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修正版之《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作者:北宸之章 回复日期:2011-05-28 19:19:47

恭喜雪焰和白鳝,追原版追了好长时间,祝你们永远幸福。在此八卦一下,不知孩子是男是女?
============================================
呵呵,谢谢关心。孩子是男孩。
但我的愿望是再生一个女孩。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29 08:38:32 +0800 CST  
第九章、万古情牵的淬毒匕首

跋语:
暂别“分拆式”章节,以下三篇将通过“十大悍兽”竞逐“模拟进化大赛”的故事,隆重推介本长篇的主要配角。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29 08:39:43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章、假如没有人抢班夺权


狭义的自然科学有其特殊性,假如剔除了少量“仿生用途”之后,科学就等同于一部长篇故事。它的“社会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科学故事有其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我们小时候获知“人是由猴子变出来的”,那种兴奋与震撼记忆犹新,继而浮想翩翩,对自然界产生浓厚兴趣。从这一个角度说,达尔文确实是伟人,他讲述了一个影响亿万人的故事。

诚然,我们无须苛求,“真假混杂”是故事的特质。本文同样是一个故事,如果它能激发各位对自然界的兴趣,便已达到它的最终目标。

讲故事与听故事的其实是同一类人。达尔文撰写《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等著作,与我拼凑这部长篇一样,我们“多角度”思考钻研、积极发挥想象,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与可读性。人类对故事可谓情有独终,追溯其源,那是基于灵长目独特的好奇心。原始的灵长目动物,与最早的啮齿目(鼠类)亲缘密切,因此本文将它们相提并论,称为“灵啮二目”。鼠类是具有超级好奇心的小家伙,但凡遇到未知事物,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咬上一口试试,啮齿动物因此而获得命名。“啮齿”源自拉丁语,就是“咬东西”的意思。

科学家告诉我们:灵长目的始祖,形状就象一些爬到树上的老鼠。早期猴类的外形与老鼠惟妙惟肖,性情恐怕也近似。直至后世,这种好奇心仍未减退,可谓历久常新。不妨开个玩笑,譬如“神农尝百草”。当然本篇并非论证老鼠是人类的祖先,事实上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拥有共同祖先,之后由于在进化路途上分道扬镳,才演变成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的繁杂系统。

“进化”是谋求更完美构造与更高超技能的“博弈”,对手除了其它动物还包括“自身”,这是一个危险枯燥反复不断的尝试过程。俗语云:小赌可怡情,大赌必伤身。进化变异是自然界的一种复合型赌博。虽说“难得几回搏”,但若是一次性输光了所有“筹码”,物种也就难再翻身。灵长目在这一个“生态赌局”,与啮齿目有类似的抉择——它们奉行谨小慎微的策略,反正“少输当赢”,固步自封,浅尝辄止,决不激进地选择“直线冲刺”,而偏好“横向突破”。当今啮齿目分化出高达2000种,虽然几乎全是被捕猎的对象,但它们不屈不挠,誓死挣扎求存。灵长目也不遑多让,演变出姿态迥异的物种,纵使惨遭天敌剿灭的例子甚多,但仍迷途不返。

既然“灵啮二目”奉行一致的“进化宗旨”——这两类“基因性格”雷同的动物,无须“滴血认亲”,也知其关系暧昧,必定“沾亲带故”。怪不得,科学家在实验室主要以“小白鼠”作为实验牺牲品,原来这是“举贤不避亲”的高尚举措。至于研究过程中的“大义灭亲”,小白鼠“舍身取义”,更使我们感慨:人和老鼠,确实无愧于“血浓于水”的“亲戚”!

“灵啮二目”均属“灵长总目”,被圈入同一大型类群。科学家推断在几千万年前,两者还是同胞兄弟,身形娇小但拥有大门齿的“人鼠共祖”,究竟是在6000万年前还是6500万年前“决裂”,然后分别向着“人型”和“鼠型”进发?现已无从考究。但至少可以证实:它们是“亲戚”的结论,并非本文“发明创造”,而是得到“科学印证”。当今学术界一致认定:“灵啮二目”都不是“真兽类进化树”的“主干”,而是两茎横枝。那么,它们可是一个“丫杈”上的两条树枝?倘若不是,谁才属于树干上更高的分支?分类学家并未给出答案,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灵长目既然包含了“人”,分类学家一概是“人”,因此灵长目暗中受到“提拔”,实乃“人之常情”。

论述至此,本篇的初衷已清晰浮现,愿望就是“打、砸、抢”。首先是“打”,打破常规思维,打碎精神枷锁,力求推陈出新;然后是“砸”,砸烂“唯人独尊”的理论模型,建立全新的生物理论规范;最后是“抢”,抢过“话语权”,秉承“天下万物”的“大视界”,放弃单纯从人类角度出发的狭隘观念。行文之中或带偏颇,但“不破不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决意建立新秩序——誓愿开创自然科学界的“文化大革命”,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把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节选自:《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新华社社论)

自然界“进化博弈”当中,“灵啮二目”属于“自甘堕落”的典型,虽然获得某种特定意义的成功,种群遍布全世界,但始终只能作为“被猎食者”,在“食物链”中,处于除去植物之外的最低级位置。人类恐怕也隐藏着该项“基因性格”,晋升万物之灵的路途虽然艰苦,然而一朝得志,“进化惰性”即变得相当明显,“逃避”成为主旋律。所以,天下众生一致认为:人类成为世间主宰,获得其它动物不敢想象的进化空间,也是“暴殄天机”,让进化停滞不前——更热衷是通过其天赋智慧,借助外力与工具,以毁灭地球的代价去繁衍。

“人”确实是一款另类的生物,将其归入“哺乳动物”是对其它物种的侮辱。生命的基理是什么?生命是为了组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地球环境与自身种族都获得长久的发展。这条环环相扣的“链”之中,既有完成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的植物;也有与植物共生、并获得能量转换的昆虫;再有采食植物、链接生态的食草动物;此外还有觅食昆虫的小型捕猎者;最终端是捕捉各种小兽小鸟、完成食物链最后一环的猛兽猛禽。

遵照该观念,即使是啮齿目的广大鼠类也并非“自甘堕落”,只是为了上述生命系统作出奉献。不由慨叹:人不如鼠。忍无可忍之下,本篇尝试将“人类”这一另类抛离开去,再来对地球的主流生命系统作出探讨。

剔除人类,正本清源。地球生命在铅华尽洗之后到底是何种模样?首先,我们将聚光灯射向其中的佼佼者——塔尖生物。

塔尖生物,全称为“金字塔尖的生物”,它们在进化系统里占据重要地位。自然界传递能量的每条食物链,如“草→鹿→虎”或者“花→昆虫→鸟→鹰”等等……几乎所有的食物链都具备共同特征:按各个层级拥有的个数和能量,编辑并描绘成图像,即呈现“下宽上窄”的锥状体,宛若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这就是无形但却实际存在的“生态金字塔”。

金字塔的基础是那些能够捕捉太阳能,并制造营养物质的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而站在塔尖上的动物,则是食物链中最高一级消费者,它们通常是一些肉食性的大型动物,如狮、虎、熊、鹰、鳄……等,如果没有金字塔基部和中间层次的动植物支持,霸主们就难以维持生命。

以上所列的捕猎者,是常规意义上的塔尖生物,与本文研究的塔尖生物,有一定程度上的区别。特定意义的“塔尖”,是指那些“全无天敌”的动物。自然界没有天敌,等同于再没有猛兽以它为主食,其中拥有突出表现的当属“长鼻目”——大象。

大象虽是素食者,但它对世间万物均具威慑力,“塔尖”地位不容置疑。与大象类似,“奇蹄目”的犀牛也是凭藉体型庞大、皮坚肉厚,在自然界全无天敌,从而拥有塔尖生物的荣誉。除此之外,尚有部分已接近“塔尖”的动物,例如“偶蹄目”的河马,没有任何猛兽敢于挑衅成年河马,纵使是鳄鱼也会被河马一咬两截。但由于生活环境所限,兼不能有效保护幼崽,所以,河马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塔尖生物。

上述这些动物,加上猛兽猛禽,还有海洋里的逆戟鲸、大白鲨等霸主,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命类群。它们不象那些连生存都岌岌可危的动物——首要任务是强化其逃命技能;它们在自然界没有天敌胁迫,可以稍微静下心来从容进化。假以时日,其中的某个物种,将会脱颖而出、啸傲寰宇,成为真正意义的万物主宰!

灵长目并没有突围的优势。灵长目被尊称为“动物界最高等类群”,那是“以人为尊”的思想作祟。至于“脑部大小论”,更是人类为了掩饰“篡位”而散播的烟幕。按照神经细胞的体积与脑容积,所有高等生物的脑部容量已相当充足,人脑反而是“过大”了,这并不符合进化法则——过大的脑部形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上古的尼安德特人,脑容积大于现代人,但不见得比现代人聪明。极为讽刺的是:现代人对脑部有效使用只达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大量脑细胞被人类“闲置”;脑部的进化潜能,也被“人”这个物种“遗弃”。

灵长目内的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在动物界也属于“智慧型”物种,但其生存环境相对局限,就如河马一般固守方寸之地,同时这些猩猩的“食性”也是无法解决的“软肋”。基于一个相当“隐秘”的原因,这几款猩猩的消化系统,竟然处于近乎“幼稚园”的阶段,仿佛至今仍不适应水果、树叶一类食品。“没有主食”是猩猩们的一致“特色”,必须十分挑剔地选择十数款各类型食物,以获得全面均衡的营养。由此可见,这些猩猩实在谈不上是“成熟物种”,更勿论“塔尖生物”。

分子生物学已明确,人类与大型猿猴是近亲。其中亲缘关系的亲疏排列是:黑猩猩、大猩猩、红毛猩猩、长臂猿、狒狒……在这份名单中,除了“狒狒”不是典型的树栖猿猴,其它一概奉行“树栖生涯”。人类真是“树猿”演变?假如坚决这样认为,恐怕惟有承认包括各种猩猩在内的“高端灵长类”,均由“上帝”创造而成。正因为这些“猿”的“地球履历”太过短暂,才导致生态系统相对幼稚,仍在不断谋求变异以适应树栖环境。

人类起源的探索过程中,科学家反复验证:这款生物由此至终绝非“素食者”。假如人类通过进食水果维持生理需要,每天必须啃下八十个苹果,即便如此,各种必须营养素的缺乏,也导致进入“亚健康”状态,并因此而“绝育”。部分坚持“陆猿起源”的科学家试探性提出:造成这种困惑,或许是因为十万年前,“晚期智人”杂食生涯迅速展开,现代人已难以回归最初的“素食主义”?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分子人类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相继得出结论:人类的消化系统,一直以来适应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其“历史”甚至比高等猿猴的“素食主义”还要悠久。时下这类研究成果,一般采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策略,甚至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其遮遮掩掩的缘故,是惟恐“从猿到人”这个基础论调遭受冲击,导致“神创论”乘虚而入、卷土重来。

人类恐怕是遵从“隐秘”的渠道进化而成。必须承认,前文关于人类“进化惰性”与“人脑过大”的议论仅属借题发挥的调侃,或者可以说,这是站在“动物”的角度所发的“牢骚”。由于地球之上惟独人类拥有“话语权”,原本就毫无“公平”可言。凭藉现代人的智慧,可以毫不费力地“剿灭”绝大多数的物种,这是世间上名副其实的“天字第一号杀手”。

本文以文艺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提出假设:倘若没有人类这“老鼠的亲戚”中途杀出“抢班夺权”,究竟何种动物,才是地球万物的真命天子?哪一路“塔尖生物”能够在“进化竞速大赛”之中勇夺锦标?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命题——“进化论”未能为我们提交结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展开“幻想之翼”,来完善这部超现实的精彩华章。


【关键词:灵啮二目、生态赌局、塔尖生物、素食主义、真命天子】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29 08:49:00 +0800 CST  
作者:维肝有癌 回复日期:2011-05-25 01:11:51

恭喜楼主先生,再版的文章体例,赫然是标准的“天涯出书体”了——连美女图都用上了,且标榜为“重点是头发”。
不过在此之前,还是容我弱弱地先问一句:“海人”游泳的时候,脸是朝前的还是向下的?这个问题同“他们”的鼻子、眼睛和头发,也就是楼主先生开头的三把板斧有着莫大的关系。

此外清心清玉朋友提到“既然宇宙能够生出比人还要复杂的产物——总不至于你认为神或者外星人比人还要构造简单吧——为什么就不能够产生更简单的人呢”——这个诘问到了真正的有神论者那里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宣称连宇宙本身都是神的创造。
---------------------------------------
呵呵,又见老朋友。
什么出书版,开玩笑。联系的出版社有几十家了,至于变成书店卖的书,倒未想过。原本就是留给网络的作品。

另外,你应该未看过原版后来的章节的。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29 22:03:55 +0800 CST  
文章里曾经提及: 科学理论和科学故事,即使不能提供正解,也请提供乐趣。
正如达尔文写《物种起源》,古尔德写《熊猫的拇指》,虽然受年代所限,但无疑写得很有趣。
呵呵,这已经足够。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29 22:07:00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一章、谁才是真正万物主宰


人类被勒令禁赛之后,“进化竞速大赛”正式在地球上拉开帷幕。获得参赛席位的塔尖生物跃跃欲试,究竟谁能脱颖而出、率先冲线?海陆空兼容的赛道穿越时空,横亘于天地间。各路霸主一字排开,竞逐全面启动之际,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最有可能夺标的种子选手。

“长鼻目”在自然界全无天敌,是典型的“素食塔尖生物”,其进化历程并非一帆风顺,曾几度起伏但百折不挠。它们除了体型庞大之外,长牙与长鼻成为众多猎食者的噩梦。大象的脑部重量是人脑的几倍,拥有超高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兼且具备“情商”——这是高等智能化生物的标志。长鼻目是进化树横枝生物里,最有机会主宰地球的动物。

让我们回到进化树的主干,“奇蹄目”在食草动物这一大类中,是奋勇争先的一个群体,当中有一个著名的代表:犀牛。但正正因为致力演变奋不顾身,使它反不如“偶蹄目”——鹿、牛、猪等繁盛。不过若然没有人类搞局,犀牛绝对不存在覆灭的危险,它的最大优势在于:遗传基因锐意进取,不断谋求突破。

陆地上曾经出现的身型最庞大动物,并非“长鼻目”的象类,而是远古渐新世的巨犀,体长达八米,身高逾五米。在荣登“塔尖”之后,犀牛的进化选择是将身躯逐步缩小、脑部逐渐增大。这种进化有双重意义。骤眼看犀牛身强体壮而略显笨重,但其奔跑的速度却让人类望尘莫及,况且平衡能力超群,轻松实现“飘移”——在狭隘的空间急转弯。这款动物纵使未能成功统领世界,但它在演变轨迹中所付出的努力不容置疑。

犀牛众望所归成为进化大赛的种子选手,而同属奇蹄目的马,却有苦难言。虽然马不是真正意义的塔尖生物,但凭它高超的智慧,至少可获得大赛的参赛权。可惜马与人类渊源深厚,赛会为了公平起见,惟有忍痛割爱。

在大象、犀牛身边,是代表“偶蹄目”出赛的河马。河马矮壮,但同样神速,它甚至比犀牛跑得还快,人类短跑纪录在河马眼中根本不值一提。据说为了表示对偶蹄目的崇拜,人类的奥运精神提出“更高、更快、更强”。曾经有人对河马身高提出异议,虽认同其“更快、更强”,但质疑河马的矮个子不能突出“更高”的精神。至此隆重推出河马的候补选手——长颈鹿。

基于河马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塔尖生物,偶蹄目特别准备了一名候补选手,它就是长颈鹿。颈长过丈,目空一切!生物界最高的海拔,使头部与咽喉远离猛兽的攻击范围;铁锤一般的后肢,拥有一击毙命的威慑力。在自然界里,长颈鹿选择与羚羊、斑马、鸵鸟混群,这是一种狡黠的生存智慧。

大象、犀牛、河马的另一边,是来自于海洋的两位霸主:大白鲨与逆戟鲸。它们威名远震无须介绍,唯一需要指出的是:它们都拥有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勇于探索,这一点与人类臭味相投。在此打岔提出一个疑问:人类的所谓“好奇心”,类似逆戟鲸“虽死无悔”的探索精神,与啮齿目的鼠类“保命为主”大异其趣。难道,人类原是“大海的宠儿”?

