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五部连载

说起这位皇甫嵩那可是大汉朝的超级牛人,汉朝官场流行一句话:关西出将、关东出将。关指的是函谷关,关西也就是关中陇右一带,这里自从汉朝开国就名将辈出,李广、赵充国等名将都出自这里。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陇右安定朝那(今甘肃镇原)人,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子。父亲皇甫节曾任雁门太守。
皇甫嵩的皇甫家族是关西有名的将门之家。皇甫嵩是如假包换的将门之后,关西出将,这话一点都不假,看这一家子就知道了,从父亲到儿子干的就是扬鞭跃马的武将,叔叔皇甫规、父亲皇甫节都是沙场骁将。到了皇甫嵩这一代,更加发扬光大,此时汉朝最能打的将军,就要数这位皇甫嵩了,人家有本事,所以才这么有底气这么牛,在接下来的对黄巾的战场上,这位老兄将展现他一代名将的本色。
皇甫嵩从小苦学学骑马射箭,练就一身本事,凭着父亲的关系被“举孝廉、茂才”。汉灵帝公车征为议郎,一路升到北地太守。
汉灵帝听了皇甫嵩的一番话,被噎得哑口无言,本来想让文武大臣出力替自己分忧,没想到皇甫嵩一上来就拿自己开刀,解除党禁倒没什么,解就解呗。但让自己掏腰包用私房钱(内库是皇帝私人储蓄所,这些钱主要是皇帝自己零花的,但数目相当可观,尤其是对于喜欢卖官敛财的汉灵帝,内库比国库还有钱)去平叛,多少有点舍不得。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贪财皇帝,汉灵帝的抠门小气是出了名的,给他送钱可以,让他出钱等于割他的肉。所以听到皇甫嵩让他出钱,半天没言语,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让他把在西园养的马拿出来,虽然舍不得但为了自己的江山也只好豁出去。只有出钱的事比较难办。
汉灵帝看着站在下面的皇甫嵩心里恨得直痒痒,这家伙,我让你们想主意,你倒好,先算计起我来了,有心教训一下皇甫嵩但话又说不出口,毕竟他也知道,皇甫嵩的话是对的。更重要的是,对这位大爷还不能得罪,打黄巾还要用他,把他惹毛了,派谁去打仗。
左右为难的汉灵帝看了看站在自己身旁的中常侍吕强,问道:“你觉得皇甫嵩说的有理吗?”虽然东汉的大太监没几个好鸟,都是些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的垃圾人渣,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同样是大太监吕强还是比较厚道的,同情党人,见皇帝问到自己,赶忙回答:“党锢这么久了,人心不平,很多人都对朝廷有不满情绪,而且这些被禁锢的党人都是在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要是他们跟张角串通一气,那就麻烦了。您应该先杀几个罪大恶极的贪官以平民愤,赦免党人让他们为国家出力。”汉灵帝听了连连点头。马上下令解除党禁赦免党人。
当然了吕强虽然厚道,但让皇帝出私房钱的事也没提,在皇帝身边多年,太了解这位兄弟了,在他面前千万别谈钱,谈钱伤感情!
打仗需要军费,这个钱还是大伙出吧!这个大伙当然不是文武大臣,而是老百姓。羊毛永远不会出在狗身上。从古到今,享福的都是权贵,倒霉的都是老百姓,最底层的人往往承担了更多的困难。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公平。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1 13:26:58 +0800 CST  
《群雄争霸——打开三国乱世的大门》新华出版社出版,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2 08:52:25 +0800 CST  
在这次最高国防会议上,做出了如下部署:
河南尹何进被任命为大将军,加封慎侯,率领左右羽林军、五营(中央精锐部队)驻防洛阳近郊的都亭,制造兵器负责首都安全。
同时在全国各地的险关要隘设置八校尉领兵驻守: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轩辕、旋门、孟津、小平津。
作为帝国最精锐部队的中央军主力全面出击!
