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隋唐英雄们

也不是啊,为什么不能提交呢?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2:25 +0800 CST  
气盖三军、胆雄百战的名将张士贵

戏说历史黑了不少好人,张士贵也是一个被黑的名将。按其功绩和能力来说他应该是和秦琼、程咬金、尉迟敬德齐名的名将才对。但是,他不但没有能进入凌烟阁功臣排行榜,还被后世所黑。戏曲家们为了抬高另一位英雄薛仁贵,而刻意抹黑了张士贵。薛仁贵一直是张士贵的部下,在有关薛仁贵的戏曲中,张士贵都是嫉贤妒能、心胸狭窄、迫害忠良的奸臣形象。而历史的真相却不是这样的!张士贵是真真正正的李唐王朝的忠臣。将门出身,文武双全。他武功出众、知人善任,爱护士卒。生在乱世,他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谋略。
张士贵,本名张忽峍(lu),后更名为张士贵,字武安。祖籍是山西盂县上文村。他出身名门世家,张氏家族在南北朝、隋唐朝时期都是一个望族,这个上文村大大有名!而仅在宋、金时期张氏传13世就有27人登科中进士,其中有五世为兄弟同科。传说他们原本是汉相张良的后代。上文村后来因文人倍出村名改为“尚文村”。其实他这个上文村不仅出文臣,也出武将。张士贵的曾祖张俊,官拜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为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朝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参军,以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
张士贵自幼便勇武强悍,精于骑射,臂力过人,擅挽强弓,射无虚发。薛仁贵是他的部下,他和“三箭定天山”的白袍将军袍薛仁贵一样的英勇善战,他隋末聚众揭竿起义,后归顺李渊,在完成唐朝统一大业和边境扩张的戎马生涯中屡立战功,先后任右光禄大夫、右屯卫大将军、左领军大将军等职。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3:12 +0800 CST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贵也起兵反隋。可以说张士贵这个人凭个人能力他很快也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在当时他的影响力也很大,他有勇、有谋、有地盘、有人马,以至于李密和王世充都想拉他。还有人抬高他把他比作韩信,说他在李密、王世充之间,就犹如项羽、刘邦之于韩信一样重要,他若帮谁谁将取得最后的胜利。两个人也都多次给他写信,封官许愿极尽拉拢,他都不为所动。而张士贵以卓越的政治眼光断定这两个人都不是成大事的人,李密、王世充相争时,他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谁也不帮。而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占领长安后,他却主动表示了有心归附之意。而李渊对他的归附则是“深相嘉叹”。说张士贵功劳大,一个原因是他带部队、带地盘投靠李渊的。而降唐后张士贵对大唐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戎马一生。立功无数,六十多岁了还上战场,到唐高宗年间,还参与征战。
张士贵归附李渊后,被封为右光禄大夫,张士贵的归附多了一道保护长安的屏障,李渊先是让他自己攻城略地,抢占地盘。让他牵制王世充、李密两个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而张士贵也不负所托,很快控制住了潼关以东的一块地盘。夺取长安后,李渊让刘文静经略河南,刘文静以熟悉河南山川地形的张士贵为向导,以张士贵的地盘为根据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李渊占领长安后,自己专注于朝廷政务,把军权交给了长子李建成。封李建成为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十万兵马向东略地,而张士贵则被任命为下属第一军团行军总管,任先锋官讨伐王世充,在东讨战争中,张士贵攻城略地,力战群雄,先是打了败王世充的精锐之师,接着又打败李密的虎狼之旅。唐军军威大振,大军所指,所向披靡。张士贵墓志铭上在评价张士贵随李渊长子李建成东征的功劳时说“战有必胜之资,威有惮邻之锐”。从这个记载也可以看出,张士贵这个人很牛,作为主帅的李建成的能力也是很牛的!墓志铭上还对此时的张士贵评价说“英谋雅算,喻伏波之转规;决胜推锋,体常山之结阵”。这是把他和历史上的两个超级牛人相比。即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和三国时期的赵云。有的人说墓志铭会不会造假,故意瞎编的?这个绝对不会!这个墓志铭是时任宰相的上官仪亲笔所书。这个上官宰相有一个比他还出名的孙女,就是上官婉儿。他写的墓志铭代表朝廷对张士贵一生的盖棺评价定论。要昭告天下和文武大臣们的,是不可以胡来的!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3:58 +0800 CST  
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让李世民主管军务。李渊指名要张士贵进京奉见,并加官通州刺史。从此张士贵跟随了李世民,开启了叱咤风云,威震天下的传奇人生。
唐武德元年,张士贵跟随秦王李世民西征,征讨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这个薛举因其“凶悍善射,骁武绝伦”而著称,身材伟岸雄壮。很像“西楚霸王”项羽。因此他号称“西秦霸王”。正因为这个人过于强悍。李渊特地把英勇善战的张士贵从东线战场上调过来,跟随李世民出征。这次战争虽然因为李世民生病等原因失败,但张士贵的表现还是很亮眼。史评:“公先登之勋,有超恒准”。不久薛举病逝,对阵薛仁杲时张士贵更是表现的非常好,论功列诸将之首,因功高祖赐他“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三十挺”。从这个赏赐来看,张士贵此次所立战功是非常显赫的。
武德二年,有个叫苏经的人率众反唐,占领了唐的陕州,此人凶悍异常,守城的州将和他作战都打不过他”。高祖李渊道:“此贼人非猛士难以剿灭。”于是点将让张士贵前去讨伐。而张士贵“智尽三宫之端,威下九天之上”,转眼之间就大破贼军,于是高祖下诏褒奖。
张士贵因文才武略和功绩等综合因素被朝廷任命为“马军总管”。继任后张士贵很快得了一系列战果。最代表性的一战是他以绝对的劣势兵力击败王世充的马步联军。张士贵在黄泽之地遭遇王世充率领的五万军队。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张士贵指挥若定,毫无惧色,率部迎头痛击之,战斗进行的天昏地暗,异常激烈。张士贵本人也力当万夫,冲锋陷阵。最终以劣势的兵力竟然将王世充击败。唐高祖知道后非常高兴,封他为新野县开国公,并赏赐一匹配有金鞍宝勒的宝马和许多杂彩,还特意对他说,“宝马配英雄,这匹宝马卿宜自乘之。”
接着张士贵跟随李世民渡过黄河攻打刘武周,又取得了重大胜利。刘武周和突厥勾结被突厥人封为定杨可汗,有突厥人相助,他又得了到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大将宋金刚和勇武过人的猛将尉迟恭。因此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他采纳了宋金刚“入图晋阳,南向以争天下”的政治策略。先吞并并州,一路攻城略地。很快李渊的大块地盘沦陷,李渊让裴寂领兵拒敌,大败而归。于是李世民请战,率张士贵、秦琼等猛将出征。张士贵作为先锋将领“算无遗策,战取先鸣”,先是击败虞州守将何小董,逼迫使宋金刚军队从翼城撤军,而后和李世民配合消灭了刘武周。山西会战大捷,唐高祖非常高兴,对张士贵的赏赐“有逾常典”,这说明他在这次战争中立功很大。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4:43 +0800 CST  
击败刘武周后,李唐实力大增,李渊父子考虑要问鼎中原。于是任命李世民为行军元帅去攻打王世充。张士贵也随军出征,经过十个多月的奋战,李世民取得了全面胜利,擒获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张士贵因功被授予虢州刺史。李渊还特地召张士贵入京,特设宴款待他,对张士贵说:“欲卿衣锦昼游耳”。
窦建德兵败被俘后,其旧部刘黑闼又率部起兵反唐,刘黑闼也是一个超级猛人,他很快恢复了窦建德以前的地盘。李渊派李世民率军平灭。但强大的唐军和他对阵并未很快取得优势。而一天深夜,刘黑闼率众数万偷袭唐军,在危机关头,张士贵率领所部直插刘军要害,将刘军阵型打乱,为唐军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士贵跟随李世民打了四大战役,场场出彩。也因此他获得了李世民的器重,逐渐成了秦王府的心腹将领。他也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后,他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被安排镇守玄武门的重任。李世民正式称帝后,诏张士贵为“玄武门长上”,不久又转“右屯卫将军,还委北军之任。”也就是说张士贵成了禁卫军总司令。可见李世民对他多么的信任。
玄武门之变后,毕竟李世民这个皇位来的不正,国家政局不稳。突厥人看到了机会蠢蠢欲动。突厥人非常尚武,也有很强悍的实力,这个让李世民寝食难安。李世民也想打造一支非常精于骑射的精锐部队,来对抗突厥。张士贵很精于骑射,又是“玄武门长上”,这个重任自然交给了张士贵。张士贵从玄武门守军中很快为李世民训练出了“羽林百骑”,这一百个人平时成了李世民出巡打猎时的侍卫,而战争时期他们就成了一把攻无不破的神兵利器。后来这只军队,逐渐发展成羽林千骑,羽林万骑。成了大唐一只最为精锐的部队。
遗憾的是张世贵没有参加对突厥的战争,原因是李唐立国后李世民手下的名将太多了,另一个是他主管禁军,主要职责是负责保卫京城。秦琼、程知节等人也没参加。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5:21 +0800 CST  
贞观七年,张士贵还奉命统兵平灭西南部仡佬族叛乱。因为西南山区多山洞,叛乱分子多据山洞据险而守,易守难攻,不利于大规模军队进军围剿。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而张士贵虽然身居高位仍能亲冒矢石临危不惧,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将士们,在他的带领下也表现的是个个奋勇争先,他很快平息了叛乱。张士贵的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感动了当地的地方官员,他们把张世贵的事迹写成奏章向朝廷汇报。在班师回京的庆功宴上,唐太宗感慨地对他说:“听说您作为主帅还亲冒矢石,为士卒去做楷模,虽古代名将,也比不过您啊。朕曾经听闻过以身报国的人,不顾自己性命,但只闻其语,没有听说实例,您的真实事迹我是信服了。”
次年,仡佬族人在少数酋长的煽动下再次发动叛乱。朝廷还是派张士贵出征平乱,由于张士贵的神威,当大军行至衡阳时,乱军听说是还是张士贵来了,乱军吓得四处逃窜,不战而溃。捷报传到京城后太宗大喜,授于张士贵右屯卫大将军,改封虢国公,检校桂州都督,仍兼任龚州道行军总管。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李世民主要抓“文治”,没有对外用兵,张士贵作为禁军首领,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帝的安全,多次带领他训练的羽林军随皇帝出巡。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5:59 +0800 CST  
但到了贞观十九年唐军发动了第一次征辽战争,这次战争虽然也打了一系列的胜仗,但并未完成消灭高丽和诛杀渊盖苏文的既定目标。而在这次征战中老将张士贵再次立下大功。因为他的帐下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军神薛仁贵,为他长了脸,也帮他立了大功。
这次会战中,唐太宗在山上亲自擂鼓指挥督战,诸军齐出,张士贵率部首先与敌军开战。恰巧此时雷电交加,张士贵帐下的一个士卒薛仁贵主动请战,率先杀入敌阵,它骁勇异常,穿上不同于别人白袍,手握长戟,所向披靡,打的敌军军阵大乱,张士贵趁机对敌人发起了猛攻,敌人大败而逃。 太宗皇帝在山上观战,薛仁贵的骁勇无敌成功吸引住了他的眼球。纵使别人也很骁勇,太远了他也难以区分,而薛仁贵的白袍特别的醒目,很容易成为太宗皇帝注意的目标,不敢说薛仁贵这个人很有心机是故意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但他的表现还是很成功地抓住了皇帝的眼球,以至于太宗皇帝后来亲自召见薛仁贵说:“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以张士贵“勋赏居多”,可见他立功也最大。他被封为冠军大将军。行右屯卫将军实权。这次征战时张士贵已经六十岁了,高句丽是李世民心中的心腹之患,杨广因征讨高句丽造成灭国,他的儿子李治在太宗皇帝的眼里比较懦弱,为了给儿子留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李世民想趁有生之年彻底灭了高句丽这个心腹之患。为了备战,朝廷任命张士贵为茂州都督。为了再征高丽,朝廷在剑南道的雅、邛、眉等州征发民众大规模造船,战争最苦的是百姓,杨广为了征讨高句丽造成了好多百姓造反。而唐时期也发生了类似事件。由于备战劳役繁重,这几个州的民众苦不堪言,纷纷聚众闹事。 贞观二十二年,雅、邛、眉等州民众终于不堪忍受苦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暴动和起义,仡佬族部落成为了反唐暴动的主力军。这个太宗皇帝也早有预料,这也是他任命张士贵为茂州都督的原因。张士贵此时已经63岁高龄了,他又一次不负太宗皇帝所托,迅速的评定了叛乱。平叛结束后,唐太宗任命张士贵为金紫光禄大夫,任扬州都督府长史,实际行使扬州都督的实权。因为扬州大都督是长孙无忌,他是宰相不能亲自到扬州管理,只是一个挂名的都督。扬州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这里经济发达,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上海。也因此扬州都督都是宰相和亲王级别的人物才能兼任。在担任扬州都督府长史的任上,张士贵依旧干的不错,他行武出身,文治也在行,虽然他年事已高,却处处为国为民着想,他积极疏通水道,造福百姓,在他的管理下,百姓过得也是很富足、殷实、安定。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7:45 +0800 CST  
