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汉字、汉语、汉文化、汉民族

汉民族发展形成东方大族群的推力工具是汉字,听我慢慢说来。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4 21:26:59 +0800 CST  
@老座山雕 2019-11-15 01:43:29
今天的汉族,不是汉时的汉族,也不是唐宋时的汉族,而是经元、明、清三代,阴错阳差凑起来的。
元朝时,把前朝的女真人、辽人、西夏人,统统当成了汉人,他们就归入了汉人。
到了明朝,汉人的高压政策,又让随蒙古人进入内地的色目人改成了汉人。
到了清朝,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没有分出现在那么多的民族,行汉俗的人都归入了汉族。
到了民国,汉人占比97%.
实行了苏联式的民族政策后,几十年间......
-----------------------------
我还没开说,你们就抢卖自己了,如阐述自己观点,自己开贴不好吗?你没看到我说什么就发议论,不知是喧宾夺主吗?既然你谈了少数族人口比例上升问题,我在没讲完主题前只回你这一次,你说的比例问题,我谈中原族群扩展几千年的历史,恰是中原族群人口持续上升过程。是搞民族成分认定,固化了国民的民族身份,人为阻止了少数族向汉字汉语族群趋同融合造成的。我忠告你,待我讲完本帖再评论不迟。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5 13:19:05 +0800 CST  
本帖开讲之前,我忠告那些一见谈民族融合和谈及中原族群与其他族群的关系,就结伙叫骂的大神们耐心待我讲完再开贬,或再卖自家观点,我在这里恭维了。为了打消有人动辄猜骂我是少数族人,我公布,我是汉族尹姓,始祖有两门,一是五帝时的少昊之子受封在尹城,后人姓尹。二是上古国相伊尹,其后人姓尹。尹姓族人繁衍扩大到今,遍及国内,还有在朝鲜半岛由中国管辖时迁居朝鲜半岛的,迁居世界各地的也有。文明开贴,文明说话,文明做人,我与列位文明网友共勉。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5 13:48:41 +0800 CST  
话说在东亚,北到蒙古高原,南到南海,西到昆仑山,东到东海这片广大土地上,在还无文字的部族社会有成千上万的部族繁衍生息,有的农耕,有的漁猎,有的游牧。有读者会说我夸张,我引述一段《史记》的匈奴列传的记述,就明白我说的成千上万部族不虚也。司马迁对匈奴的记述“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司马迁说的是,匈奴的先祖是中国夏朝的一个族群分支。接着司马迁记述了匈奴先祖的生活习惯,伦理等。接着记述“夏道衰”后的匈奴先祖与周朝及秦晋列国的分分合合紧密联系,这里不宜长段引述匈奴列传,看官可自己看《史记》,我引用司马迁对春秋战国时匈奴先祖的一段记述,匈奴先祖“往往聚者有百余戎,然莫能相一。”四马迁说,春秋战国时在中原的北方,匈奴的先祖有百余个部族,但是没形成统一的国家。所以,我说在没文字的部族时代有成千上万部族,一点不是夸张。司马迁的记述,告诉后人一个史实,北方游牧族群自古就与中原族群分分合合的联结着,有大量的北方族群融入了中原族群。是中原族群发明了中原文字,推动了以文字为语言工具的语言·趋同融合,中原族群就在文字语言趋同的推力作用下持续的扩展地域和融合扩展人群。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5 17:50:35 +0800 CST  
在中国,上古时诸多小部族在农耕文明推力下,向·大族群和部族联盟演进。《史记》记述神农氏之后,黄帝打败了炎帝部族和蚩尤的九黎部族,形成了中国的联盟体国家初期形态。自黄帝至尧、舜,史称五帝时期。”史记说“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这个大区域,古人称“中国”、“中原”、“中土”,我就把在这个区域族群创制的文字,形成的语言文化,及以文字语言为推力工具融合形成的族群,称为中原文字,中原语言文化,中原族群。中原文字应创制于尧舜之时,《史记》说,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羲与和是五帝时的天文历法官职。到夏后氏立朝,中国开始有了国家名号,经商周,中原文字成熟为以偏旁部首拼写的表意文字系统。经春秋战国到秦朝的改进,到汉朝中原文字定型为偏旁部首拼写的楷书体,并以楷书为正体,并用行书、隶书、篆书、草书字体。我不否认中原文字的创制,有西亚和埃及的古老象形文字的影响,因埃及和西亚的铜、铁、金银器文明和象形字成熟都早于中原、上古就有东西亚交流通道,丝绸之路就是原通道上的新交往。北方还有一个西亚经蒙古高原到东北亚的交流通道。东亚的农耕等文明也经这俩通道传播到西亚。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6 15:51:27 +0800 CST  
