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王阳明——让这本书参与你的心情管理

朱节,字守中,号白浦。官居御史,号称以天下为己任。王阳明认为他是汲汲于建功立业,而非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为己任不是他那个样子。因此,告诫说:“一个人的德行才是最大的事业。德行不立而去追求所谓的事业,这就叫希高务外,只是表面现象,并非真正的事业。”朱节后来累死。
此时,在王阳明的眼里,徐爱温和恭敬,蔡希渊沉默寡言,朱守忠聪明机敏,王阳明自谦地认为,这些长处都是他所不可及的。王阳明不免陷入沉思:真想和他们痛快地游故乡的山,玩故乡的水,然后讨论最感兴趣的学术问题,追慕濂、洛之遗风,寻求孔、颜之真趣,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孟子说,要不是责任所在,尧早就不想做天子了,偷偷背着父亲,逃走,在海边住下来,享受快乐的时光,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干净。(2)
尧都这样想了,无怪王阳明也这样想。
可是不成,对于徐爱、蔡希渊和朱守忠来说,磨练更是一种成长。虽然他们纷纷表示,科举不科举的无所谓,却是极真诚地想追随王阳明寻求人间的真理。
王阳明明确告诉他们:极想做的事,偏不让你做;不想做的事,偏要你去做,这就是上天对你们的考验。美玉之成,全在工匠的切磋琢磨。我看好你们此行。
至于老师,你们去找湛甘泉吧,见他如见我。
说完这些,王阳明大踏步离开了本想有所作为的北京。


=============
注:
(1)《中庸·素位章》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孟子译注》第294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2 08:02:59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2 12:20:56 +0800 CST  
一度逃遁



