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正史——汉、魏、吴(最真实的三国)五部连载

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是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废物,典型的纨绔子弟,因为“老爸”的关系,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曹嵩因为是太监子弟,有人罩着,官运亨通,汉灵帝公开卖官后,各级官员明码标价,连地位尊崇的三公也卖,这让曹嵩的心思活了,虽然他仗着老爸的关系当的都是大官,但要想当三公并不容易,过去,不是德高望重的重臣,三公,想都别想。
现在世道变了,三公也可以花钱买,只是价钱贵点,要一亿钱。在普通人一亿是个天文数字,但在曹嵩看来,根本就不是事,前文所过,那年头,太监都有钱,尤其是掌权的大太监,说富可敌国一点也不过分,这点钱对财大气粗的曹家小意思。曹腾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很痛快就掏钱给儿子买了个三公之一太尉。
曹操身为官二代、富二代,权势熏天的太监子弟,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句话,命好啊。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1 09:38:40 +0800 CST  
虽然家里有钱有势,但从小就没受过好的家庭教育因为没人管他,他爹都那个德行,指望曹嵩教育儿女是不现实的,不做反面典型就不错了。所以曹操虽生在富贵之家,却从小娇生惯养,什么礼义廉耻之类的传统教育基本都是走过场,纨绔子弟的那些毛病倒是全都继承下来,每天逗鹰走狗,什么好玩玩什么,反正家里有的是钱。
曹操爱玩还特聪明,属于那种人小鬼大狡猾型的小孩。不过,他的聪明有时候用的不是地方。虽然小曹操贪玩,他老爸也不怎么管他,但既然是富贵之家,到了读书的年龄自然要读书,但小曹操属于那种屡教不改型的顽皮小孩,整天也不好好念书,就喜欢跟着袁绍、张邈等公子哥狐朋狗友到处疯玩。
曹操的叔叔见曹操闹的实在有点不像话,就在曹嵩那打了曹操的“小报告”让曹嵩在花天酒地之余也操心操心孩子的教育问题。毕竟咱们曹家现在也是有身份的人家了。曹嵩这才对曹操稍微严厉了些,小曹操知道是叔叔告了自己,狡猾的小曹操想了个主意报复自己的叔叔。
一天,曹操正在街上走着,远远地看见叔叔从对面过来,马上“变脸”把嘴歪到一边,装成嘴歪眼斜的中风患者朝着叔叔走过来,他叔叔看见曹操过来,正想打招呼,忽然发现曹操五官挪移,被吓坏了,赶紧跑去见他哥哥曹嵩,曹嵩听说儿子中风,马上派人把曹操找来,等仆人把曹操领进屋,曹嵩一看曹操眼睛、鼻子、嘴巴,都还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擅离职守,觉得奇怪,心想,我兄弟说阿瞒(曹操的小名)中风了,五官挪移,还把我吓了一跳,这也没事呀,我兄弟这是怎么了。
满心狐疑的曹嵩就问曹操:“阿瞒,你叔说你中风了。我看你挺正常的,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操立刻作委屈状开始“诉苦”:“父亲大人,叔叔向来不喜欢孩儿所以才这么说,孩儿向来无恙呀。”曹嵩听了从此不再相信自己的弟弟,后来,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反映曹操的“劣迹”,曹嵩再也不相信。
一个小屁孩略施小计就把两个大人耍的团团转,曹嵩再也不管小曹操的事了,没人管的曹操彻底解放,就这样度过了“充实”的童年。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1 09:43:23 +0800 CST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1 12:10:34 +0800 CST  
长大后的曹操,玩心不改,跟好哥们袁绍等一帮公子哥整天东游西逛,还经常“行侠仗义”,打架斗殴,“名”满京城。
此时的曹操在大家眼中就是个纨绔子弟,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曹操虽然好玩,也喜欢跟一帮公子哥到处交游,但并非只知道飞鹰走狗的败家子,在那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澄清天下的雄心,曹操生活的时代,大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显出乱世的征兆,自幼长在京师的曹操,人虽不大却有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曹操闲暇之余广泛结交公卿子弟就是在为将来做着准备,曹操深知帝国实际是靠着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才能得以运转,因而,曹操倾心交结袁绍等人,为自己在未来的仕途上争取优势。
