泄洪口长满芦苇,芦苇滩延伸到仙桃市五湖渔场、新滩镇东湖大队、汉南区湘口农场等地面积有十多万亩,《洪湖赤卫队》拍摄,曾在这一带取芦苇荡景,所以解放前土匪出入其间,社会治安很乱。



新滩镇长江大拐弯处


新滩镇卫星图片。东面是夏水入长江处,西部是东荆河入长江处。
有一位网名叫“荆楚沔阳”的作者在《沔阳地名的来历》中说:“沔阳,顾名思义,‘沔水之阳’也。湖北沔阳建制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自古山南水北为阳,今天的沔阳在汉水之南,为什么不叫沔阴呢?这就要提到夏水。在水系不明朗的古代,沔水在沔境并非汉水,而是借用了夏水。借用的多了,连长江的一部分也曾经被称为沔水。《辞海》记载:‘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今沔城)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当时的沔阳县治在夏水之北,故名沔阳。”
而黎沛虹教授在《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一文中明确认定“夏杨水非东荆河。”也没有说东荆河就是沔水。
我们把目光投向古代称“夏水”的新滩镇内荆河。
翻开新滩镇的历史,在王莽代汉的公元9年,将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洪湖市东北四十里乌林镇黄蓬山)改为江夏县,江夏县治在今洪湖市新滩镇。1951年5月,沔阳专区并入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将沔阳县东荆河以南区域,以及监利县东部、嘉鱼县长江北部、汉阳县西南部的毗邻区域划出,成立洪湖县,新滩口从汉阳县划出来的有内荆河以西的新滩镇政府所在地街道、胡家湾、夏家墩、庙湾村、下湾村、东湖大队、南到陈沟,也就是汉阳沟等地;新滩镇内荆河东岸刘家墩、大兴岭、宦子口村、北洲村等地属于嘉鱼县。新滩镇北部东湖大队一带与仙桃市五湖渔场相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这里流行这样一首民谣:“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若有一年收,狗子不吃锅巴粥。”既说明这里水害严重,又表明水系复杂。
综上所述,沔阳县与沔水的存在扑朔迷离,沔阳县的沔水在何处,没有人说得清楚它固定的走向,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学者在探讨。就象盲人摸象,莫衷一是。
不过,笔者从中观察到不管是沔水、汉水、还是东荆河、内荆河;不管是长湖、白露湖还是洪湖、太白湖,它们都是江汉平原的主要河流与湖泊,也是由云梦泽演变的水系,高度与古代云梦泽相吻合。所以笔者认为云梦泽就是历史上所指的“沔彼流水,其流汤汤”的沔。因此,诸葛亮有“荆州北据汉、沔”,梁武帝有:“汉口不阔一里……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之说。只有把云梦泽理解为沔水水系,汉江下游襄阳段诸多水系通沔水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汉江本身到江汉平原段也称沔水系统。这样《说文解字注》中所说的“凡漢中下云旬水入沔,淮水入沔,筑水入沔。弘農下云淯水入沔,洱水入沔,甲水入沔。右扶風下云褒水入沔。”就都能解释清楚了。
另外,“沔”字造字者特别用心,他将汉江到襄阳段形象地用字形表现出来,沔字上面的一横,就是汉江在今襄阳市襄州区张湾镇淯水入沔水大转弯的横段,随着这一段面向东南奔腾到武汉市江阳区龟山脚下,就是沔字一横下面的弯曲结构,最后连汇入长江的一勾也表现出来了。说明沔水既复杂又浩瀚。不然,诸葛亮就不会说“荆州北据汉、沔”。表明诸葛亮时代的沔水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大量民众。不然,诸葛亮就不会特意提沔水,因为汉江襄阳段下面还有沮水、漳水、夏水、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等等河流,都在汉朝的荆州北部。如果按照《沔阳地名的来历》的任作者“荆楚沔阳”先生在《沔阳地名的来历》中所说“沔水是今仙桃市张沟镇古州河”显然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因为诸葛亮所指的沔水,一定是指灌溉面积辽阔的沔水,张沟镇位于沔城镇东北航空距离约十三公里,所以笔者认为张沟镇的“古州河”并不是诸葛亮所指的沔水。
有人会说:如果这样下结论,你许雨浓怎样解释沔阳县与沔水的来历呢?
笔者认为,要想破解沔城与沔水的迷底,我们得先看沔城镇的玉带河。玉带河古称漕河,俗名王保河。位于仙桃市东荆河与通州河之间,发源于今东荆河以南之柳口。清朝同治四年(1865),监利县东荆河杨林关溃口,冲断王河口,故东荆河以北的漕河从王河口起,北流至沔城莲花池折向西班,绕旧城南门、西门、北门,至七里城折向东流,宛若玉带,故名玉带洞。流经铁泥坝与东荆河平行东流苏杨马口,折向北流经白鱼嘴至张沟入通州河,全长35公里。
笔者介绍玉带河的前世今生,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汉江的源头也叫玉带河,古称沔水。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汉江在汉中市宁强县境内叫做玉带河。
我们从玉带河的取名来看,是人为还是巧合?这样看来,沔阳城是在借用玉带河的沔水名,所以成了沔阳。这是笔者对沔阳县来历的第一个解释。另外,历史上与沔水有关的州有多处,不是所有沔州与沔城镇有关。诸如西魏置沔州,治所在今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县东南; 隋朝置沔州,治所在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唐朝置沔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汉阳区五医院凤凰山;南宋置沔州,治所在今陕省汉中市西略阳县。这四处沔州仿佛在诉说沔水有关的故事,诉说着沔字与沔水所诞生的前世今生。
有人还会提出质疑,沔城镇的玉带河古称漕河呀?
笔者的回答是:正因为古代称沔城镇的玉带河为漕河,所以能证明是沔阳县人刻意在沔城、用人工挖出来的,是为了证明沔阳县不是指汉江上游的沔水之阳,也不是指汉江。修这条漕河的负责人叫王保,故而俗称王保河。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回到建安十三年(208)九月,《资治通鉴》记载说:“云身抱备子禅,与关羽船会,得济沔,遇刘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意思是赵云抱着刘备的儿子刘禅,与关羽在荆门市沙洋县汉津口(位于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北汉水过境处)的水师相会,才得以渡过沔水(汉江),遇到荆州牧刘表的长子刘琦率领的一万多人(刘琦当年是江夏郡太守)一起到夏口。这里的夏口在学术界有争论,有的认为是今武汉市汉江入长江口,有的认为是今荆州江陵县夏水入长江口。笔者偏向是武汉市汉江入长江口,因为曹操派出的五千名精锐骑兵正在追赶刘备,为的就是抢夺南郡江陵县的物资人,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在当阳县的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刘备既然在今天荆门市沙洋县汉津口过沔水,就会随刘琦的军队骑马逃走,他不可能去江陵县与曹操抢夺物资。笔者引这段历史,说明刘备当年过的沔水是在今沙洋县汉津口,而不是沔城镇的玉带河(读者可参考云卷云舒在新浪博客中发表的《刘备走汉津口》一文)。
笔者考证襄阳以下存在沔水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按照网络“沔水”词条的说法,汉江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而史料常以襄阳段称沔水。如《资治通鉴》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记载:

羽围堑鹿角十重,晃追羽,与俱入围中,破之,傅方、胡修皆死,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按照原文中“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的说法,关 围曹仁在樊城(指今襄阳市襄州区),被曹仁的援军徐晃打败,然而关羽的舟船仍然在沔水,导致徐晃的援军不能过汉江到襄阳城。如果这里的沔水不是指汉江,说明沔水在今襄阳市襄州区存在,至于汉江襄阳以下别名称“襄江”、“襄水”的段面长度我们就没法考证清楚了,因为襄阳市还有一条襄水,这条襄水源头位于今襄阳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处,全长约14公里,灌溉面积30平方公里。
如果沔水在东汉与襄阳段有别于汉江,说明笔者考证的“沔”字,就是今襄阳市襄州区汉江拐弯中的一横是成立的。同时也推论诸葛亮所说的“荆州北据汉、沔”就是指襄阳到江陵存在沔水,就是云梦泽演变的江汉平原上的浩大水系。说明沔水流域广,而决不是现在一些学者考证的、狭隘的沔阳县的玉带河或古州河的沔水。
为了证明笔者的说法能成立,我们不妨看看夏水的面貌。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4 07:42:13 +0800 CST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汉源镇马家河村玉带河汉源源头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胡家坝镇汪家坝,玉带河




以上是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的玉带河



三 夏水考


据《水经注.卷三十二》关于夏水的记载:

夏水出江津,于江陵县东南的江津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是夏水之首,江之汜也。

以上“江津”指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西部长江北岸的一个渡口。“江津豫章口”是指春秋晚期楚灵王芈围六年(前535)修筑的离宫章华台,也称豫章台而得名。坐落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江津东路和红门路交汇处太师渊公园。公园位于长江西北,从太师渊公园到长江航空距离约二公里。太师渊公园西北离当年楚国首都纪南城遗址约十五里。太师渊原名叫章台渊、台寺渊和荷叶渊。后改名太师渊,是为了纪念明朝太师张居正而得名。“夏水出江津”说明夏水是从今湖北省荆州沙市区太师渊公园处进入长江的。“夏水之首”是指夏水到江陵县东南入长江的最先一个出口。“江之汜”是指夏首与长江分流。
据《荆州志》记载:

屈原所谓过夏首而西浮,顾龙门而不见也。龙门即郢城之东门也。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郡云杜县,入于沔。

以上原文中的华容县,不是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华容县,而是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北华容故城的华容县。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后,走的华容道就是指今监利县汴河镇至毛市镇一段。
据《寰宇记》记载:

江陵西南二十里有虎光渡口。南江从此东南流注入澧水,而北江则沱水也。其后北江渐盛,南江渐微,世反而以南为沱,北为江水矣。夏水在城东南,东流入监利县界,又东流入汉阳府沔阳州界。

原文中的“虎光渡口”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龙洲南岸。《读史方舆.七十八卷.湖广四》记载:“虎渡口府西南二十里。《志》云:龙洲南有虎渡里。后汉时,郡守法雄(?一117年,字文强。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襄王田法章的后人。安帝时,由青州刺史改任为南郡太守)有异政,猛虎渡江去,因名。”
以上史料都无法对夏水给我们满意的答案。笔者只好根据古代称“夏水”的新滩口内荆河去找答案。今天洪湖市新滩镇内荆河入长江口(新滩口),一直上溯到今湖北省荆州市,其水系虽然源远流长,但没有过长江到长江南岸的公安县。至于百度说内荆州河就是古代夏水,笔者一时难以解释清楚,只好查找与新滩镇北面相邻的湖北省仙桃市东南部的太白湖。其内容说:“沔阳县太白湖位于今湖北省仙桃市东南部,与长江相连。随着人类的活动及地下水位的下降,古太白湖仅剩仙桃市五湖渔场部分水面。”
太白湖大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最早的文字记载不详,但《水经注•沔水》中记载:“沔水又东迳沌水口,水南通沔阳县太白湖,湖水东南通江,又谓之沌口。”
原文提到的“沌口”是古镇名,位于今武汉市汉阳区东南。是沌水入长江之口,也是太白湖入长江口,今天又是东荆河入长江口。沌水上接沔阳诸水,夏秋水涨可以通航,古时常为武昌至江陵间江运别道。西晋愍帝司马邺的建兴(313年四月-317年三月)初期,王敦以陶侃为荆州刺史,镇守沌口镇。
另外《水经注•江水》还有记载:“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白湖。”
明代朱衣撰《嘉靖汉阳府志》记载:“太白湖在县治西一百里,九真山(位于今武汉市蔡甸区,目前是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域,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南。其水西接沔阳,广袤二百余里。春夏与新滩、马影、蒲潭、沌口等湖合而为一。”
由此看来,太白湖之浩瀚。我们从太白湖的浩瀚中,看到他与新滩口的内荆河的古代夏水是相通的,太白湖与沔水、汉江、沌口相连,这一连带关系正好是古代云梦泽的翻版。所以明代兵部尚书、汉阳县人戴金(1484—1548)有诗感叹说:“汉沔疑无界,洞庭似有邻。”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夏水》中记载:“ 夏水,今名长夏河。上流为太晖港,自湖北江陵县西北,南流折东,至沙市称沙市河(现代也称龙门河、便河),折北汇为藕塘、海子二湖,又东为马子、太白诸湖,东南出为角庙河,汇为三湖,又东南出,汇为白鹭湖,又东南出,经监利县,折东为习家河,又东北经沔阳县,南注大江,今之长夏河,首不出江而尾不入沔,道与古异矣。”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1931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臧励和(1875 - ?),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以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夏水》中提到“太晖港”就在今荆州市城西,现名太湖港。太晖观位于湖北荆州城西门外约1公里处。今有太湖水库,引长江水到江汉运河,延伸到江汉平原第三大湖长湖。是全国唯一著名的“四库连江”大型活水库。总承雨面积190平方公里,灌溉农田40.53万亩;“又东为马子”,应该是马子湖,位于荆州沙市区观音垱镇习口村,原来是长湖边一个洼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围成了内垸;“角庙河”,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与潜江市相邻,靠近长湖;“汇为三湖”指江汉原平四湖之一的三湖,位于荆州市江陵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因人工造田围垸消失;“汇为白鹭湖”,指江汉平原四湖之一的白露湖,白露湖位于荆州市江陵县,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左右填湖造田中消失。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夏水》中记载:“ 夏水,今名长夏河。”是指臧励和时代清朝到民国的长夏河。
《方舆纪要.湖广三》卷77,关于沔阳州记载长夏河说:

