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隋唐英雄们

@辉月下的精神病人 2019-09-07 10:30:55
楼主写得不错,请坚持下去!
-----------------------------
多谢你的一直陪伴,这段时间事多,很难抽出空来写。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9-07 21:21:30 +0800 CST  
@瀑布579 2019-09-07 01:46:27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
说的很有哲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9-07 21:22:03 +0800 CST  
48、李世民的“开挂”杜如晦

杜如晦能名列凌烟阁功臣榜第三名,自然能说明他这个人的本领真的是非同凡响!他不是元谋功臣,比房玄龄追随李世民还晚,是在房玄龄的极力推荐下才得到李世民重用的。而他的排名竟然高于第四名魏征,高于第五名房玄龄。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发小、大舅哥、最好的朋友、元谋功臣这个不多做解释。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叔,作为主帅为大唐打下半壁江山。而杜如晦能和这些人并列,在凌烟阁功臣榜排名高居第三,可见此人的实力和能耐真的是非同凡响!若要问他到底为李世民做过哪些具体的事,因此而获得如此高的排名,这个在历史史料中还真找不到具体的实例。他和房玄龄并称为李世民的“房谋杜断”,他也是站在李世民背后的幕后英雄。毫无疑问,李世民的好多英明决断,而实际上都是出自于他杜如晦的决策。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一起辅佐李世民成为一代圣主被后世传为佳话。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也就是说,房玄龄主要是个替李世民出主意的人,杜如晦主要是个替李世民拿主意的人。有了二人,李世民可就轻松了。一个替他谋划,一个替他决断,他自己不用很费心费力也能治理好天下。对于一个首脑人物来说,善断远比多谋要更为重要,这也是李世民更为喜欢杜如晦的原因。因为要做好一件事,好多谋士提出了N多方案,都各自有自己的道理和一些缺陷,到底哪个方案是最优的,每次都能做出很准确地判断并非易事。也就是说要在一群高人的主意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得有很高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行。若问杜如晦对于李世民来说多么的重要,我这样来打个比喻吧,爱玩电脑游戏的人都知道“开挂”这个词,网络上形容某个人很神奇时,往往称此人为“开挂了”。若拿此来作比喻,那么杜如晦的大脑就是李世民大脑的一个“开挂”包!李世民的一些神奇,是因为他有了杜如晦这个“开挂”!杜如晦的大脑就是李世民大脑的扩展和延伸,杜如晦的作用如此之大,你说,李世民能不喜欢他这个人吗?
杜如晦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杜果为隋朝工部尚书,封义兴公。父亲杜咤是隋朝昌州的长史。 杜如晦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在少年时期尤其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杜如晦曾在隋时被征为预备官员,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的学识、水平非常地看重。曾对他说:“你处事有极强的应变能力,是一个栋梁之才,在这方面希望你能继续保持。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历练一下,但就是俸禄少点。”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由于隋末政治混乱,赴任不久,杜如晦便辞官不干了。
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挥军杀入了长安。长安平定后,李世民这个人也是广纳人才。他听说了杜如晦的贤名,就把杜如晦召入秦王府任为参军,这是个职位不大的小官。而后杜如晦又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由于秦王府的人才太多,此时的杜如晦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太子李建成见李世民在蓄积自己的力量,秦王府人才济济,很担心对自己太子地位的威胁。为了分化、削弱李世民的实力,他向高祖李渊建议把秦王府的许多官员都调到外地任职。命令下达之后,自己的许多部下被调离,这让李世民也对此非常的忧虑不安。时任秦王府记室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不用担心,府中幕僚大部分被迁往外地,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他们都只是寻常人而已。您只要能留住杜如晦一人就行了!杜如晦天性聪慧,善于洞察事理,此人是真正的王佐之才,您若想要经略四方,只有此人才能帮上您的大忙啊。”李世民对房玄龄很是信任,于是赶紧向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由此可见,房玄龄算是杜如晦的伯乐。
杜如晦在房玄龄的极力推崇下,入了李世民的法眼。并越来越受到李世民的看重。有了杜如晦的李世民也从此开启了他的“开挂”人生!武德元年,李渊建立唐朝政权后,陇西薛举进犯唐的属地泾州。李渊派世民率军前往讨伐,世民因生病由刘文静代理掌管军权,导致唐军大败。薛举突然病死后,李世民再次率军讨伐其子薛仁杲,他感觉杜如晦这个人很能明辨事理,遇事很善于随机应变。因此让他随军参赞军务。这次出征李世民很快打得薛仁杲兵败投降。 当然了,这次仗打得很漂亮,和杜如晦这个“开挂”参与军事决策有很大关系!
武德二年,刘武周与宋金刚对山西等地发起进攻。其实这两个人也是很有军事才能的。他们很快攻取了李渊的龙兴之地太原,进而几乎占领了整个山西的地盘。把大唐的左仆射裴寂打得几近全军覆没。这两人让新建的李唐政权陷入了极大的恐慌和危机。李渊派李世民前往讨伐,杜如晦再次随军参谋军务。李世民一出马,战事立马逆转。此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刘武周、宋金刚竟然远远不是对手,很快变成了节节败退的局势。于是李世民很快平灭了他们,不仅收复了被他们侵占的全部失地,还夺得了刘武周固有的地盘,并收服了刘武周的名将尉迟恭。此战,李世民用兵如神,这也和杜如晦这个“开关”有莫大的关系。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去攻打洛阳王世充。本来李唐、郑王、夏窦三足鼎立。李世民的军队相比王世充略微占有优势,但王世充有主场之利。可以说双方应该实力相当。而窦建德害怕唇亡齿寒,突然尽率主力和王世充联合,这在实力对比上,李世民处于明显劣势。但有杜如晦随军,他能对局势的判断洞若观火。在他的参与决策下,唐军每一阵能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有了杜如晦的李世民真的是如虎添翼,他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唐军以少胜多,威震华夏。竟然一仗灭了三足鼎立的另两足,一战奠定了李唐天下。
李世民巨大的战功和威望到了让李渊和太子建成都很担心的地步。功高震主,对于父子来说同样适用。尤其是军队的各级将领,绝大部分成为了李世民的铁杆粉丝。在对军队的控制权这方面,李世民有架空李渊的势头。这让皇帝李渊、太子建成、赵王元吉都深感不安。尤其是太子建成,李世民的军功、威望、权势对他的太子之位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不能无动于衷,他不得不为自己图谋。《旧唐书》提到,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曾暗中与李渊的嫔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让她们给李渊吹枕头风为自己美言,这两人也把自己的后半生命运押宝给了太子建成。于是处处在李渊面前为建成美言,不断找茬诋毁世民。比如李世民曾因战功封给淮安王李神通土地数十倾,而张婕妤的父亲也私下里找李渊也想要那片土地,李渊不知内情就答应了他。但李神通以这块地世民已经先赐给了自己为由拒绝出让。张婕妤却向李渊说是李世民仗势欺人,让李神通夺走了他爹的土地。杜如晦是李世民的亲信,他骑马经过尹德妃父亲尹阿鼠的府邸时,尹阿鼠借机找茬让家童出来将杜如晦强行拉下马来殴打一顿。并且大骂道:“你算什么东西,敢过我家门前而不下马!”之后尹阿鼠却让尹德妃告诉李渊是李世民让杜如晦欺负他的。对于这些事,尽管李世民多番解释,李渊却都不信他。
武德四年,李世民建立文学馆,任命杜如晦为从事中郎,十八学士之首。可见杜如晦也很有文学才能。李世民和文学馆的人很亲密,常常到文学馆和杜如晦等人经常交谈到很晚才回去。 这也引起了太子建成的猜疑和不安。他对齐王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于是李建成进言李渊,将房玄龄与杜如晦逐出京师。
太子建成和秦王逐渐形成了水火不容之势。在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了政变夺嫡的决心。干这样的大事,风险极大。必须要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参与谋划他才能放心。于是他派长孙无忌持佩剑秘密将二人召回。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经过房、杜二人精心谋划后,李世民终于下定了决心,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诛杀。事成之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世民称帝,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杜如晦能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这是李世民对杜如晦军事能力的认可。次年,李世民又命杜如晦兼任吏部尚书,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这是李世民对杜如晦管理才能的认可。对于这些职务杜如晦在任内干的都非常的出色和称职。
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出任尚书仆射,这个职位就是宰相了。但他依旧还主管吏部主持官员的选拔工作,他与房玄龄一起共辅朝政。两个人本来私人关系就很不错,两个盖世英才联手主政,自然是把朝廷大事处理的非常好。也因此二人在当时和后世都获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们都成为了后世良相的楷模。
贞观四年,杜如晦积劳成疾,向李世民请求辞官,获得了李世民的批准。杜如晦人虽不在职,但李世民仍然按在职给他继续发俸禄。杜如晦在病休期间李世民对他的关怀可谓是无微不至,多次派遣使者慰问和派名医医治。被派遣到杜家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这些人在路上前后相望。但杜如晦还是最终没有熬过命而不治身亡。病故时年仅四十六岁。为此李世民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
杜如晦的死,让李世民非常悲伤。他下诏给著作郎虞世南说:“我和杜如晦之间情义深重你是知道的,现在杜如晦不幸病逝了,要追念他以前的功劳,我非常伤心,希望你能体会到我的意思,为杜如晦去制作碑文。”这话的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让虞世南好好编撰碑文,来铭记杜如晦的功德。
后来李世民曾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又想到了杜如晦,不禁伤心的哭了。对房玄龄说:“以前都是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现在只剩你一个人了。我听说鬼神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去放到杜如晦的灵堂去吧。”都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由此来看,李世民也爱哭。他为了杜如晦多次当众痛哭。也由此可见,杜如晦对于李世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李世民十分想念杜如晦,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会经常梦到他。每到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都会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给家里的赏赐还和杜如晦活着时一样。
贞观七年,李世民下诏在杜如晦等人的墓前祭少牢。 祭奠天子用太牢,祭奠诸侯用少牢。这个祭祀有点破格了。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
后世对杜如晦的评价极高,对他的评语多的也不胜枚举。提到他时,多和房玄龄并称为“房杜”。司马光评价:“唐代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皮日休有诗赞道: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9-12 23:58:38 +0800 CST  
49、涉猎古今,心术明达的勋臣高士廉

高士廉在二十四功臣榜中排名第六,这里当然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高士廉本身文才武略的水平确实也够高,并且品德很优秀,他属于是领导们都喜欢的德才兼备型人才。他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并且对他俩有养育之恩。此人识人眼光独到,在李世民少年时他就感觉这个少年不同凡响,于是就决定把自己的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在世民和建成争嫡过程中他也是玄武门之变的积极推动者。他在唐初屡任高管乃至出任宰相、太傅之位。
高士廉,字士廉,本名为高俭,他也是以字传世。属于今河北景县人。他是北齐宗室之后,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文德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从小博览群书,很有才学。史载他“少有器量,涉猎经史,事母至孝”。他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是忘年之交,他因才学得到了时人的赞许。但他也曾自认为自己是前朝北齐宗室,怕因广交名流受到朝廷猜忌,于是曾有一段时间闭门谢客在终南山隐居。
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开始出山做官,曾出任隋治礼郎。隋大业五年,高士廉的妹夫长孙晟病逝,他便将妹妹高氏接回家中居住,并非常厚待外甥长孙无忌、甥女长孙氏。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是长孙晟的续弦妻子高氏所生,他前妻是谁史书没有记载。长孙无忌是长孙晟的四儿子。长孙晟的大儿子战死后,朝廷追封的爵位因他没有后人,让长孙晟的二儿子继承。最不成器的是他三儿子长孙安世(长孙无宪),嗜酒如命且为人凶恶霸道。长孙晟最喜欢的是四儿子长孙无忌,他把自己的爵位让四儿子长孙无忌继承,引起长孙无宪的不满。长孙晟死后,长孙无宪把长孙无忌兄妹和他后妈高氏赶出家门。高士廉这个人品性很高,于是他收留了妹妹、外甥和外甥女。高士廉的品性对外甥女很有影响,长孙皇后能成为后世推崇的第一贤后,我认为和高士廉的教养有关。李世民称帝后,长孙皇后不仅没有借机报仇,还对长孙安世以德报怨,还是拿长孙安世当亲兄长看待。长孙安世能官至兵部尚书,当然和李世民看长孙皇后的面子有关。但这厮劣性不该,竟然伙同他人谋反,并且罪证确凿,他个人也供认不讳。认罪后他唯一要求是给自己个痛快,但死前要让他酒喝好。而长孙皇后向李世民求情,不但免他一死,并还还保证他一辈子不缺酒喝。可见长孙皇后多么的仁德。
高士廉通过外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的交往中发现此人不同寻常,于是便将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和李世民真是绝配。一个成为世上第一明君,一个成为史上第一贤后。由此看来,高士廉识人的眼光绝对是一流的。他积德得福,得到了现世报。有了这层关系,在加上高士廉属于德才兼备型的人才,还有姻亲关系,理所当然会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在大业九年,隋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奔高句丽。斛斯政是契丹族人,姓斛斯,名政。因秘密参与杨玄感谋反,失败而投奔了大隋的死敌高句丽。隋炀帝自然是对此人恨之入骨。高士廉因与斛斯政有交往,也受到了牵连,被贬为朱鸢县主簿。朱鸢县就在今天的越南海兴省快州附近。