曹操一




生酷爱学习,他喜欢读儒家经典更喜欢读兵书,尤其喜爱《孙子兵法》而且还颇有研究,后来还专门为之做过注解。曹操为《孙子兵法》做的注解流传至今,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的文史功底,别说作注解,恐怕连读都读不明白。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1 13:30:25 +0800 CST  
曹操虽然没有好的家庭环境,但他自己还是很勤奋的,贪玩并不代表不学习,事实上曹操的学识就是那些自称饱读诗书的名士们很多人也赶不上他。
曹操和他的好哥们袁绍等人虽然爱玩,但更有侠士情节,东汉是个“士气”高涨的时代,公卿子弟几乎个个是愤青,曹操们更是以侠士自诩,在皇帝昏庸宦官当权的黑暗时代,以李膺等名士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跟当权的宦官们展开了激烈的你死我活的较量。
身为热血青年的曹操自然把名士领袖当做了自己的人生导师、偶像加以崇拜。
有一个事例最能说明这点:
名士领袖李膺在做司隶校尉时干了一件让朝野震惊的大事——斩杀了张让的弟弟张朔。这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的大事。
张让的弟弟张朔靠哥哥的势力,当上了野王县令,尽管这厮什么都不是,估计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按照当时的潜规则还是做了朝廷命官。
张朔仗着哥哥这个大靠山在野王横行霸道,俨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干的坏事就不用说了,最让人发指的是他连孕妇都不放过,有一次指使手下恶奴当街打死一个身怀有孕的妇人,能干出这种事的人也就不能算人了,说他是禽兽简直是对禽兽的侮辱,禽兽不如。
张朔听说李膺做了司隶校尉,知道自己干的那些事儿要是让李膺查出来非死不可,官也不做了,连夜跑回京城,藏到了哥哥张让的府中,如此嚣张的恶人也有害怕的时候,这足以说明李膺已经成为正义的化身让那些作恶多端的人闻风丧胆。
张让虽然知道李膺不好对付,但还是把这个惹事的弟弟藏到了自己家,为了保险还特意把张朔藏到自家的柱子里。李膺当然不肯放过这个人渣,在经过调查了解掌握充分的证据后,李膺带着手下差役直接到张让的府上抓人,到了地方,二话不说,将柱子打破把张朔从里面给揪了出来,押到洛阳监狱,李膺宣读完审判词也不等上级批准,直接把张朔给砍了。
消息传出,人心大快,人们奔走相告,可算出了一口恶气,李膺为民除害,威望更高,但大祸也就此闯下,张让这时正得宠,自己的弟弟被李膺给砍了,哪能善罢甘休,之后,党锢之狱大起,张让等人趁机公报私仇,陷害李膺,李膺被铺入狱,不久惨死狱中。
李膺是全国知名的名士领袖,跟著名的南阳名士何顒等人交情特深。
何顒除了跟李膺有交情他还有一个好朋友叫曹操,何顒对青年曹操很看好,对曹操特别赏识,两人经常见面聊天,话题自然要说到当下的热点,风云人物李膺自然是经常提及的人物。虽然自己是宦官子弟,但曹操特别不喜欢这个出身,尽管它给自己带来了荣华富贵,身为宦官子弟的曹操却喜欢往名士堆里钻,因为爷爷曹腾之前铺就的人脉,再加上曹操的积极表现也就被一部分名士接纳,当然一部分的意思就是说还有一部分人对曹操不买账。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2 16:58:44 +0800 CST  
青年时代的曹操把名士领袖李膺,当做偶像,李膺的死不仅没让曹操退却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二十岁的时候,在走了一番程序后,曹操被推举为孝廉,不久又被司马懿他爹司马防推举为洛阳北部尉,也就是京城洛阳的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因为洛阳是帝国的首都,管区比较大,设置了东西南北四个尉,维护京城治安。
应该说在洛阳当公安局长并不是什么好差事,在这个满城都是高官贵族的京城,一个公安分局的局长根本就不能算是官,但年轻气盛的曹操仍踌躇满志地上任了。
到了衙门,曹操才发现,什么叫做混,满院的狼藉,办公场所到处都是灰尘,破屋残壁,好像这里不是衙门而是个贫民窟,因为长时间不办公,桌子上已经积了厚厚的灰尘,这也叫衙门!
