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主

郭霸的马匹拍的是真用心,赶得上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但可惜的是,魏元忠没有吴王夫差的蠢。这样忍辱负重的人所图必大啊。所以秉性刚直的魏元忠二话不说,就把郭霸尝粪便的丑事说了出去。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张仁愿是热血青年啊,怎么愿意跟这些人为伍。所以无论是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还是张嘉福,王庆之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张仁愿一律是拒绝在上面署上自己的名字。要说老是跟自己的上司立场不一致,这已经是官场的大忌,但张仁愿要得罪的人远不止这些。兵部尚书王孝杰远征吐蕃,张仁愿做了监军,但没过多久,他又把王孝杰给告了,并且王孝杰还因此被削职为民。这也算是一件奇葩的事了。反而是越和上司对着干的张仁愿官越做越高。还因这次有功被升为侍御史,检察院院长。
张仁愿从一开始就在御史圈里转,天天盯着不法分子的错处。不像郭元振一开始就立志扎根边疆,慢慢的把学到的兵法理论联系实际。唯一的一次观摩打仗的机会还是做王孝杰的监军,结果又把大将军王孝杰告的削职为民。按常理说张仁愿似乎不适合打仗。
但武则天的用人确实眼光独到。公元697年(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回来后虚报战功,称自己每战必身先士卒,亲临矢石。武则天听后当然是很高兴,对孙承景大加赞赏说:“连御史都能这样为国尽忠,这是国家之大幸。”将他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令张仁愿为其部下记功。并没有身先士卒的张仁愿仔细的向孙承景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本来就是虚报战功,自然被心细如发的张仁愿问的是破绽百出。张仁愿勃然大怒,立刻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武则天被气的哭笑不得,将孙承景贬为崇仁县令,就跟张仁愿说:“既然你把孙承景拿下了,你就代替他的职位吧。”就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3 15:43:17 +0800 CST  
做了一辈子御史的张仁愿竟然做上了幽州都督的职位。不得不说武则天用人上的脑洞大开。但不得不佩服的是武则天用人总是一如既往的正确。但对张仁愿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的对手是武则天时代最为难缠的默啜可汗!默啜可汗的阴险狡诈,让很多武将都望而却步。
默啜可汗是后突厥的第二个可汗﹐骨咄禄可汗的弟弟。这可是一个极为狡猾的聪明人。他深知大唐的强大,所以他一开始坐上可汗之位的时候,就向武则天低头。武则天也是极好面子的人,一看自己能成为一个威能服远的圣武神皇,那不是一般的高兴。默啜可汗表现的非常乖顺,所以武则天就在证圣元年(695年),封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默啜也很得力,这一点很像后来的安禄山,在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中全力协助大唐。有这样的觉悟武则天就更加高兴了,就又封默啜为“立功报国可汗”,还把河曲六州突厥降户都给了默啜,默啜的确是个聪明人,他这么讨好武则天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草原上很少生产的粮食。他对武则天说草原人不能耕种,经常没有饭吃,请大周女皇垂怜,武则天不是弥勒佛转世么,所以一听就佛心大发,给默啜送来了农业专家及种子、农具、生铁等。
这下默啜就发财了,不但有数不清的牛羊,还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把喝风吃沙的苦寒之地变成了塞北的好江南。有了这些保障,默啜的终于翅膀硬了。有了底气的默啜开始露出了獠牙,也像李世民时代的吉利可汗一样率军南下,开始骚扰大周边境。武则天这个时候才发现默啜的狼子野心,但为时已晚。默啜已成气候,幽州已经成了最前线。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3 16:41:56 +0800 CST  
所以 张仁愿一到幽州就恰好对上正在势头上的默啜。默啜知道武则天派来一个御史主帅叫张仁愿,根本没把张仁愿放在眼里。并且默啜已经攻陷了附近的赵州和定州,把所有的人马全部集中到了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城附近。河北北部已经被默啜拿下。
默啜兵锋正盛,以为拿下幽州指日可待。这说明默啜还是不懂武则天,一代女皇打仗可能不是默啜的对手,但用人的能力无人能及。所以他看不起的张仁愿竟然是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张仁愿一到幽州,不是躲在幽州城里防守,而是勒兵出城进攻。用张仁愿的话来说就是:“哥从来没有防守过!”
