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修正版之《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一章、神慧人传奇之决杀篇


丁巳娇躯轻颤,戊寅亦已感觉到危机。
神慧人起源于茫茫大海,对海水传递而至的危险信息,拥有天然的反应。
暗流涌动,一种猎食性的巨型鱼类,数量繁多,正向他们高速接近。
戊寅张开嘴,几乎在同时,丁巳也失声惊呼——
鲨鱼!

远在三亿年前,鲨鱼已生存在地球之上,并成为神慧人原始时代的主要敌手。
依照生物品阶而论,鲨鱼并非高级生物,只是一种低等软骨鱼,但它们将进化潜能完全施展,综合实力已达极致,成为海洋最恐怖的猎食者。
神慧人原始时代的鲨鱼普遍身形“苗条”,长度不及两米,但随着神慧人统领地球,鲨鱼也在急速进化,殊死一搏。

鲨鱼脑部甚小,惟有强化体型。最终演变出几种“巨鲨”,堪与神慧人匹敌。其中排名第一的鲨鱼,身形已长达十余米,名为巨颌黑鲨。
这类鲨鱼体色黝黑,上颌巨大,下颌窄长翻卷,状若螺旋,利齿密布。后世称为:旋齿鲨。
——但眼前的鲨鱼,明显不是巨颌黑鲨。

无数短小的尖鳍在水面划过,一条条雪白的水线纵横,鲨群层层叠叠,组成近似于圆形的巨型包围网。
网的中央,是两名神慧人。
世道轮回。曾经,人用巨网猎鲨;此刻,是鲨网捕人。
外围,不断有生力军增援;内围,鲨鱼露头于海面,一双深黑诡异的眼睛,瞪着两名神慧人。

夏夜苦短,晨曦初现。
丁巳眉头紧皱。
——神慧人在原始时代,左右眉际皆长有利刺,后随文明发展逐步退化,但“皱眉”仍是面对危机的一种典型神态。

此刻,距离最接近的鲨鱼,已不足十米。尖尖的鱼头,上灰下白,偶尔张开的血盆巨口,骤现弯钩状的利齿,寒光闪烁。
虽然齿型构造更加精锐,但它们的体形比黑鲨小太多了,身长约两三米,白灰相间,应该称为小白鲨。
——后世人类从未见过巨鲨,因此,误将这类鲨鱼命名为“大白鲨”。

神慧人在白鲨群中,一场血战迫在眉睫。
成百上千的鲨鱼,围成滔滔巨网,疏而不漏。
如此数量庞大的白鲨来对付两个人,明显不是为了猎食。
那么,鲨和人之间,究竟存在何种深仇极恨?

答案显而易见。这是绵绵延续三亿年的一种本能。
鲨鱼脑部既小,绝不会修改遗传信息,不象人的大脑,被基因赋予修正遗传指令的特权。
因此,鲨鱼是最忠于“本能”的物种,即使过了三亿年,外形已几度变迁,但鲨鱼仍清晰记得:人,就是它们的世仇!

“我口渴……”丁巳话音方落,戊寅已吻上了她的嘴唇。
——海洋里纵横驰骋的神慧人竟然会口渴?亲吻可以解渴?难道他们拥有血液循环之外的第二套循环系统?
这其实属于戊寅与丁巳之间的小秘密。

三亿年前,在科技总署进修的戊寅,前往太空总署短期受训,遇见了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少女。
这名少女身手敏捷,正是太空总署的高材生——丁巳。
“太空探索学”是一门综合学科,重视体质潜能,尤其注重培养学员面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
严格的训练,包括修炼内功——凭藉假想中的“气”,循行“奇经八脉”,使战斗力倍增。

后世人类对“经脉”甚感茫然。然而,即使是神慧人,对于何谓“经脉”?也了解甚少。
唯一可知:这属于相当久远的遗传,源自神慧人的远古时代。
当其时神慧人还是一种“动物”,既没有语言,更不可能有文字,致使流传后世的内功心法,蒙上“神话”一般的色彩。
神慧人文明发展之后,各个学派对“经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经脉这古怪东西,究竟是什么?
初识的第一次约会,丁巳向戊寅发问。
戊寅不由得苦笑,虽然他主修“宇宙生物学”,堪称银河系最顶尖的生命科学,但也无法堪破这一个“首席疑难”。
神慧人均能感应“经脉”的存在,但科学仪器完全无法探测“经脉”的实质。
——有“神”而无“形”,经脉究竟是什么?

丁巳深感困惑,她自小受训,通过经脉运转激发人体潜能,藉此提升“身体柔韧度”与“瞬间爆发力”……
但无论是科学总署、太空总署的导师,均对这一问题张口结舌。
——既然导师无法解释,戊寅当然也无法解释。
但他不想在心仪的少女面前示弱。

“遥远的远古时代,经脉曾是一种‘淡水循环’,神慧人的始祖,潜身深海演变,因此除了‘血液循环’之外,还必须具有第二套循环系统……
戊寅的“淡水理论”,假如让导师们听见,肯定会哭笑不得。
丁巳却深受启发,继续追问:“那么,是不是可以将含盐海水转换成淡水?”
面对天真无邪的少女,戊寅犹豫片刻,点了点头。

“——你能打通第二循环吗?你可以制造淡水吗?”
此时,已是他们的第三次约会,丁巳还在纠缠着“淡水循环”,戊寅脸庞微红。
“我口渴……”少女带着轻喘,附在戊寅耳边说道。
戊寅瞪大双眼,局促不安。

三亿年转瞬即过,第四纪的海洋里,戊寅依然记得当初的感觉。
他庆幸自己的“急智”,在献出初吻的同时,也骗取了少女的初吻。
丁巳心中暗笑。
——谁骗谁?还真说不清楚。

正当两名神慧人各怀鬼胎,深陷温柔乡之际,海面鲨群已蠢蠢欲动……
纵使遭遇空前危机,神慧人还在接吻“解渴”,鲨鱼的智商较低,无法理解高等动物为何这般“无聊”。
——哼!什么“淡水”,分明就是唾液!
面对爱侣的娇嗔,戊寅惟有苦笑。

打情骂俏当中,戊寅仍留心关注着白鲨的一举一动,他感觉这款白鲨的进化程度,绝对高于当初的海洋霸主——巨颌黑鲨。
三亿年前,神慧人主宰地球的时代,并未将鲨鱼斩尽杀绝,是基于环保意识。
——环保原来要以生命为代价!

“解渴”的仪式已暂止,“骑海马”的姿势依然保持。
丁巳屏息提气,循行奇经八脉,让气血舒通。
爱侣的“运气”,戊寅感觉到了。
他当然有感觉,皆因两人的身体,仍是“锁合”状态。

海天一色的恢弘背景之下,惊世决战,即将上演。
鲨阵已成,方圆十里的鱼类都逃逸无踪;陷入“鲨网”的二人,如何冲破这生死大阵?
戊寅简单说了两个字,然后双手紧握爱侣纤腰,身躯后仰,平躺海面,顷刻回复“骑鲸”的姿势。
——闯阵!

丁巳脱下皓腕两串银镯,迎风一抖,变成宛如“花剑”般的武器,弹性颇佳,刚柔互济。
——双手各执持一截细长银鞭,丁巳决意闯阵。
平躺海面承架着爱侣的戊寅,望着手持合金双鞭、英姿飒爽的丁巳,一阵温柔感觉潜然而生,仿佛又回到三亿年前相偕猎鲨的少年时代。
——口渴的年代。

神慧人均拥有超然的自信,因此他们将地球视为宇宙的中心;而无边无际的宇宙,仅仅是围绕地球的风景。
这种“过分”的自信,使他们的科学得以跨越式发展,利用宇宙中的暗能量,利用宇宙的折叠弹性,宇巡舰已可抵达远离地球的河外星系。
当然,自信可能是致命的。

此时此刻,赤手空拳的两名神慧人,面对的是一场纯生物的较量。
——纯生物的较量,或者就是最公平的较量。
白鲨成百上千,数量占据优势;神慧人只有两名,唯一的武器是两截原为首饰的合金。
应该庆幸,仍不算完全赤手空拳。
——鲨群此时,已率先发动攻势。

鲨鱼有一个古怪的特性,酷似后世的人类。
它们多疑、猜忌,信心不足,因此对形成“骑鲸”姿势的二人,犹豫不决。仅有几条勇敢先锋展开突击,可惜它们选定的攻击目标,竟然是半空中的银鞭。
——直至十万年后,大白鲨仍对人类的双手颇存忌惮,因而大白鲨袭击人类的例子极多,但一击必杀的情形甚少。

丁巳双臂交错,银鞭飞旋,寒光骤闪,光网之中,几条先锋白鲨,均遭重重一击。
鲨鼻是白鲨的软弱部位,先锋白鲨迅速潜水逃遁,但其它的白鲨迅速补缺,“鲨网”依然密不透风。
戊寅仰躺海面上,双手后推“反蛙式”拨水,双腿并拢“仰鲸式”击水,雷霆之势速度更快,他的口鼻均已浸入海水中,呼吸骤停,但神慧人具有屏气本能,一时半刻,并无大碍。
丁巳弯腰俯身,贴近海面,一双银鞭笔直向前——他们要在鲨阵中闯出缺口!

先锋受挫的鲨群,并未展开主动攻击。
二人迅捷向前,丁巳银鞭挥出,鲨阵骤现空隙,戊寅加速闯入,鲨阵再度合拢,此时二人,已身陷鲨群中央,腥臭味使人窒息!
一左一右两条白鲨施展突袭,丁巳双鞭齐舞,双鲨暂退,背后数条白鲨跃出海面,飞扑而至,激起巨大海浪,使“骑鲸”姿势的丁巳几乎无法稳住身形,危急之时,丁巳身躯后仰,背脊几乎平贴于海面上,双鞭回旋半空中划出光幕……

丁巳的这种姿势,仅仅是考验腰胯柔韧度;但由于二人依然是交合状态,对于戊寅的考验却是相当严酷!
戊寅狠一咬牙,腰臀用力,金刚钻运起“扳”字诀,使丁巳得以借助其势恢复原本坐姿。
就在这瞬间,正前方欠缺防卫,一条白鲨突施偷袭,猛张血盆大口,从水面之下急速咬向戊寅的头颅。
间不容发之际,戊寅双臂下压,头部露出海面,避开致命一击,但由于惯性冲力,背脊撞向白鲨的利齿,丁巳的银鞭旋风赶至!
可惜还是晚了一步,鲨齿在戊寅的肩背处,扯开几道血口,鲜血迸涌!

——猎鲨最忌见血!这是神慧人的古训。
鲨鱼闻到血腥,将会进入躁狂状态,攻击力激增几倍!
丁巳的银鞭狠狠插在白鲨的下颌,而另一支银鞭,斜插向白鲨的上腭,借助惯性,双手分扯,白鲨遭受重创,牙齿被敲飞一半,鲨血从两处伤口奔涌而出。

遭受巨创的白鲨翻身逃离,无数利齿已迎向它。
嗜血的鲨群暂时抛开神慧人,涌向这受创的同伴,这条伤鲨拼死反击,张嘴咬住了迎面一条鲨鱼的鲨鼻,纠缠之际,其它疯狂的白鲨一拥而上,顷刻之间,两条鲨鱼均尸骨无存。
丁巳的体力几乎已消耗殆尽,戊寅更是伤势严重,白鲨自相残杀完毕之际,也将是他们葬身大海之时!


【关键词:生死大阵、巨颌黑鲨、大白鲨、第二循环、合金双鞭】

跋语:
大白鲨嗅觉功能强悍,当然,水生嗅觉是以水流所含气味分子为媒介。时至今日,假如将人类和陆生动物的气味散播于海水,大白鲨立刻冲向人类气味;倘若换成人类与海鱼气味,大白鲨依然是选择人类。
科学家解剖鲨鱼,发现其胃部充满各种人类用具,甚至船锚、炸弹。科学家解释是它们喜欢“乱吞”,但无法解释为何它们不乱吞杂物,却对带人味的物件“一吞为快”。由此可见,鲨鱼是我们永恒的世仇,但基于环保的原因,我们不可以斩草除根。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8 17:39:39 +0800 CST  
逆戟鲸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8 21:30:28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二章、神慧人传奇之结局篇


生死一线之间。鲨群外围,惊现慌乱。
一条巨鲨分开鲨群,向着鲨阵中央全速冲刺,其体型是其它鲨鱼一倍之巨,堪称“大白鲨”。
高速前进的大白鲨,背鳍在海面划开一条长长的白色水线,紧随水线的,是一左一右两面高耸的三角旗帜。
——旗帜破浪而来,分明是两支漆黑的背鳍!
从这庞大的背鳍可以得知,紧随大白鲨之后的鲨鱼,身形更为惊人。
难道它们就是神慧人的劲敌——巨颌黑鲨?

凝聚了三亿年的夙怨,将在这血色的清晨展开对决!
——结局,即将揭晓!
巨鲨来势汹汹,丁巳并未在意,她正凝神倾听,皆因戊寅在跟她说话。
在这危急时刻,戊寅是否已找到脱生之道,因此匆忙在发表高见?

“提取精子使卵细胞在体外受精,再重新植入雌性始猿的卵子中,你转告其它宇航员……”戊寅急速说着。
丁巳心念电转,戊寅说的办法她清楚,那是一种“一父二母”的基因生殖,神慧人为避免某位女性的遗传缺憾而采用的变通之法。
——假如在这个世纪运用此法,可以避免种群过少的隐患,后代的智慧虽然受限,但可通过进化演变;数万年后,逐步显现优秀基因;最终,始猿就会变成类似于他们的高智能生命……

丁巳虽然明白,但她不清楚为什么在这危急关头,戊寅会分心说起这些,鲨群自相残杀已经结束,重新将目标瞄准神慧人,她和戊寅的生命已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十丈开外,三条巨型鲨鱼,呈“品字形”高速逼近……
波涛喧哗仿佛骤止,天地静默……

地球至尊生命神慧人,陷入千鲨杀阵!
终极对决,凶险万分……
这一战,既关系到后世人类能否出现,更关系到地球的存亡……

假如没有高等生物设防,地球将于第四纪彻底毁灭。
——难道,这就是天意?
难道这就是普通人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冥冥之中的天意?
神慧人当然不是普通人,但毕竟也是人。
——人,能否胜天?

丁巳张嘴想说什么,但已无法开口,她发觉自己腾空而起。
戊寅双手托着爱侣的腰臀,运起全身劲力,向空中一抛,与此同时,他吼道:“我潜水引鲨,你在海面脱离!迅速!别回头!”
——声嘶力竭,语气却不容置疑。

戊寅非常清楚自己身受重创,更何况,即使是完好无缺,他的“速泳”实力,也远远不及丁巳。因此,他在间不容发之际,作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丁巳海面“滑翔”速度,较之于鲨鱼不遑多让,只要自己多争取一些时间,她定能摆脱险境。
对此,戊寅充满信心。

这就是神慧人,即使在生死之间,依然是豪迈自信,从不退缩。
——只有他们,可以将地球视为宇宙中心。
这是一种让后世人类无限崇拜又自惭形秽的超级生命。

半空中的丁巳热泪盈腔,瞬息间她已明白戊寅的想法,这是他们进入大海以来,第一次脱离合体,然而,这一脱离可能就是永别。
——不!不可以!
丁巳半空扭腰,翻身直下,扑向正欲潜沉的戊寅!
急速游至的大白鲨已近在咫尺!

基于地心吸力,一个人从半空中堕落的时间相当短暂。
然而,神慧人的意识中枢运转神速,丁巳脑海中闪现与爱侣初识、相知、热恋的岁月,仿如快速翻动的视频,穿梭三亿年……
今天,新生代的第四纪,或者正是这一幕终结之时……

戊寅意欲翻身潜游,但由于失血过多,使他的动作显得笨拙。
他脑海中一片空明。
横跨三亿年的爱恋终要落幕,在这悠长岁月中,他无怨无悔;倘若允许他再次选择,他将重蹈覆辙,依然无悔……

血光再现,如瀑布倾泉!
领前的大白鲨突然遭受重创,紧随其后的两条顶着巨大三角鳍的不明物体,一左一右咬住大白鲨,旋即将其撕裂!环绕的群鲨慑于威势,一时之间,全皆静止,纹丝不动。
丁巳握住了戊寅手臂。

戊寅伤势并不比预想中严重,但发力抛出爱侣,却已透支全身气力,继而阻碍了他投身饲鲨的设想。更何况,按神慧人的构造机理,雄性在海洋的活动能力,比雌性要稍逊一筹。因此,丁巳及时破坏了他的计划。
凌空入水之际,丁巳思绪纷至沓来,仿如幻觉般,依稀看见一对纺锤形的躯体,在撕咬大白鲨。
——鲸?
她涌现一个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概念,果真有如此英勇的鲸?