新官上任的曹操放了自己的三把火,第一就是搞装修,经费不够,就自己干,曹操带着手下开始大扫除,修房子,忙了一阵,总算像个样了。接下来,曹操又让人造了几十根大棒,也就是衙门里打人专用的那种,为了区别不同的犯人享受不同的待遇,曹操还特意让人把大棒子刷上五种不同的颜色,也就是传说中的五色大棒。接下来,曹操就开始了自己的执法行动。
曹操没来之前,京城的治安那叫一个乱,这也没办法,犯事的不是朝廷官员就是皇族贵戚,哪个不是有后台有背景的,谁也惹不起,谁也得罪不起。犯法的比执法的还牛,一个小小的分局局长,没几个人把这个衙门和曹操这个局长放在眼里,但曹操决心改变这一切,给那些横行霸道惯了的家伙立点规矩,曹操敢这么干,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也是高干子弟,也是有背景有后台的。曹操决心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实践自己的依法治国,谁敢闹事,就五色大棒“侍候”。
这时京城因为西北羌人的叛乱,为加强首都治安颁布了宵禁令,城门关闭之后禁止行人在街上游荡,法令公布之后,一般百姓自然不敢晚上再出来闲逛,但胆子大又喜欢夜生活的少爷老爷们也不再少数,这帮人已经习惯了酒醉灯迷的生活。于是这帮人也就成了执法如山的曹操的第一批实践对象。在教训了几个纨绔子弟之后,曹操渐渐在京城小有名气。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2 17:14:53 +0800 CST  
这时的曹操很年轻血气方刚想要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
就在这个档口,还真有不怕死顶风上的,敢在这个时候闹事的一般都是有背景的,这个人真的有背景,此人就是大太监蹇硕的叔叔,这位老兄仗着蹇硕的势力,根本没把朝廷的什么禁令当回事儿,大半夜不睡觉还在街上晃荡,偏偏该着这家伙倒霉,走哪不好,偏偏进了曹操的管区,那就不用客气了。曹操正愁没有立功表现的机会,机会就送上门了。
人被带到堂上时,这位老兄仗着自己有后台,一点也不害怕,相当嚣张,自报家门之后,还等着眼前这个小官给自己赔礼道歉送自己出去。这位老兄还在做梦的时候,曹操一声令下,给我打,差役们一拥而上,还没等这位反应过来,就被按倒在地,当大棒打到屁股上时,这位终于有了痛感清醒了,不住地求饶,但已经晚了,一顿乱棍之后,蹇硕的叔叔被打死在五色大棒之下。
曹操的举动明显在学一个人——李膺,李膺杀当权太监张让的弟弟张朔,曹操杀当权太监蹇硕的叔叔,前者闯下大祸,后者也是一样,但“老师“李膺最后惨死而“学生”曹操却安然无恙。
名士李膺、曹操先后都用激烈的手段表达了与宦官势力斗争的决心,但结果却是两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原因只有一个,曹操的身份,曹操用自己名士的身份跟当权的大太监作对,但曹操的另一个身份,大太监的孙子,却保护了他,尽管他本人不喜欢后一个身份,但这个让他感到羞耻的身份却救了他的命。
曹操闯了大祸,但太监们却不敢把他怎样,毕竟他也是“自己人”,这起事件属于内部矛盾,但就这么饶了曹操,也不甘心,最后商量的结果是把曹操官升一级,让曹操到顿丘去做县令,曹操就这样被体面地“请”出京城。
经过此事,曹操因祸得福声名鹊起,曹操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自己是站在名士们一边的,很多名士也因此对曹操刮目相看,把曹操当做了自己人。这件事对曹操此后的政治前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此后数以百计的名士们主动投奔到他的麾下就是冲着曹操是他们的战友!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4 08:40:41 +0800 CST  
曹操不久又当了议郎,在议郎任上,曹操又干了一件让当权太监们十分不爽的事——上书为遭宦官陷害的党人鸣冤叫屈抱打不平。太监的子弟为自己的敌人伸冤抱屈这让太监们怒火万丈却又无可奈何,此举又为曹操赢得了朝野士大夫更多的好感和来自全国名流士大夫的身份认同。
当时很多名士都看好曹操,但对曹操影响最大的人是乔玄。
乔玄(公元109年—公元183年),字公祖,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此人在官场混迹多年,历任河南尹、少府、大鸿胪等显官,三公之中的司空、司徒、太尉,这位全都干过,这在当时绝对是个可以夸耀的资本,要知道,老袁家四代人当了五个三公就牛的不行,人家一个人就包揽三个,可谓官场中的超级牛人,这也足可见此人在朝中的威望。
曹操去拜访乔玄也是希望通过这位官场老前辈的举荐为自己在仕途上增添砝码。