张仁愿能打么,是非常能打。要不怎么说张仁愿文武双全。并且这小子完全把孙承景奏折里的吹牛皮变成了现实。每次冲锋陷阵必然在最前方,几轮打下来把默啜都打怕了。有一次张仁愿往前冲的时候被对方的箭射中了胳膊,他连眉头都不皱一下继续冲锋。默啜的兵本来就抢了一些东西,打幽州是年三十打个兔子,有它没它都能过年。现在一看张仁愿这样生猛,后突厥人就有些不愿意干了,所以默啜就很利索的就退兵了,张仁愿是一战成名!武则天是非常高兴,总算有人能为她出口恶气,就派人拿药上前线,慰劳张仁愿。张仁愿就在幽州常驻下来,闲着没事就找默啜打个架。打的默啜是越退越远。张仁愿就又升官至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张仁愿名声出去了,无论是做御史还是做都督,都做的有声有色。所以领导喜欢把有能力的人放在比较难的岗位上,充当救火队员。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洛州米价飞涨盗贼横行,搞得堂堂神都名声扫地。这次李显把张仁愿从前线招了回来。任命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张仁愿一到任,立即表现出狠劲。亲自带领着人抓捕盗贼,并且证据确凿情节严重的当场乱棍打死。远近百姓无不惊骇,从此无人再敢偷抢。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也是政绩突出,所以时人都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3 16:42:26 +0800 CST  
凡是强盗和小偷总是要找软柿子捏,因为对上硬汉成本不划算。所以默啜一看幽州难打就转移了阵地。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和默啜又打了一仗,结果被默啜打的大败。中宗李显一看不行,打默啜还得张仁愿上。就让张仁愿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统领朔方军。这次默啜很谨慎,一听张仁愿来了,他就撤军了。本以为自己撤了就没事了。哪知道张仁愿一到,屁股还没坐热就开始召集军队部署追击。你跑了也不行,张仁愿率领军队就在后面远远的跟着默啜,等半夜默啜的人都休息了,张仁愿全军出击。结果是默啜又悲剧了,被张仁愿从后面追着打,并且还是黑夜里,张仁愿一路追击,打的默啜又找不着北了。
朔方这个地方是很有历史了。大致的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乌拉而旗东,距离包头大约有二百公里。这个地方有两个特点,一是冬天天气冷,所以称为朔方;二是这个地方是黄河的“几”字拐弯地带,由河水冲积的千里沃野。所以一直被匈奴占着。汉武帝雄才大略,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才重新归于华夏的统治范围。
在大唐的时候,河的北岸是突厥的默啜,河的南岸是大唐的朔方军事重镇。北岸一直被突厥人控制着,并且还花重金修了一座拂云祠。每次出征前都到拂云祠进行重大的祭奠仪式。然后准备兵马粮草,开始出征。
以前的唐将也知道这个习俗,只是只要你不来打我,我就睁只眼了只眼,但这次却被张仁愿发现了。张仁愿真是一位天生的军事家。马上觉得这是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什么?这次默啜进攻的对象是西突厥的娑葛。娑葛我们以前讲过,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富二代,宗楚客在他手里吃了大亏也没拿他怎么样,倒是郭元振在冰天雪地里冻死了他爹。既然娑葛不好打,那么默啜肯定是倾巢而出。大后方一定空虚。所以张仁愿觉得对大唐绝对是个大机会。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3 16:43:23 +0800 CST  
张仁愿马上上表中宗李显,要出兵抄默啜的后路,拿下黄河以北的漠南。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张仁愿的想法和郭元振一样,就是充分利用地利,以拂云祠为中心,在黄河以北筑城。在交通要道的地方筑三座受降城,这样首尾相连,默啜再想进攻朔方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一下子变成攻坚战,并且战火在突厥境内打,对我方的损伤几乎降到最低。
张仁愿的天才设想很快被太子少师唐休璟推翻了。唐休璟是员猛将,但还是有点因循守旧。他认为从西汉到东汉,那么多杰出的将领,都守着黄河以南,从没有想过要在黄河以北筑城。现在在突厥的境内筑城,恐怕只是劳神费力,最后还是被突厥人夺了去,所以唐休璟认为这是白费力气。
但张仁愿却不愿意和唐休璟争论,因为想法是一回事,实施是另外一回事,唐休璟不在朔方,他看不到朔方的地形,怎么知道筑三城的重要性。因此,张仁愿只是一直向李显请求要筑城。李显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答应他了。
张仁愿说到做到,马上领兵派人渡河作战。默啜的兵本来留的就不多,更何况张仁愿现在已经威名在外。所以很顺利的就拿下黄河北岸。要趁着默啜没有回兵的时候快速筑城,所以张仁愿上表请留下服役已满,马上要换防的士兵筑城。没想到这边表刚上上去,那边咸阳籍的士兵听说了这个消息,有二百多人竟然私自跑了。张仁愿听说后勃然大怒。马上帅兵把这两百人全部抓回,当着所有士兵的面,全部斩首。这下军中所有的人全部吓坏了,谁说这位将军是个文人,性子好,杀两百多人眼睛都不眨一下。再没人敢不尽全力筑城。竟然不到两个月就把三城修好了。以拂云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都是交通要道,三城遥相呼应,大唐比原来往北多拓地三百多里。有了充足的战略纵深。并且还在牛头朝那山向北修筑了烽火台一千八百所。从此突厥再也不能过山放牧,朔方再也没有受过突厥的侵扰。减少的驻军多达几万人。
