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五部连载

就在这年的年底,豫州刺史王允也消灭了当地的一股黄巾,从缴获的文件中,他发现了大太监张让跟黄巾军勾结的文书,王允不敢怠慢马上把材料上报中央。但王允没想到的是他的忠于职守换来的不是立功受奖而是一场牢狱之灾。
汉灵帝看了材料把张让找来臭骂了一顿,仅此而已。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张让勾结反贼犯了灭族之罪,受到的惩罚仅仅是一顿训斥,汉灵帝有多混蛋就可想而知了,张让没事了,但王允有事了。
不久,张让让人找材料黑王允,这帮人别的能耐没有,整人却是专业强项。
王允很快被关进了大狱,过了几天,朝廷大赦,这位老兄又给放了出来,官复原职,可刚回到工作岗位屁股还没坐热,又给抓了回来。张让本来想找个罪名整死王允,但大将军何进、杨赐、袁隗等朝廷重臣给求情,王允这才捡回一条命。这位老兄不能死,因为他的大戏还是后头。
黄巾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大封功臣,镇压黄巾谁的功劳最大呢?皇甫嵩,不行,虽然有战功但还不是功劳最大的;朱俊,也不行,宛城打了那么久。那还有谁呢?经过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皇帝身边工作的张让同志劳苦功高,论功劳应该排“第一”。
打黄巾,张让不仅没出力,还吃里扒外勾结黄巾给人家当内应,事情败露还是啥事没有,不仅没罪还有功而且还是头功。有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国家不亡实在没天理。
张让等十二个“功臣”被封了侯。而真正出力的皇甫嵩不仅没被封侯还丢了官。这都要“怪”他去了一个“不该去的地方”,写了一个“不该写的报告”,然后又把报告给了一个“不该给的人”。
皇甫嵩率军围剿张角,一次,路过邺城就顺路进去参观了一下。这一看不要紧,吓了他一跳,只见城中拔地而起建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皇甫嵩纳闷了,皇帝在邺城没行宫啊,哪冒出来这么一座宫殿,一打听才知道是中常侍大太监赵忠的宅子。这还了得,皇甫嵩是个很坚持原则的人,皇帝的私房钱他都敢建议花,太监就更不在话下了,马上给皇帝打报告,赵忠的宅子被没收了,皇甫嵩跟赵忠的梁子也就此结下。
不久之后,皇甫嵩又得罪了另一个大太监张让。
皇甫嵩打了胜仗回来,本来应该加官进爵的,立了这么大的功,皇帝就算再小气多少也得表示表示。张让派人找到皇甫嵩要五千万钱,当然也不是白要,张让的意思,你给我钱,我在皇帝面前给你美言几句,多给你点赏钱,你虽然花了五千万但不亏。但皇甫嵩压根没理他这茬,这下张让被激怒了,张让和赵忠两人一碰头,决定黑皇甫嵩,一定要黑。
于是立了汗马功劳的皇甫嵩不仅没升官还被免去左车骑将军的职务。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1 08:49:33 +0800 CST  
时间到了185年,虽然黄巾被镇压了,但天下并不消停,鉴于国人有凑热闹的传统,黄河两岸继黄巾之后,“义军”蜂起,像什么张牛角、褚飞燕、平汉大计、雷公、浮云等等名目繁多,大的有两三万、小的也有七八千人。
这些人杀富是真的但济贫就不敢说了,因为入伙的都是穷人,但凡有点钱的也不愿意整天风餐露宿钻山沟干抢劫这行,经常加班不说还不给交五险,真要伤了死了也没人管。
尽管条件艰苦,但还是有大批人争着抢着入伙,这也难怪,加入抢劫团伙虽然有风险,起码能混碗饭吃,弄好了还能发点小财,留在家里只能等死。所以入伙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黄河以北成了抢劫犯的乐园。官军根本管不过来,今天消灭一个,明天又冒出五六个,越剿越多。
在众多的造反大军中,以博陵人张牛角、常山褚飞燕的队伍声势最大,牛角战死后,部下推举褚飞燕为大帅,褚飞燕为了表示要继承牛角兄的[“革命遗志”,还特意改了姓张,叫张燕,因为他动作矫捷,身轻如燕,军中号称飞燕。
张燕当了头领比牛角闹得更欢,附近的大小山贼草寇都来投奔要求入伙,张燕来者不拒,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很快就达到上百万人。张燕每次有行动,场面都相当大,人山人海铺天盖地,像蝗虫一样,所到之处就像旋风鸡犬无余。官军只能望风而逃。
最后没办法了,打不过,那就招安吧。
张燕估计也闹够了,也想混个一官半职,派人上书朝廷,表示愿意归顺接受招安。朝廷很快任命张燕,平难中郎将,领河北山谷事,也就是说,凡是河北山谷里的那点事都归他管,其实,朝廷就是不任命,那些地方也是张燕管着,只不过,张燕这回领了合法执照,成了朝廷命官。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2 08:48:41 +0800 CST  
第三章 西北狼烟
热闹的凉州——羌胡叛乱
张燕暂时消停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原的硝烟还未散尽,西北又乱了。
就在黄巾主力刚刚被消灭的中平元年(184年)11月,西北的先零羌胡又反了,其实一百多年来,西北的羌人就没消停过,因为之前猛人段颖一顿砍杀让这帮人老实了不少,现在段颖死了,中原乱了,见有机可乘,西北的羌人兄弟又重操旧业。
众人推举湟中的义从胡北宫伯玉、李文侯做首领杀害护羌校尉举兵造反。(所以义从胡是羌胡人中跟着朝廷干的专门打造反同胞的,也算是自己人,但所谓义从胡其实就是墙头草哪边硬往哪边倒)。
金城人边章、韩遂在西北羌人中很有威信,造反这种事也需要有挑头的,有号召力才能招来人,人多了才好办事。在众人的威逼利诱下,边章、韩遂半推半就也入了伙,杀了金城太守陈懿,攻城拔寨焚烧府库把西北闹了个底朝天。