正德二年春,王阳明乘船南下,目的地是著名的杭州而非偏远的龙场驿,理由是风景秀丽的杭州更有利于养病。
肺病是王阳明一生无法摆脱的困扰。
途中夜泊。王阳明梦见与王抑之兄弟,共坐论学,湛甘泉和崔子钟都在。“纵言及微奥,会意忘其辞”(1)。俄尔梦醒,却是空江明月,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接着在一个荒村借宿,甫一落脚,忽然雨声大作。雨点打在残荷上,顿时化作倾泻。江面上更是景象万千,密集的雨点砸将下去,水花跳跃,仿佛“万里沧江生白发”。就在这黄昏的雨声里独坐,王阳明:
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2)
比起南下龙场驿,这是可触摸的另一种生活。
王阳明在考虑着什么。
到达杭州北新关的时候,弟弟们早候在那了。齐齐拥上来,问长问短。王阳明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守俭、守文和守章,一个妹妹,即徐爱的妻子。
兄弟们打闹了一回。又问起父亲的近况,又问起哥哥如何打算。王阳明说,无妨无妨。又说:
携汝耕樵应有日,好移茅屋傍云山。(3)
大不了回家务农去,你们回去先把茅屋收拾利索了。
看来王阳明不像是在闹着玩的。
养病就得有养病的样子,他不能回绍兴,也不能回余姚,就住在杭州南屏山山麓的净慈寺里。净慈寺以钟声宏亮著称,“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便诞生在净慈寺令人怀念的钟声里。于是,他写了一首《卧病净慈写怀》: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
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
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
首联、颔联写的是净慈寺的景色,颈联是写王阳明在净慈寺的生活形态。关键点在尾联。吴、越山水可养老,可是他又不能不关心北京的天气变化。
老父在那呢。
是年六月,王阳明移居胜果寺。在《移居胜果寺》第一首诗中,王阳明再次表达了这样的倾向性:
富春咫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
富春江有严子陵钓台,那是与东汉高士严子陵有关的典故。严子陵与东汉光武帝是同学,他不做光武帝的官,宁愿在钓台隐居垂钓。
陶渊明一样,挂冠离去也是可以考虑的。
于是,王阳明有了个大胆的计划。
从结局来看,王阳明经过一番秘密的游历之后,再回杭州,然后以之为起点,大摇大摆地前往龙场,这说明,王阳明在杭州养病是请了圣旨的,是得到皇帝批准的。这就是说,如果王阳明胆敢擅自离开杭州而不请示,那他就是抗旨不遵,后果相当严重。
从这个角度分析,刘瑾派人盯梢王阳明,情理之中。
他就找过户部尚书韩文的茬。
这么说,王阳明伪造自杀现场,就好理解了,旨在摆脱盯梢,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掩护。应该说,这时节,王阳明还没有彻底下定决心,到底是逃往山中好,还是去龙场驿好。因此,需要先期营造一个足以回旋的余地。
王阳明不愧学兵法出身。
《王阳明年谱》记载说:王阳明为了摆脱刘瑾的追杀,伪造了跳水自杀的现场,然后上了前往舟山的商船,不料途遇台风,被刮到了福建地界,遂在深山的一庙中,遭遇二十年前在南昌铁柱宫相识的那个道士。在道士的劝说下,王阳明又返回了杭州。
对于年谱的这段记载,我先表示不信。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2 16:14:31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2 21:03:52 +0800 CST  
一定要说刘瑾派人追杀王阳明,于情于理皆不通顺。要知道,首先提出要杀掉八虎的户部尚书韩文,并没有被暗杀,何况区区一个王阳明,而且在奏章中只字未提到刘瑾。
刘瑾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放出风声说刘瑾要追杀王阳明的人,我认为,正是王阳明自己,这样就可以为他不请旨而擅离杭州,提供合理的解释。王阳明完全可以振振有词地说:
“本想一死了之,不料被过往的船只救起,不料船只又被台风刮到福建地界,从福建回到杭州,得花时间。”
天才的计划,天衣无缝的构想。
王阳明一度确曾有逃离尘世的想法。
自打听到王阳明自杀的消息,湛甘泉亦表示不信——湛此时在北京,可见消息传播之广——说:“不过是王阳明故作姿态以逃避尘世罢了(佯狂避世)。”并就王阳明当时的心理动机作出推测:
佯狂欲浮海,说梦痴人前。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大道若得不到推行,坐竹筏到海上飘流去。湛甘泉认为,王阳明不过是师孔老师故智,然后找了个理由以掩人耳目。那些把此事当真的人,也太不了解王阳明了。
许多年之后,湛甘泉遇到王阳明,当面问起此事,王阳明“乃吐实”。这是记录于湛甘泉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里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我认为,《王阳明年谱》里所说的,王阳明夜宿虎穴,在福建深山巧遇二十年前的铁柱宫道人之类,皆是王阳明为保护自己刻意放出的烟幕弹,实不足采信。实际情形当是:
王阳明确实离开了杭州,到了某处的深山里,也确实遇到了道人,但不一定就是二十年前铁柱宫的那个道人。道人也一定对王阳明进行了开导,要害的话是这样说的:“你若就这样无声息地跑了,刘瑾要污陷你背叛大明,叛逃到北边的胡人那,或者南边的蛮人那,到时候,你是落一身干净了,你父亲怎么办?”
一语点醒梦中人。王阳明于是写下《泛海》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路以来波澜不兴的诗风,到此一变,格调突然高亢了起来。这说明王阳明想明白了一些事,也下定了必要的决心。诗风因此而豁然开朗,干净利落。
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此时,龙山公王华已就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于是前往南京看望老父亲,是年十二月返回杭州。再从杭州起程,前往龙场驿。
=============
注:
(1)《梦与抑之昆季语.湛崔皆在焉.觉而有感.因记以诗三首》。
(2)《因雨和杜韵》。
(3)《赴谪次北新关喜见诸弟》。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3 08:09:08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3 11:55:54 +0800 CST  
远谪龙场