人类与大海的关系,最有发言权的无疑是大白鲨与逆戟鲸。或许,该疑案日后将凭藉这两位“证人”,逐步揭晓,继而大白于天下。

海洋两极的旁边,是同样水栖的霸主——代表“爬行纲”出赛的鳄鱼。这是一类不容忽视的爬虫类动物,和恐龙亲缘密切。由于长时间盘踞塔尖生物的位置,鳄鱼是“二阶进化”最完美的物种。它拥有强悍的免疫系统,在对付细菌、病毒这一个“看不见的战场”,鳄鱼战绩彪炳,让竞争对手汗颜。但凡河滩海岸的“湿地”,正是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藏污纳垢之所”。但“湿地霸主”鳄鱼凭“二阶进化”的高超,纵横其间,若无其事。唯一可惜的是在“进化树”序列里,爬行纲级别较低,也因此造成鳄鱼这“树根上的横枝”,只能从“地面”起步,浪费大量时间去追赶“半空中的对手”。

在鳄鱼旁边,是它的亲戚,血缘与鳄鱼最接近的霸主。前面提及鳄鱼“半空中的对手”,仅指这些动物进化程度较高;但参赛的“鳄鱼亲戚”,这名霸主确实独树一帜,它并非匍匐地面,而是盘旋空中。它是鸟类的代表——鹰。无须多作介绍,摆脱地心吸力,展翅高空,这原本就是一项非凡的成就。

既有鹰,必有熊。这是两名颇具竞争力的选手,中国人甚至借其谐音代表勇敢无畏——英雄!古代军中战旗名曰“云雕”,其中“云旗”绘熊,“雕旗”绘鹰,旌旗迎风飞扬,充分展现“鹰熊”的风采。强悍的熊,位列进化树主干“食肉目”,该目因为拥有众多霸主而傲视天下。熊是地球上体型最庞大的食肉兽——爬树与游泳皆能,攻击防御上佳,智力与发展潜力均是上上之选。唯一的遗憾是它依照人类的进化轨道,除了研习“站立”这种怪异的姿势外,还将尾巴退化得几近于无。

世间上的遗憾接二连三,原本同属食肉目、熊科的近亲——犬科,也应有机会露一露面,但基于赛会的避嫌原则,灰狼因为被同胞兄弟“狗”拖累,也被大会取消了参赛资格。

然而食肉目毕竟是进化树的主干,因此获得了三个参赛名额。赛道中央,是本次大赛的热门,两个雷霆万钧的名字——虎!狮!

“进化竞速大赛”已进入白热化,时光穿梭,风云色变!十大悍兽,竞相演化,角逐唯一的王位!人类由于被禁赛,也乐得轻松,索性在一旁担任讲解员,为赛事现场直播。

赛道上首先落后的是河马,在它气喘吁吁的身影旁边,有一个海拔宏伟的身影掠过。原来是长颈鹿见亲戚河马落败,为了偶蹄目的荣誉它决定殊死一搏!同时,鲨与鲸的竞逐,也因为逆戟鲸的强势,大白鲨已显得力不从心。但海洋霸主耽于内斗,已被其它生物逐渐抛离。

这边厢,鹰熊发挥了英雄本色,虽离顶尖选手有一段距离,但鹰和熊却是绝不放弃,彰显其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滔滔壮志!那边厢,鳄鱼骤见长颈鹿从身边跑过,出于本能一口咬住了它的铁蹄,由于违反赛制,被红牌驱逐出场。比赛原来决不能分心!

长颈鹿由于受伤无奈退赛,其亲戚犀牛仍是一往无前!犀牛加油!你代表了有蹄类的最后荣誉!人类由于过分激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被出示黄牌警告。重新关注赛道之上,代表长鼻目出赛的大象,与代表猫科出赛的老虎狮子,几乎是同步冲向终点——究竟谁将获得最终胜利?

大象望了一望身边,河马早已消失无踪,犀牛亦已远远落后,它感觉无由的孤独。在另一边,狮子首先向老虎挑衅,张嘴怒吼;老虎低嗥一声,不予理会,步伐更急;狮子利齿紧咬,鬣毛飞扬,紧随而上。在老虎与狮子你追我赶的热烈气氛中,终点已无限接近……

瞬息间,赛事已结束。大象输得并不甘心,它的种系孤独前行已数千万年。然而观战者更关心胜利归属——最终究竟是老虎还是狮子率先撞线?由于时空录像的最后结果并未公布,世间万物均在急切等待,此时人类发挥了唾液功能强大的优势,为众生作出了精辟的分析报告。

“进化竞速大赛”首先考究种群在进化树的地位,属于主力干将的高等动物,拥有天赋的优势。当然,“分枝”也极有可能后来居上,但必须关注该物种的遗传基因,是否具备足够的“野心”。若要成功“变身”成为万物主宰,路漫漫其修远兮,兼且需要懂得放弃、有所牺牲。素食动物由于天生食性的限制,主导基因缺乏必要的攻击特质。所以食肉目——这一类最成功的捕猎者,应该最有机会脱颖而出;而在食肉目当中,以猫科构造最完美,更兼它们拥有相当霸道的演变体系。

猫科动物皆出自同一个祖先,遵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念,你会发现猫科动物拥有“超级智能化”的主导基因,它们懂得买保险,从各个路向出击,谋求在更广阔范围内控制世界。猫科当中有小巧迅捷的各类猫,有稍大的树栖捕猎者云豹,有速度奇快的猎豹,有强于攀岩越涧的美洲狮,有爬树游泳无所不能的金钱豹、有体型最庞大线条完美的虎,还有群居生活且进化程度最高的狮……

从赛事过程可以得出结论,狮虎的基因理念并非“自然选择”,而是“主动出击”,两雄争霸,皆展示出“不为主宰誓不罢休”的决心!譬如:为了使基因系统更纯净、变异成效更显著,老虎选择了独居;与之相反,为了使多种基因优势集合,变异覆盖面更迅速,狮子选择了群居。这两条道路不存在对错,都是奔向成功的要道,最终是谁率先抵达终点确实难以预料……

人类这番讲解引起了听众的不满,无奈之中,人类惟有明确态度:我们相信,进化竞赛是群居的狮子稍为优胜。“男女平等”是人类的金科玉律,如果单从高等生物看,雄性普遍占优,雌雄不平等。但人类进化成就显示,曾经的雌人(又名女人),占据了比雄性更重要的主导地位。这一点,狮子与人酷似——雌狮外出围猎,雄狮坐享其成。所以,狮子无疑是最酷的动物!

毋庸置疑,最酷的狮子是最终的万物之灵!“酷狮”肯定主宰地球……人类声嘶力竭,个别观众在鼓噪:“狮粉!粉狮!粉丝人!”人类置若罔闻,清了清嗓子,继续发表高见——狮子将出现的进化趋势是:逐步将雄狮变成摆摆样子、吓吓鬣狗这样的摆设;再过数百万年演变下去,雌狮越来越强,雄狮愈来愈弱——身形大概变成与雌性同样的大小,但其性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强化,成为标准的性奴……

由于话题逐渐变得“少儿不宜”,人类再次被赛会出示黄牌警告,他无奈转换了话题:非洲大陆是万物主宰的摇篮,就算人类科学家也坚决主张“非洲单一起源论”,所以,根据地在非洲的狮子,以“非洲狮”的身份获取殊荣,符合“非一论”……观众“狮粉”的鼓噪惊天动地,人类却面不改色,继续发言——

自诞生以来,狮子就是典型的塔尖生物,不需要为“生存”而进化,这是一种境界,平凡动物不敢奢望。其间的演变让你叹为观止,它的小尾巴逐渐长出特异的骨刺。宁愿“废”自己的尾巴谋求改变,确实非同凡响。反观老虎尾巴的进展,它变得宛如钢鞭一般犀利,成为一样攻击利器。狮子痛下决心另辟蹊跷,尾巴宛如小皮鞭,但它会越来越灵巧——狮尾必定拥有美好的将来……

人类还在滔滔不绝发表演讲之际,时空录像结果正式公布。通过录像显示,最后撞线的只有一个身影,分不清楚是狮还是虎……

或者这就是最完美的结局。狮虎原本就是趋向一致的生物,倘若可实现基因交流,假以时日,它们的差异将等同于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区别。最终,万物主宰——地球的最高等生命,原来是一种拥有四只脚一只手(尾)的猫科动物。可以预见,再过一段时间,他们也会使用电脑,甚为灵活的两只前肢在键盘上打字,一条尾巴控制着鼠标,他们的名字,就叫做——

狮虎人。


【关键词:进化大赛、十大悍兽、猫科动物、时空录像、狮虎人】

跋语:
将人类剔除在外的“模拟进化大赛”异彩纷呈,然而,这仅仅属于虚无缥缈的幻想,或者说是大自然的一种“意淫”。以下篇章,将对“人”这种另类的生物,举行一场另类的审判。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30 09:42:00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二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地球的进化系统里,某种动物通过非常手段获得领袖地位,却不知收敛,倒行逆施,使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损害。芸芸众生怨声四起,大自然举行“末日审判”——站在被告席上,正是不可一世的人类。

面对证据确凿的指责,被告的无罪辩护显得相当苍白,理屈词穷之际,人类索性破罐子破摔:“什么破位子,我不坐了!让进化系统复原,你们重新再竞争吧!”

此言一出,世间万物悉数沉默。一声叹息响起,紧接着是沉静而坚定的声音:“不——可——以!”

这三个字震撼全场,这是属于大自然的声音。被告席上人类惊呼:“不可以?既然认为我罪大恶极,又不准我退位……这又不行,那又不行,到底想我怎样?”人类的面上满载委屈。

一片静默,听不见回应。

——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人类向来就不是拥有耐性的生物,他急迫想知道答案。

人与万物,皆生活在地球之上。地球,是我们立身的根本,她是所有生命的家园。没有地球,一切基础尽失,生存与繁衍,进化与竞争……等等都是镜花水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惜,地球所处的环境并不太平。

一直以来,相对于地球的伟大,生命过于渺小,所以我们很少去关注地球是否安全。地球是一颗行星,居住在银河系——这是直径十万光年,拥有二千亿颗恒星的棒旋星系。地球的“小家庭”在太阳系,位于银河外围的名叫“猎户臂”的旋涡臂之上。家庭虽“小”,但地球并不孤单,有大大小小的行星一起围绕太阳公转。其中个头比较大的行星还算安份,但那千亿颗小行星就不那么循规蹈矩了。

地球有一个守护者,名叫月亮,她是地球的一颗卫星。顾名思义,月亮是“卫”星,她捍卫着地球。月亮表面此起彼伏的“环形山”,证明她遭受了不少星体的轰击。曾经有直径一百公里的小行星撞击月亮,假如这颗小行星落在地球上,将使地球生物顷刻覆灭,世界重新进入洪荒时代。因此,无论月亮是被地球捕获的,还是由地球智慧生物创造的,客观上,月亮为地球的安全做出了伟大贡献。

部分科学家认为:月亮担任地球“保镖”的历史相对短暂,大概在距今二万年左右,月亮才正式到地球轨道“任职”。然而,通过对月亮岩石的采集,发现月亮在宇宙的“寿命”甚至比地球还要长久。于是,一些悲观的科学家言及:既然地球人连月亮都无法看清,更勿论厘清那深奥无比的“人类起源之谜”……

人类对月亮的膜拜由古至今,但月亮毕竟不是万能的,某些漏网之鱼,会避开月亮轰击地球。全赖于地球的超级防护罩——大气层,众多细小的行星被顷刻燃烧殆尽。质量较大的星体,在高层大气未被消灭,继续闯入稠密的低层大气,将会闪耀一道火焰痕迹,仿佛闪闪发光的巨龙划过天际,这些家伙被称为“火流星”。大型“火流星”将对地球表面造成损害,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杀手”。当一颗足够大的“巨星”贯穿大气层,地球无计可施,后果堪虞。总之,威胁地球的侵略者会不断涌现。按照科学家的演算,在高等智能生物“极品智人”修炼完成,繁衍大概一万年后,地球即将进入“众矢之的”时代。

“巨星”成功穿越大气层,虽然碰撞不足以瞬间消灭地球生物,然而后遗症相当严重。大量的火山爆发、海洋水位上升、海水的含氧减少及气候急速改变,导致区域内的动植物竞相灭绝。撞击形成的强震,相当于地球最强烈地震的百万倍,生态环境形成不可逆的剧变;火山喷射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引至温室效应、气温骤升,尘埃遮天蔽日,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论“塔尖”还是“塔间”将一概覆灭,无一幸存。

在人类纪元的2036年,一颗名为“阿波菲斯”的宽约四百米的小行星将和地球相撞。它拥有轻松穿越大气层的实力。在埃及神话中,“阿波菲斯”是邪恶和毁灭之魔,而这只魔鬼几乎就是“瞄准”着地球急速前来。科学家乐观地估计它未必能百分百击中地球,那就象我们举枪射击,瞄准的并一定中靶,因为有其它因素干扰命中。

除了这个瞄着地球的邪魔之外,还有大大小小能制造灾难的家伙将会光临地球。虽然它们的初衷并不是“瞄准”,但众所周知,瞄准靶心精确命中与“瞎猫碰着死老鼠”的情形,对地球而言,并无任何实质性差异——倘若采用“机关枪”扫射,数不胜数的子弹总有机会击中靶心。假如没有高等智能生物设防,难道让大象与犀牛凭藉强壮的身体抵御?抑或是让“模拟进化竞赛冠军”狮子老虎张嘴去撕咬这些流氓?

当然不可能,绝不可能!这些该死的流氓行星——质量微小的俗称“流星”,又名“贼星”,频繁挑战大气层,葬身烈焰。“小流氓”虽被正法,大气层却无法抗衡“流氓巨星”,其体积庞大,速度奇快,以泰山压顶之势呼啸而至!不!泰山根本不值一提!地球危在旦夕,“流氓巨星”进入低层大气,全身笼罩烈焰,旋即化身“超级火流星”——仿佛是从炼狱逃窜的毒龙,挟持“地狱之火”焚毁一切!