唐高宗永徽二年,66岁老将张士贵奉调回京,出任左领军大将军。两年后,年迈体弱的张士贵多次上表求辞官致仕,后来高宗答应了他的请求。显庆二年,病逝于河南,终年72岁。
关于张士贵的一生,后世对他的争议是他到底迫害过薛仁贵没有?经过好多历史资料考证,应该说没有!薛仁贵的成名和成长,也和他的提携和关照有关。张士贵一代名将,侍奉三代帝王,为大唐出生入死四十年,屡建奇功。死后唐高宗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赠辅国大将军,丧事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支付,皇帝亲赐棺木。加谥号为“襄”,陪葬太宗昭陵。当朝宰相上官仪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一个墓志铭竟然写了3135字,可见他的功绩之多。墓志铭上对他一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对他的评价有:“超海之力,气盖三军;横野之功,胆雄百战”,“公英谋雅算,喻伏波之转规;决胜推锋,体常山之结阵”。尽管他死后获得这么多荣宠,但我还认为对他不公,因为按他的功绩他绝对应该入凌烟阁功臣榜!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8:18 +0800 CST  
整篇文章发不了就分段发吧。“聚众闹事”是非法字符?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29:44 +0800 CST  
这帖只能分解着发。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07 22:37:23 +0800 CST  
差点灭了李唐的割据军阀刘武周、宋金刚

几乎所有人第一次听说刘武周都是因为尉迟恭,刘武周手下有一位超级猛将叫尉迟恭,演义中说他“日抢三关,夜夺八寨”,勇猛异常。李世民非常想收服这员猛将。而尉迟恭因感念刘武周对他有恩,不忍弃主,刚开始说啥也不愿投降。刘武周死后尉迟恭才投靠李世民。而真实的刘武周和宋金刚也确实很生猛,他们仅半年多时间就从唐的手里抢占了几乎是整个山西的地盘,并夺取了李渊的“龙兴之地”晋阳,兵势直指长安,如果不是李渊有一个极为出色的儿子超级战神李世民,长安最终会是谁的,李渊会不会成为刘武周的阶下囚都很难说!小说《说唐》中的刘武周形象是:“头戴双凤抢珠赤金盔,身穿黄金鱼鳞锁子甲,坐下走阵嘶风马,手执九环大砍刀,赤面黄须,一似天神下降;声音洪亮,犹如二月春雷。”猛人形象十足。
刘武周是河间景城人,父名刘匡,他出生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哥。不知道他N代以前是否能和汉太祖刘邦攀上关系,但他年少时确有汉太祖刘邦之风,年轻时不治产业,爱交酒肉朋友。他骁勇善射,喜欢结交豪侠壮士,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在一起厮混,历史上好多乱世豪杰都是他这个德行。这类人若生在和平年代就是一个众人都看不起的小混混,但生在乱世大多能成为称霸一方的乱世豪杰!他的这种整日吊儿郎当的德行,他的兄长刘山伯很是看不惯,对他很是担心,经常训责他:“你这个人什么朋友都敢交,最终会给我们家带来灭族之祸的。”挨训多了,刘武周因此也很不开心,他准备离家出走,想去到外边寻找精彩的世界。他萌生了想靠从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想法,于是跑到了豪华大都市东都洛阳,投奔了隋太仆杨义臣,在他手下当兵。
但不久,他的机会就来了。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要三征高句丽,刘武周也应征随军前往,这次出征他干的不错,因军功被授予建节校尉。不久朝廷派他到马邑,出任鹰扬府校尉,这个官职不低,相当于骠骑将军。大业十三年,因隋炀帝修大运河、修建东都、翻修长城,三征高句丽等作为过于劳民伤财,搞的民心尽失,天下大乱。刘武周这类型的人,天生就是不会安于天命的人。他趁天下大乱之机,起兵反隋。他杀死了马邑太守王仁恭,开仓赈贫,收买民心,并取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他很快募集到了万余士兵,于是自称太守。刘武周到处网络能人猛士,他知道尉迟恭这个人骁勇异常,于是把他笼络到自己的帐下任偏将,因此很快刘武周实力就不可小觑了。他和李渊等许多北方割据军阀一样,他为了能站稳脚跟,也是派使者讨好突厥,依附于突厥人。这个没办法,当时北方的突厥人太强了,想成大事不依附它们是不行的,这个和民族大义没关。李渊、窦建德、刘黑闼、梁师都、罗艺等人也都干过这事。刘武周杀马邑太守举起反隋大旗,当时马邑是属于太原留守李渊的地盘,隋炀帝知道这个消息后大怒,要治罪李渊,刘文静、李世民等人认为事情紧急,要李渊马上也起兵,于是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名,到处招兵买马,准备自己也起兵。
隋雁门郡丞陈孝意知道这个消息后,准备讨伐刘武周。这个陈孝意在当时是一个著名的有节气、清正廉洁的好官。他立即与武贲郎将王智辨联络商定一起讨伐刘武周,因兵力不如刘武周,在下馆城被击败,王智辩兵败被杀。得胜后刘武周开始攻打马邑附近的番郡,渐渐得手,军队势力日益强大,看到这种情况,雁门前郡丞杨长仁,雁门守令王确等人也有投靠刘武周的想法,他们暗自聚集人马,准备响应刘武周。陈孝意知道他们的举动后。果断率先下手,擒拿了杨长仁、王确及家族和余党全部处死,此举极大的震慑了想投刘武周的一些地方官员。陈孝意的举动惹恼了刘武周,刘武周亲自领兵攻打雁门,陈孝意坚守城池,虽多次击退攻城大军,但因孤城无援,兵力不多,渐渐支撑不下去了。城中粮尽,他还要坚守抵抗,被部下雁门校尉张伦暗杀,张伦献城降于刘武周。夺取雁门后,刘武周兵势大盛,趁势又夺取楼烦郡,还占领了杨广的行宫汾阳宫。为了得到突厥人的进一步扶持,刘武周把汾阳宫中所有宫女都献给了突厥,突厥的始毕可汗则以战马回赠。刘武周更是实力大增。顺势又攻陷了定襄,回军马邑郡。突厥人也懂得纵横阖闾之道,他们也懂得分化瓦解汉人的势力,到处扶植割据势力,它们从中渔利。于是它们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并送他突厥可汗才配持有的旗帜“狼头纛”。
刘武周的强势崛起引来了另一位英雄豪杰来投奔。这个人就是宋金刚。其实刚开始宋金刚自己也是一位割据诸侯。武德二年,宋金刚在河北易县一带起兵反隋,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马,和当时的另一个农民军首领魏刀儿结盟。魏刀儿被窦建德用诡计消灭,宋金刚为了救援魏刀儿也被窦建德打败,刘武周在西北一带兵势正盛,且侠义勇武的威名在北方远播,于是为了自保宋金刚带领自己的四千人马向西投奔了刘武周。
刘武周听说宋金刚来投,大喜过望。他知道宋金刚很会用兵,非常高兴,称他为宋王,并非常信任的将军事大权交由宋金刚全权负责,还把自己的个人财产分出一半送给宋金刚。这让宋金刚也始料未及,大为感动。有道是“有多大的心胸干多大的事”,刘武周这心胸确实是一个能干大事的人!宋金刚为了表忠心,休掉了原来的妻子,娶了刘武周的妹妹。宋金刚这人颇有智谋,他为刘武周定下了夺取晋阳,向南争夺天下的大政方略。刘武周得到宋金刚后真是如鱼得水。于是他任命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也就是大元帅,让他带领三万兵马率先进攻并州,四月份宋金刚又联合突厥人对榆次以北地区的黄蛇岭发起进攻。 并州就是李渊的地盘了,守将就是李渊的四儿子李元吉。当时刘武周亲率领五千名骑兵攻打黄蛇岭,李元吉派遣车骑将军张达带领一百名步兵先前去试探。张达嫌人太少坚决不去。李元吉则下令不去不行,这一百多人刚一到黄蛇岭就被杀光。张达为此非常恼怒,当即就投降了刘武周。他又为刘武周当向导攻克了唐的榆次城,并进逼并州。李元吉非常害怕,他欺骗他的司马刘德威说:“您带着年老体弱的人员守城,我带上身强力壮的将士出城作战。”而他却带着妻妾等人丢下并州和守军逃回了长安,致使并州很快失陷。李渊为此大为恼火,罢了李元吉的职位。五月,刘武周趁兵势攻陷平遥。六月,拿下介州。而宋金刚则帅军进攻太原,唐高祖焦虑的寝食难安。和演义中说的一样,刘武周手下有宋金刚、尉迟敬德一文一武两元得力干将,打起仗来势如破竹,把唐军打的落花流水。
刘武周要抢他的龙兴之地,李渊非常愤怒,唐朝右仆射裴寂主动请战要求平灭刘武周,李渊准奏,任命他为晋州道行军大总管领兵讨伐刘武周。裴寂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他那点能耐,远不是刘武周、宋金刚的对手。九月裴寂大军到了介休,宋金刚兵力远少于唐军则凭借城池抵抗。裴寂在介休东南介山下扎营,军营中饮用山涧水,深谙军事的宋金刚则切断了唐军的水源,军队没有饮水这是个大问题。裴寂只得迁移营地想靠近水源,趁裴寂迁营,宋金刚看到了战机对唐军发起了猛攻,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于是裴寂的军队全面溃败,几乎全军覆没。这一仗让唐的晋州以北的城镇全部沦陷成为刘武周的领地,只有西河幸存。宋金刚俘虏了唐大将姜宝谊,姜宝谊谋划逃回长安,被宋金刚发现后杀死。
唐军全军溃败,裴寂只身逃回晋州。刘武周势如破竹,占据了龙兴之地太原,他派宋金刚进攻并攻克晋州(临汾),俘虏了唐朝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不久刘弘基逃回长安。而宋金刚又进逼绛州,攻陷龙门,攻占山西翼城一带。而此时,夏县吕崇茂自号魏王,也收拢大量难民响应刘武周反唐,隋旧将王行本也占据山西永济北一带与宋金刚相联合。李渊最早发家的家底山西除了晋西南一点地方外,几乎全部归了刘武周统辖,长安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连唐高祖李渊都惊慌失措,也陷入了悲观情绪。他甚至颁发了“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手敕。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李渊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悲观,他还有一张王牌没出呢,这张王牌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刘武周、宋金刚确实是很厉害,但最厉害的人还是李世民!裴寂领兵惨败于刘武周,让李渊臭骂一顿,罢了他的官。唐高祖于是命秦王李世民率军继续征讨刘武周,两军对阵,屯兵于柏壁相持很久谁也没有逮到机会。高祖又命永安王李孝基、于筠、独孤怀恩、唐俭等人进攻夏县,讨伐吕崇茂,吕崇茂向刘武周求援。刘武周派尉迟敬德前往营救,吕崇茂和尉迟敬德来个里应外合,大破唐军,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刘世让等人全部被尉迟敬德俘获,也是全军覆没。敬德得胜后准备回军浍州,李世民知道消息后,派殷开山、秦叔宝截击他。在美良川把尉迟敬德打的大败,打的尉迟敬德也是全军覆没,尉迟敬德几乎是只身逃走。这次久违的胜仗,让李渊激动异常,以至于唐军凯旋班师后对秦琼大加奖赏。拉着秦琼的手说:“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
尉迟敬德碰到李世民和秦琼这次是遇到硬茬子了,接着在蒲州又被李世民击败。李世民来了后,刘武周也不再神奇了,在浩州攻打李仲文(李密他堂叔),也落得个每战皆败,军队士气大跌。李世民又在雀鼠谷攻打宋金刚,宋金刚部缺粮,不敢恋战,只得向北退却,被李世民追上,一天打了八次,都是唐军获胜,斩杀俘掳宋部数万人,获辎重千余辆。一直把宋金刚逼得仅率少量轻骑逃走。他的部将尉迟敬德、寻相、张万岁等人收其精兵,献介州和永安城投降了李世民。而刘武周见大势已去率五百骑弃并州城向北逃亡突厥。宋金刚甚至还想收拢他溃散的残部对抗唐军,但无人响应,也只得带百余骑逃往突厥。李世民尽收故地。事实证明,他才是最牛的军神,这次是他挽救了大唐。
后来,宋金刚想要背弃突厥逃回上谷,被突厥追赶的骑兵所擒获,被腰斩。 刘武周也因想要逃回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所杀。刘武周、宋金刚这两个人水平确实不弱,李唐如果没有李世民,真的有可能毁在刘武周、宋金刚手里。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13 12:28:06 +0800 CST  
43、让李世民蒙羞的西秦霸王薛举

西秦霸王和西楚霸王仅一字之差,二人从体貌和勇武等方面还是很像的。史载薛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 有人甚至把他称着是让项羽失色,让李世民蒙羞的人物!