此行,有三个仆人与王阳明为伴。
从京城到龙场驿,沿途,王阳明一共作了五十五首《赴谪诗》。仿佛是路标,我们据此大体可探测得王阳明的行程,依次经广信、袁州、长沙、沅州,进入贵州省玉屏,再经镇远、黄平、清平、福泉、新添、龙里等地,万里跋涉,于正德三年(1508)春三月,到达龙场驿。(1)
龙场驿驿丞是没有品级的官员。
从京官到龙场驿驿丞,其间的距离何止十万八千里。
更为可怕的是,龙场驿地处万山丛中,基本是鸟不拉屎的地方。驿站是古代中国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要是大驿站,比如河北怀来的鸡鸣驿,俨然城市。可偏偏龙场驿规模极小,眉毛鼻子一把抓,也就“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幅”。
外加一个看驿站的工作人员,老态龙钟。
王阳明倒还无所谓,童仆奇怪了,再怎么糟,总是个驿站,总得有落脚的地方。三童仆睁大眼睛,在地平线上努力搜索了一遍,结果大失所望。以驿站现有的住宿条件,这三仆人估计得露宿荒郊,实在够荒凉的。
人迹亦罕至,好不容易碰着一个人,语言又不通。通语言的,尽皆来自中土的亡命之徒。
结邻这样的邻居,谁敢安心睡觉。
这鬼地方。
仆人心中慢慢就有了不乐意,仿佛天边云起。
春天的龙场,山花烂漫,问题是这当不得房子住。于是五人齐动手,搭了间草篷。王阳明远远近近地欣赏自己的杰作,虽然高不及肩,也无法宽敞,但至少可以容身。王阳明对此表示满意:万一漏雨了,修补起来也比较方便;起风的时候,茅草在风中忽啦啦地作响,权当是流水的声音。
王阳明这是在践行“素夷狄行乎夷狄”。
再者说,昔者尧舜在位,所住的地方也是茅草盖的屋顶,乃至连茅草的穗儿都没有剪去;台阶也是用泥土堆砌的,且仅有三级。照样是尧舜。王阳明此番思想工作做得不错,童仆不再唉声叹气,晚餐的时候,甚至喝了点小酒。
既然人迹罕至,自然没有什么公务可言,相较于繁忙的刑部,这里可谓世外桃园。王阳明就去爬山,结果发现了一处宽敞明亮的洞穴,不仅可以直起身行走,且足可容纳百余人。当地人称之为“东洞”,王阳明嫌不好听,就改成了“阳明小洞天”。这多少让他有种回到故乡的感觉。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3 20:12:16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3 22:50:15 +0800 CST  



童仆也是欢喜,叨叨地说比那草篷强多了。打扫卫生,砌灶,安床,忙得不亦乐乎。
王阳明得间写了三首诗,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在第一首诗的末尾,王阳明写道:
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素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君子素其位而行”,其细目之一便是“素夷狄行乎夷狄”。活在当下,处身夷狄,就别考虑不切实际的事了,放宽心才是正理。
王阳明在不断地自我磨砺。
紧接着需要磨砺王阳明的是粮食问题。谁也没有想到,竟然会出现有上顿无下顿的情况,童仆不免报怨起来。王阳明就向老农学习,自己动手耕种,自食其力。在《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一诗中,他提到:“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数亩的口粮,不仅足够吃饱肚子,且还有赢余酿点小酒。分明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了。苏东坡一度也在他的东坡耕过田。
当然,这并不浪漫,关键在于你怎么看。
童仆也认为这的确不浪漫,水土不服之外,又加心境逐渐恶劣起来,相继病倒了。这时节,王阳明想病倒也不敢病倒,于是一切亲历亲为。砍柴,汲水,做饭,并学着照顾他们,想方设法逗他们开心。
王阳明独自上山拾柴火,独自下到深谷去采栗子。深谷实在幽深,谷风凄清,吹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比他还早起的露珠,一路弄湿了他的衣裳。傍晚踩着斜辉回家,还得抱瓮去河边汲水。这就是他一天的生活。累坏了就坐在河边的卵石上歇一会,王阳明看见:
猗猗涧边竹,青青岩畔松。
直干历冰雪,密叶留清风。
他明白了祖父王伦为什么那么喜欢竹,父亲王华的官署为什么种那么多的竹。原来竹自有它的清规戒律。纵然“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竹就是竹,依然笔挺,“中通外直”。“中通”是放得下,中心无堵塞;“外直”是不弯不曲,不阿道求人。
王阳明得先把自己想清楚了,才好回家,面对三个愁眉苦脸的人。于是给他们唱家乡小调,聊以慰籍思乡之情。
唱着唱着,王阳明不觉眼角湿润起来,他自己也想家了:
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
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
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
已矣供子职,勿更贻亲哀。
末二句多少点明了王阳明此番南来的主题,不敢再增加老父的心理负担,父亲为他操劳得够多的了。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4 09:01:13 +0800 CST  
《问道王阳明》内容提要:
本稿突破陈说,立足史实,对大儒王阳明的心路历程作出胆大心细的推衍。有别于习已成俗的说法,本稿作者通过深入地研究发现,“龙场悟道”并非王阳明思想的制高点,它只不过是帮助王阳明找准了突击的方向。事实上,“天泉证道”才是王阳明九死一生锤炼出来的思想精髓。本稿力图真实、全景似地再现这一历程。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4 12:21:03 +0800 CST  

