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王阳明——让这本书参与你的心情管理

王守仁书法作品欣赏《客座私祝》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5 16:14:07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5 20:38:06 +0800 CST  


正德十三年(1518),当时王阳明在江西赣州剿匪,邹守益也来到赣州,央他给父亲写个墓志。王阳明就借这个机会,日日邀邹守益旁听他的讲学。
看似无心,实则是王阳明有意的安排。
听着听着,有一天,邹守益突然豁然开朗,明白了长久以来困郁于心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比较之下,邹守益觉得还是王阳明历害,于是遂称弟子。
王阳明聚徒讲学的方式,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逆风气而动,在弘治十八年即引起了非议。人们乃至怀疑王阳明这是标新立异,好出风头。
时局是程朱的天下,有这样的异议可以理解。
但后来变成铺天盖地,唯我独尊,难免霸道。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有一个人伸出了友谊之手,这种友谊并且伴随了一生。他叫湛甘泉。
前面说过,面对时局,有前辈学人曾就此做出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其中之一就是吴与弼,七十年如一日,“独得圣贤之心精(2)”。吴与弼座下有三大弟子:
一是娄谅。王阳明曾拜访过他。
二是胡居仁。自从师从吴与弼,就断绝了科举的念头,筑室故乡之梅溪山中,日以讲学为事。胡居仁自持清苦,每天必详细记录这一天的得失,以作为自我反省的依据。他的名言是:“心常有主,乃静中之动;事得其所,乃动中之静。”
三是陈献章,学者称白沙先生。《明儒学案》的作者黄宗羲对他的评价是:“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精深微妙)。其吃紧功夫,全在涵养。”黄宗羲并且认为,陈献章与王阳明的学问功夫非常接近。陈献章曾说:
“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3)。”
观此,确有后来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的影子。
前面提到的湛甘泉,就是陈献章的弟子,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而王阳明曾问学娄谅。这么说,湛、王似有同为吴与弼的再传弟子之谊。
这的确是一段奇缘。
弘治十八年这一年,四十岁的湛甘泉考中进士。当时的主考官看到湛甘泉的文章,肯定地说:“这一定是陈献章的弟子写的。”开卷视之,果然。于是,官拜翰林院庶吉士的湛甘泉,听说兵部武选司主事王阳明,在办风格独特的私塾,好奇地前往观瞻。这一观瞻不打紧,俩人自此一见成交。
王阳明后来逢人便说:“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
湛甘泉逢人也说:“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4)
王阳明声称的从宦三十年,当是指跟从其父王华旅居京华以来算起,可谓阅人多矣。王阳明独垂青湛甘泉,可见后者决非等闲。湛甘泉身体硬朗地活了九十多岁,他比王阳明大六岁,但比王阳明晚去世三十二年。直到晚年,湛甘泉都热衷于办书院讲学,据说其一生培养的弟子多达四千人。
弘治十八年,他们共同关心的课题是,如何做到:
“仁者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