毫无疑问,这就是真正的灭世使者,“末日审判”正源自于此!

大自然告诉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地球将遭受类似的考验。上一轮赴考的是体型庞大的爬虫类生物——恐龙。它们的考试成绩见人见智。时光传梭,几千万年转瞬即过,距离灭世横祸只剩下非常短的时间,地球上犹未诞生高级智能生命,各路“塔尖生物”优哉游哉,维持着极其缓慢的演变。大自然倘若有灵,必定极度心焦。忽然,在这紧急的当口,一类奇异的动物斜刺地杀出,勇夺“万物之灵”的宝座。

谁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但在这关键一刻,他们的出现,使大自然重新迸发了希望!

这一类动物,就是——人类!

人类恍然大悟,怪不得大自然不允许他退位,原来他肩负了如此重大的使命。横祸将至,人类面对的挑战相当严酷——即使在人类纪元二十一世纪,他们都缺乏实力抵御这些接踵而至的“天外飞星”,但至少还有希望,只要信心不失,只要信念还在,那么世间就还有希望,一切就还有希望!

人类在自相残杀的过程中磨练出高超的科技,掌握了对付“小行星大冲撞”的基础。但由于仅限于理论从未付诸实践,兼且世界各国并不是百分百的团结合作,所以这一轮考试,人类并无必胜的把握。何况除了“阿波菲斯”外,很快又发现了“阿波菲斯二号”,这“二号”的稳定性比“一号”强,它以地球为靶心,以一击必中的姿态飞速而来,在一百年后以十万颗原子弹的威力向地球致以问候。以外还有“三号”、“四号”……这促使人类的科技必须飞速发展,与天地竞赛。这是一场很不公平的赌博,“流氓行星”输无可输,最终只是换个形态存在;而人类失手,则是世间万物都输个精光,地球重新进入死寂的洪荒时代。

人类终于彻底醒悟,他从被告席上缓缓走出,重新回到了万物之灵的宝座上。他清楚地意识到,如让“流氓行星”得逞,追溯什么“进化的假设”毫无意义。人类是事实上的世间主宰,是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之灵!他有义务与责任去维护世界稳定繁荣,抵御“天外飞星”的使命舍我其谁!心潮滂湃之际,他还进一步认识到,“流氓行星”毕竟是“行星”,虽说瞄准了地球,还会留下一段时间让地球人组织防御;而那些拖着大尾巴的“彗星”,会卑劣得多,假如它们袭击地球,留给人类的反应时间不会超过四个月!

这确实是一场科技与时间的残酷竞赛!人类喃喃自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令生灵涂炭、再令其自相残杀……”人在其历史长河中,首先发明了刀枪剑戟等冷兵器,令对手血溅五步;同期发展了弓弩等远程武器,十丈外取人性命;再往后发展了热兵器,其中枪械虽是一击致命的利器,但由于单发杀戮不够快,因此开发出大面积杀伤的炮弹、导弹;之后为增加攻击范围,诞生了巡航导弹、洲际核导弹,甚至于储存了足以让世界毁灭几次的核武器……由此发展而成的高科技,使这一场“绝世防御”拥有了希望,假如是一种以和平自居的高智能生物,恐怕到灭世横祸出现时还不知所措——这,究竟是不幸还是万幸?

人的历史就是相互杀戮的历史,以死伤亿万同胞的代价,人类终于“进化”到拥有抵御“天外飞星”的能力,这部血泪史,今天终于找到其正面的意义!

大自然的存亡与否,就在这短短百余年间揭晓。末日审判的法庭之上,人类面向天下众生,用坚决而沉稳的语调说道:今天,我们没有退路,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我们信心百倍,将用不世奇功洗清我们的罪孽!


【关键词:末日审判、流氓巨星、洪荒时代、生灵涂炭、不世奇功】

跋语:
本篇“末日审判”使人血脉翻涌,肾上腺素剧增,但毕竟已偏离本文主题,惟有暂告一段落。遥远的将来,将会在第七十三章“狗尾续貂”,展开“末日审判Ⅱ”……下篇将回归“分拆式”核心章节。“头部”已描述“鼻、眼、发”,以及“耳、眉、须”,接下去无疑应到“嘴唇”。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31 04:41:33 +0800 CST  

作者:北宸之章 回复日期:2011-05-30 17:32:01
白鳝预测很准啊,希望新版依旧可以用对话的方法探讨知识。
还有请聊聊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思议的相似性,对此学界很多种说法。
比如一些人从记载和考古中发现西方白种人的迁入,学者据此推断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二次融合的文明,青铜技术是从西亚传入的。
当然这种说法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希望雪焰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
谢谢关注。
新版只是减少一些手滑,同时增加一些当初遗漏的内容。
此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基本就是相当近似的生物,呵呵,不过你的提醒,还是对我有所启发。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31 04:44:26 +0800 CST  

作者:七分钟的海水 回复日期:2011-05-30 17:32:03

继续支持
-------------------------------------
又见老朋友。
旧版会作为草稿,继续更新。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5-31 04:45:16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三章、天赋异禀的柔美红唇


近代的生物分类,进入一个异常繁复和混乱的阶段。依照“分子生物学”理论,由于黑猩猩和人类的亲缘相当接近,几乎就是堂兄弟的关系;而其它猿猴和人的关系就相对疏远,大不了就是“同姓三分亲”。因此科学家将黑猩猩划入“人科”。后来发觉这种划分,遗漏了大猩猩这一位表兄弟,于是更为开明的科学家提出建议,索性将人类、黑猩猩、大猩猩都划归一科。由于黑猩猩更能体现本科特征,遵照分类学命名的惯例,本科命名为“黑猩猩科”。

人类自此隶属“黑猩猩科”,虽然心情不爽,但仍独立归类于“人属”,还算勉强维护了万物主宰的身份。可惜事情并没有就此了结。由于人类与黑猩猩确实具有血浓于水的关系,比较其它动物的分类,拥有这种关系的肯定同归一属,基于一视同仁原则,虽是万物之灵也不应有例外,于是人类被取缔“人属”称号,正式列入“黑猩猩属”。

这对人类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原本是唯我独尊,突然之间需要与黑猩猩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假如日后黑猩猩投身政界,成为一国总统,甚至联合国秘书长,必然会将环保进行到底,继而剥夺了人类的大量福利。是可忍孰不可忍!几经思索,人类想起自己的毛发系统独一无二,于是依此据理力争,希望能够脱离“黑猩猩属”。

在生物分类争议当中,唯一能够反击分子生物学,无疑是“比较形态学”。该学科包括了热门分支“比较解剖学”与冷门分支“比较发生学”。然而,毛发系统在这个领域不具地位,脱离“黑猩猩属”的梦想未能实现。苦思冥想使人喉干舌燥,不由自主舔了一下嘴唇,正是这一舔,使人类重获新生!

——嘴唇!无疑就是嘴唇,天上地下,独一无二的嘴唇。在芸芸众生中,只有人类才具有红唇,这才是万物之灵不可磨灭的印记!黑猩猩和大猩猩等凡夫俗子,虽然也有“伪唇”,但均是朝内翻卷并埋藏于口内,羞于示人;怎如我们的红唇向外翻卷,界线分明,柔美俏丽,不可方物!

红唇确实是人类特有的标志,但它的颜色并非纯红,而是一种无法模拟的魅惑色彩。人工合成的色彩里面,不存在“唇彩”这种极具生命力的颜色。因此,画动物容易,画人却甚难,无论画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准确传达嘴唇的超现实色彩及其神韵。传说中,达·芬奇光是画“蒙娜丽莎”的嘴唇就花了十二年。无法求证传闻的真伪,但从侧面反映绘画嘴唇的难度。嘴唇表面覆盖半透明的皱褶薄膜,膜内是丰富的“乳头层”,拥有大量的触感神经与毛细血管。因此,健康的唇是近似于粉红——也只能是近似,无法准确描述,文字在某些时候也显得相当苍白。

毋庸置疑,嘴唇具备无可比拟的审美价值。“人面桃花相映红”,青春少女的面颊灿若桃花,而嘴唇宛如娇艳“花蕊”。然而,本篇目的并非为了讴歌嘴唇。遵从生物进化规例,柔弱唯美的嘴唇,偕同尖挺薄脆的鼻子,这些标新立异的“人之Logo”,带给我们相当大的迷惑。究竟是什么背景之下,使我们拥有与别不同的红唇?

遵照本文观点,人类始祖拥有海生经历。这一段独特的履历,使我们的形貌出现异化,与陆生兽类具有较大的区别。但任何的进化,必定扎根于实用与传承两大系统。假定人类的嘴唇千万年来均保持原状,性能也丝毫未变,我们也就丧失了再去追究的意义,惟有将其“定义”为一种错误。嘴唇只是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个结论让人沮丧,但如果就此草率放弃,则不是本文的风格了。

高级动物的头面部,是感觉器官的汇聚处,我们对“人面”逐样加以分析。首先将“触觉”这泛性感觉剔除,关注“视、听、嗅、味”。眼睛之视觉,确实已无法再加强求;至于听觉,那一对误入歧途的耳朵也暂且不提;嗅觉器官基于当初海洋环境的缘故,被相应地限制;最后一样是味觉,那原本是舌头的“技术”,但唇舌表层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相似,舌头隐藏嘴巴之内——外露的嘴唇是否拥有“外置”的味觉感应?

理论上是成立的。即使到了现代,某些自幼失去舌头的人类,可由嘴唇萌发替代功能,并产生隐约的“味感”。但这种味感倾向与舌头的特性相反,对苦味反应麻木。现代人的舌头对甜味最不敏感,但嘴唇仿佛对甜味有天生的感知力。进食咸酸类食物,嘴唇并无反应;但对于甜味食品,几乎都有“舔一舔嘴、抿一抿唇”的本能。这究竟是人体器官的互补适应,抑或嘴唇就是曾经的外置味觉器官?

人类的“味感器”主要是味蕾,感知“甜味”的味蕾仅限于舌面前段,这是“人”这个物种的特异之处,树栖猿猴的“甜味蕾”遍布舌面,这相当容易理解,须知对于采食水果的猿猴而言,“甜味”代表富含糖分,能够迅速获取高能量。“甜”既成为采食首选,感受“甜”的味蕾自然受到优待。

人类与之相反,几乎是在“虐待”甜味蕾。我们是否由树栖猿猴进化而成?这与本篇的主旨无关,暂且不论。然而,既然人类的甜味蕾分布于舌头前半段,是否基于“毗邻而居”的关系,兼且“受虐”的甜味蕾不甘心被局限,因而“延伸”至嘴唇?本文将这种“无理型”假设,定义为“无厘头推论”。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无厘头”也可能“修成正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神经系统。

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蕾,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网络,传导至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样板分析”,从而产生“味觉”。人体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应,可谓相当“神速”,超越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平均速率”比听觉还快。从速度而言,这是冠绝人体的第一感觉。

味觉与嗅觉是“同源器官”,但在高等动物已“各立门户”。味觉较诸于嗅觉更复杂的是“神经传导系统”。人体共有十二对“颅神经”,当中有三对颅神经参与味觉传输,排号是“七、九、十”,分别是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形成纠缠不清的“味神经网络”。其中“第七神经”——面神经管理舌前三分二的味觉,同时与嘴唇的运动和感觉相关。现代人的嘴唇并无“味感器”分布,但在远古时期呢?神经系统明确揭示了答案——

“味觉消失症”是现代人一种疾患,俗称“味盲症”。该病症并非“味感器”受损,而是神经传输出现问题——舌头丧失味觉之余,嘴唇麻木也是必然症状。基于这种“互动性”,证实嘴唇在远古时期曾经拥有味觉功能。

相对于其它感知系统,高等哺乳类的味觉是一种“近感”,属于“贵族感知”,它一般不会对个体生存造成太大的影响。部分食草动物,例如人们熟悉的马,通过削弱味觉来减少对食物的挑剔,有利于接纳多元化的食品,这是适应环境的进化方向。

人类是否将“味觉”挪作它用?不能否定这种可能性,但即使当初的“海洋人类”将味觉进化成“远感”,能够通过水流的味道获得诸如“危险、猎物”等有价值资讯,也大可以张开口用舌头尝一尝海水,有必要大费周章创造出嘴唇?

我们将思路扩展,进入宽广无际的海洋。陆生与海生,孰更凶险?大海浩瀚无垠,虽说也危机重重,但不比陆地险象横生,拥有高智慧的人类应可轻松应付。唯一疑问是初生的娇弱宝宝。人类宝宝属于“晚熟”类型,虽不畏水,但也缺乏长时间游泳的能力,更何况他需要时刻呼吸氧气——“屏气”技能尚未成熟。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哺乳”。

既为哺乳动物,母体授乳行为是必然的环节。海人妈妈拥有象“美人鱼”一般耸立海面抱婴授乳的本事?恐怕并不切合实际。不过成熟女性的乳房坚挺而具弹性,乳头与乳晕也特异于猿猴,非常适合宝宝的嘴形。女性的授乳装置,为何出现跨越式的进化?难道仅仅为了数百万年后审美的需要、性感的炫耀?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们暂且将乳房扔下不管,再将视线关注嘴唇。远古时期,海人嘴唇既然拥有味觉,那么它是用来感知“咸味”吗?难道这是一种预知危险的“初生期技能”,从而提醒小宝宝千万不要将口鼻没入海水中?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假想。可惜按人体构造分析,特别是神经系统的“铁证”——嘴唇曾经拥有的主要还是甜味觉。时至今日,个别初生婴儿的小唇,依然可以感受甜味。

前文提及味觉在诸多感觉中反应“神速”,甚至超越“触觉”。这功劳属于几路神仙……哦,错了,是几路神经“齐心协力”,从而使味觉系统受到眷顾。更为特别的是:嘴唇的触觉反应,不同于其它体表感觉,它不但灵敏而且高速,达到媲美味觉的“F1境界”。至此,拼图大致完成:嘴唇既拥有对甜味的感知,同时再将触觉“升级”,其“海洋功能”轮廓隐约呈现。

现代人唾液依然残存着粘合的性能,这同样特异于灵长目。我们并不是青蛙,并不需要唾液粘捕昆虫。那么,它原始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女性的乳晕呈现颗粒状的凸起,并为增加摩擦力生有短毛;反观嘴唇富含“乳头层”的结构,再加上口腔对气压的利用,这就是一对相互对应的“吸盘”。初生宝宝吸附于乳房上,俯卧在妈妈的胸前;母亲以仰泳的姿势,即可安全地携带宝宝在大海中遨游。

对于海洋哺乳动物来说,保护幼小的宝宝,成为繁衍最严峻的课题。大多数海豚母亲,均有驮带幼仔畅游的能力。不单是海豚,几乎所有鲸类母亲,都需要协助幼仔浮出水面呼吸氧气。人类并非“鱼型躯体”,但依然拥有合理的设置,轻松跨越难关。嘴唇在繁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如下场景——