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源头,象形文字实是图画文字。从中国遗存下来的坡芽歌书来分析,象形文字的不同组合就·是一段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故事,表意语言就在象形文字组合词组中。所以,象形文字就向表意文字改进了。中国的文字延续图画文字的字形美学,向偏旁部首拼写的繁复表意字型改进。而南欧人则另辟途径,创制了字母,也就是字码。步上了以字母拼写表意字的文字系统。还有南亚印度创制的,被阿拉伯人盗名的阿拉伯数字,为数学和科学进步提供了便捷运算工具。文字的创制,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组织群体社会向国家形态进步,促进了思想文化进步。这些方面进步又促进了文字语言由简单语言向繁复语言进步,向工具、技术、科学、思想等语言进步。例如,有了犁、锄、锯、车、手机、电脑、芯片、互联网、等等,就有了相应的文字语言。汉朝是中原文字定型时代,后人称为汉字。汉朝有对上古文化集大成的遗产,上古精典,黄帝内经,四书五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都是汉代集成编纂成书的。伤寒论,史记等则是汉代经典文化。下面就用汉字、汉语、汉文化称谓。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6 20:00:01 +0800 CST  
《史记》说帝尧“合和万国”,这“万国”就是指诸多部族。五帝时,夏商周时是部族联盟的社会,是一个大部族统领为帝王,治下是诸多部族。司马迁说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一个族群掌握了文字这个·记录和传递语言信息,记录生产技术和积累生产生活知识,契约财物归属和约法行为规范,组织和管理群体社会,等等的有力工具,就有了强大的文明进步力。没有文字的族群就会向有文字的族群做文字语言趋同融合,弱族群就会向强大族群趋同融合,中国上古成千上万部族,逐步融合成了写汉字,说汉语,遵行汉文化的大地域大族群。古代也是以国家为国民的归属,所以才“万国和”,周朝人就称周人,秦朝人就称秦人,汉朝人就称汉人,唐朝人就称唐人,等等,并不搞民族身份划分和认定。小族群人融入王朝大族群,恰是王朝统治者减少分裂巩固大族群强势的期望。同时,当拥有文字、语言、文化优势的中原族群人向四周迁徙扩展时,也就扩展了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地域。当中原族群人迁居辽东辽西和朝鲜半岛后,中原族群人不会放弃汉字、汉语、汉文化,而当地族群却向汉字汉语汉文化趋同融合。辽国用汉文,满清人写汉字,说汉语,用汉文,等等,都是史证。所以,有人说“漄山之后无中国”,是对历史无知。中国一词是古来地域概念,不是民族概念。汉字、汉语、汉文化也在这个地域上久存。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7 20:19:35 +0800 CST  
正是汉字这个语言工具推动了说汉语人群日益扩大,推动了汉文化日益向广大地域扩展,形成了大中国的大地域说汉语的庞大人群。这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因果,也有医疗水平提高和食物改善等提高了人的寿命增大了生育增长率,也有多族群向汉字、汉语、汉文化族群融合的同化作用。在历史上辽国和西夏国试图用创制契丹文和西夏文来保持他们的族群语言不被汉字汉语同化,却没能阻止汉字汉语的优势同化力。辽国人的墓葬的墓志用汉文书写就是史证。辽和西夏亡国后,契丹文和西夏文也就随之中断使用了。蒙藏文字的创制和能延续使用,是有蒙语地区和藏语地区没被汉语人群大量迁入和同化。汉字、汉语也有被侵蚀后退的地区,那就是朝鲜半岛和越南以及被俄占领的蒙古和东北亚,近代这些地区被割裂出中国,把汉字汉语侵蚀掉了。日本列岛也是汉字汉文深入地区,日本族群借用汉字与自创的通假字结合表意日语,有半汉文化的特征。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8 17:39:45 +0800 CST  
国人知道近代中国被列强割裂了朝鲜半岛、外东北、外蒙古、越南等地区,侵蚀了这些地区的汉字汉语和汉文化。而国人不甚了解,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也曾阻止了汉字、汉语、汉文化向海外扩展。大家知道宋元到明初,中国的航海技术已领先世界,海上贸易已发达。可是到明朝中期,朱明王朝就搞起了海禁,北筑长城隔离墙,阻断海路和陆路对外贸易,变相阻止了汉字、汉语、汉文化向海外扩展。中国失去了大航海时代的抢占海外殖民地市场的机会,导致了工商业发展停滞,外销优势产业萎缩,失去了与世界各地区交流先进思想和技术,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国家衰落而亡。清朝虽扩展了中国北方疆土,可延续明朝的闭关锁国,没抢占贝加尔湖以北和以东地区,没组建强大海军没抢占南洋的海外市场和资源地。而西方的英、法、德、俄、西、葡、荷、美等国乘大航海时代良机,纷纷驰往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市场和资源地,也把自国的文字、语言、文化扩展到世界各地。英国的英文占领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俄国则向东侵蚀了中国的外东北地区,成为世界陆地疆土最大的帝国。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8 20:49:13 +0800 CST  