北中郎将卢植率领中央军一部负责围剿教主张角的大本营也就是黄巾军本部,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率领中央军一部外加地方军负责围剿颍川黄巾(除了张角在河北活动,闹得最欢的就数颍川的黄巾了,所以也成为政府军的重点“照顾对象”)。
朱俊(?—195年),字公伟,江东会稽上虞人,地道的南方人,幼年丧父,靠着母亲贩卖布匹为生。朱俊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汉代提倡孝道,长大后被推荐到县衙门做了书吏,朱俊好义轻财,在家乡很有名望。
光和元年,被任命为交阯刺史,南下平叛,不久以军功封都亭侯,征为谏议大夫。及黄巾起,公卿因为他此前的军功都推荐他领兵挂帅,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参与平叛。
兵马分派完毕,各路将军各自领兵奔赴战场。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2 09:06:07 +0800 CST  
帝国军队的战斗序列
后汉三国时代,皇帝拥有对全国军队的统帅权,至少在名义上是这样。
东汉将全国军队分成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三大体系。
中央军最强,中央军驻守京畿,发兵必须有皇帝的虎符,是皇帝直接可以控制的中央直属战略机动部队,也是危急时刻皇帝可以依靠的最后力量。中央军从士兵到领兵的将领都经过层层选拔精挑细选,特别是领兵的将军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铁杆,不是亲信你不敢把部队交给他。
大部分时间,中央军的职能都是对内的,有时候内部的敌人比外部的敌人更危险,历次宫廷政变,谁掌控了中央军,谁就稳操胜券。中央军驻防京畿——这里是帝国的心脏,掌控了中央军也就控制了京城,控制了京城也就控制了皇帝,而控制了皇帝也就控制了整个帝国。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皇帝还是存心谋反的人都清楚,所以对中央军的争夺历来都是政治斗争的焦点。
中央军的人数并不固定,但大体维持在5万到10万人。
同是中央军,内部也是有等级的,根据与皇帝的密切关系远近,又分为三个层次,即禁卫军,宫卫军和首都城卫军。
皇帝住的皇宫自然不是小民百姓可以随便出入的,也就是闲人免进的禁地,皇宫和处理政务的三公九卿的衙门可看作宫府,整个首都就是"城"。
中央军依照分区防守划出各自的防区也就是各自的等级。禁卫军的士兵级别最高待遇也最好,这在当时是一个让人眼红心热令人羡慕的好工作,士兵被称为"郎", "郎"是年轻威武的男子,特别是武士。在汉代成为"郎"那是相当值得荣誉的。成为郎不仅要本人仪表堂堂文武兼备,更需要一定的家庭背景有时候还要花大笔的活动经费才能成为一名郎官。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2 15:25:21 +0800 CST  
郎官中地位最高也最荣耀的要数"羽林郎",羽林郎源于秦代的"外郎"和"骑郎",是崇尚武功的汉武帝首创。西汉对外征战都是以中央军为主,领兵的将领也多是从中央军中选拔,作为中央军精锐的羽林郎更是皇帝的宠儿,汉朝的许多名将都出身羽林郎。
东汉的羽林郎有固定编制定员128人,每个人都是全套最好装备:优良的战马、精制的铠甲,锋利的兵器。
羽林郎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每天都要在皇帝身边工作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而且还是帝国武装部队高级指挥官的人才储备库,挑选的标准那是相当严格,宁缺勿滥。
羽林郎的下面是"羽林左右骑","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这些人全都是从大西北与匈奴接壤的六郡子弟中选拔出来的精锐骑兵,皇帝出行时负责护卫。
再下面就是"期门郎"1500人,期门郎主要是步兵,三支部队合计大约三千人,虽然人不多,但却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不仅善战还具有一定的指挥能力,每个士兵都是储备军官,一旦需要完全可以以这些人为基干以十倍百倍的规模扩大部队。
这三千人全是最忠诚的勇士,他们会为保卫皇帝战至流尽最后一滴血。三"郎"是职业兵。
此外还有一些文职郎官比如中郎,郎中,这些人是皇帝的顾问,比如侍郎,主要侍奉皇帝起居和随时解答皇帝的咨询,比较有名的是"黄门侍郎",即侍奉于黄门的武士,起初都是由正常男人担任,后来宦官权势越来越大,才开始有宦官染指,简称"黄门"或"小黄门",他们直接成为宦官集团的武装力量。