并且勇于进攻的张仁愿在建三座受降城的时候,不建壅门和守城的必要设施。手底下的将官很不理解,觉得张大帅是不是忘记了,你建了三座城,却没有任何守城的设施,不是人家一攻就打进来了吗!就提醒张仁愿:“我们建这些边城就是为了防敌,现在不建守城的设施,为什么?”张仁愿则说:“军队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攻城拔寨,不是退守,当敌寇来袭时,都必须全力出击,打败敌人,敢往回望的都要立即斩首,更何况在城楼上守城,这不是教士兵逃跑吗?”后来常元楷为朔方军总管,才修建的壅门开始守城。所以当时的人都认为张仁愿军事能力远远超过常元楷。
善于用兵的张仁愿简单的在朔方筑了三个城,却使原来岌岌可危的朔方变成了大唐坚实的大后方。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最后中兴唐室,灵武就是灵州都督和朔方节度使的驻地。这一切都是张仁愿的高瞻远瞩。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3 16:43:57 +0800 CST  
薛仁贵之子薛讷,历史上的薛丁山。
薛仁贵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儿子在小说中是薛丁山。但在《旧唐书》中薛仁贵儿子真实的名字叫薛讷,字慎言。看来薛仁贵这个儿子小的时候实在是太爱说话了,估计薛仁贵怕他祸从口出,才给他起了这么苛刻的一个名字。
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一句民俗对薛家还是挺管用的。薛讷还是一个蓝田小县令的时候就怼过红过半边天,让太平公主和李显都为之胆寒的酷吏来俊臣。
有一个姓倪的富商放了很多高利贷,结果很多收不回来。看来高利贷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放的,要不就血本无归。但有钱人总是有办法的,倪富豪就把这事告到了御史台,当时的御史中丞来俊臣主管。倪富豪挺懂事,对来俊臣又请客又送礼,把来俊臣伺候的舒舒服服的。虽说来俊臣是酷吏,但有人请客送礼他还是会想办法的,这也是酷吏的操守。但高利贷的借债人已经破产跑路了,没法追回啊。来俊臣一拍大腿,就把义仓的几千石米判给了倪富豪。汉代的太守一年的工资是二千石,看来这个倪富豪亏的不少啊。
什么是义仓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储备粮食,丰收的时候国家出钱买大量的粮食,可以防止粮价过低。等到旱灾大水等颗粒无收,老百姓没吃的时候,再拿出来好赈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俊臣不仅是酷吏贪官,还是国家的大蛀虫。倪富豪拿着判决书屁颠屁颠的跑来找管义仓的薛讷,要拉粮食。薛讷一看说:“储备粮库是水旱灾害的时候救命粮,怎么能把救命粮判给富商做私产呢。”断然拒绝,然后上报。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5 22:23:57 +0800 CST  
当时的同僚都为薛讷捏一把汗,来俊臣是谁呀,宰相狄仁杰都被他弄到监狱去了。你一个小县令,也敢碰触来俊臣的霉头。但年轻气盛的薛讷毫不在意。不过事情也赶的巧,薛讷的报告上去没几天,来俊臣恰好被武则天收拾了。薛讷的报告反而成了来俊臣的又一大罪状。就这样年轻的薛讷让武则天记住了,名将薛仁贵的儿子,正直而有胆气,一个小县令敢驳回来俊臣的判决。
公元698年,则天女皇圣历元年,默啜开始对大唐试探性的进攻。狡猾而又聪明的默啜由于经常跟汉族人打交道,也深知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这次他出兵的理由竟然是“尊李显为帝,让大唐回归正统”。要是以往武则天早就愤怒了,但这次武则天却没有任何生气的样子。原因是武则天让武承嗣去招兵迎敌,竟然没人报名。女皇武则天喜欢顺势而为,这一次她看明白了,武承嗣没有当太子的人望。
武则天记住了薛讷这个将门虎子,所以就大胆的用。把薛讷一下子提拔为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去对阵突厥的默啜。临行前召见薛讷,交待一些事情。薛讷这时候对武则天说:“反复无常的默啜之所以敢入侵大周边境,并且以庐陵王李显为借口。就是因为李显做太子名正言顺,假如陛下把李显立为太子,默啜必然没有了借口,我方必然士气高涨,击败默啜绝对没问题。”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5 22:24:36 +0800 CST  
当薛讷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武则天周围的人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他们想起了当年的宰相裴炎。徐敬业当年起兵反叛,骆宾王写出了名满天下的《讨武曌檄》。一时山河震动,武则天束手无策。也是这个大殿,武则天问群臣怎么办。宰相裴炎说:“太后只要还政于皇帝李旦,徐敬业自然偃旗息鼓。”把武则天气的两眼冒火。后来查出裴炎和徐敬业有书信往来,立刻以谋反罪腰斩了裴炎。
现在薛讷竟然也说出了这番话。众人都手心里捏了一把汗。武则天看了看薛讷,这是她从微末的县令一手提拔上来的将军,也说出这样的话。而薛讷也看着武则天,眼睛里都是清澈。武则天深深的点了点头:“爱卿说的对!”