薛举本是河东汾阴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万荣县人。他爹薛汪曾担任金城校尉,金城就是现在的兰州。他出身将门,作为边将的父亲为他积累了不少财富。家里很有钱。薛举从小就喜欢交结当地豪杰。历史上好多割据军阀们一般都是这种秉性,薛举也不例外。
隋末,薛举也继承父亲的职位任金城校尉。时逢兵荒马乱,百姓食不果腹,于是盗贼四起。金城令郝瑗为讨伐贼寇招募了兵卒数千人,薛举的众门客趁机也应招。郝瑷任命薛举为将,打开兵器库,给众人分发了武器及铠甲,为新招募的士卒举行酒宴,让他们去征讨流民草寇。而席间薛举和众党徒以搜捕谋反之人的名义,扣押了郝瑗及其属员,开仓散粮济贫以收民心。开始了以讨伐草寇反贼的名义起兵征讨四方的征程。
薛举这个人确实很生猛,对付一些流民草寇根本不在话下,该杀的杀,该收服的收服。队伍迅速壮大。一个颇有实力的割据势力宗罗睺也主动率众归附,薛举封他为义兴郡公。薛举在陇西一带劫掠官马,招降群寇,攻城略地,战无不胜。于是自称为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 ,封薛仁杲为齐公,小儿子薛仁越为晋公。
薛举在西北闹得动静太大,朝廷自然要派兵讨伐。隋将皇甫绾奉命讨伐,率兵一万人驻军枹罕,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临夏附近。而薛举则率精兵二千人前去主动挑战,与皇甫绾的军队在赤岸相遇。战前突然风雨大作,薛举一方逆风,对作战很不利。皇甫绾没有能抓住战机主动对薛举痛击。不久风向大变,皇甫绾的军队变成逆风,而薛举则趁天色昏暗发起猛攻,冲乱了隋军的阵脚,薛举亲临军阵,率众出击,皇甫绾军大败而逃,薛举乘势攻陷了枹罕。 这次胜利,薛举名声大振。以至于岷山羌钟利俗也率众二万人归降,致使薛举势力大增。于是他封薛仁杲为齐王,授职东道行军元帅,宗罗睺为义兴王,辅佐薛仁杲;薛仁越为晋王,兼领河州刺史。接着他又很快略取了鄯、廓二州之地。不过十天,就完全占据了陇西之地,军队迅速达到了十三万人之多。
接连取得胜利后,薛举在兰州称帝。封妻子鞠氏为皇后,儿子薛仁杲为太子。把祖先的墓地修建成了陵邑,在城南还修建了宗庙。出巡扫一次墓,就陈兵万余,并且还大飨士卒。 皇家派头十足。 就当时局势来说,薛举称帝还是太早了点。在还远远谈不上平定天下的情况下,就摆皇家派头,奢侈享乐。可见薛举的政治远见不够。他应该把钱财用在富国强兵上,以图尽快平定天下。生逢乱世,你不能征服别人,别人就会征服你!对于一个割据军阀来说,如果上不了天堂,就是要下地狱的!
称帝后他派薛仁杲围攻秦州,也就是天水郡,天水镇很快被他攻下了,薛举便将都城从兰州迁到了秦州。他派薛仁越攻打河池郡,被河池太守萧瑀击退。萧瑀这人不是个软柿子,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是杨广的小舅子。萧皇后的弟弟。此人满腹经纶,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此时他被杨广贬到河池出任太守。这个人后来投李唐后曾六次任宰相,六次被罢免。名列凌烟阁功臣榜第九,这是后话。不再多谈。总之,他是牛人一个,薛仁越自然不是对手。薛举又派遣部将常仲兴渡过黄河攻打李轨,这个李轨也不简单,也是个“李大本事”。薛举起兵,对陇西一带造成很大震动。时任鹰扬府司马的李轨对它的同僚们说:“薛举这个人残暴凶悍,他的部队肯定必会来侵扰我们。郡吏们都很软弱胆怯,不足以议大事。今天我们大家应同心协力,占据河右,以观天下局势之变,我们怎能束手待毙看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为别人所掠去呢!”众人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但职位高的人都不肯当出头鸟领大伙干,鉴于李轨的才能和“十八子,有天下”的谶语,于是大家推举了职位比较低的李轨为头领,这伙人也在甘肃西部形成了一股割据势力。李轨这个人很有才能,常仲兴主动攻打他,他早有了应对之策,最终让常仲兴全军覆没。
接着,薛举派薛仁杲继续进功扶风郡,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凤翔,去攻打割据军阀唐弼。久攻不下。这个唐弼《说唐》上有提到,说他曾经是秦叔宝的上级,是十八反王之一,真实的他和秦叔宝没有交集。这不是史实。这个唐弼拥立一个叫李弘芝的傀儡为天子,但真正管事的是他本人,他有部众十万人。他为什么自己不挑头而立个傀儡皇帝呢?我想这也许是和“十八子,有天下”的谶语有关吧。薛举派遣使者诏谕唐弼,唐弼看薛举势力强大心生畏惧,于是杀害了李弘芝准备依附薛举。而薛仁杲则趁唐弼不备,对他偷袭大破其军,收拢了他的部众。致使唐弼仅率数百名骑兵逃走。打败唐弼后,薛举势力更加强大,兵力有二十万之多。此时唐王李渊拥立隋朝代王杨侑为隋帝,占据了长安。薛举此时成了他西部的最大威胁,于是李渊派李世民攻打驻军扶风的薛仁杲,双方对阵,薛仁杲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大败而逃,撤军陇右。
薛举起兵之初很是顺利,一直没有遇到硬茬。但碰到李世民后,他知道自己恐怕不是其对手。他忧虑的问属下:“古时有投降的天子吗?”黄门侍郎褚亮说:“有啊,赵佗以南粤国归汉,蜀汉刘禅降晋。近代萧琮降隋后,其家族兴盛至今,转祸为福。这样的事例,自古都有啊。”而卫尉卿郝瑗说:“褚亮之言说的不对。汉高祖兵马屡败,蜀先主刘备也曾因败亡丢失过妻小。打仗本来就是有胜有负的事啊,怎能因一战不胜就言亡国之计呢?”薛举也后悔其问话,便说:“我不过是试试各位而已。”于是便重赏了郝瑗,用他来做谋主。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方霸主,薛举这个人并没有百折不挠的性格。受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凭这个他也难以成大事!郝瑗建议他与梁师都连兵,送厚礼给突厥,合兵并力,东逼京师。薛举接受此议,想与突厥可汗莫贺咄设共犯京师。从这些计策上来看,郝瑷这个人还是蛮有水平的!而高祖李渊也不是凡人,他料到薛举可能有此招数,于是也派使臣宇文歆出使突厥,劝说突厥可汗停止了出兵,因此薛举的计划未能成功。得不到突厥人的支持是薛举的悲哀!窦建德、刘黑闼、李渊、梁师都等人都得到过突厥的帮助,也是借此才得以诧叱风云的!