小部族向大部族趋同融合,多部族向以国家为国民归属的邦联体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之一。可是,由俄国人领头搞起了民族独立主义运动,搞起了民族身份认定,搞起了统一国家向民族联盟体倒退,背离国家的文字、语言、文化趋同进步趋势。在这种思潮推动下,世界掀起了用民族独立分裂多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也分裂了众多族群的俄帝国。我国也学俄搞民族身份认定,固化了民族身份,阻止了小族群向大族群融合同化。历史上小族群经几代的文字、语言、文化融合,小族群就被大族群融合同化了。民族身份认定后,已汉语汉文化化的族群被固化为少数族,加上生育、升学等优待,少数族群的人口占比越来越扩大了。有许多的移民国家,如美、加、澳等国,如搞民族认定,那会是万族认定。如搞民族独立,那得分裂成千国万国。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9 11:01:36 +0800 CST  
@tizsj 2019-11-16 18:38:28
一般人都把种族民族混为一谈
-----------------------------
中国人,特别是自认为是纯汉族的人,把民族当成了种族。种族是人种分类,是远史的祖源。在人种分类学,中原人、蒙古人、朝鲜和日本人等,都归属名称为“蒙古黄肤色人种”。二千年时的司马迁说“匈奴之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是正确的。而俄、英、法德、波兰等国人是同一北欧白肤色人种,而民族就众多了。民族是以语言分类的,就有了俄、英、法、德等多民族了。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9 14:29:44 +0800 CST  
汉文化是千千万万种思想学说和人文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表意。汉文化最重要部分是儒学思想,儒学圣人孔子能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圣先师,是孔子把自上古自五帝、夏、商、周历代发展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集大成传教给学生和后世的教师爷,所以,孔子的庙匾名“大成殿”。儒学思想是上古思想的精华,在孔子的传教和阐述下发扬光大。儒学的政治思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为要“中庸”。中庸之道,是行中正之道,不偏左,不偏右,不冒进,不落后,要适中。也就是顺天应时,遵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行事。儒学的道德伦理观也是上古的道德观传承,我引述孔子的几句阐述,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在群体社会,孔子阐述的人生观,道德观有着永恒的哲理和道德教导。儒学教导人要遵行仁、义、(理)礼、知(智)、诚信、忠、孝的善道德伦理,任何时代不仁、不义、无礼、无知、无诚信,不忠、不孝的不道德行为都是不善的恶行。儒学思想在后代的传承,发扬光大下,成为后世教导帝王、臣工、百姓的主导思想,也成为中国大地域的汉文化的凝聚力。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19 21:10:26 +0800 CST  
儒学经典《周易》值得一说。《周易》是中国数学的祖源,“河图”“洛书”就是一至九数的图符号和加减运算式,以及中国的八方位的源头。“八卦”符号也是二进位制画符号,是中国筹算法的源头。“八卦图”则是阴阳五行学的源头,也是上古的天文、地理、气象方位学。伏羲八卦方位是黄河中游的五帝时期的地理气象方位,用乾卦符表示南方炎热天高,用坤卦符表示北方寒凉地低,用离(丽)卦符表示东方日升育万物表示火源,用坎卦符表西方冰川雪岭是江河水源东流,用艮卦符表示西北高山,用巽卦符表示西南来风致雨春夏滋润万物,用兑卦符表示东南水泽之地,用震卦符表示东北方山林生雷火。到了西周时,周人与西亚、南亚、北亚的交流开阔了天文地理气象人文视野,周人就改造了八卦方位图,就是文王八卦方位。周人知道了西北方陆地最深远,也就认为天高处,加上周人族群兴于西北,就把表示天的乾卦符改到西北。认为南亚半岛是最低的地方,就把表示地的坤卦符改到西南。知道南方是炎热无寒的地方,就把表示火热的离卦符改到了南方。知道北方有北冰洋极寒之地,就把表示水和寒的坎卦符改到北方。知道了东海是云雷蒸发处,就把表示雷云发生的震卦符改到了东方。知道西亚西边是地中海,就把表示水泽的兑卦符改到了西方。知道了东南海上常来强台风,就把表示风的巽卦符改到了东南方,知道了东北方的深远山林,就把表示山阻的艮卦改到了东北方。八个方位的中央就以土为本的农耕中国。文王八卦后来成了阴阳五行学的基础。《周易》最精华的是人生方法论,下段说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0 18:55:57 +0800 CST  