薛讷到了幽州跟着大唐名将张仁愿混,并且是屡立战功。随着张仁愿逐渐升官,薛讷也逐渐接替张仁愿的职务,从幽州都督,到并州大都督长史。后来张仁愿回朝中做了宰相,薛讷就成了默啜头疼的对手。经常没事找默啜打一架,顺便立立功。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薛讷在幽州这样常驻,一守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虽然无大功,但也没有什么打过。至少保证了幽州的安全。但问题是大唐原来的边疆不是幽州,而是营州。幽州在北京附近,营州在现在的辽宁的朝阳,还远着呢。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5 22:25:16 +0800 CST  
那么营州是怎么丢的呢?这还得从武则天时代的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说起。营州都督赵文翙性格乖张喜怒无常。特别看不起契丹和奚族人,把他们的首领当成奴隶。公元697年,由于天灾造成了契丹的饥荒,广大老百姓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身为营州都督的赵文翙不但不救助灾民,反而更加作威作福,侮辱欺负契丹的首领,造成了契丹首领们的极度不满。赵文翙的行为激起了以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为首的契丹人的心中怨恨。李尽忠抓住唐朝内忧外患之机,与妻兄、归城州刺史孙万荣等商议后,决定乘机举兵反武。五月十二日(6月16日),李尽忠、孙万荣起兵反抗武周,攻陷营州,杀死都督赵文翙。
随后武则天虽几次派人征讨,并且清边道行军大总管王孝杰战死,也没有收回营州。所以营州便成了大唐君臣心中的一块伤疤。武则天时代打了那么多的仗没收回来。等到了中宗李显的时候,朝中乱的像一锅粥一样,卖官的卖官,争权的争权,造反的造反,大家都盯着长安,没人顾的上边疆的局势。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5 22:26:05 +0800 CST  
睿宗李旦即位之初,有姚崇宋璟为相,朝中开始出现好转。所以有人就把眼睛盯向了边疆。虽然薛讷镇守幽州二十年,边疆没什么大事。但薛讷也没有率军北上,击败契丹收回营州。所以有人认为薛讷也不过如此。再加上郭元振威镇西域,为大唐拓地一千多里,张仁愿朔方筑三城,大唐的疆域又多了三百多里。并且张仁愿还有句名言:军队的职能就是进攻,不是防守。所以薛讷在很多人眼里,做的是有点太保守了。但他们忘了一点,薛讷是没有起兵北伐,但默啜和契丹也不敢南下啊!
但这不足以平复大唐人的开疆拓土的决心。首先发难的是李旦的孙子李进。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宪的儿子。李进告诉宰相刘幽求:“这个薛讷不行,老是死守着幽州,什么时候能把营州收回来。”刘幽求一听也是,一味守城的肯定不是良将,所以刘幽求就举荐左羽林将军孙佺担任幽州大都督。所以三月份的时候,开始换人,孙佺成为幽州大都督,把薛讷调任并州长史。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5 22:29:02 +0800 CST  
大唐的冷径之战,被打的丢盔弃甲的孙佺
大唐人都有开疆拓土的志向,即使是对皇位没有野心的李旦。虽然刺史李进跟薛讷关系不好,但建议刘幽求换掉薛讷的根本原因还是薛讷守幽州二十年,没有开疆拓土,收复营州。刘幽求建议右羽林卫大将军出任幽州节度使,也是为了收复营州。对李旦来说,能收复营州证明他比他妈武则天强。所以一时间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营州。
但特别不幸的是,薛仁贵西征的时候碰上吐蕃历史上最杰出的将领论钦陵,所以大败而归。王孝杰遇上契丹杰出的将领李尽忠孙万荣,所以战死在东峡石谷。而孙佺则碰上了奚族最为杰出的将领李大酺。更何况孙佺还不是杰出的将领。而名将很善于把劣势转化成优势。
薛讷不是没和李大酺交手,但基本上没讨到多大的便宜。孙佺他们在长安看着薛讷和李大酺交手,也没觉的李大酺有多厉害,所以就觉的自己了不起了。反而嘲笑薛讷没本事,窝在家里被人家围着打。
好了现在薛讷腾出来位置了,开始孙佺大展身手了。有皇帝宰相的鼎力支持,孙佺召集了步兵十二万,骑兵八千准备北伐营州。在这只部队里还出现了我们以前的一个老熟人,右威卫将军周以悌。没错就是那个瞎出主意的周以悌,阿史那阙啜就是被他的馊主意害死的。搞得郭元振不敢回朝。这次又出现在这支北伐部队里,并且还是副总指挥。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7 21:40:12 +0800 CST  
但幽州节度使孙佺并不在意,孙佺现在终于可以独自指挥一场战役,心里正得意洋洋,想象着自己得胜还朝以后风光无限。正当孙佺正要笑出声音时,旁边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孙佺被打断了美梦,心里非常不满意。这时候才看清是将军乌克利。乌克利担忧的说:“现在正是夏天,天气炎热,并且从幽州到营州,道路险远,到处都是有利的伏击点。这时候北伐营州,没有取胜的可能。”孙佺一听很不高兴,告诉乌克利不可乱说,就挥师北上。
李大酺早早的得到消息,大唐北伐营州。前锋营主帅是契丹人李楷洛,率领了四千骑兵。李大酺的奚族骑兵有多少,八千骑兵。李大酺就靠着这八千骑兵就决定要阻击大唐的北伐军了。八千对十二万,怎么看都不可能赢。名将都说过一句话:“兵不在多,而在精。”李大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用兵的人。