沔阳州南四十里。《志》云,襄水为汉之潜,而长夏河即夏水,江之沱也。自监利县流入境,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埠,与汉水合(《方舆纪要》的作者是清朝初年顾祖禹,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意思是夏长河在沔阳州城南面四十里,这正好是沔城镇到新滩镇内荆河的距离。由此看来,夏水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变化。笔者再以“夏长河”取名的来历说起。“长夏”的意思有二, (1).指阴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 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2).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
也就是说,长夏河是指夏天涨水而汇集的大河。按照臧励和时代的长夏河就是指夏天江汉平原河流与湖泊汇集的河,也就是古云梦泽的全身,夏天汇集成“海洋”、延伸到襄阳的大河。所以臧励和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说:“ 夏水,今名长夏河。”这条长夏河尽管因水系、地理在不断变化,但我相信最起码在许慎、诸葛亮时代它就是沔水的总称。
有人会提出质疑说:“不对!既然你许雨浓认为长夏河是沔水,也指江汉平原水系,由云梦泽演变而来。那么,为什么江汉平原又有沮水、漳水、东荆河、内荆河、江汉运河、通州河、沌水、角庙河、玉带河等等大大小小的河流与湖泊呢?”
笔者的回答是:由于沔水面积大、流域广,分段、分流、分区域,所以起不同名称不足为奇。比方说,汉江分段起名沔水、沧浪水、襄江等名,长江分段起名荆江、扬子江等名。因这些水系庞大,人们为了有系统 、准确地定位地名,所以取了不同的名称。故而,汉江在今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既称汉口,又称沔口,同时称夏口,就是在说明云梦泽之沔水水系复杂,汉、夏、沔等水系夏季浑然一体。所以诸葛亮说荆州北部有汉江与沔水,指的就是沔水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众多的人民,是富国强军的用武之地。
由于时代的变迁,到了明朝和清朝,人们一直对汉、沔、夏水系的混淆,就逐渐指向了狭隘的沔阳县中的沔水。这样,将人们对夏水与沔水的考察目光紧紧盯在了内荆河和东荆河。因为这两条河流也是夏天丰沛、冬季枯竭;不过也可以这样说,这两条河也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成为汉江、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的网状河流,它们是现代变迁中的夏水,也同样分布在江汉平原上,仿佛展示着昔日云梦泽浩大而奔腾的英姿。也可以说是沔城镇的沔水,所以《明史• 地理志五》江陵县下记载:“ 东南有夏水,至沔阳州合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
根据《明史• 地理志五》夏水于“沔阳州合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而确认:东荆河、内荆河就是现代版的沔水,因为它就是云梦泽之沔水,江汉平原的沔水,诸葛亮所说的荆州以北的沔水。因为这两河是江汉平原上的河、湖水系。也正验证《方舆纪要.湖广三》卷77,关于沔阳州的记载说:“长夏河在“州南四十里。”也就是指沔城镇向南到内荆河的南岸距离,这段距离今天航空距离约十三公里左右,正好是古人所说的实际路段弯曲距离四十里。
现在的东荆河新滩口入长江,并不是它下游的终点,它在新滩镇东湖大队继续北上,到武汉市汉南区国营农场湘口街道分流,进入通顺河(通顺河在武汉市汉南区乌金街道标示称东荆河)蜿蜒曲折,一路狂奔,连通蔡甸区黄陵镇黄陵大桥的长河,多处分流,进入沌口经济开发区沌口街万家湖社区东荆河大道南面四百米左右,在武监高速(也称汉洪高速)江滩特大桥桥下汇入长江。
江汉大学教授徐文武(1964年4月生于湖北省洪湖市,长江大学荆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古夏水考》中说:“ 古夏水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此水“冬窒夏通”,即冬天少水时窒塞,夏天水涨时才畅通,故名夏水。夏水见于先秦文献 《左传》、《荀子》、《九章》,最早对夏水有明确记载的是《汉水•地理志》。《汉水•地理志》记:“夏水首受江,东入沔,行五百里。”
徐文武教授的意思是指夏水从荆州市江陵县向东到治所在今湖北省荆门京山市新市镇的杜云县汇入沔水(汉江)。这一说法与《说文解字注》中所说:“東至江夏雲杜縣入于沔”是一致的。从京山市新市镇的夏水汇入的沔水,流到今武汉市汉阳区汇入长江共五百里。这样今天新滩口的内荆河就抛弃了。内荆河在发怒,它恨历史不公。具体说,内荆河与东荆河在江陵县就与夏水相通了,只是这两条河流在东汉时没有形成,所以默默无闻,由于沧海桑田,如今它成了护卫历史的主角。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4 09:37:41 +0800 CST  






古云梦泽参考图
四 汉阳镇的来历

有人会说,古人既然以“水北为阳”,你许雨浓怎么解释今天的汉阳区?因为汉阳区在龟山脚下的汉江南岸呀!
这一历史得从明朝宪宗朱见深说起,朱见深的成化年间(1465—1487)将汉江改道,把汉江与江汉平原的一些复杂的河流、湖泊合为一体,再把汉江位于今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乡的主要泄洪口废除,只留下今汉阳区龟山脚下的汉江入长江口。武汉三镇(即汉口镇、武昌镇、汉阳镇)建汉阳镇时,以汉阳区江堤乡的汉江泄洪口为坐标,汉阳区位于当年汉江泄洪口北岸,因此,今武汉市纱帽镇称汉南区。
事实历史上汉阳区在龟山脚下的汉江入长江口,远比汉阳区江堤乡的汉江泄洪口出名,为何小汉江口比汉江大泄洪口出名呢?是因为龟山脚下的汉江入长江口一年四季都在迎接八方来客,而汉江泄洪口只有在夏季才显露出狂野的本性。所以夏口、沔口、汉口三块金牌,都戴在了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这位古老而年轻的名星脖子上。江陵县、江堤乡、新滩口夏水入长江口好像已经被世人遗忘。
有人会说,你的证据呢?
让我们进入历史,如建安十三年(208)正月,孙权决定西征江夏郡太守黄祖。黄祖用两艘艨艟舰封锁沔口(也就是位于今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口),然后又用粗棕缆绳捆绑巨石作为船碇,船上有一千人作为弓弩射手,这些人轮流发射飞箭,其密集程度如雨,导致吴军无法越过封锁线。
此时,东吴方面以偏将军董袭和别部司马凌统作为先锋,各率敢死队一百人,为了严防箭射,每人身披两副铠甲,乘大船冲入黄祖的艨艟舰之间。在万箭齐发的险境中,董袭迅速抽刀砍断固定艨艟舰的两股棕缆,艨艟舰随着汉江水横冲到长江的江面上,东吴的大军才冲出封锁前进。接着黄祖命令都督陈就率领水军迎战。东吴的平北都尉吕蒙阻止其前锋,亲手砍下陈就的头颅悬挂示众。随着战局的转变,吴军乘胜实行了水、陆追击,逼近夏口城(指刘表部将黄祖在龟山北麓筑的却月城,却月城被东吴在208年正月攻破后。刘表之子刘琦又在龟山南麓建了鲁山城,也称夏口城。东吴黄武二年【223】,孙权筑夏口城于黄鹄山【即今黄鹤楼的蛇山】)。吴军出动了全部的精锐部队,对夏口城进行猛攻,等到攻陷城池后,又大肆屠杀无辜的民众。
如此种种,都说明今天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脚下汉江入长江处既称汉口,又称沔口,同时还称夏口。当我们了解到汉、沔、沮、夏四水的关系与方位,就能读懂有关历史战争中涉及到的汉口、沔口、夏口,以及沔水不同于汉水等复杂水系的关系了。




刘表部将黄祖在龟山北麓筑的却月城,却月城被东吴在208年正月攻破后。刘表之子刘琦又在龟山南麓建了鲁山城,也称夏口城。东吴黄武二年【223】,孙权筑夏口城于黄鹄山【即今黄鹤楼的蛇山】。下图长江大桥南部黄争建筑,就是黄鹤楼建筑群的蛇山。孙权筑夏口城于此。


上图中粉红色的部分,就是东周时期的淮水


208年,刘备败退图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5 06:50:23 +0800 CST  
五 小结

通过以上考证,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百度搜“沔”字:“第三,县名,隋置,故治即今湖北省沔阳县沔城镇。”应该是隋朝改沔阳郡为沔州,因为梁武帝早在503年就设置了沔阳县,隋朝是南朝梁的晚辈;
第二,梁武帝萧衍在天监二年(503)设置沔阳郡时,只管辖沔阳、云杜二县,说明梁武帝在告诉后人,沔阳、云杜二县坐落的沔水区域,也就是诸葛亮时代的荆州北部。这一区域正是江汉平原中心,故而,这就是诸葛亮时代的真正沔水,所以梁武帝以诸葛亮《隆中对》荆州以北的沔水,取沔阳县和沔阳郡名,是以地域方位划分出来的地名;就像湖北省与湖南省以洞庭湖、河北省与河南省以黄河取名一样——这就是沔阳县的来历!梁武帝是以设置沔阳县和沔阳郡来区分人们对沔水与汉江的认识。试想:诸葛亮和萧衍都在襄阳呆过,可能当年人们由于对江汉平原水系因流域与地方区域的划分混淆,对整体沔水与汉水、夏水已经说不清楚,所以诸葛亮强调荆州北部有沔、汉,萧衍强调“吾自围鲁山以通沔、汉”,他夺取政权后,干脆将荆州北部的沔水以设郡、县来界定。
大家知道,诸葛亮时代没有沔阳县可以参照沔水,所以他只能说荆州北部有汉、沔二水,汉水在这里也成了沔水的座标参照。所以史料经常在这一区域以沔水称汉江,导致汉、沔、夏三水不分。由于这一原因,在东汉以后,《水注经》《寰宇记》《读史方舆》等有关地理与水系的书籍,都把整个汉江称为沔水了,而东汉是有严格划分的。《说文解字注》有些观点并不是许慎的原意,而是清朝学者段玉裁的个人解释而已;
第三,我们把沔阳设县时代的记载搬出来,就知道沔阳县在设县之前的情况。

沔阳属古“云梦泽”。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沔阳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夏、商时为荆州域。
西周建立后,周成王封鬻熊之后于荆山子男之田称荆楚,春秋时为郧国、州国地,东周桓王十一年(前701年),郧、州、隋、绞、廖等国伐楚,为楚国所灭,遂属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于江上而不返;楚平王游云梦,驻跸排湖,屈原遇渔父,歌沧浪之水。
秦灭六国后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本地属南郡;汉承秦制,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南郡东境为竟陵、云杜两县。沔阳西北为江夏郡云杜县地、东南为南郡州陵县地;汉高祖诈游云梦擒韩信;汉武帝时在郡之上复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仍隶属荆州南郡。
三国时云杜、州陵属吴地,魏蜀吴共争荆州,赤壁之战即发生于沔阳南部(今洪湖)附近,后荆州大部为吴所有,南郡亦属之。
晋灭吴后不久进入“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战事频繁,荆州成为南朝北方军事重镇;南朝地少民多,遂将地划分为较小的郡县便于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始于本地置郡设县,因地处沔水以北而称沔阳郡——是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设沔阳郡,领云杜、沔阳二县,沔阳县由云杜(县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置营阳郡,领惠怀县,县治今张沟附近(见网上百度百科“仙桃市”词条历史沿革)。

以上就是网络上《仙桃市志》记录的仙桃市从远古到南朝梁时代的历史,至于其中有多少真实性,我们只有多方考证才能确认。比方说,原文“领州陵县,县治今新滩口”就是错误的,因为州陵县汉朝的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洪湖市东北四十里乌林镇黄蓬山,而不是新滩口。新滩口是王莽代汉的公元9年,将南郡改称南顺郡,州陵县改为江夏县,江夏县治所从乌林镇黄蓬山迁到今洪湖市新滩镇。
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好多地方志有误或记载说明不详,所以往往以误传误,最后导致我们的历史面目全非。比喻说历史上赤壁大战古战场只有一个,而因苏东坡有一首《赤壁怀古》绝唱,有了黄冈的文赤壁;因赤壁大战遗址有利可图,有了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的赤壁(指位于金口镇南约八里长江边的金矶山,又名赤矶山);而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无奈之下,于1998年6月11日,干脆将蒲圻市改名为赤壁市。这就是历史的无奈,导致读史、写史的人出现尴尬,甚至于有些尴尬成为了美谈。比方说,历史上压根儿就没的貂蝉,吕布只不过与董卓的侍女通奸,在《三国演义》中就变成了王允的歌姬,最后派生为我国四大美女,让历史学家啼笑皆非。
笔者回归到沔阳县成立的话题中来。沔阳县在南朝梁时代是由竟陵郡分割出来的。竟陵郡在秦朝设置时,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西晋析江夏郡设置时,治所迁到今湖北省钟祥市。潜江、钟祥两市都在沔水地区。
现在的仙桃市张沟镇,从《仙桃市志》来看,曾经是营阳郡惠怀县的治所。笔者在《东晋南北朝舆地表》查到,应该是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十三年(417),晋安帝在州陵县西北境设置惠怀县,隶属江夏郡。而营阳郡是三国时期东吴宝鼎元年(266年,吴末帝孙皓的第三个年号)分零陵郡南部设置,郡治在营浦县(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濂溪街道办事处)。管辖营浦县、营道县、舂阳县、泠道县四县。属荆州管辖。在以后的变迁中,营阳郡与仙桃市的张沟镇无关;
第四,关于荆州。西汉时的荆州大致管辖今湖南省、湖北省大部、河南省西南南阳和信阳地区,广东、广西、贵州一部分边界地区。治所无法考证。东汉荆州管辖南阳郡、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八郡,刘表190年三月担任荆州刺史后,因当时到处都是起义的黄巾军,使交通阻塞,他一人骑马到宜城县上任,随后将荆州治所迁到今湖北省襄阳市。赤壁大战后,孙权、刘备夺取了荆州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六郡。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章陵二郡。俗话说“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事实上刘备借的只是荆州南郡,所以笔者曾以“刘备借荆南——有借无还”取代。原因是赤壁大战后,刘备以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当时称孱陵县)作为荆州临时治所,就改“孱陵县”为“公安县”,当刘备借到南郡后,将荆州治所迁到现在的荆州城。建安二十年【215】五月,孙权要刘备归还荆州时,双方进行了战争,最后有人说曹操将要攻打汉中,刘备担心失去益州,派使者向孙权求和,就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三郡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以西划归刘备。三国之后荆州治所侨置的地方有多处,特别是南北朝时期。
《千古悠悠——何处说荆州》的作者罗亚蒙(代表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上下卷300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文中说:

秦灭楚后为江陵县治,始有城池,称“江陵城”。西汉武帝时荆州刺史治江陵,始称“荆州城”( 见《人民日报》2000年12月9日)。

而事实上汉朝江陵只是南郡治所,有关史料没有说明江陵县就是荆州治所;
第五,关于章华台。章华台遗址1987年发掘,位于潜江市龙湾镇。西距江陵县纪南城的遗址50千米。目前网上介绍说是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亦称“细腰宫”。
1999年出版的《辞海》,根据1986年潜江龙湾发掘章华台,把古华容县城的地理位置也定到了潜江西南。章华台究竟建在哪里,目前有湖北说、湖南说。还有晋史提到“江津豫章口”的章华台,这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话题,历史上楚国多次迁都,有纪郢、湫郢、鄢郢、陈郢、寿郢等等,都有可能建章华台,我们对潜江龙湾镇的章华台就要慎重认定是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台。
笔者补充以上五点,就是为了让读者进一步认清我们的历史复杂与考证的艰难,我们要有辩证的观察力,才能发现历史的真迹。


古荆州参考图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6 07:16:22 +0800 CST  
大浪淘沙
——献帝刘协传