"郎"的长官是"光禄勋",列位九卿之一,掌握几千精锐禁卫军。光禄勋的权势似乎很大,但精于政治的中国古代政治家是不会轻易把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交给一个人而不有所牵制的。比如黄门武士就只听宦官的指挥,侍郎中郎一类战斗力有限,真正的三郎部队直接受皇帝本人指挥。
"郎"们和平时期保卫皇帝,战时也要远征,因为他们无论从装备训练还是忠诚度来说都是皇帝最信赖的部队,出征的三郎部队,领兵的大将称"中郎将",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等名号,最著名的就是防御匈奴的"使匈奴中郎将"。
"中郎将"不属于"将军",但等级待遇及尊贵程度,往往比杂号"将军"还要高。皇甫嵩、朱俊、卢植还有董卓这些朝廷里最能打的几个将领都是以"中郎将"的军衔率领中央军精锐出征的。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3 17:05:47 +0800 CST  
各位看官,如果您觉得写的还算可以,还请多多留言捧场,本人水平有限也在逐步探索,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不吝赐教。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3 17:07:03 +0800 CST  
《群雄争霸——打开三国乱世的大门》新华出版社出版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3 17:08:04 +0800 CST  


《群雄争霸——打开三国乱世的大门》新华出版社出版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4 09:14:38 +0800 CST  
禁卫军之外,就是宫卫军,汉代称"卫士",卫士离皇帝远多了,甚至有的一年也难见皇帝一面,这些人主要负责守卫皇宫,帝国各个重要部门例如武器库等,还有在城外守卫皇家陵寝以及皇帝的行宫。
卫士的人数,各时期不同,西汉时人较多,有南宫卫士和北宫卫士两大体系,东汉编制有所缩减,不超过三郎部队。东汉的卫士有向警察转化的趋势,算是早期的武警部队。卫士的最高长官是"卫尉",卫士之尉,二把手是"执金吾",专门负责京城及周边的治安,卫尉也是九卿之一,虽然等级一样,但从实际权力上比光禄勋要高。
宫卫军之外,就是最外围负责保卫都城的京师卫戍部队。西汉称"京师南北军",有南北两军,以北军实力最强,东汉索性把南军裁撤专门强化北军,北军是中央军三层防御部署中最外的一层,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层。以10万中央军计算,郎和卫士不超过1万,剩下9万多是北军,在中央军中,三郎部队都是职业兵,士兵的地位级别高,相当于现在的士官,而北军的士兵就是普通的农家子弟,训练装备只是一般的标准,跟特种兵装备的三郎部队不是一个层次。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4 09:33:32 +0800 CST  
在部队的设置上,最高决策者还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意图就在于让北军跟三郎部队互相制衡,三郎部队人数有限但都是以一当十的精兵,北军的单兵战斗力不如北军,但有人数优势,两军的战斗力大致相同。总之,一旦其中有一支部队叛变,完全可以利用另一支部队压制抵抗,争取时间等待外部援军。
北军的士兵称"卒"。待遇装备低于卫士,卫士又低于郎的。战功优异者可以晋升卫士或郎,
郎-卫-士卒三级体制,也是一种竞争激励制度。功能上,如果说郎是禁卫军,卫士相当于武警,那么卒就是正规军,北军有完备的兵种,标准化的建制,成熟的训练指挥系统,除了拱卫京师外,战时出征。汉武帝首先使军队建制标准化,定制为八营,每营设校尉,其次使兵种完备化,除了传统的步兵、骑兵、车兵外,专门增建或强化了新兵种。下面是北军八营的简表:
中垒营--中军指挥核心部队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
越骑营--轻骑兵
长水营--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虎贲营--战车部队
胡骑营—游牧民族投诚的骑兵
中垒营是中军核心,其余各营均代表一个特定兵种,军队专业化具体化,作战时组织协调,战斗力强大。
到了东汉,因为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北军标准配置简化为五营,列表如下:
步兵营--传统步兵
屯骑营--传统骑兵兼中军指挥核心
越骑营--轻骑兵
长水营--重骑兵
射声营--弓弩兵
