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被遗忘历史的背后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自从被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提及并置评之后,二千一百余年来一直备受争议,褒贬不一:
刘秀《上山海经表》——《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
王充《论衡》——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郭璞《山海经序》——《山海经》跨世七代,历载三千······其山川名号所在多有舛谬,与今不同······
尤袤《山海经传跋》——《山海经》为先秦书不疑也······秦汉学者多引《山海经》兹固益可信······
杜右《通典》——《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疑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所作,或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
《中兴字目》——《山海经》亦非尽善,当以入小说家为是。
杨慎《山海经补注》——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其神奇殊汇骇世惊听者,或见或闻,或恒有,或时有,或不必有,皆一一书焉。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01:12 +0800 CST  
近现当代中外学者,专家,教授,作家对《山海经》都有所研究,多持正面评价——因为他们不论是主攻神话,小说,民俗;还是天文,地理,方志都能从《山海经》吸取养分,在此就不单独罗列。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17:44 +0800 CST  
不才要说的是,古今中外名人对《山海经》评价的转变与社会演变和文化传承有关。屈原著作言及内容多与《山海经》契合,一代大儒朱熹认为《山海经》是因为屈原的《天问》而成书的,虽然观点不对,但也可证明屈原著作和《山海经》记载内容多关联。
《吕览》也有一些记载内容与《山海经》有所关联。
《淮南子》记载内容与《山海经》关联的就更深,一直有些《山海经》的爱好者认为《山海经》引用了《淮南子》的记载内容。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30:38 +0800 CST  
以上都是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言及《山海经》之前,一些与《山海经》有关联的著作情形。
正是因为以上的关联误导了古今中外所有研究和探讨《山海经》的学者们,专家们,教授们,作家们。他们之所以受这些关联影响,主要还在于他们都不曾真正了解《山海经》,明白《山海经》。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36:31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3年,自问不敢吊打那些学者们,专家们,教授们和作家们的;但古人有云,学无长短,达者为先。
开宗明义,不才者,劣生也。不才兼劣生说:《山海经》在书中不在书外,读《山海经》才能清楚书中记载内容的本意,清楚书中记载内容的本意才能明白书中记载内容的释义;清楚和明白《山海经》记载内容的本意和释义,才能还原《山海经》的世界——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41:16 +0800 CST  
不才花了3年时间一边读《山海经》,一边梳理《山海经》字,词,句,篇,章等等,从不同的刻本,校本或注本中,一点一滴还原《玉海》记载的“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期间还拜读了不少现当代学者们,专家们和教授们研究《山海经》的著作数十本,坦白说绝大部分著作乏善可陈。不少学者,专家和教授对《山海经》了解和认知非常的浅薄,一些还依靠意淫和附会去解读《山海经》。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54:12 +0800 CST  
意淫和附会的作风,说是研究《山海经》,实则是误导他人,让更多人误解《山海经》。
不才3年来,不论是读过前人研究《山海经》的著作,或是看到许多人解读《山海经》的观点或主张——都比较失望,因为都没有一步一步去解读,一层一层去揭开《山海经》的神秘面纱。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7:59:38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3年,对《山海经》解读没有秘密可言,也没有什么神奇故事,下面说说不才读《山海经》的几点历程:
第一个月是从古诗文网粘贴,复制了《山海经》文档,在这里吐槽一下古诗文网,因为有许多字是合成的,诸如“肥虫遗”“牛乍牛”“王雩琈”等等,不才为了将这些字正确输入,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去查字典,才一个一个更正。但那时依旧有一些字无法找到,不过好在有一些前人遇到同样的麻烦,他们就贴了《山海经》的生僻字,省去不少工夫。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8:13:50 +0800 CST  