献帝刘协是汉灵帝刘宏与王美人所生的儿子。生于汉灵帝的光和四年(181),卒于魏明帝曹睿的青龙二年(234)三月初六。终年53岁,在位31年零二十多天(即189年9月二十日至220年十月十三日)。葬于禅陵(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谥“献帝”。
刘协母亲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王荣,由于王美人生下刘协后被何皇后毒死,灵帝刘宏就把刘协抱到永乐宫请母亲(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认董氏为外婆家,才有了汉灵帝的中平六年(189)九月初一,董卓废除即位才一百二十多天的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的故事。
刘协当皇帝,仿佛历史跟何皇后开了一个大玩笑——她苦心经营的皇权,竟然落到了她的情敌王荣的儿子刘协手中。当九岁的刘协即位以后,由于在他即位前一个月大太监张让发动兵变杀了何进,何进的部下与袁绍杀了大批宦官,献帝即位后没有太监可用,只好下诏任命朝中公卿以及以下的官员子弟为郎官(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时就是君主的侍从官员),填补宦官侍侯皇帝的职务。
献帝时代是东汉衰亡、军阀混战、三国形成的时代,所以英雄辈出。董卓虽然在189年九月以后,挟持献帝刘协掌握了政权,但好景不长,192年四月,在司徒王允等人的策划下,吕布杀了董卓。董卓死、王允执政了一个多月。原因是王允是一位吃不得三餐饱饭的人,他有了权利力就骄傲自满起来,加上他对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处理不当,把他们外放到陕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这些人在贾诩(147—223年六月二十七日,字文和,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的煽动下,于同年五月返回攻下了长安城,六月初一李傕等人杀了王允。
继董卓、王允之后,李傕、郭汜等人再次挟持献帝执政。过了二三年,李傕、郭汜产生了矛盾,以致互相猜疑、攻打。兴平二年(195)八月,献帝逃往弘农郡。期间,各路军阀都想得到献帝,献帝经过种种磨难,到了建安元年(196)四月下旬,由河内郡太守张杨派董承先去修缮被董卓烧毁的洛阳宫。太仆赵岐为董承去说服荆州牧刘表,请刘表派兵到洛阳协助修复宫殿,并委托他输送物资。196年五月初二,献帝派使者到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一带的军阀杨奉、李乐、韩暹等人的营中,要求他们护送自己从安邑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返回洛阳,杨奉等人同意了。196年六月初一,献帝从安邑县东行到达闻喜县。六月初六,杨奉、韩暹护送献帝从闻喜县向东回洛阳,河内郡太守张杨从野王县(今河南省焦作沁阳市)带着粮食在路上迎接。196年七月初一,献帝到达洛阳,住在灵帝时代掌权的太监、中常侍赵忠的家中,百官只能劈荆斩棘居住在断墙残壁之间。加上各个州郡的军阀因各自拥有强大兵力而不肯进贡,朝中官员又饿又乏,尚书郎以下的官员只好自己出去挖野菜充饥。有人饿死在断墙残壁之间,有人被士兵杀了吃掉。
196年八月,护送献帝回洛阳的将领韩暹,倚仗护驾有功专横跋扈,献帝的岳父董承担心出现意外,就暗中派人到许县(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潘镇古城村)召曹操。曹操率领大军来到洛阳。曹操到达洛阳后,向献帝奏报韩暹、张杨的不法行为,韩暹害怕被杀,单骑投奔梁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汝州市)的杨奉。可是,献帝认为韩暹、张杨护驾有功,下诏不予追究。八月十八日,献帝让曹操代理司隶校尉,主持国务院的工作(录尚书事。也可说是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曹操有了权力以后,杀了尚书冯硕三人,讨伐有罪的军阀;封卫将军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作为奖赏他们护驾的功劳。
有一天,曹操请董昭与自己一起并坐,请教说:“如今我既然如此,应当施行怎样的计谋?”言下之意是请董昭支招,让天下诸侯听他曹操的。
董昭建议说:“将军兴义兵讨灭黄巾军,又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现在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野心,未必能听将军的指挥。眼前您留在洛阳控制朝政,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才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天子因动乱在外流离刚刚回到洛阳,人们都盼望能迅速安定,如今再要移驾许县,这是不符合民心的。不过,一个人要做不同寻常的事情,必须要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将军能做出利多弊少的选择。”董昭言下之意是要曹操既能迁都许县,又能冠冕堂皇的离开洛阳。
196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护送献帝到许县,改许县为许都。如此一来,由董卓、王允、李傕、郭汜之流挟持献帝换成了曹操。刘协一次次成为天下军阀争夺的唐僧肉,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十月,曹操与献帝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于到了献帝连自己的皇后都没有能力保护的凄凉地步。到了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去世,刘协又被曹操的长子曹丕控制,直到220年十月十三日让位给曹丕,他去当了山阳公(即山阳国的国主。国都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东),才结束了这位东汉末代皇帝担心受怕的日子。
从献帝曲折、坎坷的三十多年帝王生涯中,发生过一系列争夺皇权与帝位的战争,形成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一个个英雄人物在汹涌澎湃的浪花中——如一粒粒闪光的金砂,定格了历史的星空。这就是三国英雄人物在大浪淘沙中荡涤出来历史。正如苏东坡(1037—1101)的《赤壁怀古》中所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那三十多年的激烈战争中,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转瞬之间,都付笑谈中。当我们唱起杨慎(1488—1559)的《临江仙》时,每一个字里都仿佛在闪现曹操、袁绍、王允、吕布、荀彧、贾诩、夏侯惇、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张郃、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于禁,孙坚、孙策、孙权、周瑜、程普、太史慈、吕蒙、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陆逊、鲁肃,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庞统、徐庶、黄忠、严颜、马超等等英雄。所以笔者以《大浪淘沙》为题,给刘协写下这篇传记。让我们回到《资治通鉴帝王史》的体例中去。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7 07:24:05 +0800 CST  



董卓执政
董卓立了献帝刘协之后,做了如下十件事:

诏除公卿以下子弟为郎,以补宦官之职,侍于殿上。
乙酉,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自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
丙戌,以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
甲午,以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自六月雨至于是月。
冬,十月,乙巳,葬灵思皇后。
白波贼寇河东,董卓遣其将牛辅击之。
十一月,以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十二月,戊戌,以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
初,尚书武威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伍琼,说董卓矫桓、灵之政,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卓从之,命毖、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沙汰秽恶,显拔幽滞。于是征处士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复就拜爽平原相,行至宛陵,迁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自被征命及登台司,凡九十三日。又以纪为五官中郎将,融为大鸿胪。纪,寔之子;融,韶之子也。爽等皆畏卓之暴,无敢不至。独申屠蟠得征书,人劝之行,蟠笑而不答,卓终不能屈,年七十馀,以寿终。卓又以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资治通鉴》中平六年九到十二月)。

其一,董卓让献刘协下诏,任命朝中公卿\、以及公卿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用来填补原先由宦官担任、在宫殿侍侯皇帝与宫女的职务;
其二,189年九月十二日,董卓为了笼络人才,任命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同时封刘虞为襄贲侯。董卓自己担任太尉,兼任前将军,并为自己加赐符节(官印)、斧钺(皇帝给授予者征战大权的凭证,其意思象征是皇帝亲征)和虎贲武士,同时进封董卓为侯;
其三,九月十三日,献帝改任太中大夫杨彪(142—225,字文先。今陕西省渭南华阴市人。东汉献帝时代名臣,灵帝时代太尉杨赐的儿子,三国名士杨修的父亲)为司空;
其四,九月二十一日,灵帝改任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其五,董卓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冤案,一律恢复这些忠臣志士的爵位,派使者去墓地祭悼他们,并录用他们的子孙;
其六,十月初三,安葬何太后;
其七,在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白波叛军进攻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十五里禹王城),董卓派女婿牛辅抵抗;
其八,189年十一月,献帝任命董卓为相国。允许他在参拜献帝时不提自己的名字,上朝不趋行,佩剑穿鞋上殿;
其九,十二月十三日,改任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
其十,当初,尚书周毖(?—189,又名周珌,字仲远。今甘肃省武威市人。其父周慎曾担任过豫州刺史、荡寇将军,与董卓都曾是张温的部下讨伐边章、韩遂),城门校尉伍琼(?-190,字德瑜,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人)劝董卓矫正桓帝、灵帝时的弊政,征召天下有名望的士人争取民心。董卓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令周毖、伍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人淘汰贪脏枉法与不称职的官员,选拔曾被宦官打压的人才。于是,征召没有当过官的士人荀爽(128—190五月。字慈明,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爽兄弟八人都有才名,被当时人称为“荀氏八龙”)、陈纪(129—199,字元方,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名士陈寔的儿子)、韩融、申屠蟠入朝任职。还派使者到荀爽的家乡去任命他为平原国(国都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张官店村,与平原郡同城)宰相,荀爽从许昌北上赴任到宛陵城(位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随后又被改任为光禄勋。荀爽到任三天,又被升任为司空。从他被征召到升任三公,只有九十三天。还任命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荀爽等人都害怕董卓的残暴,被征召不敢不来。只有申屠蟠接到任命后没有动身,别人都劝他前往,他笑而不答。董卓最终没有勉强他当官,他活到七十多岁寿终正寝。董卓还任命尚书韩馥(?—191)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郡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郡人张邈(?-195,字孟卓,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汉末群雄之一,曾参与讨伐董卓。在汴水之战后归附曹操)为陈留郡太守,颖川郡人张咨为南阳郡太守。董卓自己的亲信都没有担任高官,只是在军队中担任中郎将、校尉之类的职务。
随后,在董卓的操纵下,九岁的汉献帝废除少帝刘辩所建的“光熹”、“昭宁”( 189年四月十三日,十四岁的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大赦天下,改汉灵帝的“中平六年”为自己的“光熹元年。189年八月二十七日,董卓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念头。他将劫持少帝张让、段珪等人带回洛阳后大赦天下,改“光熹元年”为“昭宁元年”)年号,以及献帝在九月初一所建的“永汉元年”三个年号。

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
董卓性残忍,一旦专政,据有国家甲兵、珍宝,威震天下,所愿无极,语宾客曰:“我相,贵无上也!”侍御史扰龙宗诣卓白事,不解剑,立挝杀之。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充积,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剽虏资物,妻略妇女,不避贵贱。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卓购求袁绍急,周毖、伍琼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它志。今急购之,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即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术畏卓,出奔南阳。操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时县已被卓书,唯功曹心知是操,以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因白令释之。操至陈留,散家财,合兵得五千人。
是时,豪杰多欲起兵讨卓者,袁绍在勃海,冀州牧韩馥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氏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于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资治通鉴》中平六年十二月)。

献帝废除了光熹、昭宁、永汉三个年号后,仍然在189年延用灵帝的“中平六年”年号。
董卓是一个性格残忍的人,一旦他控制朝政,全国武装力量和国库中的珍宝都由他掌管,一时他的大名威震天下,其欲望也就没有止境了。他对门下的宾客说:“我的相貌是尊贵无上的!”言下之意他要当皇帝了。侍御史扰龙宗前来向董卓汇报工作,因没有解下佩剑,立刻被董卓打死。这时,洛阳城内的皇亲国戚很多,宅第相望,家家都堆满了金银财宝。董卓放纵部下冲入他们的内宅,强夺财物,奸婬掳略妇女不分贵贱。导致人心惶恐,人人觉得朝不保夕。
董卓悬赏捉拿袁绍,催得很急。周毖、伍琼为了保护袁绍,抬高董卓说:“废立皇帝这种大事不是平常人所能明白的。袁绍不识大体,因得罪了您害怕而出奔,并没有别的想法。如今您急着悬赏捉拿他,势必会使他反叛。袁氏家族连续四代在民众中建立了恩德,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假如袁绍收罗豪杰,其他的豪杰就会趁机起兵,那样崤山以东地区(大致指今河南省东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安徽省、江苏部公在区)就不归您所有了。不如赦免袁绍,任命他为太守,他会因赦免而感到高兴,您就不会再有后患。”董卓认为有理,于是派人去任命袁绍为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东南)太守,同时封袁绍为乡侯。还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袁术害怕董卓,逃到南阳郡。曹操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回家乡(曹操祖籍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沛国谯县】,他自己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有新家【陈留郡】),他经过中牟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时,亭长怀疑他来历不明,押送到县里。当时县里已收到董卓缉捕曹操的公文,只有县组织部长(功曹)心里知道他是曹操,组织部长认为天下正乱,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就向县令建议,把曹操释放了。曹操回到陈留郡,把家产变卖,拉起了五千人的队伍。
这时,天下的豪杰多数人准备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在勃海郡,冀州牧韩馥派几位从事监视他,使他无法起兵。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太守桥瑁(?—190三月,字元伟,今河南省商丘市人)伪造三公起草的文件下发到各个州郡,陈述董卓的种种罪行,大意说:“我们受到逼迫,无法自救,盼望各地兴起义兵,解除国家的大难。”韩馥得到这份文书,请秘书来商议,并且说:“如今是帮助袁绍,还是帮助董卓呢?”治中从事(管财经与城市建设州长的秘书)刘子惠对韩馥的提议不满地说:“如今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谈到袁绍、董卓了呢!”韩馥听了惭愧。刘子惠又说:“起兵是凶险的事情,不能抢先行动。现在应该派人去看其他各州,有人行动我们再响应。冀州的兵力不比其他州弱,别人的功劳不会在冀州之上。”韩馥认为有理,于是写信给袁绍,揭露了董卓的罪行,任由袁绍起兵。
也就是说,韩馥由监视袁绍变成了支持袁绍,这样就迎来了讨伐董卓的浪潮。

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鄴,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众名数万。豪杰多归心袁绍者,鲍信独谓曹操曰:“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资治通鉴》初平元年正月)!”