各位同仁,中秋节愉快!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5 08:21:24 +0800 CST  

龙场悟道




根据王阳明的观察,童仆所以病倒,固然跟环境艰苦有关,但关键点还在于心情。开心不起来的后果就是内外交攻,长此以往,再身强力壮的人都扛不住。
王阳明就想,往圣先贤处在这样的境地,会怎么做呢?“素夷狄,行乎夷狄”只是个总纲,具体怎么一个操作,水路还是陆行,还得看实践。蛮荒之地书实在不易得,无从加以考证。王阳明就垒了个石墩,日日坐在上面,默想此前所读过的书。偶有会意的地方,就记下来,并写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整整花费了七个月时间,他才把《五经》从头到尾温习了一遍,所做的读书笔记多达五十六卷,是为《五经臆说》。
钱德洪后来讨要这本书,王阳明解释说,担心误导别人,所以早给烧了。
王阳明这里所说的担心误导别人,当是指担心求学者不能正确理解《五经臆说》的内涵,万一缠绕在文字上出不来,反会误了正事。这就是著名的鱼与筌的问题。
有弟子请教读不懂书怎么办。王阳明说:
“这是因为只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钻牛角尖,所以弄不明白。如果像这样读书,反而不如做朱熹的学问。他倒是读得多,解得通。只是他治学虽然解释得很清楚,但却终生无所得。治学一定要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到自己心中来体悟,就可以读通了。其实四书、五经所说的不外就是这个心体,而这个心体就是所谓‘道心’,体明(明了自心本体)就是道明。再没有第二个要点了,这是治学最主要的关键。”(1)
四书五经的记述是路径,明了自心的本体才是目的地。倘若一直缠绕在四书五经的文本上,只懂得说文解字,其他一无所得,这就叫得鱼忘筌。
三国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去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不过是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你说你事情多,比得上我吗?我就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论说天下大事,听到吕蒙的见解后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吴县阿蒙了。”
就是这个意思。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6 08:40:28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6 14:43:01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7 14:45:18 +0800 CST  


