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向秋多吉 2020-08-21 23:59:06
看出这里面的端倪了吗?越南的冯原文化,从出土的情况 看,就是三星堆人逃过去建立的,但是问题是青铜器处在四千年前。
然而,三星堆青铜器定义是三千三百年,这是不是儿子大过老子?
这种乌龙,早就有不少的证据,但是如今仍然大量的人情愿相信三星堆断代在殷墟之后。
-----------------------------
关于将广汉三星堆和越南义立遗志勾连起来的“牙璋”(出土于冯原遗址),也就是上图展示的,要判断二者是否存在关联,其实有个比较好的方法,形制上可以做出初步判断,其实可以做此牙璋的材质分析,只要分析一下越南牙璋的材质,基本就可以做出相对可靠的判断。
因为三星堆的牙璋很大一部分原材料都来自汶川龙溪玉(岷玉),外地的玉石或许有,但比例比较小,就这一点,说三星堆文化是外来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回到向秋老师问道的实质性的问题,时间先后:
越南考古界将冯原文化的时间范围往上追到了4000年前(这里我们不考虑国家自信的问题),暂且认同越南宣称的冯原文化时间就是可以上溯到4000年前,大致是我们的夏时,但义立遗址仅仅只是冯原文化的一部分。
那义立遗址时间又是几何呢?据四川文博园考古队雷雨站长所说:“冯原文化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时期,所以这个遗址的年代距今约3000-3500年。”从雷站长第一线考古的资历来看,我觉得他说的3000~3500年是相对可信的(商周之间),另外我相信四川文考院的考古水平应该要比越南高的。
那从古蜀地到越南北部一带的路线是什么呢?
陈显丹(三星堆发掘者)说:“目前基本能够判定的是这些古川人迁往越南的路线,应该是从四川西昌出去,经过云南最终到达越南的。”
这些古蜀人究竟是因为战争战败,还是因为其他因素迁徙过去呢?
关于战争说,陈显丹认为,目前没有考古实证能证明迁徙到越南北部是因为战争行为,目前还在考古证实之中。本文所述和师友们的见解都是:截止今时今日,成都平原尚且没有任何战争痕迹留下。那战争痕迹是深埋于地下,还是随着时代消失了,不得而知,期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三星堆时期,主要是一期和二期之间,古蜀人的商贸货殖行为让古蜀人的活动范围往南到了南中,交趾一带,往西到了滇西北,缅甸藏南,与古印度北部也有商贸接触,这一点在文中也有相应的叙述,请君验证!
本文认为,不仅越南北部能发现古蜀人的活动痕迹,在滇西,藏缅一带说不得有更多的活动痕迹,期待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现!
向秋老师,在冯原文化的义立遗志并没有发现精美的青铜器,直到后来的铜豆文化时期才依稀可见一些青铜器。
也许我的描述不太完善,向秋老师如果对冯原文化义立遗志感兴趣,可以参看《越南义立——冯原文化遗存发掘报告》,一共94页,描述的比较完备的。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10:34:03 +0800 CST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10:35:55 +0800 CST  
@向秋多吉 2020-08-22 11:10:21