高士廉事母至孝,因为岭南地区传染病很严重,不敢带母亲同行,便把妻子鲜于氏留下来代自己奉养老母亲。考虑着妹妹没有依靠,就把自己的大宅子卖掉,买了套小住宅安顿妹妹,并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
隋末天下大乱,越南那个地方朝廷诏令更是难以到达。越南在当时叫交趾,属于大隋的一个郡。当时的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为司法书佐。由于地处偏远,他们对国内的形势不太清楚。武德元年,也就是李渊称帝的这一年。钦州(今广西钦州县)俚(俚族)帅宁长真率军攻打交趾。太守丘和打算开城投降,高士廉劝解道:“宁长真兵马虽然很多,但他是孤军深入,粮草肯定不多,后勤保障难以为继,肯定坚持不了太久的。再说我们城中的兵力也不少,足以抵御敌军,为什么要投降他呢?”丘和感觉很有道理。干脆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让他领兵对敌。军队在高士廉的率领下。果然大败宁长真的军队。宁长真只身逃脱,残部全部投降高士廉。
后来萧铣逐渐占据江南中西部大部分地盘,高士廉就随丘和依附萧铣。武德四年,高士廉随丘和前往江陵朝见萧铣,而在途中听闻萧铣被唐军主帅李孝恭击败了,于是便转而向李孝恭投降。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向唐上表正式表示愿意奉交趾地归唐,高士廉被任命为雍州治中,治中是该州的高级官员,相当于州司马。而当时李世民正担任雍州牧,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亲舅舅,并且很有声望,李世民自然对他非常的敬重。
武德九年,世民与太子建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高士廉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谏李世民,极力主张先下手为强,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高士廉在政变中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围攻芳林门,以配合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任命高士廉为太子右庶子。
贞观元年,高士廉升任门下省侍中,侍中这个官职很高,相当于宰相了。按现在来说,是相当于政治局常委级别的人物,能够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了。但后来黄门侍郎王珪有密奏托付给高士廉,让他呈递给唐太宗。而高士廉却将密奏私自扣下没有奏报,因此获罪,被贬为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益州也就是现在的蜀地。
当在当时蜀地民俗轻薄,百姓还不太开化,都很迷信。他们很害怕鬼怪厌恶生病的人。甚至他们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愿意亲自伺候,而是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地递给他吃。侍母至孝的高士廉当然看不过眼,他到任后,破除陋习、倡导孝道,使得蜀地的风俗得以很大改观。
高士廉在任时,很注意改善当地的民生。他在秦时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了一条新渠,造福了当地百姓。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民间诗文辞赋交流,勉励当地文人学士,使得蜀地文化气息渐浓。
由于下放在蜀地干的很有政绩。贞观五年,高士廉又被应征入朝辅政,出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由于高士廉很有识人的才能,又出身官僚世家,很熟悉门阀之事,所以让他干吏部尚书很是适合。由于他有非常强的识人才能,因此凡是他选拔的官员几乎没有不称职的。唐高祖驾崩后,高士廉被委以司空之职,负责高祖皇陵的建设工作,不久被加封为特进(官名,职位仅次于三公)、上柱国。
贞观年间,太宗皇帝在众多英才辅佐下励精图治,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史称贞观之治。但在民风方面传统士族在民间的影响力还很巨大,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让太宗皇帝心里很是不爽。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崇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其他士族在隋末动乱中基本没落。但山东士族虽经战乱的打击任然是根深地固。所谓的山东士族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士族。主要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琅琊王氏等。这些士族很牛,像唐太宗的重臣房玄龄、魏徵、程咬金等新贵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而这些山东士族们,就算达官贵人们若想要和他们结亲他们都会索要很高的聘礼和陪嫁,即便这样想和他们结亲的人们还是趋之若鹜。也就是说连这些朝廷新贵都得上杆子溜须巴结他们,因为他们是最高种姓的人。尽管这些士族已经没落了,但他们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对皇权很不利。于是太宗皇帝命高士廉等人刊正姓氏,重新修编《氏族志》。
新编《氏族志》的结果是,皇家的李姓排位一等,內戚姓氏排位二等,传统士族和朝廷新贵同为三等。降低了士族姓氏的地位。
贞观十二年,高士廉因佐命之功被封为申国公,还得到了一个后代可以世袭申州刺史的封赏。不久又被升任为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师。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高士廉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位列第六。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太子李治监国。高士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突闻高士廉去世的消息,唐太宗悲痛万分,立即决定到高府去哭灵。房玄龄极力劝谏不让他去。因为没有君主为臣子哭灵的先例。太宗说道:“高公与我并非只有君臣关系,还有故旧、姻亲的关系,岂能听说他的噩耗而不去哭灵呢?你不必多说!”说完带领身边的人出宫直奔高家。若按姻亲关系,李世民是晚辈,应该去哭灵。从感情上来说,能够理解李世民的这一举动。高士廉对长孙皇后非常好,有养育之恩。李世民肯定会记他这份恩,他很欣赏李世民,把外甥女嫁给他,李世民也会感激他这份情。因此李世民要给高士廉哭灵肯定发自真心。而长孙无忌正在高府灵堂,听说太宗要来,赶紧拦驾劝谏:“陛下请您珍重,正在服用丹药期间绝对不能哭丧,为了宗庙社稷着想您应该自珍自重才对!并且舅舅临终遗言有交代,他不愿因自己的死,让陛下屈驾前来。”太宗不听。长孙无忌就是跪在道中不让路,流着眼泪执意谏阻,太宗这才返回了东苑,望着灵堂方向痛哭。
高士廉死后被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 唐高宗继位后,又追赠高士廉为太尉,并把他的灵位放在了唐太宗的宗庙中。
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 德范宏深,风猷远著,道高廊庙,望重勋贤。职在铨衡,穆九流而驰誉;位居端右,总百揆而腾芳。班职台仪,具瞻允集,忠谋令范,遇物必彰。造膝危词,类多宏益,瞻风力以齐轨,轶伊吕而长骛。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09-19 22:01:14 +0800 CST  
这一段抽不出时间写了,还有十几个人要写,作为第一部吧。一个关键人物李世民还没有写呢。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0-03 20:24:44 +0800 CST  
50、六次拜相的勋臣萧瑀

萧瑀凌烟阁功臣榜排名第九,他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六次拜相,五次被罢相。”这在方面历史上肯定是找不到第二人的。
萧瑀的出身很牛,老爹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妹妹是皇后。他是杨广的小舅兼表妹夫,也是李渊的表妹夫,他和三个王朝的皇帝都有亲缘关系,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也太不好找。准确的说他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西梁靖帝萧琮异母弟,隋炀帝萧皇后之弟,隋、唐两个独孤皇后的侄女婿。并且他的家族还是名相萧何的后人。
萧瑀从小就是一个孝敬父母、热爱学习的好孩子。从小就被封为新安郡王。成年后工于书法、满腹经纶,为人刚正不阿、做事光明磊落。陈取代后梁以后萧家开始衰落。但杨坚平陈统一天下后。当时的晋王杨广迎娶了萧瑀的妹妹为妻,这让萧家又一次得到了光大门楣的机会。在唐朝萧家光宰相就出了十个,而大夫、将军、驸马、太守级别的人物多的更是不可胜数。
杨坚夫妇为晋王杨广选妃时,当时的人们很注重血统,看重出身。萧家曾是皇族,血统也很高贵,杨坚夫妇就想从萧家女子中为二儿子选一王妃。当时的人还很迷信,选妃当然要经算命先生“掐八字”看吉凶。萧家的所有女子唯有一个农历二月份出生的“不吉”女子,被认为八字相合,并且卦象为“吉”。因此这位萧家女子成为了晋王妃。这位晋王妃出身名门、温良贤淑、才貌双全、精通医术、熟知占侯,深得杨坚夫妇喜爱,并和杨广也非常的恩爱,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皇后。
开皇七年,萧瑀和兄长萧琮入隋来到长安,之后便定居下来。当时萧瑀已经十三岁了。 姐姐当上了皇后以后,姐弟情深,萧瑀从小就经常出入晋王府,杨广也很喜欢这个小舅子。攀上杨广这个髙枝,萧瑀后来成了国舅爷,杨广自然是会对他重用的,况且萧瑀也很有才学。萧瑀被隋炀帝作为心腹之人委以机要重任,在隋朝他的官职最高做到内史侍郎,这是一个替杨广管理奏章、文书的官员。 朝廷官员想要递个密奏啥的,都要通过他 。 独孤皇后也很喜欢萧瑀,还把她娘家侄女嫁给了萧瑀,这样萧瑀和皇家有了双重姻亲关系。
由于有姻亲关系,隋炀帝跟萧瑀很早就有接触,两个人一开始关系很好,萧瑀这个人生的一表人才,学识也是第一流的,很得杨广赏识,杨广当太子时,升任萧瑀为右千牛,也就是皇帝的侍卫。杨广称帝年后,任命萧瑀为尚衣奉御,也就是管理皇帝衣物的五品官。这个官职虽没有啥实权,但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或皇帝宠爱、喜欢的人担任。随后又被任命为检校左翊卫鹰郎将等职。他哥哥萧琮曾是皇帝,因此事杨广对萧琮很是猜忌,萧琮因为此经常提心吊胆,郁闷而死。萧瑀也因此受到了打击,得个小病后就不肯医治了。说道:“上天若还能给我余生的话,我将从此隐居了。”萧后知道后就教育他:“咱们家族都亡国了你又不安心当个小官,还怪言怪语,你要小心不测之祸啊。”萧瑀认为姐姐说的对,这才安心治病,病好后性格也收敛很多。
但萧瑀这个人秉性耿直刚烈。对隋炀帝的骄奢无道他肯定不会视而不见。所以屡次劝谏,也多次惹恼了杨广,但杨广也知道此人的性格过于耿直,也知道此人处处是为他的江山社稷着想,刚开始也没有对他治罪。若是换成别人,杨广早收拾他了。
大业十一年八月,三征高句丽后,天下已经大乱了,隋炀帝他还不安分。又去巡幸北部边塞雁门关一带。当时突厥始毕可汗得知此事后,决定率兵袭击隋炀帝。而因和亲嫁给突厥可汗的隋义成公主得知消息后,暗中派快使火速将此消息报告了隋炀帝。吓得炀帝赶忙躲入雁门关内坚守城池。于是突厥大军层层包围了雁门关,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萧瑀向隋炀帝献策说:“突厥人的习俗是可贺敦(皇后)参与军事,况且义成公主是帝王之女,写封书信派一个使臣去交给义成公主,也许就可以化解危机,现在人们都认为陛下平定突厥后还会征辽东,所以大家都不肯努力奋战,不如您下诏赦免“高丽”,专讨突厥,大家肯定会奋勇当先。”隋炀帝当时听从了萧瑀的建议。等突厥人撤兵后,杨广又懊悔了。他对群臣说:“突厥有啥了不起的?萧瑀则趁未解围时恐吓我,罪不可赦!”于是免去萧瑀内史侍郎之职,贬任他为河池太守,并且要他立即赴任   。
关于这段内容我解释一下,首先连《新唐书》记载的都不严谨,他把“高句丽”写成了“高丽”。我对“高丽”做一下解释。高丽王朝是唐末时期王建建立的一个朝鲜族为主的王朝。因此“高丽”这个词是唐朝末年才开始出现的。唐初的朝鲜半岛当时不叫“高丽”而叫“百济”。百济在唐初受高句丽(高勾骊)统治。两者是不同的民族,不能全怪棒子乱认祖宗,中国古代的史书也是稀里糊涂。后来的史学家也往往把高句丽简称“高丽”。至于王建建立的王朝为什么叫“高丽”?这个不得而知,有的认为他是怀念已经覆灭的高句丽,把新建的国家称为高丽,也有的人认为是“山高水丽”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萧瑀说让杨广承诺赦免“高丽”可让突厥退兵呢?当时的东突厥是大隋的附属国,杨广三征高句丽让他们也要出兵、出钱、出力,他们也肯定有怨气。他们也害怕杨广再次发神经来个四征高句丽。包括萧瑀在内的绝大多数人对杨广征“高丽”不满。他知道杨广对“高丽”恨之入骨,故借此要杨广公开承诺不再征辽东了。事后杨广也认为萧瑀借这次事件有要挟他让他妥协的意思,所以非常恼火萧瑀。
萧瑀被贬后出任了河池太守,干的也很出色。他这个人不光文才好,也很有军事才能。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河池这个地方也是盗贼横行。当地也有一只上万人的反隋义军,萧瑀到任后招聘一些勇士出奇兵将其击败,所得财物尽数赏赐给有功人员,立即得到了众人的拥戴,不久薛举又派二儿子薛仁越攻打河池,萧瑀又将其击败。从此后人们都知道萧瑀这个人不好招惹,于是河池太平无事。
萧瑀也是李渊的表妹夫,两个人同在隋朝做官,又有亲戚关系,李渊性格又很和善,因此两个人当时交情很好。李世民带兵进攻薛举时,受到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热情款待。席间李世民掏出书信恭敬地说:“表姑、姑父,父王特备家书一封,请您二老赴京共商朝政。”并将书信取出交给萧瑀过目。李渊信中把萧瑀恭维一通,称赞萧瑀胸怀万机,才智过人,邀请他速到京师,共辅社稷。萧瑀当即对李世民表示:“社稷危之,明主有出。表哥相召,怎敢违命”。
萧瑀这个人办事也很干脆,家宴一结束,立马派人快马送信长安,告诉李渊说自己马上会到。随后自己收拾完行囊立即奔赴长安。并把自己所管辖的所有兵马均交给了李世民。李渊见到萧瑀夫妇来投自然是十分高兴。封萧瑀为光禄大夫、宋国公,任命为户部尚书。
而不久李世民任右元帅攻打洛阳的时候,萧瑀又任元帅府司马,掌管军队事物。可见萧瑀这个人也绝对是文武全才。到了武德五年他又被任命为内史令。这个职务主要掌管李渊的机要事物,被李渊当做心腹宠臣,这个职位也是宰相级别了。
高祖李渊对萧瑀很是客气,亲切的称呼他为萧郎。由于萧瑀出身皇族,对朝廷国典和礼仪方面的事很懂,李渊就把这些事物全都交给他处理。萧瑀这个人做事很是尽职尽责,他经常反躬自省,严以律己,但他不宽以待人。因此人们也都对他很敬畏。他的作风也受到李渊的赏识。李渊曾称赞他:“公之所言,实乃国之所赖。用智者的策略可以成人之美;纳谏者之言,应以金宝嘉奖他的品德。今赏赐金一盒以酬智者。请不要推迟。”萧瑀坚决推辞不要,而李渊则下旨说不收不行。
一次唐高祖草拟了一份政令,交给萧瑀让其传达发布。萧瑀发现有几处考虑不周的地方就暂压了下来没有发布。唐高祖知道后很不高兴,责问萧瑀为何不按时发布政令。萧瑀则解释道:“如果内史宣布的朝廷政令,有前后互相矛盾之处,让下边各行署衙门不知道该如何执行,这样做危害很大。”萧瑀又向李渊陈述了他“每授一勅,必严加审勘,迟晚之愆,实由于此”。李渊听后也只能称赞他做事认真细心,对他说:“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忧。”
萧瑀这个人在李世民主政前就和李世民有诸多交集,对李世民很有好感。在建成和世民争储这件事上,他站在世民一方。世民功高震主,李渊也偏向于长子李建成,李渊曾有过除掉世民的想法。萧瑀坚决反对。以至于李世民后来作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能继承皇位也是萧瑀出面劝说李渊让其禅位给世民的。
李世民即位后,李渊的亲近大臣大多远离权利中心,但萧瑀却是更上了一层楼,达到了权利的顶峰,被太宗皇帝封为左仆射,也就是相当于左丞相了。李世民称帝后,也提出一个所有创业皇帝都会提出的问题,怎么才能让子孙们长久守住江山?萧瑀认为:“夏商周三朝能长保江山的办法是分封一些诸侯作为藩国来保护中央政权,汉朝分封了一些藩王和功臣也国运四百年。而秦采用郡县制,三代而亡了。曹魏、晋废除分封制也都很快亡国了,所以说分封制还是有很明显优势的。”太宗纳其言,于是授予一些功臣后代世袭爵位和官职。
李世民称帝后非常看重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参与决策的人多了,权利也分散了。而萧瑀出身皇族本身就有点高傲,看不起草根阶层的人,心里很有怨愤,经常和这些人发生冲突。这些人一有点过失萧瑀就会小题大做进行猛烈抨击,并且言语粗俗浮躁。
他还多次向太宗进言说房玄龄一伙拉帮结派窃取权利,建立的的关系网牢不可破,只是现在还没有谋反而已。太宗皇帝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部下的了,我虽然算不上聪慧,但好歹、善恶、忠奸还是能够分得清的!”