汉献帝的初平元年(190 )正月,函谷关以东的各个州郡全部起兵讨伐董卓,他们推举勃海郡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各个将领都临时授以官职。袁绍与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武涉县西南)太守王匡屯兵河内郡郡城、冀州牧韩馥留守冀州城,负责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兵在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区东南)太守袁遗、济北国(国都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宰相鲍信和曹操屯兵在酸枣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西南),后将军袁术屯兵在鲁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每一路兵马都有几万人(原文“众名数万”中的“名”,应该是“各”,是《资治通鉴》字误)。
有了这些讨伐董卓的大军,鲍信觉得袁绍不适合当首领,他对曹操说:“袁绍没有经略当世之谋,能拨乱反正的人只有你曹君。这些人在选拔首领时,并非得到真正的人,尽管他们现在强大,必将失败。您曹君恐怕是上天所派来的呀!”
鲍信说这话,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与曹操同时屯兵在酸枣的原故,还是他真有先见之明。我还没有时间细想,看到了董卓派郎中令(即光禄勋。九卿之一,负责守卫宫殿门户)李儒用毒酒除掉了少帝刘辩,然后商议出征。

卓议大发兵以讨山东。尚书郑泰曰:“夫政在德,不在众也。”卓不悦曰:“如卿此言,兵为无用邪!”泰曰:“非谓其然也,以为山东不足加大兵耳。明公出自西州,少为将帅,闲习军事。袁本初公卿子弟,生处京师,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临锋决敌,非公之俦也。况王爵不加,尊卑无序,若恃众怙力,将各棋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也。且山东承平日久,民不习战;关西顷遭羌寇,妇女皆能挟弓而斗,天下所畏者,无若并、凉之人与羌、胡义从;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犹驱虎兕以赴犬羊,鼓烈风以扫枯叶,谁敢御之!无事征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自亏威重也。”卓乃悦(《资治通鉴》初平元年正月)。

董卓商议大规模发兵去讨伐崤山以东的军阀。尚书郑泰提示说:“执政在于德,而不在于拥有大量的军队。”董卓听了很不高兴地说:“听你这么说,军队就没有用了吗?”
董卓一直认为军队万能,他不屑一顾地说完,拍了一下大肚子,那神情仿佛在说“你郑泰算什么东西,敢跟老子作对”。郑泰见董卓误解了自己的意思,连忙解释说:“我并不是说军队没有用,而是认为对于崤山以东起兵的军阀,不值得出动大量的兵力。您明公出生在西州(泛指西部甘肃、宁夏一带。董卓是今天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人),年轻时就出任将帅,熟悉军事。而袁绍只是公卿子弟,生在京城;张邈是东平国的忠厚长者,坐在堂上看不清堂下;孔伷只会高谈阔论,好吹牛惹是生非。这些人没有军事才能,到了临阵交锋,并非是您董公的对手。况且这帮人的官职不是君王所封,尊卑没有次序,假若他们倚仗兵多势众来对阵,将会出现各保实力以观成败的局面,也不肯肝胆相照、一齐进退。再说指崤山以东太平很久,百姓不熟悉作战,函谷关以西地区(指今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刚刚遭受羌人的攻击,连妇女都能拉弓作战。天下所惧的无非是并、凉二州与羌人和胡族的义士;而您明公拥有他们作为爪牙,就像驱赶老虎、犀牛去捕捉狗羊,吹起强劲之风去扫除枯叶,谁敢与您抗衡呢?无事征兵会惊动天下,这样就会使得害怕服兵役的人聚集作乱,放弃德政而动用军队,是损害自己的威望。”董卓听了郑泰的解释,抖动着络腮胡子笑了起来。
尽管董卓听了郑泰的吹捧一时高兴,但他对山东的豪杰仍然不放心,为此,他会有一个大的举动,这一举动将会给东汉王朝带来更大的灾难,那么,这一举动的核心是什么呢?公元190年的洛阳与长安会作见证。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7 11:22:04 +0800 CST  


董卓迁都

这些天,洛阳城的气氛显得死气沉沉。市民不管是在大街还是小巷,都会东张西望;看得出他们惊恐的表情写在脸上,这一切都是由董卓进京抢掠、奸淫所造成,加上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人们更加担心遭到更严重的洗劫。

董卓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公卿皆不欲而莫敢言。卓表河南尹硃俊为太仆以为己副,使者召拜,俊辞,不肯受,因曰:“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东之衅,臣不知其可也。”使者曰:“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问徙事而君陈之,何也?”俊曰:“副相国,非臣所堪也;迁都非计,事所急也。辞所不堪,言其所急,臣之宜也。”由是止不为副(《资治通鉴》初平元年正月)。

董卓认为崤山以东袁绍的军事联盟兵力强盛,想以迁都到长安回避,可是朝中的公卿大臣都不愿意,却没有人敢说不。为了迁都,董卓上表刘协推荐河南尹朱俊为太仆,作为他迁都的副手。然而,他派出的使者去召朱俊时,朱俊不肯接受,并对使者说:“把京都西迁,必然会使天下人失望,反而给崤山以东的联军造成机会,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朱俊的话,让使者左右为难,使者有些疑惑地说:“召您接受太仆一职,而您拒绝,我没有问您迁都的事,而您偏偏说此事,这是为什么?”朱俊见使者不解其意,解释说:“你让我去当相国(董卓)的副手,不是我所能承担的重任,而我知道迁都是失策,这件事急迫,所以才说迁都的事。我辞谢无力承担的重任,是说出我认为急迫的事情,这也正是我当臣子的本分。”
朱俊说完,让使者失望而归。而董卓听了使者的汇报,决定撤销朱俊作为迁都的副职。
董卓迁都虽然失去了朱俊,但他并不甘心,接着他召开了一次公卿会议。

卓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雒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案《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百官皆默然。司徒杨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迁亳,殷民胥怨。昔关中遭王莽残破,故光武更都雒邑,历年已久,百姓安乐。今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石包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司空荀爽见卓意壮,恐害彪等,因从容言曰:“相国岂乐此邪!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卓意小解。
琬退,又为驳议。二月,乙亥,卓以灾异奏免琬、彪等,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固谏迁都,卓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君劝用善士,故卓相从。而诸君到官,举兵相图,此二君卖卓,卓何用相负!”庚辰,收琼、毖,斩之。杨彪、黄琬恐惧,诣卓谢,卓亦悔杀琼、毖,乃复表彪、琬为光禄大夫(《资治通鉴》初平元年二月)。

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迁都,说:“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共有十一位君王在长安诞生;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有十一位帝王了。按照《石包谶》书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以此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
董卓以天意和《石包谶》迷信来说服百官,可是百官知道董卓另有打算,都默不作声。只有司徒杨彪一针见血地说:“迁都改制是天下的大事。殷代盘庚迁都亳邑(商汤以殷地为亳邑,指今河南省安阳市),就引起过殷地民众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阳建都,虽然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但百姓安居乐业。现在如果无缘无故地抛弃皇家祖庙和先帝的陵园,恐怕会惊动百姓,这样必定会导致大乱。《石包谶》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怎么能信?”
杨彪是一位直臣,他说的话是有影响的。董卓见杨彪反对,坚持辩驳说:“关中土地肥沃,所以秦国能吞并六国。而且陇右地区(大致在甘肃省天水市一带)出产木材,杜陵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有汉武帝留下的陶窑,如果我们去全力经营,很快就能安顿好,这种大事怎么能跟百姓商量?如果他们敢在前面反对,我以大军在后面驱赶,这样就可以把他们驱赶进大海。”
董卓说完,捋了一下络腮胡子,仿佛在说“如果我不是看在你是名臣杨震的后人,能这样耐心地跟你解释吗?”可是杨彪还是警示董卓说:“造成天下大乱是很容易的,但安定天下很难,请您明公深思!”
杨彪知道自己扭不过董卓,但他又不得不说,这样就惹火了董卓,董卓翻脸不认人地说:“你难道说要阻挠国家大计吗!”
随着董卓的翻脸,让空气凝固了,太尉黄琬见此,缓解气氛说:“迁都是国家的大事,杨公所说的恐怕可以考虑。”董卓见黄琬说话了,他知道此人也有分量,只好保持沉默。司空荀爽见董卓沉默,担心他要伤害杨彪等人,连忙以历史的教训震慑对方说:“难道相国乐于这样做吗?只因山东起兵,不能一天就能平定,所以先以迁都来对付他们。这正与秦末汉初的情况相同。”
荀爽的话,让董卓的怒气稍微平息。这次会议就这样休会。等黄琬退朝,他仍然上书反对迁都。这无疑是要与董卓斗争到底,让董卓更加生气。为此,到了二月初五,董卓以天降灾异为借口,上奏汉献帝刘协,免除了黄琬和杨彪的职务。任命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太仆王允为司徒。
尽管董卓以卑鄙的手段撤销了黄、杨二人的职务,可是城门校尉伍琼、督军校尉周毖也坚决反对迁都,这让董卓大怒,他瞪着牯牛大眼,说:“我当初入朝,是你们两人劝我选用善良之士,我听从了,而这些人到任后,都起兵反对我!看来是你们在出卖我,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们!”
也就是说,对于伍琼、周毖的反对,让董卓恼羞成怒,他没有想到自己信任的伍琼、周毖会反对自己迁都。到了二月初十,董卓下令逮捕了伍琼和周毖,并将他俩处斩。杨彪、黄琬见伍琼、周毖被杀,也十分害怕,连忙到董卓面前谢罪。董卓见此,应该感到高兴,可是他反而觉得自己杀伍琼、周毖是一个错误而感到后悔。于是,他向皇帝上表推荐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
从董卓的这一行为来看,说明他还是非常想笼络人心。像伍琼、周毖这样跟随他的人都被杀了,还有谁敢再追随他?所以他连忙推荐杨彪、黄琬为光禄大夫。尽管如此,一些忠臣义士仍然想起兵讨伐董卓。

卓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嵩将兵三万屯扶风。勋密与嵩谋讨卓。会卓亦征嵩为城门校尉,嵩长史梁衍说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及卓在雒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勋以众弱不能独立,亦还京师。卓以勋为直骑校尉。河南尹硃俊为卓陈军事,卓折俊曰:“我百战百胜,决之于心,卿勿妄说,且污我刀!”盖勋曰:“昔武丁之明,犹求箴谏,况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乃谢之。
卓遣军至阳城,值民会于社下,悉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还雒,云攻贼大获。卓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
丁亥,车驾西迁。董卓收诸富室,以罪恶诛之,没入其财物,死者不可胜计。悉驱徙其馀民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留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室屋荡尽,无复鸡犬。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馀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资治通鉴》初平元年二月)。

董卓征召在长安的京兆尹盖勋为议郎。这时左将军皇甫嵩率领三万大军驻扎在三辅地区之一的扶风,盖勋秘密地与皇甫嵩商量讨伐董卓。与此同时,董卓也征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的参谋长(长史)梁衍向皇甫嵩建议说:“董卓在京城抢掠,随意废立皇帝。如今他征召将军,大则有性命之忧,小则会受到羞辱,鉴于这一现状,将军正好趁董卓挟天子来长安,借机统率大军迎接皇帝,然后奉皇帝之命向各地征兵讨伐董卓,这样袁绍等人就会在东边进攻,然后将军在西边夹击,就能生擒董卓了。”
梁衍说完,企盼的眼神希望皇甫嵩有一个圆满的回答,可是皇甫嵩却没有采纳,而是忍气吞声地接受了董卓的任命,动身回了洛阳。后来,盖勋因长安的兵弱不能单独行动,也回到洛阳。董卓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什么,由当初调盖勋为议郎改为越骑校尉。另外,河南尹朱俊为董卓陈述军情,董卓贬鄙视俊说:“我百战百胜,胸有成竹,请你不要妄加评论,否则你的血将会玷污我的宝刀!”
董卓说这番话时,用他那粗壮的左手指抚摸了一下宝刀,仿佛在傲慢地说:“你朱俊是不是想试一试呀!”尽管董卓对朱俊如此狂妄,可是名将盖勋却毫不客气地谴责董卓说:“从前武丁那样圣明,还请求别人提建议,何况像您这样的人,竟然想堵塞他人的口吗?”董卓看在盖勋是名将的面子上,加上盖勋有威望,连忙表示歉意。
也就是说,董卓也怕人,他怕有名望的人。
随后,董卓派军队到洛阳东南的阳城(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十一公里处的告成镇),正遇到百姓在社庙祭祀土地神,这支军队将所有的男人全部杀了,把人头挂在车辕上,用车装载妇女,一路狂欢回到洛阳。为了掩耳盗铃,这些人说是攻打黄巾军大获全胜。董卓也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人头烧了,把妇女分给甲等兵做了奴婢或小妾。
190年二月十七日,董卓安排汉献帝的车驾首先西迁,接着就逮捕了洛阳城中的富豪,强加罪名处死。其目的就是把富豪们的财物没收,这样被处斩的富豪不计其数。
董卓为了能顺利地迁都,让长安显示昔日繁华的景象,他还派兵驱赶洛阳一带剩下的几百万居民迁往长安。由于命令步、骑兵在后驱赶,导致马踏人挤,加上饥饿和抢掠,百姓不断死去,沿途堆满尸体。而董卓自己则屯兵在洛阳毕圭苑(位于洛阳城南,是汉灵帝建造的园林),命令部下纵火焚烧洛阳宫殿、中央机关、百姓住宅,形成洛阳城二百里内的房屋尽毁,再也没有鸡犬之声。
董卓完成了焚烧洛阳的使命,接着又让部将吕布派兵挖掘洛阳城北芒山上历代皇帝的陵寝,以及公卿以下官员的坟墓,其目的是搜刮珍宝。
以上三件事是杀人放火、挖掘人家的祖坟,件件都残忍;接着董卓又将一批崤山以东的俘虏,派人用十多匹涂上猪油的布,裹在这批俘虏的身上,然后从脚上点火,将他们活活烧死。
190年三月初五,献帝到达长安。

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居京兆府舍,后乃稍葺宫室而居之。时董卓未至,朝政大小皆委之王允。允外相弥缝,内谋王室,甚有大臣之度,自天子及朝中皆倚允。允屈意承卓,卓亦雅信焉。
董卓以袁绍之故,戊午,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尺口以上五十馀人。
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州郡举兵讨董卓,睿与坚亦皆起兵。睿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按行使者檄移坚,说睿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坚承檄,即勒兵袭睿。睿闻兵至,登楼望之,遣问:“欲何为?”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欲诣使君求资直耳。”睿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坚曰:“被使者檄诛君!”睿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睿穷迫,刮金饮之而死。坚前至南阳,众已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军粮,坚诱而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前到鲁阳,与袁术合兵。术由是得据南阳。表坚行破虏将军,领预州刺史。诏以北军中候刘表为荆州刺史。时寇贼纵横,道路梗塞,表单马入宜城,请南郡名士蒯良、蒯越与之谋曰:“今江南宗贼甚盛,各拥众不附,若袁术因之,祸必至矣。吾欲征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蒯良曰:“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征兵之不集乎?”蒯越曰:“袁术骄而无谋,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若使人示之以利,必以众来。使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威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公路虽至,无能为也。”表曰:“善!”乃使越诱宗贼帅,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而取其众。遂徙治襄阳,镇抚郡县,江南悉平。
董卓在雒阳,袁绍等诸军皆畏其强,莫敢先进。曹操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据旧京,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之。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操,夜遁去。荣见操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操到酸枣,诸军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操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能听吾计,使渤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不进,失天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操乃与司马沛国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得千馀人,还屯河内。顷之,酸枣诸军食尽,众散。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青州刺史焦和亦起兵讨董卓,务及诸将西行,不为民人保障,兵始济河,黄巾已入其境。青州素殷实,甲兵甚盛,和每望寇奔北,未尝接风尘、交旗鼓也。性好卜筮,信鬼神。入见其人,清谈干云,出观其政,赏罚淆乱,州遂萧条,悉为丘墟。顷之,和病卒,袁绍使广陵臧洪领青州以抚之(《资治通鉴》初平元年三月)。