北军除了作战标准建制的五营之外,在洛阳各城门有城门营,设城门校尉,专责护卫京师,在洛阳南北8处关隘有守关营,设守关校尉。
根据秦汉的军衔制度,营的将官称"部尉""都尉"或"校尉",后来主力作战营多称"校尉","部尉"和"都尉"倾向指特种兵部队。
北军日常训练由校尉负责,作战时设将军,由将军统领一营或数营出战,战事结束将军即撤销,各营又重归校尉管理。从这点上说,校尉无论日常还是战时最亲近士兵,汉代校尉跟士兵长期驻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官兵关系,对部队的掌握远比将军要强,校尉是比较有实权的。
东汉末年的军阀,大部分也都是校尉出身,反而何进、皇甫嵩、朱俊、段颖这样战功累累的将军,被废被杀,实力脆弱。至于董重这样靠外戚身份当上的车骑将军,虽然地位崇高,但无力调动手下各营校尉,最后轻松被董卓围捕也就不足为奇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4 13:45:20 +0800 CST  
与集中屯驻的中央军相比,地方军的特点是驻地分散,地方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同时又不能威胁到中央。
汉代每郡设郡都尉,太守执掌兵权,都尉只是副手,建制为一营,但必须是小营,人数有定制,一般不超2000人,内地的一些不重要的郡往往不设营,而设坞,坞的兵员就更少了。每县有县尉,县令掌兵,县尉副手,县之下有乡,乡之下有亭,都各有长尉。
东汉末年,地方混乱,为了镇压乱民,州刺史往往也有了兵权,同时刺史改称州牧,州牧已经军阀化,相当于四征四镇将军级别,能编制拥有好几个营的兵力。
除了地方军,就是边防军。这些军队主要驻守在北方边境。一般太守直辖边防军,其中重要的战略要地,如右北平郡,太守的兵力甚至超过万人,编制为2至4营。在特别紧要的地段,朝廷还专设校尉,带领一营或数营兵马,如"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西域有著名的"戊己校尉",而戊己校尉动辄可以调发两三万人马,其实力已经不亚于内地的大将军。
除此之外,还有属国都尉,负责统率投诚的游牧骑兵。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5 16:08:11 +0800 CST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特别是进入三国,都设有"将军"统领边防军,著名的"征镇安平",以征字等级地位最高,军力最盛,根据方位,有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其次四镇四安四平,根据情势而随时设置。
其中征字将军以攻为主,镇字以防御为主,安字平字是安抚平叛为主。边防军比地方军实力要强盛的多,而且兵力集中便于调动,因此随著局势演变,边防军反叛或反戈一击的事也屡有发生,魏国后期数次反叛都是寿春地区的镇东或征东将军所为,不过很快就被司马懿的中央军讨灭了。
在中郎将们领兵出城的同时,官职最高的何进却只待在洛阳不动窝,而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异议,好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就出在何进的身份上。
因为何进是皇帝大人的大舅哥。自然打仗不需劳他大驾,评功劳却总是“排头兵”。
何进,字遂高,荆州南阳郡宛县人。本来是个杀猪卖肉的屠户,虽然也算个体户,但也是个平头百姓,如果没有意外也就只能一辈子过他的小康生活,但意外还是发生了,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被选入宫,不久当上了贵人,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哥哥的何进沾了妹妹的光,成为皇帝的大舅子也发达了。
不久,好消息传来,何进被拜为郎中,接着又被提升为虎贲中郎将,再然后当上了富得流油的颍川郡太守。
180年,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也被招入京城,官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大军派出去了,汉灵帝的心也踏实了些,专等着前线的战报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6 11:01:40 +0800 CST  
火爆的京城楼市
外面的事安排妥当了,但有汉灵帝这样的活宝和无法无天的太监,想消停过日子是没指望的。
中常侍赵忠、张让、夏恽、郭胜、段珪、宋典等,什么功劳没有,就因为皇帝宠信,寸功未立却全都封了侯。汉灵帝还有事没事跟左右说,张常侍(指张让)是我的父亲、赵常侍(指赵忠)是我的母亲!