由于嘴唇拥有对甜味的感知力,使宝宝在苦咸的海水中,能准确寻觅到香甜的母乳。“游”到妈妈胸前的过程,至少比小袋鼠爬到育儿袋的艰苦历程要轻松许多。当然尚有无数艰难险阻等待着这初生的生命,但至少第一步,他能够通过小唇来完成。饮饱奶汁后用小唇挤压乳晕,妈妈的乳房凭藉良好的弹性复位,小宝宝配合口腔的气压,嘴唇与乳晕形成牢靠的“吸盘”,随之在波涛荡漾中进入香甜的梦乡。


【关键词:嘴唇、味觉、乳头层、吸盘、黑猩猩属】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01 23:30:24 +0800 CST  
嘴唇图片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02 00:26:01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四章、舌头隐含的进化密码


国宝大熊猫提出:“食肉目”是一个并不严谨的分类,就象大熊猫主食竹子,也被划分至食肉目,这于理不合。同时,高等动物也相继建议:应该将人类也归入食肉目。理由是虽然大猩猩比人健壮,更具捕猎者天赋,但仍谦逊地保持素食,反观人类妄自尊大嗜好食肉。然而这个观点并未获得高级猎食者的认同,它们认为人类就象鬣狗一般偏好腐肉,并发明了冰箱保存肉块及残肢,因此,应该遵照其生活习性,设置一个“食腐总目”。

自此人类与鬣狗、秃鹫等归类于新设置的“食腐总目”。出现零星的反对声音,秃鹫不以为然:既然猫头鹰可与人为伍,成立“猫头鹰总纲”,难道就不允许秃鹫和人归属同类?与秃鹫的态度相反,鬣狗率先提出异议:在大草原里,鬣狗所吃的肉,多数属于自己捕获的猎物,这和人类、秃鹫具有原则性的区别。人类苦笑之余,竭力分辨:我们只是杂食性,并非食肉动物。

面对人类的辨解,天下众生提出质疑:你不是食肉动物?请你伸出你的舌头。人类审视自己的舌头,确实拥有食肉动物的特征。传统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树栖猿猴进化而成,那么,在树上我们究竟能抓些什么“有肉”的动物来吃?恐怕只有鸟类和松鼠。然而鸟类灵敏擅飞,松鼠不但窜得飞快,还拥有蓬松大尾可以“飞降”,试问人类祖先,能抓得住它们吗?省省吧,还是吃些水果更合适。

可惜,舌头的解剖学机理告诉我们:在人类进化的悠长岁月当中,从未以“水果”这种奢侈品作为主食,这个结论得到诸多学科的相互印证。此外,人类拥有对“咸”这一种滋味的超凡理解,借鉴现代猕猴相互取食同类身上小盐粒来推断,人类祖先极可能是以“小盐粒”为主食。他饥饿的时候会守候在同伴身边,等对方出汗,再等汗水风干凝结成小盐粒,即可大快朵颐。综上所述,人类不应归入“食腐总目”,他应该单列于“食盐目”。

一番波折之后,人类对自己的舌头怨恨莫名:你,为何处处和我作对?舌头深感委屈,正因为人类进化履历的繁复,才导致它形成古怪的构造。更何况,“人”的命名,与舌头密切相关。指责舌头,无异于“数典忘祖”。

在古汉语中,“人”字就是舌头的象形字。故老相传,女娲“人首蛇身”,恐怕具有爬虫类的基因。传说中的女娲掌握“造人”的版权,她用“蛇信”来命名由她首创的动物,完全合情合理。蛇的分叉舌头称为“信”,是协助嗅觉的器官,形状与“人”字近似。这一条蛇拥有光明的前景。中国人自诩“龙的传人”,蛇生单角化蛟,蛟生双角成龙——蛇为龙的始祖,龙由蛇进化而成。因此,“人”虽是“蛇的舌头”,也并未辱没万物之灵。

古代人的进化理论非常之简单直接,但从未“幻想”过人类由猿猴演变,证明他们认为猿猴比人类高级。在山林原野手无寸铁的人,是否具备真正的生存能力?恐怕一只野猫都轻易将他摆平。这是人类自卑的根源。本文目的是重塑人类对自己的信心——我们是千辛万苦进化而成,既不是“食盐目”,也绝对不是女娲手上的泥巴那么轻率。

既然舌头如此重要,或者很多朋友将会期待,舌头到底是什么呢?它是否和嘴唇共同构成吸盘?应该有此可能。人类舌头的四块舌肌,是人体构造里最为强韧有力的肌肉。在自然界里,舌头曾有过千姿百态的客串演出,成功辅助各类器官,闪转腾挪,游刃有余。俗话说:“唇舌相依”,舌头对嘴唇的支持,完全可给予肯定。

高等动物的舌头,是一款多功能的运动器官——除了协助进食,还是一种重要的“抽水”器械。对于陆生兽类,由于嘴巴与鼻孔过于贴近,多数动物都用舌头卷水,避免“无孔不入”的水,错误涌进鼻孔,这成为饮水的首选姿势。在“抽水”状态时,舌头两端微翘、舌尖上卷,构成一条状如勺子的“舌勺”。人类舌头也可勉强形成“勺子”,只可惜勺柄太短,已失去功用。幸好人类鼻孔深邃,并不畏水。唇干舌燥的远古人类跑到河边,低下头直接采取“俯身吸水”——虽然容易将水面污垢一并吸入,也增加了被鳄鱼袭击的风险,但这种“豪饮”相当痛快,羡煞“黑猩猩科”的其它成员。

本文曾论述:野生大猩猩绝不饮水,所需的水分从食物中摄取。大猩猩虽拥有合适的“勺子”,但鼻子过于“陆地化”,即使采用“抽水”姿势,鼻腔也易进水而危及生命,所以大猩猩“保命要紧”,决绝地放弃饮水。黑猩猩当然没有那么极端,它一般选择“工具”,拿一片揉皱的树叶,浸在河边的小水坑“吸水”送入口中——既能饮水之余,也避免性命之虞。

大猩猩和黑猩猩依然保留着“舌勺”,这是何缘故?或许它们无须运用“语言”,既然不用说话,舌头也停止进化。人类却狠心将喝水的“勺子”都抛弃了,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抉择,勇气殊为可嘉。不用背负“抽水”这一功能后,舌头变得圆润粗壮,这是获得精细化语言能力的关键。但这种“拼搏精神”出现在物种进化中未免太过牵强,难道是海洋生涯的独特环境,精心打造出这神异舌头?

人类舌头肌肉与神经系统结构精妙,在漫长的海生历程里,舌头的“运动功能”处于“半赋闲”状态,却机缘巧合完成了“升级版”——自此“破茧成蝶”,蜕变成远超“勺子”的高端器官。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让现代人一边控制舌肌,一边控制呼吸,一边处理声带及口型,一边再考虑该说些什么——这样的“说话”必定相当痛苦。但人类的复合神经系统完美地解决了相关问题,根本就毋需劳烦“意识中枢”,这是我们“愿意”开口说话的前提。

高级动物的舌头,掌管“味觉”这一传统技能。人类舌头虽然已担负“沟通”的神圣义务,谈吐迅捷的女性还被尊称为“长舌妇”,但舌头也不敢遗弃“味觉”——这是消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舌头的正面,聚集着许多小型“乳突”。大部分乳突都开“花”,形似花蕾而被称作“味蕾”。进一步细致分析,味蕾由多个纺锤状“味细胞”和“支柱细胞”构成。其中“味细胞刚毛”突出于味蕾上方的“味孔”,形似“花蕊”,功能仿如“探针”,具有探测溶解水中物质的特性。

论述至此,有一点必须明确:味蕾不能“兼职”。一般情形下,每个味蕾分别对应“苦酸咸甜”四种味觉。现代人拥有一万个味蕾,在动物界名列前茅。“万蕾之人”将味觉这种“贵族感官”发挥得淋漓尽致,平凡动物不敢奢望。然而,人类毕竟属于“真兽类”——他象大多数野兽一样,除舌面之外,上腭、咽喉也有少量味蕾,只不过“专利权”仅属“苦味”。因此,自幼失去舌头的野兽(包括人在内),进食时仍能感受苦味。

苦味,可视为一种防御反射,是保护人体不受危害的信号,抗拒苦味是人生的第一课。我们分辨苦味的敏感度最高,而甜味则最差。人类起源于“古食虫目”,“苦”与“酸”对于当初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保护,只是进食虫子时的口感,引导我们去获取食物。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源自“古食虫目”,所以,大家的“品味”都差不多,味觉都由“酸苦”启动。直至中生代结束,新生代拉开序幕,植物界的“有花植物”统治世界——正所谓“开花结果”,既有花必有果,由于水果的甜美及富含热量,“甜味蕾”也随之受宠。

众多树栖动物的舌头强调“甜味蕾”,适合采食水果等甜味食品。它们不能分辨咸味,这并不难理解。绝大多数的陆生动物都不能分辨咸味,因为在进食和饮水的过程中,已完成了对“钠元素”的吸收,咸味实属“奢侈”的味觉。然而按照人类舌头的“小进化史”,甜味蕾在远古时期毫无用武之地,舌头倾心于“咸”这个新宠,压缩了“酸、苦”的空间。现代人舌头的味蕾分布排列如下:舌根为“苦”,紧随两侧为“酸”,再往前广大领域属于“咸”——当我们“化茧成蝶”晋升万物主宰之后,享有予取予夺的权力,甜味蕾才受到重视,并于舌面前段的方寸之地获得“安身之所”。

某些小型的哺乳类,例如老鼠,为了精简系统,也由于甜味食品并非其主食,根本没有开发出甜味蕾,它们可以通过鼻子“嗅”到甜食,但无法从舌头“尝”到甜味。先勿论人类不具备如此高端的嗅觉,即便是基于同样理由人类放弃甜味蕾,那也只能证明:人类并非由猴子进化,而是由老鼠演变而成——这无疑是惊世骇俗的推论。可惜经研究发现,老鼠也无法领略咸味,与人类不属“同宗”。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得知:部分陆生兽类“疑似”能分辨咸味,但其实只是被低浓度的“钠元素”吸引,属于机体的进化适应,与人类真切感受“咸”这一特性仿如云泥之别。人类在何种环境之中,进化出“非猴非鼠”独树一帜的“品味”?

漫长的进化历程里,人类始终对“甜味”这种味觉残酷压制。因此,现代人的甜味蕾并非“传统配置”,而是全新开发的“产品”。参考现代人由童年至成年,味蕾逐渐减少,但感受“甜”的能力却不曾退化——科普作者认为正是“树栖生涯”导致,或许这仅仅代表“新产品”比较“耐用”而已。部分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指出:史前人类根本就没有甜味蕾,他们采用“特种神经末梢”替代感受“甜”的功能,这种“特梢”分布于口腔前沿。本文第十三章曾经指出:“海人”初生婴儿的嘴唇能够感知甜味,属于海洋授乳行为的环境适应。依此而论,当其时“子虚乌有”的甜味蕾,无形中抢夺了“嘴唇特梢”的“卓著功勋”。

“特梢”并非典型的“味感器”,可以定义为遗传基因的“粗制滥造”——人类进化历程的繁复可见一斑。除了“甜”之外,人类在陆生动物中,还是颇具特色的“咸人”。从“咸”的角度分析,人舌就象“标准型”海生水兽的舌头,对咸味敏感但具有相当的“耐受性”。人类婴儿对于含盐度与海水相似的溶液能够感受,但不会出现排斥——从侧面清晰揭示出人类始祖所处的生态环境。

但凡陆生兽类,对体内盐分均有精细的调配机制,反而“嗜盐”的人类则轻率得多。这是生物学领域的神异现象,我们的身体除了嗜盐外,还嗜好浪费盐——将大量盐分排出体外是人类的本事,丝毫不加节制。偏偏人体对缺盐相当敏感,一旦食物中盐分连续性稀缺,中枢系统即发布类似“戒严”的恐慌性指令,提前使运动能力受到限制。

“戒盐”即导致“戒严”的古怪物种,毫无疑问是一款出产于“盐矿”的动物,“咸水海”锻造出独一无二的“盐枭”。可惜脱海登陆之后,我们这类盐枭世家的纨绔子弟,机体出现难以适应的尴尬状况。人和盐的恩怨情仇,罄竹难书。

且让《人盐恩仇录》告一段落,将视线投向无边无际的“咸水海”,既然人类远祖在此“定居”,忠于“本能”的海洋生物,必定留有深刻印象。时至今日,鲨鱼依然对人类体味相当敏感,仿佛是我们的“世仇”。积怨最深的首推大白鲨,遥遥十里之外,即可感受到“人味”,然后通过“嗅觉定位系统”,快速向人靠近,展开复仇大计。大白鲨所谓的“嗅觉”,特指“水生嗅觉”,是通过进入鼻孔并携带气味分子的水流,来确定“仇人”的方位。人和鲨是截然不同的物种,人类鼻子的嗅觉模式,只能凭藉空气作为载体;但人类舌头的味觉,却与“水生嗅觉”有几分神似。

地球芸芸众生“横向比较”,人类味觉能够获颁几星级?能否荣膺“五星级”标准?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这份“综合评估报告”依然难以完成——鉴于“味觉功用”的模糊不清,“万蕾之人”为何超脱自然规律、继而锤炼成型?更何况除了典型的“苦酸咸甜”四种味蕾,人体还采用“蛋白质受体”——诸如此类“特梢中特梢”来感知味道,已不止是“蕾人”那么简单!众所周知,生物体的各类器官,必定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而不断进化,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反推演”,可以设想当初定居“咸水海”的人类祖先,其“海洋味觉”拥有更出色的表现——纵使无法达到大白鲨的“遥感”境界,也绝对不可能是“花瓶”一般的摆设。

前文提及,谈吐迅捷的女性被尊称为“长舌妇”,事实上现代人的舌头,的确具有“女强男弱”的显著特性。一般认为,哺乳类无论雌雄,在幼体时期除生殖器官外不存在任何分别。即使如“鸭嘴兽”,雄性拥有毒刺,但仅为成长后的变异。但人类的舌头并不符合这一规则,女童舌头普遍比男孩稍长兼且更灵活——能够用舌尖舔鼻尖,正是个别女性的“尖端技术”,男孩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模仿。由此可知,“长舌妇”原属天赋!男同胞们无须羡慕也不必妒忌。从生物进化的角度,遵从“用进废退”的拉马克理论展开分析,那是因为小女孩出生之后说话太多,引致舌头“过度”发育。上述观点值得商榷,皆因在初生婴儿阶段,女婴舌头已表现出优于男婴的构造,拥有比男婴更为发达、更加敏锐的味觉。

舌头抗拒“男女平等”,从婴幼儿开始,即呈现明显的两性差异。这种男女有别的遗传趋势,放在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无法解释,除非在“海人时期”,舌头拥有更为神圣的地位。进一步分析,舌头拥有复合型神经网络,特别是“第十神经”——迷走神经的参与,似乎暗示它具有“更上一层楼”的功能。此外,舌头“霸占”人体最强悍的四块肌肉,难道它曾经是一款攻击利器?象黑猩猩舔卷白蚁一般用舌头对付海洋浮游生物?或者象“变色龙”捕捉昆虫一样,海人用长舌绞杀龙虾?