李大酺把战场设在冷径这个地方。冷径即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南的奎屯山,为什么叫冷径,就因为这地方冷,所以叫冷径。是个很好的避暑胜地。既然夏天都冷,那么肯定是一个山高路险之地。李大酺把战场设在这里,一方面地势狭小,不方便大唐的大军展开,一方面骑兵可以在斜坡上可以纵横驰骋。无论怎样,形势对孙佺非常不利,但不是不可以打,毕竟李大酺只有区区的八千骑兵。
先锋营的李楷洛是个契丹人。李楷洛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历史上并不出名。出名的是李楷固。在《神探狄仁杰》里王孝杰的副手。李楷固也是契丹人,本来是跟着李尽忠和孙万荣混。很能打,打的大周军队丢盔弃甲,所以大周将领对李楷固非常气愤。后来孙万荣兵败被杀,李楷固就投降了大周,但大臣们觉得老是被李楷固打败,很丢脸。就想杀了李楷固泄愤,是宰相狄仁杰说服武则天收留了李楷固。后来多亏了李楷固平定了契丹之乱。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7 21:40:42 +0800 CST  
李楷洛是李楷固的女婿,千万不要看名字有点相近。其实没有血缘关系。李楷洛有个厉害的儿子,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大唐名将李光弼。这时候的李楷洛还不能指望他厉害的儿子,李大酺的八千骑兵已经对他发动了冲锋。李楷洛突然遭到伏击,但还是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反击。但无奈四千对八千,李楷洛渐渐有些撑不住了。最后只好派人向孙佺请求派人支援。
让李楷洛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孙佺听说他有些不支,不但没有派人支援,反而是自己害怕了,不但没有派人支援,反而是退兵了,孙佺带人一跑,把李楷洛气的吐血,先锋营的士兵一听说大帅带人跑了,就哗一下都跑了。李楷洛无奈之下也只好撤了。这才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
李大酺随后掩杀,唐军大败,最后退到奎屯山的山脚下结成方阵。很有点像背水一战的意思。但可惜的是主帅孙佺在京城耀武扬威还是可以的,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已经被吓破了胆。不得不说李大酺还是挺懂心理战的,这时候他没有出兵冲击唐军,怕唐军在绝境中拼死抵抗,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他反而派使者去责问孙佺:“为什么无缘无故来到我的地盘上。”孙佺这时候完全没有了一点胆气,还对李大酺抱有一丝幻想,就低声下气的说:“我奉敕来此招谕蕃将,李楷洛等不受节度而辄用兵,请斩以谢。”这就是刘幽求和李旦相中的人。李大酺是个聪明人,知道这个主帅就是个懦夫,就继续调戏孙佺说:“若奉敕招谕,你的诏谕的信物呢?”孙佺这时候看李大酺问询,以为有门,就把自己的所有希望寄托在李大酺身上,希望李大酺能放他一马。这时候就拿出自己在朝中赖以升官发财的法宝,贿赂。他让人把军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锦帛万余段和紫袍、金带等物全部赠于李大酺,以示和好。
孙佺代表了一种人,这种人平时就会拍马溜须,贿赂领导,欺压百姓。一到战场上就是垃圾,连蛮夷之地的将领都看不起他。但忠臣良将都被这种垃圾人给害了。并且只要王朝存在,这种人层出不穷。薛讷还好,只是被调离了。但岳飞连活的机会都没有。
李大酺 不亏为奚族著名的将领,就收下了孙佺的礼物。佯装同意说:“将军可以自由回去,但不要趁机打我。”孙佺就拍胸脯保证,绝不会再北上。李大酺嘴角露出一丝残酷的笑容,就让孙佺带兵撤离。孙佺已经完全没了胆气,人家一说放他走。他也顾不得军队了,帅着亲卫先跑了。唐军一看主帅跑了,都争相逃命,这下军队马上就乱了。李大酺 一看不禁哈哈大笑,本来还指望在大唐的军队撤退后再用骑兵追击,打乱大唐的军队建制,然后乘机歼敌,没想到孙佺竟然这样贪生怕死。所以马上让骑兵快速冲击,对唐军进行包抄合围。八千骑兵对孙佺的十二万军队,把大唐打的大败。
压根就没有碰到抵抗,纯粹是单方面的屠杀,最后除李楷洛、乌可利等少数突围外,其余唐军全部被歼。主帅孙佺,跑的最快的那个,还是被抓。最能瞎出主意的周以悌也被李大酺俘虏。所以对武将来说,真正有没有本事,还是战场上检验。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另外战场上先逃跑也是没有用的,还不如拼死抵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还是张仁愿说的对,军队的职能就是进攻,任何有敢回看的就马上斩首。这才是真正的铁军。
另外怎么才能判定一个人有没有才华,光靠看和相人的方法是不行的。韩非子在《主道》这篇文章中说的很清楚:“臣下要自己说出自己能干什么,然后君主就按他自己说的能力任命,如果所说的和所做的符合,就赏,所说的和所做的不符,就杀掉。”武则天为什么手下人才济济,就是按照韩非子的要求去做。而李旦和刘幽求就不知道按什么方法选的人。
这就是大唐著名的冷径之战。事后聪明的李大酺将孙佺和周以悌献于突厥,好祸水东移,这一次默啜可没有那么多心眼,直接把二人处处死了。所以大唐旧恨未平又添新伤,营州,成了李隆基心中一块心病。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7 21:41:35 +0800 CST  
大唐名将薛讷,戴罪立功的薛丁山征西
孙佺和周以悌北征营州,最后以“冷径之战”的全军覆没为结束。最后引起朝野震惊。曾经开疆拓土,战无不胜的大唐军队就这样不行了么!