李渊称帝后,派唐朝丰州总管张长逊进击薛举属下宗罗睺,薛举率全部兵力前往救援,并进击了泾州 ,劫掠了岐州、豳州,屯兵于析墌城,也就是今甘肃泾川县东  。唐朝派李世民为元帅攻击薛举,进驻于高墌城附近,也就是今天陕西长武北一带。李世民认为薛举军队粮草不多,急于决战。于是他采取了守城不战的方略,准备拖垮薛举军队。 对于唐军来说不幸的是 恰逢李世民生病,卧床不起,他把军队的临时管理权交给了李文静和殷开山。告诫二人坚守不战,等他病好了再作定夺。
面对薛举的多次骂阵挑战,刘文静与殷开山有些沉不住气了。自己军队人数上远优于对方,即使不开战,也想以对敌列阵炫耀一下实力而震慑对方,而他们俩竟然倚仗人多而未设防范,薛举先是诱惑唐军出战,然后进行了突然袭击。最终大败唐军,唐军死亡十之有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等人也成了薛举的俘虏。李世民只得领兵逃回长安,薛举于是夺取了高墌城,也就是今天陕西长武北一带。
面对李唐竟然也能取得这么巨大的胜利,薛举军士气大振。郝瑗对薛举说:“现在唐军初败,好多将士被我们擒获,他们人心动摇,我们现在可以乘胜攻取长安了。”薛举也很认同。但刚出兵时,薛举生病了。于是赶紧召巫师来问诊,巫师说这是死去的唐兵作祟造成的。薛举闻听此事后,病情迅速加重。不久竟然去世了。 这么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听信巫师之言,很快病重而死,可见薛举这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受不了挫折,太过迷信。薛举的去世对其军队的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死后其长子薛仁杲继位,谥薛举为武皇帝。他病死了,但李世民的病却好了!李世民也不讲究“兵不伐丧”了,立即发动了对其子薛仁杲的进攻,薛仁杲还没来的及给他爹下葬呢,就被击败,被唐军消灭了。
薛举父子初起事之初,很是像回事的。他们赈济百姓放粮,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但起事初成,便急于称王称帝,贪图享乐,且残暴无道,这就不像一个能够成就大事、平定天下的英雄了!父子俩喜爱杀戮。史载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作为一个想逐鹿天下的诸侯,一点也不以天下苍生为念,失败是早晚的事。他不知道“得民心则的天下”这个道理。有句话叫:“民之所思,天之所予也。”他父子俩的格局不要说比不了李渊父子,就是和窦建德、刘黑闼、王世充相比他也不行。
灭了薛举,也是李世民人生中的很重要一战,多年后李世民故地重游。感慨赋诗: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lì)静,再举鲸鲵(ní)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灭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这首诗前十句,是忆他年轻时意气奋发,奉旨讨伐薛举,大败薛举军的战争场面。后十句写的是他称帝后故地重游,不见了当年的血腥场面。出现他眼前的是一个美好的太平盛世。李世民这首诗气势磅礴,很有帝王的胸怀,是类似于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感怀。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28 19:12:55 +0800 CST  
@夜郎自大006608 2019-07-29 04:58:44
觉得自己做得到和做不到,只在一念之间。
-----------------------------
是这样的,成功失败一纸之隔。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7-29 07:54:31 +0800 CST  
44、为大隋吹响追魂曲的知世郎王薄

王薄在隋唐时期是一个小人物,但这个小人物却为大隋朝的灭亡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向大隋朝发难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奏响了大隋朝灭亡的追魂曲,致使当时全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迅速终结了曾经强大无比的大隋王朝。
隋炀帝曾三征高句(gou)丽,给全国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苦难。高句丽也写作高勾骊,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个民族,高丽是朝鲜族人,隋唐时期被称为百济,在今天的朝鲜半岛,而高句丽是另外一个民族,在今天的东三省一带。古代称这个地方为辽东,这个民族后来融入到汉民族之中,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二者千万不可混为一谈。关于这个问题不要说韩国想认高句丽为祖宗,就是中国好多专家也总搞不清楚,认为高丽和高句丽就是一回事。
修大运河百姓要出钱、出力,而征高句丽百姓出钱、出力还要出命。相比修大运河,自然是征辽东更可怕!当时出征骑的战马和用的武器都是要自己花钱去买,而不是国家免费提供。《木兰辞》上写的明白,“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见,当时从军武器装备都是要自备的。这些东西很贵重,好多家庭都负担不起。所以说嘛,征辽东这事自己为国去送个命,还得自己掏腰包花大价钱!这算啥事啊?你说老百姓能不反对吗?当时的人都知道高句丽这个民族非常凶狠强悍,在这之前隋文帝已经派汉王杨谅、左仆射高熲征讨过高句丽一次,高熲那么高的水平,大隋当时那么强盛的国力,都是无功而返。杨广在修大运河、营建东都国力大损后去打这个仗,没开打之前好多人都不看好,因此都惧怕去服兵役。
王薄是隋朝齐郡邹平县人,当时的齐郡就是现在的济南。他是个铁匠出身,干这一行的一般都是力气很大。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一个本事不大但挺能折腾的人物。他因为兵役繁重,和同郡人孟让等人聚众起兵反隋,他们占据长白山作为根据地,这个长白山不是吉林长白山,而是邹平境内的一个小山包。他们经常在济南、平阴、东阿一带抢劫掠夺。
王薄这人还是有点小聪明的,他自称“知世郎” ,意思为能预知天下局势的变化。他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拒绝服兵役的百姓们去参加起义军。他的歌词有极大的煽动性和蛊惑力,以童谣的形式在全国迅速传播。致使对大隋不满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啸聚山林。 “知世朗”的名号也迅速在全国流传,许多逃避兵役的人们纷纷加入他的军队寻求庇护,致使他的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声威浩荡,屯驻于泰山角下。《资治通鉴》曾记载,由于“知世郎”的名号迅速传遍全国,李密也曾经投奔他,但王薄对这个人不感兴趣。李密落寞的离开了。

《无向辽东浪死歌》原来的歌词为:


作者:王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首歌词语义直白,就是宣扬占山为王的快活和潇洒日子,即便最终失败被杀头,也比去辽东送死要强。它宣扬了占山为王“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潇洒快活,更是宣扬“征辽东亦死,占山反抗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思想理念。目的是号召大家一起拒绝服兵役征辽东,共同占山反隋。
这首歌对于大隋来说像瘟疫一样迅速在全国传播,吹响了大隋灭亡的追魂曲!此后《无向辽东送死歌》又增添了新内容:
“又莫向辽东去,迢迢去路长。老亲倚闾望,少妇守空房。有田不得耕,有事谁相将。一去不知何日返,日上龙堆忆故乡。”
“又莫向辽东去,从来行路难。长河渡无舟,高山接云端。清霜衣苦薄,大雪骨欲剜。日落寒山行不息,荫冰卧雨摧心肝。”
“又莫向辽东去,夷兵似虎豺。长剑碎我身,利镞穿我腮。性命只须臾,节侠谁悲哀。功成大将受上赏,我独何为死蒿莱!”
新增添的歌词讲述了征辽东的凄苦和自己及家人的悲惨后果。蛊惑能力更强。王薄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他起义一开始就抓住了当时国内主要的矛盾和焦点来做文章。煽动大家造反。“知世郎”名不虚传,他确实很准确的预言了大隋朝的灭亡。他很有战略眼光!
在这首歌的影响下,迅速发生了高仕达起义,民心背离让野心家看到了机会,杨玄感也策划了谋反,发起了东都之战。杨玄感谋反虽很快被平息。但接着国家更是发生了大乱。相继发生了杜伏威起义、刘元进起义、杜彦冰起义、李德逸起义、韩进洛起义、孟海公起义、郭方预起义、甄宝东起义、韩相国起义、陈瑱起义、梁慧尚起义、李三儿和向担子起义、吴海流和彭孝才起义、吕明星起义、张金称起义、向海明起义、唐弼起义、张大彪起义、刘迦伦起义、郑文雅和林宝莈起义、匈奴人刘苗王起义、王德仁起义、孟让起义、左孝友起义、卢明月起义、司马长安起义。仅仅二征高句丽就发生了这么多起义。因为征辽东,反抗浪潮此起彼伏,在国家已发生这么多内乱的情况下,你若是大隋皇帝你还会发动第三次征辽东吗?你肯定会说当然不会,但是杨广会!他两次征讨高句丽都惨败,丢尽了脸面!他的面子比江山社稷还要重要,有句话叫丢掉的面子一定要捡回来,杨广更是这样。他一定要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傻逼而不是圣君!这个人有誓将傻逼进行到底的大无畏精神,置国家内乱于不顾,发起了第三次征辽东!这激起了更大的民愤和官愤, 为什么会激起官愤呢?因为好多朝廷官员也对杨广这个昏庸皇帝彻底失望了!他们也开始发动了反隋起义。
接着又发生的起义有:颜宣正起义、杨仲绪起义、王须拔起义、魏刀儿起义、魏麒麟起义、张起续起义、李子通起义、郝孝通起义、朱桀起义、敬盘陀和柴保昌起义、瓦岗军起义、翟松柏起义、卢公暹起义、甄翟儿起义、孙华起义、赵万海起义、荔非世雄起义、杜扬洲和沈觅敌起义、格谦起义、林世宏反隋起义、萧铣反隋复梁国、窦建德起义、刘武周起义、薛举起义、李渊太原起兵、郭子河占据榆林、李轨割据陇西、杨世洛起义、董景珍起义。这还是不完全统计。可见演义上说当时反隋势力有18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一点也不夸张!在风起云涌的反隋起义中,《无向辽东浪死歌》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可见王薄这个人自称“知世郎”,他的确不是吹牛,他确实准确的预言了大隋的命运!
王薄的军队迅速发展,多次打败当地政府军队的围剿,于是朝廷派了一个非常厉害的脚色来出任齐郡通守,这个人就是张须陀。大业九年,张须陀在泰山下进攻王薄。王薄不知道张须陀的厉害,对别的隋军都是连战皆捷,想着张须陀应该同样好欺负,没有把张须陀当回事儿,也没作防备。张须陀率军则对王薄的军队突然发起攻击,王薄军事能力不强,虽然军队众多,但都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军队战斗力不强。打不过大隋的职业军人。况且当时的义军都是拖家带口的,有不少妇孺老人,这都极大的影响了义军的战斗力。王薄的兵众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蒙,军队四处逃散,不听节制。军队大败。接着王薄收集残部北渡黄河,在临邑又被张须陀追上一通猛打,再次被其击败。王薄部队被打残后,只得北上与孙宣雅、郝孝德等起义军联合,合兵后兵众达十余万人之多,于是他们再次南下攻打章丘。而张须陀也率领军队两万人去增援章丘,再次将王薄等人的联军打得大败,王薄得以逃脱。
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后,天下更是乱的不可开交。宇文化及被李密所击败后,败逃到山东聊城。王薄则率众投奔了宇文化及,并与宇文化及一同守聊城。 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给了也同样是反隋义军领袖的窦建德以口实,窦建德声称自己曾经是“隋臣”,发誓要给隋炀帝报仇。于是出兵攻打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大败而退守聊城。窦建德军队包围了聊城,王薄不知出于何种想法,在战斗中开城门放窦建德的军队入城,于是窦建德生擒了宇文化及。但投窦建德不到一个月左右,王薄这个人又投奔了李唐,为何?因为窦建德对他并不热情,不重用他。当时的窦建德是想平定天下,虽然自己也曾是流贼草寇,但时过境迁,现在对于流贼草寇式的人物他并不太喜欢了。因为这一类人爱反复无常,一不如意就会又扯旗造反或投奔别人。王薄给窦建德立了大功,没有得到窦建德的欣赏,更没有得到封赏,王薄不能不走。高祖李渊接纳了这个人,开始对他还不错,但是大唐对这类人的做法也是“过河拆桥”。投奔他的此类人物也基本没有啥好结果。刚开始对他还可以,任命他为齐州总管。 王薄降唐后,还是做出了些贡献。他在山东这个地界还是有点影响力的,在他的劝说下青、莱、密三州投降了唐朝。
接着王薄被委派跟随唐朝宋州总管盛彦师率军攻打须昌,盛彦师就是那个曾经灭了李密的那个人,在灭掉李密这件事上,他以少胜多,算准李密的必经之路,设伏击杀了李密,这件事上他立了大功。后来在作战中被捕他宁死也不愿意叛唐,可以说是李唐的大忠臣。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很诡异了。王薄要出征了向潭州征调军粮;但潭州刺史李义满因与王薄有矛盾就是不给王薄军粮。盛彦师拿下须昌后,追究责任逮捕了李义满,关入了监狱,而唐高祖则下诏命令让他释放李义满。还没等诏令到达,李义满已经病死在狱中了。而王薄回师后经过潭州,被李义满的侄子李武意捉住杀了。 问题是接下来的调查结果让人很不理解,杀人者李武意无罪,大唐忠臣盛彦师竟然被处死了。这很显然不给王薄发军粮是李渊的主意,过完河了他是想把这座桥拆掉!
王薄这个人在众多隋唐英雄中,能力平庸,战绩也不算出众。写隋唐英雄还是不能把他忘掉,他是“打响反隋第一枪”的人物。他作的《无向辽东浪死歌》的影响力很大,在隋王朝的灭亡过程中,他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好些人评论他的作用是,“一首歌摧毁了一个王朝!”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8-04 22:46:24 +0800 CST  
帖子呢?跑哪了?21页没有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8-06 21:02:00 +0800 CST  
45、弑君称帝的庸才宇文化及

小说演义都说他是个大坏蛋、大奸臣,而历史上真实的他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在《大唐双龙传》里宇文化及的形象是身形高瘦,手足颀长,脸容古挫,神色冷漠,一对深邃莫测的眼睛,有一种阴狠毒辣、震人心魄的霸气。而真实的宇文化及则是一个没多大本事的浪荡公子哥。人格上还有点流氓无赖,性格上有点飞扬跋扈。这样的人却是一个杨广非常信赖的宠臣。
有人会问,杨广怎么会喜欢这个人物呢?这么说吧,用人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在一个帝王眼里人不是按好人和坏人来分类的,是按可用的人和不可用的人来分类的。首先宇文化及他爹宇文述在帮杨广取得帝位这件事上立有大功,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再一个杨广很喜欢宇文述的小儿子宇文士及,把他大女儿许配给了他。因此和宇文家族成了姻亲。由于这个关系,杨广认为宇文家族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可靠”的家族,因此非常的厚待他家。宇文化及正因为本事不大,心眼不多,杨广用这样的人用着感觉很放心。把自己的安危托付给了这个人,估计杨广被弑杀那一刻起肯定是后老悔了!