萧瑀这个人处事耿直刻板,在朝堂上说话言事言语非常直率。一次在朝堂上萧瑀与陈叔达(也是皇族出身,陈后主的异母兄弟,当时官职为侍中,也是宰相级别)意见不合,在朝堂上两个人恼了,愤怒地争论不休,太宗几次劝架都制止不住,朝堂文武也乱作一团。气的唐太宗皇帝推倒御案,拂袖而去。并立即传出一道圣旨:“萧瑀、陈叔达身居相位,言语失态,皆有对皇上不恭之罪,一律罢免所有官职,回家闭门思过。”这是萧瑀第一次被罢相。
萧瑀这个人生性心高气傲,为大唐鞠躬尽瘁,贡献很大。如今被罢官回家,越想越气,竟气的大病不起。太宗闻知后,也心感不安,想到他的过激行为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于是下旨任命萧瑀为太子少师。萧瑀病情这才好转,赶紧入宫谢恩,唐太宗对他也是好言宽慰,还把女儿许配给他的儿子萧锐。
贞观元年,右仆射封伦病故后,太宗皇帝恢复萧瑀的尚书左仆射之位。这是萧瑀第二次出任宰相。
由于萧瑀这个人性格不好,人际关系不行,复出五个月就被再度罢相。原因是唐俭出使突厥时,萧瑀托他带了一封家书给在突厥的姐姐萧皇后。这事被嫉恨萧瑀的人告发萧瑀私通亡隋皇后。但查明情况后李世民认为这也不算个啥事,又让他第三次出任宰相。
兵部尚书李靖带兵灭了东突厥,杀了突厥颉利可汗的可贺敦(王后)隋室的义成公主,也把在突厥避难的萧皇后带回了大唐。萧皇后到突厥避难是义成公主促成的,在突厥的几年里,义成公主对她非常的好。由于感念义成公主的恩情,萧皇后对义成公主的死悲痛不已。后来萧瑀因一件小事上奏弹劾李靖时,授人以把柄,有人乘机进言,说萧瑀身兼御使大夫弹劾李靖是为了私情报复大臣。于是萧瑀第三次被罢相。
李渊去世后,李世民颁诏,起用萧瑀为“特进”,参与政事。“特进”也属于宰相之列。这是萧瑀第四次拜相。萧瑀第四次出任宰相一年以后,萧瑀议论朝政时很喜欢与人争辩,他总认为真理在他这一边,最后皇上却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往往心中非常不快,他见不得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等人有半点过失,若发现萧瑀一定会弹劾他们,这有点拿个人情绪泄私愤之嫌。于是又第四次被罢相,被贬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
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命长孙无忌、萧瑀、李世绩等人审理此案。萧瑀又被任命为左仆射,这是萧瑀第五次拜相。萧瑀这个人秉性不改,与好多同僚合不来,关系处的紧张,并且还时常和李世民顶牛。搞的李世民也开始很不待见他。念他是个长辈,并且对朝廷还是忠心耿耿,不忍心再度废黜他,就让他自动辞职。并罢免了他的全部封爵、封邑并且贬出京城,这是萧瑀第五次罢相。
尽管萧瑀性格上过于耿直,并且多次惹恼李世民,但李世民对他的忠心、才能和贡献还是肯定的,在凌烟阁功臣榜中他位列第九。他这个人为官清廉,不贪财。他曾是杨广的小舅子,杨广曾赏赐给他很多田宅,这些田宅曾被唐高祖李渊分赐给了功臣。萧瑀归唐之后,李渊将田宅归还给了他,而他则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宗族,自己仅留下宗庙一座,以作祭祀用。
李世民对萧瑀的肯定可以从他写给萧瑀的诗《赐萧瑀》中看到,杨广曾经称赞杨素:“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有人因此认为李世民有抄袭杨广之嫌,这个我不认同,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恰当的引用。李世民和杨广除了都是皇帝外,还都是诗人,文才都很高。“疾风知劲草”这句话最早原创人是刘秀,这是他称赞王霸的言辞。可以说两个人都引用了刘秀的句子。李世民引用的很是得体,他除了对萧瑀的赞扬外,也有暗贬杨广的意味。勇者(杨广)安知义,智者(李世民)必怀仁。杨素虽然对杨广立功很大,但杨广对杨素是很不讲义气的,但他李世民肯定不会学杨广,他会对功臣萧瑀感恩怀仁的。
萧瑀最后一次罢相后被贬出京城,当时他的姐姐萧皇后已经81岁了,知道这事后萧皇后心理上也受到了打击。姐弟情深,她竟然一病不起,很快病逝了。姐姐的去世也对74岁的萧瑀也是一个打击。太宗皇帝这时虽然已恢复了他的宋国公封爵,还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加“特进”,这是第六次拜相。但萧瑀仍然情绪低落消沉。当时李世民的身体也不好,不能亲自登门看望,就让人把萧瑀抬到自己住的玉华宫一起养病。而萧瑀到了玉华宫后,病情却突然加重了。没几天便去世了,距萧皇后去世仅相差三个月。由此可以看出,姐姐去世对他的打击真是太大了,对李世民把自己贬黜京城造成姐姐受打击去世,萧瑀心里仍然不能释怀,因此见到李世民后病情更加重了。
他去世后,太常寺拟定谥号为:“肃”,太宗皇帝认为他习性猜疑给他定为:“贞褊”,陪葬昭陵。他的传世作品有《非辩命论》、《大唐三藏圣教序》。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0-11 21:58:28 +0800 CST  
51、缺少慷慨气节的开国勋臣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 ,鲜卑族人,凌烟阁功臣榜排名第十五位,是元谋功臣之一。他是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其祖父是长孙澄,是北周秦州刺史。父亲长孙恺,在隋朝官至开府。和长孙皇后一样曾祖都是长孙稚,因此也算是內戚了。
当年隋炀帝要征讨高句丽,好多人都不愿意去,因为高句丽这个民族比较凶悍,很难征服,去了多半是送死。因此长孙顺德也一样,他也不愿意去。当时他在隋军中任个小官,为了躲避征辽东他当了逃兵,逃到太原投奔了李渊。由于他和李家有点亲缘关系,太原留守李渊就收留了他作为了门客。
大业十三年,刘武周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起兵反隋。马邑也属于李渊统辖的地盘,为这事杨广曾问罪李渊。因形势所迫,也促使李渊最终也下定了造反的决心。李渊以剿灭刘武周为借口,命令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在当地大量招兵买马,命令长孙顺德与刘弘基在外招揽人才,号称是应对反贼。招来的人员竟然多达数万人,于是按屯编成了队伍。讨贼大将军府建立起来后,长孙顺德被任命为统军。李渊将这些兵全部都交给了李世民、刘弘基、刘文静和长孙顺德等人来管理。太原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一看不对劲,他们本来就对李渊大量招兵买马起了疑心,当看到李渊招来的人员,不是安排给朝廷官员来统领,而是安排李世民、长孙顺德、刘文静、刘宏基来统领。李世民没有官职,而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文静都是隋朝的罪犯,这几个人有什么资格来统管朝廷招来的人马?这很明显,李渊正在筹谋造反!他们俩都是炀帝的亲信,被任命为副手说白了主要任务就是来监视李渊的。于是王威、高君雅商议想趁晋祠祈雨的机会除掉李渊,而李渊这个人也是耳目众多,就有人把这个阴谋告诉了李渊,于是李渊决定先发制人。
大业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清晨,李渊安排李世民设伏兵于晋阳宫,严格控制出入后,邀王威、高君雅到晋阳宫议事。二人刚到,刘文静、刘政会二人也来到庭院中,声称举报有人勾结突厥,想要造反。李渊故意示意王威让他取状先看,刘政会不给,说道:“所告之人就是副留守,此状只有唐公可以得看。”李渊装作很吃惊的样子,问道:“竟有这样的事?”接状看了一眼,递给了高君雅看,只见状上写道:“威、君雅引突厥入寇。”高君雅才明白这是李渊设的圈套,于是愤怒的骂道:“此乃造反者欲杀我耳!”说完王、高二人匆忙想往外逃,躲在旁边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突然从后面冲上来,抱住了王威、高君雅,将其擒获。而几天后碰巧真有一股突厥军队入侵太原,李渊将二人以勾结突厥,罪证确着的罪名将二人处死。没有了掣肘,李渊顺利的在太原举起义旗,起兵反隋。
长孙顺德的战功基本都是早期的,特别是从太原起兵到攻克长安这一段,他的表现还是很出色的!他在平定霍邑、攻破临汾、夺取绛郡等战役中都立下了战功。最露脸的事是他竟然擒获了名将屈突通。刘文静在潼关攻打屈突通时,屈突通知道潼关是守不住了,想要带兵逃往洛阳,长孙顺德一直将他追至桃林,将其擒获并押送到了长安,还借机平定了陕县。李渊登基后,论功行赏,长孙顺德因功被封为薛国公,出任左骁卫大将军,他被评入太原元谋功臣十七人之列,并且高居第四位,排在他前边的三位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可见,刚开始他还是立功很大的。
在太子和建成的争储斗争中,长孙顺德当然是支持他的侄女婿李世民了。他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并在事变后参与了讨伐李建成余党,唐太宗即位后,授予他食邑一千二百户,这个封赏已经很高了。由于有姻亲关系,李世民对他很是信任。为了议事方便,曾下诏允许他在禁宫之内留宿。
但是接下来的事让他失去了李世民的信任。长孙顺德作为元谋功臣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他被委任为左骁卫大将军,和右骁卫大将军并列这个官职是皇帝护卫军队的两个总管之一,宫廷安全是他的主要职责。但他发现了有几个奴仆偷盗宫中财宝,按法律这几个奴仆当然要斩首示众。但是长孙顺德接受了这些人给他的贿赂后,竟然将这件事压了下来,还放过了这几个人。这件丑闻最终被别人揭露并弹劾。唐太宗知道后非常地气恼,对长孙顺德非常地失望!原因是自己最倚重的人,这么贪财,自己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他,让他做护卫统领,谁知道他哪一天会不会为了利益而出卖自己啊!他对大臣们说:“顺德是外戚又是开国元勋,地位高,爵禄厚,已经富贵到家了,竟然还能做出这样的事,如果他能多看些历史典藉,明白做人为臣的道理,我会与他一起共享富贵的,而他却自己不争气,竟然搞出这样的丑闻来。”按理说应该对长孙顺德依法治罪,太宗皇帝思量再三,于心不忍。于是在宫殿上当众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以羞辱他。当时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少卿胡演就向太宗进谏:“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恕,怎能还赐给他丝绢呢?”太宗回答说:“人都是有灵性的,给他这点绢胜于刑罚。如果他仍然不知道惭愧,那就与禽兽无异了,杀了他也没有用。”而不久又一件倒霉事让长孙顺德赶上,贞观元年,李孝常谋反了!这个李孝常不是宗室之人,和勋臣李孝恭也没有啥关系。但他也被封为义安王,原因是在李渊太原起兵时,当时唐军实力还不够强,粮草物质都很短缺,而时任华阴县令的李孝常把他境内的一个隋朝国库大粮仓献给了李渊,李渊的兵马得到这些粮草后,士气大振,而隋军失去粮草后军队陷入了混乱,也因此杨广的回京都道路被义军切断了,逼得骁果军造反弑杀了杨广。可以说李孝常的雪中送炭帮了李渊一个天大的大忙,于是他被封了个义安王。
李世民刚继位本来就是内忧外患不断,李孝常的谋反对朝廷震动很大,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长孙顺德参与了谋反,但长孙顺德因与李孝常常有来往,因此也受到了牵连,他被取消了所有的官职。
但唐太宗这个人还是很念旧的,次年一次翻阅功臣图像时看到了长孙顺德的画像,令他感到伤心。于是派宇文士及代表他前往看视了长孙顺德。宇文士及见到长孙顺德时,见他精神颓废,一副醉态,活的不像个人样。宇文士及就把见到的一切汇报给了唐太宗,太宗不久后就又起用他为泽州刺史,并恢复其爵位和食邑。
长孙顺德以前性格很是放纵,既是功臣,又是內戚,为人处世很傲气,经常不守法度。重新被启用后,好了很多,他也放下了架子,认真办事,严明法纪。对贪官污吏绝不敢再放过,一律追究,也受到了时人的称赞。有句话叫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过了不久他又一次犯法而被免去官职。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他这次到底犯了什么罪,只是说他因犯法又一次被罢官。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长辈,又是勋臣。可能是李世民为尊者讳,为他留点面子,没有张扬他的罪名罢了。
长孙顺德罢官后不久得了重病,念旧的太宗皇帝不但不想去看望他,还对他竟然产生了一种鄙视、厌恶的情绪,他对房玄龄说:“顺德这种人没有慷慨的气节,却有儿女之情,现在得了病,都是咎由自取,有什么值得问候的呢?”
长孙顺德去世后,唐太宗还是为其罢朝派人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谥号为襄。后又追改为邳国公。高宗继位后,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长孙顺德这个人能力是有的,否者也不会被列为元谋功臣第四名,凌烟阁功臣榜第十五位。他的功劳主要都是李渊主政时期的,李世民刚一继位他就失去了信任,也因此他再没有立新功。再没有突出的功绩。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0-15 22:55:04 +0800 CST  
52、隋唐第一诡诈之人:王君廓

王君廓,绝对算是隋唐时期第一诡诈之人,这个没有之一!他也曾是一名出身瓦岗系的将领,因在瓦岗军中没有得到李密的重用而又选择投靠了唐军。演义中没有王君廓,而有了一个王君可,王君可是王君廓的原型。演义中的王君可,正面形象十足,说他家住河北五柳庄,绿林豪杰出身,是绿林北路的总瓢把子。此人生得面如重枣,美髯垂胸,掌中青龙刀,胯下枣红马,身着鹦哥绿战袍,仿佛关羽再世,因此人送绰号:绿袍帅,美髯公,大刀王君可。而他的武艺更是在五路总瓢把子中排行第一。王君可在贾家楼四十六友结拜时,排名第六,为瓦岗寨五虎上将第二名,曾用“钓鱼刀”斩杀“隋唐四猛”中的铁枪将来护儿。按演义中的描写,王君可是一个很不错的英雄好汉,而真实的王君廓和王君可迥然不同,王君廓则是不折不扣的人渣一个!
真实的王君廓虽然本事还算不错,但品性极差,可以说和关云长找不到任何共同之处。历史演义也都基本上有一个标准模型范本:比如像关羽这样正义凛然擅使大刀形象的要有一个,例如《水浒传》中的大刀关胜,《隋唐演义》中的大刀王君可;张飞之类的莽汉形象更要有一个,比如《水浒传》中的李逵,《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说岳》中的牛皋;偷鸡摸狗的机灵鬼要有一个,比如《隋唐演义》中的侯君集,《水浒传》中的鼓上蚤时迁,等等。历史武侠小说形成了标准套路,他们把一些历史人物强行套入这个模式,只是为了写出来精彩好看而已,而事实上好多历史人物的品性正好和演义中描写的相反,王君可也是一个例子。
王君廓这个人出身孤苦,从小就品行不端,靠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混日子,他也曾做过马贩子,是附近十里八乡的一大祸害。好多乱世豪杰也都是这个德行,而王君廓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更突出一些。
王君廓年轻时曾抢劫过一个卖丝绸的商人,他用一个安放了倒刺的鱼篓从背后突然套在一个丝绸商人的头上,倒刺卡住商人的脖颈,拔不出来,也看不见人。于是他就趁机抢了人家的丝绸。等商人好不容易取下头上的竹篓,王君廓早逃的无影无踪,而商人货物被抢了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干的。这样缺德的坏主意也只有王君廓这号人才能想的出来。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而这也正是王君廓这类人物正当其时的年代。看到天下群雄并起,王君廓也打算聚集兵马为盗,占山为王。但他的叔叔不同意跟他一起干。这个坏小子有的是办法,他孬点子够多,想出个坏主意。他诬陷邻居与叔母私通,去把他叔叔激怒,于是和他叔叔一起把邻居给杀了。逼得他叔叔不得不和他一起走上了占上为王这条路!
孬人有孬本事,占山为王后,王君廓很快聚集了千余人,在夏县、长平一带四处劫掠。河东郡丞丁荣率兵前来,先派使臣告诉王君廓想招抚他,王君廓见到来人后,一口答应愿意归降,并装出一幅非常恭顺的姿态。于是丁荣对他掉以轻心,当丁荣的部队登山时。王君廓将兵马埋伏在险要的要道旁,乘丁荣撤军时他突然对王荣军发起进了猛攻,致使王荣大败而逃。
而过了不久,王君廓又率兵攻打永济,和隋朝名将宋老生对阵。他不是名将宋老生的对手,败下阵来,退守在方山一带。但宋老生没有打算放过他,乘胜紧逼。而这时王君廓粮草已用尽,故技重施,向宋老生诈降,隔着一条山涧向宋老生苦苦哀求,要求投降。宋老生被感动了,被他的恭顺话语所骗,认为他是真心的想归降,于是放松了警惕。而王君廓则趁机在夜里逃走了。
随后,王君廓率军在邯郸一带抢劫。邯郸人王君愕劝谏他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您应当等待群雄决出胜者,然后投靠,如此才富贵可图。现在军队流寇式的到处抢劫,是没有出路的。”君廓问他目前应该怎么办,王君愕便建议他夺取井陉作为根据地,以图发展。王君廓听信了他的话,于是率军攻占了井陉。
有的人或许会问,王君廓,王君愕两个人名字一字之差,两个人是兄弟关系吗?这个肯定不是!王君廓是山西平定县人,而王君愕是河北邯郸人。地域相差很远,王君廓绝对的贫民出身,而王君愕则是官宦出身,父亲、祖父都是官吏。有必要提及一下的是王君愕这个人也很牛,后来也当过左武卫大将军,他还有了一个当过宰相的儿子,叫王及善。
大业十三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派人四下联络,也想招降王君廓。而和他有盟约的割据势力韦宝、邓豹打算归附李渊,去找王君廓商量,王君廓也假装赞同他们,但乘其不备突然对他俩发动了突然袭击,夺取了他们的粮草辎重,然后率军投奔了李密的瓦岗军。 由此可以看出,王君廓这个人没有啥做人的底线,任谁都会坑骗。他的两个盟友也想不到他竟然有这么缺德,着了他的道。有人会问,那王君廓当时为什么不考虑投李渊而选择投李密呢,这是因为当时李密的实力要远比李渊要大得多,他这个人是实用利己主义者,他当时还没有看到李渊的潜力。
瓦岗军人才济济,王君廓因在瓦岗军中并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很快又投降了李渊。而李渊初举义旗,为了招降纳叛,尽快壮大自己的实力,也是不遗余力的拉拢这类人物。对愿意投靠的人可劲的封官许愿,王君廓一到来就被封为上柱国、假河内太守、常山郡公。
王君廓这个人降唐后也为大唐屡立战功,李世民征讨王世充时。王君廓领命先是攻打洛口欲断绝王世充的粮道,但他转而率部又攻占了偃师。王世充则派大将魏隐来攻打王君廓,王君廓装着不敌诈败而逃,并在途中设下了埋伏,魏隐果然中计,落得大败而逃。
王君廓这个人打仗还是还是很有自己的一套,他打仗不光很勇猛,还特别爱使诈。他有勇有“诈”,勇“诈”双全。《新唐书》记载,高祖李渊曾下诏慰劳他说:“你以十三人击破贼军万人,自古以少胜多者,没有比的过你的啊!”李渊还曾称赞他说:“从前蔺相如怒斥秦王,眼眶尽裂,军廓前往袭击建德,李绩劝阻,军廓发愤大呼,竟然眼鼻尽出血,可见他的勇猛绝对不输于古人!”