李隆基是第一个不同意。立志向李世民看齐的李隆基当上皇帝不到两个月就在骊山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次阅兵调动了五十万人吗,并且任命有资深阅兵经历的郭元振担任总指挥。但万分不幸的是,李隆基和郭元振之间没有配合好,在李隆基亲自敲鼓助威的时候郭元振出班奏事。结果李隆基鼓点一乱,引起军队混乱。郭元振倒霉被流放。没办法,皇帝永远不会有错,错的只能是郭元振。
虽然中间出了一点小乱子,但李隆基也发现了薛讷和解琬的治军严明。再加上薛讷在幽州镇守二十年竟然没让默啜和李大酺占到便宜。所以急于宣威边疆的李隆基觉得他找到了解决营州的合适人选,这个人选就是薛讷。
虽然冷径之战和薛讷没有半毛钱关系。但薛讷还是觉得很丢人。别人都说他守边二十年没有给大唐带来尺寸土地。想想薛仁贵征服高丽,三箭定天山。薛讷觉得他爹是不是把他的名字起错了,他也不能太低调,要嚣张一点,要收复营州。
说白了还是李隆基想要宣威边境,薛讷想要为皇帝争光。既然有这个想法,那么上有所好,下面必须要有所迎合。有人就开始对他说:“其实本来契丹和奚族还是想依附大唐的,主要是营州丢失了,如果营州没有丢失,北边的民族必然归降。”薛讷就把这看成上天对他的启示。就上表李隆基要收回营州,李隆基当然是万分高兴,老薛还是很懂事啊!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8 15:34:57 +0800 CST  
冷径之败还不到一年,现在又要北征契丹。所以朝中大臣包括宰相姚崇都认为要缓一缓,不要去。并且薛讷的手下的战略家杜宾客说:“现在正值酷夏,天气炎热,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胜。”。然而薛讷却说:“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最重要的是李隆基最后一锤定音,要以雪国耻。看来李隆基对冷径大败非常在意。李隆基一说话,所有的人都不吭声了。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薛讷率领六万军队从檀州出发,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结果这次败的更快,六月份天正热的时候,薛讷率领大军到了滦水山峡,结果契丹人派人在山峡四周设了埋伏。六万军队刚一到山谷中,就看到契丹人从山坡上居高临下冲了过来,薛讷赶紧率军后撤,但发现契丹人在身后也设了埋伏。唐军大败,死者十分之八九,薛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薛讷突围出去以后,被契丹人嘲笑为“薛婆”。这一次也如上次冷径之战一样。刺史崔宣道率领的后军,也是听到前面打败的消息后不是马上去支援,而是立即撤离。
又是一次失败,这次史称“滦水谷之败”。薛讷这次把罪责全部归于崔宣道、李思敬等八人。唐玄宗下制,将其全部在幽州处死,又将薛讷免死,削官为民,同时赦免杜宾客之罪。
虽然这次大败而归,但玄宗皇帝还是留下薛讷一命。这非常重要!这次薛讷虽然失败了,但归根结底还是玄宗有点操之过急。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两次都是被伏击。大军的行军路线属于绝密,契丹人和奚族人怎么得到的消息呢。
身为河东薛氏的薛讷既然为民了,只有老老实实回家闭门思过了。但这对于薛讷来说是一种因祸得福,因为他有时间反复思考为什么他败了。因为后面还有大仗等着他打。想明白了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8 15:35:31 +0800 CST  
果然没过多久,两个月后吐蕃大将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领十万大军打大唐的临洮,进而攻打兰州和渭州的渭源县,抢了大量的牛羊而去。李隆基还是仍然相信薛讷,封为左羽林将军,陇右防御使。而且给薛讷配了一个得力的副手,大唐的另一个未来的名将,大仆少卿王晙。这一次,大唐的两位名将相互配合,开始了一场华丽的演出。
十月份,集结了十万军队的薛讷帅兵到渭源。在临洮东的武街驿堵住了吐蕃的十几万大军。这一次薛讷没有墨守成规。他和王晙一商量,觉得兵不如吐蕃多,要想打赢必须出奇兵。晚上的时候王晙率领着2000骑兵直奔吐蕃后面的大来谷口。并且这次王晙偷袭也非常专业,兵分两路。一路是七百人,身穿吐蕃军队的服装。直奔吐蕃的大营,另一路身穿大唐军服,弄了几百面大鼓,在离吐蕃军五里远的地方排开阵势。
只等七百身穿吐蕃军服的唐兵杀进吐蕃大营,几百面大鼓一起擂响,顿时鼓声震天。吐蕃军队一下子慌了,黑暗中鼓声如同雷震,到处是人马喊杀的声音。吐蕃的后方马上乱做一团,以为大唐主力杀过来了。
