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被遗忘历史的背后

前人研究《山海经》,连对《山经》地理概念名词分类都没有,这就是他们无法了解《山海经》的一大主因。
不才读那些前人研究《山海经》的著作,多看到他们对《山经》的地理考几乎都是山,没有人说谷,说丘,说虚,说墟;更不要说之山,之谷,之丘等。不才深入之后再分类:山分大山,山,之山和诸毗;谷分谷和之谷;丘分丘和之丘;虚分虚和之虚;墟分墟和之墟;野分野和之野;渚分渚和之渚;诸毗。
除了地形之外,还有水文,水分大河,河,河水;大江,江,江水;渭,渭水;洛,沔等,水,之水和多水;渊分渊和之渊;池分池和之池;泽分大泽,泽和之泽;海分海,X海,渤海。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2:42:07 +0800 CST  
不才一边对《山海经》地理分类和分级,另一边则是查询古籍,分辨古人的地理概念名词;逐步勾勒出《山经》是一部系统,完整,严谨而纯粹的地理书。
不才依据《山经》的文字记载不但可以读出《山经》地理覆盖范围,还分别查证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大概对应今天的地理位置,还能够深入考据南山首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等每一条山系的走势和精确而具体的地理位置。
前人研究《山经》有很多地理考证,但他们第一步就错了,所以他们连南山首经记载的鹊山的位置都无法明确和肯定;还有南山首经记载的西海和东海,前人研究多是各种推论和猜测,而缺乏合理和严谨的辩证。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3:05:16 +0800 CST  
不才读《山经》第一年,就已经完成对昆仑,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昆仑之墟以及后来的昆仑墟,昆仑山的梳理;发现了《山海经》记载的昆仑在不同时期发生了概念的变迁,也在历史的过程中如何被虚化被淡忘,再到后来被历史遗忘;不才在还原《山海经》的世界时,找到了昆仑具体和精确的地理位置。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3:10:52 +0800 CST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不才读《山海经》,对《大荒经》行文梳理,结合类似的句式“有山名曰XX”得出“有大山名曰昆仑”,后面没有“之丘”两字。因为最初的昆仑是山,早期多记作崑崙,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大”山;依据《山海经》记载内容“两山夹丘”和“两山夹谷”,不才推断丘对应今天地形概念是盆地;这与昆仑隆起的高大的形象不合。
那么昆仑之丘,昆仑之虚和昆仑之墟是怎么回事呢?是后来昆仑概念的延伸和分化,派生出来的。也就是对昆仑周边不同的地形进行分类,丘是盆地,虚是大盆地,墟是山间盆地。
《山海经》类似的地理名词概念的延伸和分化,还有苍梧,由苍梧派生出苍梧之山,苍梧之野,苍梧之渊。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3:34:51 +0800 CST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派生出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昆仑之墟;但《穆天子》和《淮南子》等典籍却把它们称为“悬圃”“策府”;在《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的昆仑之丘,玉山,轩辕之丘,积石山也有所对应和反映。对昆仑的称谓在《海经》同样起了变化,昆仑之墟变成了昆仑墟,《水经》,《水经注》都沿用了这后来的说法。同时在《海内经》出现了昆仑山的称谓,昆仑在《山海经》的后期已经虚化,变成了一个空泛的地名,失去了独一无二的大山意义。
前人研究《山海经》没有从昆仑的概念入手,也没有对昆仑的概念变迁做过思虑;多认为昆仑,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昆仑之墟要么是同一个地方,要么认为昆仑,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昆仑之墟,昆仑墟,昆仑山是不同的地方,并且分散在很多地方;只要是高山大山都怀疑是昆仑。
一些研究者推论《山海经》记载的昆仑是泰山,而完全无视流沙;一些则推论是在云南境内,同样无视《山海经》明确记载昆仑在西北的现实;一些则推论昆仑是在析城山,同样架空《山海经》的记载;一些则推论昆仑是在山西或陕西境内,同样架空《山海经》的记载。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6 23:57:54 +0800 CST  
关于昆仑地理位置的推论中,各种各样的假设都有,有说是祁连山脉的;有说昆仑山脉的;有说在青藏高原的;有说在西亚,《圣经》传说的亚拉山的;有说在埃及金字塔的;有说在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
其实昆仑在大夏东,流沙西,在西北,是《山海经》明确记载的;《穆天子》同样有记载昆仑,昆仑之丘,悬圃和策府;同时都有记载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其羽;史料也有记载穆天子到积羽千里。