嘉靖四年(1525),五十四岁的王阳明写了篇《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其中提出:“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什么是“记籍”?就是记帐那个帐簿。《六经》其实是前贤往圣管理自家身心时积累下来的心路历程,只要老老实实按上面说地去做就成了。因此,在《大学古本傍释》一文中,王阳明屡屡提到“又说归身上”,就是要提醒读者注意,得从自家身心上用功,才不流于形式,不落空。
那位问了,自修有什么用呢,把身心管理得再到位,是能吃还是能喝?这个问题大了去了。《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于善。”“明明德”是自修,“亲民”是事功,这两者之间似乎不搭界,然而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自明不已,即所以为亲民”。思想问题是要靠自己解决的,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明明德、亲民的功夫,犹如研修自心,然后据以安定百姓。明明德、亲民没那么深奥,只是使人人都处于最完美的境界(止至善)。每个人都能做到尽情发挥心之本体,这就叫止至善。‘至善’是心的本体。知道‘至善’只存在于自家身心,那么我们立志做圣贤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王阳明在《大学古本傍释》中的这段话重要之极,由是根本性地解决了“格物”是向心外寻个物来格——比如格竹;还是就自心上的事物进行格的问题。
阳明心学至此萌芽发蘖。
龙场悟道,悟的当是这个。
有了《五经臆说》的知识储备,在此之后,王阳明终日静坐于石墩之上,对他的新发现进行细致地打磨。《大学》之“止至善”,有一种译法是“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并且保持不变”。这个意思真好。
静坐是格心的功夫。
我在《王畿集》中找到了王畿的“调息法”,录于此:
“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为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坐时鼻息出入觉有声,是风相也。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息虽无声,亦无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坐时无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冲融,情抱悦豫,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戾,守气则劳,守息则密。前为假息,后为真息。欲习静坐,以调息为入门,使心有所寄,神气相守,亦权法也。
调息与数息不同,数为有意,调为无意。委心虚无,不沉不乱,息调则心定,心定则息愈调。真息往来,而呼吸之机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含煦停育,心息相依,是谓息息归根,命之蒂也。一念微明,常惺常寂,范围三教之宗。吾儒谓之“燕息”,佛氏谓之“反息”,老氏谓之“踵息”。造化阖辟之玄枢也。以此征学,亦以此卫生,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2)
如此静坐久之,王阳明颇觉心中洒洒。
这种“洒洒”的状态,用胡直的话说就是:“一日,心思忽开悟,自无杂念,洞见天地万物,皆吾心体。”(3)
王阳明从石墩上跳了下来,也顾不得深夜,开怀大叫。
童仆睡眼惺松,以为游子可以归故乡了。
=============
注:
(1)《传习录全译》第43页。
(2)《王畿集》第424页。
(3)《明儒学案》第520页。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8 14:08:06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8 16:21:45 +0800 CST  
强大的王阳明可以抵抗抑郁。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18 20:11:33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0 21:22:02 +0800 CST  

龙冈书院



多年以后,王阳明回首往事,写了一首诗,说道: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解决了“外头寻”还是“总在心”的问题,王阳明一路勇猛精进,心理力量越发强大。恰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无形中证实了强大心理力量的重要性。
正德四年(1509)入秋的一天,从京师来了位老吏,带着一子一仆,去更远的地方上任。路过龙场驿时,天已擦黑,况又绵绵下着秋雨,老吏便投宿在一户苗族人家。
王阳明透过昏暗的篱笆,影影绰绰地瞧见他们进了那户人家,本想前去打听消息,转念他们赶了一整天的路,定是累了,不便打扰,打算明天再去。可是第二天一早派去的人却问信说,他们更早的时候已经走了。
近午时刻,外头嚷嚷,那个老吏死在了蜈蚣坡下,接着一子一仆也死了。这真是件不幸而又令人伤心的事情。
王阳明不忍心看到他们的尸骨就这么寒冷地躺在荒野,无人收拾,于是带着仆从去料理后事。就在坡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坑,把他们埋了。王阳明还给他们供上一只鸡、三碗饭,一边止不住地叹息,叙叙叨叨地说些话,祭奠他们:
“唉,悲伤啊!也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我是此地龙场驿的驿丞、余姚王守仁。我和你们一样,都生长在中原地区,只是不知你们的家乡是何郡何县,为什么要来这荒山野岭做孤魂野鬼啊?古人不轻易离开故乡,出外做官也不超过千里。我是因为流放才来此地的,理所应当啊。你又因何罪责非来不可呢?听说你的官职,不过是小吏目,薪俸不过五斗米,你领着老婆孩子种种田,收成可比这强多了。为何竟要为了那五斗米而远来此地?又为何自己一个人来还不够,还要加上儿子和仆人?说到这,哎呀,也太悲伤了。你如果真是为了那五斗米,就应该欢欢喜喜地上路,为什么我昨天看见你愁眉苦脸的,似乎快要承受不住那深重的忧虑似的?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1 08:36:15 +0800 CST  
..........
楼主 翰林祭酒  发布于 2016-09-21 17:59:35 +0800 CST  

楼主:翰林祭酒

字数:88212

发表时间:2016-08-16 08: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18:34:57 +0800 CST

评论数:1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