先前武威太守是宦官的亲戚,仗着有后台,嚣张跋扈牛的不得了。
凉州从事苏正和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上书朝廷状告其不法行为,但凉州刺史梁鹄是个胆小怕事的家伙,他怕苏正和激怒当朝的太监连累自己一起吃瓜捞,就想把苏正和干掉,但又拿不定主意就去问汉阳长史敦煌人盖勋。盖勋一向跟苏正和有仇,两个人不和已是公开的秘密。
梁鹄以为别人跟自己一样不会放过这个报仇的机会,谁知人家盖勋坚决拒绝,虽然这个世上有许多小人但君子始终还是存在的,不是每个人都像胆小无耻的梁鹄那样龌龊。
不久,梁鹄因为犯了别的事被“双规”——滚蛋走人了。朝廷又派来一位新刺史左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新刺史也不是什么好鸟。这哥们最大的爱好就是贪污,而且胆还特肥,连军粮都敢贪。
西北战事呈现长期化的趋势后,朝廷为了平叛从全国各地征发部队。十几万操着各地方言的大兵汇集西北,当兵就为吃粮,这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粮食相当可观。左昌是个雁过拔毛的主,凡是他经手的粮饷必然“瘦身”。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3 15:52:57 +0800 CST  
盖勋知道了左昌的“事迹”,出于好心怕他出事就劝左昌,您可悠着点,军需物资不比别的,搞不好那可是要杀头的。盖勋的好心却惹来了麻烦,左昌对盖勋怀恨在心。正好羌人叛乱,左昌找了个机会让盖勋与从事辛曾、孔常屯兵阿阳(天水郡境内),那里是叛军经常出没的地方。
左昌想等盖勋打几个败仗,就有机会收拾盖勋了。或者可以借刀杀人直接让羌人把盖勋灭了,那就更省心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盖勋立功的捷报,本来想看人家丢脸结果却让人家露脸,左昌简直要气疯了。
北宫伯玉攻击金城郡,盖勋劝左昌派兵救援,左昌不听。不久传来金城被攻破陈懿战死的消息。
北宫伯玉打下金城后兵不卸甲直奔左昌的冀城杀来,左昌见死不救,终于自食恶果。
北宫伯玉、边章等人将左昌围在冀城,这次轮到左昌求救了,左昌忙派人向被自己“发配”出去的盖勋等人求救。辛曾等人都不想去,大家都觉得不如让叛军把那个该死的家伙干掉,终于轮到他倒霉了。辛曾等人想看左昌的笑话,但盖勋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还是率军出发了。
冀城城外,两军对阵。盖勋先用君臣大义把边章等人训斥一顿,边章等人好像也有点后悔的意思:“如果刺史大人早听您的话,我们罪过还不重的时候,是想投降来着,现在我们已经犯了滔天大罪,想回头也晚了。”说罢,退兵而去。
左昌在西北“勤奋”地贪污,终于因为 “业绩”实在太过突出,东窗事发,连朝廷里的人也看不下去了,“你小子连军粮都贪,胆子也忒肥了点吧。”不久,左昌同志终于因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双规,也滚蛋走人了。
又送走了一个混蛋,接着,新任凉州刺史扶风人宋枭来了,这又是一个活宝。
面对凉州“四处起火”的乱摊子,宋枭头都大了。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冥思苦想之后,宋枭终于有了主意,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的新奇的创意。
他找到盖勋说:“我看,凉州这地方之所以总打仗,老百姓爱造反,根源就在于没文化,只有搞好素质教育,让大家多读书,知道礼义廉耻,让大家知道,造反是可耻滴。只要群众素质提高了,自然就不会造反了嘛。当然鉴于本地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我看就先让百姓写孝经吧,写着写着自然就会受到感化。以后就不会造反了。你觉得怎样,盖长史?”
难为这位老兄怎么想出来的,居然想出这么个“好主意”,让一群习惯了拿刀砍人的职业土匪大字不识几个的氓流去抄孝经,也只有这位“天才”才能想出来。自己发昏还不算,还打算让大家跟自己一起发昏,这就有点异想天开了,要知道不是谁都像您这样弱智的。
盖勋听了这位新领导的“高见”哭笑不得,知道这又是一位草包。尽管是上级但也不能让他这么胡来,就只能苦口婆心地劝,您不能这样啊,这里的人大都不识字,您这么做只能适得其反而且朝廷也不会同意您这么干。
但宋枭却铁了心,一定要把愚蠢进行到底,宋枭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了愚蠢的真正内涵,原来高级干部也是可以这么蠢的。
叛军离开了冀城又把校尉夏育围在畜官。又是盖勋领兵去救,两军在狐磐遭遇。大家都是熟人见了面也不用介绍直接开打,叛军人多势众,一场混战,盖勋的兵被打散,到了最后盖勋只剩一百多人,被叛军困在核心,此时的盖勋早已是血染征袍身负三处重伤,马也骑不了了,被部下们扶着坐在地上,周围的叛军慢慢逼近。
这时叛军中的一个头目叫滇吾的,平时很敬重盖勋对周围的人说:“盖长史是贤人,杀他是要遭报应的。其他叛军见领导发话了,也就没动手,滇吾牵过一匹马让盖勋走,盖勋坚决不走就这样被俘,但羌人还是挺佩服盖勋,觉得这人有种,不仅没杀他还派人把他送了回来。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4 09:21:12 +0800 CST  
这时候宋枭已被免官,新任凉州刺史杨雍知道了盖勋的事迹很感动,当即上报朝廷推荐盖勋担任汉阳太守。
北宫伯玉等人在陇右闹腾的差不多了,又向三辅窜犯,眼看叛军越来越近,朝廷没办法只好重新启用皇甫嵩让他坐镇长安指挥平叛。