窦建德出兵援救王世充,和唐军在虎牢关对阵。关键时刻,王君廓率领一千轻骑截取了窦建德的粮草,并俘获他的大将张青特。粮草被劫,对窦建德军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此战后,王君廓因功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进爵彭国公。
李世民征讨刘黑闼,可以说这是李世民戎马生涯中遇到的一个最为强劲的对手。刚开始两军对阵,战无不胜的李世民竟然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且还陷入处处被动。王君廓奉命守洺水,刘黑闼把洺水围住,攻城。李世民三次增援都被击退,他担心王君廓守不住洺水,在城南高坡上,以旗语令王君廓突围,同时命罗士信率二百士卒进城,代替王君廓守城。刘黑闼攻克洺水后俘杀了罗士信。李世民这次用兵变动让人费解,他让罗士信率二百士卒代王君廓守城,什么意思?若要是真想保住洺水,你也别让王君廓突围啊,而让他和罗士信共同守城岂不是更有把握些?他这么做纯属是让罗士信去做王君廓的替死鬼!
刘黑闼被平定后,王君廓则奉命镇守幽州。幽州是隋唐北方边塞重镇,经常会受到突厥人的骚扰,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难镇守的地方。武德八年,突厥入侵,王君廓在幽州大破突厥,俘斩二千人,获马五千匹。这是一个不小的胜利,突厥都是骑兵,强悍无比。此次胜利,高祖李渊非常高兴,征召王君廓入朝觐见,赐给他御马、锦袍、金带,并让王大将军在皇宫内骑马而出,以示荣宠。
正因为幽州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不久李渊派自己人他的堂侄庐江王李瑗出任幽州大都督,王君廓为副手来镇守幽州。李瑷没有啥才能,军事水平更不行。而王君廓这个人很骁勇强悍,又对幽州的防务非常熟悉,因此李瑗非常倚赖他,对这个人推心置腹,还和他结为了姻亲,李瑷也不打听一下,王君廓是个什么人?他这个人做人人格有底线吗?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被杀。李瑷是太子建成一党的人,朝廷突然有诏书命李瑗入朝,李瑷很是害怕,向王君廓问计这事该怎么办。王君廓这个人人品会有底线吗?李瑷向他问计,他知道了自己升官发财的机会又来了!心里产生一个恶念,鼓动李瑷造反,然后将其捉拿,获取功名。于是他对李瑗说道:“京师事变最后结果还不一定内呢,大王您是国家宗亲,奉命守边,您拥兵十万,哪能接受使者只身一人的传召呢?赵郡王不久前已经交付狱吏处理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已遇难,大王观此形势您能自保吗?”随后他和李瑗一起哭了起来。李瑗相信了王君廓的话说:“从现在起,我将性命交托给您了,决定起事。”李瑷下令劫持崔敦礼,逼问他说出京城中的内幕实情,崔敦礼不肯说,李瑗便命令将他囚禁起来。传召燕州刺史王诜赶赴蓟州,与他计议起事。他的参军王利涉劝谏他说道:“王君廓这个人反覆无常,千万不能够将权柄交托给他,应当及早将他除掉才对,让王诜来代替他。”李瑗认为王利涉说的也有一定道理,也为这个事而犹豫不决,自己不置可否。一个领导人的才能如何,是否善断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他们手下往往不缺高人谋士,但他们出的主意对不对,作为长官的这个人要有明晰的判断力才行,而李瑷这个人,他没有判断力,因此他属于庸才一类的领导人。
李瑷和王利涉的谈话还是让王君廓知道了,对付李瑷,王君廓的思路还是很明晰的,首先他应该先必须除掉李瑷的亲信王诜。于是他带领几个自己的亲信先去见王诜,让自己的亲信先候在门外等候,听到呼声再进入。王君廓骗王诜道:“有急变,我要和您商量。”说着竟直闯入室内,当时正在洗头的王诜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王君廓抓住头发将其斩首。他提着王诜的头颅说道:“李瑗与王诜谋反,竟敢囚禁皇帝的使者,还擅自征兵。现在王诜已经被杀了,只剩下李瑗,看来他是难有作为了。你们愿意追随李瑷而遭灭族之祸,还是愿意跟随我讨逆去取得富贵呢?”将士们都道:“我们愿意跟随您讨伐逆贼。”于是,王君廓便率领部下一千多人,翻越西城,进入城内,打开监狱将使臣崔敦礼放出。到这时李瑗这才知道被王君廓戏耍了,连忙披甲带领自己的亲信出来找王君廓,刚出门王君廓就来了。王君廓对李瑷部下说:“李瑗已经背叛了朝廷,你们为什么还要随他去死?”李瑷的亲信们也都丢下兵器溃散而去。只剩李瑗一人独自留在那里,大骂王君廓道:“你这个小人出卖了我,早晚你也会和我一样自取其祸的!”王君廓懒得和李瑷废话,捉住将他勒死。 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话的,若把他押解到京城,供出谋反还是自己先提议的就麻烦大了!
王君廓以诛杀李瑗之功,被任命为左领军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加封左光禄大夫,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这个食邑和宰相房玄龄相当了。朝廷还将李瑗家中的人口也赏赐给了他。
王君廓功高位显了以后,内心开始膨胀了,人呢也有点骄横放纵,常常不把国家法度当回事儿。他的长史李玄道多次对他规劝,并以朝廷法度来约束他的行为,这使得性情诡诈多疑的王君廓有点疑惧不安。贞观元年,王君廓奉朝廷诏令入朝,李玄道拜托他捎封书信给自己的叔伯舅舅房玄龄。王君廓这个人鬼心眼很多,走到半道他把书信私自拆开看了,信是草书,他看不懂,他猜想李玄道肯定是想通过房玄龄在皇上面前告发自己。行至渭南的时候,他杀死了驿站吏卒,准备逃亡到突厥,而在途中竟然被被乡民所杀死。
尽管王君廓背叛了朝廷叛逃,太宗皇帝还是念及王君廓的功劳替他收尸,为他下葬。御史大夫温彦博认为:“王君廓是叛臣,不应享受封邑。”于是太宗皇帝收回了王君廓的封邑,并将其贬为庶人。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0-18 22:39:25 +0800 CST  
53、尤俊达的原型名将牛进达

牛进达最后的官职也不低,立功也不小,但《新唐书》、《旧唐书》均未为他立传。他的事迹只能从别人的传记以及他的墓志铭中看到。从有限的史料中可以得知,他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在《隋唐演义》中看不到牛秀牛进达这个人,但有个叫尤通尤俊达的人,一般都认为牛进达就是尤俊达的原型。演义类作品好多都是在评书艺人所传颂故事的基础上编撰整理出来的。我个人认为,牛进达之所以变成尤俊达了,或许就是隋唐故事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因各地口音、方言不一样而造成的误传。演义中说尤俊达是山东兖州府平阴人,以做珠宝生意为掩护,实际上他身份是山东绿林总盟主。演义中说他看到程咬金威猛剽悍,主动和他结义为兄弟。两个人共同劫取了杨林48万两皇纲官银,此事震惊全国。靠山王杨林极为震怒,责令当地官府限期破案。作为捕快的秦琼是此案的办案人员。尤俊达劫皇纲事发,被杨林捉住,得到了众豪杰劫狱相救,将他救出。劫皇纲事件促成了贾家楼英雄大聚会,众英雄在贾柳楼结义,尤俊达在贾家楼四十六友中排名第七。后来他随瓦岗众英雄归唐,隋李世民攻打刘武周,尤俊达为副先锋。诸反王被平定后,尤俊达被任命为鱼鳞关总兵,封邢国公。在小说《薛仁贵征东》中,尤俊达随唐太宗征讨辽东,在凤凰山和二十五家总兵一起被大元帅盖苏文(真名叫渊盖苏文,为了避李渊的讳,唐时期都称他为盖苏文)用飞刀杀死。
劫皇纲这个片段是隋唐文学作品中最为出彩的一个片段,看过《隋唐演义》的人们都会牢牢记住这个名字。他在文学作品中外号铁面判官,手使五股托天叉,瓦岗五虎中排第五。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牛进达和演义描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他名秀,字进达,出生在官宦世家,他曾祖:牛定,东魏韩州刺史、上柱国、平原县公;祖父:牛双,北齐镇东将军、淮北太守;父亲是隋清漳县令牛汉。他的祖籍在陇西,后来因做官迁到濮阳雷泽。牛进达的长相比较粗狂,面部乌黑多毛发,时常露出一副凶相。他早年就近加入李密的瓦岗军,因此,他也是一名出身瓦岗系的将军。
瓦岗兵败后,他也投降了王世充。《旧唐书.秦琼传》中记载他是和秦琼、程咬金、吴黑闼一起投唐的。关于吴黑闼这里介绍一下,隋唐时期有两个黑闼,另一个叫刘黑闼。吴黑闼虽然没有刘黑闼名气大,但史载他和秦琼、程咬金、牛进达一样也是有资格陪葬昭陵的人物之一,也就是死后有资格埋在李世民旁边的人,可见他也是够一定级别的。牛进达降唐后,他和秦琼、程咬金等人一样,留在了秦王府,也成了李世民的心腹将领。刚开始他的级别也并不低,和秦琼级别一样,牛进达被任命为左一马军总管,秦琼为右一马军总管,只不过后来秦琼和程咬金屡立大功,而牛进达没有立啥大功,所以开国之初他的地位比秦琼和程咬金差远了。但此人身体好,活的时间长,后来也屡立大功,官职也赶上了秦琼、程咬金。也当过兵马大元帅。
在李唐早期的统一战争中,几乎没有见到对牛进达的记载。直到贞观七年,也就是李世民称帝的第七个年头。史载牛进达出任邗江府统军时,嘉州、陵州的僚民(古代的少数民族,仡佬族的祖先)起兵反叛,老牛率兵将其剿灭,平定了这次叛乱,事情干的还算漂亮,他也因此入了太宗皇帝的法眼。这是对他作为将领领兵作战的首次记载。
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首领均娶了唐朝公主,他也很仰慕大唐,自己也很想娶个大唐公主。于是也遣使入唐,带了很多金银财宝,对大唐奉表求婚。吐蕃,当时属地也就是现在的青藏高原,那时它们落后的很,简直就是原始社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因此对于求婚的事唐太宗李世民没有答应他。当时的吐蕃也是处于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实力也很强大。求婚不成,他们认为是吐谷浑王离间所致。松赞干布大怒,发兵击败了大唐的附属国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并将20万吐蕃军驻扎在唐朝边境,再次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是来迎娶公主的。当时吐蕃实力确实很强大,竟敢和李世民耍横。而真实的情况是吐蕃军实力还真不俗,曾在大唐边境上多次击败唐军。于是唐太宗任命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共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吐蕃。牛进达在这次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夜袭吐蕃军营,大破吐蕃军,斩首千余人。松赞干布只得率军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遣使向大唐谢罪。
牛进达在此次战争中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克服高原的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攻其不备,大破吐蕃;当时吐蕃也处于最鼎盛时期,他们认为凭借地利之势,大唐军肯定适应不了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他们有必胜的把握,因此防务松懈,牛进达抓住战机将其击败。此战对吐蕃的自信心是一次重大打击,这是唐与吐蕃三百年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交战,唐军获胜,极大的打击了吐蕃的嚣张气焰,从此吐蕃不敢再犯唐边。
高昌国王鞠文泰也是个汉人,他的先祖为汉代尚书令鞠谭。原来高昌国也曾归附于大唐,鞠文泰也曾携夫人(宇文氏)到长安朝拜过太宗皇帝。太宗皇帝还给其夫人赐姓为李,并认她为李氏宗室之女。后来西突厥在西域兴起后高昌王又依附了西突厥,因此他不再向大唐进贡,也不让向大唐进贡的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并还发兵进攻大唐的附属国伊吾、焉耆。高昌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他的反叛阻止了大唐和西域的通商,这激怒了太宗皇帝,于是太宗皇帝下决心要除掉丝绸之路上的这个障碍。
唐太宗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牛进达为其下属行军分总管,他跟随侯君集一起出兵征讨高昌。高昌自然不是大唐的对手,鞠文泰没有想到大唐会跋涉七千多里去攻打他。大唐真的出兵了,吓得他忧惧而死,他儿子麴智盛也只有开城门请降。牛进达参与了这次战争,由于战争打的过于轻松,史书只记载牛进达作为行军总管参与作战的经历,没有记载他在此次征讨中的具体作为,但其功劳也并不能因此抹杀。此次出征的意义在于,他们为大唐重新打开了丝绸之路的经商通道,促进了大唐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让高昌国(新疆吐鲁番一带)正式纳入大唐版图,收服高昌也为遏制西突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牛进达随军出征。唐太宗用计将高句丽军诱至安市城东南。依靠山势,命李绩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命长孙无忌、牛进达诸将率精兵1.1万做为奇兵冲击高句丽军后军,唐太宗亲率4000步骑兵在北山驻扎,敕令诸路将军以鼓角响起为总攻信号,听到鼓角响起共同出击。
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军行进过程中首先发现了前边的李绩,他正想准备布阵迎敌呢,担任奇袭任务的长孙无忌、牛进达部率先对高延寿的后军发起了猛攻,让高延寿大惊失色。太宗皇帝在高处看到高延寿后军尘烟骤起,知道交上火了,立即命令擂鼓吹号,唐军各路兵马立即大声呐喊着杀向敌军。高延寿惊慌失措,知道中了唐军的埋伏,而此时的高句丽军阵形也被突袭的长孙无忌、牛进达冲乱。他想反抗却不能对唐军组织起来有效的还击。士卒四散而逃,被斩杀2万余人。兵败的高延寿率残部依山固守,唐军对他四面围攻,而牛进达随长孙无忌更是将他后退的所有桥梁毁掉。阻断其归路,高延寿走投无路,率士卒3.68万人投降。这次战争,让高句丽举国震惊。但是,此时以临近冬天,辽东冬天气候恶劣,唐军粮草也将用尽,于是唐太宗下令班师还朝。
贞观二十年,高句丽把持朝政的权臣渊盖苏文知道了大唐的厉害,遣使到长安前来谢罪,但他仍没有真心归附的意思,回去后继续侵扰新罗(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朝鲜族)。渊盖苏文在高句丽的地位就相当于三国时期的曹操,他虽然不是皇帝,但皇帝仅是他扶植起来的傀儡,他是高句丽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渊盖苏文的做法让唐太宗非常生气,于是他下诏不接受高句丽的朝贡,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这次唐太宗接受朝臣们的建议,采用了疲敌之计。由于高句丽人比较强悍,并且善于守城战,他们只要把战争拖到冬天,他们就会赢得战争。辽东天寒地冻,大唐的军队适应不了这种气候,自然会退兵。这也是高句丽难以征服的原因之一。这次大唐不和他们硬拼了,而是派小股军队深入高句丽境内,轮番着骚扰他们的边疆,使他们的国人时常处于备战状态,让其耽误农时,大唐准备利用这种战术在数年之间整垮高句丽。
贞观二十一年三月,唐太宗诏命令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兵万余人从水路进入高句丽境内;同时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兵3000人与营州都督府兵会合从新城道进入高句丽。五月,李绩率先与高句丽开战,击败高句丽兵焚烧其城郭后退兵。七月,牛进达渡海进入高句丽境内,仗打得很漂亮,在他的正确指挥下,经大小百余战,都是战无不胜。牛进达率军攻克了石城,进兵到积利城下,高句丽派兵万余出城迎战,牛进达派副总管李海岸领兵应敌,将高句丽军击败,斩首2000余级。十二月,高句丽国王高延寿再次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牛进达孤军深入对阵高句丽竟然也能打的这么漂亮,这也算是一个奇迹了,这也是隋唐史上对高句丽作战的一个典型成功战例。
此后,史书再没有关于牛进达领兵作战的记载,牛进达最后官拜右武卫大将军、琅琊郡公。这是一个掌管皇帝宫廷戍卫的官员,像秦琼、程咬金、张士贵、长孙顺德等名将都出任过此类官职。永徽二年,牛进达死后,唐高宗李治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和秦琼一样,谥号都为“壮”,并都陪葬昭陵。从谥号来看,牛进达也应该是和秦琼一样的猛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0-23 22:33:04 +0800 CST  
@夏奈琦 2019-10-24 20:15:36
张公瑾为什么还没有讲?这也是一位牛人啊
-----------------------------
你说的非常对,我下一个准备写的正是张公瑾呢!张公瑾确实是位牛人!他是李世民灭了王世充才投唐的,资历非常的浅,也就是说大唐“革命成功”后他才投唐,照样能入24功臣榜,牛!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0-24 21:44:18 +0800 CST  
54、明达果决、知机识变的张公瑾

历史上有两个叫公瑾的名将,一个是周瑜周公瑾,这个大家都广为熟知。另一个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名将张公瑾,字弘慎,这个相对来说不太为大家所熟知。张公瑾虽然在民间远没有周公瑾的名气大,但张公瑾的水平却丝毫不比周公瑾差!若把两个人对比一下,你还别说,两个人却还真挺有相像之处。两个人都是以智谋见长的顶尖级名将,两个人也都是短命之人!周公瑾活到了三十六岁,张公瑾活到了三十九岁,作为将军,两个人都没能”马革裹尸”死在战场上,两个人还都是病死的。
在凌烟阁功臣榜中张公瑾的资历是比较浅的,他是武德元年作为州长史随刺史崔枢降唐的。也就是说他是李渊称帝后才投唐的,若打个比方来说明他的资历,他就等同于一个“建国后才参加革命工作的人”。不光资历上和一些元谋功臣没法比,他寿命也不长,死时才三十九岁,他跟隋李世民的时间不到十年。但是就这样一个人他竟能在功臣榜中排名第十八,而名将李绩、程咬金、秦琼都排在了他的后边,够神奇的吧?