《周易》用太极图表示孕育万象万物的宇宙,太极图中的黑白鱼图表示阴与阳两仪,表示万物万象的正反两面依存相生。阴长则阳缩,阳长则阴缩,具体到事物,则天为阳,地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正面为阳,背面为阴;等等。用阴阳相生再推演表示自然的四时、四季循环相生,和人生的幼,壮、老、死循环相生。《周易》用六十四卦符注上卦辞和爻辞表示人生和自然的正反两面的哲理。乾卦与坤卦,表示天与地,阳与阴,高与下等等,解说辞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有泰卦与否卦,表示事物的“大往小来”与“小往大来”的相互转变关系。有革卦与鼎卦,表示变革与鼎固的哲理关系,有大过卦与大畜卦,等等,都是阐述人生处世哲理的,这里不便细说。我说一下损卦、益卦、需卦中的哲理。损卦中爻辞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是表示三人是二比一的多数与少数关系,警示人生要争取多数支持,不要孤立自己,成为受损的少数。而一人行则会求助于他人,求友则得友。需卦中有爻辞“入于穴,有不速客三人来,敬之则吉。”入穴,避险的穴居处,却来了不速来速往的三人,造成了三比一的极大多数与极少数的关系。这时处于极少数的人,只有敬顺极大多数才能避祸得吉。也是告戒人生不要以弱势抗强势,才能保全。《周易》中的爻辞揭示人生方方面的哲理,是上古人生方法论。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0 21:45:54 +0800 CST  
《周易》中的人生哲理俯拾即有,泰卦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阐述了事物的物极至反,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的“无往不复”哲理,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会反复的出现。损益之道,象辞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盈益虚,损有余益不足,是人生追求公义,也是社会施政平等。同人卦爻辞说“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同人关系是超越同党、同事、同学、同道的互相亲善,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善于建立友善的同人关系,无论走到哪里,走到不同的人群和国度,都会到处有同人的友善,所以“利涉大川”。大过卦中说“栋桡,凶。”本末细弱却当栋梁,必至毁折。“过涉灭顶,凶。”过涉已水淹过了脖颈,还不知回返,其凶可知。比卦中有“有孚,比之,无咎。””《比之自内,贞吉。“等,与他人比诚信,将心比心,获吉可知。有忠信的人就是”显比,王用三驱,“可以报效国家了。反之,”比之无首,凶。“与大恶犯杀头罪的人比恶行,就大凶了。履卦说”履虎尾,不嗜人。“虎是吃人的,不与虎并行争行或对头行,在虎尾后履行其道,所以就不被虎吃。《周易》与《道德经》都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精华。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1 11:18:22 +0800 CST  
我说一下中医学,中医学是古代养生、治病、延寿的不可缺的生存必须,是中国的大民族国家的重要文化。药食同源,在古代的底层民间是无钱求医治病的,大多是自采草药,小病自治疗的。村中都有年长的有治病经验的老人给村人治疗,收礼低廉,出个草药偏方,(各家的年长者也长备草药和传授药方),或拔火罐,或刮痧,或泄下,或发汗等方法辅助治疗,提高抗病力,恢复健康。在社会高层则由医家收集药方,总结百年千年临床治病经验,编成药书和诊疗医书,并代代师徒相传,造就各代名医。《黄帝内经》就是上古精典医书,汉代中医学已成熟,医圣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代表了当时医疗水平。中医是利用中药的偏毒性矫正病症的,由于中草药的疗效低和疗效不确定,主要得增强病人的自身抗病力,所以同样病症,用相同药方,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所以,中医是因人的幼、壮、老、弱、瘦、胖、妇、男等体质而异治的。中药方要君臣佐使配伍,因病而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凉之,寒者温之,湿者利之,风者疏之,佐以汗法、泄法、吐法等,再加拔火罐法、刮痧法、针灸法药浴法等矫正病人的病症。现今我发现中医背离了中医的养生,治病原理,把没有确定疗效的各味中药标注上专治各种病症的神药和养生神药,哄抬中药价,胡乱配伍中药,虚假治病无效制剂大行骗钱,养生假药充斥药柜。其实,人参是扶阳补虚圣药,实热健壮者长食,反会催亡性命。驱风诸药都有偏毒,长吃也会催短性命。还有人对中药过敏不知,也会催命。虫草、海参等也没有宣传的那样补益身体,比牛羊猪鸡鸭鹅鱼肉和蛋奶的营养高不了多少,虚夸宣传抬高到天价,大众争食,毁绝了药源。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1 19:02:39 +0800 CST  