这边一乱,薛讷率主力从正面冲击,吐蕃军队四处溃逃。薛讷军队一直追杀到洮水附近,吐蕃是连战连败,光被斩首的吐蕃士兵都有17000多名,缴获的牛羊有120多万头。吐蕃是一路跑,薛讷和王晙一路追击,终于可以痛打落水狗了。想想上次被人家追着叫"薜婆"。大唐的军队把吐蕃军追的是退无可退,已经到没路了。没办法只好反过身来誓死抵抗。反正左右就是个死,还不如战死的痛快。这个时候就看出军队的素质,是全歼还是放跑,要看军队的战斗力。军队打的是气势,弄不好还会被对手打翻身仗!问题是薛讷的大军还没有跟上来,冲在前面的是追击的先锋营。看着突然红了眼睛的吐蕃军,都知道吐蕃要拼命了。
关键的时候,薛讷军先锋、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郎将王海宾提着大刀就冲入敌阵,死死的压住吐蕃人的反扑。直到最后力战而死,士兵一看主将都战死了,还有不拼命的吗?都嗷嗷嗷的往上冲。最后终于等到薛讷率领大军及时赶到,把吐蕃军队整个包了饺子。最终吐蕃全军复覆没,横尸遍野。据史书记载“洮水为之不流。”吐蕃将领六指乡弥洪被擒。唐军前后共杀吐蕃军数万人,尽得其所掠羊马。
消息传到长安,准备十二月份亲征的玄宗皇帝大为高兴,当即就停止了亲征的准备。一举荡平了吐蕃的精锐,要好多年吐蕃才能缓的过来。经此一役,薛讷又官复原职了,被削掉的爵位又回来了。还被玄宗皇帝封为凉州镇军大总管。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8 15:36:06 +0800 CST  
大唐名将王晙,古今之完人
翻遍二十四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都是因为某些方面的才华或功绩而名垂青史。很难有完人之说。但就有一位大唐的名将,一生为人正直无私,做地方官爱民如子,为朋友两肋插刀义薄云天,打仗如疾风骤雨堪称大唐的霍去病。这个人就是大唐的不世名将,王晙!
王晙生于公元前653年,和姚崇王勃同为五零后。但不幸的是王晙幼年丧父,由祖父王有方一手带大。但成长起来的王晙没有一点苦难的痕迹,反而是虎背熊腰,长相威猛,并且生性豪爽,朋友遍天下。刘幽求,宋璟都是王晙的好友。
王晙的朋友都很牛,基本上都是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那是因为王晙更牛,在盛唐的将星中,王晙恐怕是最亮的一颗,打仗如疾风暴雨,集智勇于一身堪比大汉的骠骑将军霍去病。
王晙天资聪颖,是大唐七世纪五十年代天才的一代中的佼佼者。十九岁明经科进士,被任命殿中侍御史,履历和大唐名将张仁愿一样,御史出身。不但履历相同,在性格正直上也很为相同。
当王晙为殿中侍御史的日子里,就发生一件事,让王晙本来可以很顺利的仕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朔方军主帅魏元忠作战失利,然后他和薛讷滦水河兵败一样,把责任全推给了副将韩思忠。韩思忠也是一员猛将,但魏元忠当时正是朝廷的红人,所以他这样一说韩思忠是必死无疑。朝中其他人不敢为韩思忠求情。
魏元忠是朔方军的统帅,王晙是从七品的殿中侍御史。并且王晙和韩思忠连面都没见过,更别提交情了。最重要的是朝中那么多官比王晙大的多的人,没人为韩思忠求情。但王晙不服,他觉得这件事处理不公。我们现在某些人一说就是“这个世界没有公平可言”。是啊,既然你知道这个世界没有公平可言,那为什么不去管那些不公平的事呢,反而还心甘情愿的认可。让不公平的事继续发生。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9 17:04:17 +0800 CST  
大唐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不公平的事情有人管,即使是付出代价。所以跟这件事毫无关联的王晙站了出来。他说:“魏元忠是主将,韩思忠是副将。制定作战计划发布命令的肯定是主将。韩思忠不可能越级用权。并且谁都知道韩思忠是员猛将,虽然他也不是无辜,但不应该是死罪。”就这样王晙在皇帝的大殿里和魏元忠辩理。口才好,竟然赢了,韩思忠最后终于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是因为这次大殿争论,王晙也得罪了魏元忠。被调出中央到渭南去做一个小县令。
王晙的升迁就比较缓慢了。同时五零后的郭元振和张仁愿都开始威震塞外了,王晙还在地方上慢慢升迁。但王晙不着急也不愤恨。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情。但还是引不起中央的注意。