献帝到达长安后,在长安市政府(京兆府)提供的房屋住下。后来将西汉时的宫殿稍加修整,才搬进宫中。这时董卓还没有来长安,朝中大小事务都由司徒王允处理。王允在外补救缺失,在内为王室筹划,很有大臣风度,从天子到文武百官,都依靠王允安排。这时的王允对董卓曲意逢迎,而董卓也一直信任他。
董卓因袁绍的缘故,三月十八日杀了太傅袁隗(袁绍的叔父)、太仆袁基(袁绍的兄长),及其袁家婴儿以上五十多人。
当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郡太守孙坚共同讨伐荆州零陵(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桂阳(治所在今湖南省郴州市)二郡的黄巾军。王睿因孙坚是武官,言语有此轻浮。等到各个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时,王睿与孙坚也一同起兵。王睿一直与武陵郡(治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太守曹寅互不服输,此时王睿扬言要先杀曹寅。曹寅听了害怕,就伪造了一份朝廷监察使者的檄文给孙坚,宣布王睿的罪状,要孙坚去拘捕王睿。等到行刑以后,再把情况上报朝廷。孙坚得到这份“公文”,就带兵袭击王睿。王睿听说孙坚的部队到来,登上城楼眺望,连忙派人前去了解真相,说:“你们带兵来干什么?”
孙坚的前锋回答说:“士兵长期征战很辛苦,想面见刺史请求发军饷。”王睿在人群中突然发现了孙坚,一时大惊失色,他上前质问孙坚说:“士兵自己来是为了求赏,你孙太守怎么也夹在其中?”
王睿问这话时,仍然以上级邈视下级的语气,让孙坚听了更加生气,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接到使者的公文,要将你处死!”
孙坚说这话的语气十分坚定。王睿听了不相信地说:“我犯了什么罪?”
王睿质问对方时,态度仍然强硬。孙坚只好摊牌说:“你犯了莫须有的罪!”
王睿这时才知道自己的仇人要报复自己,为了死得有尊严,他刮下金屑吞服了。
孙坚杀了王睿,他感到了一阵轻松,就连忙率部来到了他的老根据地南阳(184年黄巾起义时,十月孙坚在宛城曾经攻打张曼成的余党赵弘,并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时其部众已有几万人。可是南阳郡的太守张咨不肯提供军粮,孙坚将他诱出城外杀了。如此一来,南阳郡城中的人们十分震惊,最后是孙坚要什么就给什么。接着孙坚进军鲁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与袁术合兵。袁术因此得以占领南阳城,上表保奏孙坚代理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
这次军阀混战,荆州刺史王睿已死,献帝下诏任命北军中候刘表为荆州刺史。此时,全国到处都是起义的黄巾军,使交通阻塞。刘表只好独自骑马进入襄阳东南、航空距离约四十公里的荆州南郡宜城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宜城市。根据史料的表述形式,好象荆州治所这时就在宜城县。待考。东汉荆州治所根据《中国古代教学参考一图集》考证,应该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但《中国古代教学参考一图集》有一些州、郡治所考证有误,供参考),然后从南郡(治所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请来名士蒯良、蒯越,与他们商量对策说:“如今江南宗室起义军十分强大,各自拥兵独立,假如袁术借助他们的力量趁机来攻,必然会大祸临头。我想征兵,但担心征集不起来,你们有什么高见!”蒯良见刘表没有信心,鼓励说:“民众不归附,是宽仁不够;归附而不能治理,是恩义不足。只要施行仁义,百姓就会像水向下流一样归附,为什么担心征集不到呢?”蒯越接过话题说:“袁术骄傲而缺乏谋略。其宗族首领多数贪婪残暴,部下离心离德,如果要显示好处,这些首领必然会率部前来。您把横行无道者处死,招扶收编他们的部下,州内百姓都想安居乐业,听了您的威望和恩德,一定会扶老携幼前来投奔。您聚集了这些人气以后,据守江陵县和襄阳城,这样南、北两处相互策应。荆州管辖的八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章陵郡)只要发布公文就能平定。即使那时袁术来攻,也无计可施。”刘表听了,连忙说:“很好!”就派蒯越去引诱各部起义军宗族首领,共有五十五人前来,刘表杀了他们,吞并了他们的部队。于是把荆州政府移到襄阳城,镇压起义军安抚郡县,荆州所管辖的长江以南的起义军全部平定。
也就是说,刘表到荆州担任刺史后,历史对荆州治所有了明确的记载,从190年三月起,荆州治所迁到了今湖北省襄阳市。是从宜城市迁去,还是从其他地方迁去,还一时难以说清楚。
在洛阳。董卓镇守洛阳城,袁绍等人都畏惧董卓的兵力强盛,不敢先发动进攻。曹操生气地说:“我们兴起义兵来诛除暴乱,大军已经集结,各位为什么还要迟疑?假如董卓倚仗皇帝的权威,以洛阳为大本营向东进军,尽管他不凶残无道,也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如今他烧毁洛阳宫殿,强迫天子迁到长安,全国震动,民众不知道该跟谁,这正是上天赐给我们灭董卓的时机,一战就可以平定天下。”曹操说完,就率部从酸枣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西南)向西南进军,准备攻占成皋县(治所在线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市区西北20公里汜水镇虎牢关村西北成皋城),张邈拨出部分军队、派部将卫兹率领,跟随曹操一同进军。曹军行进到荥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市)的汴河(发源于荥阳市大周山洛口,经中牟北五里的官渡),与董卓部将徐荣(玄菟郡人)相遇,双方交战,曹军战败。曹操被流箭射中,所骑的马也受了伤。他的堂弟曹洪把马让给他,被曹操拒绝,曹洪焦急地说:“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不可以没有您!”曹操上马,曹洪步行跟随,趁黑夜逃走。而徐荣见曹操虽然兵少,但奋战了一整天才败退,认为酸枣县不容易攻破,也就率部返回。
曹操回到酸枣县,见各路兵马有十多万,每天只是喝酒聚会,没人图谋进取。曹操责备他们,并建议说:“你们如果能听我的计划,请袁绍率领河内各军进逼孟津县,而驻扎酸枣县的各位将领去据守成皋县,占领敖山上的粮仓(位于今河南省郑州荥阳市东北),封锁轘辕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东南轘辕山上)、太谷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寇店镇水泉村),控制全部险要地区;请袁术率领南阳军暗中进驻丹水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寺湾镇)、析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东),然后攻下武关(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用以威胁关中京兆、冯翊、扶风三辅地区。各部全都修筑高大的营垒,坚守不战,多布疑兵,显示出天下大军汇集的态势,然后名正言顺地讨伐叛逆,可以很快平定局势。如今我们号称义兵,但一直迟疑不进,使天下人失望,我为大家感到羞耻!”张邈等人决定采纳曹操的建议。于是曹操与司马沛国人夏侯惇等人到扬州去召募新兵,得到一千多人,返回后驻扎在河内郡。
没过多久,酸枣城的各路军队因粮食吃尽,部众四散。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相互仇视,刘岱杀了桥瑁,任命王肱兼任东郡太守。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刺史焦和也起兵讨伐董卓,想与各路将领会合西征,没有派兵保护本州人民的安全。他的军队刚开始渡黄河,黄巾军已经进入青州。青州一向富庶,军队装备优良,但焦和每次作战都望风而逃,从来没有与敌人正面交锋过。他非常相信占卜。与焦和见面,他总是高谈阔论,出来看他的政务,由于他赏罚混乱,看到的是青州一派萧条景象,到处都是废墟。不久,焦和病死,袁绍派广陵郡人臧洪兼任青州刺史。
以上就是董卓迁都长安的现状,明天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8 08:32:33 +0800 CST  
@许象 2018-12-27 11:29:56
这个是写给帝王看的
-----------------------------
为何如此说?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8 08:33:49 +0800 CST  
@许象 2018-12-27 11:29:56
这个是写给帝王看的
-----------------------------
家门为何如此说?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8 08:33:49 +0800 CST  


天怒人怨

初平元年(190)四月,董卓任命幽州牧刘虞为太傅,因动乱道路阻隔,使者带着任命刘虞的诏书诏书无法到达幽州授权。

夏,四月,以幽州牧刘虞为太傅,道路壅塞,信命竟不得通。先是,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馀以足之。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敝衣绳屦,食无兼肉,务存宽政,劝督农桑,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难归虞者百馀万口,虞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徙焉。
五月,司空荀爽薨。六月,辛丑,以光禄大夫种拂为司空。拂,邵之父也。
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胡毋班、吴修、王瑰至河内,袁绍使王匡悉收系杀之。袁术亦杀阴修,惟韩融以名德免。
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雒阳及长安铜人、钟虡、飞廉、铜马之属以铸之,由是货贱物贵,谷石至数万钱。
冬,孙坚与官属会饮于鲁阳城东,董卓步骑数万猝至,坚方行酒谈笑,整顿部曲,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走,恐兵相蹈藉,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其整,不敢攻而还。
王匡屯河阳津,董卓袭击,大破之。
左中郎将蔡邕议:“孝和以下庙号称宗者,皆宜省去,以遵先典。”从之。
中郎将徐荣荐同郡故冀州刺史公孙度于董卓,卓以为辽东太守。度到官,以法诛灭郡中名豪大姓百馀家,郡中震栗,乃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于是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各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郊祀天地,藉田,乘鸾路,设旄头、羽骑(《资治通鉴》初平元年四到冬季)。

在使者无法到达幽州的情况下,接着史料对幽州的情况作了介绍。以前幽州因地处偏远而贫穷,可是开支却很多,朝廷每年只好从青、冀二州的税收中拨出两亿多钱,弥补幽州开支上的不足。近几年各地的信息都因战乱而中断,补款一时也运不去。在穷困的情况下,作为州长的刘虞,身披破旧的烂衣,脚穿草鞋,进餐不会有两道荤菜。尽管如此,艰难困苦没有拦住刘虞,他执政宽厚,千方百计劝导督促百姓从事农、桑生产,开放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小南辛堡镇大古城村)与胡族人的贸易市场,从交易中获取利润,发展渔阳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村东南)的盐、铁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欢迎。如此一来,连年粮食丰收,每石谷价只有三十钱。随着幽州的富裕,这时青州、徐州的士人和百姓为了避难,前来投奔刘虞的人有一百多万。刘虞将他们全部收留,帮他们安家立业,使这些人都忘记自己是流亡的难民。
190年五月,司空荀爽去世。六月十二日,董卓改任光禄大夫种拂(桓帝时代司空种暠的儿子,谏议大夫种邵的父亲)为司空。
董卓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去招抚函谷关以东的将领,劝袁绍等人服从朝廷。胡毋班、吴修、王瑰走到河内郡,袁绍命令王匡把他们全部杀了。袁术也杀了阴修,只有韩融因德高望重免于一死。
董卓废除五铢钱,另铸小钱流通。为了得到铜材,董卓把洛阳和长安所有的铜人、鹿头龙身铜像、雀头、鹿、蛇、铜马等都熔掉铸钱,从此钱贱物贵,物价猛涨,每石谷价高达数万钱。
冬季,孙坚与部下正在鲁阳县城以东饮酒聚会,董卓的数万步、骑兵突然到来。孙坚一边敬洒谈笑,一边整顿军队,不许部下轻举妄动。后来董卓的骑兵逐渐增多,孙坚才慢慢站起。他率领大家入城后,连忙解释说:“刚才我之所以没有立即起身。是担心大家慌乱,在拥挤中使你们无法入城。”董卓的军队看到孙坚的队伍严整,不敢进攻返回。
王匡驻扎在河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槐树乡桑洼村)黄河渡口,董卓派兵袭击,打败了王匡军。
在长安。左中郎将蔡邕提议说:“孝和帝以后的皇帝,庙号称‘宗’的,都应该取消,以此来遵循传统的典章制度。”献帝同意了。
在辽东。中郎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同郡人、前任冀州刺史公孙度(150-204十月,字升济。今辽宁省辽阳市人 ,东汉末年辽东地区割据军阀),董卓任命他为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省辽阳市)太守。公孙度到任后,按照法律处死郡中豪门大姓一百多家,全郡人为之震惊。于是他向东征讨高句骊国,向西攻打乌桓族。他对亲信柳毅、阳仪等人说:“汉朝的统治将要结束,我要和你们一同建立起一个王国。”于是分割辽东郡的一部分,设置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中辽郡,各设太守。并渡渤海占领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省烟台龙口市南)的各县,在东莱郡设置营州,委任营州刺史。公孙度自称辽东侯、平州牧,建立汉朝高祖刘邦和世祖光武帝刘秀的祭庙,代表皇帝发号施令,在郊外祭祀天地,并以皇帝的身份举行号召民众春耕藉田的大礼,以表示重视农业。他出入时乘坐皇帝使用的鸾车,设有旄头,由羽林骑士护卫。
也就是说,公孙度在东北成为了一个没有皇帝称号的皇帝,这一消息很快传开,引起了函谷关以东军阀袁绍等人的注意,导致他们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

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绍复与术书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乎?”术答曰:“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 ‘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馥、绍竟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欲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资治通鉴》初平二年正月)。
二月,丁丑,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或谓袁术曰:“坚若得雒,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术疑之,不运军粮。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者,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浸润之言,还相嫌疑,何也?”术踧踖,即调发军粮。
坚还屯,卓遣将军李傕说坚,欲与和亲,令坚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距雒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间。卓败走,却屯渑池,聚兵于陕。坚进至雒阳,击吕布,复破走。坚乃扫除宗庙,祠以太牢,得传国玺于城南甄宫井中;分兵出新安、渑池间以邀卓。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孤昔与周慎西征边、韩于金城,孤语张温,求引所将兵为慎作后驻,温不听。温又使孤讨先零叛羌,孤知其不克而不得止,遂行,留别部司马刘靖将步骑四千屯安定以为声势。叛羌欲截归道,孤小击辄开,畏安定有兵故也。虏谓安定当数万人,不知但靖也。而孙坚随周慎行,谓慎求先将万兵造金城,使慎以二万作后驻。边、韩畏慎大兵,不敢轻与坚战,而坚兵足以断其运道。儿曹用其言,凉州或能定也。温既不能用孤,慎又不能用坚,卒用败走。坚以佐军司马,所见略与人同,固自为可;但无故从诸袁儿,终亦死耳!”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渑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馀诸将布在诸县,以御山东。辅,卓之婿也。卓引还长安。孙坚修塞诸陵,引军还鲁阳(《资治通鉴》初平二年二月)。