宇文化及他爹宇文述也被称为奸臣,这也不冤枉他。宇文述他祖上原来姓破野头,是匈奴人,后来因给鲜卑宇文部酋长宇文俟豆归当仆人,便改姓为宇文。他这个人骁勇善战,深谙弓马,谦恭严密。《隋书》说他这个人是“领导说行,他也跟着说行;领导说不行,到他那也绝对是不行。这个人自己没有啥是非观念,遇事很难区分个轻重,见人总是和颜悦色的一幅面孔。而他这样一个人却长期占据高位,素餐尸位。对杨广的一些作为不管对错从来都是只会迎奉,从来都不会对皇上去规劝和批评!”标准的“立仗马”,式官员,他整日“不鸣不叫安享三升料”。他这种性格绝对是刚愎自用的杨广喜欢的性格,所以他一直是杨广的宠臣。
宇文述有三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士及。宇文智及不多介绍了,和他哥宇文化及一模一样的不靠谱!而宇文士及要靠谱很多,但他性格上和他爹很像,性格上不像他两个哥哥那样非常的飞扬跋扈,而是见人很谦恭有礼,人也很有才略。于是杨广很喜欢他。
宇文化及的家庭情况就是这样的。仗着老爹是皇上的宠臣,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哥俩都是飞扬跋扈、凶残阴险、胡作非为、不遵法度。从小就养成了贪婪、骄横的本性。他经常带领家丁,骑高头大马,挟弓持弹,狂奔急驰于长安道上,因此,城中百姓称他为“轻薄公子”。这个人的形象有点像北宋高俅的儿子高衙内。
杨广当太子的时候,宇文化及为其宫廷护卫官,杨广对他很好。他可以出入杨广的内宫。后来把他逐步升为太子仆,成了杨广的高级僚属,和杨广的关系更加密切。他这个人很贪财,曾因多次收受贿赂而多次被罢官,但是杨广特别宠爱他,罢官不久往往都是很快恢复官职。现在的人们往往嘲笑现在的干部犯了错误被贬官,很快会换一个马甲从另外一个地方又冒出来。而人家宇文化及连马甲都不用换,哪里跌倒,还是从哪里站起来!隋炀帝这个人在历史上虽然是取得了很大的政绩,被一些人吹上了天,但他这个人在用人上确实不行。宇文化及这个人人品不好,还特别贪图利益,你有没有想到这类人可以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良心,出卖他的主子?养狗不光要看他的乖巧,还要看他对主子是否忠心才行!宇文化及标准的小人一个,他的弟弟宇文士及娶了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后,他更是不可一世、目中无人了。朝堂中的一些公卿大臣们好多受过他的欺辱。
隋炀帝登上皇位,宇文化及升官为太仆少卿。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官,相当于杨广的办公厅主任。权利更大了后他也更加贪婪妄为、横行不法了。隋炀帝称帝之初驾临榆林,召见突厥启民可汗。而伴驾随行的宇文化及和智及竟然利用职务之便违背禁令与突厥人私下做买卖。这次可把隋炀帝惹恼了,下令把他俩囚禁起来,还京后隋炀帝下令杀宇文化及。南阳公主出面求情,隋炀帝才免他死罪。但隋炀帝对他的处置很有意思,将他哥俩赐给他爹宇文述为奴,你想他爹会忍心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当奴仆吗?这个隋炀帝当然知道,他是让宇文述好好管教一下他这两个儿子!而宇文述死后,隋炀帝念起旧情,又起用了宇文化及做了右屯卫将军,起用宇文智及做了将作少监。这哥俩啥人品你不知道?杨广竟然还敢用这俩烂人。历史上说他是昏君绝对不是对他的抹黑。写道这里,我想到另外一个故事,新四军政委项英有个贴身警卫很受项英喜爱。后来有人发现这个人有个毛病特别贪财,并有经济问题。就告诉了项英,告诫项英说这个人不适合当他的警卫员,项英不以为然,还为他的经济问题遮掩。但就是这个人为了贪财最终杀害了项英。所以说,一个身居高位的人,自己身边最重要的人的人品很关键。尤其爱贪财图利的人千万不能用!你要考虑他有一天很可能会因为利益把你出卖了。
大业十二年,这时天下农民起义已经是风起云涌了。杨广置天下大乱于不顾,仍然要坐龙舟游幸江都。这时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心态?天下到底乱成啥样了,他都不愿意知道。因为他不敢面对,他还沉浸在千古一帝的梦幻当中。他绝对是一个性格有缺陷的人,但智商没有缺陷啊,他不愿意听汇报也应该能猜到天下已经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他此时出行是心理上的逃避?是国事搞的他焦头烂额去散一下心?还是准备破罐子破摔及时行乐?这个都不好说。他刚到江都瓦岗军就攻占了洛口,洛口也就是现在河南巩县东北一带,距东都洛阳也就不到一百多里地,这样有就等于切断了他的西归之路。此时的隋炀帝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情绪消极。回不去就回不去吧,回不去就滞留江都,他竟然打算以丹阳南京为都城建都不回去了。你不回去,骁果军们不干了,他们的爹娘妻儿还都在西北关中呢。
得知好多骁果军士想密谋叛逃,武贲郎将司马德戡是直接负责皇帝安全警卫的将军,他也想跑回去,但他不想空手跑回去。皇帝身边还有许多金银财宝呢,想抢了再走。于是就暗中联络,他打算利用士兵想急于回家的心理举事。于是司马德戡与平时要好的虎贲郎将元礼、裴虔通商量说:“现在骁果军人人想逃跑,我想说,又怕说早了被杀头;不说,事情真发生了,也逃不了被灭族,这该怎么办呢?现在关内又沦陷,我们这些人的家属都在那边,能不担心这事吗?”元、裴二人一听也都慌了,问:“既然如此,有什么好办法吗?”司马德戡说:“既然大家都想逃,干脆我们也和他们一齐逃算了。”元、裴二人都说:“好主意!”于是大家找和自己关系优厚的相互联络串通,很快有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侍杨士览等人都参与同谋,他们日夜联系,竟然发展到毫无顾忌的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商议逃跑的事。这样的事让一个小宫女竟然都能听得到,她就告诉了萧后说:“外面的人都想造反。”萧后说:“由你去报告吧。”宫女把听到的话向隋炀帝禀报,炀帝大怒道:“这是你一个宫女该过问的事吗?”于是杀了这个宫女。后来很快又有人对萧后说起这些事,萧后也无奈的说:“天下局面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没法挽救了,不用说了,免得白让皇上担心!”从此以后,宫内的人对谋反言论视而不见。没有人敢再提起。为什么萧后她不自己去说呢,因为她也不敢!她比谁都更了解杨广这个人的禀性。这个人对待失败不敢面对!这时的杨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此时的杨广不像个男人,很像一个遇到危险就赶紧闭眼的娘们!如果他敢于面对,自己未必真就会死。譬如说知道有人谋反立即诏来护儿觐见,让他替换宫中戍卫。这些人的谋反计划并不一定能得逞。来护儿此时干啥呢?杨广要来江都他曾劝谏,惹得杨广大怒。此后他也不敢再惹杨广了,在等着陪死呢,他这个人很忠心,摊上个昏庸的主子让他也很无奈!
开始时骁果军诸将只是想抢点钱财再回家,并没有想杀杨广带领骁果军以争天下的想法。宇文智及得知这个信息后很是兴奋,他告诉司马德戡,这是个好时机,应该趁天下大乱、全国群起反隋之际,手握精锐禁军,干出一番逐鹿天下的大事来才对。司马德戡一听也非常认可。他们几个都有点胆小怕事,问题是让谁挑这个头啊,几个人一商量,决定推举宇文化及为起事的主帅,宇文化及得知消息后顿时吓得脸色大变、冷汗直流。这个人你别看他平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而实际上他真没有啥实际本事,并且还胆小怕事。《隋书》评价他:“化及庸芃下才、驽钝怯懦。”乍一听到让他干这种谋逆的大事,吓得好长时间才稳下心神,然后才答应做叛军首领。
为了能让人们更坚定谋反的决心,宇文化及等人私下传播隋炀帝正在找人酿制大量毒酒,想借宴会把骁果军都毒死,他只和南方人留在江都。这更促使大家加快了谋反的进程。大业十四年三月十日夜间,司马德戡带领骁果叛军从玄武门进入,裴虔通与元礼直入宫中搜捕,把躲藏在永巷的隋炀帝抓获,押到寝殿。隋炀帝想饮毒酒自尽,却不被允许。宇文化及下令让校尉令狐行达缢杀了炀帝。陪同隋炀帝的隋氏宗室、外戚在江都的都被杀掉了。仅剩炀帝的侄儿秦王浩因平时和宇文智及关系不错,没有被杀,被立为新皇帝。宇文化及自任为大丞相,任命智及为左仆射;任命化及为尚书令;封司马德戡为温国公,食邑三千户,仍统帅本部兵马。他们率领骁果官兵、宫中宫女及杨广的金银财宝从水路西归关中。
走到徐州时水路不通了,因为被李密所阻断。于是他们又掠夺了2000多量当地百姓的牛车,把宫女和珍宝共同装车。宇文化及拥有十几万人,还收拢了杨广的六宫,天天小日子过得和杨广一样潇洒。往大帐里一坐和皇帝一样面南背北,大臣们奏事,他也不置可否。回去后再和最亲近的人商量对策。司马德戡看到这些,心里很是后悔。他私下里对赵行枢说:“当今若想平定乱世,非盖世英才不可,化及无才且昏庸,身边还是一群小人,早晚会坏事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赵行枢说:“有我们这些人了,废了他又有何难?”大臣司马德戡、赵行枢等人打算杀掉宇文化及,推司马德戡为主。而宇文化及对司马德戡同样也很不放心,升任他为礼部尚书,收了他的兵权。司马德戡自然是愤愤不平,把得来的赏赐全部拿来贿赂宇文智及才又重新给了他一万多后军,让他为大军殿后,接着他又被瓦岗李密打败。更是惹得大多数将士开始了逃亡。司马德戡想利用这个时机谋反。但消息还是走露了。于是宇文化及派他的弟弟宇文士及装着游猎来到后军,司马德戡不知道消息已经走漏,出营门迎接,宇文士及下令逮捕了司马德戡等人。宇文化及问司马德戡:“我和阁下冒着灭族的危险本想共同平定天下,一起共享富贵,事情刚成功,阁下为何又要谋反呢?”司马德戡说:“本来杀昏主,就是受不了他的荒淫暴虐;推足下而代之后,您却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迫于人心,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宇文化及于是吊死了司马德戡,并杀了司马德戡十九名同党。
这次事件后,走到魏县,追随他的人不足2万人了。即便这样了,还有好多人想着逃跑。知道自己必败的结局后,化及叹道:"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他鸩杀了傀儡皇帝杨浩,称帝于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署置百官。隋后,宇文化及准备打下魏州作为自己临时的栖身之地,一连攻打了几十天,竟然不光没有拿下魏州,反被防守魏州的元宝藏打败,部将亡失1000多人。元宝藏就是魏征最早的老领导,此时已经归附了瓦岗李密。无奈之下,他带兵跑到了山东聊城,并打算招纳这一带的贼盗入伙,增强自己的实力。不料,又先后遭到唐军李神通和窦建德所领导的军队打击。
齐州义军首领王薄听说宇文化及携带着无数金银财宝,想借机夺其财富。就假装同意归附,投靠了他。窦建德围城时王薄放窦建德进城,活捉了宇文化及同党。窦建德历数他弑君的种种罪行,杀了他和两个儿子以及其他同党。
当时,突厥人也对宇文化及恨之入骨。窦建德不敢得罪突厥人,便将宇文化及的头颅送到了突厥义成公主那,被悬挂在突厥的王廷中。
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和李渊很有交情,宇文化及弑杀杨广后李渊也称帝。他暗中派人联络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听完使者的话没有任何表态,只是把一只金环交给使者,让他带给李渊。李渊看到宇文士及的金环大喜,他知道宇文士及肯定会来投。随后他和哥哥宇文化及商量想让他投奔李渊,被宇文化及坚决拒绝。宇文士及也知道他这个哥哥的才能不行,继续跟着他是死路一条。于是他听从了封德彝的建议,请求到济北征集军粮。而不久他听到消息宇文化及竟然毒死杨浩,自立为帝,册封自己为蜀王。 后来宇文化及被擒杀后。好多人都劝宇文士及征发山东兵马,去攻打窦建德,为兄报仇。宇文士及没有同意,选择和封德彝主动投奔了长安。后来宇文士及在大唐混的不错,官职做到内史令,这个官职也相当于了宰相。
宇文化及是个标准的蠢人,一手好牌到他手里很快被他打的稀烂。刚开始他得到了十几万骁果军的拥戴,可以说这是最精锐的军队。用好了绝对可以匹敌平常的几十万兵马。还有隋炀帝积存在扬州的大量财富。以此为基础,可以利用军队想回家的心理组织北伐。有好处你别自己独享啊,可以把宫女们都分给主要将领以鼓舞士气,绝对可以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来争夺天下。可他,一年时间落得个身首异处。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8-06 21:15:33 +0800 CST  
@微笑822703 2019-08-18 01:08:42
写的真好啊
-----------------------------
多谢捧场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8-18 18:49:11 +0800 CST  
46、曾经为大唐第四号人物的割据军阀杜伏威

杜伏威肯定算是隋唐时期的一个牛人,他投李渊后曾被李渊封为大唐第四号人物。排位仅在建成、世民之后,地位高于元吉。
杜伏威是山东章丘人,年轻时贫困潦倒,不懂营生之道。因家贫无法生活,干起了偷盗营生。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农村的“二混子”。但有这样一类人就是为乱世而生的,杜伏威就是这样的人。如果和平年代,他一辈子都会是让人看不起的小混混,但生逢乱世他们却能干一番大事业,有一番大作为。比如近代的“傻儿师长”范绍增,“狗肉将军”张宗昌等,以及古代的汉太祖刘邦都是这类人。能干一番大事业的“混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会交朋友,杜伏威也不例外!