看懂你的意思了,就是说,越南方面说发现铜器,你说没有发现青铜器,所以越南方面一定是错的,四千年是他们虚高的,要听中国政治考古的报告。
老实说,我非专业考古人士,也没有相关实验检测报告,对土层分析的数据一无所知,所以我不能判断你说的是否比越南考古更正确。
-----------------------------
不着急,可以吗?
我是说义立遗志(冯原遗志)没有精美的青铜器,没说没有青铜器,质疑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但为什么喜欢抱着半截就跑呢?
这说明越南义立出土的青铜器的时间,应该要比现在我们看到的三星堆(二期)青铜器的要早,就像三星堆一号坑(一期)的青铜器技术比较粗糙一样的,我也一直坚持认为三星堆二期青铜文明爆发之前,三星堆已经有了冶炼青铜器的粗糙技术,我文中是写得明明白白的。
另外,请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可以吗?我的原话是越南说冯原文化的时限可以上溯到4000年前(这里我们不考虑国家自信的问题),另外3000~3500年前这个结论是现在的三星堆工作站站长,也是义立遗址考古共工作队队长雷雨站长的结论,这个结论在《发掘报告》里有C14测年作为参考的。
为什么你对我们国家的考古工作这么有成见?上面那个《越南义立考古发掘报告》怎么要硬说成是中国政治考古报告?你的这个出发点是什么?什么都不信,难道只相信自己,你确定我们比专家学者更专业吗?我可不敢托大。
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想法的权利和自由,你信也好,不信也罢,保留你的看法好了,我也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也愿意相信考古前辈工作者的辛勤和付出是有价值的,他们做出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所以我采信他们的结论。
我从没想过改变其他人的想法,我也改变不了,我只是陈述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道不同不相为谋,探讨就结束吧!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11:44:08 +0800 CST  
实话说有各位师友的支持、帮助和肯定,我是非常感激的,如果师友们能提一些有意义的话题或就我说的做出一些质疑,这是我非常欢迎的,甚至是非常期待的。
向秋老师说写了这么多,点击量确实不高,这个问题前面也有师友提到过。我愿再次做个声明:有人关注那是极好的,但让我放弃我个人的分析和判断来迎合当下大众的预想,微臣做不到啊!对不住啦,诸位,我其实也有点小倔强!
事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在遵从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的情况下,就事论事,有理有据的辨析和讨论,我们不如专家学者那般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但是我们的思维不受限,可能桎梏没那么深。这样,好的是会迸发出许多闪光点,不好的是可能想法过于天马行空,越说越飘。不过没关系,咱们就是纯粹的爱好古蜀历史,也希望为古蜀史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我们可能是一厢情愿,实际没什么用,但至少我们努力过不是。
给大家鞠躬,拜托啦!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11:59:15 +0800 CST  
谢谢各位师友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拜谢大家!有两点恳求还请诸位老师答应:
1 古蜀历史无有信史文献,今日之《山海经》也是饱经风霜,出土的遗址器物专家学者们还在积极的研究和分析中,界外也有很多感兴趣的同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是一种好奇心和良性的求知表现。我始终认为认知和见解无有高低上下之分,都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切莫对他人要求过于苛刻,觉得好点个赞就好,觉着不合理之处,笑笑就好,还请不要论长短!
2 此帖中我确实有不少推测和猜想,或许有理,或许无理,既然开帖了,那我也愿意接受各方的检验,如果不幸蒙对了,我也不是神;如果路子没对,贻笑了大方,还请大家轻拍,我真不是神经!路子对了,不喜,路子不对,不忧!为了寻求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不是专家学者的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努力过就好!其他的,何必介意呢!