本文自诩拥有旷古绝今的“想象之翅”,但也拒绝以上诡异场景——“海舌”决非猎杀工具。这样的推论,兼顾审美的需求。试想,作为主要捕猎者的雌人(又名:女人),绝不能有过分恐怖的举止,这完全违背本文的“浪漫主义精神”!需知这一部“长篇剧集”,正是由雌性海人“担纲主演”,假如任由上述观念滋长,恐怕会演绎成一部“恐怖片”。毫无疑问,当初的“海洋长舌妇”,最了不起的举动,应该只是偏好“舑舑”而已。“舑舑”是古文,换成现代汉语就是“吐舌头”。当代的妙龄少女,已将“吐舌头”转化为娇俏可爱的象征,然而在海洋生涯当中,“舑舑”却相对严肃,这属于生存技能的范畴。

前文曾将味觉戏称为“贵族感官”,是“惯性思维”导致的谬误。海人搏杀于茫茫大海,海水中的视力与大白鲨类似,但其它“感应能力”相应迟钝。较之于陆地环境,发展“水流介质”的味觉比“空气介质”的嗅觉更为现实。宏伟画卷展现眼前:海天一色的“蓝屏”背景之下,不断伸缩舌头的雌性猎手,形貌都象传说中的“女娲”——特别是灵巧飘忽的舌头,倏然从红唇中“窜”出,向上翻卷舔舐鼻尖,完全具备爬虫类的风采!凭藉强大的味觉,女娲们从水流的味道中获取有价值资讯,不断巩固得来不易的“生态位”,维系海人的繁衍与发展……

混沌学有一个著名案例“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偶尔轻扇翅膀,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远古海洋里,“海舌”展开进化历程,仿佛破土而出的“种子”,波涛翻涌之中茁壮萌芽;围绕“幼芽”的配套神经网络,就象四通八达的根系汲取养分;“优胜劣汰”领衔的“生存胁迫”,宛如蛮不讲理的“拔苗助长”;遗传基因疯狂挥舞“魔术棒”,既是阳光也象风暴……当中糅合了惨痛,也爆发出奇迹,诸多因素凝聚成“大趋势”,最终塑造出“人”这株自然界的“奇葩”!


【关键词:舌头、味蕾、长舌妇、食盐目、食腐总目】

跋语:
俗话说:唇舌相依,也说:互为喉舌,证明“唇、舌、喉”三者渊源深厚。上两篇接连写了“嘴唇”、“舌头”,以下一章,描述的正是“咽喉”。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05 05:40:50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五章、女性是成人礼的关键


本篇题目所列的“成人礼”,并非指“男女交合、告别童子身”这类琐事,而是特指我们脱胎换骨演变成“人”——这种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动物——在异变时的关键。我再三重申,我并非女权主义者,但基于人体构造,无法回避人类进化历程中的事实。

人类在头颈部有一组重要的器官,统称“咽喉”,它既为摄取食物的要冲,气息出入之门户,亦是“发声出音”之装置所在,重要性无须赘言。“扼住咽喉”等于擒获重点。人类的咽喉构造与猿类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猿声”说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每个中国人在求学时期都朗诵过,我也不例外。当初在小学课堂,我提出了一个贻笑大方的疑问:为什么是“猿声啼不住”?那多恐怖呀!换成“鸟声啼不住”不行吗?

语文老师相当和蔼,她解释说:“因为鸟声太小了,李白他听不见。”当时的我满面通红,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脑筋在霎时间短路了,我继续抢问:“人声不行吗?两岸人声叫不停!”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失控。及至多年以后,我还是非常感激当时身兼班主任的这位语文老师。她并没有生气,轻声慢语地分析:“因为江边的这些猿,和人类不同,公猿的咽喉部位有个发达的喉囊,能够产生共鸣,发出高亢的声音……可惜人类没有遗传它们的优点,否则我就不用给你们讲课弄得喉咙沙哑了……整个年级都集合在操场上,一个男老师给你们讲课就可以啦!”

“为什么是男老师?”年少无知的我们不屈不挠。班主任还是没有生气,而是用悦耳的声调继续解释:“因为雌猿没有喉囊呀!只有雄性才有。我们女老师是雌猿变来的,而男老师如果继承了喉囊,就可以在操场上为大家上课。”

自此之后,班上的女同学抗议男生吵闹时,总会摇头晃脑吟诵一句“两岸男声啼不住……”

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对男性未能继承公猿的“扩音器”而感到郁闷。真正接触自然科学之后,希望从中寻找答案,但这个疑问却一直未能消解。声带又称声壁,位于喉腔中部,通过气流冲击,引起振动发声。哺乳类的声带排列喉部,上下各一。由于“以人为尊”的观念作祟,所以科学家将人类的发声装置定义为“真声带”,而将咽喉前方的“第一声带”定义为“假声带”。这两处声带其实并无“真假”之分,纯为人类搬弄是非。公猿能形成共鸣的发达喉囊,即位列于“假声带”。

唐代长江三峡,长臂猿的鸣叫在两岸回旋,如今,我们已无法再领略到李白妙笔下的意境。“古今七绝第一”的《早发白帝城》,真正成为“绝句”。长江流域气候变迁,森林日益减少,兼且由于现代人这“天字第一号杀手”频频猎杀,“三峡长臂猿”已在二百年前彻底销声匿迹,“猿声”终成绝唱。

擅长“长鸣”的长臂猿,是猿类中最细小的一种,行动也最迅捷灵活,一双长臂媲美人类双手,单纯针对树栖生涯而言,这双长臂是冠绝动物界的顶级装置。长臂猿还是灵长目内首屈一指的歌唱家,雌性长臂猿伴随雄性的嘹亮长鸣,发出带颤音的嘶叫,虽然这“伴唱”水准欠奉,但放在猿类的世界,已达到“女歌星”的境界。

包括长臂猿在内,但凡与人类血缘相近的猿类,雌性均具有超乎寻常的责任心,它们耗费一生大部分时间来照顾下一代。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沉默寡言”,除却声带不发达之外,还因为无法自如控制呼吸。倘若幼崽遭遇危险,母猿会竭尽全力发出恐吓,但也只能断续发出“嘶——嘶——”如拉锯般难听的声音。猿猴的呼吸由自主神经控制,不受主观意识制约,所以它们即使学会游泳,也只能是头部露出水面的“狗爬式”。对于陆生动物而言,动用复合神经完美地控制呼吸,实属多余。“硬件”不过关,使猿类无法开口说话。当然,人类不在此列,他拥有独具特色的履历,可谓“拔戟成一队”。

中国古代遍布长臂猿,可能还有“合趾猿”等其它品种的猿类。中国境内发现的“醉猿”化石,属于中新世的远古猿类,神州大地正是“猿类大本营”。几千年来,隐匿茂密树林内的公猿频频长鸣,成为文人骚客笔下的经典。假如情绪不佳,骤听猿鸣,将遭受更为沉重的打击,使心情愈加黯淡。猿的鸣声悠远高亢,凄厉非常,这种“悲鸣”成为诗人渲染悲情的恢弘背景。公猿究竟有什么伤心事?为何总是悲鸣?李白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揭示所谓的“悲”只是人的主观感性;当你心情上佳的时候,会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长臂猿奉行一夫一妻制,母猿还时不时“伴唱”,然而,其它群居猿类不具备这样的运气。事实上包括长臂猿在内,自然界的母猿沉迷于抚育后代,通常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公猿无疑倍觉孤独,它通过长鸣来排遣寂寞。响彻原野的悠悠长鸣,意在驱逐敌手,同时向母猿发出性邀约,告知爱人“我在这里”。对于树栖的猿类,喉囊非常重要,它是雄性的象征,同时也是陆地最为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雄性人类并没有继承喉囊,他为何将最现成的第一发声装置抛弃了?这一直属于未解之谜。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人类在其发展阶段,并非陆生动物,环境促使其产生异变。

现代人在青春期开始“变声”,这是一个成长的必然阶段。对于女性来说,变声合乎情理,以“下降三个音阶”的代价,使声带变得强健,音域更趋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的声线更具穿透力,更轻松地通过声音传递资讯。但对于男性来说,“变声”俨然成为体质人类学的终极疑难。男性的变声,与女性一样由“成熟激素”催发,咽喉结构形态改变是其“初衷”,但由于男性青春期雄激素的水平“高涨”,此时,男与女仿佛不同的物种,最终导致男女之间的变声拥有迥异的结果。

男性进入变声期,声带变红充血增厚,在两个声带之间形成异变的缝隙,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通称“变声三角区”。变声期的“前奏”,似乎仍是为建设“喉囊”作准备,但忽然之间,这个程序被“腰斩”。变声期进一步发展,“喉头”发育增大,左右两块方形软骨所构成的夹角变小,上部向前突出形成“喉结”;第一声带被限制,已具雏形的“喉囊”被弃置;直至变声期结束,喉部的空间增阔,真声带得以“挤”出位置,长度、宽度和厚度均有所增加。显而易见,真声带以补救式的“强化”对应不甚合理的结构。唯一好处是:男人经过锻炼,能成为卓越的歌唱家,女性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男高音”的境界。

男性青春期变声,宛如“青春变奏曲”,怎么也透露出一种“怪异”的感觉。耗费半年甚至一年的漫长时间,男性降低了八个音阶,所换取的并不是更先进合理的配置。雄激素引致的这种变异,它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限制男性发声?使男人的声线更易受损?让男人彻底成为女性的附庸?

本文作者既非“女权主义者”,也不热衷于“阴谋论”,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说法——倘若任由这种观念滋长,动物界将出现一个崭新的亚界,专门安置那些“雄性由雌性供养”的物种,定名为“软饭亚界”,人类堂而皇之荣膺“代表种”。

暂时转换话题,适当放松一下,我们关注一些“花边新闻”。据传,为了与“软饭亚界”对应,动物界设立“硬饭亚界”,安置“雄性主导”的物种,由大象、大猩猩这“二大”担当“联合代言”。此外,还特设“大锅饭亚界”,安置“雌雄同体”动物,由草履虫、田螺领衔。自此,三分天下。

回到正题,为了解开变声的疑问,我们从更高层面加以分析。假如在陆地环境,声音与听觉,无疑成为交流的首选。但在深海里,这种观点有商榷的必要。不过人类的躯体形态,证明这种生物趋向于海面竞速和“浅潜”捕猎;他们不具备北极熊的体格,未必能荣任“孤独杀手”。因此,奉行“集体围猎”的海人,有必要象海豚一般以带有“含义”的各类声音沟通。逆戟鲸是海豚科的“语言大师”,是除人类之外最擅长“语言”的种族,它们之间可通过“特种海豚音”互相交谈,甚至不同种群拥有不同的“方言”。幼鲸若要完全掌握成体的语言,至少需要花上五六年的时间。

人类在海洋当中,捕猎任务主要由雌性完成——即使被归类于“软饭亚界”也不算太委屈。为了更好地完成围猎,雌性猎手具有“沟通”的必要。沟通的意愿非常迫切,但如何达成“说话”这一个终极目标?就象现代人的电脑升级,除了愿望之外,还视乎硬件是否能“兼容”。女性没有“喉囊”构造,如以第一声带为突破口,对整体基因牵涉过大,变异成本过高,因此主攻方向,转为第二声带,即“真声带”。

假设人类一直是陆生动物,可能亿万年后都不能开口说话,原因宛如猿猴——无法控制呼吸。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吸气”时难以发声,然而海洋生涯使人体形成了“潜水反应”,这在灵长目当中属于“独门秘技”。人在潜水时,呼吸会随之暂停,特别是“吸气”必定受到严格限制。雌性捕猎者反复潜浮,“吸气抑制”逐步发展成精纯绝技。直至需要张嘴“说话”,神经系统会“自动”控制吸气——语言能力出现曙光。

人之所以成为“人”,语言是一道门槛。掌握了语言之后,集体智慧交流整合、去芜存菁,成体对幼体的指导更加便捷,思想得以脉脉相承,这是以几何递增形式——“开枝散叶”无限扩大的“智商增值”,理性思维也由此启端。踏过这一道门槛,人类逐渐凌驾于世间万物,成为卓然傲立的首席动物。

雌性人类作为主要捕猎者,是“成人礼”当中的关键。人类声带构造的“反进化”现象,是基于生存环境,也同样受到两性差异的制约。首先掌握“语言”的,是由“真声带”发音的女性,初衷只是围捕时的信息传递,仅由“前”、“后”等简单的指示性音节组成。随着“吸气抑制”的纯熟,舌头的进一步完善,语言也逐渐复杂化,出现如“这条鱼由我来!”之类的主宾语倒置、谓语省略的复杂句式。“我”这种哲学概念油然而生,思维呈现爆破式发展,语言随之成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年时由女性抚育的小男孩,也逐步掌握发音,学会简单的语句,可惜进入青春期,雄性荷尔蒙的刺激,喉囊开始发育,导致真声带压迫受损,这个历史时期的男人,陷入“失声”的尴尬状态——能够引吭长啸,却无法说话。女性“捕猎者”的地位得到空前的巩固,道理不言自明——男人是缺乏沟通能力的废物,一张嘴就吓走猎物,只能跑一边凉快去。这是男人们最凄凉的时期。

为了尽快扭转这种状况,男性的“变声期”出现适应性的改变。他们牺牲了雄性引以为傲的“喉囊”,致其退化兼受限制。真声带即“第二声带”,原本处于喉部最窄处,于是通过改变软骨形态使喉结突出,将第二声带“扩建”到勉强可用,直至能够模仿女性张嘴说话。虽然这种补救搭建的方式实在粗糙,不及女性装置的精妙,但至少初步摆脱了尴尬局面。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这种“先进基因”,逐渐覆盖了整个群体。从此之后,男性丧失了“悲鸣”的能力,而获得了语言的权利。

由古至今,但凡“语言”的配套器官,例如“舌头”等,女性天生比男性强悍,从侧面证实,“语言”属于女性拥有的“知识版权”。时至今日,无论是掌握“母语”,抑或是学习“外语”,仍是女性占优。男人唯一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基于咽喉构造的特异,拥有“撑阔”的空间、粗犷的声带,具有打造“高端共鸣腔”的潜力。某些特异化的个体,经过艰苦修炼,“模仿”近亲猿类的高亢长鸣,成为女性望尘莫及的“男高音”歌唱家。

真正的男人成为“真正”的男高音,绝对是渗满血泪的历史。十六世纪起源于欧洲的“美声唱法”,其实并非真正男人的“发明创造”。十八世纪的欧洲,“阉人歌手”大行其道,甚至为了“艺术”的崇高目标,将男童实施阉割。从“阉伶歌剧”发展的歌唱技巧,在声乐史上被称为“美声歌唱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对当今纯正男人的男高音艺术家,理应给予加倍的尊敬——他们凭藉非凡毅力刻苦磨练,才得以超越生理构造的枷锁,为男人争得殊荣!