混蛋到这个份上实在让人无语。张让和赵忠也成为最得宠的两个大太监。
皇帝的“爹妈”,自然没人敢惹。太监的黄金时代到来了。这些人权势熏天,把国家折腾得乌烟瘴气,利用皇帝的宠信收贿受贿,任命亲信,买官卖官,朝廷官员有什么事不是先请示皇帝而是先请示几位公公,谁有什么难事都找几个公公帮忙摆平,当然忙不是白帮的,那是要送钱的,经过多年的“勤奋工作努力创收”,几个大太监都成了巨富,全国巨富。
有了钱自然要改善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首要的就是改善居住环境,太监们开始在京城洛阳的繁华地段买房置地,比赛似的竞相盖起豪宅,你盖三层,我就盖五层,你的院子三千平,我的就得五千,你花一万两黄金,我就要用两万两。在太监们的努力下,京城的豪宅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带动了京城房地产业的发展。这些豪宅的华丽程度跟皇帝的皇宫有一拼,别忘了这些豪宅的主人上班的地方就是皇宫,人家装修就是照着皇宫的标准来的。不过,这些事是瞒着皇帝干的,在大家面前可以高调,但在皇帝大人面前还是低调一些好。
一次,皇帝大人突然心血来潮要登永安台看风景,这里地势较高,不仅可以俯瞰整个皇宫还可以看到洛阳的街市。这可吓坏了皇帝身边的几个太监,要是让皇帝看见自己的豪宅,那就不好玩了。
为了不让皇帝看到自家的豪宅,太监们煞费苦心:“天子不能登高,登高会惊动百姓对陛下的江山社稷不利啊。”这么个荒唐的理由,但凡智商正常的都不会信,但汉灵帝属于不正常的那种。所以他信了,从这以后汉灵帝再也不敢登高远望。豪宅的主人们终于安心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7 10:19:43 +0800 CST  
但好脾气的汉灵帝也有发火的时候,马元义被抓后,这位兄弟架不住酷刑什么都招了。中常侍封谞、徐奉勾结黄巾军的事也都被抖了出来。这下汉灵帝火了,把大小太监宦官都叫来,集中训斥。
汉灵帝指着跪在下面的黑压压的一群宦官骂道 :“你们平常总说党人如何如何坏,让我下令把他们禁锢,现在黄巾贼作乱,人家党人冲锋在前替朕分忧解难。到是你们,深受皇恩,大难临头,却勾结反贼,你们自己说,你们该不该杀!”太监们被骂得狗血淋头,一声也不敢吱。只是一个劲地磕头认罪。这事以后,太监们自知理亏,消停了不少,正经老实了一阵子,但也只是一阵子。
不久风头过了,太监们又开始蠢蠢欲动,这次他们下手的对象是自己的同事——太监中的异类吕强。既然你不跟我们“玩”,那就不能留你在世上了。
赵忠等人整天在皇帝面前说吕强的坏话,说吕强如何勾结党人如何议论朝政,说的有鼻子有眼,这也不奇怪,撒谎造谣无中生有是这帮人最擅长的,更狠的还在后面,赵忠还揭发吕强经常一个人背着别人读书,当然赵忠不是要夸吕强爱学习,而是因为据赵忠说吕强读的书是《霍光传》。
霍光在那个时代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个决对敏感的话题。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位前朝名臣,干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废立皇帝。
这招够狠!果然,皇帝一听就火了,没事读《霍光传》,还勾结朝臣,吕强你到底想干什么!汉灵帝马上派中黄门去抓吕强。
吕强得到消息知道大事不妙,但也没地方逃,天下都是皇帝的,又能逃到哪去!吕强知道这都是赵忠等人搞的鬼,事已至此只有一死了,一起工作这么多年他太了解这帮人的手段了。
吕强决定自己了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吕强发出最后的怒吼:“我死后,大乱必起,大丈夫忠心报国,岂能再受狱吏的侮辱。”吕强自杀了,这就是正直太监的下场。
有时候,并不是洁身自好就能超然世外保全自己。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在大部分时代都是如此。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7 11:50:55 +0800 CST  
宦官们的胡作非为还是让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看不下去了。