诚恳的给诸位师友道谢,拜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不离不弃,给大家鞠一躬!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17:49:46 +0800 CST  
大家一直在讨论的三星堆是不是夏朝,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三星堆是“后夏时代”,也就是夏为商所取代后,夏氏后人辗转入古蜀,古蜀地经过千百年的劳作和货殖积累,算得有人力也有物力,但社会结构和形态是相对比较分散的,夏蜀算是同源,于是古蜀地借鉴了夏氏的一些建议,创建“神王制”,这一点在《鱼凫卷•拓槖篇》有详细描述。
三星堆时代之前,古蜀地是蚕丛时代和柏灌时代,权且称之为“颛顼后时代”,现在的通常说法是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这段时间内虽说有长江中下游的部落或游群融入,畜牧,手工和手工技术发展的相对较慢,比较突出的是纺织、编织和手工等,北上南下西进东出积攒了不少家底。我们不能只顾着惊叹三星堆的器物和造型,这些东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其他地方扛过来的,是古蜀人一点一滴做起来的,这些都是要花钱的。上古时期,没有人力和物力的支撑,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靠外星科技?咱们理智一点,好吗?
约公元前1600年,不仅有夏氏后人入古蜀地带来的陶器,玉器技术,还有青铜器技术,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因为东边的南北之争,有不少落魄的贵族溯江而上进入盆地,这段时间古蜀地的各项技艺因为盆地社会相对安宁,社会分工细化和经济相对自由,手工从业者可以脱离畜牧和农业成为专职者,即是本文所称的“器工”可以靠手艺谋食。既然是吃饭的技艺,自然是精益求精不断打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技术的引进+本地的人力物力,古蜀地的各项手工技艺才开始进入快速提升的通道,仿照中原和东部器物形制,但又有地方特色的古蜀器物便从此多了起来。
不仅如此,古蜀地器物在古蜀工匠的不断琢磨打磨下,其精巧程度更是让中原地区和东部地区望尘莫及,本文依旧坚持认为殷商中晚期与古蜀地是有交集的,这个交集可能是以商贸的形式发生,也有可能是血与火的方式。不论怎样,古蜀地经过改良提升后的青铜技艺乃至青铜原料传入殷商,因为原材料的贩运路途遥远成本过高,殷商后来应该是找到了古蜀地青铜料(易成型)的替代品,于是殷商的青铜器物种类和数量才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爆发。
本文的观点,古蜀地三星堆时代当是中华历史上的“后夏时代”(与殷商并存),因为神权(神教)表现形式过于突出,也可以说是 颛顼绝地天通理念在蜀地的再现 。伴随着古蜀地积攒千百年的人力物力投入,终于是创建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无奈先民肚子里的反应是真实的,在天灾(水患或瘟疫)和人祸(殷商压迫)的双重作用下,“神权共主”终究是被推下神坛,金销玉殒。也许有鱼凫贵族被驱逐或外迁,但三星堆并未消亡,只是存在形式发生了变化。
前文有提出过三星堆三号坑即周边祭祀坑的发掘可能会是什么样的结论,就我个人思路而言,三号坑应该是二号坑的连襟坑,坑里的内容应该是二号坑缺失之物的补充。不仅如此,本文也详述了古蜀地与殷商可能存在的瓜葛和关联,所以三号坑里可能还有不少与殷商文化相关的器物(主要是礼器),二号坑收捡的是古蜀地自己曾经的信仰,而三号坑可能有借鉴殷商等级制度以彰显“神权”的行为,所以分而收之。
另外五处祭祀坑(不排除还有更多),应该是三星堆时期做常规祭祀的器物坑,但这些常规祭祀坑完全没有一号坑和二号坑(三号坑)那样的“败家行为”。这些常规祭祀坑出土的应该是常规的祭祀用度,像青铜器这么贵重的器物可能没有,即使有应该数量也不多。另外,常规祭祀坑里可能有焚烧的痕迹,但应该没有人骨之类的遗存,因为“火葬”后的人骨在焚烧后收敛送到了“祖地湔山”。此时“火葬”是古蜀规格最高的葬制,这一点文中也有详细的叙述。
以上分析,还请诸君验证!也欢迎提问和质疑!
本文坚持认为,三星堆邑落并未被遗弃,只是“神主”被推翻,影响力慢慢渐弱,其遗留文化另起炉灶,这便催生了十二桥文化。我也认为十二桥文化才是古蜀文化最杰出和耀眼的时代,接下来会一点点详述!
后来的开明氏欲集王权,开明治,整合蜀内,无奈水土不服终究饮恨折戟沉沙。古蜀历史上的很多悬疑,在开明时期会有比较好的解释,且看《开明卷》详述始末!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17:53:16 +0800 CST  
@向秋多吉 2020-08-22 20:00:29
楼主,你说三星堆一号坑青铜器粗糙?
怀疑你对考古实物的鉴别能力出自官方某些资料的乱入。