鲸,俗称“鲸鱼”,但它们并不是鱼。
这是一种鱼型体哺乳动物,与神慧人渊源深厚。
鲸分两种,滤食浮游生物的鲸鱼,牙齿变成鲸须,称为“须鲸”;肉食性的鲸鱼长有利齿,称作“齿鲸”。
神慧人所饲养的宠物里有小型的齿鲸,但体形娇小,性情温顺。

此刻,重返海面的戊寅睁圆双眼,他清晰看见两条巨型的动物,流线型躯体黑白相间,黑则漆黑,白则雪白,鲜明悦目,背上耸立高达一米的背鳍。
——鲸!
他忍着伤痛,吹起了口哨。

丁巳有点惊讶地望着她的爱侣,令她更感诧异的是:这两条鲸鱼都跃出海面,似在回应口哨声。
鲨群在蠢蠢欲动,大白鲨横尸海面,血腥味刺激着它们的嗅觉神经。
危机仍未消退,生死仍在旦夕。

戊寅从未见过这类鲸,作为一名生物学家,他打算将这个新物种称为“寅鲸”。
——“寅”是神慧人在原始时代所幻想的一类猛兽,是神秘与力量的象征。
望见爱侣的神情轻松自若,丁巳也松了一口气。她也看见了大鲸鱼,特别是威武的三角鳍最为漂亮,就象一把翻转的钺戟。
——“戟”原是神慧人在原始时代的冷兵器,后来成为餐桌上的餐具,用之切割鱼肉。
丁巳决定将它们命名为“逆戟鲸”。

坐言起行,丁巳跃出海面高声呼唤:“逆戟鲸,帮我们杀大白鲨!”
戊寅一愣,看来“寅鲸”这个“学名”惟有作废,他吹起了口哨。
——后世人类,将这种海洋首霸,命名为“虎鲸”,又叫“逆戟鲸”。“寅”在人类的字典里,就是“虎”的意思。因此,“寅鲸”也就是“虎鲸”。
可惜戊寅暂时无法得知。

一对逆戟鲸发出“哇哇”类似于口哨的叫声,似在回应戊寅,随即“语音”一变,响起一阵“咋嚏”声,犹如生锈的铰链拉抽的声音,鲨群如遭雷殛,部分胆小的已潜水逃遁。
依然有部分大白鲨尚未死心,还想殊死一搏,一对逆戟鲸忽然分兵两路,腾空跃入鲨群当中,长达十米的躯体,纵横盘旋,不一刻,海面上遗留几十条死鲨,其余的大白鲨分头逃逸,大海骤然恢复平静。
——这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战斗。

逆戟鲸凯旋而归,丁巳当先抱住那条背鳍更威武的,扭头向戊寅说:“这条雌的归我。”
戊寅惟有苦笑,他知道丁巳搞错了,但在这劫后余生的欣喜里,他不想再去争辩。
另一条逆戟鲸游至戊寅身边,发出“倏倏”的声音,戊寅翻身坐上鲸背,倚靠在背鳍之上。
丁巳所骑的雄性逆戟鲸,拥有更高挺张扬的三角鳍。她以一双长腿夹着背鳍,忽然又有“骑鲸”的感觉,不由得面上一红。当然,她并不知道自己所骑的是雄鲸,否则更将无地自容。

初升的红日,光芒万丈。
浩瀚无际的大海之上,一男一女骑在鲸背,在海面上纵横驰骋。
袅绕的白云飘飞而过,画面越缩越小……
突然,我们换了一个镜头。

茫茫太空,黄矮星太阳偕同九大行星,旋转着驶向未来……
太阳的第三颗行星,是一颗蔚蓝的星球——地球。
——地球是永恒不变的宇宙中心。
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故事还未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超级生命、基因生殖、三角鳍、寅鲸、宇宙中心】

跋语:
受精卵植入另一个母体的卵子,这种“一父二母”的培育方法,现代人已初步掌握,但是否能突破并用于实际,必须等遗传伦理的进一步发展。
神慧人限制了地球后代的胸腺发育,我们自此失去了“心上腺”。人类的胸腺由性激素促使退化,直至变成“有性无爱”的物种。
神慧人在第九行星上通过何种方法“冲出银河,走向宇宙”?由于现代人的知识所限,无法直接解释。譬如一张白纸上距离极远的两个黑点,为使这两个黑点接触,可以将白纸折叠。神慧人借助了“空间折叠”的办法,实施星际巡航。
再次重申:人类的“第一性征”遗传自神慧人,但神慧人传奇篇章所列的性爱姿势及方式,“所有权”属于超高等智能生命,暂时未有“借鉴”的价值,请各位读者慎重。
神慧人是否存在?答案是“有可能”。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20 05:33:24 +0800 CST  
大白鲨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20 05:40:15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三章、乐极生悲的化骨实况


神慧人的故事暂告一段落。究竟有没有神慧人?其实这个问题不用解答。人类的进化史假如需要“小三”帮忙,那等于是“上帝造人”一般无趣。自然科学的不解之谜太多,科学家惯于删繁就简。本文的宗旨迥异,决意:删简就繁!即使千真万确有神慧人存在,也誓要视而不见,同时致力钻研——排除外力作用下的人类,是如何在生物界你追我赶、群雄并起的“进化竞赛”中奋勇夺标。

众所周知,人类属于灵长目,但灵长目的“出身”并不好。首先参看哺乳动物“进化树”形态,食虫目位于基层,它无可置疑是大多数哺乳类的祖先。较早出现的“分枝”是灵长目与啮齿目,谁先谁后并不重要,反正人类与鼠类肯定是兄弟。站在绝对客观的立场上看,灵长目这条横枝的萌芽位置,较诸于啮齿目还要稍低一些;因此,人类比鼠类的“品阶”还要稍差一点。

由此可见,人类觉得与鼠类位列兄弟有点委屈,但鼠类可能会认为是我们高攀了它。幸好人类有一句自慰的名言:英雄莫问出处!你管我从哪里来,反正万物主宰的宝座已牢牢把握!

这种自信值得嘉许,但事实上我们内心还是倍感辛酸。出身低于其它主干生物,或者鲸目、长鼻目等高度异化的分枝,确实无话可说,但假如已在鼠类之下,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为了尽早翻案,惟有殚精竭虑、日以继夜找寻生物构造的证据。几经辛苦之下,得出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在感觉器官与生殖器官这两个重要评判项上,灵长目原来应与“进化树”的根基——食虫目划归一类。

灵长目与食虫目确实相似,均拥有一对大大圆圆的眼睛,而且所有种类的生殖器官都拥有相同的特征——阴茎骨。这截骨骼实属“异型”,它不与其它骨骼相连,仿佛“悬吊”在阴茎内部。灵长目与食虫目,这两类生物无一例外具备上述特征,因此,动物界商议撤消“灵长目”这一分类,将其并入“食虫目”,特设一个“食果亚目”给予安置。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极端情形使人类分寸大乱,罔顾万物主宰的威仪,人类急匆匆冲至天下众生面前,毫不思索地扯下裤子,露出阴茎向众生展示:你们看看,不信过来摸摸!我这里没有骨的,我并没有阴茎骨!

天下众生仔细察看,一致认定:确实,人类是没有骨的。从此之后,人类终于得偿所愿,在“哺乳纲”的名下,单独列为一目,名字有点拗口,叫做“阴茎无骨目”。

人类为什么没有阴茎骨?需知这是陆生哺乳类的传统性征,难道当初的人类是在海洋交配?就象神慧人一般“骑鲸”、“骑海马”?如此说来,神慧人极有可能是人类的祖先。然而,神慧人的出现需要多种因素配合,我们暂时将“神慧人一父二母创造学说”视作候补,再从其它方面对人类生殖器官作一个全面分析。

阴茎的作用显而易见,既然本文创造力非凡,眉毛是刺,胡须是角,嘴唇是吸盘,那么阴茎是否可以用来钓鱼?不能否认有此可能,但这并不构成“阴茎骨”被遗弃的理由——带骨的肉条恐怕更适合钓鱼。更何况,我们热衷于展开合理想象——在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里,寻找一种最具说服力的解释。本文的首要目标是声讨“童话”,假如连自身都演变为“成人童话”,这绝对有违初衷。

阴茎是外生殖器官,它对人类繁衍的意义非凡。假如不能有效地传宗接代,所有“进化竞争”尽成空中楼阁。审视人类近亲大型猿猴的阴茎,较之于人类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在一百年前,即有学者前辈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猩猩的阴茎骨抽走,等到它长大的时候,发觉原本就“娇小”的阴茎更是变得几近于无,证明没有该骨,阴茎无法有效成长,直至影响生育。人体结构学原理,也清晰地告诉我们:假如先前人类阴茎无骨,决无法演变成现代的“大家伙”。综合上述得出结论:人类祖先曾经拥有阴茎骨。

人类幼年时期,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更因为近代出现“太监”这一特殊人种,为研究提供了便利。近代科学家从另一侧面推论:人类阴茎拥有潜在的复原本领,但由于再生时“海绵体”内部出现骨质,令所有幼年去势的小太监,无法完整的生成阴茎,这至少说明三点:一、人类成为高等物种之后,阴茎曾发生巨变;二、史前人类的阴茎处境险恶,可能真被用来“钓鱼”,因此形成“再生企图”;三、在生命系统的记忆当中,原本这东西是“带骨”的。

是谁“偷”走了人类的阴茎骨?这一次连科普作者都偷懒了,找不到对应的童话。既然童话找不到,我们将视线转向神话。《圣经·创世纪》详细介绍了夏娃的来历,起因是上帝耶和华害怕亚当孤单,因而将他催眠,取走了他一条骨,又将肉缝合起来,上帝用该骨创造了夏娃。这个故事地球人大都清楚,那么上帝是取走了男人哪条骨呢?一般误传为“肋骨”,连《圣经》都被误导。但无论如何,女性均由男性的白骨演变,因此到了现代,称呼女强人一般名为:“白骨精”。(另一种解读是:白领、骨干、精英)

从解剖学得知:男女均有十二对肋骨,男人并没有少一条肋骨。倘若不是肋骨?那究竟是什么骨?请关注上帝的操作细节,他取骨之后又将肉缝合起来,我们的胸膛没有类似的痕迹,缝合线究竟在哪里?说到这里,几乎所有男性朋友都应心领神会,女同胞如有疑惑可请教男朋友……现代人男性的阴茎有一条明显的缝合线,原来上帝是取走了阴茎骨去制造女性。恍然大悟之际,对神话心悦诚服!不仅解释了阴茎骨的消失,还解释了阴茎的“缝合线”。一石二鸟,完美无缺。

达尔文晚年皈依基督教,我们痛心疾首,但通过阴茎骨的案例,上帝确实有其高人一等之处。人类的阴茎有以下特点:一、粗长雄伟,所有猿猴都甘拜下风,大猩猩体格魁梧,阴茎却只有手指粗细;二、柔韧自如,除了人类之外,“食虫目”和“食果亚目”都有阴茎骨;三、状态稳定,勃起后没有伸缩性,只能由全身运动来带动。综合上述优势,才能完成象神慧人“骑鲸”这样的性爱高难动作。

前文还说,撇开神慧人不管,现在绕了一大圈,又回到神慧人,这确实令人感觉不爽。人类与阴茎骨的关系无碍乎两类情形:一、由此至终就未存在过该骨头;二、原本是有的,在适当的时候被抛弃了。前文已清楚指出第一个推论绝对不成立,因此我们将突破目标指向第二个推论。

首先从“分子生物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展开突破,从“微观”反证“宏观”。科学家深入钻研,在基因组里搜索,寻找进化的蛛丝马迹。通过人类和灵长类的基因组相互比较,找到一些灵长类依然保留,但现代人已经放弃的DNA序列,足足有510个。毫无疑问,这些基因片段的缺失,与人类的进化履历密切相关。生物演化不仅限于遗传因子的增加,也可能是部分丢失。插句题外话:假如人类和猿猴生存在近似的生态环境,譬如共同搏杀于非洲大草原,现代人决不会“私藏”如此之多的“特色”。由此可见,人之所以是人,必定具有与别不同的进化轨迹。

科学家确认:人类丢失的510个DNA序列,大多都对邻近基因起调控作用,本身并没有编码蛋白质。为了方便理解,换用相对形象的比喻:这些DNA序列就如一条条“钥匙”,通过将“钥匙”丢弃,使人类祖先某些“特异功能”被弃置,又或者某些不适用的遗传特性被“永久封存”。

钥匙竟然有510条之多,究竟是哪一条钥匙,才通向“化骨之门”?人类弄丢了哪条钥匙,最终导致阴茎骨惨遭遗弃?科学家反复进行筛选,锁紧其中一个缺失的片段,它靠近雄性激素受体基因(AR)。通过科学实验,将黑猩猩的这段DNA注入小鼠胚胎,结果导致小鼠的阴茎骨和触须,都相应延长。阴茎骨竟然和触须关联?难道“带骨的肉条”真被远古人类用来钓鱼?必须明确:“钓鱼说”纯属借题发挥的调侃,绝对不能当真。那么,人类曾经拥有触须吗?

这部鸿篇钜制第十七章,浓墨重彩描写人类祖先的“阴毛触须”——这是真正意义的触须,具备探触功能。阴毛与阴茎骨既然都姓“阴”,似乎可以发生关系,但不能向这个方向理解。皆因除了阴毛触须之外,人体更为典型的是“腋毛触须”。当人类在水中潜游时,左右两边腋下,正是扁形躯体的最宽处,腋毛触须不可或缺。参照基因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人类祖先在某一阶段,为了扔掉“阴茎骨钥匙”,不小心将“触须钥匙”同时遗弃。倘若“触须钥匙”相当重要,当然不会被草率处理。进一步探讨,在人类进化的历程里,哪一个生态阶段,“触须”的价值大幅下降?答案呼之欲出,正是远涉重洋的“深海人”!

为了追寻我们丢失的阴茎骨,特意将“镜头”转向茫茫大海……海洋人类在带有轻微水压的浅海谋生,触须在这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功用。海人反复潜浮捕猎,循环系统在生态环境的“鞭策”之下,出现了极大的改观,具体表现为血压提升、血管增粗。但凡水生哺乳动物的阴茎,悉数加粗加长,海绵体都包裹着一层厚实的白色筋膜,这属于适应性的进化。人类除了传统的尿道海绵体,还一左一右加装了两条粗壮的阴茎海绵体,“三合一”装置,强力支持宏伟的性器官。这三条东西,无一例外拥有坚韧白膜——本文不再细分,统称“阴茎海绵体”。凭藉雄厚筋膜的辅助,海绵体充血硬挺的实效提高,配合阴茎骨的刚性,使这个时期的男人,变身“男人中的男人”,成就最威猛的时代!

本文在论述“阴毛触须”的章节提及:海洋生涯使人类对性爱逐步痴迷,改变率先在女性出现。可以想象:由于男性实力彪炳,在生物“性平衡”中居于“翘翘板”的上端。因此也间接促成了女性作为主要捕猎者的演变。这段岁月确实是男人的黄金时期,属于“鱼来张嘴”的阶段。

随着海人告别浅海,进入深海,男人们的噩梦埋下伏笔。初期还是蜜月的延续,波涛翻涌当中,为了完成“繁殖”这一伟大使命,男人还必须持续强化。《论语》云: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朋友们可能会提出异议,原文不是“工欲善其事”吗?少安毋躁,正是“公”与“工”这一字之差,彰显“利器”对人类繁衍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公”与“母”是相对应的性别,例如公牛、母猪。不期然间,想起一句警句:公道自在人心。什么叫“公道”?难道是指“男人之道”?或者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什么叫“人心”?

浩瀚大海之中,“人心”动力滂湃,以适应深海压力。循环系统更趋完善,阴茎白膜逐步加厚,表面看来,这一切都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血脉动力强劲,海绵体能够迅速充血定型,阴茎骨锦上添花,这枚“利器”进入最佳状态,更加有效地完成其“性奴隶”的职责!当然这种改变也有女性的推波助澜,选择“劲男”而取缔了“弱男”的交配权,使雄性的性器官,一代强于一代,进化得异常强悍。常言道: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一种“过度进化”的副作用随之产生,时至今日,现代男性都深受其害,那就是“阴茎骨折”。

必须注意:阴茎骨折并非“骨质折断”,何况我们现在已不存在阴茎骨。这种“骨折”其实是“白膜破裂”。性爱时阴茎勃起海绵体充血,包裹海绵体外层,原本坚韧厚实的白膜,相应变得脆薄,如果出现外力撞击,或者采用一些违反常规的动作,白膜无法承受随即破裂,响起“啪”的折断声,紧接着阴茎很快变软,此谓“阴茎骨折”。一般现代人较少发生白膜破裂,是因为我们在性爱时基本不受外界骚扰。然而,人类始祖在海洋中的性爱呢?你不能命令大海停止波涛汹涌,等你们“嘿咻”过后才可以拍出巨浪,于是意外就频频上演。

巨浪汹涌,白膜破裂,然后海绵体充血肿胀,倾弯于一侧。假如没有阴茎骨,这种情形不算太严重,女性大不了换个性奴;在白膜破裂,阴茎变软时,女性大可抽身而去。阴茎骨的存在,使它无法立刻变软,同时海绵体内的血液大量涌入皮下,致使阴茎迅速肿大、青紫……切记,此时一截阴茎骨还遗留在体内,你想抽退吗?抱歉,暂时不可以。鲨鱼是人类的世仇,对于它们来说现在就是最佳的报复时机。以前一直认为鲨鱼对人类的血液味道最为敏感,经过研究显示:假如以下三样味道让鲨鱼选择:人血、人的腋下体味、人类性兴奋时腺体散发味道,鲨鱼所表现的敏感度排列是:性味、血味、体味。其中“体味”与“血味”差别不大,“性味”独树一帜。证明在漫长的争斗史中,鲨鱼的先辈已精确地“挑选”到人类最脆弱的时段。

“嘿咻”中的男女被“锁”在海中央,就如拴在一起的两只蚱蜢,其中一只还因剧痛而丧失活动能力。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没有天敌,大海也是无情的;由于阴茎骨位于前端,白膜破裂发生在中段,此时弯曲的“带骨鱼钩”——作用不是钓鱼,而变成了“钓人”;纵使我们的女主人翁最后能够脱离险境,但肯定会心有余悸。从此之后,选择天平斜向阴茎骨短小而海绵体强悍的性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性由于拥有绝对的生殖选择权,也就导致了所有男性的阴茎向同一个模板进化,最终成功“化骨”,直至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故老相传,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奉行“兔死狗烹”政策,他给开国功臣韩信定罪时说:公道自在人心。且让我们仔细品味这句话,再回顾“利器”的遭遇,正如“韩信”一般,使人感慨万分,唏嘘不已……

当今世纪,“男女平等”是全人类一致追求的目标,我们理应淡化恩仇,假如看见一名出类拔萃、秉性坚强的女中豪杰,除了可尊称“白骨精”之外,还可称之为“化骨精”。别小看这三个字,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女性殊为关键的一个超浓缩的写实。


【关键词:阴茎骨、白骨精、上帝手术、兔死狗烹、阴茎无骨目】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24 00:11:07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四章、非法藏械之华美乐章


自从人类千辛万苦争取到“阴茎无骨目”的分类地位后,可谓喜出望外。分类学家再不用编造“灵长目是动物界最高等类群”——诸如此类的“首席童话”。然而,至少有一半的人类极不满意——她们是“人”这个物种中的雌性,占据半数,俗称“半边天”。

既然女人不满意,男人也无法置身事外,于是并肩携手,一起来到天下众生面前准备“翻案”。女人率先表达了观点:但凡动物分类,决不能以某种性别的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否则“长鼻目”也可以命名为“长牙目”,但由于亚洲象的雌性没有象牙,所以该目只能是“长鼻目”;同理,“阴茎无骨目”仅代表了男性体征,必须予以取缔……

女人娓娓道来,条理严谨,男人鼓掌赞同,天下众生也表示认可,随即反问女人:按你的意思,应该如何命名?

犹忆当初,为了使人类摆脱“食虫目”,男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采取“脱裤露械”的极端方式。女人相对内敛,自然不会有过激的行为。她们的优点是“长舌”,极其自然的想起“舌头”。假如命名为“长舌目”,于理不合,舌头更长的动物比比皆是;“短舌目”呢?也不具备充分理由。突然灵光一闪,她想起了味觉!人类独一无二的味觉——“鲜味”!于是她满怀信心地提出:我们应该是“鲜味目”。意犹未尽,她继续发表宏论:“鲜”代表鲜活的生命,“味”代表卓然的品味,是的,就是“鲜味目”!

至此人类归类于“哺乳纲”之下的“鲜味目”,真正皆大欢喜,原来男女合作会获得更为完美的结局。毫无疑问,“鲜味”是人类特异于动物界的味觉,人类舌头表面有两种蛋白质,构成特殊的味觉受体,对氨基酸起反应。最新的科学研究指说:鲜味感应的功能,可以使人们有意识地摄入对身体有用的氨基酸。这个结论过于草率,不能想象人类拥有如此“贵族化”的感官——除非他是一步到位成为万物主宰。

如何更形象的表述“鲜味”?大概在一百年前,科学家在海带中发现谷氨酸,并依此合成味精。为何人类的味觉倾向是指向海洋?进一步观察发现,用开水直接烫熟的猪羊肉,挑剔的现代人无法入口;但开水烫熟的虾、蟹等海产,却成为海鲜的标准做法,粤菜系称为“白灼”。日本人嗜好的“刺身”,是指生食各种海鱼、贝类、虾蟹,还包括章鱼、海胆等,为何人类拥有如此标准的“海洋口感”?为何对海鲜情有独钟?