中国这个表示中国文字文化地域的名词是自古延用至今的,没因朝代更替而中断,所以那些说“涯山以后无中国”的言论是错误的。因中国的文字是汉代字体定型的,用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表示文字语言文化也是对的,因中国内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化须有区别表示。用中国文化一词,就是涵盖多民族文化于国家归属的表示词。汉文化也是自古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汉语族群的方方面面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汉文化涵盖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民俗的各类的风俗和礼仪、医学、军事学、宗教、建筑、文学、艺术、音乐、绘画、雕塑、书法、棋艺和玩艺、饮食、居室、园林、服饰、织造、刺绣、石器、木器、瓷器、玉器、金属器,等等,是万千种类文化的表示词。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2 09:13:44 +0800 CST  
@柳明兰 2019-11-20 21:21:34
据说清朝人有过自己的满文,谁知道到现在他们没一个人懂满文了。
-----------------------------
我说过了,辽朝、西夏朝都创制了当上帝王族群的文字,因使用的人群小,无语言扩张力抗拒成熟优势的汉字语言,都在王朝灭亡后中断使用了。清朝也是有满族文字的,可是上自帝王,下至臣民都写汉字,说汉语,遵行汉文化,那个满族文字在清朝时就是个附属。清朝亡后,使用的人就更稀少了,说满族语的也稀少。只是国家还保留着满文,还创制保留了壮族文,也使用的人稀少。藏文和蒙文是元朝时之前创制的,有使语言支持的使用人群。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2 10:32:51 +0800 CST  
@柳明兰 2019-11-20 21:19:57
汉族人,唐朝人说自己是汉族人吗?
唐人街,明清的人说自己是唐人吗?
不过,中国这个词出现的倒是很早,我们还是称自己是中国人吧。
-----------------------------
我说过了,古代是以国号为国民归属的,周朝人称周人,秦朝人称秦人,汉朝人称汉人,唐朝人称唐人,等等,并不称哪个部族的名称。部族名称是国内的区分。现今你去国外的护照也是以中国为归属,也不是以国内的民族身份认定为国民归属。现今所以有汉族称谓,是区分少数民族的称谓,是民族身份认定的结果。国民都自称是中国人,是正确和通称。如果谁到外国,到处张扬自己是汉族人,那会被外国人认为是种族主义者,或是种族歧视主义者歧视其他民族。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2 14:38:28 +0800 CST  
@老座山雕 2019-11-15 01:43:29
今天的汉族,不是汉时的汉族,也不是唐宋时的汉族,而是经元、明、清三代,阴错阳差凑起来的。
元朝时,把前朝的女真人、辽人、西夏人,统统当成了汉人,他们就归入了汉人。
到了明朝,汉人的高压政策,又让随蒙古人进入内地的色目人改成了汉人。
到了清朝,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没有分出现在那么多的民族,行汉俗的人都归入了汉族。
到了民国,汉人占比97%.
实行了苏联式的民族政策后,几十年间......
-----------------------------
我向老座山雕先生道歉!因我还没开说,您就说了您的看法,所以我对您语言粗暴了,对不起!您说的那个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上升问题,我已在本帖中讲到,是民族身份认定造成的,是固化了国民的民族身份,加上生育和升学优待,已汉语汉俗化的人群却被固化为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例,回族已汉语化,如没有民族身份认定,经几代的语言和习俗同化和回汉合婚同化,坚守回族习俗的人群就少了。可在民族身份认定下,回族子孙不敢背离族俗和族规,与汉族合婚的生育子女也加入了回族身份认定,以便生育和生学优待,这样回族人口就大量增加了。壮族、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类似。国民的民族身份认定确实不该有,应由国民自己认为是哪个民族就行了,叫做顺其民族融合趋势。在少数民族人口多的地方施行民族自治区,也没错,但在自治区内也要各民族平等,不能搞不平等的优待。
楼主 同人于野2016  发布于 2019-11-22 18:43:55 +0800 CST  

楼主:同人于野2016

字数:8043

发表时间:2019-11-15 05:26:5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2 22:22:17 +0800 CST

评论数: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