睁大眼睛看清楚了,这是一号坑出土情况,里面的青铜人头好几个呢,清楚 可见。

你说一号坑出土粗糙?你是否对青铜器工艺有所了解?
我们看下二号坑和一号坑的对比,来讲,差距只在大小,不在工艺。
......
-----------------------------
谢谢你的提醒关于三星堆一号坑青铜器粗糙与否的问题,关于人头像和神树及其他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和工艺方法,我在文中有详细的描述。当然,你应该是没有闲心看的。
那我们就事论事,就说一号坑的青铜头像的问题,我在文中描述的时候,一号坑我个人定义为“王权诀别坑”,不是殉葬坑也不是纯粹的祭祀坑,里面的金杖是神王权杖的象征,而青铜人头像我个人的定义是当时古蜀人各个氏族或部落首领(头人)的写实像,当然不排除头人也是神权领袖这种可能。
在我文中,我清晰的表述了一号坑的青铜器和二号坑的青铜器是同时铸造的。不过不是同时间埋葬的,一号坑因为殷商势力的介入,古蜀地王权丧失,被迫埋葬入土,二号坑和三号坑埋葬的则是神权,这个观点在我文中有详细的描述来龙去脉,这里就不赘述了。
也就是说,我认为古蜀地先丢掉的是王权,而后丢失的神权,三星堆由此慢慢衰落。
我为自己说出一号坑青铜器粗糙这个不严谨的说法表示道歉,师友们,对不起。今天上午说义立遗址的时候,脑子有点混乱,以后尽量避免这样不严谨的随意表态,以此为训!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22:16:06 +0800 CST  
@向秋多吉 2020-08-22 20:08:28
楼主不要激动, 你玩的好坏与我无关,我只是表明一个态度,仅仅去刨文字,虽然是现下最为依靠的,但是目前的各种出土证据已经把文字资料给否定了,比如疫情之后才在石峁古城里发现的十几个浮雕里,已经有三星堆面具相同的,而石峁城在四千年前就废弃了。
我非是对你有意见,我是对一些脑残的跑到我贴子里叫的不爽,他们喜欢看对仗,我可以制造点话题,但我不会因为要娱乐他们而故意与你唱对台。
交流是必要的,你......
-----------------------------
向秋老师,他人言语不必介怀,人各有所思所想没什么的。我们都是在为古蜀历史的曾经在做着努力,也许我们力量微薄,但也算得一种另类的探索努力,非常感谢您对我提出的意见。
我的态度始终如一,咱们就事论事有理有据的论述就好,陕西石峁古城是龙山文化晚期的文化,应该与早期的夏文化有关联,我觉得夏文化或多或少是继承了石峁古城的文化要素的,这些资料其实在《竹书纪年》里依稀有着记载,我这里就不引述竹书的内容了。
三星堆一期文化(宝墩文化)更多的是受到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马家窑文化的痕迹遗存,换句话说成都平原在4000年前也是东西文化的交融之地。
三星堆二期和三期文化应该是有中原文化和技术的介入,我个人认为是夏氏后人入蜀(夏蜀同源是我观点之一),夏人为什么入蜀在文中我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加之古蜀地因为纷争较少,努力发展商贸积攒了不少家底,在有外来各种技术的情况下,导致了三星堆青铜文化和玉石文化突飞猛进,所以我个人托大将三星堆二期和三期文化定义为“后夏时代”。所以三星堆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古蜀地特有的浪漫主义和飘逸思想,但是他的内在技术和社会等级表现却也有夏朝特点,乃至有着颛顼时代的特点。
这些我上文也有着不太成熟的论述和见解,还请老师们多多指正!
向秋老师,咱们都不着急,好吗?因为我们再急,其实对学术现状没有多少影响的,我们还是要承认我们自身有很多不足之处,没关系一点点学习嘛!学习别人的真知灼见,接受别人不同的见解,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或许我们没有能力正本清源,但我们还是可以添砖加瓦的嘛。这点信心还是要有的,不然就没有勇气继续努力下去了!其实像我们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酸腐之士才正是应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
“正规军”确实有几把刷子的,这跟我们愿不愿意承认不发生关系,本是“散兵游勇”的我们还相互扎刺儿,窃以为不是明智之举。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2 22:37:28 +0800 CST  
@向秋多吉 2020-08-23 10:45:08