但西北的这些羌胡,常年在边境从事砍人工作,就打仗而言,人家是专业的,战斗力那是相当强悍,同由内地农民临时组成的黄巾军相比,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职业的和业余的差别很快就体现出来,业余的黄巾很快就被官军镇压,但职业的却是越打越多,连“灭黄专家”皇甫嵩遇见边境这帮猛人也没咒念,大家都是大西北出来的,知根知底,所以皇甫嵩打黄巾挺痛快如同秋风扫落叶,但打西北的羌人却碰上了硬茬。
西北打成了持久战,打仗就是烧钱,十几万大兵连吃带喝还有军饷,数目相当可观,十万大军日费千金。朝廷本来就不富裕,这么烧钱,扛不住了,大西北本来就穷,上仗之后,地也不种了(想种也种不了),布也不织了,这就没收入,地方上交不上税,还要靠朝廷发救济粮。
打仗救灾,朝廷的国库很快就空了。不爱管事的汉灵帝也急了,整天召集大臣开会,研究对策。汉灵帝对别的事可以不关心,但只要跟钱沾上边,就不同了,这位老兄虽然是天子却比谁都财迷。
汉灵帝为了捞钱,只能更拼命地卖官敛财,其实卖官这种事以前汉武帝也干过,但人家卖的也就是个爵位什么的虚衔,汉灵帝比老祖宗有“魄力”,他卖的都是有实权有油水捞的官,什么刺史、太守都卖,到了现在连三公都卖了。
做生意,有卖的就有买的,比如曹操他爹就买了个太尉,后来许多名士也耐不住寂寞也跟着凑热闹,名士崔烈就是个代表,这位仁兄祖上世代为官也算是书香门第,本来像他这种官N代,不愁没官做,但人都是有“上进心”的,崔烈通过关系找到皇帝的保姆得到了内部优惠价,给打了五折,花了五百万钱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司徒。
崔烈见皇帝因为西北的事整天挂着苦瓜脸,为了哄皇帝开心,崔烈在会上说话了:“陛下,西北战事旷日持久劳民伤财,不如放弃凉州,退保关中。”崔烈的话还没说完,旁边有人说话了:“司徒可杀,只要杀了司徒,天下自然就安定了。”大家回头一看,说话的是议郎傅燮。
汉灵帝就问傅燮为什么这么说,傅燮慷慨陈词:“凉州乃天下要冲,国家安全的屏障,当年高祖刘邦、光武刘秀用兵陇右,目的就是切断匈奴和羌人的联系,守关中必守陇右凉州,无凉州就无关中,放弃凉州,关中就敞开了,羌人就会毫无阻挡涌进关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臣说司徒可斩。”
皇帝听了也觉得傅燮说的有理,也就打消了放弃凉州的打算。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4 16:37:19 +0800 CST  
但凉州也不能总这么耗着,既然皇甫嵩不行,那就换人。朝廷又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假节,执金吾袁滂做副手。破虏将军董卓,荡寇将军周慎随同出征,征集诸郡兵马步骑十余万人举兵征讨羌人。
张温大军到了凉州,屯兵美阳。边章、韩遂随后也来到美阳,人家不但不躲还主动迎战,显示自信。几仗打下来,张温都吃了败仗,只好坚守不出。
十一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星雨救了张温,古时候比较迷信,也不懂观赏难得一见的流星雨,更没有一边看一看许愿的浪漫情怀。古人唯一感受到的就是恐惧,认为所谓的流星雨不吉利会带来灾祸。
这股流星雨偏偏对韩遂等人的叛军很有好感,照准了叛军的大营就下来了,从天而降的流星把军营照得大亮,人,你还可以叫他不用慌,驴子、马就没办法了,毕竟双方没法沟通,大半夜的人都睡了,驴子、马也得歇着啊,谁能想到突然天降“照明灯”还是强光的,驴子惊了、马惊了,满营乱跑,这下营地热闹了,谁也别想睡觉了,大伙一起上,逮马捉驴,这同折腾,忙活了一宿总算消停了,再看韩遂手下的这帮人坐在地上,只剩下喘的份了。大家都觉得这地方不吉利,不能再住了,得换个地方。
正在韩遂等人忙着搬家的档,董卓杀来了,董卓得知了消息,觉得这么个好机会不能放过就同将军鲍鸿一起攻击边章、韩遂的大营,韩遂等大败,留下几千具尸体,逃往渝中。
张温派将军周慎领兵三万随后紧追不舍。周慎的参谋长孙坚给周慎出主意:“叛军城里没多少粮食,城里吃粮全靠外边往里运,属下请率一万人切断叛军的粮道,将军您率大军为后援,叛军没了粮食又畏惧您的大军不敢出战,城里没粮又守不下去,叛军只能逃进羌人的部落,到那时,我们合兵进讨,凉州一举可定。”
孙坚的主意不错,但周慎不听,进兵包围榆中城,而韩遂等人并没有在城里死守而是分兵屯守葵园峡反把周慎的粮道给断了。古往今来,打仗最狠也最有效的招数就是断粮道,再猛的兵再勇的将没饭吃也玩不转。
当年战国时赵国的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位,就是被秦国大将白起切断了粮道,四十万大军没饭吃最后全军覆没。教训深刻。周慎虽然不太会打仗,但也知道粮道被人家切断仗打不下去了,眼看形势不妙只好丢弃辎重逃了回来。
张温又派董卓领兵三万征讨先零羌,但董卓比周慎点子还背,进去就让人家给围了起来,时间久了,粮食眼看就要吃完,再不想办法突围,董卓很快就会变成赵括第二,但董卓在外面混了十几年,社会经验丰富,比赵括强多了,董卓营地附近有条河,他派人挖了个大池子把河水引进来,派兵每天在水池子里捕鱼,外面的羌人以为他们粮食快没了抓鱼充饥也就没当回事。
其实,人家董卓这是明挖鱼池暗修地道,趁着敌人不注意,在下面偷偷挖了个地道,几万人神不知鬼不觉就从地道里跳出了包围圈。等敌人回过味来再追已经来不及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6 12:49:25 +0800 CST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董卓同志的生平简历。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粗人,地道的粗人,长相比较凶悍、作风更加凶残,但这个人虽然五大三粗却也粗中有细,有点小聪明,要不然也不会闹出那么大动静。董卓是正宗的大西北人,正赶上羌人活跃的时候,年轻时的董卓就到羌人聚居的部落闯江湖,也因此结识了不少羌族兄弟,后来又回到老家种地。