为什么他的排名如此高呢?究其原因,若按功绩来论,他的主要功绩有二,其一是没有张公瑾的参与玄武门之变真的有可能失败;其二是在灭掉大唐的心腹之患东突厥中张公瑾立有大功;除此两大功绩之外,张公瑾的个人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此人不但明达果决、知机识变,并且还是勇力过人,是一个全面型的人才。他不仅思路清晰,处事果断,还很有战略头脑,对一些事物他能比常人看得更深、更细、更远。是一个了不起的盖世英才!他既可做谋臣,也可做猛将,也因此,他是李世民非常喜欢的人物之一。
张公瑾的出身正史没有记载,因此他应该出身不够显赫。早年他曾效力于王世充,任洧州长史,这个官职也就是相当于洧州刺史的幕僚长。张公谨隋洧州刺史崔枢一起投唐后被任命为邹州别驾,别驾这个官职也就相当于郡丞一类的官职,后来他又被逐渐升迁为右武侯长史。
山东徐圆朗反叛了,先是攻陷了河南滑县,又开始欲围攻河南虞城。这个徐圆朗也是隋末一个著名反王,他归附过李密,李密失败后投王世充、后又叛王世充以数州之地降唐,窦建德兴起后他又投奔窦建德,窦建德失败后再次降唐,高祖李渊不计前嫌,再次接纳他,而刘黑闼起兵后他又一次叛唐投刘黑闼,可以说他是一个墙头草式的人物。
军情危急,没有办法。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让崔枢、张公谨率领各州豪强作质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卫虞城。这些所谓的质子们都是手握重兵的各州豪强,归附李唐后,这些豪强们领兵在外,朝廷当然对他们不放心,往往让他们把儿子作为质子留下来作为人质,以防他们叛乱。任瑰让这样一群人去抵御王世充,副使柳浚认为很不靠谱!他说道:“崔枢和张公谨原来都是王世充的部下,各州人质他们的父兄也都反叛了,崔枢和张公瑾这一去恐怕他俩也会叛变。”任瑰没有理会他。虞城在崔枢、张公谨二人率领一群质子们的坚守下,叛军竟然难以攻下,只得撤军而去。可见二人还是很有能力的。
张公瑾这个人很有才能,但降唐后刚开始他的职位太低了,难有啥作为。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公瑾才识超群,他的才能被徐世勣、尉迟恭发现了。二人感觉这个人是个奇才,于是两个人联合向李世民推荐。张公瑾因为两个贵人相助开始走了好运,他被秦王李世民召入了秦王府。当时的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矛盾已经激发,为了试探张公瑾的水平,关于这个问题他向张公谨询问有何自保之策。张公谨的回答很符合李世民的心意,从此张公瑾入了李世民的法眼,日益受到器重,很快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亲信。
武德九年,李世民欲诛杀建成、元吉发动政变夺权,李世民虽然平时也很英明果断,但在杀兄弟夺权这个事上他还是有点犹豫不决。古人都很迷信,于是他在动手之前命人占卜以测吉凶。而此时张公谨从门外进入,抓住占卜的龟壳扔在地上对李世民说道:“占卜往往都是为决疑难之事,现在的事情并无疑难,还占什么卜啊?如果占卜的结果是不吉,难道咱们能够停止行动不动手吗?”李世民顿时开悟,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对他的说辞立马深表赞同。干这样的事,如果失败了就是灭门之祸,没有人不害怕,这也包括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杰级的人物,他们都没有能像张公瑾那样,在生死存亡的抉择面前还有超乎常人的明达、冷静、果决 ,由此可见,张公瑾真是奇才一个!
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领亲信们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当时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就埋伏在玄武门之外,他们配合李世民一起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及二人的随从。二人的党羽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得知消息后率军赶到了玄武门,张公谨这个人不光智谋过人,他还勇力过人。在关键时刻,他独自一人关闭上了城门,将冯立等人挡在了门外,使冯立等人率领的军队不能入内。《资治通鉴》中对张公瑾的描述是:“张公瑾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这个描述颠覆了人们通常都认为谋臣皆为文弱书生的形象。张公瑾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挽救了参与政变的李世民等人。如果是让冯立、薛万彻等人进入城内,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会被杀掉,政变肯定会失败!因此历史学家们都认为,没有张公瑾的参与,政变真的没有成功的可能!其中王夫之评论道:无宇文述、杨素,则杨广不能夺嫡;无张公谨、尉迟敬德,则太宗不能杀兄。
政变成功一个月后,论功行赏,张公谨被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封定远郡公。 过了不久,李渊又被迫把皇位让给儿子李世民,张公谨又被任命为代州都督。张公瑾这个人是属于很有思想、很有主意、很有见识的这一类人。他在任上会经常给朝廷上书提一些好的建议。代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代县一带。属于和突厥接壤的北方边境,为了能更好的镇守这一带,张公瑾向朝廷上表请求在此地实行屯田。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北方边境都驻有大量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食,如果全部靠调运,由于古代生产力落后,运输成本太高,不可取。若由政府在当地划拨大量土地,在军队的管理下耕种,以此补贴军粮确实是个好办法。李世民看到奏章后非常地高兴,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
他最著名的进言当然是向朝廷上书《条突厥可取状》,在上书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感觉到,灭掉东突厥的绝佳机会到了!他力主朝廷应该主动讨伐东突厥。并列举了六条理由:“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曾经归附他的不少部落已叛离,此其二;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了颉利,无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匿乏,牛羊大量死亡,此其四;颉利疏离族人,委重任于外族,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军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此其五;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召聚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此其六。”关于讨伐东突厥的这六条理由张公瑾分析的很是到位,第一条,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这个肯定会造成人心背离。一个最高元首,如果人心背离,就会外强中干,就会不难对付,这一条的确很关键;第二个理由是原来归附东突厥的许多小部落已经开始背叛他了,比如像薛延陀这样的部落,突厥人迅速崛起,也吞并了不少小部落,这些小部落好多是慑于突厥的武力才归附它的,并不是真心归附,突厥实力衰落了,它们自然会产生不臣之心;第三个理由说的是三个突厥小可汗均得罪了颉利可汗,失去了自己的地盘,这说明这三人是可以作为大唐争取和拉拢的对象的,而事实上不久突利真的主动和大唐联络了,公开与颉利可汗决裂;第四个理由是说突厥遭受了自然灾害,缺少粮食。食物的缺乏会造成民心不稳,容易造成国家混乱;第五条说的是,颉利可汗不相信自己的族人,却重用外族胡人,这些胡人看重的都是利益,它们不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受到大唐攻击必然会造成混乱;第六条,在突厥境内有大量不满突厥人的汉人,如果唐军一到,这些人必然会群起相应。张公瑾很有战略头脑,分析的面面俱到。有这么多理由,唐军若出兵基本上可以肯定有必胜的把握。他以敏锐的感觉洞察先机,断定了灭掉东突厥这个大唐心腹之患的大好机会到来了!李世民看完他的奏章后大喜,于是下旨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张公谨为副大总管,另外还有五路大军,均受他们这一路节制,六路大军出师共同讨伐东突厥。
唐军有李靖、张公瑾两个顶尖级的聪明人领兵讨伐东突厥,自然仗打得很漂亮。李靖刚开始仅派了两千精兵孤军深入对突厥人进行了突袭,在这两千人中先锋苏定方仅领二百精兵率先杀入颉利的牙帐,颉利大惊失色。颉利认为突厥一向很强大,如果大唐不是倾全国之力,根本不可能孤军深入对他突袭。他认为肯定还有大规模的军队马上就到。于是他吓得惊慌失措而逃。李靖、张公瑾又使出离间计,致使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中计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降唐,吓得颉利更是不敢停留。他在向阴山撤退的途中,碰上通漠道行军总管徐世勣,又被徐世勣逮到一顿猛揍。接连受到遭到了重创后的颉利于是遣使臣向大唐请降,唐太宗同意了。委派鸿胪寺卿唐俭前去抚慰。而腹黑男李勣坚持了“趁你病,要你命”的理念,他给李靖讲了韩信趁刘邦派郦食其与齐王田广和谈之际,齐国完全放松戒备,韩信趁机一举拿下齐国的故事,李靖是不世出的军神,李勣的主意当然是对他一点都透。
韩信灭齐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刘邦灭掉项羽后,秦末著名说客郦食请命出使齐国,劝说齐王归降,刘邦应允。郦食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果然劝说当时的齐王田广愿意以齐国七十州降汉。这个消息传开后皆大欢喜。唯有韩信一个谋士对韩信说:“大将军您要想在战场上拿下七十州得有多难,得死多少兄弟,而郦食其一个书生凭仅口舌之劳就能立此大功,真让人心中不平,现在的情况是,汉王刘邦并没有旨意命令您不准对齐开战停止进攻,您为何不趁齐国完全放松警惕之机,灭了齐国,再立奇功呢?”韩信一听认为有理,于是突然对齐国发起了猛攻,齐王田广怎们也想不到这个结果,他已经答应归降了,还被算计,于是他下令把刘邦的说客郦食其给活烹了,郦食其再好的口才也因此难逃一死。而韩信却立了大功,刘邦也没有怪罪他。
李勣给李靖出这个损主意,张公谨得知后不同意,就对二人说道:“皇帝已接受突厥人的投降了,况且唐俭还在突厥,怎能出兵进攻呢?”而立功心切的李靖不听他的这一套,果断的对突厥突然发兵突袭,突厥也是毫无防备,李靖一举平定了东突厥。值得一提的是,唐俭这个人命还真的大,他竟然逃了出来,后来也名列二十四功臣之列,若是当时让突厥人逮住,也得活烹了他。从这件事上来看,张公瑾还是有仁厚一面的,没有拿同僚的性命去换自己功劳的那个私心。
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被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大唐灭掉东突厥,意义重大,大唐彻底去除了自己的心腹之患。从此在亚洲大地上,大唐国成为了没有天敌的第一号猛兽,从此它对一些不听话的小国家开启了“虽远必诛”模式。你说,张公瑾功劳能不大吗?贞观六年,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也就是说,灭掉东突厥不到两年他就病死了,他的英年早逝很是遗憾,如果他的寿命更长些,相信他还会再立殊功。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
张公谨也是太宗皇帝的宠臣,他的去世,太宗皇帝十分哀伤。并欲亲自到郊外致哀。主管礼仪的有司向他奏道:“按照《阴阳书》的说法,辰日是不宜哭泣的,这是风俗。”太宗皇帝道:“君主与臣子就像父子一样,哀痛哭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怎么能避忌日呢?”于是,他为了张公瑾的去世痛哭了一场。

在诸多隋唐文学作品中,张公瑾都实名实姓的出现,他在《隋唐演义》中,被说成是幽州豪强,和单雄信有八拜之交,为罗艺标下左营总帅,后来与罗成一起投唐,任秦王府司马兼督捕司,辅助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说唐全传》中,张公瑾是燕山帅府旗牌官,他结识了落难被充军发配的秦琼,和他结为挚友。后来随罗成去济南为秦母拜寿,参与了贾家楼群雄大结义,随群雄反山东后上了瓦岗寨。后来随李密降唐。再后来随太宗东征时,在凤凰山和尤俊达等人被盖苏文用柳叶飞刀杀死。 在评书《兴唐传》中,他在贾柳楼四十六友中排名第十一,曾和罗成一起破一字长蛇阵,在铜旗阵作内应。罗艺死后,张公瑾投奔瓦岗,被李密封为镇殿将军,隋李密降唐后。后来被封邹国公,出任太原总兵。
文学作品中主要是突出描写了他“武”的一面,没有怎么突出他“智”的一面,真实的张公瑾其实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1-01 21:06:35 +0800 CST  
@夏奈琦 2019-11-01 22:00:07
谬矣,郦食其死的时候,刘邦还没有灭项羽呢?