杜伏威有个生死之交的铁哥们叫辅公祏。辅公祏看杜伏威经常饿肚子,就偷自己姑姑家的羊送给他。公祏他姑姑知道后非常气愤,于是就到官府告发了他们。郡县紧急追捕他俩,于是杜伏威与辅公祏一起逃跑,为了生活最后干脆聚集一帮人组成了强盗集团占上为王。杜伏威当时才年仅十六岁,这应了一句话,叫“英雄出少年!”
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英雄杜伏威,白手起家创业确也很委实不易! 大业九年他逃窜到长白山地区,收拢了一帮山贼与辅公祏率众起义。长白山(山东省的一个小山)这个地方在隋唐时期非常有名,好多反王都和这个地方结缘。刚开始由于自己太过弱小两人决定带领团伙就近投奔了一股小起义军,这个义军的头领叫左才相,但他们并没有受到杜才相的礼遇,因此就率领部众跑到淮南一带发展。
杜伏威作战十分勇猛,出则居前,入则殿后,处事公道,很有当大哥的范。于是很快就取得了威望和大伙的信任,被推为这只义军的“带头大哥”。杜伏威势力开始形成。他的部队转战来到了江淮一带。江淮是富庶地区,杨广也经常到这里巡视,这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杜伏威也很有政治头脑,他认识到如果不尽快壮大自己就根本无法生存,于是他想尽办法努力寻找机会去兼并、重组别的义军。
在杜伏威不远的义军首领有下邳苗海潮,杜伏威首先动了兼并他的心思。于是他派辅公祏告诉苗海潮:“我们都是为了正义而起兵的,共同的敌人都是朝廷,若各自为战,力量太分散、太单薄,被消灭是早晚的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让力量变得更强大些呢?如果您能做首领,我肯定会恭恭敬敬地追随您;如果您估量着自己不能胜任,那就由我做首领。要不然我们就打一仗来个一决高下也行。”苗海潮自己掂量着实力不如杜伏威,很是害怕,于是率众归附了杜伏威。
而和杜伏威不远处的海陵赵破阵实力要远胜于杜伏威,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比较轻视他。赵破阵也想兼并杜伏威,派人召唤杜伏威要求和他合并。杜伏威安排辅公祏领兵驻扎在赵破阵营外以防不测,自己仅带领了十几个随从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看到杜伏威这么听话就来了,才仅带来十几个随从,丝毫没有对他起疑,非常地高兴。召集所有的头目宴请杜伏威。大家有说有笑开怀畅饮,好多人都喝的醉醺醺的,酒宴到了这个时候,赵破阵的人也都认为杜伏威归附的事这就算成了,也都没有了警惕性。而杜伏威则在席间突然斩杀了赵破阵,这让赵破阵的同伙都吓呆了!谁也没有想到杜伏威竟然敢来到他们的山寨在众目睽睽下杀了他们的寨主,都被他这份胆识所震慑了!所有人当时就表示愿意拥戴他为主。于是杜伏威顺利的兼并了赵破阵的同伙,完成了以小吃大。至此,杜伏威的威名在江淮一带名声鹊起。逐渐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兼并这两股势力后,杜伏威自称将军而没有称王。在这一点上我感觉杜伏威还是有些政治远见的。纵观历史上过早称王的人一般都会死的比较快。杜伏威的军队迅速壮大,在淮南一代纵横无敌,其势力逐渐威胁到了江都,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这里是杨广平定陈国后镇守的地方,也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江都的重要性在全国能排第三,仅次于东都洛阳、京都长安,也许在杨广心目中的地位都超过了长安而排第二位。因此江都肯定会派重兵来镇守。江都留守派校尉宋颢带兵镇压杜伏威,杜伏威假装向北逃跑,把敌军引入芦苇荡中,顺风放火,将其烧死。接着又打下了安宜城。
大业十一年十月,东海李子通率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不简单,也是隋末一家反王,他和杜伏威曾经都是依附左才相的。李子通因为本事有点大,还很得人心,引起左才相的猜疑和嫉度,只得离开长白山。杜才相这个人应该很会相人,他不喜欢李子通、杜伏威的原因也许是看出了二人不是久居人下之人。而杜伏威相人的本事比左才相差多了!杜伏威因和李子通是旧相识,李子通又是落难来投,于是对他没有丝毫疑心。李子通部的加入使自己的势力又增强了,杜伏威很高兴。而杜伏威这次却是看走眼了,李子通是一个不肯屈居人下的人。他妄图吞并杜伏威的地盘,来个鹊巢鸠占。归附不久,李就突然发动了兵变。杜伏威和他的部下们没有料到李子通还有这一招,于是全军大乱,杜伏威本人在兵变中身负重伤。他的养子大将王雄诞背负他奋不顾身出逃,把他藏匿到芦苇丛中才躲过了追杀,捡了一条命。兵变让杜伏威的势力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然而祸不单行!隋军虎牙朗将来整(来护儿的儿子)得知杜伏威兵败,也想趁机把他消灭。兵变造成杜伏威受伤,实力大大受损,士气低落。加上杜伏威无法坐镇指挥,结果大败。而他有个叫西门君仪的部将,有个妻子很是勇武强悍。背着杜伏威夺路而逃,他的义子王雄诞带领敢死队拼命断后,杜伏威这才又捡得一条性命。
两次兵败死里逃生,杜伏威部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军队仅剩数下了包括辅公祏在内的数百人。他已经彻底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从头再来。他的部众四处游击,大力吸收流民扩充势力,仅半年时间就又有了上万人,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又成了江淮一带第三大义军,实力次于淮北左才相,海陵李子通。
大业十二年七月,天下已经乱成一团乱麻了,杨广这个傻瓜脑袋瓜子真是进水了!不好好在东都洛阳呆着主持平叛,却不顾群臣反对,竟然离开洛阳跑到江都巡幸,他喜欢江都,也许是想“死也要死在这个地方”!杜伏威的部队,正好就在江都眼皮底下,朝廷为了保障皇帝巡幸安全,派虎牙郎将公孙上哲率军征讨。在盐城一带公孙上哲军队被杜伏威全歼,江都留守燕王杨倓大为惊恐。又派大将陈陵带八千精锐军队前去征讨。毕竟陈陵领的是精兵,是正规军,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杜伏威虽然军队数量上占优,仍然是连连失利。但陈陵想剿灭杜伏威也不容易,双方战事陷入僵局。十二月,杨广到达了江都,带来了护驾军队就有最精锐的骁果十多万人。按理说此时隋军想灭了杜伏威就像捏死一只蚂蚁那么简单。而杨广的到来却恰恰是给了杜伏威活下去的机会!你想啊,杨广带来这么多人来江都,吃喝拉撒得多少物质啊?而这都得从附近的百姓中去征收。而此时也正是荒年,老百姓本来就活不下去了,又被官府敲骨吸髓的压榨,于是没有生路的百姓纷纷投奔了杜伏威,于是杜伏威的实力迅速大增!