董卓的几个羌人的部落头领还时常到家里来看望,董卓总是热情接待,招待客人总得有点像样的酒菜,但董卓家穷得啥玩意没有,那年头也没有手电筒,所以他家也没什么家用电器。不过,董卓也很会交朋友,直接把家里耕地的牛给杀了招待客人,要说人家羌人兄弟虽然比较野但都是实在人,很朴实,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董卓兄弟太够意思了。
回去以后,几个首领一合计,各自凑了几百头牛羊赶着就给董卓送来了,西北虽然穷,但以游牧为生的羌人要说别的没有,牛羊倒还有一些,董卓用几头耕牛换回上千头牛羊,这“买卖”赚大发了。
董卓得到的实惠,不仅仅是牛羊,还有名声,几个首领回去到处宣传,董卓兄弟,那叫一个仗义,哥们特够意思。交人就得交这样的,董卓就这么出名了。
董卓长得体格健壮、力大过人,实在是当兵的好材料,在家种地却是屈才,于是,董卓选择了当兵,因为当地的羌人经常有部落造反,经常打仗,参军打仗的机会多的是,而且多年在边境生活,董卓也练就了一身武艺,可以一人在马上带两副弓箭,骑马奔驰的同时左右手可以轮换开弓放箭,这功夫就算在马背上长大的羌人、匈奴人会的也不多。当兵以后,因为作战勇敢,董卓一路高升,从羽林郎到军司马,北宫伯玉造反,董卓也率兵平叛。
虽然董卓后来干了许多伤天害理的缺德事,但这时候的董卓在众多将领中还算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当然这也是矬子里拔大个,其他人还不如董卓,朝廷派出的六路大军,只有董卓一路损失最小全师而退。其他五路不是损兵就是折将,有这些人做绿叶衬托,本来打了败仗的董卓反而成了红花知名度飙升。
董卓安然无恙地逃了回来,但毕竟打了败仗,主帅张温召董卓到中军来商议军情,董卓磨磨蹭蹭找各种借口就是不来,后来实在拖不下去了才不情愿地来到张温的大营。
领导让你来,你推三阻四地不来,明摆着不给领导面子,要说,张温也不是那种特有魄力的厉害角色,人家是挺厚道的一个人,但董卓就是那种欺软怕硬的主,知道张温好欺负,也没把这个领导当回事。
董卓到了军营,张温训斥了他几句,这也很正常,你打了败仗,还不让领导说你,领导让你回来汇报工作还不来,明明错在董卓,要是别人也就老老实实挨训了,但董大爷在军营里混了多年从来都是他问候人家父母,哪有别人骂他,董卓当场把张温给顶了回去,人家张温是文人碰上他这样的武夫也就忍了。
但董卓的傲慢激怒了张温身边的孙坚,孙坚来到张温身边凑近了小声说:“董卓打了败仗不谢罪还出言不逊顶撞您,您招他,他不按时前来,按军法,就他犯的这些事,足够杀头的了。请您按律将他斩首以肃军纪。”张温听了轻轻摇了摇头:“董卓在关陇凉州一带素来很有威望,杀了他,靠谁打羌人呢。”
孙坚看着面前这个老实到窝囊的上司又好气又好笑,劝道:“明公您奉诏讨贼,统帅十余万大军西征,威震天下,董卓也就是个偏将,有没有他有什么关系。董卓对您出言顶撞,就是明摆着没把您放在眼里,这是一罪;韩遂等人在西北作恶多年,大军即到就应迅速征讨,董卓在众将面前找各种理由拒绝出兵,阻挠大军,蛊惑军心,这又是一个大罪。董卓这次打了败仗还趾高气扬不服从您的命令这更是大罪,凭这几条就可以把董卓明正典刑。古时的名将都是临战战将立威才得以功成名就的,您不要再犹豫了。”
张温是个老实厚道没主意的人,根本不敢动董卓,孙坚知道留在这也没用,回洛阳去了。
正好这时长沙区星聚众造反自称将军,有一万多人到处攻城抢掠,朝廷就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长沙,亲自率兵征讨,一个月就把区星等消灭了,朝廷以孙坚有军功封孙坚为乌程侯。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8 15:14:18 +0800 CST  
@xpreson 76楼 2014-04-08 17:41:30
留名,好书
-----------------------------
感谢支持哈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9 09:24:15 +0800 CST  
转眼到了186年,张温久出无功也被召回洛阳。
这一年,汉灵帝又干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他任命了一个人当车骑将军,这下引起轩然大波,朝野内外一片哗然,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不就任命个将军吗?怎么闹出这么大动静,因为他任命的这个人是个太监——赵忠,他最宠信的大太监,按他自己的说法,赵太监可好了比他妈还好。但问题是,你们“母子”感情再好也不能乱了规矩,汉朝开国到现在近四百年,从来就没有过太监当将军尤其是车骑将军的先例。
最后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汉灵帝不久又罢免了赵忠,这场闹剧才草草收场。
到了187年,闹腾了好几年的西北韩遂还在继续闹腾,朝廷几次派兵都被人家给打了回来。正在朝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好消息传来,叛军内部耗子动刀窝里反,韩遂杀了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等人,自己当了一把手。
还没等朝廷高兴多久,又有消息传来,韩遂搞定了内部又带着十几万人包围了陇西郡,太守李相如投降。
新任凉州刺史耿鄙亲率陇右六郡兵马征讨,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凉州刺史又换人了,这不奇怪,这么个兵荒马乱的地,每天的工作就是打仗砍人,对手还是好勇斗狠的羌人,工作实在不好干,不是被打跑就是被打死,谁都不愿来,但工作总得有人干。