在我们当地,有三个老人家,退休后抱团研究三星堆,夏朝,巴人,已经有十来年了,也与楼的情况 差不多,近期还正经的搞了几个项目,而且要了经费。
三天前让我去看初步打印材料,说是项目成熟了,也就是三星堆与夏有关系,三星堆与巴人有关系,等等。
我把最新的考古证据给他们看了后,他们直接 把材料扔了。
楼主也差不多状态,搞出什么后夏时代,却......
-----------------------------
关于三个老人家的古蜀爱好行为,我给他们点赞,而且还能申请到了经费,更要给他们点赞。
问题一:今天是8月23号,三天前那就是8月20号了,他们项目成熟了,申请到了经费,是哪个部门给他们批的经费?我相信此贴里是有知道的师友的,不妨明说,立可验证。
问题二让您去看他们的打印材料,请问为什么他们要请你看他们的材料,还望明示?
问题三:然后你把考古证据给他们看,那可否告知你最新的考古证据是什么,可否和大家分享一下?
问题四:你说他们看了你的考古材料后,把材料扔了,那为什么在他们做项目之前你不给他们看?
问题五:他们把材料扔了,是他们智商不够,还是说在你面前没秀到智商,“羞愧”的无地自容,自己把资料扔了。
问题六:他们都把材料扔了,说明项目就黄了,那经费是不是该退了?
问题七:翻译完成的夏代资料在哪里,您的意思是夏代已经有定论了吗?可否给大家推送一下相应的文献资料,谢谢!
问题八:三皇五帝是不是笑话,我不想深究,但我坚信我们的老祖宗是存在的,民国时期的“古辨派”已经论述了许多,这一点就不叙述了,我学习过的。
问题九:水书,我了解过一些,有人说水书就是《连山易》,但说里面有夏代的记载,可否指教,是哪些内容?
有个小请求,就算你的智商很高,我们智商普通只能做一些很基础层次的事情,但请不要总是集中在缥缈的智商层面说,可以吗?
就事论事,有理说理,上面九个问题,还望向秋老师多多指教。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3 11:07:40 +0800 CST  
@向秋多吉 2020-08-23 10:50:26
楼主,好心提醒你,你这类推演法各类民科用烂了的,不否认你对历史爱好和下的功夫,但是有一些理论的确是很早就被推翻了的。
比如宝墩文化,一个重点追踪了八百多年,认为是所谓三星堆起源,结果八百年中一直在迁涉,奔逃,经过了近一千年整体技术 没有一点点进步。
比如马家窑的彩陶,可以去了解一下同时代的湖北屈家岭陶器,同为五千三年多年,之后到四千六百年的石家河文化,已经早将黄河一线的陶器甩了一个挡......
-----------------------------
有事说事,有理说理
第一点:我的文章中从来没说过宝墩文化是三星堆的起源,但我坚信宝墩文化和三星堆必然存在关联,我个人对学术界将宝墩文化化为三星堆一期文化,也略表示认同的;
第二:至于宝墩城具体存在年限几何和怎么一个变迁过程,还是交给专业的考古工作队吧,我相信他们的专业的行为;
第三:湖北屈家岭也好,巫山大溪文化也罢,我认为这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长江中下游的文化慢慢朝着长江中上游移动,由此我个人分析长江中下游的部落或游群进入过成都平原,也估计这部分人和宝墩文化有关,这一点我文中有叙述。
第四:关于屈家岭,石家河,马家窑等等上古遗址的存在和分布,说明了上古时期存在着文化迁徙和交流,但中华大地上远远不止存在这些个遗址。在各自区域内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文化表现,这难道不是正常的表现吗?
我绝不相信文化是单向迁徙,复制,简单的流进流出,上古时期的文化必然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也可以说是相互征服和吞并的过程。
因此我在文中有提过很多次,中华上古文化大致为三个区域:中原文明(黄河流域),东部文明(长江中下游),西南文明(古蜀文明),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表现突出一些有代表性一些,但总体上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且不断在慢慢集中的这么一个过程。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3 11:22:42 +0800 CST  
听得朋友私信告知贴内情形,让我看看。
师友们,有不同意见是好事,各有见解各述其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历史和现实不会因为我们的争议而发生改变,我们只是试图去触摸上古的可能事实。
仅仅是努力和试探而已,看三号坑的出土情形几何,我算是给自己挖了个坑,自缚手脚。话都说出去了,就看结果吧!
这篇大家翻过去吧!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5 08:49:39 +0800 CST  
诸位师友,罪过罪过,实在对不住,这段时间一直在处理个项目,因为今年情况特殊,所以波折频起,为一些杂事儿弄得焦头烂额,所以这段时间来坛子时间不多,待忙过,会尽量在线上和大家交流,并保持更新!
给大家鞠躬啦,实在对不起!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29 22:06:19 +0800 CST  
@cdnwpu2019 2020-08-22 17:53:16
大家一直在讨论的三星堆是不是夏朝,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三星堆是“后夏时代”,也就是夏为商所取代后,夏氏后人辗转入古蜀,古蜀地经过千百年的劳作和货殖积累,算得有人力也有物力,但社会结构和形态是相对比较分散的,夏蜀算是同源,于是古蜀地借鉴了夏氏的一些建议,创建“神王制”,这一点在《鱼凫卷•拓槖篇》有详细描述。
三星堆时代之前,古蜀地是蚕丛时代和柏灌时代,权且称之为“颛顼后时代”,现在的通常说法是......
-----------------------------
@世居蓬蒿 2020-08-31 17:25:48
楼主,颛顼时代是神话时代之一,这个可以展开讨论的空间太大,但夏朝目前业内各界几乎都一致认同这是我国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时代,只是苦于没有过硬的“证据”,非议极多,比如代表人物就有许宏,易中天之流。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认为有夏朝存在的,只是没有想象中的集权夏朝存在,可能是酋邦联盟制的形式,所以我的问题是,你为什么把三星堆定义为“后夏时代”,理由是什么?还请楼主不吝赐教!
-----------------------------
谢谢世居君的提问,我将三星堆定义为“后夏时代”的理由是:三星堆在青铜器时代之前,虽然都有石器文化和玉石文化的一些特征,但并不是特别突出,青铜文化应该也有,但是在三星堆一期文化并没多少表现(桂园桥、宝墩,周边同时期遗址,乃至三星堆底层地层痕迹),问题便在三星堆二三期的青铜器文化突飞猛进,一路高歌,远超中原时期的青铜文化表现,所以我推定这样剧烈的表现当有外来文化的输入。
输入主体应该就是夏氏后裔,因为夏蜀很有渊源,同时夏败于商,这些细节我在文中也有描述,此处就不赘述了。
关于文化的相关性,我们可以从器型学上找到线索,下面就从陶器、玉器、青铜器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些分析,供朋友们参考!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8:35:33 +0800 CST  
先做二里头(目前基本认定此遗址和夏有关)和三星堆陶器的对比,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二里头右上角的陶盉,在三星堆文保馆里有一只一模一样的