大量难民的加入让杜伏威与陈陵强弱之势发生了根本逆转,杜伏威由战略防守变成战略反攻,敢于向陈陵主动发起挑战了。陈陵知道对杜伏威毫无胜算,于是坚守不出。而杜伏威派人天天骂阵,并派使者给陈送了一套女人衣裳,并称呼陈陵为“陈姥”。陈陵终于被激怒了。他率领全军出战向杜伏威发起猛攻。战事十分激烈,杜伏威被隋将暗箭射中,杜大怒吼道:“不杀汝,矢不拔!”,竟直冲了过去,亲手将那个吓呆了的射手斩于马下,接着又连续杀了几十人,看到主帅这么勇猛,杜军士气大振,而隋军士气则大挫,结果陈陵被打了个全军覆没,单骑逃回了江都。接着杜伏威又趁势拿下了高邮、历阳等重镇。
杜伏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他知道精锐部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也组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他挑选最精锐的将士组成了一只军队,称为 “上募”,共五千人。平时作为自己的亲兵卫队,战时作为先锋。他平时对这只部队非常地宠爱,这只部队成了他破敌致胜的神兵利器。每次战后检查每人身上的伤痕,若伤在背后,立即处斩,因为那表示你曾转身后退。战胜所得财宝,杜伏威全部赏给有功的部下。若战死,其财产甚至妻妾都殉葬。于是杜伏威深得军心,部下都愿意为他拼尽死力。杜伏威为了确立自己的绝对核心地位,广收年轻有为的将领为义子,他的义子多达三十多人,最为有名的义子为阚棱和王雄诞。杜军在江淮地区逐渐所向无敌,这也引得各路小起义军争相归附,隋的郡县也纷纷主动投降。
杜伏威的势力和地盘迅速增长,也引来一些文人来投靠。这些人懂得政治体制的建设。杜伏威用这些人开始建立正规的管理体制,放弃了以前流寇式战术,按正规管理体制来经营自己的地盘。他和朱元璋类似,因是最底层的穷苦出身,特别同情底层的贫民百姓,农业税定的很低。他特别痛恨贪官污吏。杜伏威下令但凡是贪官污吏的,不论情节轻重一律处死,虽然这个制度不太合理,但却赢得了深受大隋朝廷迫害的贫民百姓的极力支持。
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发动了兵变,弑杀了杨广。他派人联络杜伏威,任命他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拒绝而不接受。而是选择了向在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称臣,被封为楚王,领东道兵马大总管。
次年九月,李子通想先下手为强夺取江都。镇守江都的陈棱兵马不多,惊恐之中干了个错事,他同时向杜伏威、沈法兴两个反王求救。二人谁也不愿意坐视李子通占领江都,于是都派出了援军。杜伏威出于对李子通的仇恨亲自领兵,更是想借机灭了李子通。沈法兴则派出自己的儿子沈纶领兵。其实陈陵找一路援军就可以了,现在来了两路,谁也不想先动手,都想做鹬蚌相争中的渔翁。李子通是个精明人,他看破了这个局。他利用杜、沈互相猜疑的弱点,派出一股小部队化装成沈部偷袭杜伏威,杜伏威果然上当,立即对沈纶发起了猛攻。两路援军打成一团。而李子通则趁机攻打陈陵,陈陵兵弱将寡不敌,于是弃城而逃投奔杜伏威。李子通则趁机夺取了江都,又以得胜之师将沈纶击败。杜伏威又一次遭到李子通的暗算,气得他七窍生烟。本来在杜、沈、李三股势力中他最强,结果便宜让李子通得到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认倒霉,也只好愤而收兵。
李子通得到江都后称帝,国号吴。 而此时李渊也灭了关西的割据势力薛举、李轨,积累了一些实力。他积极联络各地割据势力,想招降他们。李渊派出使者向杜伏威招降,杜伏威居然很痛快的同意了。他被封为淮南道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被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大总管,都统江淮以南诸军事,改封吴王,赐姓李。当时李唐的势力也还很弱小,比杜伏威也强不哪去,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况且当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呢。在这样的条件下杜伏威为什么甘愿归附不得而知。也许是杜伏威真的看出了李渊有真龙天子的命,也许只是答应名义上的归附,双方在敌后有个互相策应。当然了,虽说是降唐了,但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还干涉不了杜伏威的事务,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
武德三年,天下争霸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朗化。李渊、王世充、窦建德三强鼎立之势已基本形成,三巨头之间摩擦不断随时有决战火拼之势。中小势力为求生存也加剧了彼此的兼并,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增加自保的能力或获得更大的归降筹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子通全力攻打沈法兴,渡江迅速攻克了沈的重镇京口,杀了沈的大将蒋元超。沈法兴不敌,放弃丹阳、毗陵,逃回了家乡吴郡。而这次杜伏威想趁李、沈鹬蚌相争获渔翁之利。他派辅公祏为主将,两个养子阚棱、王雄诞为副将,领数千精锐进攻李刚刚夺取的丹阳。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沈法兴败得太快,李子通实力基本没有怎么受损。李亲率主力数万迎战,军容极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迎战。辅公祏寡不敌众,眼看要落败之时,情急之下采用了杜伏威的那套手段,以千人持长刀为前锋,又以千人紧随其后,自己领其余兵力殿后督战。宣布军令:“有进无退,前军后退,后军杀之”。他的人数不多,但也都是精兵,在严酷军法下,个个奋勇向前。李子通的军队被这种玩命打法震慑了,主动败退。而辅公祏则兴奋之余忘记了自己兵力远少于对方,下令乘胜追击,结果被逼急了的李子通军也玩命了,辅公祏从追击者沦为逃跑者。李子通反败为胜很是高兴。他知道被他打残了的辅公祏兵力并远不如自己,对方又吃了败仗,不可能前来偷营,因而扎营不设防备。王雄诞力劝辅公佑对李子通夜袭,辅因为自己兵力很少,又新吃了败仗不同意出击,坚决反对。王雄诞于是干脆擅自领了自己的几百人自行出击。王雄诞在李子通营中大肆纵火,黑夜中李子通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军心大乱,几万军队竟然被几百人的军队打的大败溃散。打仗就是要讲究个出其不意,王雄诞这个人还是极具军事天分的。这一仗竟然成了杜伏威与李子通争夺江淮霸业的决战,杜伏威先胜后败再全胜,最终辅公祏戏剧性地击破十倍于己的李子通主力。
李子通落败后,杜伏威先是把自己的根据地迁往丹阳(南京)。李子通看江都(扬州)也守不住了,就主动撤往京口(镇江),而后又逃到太湖。这样安徽、江苏一带尽为杜伏威所有。唐朝徙封杜伏威为吴王,赐姓李氏,加授东南道行台尚书令。
李子通也是个人物,他在太湖一带收拾余部,招收流民百姓,很快又聚集了二万余人。但他的实力已经远远不是杜伏威的对手了,其地盘也已归杜所有,他的实力不敢和杜伏威斗,因此只好向沈法兴再次下手。李子通突袭沈法兴的老巢吴郡,沈部上次被李子通打残了,元气还没恢复过来,李子通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突然对沈下手。结果打的沈仅带着几百人逃了出来。本来打算投奔同乡闻人遂安(闻人是复姓)呢,不料军队又和闻人所部起了意外冲突,沈法兴落水淹死了,他的军队也彻底被抹去。
灭了沈法兴后李子通的势力又有所恢复,杜伏威吃过此人的大亏,害怕李子通实力恢复再成祸患,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主动攻打李子通。领兵主将就是杜伏威的干儿子王雄诞。王雄诞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两军对垒之时,他看出了李故意造强大的声势,而其实内心很心虚。于是他派人多造些旗鼓和火炬。由于李子通上次被夜袭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特别害怕王雄诞偷袭。半夜王雄诞突然万鼔齐擂,万炬齐明。延绵数十里。李子通一看大吃一惊,本来此人还是颇有谋略的,打仗也很有自己的一套。但上次留下的心理阴影让他草木皆兵。他也不管真假了,下令自行烧了营帐,全军连夜撤退。而王雄诞趁李子通退兵逮到了机会,追击李子通到杭州城下,李部军心彻底崩溃,李子通走投无路投降。杜伏威这个人对他还是挺仁慈的,没有借机杀了他报仇,而是把他交给李渊发落,李渊把他软禁在长安。
消灭了李子通,杜伏威的声威震慑江淮。其他一些小的割据势力如汪华、闻人遂安等纷纷向他投降,杜伏威尽有淮南江东之地。而李渊也此时平了王世充、窦建德,可以说李家天下大局已定。
问题是杜伏威名义上归附了李唐,但还是自己统管淮南和江东这块地盘,他实际上还是一股割据势力。对于李唐来说,杜伏威若继续这样做,肯定是不合适的。李世民率部平定刘黑闼和徐元朗后,借机陈兵杜伏威的境内耀武扬威。杜伏威自然能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天下归李唐大局已定,他只能选择彻底归附了。为了打消李唐的疑虑,于是决定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李渊收到上书后自然很高兴,当即宣杜伏威入朝觐见,杜把军权交给了义子王雄诞,行政权交给了辅公祏,自己仅带了少数亲信到长安朝见李渊。
杜伏威这个人很识相,来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为了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之下,是大唐第四号人物。李渊这样做看起来是很够意思吧?其实,没有这么简单!李渊要统一天下,不能让你杜伏威割据江东,给你个很高的虚职,让你交出淮南和江东的实际控制权。不光杜伏威得交,连辅公祏等主要将领都得交。只有这样李渊才能放心。
在这长安里被软禁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吴国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也羁于长安,他料想杜伏威不在江淮,军队没了首领局势一定不稳,正好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到这时了这厮竟然还有皇帝梦,还想着再害杜伏威一把。就算你能取得江淮地区,你有没有考虑过你能打得过李唐吗?不可否认,李子通此人有点小本事,他待下属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在江淮一带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他审时度势的能力太差了!有点不自量、不思量。他逃到蓝田关时被守关士兵发现了,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当然不会再留情面,下令立即把他杀了。
李子通的判断能力果然是一流的,没有杜伏威江淮军很快就出了问题。江淮军可以说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共同创立的,二人自幼为友,号称刎颈之交,长大后又一起打天下,辅年长为兄,江淮军称辅公祏为“辅伯”,虽然名义上对外杜是头领,但对内他俩地位相当。问题是天上只能有一个太阳,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会影响了他的权威,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管理政务,担任仆射(相当于宰相)。辅公祏对此不满,两个人的友谊小船开始有了裂缝。他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修仙,主动退出了权力之争。平时也很少过问政务。而杜伏威临去长安时,而将军务大权交给了自己的最为信赖的心腹义子王雄诞,他也不放心辅公祏,同时也秘令王监视辅的一举一动。
辅公祏权利被边缘化后,很不甘心,但也很无奈。他在军中的威望仅比杜伏威稍低。杜不在,按威望来说,没有人可和他比。打天下这事两个人可以一起打,但坐天下这事是不能两个人一起坐的!杜伏威走了,辅公祏的机会就来了。杜伏威刚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杜伏威不在,除王雄诞外没有人敢不听他的号令。王是杜伏威的义子,绝对忠于杜伏威,杜又把军权交给了他,不从他手里夺下兵权兵变就不可能成功。辅于是让人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过于擅权有贰心。王雄诞这个人打仗还是很有谋略的,但政治斗争就不行了。收信后王很是伤心委屈,干脆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以表自己忠心耿耿绝无贰心。这正是辅公祏想要的!他顺势接管了江淮军,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令辅公祏起兵造反。辅公祏在江淮军中杜伏威不在他有绝对权威。没有人怀疑他会造假,也没有人敢怀疑,即使有个别人怀疑,也没有人敢从他手里要过来密令看一下。兵变进行的非常顺利,他完全掌控江淮军后,辅公祏立即称帝,国号为宋,任命左游仙为兵部尚书。看来辅公祏和宇文化及一样,也来了个“何不一日为帝乎?”