耿鄙特别信任凉州治中程球,可这个程球根本就是个不着调的人,在凉州名声极差顶风臭着八百里,老百姓一提到他的名字就恨得咬牙切齿,经常在大街上就问候程球的祖宗八代。就这么个主,耿鄙却拿他当心腹,不坏事那才怪。
这时新任的汉阳太守傅燮劝耿鄙,程球这人不能用。
傅燮前文说过就是在朝堂上骂崔烈的那位,傅燮因为得罪了皇帝“他妈”大太监赵忠,被送到前线做汉阳郡的太守当炮灰。
傅燮对耿鄙说:“您刚来,本地的情况还不熟悉,老百姓还不了解您,叛军听到朝廷大军又来征讨必定拼死抵抗,这些人自幼生长边地,很难对付。您率领的大军都是从各地征集的新兵,平时也没在一起训过练打过仗,到了关键时刻,这些人未必顶用。万一有什么闪失,后果不堪设想啊。不如先休整部队,抓紧训练等叛军懈怠了,再出兵不迟。”
耿鄙根本不听,187年4月,耿鄙率军到了狄道,叛军的影子还没见到,内部就有人反水,凉州别驾也就是二把手带头造反响应叛军,耿鄙和他的爱将程球全都被人家砍了,人头被送到韩遂那里领赏,韩遂乘胜包围了汉阳把傅燮围在城中。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9 09:36:50 +0800 CST  
傅燮兵力有限,粮食也不多,但傅燮很有种,固守城池坚决不投降。
傅燮在西北多年,跟叛军中的很多人都认识。北地郡的数千胡人骑兵曾经受过傅燮的恩惠,在城外劝说傅燮,看在往日的情分上愿意护送傅燮回乡,保全他的性命。
这时傅燮的儿子傅干才十三岁也在身边劝:“现在朝廷腐败,皇帝昏庸,大人您才被排挤到这来,现在我们兵少力弱,不如听胡人的,暂时回家乡,等朝政清明了再出山也不迟。”傅燮听了儿子的话摇了摇头,仰天长叹:“我遭遇乱世,既食君禄,今天只有战死在这里,保全做臣子的节操,你虽然年纪还小,将来必成大器,主簿扬会就是我的程婴。”说完头也不回,率领身边仅剩的士兵们冲进敌阵,全部战死!
耿鄙的司马陇右扶风人马腾,也就是马超他爹也拥兵造反和韩遂兵合一处,共同推举狄道人王国做首领继续从事造反事业。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09 17:28:57 +0800 CST  
主动申请发配的高官
到了188年,天子还是很混蛋,天下还是照样乱。
这一年的二月,并州的黄巾军余部在首领郭大的率领下在白波谷又干起了老本行。三晋大地再起狼烟。
三月并州刺史(相当于山西省省长)就被人家干掉了。
连年的战乱,混乱的朝政让一些聪明人看透了时局,有识之士纷纷达成共识——天下不久即将大乱。
不能改变时局,那就改变自己,乌云密布之时就准备好雨伞才不会被雨淋。
一些精明的大臣已经在为自己寻找退身之路。太常卿宗室刘焉就是这样的人。这位老兄看出来了,中原迟早大乱,最好趁早远离这块是非之地,先找个偏远的州郡保命要紧。
于是,刘焉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去交趾工作,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
那时候,交趾极其偏远荒凉是朝廷专门用来发配犯人的地方,要在平常,身为朝廷命官谁也不会去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但刘焉却主动要求去那里,自己发配自己,很多人怀疑刘焉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其实,刘焉的神经很正常,他之所以想去交趾无非是要远离是非之地,毕竟人家是封疆大吏,所以即使在穷乡僻壤也可以照旧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后来有人劝刘焉去交趾不如去益州,益州虽然偏远一点但生活水平很高,老百姓也很富裕,就生活品质而言比京城也差不到哪里去。
听人劝吃饱饭,刘焉考虑了一下同意了,又改变主意申请换个地方,正赶上这时,凉州刺史耿鄙、并州刺史张懿刚刚被干掉,朝廷觉得还是派自家人镇着才可靠,于是任命宗室刘焉为益州牧、宗室刘虞为幽州牧,即刻上任。
这一年西北很乱,东北也不消停。
当初,张温为了打韩遂,从全国各地调兵,这位老兄打仗的水平一般,调兵的本事却很不一般,全国的精兵他都没放过。
东北的幽州素来以兵精将勇闻名于世,自然逃不过去,张温也向幽州下了令。
幽州的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就要数乌桓骑兵了。接到中央的命令,幽州的地方官不敢怠慢,幽州马上派了三千乌桓骑兵,去京城报到。
渔阳人张纯认为这是一个立功升官的好机会,主动申请愿意领兵出征,但张纯的热脸却贴了张温的冷屁股,虽然都姓张,但张温对张纯并没好感,而是很看好辽西人公孙瓒。
于是这支幽州部队的指挥官就指定由公孙瓒担任。
公孙瓒领着部队出发了,但没走多远,乌桓骑兵就哗变了。
哗变的理由也很简单,不想出远门。
那个年月的人,乡土观念都很重,没事谁也不愿出远门,更何况是去大西北那么远的地方,还是去拼命打仗,谁知道这仗什么时候能打完,就算打胜了,能不能活着回来也很难说。就算是死,死在家乡也比客死异乡做孤魂野鬼好得多。
就在进军的路上,不断有士兵开小差,发展到最后整支部队都哗变了。
张纯正因为没当上主将生闷气,一气之下跟前任泰山太守张举、乌桓首领丘力居联盟反叛,几个人合兵一处,开始闹事。
张纯等人接连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没过多久,队伍就发展到十几万人,屯兵肥如。
张举自称天子,封张纯为弥天将军安定王,搞笑的是,这帮人还给各地郡县发文件通知他们,“新天子”已经即位,让洛阳的文武百官来迎接自己,这就有点娱乐精神了。
边境乱得一塌糊涂,内地也暗潮汹涌。
眼见天下被混账皇帝搞得一团糟,很多朝廷大员也对汉灵帝不满,希望换一位老板。最积极的就是冀州刺史王芬,