暂时放下澎湃的思绪,将视线从“近”再拉向“远”。抚今追昔,假如没有女性,我们根本无法成为万物主宰。倘若“语言”不存在,谈何歌唱艺术?远古时代“成人礼”之上,女性奉献的神圣“礼物”——语言,成为“人之所以是人”的关键中的关键,使我们突破“动物界”的范畴,智商与情商皆飞速发展,最终一跃而上,睥睨天下!


【关键词:咽喉、声带、猿鸣、变声期、软饭亚界】

跋语:
本篇所提及的“成熟激素”,与“雄激素”这种性激素并非同一概念,更与“雌激素”截然不同。以下两篇论述人体的典型毛发,即对“成熟激素”提出全新的定义。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08 11:58:02 +0800 CST  
作者:a360a1 回复日期:2011-06-06 19:21:05  回复

我是学医的,对中医很迷惑,楼主能不能写一写。楼主的文字很精彩。
-------------------------------
谢谢关注。
很巧,在原文的帖子写到中医。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3986.shtml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1 12:20:39 +0800 CST  
作者:种蘑菇 回复日期:2011-06-10 20:31:17  回复

一个个考校人体器官在进化中的功用,这个思路太给力了.你要出书我肯定买,网上看太费眼睛了。希望考虑一下。
------------------------------------
呵呵,虽然你的提议不能承诺,但确实很谢谢关注。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2 06:57:55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七章、启动爱与希望的双毛


地球上生物能量的传递环环相扣,组成虚拟的“金字塔”系统,既然有“塔尖动物”——各种顶级的猎食者,就肯定有“塔基动物”。它们从植物中摄取养分,成为食物链的基础。蚜虫是一种典型的“塔基动物”,也具有该类生物的显著特点:虽然蚜虫并不擅飞,但繁殖速度比飞还快。由于拥有大量的个体,天敌草蛉虫、瓢虫、食蚜蝇无论怎么努力,始终无法将它们斩尽杀绝,更何况它们通常拥有保镖——蚂蚁。

蚂蚁视蚜虫为“乳牛”,嗜好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它们是“双利互生”的典范。然而“联姻”也有过程,最初蚜虫并非为迎合蚂蚁而分泌蜜露——那原本属于消化排泄物,只是后来两情相悦,蚜虫为了准备“聘礼”加以改良,最终蚜虫粪便成为蚂蚁口中的美味佳肴。

这是一种进化适应现象,遍及自然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的顶浆腺分泌液,并非专为葡萄球菌准备,也是后来发现双方有联姻的可能,人体才出现适应性改变,分泌出“加强版”营养品。寄居腋下的这一种葡萄球菌,名叫“表皮葡萄球菌”,是典型的亲水菌,在海里的活性更高,人类理应是在海洋环境中寻觅到这个伴侣。进一步探讨,顶浆腺更原始的功用又是什么?难道它最初的职责是协助腋毛缓解摩擦?难道大海过分“干燥”,人类进化出这款装置?

当代流行与腋毛相关的“童话”,最受科普作者推崇的正是“缓解摩擦”。论证的机理是:当人的手臂运动,腋窝牵拉皮肤总有摩擦产生,腋毛起到缓解皮肤“磕磕碰碰”遭受的损害,使之不易擦伤。这种说法骤听顺理成章,但它的“支点”,是假设人类由“青春期”才开始有臂部动作。所以,它甚至不能说是一个“童话”,因为连儿童都无法对其信服。

人体的皮肤相当先进,对容易磨损的部位均早有防范,腋下皮肤几乎是人体最强的“抗磨”皮质,虽然稍欠美感,但胜在实用。现代人如此,远古海人需要腋毛“缓解摩擦”更是荒谬。腋毛到底有何妙用?这一道谜题,既挑战传统理论也挑战本文观点。尽量扩宽视界,以人体身上的“同类项”来作比较:现代人的“阴毛”比腋毛更为发达,部分人更延伸至臀弧,形成“肛毛”;或延伸至脐部,形成“脐毛”,这些均可归结为阴毛的升级版。阴毛的属性与腋毛一致,但不能“诬陷”阴毛也是“抗磨”之毛。因此,流行“童话”对于阴毛的作用,通常被描述为“发散汗液、通风换气”。这未尝没有道理,但阴毛同时带有“藏污纳垢、滋生病菌”等缺点,似乎又是功过相抵。我们不能高估前人的卫生意识。至于“阴毛增加性生活快感”这样的论调,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确实如此,但几乎可肯定这是一种“延递性”衍生功能,并非系统本意。

综合上述,在现代环境下,“双毛”的功用俱有疑问,更何况还纠缠着“体臭”滋生。西方科学家一直呼吁人们剃掉“双毛”,确有一定道理。为探讨“双毛”的真相,我们将目光转向动物界。

哺乳动物“真兽亚纲”是人类的亲属,以之为镜,我们能够得到诸多启示。环顾陆生真兽类,它们身上除了浓密的体毛,还有什么另类的毛发值得我们借鉴?忽然发现其实并非所有动物都身披浓密体毛,其中有一种历史悠久的“真兽”,与人类一样体表毛发稀缺。它同样属于“水生返陆”物种,拥有匪夷所思的“特型毛”。

这种缺毛动物,就是唇上生角的犀牛。现代的犀牛,仍无法完全摆脱对“水生”的依赖,在它们居住范围内,必定拥有江河湖泊。犀牛的角,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毛”,与人类胡须的情形类似——因此犀牛可与人类组成“须角亚纲”。但“双毛”属性与胡须迥异,难道,它们是“须”吗?

回顾人体生理构造,“双毛”均由“箭镞”这一种成熟激素所催发,均属于成年的标志。在动物界中,成体与幼体有什么区别?最简单的说法是:成体需要觅食。史前人类既为海洋猎食者,那么成年之后,就必须开始捕捉猎物。人类不具“守株待兔”的天分,因而更需要出色的活动能力,更为多元化的感应触觉。然而对于海洋来说,我们并非世袭品种,属于半路出家的非法移民,缺乏因应海洋而设置的感觉器官。由于境遇艰难,遗传基因“报应”特质涌现——个体身上逐步出现异化,合理变异带来顽强生命力,强化成稳定的基因,并代代相传。那么,我们最早会变出什么?

进入海洋之初,人类始祖首先遭遇的难题,无疑是浓密的体毛。除了在水中增加阻力之外,“落汤鸡”式的湿水长毛,非但不提供保暖隔热的功能,反而是作用逆转,导致夏天更热、冬天更冷。“褪毛”是一个漫长过程,但毕竟已踏出第一步。既然生物演变总有“镶嵌进化”的特点,部分毛发在此时极有可能“出轨”,成为人类适应海洋的一样原始武器……究竟是什么武器?在此思路受阻,暂且缓一缓,关注一些花边新闻。

现代人当中,金发美女与红发俊男的比例越来越少,是因为金发或红发属于隐性基因,必须父母兼备同一发色基因,后代才能获得绚丽的发色遗传。反观腋毛与阴毛,是超级版显性遗传,几乎任何人都不例外——“白虎”绝无仅有,就算“白虎妈妈”找到“白虎爸爸”,生下的“小虎”,还是会长出“双毛”!证明“白虎”只是偶尔失误,人类的“双毛基因”至今稳定。然而,偏偏这种“强势遗传”,却又象“彩发”一般,仿如“明日黄花”,缺乏存在的理由,还连累科普作者辛苦编写“双毛功用”的大量“童话”。遵照本文观点,人类在海洋生活的岁月相当漫长,而“双毛”必定拥有出色的表现,否则,不会形成如此难以磨灭的印记,激活双毛的“箭镞”,也无法名列“肾上腺”这个“首席军火库”……

天啊!“双毛”究竟是什么?它们由“箭镞”催生,难道是一支支箭吗?海洋人类每天都潜水射鱼,抬臂瞄准,百发百中,多么轻松写意的生活!凶鲨从背后袭击?屁股一翘,连珠箭发,凶鲨也就死翘翘……

自然不能同意“生物箭”的观点,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欠缺想象力,畏惧“非人化”的创意。而是认为海人既拥有利箭,那么他们可能就不肯脱海登陆了——他们既然是我的祖先,如果不肯上岸,那问题不是一般的严重。

说笑归说笑,展开更现实的分析。人类始祖不可能栖身太轻松的环境,否则,他们也丧失了持续演变的动力。最初下海的这些动物,仅限在浅海生活。当时的五大洲正处于分崩离析的阶段,浅海大陆架被拆散再组合,应力层相互作用下,海底地貌参差起伏,无数冲积溶洞、礁石拱桥、海底钟乳等聚合形成复杂构图,加上无处不在的珊瑚类动物,使海底俨然一个立体的迷宫。浅海地貌为人类远祖提供躲避凶鲨的藏匿处,但同时也妨碍了追捕猎物。

现在让我们将“镜头”瞄准新生代“古近纪”,从陆地缓缓移至海洋——这里浮游生物繁盛,鱼类成群结队,虾蟹章鱼琳琅满目。丰富的食物资源,形成了致命的诱惑。人类始祖呆在水底的时间越来越长,屏气能力也得到提升。然而眼睛的水生化进展通常滞后,复杂的海底环境在目不能视的情况下,亟需一种简单易行的触觉器官。有鉴于此,躯体几个关键部位的毛发,逐步强化并异变成胶质刚毛,同时衍生“防水膜”腺体——顶浆腺,使刚毛保持在水中的挺立与弹性,一种“新时代”的触须随之诞生,并成为这款动物海生历程的第一样进化成就。

毛发的变异性相当强,它属于哺乳动物最原始的体表装置,因此在基因组里位列最易被“破译挪用”的一类。陆生猎食兽,例如猫科与犬科,在头部眉际和两颊生有触须,其感应范围与头部轮廓大小保持一致。由于这些动物的躯体伸缩协调性极强,因此穿过狭隘间隙时,只要头部能穿越,身体也就问题不大。

然而人类的躯体并非如此,当他双臂前伸潜游时,必须保证双肩能穿过障碍,此时腋下的“触须”成为探触的重要工具。我们可将双臂高举过头来模拟这种姿势,即会发现左右两边腋下,是扁形躯体的最宽处。此外,由于陆生时期遗留的腹部隆起的体形,要保证下半身穿越不受阻,阴部延伸至脐部的触须,也提供了探测作用。臀弧后的“肛毛触须”,同样起到类似的功能。生殖器官对于动物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阴部触须也同样发达,捍卫了潜游时的绝对安全。

至于更为重要的头部拥有触须吗?这个问题相对复杂,由于双手前伸潜游,已可保护头部,更兼海洋人类独树一帜的头发和眉刺,触须的意义不大,至少“正面”与“后脑”没有这个必要。真要追究,耳壳是头部两侧最宽的位置,史前人类长有“耳须”吗?应有此可能,迄今现代人的耳壳仍残留了顶浆腺。

以上的结论已足够精密,但本文并不就此“善罢甘休”。“双毛”的前身无疑是“触须”,但几千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已经是标准的“人型躯体”?恐怕并不现实。人类在发展历程里,理应有分阶段强化的“海生属性”,假如从“地质学”推断最近一次“大潜海时代”,恰恰与“比较基因组学”的结论达成一致:那就是著名的国际海相断代标准——阿基坦阶。

中新世(距今约2330万年~距今约530万年)公认以“阿基坦阶下限”为底界。从地质学得知,阿基坦阶代表渐新世末“海退”之后,又一次广泛“海侵”的开始。这一个“阶段”,海洋侵入内陆,地球遍布浅海,人类与黑猩猩的彻底“分手”正在阿基坦阶,距今约530万年——基因研究印证了这个“界点”。依然“情牵大海”的人类祖先,面对的是“新海侵年代”更为复杂的海底地貌,“触须”在这个时期意义非凡,正式演变成“现代型”。

“敏感”是触须系统的立身之本,它必须能瞬间发射脉冲,让神经中枢及时作出反应。直至当代,人类还保留着典型的“触须”——眼帘的超灵敏装置“睫毛”。比较睫毛与双毛系统,机理几乎一致,皮层均有特异化的神经末稍。现代人“双毛区域”的敏感度,仍未大幅退化,特别是腋下皮层,具有人体首屈一指的反射功能。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别人对你腋下呵痒,就算是心情郁闷也忍不住发笑。其原理在于腋下敏感带被触碰,大脑基于一种横亘了千万年的“危险反射”,立刻发出“闪避”的指令,交感神经被强行激活,全身进入紧急状态……当一瞬间的恐惧过去后,我们发现并不存在任何危险,于是就放心地下意识笑起来。

如果说,腋毛仅仅增加了我们的童年乐趣,阴毛则直接扭转了人类的进程。现代人阴毛的真皮层神经出现了钝化,这并不难理解,由于它已完成了触须时代的历史使命。但阴毛的“牵引”性瘙痒,仍遗留在神经系统,并被转化成性爱时的摩擦快感。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性行为”的痴迷。女性在这种转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当初是“捕猎者”,触须更为发达;时至今日,她们也比男性敏感,顶浆腺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

性爱原本是生理驱使的“单纯”行为,但由于“历史原因”,生殖器外部属于“不受限”可反复脉冲发射的区域,曾几何时,这是“危险感觉先锋”触须的显著特性,因此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界迥异,具有“危险反射——放松——危险——放松”的不间断刺激,使性爱宛如“吸毒”一般,在脑中形成了一个对应的“阀”,并激活了相应的“鼓励机制”。最终的结果,我们将繁殖的“惯例”上升到“爱”的高度,这是一种“偏执+敏锐”的感性思想,最大限度推动了人类社会行为的高速发展。我们之所以有“爱”,我们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你必须向这功成身退的触须——致以最衷心的感激。


【关键词:阴毛、腋毛、触须、危险反射、须角亚纲】

跋语:
“双毛”为人类自然演变留下“革命的火种”,所以必须在第十八章前“抢先”发出。现代人身上疑点太多,人类这个“杂种”恐怕有更为神异的“双线式”起源,以下篇章立刻进入“神慧人”的旷世传奇。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3 09:39:12 +0800 CST  
作者:维肝有癌 回复日期:2011-06-12 13:00:39  回复

今天仔细看了兰州先生首帖的自序,恍然大悟:原来矛头所指,乃是“政治型科学”。科学带有政治性,原本就是无可奈何之事——不过也恰恰就是科学最为精彩美妙之处。
科学是人类在观察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一面观察着自然界,一面观察着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一面同自然斗争,一面改造着社会。因此科学不可避免地同人在社会中的体验和感受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所谓世界观的影响了。原始人发明弓箭的时候,所考虑的自然是这工具将会帮助部落成员们填饱肚子,而不是抛物线的完美无瑕。
------------------------------------
呵呵,谢谢三楼主的长篇留言。
其实,我看得很淡的,只不过找些最有乐趣的见解。
这部长篇出现在西方,大家可能见惯不怪,或者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奉行“正统”吧?