-----------------------------
多谢,我记错了,没有核实史料。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1-02 22:50:11 +0800 CST  
55、交对朋友跟对人的浪荡公子哥刘弘基
刘弘基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功臣榜排名第十一位。他出身将门,是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在《说唐全传》中,他是开唐四老将之一,在随太宗皇帝征讨高句丽时被盖苏文用柳叶飞刀杀死。在《兴唐传》中,刘弘基曾是隋朝大将,与花公吉、花公义、马三保、殷开山、段志玄同守金堤关,六个人都使大刀,号称为“六口大刀镇金堤”。在贾柳楼四十六友反山东时,程咬金斧劈花公义,秦叔宝枪挑花公吉,众英雄夺取了金堤关,刘弘基等四人投奔了潼关大帅魏文昇,他在李渊起兵时献潼关归降,被封为开国公。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弘基没有当过隋将,他是太原起兵的元谋功臣,说他是开唐四老将之一这是靠谱的。
人这一辈子跟对人、交对朋友很重要。现在社会上有一句话叫:“四十岁以前跟对人,四十岁以后做对事”。刘弘基人生的成功主要是他年轻时交对了朋友跟对了人。他有幸结识了李世民这个朋友,也因此开启了他自己的辉煌人生。这样说不是贬低刘弘基,刘弘基自己当然也很有本事,否者也攀不上李世民这个朋友。但这个世界上有本事的人多了去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的。能结识李世民,等于说是上天给了他个施展自己宏图大志的绝好机会。
历史上真实的刘弘基年少时是一个浪荡公子哥,性格放荡不羁,不事生产,喜欢结交轻侠之士,虽然出生富有之家,但也落得家贫如洗。这一类人若生在盛世就是败家子一个,生在乱世往往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到后来他以父荫被封为右勋侍,这是一个从七品级别的小武官。他也曾被朝廷征调跟随隋炀帝去征讨辽东。他随军行至汾阴县时,他估摸着走到辽东行程肯定误期,按当时的法律误期当斩。而刘弘基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他便与部下故意屠杀耕牛犯法。在历史上不少朝代都是禁止屠杀耕牛的,隋朝也一样,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耕牛对于农业生产太重要了。屠杀耕牛虽属于犯法,但至少罪不至死。因此他被捕入狱一年后就被赎出了,他耍了个小伎俩让自己逃过了一死,也避免了去辽东卖命。
刘弘基出狱后,无以为生,他做起了“大游侠”,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和王君廓类似,也都曾经选择做盗马贼来生活。后来他流落到了太原一带,选择了投奔太原留守李渊在他手下做些事。刘弘基很善于交朋友,他交朋友也很有眼光。他见到李渊的次子李世民这个人气度不凡,于是便主动去交好李世民。李世民这个人看到隋朝天下将亡,心中很有些想法,也正在主动广交英雄豪杰呢。刘弘基主动上杆子找他,两个人一见面自然是气味相投,他俩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以至于两个人很快关系好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也因这个关系,刘弘基在李渊军中逐渐受到了重用。刘弘基相准了人,交对了朋友,这也注定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
刘弘基因与李世民的关系,很快成了李渊小圈子里的人物。也就是说李渊做的最机密的事都不瞒他。李渊密谋起兵,刘弘基作为最亲近的心腹之人自然是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李渊就命他暗地里招兵买马,刘弘基奉命独自招募到了二千余人。李渊把新招来的人马让李世民、刘文静、刘弘基、长孙顺德他们四人统领,因此他们几个人都是李渊谋划起兵的重要帮手。王威、高君雅密谋在晋祠杀死李渊,是刘弘基与长孙顺德埋伏在官厅后面,将他们二人擒拿。李渊起兵后自称大将军,任命刘弘基为大将军府左统军。
起兵后刘弘基跟随他的好哥们李世民率先攻克了山西汾阳,并驻军在贾胡堡。经过激战刘弘基击败了隋朝名将宋老生。这个宋老生在古文学作品中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被描述为是宇文成都的师弟,武功高强、身手不凡。而在现实中的宋老生水平自然也不差,也是一员猛将。刘弘基能击败宋老生自然可证明他还是很有能力的。而在李世民进攻霍邑时他又与宋老生对阵,宋老生这次在城外列阵要与李世民决一死战的架势,但他再次被击败落荒而逃,刘弘基对他穷追不舍,最后宋老生走投无路,跳崖自杀而死。刘弘基斩其首级,回去领功。刘弘基因功被封为右光禄大夫。李世民在后来手下是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刚开始起兵时,他手下的武将并不多,在武将中水平高点的基本上也就数得着他这个好哥们刘弘基了。
起兵后的唐军势如破竹,而刘弘基更是率先渡过了黄河,迅速攻克了陕西大荔一带。他因功被任命为渭北道招讨大使,主持渭北战事。接着他又率兵西进,占据陕西岐山一带,很快他率领的军队发展到六万多人,南渡渭水,威逼长安。他驻兵在长安城金光门外,故意炫耀军威,老将卫玄卫文生派兵来战,刘弘基将其击败。
当时,唐军的主力部队还没到达,作为先锋的刘弘基已经先声夺人,首战告捷。这极大的鼓舞了唐军的士气,让李渊非常的高兴,下令赏赐他战马二十匹。等攻下长安后,刘弘基被评为军功第一名。
李渊夺取长安后,当时号称西秦霸王的薛举竟敢主动挑事,并还抢占了扶风一带的地盘。于是李渊派李世民率刘弘基等人前去征讨,不可一世的薛举被唐军打的一败涂地,唐军一直把薛举追赶到陇山,这一仗打的起兵后一直很顺利的薛举很是心灰意冷,他甚至在当时都有想投降李唐的想法,后被部下劝止才作罢。刘弘基在此战中又立战功,他因功升迁为右领都督,封河间郡公。接着刘弘基又随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在璎珞门外大破隋军。班师时李世民让刘弘基率军断后,负责断后的刘弘基又在三王陵把隋将段达、张志击败。
武德元年,李渊称帝,表彰太原起兵的元谋功臣。刘弘基在十七人功臣榜中排名第五。排在他前面的四位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高祖皇帝授予元谋功臣刘弘基为右骁卫大将军,兼任行军左一总管,免死罪一次,并让他再次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
这次征讨薛举唐军没那么好运了,因为关键时刻主帅李世民生病了。他因病留在高墌城,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由刘文静指挥。刘文静的军事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唐军在浅水原与秦军交战遭受了惨败,刘弘基力尽被俘。很快,李世民病好后再次征讨薛举、薛仁杲父子,因薛举病逝。李世民很顺利击败西秦军队,刘弘基方得获释,被恢复了官爵。
武德二年,刘武周的部将宋金刚发动了对唐战争,裴寂挂帅出征。裴寂这个人的军事才能远逊于宋金刚。唐军被宋金刚打的节节败退。大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很快被攻陷,刘弘基当时奉命屯兵晋州。宋金刚趁唐军兵败慌乱之际,很快形成了对晋州的包围。刘弘基抵挡不住宋金刚的猛攻,再次成了俘虏。这次刘弘基则趁敌军不备逃回了长安。太原乃至整个山西大部分地区被刘武周、宋金刚夺取,这是李唐开国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惨败!
裴寂领兵惨败后被免职,李渊命秦王李世民挂帅征讨刘武周、宋金刚,刘弘基再次跟随李世民出征。他先是驻军山西新绛西南一带,进而出兵隰州,直逼西河,截断了敌军的退路。这次唐军聪明了,面对宋金刚的挑战,刘弘基固守城池就是拒不出战,宋金刚无奈只好率军退兵。知道宋金刚要退兵,而刘弘基却采取了率骑兵偷偷追击,从后边对宋金刚发起了进攻,在介休城外他与李世民会师,大破宋金刚。唐军进而又很快彻底消灭了刘武周、宋金刚的余部。消灭了刘武周、宋金刚的这次胜利意义重大,它不仅彻底扫除了李唐西北方向的威胁,更是解救了李唐新生政权的危机。还可以腾出手来开始问鼎中原了。在这次战斗中刘弘基由于出色的表现,因功进封为任国公。
武德五年,刘弘基又跟随李世民平灭了刘黑闼,被授于秉钺将军。 武德七年,突厥入侵,刘弘基率步骑一万出镇豳州。作为镇守边关的大将他与淮安王李神通在东起子午岭西至临泾一线修建了防御设施,从此他成了常年镇守边疆的边将。
贞观元年,义安王李孝常等人谋反案发被处死。而刘弘基因与李孝常关系不错,交往密切受到了牵连被罢官除名。到了贞观三年,刘弘基又被太宗皇帝起用,出任了易州刺史,并恢复了他的封爵,还被征拜为卫尉卿。
贞观九年,刘弘基改封夔国公,因为是勋臣,他得到了儿孙可以世袭朗州刺史的赏赐。不久刘弘基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获准了退居二线,太宗皇帝赠给他个名誉头衔“辅国大将军”。太宗皇帝感念他的功绩,虽然他退休了俸禄及赏赐仍然和在职人员一样,只让他每月初一、十五才上朝。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要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再次起用了老将刘弘基。也就是说刘弘基退居二线十年后再次被启用。可见当时刘弘基以年老为由退居二线不应是年老体弱的问题,而是想退出权利旋涡,不理朝政。这次出征,他被任命为为前军大总管。刘弘基在辽阳西南首山一带与高句丽作战有功,受到了太宗皇帝的嘉奖。
永徽元年,唐高宗继位后封赏勋臣,刘弘基的食邑被加封到了一千一百户。同年刘弘基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岁。高宗皇帝废朝三日,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赐谥为襄,并将他陪葬昭陵。
刘弘基曾在病重时给儿子们交代自己的后事,他给几个儿子每人奴婢十五人,田地五顷,并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自己有本事,本来就不需要多少财物;如果没本事,有这些田产你们也就可以免于冻饿了。”并把自己的其它家产都散施给了亲朋乡里。到死了也没改他年轻时的仗义疏财的侠义性格。
后世对刘弘基的评价都很不错,唐朝的吕温对他的评价更是概括了他辉煌的一生:夔公峥嵘,金虎之精。应时而生,与运俱行。总帝元戎,震唐天声。瞪目张胆,前无金城。别建龙节,中分虎旅。启行万里,乘气一鼓。剑挥雷霆,旆卷风雨。先驰咸阳,镇定天府。天府既定,唐集大命。入扬王庭,出权兵柄。薄伐猃狁,朔风不竞。徂征岛夷,东海如镜。义始忠卒,元勋之盛。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1-05 20:51:13 +0800 CST  
@千面情圣 2019-11-14 20:52:03
隋唐的18条好汉实际上有20多个,这个各个版本都不一样,不过前11个问题都不大,就是从第12开始就有争议了。
有人说12是王伯当,这个可以有,但是13是谢映登就勉强了,14是韩擒虎这个也可以,15是史大奈,这个不靠谱,16是秦琼,这个没争议,17是尉迟恭,这个也没什么争议,18是单雄信,这个也没争议!
-----------------------------
对,史大奈排在秦琼前,更是太扯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1-16 19:44:11 +0800 CST  
56、迅速成为南方最大割据势力的萧铣
在隋唐时期萧铣(xian)这个人也不简单。隋朝末年,他宣布反隋后并迅速成为了南方的最大的割据势力。当然了,他有皇族的身份是大家推举他为首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皇帝只有一个,谁不想当?他若是一个平庸之人,众人肯定不会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他,去推举他为首领的。
萧铣曾祖是西梁宣帝萧詧(chá),祖父是安平忠烈王萧岩,父亲是安平文宪王萧璇。萧铣少年时家族没落,因贫穷生计艰难,只能选择给人抄书来维持生计,但他从小就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待人谦恭有礼,侍母至孝。
萧氏家族在梁国被陈取代后本已没落,但萧家出了一个奇女子却又让萧家开始兴旺发达起来。这个女人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萧氏成为了皇后,萧铣因是萧皇后的堂侄,算是外戚了,并且他也很有才学、气度不凡,品性也不错,因此就被朝廷提拔为了罗川县令。大业十三年,天下大乱。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瓒、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等共谋起兵反隋,大家都欲推举董景珍为首领,但董景珍推辞说:“我素来出身寒微,即使我当了首领恐怕也不能服众。罗川令萧铣,是梁朝皇帝的后人,此人宽仁大度,有梁武帝遗风。况且我还听说帝王兴起时,都是有符命的。隋朝的冠带皆尽称为‘起梁’,这应该是萧氏中兴的征兆啊。现在推他为主,以应天顺人,不知大家以为如何?”董景珍的头脑是清醒的,隋唐时期很注重门第出身,萧氏曾是皇族,虽然没落了,仍然受人敬重,隋独孤皇后为儿子纳妃非要从没落的萧氏家族中去找,由此可见门第的重要性。
董景珍把众人的意见派人告知了萧铣。萧铣非常高兴立即回信对董景珍说:“我先君侍奉隋朝,没有任何过失,而隋人竟然贪我土地,灭我宗社,这让我痛心疾首,而我一直想洗雪这个耻辱,没有机会。如今天赐良机,感谢上天诱导各位来帮助我起事,让我将重续梁朝的统治,今求先帝福佑,以随诸公共同起兵以谋大事呢。”萧铣得知众人要拥戴他的消息后,以为朝廷讨伐贼寇为名,募集了数千军队,为响应董景珍等人的起兵做准备。
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生。还没有等萧铣起兵就有个叫沈柳生的颍川贼寇率先进犯罗川县。萧铣的军事才能很平庸,他率兵和沈柳生作战,不能取胜。于是他为了鼓励大家的士气,就对其部下说:“岳阳的豪杰们打算推我为主,共同起兵反隋。如今天下全都在叛隋,我还能独自为隋守节吗?况且我的祖先曾在此地建国,如从岳阳豪杰所请,来恢复梁朝,我们再以檄文招降群盗,天下有谁人敢不服从?”他的部下听到他这话后都非常高兴。于是萧铣便在大业十三年十月,自称梁公,旗帜服色全遵梁朝旧例。而这时就连他的对手沈柳生听说后也率众归附了萧铣,萧铣就任命他为车骑大将军。萧铣反隋的言论公开后不到五天,远近争相归附的人数竟然达到了数万人,看来,萧铣前朝皇室的这个牌子还是很有号召力的。
但岳阳豪杰董景珍派徐德基等数百人前来迎接萧铣时,见到的不是萧铣,而首先见到的是沈柳生。沈柳生这个人脑子不大灵光,思维混乱。他对其部下说:“梁公起兵,是我最先归附的,我的功勋当然要居第一位。如今岳州的兵众将多,他们谁肯位在我之下呢?不如杀掉徐德基,扣押他的部属,独自挟持梁主攻城略地,那么谁又能位据我的前面呢?”于是他杀死了徐德基后告知了萧铣。萧铣惊讶并很气愤的说道:“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是拨乱反正,现在突然自相屠杀起来了,那么我是不能当你们的君主了!”说吧走出军门。沈柳生六神无主,吓得赶紧伏地请罪。这个蠢人想挟持萧铣争夺天下,试问你有多大本事?多少见识?多大实力?萧铣两句话他就六神无主,跪地求饶了。自己干了个没长脑子的蠢事,日后只得拿自己的性命偿还!
沈柳生磕头谢罪后,萧铣对他斥责后表示宽恕了他,并表示不再计较这事了。但后来萧铣和董景珍汇合后,董景珍会宽恕他吗?当然不会!董景珍对萧铣说:“徐德基这个人为了我们的反隋起义一直都是竭诚尽力的,而他竟然被沈柳生无故杀害,如不诛杀沈柳生,您今后还怎么管理政务呢?况且和这样的凶贼共事,他早晚都是个祸害,日后必生祸患,不如早除之。”萧铣听完董景珍的话认为有理,于是只得食言斩杀了沈柳生。可怜了一个没有头脑的沈柳生,没能称雄天下,却因无知先丢掉了自己的小命。萧铣得到了以董景珍为首的岳阳豪杰的支持,于是筑坛祭天,自称梁王。因当时有异鸟到来,于是建年号为凤鸣。 这和窦建德称王时一样,当时也是有异鸟到来,我认为这都是有人故意造作的,为了是利用迷信迷惑人心,让人相信萧铣称王是天命所归。
大业十四年,萧铣公开称帝了,他依照梁朝旧制设置了文武百官追封自己的先祖。追谥从父萧琮为孝靖帝,祖父萧岩为河间忠烈王,父亲萧璇为文宪王。封董景珍为晋王,雷世猛为秦王,郑文秀为楚王,许玄彻为燕王,万瓒为鲁王,张绣为齐王,杨道生为宋王。萧铣大封异姓王,这也表明了他的皇权很弱,历史上大封异姓王的基本上王朝都不会久长。
萧铣公开称帝后,隋朝将领张镇州、王仁寿率军进行讨伐,他们没能战胜萧铣,又很快得知隋炀帝杨广被弑杀了,隋朝已经灭亡了,于是他们和割据广西的俚獠帅酋宁长真等人率领岭南各个州县干脆都归降了萧铣。这样萧铣的实力迅速增长。而在当时,还有个叫林士弘的割据军阀占据了江东一带地区。这个林士弘也是一个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和操师乞最早啸聚鄱阳湖一带,而后占领江西、广东一带为自己的地盘。萧铣派遣他的部将苏胡儿去攻打林士弘的豫章郡,豫章郡也就是今天的南昌一带。派杨道生夺取南郡,南郡也就是今天的荆州一带。张绣攻打岭表,岭表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岭南地区。很快萧铣所占领的地盘西至三峡,南到交趾(越南),北距汉水,东至洞庭全都归属萧铣,他的兵力达到了四十多万。而同时期的李渊虽然也称帝了,但当时他的兵力应该还远达不到这个数。
不久萧铣迁都至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荆州。他重修了宗庙,任命名士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主掌朝廷机要事务。这个岑文本也是一个高人,他是东汉征南大将军岑彭之后,他后来降唐后也曾出任过唐朝的宰相。萧铣还命令杨道生进攻峡州,峡州也就是今天的宜昌,但被峡州刺史许绍打败了,他的战士死伤了大半。 当时的峡州归附了李渊,是李渊的地盘了。萧铣偷鸡不成还蚀把米,他的这一行为让李渊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并且是相当的严重!