古语有云:食、色,性也。除了食物倾向之外,科学家发现各类海鲜均能增强男人的性能力。说是“增强”并不准确,海鲜能够“恢复”男人应有的性功能。这究竟是什么原理?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相当复杂,直至如今都找不到让人信服的解释。部分科学家提出一个“成人童话”:海鲜含有丰富的“锌”,所以能延续“雄风”。然而,锌元素为人体必须,兼顾了各个方面,并非只针对某一项。大部分海鲜的锌含量并不比坚果、肉类高。“锌”或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显然不是全部。

男性比女性更为“晚熟”,名著《红楼梦》中的少年贾宝玉,虽与袭人初尝云雨,但应归功袭人姐姐引导有方。男人要到二十余岁才“形神兼备”,从生理学的角度,这个阶段才“成熟”,性器官尺寸以及“性表现”,方堪称“合格”。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男人的性能力一旦攀上高峰立刻退化!为什么男性的“蜜月期”如此短暂?假如与女性长达三十余年的“辉煌”相比,使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两个物种?女性原本就比男性早熟,兼且在五十岁之后才进入绝经期,“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男人就越来越象一只“小绵羊”。海鲜可“暂缓”男人的尴尬,而且较之于“伟哥”等壮阳药物,它是最安全最无隐患的途径。至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类始终进食海鲜,现代男人就不会如此捉襟见肘、穷于应付——这确实是“非战之罪”!由于男人一生中始终有这个阴影挥之不去,因此现代男女的寿命,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当然这惩罚也相当公道。

“食”与“色”这两方面,竟然都清晰指向汪洋大海,“老一辈人”出身何处,不言自明。倘若再花笔墨去描绘“老人与海”的关系,纯属多余。不妨将视线焦点落在男“性”与生态环境,从“色”方面解读人类演变的进程,至于如何展开论述,我们首先参悟一下“神明”的指示——

佛祖释迦牟尼一降生就吼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上帝耶和华淡淡地驳斥:“以我为始,以我为终……” 两相比较,耶和华稍为谦恭一些,我们就从“上帝手术”谈起。《圣经》记载……啊!错了,应该是本文记载:上帝在创造夏娃的时候,抽走亚当的阴茎骨,因此留下了明显的“缝合线”,虽然是手术中出现了小意外,但对亚当的生育能力并未构成影响——否则夏娃也无法成为“众生之母”。然而手术过程遗留的“线”,不知何种缘故,《圣经》只字未提,致使这条“线”成为男性朋友纠缠终生的疑惑。

缝合线的名字,比较科学的说法是“阴茎系带”。阴茎下面正中央,有一条连接 与阴茎体的皮褶,必须声明:由于每个男孩子阴茎发育情况不同,阴茎系带的长短和紧张度也因人而异。科学家指出:人类胚胎在发育的初期不分男女,男孩子是后期获得这一个装置;与之相反,女孩子的管道发育被抑制,使她们没有小鸡鸡,但留下相应的痕迹。

阴茎系带过于明显,也过于“强悍”了,仅仅视为胚胎分化的残余物,确实于理不合。事实上阴茎系带真正作用是将阳具往下“拉扯”,使现代人的性爱不会显得太麻烦——这属于脱海登陆后的演变。现代男人阳具勃起呈现几种形态,最原始的形态是笔直贴向腹部,这只适合在海洋里“海马式”性爱;躺在床上“嘿咻”,你必须将爱侣的双腿高高扳起,这种姿势虽然锻炼了女方的柔韧度,但并非人体的进化方向。阴茎系带的功能就是调整角度,使现代人更适合于平躺性爱。当然,这种演变尚未完成,因此现代人阳具的“倾角”也呈现了千姿百态。

阴茎系带又名“包皮系带”,按照它的指引,我们再关注另一样进化之谜。阳具拥有一款使人爱恨参半的装置——包皮。是否需要割包皮?成为现代科学家争论得最激烈的人体议题。一般医院因利益驱使是力主“必割”,并举出犹太人出生后即割包皮的极端例子。犹太人称“割礼”是与上帝的盟约,既已立誓,必须守约。因此婴儿出生第八天必行“割礼”,无一例外,悉数铲除。《圣经》明确记载,上帝创造夏娃时,曾为亚当动过手术。他老人家极有可能为弥补手术中的小意外,因而订立如此霸道的“割礼盟约”。

既然上帝也非万能,由此可知,割包皮亦非万能。事实上包皮是人体最精致灵巧的皮肤,它可以自由推动,兼且分泌液具有杀菌作用。童年时期,包皮对小鸡鸡加以严密保护,直至青春期之后,无奈要为发育膨胀的阳具让路,但大多数人的包皮仍可应付得当、翻卷自如。现代医学认为包皮罪不容赦,所列罪证一箩筐,要“洗白”殊为不易。综合看来,“藏污纳垢”是包皮的最大罪状,其中滋生的滴虫不但伤害自身,还导致女性患上炎症。

现代人的包皮无疑已“过大于功”,为何当初进化出该项产品?是为了促进现代医院的经济效益?我们不同意这样的“经济作物”。进一步对包皮展开研究,随即发现“包皮液”能够杀灭病菌,但对某些微生物无能为力,偏偏这些小家伙在海洋里活性极差,构不成威胁。最典型的是同时使男女受害的的元凶——滴虫,这并非真正意义的细菌,属于“原生动物”,是一种细小的鞭毛原虫,它不能在PH7.5以上的环境存活。众所周知,天然海水的PH值稳定在8.0—8.3之间,足以使滴虫绝迹。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包皮无疑是海洋生涯里一样顶级装置。

其实很多灵长类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性交”,雄性一般将精液“撒”在雌性的生殖道口,让精子凭藉“活力”奔向终点。但处于海洋里的人类并不可以如此草率,首先阳具必须加长,使精子能够进入更深的位置;同时不能过早射精,必须等女性兴奋且宫颈张开,这样才能保证精子能“游”到终点。上述要求并非只针对人类,海洋哺乳类执行同样的交配程序。包皮的第一项功能是:减缓和分担对 的刺激,从而延缓射精防止早泄;第二项功能是:分泌润滑剂,增加性爱中的柔润和快感;第三项功能是;通过拉抽翻卷的作用,增强对女性的刺激,使之尽快出现性兴奋。这些功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使人类的繁衍得以延续,从而在进化竞赛中获取先手,直至成为万物之灵。

包皮拥有如此神圣的意义,象犹太人一般将它铲除,就如割掉腋下“顶浆腺”一样——这种“过桥抽板”的行径,是否会令你问心有愧?

现代女性“顶浆腺”数目是男性的两倍,舌头与味觉更为出色……种种迹象表明,远古时期雌性海人拥有“猎食者”的地位,并享有绝对的生殖选择权,可将男性视为“性奴”。无可置疑,这一段历史确实存在,但始终有结束的一天。可惜,当男性成功“化骨”之后,正常状态下的阳具是“长软兼备”,这在深海里必定被天敌视为攻击的首要对象,因此他的日常工作就是“保护阳具”。然而,人类当时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智能生命,他真会任由爱侣与凶鲨搏斗而置身事外?何况还有巨型章鱼、剧毒海蛇等杀手环伺,男性身强力壮天赋颇佳,仅仅因为阳具这“软肋”,变成“鱼来张口”的废物?这绝对不可能,没有两性的配合,人类的演变进程犹如镜花水月,永远不可能有所突破。

或许此时的男性确实有心无力,他的“要害”太过招摇,不要说鲨鱼,一条小型的旗鱼,也会令他应接不暇。如何掩盖这个生理弱点?既然女性都将生殖器“缩”得陷入身体,形成优美的弧线——较诸于各款猩猩垂露体外的性器官“不可同日而语”。依此而论,男性能否将阳具缩回体内?答案是:有可能!海洋生涯里,男性展开了人类发展史一次最为奇特的进化。

骤听这个概念让人不寒而栗,那么巨大的家伙,能够缩回体内吗?且慢,不寒而栗仅指“不寒”,假如“寒”的状态下呢?在天气寒冷的时候,男性朋友都有这个体验:阳具缩得比平时的一半还小,由于海绵体构造出色,人类阳具是动物界当中首屈一指“能大也能小”的“变形金刚”,因此也奠定了它“可以缩”这个先决条件。

可以缩,不代表“能够缩”。关键是人体构造为“缩阳”准备好位置了吗?当代泰国的表演者最能说明问题。众所周知,泰国是当今世上最喜欢展示“性特异”的国度,不但有人妖,也有“缩阳”表演,而且是连阳具带阴囊,全部缩进小腹内,还可以“进退自如”,让你大开眼界、心服口服。

或者会认为这是泰国人的特异功能,但在世界范围内,曾发生数不胜数的缩阳事件,包括了十几起“集体缩阳”。由此推断:人类祖先曾拥有这项特技。缩阳在陆地上的功用有限,但对于海洋人类却是重中之重。海人捕猎无需依靠“绝对速度”,这出于两个方面原因:其一,海洋食物丰富,众多缓慢的甲壳类,例如海蟹、龙虾唾手可得,甚至还有鲍鱼、海带之类等你去捡;其二,人类神经反应速度奇快,具有“闪电出手”捕捉游鱼的潜质。无论如何,身处海洋绝无“饿肚子”的担心,唯一需要戒备是各种天敌。海人遭遇强敌,必定采用团队作战。因此,隐藏致命的要害,等于避免被“逐个击破”。波涛汹涌当中,既塑造出女性的“美妙弧线”,也使男性掌握了“非法藏械”本领——此处“非法”仅指“有违常规”。事实上缩阴与缩阳,均属于人体适应生态环境的“高阶进化”。

现代无疑已是“陆人世纪”,但某些远古技能,在特别氛围刺激之下,被“不恰当”激活,继而呈现“一发不可收拾”。中国从古自今,频频发生“集体缩阳”。为何缩阳有“联动性”?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癔症”,类似于集体催眠,触发埋藏至深的记忆,而现实里偏偏耳闻目见——确实会“缩进去”!亦幻亦真的交杂,使人的精神遭受重创,越是恐惧越是发生到自己身上,形成了连环效应。

今时今日,缩阳被视为神异鬼怪,但当初可以缩阳的海人们,犹如挣脱生理束缚,摒弃心理枷锁!重新迸发出男人应有的豪情!凭藉天生的强健体魄,使他们得以纵横大海;从此女性再无须孤身奋战,妇唱夫随、相偕与共,弹奏出人类史上鸾凤和鸣的华美乐章!


【关键词:阳具、包皮、阴茎系带、非法藏械、鲜味目】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26 21:57:34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五章、违规僭建的玲珑浮凸


正所谓“纲举目张”,生物分类学以“纲目”作为重点,人类原本属于“四足超纲→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总目→灵长目→真灵长半目→直鼻猴亚目→类人猿次目→狭鼻猴下目……”繁杂且混乱不堪,然而后期单列于“鲜味目”,又失于简单且毫无特色,因此某些动物仍以“阴茎无骨目”代指人类。这样的称呼殊为不雅,女人再次面向天下众生重申观点,部分资深动物不胜其烦,于是明确提出:索性以女人的特征来分类,称之为“四乳目”。

——什么?“四乳目”?!女人面红耳热,顿生“扯衣露胸”的冲动——就如男人当初不顾一切“脱裤露械”。现代女性只有一对乳房,并且因为圆润娇挺,罕异于动物界,千万年来引以为傲,何来“四乳”一说?

混乱之际,男人越众而出,为了帮女人解围,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初人类身陷灵长目中,纲目繁多,半目、亚目、次目、下目,复杂得让人头痛!现在人类单独归入‘鲜味目’,既然独掌一目,就不需要烦琐的中间分级,建议剔除亚目、次目……”宏论至此,看到听众甚不耐烦,他顿了一顿,言简意赅地说出构思:“综合男女性征,建议将分类确认为‘鲜味目→四乳半目→无骨下目’!”

听众们先是一愣,继而掌声雷动!毋庸讳言,该议案相当精妙!“四乳半目”也可解释为“四个乳房的一半”,暗喻现代女性只剩下两个乳房;至于“无骨下目”,既称为“下”,隐含“下身无骨”的意思,字面不再显得庸俗。由此,这一个分类规划,被天下众生一致认同。

人类位列“四乳半目”,自然对乳房倍加重视。乳房生长于胸部,“胸大”是女性对体形的一种永恒追求。参与“模拟进化竞赛”的十名选手之中,胸部最大的并不是逆戟鲸和大象;按身躯比例评估,冠军应该属“鹰”!假如女人可以拥有“鹰胸”,那么正面宽度应该达到一米半,周长超过三米!鹰是鸟中之王,鸟类与哺乳类属于最高等的动物类群,这两者在生物序列中谁更高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鸟类胸部却是冠绝动物界。它们心胸广阔,志存高远,无视“万有引力”定律,翱翔于天际,凌驾于万物。

按此推论,女性长有四个乳房,假如乳房足够丰盈,她们就能够对抗地心吸力,飞翔天空之上?这确实是充满创造力的进化假想。男性由于没有酥胸,无奈只能雌伏于地下……错了,并非“雌伏”——“雌”不再是一个贬义词。虽然“决一雌雄”仍被沿用,但决出的将是“英雌”与“狗雄”。你会飞吗?不会吧?那就乖乖趴在地上认输吧!狗雄!

男人决不能任由这种假想延续下去,既然天下众生言之凿凿“人有四乳”,反观现代女性只有一对乳房,当中的巨大差别何以出现?肯定源于进化路上的一次大变故。那么,这一次“变故”出现在什么时段?男人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既然疑问重重,我们惟有请教“假想中的祖先”——神慧人。

神慧人忝为人类始祖,他们有义务为后代解决难题。神慧人戊寅与丁巳首先摆了一个“骑海马”的性爱姿势。由于戊寅的努力,丁巳进入兴奋期,她的乳头昂然勃起,静脉充血直至乳晕区。随着戊寅进一步努力,丁巳进入性兴奋的第二个阶段——平台期。

平台期?海洋中的性爱,哪里有“平台”?稍安勿躁,现代人确实是这样命名。神慧人的故事里,丁巳未曾生育过宝宝,所以,在平台期的丁巳,乳房迅速膨胀增大,四个乳房于胸前“阵列”,宛如一个天然的救生圈,这一个“平台”,使她轻盈地飘浮于海面上,迎接最后的性爱高峰。

女性进入性愉悦的巅峰状态,恍如“出生入死”。直至现代,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用“死去活来”代指性高潮。这种“致命”感觉,使女性产生诸如肌肉痉挛——即“抽筋”等极端情况。但凡是人都知道,在大海里抽筋,那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假如有“天然救生圈”协助,高潮猝死的几率将会大幅减少,直至不会发生。神慧人为我们所做的示范,证明了乳房的一个重要功用。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论证人类需要四个乳房。

放眼动物界,只有人类的乳房在性兴奋时出现巨大的形态改变,尚未生育的少女,这个特征更为明显,由此我们认可在海洋性爱当中,乳房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照顾新手。但真的因为需要“救生圈”,人类进化出四个乳房?仍需要细加斟酌。人体的比重系数,介乎于浮沉之间,女性的脂肪含量略高,相对于男性,更轻松浮于海面上。四个乳房使“立姿”保证更佳的浮力,这个观点可以接受。两个乳房倘若足够巨型,也可以保证浮力,但不能保证其稳定性。如果以此理由作为本篇的“结案陈词”,读者肯定不满意。因此,让我们运用多棱镜探测、广角镜搜索,首先将“镜头”瞄准——哺乳类“乳房数量”这一个课题。

乳房是一项体表装置,进化当中变异较大,它会随着单胎产子的数量而调整。乳房的个数揭示了后代的多寡。多产的动物例如鼠类,乳房数目众多,由胸部开始一对对延伸至下腹部。参考猫、狗、猪、兔,大概能知道“双双对对”的乳房是何种概念。人类和它们一样,在胚胎发育初始阶段,从胸至腹的“乳线”上,有六至八对“乳腺始基”形成。胚胎发育后期乳腺定型,最终拥有乳房的数量是双倍于单胎产子数,这是一个生命规例。现代人每胎只生育一个宝宝,所以母亲拥有两个乳房已经足够。这一双尤物孤悬于上胸,被视为女性的性感标志,文人骚客尽情渲染,使它成为焦点中的“娇点”,背负了太过沉重的压力。

人类有史以来,女性乳房的位置却“越来越低下”——当然,这仅仅指它在胸前所处的高度。上古时期的乳房位于第二与第三肋骨之间,等于是与腋下基本成一水平线;但后世的演变方向是逐渐下移,甚至移到胸腹之间。现代的女性,乳房位列第五肋骨已属“侥幸”,更多是第六肋骨之下。古代人认为“高位”乳房性感,正所谓“上一分则艳媚,低一分则庸俗”。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重视中正平和之美;而近代喜好“豪乳”,间接加速了乳房的“堕落”。

自从人类掌握“绘画”这一技能,尤其是各个民族对“仕女图”的重视,使我们可以一睹古代美女的“曲线”。通过流传至今的图像综合评估,女性胸乳位置确实有“快速滑落”的倾向。这种转变也源于迁就“抱婴喂奶”的姿势,可说是相当无奈。古代经典的“奶妈”如何喂奶?为了适应“高位”乳头,就将婴儿“甩”到肩上,呈“头前脚后”趴在肩头的宝宝,小嘴伸下吮乳。当然这种“杂耍”般的技术,现代女性已无法模仿。究竟是横抱小宝宝喂奶合理还是“肩扛式”喂奶合理?难以细说,人体构造在进化轨道上已有一定的差异。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我们知道女性只有一对乳房,“四乳”之说从何说起?事实上由古至今,依然有部分女性保留了“附乳”,也就是在两边腋下位置,仍有一对未完全发育的乳房。这一对“附乳”,分列于正统乳房的两侧,成一字形排列。正如神慧人丁巳的酥胸,由左至右,四个乳房阵列胸前。现代科学对“附乳”的解释是“返祖现象”。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也曾拥有尾巴,但“返祖”而重获尾巴的个案稀缺;“附乳”情形则比比皆是。证明“四个乳房”是比“一条尾巴”更贴近现代人的结构特征。

“类人猿次目”旗下物种,并非一定是“猿”,还包括了大量猴子,例如我们熟悉的狒狒、猕猴——它们还有“一条尾巴”,却只有“一对乳腺”。由此可见,“四乳”是人之专利,其它“类人”,无法染指。

猿与猴的分野,不在于体形,而在于尾巴。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初期的疏忽,出现一些“约定俗成”的称呼,呈现自相矛盾。“类人猿次目”与“人猿超科”极易混淆,这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长有尾巴的都是猴子,无法获得“猿”的头衔,但“类人猿次目”的概括度极高——包括所有具备“人形”的高级猿猴。自然界之中,类人猿偶然也会发生“附乳”现象。仔细观察得知,它们的附乳,才是真正意义的“返祖”——这一对未完全发育的乳房,生长在正常乳房的下方,四个乳头形成“矩形”排列。反观人类的“一字形乳阵”,与猿猴的“返祖”有若云泥之别。

众所周知,灵长目属于哺乳纲,这一个纲俗称“兽类”。距今两亿年前,兽类从“古爬虫类”分枝演变而成。“乳腺”的前身,是远古小兽的“皮肤分泌腺”。俗语有云:英雄莫问出处!乳腺虽然与英雄无关,但它是“英雌”的标志,既然如此,出身低微又何妨?经过一亿多年的打磨,乳腺晋升顶尖生物的“贴身标记”,兽类从此与鸟类并驾齐驱——飞鸟有翼,走兽有乳,成为生物界当然的统治者!