俗语说:“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毛遂自荐时对平原君说:“那是你没有把我这把锥子放在麻袋里,所以漏不出锥尖来。”其实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把他放在艰苦危险的地方,越能显示出他的才华。王晙终于赢来了他的春天,他被任命为桂州都督。桂州就是今天的桂林,就是山水甲天下的那个地方。
今天我们知道,越是风景好的地方山水越险恶。交通越不发达,老百姓越是穷。然后造反的越是多。混到五十多岁才在穷困的风景名胜区当都督,王晙的确是混的不怎么样。看来韩思忠事件并没有让王晙学会投机取巧。
正因为桂州都督要剿匪,所以才展露出王晙的惊人军事才华,原来一直没机会啊。然后要剿匪就要驻军,驻军就要有军粮。但桂州是个穷山恶水的荒蛮之地。到处是丘陵沼泽,根本不产粮食。粮食要从衡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衡阳。这一路都是山高路险,不好走,非常艰难。
当张仁愿在朔方筑三座受降城安定边疆的时候。王晙带领着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们学习大禹修水坝,疏通河流,蓄积田地。然后在土地肥沃的地方修筑城郭,让人住在城里面。经过王晙的一翻治理,竟然在穷山恶水的桂州,开辟出了良田数千顷。桂州一下子实现了粮食富足,人民富裕。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9 17:04:52 +0800 CST  
干完了桂州这趟差事,王晙请求调回自己的家乡,毕竟也五十多岁了。但没想到的是,桂州全境的官员百姓一起上书中央,强烈要求留下王晙,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如此真心为百姓做事的人。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发生。朝廷大为震惊,就派人来了解情况,看后对王晙在桂州的表现大加赞赏,全国通报表扬。然后特别让王晙在桂州多干一年,好安抚桂州官民的殷切期盼。
这一年,王晙又在桂州做了件大事。被刘幽求救过的崔湜因为投入了太平公主的怀抱,被太平公主举荐为宰相。刘幽求是铁杆的太子派。而崔湜为了报答太平公主的知遇之恩,就把刘幽求给卖了。并且把刘幽求贬到广州他表兄周利贞的地盘,想干掉刘幽求。
这事被王晙知道了。虽然王晙因为救了韩思忠,在官场被压了三十年。虽然时间在变,但王晙仍然没变,还是当年二十岁的王晙。刘幽求一到桂州,王晙马上就派人接手了刘幽求的看押工作。把刘幽求留在了桂州。丧心病狂的周利贞着急,就不停的派人来催,王晙置之不理。
周利贞没办法,就派人通知长安城里的宰相崔湜。崔湜非常生气,派人责问王晙问什么扣留囚犯不遣。王晙还是置之不理。刘幽求最后着急了,对王晙说:“你放我走吧,你这样是违反了朝廷的命令,会连累你的。”王晙笑了笑,对刘幽求说:“刘公所犯的法不是绝朋友的法,我为你获罪心甘情愿!”史书记载王晙:“竟不遣。”
就是因为王晙的保护,刘幽求才得以保住了一条性命。这就是王晙,为朋友两肋插刀,义薄云天。比起崔湜一路不停的出卖朋友,靠踩着朋友的头颅升官发财,王晙才是这人世间真正的奇男子大丈夫,真正的英雄豪杰。
王晙不但对朋友如此,对曾经打击过自己的魏元忠也是如此。魏元忠因为斥责武则天的超级小白脸二张兄弟,从而被张易之兄弟陷害,贬为高要尉。王晙又一次出于义愤坚持正义而奏皇帝,为魏元忠申辩。虽然从当年的韩思忠到今天的魏元忠。虽然张易之现在是武则天的红人。红人已经变了,但不变的仍然是当年的王晙。凤阁舍人宋璟劝道:“魏公已侥幸免死,你现在替他辩解不是又让天子发火,给自己带来祸事吗!”王晙大义凛然地说:“魏公忠正无二却受到处罚,我是为了维护正义才这样做,即使因此被皇帝定罪而颠沛流离,也不会后悔。”宋璟听了非常惭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实在是有负于朝廷。”由此更加敬重王晙。
这就是真正的王晙,毕生追求正义,而不在乎自己职位高低,自身荣辱。为了正义,即使他不认识的人他也要仗义执言。为了正义,他可以为救朋友而违抗朝廷不公正的命令。为了正义,他可以为他曾经的敌人而不惜顶撞皇帝。什么是真正的坚持正义和正直无私,王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什么是正直的人。
楼主 塞北豪客  发布于 2020-01-19 17:05:23 +0800 CST  

楼主:塞北豪客

字数:111595

发表时间:2019-09-25 16:58: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1 18:15:42 +0800 CST

评论数:13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