此时的乔玄早已退休在家养老,但此人在朝野的能量却不容小觑,所以曹操才会登门,乔玄对年轻的曹操很赏识说:“天下不久就会大乱(这到是,就汉灵帝这么胡折腾,不乱才怪),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匡救天下,最终能安定天下的就是你了。”这个评价相当高。
此时的曹操还是个小青年,刚刚走入官场,虽然有政治背景毕竟还是政坛新秀,乔玄一见面就给曹操如此高的评价,真能说这人的政治眼光太高深了,看人看的真准。
曹操的确是个英雄,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曹操多次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力挽狂澜的豪杰(很多人虽然对此持保留态度,但至少承认曹操是个枭雄。)。
乔玄可算作是政坛前辈中最早发现并赏识曹操的人,从这一点上说,乔玄是曹操的贵人也是伯乐。
在曹操还是个无名

小辈时,乔玄对曹操命世之才的评价给事业刚起步的曹操一个强有力的助推,这甚至比给曹操升官更实用。有桥玄的赏识推荐,曹操的路才越走越宽,终其一生,曹操对乔玄都心存感激。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4 10:41:28 +0800 CST  
想混入上流社会,尤其是高级文化俱乐部——士大夫群体,必须有学识名望有知名人物的人事鉴定。于是就积极推荐曹操去见名士隐形人事部长许劭兄弟。
当时最有名的人事鉴定专家是汝南的许邵许子将和他表哥许靖。
汝南的“特产”就是士大夫,这两位仁兄平常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论当时朝野的官员士大夫,根据个人的品行操守给人家打分,忙得不亦乐乎。这两位既不是朝廷在编的官员,也没什么实权,每天就在家里玩这种类似今天福布斯排行榜之类的游戏。
但不可思议的是,大家对这哥俩的评价还相当认同,哥俩每月推出的排行榜在士大夫圈子里很有市场,大家都买账。
这两位仁兄很有娱乐精神特别敬业,品评的题目每个月都不一样。
这就特别难能可贵了,在那个缺少娱乐的时代,两位兄弟不辞劳苦总能玩出新花样,他们的评语非常权威,一些像曹操一样的刚出来混社会的小青年都希望得到他们的评语,当然必须使正面的,一旦获得好评就会身价倍增,知名度飙升。
许邵兄弟实在太出名,影响遍及全中国,每个月一换题目的评论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的流行 话题,在汝南形成了月旦评的风俗。
曹操按乔玄的指点找上门,请许邵给他个好评语。
曹操,纨绔子弟公子哥,在洛阳是出了名的,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始终关注士大夫群体动态的许邵,对这样的人物曹操当然不陌生,曹操的“大名”他早就知道。
许邵从心里瞧不起曹操,一是出身,曹操的出身让他跟一些清高的士大夫始终玩不到一块;二是言行,曹操的放荡不羁让谨守礼教的许邵更为不齿。所以当曹操上门的时候,许邵自然没有好脸色。
曹操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人家,最后曹操被惹火了,耍起了流氓。许邵被逼得没办法,最后才说:“你呀,治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曹操听了还挺满意,这才扬长而去。
在有了杀太监叔叔为名士翻案的壮举后,又拜访了朝廷的高官和在野的名士,曹操的知名 度开始直线飙升。
曹操的事以后还要说,暂时放下,接着说黄巾。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4 15:11:19 +0800 CST  
平原大战——鏖兵河北
颍川的黄巾虽被压下去了,但全国其他地方战斗仍在激烈进行,皇甫嵩与朱俊乘胜追击波才的败兵,一路追到汝南,汝南也是黄巾军的重要据点,连着打了三仗,汝南的黄巾也被这两位仁兄搞定。
朝廷见两位这么能干,能者多劳,那就辛苦你们了,加油,接着干吧。朝廷看好你们哦!打下汝南,连口开水也没喝上,两个人又领到了新的战斗任务。
皇甫嵩的下一个战场—东郡,朱俊的下一个战场—南阳郡。
在两位将军奔赴战场的这段时间,我们要介绍另一个主战场——河北以及战斗在那里的名将卢植。
卢植是当时全国知名的大知识分子,属于专家教授型。平时干的也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干武将纯属兼职。牛人卢植干一行精一行,本职工作行业顶尖,兼职干的也十分出色。
卢植领到的任务并不轻松,他的对手甚至比皇甫嵩、朱俊两个职业武将的更难对付。因为他的对手是张角——黄巾军的最高领导,也就是说卢植面对的是黄巾军的主力,真正的主力。
最高领导手下带的肯定不是游击队而是“野战军”,虽说不如朝廷的正规军那么排场盔明甲亮,但也算是山寨版的中央军了。这是一场正版中央军与山寨版中央军的生死对决。
虽说张角的山寨版中央军在黄巾军中比较能打,但遇上猛人——儒将卢植也没戏唱。