王芬跟前太傅陈蕃的儿子陈逸、术士襄楷密谋,准备趁着周围黑山贼造反的机会,以围剿黑山贼为名起兵,趁汉灵帝到河间巡视的机会把刘宏废了,另立合肥侯。这些人在动手之前特意派人来找足智多谋的曹操征求意见。曹操当即拒绝还告诫他们,废立这种事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你们以为换个皇帝那么容易吗,搞不好,皇帝没换成,你们自己的小命就保不住了。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不久密谋败露,王芬畏罪自杀。
8月,全国各地尤其是边境闹腾得贼邪乎,京城里虽然还算太平但从各地传来的坏消息也弄得人心惶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安定人心,也为了加强首都的安全保卫工作,汉灵帝设置了一个近卫亲军——西园八校尉,让自己的亲信小黄门蹇硕当上军校尉也是八校尉的总头领。
蹇硕只是个太监,虽然皇帝宠着,但在士大夫圈子里在朝野百官那里没人待见他。虽然他不出名,但他手下的几位却都是地地道道的牛人、猛人,在他的七个校尉部下里,有两个人在后来的三国历史上红得发紫,知名度那是相当地高,这两位就是袁绍和曹操,关于这两位仁兄的身世和家庭背景前面已经做过交代,他们是三国的主角,后面的戏份还多着呢。
虎贲中郎将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议郎曹操则成为典军校尉,全都成了手握兵权的将领。虽然曹操和袁绍都属于年轻有为的青年俊才,但他们能上位其实还是靠老子们,那年月拼爹就很流行了。
身为大家族的公子,官二代中的优秀代表,这两位也确实有两把刷子所以才能在后来的血雨腥风中打拼出来,成就一份事业。不过,这时候两位仁兄还比较年轻,但仗着自己的家族势力和人脉,混得已经相当不错了。
不知道汉灵帝当初发任命书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让两位大公子听一个太监的指挥,也只有这位满脑子浆糊的皇帝才干得出来。
京城里的御林军加强了治安巡逻也增加了兵力,总算是把老百姓的紧张情绪稳住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0 17:21:32 +0800 CST  
但按下葫芦起了瓢,京城刚刚稳定,东边又出事了。
这年10月,青州黄巾死灰复燃,再次点燃战火。
本来黄巾军大部分都是农民,虽然组织性不强,一打就散,但隐蔽性也挺好,官兵打急了就散伙转入地下,等官兵走了操起家伙再干,反正也不费什么劲,人家玩的是正宗的游击战。
又到了一年农闲季节,兄弟们聚在一起,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再干一家伙,抢几个地主老财好过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农民造反,操起锄头就行。
遍地黄巾的日子又来了。
各地告急请求救兵的奏折很快送到京城,汉灵帝虽然不这么干活,但眼下这些烂事不管也不行,急忙遣兵派将,正在他为青州黄巾的事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1 09:47:40 +0800 CST  
名将的教学课——援救陈仓之战
11月,西北的兄弟们也不让他省心也来串门了。
新当选的叛军首领王国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陈仓,眼看着就是年关了,为了拼业绩,王国带着韩遂、马腾等一干手下兄弟围攻陈仓。
陈仓是陇右通向关中长安的大门,一旦叛军攻进陈仓,长安就保不住了。长安之后就是京城洛阳。所以朝廷听到消息很紧张,汉灵帝也坐不住了,只好起用老将皇甫嵩任命其为左将军,统领董卓等军共四万兵马征讨王国。
王国马腾这帮人,因为是自主经营也不用请示汇报,想打哪里,打就是了,但朝廷就不同了,就拿领兵带队的皇甫嵩来说,带着几万人“出差”,从兵力集结到后勤辎重的征集都需要他操心,如果部下的二把手能干会来事还能轻松些,偏偏,皇帝给皇甫嵩派的副手是向来不服管喜欢顶撞领导到处惹祸的董卓,这就让皇甫嵩欲哭无泪,只有用脑袋撞墙的份了。
皇甫嵩为了出征打仗,每天奔走于京城的各个衙门之间,要兵要粮,操碎了心、磨破了嘴,小身板拆点没累毁,可董卓在一边看着,好像打仗的事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皇甫嵩忙活了十几天,队伍总算出发了,但就在皇甫嵩在京城张罗的时候,人家王国、马腾早就到了陈仓,等皇甫嵩和董卓领兵出发的时候,陈仓已经被围困有一段时间了。
董卓这时候有点着急了,担心陈仓撑不住,就去找皇甫嵩要马上带兵去救,但主将皇甫嵩却不同意,看着一脸猴急的董卓,皇甫嵩反倒很沉得住气,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两个人整个来了个换位,原来是皇甫嵩操心上火,董卓优哉游哉,现在,皇甫嵩不着急了,董卓又沉不住气了。
董卓着急倒不是他有多爱国,他怕的是担责任,一旦陈仓失守,朝廷追究下来,他是要受牵连的,虽然他不是主将,但他有前科,之前打黄巾就背了处分,后来打西羌又顶撞领导张温,朝廷里的人他得罪了那么多,很多人都在找他的碴。一旦他再打个败仗,这帮人就又有事干了,落井下石是肯定的,董卓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很急,不想让人抓小辫子,那就得好好打仗。
现在皇甫嵩每天像蜗牛一样行军,照这个速度几个月都是他,这就是按兵不动,董卓真急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陈仓就那么点守军,叛军人多势众,去晚了,就只能给守军收尸了,还等什么呢。现在去或许还有希望,再磨蹭,人家早就进陈仓过新年了。
董卓急得直蹦,谁知人家皇甫嵩一点都不着急,颇有大将风度。
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救陈仓,皇甫嵩有自己的想法。