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下令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和长史李靖征讨萧铣。李孝恭水平平平,但他的长史李靖这个人太厉害了!碰到这两个人,萧铣只能怨自己的命不好。
李孝恭很快夺取了萧铣的通州、开州,斩杀了他的东平王阇提。萧铣封那么多的异姓王,都是手握兵权的军阀,难以管理。当时这些人擅兵横暴,让萧铣很是头痛不已。他也担心日后有可能无法控制他们,便扬言要休兵与民以养生息,也就是说不准备打仗了,以这个理由罢免了诸将的兵权。这又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尤其是大司马董景珍的弟弟,作为领兵的将军他欲谋反作乱,事泄之后被萧铣杀掉了。而当时的董景珍正在镇守长沙,萧铣下手书赦免了他,并下诏将让他回到江陵。董景珍很害怕当然是不敢回。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李孝恭处,献地降唐。萧铣知道后大怒,派遣张绣去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对张绣说:“刘邦前年诛彭越,后年杀韩信。这个故事难道您没有听说过吗?咱们又何必互相攻讨呢?”张绣没有听他的话,而是继续进兵围城。董景珍不敌溃败而逃,在逃跑的过程中被部下所杀。张绣因功被提升为尚书令,而张绣这人也因此居功自傲起来,萧铣又把他给杀了。经过这些内讧,萧铣治下人心惶惶。许多人因疑心和惧怕而叛离,萧铣也禁制不了,所以他的势力开始日渐衰弱。
武德四年,唐高祖下诏让李孝恭与李靖带领巴蜀地区的军队顺流而下,同时庐江王李瑗由襄阳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三股部队合力攻打萧铣。有军神李靖出马,萧铣当然远不是李靖的对手。开战之初,萧铣的的将领周法明就率四州之地归降了李唐,李渊下诏任命周法明为黄州总管,让他出夏口道,进攻萧铣的安州,并将其攻下。在李唐的军事打击下,萧铣的将领雷长颍以鲁山之地归降了李唐。
李靖用兵,讲究出其不意,当时长江正值汛期,船只过三峡,因水势凶猛,很是危险,唐军的诸多将领都认为不宜出战。而李靖则认为:“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趁江水上涨的迅猛之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到达荆州城下,敌人的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这才是上策!”按照李靖的部署,唐军顺流而下。在途中遇到萧铣手下大将文士弘的阻截,李孝恭和李靖与文士弘战于清江口,将其击败。缴获了战舰千艘,而李靖故作疑兵之计,把这些船全部顺流漂浮而下,让萧铣管辖的宜昌、当阳一带的下游守军以为江陵已经城破,他们因不知虚实,不敢贸然救援。而李孝恭和李靖则火速直逼萧铣的都城江陵。
都城江陵被围,由于是猝不及防,萧铣仅有宿卫军士数千人守江陵城,想求援兵,远水难解近渴,都城江陵成了一座孤城。李孝恭把江陵牢牢围住。而此时曾归附于他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司马杜之松也都到李孝恭处投降。萧铣等不到救兵,就对其属下说:“是上天不保佑我梁朝啊,如等到我们奋力后战败而降,必定连累城内百姓和我们一同遭殃。如今我们趁城还未破,先行投降,这样可以让百姓免受乱兵的祸害。各位何愁没有君主呢?”于是便巡城下令,让众将投降。守城将士闻他所言,全都感动的痛哭。萧铣用太牢之礼祭拜祖庙后,率领他的官属身穿孝服前往军门向唐军认罪说:“应该死的仅萧铣一人而已,我的百姓是无罪的,请不要杀掠他们!”李孝恭接受了他的投降,派军队把他护送他到了京师。而过了几天后,他的救兵还真的赶到了,兵众竟然多达十余万人。这些救兵也无奈,得知萧铣已经投降了,那自己也投降吧。可见,李靖还是有先见之明,对萧铣发动闪电战让萧铣猝不及防。李孝恭、李靖的军队并不多,如果援军赶到而他们还没有能拿下江陵,唐军将会有大麻烦。投降后的萧铣被送到了京师。唐高祖斥责其罪,萧铣不卑不亢的回答说:“隋失其鹿,天下英雄竞向去逐,萧铣没有天命护佑,所以被陛下擒获。这和田横在秦末南面称王一样,难道他这种作为是对不起汉朝吗?”不肯服软迎奉,敢和李渊辩解,惹得李渊大怒,于是李渊下诏将萧铣斩首于都市,萧铣死时时年三十九岁。由此可以看出,蜀汉阿斗其实是不笨的,他投降时若不装傻、示弱也是难逃被杀的厄运!
关于萧铣这个人,《旧唐书》对他的评价是:“萧铣聚乌合之众,当鹿走之时,放兵以夺将权,杀旧以求位定,洎大军奄至,束手出降,宜哉!”这个评价有失公允。“放兵已夺将权,杀旧以定位”这是迫不得已的做法。对于割据诸侯来说,为了政权的稳固,冤杀大臣,这不算什么稀罕事。比如李渊以谋反之罪杀刘文静,刘文静真的谋反了吗?肯定没有!当时他儿子李世民就为刘文静叫屈喊冤,李渊自己心中也明白他是冤枉的,只是刘文静心中怨气很大,李渊是害怕他万一哪一天真的谋反或投敌了才处死他的。萧铣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杀旧以定位”这也是帝王控制政权的常用手段。萧铣被军阀们拥戴而称帝,自己没有强大的嫡系实力,自然不好管理,不采取一些强硬措施,怎能把权利掌牢?《新唐书》评价他:“武虽不足,文有余矣”,这个评价还是相对中肯的。历史是为胜者写的,成王败寇是它们一贯的做法。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1-17 21:42:42 +0800 CST  
@荒漠流浪001 2019-12-05 10:46:53
前段时间没空来看江畔芦笛先生的大作。
-----------------------------
谢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2-05 15:30:43 +0800 CST  
这里的帖子老被外星人劫持,发的帖子老是不见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2-05 20:12:37 +0800 CST  
57、大唐朝开国驸马爷柴绍
柴绍,字嗣昌,他在演义中的形象是一个文弱书生,仅是一个跑腿打杂一类的不入流的小角色。在贾家楼四十六友中他排第四十五位,也就是说按年龄来说他是排倒数第二的位置,仅在罗成之前。演义中对柴绍的形象有点贬低,历史上真实的柴绍要比演义中厉害很多!真实的柴绍是文武双全,为人侠义,颇有谋略,气度非凡。他不但不是“文弱书生”,史书还称赞他“矫健而有勇力。”在那个尚武的年代,作为一个世家子弟,不管文怎么样,首先都会习武的。柴绍这个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否者也不会被皇亲国戚的李渊看上,并且还把最出色的三女儿许配给他。李渊的这个三女儿可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巾帼英雄,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公主将军,和她丈夫一样,也同样可以率领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此女后来被李渊封为平阳昭公主。
能够成为李渊的女婿,在那个特别看重门第出身的年代,柴绍自然也是出身名门望族。其祖父柴烈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 父亲柴慎,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而柴绍自幼便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和许多贵族子弟一样,他在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是太子的护卫统领,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官职。这个官职肯定会被太子纳作亲信的。比如李渊、宇文化及、李密等人也做过这类官职。若真是大隋不倒,隋太子继位,柴绍照样会仕途光明。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一个公子哥,入了唐国公李渊的法眼,并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嫁给了他。也有一种说法是,柴绍本身和李世民是好朋友,李世民看柴绍各方面都很不错,是李世民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柴绍的。
隋末天下大乱,烽火四起,反王遍地。尤其是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支农民起义军在当时势头最为迅猛。而在西北的刘武周、薛举也起兵反隋。南方萧铣也开始建立了割据势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所有人都感觉大隋朝覆灭已成定局,一些隋朝贵族和地方官吏见隋朝大势已去,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这种形势下,早就心怀异志的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则更是有想法,他们也在暗中招兵买马开始做起兵反隋的准备。
起兵造反是要株连九族的,当时李渊的三女儿和女婿柴绍还在京城,于是李渊在起兵前就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的柴绍夫妇到太原。二人接信后,柴绍告诉夫人说:“你父亲决定起兵平定天下,我已经决定去帮助他,可是你怎么办呢?”这很明显,两个人不能同时离开京城,当时隋朝还没覆灭,对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当然是有所防范的。李渊的女婿、女儿若同时消失不见了,肯定会引起朝廷的警觉。柴夫人是个异于常人的女中豪杰,她告诉丈夫柴绍,你尽快出发,我一个女人家好脱身,不用担心我。
于是柴绍就独自一个人上路奔往太原。而当时李渊的另外两个儿子建成和元吉都在河东。古时的河东也就是现在的运城、临汾一带。《新唐书》说他在路上遇到了自河东出发要到太原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二人盘算着他俩肯定不能在老爹起兵前赶往太原,若老爹真起兵了,他哥俩害怕官兵会对他们通缉捉拿。于是想先依附附近的强盗落草为寇而自保。柴绍认为这事万万不可,若这样做了强盗很大的可能性会拿他们的人头向朝廷邀功请赏的。于是二人听信了柴绍的话,三人一起加紧赶路前往太原。当他们走到雀鼠谷时,听说了李渊已于五月十五日晨正式宣布起兵,于是三人一同庆贺,建成和元吉均称赞柴绍的主意好。新、旧唐书都记载了这个情节,《大唐创业起居注》未见记载。关于这段历史我有点质疑,感觉有点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嫌。因为《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正式起兵时李渊的三个儿子都在场。从《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可以看出,太原起兵的主导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渊。李渊起兵前让长子建成在河东一带暗自笼络豪杰,让次子世民在晋阳一带笼络豪杰。李渊起兵前李建成确实在河东,但要说他和李元吉在他爹起兵时傻乎乎的不知所措,甚至还想投奔别人占山为王,我感觉有抹黑他哥俩之嫌。
李渊起兵时自认大将军,任命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任命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任命元吉为太原留守,镇守大本营太原。当时建成、世民哥俩地位相当,哥哥为左,地位算是稍微在前一些。李渊把三个儿子都被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太原起兵后柴绍被授予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之职。右领军大都督是李世民,当时没有副大都督,长史类似于参谋长之职,职位相当于李世民的副手了。七月初五,李渊统义军于晋阳誓师后向长安进发时,柴绍还兼领马军总管。李渊的大军到达霍邑时,守城将军是隋朝名将宋老生。柴绍先是到城下查看了宋老生的布防,回来后告诉李渊:“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李渊采用他的计策,用计成功的诱出宋老生出城而战。然和唐军断其退路,采用两路夹击的办法,大败隋军,唐军斩杀了宋老生。这是太原起兵以来唐军最重大的一次大胜仗,极大的鼓舞了军队的士气。接着唐军沿汾水南下,一路攻城掠地,先克临汾,再定绛郡,柴绍每战都是争先登城破阵,屡立战功。
在李渊的大军进至龙门时。遇到了大隋名将屈突通。屈突通派桑显和乘夜袭击唐军王长谐所部,王长谐抵挡不住,唐军孙华率精兵渡河援助王长谐,而柴绍则与史大奈率轻骑兵从侧后偷袭桑显和,桑显和未能料到唐军会有“黄雀在后”这一招,所率兵马慌忙败退,隋军大败。
接着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兵临长安。这时李渊的三女儿也就是柴绍的妻子派人觐见李渊,李渊才知道自己的女儿手下竟然有七万人马,和不小的一块儿地盘。李渊这个女儿也是够本事的,柴绍走后不知道她是怎么摆脱朝廷的盯梢而逃离京城的,逃脱了她还能变卖些家产在老家陕西一带招兵买马,竟然还能形成一股不太小的势力。李渊得到女儿的消息后大喜过望,派柴绍为使率几百人去和李三娘见面。李三娘则亲领一万精兵配合父亲攻打长安。他夫妻俩当时同归右统军大都督李世民管辖,夫妻俩当时在军中的地位也相当,分别都有自己的军帐和帅府。
唐军攻下长安后,李渊拥立代王杨侑即帝位。柴绍被封为右光禄大夫,临汾郡公。隋炀帝遇难后,杨侑禅位,李渊称帝。柴绍拜任左翊卫大将军。在大唐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柴绍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比如平薛举父子、破宋金刚,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等战争,他都参加了,还屡立战功。但他当时的工作性质是在李世民的“总参谋部”工作,不会直接去攻城略地,所以史书对于他的具体功绩和作为没有详细记载。
武德六年吐谷浑侵扰芳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迭部东南一带,芳州刺史房当树不敌吐谷浑军,逃奔到松州。吐谷浑这个民族的后代也就是现在的少数民族土族,世代主要生活在青海一带。当时它们也是一个比较强悍的民族。侵扰芳州后接着吐谷浑军又相继进攻陷了甘肃临潭、岷县等地。于是朝廷派柴绍率兵前去救援。柴绍军到达岷州时,唐军被吐谷浑军围困在一山谷中。吐谷浑军据高临下用弓箭射击柴绍的军队。遭受突如其来的袭击,唐军将士尽皆失色,军心有点乱。而此时的柴绍表现出了作为大将应有的风度。他处变不惊,一边命令军队拼命抵挡,一边装出泰然自若的样子,安然而坐,让人弹奏琵琶,还命二美貌女子翩翩对舞。他的这个做派让吐谷浑军队看傻眼了,他们很好奇柴绍这是在搞什么鬼?于是都停止了射击,一起观瞧。但是柴绍却暗地里派了一只军队绕到了吐谷浑军的背后,突然对吐谷浑军发动了袭击,吐谷浑军队没有料到他还有这手,军心慌乱,大败而逃。战败后的吐谷浑开始反省,感觉自己的实力远不是大唐的对手,随后不久就归附大了唐。
在对敌作战中突发被围,柴绍能临危不乱,还用美人计迷惑吐谷浑军,反败为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智谋型将领。
不久突厥军又在北方边境不断挑起事端。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率军在陕西凤翔一带击退了突厥军。为配合李世民军对敌作战,柴绍把自己的军队也开拔到了陕西麟游西北一带,他也击败了突厥军队。接着突厥军又多次南下袭扰大唐边境。侵扰青海乐都一带时,柴绍奉命前去救援;侵扰甘肃天水、兰州、陕西陇县、甘肃陇西一带时。柴绍也奉命率军出击,并在秦州打败了突厥军队,斩杀突厥特勒一名及将士千余,凯旋而归。
武德九年,柴绍作为边将继续率军攻打胡人。而此时的秦王李世民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伏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在世民和建成的争储斗争中,没有史书记载柴绍倾向谁,我想他态度应该比较中立些,因为他是驸马身份,李氏宗亲大多持中立态度。这个很好理解,即使他心中有所倾向,也不会表现的太明显。在世民与建成争储的斗争中,柴绍主要在北方边境一带,避开了权利斗争的漩涡。李世民政变成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柴绍被拜为右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退位后,唐太宗李世民大封功臣,柴绍实封一千二百户。
在大唐基本一统天下后,在北方其实还有一股割据势力一直没有被消灭。这股割据势力就是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建立的大梁国。他的主要割据地为朔方郡,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一带。那么梁师都他为什么能在军阀混战中一直没有被消灭呢?原因是他有强大的突厥人作为后盾!梁师都也是一个反王,他趁天下大乱起兵反隋,后称帝,国号大梁,依附突厥。突厥始毕可汗赠其狼头大旗,封他“大度毗伽可汗”,于是梁师都也甘做汉奸,多次引导突厥人到中土抢掠。