别以为人家知识分子不会砍人。事实上,这些人一旦掌握了战争的规律,打起仗来比职业武将还狠还狡猾,读书的人悟性好,特别善于学习,张角碰上的卢植就属于这类人。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5 08:40:55 +0800 CST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5 10:38:22 +0800 CST  
卢植对决张角 广宗之战
张角的冀州黄巾军是黄巾军中主力的主力——超级主力,卢植没来之前,张角和他的山寨版中央军在河北平原上,横冲直撞,无人敢挡,攻城拔寨好不威风。但张角的成功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地形,冀州到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无险可守,张角军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所以他这一路打得很顺,但攻下来容易想守住也难。
卢植紧急率军北上在河北平原与张角的黄巾军主力狭路相逢。自从遇上卢植,张角的幸福时光就结束了。
卢植带来的是真正的精锐主力部队,职业大流氓张角的黄巾军虽然人多,山寨版的中央军数量还是有限的。
职业兵打民兵,正规军打游击队,胜负已无悬念,开战之前一切都已注定。
几场仗打下来,张角就被卢植打回了原形,超级主力也被朝廷的中央军彻底打残。
凭着多年闯江湖的经验,张角知道自己遇上真正的对手了,见形势不妙,马上开溜。但打胜了的卢植不依不饶见张角要跑哪能放过,兜着屁股在后面猛追,两伙人一前一后,前面的玩命地跑,后面的玩命地追,直到张角率残部逃进广宗城,这场赛跑才告结束。但如果你以为卢大人会就此消停,你就想错了。
卢植本着不打则已打就打到底的敬业精神,立即挖掘壕沟,筑高台,造云梯,包围广宗架起云梯四面攻城,看那架势,不把张角打归了位不算完。
但广宗也不是那么好打的。
广宗县位于今河北南部邢台附近,归巨鹿郡管,这里是张角的根据地。广宗地处古黄河、漳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南与邯郸邱县接壤,西与平乡、巨鹿两县相连。与下曲阳互为犄角。
张角在自己的地盘上打仗属于内线作战,人数上也处于优势,而卢植深入敌后,跟张角打攻坚战就必须速战速决。广宗城不远有张角的弟弟张宝的下曲阳遥相呼应。下曲阳也是黄巾军的另一个重要据点。卢植在攻城的时候还得防备背后有人偷袭。
张角虽然打不过卢植但也不想死,正应了那句话,狗急了还跳墙呢。张角指挥部下死守广宗拼死抵抗,卢植比他还激动,指挥部下又是挖地道又是架云梯,每天亲自到城下督战,小兵们一看领导亲自到场,表现的时候到了,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拼命爬城,跌倒了摔下来,只要没死,继续上。张角傻了,见过不要命的,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城下的兄弟们,休息一会吧,何苦呢,大家出来混都不容易,何必这样苦苦相逼。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5 17:14:07 +0800 CST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6 08:34:18 +0800 CST  
男人何苦为难男人
在卢植的督战下,眼看广宗城就要攻下来,张角就要玩完,就在这么个节骨眼上,给张角“帮忙”的来了。
来的是谁呢?小黄门左丰,这位是奉了汉灵帝之命到前线视察来的,从舒服的京城来到烽火连天的前线那可是很辛苦的,可大小太监们却抢着这在外人看来的苦差事,诸位可能奇怪了,难不成这些家伙一夜之间就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了,主动要求到艰苦的第一线报效国家!当然不是,这些家伙向来不干赔本的买卖,之所以争抢出差的机会是因为这份差有好处拿。
要知道,东汉的太监是很吃香的,尤其是遇到像汉灵帝这样的极品糊涂虫,有皇帝撑腰,太监们相当嚣张。每次下地方回来都是满载而归,人家是代表皇上来视察的,地方的大小官员每次遇到上派下来的太监,都是前呼后拥,鞍前马后地伺候,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猛劲上,临走还送红包土特产,就盼这些大爷们回去后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至少不要说坏话。
这回左丰来也是抱着发财的美好愿望来的,但这回他失望了,卢植是个两袖清风的清官,自己穷的叮当响哪有钱送礼,而且照卢植的性格,就是有钱也不会给。