陈仓城虽小但城池坚固,守几天没问题,就让王国、韩遂他们慢慢去啃砖头吧,等他们打得精疲力竭的时候,咱们再出击,在敌人最脆弱的时候从后面捅上一家伙,事半功倍,轻松解决对手。
全军按皇甫嵩的命令每天只走十几里,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行军,休闲的样子有点像郊游而不是去打仗,如果不是大家穿着盔甲拿着刀矛,那就是标准的旅行团。
事情果如皇甫嵩所料,王国等人从188年的年底开始围城一直打到第二年开春,连着啃了八十多天的城砖头,愣是没打下来。
皇甫嵩带着部队来到距陈仓还有几十里的地方就扎下答应不走了,每天哪也不去,坚持在大营里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偶尔走出军营,站在高坡上看着不远处的陈仓城,董卓就在旁边气哼哼地看着,心想,你就得瑟吧,到时候要是陈仓失守,看你怎么办。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1 17:11:49 +0800 CST  
八十多天转眼就过去了,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城还是打不下来,城下到处都是叛军的尸体,王国、马腾等人被陈仓这座不起眼的小破城彻底搞崩溃了,爬了八十多天的城墙那也是相当累人的,要知道,这可是纯体力活,不累才怪。更要命的是精神上的打击,要说,这帮兄弟常年在西北打仗,吃的就是这碗饭,都是职业选手,几万人围着这么个小城打了几个月都打不下来,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自信心受到严重摧残,真是太丢脸了。
要说人家其实也是相当敬业的,为了撬开长安的大门——陈仓,王国、马腾还有韩遂哥几个连同手下的兄弟们,加班加点,连春节都没回家,而是在战场上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新春佳节”,真是战斗的一年啊,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
在陈仓待了八十多天,抢来的粮食也快吃完了,只好打道回府了,马腾、韩遂等兄弟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丝云彩只带了几块陈仓的城砖做这次旅游的纪念品无可奈何地踏上回家之路。
望着王国等人因失望而离去的背影,皇甫嵩笑了,他等的就是这个时候,人家要走,热情的皇甫嵩决定送一程并准备把一部分人直接送回姥姥家。
你们不是打累了不想打了吗,可我偏偏就要跟你打,向来好占便宜的狡猾的皇甫嵩怎么会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下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磨枪的磨枪,喂马的喂马,休息这么多天了,该干活了。
命令下来,董卓第一个跳起来反对。大哥,人家攻城的时候你不打,现在人家要走了,你到来精神了。
敌人攻城时,本来是最好的机会,内外夹击,一仗就可以搞定,那时候你不打,现在人家要回家了,你又想打了,兵法云穷寇莫追,叛军回家的心情那是归心似箭相当迫切的,这时候去拦路,人家还不跟你拼命,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吗。
看着眼前这个喜欢搬弄兵法的大老粗,皇甫老师表现的很有耐心给董卓同学上了一堂战术训练课:不是你想的那样滴,之前,我所以不着急打,是有原因滴,那会儿叛军初来乍到正是生龙活虎、浑身是劲士气正盛,憋足了劲要跟咱们打一仗。
如果那时候打,虽然咱们也能赢,但这帮人也是相当能打,就算打赢也要付出相当代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赔本的买卖咱不作,陈仓城虽小,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既然这帮人这么喜欢爬城,就让他们爬好了,他们不是有力气吗,就让他们泄泄劲,现在这帮人折腾得也差不多了。
几个月下来,人困马乏、士气不振,毫无斗志,现在这些人早就没有当初的嚣张劲了,现在这帮家伙就像一盘散沙,是最好打的时候,一打就垮,一垮就完,这时候打,不用冒什么风险还一准赢,你就站在后面看着吧,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董卓一脸的不服气,心里想你就吹吧,到时候打不赢,有你好看。马腾、韩遂这帮人哪有这么容易好对付。
皇甫嵩自己带着前军的两万人先出发追击马腾、韩遂,董卓带着剩下的两万人慢吞吞地在后面跟着。董卓别看五大三粗,心里也挺鬼,他故意放慢行军速度,一旦皇甫嵩在前面打了败仗,自己走在后面不至于卷进去,就算大不了胜仗,还能保全部队,在朝廷那里也有交代。
但事情的发展让董卓惊诧不已,出发不久,前军就撵上了马腾、韩遂、王国这帮人,事情果然像皇甫嵩说的那样,这伙人一点战斗力都没了,跟几个月前判若两支队伍,两军刚一接触,叛军就崩溃了,四散奔逃。
皇甫嵩哪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挥军掩杀,紧追不舍,一路上到处都是叛军的尸体,所谓尸横遍野说的就是这种状况。
王国、马腾这帮人这回算是赔大了,陈仓没打下来却损兵折将一万多人。
叛军哭了,官军笑了。
终于报仇了,三年前,就是这帮人让名将皇甫嵩丢官罢职,威名扫地,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皇甫嵩用一场胜仗洗涮了当年的耻辱。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3 15:59:47 +0800 CST  