=============
注:
(1)《标注传习录》第304页;《传习录全译》第280页。
(2)《明儒学案》第3页。
(3)《明儒学案》第79页。
(4)湛甘泉《阳明先生墓志铭》,《王阳明全集》第1538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6 08:06:21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6 09:19:09 +0800 CST  
全稿已完成,欢迎索取样章。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6 11:38:42 +0800 CST  
太监刘瑾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大明王朝的政局又经历了一次震荡。明孝宗驾崩,年仅36岁。遗诏太子朱厚照即皇帝位,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
朱厚照就是后来的明武宗。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身边就有几个常年服侍他的太监,感情颇好,朱厚照当上皇帝后,这几个太监也得了势,遂称东宫旧人,朝野却视之为“八虎”。领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太监刘瑾。
应该说,王华也应算是东宫旧人之一。
弘治九年(1496)三月,王华成为明孝宗的经筵讲官,赐金带四品官服。王华这个人外形佳,口才好,所讲的内容又明白晓畅,很受明孝宗的眷顾。当时太监李广甚得明孝宗的欢心,王华却引古讽今,矛头有所指。旁人皆吓得“缩头吐舌”,明孝宗却并不怪罪,还给王华“赐食”慰谕。
王华成为经筵讲官不久,明孝宗又要他辅导东宫。辅导的对象正是太子朱厚照。弘治十一年(1498),明孝宗又十分信任地让王华兼任东宫讲读。这么一来,王华可谓明武宗的东宫旧人了,这将为后来的一些事埋下伏笔。
明孝宗临死前,拉着大学士刘健的手嘱咐说:“东宫聪明,但年纪尚幼,劳烦各位先生多多辅导,做个好皇帝。”于是顾命三大臣,变着方让明武宗好起来。问题是,八虎变着方想让明武宗高兴起来。
读书是明武宗最不高兴做的事,不读书是明武宗最高兴做的事。
新皇帝带给大明王朝的新气象,就是在朝堂之上出现了新撕扯,顾命三大臣对阵东宫八虎。中国历史就在这种谁也不让谁的撕扯中,缓慢地向前去。
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既是顾命大臣,相当于是先帝指定给明武宗的法定监护人,最有说话、管教的资格。他们着实见不得八虎这样的搞法。《周易》说“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预示着寒冷的冬天就要到来。照八虎这样玩下去,不玩出个指鹿为马,看来是不会罢休的。顾命三大臣再也坐不住了,遂策划了一系列后来证实是失败的拯救行动。
正德元年(1506)二月,大学士刘健上奏,明确指出了内阁大学士当前尴尬的处境:名义上“位处重地”,手握重权,实则“徒拥虚衔”,什么事也干不了。原因自然是八虎在幕后操作着局面,不愿管事的明武宗又充分信任着他们。刘健因此恳请明武宗勤政,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太监干政——没有点名。
明武宗没听。
六月,刘健就这个问题再上疏。言官亦从天灾示警的角度,纷纷上章弹劾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等。
明武宗没搭理。
这里需要解释个专有名词“言官”。明朝的都察院是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再往下是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监察工作(明朝设两京一十三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官。
是年七月,以御史陆昆为首的南京臣工,亦上疏,这次是指名道姓地指责“马永成、魏彬、刘汉、傅兴、罗祥、谷大用”等六虎干政,惑乱朝纲,请求明武宗与之划清界线。
明武宗表示没空答理。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6 18:01:41 +0800 CST  


到了八月,大学士刘健第三次上疏,请求明武宗亲政勤政。明武宗先是答复说“知道了”,接着口头承诺“我当从而施行”。刘健兴高彩烈地等了半天,可是依然不见动静。
一而再,再而三,这回彻底把廷臣给惹恼了。十月,户部尚书韩文,联合六部九卿联名上疏,点名弹劾刘瑾等八虎,并且口气强硬地请求明武宗杀了他们,以绝后患。
我看了韩文的上疏,的确措词严厉,而且言外之意更严厉。明武宗要不答应杀了八虎,大明王朝若有个三长二短,你明武宗得负责。到底只是个十六岁的孩子,怎经得起这帮大人的连恐带吓,《明史》说:武宗“惊泣不食”。
处理八虎的动议正式启动。明武宗的意见,把他们安置南京得了。大学士谢迁不同意,力主杀之。大学士刘健附合了谢迁。大学士李东阳的意见是,八虎尚没有那么罪大恶极。耿直的司礼太监王岳,站在谢、刘一边。他从中策应,促使明武宗同意诛杀刘瑾等人,时间就定在明天。
所谓夜长梦多,这是真的。
刘瑾到底是八虎的头脑,他有眼线。吏部尚书焦芳得知实情,第一时间驰告刘瑾。生死关头,刘瑾连夜率领其他七虎,环跪在明武宗面前泣哭。边哭边说。明武帝好容易才弄懂刘瑾的意思,司礼太监王岳欲置他们于死地,其目的是要勾结阁臣,限制陛下的人生自由。
明武宗好玩,这不命他的命么。
明武宗闻言大怒,当即下令逮捕王岳,当场提拔刘瑾掌管司礼监,马永成、谷大用掌管东、西厂。就是说,朝廷的要害部门一夕之间尽皆由八虎掌控。
刘瑾深知事不宜迟的道理,当夜处理了王岳等人,并打发他们上路。然后穿戴整齐,就等着天明的到来。
然后顾命三大臣之刘健、谢迁就被退休了,李东阳被挽留。王岳发配南京,刘瑾遣人追杀于途。
首先提出要杀掉八虎的户部尚书韩文,刘瑾在日后找了个理由,撤了他的职,勒令归乡。犹不解心头之恨,刘瑾秘密派人盯梢韩文,妄图找他的茬。结果发现韩文虽一度贵为朝廷大臣,却只孑然一身,骑着一匹瘦骡,悄然南归。
什么金银财宝也没有。
赢家是不学无术的焦芳,进入内阁。
于是中外大权悉归刘瑾。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7 08:15:54 +0800 CST  
全稿已完成,欢迎索取样章。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7 09:32:01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7 20:18:14 +0800 CST  