左丰苦等了好几天,也没见卢植有什么动静,眼看这位不上道,不懂规矩,左丰怒了,怎么着,卢植,你还真是铁公鸡,一毛都不拔!行,算你狠,咱们走着瞧,空着两个爪子憋着一肚子气的左丰,气哼哼地回了洛阳,被气得七窍生烟的左丰自然不会在皇帝面前讲什么好话。
其实,卢植的部下也曾劝卢植,如今官场就是这样,大家都要送,这是规矩,多少给点,这位大爷咱得罪不起,凭你在外面多努力,人家只有在皇帝面前说上你一句坏话,你就吃不了兜着走,还是给钱打发他走人算了,小人得罪不起。但卢植是个倔脾气,只要他认准的理就一条道走到黑。这就没办法了。
左丰回到洛阳跟皇帝是这么说的,广宗城被大军围攻指日可下,但卢将军却一点不急,每天只是指挥士兵围着城挖堑壕,看样子,并不打算速战速决,不知道卢将军作何打算。皇帝刘宏一听就火了,我给你几万精锐,难道是叫你去挖沟的,你小子知不知道,几万大军,每天要耗费多少粮饷,那可都是钱,这些钱要是拿到后宫,那能办多少事,怎么着,也够给自己的美人们买些首饰的,这个该死的卢植,去把他给我抓回来,让董卓去替他。
卢植不送礼的后果是坐着囚车被押回洛阳。
卢植走了,但战争还在继续。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6 08:38:06 +0800 CST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6 08:45:02 +0800 CST  
董卓攻张宝下曲阳之战
东中郎将董卓接任后,改变战术,不打广宗,改打张宝所在的下曲阳。董卓虽然是个粗人但打仗还有点头脑,他估计张角、张梁之前被卢植逼得太狠此时在广宗做困兽之斗守备坚固,不好打,还是先捡软柿子下手为妙。
大军到了下曲阳,董卓并不急于攻城。巨鹿太守郭典劝董卓,只有像卢植那样,围住敌人不停的打,进攻再进攻,死拼硬攻,才能取胜。
但董卓没听,董卓就是要极力避免这种攻城战,他在下曲阳城东扎下大营,但并不积极攻城,郭典认为董卓出工不出力。于是自己屯兵下曲阳城西,带着本部人马昼夜攻城。张宝死守不出,下曲阳城池坚固,尽管郭典攻的很猛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
郭典的战术就是围住敌人,拼命围攻,被围的敌军为了活命自然拼命死守,这样一来,即使能攻下来,死伤必多,这是笨办法。
董卓把主力屯于城东,却不急于攻城,就是故意开一个缺口,让张宝从城西冲出来,把敌人从城里放出来放到野外打,那成本就小多了。野战,张宝的杂牌军,当然打不过董卓的正规军。与其围着打把敌人逼进死胡同,不如网开一面。
董卓的目的就是,诱张宝出城,然后趁虚攻城。张宝没了城池,就容易搞定了。现在郭典把人家堵在城里,张宝出不来,董卓也进不去。又这样窝了2个月。董卓和郭典因为战术理念不同闹矛盾,城没打下来,就被迫走人。
184年8月,东郡传来捷报,皇甫嵩率军与黄巾军卜己部在苍亭大战,大获全胜,生擒卜己斩首七千,与捷报同时送到京城的还有不好的消息,广宗仍然没打下来。
朝廷让皇甫嵩把东郡的事交给别人,赶快去广宗。
救火队员皇甫嵩又出发了。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7 09:26:05 +0800 CST  
皇甫嵩破广宗下曲阳之战
卢植和董卓两人前后打了4个月,广宗和下曲阳也没打下来。到了8月,刚刚打下颍川的皇甫嵩接着上,皇甫嵩成为进攻广宗的第三任指挥官。
如果说董卓是用兵的高手,那皇甫嵩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他一开始也跟前任一样,强攻广宗。
但打起来才发现张梁军(张角已死)的确不好对付,之后皇甫嵩也选择跟董卓一样坚守营寨闭门不出。皇甫嵩围城不攻城。跟张梁就这么耗了两个月。
张梁这时候已是瓮中之鳖,他知道皇甫嵩的厉害,虽然对方不来打,但作为守城的人,他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神经总是紧绷着。作为进攻的一方皇甫嵩可以随意选择进攻时间、进攻地点,在哪里突破地点。但对防守一方的张梁就不同了,他必须整天保持战斗警备严阵以待。
开始的时候,张梁警惕性还挺高,怕皇甫嵩这个老狐狸耍花招,时间一长也就放松了戒备,皇甫嵩派人侦察,发觉守军防备松懈,知道机会来了,于是经过精心准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皇甫嵩打开了营门,全军兵衔枚马包蹄,悄悄地出发,擂鼓地不要,谁敢发出声响死啦死啦滴。
就这样几万大军悄无声息地接近张梁的大营(此时张梁把主力转移到了城外),突然发起进攻,张梁的士兵在帐篷里睡得正香,一点防备没有,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转眼间皇甫嵩的几万人就冲了进来,逢人就砍,见人便杀,因为事情来得突然,张梁虽然有8万多人,但一时被打懵了,四处乱窜,任凭张梁喊破了嗓子也没几个人听他指挥,很快,战斗就演变成了屠杀,营地不多时就尸横遍地,张梁眼看打不过,那就跑吧。