陶器在我国历史进程中作为生活器具的时限当是最长的,文化元素也是最丰富的,陶器也作为各遗址横向比较和断代的重要参考标的物之一。
所以陶器基本可以看出不同地方在文化上的交集,影响,那究竟是谁影响谁,只要看形制的相似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形制越简单的往往是出现的时间越早,复杂的形制是在简单的基础上完成的,我个人认为这个发展逻辑可做参考!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8:41:17 +0800 CST  
二里头玉器 VS 三星堆玉器

二里头遗址VM3出土牙璋

三星堆相似牙璋


三星堆风格牙璋





玉器文化在考古学上基本可以看着文化的一种输出和迁移,因为玉器的制作工艺要求比陶器要求更高。不仅如此,玉器的社会功用有别于陶器,玉器一般是作为权力器物或祭祀用度。从上图可以看出来(还有更多的图未贴),三星堆的牙璋不仅继承了二里头牙璋的制作特点,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和用途,这说明牙璋不仅拥有社会功能,在三星堆还开发出了另一种作用:用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这个做法在三星堆各种造型的青铜器物表现的是淋漓尽致。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8:48:26 +0800 CST  
二里头和三星堆可用于对比的青铜器并不多,目前我能找到的是铜铃和铜牌饰,如果师友们有更好的对比证据,还望不吝赐教!
铜铃的比较