初平二年(191)正月初六,汉献帝在长安大赦天下。随着新年的开始,函谷关以东各个军阀商议:他们认为献帝的年龄幼小,加上被董卓控制,又远在长安受到函谷关的阻隔不知生死,而幽州牧刘虞是皇室中最贤明的亲王。大家分析之后,这些军阀想立刘虞为皇帝。
曹操首先反对说:“我们这些人之所以起兵,而且远近的人无不响应,其原因是为了正义。如今皇帝幼弱,虽然被奸臣董卓所控制,但没有昌邑王刘贺那种可以导致亡国的过错。一旦你们改立他人,天下谁能接受?如果你们到北边去迎立刘虞,我就会到西边去投奔刘协。”
曹操说完,扫视了一眼韩馥、袁绍,那神情仿佛在说“另立刘虞是错误的!”韩馥、袁绍见曹操反对,为了慎重起见,写信对袁术说:“皇帝不是灵帝的儿子,我们准备按照周勃和灌婴废除少主(刘弘)迎立代王(刘恒)的故事,拥立大司马刘虞为帝。”谁知袁术暗中怀有当皇帝的野心,认为国家有一个壮年的皇帝对自己不利,于是表面假托君臣大义,拒绝韩馥和袁绍的建议。袁绍见此,再次给袁术写信说:“如今西面名义上有刘协这个年幼的皇帝,而血统疏远,加上公卿及其以下的朝臣都谄媚董卓,岂能再相信刘协!只要派兵去守住进入长安的关口要塞,自然会把他们全都困死。我们在东边拥立一位圣明的皇帝,太平的日子就有希望,你为什么还要迟疑呢?再说我们全家被董卓所杀,你不想想伍子胥是怎样为父兄报仇的吗?难道说你我可以再向这样的皇帝称臣?”
从袁绍的这封信来看,他没有急于当皇帝的野心,可是袁术当皇帝的心切,他在回信中心不由衷地说:“刘协圣明睿智,有周成王姬诵的资质。贼臣董卓趁国家危机,用暴力压服群臣,这是东汉王朝中一个小小的厄运,你说当今皇上‘血统疏远’,这岂不是对皇帝的诬蔑吗?你还说‘我们全家被杀,可以再向北边的刘虞称臣’。这件事是董卓干的,怎么说是皇帝的过失?我满腔赤诚,志在消灭董卓,不知其他的事情!”
袁术心怀鬼胎,反而装出一片忠心。而韩馥与袁绍没有再去理会袁术,竟然派前任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太守张岐等人,带着他们的提议到幽州,与刘虞商量定皇帝的尊号。谁知刘虞是一位忠臣,他见到张岐等人知道来意后,却厉声呵斥说:“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难,我受国家重恩,没有为国家雪耻。各位应该各自据守州郡,共同努力为王室效劳,却反而策划这种逆谋相互沾污!”
刘虞坚决拒绝。韩馥等人又请求刘虞主持国务院的工作,继承汉朝制度,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刘虞仍然不肯接受,想逃入匈奴将自己隔绝起来,袁绍等人这才停止闹剧的上演。
在公孙度和袁绍忙于与董卓断绝关系的同时,董卓也想到了尽快当皇帝,191年二月十二日,在董卓的操纵下,汉献帝任命董卓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孙坚移军驻扎到梁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以东,结果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败,他又收集残部进驻阳人聚(古村落名。位于现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董卓又派东郡太守胡轸率领五千步、骑兵攻打。任命吕布为攻打孙坚的骑兵都督。由于胡轸、吕布不和,孙坚一战大破胡轸,量化到杀了胡轸的都督华雄。
此时,有人对驻扎在鲁阳县的袁术挑拨说:“假如孙坚攻占了洛阳,您就不能再控制他了,这是除掉了董卓这只狼而得到了孙坚这只虎。”这句话引起了袁术的疑虑,加上他还想当皇帝,于是就不再给孙坚运粮。孙坚见断了军粮,连夜去见袁术,在地上画图为袁术分析形势,说:“我之所以奋不顾身征战,上是为了国家讨逆,下是为了你袁将军报仇。我与董卓并没有个人怨恨,而将军却听信外人的挑拨猜忌我,这是为什么?”袁术听了孙坚的肺腑之言,感觉惭愧不安,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他立即给孙坚调拨了军粮。
孙坚返回阳人聚,董卓派将军李傕(?—198年四月,字稚然。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汉末群雄之一)去劝说孙坚,表示想与孙坚结为儿女亲家,并要求孙坚把自己一门子弟中想做刺史、太守的人开出名单,由董卓推荐任用。面对董卓的利诱,孙坚坚决反对说:“董卓忤逆天意违反道德,我今天要是不能灭他三族昭示天下,就会死不瞑目,怎么可能与他结为亲家!”
孙坚向董卓的使者李傕表明态度之后,连忙进军抵达离洛阳城只有九十里的太谷关。董卓见孙坚来势凶猛,连忙亲自出战,与孙坚在洛阳城北各位皇帝陵园之间交战,结果董卓战败而逃,退守洛阳西北的渑池县,在陕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等待集结兵力。这样孙坚就进入了洛阳攻打吕布,结果吕布也被孙坚打得败逃。面对胜利,孙坚连忙派人打扫皇家祖庙,用高等级的太牢(猪、牛、羊各一头)祭祀。在洛阳城南建材局(即甄官署。是当时提供建筑材料和装饰用品单位)的水井中,找到了传国玉玺。他又分兵到洛阳以西的新安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渑池县设防。
董卓见孙坚是一位虎将,对参谋长(长史)刘艾打气说:“关东的叛军屡败,都怕我,不会有什么作为。只有孙坚不知死活,还非常会用人,这一点应该告诉各位将领,让他们知道提防。五年前我与周慎到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盐锅峡镇)西征边章、韩遂,我向张温请求率部做周慎的后援,张温没有同意。张温又派我去讨伐先零的叛乱,我知道不能取胜,但又不能不去。后来出发,留下司马刘靖率领四千步、骑兵驻在安定郡城作为呼应。羌军想切断我的归路,我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冲开了,这是因为他们害怕我在安定郡的驻军。羌军以为安定城会有几万大军,不知只有刘靖的四千人。孙坚随周慎作战,向周慎请求先率一万人前往金城郡,让周慎率领二万人作为后援。边章、韩遂害怕周慎的大军,不敢轻易与孙坚开战,而孙坚的军队足以切断他们的粮道。假如周慎那帮小子能用孙坚的计谋,凉州或许能平定。而张温既不能听从我,周慎又不能听从孙坚,最后只能战败而退走。孙坚那时只是佐军司马(中郎将的属官。相当少将),其个人军事见解却与我大致相同,确实是可用之才。只是他无缘无故地跟随袁家的那些公子,最终还是会送命的!”
董卓说完,迅速派东路军中郎将董越驻守渑池县,中郎将段煨驻守华阴县,中郎将牛辅屯兵安邑县(治所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禹王城),其余的将领分别布置到各县,抵抗山东联军的进攻。董卓安排好这一切,追随献帝去了长安。孙坚在北邙山修复了东汉帝王陵墓以后,也率军回到了袁术驻扎的大本营鲁阳县。
到了初夏四月,董卓到达长安。

夏,四月,董卓至长安,公卿皆迎拜车下。卓抵手谓御史中丞皇甫嵩曰:“义真,怖未乎?”嵩曰:“明公以德辅朝廷,大庆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惧,岂独嵩乎!”卓党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卓以问蔡邕,邕曰:“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太公,愚意以为未可。宜须关东平定,车驾还反旧京,然后议之。”卓乃止。卓使司隶校尉刘器籍吏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者,皆身诛,财物没官。于是更相诬引,冤死者以千数。百姓嚣嚣,道路以目。(《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四月)。

董卓到达长安,公卿都出来迎接,并在董卓的车前像参拜皇帝一样参拜。董卓拍手对监察部部长(御史中丞)皇甫嵩说:“义真(皇甫嵩字),你害怕了吗?”
曾几何时,董卓是皇甫嵩的部下,现在皇甫嵩内心当然不平。当皇甫嵩看到董卓拍手问话时,连忙反讥说:“您以德辅佐朝廷,巨大的喜庆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值得害怕的呢!如果滥施刑罚得逞一时,天下人都会畏惧,岂只是我皇甫嵩一人呢!”
董卓的党羽想按照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先例,要献帝刘协尊称董卓为“尚父”。董卓征求大学者蔡邕的意见,蔡邕反对说:“尽管您的威望确实很高,但是我觉得还不能与姜子牙相比。应该等到平定函谷关以东的叛军,皇帝返回洛阳,然后再商量此事。”
蔡邕说这话时,是想先稳定董卓,董卓听了果然没有再提此事。
再说董卓命令司隶校尉刘嚣调查官员与百姓中儿女不孝顺、为臣不忠、当官不廉以及弟弟不尊敬兄长的人,并将这些人一律处死,财物由官府没收。于是有许多人互相诬告,含冤而死的人数以千计。百姓因此惶恐不安,在路上相遇时,只敢用眼神相互示意。
董卓名义上是提倡儒家的忠、孝、仁、爱、信,实际上搞了一次凶残的搜刮,他对那些所谓不忠不孝的人不是教育,而是诛杀。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发怒,同年六月二十三日发生了地震。董卓见天怒人怨,七月将司空种拂免职,任命光禄大夫淳于嘉为司空。免除太尉赵谦的职务,任命宗教礼仪部部长(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从这一史料看,我们窥视出了董卓贪财、凶残和狡诈的一面,他因伤天害理,才导致天怒人怨。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29 08:08:27 +0800 CST  
@老巩论史 2018-12-29 08:59:34
2018就要过去,时光如水,岁月穿梭,人生短暂,更当奋勉。送上祝福,万事如愿。

-----------------------------
新年即将来临,祝远方的您万事如意,全家幸福!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30 07:10:07 +0800 CST  


联军内乱

历史在震荡,岁月在燃烧,人心在熔炼,讨伐董卓的军阀集团内部又起风云。

初,何进遣云中张杨还并州募兵,会进败,杨留上党,有众数千人。袁绍在河内,杨往归之,与南单于于扶罗屯漳水。韩馥以豪杰多归心袁绍,忌之;阴贬节其军粮,欲使其众离散。会馥将麹义叛,馥与战而败,绍因与义相结。绍客逢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结,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曰:“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韩馥庸才,可密要公孙瓚使取冀州,馥必骇惧,因遣辩士为陈祸福,馥迫于仓卒,必肯逊让。”绍然之,即以书与瓚。瓚遂引兵而至,外托讨董卓而阴谋袭馥,馥与战不利。会董卓入关,绍还军延津,使外甥陈留高幹及馥所亲颍川辛评、荀谌、郭图等说馥曰:“公孙瓚将燕、代之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其锋不可当。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馥惧,曰:“然则为之奈何?”谌曰:“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监危吐决,智勇过人,又孰与袁氏?”馥曰:“不如也。”“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 馥曰:“不如也”谌曰:“袁氏一时之杰,将军资三不如之势,久处其上,彼必不为将军下也。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彼若与公孙瓚并力取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为同盟,当今之计,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彼必厚德将军,瓚亦不能与之争矣。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馥性恇怯,因然其计。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闻而谏曰:“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先是,馥从事赵浮、程涣将强弩万张屯孟津,闻之,率兵驰还。时绍在朝歌清水,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馀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军无头粮,各已离散,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未肯为用,不足敌也。小从事等请以见兵拒之,旬日之间,必土崩瓦解。明将军但当开阁高枕,何忧何惧!”馥又不听,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赵忠故舍,遣子送印绶以让绍。绍将至,从事十人争弃馥去,独耿武、闵纯杖刀拒之,不能禁,乃止;绍皆杀之(《资治通鉴》初平二年七月)。

二年前,何进派张杨(云中郡人)回并州召募兵马。正好遇到何进被杀,张杨就留在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这时已经召募了几千人。等到袁绍起兵驻扎在河内郡时,张杨前来入伙,与南匈奴持至尸逐侯单于(188—195,名“栾提於扶罗”)共同在漳水(发源于今山西省长治市,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省)岸边扎营。冀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刺史韩馥因各地豪杰多数人拥戴袁绍心生嫉妒,暗中减少对袁绍的军粮供应,想使袁绍的军队离散。正在这时,韩馥的部将麴义(?— 200)叛变,韩馥连忙派兵讨伐,结果反被麴义打败。袁绍趁机与麴义联合。
面对袁绍的处境,他的门客逢纪(?—202。字元图,南阳人,袁绍的谋士)献计说:“将军要推翻董卓政权,却要仰仗他人资助粮草,如果不能据有一个州作为根据地,就无法保证革命的实力。”
逢纪说完,看了一眼袁绍。只见袁绍显得无奈地说:“韩馥的冀州兵力强大,而我的部下又饥又乏,假如攻打冀州不能成功,我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逢纪见袁绍过高地估量了韩馥,鼓励对方说:“韩馥是一个庸才,您可以秘密联络公孙瓒,让公孙瓒去攻打冀州。这样韩馥必然会恐惧,我们再趁机派有辩才的使者去为他分析祸福。到那时,韩馥迫于突发事件,必然会同意把冀州谦让给您。”袁绍听了觉得有理,连忙写信公孙瓒。公孙瓒见信,立即率部前来冀州,表面上声称去讨伐董卓,而暗中袭击了韩馥。韩馥与公孙瓒交战失败。正好董卓这时进入函谷关去长安,袁绍率部返回酸枣县延津县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北),派外甥高干与韩馥所信任的颖川郡人辛评、荀谌、郭图等人去对韩馥恐吓说:“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兵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部向东移动,其意图还不清楚,我们十分为将军担心。”
高干这半明不明的话,让韩馥果然心生恐惧,他连忙对高干等人求助说:“既然如此,我应该怎么办呢?”
荀谌见韩馥进入了圈套,循序渐进地说:“您自己想一想,当今宽厚仁义、能为天下豪杰所归附的人,你能比得上袁绍吗?”
荀谌的话,让韩馥听了权衡利弊,当他想好之后,才慢慢点头说:“比不上。”
接着,荀谌层层递进地剖析说:“临危果断作出决定,智勇过人,你能与袁绍相比吗?” 韩馥这时毫不犹豫地说:“比不上。”
荀谌知道对方心理防线已经崩溃,再次以深远的历史渊源关系问韩馥:“袁氏家族世代广布恩德,使天下家家户户受其恩惠,你又能与袁绍相比吗?” 韩馥这时嘴唇蠕动了一下,语气沮丧地说:“比不上。”
作为足智多谋的荀谌,见对方彻底服输,然后一针见血地说:“袁绍是这一时代的豪杰,将军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格都比不上他,却又长期担任他的上司,他必然不会屈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天下物产丰富的地区,他要是与公孙瓒合力夺取冀州,将军立刻就会陷入灭亡的困境。袁绍是将军的旧交,又曾结盟讨伐董卓,有了这层关系,将军如果把冀州让给袁绍,他必然感谢您的厚德,而公孙瓒也无力与他来争。这样,将军就有让贤的美名,而自身就比泰山还要安稳。”
荀谌的话句句像钢刀一样刺伤了韩馥的心,加上韩馥生性怯懦,只好同意了。可是韩馥的参谋长(长史)耿武、别驾(管军事的州长)闵纯、治中(管财经与城市建设的州长)李历得到消息,连忙劝阻韩馥说:“冀州可以集结起百万大军,所存粮食能吃上十年。袁绍只是一支孤单而又缺乏给养的外来军队,甚至仰仗我们的鼻息,就像婴儿在怀抱之中,如果断其奶,他就会立刻饿死,为什么将军要把冀州让给他呢!”
韩馥听了,由于内心害怕袁绍与公孙瓒的联盟,或者说荀谌的前期思想工作做到了位,他反而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说:“我本来是袁家的老部下,才干也不如袁绍,自知能力不足而让贤,这是古人所称赞的行为,你们为什么还要反对呢?”
韩馥说这话时,生怕这些人坏了他的大计。事也助巧,以前韩馥派部下赵浮、程涣率领一万名弓弩手驻守孟津县,他们听说韩馥要让冀州,率部火速赶回。此时袁绍在朝歌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镇)清水口(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市区南部淇河边),赵浮等人从后面赶来,赵浮有几百艘战船,一万多士兵,整顿军容、擂响战鼓,在夜里经过袁绍的军营,这让袁绍十分厌恶。赵浮等人赶到冀州城,连忙对韩馥建议说:“袁绍军中没有一斗粮食,已经各自离散,虽然有张杨、於扶罗、麴义等人最近归附,但这些人不会为他效力。从这一现象来看,袁绍不足以与我们为敌。我们愿意率领现有的部队抵抗,不出十天,袁军必然会土崩瓦解。将军只管打开房门高枕无忧地睡觉,没有什么可怕的!”
韩馥这时一心想得到一个让贤的“美名”,他对赵浮的话根本听不进,于是他从冀州府迁出,搬到已经死了的中常侍赵忠的旧宅居住,派儿子把冀州的印章和绶带送给袁绍。
也就是说,逢纪的计谋成功了。袁绍将要到达冀州城时,韩馥的十名部下争先恐后地离开韩馥,唯独耿武、闵纯挥舞着刀杖阻拦袁绍进城,但没有阻止住。袁绍将耿武、闵纯杀了,正式担任了冀州牧。