时光流似箭,天道曲如弓!曾经的霸主“恐龙”悉数归于尘土,地球进入“新生代”,恐龙的继任者脱颖而出——这就是“龙的传人”,一款远景美好的“怪兽”初具轮廓,通过调整遗传基因,筹建了新一代的“乳腺住房”——简称“乳房”。这款名为“人”的怪兽,似乎漠视“生态常规”,乳房明显存在“违规僭建”的重大嫌疑,“英雌标记”被赋予神奇光环,缔造了典型的进化之谜。钻研人类学与生物学的科学家,一般都对乳房避之则吉。幸好神慧人友情客串,使我们得以窥探“救生圈”的奥秘。需知平凡动物不到哺乳期,绝不会随身携带这累赘东西,人类却不嫌麻烦、乐此不疲……

平心而论,即使“救生圈”具有生存优势,但并非不可或缺;违规搭建的“四乳救生圈”,更是诡异莫测的“跨越式进化”。难道人类真是“神创动物”?难道仅仅因为乳房而半途而废,无奈皈依“神创论”?为了进一步探讨“四乳”根源,尝试从其它领域寻找线索。本文曾反复论证人类是“大海的宠儿”,从“宠儿”二字着眼,仿佛骤现曙光!直至如今,现代人仍拥有复杂的“双胞胎”遗传基因,可谓独树一帜,类人猿根本不能“类比”……那么,海人时期肯定是“每胎一子”?或者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惯性思维”……正所谓“天道曲如弓”,兜兜转转至此,终于恍然大悟!

我们充满信心地推测:这一切的根源,正是远涉重洋的人类远祖,深切体会到汪洋大海的食物丰富却又深不可测,继而激活了“一胎双胞”的生殖程式!

当今世上,“类人猿次目”的高级猿猴,均属于产子率极低的物种,生育跨度长达三四年,每胎只产一子,几无例外。人类远祖置身广袤无垠的海洋,漠视“计划生育”,每胎多产一子——买份“保险”于情可宥。既然单胎双子,四个乳房也就顺理成章。乳房的排列阵式,为何不遵从哺乳动物的惯例,而出现崭新的设计?道理也不复杂。由于宝宝不能在水底吸氧,“矩形”排列将导致另一对乳房长在腹部,使授乳变得困难。基于喂哺需要,“四乳归一”成为“一字形”排列。至于以后发展成“救生圈”,则全属生命系统的“借题发挥”——进一步完善“乳阵”而获得的“衍生功能”。

人类祖先在海洋生活,乳房出现特异化,既构筑了“平台”,还拥有特殊的“阵式”,它方便了“甩肩式”喂奶……“新生代”的乳房现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进入青春期的雌性海人,乳腺被遗传基因精心培育,配套的神经、血管、肌腱、脂肪,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出美妙弧线,从此相辅相成,高屋建瓴一般不可阻挡!人类乳房形态进展奇妙,成为环顾海陆、绝无仅有、最为突出的物种——这一个“意外收获”,为万物之灵的“养成”奠定了深厚基础。

茫茫大海之中,海人由最初的“小字辈”,逐步成功抢夺了“生态位”,荣膺海洋里的顶级猎手。四个乳房的构造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功效。由于女性是主要捕猎者,生育哺乳占据了她大量时间,特别是哺乳期太长,对种群的整体不利。已经掌握简单“语言”,且拥有“多元化”沟通能力的海人们,向着更复杂的社会结构演变,并借助“四个乳房”迈出了一大步——“乳娘”这种代表高智慧生物的社会形态标志随之出现。

抚育后代是万物之本,没有繁衍就等于没有希望,更勿论在进化角逐中获取先手。发展当中的四乳海人,母体拥有四个发达的“授乳装置”,部分雌性海人就在族群里肩负起喂哺小宝宝的义务,令到其他的母亲能够解脱束缚,投入到生存竞争当中。同时这种“幼儿园”模式,使各项技能的传授更为充分,幼体之间也有机会相互研习切磋,形成良性竞争,整体素质跃上新的台阶,小海人更有信心面对成长之后的凄风冷雨。更关键的是,促使了交流能力——语言的进一步完善,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温馨的一段时期。

遵从今天的审美观念,“胸列四乳”并不具备美感;然而当初,这一步突破却带来超乎寻常的意义,直接导致了人类的“效率分工”,使社会行为得到飞速发展。种群不断扩充,人类不再是海洋的奴隶,他们正一步一个脚印,成为这个星球上的主宰!


【关键词:乳房、平台期、乳娘、四乳半目、无骨下目】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30 19:21:52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六章、仇深似海的水滑凝脂


人类决意将“环保”进行到底,地球逐渐恢复生机勃勃。世间万物既拥有话语权,于是组建了类似“联合国”的组织,并特设“理事会”解决纷争。既有理事会,自然有“常任理事”。进化竞赛参与角逐的“十大悍兽”成为候选。由于食肉目在十大悍兽中占据三席,外形相似的狮子老虎更是同列“豹属”,受到广泛质疑。无奈之下,狮虎各自组成助选团,为最终入选大造声势。老虎形势稍微落后,惟有嗟怨“虎落平阳”。

按最初形势估计:犀牛代表“奇蹄目”,大象代言“长鼻目”,再加上人类,这三个席位顺理成章。然而老虎的支持者才不管这一套,它们提出犀、象、人这三个家伙,均系“水生返陆”物种,因此只能获得一个席位;同理,以上三种动物,应该在“哺乳纲”内合并成一亚纲,建议命名为“水返亚纲”。

在候选者当中,大白鲨与人类仇深似海,自然极力游说推行该议案;虽然逆戟鲸支持人类,但最终无法形成多数,议案被强行通过。至此,人类成为“水返亚纲”一员,陷入与犀牛、大象争夺“常任理事”的景况。人类自然心有不甘,从前独享霸权,现已“龙游浅滩”姑且不论,恐怕日后连话语权也被剥夺——“常任理事”的席位不容有失!于是人类组织起各路科学家,力求推翻“水生返陆”的结论。据传,这就是当今主流科学家坚持“草原进化”的起因,原来是深藏苦衷。

地球上大部分生物都比人类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所以,它们对“人”的过去非常清楚。仔细查看犀牛、大象与人,这三者的共同之处。第一点是“裸皮缺毛”,三者均没有浓密体毛,这是水生的首要特征,“十大悍兽”当中的河马既为“常任理事”侯选,为公为私也要挺身而出,并以身示范——“看,我们河马也没有体毛!”第二点是“特异控温”,哺乳类均为“温血动物”,一般哺乳类调节寒热温差遵照“传统程式”,但犀、象、人均拥有奇异的“控温特技”。第三点是“亲水脂肪”,既然曾经有“水生经历”,必定遗留相关痕迹,三者皆拥有“适水不适陆”的脂肪,这一点犀牛、大象还只是“内秀”,人类更是“内外兼修”,其脂肪的“亲水性”最具神髓。综合上述,证据确凿,不容狡辩。

这部鸿篇钜制,在第八章“眉毛”,曾议论过“褪毛”的话题。当代主流观点避实就虚,认为“人穿衣服所以褪毛”,说了就跟没说一样,但作为“童话”无可厚非。继续翻查“童话”系统,部分学者将“褪毛”这一特征,表述为“裸露皮肤是为了性吸引”,也可谓非常不靠谱。最新的观点,结合了人类是“光明的宠儿”加以佐证,指出原始人害怕黑暗,是因为当初对付不了狮虎一类猛兽,因此选择离开森林,并且暴露在烈日炎炎的非洲大草原上(注意非洲这一地理概念随时会借尸还魂),选择中午时分快速觅食,而到傍晚猛兽觅食的时候则躲起来。酷热驱使之下,身上的长毛也保不住了,惟有一“褪”了之。

针对“散热褪毛说”,其实一句话就可以反驳。体毛能够扩大“辐射面积”,兽类传统的“辐射散热”方式,浓密体毛属于不可或缺。人类为何褪掉长毛?我们暂时搁置这个疑问,将视线转向“水脂肪”。

但凡“童话”,通常只挑选对理论有利的素材,遍寻“童话”系统,发现对人类的“亲水型”脂肪,一概选择视而不见。人类的脂肪层,在陆地上效用甚差,但假如在水里,则作用巨大。我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寒冬里身穿几层毛衣外加一件鸭绒服,利用了绵羊和鸭子的御寒装置,但还是冷得发抖;按理说这时候没有人再敢脱衣,但偏偏人类有不分季节嗜好游泳的传统,在脱光衣物必死无疑的环境里,人类就是胆敢一丝不挂跳进水里,并成为极受追捧的一项运动:冬泳。

现代人冬泳时几乎都穿件泳衣(不算一丝不挂),但这对“御寒”毫无意义,作用仅在于“掩饰”。或许有人会反驳,认为“冬泳”属于运动,能够产生热量。即便如此,你为何不选择产生更多热量的“冬跑”?谁有勇气脱光衣服到冰天雪地里跑一遭试试?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正是人类的“亲水型”脂肪——能够在水里产生强大的御寒效果。

假如问:现代人拥有的脂肪层,在陆地上会产生何种功用?答案是让人相当沮丧的。比较“刻薄”的说法是:它会令到我们夏天更热、冬天更冷,严重妨碍了人体的恒温性能。猿猴身上密布长毛,假如它们跑到水里,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浓密体毛湿水之后,也导致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因此,体毛与脂肪,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褪毛与“亲水型”脂肪,同样是源于水生环境的进化适应。

现代科学家为了反击“水生学说”,指出人体“皮下脂肪”细胞组织的构成,实际上与灵长类及大部分陆生动物相似。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搞笑的悖论。人类既然不是外星生物,他的细胞组织自然与动物类似。关键在于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如何去指挥“御寒精英”发挥功用。

以现代女性为例,她们在真皮层以下,筋膜层之上,拥有大量的“皮下脂肪”,体内超过三分二的脂肪贮存在此,男性比例略低,但在陆生动物中同样首屈一指。当然这层“肥油”也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缓冲保护”,使人在野外露营时,不致于太过腰酸背痛——现代人越来越“温室化”,人类饲养的最重要宠物就是他自己。

皮下脂肪按组织分类可分为“白色脂肪细胞”与“棕色脂肪细胞”。其中“白脂肪”是标准的脂肪细胞,中央有一个大脂滴,胞质呈薄层,位于细胞周缘,包裹着中央脂滴。白脂肪的功能是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支持填充。白脂肪在陆地的“保温”功能薄弱,它能够产生的热量、维持的温度,仅仅足够它自身所需,甚至是“自身难保”。因此,现代人是畏寒的动物。传统进化论指出:人类在热带草原由古猿演变而成,难以想象当初舍弃长毛的“人猿”为何会冲出热带,又是如何熬过寒冬。反观人体的脂肪组织,在海洋环境则有稍为出色的表现,除了少量“产热”之外,更在神经脉冲的指挥下,形成紧密的排列,保持人体的内在温度。一般认为白脂肪的“变形”是因为水压,但理解为神经系统的“入水反射”更为合理。

远古时期人类脱海登陆,经过漫长的陆地生涯之后,可以体谅我们在水中的御寒能力“不复当年之勇”,但白脂肪隐藏的威力依然存在。但凡有“冬泳”经历的朋友都知道,感觉最冷的时候并不是在游泳池里,而是在上岸之后。因此,我们通常因为怕冷,而缩在水里不肯起来。

至于“棕脂肪”则相对原始,细胞形态为多个小型脂肪滴,它的特性是“分解燃烧”。简单看它的功能就是驱寒,但在成年人体内含量极少,冬眠动物及人类婴儿含量较多。小宝宝的“棕脂肪”主要分布在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等处。它就如人体自备的“燃料”,在寒冷的刺激下,细胞内的脂类分解、氧化,散发巨量热能,而不转变为化学能——这一功能受交感神经调节。人类的小宝宝不是冬眠的动物,为什么他拥有大量棕脂肪?而且贮存的位置也相当特异。这让很多科学家茫然不知所措,属于体表结构的未解之谜。

若要解开棕脂肪之谜,你必须同意人类始祖曾在海洋里生活这一事实,同时可以想象一下:小宝宝露出海面需要防寒的部位是哪几处?恐怕就是肩以上的部位,剔除了天生不怕冷的脑袋,正是上述几项——由此完美地解开了棕脂肪“偏袒”之谜。

在所有的灵长类当中,能够找到人类的脂肪细胞,但找不到近似于人类的调控机制。证明人类与灵长类虽有血缘关系,但肯定存在绝不相同的进化轨迹。同时也证明了女人确实是“水造”。女性的皮下脂肪,比男性更厚、更周密、性能更佳;与此同时,女性的皮肤,同样隐含着魔力。

在远古的海洋里,女性是主要的捕猎者,她的娇躯还拥有近似于液态的“水脂肪”,在皮肤表面形成一道周密的保护,在水中潜游时,皮肤的“特殊感应”出现,“水脂肪”会渗出体表,形成一层“凝脂”。当今世纪虽是“陆人时代”,却依稀保存着“海洋遗产”。包括所有女性在内,虽然该项特性表达得不太明显,但只要经过浸浴,即使不用任何的洗涤用品,皮肤也会呈现光泽与滑腻。这一特征,男性并不具备,表现得如同两种生物。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这样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凝脂”到底有多滑?少年时升起无尽的遐想。同时也源于少年时候的一段经历,使我对女性的皮肤有了全新的见解。我当年就读于省级重点中学,学校有游泳课,由于是“实验中学”,因此对“男女界限”处理得比较宽松,男女是同一个游泳池上课,只不过在泳池中间拉一条“泳道线”,避免青春期的学生行差踏错。但这浮线对我的“防御力”有限,由此我知道有一名女同学的皮肤特别滑。

这名女同学,后来成了我的女朋友。当然,我并不是为了研究她的皮肤而接近她。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在陆地上(废话,当然不可能经常在水里),她的皮肤只是汗毛纤细,骤眼看去,根本就看不见体毛——不过人类原本就是“褪毛”一族,这并不算奇迹。然而她只要到了水里,不出五分钟,皮肤就变得如“凝脂”一般滑腻,伸手去抓她手臂,根本捉不住!我于是给她起了外号叫做“水蛇”,但后来发觉,还是“白鳝”这外号更适合她。

长大之后得知,她的滑腻肌肤,除了对“雌激素”有特殊感应,还与“箭镞”密切相关——本文将这种肾上腺分泌的荷尔蒙,称为“成熟激素”。众所周知:人体的雌激素控制女性身体的骨骼形态,促进骨质致密,能使骨垢及时闭合和骨化,从而防止骨骼过长,以及限制骨骼增粗。纤细骨骼配合精巧的肌肉系统,利于身体铺垫更完美的致密脂肪。由内至外的“基础设施”完成,最后步骤是“入水反射”——肌肤表面迅速形成一层“乳化皮脂膜”,这一条“白鳝”至此打造成型。

“水脂肪”如梦如幻,假如从科学的角度,遗留至今可供“瞻仰”的遗迹,就是人体的“皮脂腺”。现代人宣称“男女平等”,但从“皮脂腺”的角度,男女并不平等。男人皮脂腺非但不能提升肌肤的品质,反而背道而驰。罪魁祸首是雄性荷尔蒙“睾酮”——本文曾将它比喻成“长矛”。由于“长矛”太过霸道,导致腺体肥大、分泌旺盛,此外男性皮脂的乳化、扩散效率极差,唯有归罪于“生不逢时”,生在“陆人世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粉刺、痤疮此起彼伏……与之相反,赋予女性“白鳝肌肤”决非“长矛”,而是“箭镞”——当然大部分现代女性,已丧失了该项遗传,更兼“护肤品”花样繁多,进一步破坏了“传统”……

人类还有多少“传统”有待发掘?假如不是女友给予我切身感受,我不敢相信人体拥有如此奇妙的机制。

高扬“想象之翅”,让我们“飞”向远古浩瀚大海:在海洋生活的娇娃们,拥有男人艳羡的更为优化的水生构造;再配合灵敏的反应,发达的平衡感,她们潜逃与偷袭的能力,甚至优于白鳝。相信我们的仇敌鲨鱼,捕猎的目标肯定不会瞄准女性,而略显迟钝的男性海人们,则成为鲨鱼主攻的对象。一面倒的战争不会结怨,就象大白鲨发现逆戟鲸的踪迹,立刻潜水逃遁、避之则吉,鲨鱼可算是具有相当智慧的生物。缘何与人类结怨殊深?可以想象以下的情形:鲨鱼发现仇敌踪影,却斗不过狡猾的“白鳝”;终于找到落单的男人出气,偏偏这家伙又拥有强健“眉刺”和“毒角匕首”,此时鲨鱼的郁闷可想而知,输给逆戟鲸还可推卸于力量体型,但屡屡与人类的交锋受挫,恐怕就毫无借口可言。由此结下千秋万载、绵绵不绝的缘分,直至人类已脱海登陆,它仍念念不忘。

三国时代,我们记得周瑜的一声浩叹:既生瑜,何生亮!穿梭时空,你又可曾听见“卸任”的海洋霸主在悲泣——既生鲨鱼,何生白鳝!


【关键词:白鳝、水脂肪、褪毛、恒温机制、水返亚纲】

跋语:
本篇对人类特异于陆生兽类的几项特征加以“素描”,但一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重要是推出“白鳝”——她逐步成长,跻身这部长篇的“女主角”。然而正是这个设定,使我日后追悔莫及……
“人源探索”仿如一个大池塘,既然“蜻蜓”来了,就不会只是一“点”,肯定还要两点、三点。以下一章依然与“白鳝”有关,之后将会有连续三篇“左冲右突”,展开“蜻蜓三点水”……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03 23:07:36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七章、炎黄蚩共襄涿鹿之战


据说白鳝修炼经年即化身白骨精,一般妖精对白骨精只有敬畏,却毫无亲近之心。上述这句话,是重遇时我说的一句玩笑。匆匆十载,转瞬即过,当年被我称为“白鳝”的前度女友,现已“鱼跃龙门”,在商业社会当中“如鱼得水”——白领、骨干、精英,“白骨精”的美誉当之无愧。她还是一如既往的年轻漂亮,闲谈当中,我笑说:“你现在什么都不缺。”她苦笑摇头。我大感好奇:“你会缺什么?”她微微一笑:“缺男人。”

她当然不会因为过分滑腻的肌肤,导致缺少男人关注,唯一可能是因为她太强了。现代是一个男权主义渗入骨髓的社会,“男女平等”的口号虽然喊得响亮,但一句“无私奉公”就透露了真相。女同胞请注意:何谓“公”?这是与“母”对应的一种性别,举例就如公牛、公鸡和母猪、母鸭;所以女同胞必须无私奉“公”,因为这是美德。什么?投诉这没有公道?请切记:“公”道,不是“母”道,“公道”就是“男人之道”。

以上虽属幽默,但从中透露了女性的辛酸。当今社会,女性太强绝对有嫁不出去的危险。遥想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女性在“生态博弈”当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她们是否会“缺男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时至今日,初生女婴依然比男婴强健,拥有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当初的海洋危机四伏,男性能够长大成年已属万幸,再加上不属于“白鳝型”肌肤,在天敌环伺的情况下,男人必定日益稀缺——直至变成“珍稀动物”。

进一步设想:人类祖先既是“大海的宠儿”,为何决绝地舍弃海洋?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人”这种动物,一旦转入陆地竞争,立刻晋升比恐龙还要恐怖的“龙的传人”,凭藉天赋智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化,背负了太过深重的罪孽!大自然倘若有灵,肯定会痛心疾首——海人为何脱海登陆?!