打入天牢



明朝很奇特,皇帝多不上班。明朝的文官集团更奇特,他们以打工仔的身份,竟然比私有制的皇帝还上心,把不属于他们的天下事当自家事看待。这是程朱理学教育出来的必然成果。北宋二程倡导:
“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
就是要把天下事当自家事。
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眼下,王阳明正与湛甘泉修程的路线。他发现,“浑然”与大明“同体”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与正义同呼吸正命运。这几乎是命中注定了,王阳明无论如何,都无法侧身这起事件之外。
针对刘瑾的专横,刘健、谢迁的去留,南京官场又沸腾了。科道给事中戴铣、十三道御史薄彦徽等共同上疏,弹劾八虎,请留刘、谢。
刘瑾对这些人的处理意见只有四个字:“廷杖除名”。
“除名”就是开除公职。“廷杖”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屁股。除名好处理,一纸批文就成。廷杖则先得把人逮到北京来。于是,刘瑾即刻差锦衣卫前往捉拿。
就在戴铣等人枷锁脚镣地被押解进京的途中,有一个同样是愤愤不平的人,不顾安危,也奏了一本。
这个人就是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王阳明。
实事求是地讲,王阳明这份奏章火气并不大,语句亦不激烈,反倒有句斟字酌之嫌,并不如户部尚书韩文的上疏,喊打喊杀之声四起,也没有刻意要点名批评谁。
王阳明很巧妙地避开刘、谢之事不提,直冲戴铣诸人而来。因为在王阳明看来,戴铣和薄彦徽是有理的,有理就有理在他们是言官,向朝廷进言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否则就是尸位素餐,就是渎职。这意味着,刚继位不久的新皇帝涉嫌妨碍戴铣和薄彦徽执行公务,是不对的。基于此,王阳明认为可以力争。于是,他和气地说道:
“我听说,国君仁德,臣子就敢直言。大舜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向来避谈臣下的坏处,却大力宣扬臣下的优点。
最近我听说陛下因为戴铣等人上书言及国家大事,就差委锦衣卫前往捉拿进京。我不清楚戴铣等人在奏章中言及的内容是否在理,推测其中必有触冒忌讳的地方,所以惹得龙颜震怒了。
但戴铣等人是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倘若他们所说的话有道理,自当采纳施行。如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应多加包容,以保护和鼓励忠诚正直的作风。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朝廷赫然下令,远赴南京拿人。在陛下不过是想稍示惩戒,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言而无所顾忌的情况,并非真想拿他们怎么样。然而臣工百姓并不知情,不免有猜疑畏惧之心,实在是不值得。
当前,多数朝臣认为,陛下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然而之所以没人敢铤身而出,难不成是他们都没有忧国爱君之心?实则是惧怕陛下拿对待戴铣等人的办法来对待他们。如此,不但无益于国家大事,反倒放大了陛下处置失当的过错。这样一来,今后一旦再出现涉及国家安危的事情,陛下又从什么渠道获知呢?
陛下聪明超绝,想到这一层,难道不担心吗?况且今冬天气特别寒冷,万一派去的锦衣卫官校督束过严,戴铣等人在路上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就死在半道上了,这样陛下必要承担杀谏官的责任,群臣亦必就此事而议论纷纷,到时陛下再来追究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出面提醒一下,为时已晚了。所以恳请陛收回前命,释放戴铣等人,仍回南京供职。放大大公无我的仁德之心,表明坚决改正错误的勇气,陛下的圣德由此而昭如日月,远近皆知,百姓欣悦,岂非美事。”
文中只字未提八虎,只标题蜻蜓点水地提到《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侑”是宽侑,“去权奸”就是去除弄权的奸臣,俱体指谁,王阳明谨慎地没说。
饶是如此,刘瑾也不乐意。他的存在哲学是,只要有人胆敢介入此事,就是和他刘某人过不去。既敢跟我刘某人过不去,就没有好果子吃。于是乎,戴铣等人可能还在路上,王阳明却已先期到了天牢里。
王阳明先挨了四十廷杖,险些被打死。
接着戴铣等二十一人到了京城。廷杖伺侯的结果是,戴铣立毙杖下,其余二十人开除公职,回家务农。
这二十一人从南京被押解进京的时候,被人当英雄,夹道欢送。素以正直闻名的南京兵部尚书林瀚,前往送行。刘瑾后来找了个理由,送他回乡养老去了。
至于还有不怕死的人就此事上书论救,比如官居南京副都御史的陈寿,也被刘瑾开除了公职,送回老家。
就这起事件,除了王岳、戴铣,尚有几人死于非命。司礼太监范亨、徐智是站在王岳一边的,也被刘瑾遣去南京,同样在半道上遭到暗杀,范亨身死,徐智折断了一臂,侥幸逃过一劫。还有一个死于非命的人是南京御史蒋钦,原本在二十一人的名单中。他在被打烂屁股、开除公职之后不久,又上疏揭发刘瑾,奏疏里没一句好词。结果又被捉回去打了三十廷杖,扔进大牢。“死不悔改”的蒋钦在狱中第三次上疏。“复杖三十”。这样一来,前后打了九十棍,谁受得了。蒋钦自然也受不了,杖后三日,死于狱中。
对王阳明的处理意见也出来了,贬官出京,前往贵州的龙场驿,当一个无品级的驿丞。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8 00:20:45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8 10:13:12 +0800 CST  
管理身心