群鸟积羽千里,说白了就是候鸟群地带;天山北麓一带就是非常著名的候鸟群区域;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世界第二大,中国第一大的流动沙漠;《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大夏”和《海内经》记载的“大夏”是同一国家,它的地理方位都非常确定。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一直以来都是明确的,无错,就是天山山脉的主脉;而被虚化的昆仑则是塔里木盆地;昆仑之丘是天山南麓与却勒塔格山北缘的盆地······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00:22:05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半年的时间,基本就确信《山海经》正如刘秀《上山海经表》所说的那般“其事质明有信”。
很多研究《山海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虽说他们深信《山海经》不是“向壁虚构”,但还是多少都觉得《山海经》记载内容很神奇,很怪异;都带着怪异的眼光去看《山海经》。
带着怪异眼光去看待《山海经》,从屈原的著作多有体现,但屈原只是用他的包容和浪漫主义发出了“天问”?
司马迁对《山海经》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用选择说话——《史记·夏本纪》记载九州山川的部分,直接用了《尚书·禹贡》的记载。这就应了他在《史记·大宛列传》阐述的“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08:51:02 +0800 CST  
近现当代学者,研究《山海经》的,不少人认为司马迁不懂《山海经》才那么“武断”;这一“控诉”其实是毫无道理,毫无根据的;就如一些人辩驳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不客气”的说辞一般!
不才少年时代是非常喜爱文学的,近现当代文学中,唯一一个喜爱的就是鲁迅先生,所以那时把鲁迅先生作品都一篇一篇的读,一部一部去看。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之深远不是那些“喷子们”能相提并论的。
不才也是少年时代读《史记》,在读《山海经》的时候也不断翻看《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等篇章。不才看得出《史记·五帝本纪》与《山海经》颇有渊源······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09:04:24 +0800 CST  
不才正是透过《五帝本纪》《夏本纪》等篇章反而更加深信《山海经》是一部“史书”。
《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大荒经》不但记载黄帝,也有记载炎帝,蚩尤,应龙,天女魃······并且行文,语法也多“XX之子”“姓X”“名曰XX”。
不才读《五帝本纪》等篇章的时候,也能感受行文和语法的变迁和差异;同时说明《史记》的一些古史记载内容是前人流传下来,非是司马迁重新刻录的;这与《山海经》传承非常的相似······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09:31:46 +0800 CST  
不才把《山海经》和《五帝本纪》《夏本纪》等进行对比,很快就发现了它们有很多相同的记载内容或类似的行文语法:
不才读《山海经》把人物进行分类,诸如帝,神,神人,人还有“巫X”“女X”;另外还细分了最重要的帝系——炎帝;黄帝;帝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丹朱;帝舜······还有最特别的一位“帝”。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09:41:22 +0800 CST  
前人研究《山海经》对帝俊,帝的解读非常的多——有认为帝俊是夔的;有认为帝俊是帝喾的;有认为帝俊是帝舜的······总是从正统观念史料里去挖掘题材和内容来附和自己的假说;却从来没有一个研究者反过来,依循《山海经》的记载去寻找一些历史流变的蛛丝马迹。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09:47:11 +0800 CST  
前人研究《山海经》对“帝”的解读更是各种猜测,有说帝是黄帝的,因为黄帝杀刑天的神话。
也有说帝是成汤的,理由是《大荒西经》——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斩耕······无首······ 这类认为刑天是夏耕之尸。
也有说帝是禹的,理由是《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一曰禹令竖亥······这类把帝和禹画等号。
还有一些认为帝是一个称号,是不同时期的,可能是黄帝,也可能是尧,或者舜;因为《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0:00:40 +0800 CST  
前人研究《山海经》似乎帝俊和帝就是各种“跑龙套”的临时演员,就这么没有历史地位?这与《山海经》花那么大的篇幅去记载很不合——
不才读《山海经》与前人研究不同,不才对《大荒经》有关帝俊的记载内容分成3类处理:一是帝俊本身的;二是帝俊妻族的(不才发现很多研究者几乎清一色认为羲和,嫦羲,娥皇都是帝俊之妻;而不是独立的存在);三是帝俊子孙之国(前人研究也都把羲和,嫦羲,娥皇的后裔都算成帝俊的直系;这都是不对的)。
读上古的历史,最忌就是“望文生义”而忽略了历史流传过程中社会演变造成的概念变迁。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0:18:18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对上古史最深刻的认知就是为何古人多要把人事物分得非常细致——诸如姓,氏,名,号都要齐;就是为了要区分清楚和明确。我们看一些外国人的名字都非常的长,有很多“中间名”;说白了都是为了要区分出个体······