第二和第三个月,不才开始读《山海经》,因为知道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不才就开始一边读一边去掉那些符号。去掉标点符号,前面也不是很习惯,后来多读几遍就通顺了。读顺了之后,感觉去掉标点符号反而更能感受《山海经》在说什么,有点在和古人交流的意味。
期间发现了一个网站,专门辑录中国古典著作的,并且它一个好处就是不带标点符号,之外它还是繁体字,所以许多生僻字它都有输入,更正。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8:25:27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最初从文字入手,从对生僻字开始,通过查询一些字的音义去了解《山海经》。正是因为前期花了许多工夫去了解文字,才形成了不才读《山海经》最为独特和正确的方法,对《山海经》行文进行梳理,分出字,词,句,篇,章;慢慢的发现了《山海经》的奥妙和症结所在。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8:31:22 +0800 CST  
今人研究《山海经》,不论是号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看到他们对行文进行梳理,没有对行文进行分门别类的。袁珂先生对《山海经》研究很深,但他始终都只是进行校注,做一些文字考据而没有梳理行文和分门别类,其他的研究者在《山海经》的文字解读方面更是远远不如袁珂先生。他们许多人自称研究《山海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而无法真正了解和明白《山海经》在说什么?因为他们都没有梳理《山海经》的行文。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8:40:08 +0800 CST  
不才确认前人没有对《山海经》的行文进行梳理后,更加深入去读,很快就发现了《山海经》各部分篇章的划分以及成书先后的次序:
不才发现《大荒经》5卷行文最独特,句式最有章法,所以不才就从《大荒经》5卷入手,很快就梳理出《大荒经》的一些常用句式——诸如“X海之外”“X海之内”“大荒之中”“大荒XX隅”“有X名曰XX”“有XX之X”“X姓或X氏”“XX之子”“X食或食X”“有X人焉”······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8:52:33 +0800 CST  
不才读《大荒经》梳理出字,词,句,篇,章之后,更加明确和了解《大荒经》的记载内容和著作年代;因为每一个时代的著作都有它独特的观念和语法——
诸如“国”,许多研究者声称《山海经》是禹,益所作,或是夏朝,或是商朝,或是西周,或是春秋,或是战国,或是西汉早期的书;几乎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年代判定,但又从来都不被其它学者认同。更多的学者,专家或教授都采取某种模糊和笼统的说辞,就是把成书说成是跨代的,隔了数百年,上千年······
前人之所以含糊其辞,采取笼统的说法,主因在于他们没有读明白《山海经》。
不才读《山海经》为何对“国”字特别留心呢?因为不才之前翻看一些先秦典籍或考古出土的文物时,发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北方诸侯国都习惯用“邦”字。很少用“国”字。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9:08:05 +0800 CST  
《穆天子》记载“倗邦”“河宗之邦”和“西王毋之邦”等。还有其它先秦典籍记载“小邦周”“齐邦”“楚邦”等等就更多了。
另外《尚书》有分别记载“协和万国”“协和万方”“协和万邦”;其中尧舜时期的用“协和万国”,商朝用“协和万方”,周朝用“协和万邦”。
而考古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朝多用“方”,都记作“X方”,诸如羌方,鬼方,土方······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9:17:07 +0800 CST  
《大荒经》一个“国”字的运用,就已经否决了很多研究者认为《山海经》是商朝的书,是商朝人写的书。也否决了很多研究者认为《山海经》是周朝的书,是周朝人写的书。
《大荒经》记载国有3种类型:一种是“有XX国”,一种是“有XX之国”,一种是“有国名曰XX”。并且记载的国有数十个。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9:31:22 +0800 CST  
只有习惯“国”称的时代以及地区的人才能写出《山海经》,因为《山经》和《海经》都一样习惯用“国”,《山经》多记载“天下和郡国县邑”诸如“见则其XXX”;《海经》多记载“XX国”“XX之国”。
说到《山海经》对国字,还要说一点就是比较《大荒经》,《海经》和《山经》对国的应用和运用,差异之中其实透露了不同时代的气息——其中《大荒经》记载“有XX国”“有XX之国”“有国名曰XX”;《海外经》记载“XX国”“XX之国”;《山经》记载“其国”;《海内经》记载“XX国”“XX之国”之外还有一些“匈奴”“东胡”等等不带国字的国名。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9:43:18 +0800 CST  
那些认为《山海经》成书年代在商朝,周朝;或者作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人,周人或其他北方诸侯国的学者们,专家们,教授们和作家们;他们如果深入了解“国”字都不会得出那种错误的判断。估计一些人会反驳说,《山海经》经过刘向刘秀父子的编纂,造成“国”字的泛滥?