但张梁很快就发现,皇甫嵩有备而来,几次突围都被打回来,最后被赶到了黄河边,前有滚滚黄河,后面是杀红了眼的追兵,张梁和几万手下面临生死抉择是杀回去还是投河。
张梁选择了杀回去,于是,他战死了。他的部下大部分选择投河,也死了。这一仗打得十分惨烈,黄巾军仅死在战场上的就有三万多,投黄河的五万多。广宗大战之后,河北黄巾主力损失殆尽。得胜的皇甫嵩一点也没有收兵的意思,继续深入穷追不舍。
这时张角已死,死了没关系,刨出来照样砍。作为首犯,张角的尸体被送回京城洛阳公开展览。
皇甫嵩本着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继续猛追。
11月,皇甫嵩把张角的另一个弟弟张宝围在下曲阳。
城里的黄巾军还有十几万人,如果这些人组织起来拼命抵抗,还真够皇甫兄喝一壶的,但接连的败仗已让黄巾军士气低迷斗志全无,此时的黄巾军虽然在数量上还有优势,但已是一盘散沙。
皇甫嵩没有给张宝重整旗鼓的机会,再一次显示了自己关西悍将的本色,对下曲阳发起总攻,官军士气高涨,嗷叫着拼命攻城,城很快被攻陷。接下来是传统节目,搜剿残敌,巷战之后就是屠杀,十几万人倒在血泊之中。
皇甫嵩站在战后的城头上,举目四望,遍地横尸,夕阳下的战场,早已停止了厮杀,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只有风吹过残破的军旗发出的声响,还在燃烧的战车,提醒人们,这里不久之前曾有过一场生死大战。
下曲阳之战,成就了皇甫嵩也埋葬了张角兄弟和他们的黄巾军,经此一战,黄河以北的黄巾主力基本被歼灭。皇甫嵩因战功被晋升为左车骑将军,冀州牧,封槐里侯。
下一个目标——南阳黄巾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8 08:50:05 +0800 CST  
战宛城——打仗要动脑
南阳的黄巾兄弟们严格遵守了教主的命令。
3月份,就在张角河北举兵的同时,南阳的黄巾军头领张曼成就杀了褚贡,与汝南、广阳的黄巾同时行动,这以后张曼成领兵驻守宛城,一住就不走了,待了一百多天不动窝。
从3月到6月,尽管北边打得你死我活煞是热闹,张曼成却始终很淡定一直按兵不动,好像这场战争跟他没啥关系,也不知道这位心里是怎么想的,看架势,张曼成是要在宛城安家落户。但很快“清查户口”的就来了,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带兵杀来,宛城归他管,既然张兄弟不愿意走那就别走了——直接把命留下吧。新任太守秦颉是个厉害角色,刚来就把张曼成收拾了。但南阳的黄巾军弟兄们很快就选出了新首领赵弘。
新上任的首领赵弘也很积极,刚当上一把手得在弟兄们面前表现表现,于是赵首领重新招兵买马,又拉起了一支十几万人的队伍盘踞宛城,说什么也不走,这下太守秦颉搞不定了。
朝廷还是很体贴秦太守的,援军很快就到了而且是主力,来的正是朱俊的援军。
不久,荆州刺史徐謬的援兵也到了,两军汇合把宛城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
但宛城有十几万人守着,城墙上到处是人,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那可真是人山人海。别说打,十几万人往那一站就让人眼晕。名将朱俊带兵不停地围攻从6月打到8月,始终打不下来。
汉灵帝刘宏不耐烦了,准备换人,这时司空张温为朱俊求情,好说歹说才保住了朱俊的官帽,有压力就有动力,朱俊这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终于把表现积极的赵弘干挺了。
但宛城守军的顽强超出了朱俊的想象,很快他们又选出新首领,南阳黄巾的第三任领导——韩忠很快上岗,但韩忠刚上任就发现形势不妙,这伙官军明摆着是不准备给自己留活路。那就拼了吧。
人一旦玩了命,就很难打了,何况是十几万人一起玩命,硬汉朱俊也吃不消了,连日攻城损兵折将还是打不下来。
站在城下的朱俊看着布满城头的守军,忽然笑了,他有办法了。
第二天,朱俊集合大军,扛着云梯敲着战鼓,上万士兵组成队形踩着鼓点有节奏地向宛城逼近,接近城墙后,把云梯搭在城墙上开始攀登,盾牌手在前弓箭手随后向城上射箭掩护步兵爬城,一切似乎与平常没什么两样。
但城上的人很快就发现了不同之处。此前攻城,官军大都是四面围城四面一起打,这次却只进攻城的西南角,城上的韩忠也没功夫细想,指挥士兵们紧着往城下射箭扔石头,官军都往西南城涌过来,而且摆出了玩命的架势,拼着命往上攻,城上的人有点扛不住了。
这时,除了西南一段城墙打得热火朝天比较热闹外,其他地段的兄弟们却闲着没事干,这也难怪,自己责任区没事,那还不歇会。但守西南角的兄弟们不干了,都这时候了,你们还看热闹还不过来帮忙,于是东面、北面的守军都赶过来增援。人都往西南角聚。
站在城下的朱俊看着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西南城,微微一笑,马上拨转马头奔向东北城,这里早有一支严阵以待的精兵在等待战斗命令,朱俊到了之后马上下令:攻城!