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亦无官属。绍以广平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宠遇甚厚。魏郡审配、巨鹿田丰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绍以丰为别驾,配为治中,及南阳许攸、逢纪、颍川荀谌皆为谋主。绍以河内硃汉为都官从事。汉先为韩馥所不礼,且欲徼迎绍意,擅发兵围守馥第,拔刃登屋,馥走上楼,收得馥大儿,槌折两脚。绍立收汉,杀之。馥犹忧怖,从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资治通鉴》初平二年七月)。

袁绍担任了冀州牧后,承袭汉朝的制度,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但既没有给韩馥配士兵,也没有配官员。袁绍任命沮授(?—200。字公与,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人)为奋武将军,派他监督所有的将领。魏郡人审配(?—204。字正南,今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巨鹿郡人田丰(?—200。字元皓,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都因为人正直,不被韩馥看好而冷落。袁绍得到冀州后,任命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与南阳郡人许攸、逢纪、颖川郡人荀谌成为了袁氏集团的主要谋士。
接着袁绍任命河内郡人朱汉为都官从事(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朱汉以前曾被韩馥轻视慢待,这时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就擅自发兵包围了韩馥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见此逃到楼上,朱汉抓捕到了他的长子,将其长子的两只脚打断。袁绍见此,觉得朱汉违背了他的意愿,立即逮捕了朱汉,并将他处斩。但是韩馥仍然心有余悸,请求袁绍让他离开,袁绍连忙同意。这样韩馥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馥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刀自杀。
谈了袁绍得到冀州的内幕,我们去看曹操现在的处境。

鲍信谓曹操曰:“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只以遘难。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搡善之。会黑山、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人略东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南单于劫张杨以叛袁绍,屯于黎阳。董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资治通鉴》初平二年七月)。

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军阀盟主,却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样将会自动生乱,成为第二个董卓。如果我们用武力抑制他,一时不仅没有能力,反而会树敌。鉴于这种局面,我们可以暂时先去黄河以南地区发展,等待形势的变化。”
鲍信说这话时,态度十分坚定。曹操随着鲍信的每一句话,想到自己在军阀联盟中没有地位,如果自己带兵去攻打黄巾军,说不定能壮大自己,想到这里,他非常赞同鲍信的意见。正好黑山黄巾军首领于毒(?-192,一说余毒。张燕的部下)、白绕、眭固等人共有十多万兵马进攻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东郡太守王肱无力抵抗。曹操就率部进入东郡,在濮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打败了白绕。于是,袁绍在冀州举荐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将郡府移到濮阳东北相邻的东武阳县(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莘城镇南)。
当曹操兴起时,投奔到袁绍门下的南匈奴持至尸逐侯单于劫持张杨背叛了袁绍,驻军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董卓任命张杨为建义将军兼河内郡太守。
尽管董卓以为迁都长安高枕无忧,这时史官(太史)通过观测天象,看出来有大臣遭到屠杀的征兆。

董卓使人诬卫尉张温与袁术交通,冬,十月,壬戌,笞杀温于市以应之。
青州黄巾寇勃海,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合。公孙瓚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馀级。贼弃其辎重,奔走渡河。瓚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馀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月)。

董卓听了史官说天象有大臣会被屠杀的征兆,担心应验自己,就派人诬告他原来的上级、现在的卫尉张温与袁术有勾结。十月初一,将张温在闹市上笞打至死,用来应验天象。与此同时,青州三十万黄巾军进攻原来袁绍治理的勃海郡,准备与黑山黄巾军会合。公孙瓒见此,率领二万步、骑兵在勃海郡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东十公里)以南迎击,结果黄巾军惨败,死了三万多人。黄巾军丢弃辎重,渡过黄河。公孙瓒在黄巾军渡黄河渡到一半时逼近,黄巾军再次大败,在黄河里淹死了几万人,浑浊的黄河水被血染成了红色。同时浮虏了七万多人,车辆、甲胄和财物不计其数。这一战,让公孙瓒的威名大震。
由于曹操与公孙瓒消灭了两支黄巾军,冀州也有了袁绍的支撑,十一虚岁的汉献帝这时想东归洛阳。

刘虞子和为侍中,帝思东归,使和伪逃董卓,潜出武关诣虞,令将兵来迎。和至南阳,袁术利虞为援,留和不遣,许兵至俱西,令和为书与虞。虞得书,遣数千骑诣和。公孙瓚知术有异志,止之,虞不听。瓚恐术闻而怨之,亦遣其从弟越将千骑诣术。而阴教术执和,夺其兵,由是虞、瓚有隙。和逃术来北,复为袁绍所留(《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月)。

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担任献帝的侍中(侍中最早在汉武帝时代,霍光、金日磾等人都是十几岁担任侍中,只是负责在汉武帝身边看看滴漏,倒倒茶水。到了汉昭帝时,侍中年龄更小,如金日磾的两个儿子金赏、金建都担任侍中,与八岁的汉昭帝年龄差不多,起床、睡觉都在一起。说明汉武帝与汉昭帝时的侍中只是玩伴,东汉的侍中开始掌权,到南北朝期,侍中的权力相当当今政治局常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不是侍中不能担任宰相,唐玄宗时代是群相制,侍中是专职首席宰相的代名词),献帝想东归洛阳,就派刘和假装逃避董卓,暗中从武关去幽州见刘虞,要刘虞出兵接献帝。刘和逃到南阳时,袁术企图利用刘虞为外援扣押了刘和,承诺刘虞的兵到之后,一起西行进攻长安,同时逼刘和给刘虞写信。刘虞接到信后,连忙派几千名骑兵去见刘和。公孙瓒知道袁术一直有称帝的野心,劝刘虞不去,可是刘虞不听。公孙瓒害怕袁术知道此事后怨恨自己,也派堂弟公孙越率领一千名骑兵去见袁术,并暗中挑唆袁术扣留刘和,吞并刘虞的队伍。从此刘虞与公孙瓒有了仇怨。刘和从袁术处逃走北上,又被袁绍扣留。
刘虞父子命运多舛,刘协也深受其害。

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袁术亦自相离贰。术遣孙坚击董卓未返,绍以会稽周昂为豫州刺史,袭夺坚阳城。坚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引兵击昂,走之。袁术遣公孙越助坚攻昂,越为流矢所中死。公孙瓚怒曰:“余弟死,祸起于绍。”遂出军屯磐河,上疏数绍罪恶,进兵攻绍。冀州诸城多畔绍从瓚。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瓚从弟范,遣之郡,而范遂背绍,领勃海兵以助瓚。瓚乃自署其将帅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兗州刺史。又悉改置郡、县守、令(《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月)。

这时,函谷关以东的各个州郡长官只顾相互吞并,扩充自己的势力,袁绍、袁术这对异母兄弟之间也离心离德。袁术派孙坚前去攻打董卓,袁绍就任命会稽郡人周昂为豫州刺史,偷袭并夺取了孙坚的阳城。孙坚见袁氏相残,叹息说:“我们共同兴义兵,是为了拯救国家,逆贼董卓即将被打败,而盟军内部各自如此,我将为谁去效力呢?”
孙坚叹息之后,率部反击周昂,结果周昂被孙坚打得逃走。这时袁术派公孙越增援孙坚,公孙越被流箭射死。公孙瓒知道后愤怒地说:“我弟弟的死,祸首就是袁绍,这仇我一定要报!”
公孙瓒说完,率部驻扎到磬河(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部。界桥之战就在邢台市威县一带),上书长安朝廷,历数袁绍所犯的罪行,然后进攻袁绍。冀州所属各城多数背叛袁绍而响应公孙瓒。袁绍感到恐慌,把自己的勃海郡太守的印章与绶带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以求得到公孙瓒的谅解。然而,公孙范随即就背叛了袁绍,率领勃海郡的军队投奔了公孙瓒。公孙瓒任命部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并全部更换了各个郡县的长官。
综上所述,结盟的义军为了个人利益在瓦解内部,导致局面进一步混乱。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30 08:26:20 +0800 CST  
关于修订我国历史的建议
我们总以我们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骄傲!然而,在现有的权威文献中,从夏朝算起,定格在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加上公元二千年,也只有四千六百年,还有四百年到哪里去了呢?我看谁也没有准确的答案。
然而,随着人类考古的发掘,随着碳十四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我们对一些淹没的历史窥视出了它原有的面貌。比方说,甘肃泰安大地湾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等等,通过碳十四的测定,我们知道了我们祖先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了人工取火的证据。上述遗址中,大地湾遗址的标志是:“五千年前的‘宫殿’,六千年前的彩雕,七千年前的防火理念,八千年前的原始部落。”这其中的“七千年的防火理念”告诉我们:远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人工取火。大地湾遗址中420平方米的宫室地面,发掘出来时光洁如新,硬度可与今天的水泥地面相比,宫殿大厅还有一个直径二米的半地穴灶,是古人用来烤火和烧烤食物的。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田遗址,它反映早在六千五百年时,我们的祖先就在种植水稻(这里还没有提及到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一万二千年的人工栽培水稻,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一万年炭化稻);裴李岗遗址有七千年人们用过的碾米的石碾盘、纹刻符号、居室等。从这些遗址来看,说明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应该在七千多年前;神农发明农耕文化起码也在七千多年前。由此可见,我们说我们包括三皇五帝在内的文明只有五千年是无法成立的。
另外,我们现有的典籍《史记》和《资治通鉴》与时代阅读习惯脱节,不仅死化的文字难以读懂,而且有些地方还荒诞不经,严重地误导了我们。加上现代网络的迅速传播,一个错误百出的历史在网络空间形成。诸如百度历史词条搜索,有太多的词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给国民带来很多困惑与迷茫(请读者参看本文博中的《史记一百问》、《司马光的迷茫》等相关文章可见一斑)。
在我们提倡国学的今天,如果说我们的典籍不能让人们信服,又何以学习?
我认为要想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我们急需要有一部能说得过去、又能让现代人读懂的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修史是每个盛世时代极力做的事,我们现在不仅是盛世,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发达、网络传播快速的时代,这就更需要修好我们的典籍。比方说,宋朝编撰《资治通鉴》,明朝修订《永乐大典》,清朝汇编《四库全书》等等。根据现代考古,我们发现了很多历史的错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些错误,为什么不修订呢?为此,我曾自不量力,花了十年的时间,在现代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甲骨文》、《竹书纪年》、《左传》、《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在《史记》和《资治通鉴》原史中,加以现代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元素,创作了以帝王传记文本的两部作品(即:《一部纠正史记谬误的杂谈》和《资治通鉴帝王史》见本博),全书完成了六百五十多万字,初步从三皇五帝写到了唐朝。但由于条件与水平的限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过,通过我的考证与写作实践,认识到我们把一部荒谬的《史记》当典籍,那是因为它收藏了我国最早的荒谬。司马迁客观地收集了一些荒谬的历史,是想让后人去解读更深的历史内涵,他并没有发表自己的主见,所以我们现代人应该正本清源。
为此,我建议国家和社会有识之士,应该肩负起修史的历史使命,作为对后人、对历史所承担的一分义务与责任,所以才敢冒昧起草这份《关于修订我国历史的建议》。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30 14:18:05 +0800 CST  


天下纷争

正当袁绍的盟军内乱时,史料介绍了三国另外一位英雄。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瓚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瓚。瓚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瓚,瓚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迷而能反乎?”云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初,袁术之得南阳,户口数百万,而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稍稍离散。既与袁绍有隙,各立党援以相图谋。术结公孙瓚而绍连刘表,豪桀多附于绍。术怒曰:“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又与公孙瓚书曰:“绍非袁氏子。”绍闻大怒。
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遂围襄阳。表夜遣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坚所举孝廉长沙桓阶诣表坚丧,表义而许之。坚兄子贲率其士众就袁术,术复表贲为豫州刺史。术由是不能胜表(《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月)。