人类起源,在西方的中学,是重要的一门课,不过目的不是给中学生找到“真相”,就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除了传统的“陆猿起源”外,教师一般找多种学说(管它对不对),让学生去自己思考,必须注意:上帝造人,也是课堂上肯定讲授的一种“起源论”。
我有个国外的朋友,也将这长篇的观点搬给他的学生,竟向我埋怨他的学生的热衷程度不如他想象……晕死,这原本就是“中文”,汉语写的,翻译成英文自然少了很多乐趣。更为关键的是:西方学生和我们接受的教育有点区别,这种不一样说不上对错。例如上化学课,我们的同学做实践,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会很开心。外国学生不一样,实验做对了,反而觉得失落,结果有偏差,却会兴奋(希望发现一些教科书没写的反应)……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5 02:02:01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八章、神慧人传奇之揭幕篇


插序:
本文在第七章“耳朵”篇,提到人类可能是“神慧人”后裔;在第八章“眉毛”篇,声称有一种海洋哺乳动物也参与到人类的演变过程,就算不是原配也是“小三”,导致“人”这一杂交品种的诞生。众所周知“小三”是指“第三者”,如果人类按照正常的进化轨迹,不应有“第三者”出现。恐怕有不为人知的故事隐藏其中。人类偏好故事,以下的篇章勾画的正是地球“上一轮”高智能生命——神慧人。故事的“真实性”见人见智,但完全真实的故事能够异彩纷呈吗?


宇宙中枢位于银河系,具体位置在太阳系的第三颗大行星——地球之上。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点,至少神慧人是这样认为的。
在神慧人的观念里,黄矮星太阳拥有九大行星,但人类的天文学家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除了金木水火土、地球、天王、海王这八大行星之外,冥王星早被开除出“大行星”序列,它甚至比地球卫星“月亮”还要小,不具备成为大行星的资格。
按照生物分类学,神慧人属于海陆两栖的哺乳类动物,他们的外型,和后世的人类非常相似,智商则远超人类。
神慧人坚持认为有“第九行星”,难道另有所指?他们为何将地球视为宇宙的中心?他们与人类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可就是传说中的“第三者”?

在距今十万年前,两艘外太空探索飞船返回地球,飞船上搭载着太阳系最高等智能生物——神慧人。
神慧人习惯将“超远程飞船”称为“宇巡舰”,一般成双成对出发,其一为执行任务的“正舰”,其二为补给支援的“辅舰”。
这两艘先后返回的宇巡舰,目标是探索“河外星系”的智慧生命,属于探索序列的第十六批次。因而,可称之为“十六舰”。

故事里的两位主角,是正辅两舰上的“统领”——宇巡舰上的首席指挥官。
十六正舰统领,姓名:戊寅,性别:男,年龄:未知,主修学科:宇宙生物学。
十六辅舰统领,姓名:丁巳,性别:女,年龄:未知,主修学科:太空探索学。
——在神慧人的时代,一年足有400天;故事发生的这一年,仅剩下不到366天。因此,他们的年龄难以精确计算,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两位主角依然年轻。
——神慧人的传奇正式拉开帷幕。

地球正处于显生宙阶段,现已进入新生代的第四纪。
“第四纪”是暂时的名字,在第四纪的智能生物“人”出现后,将被命名为“灵生纪”,某些更为简单直接的人类科学家,将第四纪称为“人类纪”。
然而此时,人类还未出现,第四纪还只能是第四纪。

时近黄昏,西沉的太阳潜身云间,霞光万道。云彩镶饰金边,海水镀上一层金闪的潋滟。
大海之畔,悬崖之下,礁石之上,盘膝坐着一名男子,仿佛在等待什么。
第四纪还未出现人类,他到底是谁?

他是神慧人,名字叫做戊寅。这是一个标准的男性名字,富含阳刚之气。
戊寅统领的外太空探索飞船“十六正舰”,返回地球已历十年。
十六序列的正辅二舰几乎是同一时间返航,但由于始终存在先后次序;正舰率先抵达,等到辅舰穿破大气层,地球时间已过去了足足十年。

戊寅在等丁巳。
丁巳是一名漂亮的女性,她是十六辅舰的首席指挥官,同时也是戊寅的红颜知己。
戊寅在等。他并不焦急。
匆匆十年已过去,不在乎这一瞬间。

海天交接处,出现一隐约的白点。
白点是飞溅的水花,逐渐前移,分波逐浪之际,形成一条雪白的水线。
水线延伸,该物体高速运行。这完全不合情理,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拥有如此“神速”的水面速度。
但任何事情总有例外。
虽然他们也是动物,但却是“神”——神慧人。

戊寅看见了水线,看见了在海面急速游至的这一个雌性神慧人。
——当然只会是雌性,雄性神慧人并不具备这样的水面速度。
戊寅甚至已看清她的容貌,她无疑就是丁巳。

丁巳高速游向岸边,姿势宛若舞姿,身躯随节奏左右倾侧,双臂弧划,细长的双腿频击水面。
——这种“爬式”泳姿由于速度最快,为自由选择的泳姿首选,因而被后世称为“自由泳”。
丁巳的推进速度之快,仿佛不是在海里游泳,而是在水面滑翔。
她看见一个男人站在岸边,心脏忽然不受控,激烈地跳动着。

一个男人挺立礁石上,极目远眺。
他拥有极为标准的身形与俊朗的外貌。双目精光四射,唇边长有修剪得体的短须;雄壮的身躯衬托之下,上肢显得略为短小,但隆起的二头肌证明其动力非凡;粗壮的下肢彪悍有力,脚掌宽大,以渊渟岳峙之势站于岸边。
丁巳的心跳加剧,她已清楚地看见这个男人,就是她梦魂萦绕的情人——戊寅。

戊寅也清晰地看见秀发飘扬的丁巳。
丁巳的发丝仿佛拥有“防水”的构造,虽然沾染海水,仍显得相当轻盈。她小巧润泽的樱唇之上,是挺拔清秀的鼻子,冰雪般白嫩的肤色,在夕阳之下焕然生光。
丁巳离岸边越来越近,仅有一箭之遥,戊寅跃进了海中。

戊寅的泳式不是自由泳,他面向前方俯身海面上,凭藉宽广的肩膀、有力的前臂向前翻扑,双腿并拢鞭状打水。
——这是被后世称为“蝶泳”的泳式,源于其双臂动作如翻飞蝶翅;此外因为腿部姿势酷似海豚,所以又称“海豚泳”。
海面上,戊寅与丁巳的距离越来越近。
近在咫尺。
水花飞溅。
相拥。
吻。

戊寅与丁巳携手回到海岸边。
他们身穿两截式的“泳衣”,夕阳下闪耀银光,是用一种相当轻软的合金裁剪而成。丁巳的一双皓腕,均带有一串银色手镯,更映衬得肌肤如雪。
两人的体态具有显著的区别。戊寅身体魁梧,肌肉发达,皮肤呈现古铜色;丁巳四肢修长,双腿显得特别苗条,肌肤细腻仿若半透明。
夕阳西下,一对俊男美女,回到了荒无人烟的陆地上。

神慧人的心脏上方,拥有胸腺,也称“心上腺”,因此他们血液中有“爱激素”。
对于神慧人来说,“爱”并非由脑部控制,而是受控于心。因此,他们将爱称之为“心爱”。
丁巳激跳的心脏逐渐平复,但视线始终不离心爱之人。
她仰面望着戊寅,突然象想起了什么,轻声问道:“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
——声音微微颤抖,仿佛是叙述一件意料之内、但仍未肯接受的事情。
他们是谁?是宇巡舰上其他的宇航员?显然不是。那么,他们究竟是谁?

“是的,消失了。”戊寅回答简短,闭上双眼。
丁巳眼眶泪光涌现。由于外太空探索需要极长的“时间”,在宇巡舰上只是感觉短短数月,但地球已公转了三亿次。
——当宇巡舰穿梭太空返回地球,已是三亿年之后。
丁巳口中的“他们”,是指地球上的神慧人。虽然出发之前,已预感到可能发生这样的结果,但当事实摆在眼前,仍然颇具震撼性。

神慧人灭绝了,这已成事实。
丁巳与戊寅相顾无言。
“有留下线索吗?”丁巳率先打破沉默。
戊寅摇摇头。

这一天距离“十六正舰”返回地球,已过了足足十年。难道在这十年之中,戊寅与其他宇航员,还是无法寻找到任何有关神慧人灭绝的蛛丝马迹?
“你们……”丁巳语气无疑有怪责之意,她原本想质问这些男人们究竟在搞什么,话至口边,仍是不忍对爱侣发火。
但戊寅已听出了女友的嗔意,他缓缓回答:“我们还有第二计划,必须执行。”

神慧人的宇巡舰组合,由正舰与辅舰组成,分工虽不相同,但目标一致。
正舰通常肩负着科学探索的使命,神慧人的科技水准,已是银河系的翘楚。
作为辅舰的统领,丁巳理应清楚行动的目标,所以骤听戊寅说到“第二计划”,不由得十分诧异。
——有什么计划,需要瞒着她?

戊寅观颜察色,不待女友发问,便张口解释:“第二计划,名叫‘播种计划’……”
“播种计划?!”由于这名字过于古怪,丁巳下意识地打断了男友的叙述。
戊寅微微一顿,继续解释:“我们出发前,已经知道返回地球将是数亿年之后,悠长的岁月中不知会出现何种变故,所以,当时科学总署召集正舰统领,安排了一个绝密的计划……”
望着凝神细听的女友,戊寅继续:“播种计划的重点在于:假如神慧人已经绝迹,我们有幸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必须尽快激活一种高等生物,以抵御灭世横祸。”

地球居于太阳系内,会遭受其它小星体的攻击。灭世横祸是指来自天外的“飞星”撞击地球,从而对世间万物造成灭绝性的灾祸。
在地球的悠久历史里,灭世横祸不止出现一次,使生命系统分崩离析,世界重回洪荒时代。
丁巳有点不服气:“灭世?那就让地球生命重新进化吧,有什么大不了……”由于被排除在核心机密之外,她的心情一时之间难以平复。
“攻击地球的不是小星体……”戊寅惟有继续解释:“距离今天十万年开外,将有一个巨型星体与地球相撞,最终,地球变成象木星一样大的土星……”

这段话并不容易理解,何谓“木星一样大的土星?”
然而,丁巳毕竟是神慧人,兼且是万里挑一的神慧人。
——地球将会被击毁?变成象木星一般大?那等于说地球将“增大”上千倍;然后再变成“土星”,由各式各样的气体构成,其比重小于水……
——这确实是真正的“灭世横祸”,生命将不能重现,地球彻底被“灭”,永远变成死寂的星球。
丁巳大致听懂了,但她随即涌现另一个疑问,面颊倏然飞红,欲言又止。
戊寅不禁疑惑地望着他的女友,但片刻之间,已然明白。

戊寅摇摇头:“不可以的,综合两艘宇巡舰,只有七男七女十四名宇航员,假如由我们繁衍后代,这样的种群太小,而且我们又是高度异化的动物,倘若近亲结合,基因缺憾将会被连环激活……”
丁巳大致明白了,假如由他们按正常途径繁殖后代,种族将会每况愈下,导致无法生存下去,继而覆灭。
戊寅望了望丁巳,迟疑片刻,象是已下重大决定,沉声说道:“我不打算留下后代。”
丁巳闻言,睫毛下垂双眼微闭,显然是极度失望,但很快已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抬头说道:“我同意。”

现在的地球,已不是当初神慧人居住的环境,与其让后代遭受痛苦,毋宁让他不要出生。
神慧人拥有超高的智慧,所以,理性方面通常强于感性。
“播种计划”究竟是如何执行,丁巳并不清楚,但她相信戊寅,相信其他六名正舰宇航员。

太阳,逐渐西沉,天色昏暗。
丁巳的面颊绯红,微微发烫。
戊寅感觉到了,望向他的爱侣。


【关键词:神慧人、宇巡舰、戊寅、丁巳、灭世横祸】

跋语:
温馨提醒:以下篇章可能导致你的不安和紧张,请十八岁以下读者自觉回避,或者必须有家长从旁给予正确引导。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6 08:59:56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十九章、神慧人传奇之高潮篇


三亿年前的地球,迎来了一个生命的春天。
郁郁葱葱,靠孢子繁殖后代的蕨类植物遍布大地,这是一类“朴素”的物种,利用水分作再生循环,对土地的剥削微小,被神慧人视为“君子植物”。
高达十余米的树型蕨类比比皆是,地球显得错落有致。
然而,在生命系统,君子未必长久,即使象蕨类这般生命力旺盛。

——鲨鱼可是“君子”?
三亿年前的海洋,后生动物繁盛,其间诞生了接近两米长的软骨鱼——鲨鱼,成为海洋霸主。
这个时期的鲨鱼,身形力量与原始时代的神慧人正可谓“棋逢敌手”。
竞争促使进步。神慧人逐渐占据上风,一种超级生命在生态角逐中塑造成型。

在神慧人的观念里,陆地仅属海洋的附庸,仿如浩瀚无际大海中的“孤岛”。
当时的大陆,并没有后世宽广,海底也没有深不见底的“海沟”,地球显得“圆润可爱”。
神慧人世居大海,“登陆”更多是为了科学研究、能源储备;即使在陆地上建有住所,仅属“行宫”,或称“别墅”。
在这些别墅里,并没有“花花草草”这般庸俗的装饰。

三亿年前的世界,没有“花”,更没有“草”。
——有花植物尚未登上生态舞台,“草”这种蚕食地表的家伙还未出现,地球一片生机盎然。
蕨类森林绵绵无际,天空飞翔着巨大的昆虫,陆地充斥着色彩鲜艳的两栖兽,当时的氧气含量,几乎是第四纪的一倍。
转瞬间三亿年过去,站在第四纪海岸边的戊寅,忽然有了缺氧的感觉。

戊寅感到充满弹性的躯体贴向他,轻微的喘息在他耳边缭绕。
“你是神慧人里最出色的生物学家?”丁巳声调微颤,极富性感。
戊寅莫名其妙。
“那么,七男七女不算是小数目,我们可以有七组后代……是不是可以调整染色体,让我们的后代可以适应这新的环境?”丁巳略略停顿,“或者,他们也能够在十万年后,发展出足以抵御天外飞星的科技,拯救地球……”

戊寅沉默不语,仿佛神思不属。
——难道他对当年科学总署安排的“播种计划”毫不关心?
丁巳贴得更近,气息湿润而灼热。
戊寅情不自禁,伸出双手环抱爱侣。

可以有七组后代……可以调整染色体……可以适应新环境……
戊寅脑中盘旋着这种种“可以”……
丁巳抬起头问:“可以吗?”
戊寅微微一笑。
丁巳娇喘着问:“可以吗?”
……

海潮翻涌,海风吹拂。
海岸之上,一对如胶似漆的爱侣。
天色微暗,太阳已沉没在海水。
月上梢头。

“可不可以?”丁巳不屈不挠,仍在发问。
戊寅犹豫着回答:“或者可以的……”他抬起头,望向西升的月亮:“这小家伙还挺乖的,依然还是那么准时……”
——月亮由神慧人创造,作为抵御天外飞星的第一道防线。戊寅称它为“小家伙”,难道,还有不为人知的“大家伙”?
——进入第四纪,地球不再“圆润”,月亮原本担负的“平缓波涛”功能,反而变成了“推波助澜”,后世称为:周期性“潮汐现象”。

“别说其它的……说拯救地球……”丁巳在爱侣的怀中扭动:“你回答我!”
戊寅微一叹气,他是一个严谨的生物学家,让他回答这样的问题确实相当为难。何况,他早已得知丁巳的心思并不在于“染色体、后代、拯救地球”这些方面,女性的羞涩使她们口是心非,假如是一个极端聪明的女性,将更难缠……
戊寅深吸一口气,随即镇定心神,眉宇间充满着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运用必然、决然、义无返顾的语调回复:“可以的,一定可以!”
温香满抱的戊寅,何尝不是心如撞鹿?
他也开始有所行动。

智慧越高的生物,对性的表达越是隐晦,但将“拯救地球”用作理由,传达“性暗示”,丁巳恐怕是地球五十亿年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无仅有的第一人。
戊寅的行动加快,二人已身无寸缕。
椒乳轻颤,星眼迷离,娇喘声中,丁巳说了几个字,让戊寅突然眉头紧皱。
——我想骑鲸。

鲸,又名鲸鱼,是一种鱼型体哺乳动物。
神慧人纵横海陆,遨游太空,但最初,他们赤手空拳在惊涛骇浪中拼搏。
鲸鱼矫健敏捷,天性聪颖,神慧人驾御它们啸傲于茫茫大海。

可惜此时此刻,骑鲸已是奢望。
——既然神慧人已绝迹,鲸鱼在第四纪自然不存在。
丁巳为什么说要骑鲸?