面对上述的质疑,暂时没有“标准答案”。远古海人摇身一变,变成不伦不类的“新陆人”,彻底割裂与大海的恩缘,估计与两性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关系。世界著名的古文明都发源在海边,例如苏美尔文明的发源地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口,他们的世界观是:大陆是从海水里冒出来的。苏美尔的泥版画中有潜水的女人和陆地劳作的男人,大致可勾画生活实况。因此该文明可定义为:海人登陆型文明。不过他们并不成功,虽然智慧超高,却无法融入早期脱海登陆的“父系种族”,最终被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取代。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孕育的盛世,史称“两河流域文明”,被中国学者誉为四大文明之一。

中国人倡导的“文明选秀”,是否符合人类发展的史实?以英国科学家为首,号称“正统”的欧洲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对“四大文明”嗤之以鼻。不过,这部长篇是汉语作品,读者大部分是中国人,我们必须遵守“中国惯例”。

展开世界地图,发现近代文明的“故乡”都在欧亚大陆——唯独古埃及,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即使它地理上属于非洲,血统依然是欧亚。古埃及发源于内尼罗河下游,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印度占据印度河流域,建造的城市就象水城。再加上“两河流域文明”以及华夏文明,组成了世界四大文明方阵。除此之外,著名的文明遗迹,无一例外是在海岛。例如英格兰的巨石阵,或称太阳神庙、圆形山林——它以年轻男性作为“牲品”祭祀,使男同胞们感觉毛骨悚然,这是源于“女权”过盛而导致?我们不得而知。追溯欧洲更为古老的“米诺斯文明”,发源于希腊克里特岛,毫无疑问是西方文明的启端。米诺斯社会是母权体系,统治者肯定是女性,男性在社会中扮演被支配的角色。由于克里特岛远离大陆,米诺斯文明非常幸运,它完全不受其它野蛮种族干扰,尽情发展了漫长的岁月,才被希腊本土的“父系种族”取代——艺术毁于野蛮,美女“失身”丑男。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权”最终旁路,“公道”为害人间,历数这一切,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的思绪悠悠,穿梭时空,迷途不返……
曾经认为,人类即使是“大海的宠儿”,但在数十万年之前,亦已脱海登陆,彻底投入陆地竞争。忽然之间,发觉这个猜测并不属实。
最后一批海人,究竟在什么时候诀别海洋?恐怕要比想象中更贴近现代,距今十万年?五万年?三万年?还是……

一处最清雅的咖啡厅,一壶最清淡的“白毫银针”,两台无线联网的笔记本电脑,我和“白鳝”,展开了中国文明史数千年来最具震撼性的对话。
——假如,生命只剩下一个下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如果可以在这短短时间内,将中华文明的起源勾画出一个轮廓,确实不枉此生。
以下的叙述纠缠在一起,当然更多是属于“白鳝”的高见。

既然只有一个下午,惟有加快人类演变的进程。跳过许多步骤之后,确定启动中国文明的是一批最迟登陆的海人——他们的智慧高超,推动社会化蓬勃发展,引导人类走上一条康庄大道。此外,基于世界其它文明,不是发源于大河入海口就是位于海岛,由此可以判定:华夏文明发祥地是黄土高原的说法并不属实。相对合理的演绎是:涿鹿大战之后,蚩尤一脉分崩离析,黄帝与炎帝这一个联盟,共同繁衍在“近海陆地”,具体位置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孕育出新一代的两河流域原住民,后世称为“华夏族”。作为华夏族的直系后裔——汉族人自称“炎黄子孙”。

炎帝与黄帝是远古传说中的主角,黄帝部落被考证为母系氏族部落。由于中国历代由男人占据压倒性优势,因此将炎黄二帝皆视为男性,并且以讹传讹、遗祸深远。但两个男人怎么可能留下子孙?更何况,黄帝出身于母系氏族,由一个男人统领该部落岂非于理不合?暂时将这些疑问押后,首先从历史长河中找出最先盘踞东亚的究竟是哪个民族。

中国有一个最古老的民族,基因研究发现与北极圈的人种同源,他们坚守一夫一妻制,只有在“无后”的情况下,才允许两个女人共享一个男人。他们奉蚩尤为始祖,率先占据两湖地区,在万余年前已编制了比现今公历更先进的历法。在世界范围内,他们最早种植水稻。这个民族后来被华夏族击败,四处迁徙,景况凄凉。当世称之为——苗族。

苗族相传:炎帝部落最初位置在蚩尤部落之南,那究竟是什么地方?让我们展开中国地图,同时展开想象:假如海人登陆,最为适合的地点在哪几处?由于不是爬上岸就完成“登陆”,还需要一段繁衍与适应的过程。因此,最完美的登陆点无疑是内海,最好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这里既不缺盐也不缺淡水,照顾“新陆人”的生理需要。既然蚩尤部落原居长江下游两湖地区,在此以南,是珠江流域,这里曾是“百越族”的发源地。如果假设珠江流域是炎帝部落的第一根据地,也可以顺便解答后世关于百越族与华夏族民风近似、系出同源之谜。

远古传说中,炎帝头部有角,证明其部落为离海不久的近海族。蚩尤所统领的苗族先民,已可驾驭猛兽,应是脱海时日已久,演变得更为“陆地化”。蚩尤与炎帝率先引起争端,炎帝当然敌不过蚩尤的“虎狼之师”,惨败之后逃窜,一般历史记载是沿陆路北上,联合黄帝再反戈一击。但我们假设炎帝是“近海族”,他们沿着海岸线逃脱的可能性更大。再度展开地图,一直沿着海岸线往北,经过黄海,到达渤海。这是一个完美的内海,深度二十米左右,海产丰富,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黄河由此入海。在这个“黄金登陆点”,炎帝终于找到救星——正是备受后世敬仰,威名显赫的黄帝!

炎帝、黄帝、蚩尤,被誉为“中华三祖”,中国人信奉“强者为尊”,史前“三祖混战”的年代,黄帝既是唯一也是最终的胜利者。毫无疑问,黄帝光耀千秋,与炎帝、蚩尤这两位配角相比,黄帝绝对是风头无两的男主角……且慢!究竟是男主角还是女主角?依然有待商榷。

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相对于炎帝与蚩尤这些热带、亚热带种族,身处温带的黄帝部落,体形颀长伟岸,似乎在搏击中占据先手,但其“陆生属性”未必占优。何况炎帝与蚩尤的混战,与黄帝毫不相干。既然非亲非故,黄帝为什么要帮炎帝?汉代“史圣”司马迁认为:黄帝根本就没有帮忙,而是落井下石!《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发起“阪泉之战”制服炎帝。翻查历史更悠久的史册,譬如春秋时代的《左传》,也印证了这个事实。现代学者一般将“阪泉”误作地名,或者望文生义,认为战事发生在一处名为“阪”的山泉——简单将这场大战视为“过家家”!参考世界其它文明,苏美尔人认为:大陆是从海水里冒出来的。再从甲骨文“泉”的字形分析,其形状就像三面环陆的“海峡”。“泉”字古意是“水原”,即“水之平原”。综上所述 ,“阪泉”是指“山势环绕的浩瀚之水”——相当形象,这绝对就是“内海”!准确点说,正是“渤海”无疑!

炎帝在渤海找到黄帝这个“救星”,仍难以摆脱被欺负的命运。这并非耸人听闻,参考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惧内”传统,黄帝确有欺负炎帝的重大嫌疑!然而以上并非重点,更为重要是“炎黄联盟”必须打败蚩尤,统率中原。这里存在一个难以解释的疑点:黄帝为何执意挑战蚩尤?是为了帮炎帝复仇?我的见解是“无论如何,必须一战”,这是从“结果”反推论——这一场决战势在必行,否则,后世也没有炎黄子孙。退一步说:适者生存是生物法则,强者为尊是社会定律,文化的差异、环境的胁迫……何况人类是好战分子,战争原本就毫无道理可言!

“白鳝”对我所谓的结论付之一笑,认为是脆弱不堪的推演,皆因当时东亚大陆尚处于“地广人稀”,为何一定要置蚩尤于死地?黄帝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单纯是为了帮“外族”报仇?恐怕还有深藏未露的隐秘……至于触发惊世决战的核心关键,“白鳝”一语中的:“缺男人!”

我不禁恍然大悟:黄帝原属最晚登陆的海人,基于前文提及的种种原因,她们缺男人是必然的;兼且炎帝部落的素质不错,头部还有“须角”,因此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交配”正式展开,两个部落如鱼得水,启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时启动了世界文明史……“炎黄联盟”同仇敌忾,黄帝完全是“为爱而战”!对于上述结论,我自鸣得意,日后证实,这纯属我的“愚见”。

“涿鹿之战”迫在眉睫,世界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决战立刻展开,但在这惊天大战之前,我们先考究一下黄帝的性别。现代观点一致认为黄帝是男性,但同时认为:黄帝所统领的是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女性在部落中占据主导地位。既然如此,为何选择一个男人当首领?中国远古拥有世界上最早且最先进的“姓氏”系统,属于母系氏族的典型产物,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姓”与“氏”不能混淆,前者比后者尊贵,因此联称“姓氏”。夏朝“女权易手”之前,姓氏分而为二,女子曰姓,男子曰氏。前者辨认血统,后者甄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简单地说,就是一些“贱男”索性连“氏”都不给了。相比“氏”的可有可无,女子的“姓”显得殊为重要,凭它锁定血统,确立亲属体系,有效规避近亲结合,保证后代素质。

炎黄时代,除了女子之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因此,黄帝有二十五个子女,获得“姬、酉、祁……”等十四个姓,此为“黄帝十四姓”。黄帝本身复姓“公孙”,名“轩辕”。轩辕的意思,后世一般解释为“神化了的大海龟”。但从字义上说,轩辕即“辀”,指车舟上直耸向天的木条。然而,无论是“大海龟”或“舟上直木”,均与大海密切相关。

《史记》明确记载:黄帝姓“公孙”。后世学者为了掩盖某些事实,让黄帝改姓“姬”——因为黄帝的第一个男孩就姓“姬”,黄帝不姓姬恐怕说不过去。其实稍为理智的朋友,看到这里都应该清楚:黄帝其实是一名女性,她就是中华民族之母。黄帝拥有四妃十嫔,从字义分析:“妃”从“女”从“己”,即女帝自己的伴侣,相当亲近;“嫔”从“女”从“宾”,即归顺女帝的客席男士,稍为疏远,并非女帝一人独有。黄帝有十四个男人,子女分属十四个父亲,除了她自己,部落中人分不清楚她的子女归属,因此她赐予子女十四个姓,这就是“黄帝十四姓”的由来。

黄帝的正妃是嫘祖,三位次妃分别是: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其中,方雷氏、彤鱼氏出身高贵,所以这两个男人有“氏”。方雷氏生于大部落,彤鱼氏更是生于鱼族,和黄帝一样,与大海的渊源甚深。至于嫘祖和嫫母,虽是出身贱民,但嫘祖教授世人养蚕植桑——这是海生种族逐步实现“陆地化”的关键!至于嫫母三大五粗,容貌长得丑陋,但作为男人也没有什么,何况嫫母懂得治疗蛇毒……黄帝统御四妃,母仪天下,名言传世:“重德轻色者,才是真贤。”诚哉斯言!无论嫘祖或嫫母,虽然缺乏“男色”,但拥有黄帝部落欠缺的生存技能,二人均受到黄帝的敬重。

中国“男尊女卑”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男同胞观摩上述的记载,可能会心生不快,但假如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母系氏族的事实,我们还是感到非常欣慰——庆幸华夏族拥有“黄帝”这一位伟大的母亲!

“炎黄联盟”携手向南挺进,与蚩尤部落展开激战,历时十五年,仍未能打败蚩尤。黄帝只好退兵,并找其它部落协助,她的捷径自然是寻觅近海的海人。典籍记载,黄帝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这两支生力军协助黄帝,旋即展开“涿鹿大战”。后世一般视“涿鹿”为地名,不过从词义分析,这是一个“水生部族”与“猎鹿部族”之间的决战,甚至可以解释为“水兽”与“陆兽”的决战。从战争的进程看来,极有可能还是一场“海战”。

故老相传,蚩尤在战场上运用风雨等自然条件,且令部下蓄水以攻黄帝;同时利用三日不散的百里大雾,致使对手辨不清方向。炎黄联盟初历九战九败,但最终三战三胜,终于彻底击溃蚩尤!从此黄帝与炎帝称霸中原,共同在黄河、长江流域之间休养生息、迅速发展;直至数千年后,男性终于获得主导权,建立了第一个男性政权——夏朝,开启了中华民族的辉煌近代史。

珠江流域,当初未随炎帝北上的族人,演变成“百越族”。汉朝以后,中原大地加快融合步伐,“百越族”融入汉族。系出同源,终为一体。蚩尤部落战败之后,依然很有骨气,他们坚持不与炎黄通婚,同时对“海人部落”由于缺男人而抢男人的行径极之鄙视,因此大幅迁徙,凭着更为“陆地化”的身体构造,向着中国腹地推进,演变为当今的“苗族”。苗族古训森严,其一为不能与外族通婚,其二为坚持一夫一妻制。苗族是否更高尚?决非如此,这仅仅是文明启端,由于脱海登陆的先后次序造成的文化误解;所以无论苗族与汉族,都是开启中华文明的伟大民族;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世界文明才可以开枝散叶,蓬勃发展!


【关键词:白骨精、女权文明、中华三祖、抢男人、黄帝十四姓】

跋语:
炎黄传说,被后世附会,难以得知原貌。然而,黄帝身处母系氏族部落,夏朝之前,男人无“姓”仅有“氏”……等等均是事实。因此,黄帝是女性统治者的可能性更高。
长篇论述发展至今,需要一些“突破点位”。以下连续三章,是以“武侠传奇”为标题,暂时抛开“抢男人”的假设,探讨人类为何脱海登陆……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08 16:33:44 +0800 CST  
作者:jialuoyi 回复日期:2011-07-08 01:43:36  回复

原创的吗?回贴崇拜下楼主,速更!!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作者:jialuoyi 回复日期:2011-07-08 01:44:48  回复

说好一天一更,怎么这样!

=====================================
抱歉,呵呵,我在外地。
无论如何,谢谢关注。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08 16:34:49 +0800 CST  
作者:浮云变古今 回复日期:2011-07-08 20:14:04  回复

黄帝只好退兵,并找其它部落协助,她的捷径自然是寻觅近海的海人。
===============================================================
这个这个。。。最后一批“海人”几千年前才“水返”吗?
震惊+迷惑+不解=认为楼主有扯蛋嫌疑。
------------------------------------------------
稍安勿躁,以后的章节还会说到这点,呵呵。
无论如何,谢谢关注。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09 23:04:16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八章、武侠传奇之三国争锋


金庸、古龙是近代的武侠大师,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武侠小说源远流长,汉初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即为启端;魏晋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小说,是其传承;此后横贯唐宋元明,逐步发扬光大。现实社会也不遑多让,历代习武之人,或者进入军队,浴血沙场;或者栖身江湖,行侠仗义——“英雄文化”在中国奠定深厚根基。

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名列四大名著之首。它通过三国时代的历史铺垫,渲染“单挑”,推崇“义气”,是一部特殊形式的“武侠小说”。《三国演义》所创造的“气场”,不但影响了数百年的武侠之路,更使“三国争锋”成为妇孺皆知的典故。

本篇并非钻研武侠小说的起源,依然是人类起源探索,镜头聚焦人类的“近海生涯”,通过借用“三国争锋”概念,来阐述一段波诡云谲的“历史”。

“海洋理论”的核心关键,在于“海人”为何义无反顾“脱海登陆”?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否则,万物之灵的“养成大业”无法开展……既然毫无头绪,让我们检阅“十大悍兽”,冀望从中找到启迪。

前文在“模拟进化竞赛”的章节,隆重推出“十大悍兽”。它们一概属于本文力捧的明星,几乎每一个都有机会在镜头前亮相,或者担纲主演,或者成为衬托红花的绿叶……

逆戟鲸经常以正派英雄的身份登场,科学家证实:它懂得“武功”,采用极为复杂的“招式”猎杀。然而,逆戟鲸的戏份不及大白鲨来得抢眼。著名反派大白鲨,在人类海生历程中神出鬼没,均有不俗的表现,无愧于“性格小生”的称号。至于大象、犀牛,甚至河马,均能演好各自角色,使本文的叙述更出彩。老虎与狮子无须说,鹰也凭“鹰胸”得以露面,担当群众演员。数来数去,好象遗漏了谁……对了,就是“鹰熊”之中的熊,位列“塔尖生物”,熊竟然没有出场的机会,无疑说不过去。基于公平原则,本篇即以“熊”为主角,启动新一幕华章。

熊类的首席代表是棕熊,这是一个怪异的种族,它们似乎误入歧路的“修正版”陆生构造,并不符合达尔文体系的进化理论。棕熊与北极熊亲缘接近,北极熊闻名遐迩,它是北极圈霸主,“狩猎场”在茫茫大海,棕熊却投入陆地竞争——别具一格的棕熊,到底是如何起源?这确实是一个趣味横生的课题。恐怕有朋友不满意,我们不是探索“人类起源”吗?扯到“武侠小说”尤自可,怎么突然又变成“熊类起源”?

少安毋躁,其实人类与熊类很相似。按照传统分类学,人位列“人科”,熊位列“熊科”,各自主宰一科,拥有相同的地位。人能双足站立,熊也能双足站立;人的尾巴退化,熊也尾巴退化;人头圆呼呼,熊头圆嘟嘟,确实珠联璧合!此外,熊是杂食性偏肉食型,人也是杂食性偏肉食型;熊喜欢蜂蜜,人也喜欢蜂蜜;熊喜欢“人肝”,人喜欢“熊胆”;可谓“肝胆相照”,一时瑜亮!