事实证明,有种的人还是有的,侍中河内人向栩就是个有种的人,向栩向皇帝上书,在奏章中揭发张让等大太监的恶行对这些挖苦讽刺。张让等人的消息相当灵通也不含糊,马上反击还贼喊捉贼,硬说向栩勾结张角是内鬼。这真叫不要脸了,刚刚被皇帝骂,此时就舔着脸说别人。但汉灵帝刘宏偏偏就是个糊涂虫就信这帮人,不久之后向栩也被关进黄门北寺狱,很快就死于狱中,死因不明。但谁都知道是谁下的黑手。
向栩倒下了,郎中中山人张钧接着上。张钧上书皇帝痛骂赵忠、张让等十个大太监,说张角之所以能煽动乱民造反,就是因为十常侍的父兄子弟在地方上巧取豪夺鱼肉百姓激起众怒引起的,百姓有冤没处伸才铤而走险,只有把十常侍斩首示众才能平息民愤。
汉灵帝看到张钧的奏章直接拿给张让等人看,吓得这帮人马上跪地磕头并表示愿意捐钱充做军费。皇帝大人到没生他们的气反而对尽忠直言的张钧大发雷霆:“张钧这个疯子,竟敢污蔑我爹我妈,这还了得。”手下人听出了领导的意思,纷纷上书说张钧就是张角的内应,他们是一伙的,张钧是他们在朝廷的内应,皇帝看了很满意,很快张钧也被捕入狱,不久也死于狱中。这就是做忠臣的下场。
朝廷里混账皇帝和他“爹妈”的事,先说到这,接下来还要说黄巾。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7 13:24:58 +0800 CST  
第二章 围剿黄巾
颍川——火烧连营
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率领中央军精锐四万余人来颍川围剿黄巾。但两个人到了地方就傻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颍川已成为黄色的海洋,遍地都是头裹黄巾的人,人潮汹涌。
本来两个打了十几年仗身经百战的老将,还带着精锐的羽林军,原本没把泥腿子出身的黄巾军放在眼里,但当他们亲眼看到几十万人武装大游行的壮观场面,心里还是有点发毛。
朱俊和皇甫嵩开了个碰头会,最后决定各领一军分兵迎敌。
朱俊先跟黄巾打了一仗,没想到第一仗就打败了。
皇甫嵩更惨,仗还没打就被黄巾军首领波才率领的主力黄巾围在了长社。
皇甫嵩只有两万人,但围城的黄巾军多到根本数不清人数。估计起码是他的十倍。这下被围在城里的官军彻底慌乱了,让人包饺子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而且根据之前听到的传闻,黄巾军对官军可谓仇深似海,被俘的官军下场一般都很惨。军中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身为主将的皇甫嵩深怕军心大变,还没打仗自己的队伍就垮了,那就糟了,所以此时的皇甫嵩一刻也不敢懈怠,带着亲信将校日夜在城上巡视,到军营中巡查,时不时给手下的士兵们鼓劲打气。在皇甫嵩的激励或者说是忽悠下,城里的人心渐渐安定。
但形势依然不乐观,站在城上的皇甫嵩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那无边无涯的黄巾军和他们的宿营地。白天这些人在城外耀武扬威,到了晚上也不消停,人喊马嘶,几十万人的营地,热闹的就像个菜市场。
皇甫嵩不愧为汉朝名将,很快他就发现了敌人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依草结营。
皇甫嵩深信只要抓住敌人的这个弱点,就可以转败为胜,扭转战局。尽管对手人多势众,但说到底,这些人到底是一群缺乏组织训练的乌合之众。
皇甫嵩连夜把军中的大小将校召集到一起开会。
会上,皇甫嵩信心十足:“敌人虽多但都是些乌合之众,不足为惧。敌军依草结营犯了兵家大忌。这是天助我军成功,只要使用火攻,放火烧营,敌人必定不战自乱,到那时我军趁势掩杀四面合围,定能将敌人一举歼灭。”
听了主将的分析大家心里有了底,皇甫嵩的手下们一个个擦拳磨掌,跃跃欲试准备给嚣张的黄巾军点颜色看看。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8 09:47:38 +0800 CST  
黄巾军草地结营给了皇甫嵩反败为胜的机会,黄巾首领波才到底吃了没文化不懂兵法的亏,犯了一个低级的并且是致命的错误。
第二天晚上,天随人愿,天黑沉沉又起了大风,皇甫嵩让守城士兵每人带着一捆干草上城,又派出一支精壮士兵悄悄潜出城外,在上风口黄巾军营地外放起大火,同时拼命呐喊制造声势,城上的皇甫嵩命令手下士兵也在城上点起火堆跟城外的放火队遥相呼应。