根据《送别省吾林都宪序》一文,王阳明在狱中大概呆了个把月时间。他是正德元年(1506)十二月入狱的,来春即赴龙场。
中国是人情的社会。此时,其父王华仍是礼部侍郎,又是东宫旧人,明武宗的老师,这里头的情面多少有点。仅从结果来看,联名上疏的南京科道二十一官员,除戴铣立毙杖下之外,其余二十人皆开除公职。单独上疏的南京副都御史陈寿,亦开除公职。唯独王阳明贬官。这其间的差距就如开除党籍与留党察看一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王华为了儿子会去求刘瑾。刘瑾也的确这样期待着,但王华的确没有去。
状元公王华向以品格著称。还在年少的时候,一次在河边玩,见一陌生人来河边洗脚。喝了酒的缘故,那人连走路都不稳,临去,丢了钱袋,里头装有巨款。王华担心被别人捡走,就把它扔到水里,然后坐在河边守着。直到酒醒的陌生人再度寻来。巨款失而复得,那个人感激万分,一定要感谢王华。六岁的王华坚决不要。
就连王华的母亲对王华的定力,也是相当吃惊的。王母尝在窗下织布,年幼的王华坐在一旁读书。这时,大街上举办迎春活动的欢声笑语递了过来,里中少儿闻声而动,争先恐后地跑出去观看,独王华坐着不动。母亲说:“挺热闹的,也去看看吧。”王华说:“看热闹哪比得上看书。”
动人心魄的巨款打动不了他的心,凑热闹亦非他的天性,深夜在僧房独坐读书连神鬼都无惧的人,要他去登门拜访千夫怒目的刘瑾,谈何容易。除非王华老糊涂了。
事实是,刘瑾多次暗示王华,只要肯登门拜访,哪怕露一下脸,“立跻相位”。王华没答理。
刘瑾很不高兴,正德二年(1507)——王阳明动身赴龙场的那一年,做了个明升暗降的手脚,升王华为南京吏部尚书,享受正部级待遇,但得离开北京,到南京去。刘瑾一面又暗中派人告诉王华,先过渡一下,不久将大用。王华又不领情,又不去答谢。刘瑾这才恼了,寻了个不痛不痒的理由,将王华打发回老家养老去了。
这个王华,被罢官还挺高兴,说:“吾自此可免于祸矣。”
不管怎么说,这其间,当有刘瑾对王华的敬重,要说拉拢也可以。这当是事实。在王华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之前,他在北京呆着,王阳明在北京的狱中呆着,有这样强大的磁场,王阳明在狱中的日子当不致那么难堪。
王阳明甚至有兴致在狱中与狱友讨论易学,这说明他的狱中生活没有受到老虎凳辣椒水的惊扰。狱友之一的林省吾,入狱之前的职务是大理评事,也是因为刘瑾的问题,进去了。这两人就在皇帝的大牢里,锦衣卫的眼皮底下,大谈周易之学。关键词是“昼夜不怠”。锦衣卫仿佛把他们忘了一样,也不提审,也不过问。
如此,平静地渡过了正德二年的春节。
当然也有不平静的时候,那是指他的内心。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8 15:34:59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8 20:55:09 +0800 CST  