打了胜仗,全军上下喜气洋洋,一片欢腾,军营里欢声笑语,只有一个人不高兴,那张脸拉得像长白山一样长,好像谁欠他五百万似的。这个不高兴的人就是董卓,只有他老哥一个一副苦瓜脸。
栽了,这下丢人了。啥也别说了,战场上见高下,你董卓吵吵着要打,人家不打,你不让人家打,人家偏偏要打,现在人家打胜了,皇甫老师“押对了宝”,而作为反对者的董卓也结结实实地输了两次,被人家打了一个二比零,全军都知道这事,尽管董卓脸皮很厚,这时候也挂不住了,也觉得丢人寒颤。
现在谁都知道,皇甫嵩会打仗,而他董卓还是油梭子发白短练,自己成了皇甫嵩的反面素材,因为他董卓的错误成就了皇甫嵩。
就这样,董卓恨死了皇甫嵩,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你敢比我强,不黑了你,不算完,咱们走着瞧。
董卓跟皇甫嵩不和的事,朝廷很快就知道了,但也没辙,董卓一向不服上级领导,当初跟张温就闹别扭,现在又跟皇甫嵩唱对台戏,朝廷早就想收拾董卓,只是这几年西北、东北到处都在打仗,一时还真离不开他,只好迁就哄着他。
到了189年2月,西北那帮兄弟暂时消停了,最主要的是汉灵帝刘宏自己活不长了,于是决定修理一下董卓,收回他的兵权
189年,朝廷的新任命到了,任命董卓为少府,让他进京做官,少府是个虚职,实际就是朝廷想解除他的兵权,董卓在官场也混了这么久,当然懂得其中的猫腻,根本不上当,坚决不去。
不过,董卓也很懂政治,他不是直接抗旨,而是给朝廷上书,在奏折中把自己说的那个委屈,把自己的“难处”列了个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的“难处”,说我当然愿意服从朝廷安排,可我在西北这么多年,部下们都很依赖我,拦着我的车拽着我的马缰绳死活不让我走,说我要是走了,就立马跳黄河。我不是不服从命令,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虽说董卓是个粗人,但玩起官场的文字游戏表面文章还很有水平,京城洛阳的整人高手们也无可奈何,人家已经羽翼丰满,想忽悠人家也没戏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5 09:28:25 +0800 CST  
这时候,董卓也成气候了,越来越不把洛阳的那个朝廷放在眼里了,我行我素,俨然就是个割据一方的军阀派头。朝廷还异想天开让董卓把兵交给皇甫嵩,不提皇甫嵩还好点,一提这位,董卓恨得牙根都痒痒,把兵权交给自己的仇人,对董卓来说那是墙上钉门帘没门。
不久之后,这位长期在边境站岗的军阀就会进入京城,开始他疯狂暴虐的统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蠢人的一个致命错误,这个蠢人就是国舅何进。国舅何进能主掌大权是因为汉灵帝刘宏归位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7 09:00:28 +0800 CST  

第四章 皇帝的家事
哪个都不省心
就在这一年,玩了一辈子的汉灵帝刘宏总于不玩了,不是因为他学好了,而是因为他就要挂了。因为与身边的漂亮妹妹做了太多的亲密接触,再加上没日没夜地喝酒开Party,就这样的生活方式,刘宏凭着顽强的毅力硬是坚持了二十多年,照这么折腾就算钢铁侠也撑不住,刘宏不是钢铁侠所以他撑不住了。
过了新年,刘宏已经病入膏肓,但刘宏还有一件心病未了,让他很闹心,那就是皇位的继承问题,说到这个还得先说说灵帝刘宏的家事。
刘宏治家的能力跟他治国的能力一样烂。
刘宏的第一位皇后宋皇后,因为不会陪他玩,被冷落后宫,虽然宋皇后为人善良而且很低调,但想找她麻烦的人还是很多,既然你不得宠就不要占着皇后的位置了嘛,那多浪费,还不如给我。这样想的就是灵帝的第二任皇后何皇后当然这时候她还是何贵人。
何贵人,荆州南阳人,这是个非常有“上进心”的女人,本来就是个宫女,但凭着自己的脸蛋,再加上会撒娇哄皇上,把好色的刘宏迷得神魂颠倒。眼看着宋皇后不得宠,何贵人就惦记上了皇后的位置。
为了上位,什么损招都想得出来也干得出来,她勾结宫里的宦官不断捏造黑材料整宋皇后,终于把宋皇后给整死了,可怜名门闺秀的宋皇后惨死宫中。在宦官们的支持下, 何贵人如愿以偿转正当了皇后。
何皇后之所以得宠,除了会哄皇上肚子也很争气,刘宏之前接连夭折了好几个皇子,盼儿子的心情相当迫切,何贵人就在这时给刘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辩。
因为觉得皇宫里养不住孩子,就把皇子寄养到道人史子眇家,因为养在史家,人称史侯。何贵人生了儿子不久又晋升皇后,一时春风得意,好不威风,但她没高兴几天,有消息传来,后宫又一位皇子诞生,这就是王美人生的皇子取名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后来被皇帝刘宏的母亲董太后收养,人称董侯。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8 09:11:15 +0800 CST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8 09:16:10 +0800 CST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19 12:59:29 +0800 CST  
新旧一起发,一边写,一边改,百万字。新观点、新视角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4-20 16:19:25 +0800 CST  

楼主:宿巍

字数:504959

发表时间:2014-03-05 16: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09:24:53 +0800 CST

评论数:30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