在进化的历程里,人类和熊类还拥有相同的敌人,它是十大悍兽中最原始的一类生物,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霸主,自恐龙时代已霸占海岸线,至今仍位于“湿地食物链”的最高层次。假如问:人类为何要脱海登陆?其实与另一个问题相关联:徘徊近海的人类远祖为何选择远涉重洋?上述两个疑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二为一,因为海岸线由始至终都有一名霸主盘踞,它的大名是:鳄鱼。

人类和熊类不约而同来到近海发展,鳄类原本独领风骚的格局一朝破灭,鳄鱼的郁闷可想而知,于是拼死抵抗,关键是三者的食性相近,抢夺“生态位”的战斗旋即展开。进化史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三国演义”自此拉开帷幕。滚滚而逝的历史洪流中,染得通红的海水,让我们不禁缅怀起这一场犬牙交错的生态竞逐。

人类并不占据优势,“犬牙交错”三方决战并不恰当,至少人类的“犬齿”相当精致,杀伤力几乎为零。然而,人类本是“小人”,体形在三方当中最为纤巧,若论“逃遁”这一项目,绝对是“无出其右”。需知无论熊、鳄,皆属重达一吨的“重量级选手”。既然是“越级挑战”,可以理解“小人”策略:尽可能将熊类引向深海,将鳄类引入陆地,虽然缺乏“费厄泼赖”精神,但这是残酷的生态竞逐,绝对无可厚非。

如果从鳄类找出一名“代言”,那无疑是湾鳄,直至现代仍雄踞浅海,俗称“咸水鳄”。它拥有比熊类更适合水生的躯体,对人类的杀伤力更是占据压倒性的优势。时至今日,鳄类仍保留着祖传招式——“死亡翻滚”。由于人类“第八神经”特异,失衡状态立刻导致眩晕,兼且“潜水反射”限制四肢供氧,导致活力大减……所以将人扯进水里打转,堪称最有效的“必杀技”。如果以“三国争锋”比喻这场混战,当中的“正统”无疑是咸水鳄,它犹如三国当中的“魏国”,尽得天时,实力雄厚。

熊类的代表,名为“棕白熊”。当今世上的棕白熊,是由棕熊与北极熊混血而成——“跨种杂交”无碍于继续繁衍,让分类学家欲哭无泪。事实证明它们虽被分成两个种,却血脉相通,不存在“生殖隔离”。远古时代的棕白熊,正是大型熊类的始祖,“如来熊掌”势大力沉,面对咸水鳄丝毫不惧。相比于“弱质纤纤”的人类,棕白熊显得彪悍强壮,仿如庞然大物。毫无疑问“大熊”的敏捷度不如“小人”,但绝对不要被它看似笨拙的外表迷惑。棕白熊的“海陆两态”相当均衡,进可攻退可守——它拥有地利,实为三国当中的“吴国”。

人类丧失天时、地利,唯一可夸耀的是“人和”。凭借诸葛亮一般超出众生的智慧,海人犹如三国中的“蜀国”。除了中枢神经强悍,海人还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懂得群体协作的物种,以此来弥补“武功”不足。俗语云: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实际上,虽然吕布打遍天下无敌手,依然无法在乱世立足。由此可见,“谋略”远胜物理攻击。远古时期,海人不畏强敌,伏击、包抄等初期兵法萌芽,集体猎鳄捕熊的场面屡屡上演。然而,熊、鳄不可能坐以待毙,必定奋起反击。于是咸水鳄在海滩阻截落单的海人,棕白熊在岸上偷袭疲惫的海人,诸如此类的场景层出不穷。

“蜀国”锋芒受挫,“魏国”与“吴国”也卷入争斗。咸水鳄遭遇棕白熊,难道坐下来“谈判”——研讨如何剿灭海人?当然不可能。两者相遇,一言不发,随即展开生死对撼。这对海人来说,无疑是“螳螂捕蝉”的最佳时机。他们就躲在后面有如“黄雀”,瞅准机会,将螳螂和蝉一举击杀。海人无须洋洋得意,“人如黄雀”这一段历史不会太长,熊类与鳄类形成默契,反攻倒算,合作“猎”人的场景又再上演,犹如“三国演义”一般,利益制约达致“动态平衡”,岁月在三方争夺中不断流逝。

咸水鳄没有退路,它的生态设计只适合湿地,海岸线是它的老巢,因此咸水鳄也是这一场生态对决中最为坚定的一方。熊类与人类,被称为“一时瑜亮”,拥有比鳄类更胜一筹的智商,更何况熊类在三者当中,陆生能力最为优秀,它的祖先是“陆熊”。战争强迫进步,“如来熊掌”磨练至举世无匹——既然拥有力敌咸水鳄的实力,恐怕返身进入山林与猛兽交锋也不致落入下风。于是,熊类的一支,沿着河流深入陆地,虽然保留了水中捕鱼的技能,但食性变得更为广泛,毛色适应环境转变成棕色,成为当世最大型的陆生肉食动物——棕熊。

三国争锋注定是“三败俱伤”,部分咸水鳄也溯江而上,希望变身为淡水鳄。然而,江河中有前期分化的同类占据着生态位,兼且不时有河马等巨型杀手出现,所以,由咸变淡也并非捷径。原本鳄类的智慧就远逊于人类与熊类,因此它们也就不再多想,继续抗争到底。人类在近海的觅食变得困难,无奈之下,远洋捕猎成为主流,这一段时期相当漫长而反复,海人始终无法割舍海洋,他们在徘徊挣扎。

熊类与人类拥有鳄鱼不具备的特征,这两者都是“温血动物”,因此可适应更为寒冷的环境。于是部分棕白熊逐渐北上,直至进入鳄鱼绝迹的北极圈,它们的体毛变得透明,在冰天雪地的背景之下,这个凶徒看上去雪白纯洁,因此被称为“白熊”,也称“北极熊”。既然有躲避锋芒、另辟跷蹊的北极熊,为什么没有“北极人”?事实上人类也有北极圈人种,他们与早期进入淡水的人种系出同源。中国“苗族”是典型的溯江而上的“亚热带北极人”,最终在长江流域两湖地区建立根据地。必须承认,本文首倡的“亚热带北极人”——这一称呼自相矛盾,但胜在容易理解。

三国演义尚未落幕,海人与咸水鳄的争锋仍在继续,暂未撤离的熊类,也骚扰着跑上海岸躲避鳄鱼的人们,“蜀国”成为三文治中间的“火腿”,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这与鲨鱼参与战团比较,还只是小儿科。鲨鱼不是近海种类,却由于与人类的结怨太深,频频袭击出海捕猎的海人,甚至甘冒风险冲上浅滩向人寻仇。人类经历了最艰难的一段时期,他们的上肢纤弱,为了加强上肢力量,开始在岸边寻找武器,除了唾手可得的石块之外,还将树枝削尖制成利器——“标枪”成为“海军陆战队”的常规军备。海人凭藉高超智慧在这恶劣的环境里挣扎,不经意之间,磨砺了生存技能,也提升了“谋略”,变得不似动物,更具“人性”——阴险坚忍,“感性”退居其次,“理性”占据上风,逐步进化成一类不容小觑的至尊生物。

夹击人类的过程中,鲨鱼与鳄鱼不断发生摩擦,也使它们结下深仇。这一场“双鱼牌”决斗,直至当世仍频频上演。自然界位列“塔尖”的动物狭路相逢,一般不会莽撞展开厮杀,譬如东北虎与棕熊偶遇,要不就视而不见,要不就虚晃几招——皆因虎掌、熊掌都可挥出超过一吨的掌劲,即使侥幸将对方击杀,自己若被“掌风”刮到,也必遭受重创,这样的蠢事谁会去做?东北虎的领地,不允许其它食肉兽共存,但对棕熊网开一面,除了因为棕熊是“荤素皆宜”的杂食者,更因为“如来熊掌”具有轻易击碎颅骨的威慑力。

猫科动物和熊科动物,嗅觉灵敏度领衔哺乳纲——在这两类“嗅觉精英”面前,猎犬的鼻子不值一提。自然界里,当小虎嗅到棕熊的气味,或者幼熊闻到老虎的气息,虽然素未谋面,但基于生物本能,立刻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尊重”与“审慎”。生物界的“识辨遗传”,现代人无法体会,但一般动物都有该类遗传特质。例如鱼类,是以“味觉”,或称“水生嗅觉”为载体,将对应的气味分子,记录成遗传密码代代相传,从而得知哪类动物危险。利用动物的“识辨遗传”,可以探知进化历程里的隐秘。海洋鱼类最“忌讳”是人类体味,但鲨鱼会追逐体味前来复仇。鲨鱼冲至海滩,无法避免与鳄鱼碰面,随即展开激战,最终结果通常是“冷门”——鲨鱼由于搁浅无法施展威力,反被鳄鱼捕杀。鲨鱼是典型的记仇一族,它对鳄类的仇恨仅次于人类。

人类同样是一种记仇的动物,当他们成为万物主宰之后,迅速对咸水鳄反攻倒算。中国沿海数量庞大的咸水鳄,在唐宋两代被悉数剿灭。唐朝大文豪韩愈的《祭鳄鱼文》,虽涉嫌以猪羊贿赂,复以“强弓毒矢”相威胁,但堪称“先礼后兵”,使这“不世奇功”得以千古流传。客观而言,当初海人与鳄鱼的争锋并没有失败,而是人类拥有了更强盛的实力,眼界变得开阔,从此不再拘泥于方寸之地,继而深入内陆开拓新天地!正所谓:没有挑战就无法超越,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咸水鳄对“人”这一个种类具有深厚恩情。

“三国争锋”后期,海岸线上被夹击的海人,被磨练得越来越不象“动物”,他们正朝着超级物种演变。海陆两栖的生涯里,留在陆地上逐渐变成一种“嗜好”,由海浪“摧熟”的思维神经,同样遭受着海浪的“摧残”,在海洋漂浮“动眼浅睡”,已无法满足大脑的需求。他们渴求一种“不动眼”深睡,让脑部神经获得休整,实现“关机重启”。部分“先行者”率先在陆地睡眠,思维获得发展空间,同时推动“升级版上肢”提升技术含量——双手执持更新换代的武器,这对于平凡动物而言,不啻于“神兵利器”!原本取材于“软木”的标枪,逐渐变得硬挺,选用坚硬木材制成的“新枪”锋芒毕露,随着格斗技巧的完善,杀伤力激增。尝到甜头之后,进一步将标枪加装石尖或骨尖的“矛头”,这一杆新时代的“长矛”,挺起了人类的脊梁!这款动物终于与鳄鱼、棕熊“平起平坐”——甚至东北虎这样的顶尖杀手亦可尝试挑战,至少狼、豹等二级杀手均可轻松应付。生态竞争当中,合作精神也越来越巩固,海人一步一步向“陆人”迈进,双足奔跑的平衡能力,也获得了质的飞跃……

“三国时代”最终落幕,人、熊、鳄分道扬镳,地球史册翻开全新的一页。“新海人”放弃海岸线的纠缠,他们作出了一个最正确的抉择:深入陆地开创人类历史的盛世华章!


【关键词:脱海登陆、咸水鳄、小人、棕白熊、三国争锋】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10 01:56:21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九章、武侠传奇之玉树临风


月圆之夜,紫禁之巅,一剑西来,天外飞仙!据古龙记载:皇宫大殿顶上铺满黄金般的琉璃瓦,一轮圆月挥洒青辉,两名使剑的绝世高手:叶孤城、西门吹雪,他们都笔直站于琉璃瓦上。

——他们当然是“站”,难道象豺狼虎豹一般“爬”在紫禁之巅?亲临其境,目睹白衣飘飘的剑客,脑海立刻涌现一个词汇:玉树临风!

星光月色都更淡了,天地间所有的光辉,都已集中在两柄剑上……这一战的结局,熟悉古龙著作的朋友必定清楚。西门吹雪轻轻吹落剑上的血,仰面四望,天地悠悠,他忽然有种说不出的寂寞,于是藏起了他的剑,抱起了叶孤城……他要带走钦犯,大内侍卫当然不肯,不过还有陆小凤……古龙似乎还怕“阴谋论”不够明显,着重暗示了一句:这一战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之后,皇帝答应陆小凤一个神秘的请求,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个请求是什么……古龙简直就是“明示”,答案昭然若揭!叶孤城既已拥有朋友,还不止一个,而是两个——西门和小凤,他不再决意寻死。紫禁之巅令人眼花缭乱的对决,虽然围观者众,却只有他们三个顶尖高手,能够获悉端倪……玉树临风的白衣剑客,从此远离尘嚣……

本章并非论述“天外飞仙”,也不是谈论古龙,焦点在“玉树临风”。人类为何罔顾动物界传统,选择类似“植物”一般的姿态——雄性轩然傲立、雌性花枝招展?并且大言不惭地吼出“立地生根”的口号?!假如将人类特有装置“头发”加装“叶绿素”,可能真会变成一株最环保的“动植物”……说笑归说笑,综观哺乳动物,人类独享“立姿”——坚决保持这大耗能量的“拉风”之举,仅仅为了向大千世界宣示“玉树临风”的风范?毫无疑问,普罗大众一概不擅长“功夫”,平凡人等一律不修炼“内力”,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讨,以合理姿势来静止、移动,可谓“性命攸关”——为何“人”这种动物如此另类?

人类起源探索,的确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领域,你无法不感激围绕人体数之不尽的未解之谜。以英国为首的欧洲科学家,崇拜“夏娃假说”无以复加,因此对“人为什么直立行走”这个首席疑难避之则吉。美国科学家稍为开明,虽然大部分也坚持“树猿演变”,但依然对“直立行走”的课题认真对待。根据他们最新的研究,针对人科和猩猩科——这两类“近亲”的移动模式深入钻研,发现人类采用两足行走,要比四肢着地爬行,节省大概四分之三的能量。由此推论:人类“双足直走”更省力,所需食物也就更节省;人类祖先肉食性强于素食性,他们既无法从素食中有效吸收能量,也难以捉到野鹿,勤俭节约确有必要。

如果说史前人类知道“双足直走”更省能量,继而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应该说是十分牵强。更现实的问题是:挺直脊梁之后,你的力量相应变弱,被攻击面反而大幅增加!此时,假如你是手握一支冲锋枪,恐怕能在猛兽环伺的环境里生存,兼且轻松找到食物,直接拿枪射杀野鹿就可以。人类“双足直走”是与食性改变相连的课题,这款动物彻底放弃追逐野鹿的速度,决意用两只脚来跑步——他们是因为恐防追不到野鹿,担心饿肚子,所以放弃四足奔跑节省能量?这完全陷入逻辑混乱。

幸好美国科学家还不算厚面皮,同时公布黑猩猩的研究结果。黑猩猩无论是两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所消耗的能量是完全一样的。科学家无奈加以一个旁述:估计长期进行两足行走的猩猩,应该会比短期两足行走的猩猩更节省能量。这样的说法可以接受,参与研究的一名科学家无心之下说了一句话:“训练黑猩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你想,这些猩猩跟你一样重,力量却是你的五倍,因此,如果它们不想合作的话,你根本无法强迫它们训练……”

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黑猩猩貌似瘦弱,上肢力量却相当出色。雄性黑猩猩体重约60公斤,无法与大猩猩攀比,甚至与成年男人比较,都显得娇小轻盈。但假如哪个男人不知好歹和它“扳手腕”,结果肯定是悲剧——“雄猩”能够将一名“雄人”的手臂扭得脱臼,倘若它不肯遵守游戏规则,甚至可以将“雄人”手臂直接扯成骨肉分离,恐怖的“免费截肢”!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危急关头吼出的自慰名言。为了避免人类难堪,特意将以上出场比武的“雄猩”,限定为黑猩猩。假如换成开创“大场面”的极品灵长类——银背大猩猩,“猩人分野”更是仿如“云泥之别”!本文虽然推崇“浪漫主义精神”,也无颜涉足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的“决斗”……大猩猩的其中一系:俗称“金刚”的山地大猩猩,雄性随年龄增长,背部生出银白色毛发,因此称为“银背”。它的臂力强横,在自然界里,既能象棕熊一般,挥舞“如来猩掌”击退强敌,还可以“披荆斩棘”,环扫障碍!银背大猩猩折断碗口大的竹子,就象人类轻松折断一根牙签。当然,人类可以选择和猩猩比试“跆拳道”,绝对勇冠灵长目!为何人类厚此薄彼,强化下肢之余,明显放弃上肢力量?究竟是何种生态环境,整合出如此这般的一只“怪兽”?

继续从“生物能量学”进行分析:“立姿”事实上相当耗能,“小脑”属于平衡系统的“处理器”,它正是人体著名的“耗能大户”。正常人都有这种体会,当我们吃得过饱,便会感觉怠倦,喜欢倚靠,拒绝站立,这是消化系统在争取能量,务求加速消化——从侧面反映“双足直走”是如何的忽视“低碳”。在此提醒希望减肥的少女,散步就可以消耗卡路里,或者习惯性“呆站”,也能令身段苗条。当今社会推崇“环保”,人体构造却背道而驰。美国科学家撇开平衡系统的耗能,单纯探讨“立姿”的肌肉节能,几乎就如“冷笑话”……退一万步说,就算承认“立姿”比“趴爬”节能,但既然已彻底空余一双前臂,为何在演变过程中“壮士断臂”?反而让前臂的“爆发力”大幅削弱?难道史前人类已明确“节能、低碳、环保”的重要性?凡此种种,都是与“直立行走”相互关联,但又各具擅场的“珍珠”……如何将变幻莫测、晶莹剔透的“珍珠”,串联成一条“珠链”,来为“人源探索”增添光彩?

这部长篇论述,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观念,兼容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每一个学科中汲取能量,寻觅线索,通过这些“无形的丝线”,或是灵机一触,或是潜心运筹,冀望“珠链”串缀成型。必须承认:美国科学家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和“生物能量学”联合探寻人类起源,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参与研究“猩人分野”的学者,最终给出一个还算客观的结论。他们无奈地认为:尽管通过研究显示,直立行走存在少许优势,但是在解释为何“人猿祖先”由四肢着地,突然进化到双足站立——回答这个问题时依然缺乏说服力。

值得向这些客观的科学家致敬,实际上他们已为传统理论“树猿演变”解决了一处关键,就是“人类为什么不从双足行走,重新回复到四足行走?”这其实可算是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从考古学研究得知:人科动物“挺起胸膛”的历史远超六百万年。漫长的岁月当中,假如直立行走没有任何优势,劣势又过于明显,相信“人”这种动物,早就回复到四足爬行的状态了!

洋洋洒洒至此,以上可算“结论”?当然不是。传统科学家讲究“按部就班”论证,同时对一些“灰色领域”视而不见。这部鸿篇钜制,拆除一切“非如何不可”的条条框框,且让我们采用“发散式思维”,对人类“双足直走”这一项生态抉择,展开“多棱镜”剖释!为了完成宏伟使命,请读者务必采用“趴爬”的姿势,阅读鉴赏本文,以期获得“切身体会”——

经过实践得知,我们的前臂太短,假如是俯身趴爬,双腿必须屈膝,否则手掌无法触地。这样的四足爬行,当然是大量耗费能量!假如人类一直是陆生动物,这自然无解。假设人类是外星生物,降临地球,必须甄选一种静止和移动的方式,依稀感觉:“直走”虽属水到渠成的演化,但明显带有“被强迫”的意味。事实上高级灵长类当中,也有“被迫直走”的实例。长臂猿与人类相反,由于双臂太长了,所以偶尔在地面行走的时候,惟有将双臂放于身侧或高举过头顶,形成一种极之滑稽的半弯腰双足“挪步”姿势……

长臂猿的一双长臂,属于树栖生涯的顶级装置,让我们梳理“树猿演变”的脉络,再关注自己的手臂,不禁恚怨莫名:曾经的树栖动物,为何将手臂进化成如此短小纤细?偏偏人类又是一款根深蒂固的食肉兽,这样的前肢如何捕捉猎物?难道象虎豹豺狼一般运用犬齿?抱歉,人类的犬齿已退化得相当精巧,不再具备杀伤力。反观人类的手指灵活,最适合捡东西,难道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赶走鬣狗,拾起腐肉塞进嘴里?咬腐肉恐怕不需要强壮的尖牙,因而索性限制了犬齿?