王阳明写了《狱中诗十四首》,留下来八首。
第一首《不寐》,叙述了寒冷的北京之夜,又是身在监狱,王阳明失眠了。失眠似乎又导致寒冷的冬夜被无限的拉长,柔软的面团一样。这时,王阳明想到:
“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
我虽非铁石心肠,然而岂能为忧愁欢乐而动心。
很久之前,他有意不为落第动心,眼下是有意不为入狱动心。这说明,王阳明已注意到身心是需要管理的。身心只有在逆境中磨炼,时刻不忘做克除私心杂念的功夫,“方能立得住”,逐渐减少乃至干脆利落地杜绝外界的干挠。后来他在学问成熟期,总结对身心之管理需要达到的层级:
心转《法华》而非心随《法华》转(1)。
意思就是处变不惊,遇事泰然。
这非常非常重要。他后来亦常以这段经历为教案:“往年区区谪官贵州,横逆之加,无月无有。迄今思之,最是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与王纯甫》)”
本心不动,做官就能做个有益于人民的好官,做百姓亦能做个独善其身的好百姓。至于出处荣辱,做官还是做百姓,那就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能够转移得了的。因此,在这首诗的末尾,王阳明提到:
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久。
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垅。
深山老林有静美的景色,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归林。景色留人就如刀下留人。这时,王阳明不免又陷入深深地挫败之感,仿佛多年前学圣不成反遭遇内心困顿一样。他再次质疑了自己的资质,怕是才力不济,无力匡济时局,不如归去,做个自食其力的农夫好了。
这里面,我以为有王阳明对未来出路的猜测。其他人不都被“除名”了么,王阳明估计自己也逃不离这个命。
黑夜漫漫,他饶有兴致地审视起所处身的这个环境,于是有第二首《有室七章》之:
有室如簴,周之崇墉。
窒如穴处,无秋天冬。
囚室就如古代挂钟磬的立柱一样,周匝是高耸入云的高墙,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也模糊了时间的概念。就算是好天气,阳光也休想照得进来(高檐白日不到地)。兀自坐着,都快成木石了(兀坐经旬成木石),总不能老跟爬上床来的老鼠玩躲猫猫的游戏吧(深夜黠鼠时登床),于是王阳明就在狱中《读易》。其中有这几句:
《遁》四获我心,《蛊》上庸自保。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
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遁卦九四爻的爻词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意思是说:心怀恋情,而身已退避,君子可获吉祥,小人不能办到。(2)
蛊卦上九爻的爻词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意思是说:不从事王侯的事业,把自己逍遥物外的行为看得至高无上。(3)
王阳明特别提拎出这二爻,意在重申他可以接受放归田园的生活,如颜回一样箪食瓢饮,悠哉游哉。王阳明特意强调,这不是他的矫情,他真可以这样做到。
只是,无情的事实再次将他的美梦击碎,一纸文书让他前去遥远的龙场驿报到。在那里,王阳明将遭遇到他生命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
注:
(1)《标注传习录》第189页。
(2)《周易译注》第276页。
(3)《周易译注》第164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9 11:01:33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09 14:05:40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0 01:22:45 +0800 CST  
告别北京