二里头留下的铜铃并不多,三星堆的铜铃数量不少,有30件左右(可参看发掘报告)
铜铃最开始的作用应该是种法器,而后慢慢延伸为了乐器
铜牌饰的比较


三星堆与其类似的铜牌饰


三星堆自己风格的铜牌饰


铜牌饰应该也是一种思想理念的表达,但三星堆的铜牌饰造型具有很明显的自身风格:镂空,这是古蜀历史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工艺,后来有不少这样的做法,包括蜀地的建筑。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8:54:12 +0800 CST  
综上有限器物的分析和比较,以及各种可以参考的文献,我个人的结论是三星堆是“后夏时代”,关于夏人入蜀的理由、路线和逻辑我在文中已有描述。另外还有一个节点供师友们参考,就是夏桀败于成汤后,成汤夺得夏桀的“宝物”后兴奋异常,让仲伯和谊伯做了《典宝》以贺。不禁要发问,究竟成汤夺得了什么宝物会高兴成这样!
我在文中做了相应的分析,因为那些宝物是“夏社”用于祭祀的专属物,夺了宝物就意味着灭了夏。
那这些宝物都有什么?答:玉器、青铜器
夏时的玉器种类和三星堆出土的玉器种类差不多,但造型没三星堆这么多;
青铜器(金)也是有的,可能数量和种类还不少,用途应该有划分社会阶层和祭祀的双重功能。
成汤如果只是抢到了玉器,不至于如此兴奋,因为此时玉器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甚至更久,成汤说不定还能从良渚找到更好,更精致的玉器。所以我分析他是抢到了青铜器(金),这在3500年前是绝对的稀罕货。从后来殷商的作为来看,显然殷商把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当做了彰显王权、展现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手段。
所以殷商的青铜器技术应该继承了夏的,还有可能来自几百年后经过不断优化和创新的古蜀地青铜技艺。这一点我在文中也有详细描述,请师友们检验!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9:12:49 +0800 CST  
简言之,夏人入蜀带来了玉石和青铜器制作的技术,虽然夏氏依然败落,有技术有经验,还有王权理念,这对于只知道埋头谋生存、有人有赀、少有战乱的古蜀地(积攒了成百上千年的家底)而言恰逢其时。
古蜀地的家当和人力加上夏人的技术和理念,催生了鱼凫时代的神权文化。这种文化既有夏文化的一些表现,同时也有古蜀地特有的理念展现,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等的造型上。
古蜀地此时的“家大业大”还体现在三星堆神秘器物都讲究一个“大”,很多器物都是造型很大,要技术多先进真不好说,但就一个字“大”。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9:13:55 +0800 CST  
为什么三星堆的各种青铜器物整个中国都找不到类似的,就连盆地内都几无类似的,而且连制作的作坊遗址都没有,为什么?
理由再简单不多,因为古蜀地的玉器和青铜器本身就是古蜀人自己理念的显化,而且还是精神层面的祭祀用度,怎么可能批量生产?没有批量生产,拿作坊(工厂)来做什么?要把自己的理念输出出去?还是把青铜器卖出去?古蜀人压根儿就没这么想,所以所有三星堆的青铜器的模具都是铸造“活范”,即使不是一次性的,也不会用几次,而且这个做法也极有可能是夏人的做法。
说不定等祭祀用的青铜器大功告成之后,首先砸的就是这些“活范”模具,因为神圣的祭祀器物怎么可能允许有“副本”!只有孤品和绝版才符合精神上的要求。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9:19:23 +0800 CST  
综上所述,我认为三星堆时期的青铜文化是“后夏时代”!!!注:“后夏时代”并不是说三星堆就是夏文化的遗存,而是夏文化融入了古蜀文化成为了古蜀文化的一部分,最终夏人后裔也成为了古蜀的一部分,这便是上古时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一种体现。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8-31 19:21:04 +0800 CST  

楼主:cdnwpu2019

字数:435842

发表时间:2019-11-13 01:10: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23 09:43:33 +0800 CST

评论数:416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