如果更深入去了解《山海经》,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19:54:05 +0800 CST  
不才读古籍时多发现古人非常重视典籍的传承,《史记》很多内容并非是太史公父子著作的,或编纂的,而是直接从前人记载里流传下来的。《史记·夏本纪》记载九州山川的内容就直接为《尚书·禹贡》的记载,《汉书·地理志》也同样把它流传了下来;再看《汉书·西域传》不少西域国家记载内容也是直接从《史记·大宛列传》流传下来的,有变化的则作添补,没变化的则沿用。而后世史书也几乎沿袭这种传统,保留了前人的记载。
《山海经》同样如此——不才发现《山经》和《海经》一些记载内容直接就是从《大荒经》抽取的,诸如《大荒北经》记载“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下面接“帝顓頊葬于陽,九嬪葬于陰。”但这句却出现在《海外北经》。
同样的情形还有《大荒北经》记载“丘方圓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為舟。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沉淵,顓頊所浴。”这前面的文字也被抽取,显得没头——不知是什么丘;而《海外北经》则记载“······名曰平丘”。一接就明白了头尾,也就明白是“平丘”。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0:20:52 +0800 CST  
在造纸术被改良和广泛应用之前,简牍刻录并不轻易,古人是没必要耗费那么多人力和物力重新刻录一部大著作的必要;只要整理,修缮前人流传的,再补齐缺漏的就可以。正是因为做修补的工作,才造成《山海经》存在许多观念和语法上的差异。因为如果是重新编纂一本新书,那么是同一个时代,同一时期的人参与的,同一时代同一时期的人,观念和语法偏差不会太大。下面那就说说《山海经》观念的差异:
《大荒经》多记载“······是使四鸟虎豹熊罴。”《山经》多记载“有鸟焉”还有“有兽焉”此外还有“鸟多XX”“兽多XX”;《海经》则记载“XX鸟”。“虎豹熊罴”按后来和现今的观念都是兽类,不是鸟类;为何《大荒经》一概称作“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那时代以鸟为尊,鸟兽观念不强烈,区分不明确。而《山经》一作“有鸟焉”一作“鸟多XX”其实是不同时期记载,而被沿用和流传下来。
《山海经》这种观念和语法的变迁都留下了时代的印记,都能从古籍记载中找到同时代的一些著作保留的印记。
不才读《山海经》通过对字,词,句,篇,章的梳理,通过求证,辩证和印证,已经明确了《山海经》具体的篇章成书的时代,以及如何在传承过程中被补录,还有流传时期后人编纂了新《山海经》并抽取了原来的部分记载内容。
只要梳理《山海经》字,词,句,篇,章就能够发现不同时期记载的内容,以及这些篇章成书的年代和作者;同时明确《山海经》一些记载内容的观念以及确定篇章的性质。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0:49:15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第四,第五,第六个月对《山经》进行深入的梳理,在第二个月发现的“山”和“水”的基础上,更加精准和明确的辩证:不才第一次提出《山经》地理概念名词,分类和分级。
不才发现《山经》地理概念名词分类,诸如“山”“谷”“丘”“虚”“墟”“诸毗”“水”“渊”“池”“泽”“海”;外加其他经记载,诸如“野”“渚”“列塗”。
不才读前人研究,没有发现那些专家们,学者们,教授们,作家们有提及《山海经》地理概念名词的分类,更不要说进一步的分级。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2:24:26 +0800 CST  

楼主:不才读山海经

字数:66470

发表时间:2019-02-17 01:01: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8 03:11:53 +0800 CST

评论数:11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