正德二年(1507)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北京街头一派生机。从容步出诏狱的王阳明,回首向狱友告别:
居常念朋旧,簿领成阔绝。
嗟我二三友,胡然此簪盍。
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
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
所恨精诚眇,尚口徒自蹶。
天王本明圣,旋已但中热。
行藏未可期,明当与君别。
愿言无诡随,努力从前哲。
——《别友狱中》
在狱中,王阳明并不敢忘了师友之道。追求人间真理的乐趣,足以打发身陷囹圄的无奈岁月。他可以和林省吾讲易学,也可以和其他人讲点其他学问。王阳明勉励狱友,不要忘记初衷,努力追寻前哲的脚步,做个有品格的人。
前来送行的人,多是王阳明此前提倡师友之道时,结识的朋友。其中有王抑之,弘治六年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做到礼部尚书。王抑之品行高洁,行事磊落。王阳明有《答汪抑之三首》,再次重申了“良心忠信资,蛮貊非我戚”的行事准则和心理准备。我行端身正,虽远谪蛮貊之地,又有何惧。相反,王阳明倒觉得,王纲不振,道义衰微,才是值得担心的咧——间关不足道,嗟此白日微。
我想起《中庸·素位章》的一段话:“君子根据所处的时位行事,不做本分之外的事情。处于富贵时,就以富贵之道行事;处于贫贱时,就以贫贱之道行事;处于蛮荒之地时,就以蛮荒之道行事;处于患难之中时,就以祸难之道行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能安然自得。”
真是妙不可言的人生,孔子说“随心所欲”,概如此吧。那么,如何“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呢?子贡想了又想,报告了自己的心得:“虽然贫穷也不谄媚,虽然富有也不骄傲,这样的人,老师以为如何呢”孔老师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在狱中,王阳明与林省吾论《易》,与狱友探讨人间真理。“讲诵未能辍”说明他做了很多工作,直把囹圄当杏坛。“素患难行乎患难”无非如此吧。
随着时日的推移,王阳明在无限接近那个目标。
人群中冒出了湛甘泉那张充满忧郁的脸。他作《九章》以赠别,崔子钟和以《五诗》。崔子钟,名铣,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因得罪大太监刘瑾,正德四年(1509)被外放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湛甘泉的《九章》,把王阳明比作怀才不遇的屈大夫。
王阳明以一组《八咏》答赠二人。
湛甘泉《九章》之《天问》说:
天地我一体,宇宙本同家。
与君心以通,离别何怨嗟。
浮云去不停,游子路转赊。
愿言崇明德,浩浩同无涯。
王阳明答之以:
此心还此理,宁论己与人。
千古一嘘吸,谁为叹离群?
浩浩天地内,何物非同春!
我们在前面说过,弘治十八年的时候,王、湛两人一同关心的课题是,如何才能做到“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眼下,湛甘泉似乎找到了与天地万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只要此心同,此理同,在咫尺在天涯,又有何区别呢。王阳明回答说,那是,学问到哪里都可以做,只要有那心,就如眼下春回,万物无一例外地与我同沐光辉一样。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0 09:03:33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0 14:55:22 +0800 CST  

王阳明放不下的,还有刚起个头的光复圣学之事:
洙泗流浸微,伊洛仅如线。
后来三四公,瑕瑜未相掩。
嗟予不量力,跛蹩期致远。
屡兴还屡仆,惴息几不免。
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
力争毫厘间,万里或可勉。
风波忽相失,言之泪徒泫。
“洙泗”指洙水和泗水,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这里指代孔老师的学问。
“伊洛”指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故连称。程颢、程颐兄弟是洛阳人,尝讲学伊洛之间。这里指代二程理学。
孔子的学问衰微,二程理学微如一线,此正存亡继绝之秋。王阳明表示,以其一己之力,想光大圣学,不免如跛者赶远路,的确不自量力,但他不会就此放弃。
就如他从不放弃心中的理想一样。
往后的事实证明,王阳明的确把圣贤之学一路带到了遥远的龙场驿。
这时,人群又起了小骚动,原来徐爱、蔡希渊、朱守忠三个人要当场拜王阳明为师。明年,即正德三年(1508)是三年一度的科考年,估计他们是提早来京师,以便复习功课,赶巧碰上了王阳明的事。徐爱是余姚人,其他二人是绍兴人,都与王阳明有渊源。二十一的徐爱来年即考中进士。蔡希渊正德十二年进士,朱守忠正德九年进士。
徐爱还是王阳明的妹夫,也是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其一生追随王阳明,著名的《传习录》,即是徐爱的首创。不幸的是,徐爱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
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为人孤介,拒绝通融,所以不为上司所喜欢,蔡宗兖索性弃官回家。王阳明告诫他说:“工作环境不如意,辞职回家也是可以的。但稍嫌急迫了一点。若迟个二三月,找个借口再辞职,既不会激怒别人,又能成全己身的耿介,岂不更好。世道如此,就是圣贤处事,有时也难免要委曲自己一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与操守。假若自己一意做君子,把别人都打成小人,也不符合有品格的人推己及人之意(《寄希渊》)。”
蔡宗兖不久又出任莆田府学教授,复不为当道所喜。王阳明再次引导他,力行孔老师的“忠恕”之道。忠,就是尽心为人;恕,就是推己及人。
王阳明因材成就,由此可见一斑。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1 10:37:11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1 15:16:12 +0800 CST  

楼主:翰林祭酒

字数:88212

发表时间:2016-08-16 08: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18:34:57 +0800 CST

评论数:1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