辅公祏称帝后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他归顺,王此时才明白上当受骗,但已经大势已去了。王坚决不归顺,被辅杀害。因为王拒不跟从辅反唐,李渊和李世民感念他是忠义之士,封了王的儿子为郡公,王的儿子后来还做到了安西大都护。
自己的部队造反了,在长安城的杜伏威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历史没有记载李渊是否为难他,但他的利用价值已经没了!还坐在大唐第四把交椅的位置,虽然李渊还没有把椅子收回,但他坐的能安心吗?天天担惊受怕那是必然的!武德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这距杜伏威来长安大概一年半时间。《新唐书》说他是好服长生之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这种说法应该不对,现在我们知道云母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除了无法消化吸收外是无毒性的,别当饭吃是吃不死人的。杜伏威死于中毒应该没有太大疑问,但到底他怎么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后,李渊命他们和李勣、阚陵对辅公祏发起总攻。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他和王雄诞两个人是杜伏威三十个义子中最为倚重的两个。他陪同杜伏威一起到了长安,辅公祏发动兵变,杜伏威得作为人质留在长安不能亲自平叛,那只有让阚陵代他去了。阚陵在江淮军中的地位很高、威望很高、武功也很高,一次两军对垒,阚棱摘掉头盔冲江淮军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顿时江淮军军心大乱,好多人是他的部下,就此投降,不愿投降的也害怕他的勇猛,不敢和他交战而溃逃。
辅公祏竟敢反唐他是不自量力,失败是必然的!兵败投降后被处以死刑。也许是辅公祏在黄泉路上还想拉上他曾经的好朋友杜伏威。他向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的真正主谋,并拿出他那个假造的密令为证,还说阚陵也是谋反中人。这些说辞都经不起推敲,既然是杜伏威是主谋那为什们你辅公祏却自己称帝了呢?阚棱是同谋那他为什么不在平叛中帮你而是和你死磕呢?而在辅公祏指正杜伏威、阚棱之前李孝恭就没收了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阚陵已经是唐朝大将了,和他一起平定了辅公祏,还当成反贼处理。阚棱当然不服气!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则趁机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了。而阚陵原本以为平叛立下大功还等着领赏呢!李孝恭汇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等人谋反人证、物证具在。李渊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就罢了杜伏威的官职和爵位,并籍没了其家眷。对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李孝恭是有政治头脑的,杜伏威没有利用价值了,还占据高位,他得替李渊把此人整死。阚棱虽立有大功,但他是杜伏威的死党、干儿子,他也必须死。至于辅公祉他敢于反唐的原因我想除了他有自己的私心外,他也猜到了,投唐不会有啥好结果的。因为李唐对他这一类人的一贯做法是“过河拆桥”。
直到李世民即位后,才给杜伏威和阚陵平反恢复名誉,以国公之礼下葬杜伏威。李世民当然知道他们是冤枉的。为他俩平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证明他爹昏庸,为了抹黑一下他老爹,他平反杜伏威的同时,也平反了刘文静等人,这都是他老爹办下的冤案、错案。他是在彰显自己的英明为自己的政变污点洗白。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8-25 09:29:52 +0800 CST  
47、运筹帷幄的幕后英雄房玄龄
有一句话叫“英雄都是幕僚塑造出来的”,房玄龄就是把李世民塑造成为英雄的众多幕僚中最为关键的一员。李世民评价房玄龄的功绩是: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也就是说他的主要功绩就是在国家大事上出谋划策。这一类人的功绩不像武将一样容易让人看的到。他们是站在李世民身后的英雄。李世民这个人绝对算的上是千古一帝,他的成功是因为他有一个优秀的谋士团队。出主意有“房谋杜断”,李世民的个人行为及决策有“镜子”魏征,团队管理还有长孙无忌这个优秀的副官。这些都是顶尖级的优秀人才,可以说李世民只要用好这几个人,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国家自然就会运作的非常好!隋唐时期,猛人云集,但只要是李世民领兵亲自出马,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他灭掉了当时最牛的几个割据军阀王世充、窦建德、薛仁杲、刘武周、刘黑闼等人,这些战绩连李靖都比不了!这是李世民个人的能耐吗?当然不是!他能用兵如神是因为他有一个超级强大的谋士班子。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房玄龄就是这个团队的最为重要的骨干之一。
房玄龄也是出生在官宦之家。曾祖房翼,曾任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祖父房熊,任释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著名学者。
房玄龄颇有其父遗风,少聪慧,擅诗文,通经史,工草隶。虽然他曾祖也曾是武将,但他和他爹都是以文才见长。他十八岁时举进士。当时吏部侍郎高孝基曾对人说:“我这辈子阅人无数,但我见过的所有人中没有人能比得上房玄龄的,为了国家也应当重视他。”
但后来汉王杨谅造反时房玄龄受到了牵连,被罢了官职。实值炀帝暴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房玄龄也是忧国忧民,但无所适从。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当时在上郡的房玄龄,看到李渊父子的军队军纪严明,实力不俗,很重用人才,深得民心。于是他就打算离开上郡去投奔李渊父子。走到半道碰巧在渭阳城中遇到了老熟人温彦博,当得知他就在李渊的帐下为官时非常高兴。把自己的想法一说,温彦博当即承诺自己愿做推举人。三日后李世民约见房玄龄,两个人做了一番长谈。
长谈后让李世民深深地感到他面前这个人是一个旷世奇才!他认为房玄龄这个人文韬武略,风华绝代!房玄龄也被李世民的气度和礼贤下士的品德所倾服。两个人纵论天下大事,往往非常能够想到一块儿去,顿时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房玄龄就被封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也就是相当于李世民的文书或秘书类的职务。房玄龄时年已经三十八岁了。
李渊称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任秦王府记室,秦王征战他也是每每跟随,替秦王出谋划策。房玄龄特别注意为李世民挖掘各类人才。他感念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为秦王鞠躬尽瘁。竭尽心力的去筹谋军国大事。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后,他对金银珠宝不感兴趣。他最关心的是各类人才!秦王府人才济济,可以说房玄龄功莫大焉!对于敌方被俘人员,不管对方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是人才房玄龄都倾心结纳,说服他们共同为李世民效力。比如击破王世充后,他认为原瓦岗出身的张亮“倜傥而有智谋”,推荐给李世民后,李世民感觉非常满意,于是任命张亮为秦王府车骑将军,被李世民当做自己的心腹来用。另外还有才思敏捷的薛收,此人有类似于“王陵、周勃的忠节;有可倚大事”的李大亮;就连“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都是房玄龄挖掘出来的人才!
房玄龄出色的工作让李世民非常的满意,他曾说他得到房玄龄就像当年的光武帝刘秀得到邓禹一样,是他非常重要的膀臂。唐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非常的满意,因为李世民递给李渊的各类文书都是房玄龄起草,文中事理都讲得非常明白,这样他和儿子交流,就算是在千里之外,也就像当面说话一样。李渊曾对人说:“房玄龄为人机灵敏捷,非常懂得军国机宜,是个可堪大任的人!”
在李世民同时灭掉窦建德和王世充两个最重要的敌人后,举世震惊!本来是唐(李渊)、夏(窦建德)、郑(王世充)三足鼎立之势,而李世民一次出征就能同时灭了另外“两足”,这让李世民在大唐军中登上了神坛!这次征战可以说让李家天下已成定局。这个功劳使李渊除了封他为太子以外已经赏无可赏。但是太子被称为“国本”,是不可以随便更换的!况且太子李建成也没有啥过错。李渊就给李世民编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职位,“天策上将”!这个职位权力再大他也只是个三把手。还是要屈居太子建成之下。太子建成也不是平庸之辈,虽没有大的军功,但在内政方面做得工作李渊也非常满意。也不好把太子之位给废了!李渊在这个事上想不到好的处理办法。太子建成和秦王世民的矛盾逐渐加深,以至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更可怕的是他们背后都有强大的势力集团。一旦两大集团火拼那大唐江山就会完了。于是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和大王之间已经产生了嫌隙,双方一旦发生了冲突,后果不仅关系到秦王府的安危,整个国家的存亡都是个问题。我们不如劝大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国家。国家在存亡之际,此时断不可以犹豫啊。”长孙无忌说:“我也是这个意思,但我不敢说啊。”房玄龄提到“行周公事已安国家”这个典故提的很好。周公也曾为了国家的安定杀了他的两个兄弟蔡叔和管叔,这事不但没有被后世人诋毁,还被后世人称颂。周公被儒家称为“元圣”,应该说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这个典故给李世民杀兄弟夺位提供了法理依据。为了国家大局既然圣人周公旦有杀兄弟的先例,那他李世民也可以学习圣人照做!
长孙无忌听了房玄龄的建议后非常高兴,就到秦王府中把房玄龄的意思告诉了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又把房玄龄叫到府里面谈,房玄龄对秦王说:“按您的功劳和声望您都应该继承大统,现在事情已经很危急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请您尽快下定决心吧。”李世民还是没有能最终下决心。但是太子那边也在行动,他也有一个高人替他谋划。这个人就是魏征。魏征感觉到房、杜二人太厉害了,要想对付李世民,必须把这两个人调离。在魏征的建议下,太子建成奏请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调离了李世民身边,责令他们不得再为秦王出谋划策。李世民也感觉危险与自己越来越近,于是便密令让长孙无忌把房玄龄、杜如晦给叫来。二人为了试探李世民是否真的下定决心。故意推辞说:“因皇上有旨不让继续为秦王做事,不敢抗旨,所以不敢前去。”李世民听了非常生气,把随身佩剑交给无忌,并告诉无忌:“如果他们不来,就取了他们的人头。”房玄龄看到秦王确实是心意已决,于是化装成道人和杜如晦来到秦王府,向李世民谢罪。
他成功替李世民谋划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称帝后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李世民论功行赏,在整个争嫡夺位的过程中,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被评为一等功。房玄龄因功进爵为邢国公。
作为谋臣都是幕后英雄,功劳都是由主上李世民代为体现出来。李世民的英明神武自然有房玄龄的功劳,这些人的作用和贡献李世民心知肚明,但外人就不一定知道了。对于这些尤其是武将们一般都不能理解。比如一次李世民大宴群臣,房玄龄坐在了尉迟敬德的上首,敬德很不满意,质问房玄龄有什么资格和功劳坐在他上首?房玄龄虽然立马很谦逊的拉尉迟敬德做上首,尉迟敬德还是不依不饶,一定要他说出个理由。为这事敬德还差点一拳把劝架的李道宗眼睛打瞎。而宗室将领李世民的堂叔淮南王李神通也不服气,曾对李世民说道:“义兵初起之时,臣在外地第一个率兵相应。而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吏的功劳都能在臣之上,臣心不服。”李世民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诛连杀掉,而且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行赏,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亲,朕对您确实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滥。”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
房玄龄追随李世民平定天下,虽无鞍马之功,也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知道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是吏治,他和李世民都认为吏治问题是国家能否实现大治的根本。国家吏治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在选举官吏的问题上,李世民主张“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房玄龄则忠实地贯彻了他这一思想,大力精兵简政,裁掉多余的机构和冗余人员。
房玄龄精减官吏的一系列政策一经推出,很快为经历战乱洗礼的初唐带来一片生机。裁减冗官滥职,大幅提高朝廷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省了朝廷的财政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新朝的建立,当然不能照搬前朝的典制政令,要建立新的典制政令。房玄龄和共掌朝政的杜如晦在贞观初年,对大唐法令、礼乐、制度等方面的东西,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这些作为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修定律令方面,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人废除了隋朝的一些苛刑酷法,增添了一些宽厚平和的条款。房玄龄主持下修改的律令,成为后世最重要的律令范本,后世在此基础上都没有太多变动。
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被改封为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左丞相),太宗让他监修国史。房玄龄这个人和魏征性格不同,他不像魏征一样经常向太宗皇帝进谏。但他善于做好自己分内的每一件事。他性情温和,待人谦恭有礼。对皇上尽心竭诚,鞠躬尽瘁。他为了朝政早起晚睡,呕心沥血。他这个人本身就精于行政管理,再加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人惟贤、不分卑贱。在他的管理下唐初政治清平,百姓安居乐业,为时人所称颂,被后世人们尊为良相的楷模。
贞观九年他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他任宰相十五年。女嫁李世民的儿子成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成为驸马。虽然位极人臣,但他仍然谦卑待人,不敢有丝毫傲骄和奢侈之心。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要亲征辽东高勾骊(高句丽),让他最信任的人房玄龄留守京城,为他的征战保证“不绝粮道”。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病重,当时李世民身体也不好不能亲自看望。闻讯后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对流泪,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医在宫内为房玄龄疗治,每日享用御膳。病有好转,太宗喜形于色;病情加重,太宗愁容顿现。而垂暮之年的李世民还是壮心未已。还想再次征讨高句丽。房玄龄在对诸子说:“现天下清平,皇上东征不止,这是国患啊。主上含怒意决,臣下没有人敢犯颜直谏。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在病中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取消东征。太宗大为感动,对房玄龄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自到其病床前和他握手诀别。当他的面授次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长子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他在活着时能看到两个儿子的显贵。生前能受到如此的恩宠,房玄龄自当会含笑九泉。他病逝时享年七十岁。太宗为此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作为名相楷模,后世对他的美誉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太宗皇帝也对他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曾赞誉房玄龄:
“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
“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自任总庶尹,职重朝端,心力尽於翼亮,劬劳积於岁序,而志在冲退,有怀止足。固陈衰疴,屡上表疏。然则燮揆礼阁,职务实繁;论道槐廷,望实攸属。”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9-03 18:14:39 +0800 CST  
@朝阳天下2015 2018-12-12 08:42:43
写的不错,已关注收藏
-----------------------------
多谢!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9-03 21:44:00 +0800 CST  

楼主:江畔芦笛

字数:286433

发表时间:2018-12-09 04:15: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7 07:56:09 +0800 CST

评论数:24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