戊寅望着他的爱侣,微笑回答:“好!”
——骑鲸就骑鲸,有什么大不了?!虽然海水浮力下降,海洋巨浪翻涌,大气层氧气稀缺……但神慧人天生的自信,使戊寅豪气干云。
戊寅深吻着他的爱侣,他的身体——准确说是他的跨间——也出现了变化。
雄性的象征,紧贴腹部,直指苍天,坚挺强劲,宛如金刚钻。

戊寅走向大海,平躺于海面上。
“骑鲸”原是爱侣们常用的暗语,意指神慧人在海中的一种性爱程序。
——这究竟是何等复杂的程序,曾使戊寅浓眉深皱?

丁巳迅速甩掉纤足缠绕的衣物,奔向她的“爱鲸”。
“爱鲸”就仰躺在海面上,双手分拨海水,双脚并拢蹬压。
——这种姿势与后世人类的“仰泳”迥异,更象一种水面上的嬉戏“躺水床”。
此刻,丁巳正准备跨腿上“床”。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神慧人则认为:没有瓷器,就别揽金刚钻。
丁巳不再羞涩,她扭腰跨腿,以胯下莹白如瓷的性器,缓缓吞入爱侣的金刚钻。

这一次“骑鲸”,与上一次,足足已相隔了三亿年。
容不得戊寅感慨,他必须有所动作,否则将会下沉。
双手摆划,双腿后蹬,戊寅仰躺犹如一叶小舟,滑离海岸,向着深海而去。

“小舟”之上,丁巳跨坐,身体前倾,一双纤长的腿,盘绕着她的“鲸鱼”。
——此时她与“爱鲸”已合为一体。
似曾相识又无限新鲜的感觉,象电流一般穿透她的全身。
海面之上,响起了魅惑的轻喘。

戊寅控制着心潮滂湃,双手压水,双腿如鞭击水,腰胯起伏。
他现在就象一条仰面而游的鲸鱼。
——胯下“爱鲸”的顿挫跌宕,带给丁巳“致命”的冲击。
她有死去活来的感觉。
轻喘变成肆无忌惮的呻吟。

戊寅需要保持速度,他不能停下,甚至不能放缓频率,否则,他和爱侣将会沉向海底。
跨骑在“爱鲸”之上的丁巳,娇躯似弱不禁风,仿佛随时都会坠落……
——原来这就是“骑鲸”,足以让后世人类感觉欣羡,也感觉惊怖。

丁巳将手指压在爱侣胸膛之上,双腿紧缠,却依然无法制止娇躯的颤抖。
——幸好她与后世人类一样,体内有位置巧妙的“宫后弧”,可以锁紧爱侣的金刚钻。
海面有风,秀发飞扬。
丁巳虽然摇摇欲坠,但戊寅毫不担心,他加快了频率,加快了速度。

摇摇未坠之际,心旌摇曳。
海风清冽。
夜色渐深。
新生代第四纪的夜晚,浩瀚大海之上,神慧人偕同爱侣,正游向爱欲的深海。


【关键词:骑鲸、生命春天、拯救地球、瓷器、金刚钻】

跋语:
或许正是神慧人飞速发展,造成了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正所谓:能力越大,欲望越大。
神慧人的超凡科技,影响了地球生态,过分采集能源被自然界施以报复,迄今对现代人的贡献是遗留了大量的煤炭等生物能源……由此我们得知:必须尊重地球,无论智慧多高超。
现代人应以此为镜,收敛欲望。
然而神慧人另一面“镜”,却使男同胞们欲哭无泪。现代男人缺乏欲望,导致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虽然理由可以罗列一大堆:例如当今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大幅下降,人类“胸腺”在少年之后逐渐退化,血液“爱激素”消失无踪,凭藉充血成型的“金刚钻”因而大打折扣,更兼陆生哺乳类绝大多数拥有“阴茎骨”,人类一概缺乏这“强力支撑”……
无论如何,最终结局是男人不再“男人”;当代女性的“宫后弧”,现已如同“摆设”……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神慧人的性爱模式只可欣赏,切勿模仿。奉劝男同胞尽量避免与女友共同阅读本文,否则后果自负。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7 07:51:01 +0800 CST  
☆★☆《人类起源·波澜壮阔纵横论》☆★☆

第二十章、神慧人传奇之跌宕篇


“骑鲸”使丁巳全身乏力,她伏在“爱鲸”的胸膛上。
——方才攀越巅峰的震撼,报复般抽去了她的体力,她的身躯变得很软、很轻、柔若无骨。
她的名字叫“巳”,是十二地支里“蛇”的意思。
此时,她就象一条无骨的蛇,缠绕着戊寅。

戊寅感觉疲乏,他已游了数十海里。
何况,是用“仰面鲸浮”泳姿;更何况,他驮带着丁巳;更更何况,他们是在“骑鲸”——这一种最耗费体力的性爱程式。
——然而,付出总会有收获。
爱侣经历高潮的时候,戊寅同时攀上了巅峰。

巅峰之后通常是滑落,这是一种相当致命的感觉。
丁巳用牙齿咬着戊寅的唇,然后咬上了他的耳朵。
戊寅倏然紧张,他听见爱侣说了几个字——
——我还想骑……

只一瞬间,绷紧的神经立刻松弛,戊寅不由得松了一口气,缘于听见最后两个字是“海马”。
——我还想骑海马。
海马与鲸,天壤之别。
戊寅心情愉悦,逐渐放缓速度,仅剩下双臂在划水,他准备换一种姿势。

骑海马不象骑鲸,不需要耗费太多的体力。
大海中央,戊寅停止前游,双臂环抱丁巳,双腿下沉,上半身向上翻起,头颈及肩臂露出海面。
这种姿态,宛若交尾的海马,面对面直立于海水中。

夜色朦胧,星稀云薄。
月亮徐徐穿出云层,清辉倾洒海面,随着波涛荡漾。
荡漾的不仅是月光,还有一对缠绵的爱侣。

戊寅双手双脚高频率小幅度摆动,就如后世人类的“踩水影”,是为了增加浮力,不致沉入海里。
丁巳双腿绕着戊寅腰部,双手搂着爱侣颈项,两串银色的手镯,在黑夜里闪烁。
“你的手……”戊寅忍不住说。

难道他是被手镯刮痛了吗?当然不是。
丁巳娇笑:“你求饶?”
戊寅长叹一声,点了点头。

松开缠在爱侣颈项的手,丁巳双手在水里轻摆,姿势曼妙,但浮力激增。
戊寅终于可以完全放松。这一对海马,下半身依然锁合在一起——但此刻这种“立姿”,已是神慧人最为轻松的性爱仪式,甚至可以静下心来说说话。
分别太久,有太多话要说。
夜更深,风更清。

丁巳望着攀至中天的月亮——这个地球的卫星,神慧人一般习惯称为“小家伙”。
“完成播种计划之后,我们……”丁巳欲言又止。
“我想返回大家伙之上,继续星际航程。”戊寅说道。
——“大家伙”是神慧人创造的太阳系行星,位于太阳系最外沿。“大家伙”除了纠正海王星的公转轨道,还储存了足够的能源,是星际航行的中转站。

丁巳眉眼低垂,神情不悦。
戊寅微微一笑:“我是正舰统领,具有重新分配宇航员编组的权限……”
丁巳忽然笑靥如花,也只有女人,才拥有如此神速的“变脸”能力。
——既然可以男女混编,那枯燥的星际旅途,即将变成“蜜月假期”一般绚丽多姿。
月色脉脉如水,她陷入柔情脉脉的遐思。

“我们在第四纪,不能留下直系后代。”戊寅缓缓说道。
“我知道。”丁巳不再坚持,此时此际,她觉得已经拥有了一切,其它的,不想再去考虑。
“我们是第十六序列的宇巡舰……”戊寅似在思考措辞。
“我在听。”丁巳柔声回应。

“前面十五批次宇巡舰,大部分成功返回地球,并已展开播种计划……他们遵循广种薄收的思路实践,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希望能尽快促使新一轮智慧生命诞生……”戊寅略微一顿。
“结果如何?”她已猜到结局,但仍是温柔发问。
“每一种尝试都失败了,原本我也束手无策,但刚才,我忽然想到一种方法……”
“刚才!”丁巳瞪大双眼,随即用双臂搂紧戊寅的颈项。
——她决定不划水了,让这坏家伙单独承担两个人的重量。

戊寅不由得苦笑。
神慧人的性爱过程中,特别在高潮阶段,由于脑部缺氧刺激,脑细胞会特别活跃,出现瞬间的高智商,机缘巧合,就能突破疑难。
——丁巳也清楚雄性具有这种倾向,所以她的娇嗔并不真实。
戊寅缓缓说道:“在十六舰之前执行播种计划的宇航员,为我们选择了一种哺乳类陆生动物,这种‘人形野兽’,和我们的体形结构十分相似,我称之为‘始猿’……”
丁巳下意识松开手,重新划水,她有兴趣听下去。

“那么,叫做‘始猿’的家伙,在十万年之内,能进化成高等生命吗?”丁巳声音温柔,轻描淡写提出疑问。
戊寅摇摇头:“始猿是一种相对低等的动物,异化程度少,是典型的纯陆生哺乳类,雌性的胸前只有两个乳房,雄性的性器官短小……”戊寅望了一下爱侣,继续说道:“……而且里面有一截不与其它骨骼相连的小骨头。”
丁巳睁大了眼睛,“小骨头?”
——金刚钻还带小骨头?

后世人类假如听见这段话,更觉惊异的不是“阴茎骨”,而是“只有两个乳房”。
难道神慧人不止两个乳房?
我们跟随戊寅的视线来欣赏丁巳的酥胸,应不算偷窥,但见胸前“波涛汹涌”,由左至右排列着四个圆润的乳房。
怪不得神慧人女性拥有更为“神速”的海面速度,基于“流体动力学”,这“天然工具”沟壑分明、线条柔美、弹性颇佳,俨然是“逐浪分波”的强大装置。
——但疑问随之涌现,现代女性的乳房为何部分消失了?

此刻的丁巳,才不会去关心乳房,她更关注的是“小骨头”,但不好意思直接发问,惟有迂回曲折地问道:“始猿和我们形态有别,不能杂交吧?”
可惜戊寅不解风情,他敛容说道:“按我推测,原先宇航员是希望‘播种计划’之中的后代,能够拥有陆地生存的能力,继而选择了‘始猿’,之后因为无法解决的难题被迫放弃……”

丁巳忽然抬起头,咬着樱唇:“在外太空探索序列里,十六舰是唯一的,拥有最多的女性……”话音未落,俏面飞红,幸好戊寅浑然不察。
——她为自己突如其来的“邪念”而深感自责!
——该死的小骨头!

戊寅沉吟片刻:“你说的有道理,我与正舰宇航员足足等了十年,一直等到辅舰返航……假如一切顺利,我们可以拥有七个品系的后代……”忽然迟疑,仿佛不知道如何表述。
十六序列宇巡舰,正舰有七名男性,辅舰有七名女性,理论上是可以培育出七组绝不相同的后代。
丁巳俏面更红,思绪翻涌:正辅舰上,除了自己和戊寅是情侣之外,其余均是单身,但这不重要,只要努力担当红娘,为他们牵线搭桥就可以,然而拥有这些子女之后,难道要求他们和“始猿”交配?
——这与伦理不合。更何况,会出现两个“人工”亚种:其一是人父猿母的“人猿”,其二为猿父人母的“猿人”,这两个亚种再杂交,将会出现灾难性的结果。

虽然任何人都拥有性幻想的权力,但实际上神慧人相当看重伦理观念,在他们尚未成功主宰地球之前,原始神慧人已奉行“单对单”的爱侣关系,且终生不渝。
——这种状态借用后世人类“一夫一妻”制度更易解释,但神慧人没有“婚姻”这个概念和仪式,他们是一类相对诚信的高等生命。
如果,让神慧人去尝试这种“人兽配”,对他们来说,恐怕是难以跨越的天堑。
更何况,纵使地球毁灭,也好象与他们关系不大,拯救地球只是一种善良与人性的体现。
倘若为了“人性”,而去践踏“人性”,这样的举措,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丁巳打算不再去想,她又轻摆着腰肢。
他们的身体,仍是锁合在一起,随着波涛荡漾,款款生姿。
丁巳在爱侣的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音太细无法听清,依稀听见“小骨头”几个字。

戊寅的双手,忽然不划水了,搂着他的爱侣,从滑腻的背部逶迤向下,双手按在极富弹性的臀丘之上,随着波涛的节奏缓缓上托。
丁巳的双手仍在划水,双脚放得更开,海浪奔涌之下,上半身露出海面,令到她的身体似要脱离戊寅。
将脱未脱之际,戊寅腰胯前倾,双手反向用力,他们又再紧密如初。
——这种“活塞式”抽动对于后世人类而言,是常规动作,但对于神慧人来说,却是一种“高难技巧”,其困难程度宛如后世的“瑜珈”,惟有配合异常默契的爱侣,才可以勉强实施。

夜色深沉,茫茫大海,轻喘如风。
喘息当中,混杂着隐约的水声。
水声若有若无,似乎是体形巨大的鱼类在附近潜游。
丁巳喘息骤停,天生的直觉,使她发现危险已无限迫近。


【关键词:骑海马、蜜月假期、始猿、伦理、人兽配】

跋语: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音译,原本含义为“一致”、“结合”、“和谐”。
现代人最符合生理构造的性爱程式无疑就是“骑海马”。在自然界里,身体正面相对的交配姿势,除了人类之外,陆生动物均不采用,但却是海洋哺乳类普遍采用的方式。
至于现代女性的乳房数量为何减少了一半?这将在以后的“分拆型”章节里展开论述。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11-06-18 07:23:01 +0800 CST  

楼主:传说中的雪焰

字数:197162

发表时间:2011-05-21 1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2 06:04:43 +0800 CST

评论数:4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