风大火急,再加上稻草本来就是易燃物沾火就着,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大火越烧越旺。
营地里的黄巾军和家属(顺便说一句,黄巾军人虽多其实很多是老幼妇孺,黄巾军打仗是带着家眷的,人走家就搬。)大人小孩夜里睡的正香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晕头转向,哭爹叫娘乱成一团。
站在城上的皇甫嵩看着对面火光一片,知道机会来了,马上命人擂鼓助威,带着人马冲出城与事前在城外的部队里应外合对黄巾军前后夹击。
这下黄巾军再也撑不住了,波才虽然很猛,但眼前十几万部下被火烧得四处乱窜,根本没人听他指挥,全乱了。这时候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被火又烧又熏的人群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跑好,东奔西窜。
波才率领一部残兵败将拼命杀出重围。军无主将,失去指挥的黄巾军已经失去有组织的抵抗。皇甫嵩趁机大肆掩杀,双方混战在一起。
打得正热闹的时候,皇甫嵩的援军来了,说起这个人正经是个名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要是没这个人就没的可看了,他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曹操曹孟德。
当然,曹操这个时候也是刚出道,名气还不大,此时的曹操官拜骑都尉奉命参与镇压黄巾。
曹操来的不早不晚正是时候,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既然碰上了,啥也别说了,打吧。曹操操家伙率领部下也加入战团,这通杀,直杀到血染战袍旭日东升才算结束。
晨光照耀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到处是烧断的旗帜、遗弃的刀枪,官军和黄巾军的尸体交错混杂在一起,惨不忍睹。一场昏天黑地的恶战之后,官军大获全胜。
此战之后颍川的黄巾军主力被消灭。皇甫嵩与曹操引得胜之兵跟朱俊合兵一处又开始寻找其他黄巾主力决战。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8 12:45:05 +0800 CST  
重量级巨星——曹操上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名人,曹操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知名度相当的高,当然虽然是名人,名声却不大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都要拜明朝的小说家罗贯中所赐。
在罗先生的小说里,曹操是以反面人物出现的。
在小说里,曹操被罗贯中写成了一个十足的大坏蛋,借助小说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曹操的名声就这么被搞臭了,而且,一臭就臭了上千年。期间,虽然有个别仁兄为曹操抱不平替他翻案,但不久就会被更多的人给骂回去。
因为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老百姓心目中已经成了坏蛋、乱臣贼子的代名词。其实,这实在有点冤枉这位老兄,虽然从他后来干的那些事儿,的确不能说他是汉朝的忠臣,不过,那时候,汉朝也没几个忠臣,很多人干的那些事儿还不如曹操,比如袁术等人,但曹操的名声却一直最坏,被人骂做篡汉的奸贼。其实,与曹操同时代的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包括刘备都想自己当皇帝,想篡汉那是集体意志,不过就是曹操的机会最大而已。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未来曹魏帝国的实际缔造者,出身于一个被当时的主流社会名士士大夫所鄙视的宦官家庭。
老爸曹嵩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曹嵩凭借着“老爸”的背景当过武官的最高职位太尉,虽说是个名义上的官,也没太多实权,但毕竟是三公之一的大官。