《五帝本纪》关于羲和,就分出了羲与和;还细分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0:35:28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对一些人物名号进行梳理和分门别类之后,发现一些号除了可以作为人物的号之外,还可以作为国号,一些还是鸟兽等动植物的名号······
这些都是历史传承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山海经》都记载了这种早期的社会演变过程。说《山海经》是一部活的历史并不为过。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0:42:21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的第一年,主要是梳理行文和求证,寻找和思索《山海经》世界的入口——不才那时读了许多前人研究《山海经》的不少著作,但都比较失落;因为前人都缺乏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辩证;即使有一些在局部或细节方面作了很多考据,但依旧无法看清《山海经》神秘的面纱。
不才读《山海经》的第二年,删除了之前的文字,再重新下载和寻找明清时期的刻本,和寻找尤袤的刻本,把郭璞注的《山海经传》五万字又不断整理。第二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多数时间都找不到《山海经》的世界的大门。那时期不断地读前人著作,看得多了,也更加明白——那些号称研究《山海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学者们,专家们,教授们,作家们;他们统统都不曾进入过《山海经》的世界!他们都不曾真真正正读懂过《山海经》!因为他们的写的研究《山海经》的书,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数据,如说《山经》记载了多少座山;《南山经》记载了多少座山;南山首经记载了9座山或10座山等等;其实他们说南山首经记载9座山或10座山还都是错误的,因为不才读《山海经》在梳理文字之后,推论是11座山;因为最后“其尾”是一座不具名的小山,因为不具名所以容易被忽略和无视。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1:03:08 +0800 CST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东三百里曰柢山。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又东三百曰基山。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
其尾踆于东海。
不才读《山海经》把南山首经11座山分成3级,一是山有3座,分别是鹊山,柢山和基山;二是之山有7座,分别是招摇之山,堂庭之山,猨翼之山,杻阳之山,亶爰之山,青丘之山,箕尾之山;其中青丘之山从命名可以发现是先有青丘,后有之山;依据不才对丘的概念定义为盆地,说明青丘之山和一块盆地毗邻;最后就是一座不具名的小山,即“其尾”。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1:13:53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不但读出南山首经11座山与前人研究不同,还辨别了11座山分成3级;明确青丘之山毗邻一块盆地,同时还指出“其尾”是一座不具名的小山。
不才读《山海经》对《山经》的解读与前人研究《山海经》公认的成果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前人几乎公认《山经》是实地考察的实录;不才却肯定《山经》同样是“述图之作”;不过不才推论的《山经》边远地区,诸如《南山经》《西次三经》《北山首经》与《东山经》所依据的图不同于《海经》和《荒经》的图;也不同于《海内东经》后面附录的《水经》的图。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1:24:00 +0800 CST  
为何近现当代中外的学者们,专家们,教授们,作家们;他们都断定《山经》是实地考察的实录;不少人还断定是大禹治水时代考察的;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考察的;也有认为是汉朝前期或汉武帝时期考察的;其实他们通通都错了,因为他们都没有梳理《山海经》的文字,梳理《山经》的文字,没有对《山经》字词句进行分门别类······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1:31:24 +0800 CST  
不才读《山海经》第二年,特别是读了郭璞注《山海经传》,对注文进行梳理后,逐步还原玉海记载的《山海经》本三万九百十九字,注二万三百五十字,总五万一千二百六十九字之后;不才就更加明确了《山海经》的各部分成书时代,国别,朝代和作者身份。
楼主 不才读山海经  发布于 2019-02-17 11:35:50 +0800 CST  

楼主:不才读山海经

字数:66470

发表时间:2019-02-17 01:01:1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8 03:11:53 +0800 CST

评论数:116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