四十多年前,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前165-前113,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的第十三代后裔刘备(161-223,今河北省保定涿州市人)幼年丧父,导致家境贫寒,他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时能够超过膝盖,耳朵大到连自己的眼睛都能看到耳轮。他胸怀大志,很少开口说话,喜怒不表现在脸上。他曾经因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过儒家经书,所以就投靠了公孙瓒。公孙瓒派他与田楷夺取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建立了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平原国的宰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郡解良县人(县治在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关羽、涿郡人(今河北省保定涿州市人)张飞的交情很深,因此刘备委任关、张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军队。刘备与关、张同床睡觉,情同手足,但是在大庭广众中,关羽和张飞整天站在刘备身边当随身警卫。他们跟随刘备应付各种社交,周旋于军阀之间不畏艰险。另外,冀州常山郡人赵云(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投奔公孙瓒,公孙瓒问他:“听说你们冀州的人都愿归顺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觉得这句话有挑衅的味道,他巧妙地回答说:“如今天下大乱,不知道谁能拯救时局。百姓遭受的痛苦,就像是被倒吊一样。我们州的百姓只是向往仁政,我来并不是轻视袁绍而亲近将军。”
赵云的话游刃有余,让公孙瓒听了觉得此人机灵。赵云在公孙瓒处见到刘备相貌不俗感到奇怪,就用心交结。这样赵云就随刘备到了平原国,为刘备指挥骑兵。
二年前,袁术占领南阳郡时,有几百万户口,由于他骄奢淫逸,征收赋税没有节制,导致百姓困苦,逐渐外逃。他与袁绍结下怨仇后,两人自立党羽、互相算计,寻求外援。袁术勾结公孙瓒,袁绍则联合刘表。这时天下豪杰多数都归附袁绍。袁术愤怒地说:“这些小子不跟我合作,反而跟我袁氏的家奴(因袁绍是袁逢的妾生,所以袁术辱骂袁绍为家奴)吗!”他还给公孙瓒写信说:“袁绍不是袁家的儿子。”这一诬蔑之词让袁绍听了大怒。
于是,袁术派孙坚去攻打荆州刺史刘表,刘表派部将黄祖(147—208正月。刘表任荆州牧时,黄祖出任江夏太守)在南阳郡樊城县(治所在今湖北襄阳市樊城区)和南阳郡邓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迎战。结果孙坚打败了黄祖,将黄祖围困在南郡襄阳县(治所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刘表命黄祖乘夜色暗中潜伏出城,前去调集各郡的援军,等黄祖得到援军要返回襄阳城时,孙坚前来与黄祖迎击,结果黄祖败退逃入岘山(位于湖北襄樊市以南)。孙坚乘胜连夜追赶,黄祖的部曲潜伏在竹林树丛中,用暗箭将孙坚射死。孙坚生前推荐的孝廉桓阶(长沙郡人)晋见刘表,请求他归还孙坚的尸体。刘表被桓阶的义举感动,也就同意了。孙坚哥哥的儿子孙贲率领孙坚的部队投靠袁术。袁术又上表献帝刘协推荐孙贲担任豫州刺史。从此以后,袁术再也没有能力战胜刘表。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天意,袁术从此一蹶不振,他想当皇帝的美梦也随勇将孙坚的去世而破灭。那么董卓在长安干什么呢?

初,董卓入关,留硃俊守雒阳,而俊潜与山东诸将通谋,惧为卓所袭,出奔荆州。卓以弘农杨懿为河南尹;俊复引兵还雒,击懿,走之。俊以河南残破无所资,乃东屯中牟,移书州郡,请师讨卓。徐州刺史陶谦上俊行车骑将军,遣精兵三千助之,馀州郡亦有所给。谦,丹杨人。朝廷以黄巾寇乱徐州,用谦为刺史。谦至,击黄巾,大破走之,州境晏然(《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月)。

当初,董卓从洛阳进入函谷关时,留下朱俊镇守洛阳。而朱俊暗中与崤山以东的军阀联络,他怕董卓发现后会出兵袭击,就逃到了荆州。董卓让杨懿(今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人)接替朱俊担任河南尹,朱俊又率部返回洛阳攻打杨懿,结果杨懿败逃。朱俊见洛阳已残破不堪,就向东驻守中牟县。同时向各个州郡写信,请求各地派兵讨伐董卓。徐州刺史陶谦(132—194。字恭祖,今安徽省宣城市人。汉末群雄之一,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上表袁绍,推荐朱俊代理车骑将军,并派三千名精兵援助朱俊,其他州郡对朱俊也有所馈赠。
随后,史料介绍陶谦当徐州刺史的原因说,朝廷因黄巾军侵扰徐州,就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陶谦到任之后,大破黄巾军,将黄巾军驱逐出境,恢复了徐州的社会秩序。
从这一史料来看,董卓的势力在削弱。与此同时,益州也在闹独立。

刘焉在益州阴图异计。沛人张鲁,自祖父陵以来世为五斗米道,客居于蜀。鲁母以鬼道常往来焉家,焉乃以鲁为督义司马,以张脩为别部司马,与合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断绝斜谷阁,杀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校尉贾龙由此起兵攻焉,焉击杀岐、龙。焉意渐盛,作乘舆车具千馀乘,刘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为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帝在长安,惟小子别部车马瑁素随焉;帝使璋晓喻焉,焉留璋不遣(《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月)。

刘焉在益州暗中策划当皇帝。沛国人张鲁(?—216,东汉末年割据汉中的军阀,西汉丞相张良的第十代后人,以“五斗米教” 起家。后来张鲁以汉中投降曹操,曹操让献帝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自从他祖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以来,世代信奉,后来迁到蜀地居住。张鲁的母亲因当巫婆装神弄鬼经常出入刘焉的家中,时间一久,刘焉与张鲁成了好友。因此,他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张修为别部司马,刘焉、张鲁和张修率兵去攻打益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以东)太守苏固,并封锁了益州到长安的通道斜谷阁(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西南),拦杀朝廷派到益州的使者。为此,刘焉上书朝廷撒谎说:“米贼将道路切断,我不能再与朝廷联系。”又找借口杀了益州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多人,以此来树立威名和刑法。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以东)太守任岐与校尉贾龙因此起兵攻打刘焉,刘焉反击,杀了任岐、贾龙。刘焉逐渐得意忘形,制作了唯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御车以及其他车具一千多辆。荆州刺史刘表为此上书献帝说:“刘焉在益州处处仿效皇帝,就像子夏在西河模仿孔圣人一样。”这时,刘焉的儿子刘范是左中郎将,刘诞在皇帝身边是起草宪法、诏书的治书御史,刘璋担任奉车都尉(官职名, 汉武帝元鼎二年设置,工资待遇比二千石,护卫皇帝的车驾)都跟随献帝住在长安,只有小儿子刘瑁是别部司马,一直跟在刘焉身边。献帝让刘璋回到益州,向刘焉讲清道理,刘焉不断不改,反而将儿子刘璋扣留。
191年的十二月,北方正在下大雪,在这冰天雪地里,人们随着军阀混战的升级,纷纷向辽东涌来。已经在辽东搞独立王国一年多的公孙度,这时的势力也在壮大,同时也有几名高雅之士投奔他。

公孙度威行海外,中国人士避乱者多归之,北海管宁、邴原、王烈皆往依焉。宁少时与华歆为友,尝与歆共锄菜,见地有金,宁挥锄不顾,与瓦石无异,歆捉而掷之,人以是知其优劣。邴原远行游学,八九年而归,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之,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可一饮燕。”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宁、原俱以操尚称,度虚馆以候之。宁既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习俎豆,非学者无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邴原性刚直,清议以格物,度已下心不安之。宁谓原曰:“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密遣原逃归,度闻之,亦不复追也。王烈器业过人,少时名闻在原、宁之右。善于教诱,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之,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度欲以为长史,烈辞之,为商贾以自秽,乃免(《资治通鉴》初平二年十二月)。

公孙度威震海外,中原地区的人士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前去归附。比方说,北海郡人管宁、邴原、王烈都去了。管宁少年时代与后来魏文帝曹丕的宰相华歆是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到菜地锄草,管宁看到地上有黄金没有捡,其行为视黄金如同瓦砾;而华歆却将黄金捡起来又扔了。在他俩微妙的举止之间,人们判断出了他俩的优劣品质。邴原曾远离家乡游学,八九年后才回,老师和朋友都以为他不会喝酒,所以只拿来米和肉为他送行。邴原见此,坦诚地说:“我本来有酒量,只是怕荒废学业才戒酒。今天就要远行,可以喝一次。”
邴原说这句话时,表现出了一丝与亲友离别的惆怅。一番张罗之后,他与众人畅饮,其酒量喝了一天也没有醉意。
再说管宁与邴原都以高尚的节操闻名于世,公孙度听说他们要来辽东,就准备好了宾馆迎接。管宁见过公孙度,却在山谷中搭起草庐。当时前来避难的人大多居住在郡城南郊,唯独管宁住在北郊,表示他不想返回家乡。后来人们逐渐在他周围居住,在一个月内就形成了村庄。管宁每次见到公孙度,只谈儒学经典,不涉及时事;回到山中,他专门讲授《诗经》、《尚书》,研习古代祭祀的礼仪,只会见学者,不接见其他人。因此,公孙度不再提防管宁,民间也受到他的品德感化。邴原性格刚直,喜欢评价人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从公孙度以下的各级官员,都对他表示不满。管宁见此,对邴原说:“隐藏的龙不为人所见而成其德,说话不迎合现实都会招来灾祸。”
管宁知道辽东是是非之地,就秘密教邴原逃回中原。公孙度听说后,也没有派人去追。王烈也是一位气度宽宏、学业有成的人,他年轻时的声望就在管宁、邴原之上。此人善于教育人。比喻说,有一个乡下人偷牛,被失主捉住,偷牛贼求情说:“我甘愿受刑被杀,只求不让王烈知道。”王烈听说后,托人前去看他,并送了一匹布。有人问送布的原因,王烈解释说:“偷牛贼害怕我听到他的过失,表示他还有羞耻之心。既然他知道羞耻,就藏有善心。我送布给他,就是鼓励他从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将佩剑遗失在路上,一位行人看到后,就守在剑旁,到了傍晚,老人寻剑返回,找到了剑很惊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调查,原来守剑的人就是那位偷牛贼。
再比方说,民间发生争执后,就去请王烈裁决。这些人在去王烈家的路上有的只走了一半路,有的只看到王烈的住宅,就纷纷返回,向对方表示让步,而不愿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纠纷。公孙度想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不受,而去经营商业来贬低自己,表示无意当官。
这就是公元191年的所有记忆。到了初平三年(192 )正月初七,献帝大赦天下。

春,正月,丁丑,赦天下。
董卓遣牛辅将兵屯陕,辅分遣校尉北地李傕、张掖郭汜、武威张济将步骑数万击破硃俊于中牟,因掠陈留、颍川诸县,所过杀虏无遗。
初,荀淑有孙曰彧,少有才名,何颙见而异之,曰:“王佐才也!”及天下乱,彧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宜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去依韩馥。会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以为奋武司马。其乡人留者,多为傕、汜等所杀。
袁绍自出拒公孙瓚,与瓚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瓚兵三万,其锋甚锐。绍令麹义领精兵八百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瓚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义兵伏楯下不动,未至十数步,一时同发,欢呼动地,瓚军大败。斩其所置冀州刺史严纲,获甲首千馀级。追至界桥,瓚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馀众皆走。
初,兗州刺史刘岱与绍、瓚连和,绍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及瓚击破绍军,语岱令遣绍妻子,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与官属议,连日不决,闻东郡程昱有智谋,召而问之,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瓚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瓚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而瓚败(《资治通鉴》初平三年正月)。

汉献大赦天下之后,董卓派牛辅屯兵陕县,牛辅分别派校尉李傕率领几万步、骑兵袭击朱俊的中牟县,结果朱俊大败,于是李傕就抢掠了陈留、颖川两郡所辖各县,所过之处烧杀掳掠一空。
当初,荀淑的孙子荀彧(163—212十月。字文若,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从小因才华出众而出名。相术家何颙见到他时惊异地说:“你真是一个辅佐君王的人才!”
何颙说完,扬长而去。等到现在天下大乱,荀彧对乡亲父老说:“颖川地势平坦开阔,这样就会四面受敌,应该尽早躲避。”乡民多数依恋故土,舍不得离开。只有荀彧带着荀氏家族前去投奔韩馥。这时袁绍已得到了韩馥的冀州,他用上宾礼接待荀彧。荀彧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业,他听说曹操有雄才伟略,就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与他面谈之后,非常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张良呵!”
曹操说着,任命荀彧为奋武司马。那些留在颖川没有走的乡亲,多数在这次劫难中被李傕、郭汜等人杀害。
袁绍率部迎战公孙瓒,两军会战于界桥(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城东方家营以东,大葛寨村南,距县城约11.5公)以南二十里处。公孙瓒有三万锐不可当的精兵,袁绍命令麹义率领八名勇士为先锋,并在左右两侧布置了一千张强弩。公孙瓒轻视麹义兵少,命令骑兵冲阵。麹义的士兵用盾牌掩护身体一动不动。等到双方相距不到十几步时,袁绍埋伏在两侧的弓弩齐发,喊杀声惊天动地,结果公孙瓒大败,他所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被杀,死亡一千多人。接着麹义率部追到界桥,公孙瓒集结军队反攻。麹义再次大获全胜,袁军到达公孙瓒的军营,拔掉营门上的大旗,其余残兵全部逃走。
当初,兖州刺史刘岱(?—192。字公山,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汉室宗亲刘舆的儿子,侍御史刘繇的哥哥,汉末群雄之一)与袁绍、公孙瓒的关系都很好。比方说,袁绍让自己的妻儿寄居在刘岱的家中,公孙瓒连忙派部下范方率领骑兵前去协助保卫。等到公孙瓒初次打败袁绍时,他让刘岱交出袁绍的家眷。同时下令范方说:“如果刘岱不交出袁绍的家眷,就率领骑兵返回。等我平定袁绍之后,再对刘岱用兵。”
面对公孙瓒的反目成仇,刘岱与部下商议对策,可是一连几天不能作出决定。后来听说东郡东阿县人(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阿城镇)程昱(141 — 220。字仲德,曹丕篡位,提拔程昱担任卫尉)足智多谋,就召程昱前来征求意见。程昱分析说:“刘将军要想在兖州立足,舍弃冀州的袁绍作为近援,而想得到幽州公孙瓒的远助,就好像到遥远的越国去请会游泳的能手一样,等到对方到来,落水的人已经淹死,这是毫无用处的。而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如今公孙瓒虽然打败了袁绍,然而他最终将会被袁绍活捉。”
程昱的发言,既形象又通俗,刘岱听了连连点头。结果等范方撤军返回还未到达,公孙瓒就已经溃败。
综上所述,界桥大战,说明袁绍与公孙瓒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公元192年早春的飞雪,就像军阀纷争天下一样混乱。

楼主 许雨浓A  发布于 2018-12-31 07:30:19 +0800 CST  

楼主:许雨浓A

字数:804604

发表时间:2018-12-22 03:00: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09:16:34 +0800 CST

评论数:1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