直到李世民继位的贞观二年,梁师都割据势力都一直存在着。此时突厥内部矛盾激发,政局混乱,实力大幅衰弱。其实已经无力再继续庇护梁师都了。大唐看到了机会,想劝他归降。而此人对突厥人忠心耿耿,誓死不从,真实有点不识时务。唐太宗先是命夏州都督刘旻和司马刘兰成对其不断骚扰,派轻骑践其庄稼,又用计离间其臣下,致使梁师都的部下不断有人叛逃投唐。
唐太宗认为灭梁师都的时机到了,于是任命柴绍与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大军攻打梁师都,同时派刘旻屯兵朔方东城进行威逼。面对唐军的进击,梁师都领突厥骑兵主动挑战,而唐军刘兰成则偃旗息鼓,据守拒不出战。无奈围城的梁师都看到没有取胜可能想在夜间悄悄退兵,刘兰成则抓住机会派兵追击,大败其军。突厥始毕可汗发兵去救援梁师都,这又让柴绍逮到了好机会。柴绍率领唐军在离朔方数十里处对其拦截。突厥人经过时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对其猛攻,大破突厥军,又乘胜包围了梁师都的老巢朔方城。吃了大亏的突厥人败逃而去,再也不敢再前去救援梁师都了。等到朔方城中粮食断绝后,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杀了梁师都,献城投降了大唐。随后大唐把朔方城改成了夏州,纳入了大唐的版图。至此朔方重镇成了大唐反击突厥的前缘阵地。柴绍因功转任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
灭掉梁师都后,大唐也看到了东突厥的虚弱。致使唐太宗彻底下定决心要灭东突厥。于是命令五路兵马共同进击东突厥。他任命并州都督李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柴绍则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上述五路皆受李靖节制,共同出击,于贞观四年正月出征,最终灭了掉了大唐最大的心腹之患东突厥。
此后,大唐进入了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以后战争不是太多,柴绍也因身体不好没有再出征过。贞观七年,他被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病故。死后他被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柴绍则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四名。
关于柴绍这个人,他有一个著名的后代有必要提一下,就是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此人是他的八世孙。柴荣这个人史界对他评价甚高,甚至称他为没有缺点的皇帝。一致认为他之所以没有能一统天下,主要是身体不好,死的过早的原因,否者一定可以成为大统一王朝的一代雄主!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2-05 20:18:28 +0800 CST  
这个帖子发表成功过,不见了,再发一次。天涯这论坛不知怎么搞的,发的帖子会平白无故的不见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2-05 20:20:41 +0800 CST  
58、高句丽摄政王渊盖苏文

在隋唐故事中出了一个非常、非常凶猛的人物,好多隋唐英雄都死于他一个人之手,这个人就是高句丽兵马大元帅盖苏文。开唐四老中的三个被他所杀,刘洪基(刘弘基))、段志远(段志玄)、殷开山这三个人在他面前竟然都走不过三招两式就没命了,甚至有的连一个照面都走不了就被他一刀劈为两半。瓦岗二十六友:张公瑾、尤俊达、齐国远、屈突通、屈突盖、李如珪、鲁明弟、齐国远、尉迟南、尉迟北、岳伯勋、鲁世侯、尚山智、夏山智、史大奈、韩世宗、金甲、童环、李公逸、唐万仁、卜光焰、卜光靛、邴远真、邴远直、贾闰甫、柳周臣、樊建威等人。这二十六个人同时攻打盖苏文,竟然都被他的柳叶飞刀尽数杀死。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被他杀了五个,这个人够牛吧?小说中说他是青龙星转世,前世是单雄信,投胎托生后来找大唐报仇雪恨的。演义中描写此人生得青面红须,头戴一顶青铜盔,身穿一领蓝青袍,外置雁翎甲,前后护心镜,坐下一匹混海驹,手端赤铜大砍刀,兼有异人传授他九口柳叶飞刀,是东辽智勇双全的第一大将军。这些故事当然不符合史实。
这个人在韩国人写的历史剧中更是成了神人,韩国人拍了一部抗中神剧就叫《渊盖苏文》,剧中男主角渊盖苏文很是生猛,一箭把李世民射成了独眼龙,逼得李世民割让了长江以北的领土,从此大唐李世民都对他俯首称臣,这个更是瞎掰。韩国人也是受中国演义小说影响很深,把他给神话了,其实他只不过是高句丽当时的一个权臣,一个铁腕统治者而已。
历史上的盖苏文原名叫渊盖苏文,又名渊盖金。渊是他的姓氏,他的名字叫盖苏文。若按民族来分他是高句丽的主体民族中的扶余族人。演义上说他是姓盖名金字苏文,这个说法很汉化,但不符合史实。中国历史史书上都称他为“泉盖苏文”,原因是唐朝时期为了避李渊的名讳,当时的“渊”字大多都改写成了“泉”。《旧唐书》也把他写作“钱盖苏文”。日本历史上对他也有记载,称他为“伊梨柯须弥”。
渊氏家族出于早期高句丽五部落之一的顺奴部。这个部落在高句丽的东部,因此顺奴也被称为东部或左部。渊盖苏文父亲渊太祚为高句丽东部大人,也就是顺奴部的头领。另外他还兼任高句丽的大对卢,也就是汉人所说的宰相。是一个最有实权的人物。而渊盖苏文则是高句丽的西部大人。可见渊氏家族在高句丽多么的有实权,父亲死后盖苏文想要继承父亲的大对卢职务,但因此人平时凶恶不道,国人都不喜欢他,大家群起反对他继位。于是他跪下磕头向众人谢罪,请求暂代此职,他声言若自己干的不好,就请求免职,决不食言。大家看他态度诚恳,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他才得以掌控了高句丽的军政大权。
高句丽当时的国王是荣留王,他是在隋亡那一年被推举为王的。这个荣留王刚开始也是想和大唐关系搞好的,因为隋、高战争直接导致隋朝灭亡,也为高句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通过这场战争高句丽也清楚的认识到,中原王朝是不可以轻易招惹的。于是他选择了对外和解,对内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执政时期恢复了对中原王朝的朝贡,并且刚开始登基时几乎是每年都朝贡一次。
而大唐呢李世民刚开始也是忙于修复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满目疮痍。也不想去打高句丽。问题是高句丽和隋战争时,曾把大隋阵亡将士的尸骨堆积起来,做了个景观公园来羞辱中原王朝。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和好后,大唐国内也有强烈的主张,要求朝廷把这些尸骨运回来。唐派使臣索要尸骨,因大唐国力强盛,高句丽自然也不敢反对。运回尸骨后大唐也对高句丽这种做法非常愤恨,把公园给砸了个稀巴烂。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荣留王的神经,他害怕中原王朝早晚有一天会报这个仇的。于是荣留王开始学秦始皇,在高句丽和大唐的边境上打算修一段千里长城,以抵抗大唐。他这个做法肯定遭到了宗主国大唐的警觉和不满,同时也遭到了渊盖苏文和一帮大臣们的强烈反对。有个说法是渊盖苏文刚开始也是极力主张和大唐和好的,他也认为不应该招惹大唐。而此时的荣留王则感觉权臣们对他掣肘很大,于是他和自己的心腹大臣们计划除掉一些人,加强自己的领导权,他第一个准备干掉的目标就是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
作为权臣的渊盖苏文耳目众多,得知荣留王的计划后,他先是不动声色,而是邀请荣留王的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他在宴席上先是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而后又进宫杀死了荣留王。政变成功后渊盖苏文自封为“大莫离支”,这个职位相当于摄政王。他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而真正掌权的是他自己。高藏王的位置相同虚设,兵权国政等一切权利全都由渊盖苏文一人把持。渊盖苏文和高藏王的关系就像曹操和汉献帝一样。
渊盖苏文成为大莫离支独掌大权后很是威风,史载他:“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上台后他为了神话自己,声称自己是水里涌出来的,借此以迷惑百姓。
高句丽发生政变的消息传到了大唐,高句丽是大唐的附属国。太宗皇帝对渊盖苏文的做法极为不满,他对大臣们说道:“盖苏文弑君而独掌国政,让人难以忍受,以我大唐的实力攻取他并不难,但朕只是不想兴师扰民而已。”长孙无忌说:“恐怕盖苏文也应该知道自己的罪责,他害怕大唐的讨伐必定会加强防备,我们应该先稍作容忍,以后他必定会更加骄横,再去讨伐他也不迟。”于是大唐装作什么事也不知道。派使臣奉诏封高丽王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但是刚对高句丽册封不久,高句丽就协同百济大举进攻同为被唐册封的属国新罗,新罗则派人入大唐告状,诉说高句丽和百济攻占它们40余城,并与百济图谋断绝其通往大唐的通路,哭诉以后它们连想给大唐进贡都来不了,恳请大唐务必要为他们做主。关于这个问题解释一下,百济和新罗同为朝鲜族人,高句丽国以扶余人为主体民族,高句丽绝对不是朝鲜族。当时同为朝鲜族的百济帮的是高句丽,来和新罗作对。也有研究高句丽的史料认为,当时的渊盖苏文其实也不想和大唐交恶,而是新罗国看透了大唐的政策,东海三国同为大唐的附属国,大唐希望这三国相安无事,于是新罗敢于主动向高句丽挑起事端,这把渊盖苏文给惹毛了,渊盖苏文就发兵攻打新罗,并想趁机夺回以前被新罗侵占的土地。新罗知道,高句丽攻击新罗大唐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因为大唐深知高句丽这个国家的强悍,它绝对不会允许高句丽在地区继续坐大。
高句丽和新罗起了冲突,两个都是大唐的附属国,于是唐遣专使携诏书前往高句丽去调解,下诏制止高句丽进攻新罗,盖苏文对唐使里玄奖说:“隋朝东征高句丽时,新罗曾趁人之危侵占了高句丽土地五百里,如果他们不归还我们恐怕难以休战。”里玄奖道:“都过去的事了何必再去追究呢?至于说辽东各城,原本都是中原帝国的郡县,中原帝国尚且都没有去坚持说要收复,你们高句丽怎能坚持一定要收复呢?”。渊盖苏文则拒绝服从大唐的调停。于是唐太宗以为盖苏文杀君欺臣,残虐民众,今又违诏,侵略邻国,不可不讨为由,发动了唐征伐高句丽之战。
渊盖苏文执意攻打新罗,惹恼了李世民。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派两路大军分别从陆路和海路同时对高句丽发动了进攻。命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四万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以及一部分归附的胡人军队,从陆路向辽东进军。这个消息传到了高句丽,渊盖苏文还是被吓坏了,他赶紧派使臣进贡白金向大唐请罪。但大唐拒绝接受朝贡,仍然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事。
高句丽实力上比大唐差很多,并且超级军神李世民御驾亲征,虽然高句丽不是对手,大唐也没有达到要灭高句丽的目的。虽然史书渲染取得了不小战果,但大唐并没有击垮高句丽,更别说捉拿渊盖苏文了。
李世民亲自出征都没有能灭了高句丽,不是渊盖苏文本领特别的高强,而是高句丽这个国家真的特别的不好打。这个国家就像现在的阿富汗,是帝国噩梦。也像现在的朝鲜,国家虽然不强,但是穷横穷横的,谁也不怕!若拿一个动物来形容它,他就是一个“平头哥”(蜜獾)!
为什么高句丽就这么难以征服呢?王莽征高句丽惨败而归,这也是他政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隋鼎盛时期,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杨坚征讨高句丽也惨败而归。隋炀帝杨广倾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更是直接导致了大隋国的灭亡,就连特别会打仗的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御驾亲征也没有能占到多少便宜。我认为这不是高句丽人有三头六臂,神奇的不得了,而是高句丽地理环境很有优势。
高句丽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此地区冬天特别的寒冷,况且山高林密,特别适合打防守战和游击战。和中原王朝作战,高句丽只要据险固守或据城固守。坚守几个月不被攻破他们就赢定了。因为这样就能把战争拖入到冬天,中原军队肯定适应不了东北这种气候,况且冬天东北冰天雪地的,军队后勤保障难以保证,军队会不战自溃的。突厥人按理说比高句丽还强悍,但大唐并不怕突厥人,原因是突厥所在地主要是草原,基本上是无险可守。再加上游牧民族没有筑城池的习惯,进攻它们并不难。而高句丽不同,它们是半农耕、半游牧民族,东北到处都是山川、丛林、沼泽。如果打防守战,高句丽军队占据险要地形,非常有战略优势。比如说,中原军队从陆上进攻高句丽要度过辽河,古代辽河两岸都是烂泥滩,你即使过了河,人马也很难行走。这就是一道非常好的天然屏障,很好防守。所以说,征讨高句丽很难速战速决,不能速战速决很快就到了冬天,到了冬天辽东冰天雪地,根本无法运送粮草。况且中原人抗旱能力远比高句丽人差。仗就没办法打了。而中原王朝所犯的错战略误都是想速战速决,都看高句丽人口不多,比较弱小,认为比较好征服,其实不然。
杨广和李世民打高句丽都是御驾亲征,其实这两个人也都做错了。当皇帝的不可能常年在外领兵打仗不理朝政的,高句丽就是固守,它们耗得起,你两个皇帝在这儿耗得起吗?御驾亲征还有一个弊病就是,对于将军们来说,皇帝的安危肯定是第一位的,他们排兵布阵往往会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对打仗很不利,况且御驾亲征往往会带文武大臣、宫女太监的带一大群,这肯定会造成行军缓慢,军队耗费大增。
李世民是一个著名的明君,他带领好多能臣良将御驾亲征本以为灭了高句丽是举手之劳,但实际结果上虽取得一些胜利,唐军损失也不小。基本上算是打了个平手。事后李世民询问李靖道:“我用天下的军队,如今却被小国所困,这是为什么呢?”善于出奇制胜的李靖则认为李世民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计谋,便说:“这个问题还是请李道宗回答为好。”李世民询问李道宗,李道宗说明了他想用五千精兵偷袭平壤,而当时因他的建议太过冒险而没有被采纳。
但是李世民手下能人太多了,终于为大唐制定出了击败高句丽的正确方针。采用“疲敌计”、“弱敌计”和高句丽打起了持久战。不急于很快能把高句丽给灭了,而是去经常主动骚扰它们,使它们经常处于备战状态,经常在农时对他们发起骚扰,让高句丽错过农时,让他们的田地没有收成。大唐的这些做法,让高句丽人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备战,苦不堪言。大唐的不断骚扰让高句丽时常神经紧绷,几近崩溃。国内对渊盖苏文的不满情绪急剧升温。但是渊盖苏文应对的也不错,他是一个铁腕军事独裁者,国内尽管陷入严重危机,但在他的铁腕统治下,也没有出现太大的乱子。
遗憾的是李世民因病故没有能看到彻底消灭高句丽的这一天。他的儿子唐高宗即位后,又开启了征讨高句丽。唐高宗李治是被历史最为低估的皇帝,他老爹的英明神武遮住了他的耀眼光芒,其实他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文治武功都很显赫。他老爹没有敢去泰山封禅,他敢去。他去泰山封禅向上天表明他的政绩。高宗李治上任的第一年就派苏定方灭了百济,这是一步妙棋。他先是灭掉了高句丽的唯一盟友。接着他又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苏定方、萧嗣业率军水陆分道并进,进攻高句丽。   苏定方的军队在浿江击败了高句丽军,接着多次作战都取得了胜利,并且包围了平壤城。 契苾何力到达鸭绿江,渊盖苏文派他的大儿子渊男生(泉男生)用数万精兵镇守。实值冬天,江水结冰,契苾何力率军队从冰上渡江,打败了高句丽军,斩杀了高句丽军三万人,高句丽军其余的人都投降了唐军,渊男生孤身逃脱。
不久渊盖苏文去世了,高句丽陷入了内乱,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为了权利发生了争斗。唐朝借机攻灭了高句丽。 关于渊盖苏文历史上争议很大。 渊盖苏文曾成功抵御了强大无比的大唐,被人认为是朝鲜半岛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认为正是他犯下的错误才导致了高句丽国家的灭亡。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19-12-15 10:27:44 +0800 CST  

楼主:江畔芦笛

字数:286433

发表时间:2018-12-09 04:15: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7 07:56:09 +0800 CST

评论数:24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