曹操的“爷爷”曹腾也是太监中的佼佼者,混得相当不错,曾经服侍过好几位皇帝,人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这句话对曹腾是不适用的,因为他老人家比较能混,无论哪个皇帝上台,他都能跟新领导搞好关系,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曹腾,曹腾估计没什么文化,家里也没什么背景靠山,要是有也不至于出来当太监,也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但这个人有一个本事,就是搞关系,曹腾搞关系的能力那是相当了得,不仅跟领导的关系好,跟同事的关系也不错,官位也是一步一步往上升,也算是宦官里的成功人士。
曹腾不仅在太监圈里混得挺好,跟朝野的士大夫交情也不错,口碑很好,这就很有本事了,要知道,在东汉,太监和士大夫是天敌,双方势同水火,斗了一百多年,一遇上就掐架,这是壁垒分明的两个阵营,但能人曹腾跟两边都有交情,佩服,实在是佩服。
曹操后来能成气候,爷爷曹腾的人脉关系起了大作用。在官场上没人罩着是混不下去的。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19 18:46:28 +0800 CST  
说起东汉末年的宦官与士大夫名士的关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两伙水火不同炉的天然死敌,从汉末的历史来看,这是不错的,但也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可以是合作的也可能成为朋友。
在官场上,什么忠君报国天下社稷之类的屁话都是场面文章,说说而已,能让各级官员们心动的还是利益,只要有共同的利益,那就有合作的可能。否则就是父子也会反目。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最适用于官场,哪怕表面上如何势不两立,只要有好处也可以成为战友。曹腾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及与最高领导皇帝的亲密关系,经常帮着一些名士说好话,很多表面上装清高的士大夫经不住诱惑也跟曹腾勾搭在一起,在曹腾的保荐下,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这些人受到好处,自然对曹腾感恩戴德。等曹操出世的时候,那些受过曹腾恩惠的人,自然要报恩,这也是官场的潜规则。
曹腾跟当时的许多名士都有往来都有交情,著名的有陈留边韶、南阳张温(这位老兄后面就要出场)、弘农张奂等,可谓相识满天下。
就连东汉第一名门,以名士自居的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也一度跟掌权的太监关系暧昧。袁隗就跟中常侍袁赦是叔伯兄弟,靠着这层关系,袁家才能成为政坛常青树,至于袁家的后人袁绍跟太监翻脸那是后话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0 09:10:33 +0800 CST  
当时著名的名士颍川陈寔也找机会巴结当权的大太监张让拉关系。
张让在朝廷权势正盛的时候,老爸死了,因为张让也是颍川人,所以老爸死了自然要回乡奔丧,全国各地的好事之徒哪能放过这么好的巴结表现的机会,纷纷带着厚礼赶到颍川参加葬礼,张让家的葬礼场面自然小不了,但令张让失望的是,来的人虽多,但名人没几个。
同郡的名士们瞧不起身份低贱的太监张让,没人肯来,这让张让觉得很没面子。
关键时刻,救场的到了,颍川名士陈寔及时赶到,总算让张让尴尬的脸上有了点笑容。陈寔的举动让张让很感动对陈寔顿生好感。后来党锢案事发,陈寔去求张让,张让看在陈寔昔日的情分上,对一些党人网开一面。
所以即使在士大夫跟太监们斗的最凶的时候,两者之间也不是完全敌对的。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0 15:38:30 +0800 CST  

楼主:宿巍

字数:504959

发表时间:2014-03-05 16: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09:24:53 +0800 CST

评论数:30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