综上所述,“直立行走”盘绕着一大堆“珍珠”,既似相互独立,但又藕断丝连。以英国学者为首的西方主流科学家,从不在这个方向动脑筋,毕竟将珍珠串成“珠链”,必定需要长年累月的艰辛。急功近利之下,他们只热衷于如何将欧亚大陆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通过“合理”的想象,将其“移”回非洲,从而誓死捍卫“非洲单一起源论”。或许始终是基督徒的国度,因此也抱着一种“宗教式”的科学心态。

平心而论,以宗教或者科学来解决自然之谜,都是一种方法。宗教就象“童话”一般,能够满足部分社会功能。可惜宗教的演绎方式,相当草率兼无趣,例如“人是怎么来的?”,它就回答是“上帝造的”,完全省略了过程,如何有“进化”、“演变”这般奇趣横生?更何况,科学原本就属于大众,它指导人们如何去研究、推测;而宗教则定死条条框框,让人只有逆来顺受。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正面反击宗教,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经过后世学者添砖加瓦,不断发扬光大的“达氏学说”,倡导的“主线”有待商榷——号称“正统”的人类演化规程,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那就是气候必须产生巨变使森林大片消失,由此迫使远古“树猿”,从树上移居大草原,放弃四肢攀援选择双足行走。由于发掘了不少化石,科学家将古猿“成人礼”的洗礼教堂,确定在“东非大峡谷”。推断数百万年前,该处气候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无踪,由猿到人的“进化大典”在此拉开帷幕。

近年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检测,发现一千五百万年以来,东非大峡谷的雨林和草原一直保持原状,扩大到整个非洲大陆,但凡曾经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也甚微。无奈之下,惟有承认是现代人“虚拟”了场景,强迫古猿接受“洗礼”。古尔德是近代著名的博学家,一个典型的达尔文主义者,但他提出的“间断平衡”进化理论,却几乎将“达氏学说”逼入绝境,引发科学界对“达氏学说”的怀疑。“间断平衡”理论并不认可进化是一个缓慢渐变过程,而认为是长期的恒定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互相交替的一个复合过程,因而在地质记录中留下许多空白阶段。大意是说:古猿在某一阶段突然变成了人,因此难以留下过渡期的化石。

古尔德的初衷美好,他希望通过“间断平衡”——这一条“丝线”,将“达氏学说”与现实情况巧妙地串联一起,最终却适得其反。不过古尔德和达尔文一样,是我们值得敬重的科学家,正因为有他们,人类的演变历程,才变得如此的光怪陆离、百态千姿。以下我们尝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且同时放弃“宗教式”思维,运用全新的角度,为“直立行走”之谜,进行一辑“精彩回放”。

首先指挥镜头来一段“蒙太奇”剪辑。遥远的年代,原本四足爬行的动物,经过了一段岁月的空白期……屏幕上尽是“雪花”……突然之间,镜头切换:出现了一种拥有强健长腿、细短上肢的直立行走动物!我们现在只要搜寻并还原“空白期”的摄像资料,即可破译当中过程;但为了使观众更有投入感,中途将进行“科普问答”。

主持人提问:哪一种运动需要长而有力的下肢?一位观众抢答:跑步!众人均投以鄙视的目光……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并不落伍,很多观众争先恐后,踊跃回答:那是游泳!是的,肯定是游泳!可惜,主持人严肃地告诉观众:你们的答案全是错的。事实上很多四肢动物都懂得游泳,它们并不需要长长的下肢。游泳对后世人类的双足奔跑提供了帮助——无意中琢磨了动态平衡能力,然而这并非“不可或缺”。

主持人让观众重新关注镜头,现在的画面转向浩瀚的海洋,逐渐沉入水底,千姿百态的珊瑚礁在屏幕出现,主持人正式宣布:真正的答案是“潜泳”!但凡有过潜水经历的朋友都知道,能够下潜至海底,主要是靠下肢力量,一双长腿并拢以海豚式拨水,“钻探”下潜,否则你无法对抗海水浮力。因此下肢的“长度”与“力度”均属必须,海洋人类也逐渐进化出这样一双长腿。潜游过程中,空余的上肢,当然也有用,就算捉不到鱼虾蟹,总可以伸手捡几个鲍鱼、生蚝等,也算不枉此“潜”。

无可否认,当人类返回浅海的年代,不再是“吴下阿蒙”,陆地及海岸线的霸主一律对其“刮目相看”。经历无数惊涛骇浪的锤炼,这种动物已脱胎换骨。拥有实力等同于拥有选择权,陆地生活的诱惑相当明显,始终人类和众多海兽一样,是用肺部呼吸;就算是海豹、海象已演变成难以适应陆地的身形,一生中仍有大量的时间留在海岸上。最终海人决定登陆,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海岸线的徘徊时期,海人逐渐熟习了双足站立——既可在浅海行走,又可轻松地“露头呼吸”,于是人体作出了进一步适应性的改变,沙滩上遗留下一串串脚印……终于,一种伟岸敏捷的双足动物,呈现在天下众生面前。决意采用双足奔驰的“海军陆战队”,至此成功登陆,开启了霸权统治的新时代。

我们必须庆幸人类是“海归一族”。不妨假设人类始祖在陆地直接尝试双足行走,或者仅仅在海洋里折腾了较短的时间,就返回陆地“学行”——那么人类必定变成“企鹅人”,走路姿态与摇曳生姿的企鹅相互媲美。然而,人类不能学企鹅一般潇洒,他还必须在陆地上追捕猎食,基于腰胯未能伸展,尾巴绝对应该保留,下一步是将尾巴进化得更强壮,配合双足在奔跑时实现平衡,“双足一尾”构成“铁三角”。纵使尾巴退化了也必须重新长出来,否则没有“站起来”的资格——霸王龙的模样就是“陆地学行”人类的标准像。

假如不希望长得象霸王龙,那么惟有尽量使重心下降,保持走姿平稳,双腿必定缩短——就象各种猩猩一样,双臂长而强壮,下肢稍短。大猩猩和黑猩猩事实上也可以直立行走,它们不作此选择,是因为这种移动方式有缺憾。“海归”的人类则没有办法,双腿实在是太长了,双臂又太短,惟有努力克服直立行走的劣势,竭尽全力发扬其优势。既然空出了纤弱的一双手,就尽量开发更强的工具。即使没有冲锋枪,但起码拥有木头削制的标枪!既有此“枪”,彼“枪”也就不会太远。聪明的大脑,使人体全面提升了一个境界。

人类最终“玉树临风”,但这并非初衷。古尔德提出的“熊猫拇指”就是经典的借鉴例子:“本来是起另一个作用,可是同时有一个或几个副作用,到了环境变化时,副作用却成了主要作用,主要作用反而用不到了。”熊猫的拇指用来抓竹子、固定竹子非常管用,有谁知道当初这是捕杀小兽的“分筋错骨手”?人类的双腿极长兼且肌肉发达,原本因为潜水进化而成,有谁知道最后人类用它来走路?


【关键词:直立行走、猩人分野、间断平衡、潜泳、玉树临风】

跋语:
本章是第二十九章,对“直立人”展开初步探索,列举了太多“珍珠”,以后将逐步解答。
人类颇具特色的“立姿”平衡感,以及动物界首屈一指的小脑,将在第九十二章再度登场。
二十九与九十二,纯属巧合,却似天意一般“轮回”。

心急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原稿——寻找92章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3986.shtml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14 17:31:04 +0800 CST  
作者:sunm963 回复日期:2011-07-12 21:45:41  回复

花了不少时间看了你两个贴子,知识有限,大部份内容都没有能力辨别对错,但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与雄狮的,虽然我没见过真正的狮子如何在野外生活……
================
谢谢关注,也感谢你的回帖。
你的看法其实与我“内心”的看法一致,哈哈,因为我也是男人。

其实让女人威风一下无妨的,反正我控制着这部长篇的“话语权”,最迟在第一百章,我必定让雄性海人彻底翻身。

现代男性,都属“不完整”的男性,假如拥有当初“完整Y染色体”的男性,当然具备雄狮的能量!哺乳动物原本就是“以雌性为主线”的物种,雄性是被“创造”的(这点是事实,鸟类则相反,所以,鸟能飞,兽只能趴爬地面),雄性自古承担了危险工作,这是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渗满“悲壮感”的性别,我必定会让其翻身!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14 17:51:35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三十章、武侠传奇之出水芙蓉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

金庸笔下的第一女主角,非黄蓉莫属。冰雪聪明、博学多才、带点邪气、任性可爱。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记载:明霞岛“西毒”欧阳锋偷取木筏离岛而去,当时黄蓉灵机一动,让郭靖利用紫檀树发“炮”,将她射进海中。黄蓉入水后即向筏底潜去,举起短剑正想毁掉木筏,忽然心念一动,减小手劲,在几条主索上轻轻划了几下,将绳索三股中割断两股,叫木筏驶入汪洋大海,受到巨浪冲撞,方才散开。割完后她又潜水,游出十余丈之外,这才钻出海面,大呼大叫,假装追赶不及,欧阳锋狂笑扬帆……最终不出所料,木筏在大海中被风浪打翻。

割完木筏又往回游,最终浮出海面的黄蓉,是否会面红耳热?或许不会,她是新一代“东邪”;又或者她诡计得逞,兴奋得面若芙蓉。

金庸大侠的设定当中:黄蓉的“水性”天下无双。人类作为陆生兽类,在“水性”这一项“硬指标”,不但领先于众多灵长类,而且在哺乳纲名列前茅。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原则,“人”这款动物,为何要投入海洋湖泊等水域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般用以指代达尔文主义,这句话由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始创,其实严复所翻译的是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并以“教科书编篆者”的思维加入了自己观点,名曰《天演论》。当时正值清末,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告诫国人如不奋发图强,即有亡国灭种的危险。赫胥黎虽是达尔文理论的传播者,然而,他个人并不信奉“自然选择”,在他的观念里“古猿变成人”的过程可以忽略,他的目标主要是联手达尔文,对付他们的共同敌人——宗教神创论。

假如自然科学背负了政治任务,那就会产生异变。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是:达尔文主义的糟粕,被粉饰挪作它用;精华及远见,却被弃之如草芥。如果我们以一种谦和的态度,看待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自然选择”、孟德尔的“分离传递、随机组合”、古尔德的“突变演化、间断平衡”……等等,你会发觉,这些“进化论学说”均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理应放弃“非此即彼”的内耗,放弃“假道伐虢”的城府,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更需要稚子童心。

达尔文最具稚子童心的举措,是希望能够解决:“人为什么会面红”这一个进化疑难。他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将人类特有的属性,如智力、语言、道德、宗教、甚至友情都视为自然选择的产物,面红自然也位列其中。人类与动物都是“利己主义者”,这是生物本能,无可厚非。现代人还会巧妙地利用“计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玩弄这种手段的被誉为“智者”。毫无疑问,“智者”的高阶标准是能够控制“面红”,即使撒下弥天大谎也要“不动声色”。

正常人不具备“智者”的能力。倘若避无可避之际,某人不得不承认曾有欺骗性行为,当其时一定是羞愧交杂、面红耳热。至于本性单纯的人,处在毫无暴露先兆的情况下,也会情难自禁、面红难抑,最终自我揭发。这种特质让纯情一族在社交过程中陷入极之不利的景况,我们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面红”这种反应呢?

针对上述疑问,达尔文曾绞尽脑汁试图“编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他指出“面红”是人类的一项专利,其它灵长类动物不具备该项特征;在人类的所有表情中,面红是最为特殊的一种……但如何对这种特殊的“进化”加以解读,达尔文却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难道,这是上帝令我们说谎时面红耳热,从而暴露破绽?

地球生物多数的机制都对自身有利,但把尴尬的神态形诸脸上,既不能在交往时使对方舒服、又时时刻刻将自己出卖,面红的真正成因实在令人费解。人类的这一张脸,遗留下诸多疑案。其实不能怪达尔文,直至科学发展的今天,“面何以红”依然无解。流行的“童话”认为,面红最初只是“让步型”神态,是向强者表达悉听尊便、任由发落的一种方式;在此之后,随着社会交互作用日趋复杂,面红与更高一级的自我意识情绪联系起来,例如内疚、羞耻和迷惘。表面看来,脸庞发红似乎将人置于一个不利地位,但基于“博弈学”原理,它也能混淆视听,让人变得更吸引,甚至成为社交中的“红人”。

女性较男性相比更容易“红”,粉面飞红的少女无疑更具吸引力。科学家认为:面红可能已经进化成女性证明自我的一种方式,能够吸引男性帮助她们孕育后代。通过研究证实:女性回应男性关于“贞操”方面的咨询,无论东方或西方女性均会脸庞发红,由此得出结论:面红是一个明确肯定的信号,并已演变成一种“诚实”的符号;在一切关乎“性”的沟通,女性“面露红晕”成为一件武器,佐证自己的坚贞。

勉强接受上述“衍生功能”,但问题是,这肯定不是面红最初存在的意义。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面红是培养信任感的一种方式。一旦面红与尴尬和困窘等联系在一起,我们倾向于接纳“弱者”,原因在于:我们很难信任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可能城府极深,也可能对情感麻木……凡此种种,均可认为是“后现代”功能,那么,远古时期的人类始祖,是基于何种原因脸庞发红?

从病理学探讨,某些个体面红发作频密或无法消退,从而形成一种内分泌疾病。医学家指出:症状既源自“内分泌”,必然与“荷尔蒙”(hormone),即“激素”相关。本文在第十六章,论述“腋毛”的章节,曾经提到“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款“箭镞”被定义为“成熟激素”。既然腋毛与面红的“老巢”都在肾上腺,依此而论,童年时期已具备的面红神态,成熟期被激素加以强化,晋升一种极之玄妙的“技能”。

进一步探索得知:面红症状由“肾上腺髓质激素”引发。沿用第十六章的比喻,一律视之为“箭镞”:激发腋毛的“皮质激素”宛如“双翼铁箭”,那么,激发面红的“髓质激素”则是“三棱骨箭”,反正牵涉肾上腺这个“首席军火库”,必然是利器当中的利器!然而,让全人类尴尬的是:远古遗传至今的这支“利箭”,我们都不懂究竟有何妙用?

一般人除了单纯脸部发红之外,尚有奇特的“耳热”。“面红耳热”连锁反应、珠联璧合。耳热其实是一种应急反射——位于颈后部的棕色脂肪细胞,经分解、燃烧产生热量,导致耳壳发热,这是人类从潜泳状态浮出水面,机体的一种自然反应,由交感神经调节,童年时期更为明显。为何面红与耳热——风牛马不相及的反应被组合在一起?难道当中别有玄机?

现代人遭遇不满时,“鼓起上唇”是一种“示威”姿态,缘于一只不复存在的“须角”。“鼓起上唇”与“面红耳热”是人类的特色,灵长类均不具备。猿猴一般是裂嘴露出犬齿威胁,人类的“闭嘴鼓唇”相当特异,难道这是因为人类犬齿“娇小”羞于外露?猿猴的其它神态与人类一致,惟独这两款是人类的“专利”。根据“海洋理论”得知:“鼓唇”与人类始祖的“须角”相关,那么,“面红”是基于何种缘故产生?难道海洋人类不单是眉生利刺,面部也密布一支支细刺状若刺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面”更为威武壮观,超出想象!可惜,这并不能解释面红之谜。

人类始祖的“须角”具有韧带、神经、血管等“配套措施”,直至如今,我们还能找到痕迹。然而“面刺”不具备这样的说服力。更何况,“面红”与“面刺”是一个矛盾体,如果这些尖刺是设计成“激喷毒血”,那么遗留至今,毛细血管的“增压充血”还解释得通。然而,这样的可能性几近于无。我们惟有放弃这个奇思妙想,在人类历史的“花边新闻”当中,进一步窥探“面红”的缘由。

石崇斗富击碎珊瑚树的故事举世皆知,但与广州城的“潜水捞珠”比赛相形见绌。自汉代开始,广州城顶尖富豪均豢养“黑奴”,既有印尼土著,亦有来自非洲擅长水性的黑种人。明朝郑和的无敌混合舰队七下西洋,埃及人慑于“天朝”威仪解除海线封锁后,广州更晋升世界顶级富庶名城之列。开罗、罗马的黑奴寻宝游戏是扔金银首饰,广州人有过之无不及。炫富比赛启幕,比试各方出示夜明珠或巨型珍珠,由于宝珠无价,因此并非简单比较其珍稀程度。公证人检验各方宝珠,证实均属价值连城之物,比赛正式开始……

珠江河畔,观者如云。参赛富豪一人手持一珠,远远抛至江心,黑奴则飞身入水,泅水将宝珠寻回。一盏茶的光景,比赛已见分晓。寻获宝珠的黑奴连同其主人,高擎宝珠向观众炫耀。空手而回的黑奴,由于已努力潜游寻宝,引致满脸通红,即使是黝黑的皮肤也无法掩饰其面红,主人也不忍加以指责,围观的观众七嘴八舌:“看,他脸多红”,“这黑奴好忠心啊”……诸如此类。主人也觉得面上有光,于是皆大欢喜,得此黑奴,宝珠在所不惜。江中自此遗留了大量宝珠,相传晚上于江心发光,自此这一条河,被命名为“珠江”。

由此可见,容易面红的黑奴,在这类没有输家的炫富比赛中更易受宠——“面红”成为“面子竞赛”的润滑剂。这段典故具有启迪意义,回顾“耳热”与“面红”的默契,难道是因为“出水”的缘故而造成“面红”?出水芙蓉?出水黄蓉?

镜头一闪,从珠江转至明霞岛:金庸笔下的黄蓉,在海中“割筏”返程,大功告成浮出海面,秀发挥洒晶莹水滴,面庞润泽明艳,宛若出水芙蓉……

镜头再次转换,终于回归主题,进入“海人时代”。此刻,人类正处于浅海“三国演义”阶段,强敌环伺,如何猎食?远离海岸深潜采食成为首选。基于人体生理特点,海带、紫菜等素食不能成为“正餐”,动物性食品相当必要。虽然从海岸游至“深水区”距离不远,但仍可算是“出海”捕猎,因此男女结伴前往更显浪漫。雄性习惯了不劳而获,就象明霞岛的郭靖……唉,又扯远了,不过既已“开扯”,惟有继续扯下去……

海人中的“郭靖”,等女友潜下水底给他带来佳肴。可惜女友的身体构造,并不适宜深潜——当然修炼过“内功”另当别论。海人中的“黄蓉”,海生优势此时变成劣势,女性的脂肪层更出色,使她们的浮力更佳,但对于快速下潜,海水浮力变成巨大障碍。历尽辛苦潜入海底,“黄蓉”已气力用尽,结果一无所获,无奈之下,惟有选择上浮。

此时海面之上,“郭靖”正幻想着美味,却是迎来了失望。然而,他看了女友一眼,也就表示理解——她确实已竭尽全力。且慢!方才升上海面的“黄蓉”,何以迅速得到男友谅解?非常简单,因为她是“出水黄蓉”……错了,出水芙蓉!这是人体生理构造为她作证,首先是“深潜反应”,血液输氧侧重头部;返回海面时,由于压力骤减,面部的毛细血管充血,这时候的“黄蓉”,一定是俏面嫣红、艳若桃花——试问“靖哥哥”,哪里还有生气的理由?