一万多精兵嚎叫着冲向东北城,在守军集中的西南城的背面——东北角争先恐后地爬城,这时候东北角的守军都去增援西南城了,没剩下多少人,朱俊亲自带人往上冲,大家见将军都拼命了,也都来了劲,登上城见人就往死里砍,东北角的守军很快就崩溃了。官军从东北角一拥而入。
正在西南城坐镇指挥的韩忠听到背后喊杀声震天,凭着直觉,深感大事不妙,自己被朱俊忽悠了,中了人家声东击西之计。
大将朱儁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28 16:23:30 +0800 CST  
宛城是个大城,从西南跑到东北也得好一阵工夫,现在再想增援已经来不及了。韩忠一跺脚:撤。原来宛城还有一个内城,外城被攻破后,韩忠带着剩下的人撤进了内城,继续抵抗。
朱俊带兵包围内城继续打,韩忠这下有点慌了,外城都守不住,内城也撑不了多久,想来想去派人出城找到朱俊,要求投降。手下的将领听说韩忠要投降都挺高兴,这下就不用打了,休息几天就能回京城领赏了。有些性急的兄弟已经开始收拾行李了,正当大家兴高采烈准备欢庆胜利的时候。有消息传来,朱俊拒绝了韩忠的投降请求。
消息传出来,部下们议论纷纷,既然对方愿意投降,那就省事了,直接接受投降然后得胜还朝,多好!何必再费二遍事。
面对众多的质疑,朱俊说出了他拒绝的理由:现在天下一统,只有黄巾贼造反叛逆,这些人到处烧杀无恶不作,现在走投无路才投降,如果听任他们投降,那就是鼓励造反,只有把这些人全部消灭,才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让大家看看反叛朝廷的下场,所以必须打下去打到底。
既然这样,那就接着打吧。不过,正应了那句话,一人舍命十人难敌,城内的黄巾军眼看投降不成,反正都是死,那就拼了吧,全都豁出去了,任凭官军怎样攻就是攻不下来。
眼看又打成了持久战,朱俊坐不住了,要知道,汉灵帝是没什么耐心的人,要是再打不下了轻了免官搞不好就得蹲监狱。朱俊也急了亲自登上附近的土山观战,看着远处厮杀的战场,突然计上心来有了主意。
现在这帮人因为走投无路所以才会拼命死战,要是放开一条出路让他们走,看到有活命的机会,他们也就不会这么玩命了。要让敌人绝望首先要给人家希望。想到这里,朱俊命令撤除包围。
城里的韩忠见围城的官军撤了,大喜过望,有活命的机会还不赶紧溜更待何时。
当天夜里,韩忠打开城门带着几万人往外跑,开始非常顺,根本没人阻拦,韩忠正要庆幸自己终于逃出来总算保住命的时候,后面朱俊的追兵就到了,韩忠想要组织抵抗但手下的人逃命心切已经无人恋战。
原先在城里之所以玩命是因为没处跑,不打不行,现在眼看有活命的机会,谁还有心思打仗。就这样,几万黄巾军被朱俊像赶鸭子一样撵的到处跑,四散奔逃,全军崩溃。
朱俊趁机掩杀,一路之上,到处躺满了黄巾军的尸体,此战黄巾军死伤上万人,韩忠也死于乱军之中。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31 08:43:52 +0800 CST  
要说黄巾军也挺顽强,首领死了,那就再选一个,南阳黄巾军的第四任首领孙夏隆重出场,孙夏把打散的部队又重新集结,又有了几万人,趁着朱俊在外面追杀溃散的黄巾,孙夏趁城里兵力空虚又攻进了宛城。说起来,这帮兄弟也够执着,天下这么大,哪里不好去,偏偏就跟宛城粘上了,死活非要待在宛城。
朱俊把外围的黄巾打扫干净,回头一看,好家伙,这帮人又窜进了宛城,这是要当钉子户啊。
朱俊再一次包围宛城四面攻城,几轮折腾下来,黄巾军的实力已大不如前,几天后城被攻破,孙夏带着残部逃进了精山,朱俊紧随其后也杀了进去,一场混战,黄巾大败,死伤数万,剩下的四散而逃,逃进深山。
南阳的黄巾就这样完了,时间是184年11月,黄巾主力彻底玩完,这时距他们3月份起兵,仅仅过了8个月。大股的黄巾虽然被消灭了,但小规模的战斗还在继续,青州黄巾就是其中一支,后来这支黄巾还与曹操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后话了。
黄巾军终于被压下去了,为了讨个吉利,这一年的12月,为了庆贺黄巾被剿灭,汉灵帝把年号改为中平,中平顾名思义,就是汉灵帝刘宏想要天下太平,他好做自己的太平天子,但此时的汉朝被他折腾的已经只剩一副骨架了,黄巾虽被剿灭了,但靠着围剿黄巾起家的各路军阀们却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短暂的胜利只是回光返照,大汉帝国已经油尽灯枯。
战后,朱俊因战功被晋升为右车骑将军。
楼主 宿巍  发布于 2014-03-31 16:51:37 +0800 CST  

楼主:宿巍

字数:504959

发表时间:2014-03-05 16: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09:24:53 +0800 CST

评论数:308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