人类是万物之灵,超高的智商同时造就了“狡狯”。既然面红可以将“质疑”消弭于无形,那么下一次深潜运气转好,一只精品海虾撞入手中,她就会毫不犹豫将这“刺身”塞进嘴里,回到海面依然用面红来掩饰。然而,后世也有“狼来了”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的蒙骗,男人终于发觉端倪——怎么她的嘴在动?此时的女性,俏面肯定越来越红,这个阶段的脸庞发红,所表达的意思已截然不同。

面红成为人类的一款经典表情,最初的原因,是因为深潜反应导致,逐步演变成一种传达信息的快捷途径。上述仅属“奸滑型”海人的案例,事实上男性由于体内脂肪含量更少,体形更健硕,因此在深潜采食的阶段,他已完全追上女性的能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模拟另一个感人的场景——

雌性海人“黄蓉”带着“郭芙”,等待她的爱侣从海底猎食归来,可惜静候了很长一段时间,“郭靖”两手空空返回海面。“靖哥哥”喘着粗气,颈项青筋隐现,脸庞涨得通红。爱侣之间,无须言语,生活原本就是五味俱陈。无法直观表达的感受,面红却在一瞬间传达了复杂信息——我曾经努力过!这一种心理抚慰,使妈妈和小宝宝,又再期待爸爸的下一次潜水带回战利品……

“出水芙蓉”源自海洋经历,正是人类进化历程的深刻烙印。悠长岁月转瞬即过,进入“陆人时代”,这一种代表复杂情感的神态,潜移默化成为“升级版”,在交际当中起到五花八门的用途,随着社会形态不断进步,演变出更为深奥的功能和意义——既能消解对抗,又可促进亲密关系。

人是一种“博弈型”动物,“尔虞我诈”是人类的主要特色,由于面红这种“努力证据”可以仿造,顺理成章被悉心保护,转录基因世代相传。环顾动物界,蜥蜴获得保护色则化身成“龙”——变色龙,人类拥有面部的保护色,因此得到“龙的传人”的美誉。


【关键词:面红、成熟激素、激喷毒血、珠江、出水芙蓉】


跋语:
第三十章初探“面红”,但其生物学成因,并未有最终结论,经过四十章之后,将在第七十章“结案陈词”。
“武侠传奇”连续三篇,以“武侠”比兴,通过聚焦人类祖先的近海生涯,蜻蜓点水,左冲右突,浅尝辄止,目的是为后文作出铺垫。下一章,“镜头”拉得更近,进入迄今不过几万年的“近镜”……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7-15 16:25:04 +0800 CST  
作者:灼眼的蕾 回复日期:2011-07-26 09:57:56  回复

来顶一下楼主的帖子,以前就跟着楼主学习了不少知识。
雪焰同志,最近听到一直论调,认为有性繁殖不是为了增加多样性,而是为了为维护物种的纯洁,不知道雪焰同志是如何看的,感觉有一定道理,但是很难说清楚,好想和性状保持有很大的关系。
======================
呵呵,谢谢一直以来的关注。
的确是这样,有性繁殖的目的,确是维护物种的纯洁。
当然,这是用人类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能理解这个意思,我觉得这句话大致上没有错。

单性繁殖,是为了维护个体的纯洁,“老子已在世上,我不能消失,我要继续遗传后世……”这是单性繁殖者的宣言。
单性繁殖派生多样化的程度更高。
两性繁殖,初衷正是维护该物种的纯洁(这里不是个体了,而是种系)。

当然,繁殖模式、基因性格、进化轨迹等,随着物种大系的区别,也有很大区别,譬如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就是地球上截然不同的两代生物,其基因性格存在根本性区别。

我们是后生动物,我们基本库这本“书”,不但内容不同,每个物种的阅读方式也不一样,因此,我们的品种更“纯洁”。
至于物种适应环境的变异,我们称为“进化”,必须明确,“进化”是副产品,及后,再由进化派生“辐射”,产生多样性。由此可见,对于后生动物,纯洁才是根本。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谋求纯洁,才可能产生进化,再派生辐射。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后生动物“复杂”,由于复杂不能推倒重建,只能小打小闹地改造。
后生动物都是纯洁一族,都致力维护物种纯洁,越是高级的动物,“辐射”能力越弱,整体灭绝的程度越高。“纯洁”与“灭绝”,密切关联。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8-20 04:37:31 +0800 CST  
作者:siyu163 回复日期:2011-08-13 16:17:58  回复

双引号太多,看得“着力”
===================================
谢谢关注与提醒。
我后面的改写,正是要减少双引号。文章的写法很无奈,既有不少的专属名词,无法不特别标明。何况我经常开玩笑,肆意将专业名词借用,为了理解方便,双引号自然很多。天涯的页面,看双引号不累,因此,双引号有泛滥的趋势。
省去双引号,未必能缩减篇幅,这正是两难的情况。
其实,我最关心的是:朋友们都能够轻松地读懂,无须太花精力。

此外,我的学识有限,譬如第二十九章,关于美国科学家研究猩猩和人的移动方式区别,我阅读文献时由于英文水平限制,导致一些误会。唉,我甚至混淆了大猩猩和黑猩猩,所以,希望改写之后,更“精确”一些。

至于有些朋友说不更新,正是以上原因。某些章节,连我自己都恨不满意,感觉拿不出手。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8-20 04:45:03 +0800 CST  
作者:传说中的雪焰 回复日期:2011-08-20 04:37:31  回复
后生动物都是纯洁一族,都致力维护物种纯洁,越是高级的动物,“辐射”能力越弱,整体灭绝的程度越高。“纯洁”与“灭绝”,密切关联。

----------
必须庆幸,人类不是太高级的物种,呵呵。
人类是典型的“母性主线”哺乳动物(可以理解成女性主导),所以,有抽烟习惯的男同胞,即使不在计划内而让妻子怀孕,也不必太过担心抽烟的坏习惯影响后代体质,其实影响甚微。(当然戒烟再计划怀孕最好)
现代人的进化能力依然强悍,特别是男人。在“人”这种生物中,男性一直被当成进化试验品,Y染色体正是进化标兵。
极为尴尬的是:某些进化成就,现在只普及在男同胞,还未福泽女性。
例如牛奶,但凡是男性,大量饮用牛奶都有益健康。但女性不一样,必须谨慎饮用,不要多饮。某些女性营养学家,直斥牛奶是毒奶,是人类“过敏性”疾病的根源。不过,如果你是男性,你别理会她。

史前人类的群体,属于“女多男少”,这是本文的论点。能够证明这论点的证据很多,我改写以下一章继续更新。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8-20 04:58:14 +0800 CST  
作者:sunm963 回复日期:2011-07-23 10:40:22  回复

基因层面的东西不作评论,因为不懂。但在天上飞也不是没有代价的,鸟类并没有我们看起来那么潇洒,一点小伤就可以让它们完蛋,而不像走兽,受了伤还有地方躲,还有机会恢复,比如四条腿的狗跑的很快,但少一条腿,狗也不会完全失去移动能力。而在天上飞的那些家伙,翅膀伤了,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
呵呵,完全同意。
所以说,任何生态抉择,始终不能十全十美。
鸟类和哺乳类,走了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这两者不是相同的祖先,而是不同横枝上的进化产品,探索起来也极有趣味。

鸟类是雄性主系动物,雌鸟多了一条特别染色体,因此成为雌鸟。雄鸟不肯让雌鸟将后代藏起来,因此,鸟类产卵,雄鸟不允许将鸟蛋藏体内,必须生出来,再孵化,哈哈。
哺乳类不一样,例如人类,女人是主系。男人不过多了一条特别染色体,即Y染色体,因此成为男人。生殖方面,男人只担任授精任务,其它,与他无关。

在生物学领域,男人确实悲哀,何况,还被当做进化的急先锋……还有寿命,唉,不说了……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8-20 05:08:19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三十一章、青竹蛇口黄蜂尾上针


正所谓“顺得哥情失嫂意”,这世界上有女人就有麻烦。关于“面红耳热”的假想推演,前度女友“白鳝”极之不满。上次研究“黄帝的性别”,我们喝的是清淡之茶——白毫银针,这次换成炎热非洲的特产——摩卡咖啡。依然是清幽的环境,却变成隐含火药味的对话。

“我不认为你的推论有道理,那是完全罔顾‘海人由女性主导’,从而引申的极端臆想!”她的声音轻柔,但语气坚决。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从海底返回水面的压力变化造成面红,其中‘深潜反应’具有促进作用;至于耳热则是露出水面后,后颈棕脂肪燃烧驱寒,这是从幼年时代延续下来的自发性防寒本能,二者均可以视作‘出水反射’……”我小心翼翼说出观点。白鳝博学多才、博闻强记,若她一意孤行,施展宛如“罗素悖论”一般的学术性诡辩,我必自取其辱。

眼前美女“哼”了一声,义正词严说道:“出水反射的解释问题不大,关键在于你将‘面红耳热’这种神态,描述成男女二性勾心斗角的基因转录遗传,暗喻女性是天生狡狯,并因此装聋扮哑,忽视女性在人类发展史上殊为关键的地位……”

白鳝滔滔不绝。恍惚中,我犹如听见古人慨叹:“长舌妇……青竹蛇……”不由得哑然失笑。其实现代的男女,几乎已变成同类项。众所周知,男性只不过是多了一条Y染色体,因此成为男人。现代人Y染色体不断收窄萎缩,恐怕在遥远的将来,“男人”作为一个物种将会灭绝——“半边天”从此一统天下。

这一个进化的方向,使人不寒而栗,缘于男人即将被“吞噬”的现实,我又再想起先贤姜子牙的肺腑之言:“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由是可,最毒妇人心!”正在对先辈远见悠然神往之际,白鳝突然发问:“面红耳热的下一篇,你原本打算写什么?”

“计划是写牙齿,重点是犬齿的退化……”我如实回答。
白鳝追问:“你是想通过潜水故事,不露痕迹地提升男人地位?人类两性脂肪存在差异,男性的体力和比重系数,恐怕更胜一筹。你想论证在潜泳项目上,男人已拥有养活自己的本事,是不是这样?”她略略思索,紧接着说:“同时将你的‘毒角论调’合法化,让男人上唇毒角变成铲掘贝壳类的工具……”她微微一笑:“你怎么知道女人上唇没有角?”
——女人可以有角吗?
——上唇这只角,不是骨质角,而是“须角”,女人怎么可能长出胡须?!

白鳝将我的心理分析得很透彻,原本我就是这样计划的,海洋男性的“深潜构造”与“毒角铲子”,这是他们能够冲破女性统治的关键。我确实不希望将人类进化史,描绘成“武则天演义”。男人引以为傲的这一只角,已成为救命稻草!

思虑至此,我理直气壮说道:“女人是没有角的,因为那是由男人独有的Y染色体记录的遗传信息,女人根本就没有Y染色体!”
白鳝不动声色,反问:“你凭什么认为是Y染色体记录信息?为什么不可以是其它染色体?”

——这简直是强词夺理!胡须是男性的象征,女人有胡须吗?我冲口而出“因为胡须……”话方出口,已隐隐感觉不对,她却是一副似笑非笑的神情。事实上Y染色体只能促使胚胎发育成为男性,它所含有的雄性基因,可以确认是一条钥匙,但不是“军火库”本身。促使胡须生长的是“长矛”,曾经在“腋毛”一篇中,我将雄激素睾酮比喻为“长矛”,它主要由男性的睾丸分泌,因此又叫“睾丸酮”。然而,并非只有男性才拥有“长矛”,女性的卵巢也会分泌睾酮,宛如一支“红缨枪”。

红缨枪与长矛没有实质上的区别。现代体育领域某些女性为了竞技成绩的考虑,也会将红缨枪“升级”为长矛,虽然无法“变性”,但她们会长出胡须。在自然界里,犀牛也属“水生返陆”一族,雌性犀牛也拥有尖角,只不过比雄性略小。由此而论,雌性海人长有“唇角”的可能性相当之大……然而直至此时,我还是不明白她的“深意”,为何要争论这个问题,这与“面红”的议题有关吗?我茫然望向伊人,只见她轻启朱唇——

海人时期,潜水觅食依然以女性为主。至于“面红耳热”,确实是海生特性,而最初这种表情产生,仅仅是深度下潜造成的生态反应;最终获得“群体确认”,转录遗传基因,得以延续后世,缘于它已晋升一款典型的神态,正所谓“尽在不言中”,俏面飞红隐含的潜台词,无疑就是“性邀约”……

白鳝终于说出她的观点,使我骤然惊醒。单独存活的一个人,既不会哭,也无须笑,因为没有必要。原始的“哭”不是传达悲哀,“笑”也并非代表欢乐——皆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形成的“契约”。群体社会既是激活表情的沃土,也是塑造神态的催化剂。无论肤浅或复杂的“契约式反应”,必须获得“公众认同”。假定一名由母狼抚养成年的赤裸俊男,他必定不懂“哭”与“笑”的含义,同时也不理解眼前少女何故满脸通红,狼人或许还会凝神戒备,误读为搏杀先兆……

遵从“社会生物学”的观点,无论表情或神态,但凡能够快速传递信息的“身体语言”,均属于“社会化”催生的复合本能。参照“神经生物学”得知,如果让神经中枢确认某种“契约式反应”,该项行为必须是“广泛性及唯一的表达”。换言之,必须承认海人时期由女性主导,男性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除此之外,男性是“珍稀动物”,男女之比至少达到一比十,女性数量十倍于男性。同时,潜水捕猎属于女性“分内事”,男性仅属“鱼来张嘴”的附庸。这个阶段的男人缺乏捕猎的能力或处于受保护的状态,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时光荏苒,“食物”和“性”被紧密联系一起,“食物贿赂”和“性邀约”在大脑程式化划上等号,最终转录基因,成为物种公式。

白鳝的声调柔和,仿佛一个超凡入圣的神祗在训诫世人:“只要你不是由母狼养大,必定懂得哭,懂得笑,懂得面红暗语,凡此种种,均属人的特征,人的徽记……”

我努力使自己冷静,虽然白鳝阐述的“面红暗语”难以辩驳,但反反复复、兜兜转转之间,人类起源又再回到“以下半身思考”的局面!曾记否上一次的讨论?让黄帝变身女性,已令我相当不爽,但为了表示一个男人的风度,以及对学说的包容,我并未表露抗拒。然而,面红耳热的推演,无形中又将“因为缺男人、所以抢男人”这一个宏伟论调加以佐证,使作为堂堂男子的我,内心感觉很不是滋味。更何况,“女多男少”的假设值得商榷,决定胚胎性别的是精子,它们无疑是最公道的,携带Y染色体与X染色体各占半数。所以,男女比例几乎对等……

我思索良久,冀望“罗素附体”,展开绝地反击……白鳝好象猜透我的心思,她嫣然一笑:“你觉得不服气?觉得男人太孱弱?我们可以做一个交易。”
还可以有交易?我苦笑点头。
白鳝缓缓说道:“我可以将黄帝的性别变回男性,但你必须接受‘男人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这一推论。”
——既然可以将黄帝变回来,我觉得这个条件可以接受。以下辑录白鳝关于“黄帝变性”的论述。

中国古代流传,黄帝姓“公孙”,后来发现他的长子姓“姬”,于是又将黄帝改姓“姬”。由于历代的“大男人主义”,无视客观事实编排神话,也使黄帝被迫“变性”。其实黄帝本身是男人,他根本就没有姓。史书明确记载:在夏朝之前,男性有“氏”而无“姓”。正如炎帝是神农氏,黄帝其实是“有熊氏”。山顶洞人被考证为海岸线种族,按照该遗址的伴生化石推测,确实存在熊类与人类混居。熊和人的食性相近,正是竞争生态位的两类动物。有熊氏这一个浅海族裔,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母系氏族。黄帝是族内最强悍的一名“珍品”,因此被拥有统治权的女性推举为“有熊氏代言人”,他由十四名女性分享,并生下二十五名子女。后代中的女婴追随母姓,所以有十四个姓,这是“黄帝十四姓”的最终结论。黄帝的儿子均没有姓,仅可称之为“有熊氏”。

我接受白鳝的全新演绎,却如鲠在喉。女人确实比较“毒”,无怪乎《封神演义》的作者,也要借姜子牙之口发表感慨。然而,基于何种缘故造成“女多男少”的局面?兼且是海洋种族才独具的特色?我们难道必须假设人类始祖已经可以通过主观意志,控制Y染色体精子的比例,从而“优生优育”?环顾动物界,低等动物能够完成挑选性别的伎俩;至于高等动物,由于生殖系统的复杂化,已不可以重复这样的高难动作。雌性海人通过何种手段来甄别男婴?生下来后即用之喂熊喂鳄鱼?决不可能!人类的“母性”根深蒂固。更何况,既然有意识去“抢男人”,雌性海人绝不可能放弃男婴。难道是用一种超越人类意志的隐秘手段达到目的?

思虑至此,我忽然灵光一闪,举杯喝了一大口摩卡咖啡,直视白鳝的眼睛,一字一顿背诵起后世修改的姜氏名言:“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两般皆不毒,最毒妇人心!”

白鳝出身于书香世家,父母均是教授,分别属于自然科学和医学的专家。因此,我向她解释为何“最毒妇人心”比较轻松;倘若向一个平常人解释,可能会显得太过深奥。以下属于我的叙述,相信对她而言,应该是属于“常识”——

高等动物的幼体,除了第一性征,雌雄基本不存在区别。人类女童会表现得略为早熟,但该项对“女多男少”这一结局的贡献相当有限。继续将视线投向更幼小的男婴,随即发现一个科学界无法解释的难题。我们一直将雄激素睾酮比喻成“长矛”,假如给婴儿一支“长矛”,那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所有高等动物都不会这样无聊。然而,人类非常特异,在男性幼婴出生后的头一个星期,睾酮的份量开始上升,并维持与青春期相约的份量,延续半年之长,其后睾酮逐渐下降直至相当微弱。这样的上升与下降对身体毫无意义,至少在陆地上是这样。现代人的男婴在这段时间,虽然有一些生理反应,爱哭爱闹并有冒险的意愿,但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在海洋里呢?

假设在冷兵器时代,未成年的童子军,即赐予他一杆长矛,其结果必然是相当惨烈!当初海洋人类所处的环境,无疑就象战场,兼且是一个随时会缺氧的战场——人类是以肺部呼吸的物种。睾酮除了在性方面的重大意义外,还对神经及感觉系统产生一些轻微作用,最典型的是增加对闪烁的敏感,以及对震颤的回应。对于海洋初生的男婴,给他“长矛”绝非恩赐,促使他对外界的感应骤增,并产生探索的好奇与冲动。假如母亲睡着了,他就可能会去“研究”海水的反光和颤动,而一旦离开母体投入大海的怀抱,很可能就一去不返……

白鳝的双颊红晕骤现,原来女性的面红耳热还可以解读为“恼羞成怒”。她争辩道:“这不是女性毒,那是人体的进化适应!是人类在某一阶段涌现的本能!”她所说的有一定道理,这是超出了主观意志的生物本能。但为何需要这种本能?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假设“男人稀缺”这样的极端局面?其实我和她都很清楚,假如不这样设定,我们恐怕都不会出现在地球之上。

世界范围内的综合测试显示:以汉族为主体的东亚人,智商遗传的走向独树一帜,踏入二十一世纪,东亚人后代的智商最高。参详“智商排行榜”:按黄、白、黑顺序排定座次,东亚人和非洲人分列两端,欧洲人处于中间。然而,是否聪明暂且不论,假如抛开东亚人已经存在这个事实,通过基因研究以及“Y染色体”这个不会说谎的载体,将会极端无奈地发现:包括汉族在内的这类“人”是凭空而来的——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出现!


【关键词:变性交易、毒角论调、有熊氏、妇人心、童子军】

跋语:
唐朝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时移世易,汉语变迁,但胸中块垒,千古皆同。本章结句: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出现!振聋发聩,苍凉气魄,直追前贤。
人类起源的宏伟画卷,再度出现转折;宏篇巨著极尽可能拓展宽度,不负横征暴敛之盛名。

再跋:
少女时代,白鳝私下点评陈子昂:此人故作奇语,似乎患有轻度抑郁症。白小姐天生毒质难自弃。
我希望引经据典加以驳斥,翻查新旧《唐书》,却发现给予陈子昂颇为一致的评价:褊躁无威仪。意即心胸狭隘、性情急躁,难成大器。
然而俗世恶评,无碍陈氏名篇传诵千古。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8-20 05:44:26 +0800 CST  

楼主:传说中的雪焰

字数:197162

发表时间:2011-05-21 1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2 06:04:43 +0800 CST

评论数:4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