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向】一个伪文保爱好者今年刷过的国保

突然意识到贴吧也算一个公共平台,尽管由于诡秘的抽贴机制和失败的商业营销使其已经大不如前。正巧这里也是个吧相对公开而随意的地方,大家的恶意不多,大家又都是熟人,就发在这吧。
最近对文保系统有了点粗浅的了解,整理了一下过往去过的文保单位,也在最近半年多有意识地开始走访一些国保。一般说探访国保会用“刷”这个词,不过探访国保可以比这更加严肃认真。对我来说,知晓一个地方有哪些文保单位的最重要的意义是指导我的旅行——去哪些城市、一个城市之内该去哪、怎么组织好自己的city walk、在运转的时候哪些站值得刷,etc. 当然保本身也算是我比较在意的事物了,当然也是我愿意分享的。
我至今的绝大部分旅行都局限于走马观花,古建开始学习中,连斗拱哪几块叫啥、哪几种斗拱的样式都没摸太清,就不说别的了。或许在之后的分享中,我会尽量把重心放在探访过程而非保本身上,这样对我也保险,对大家也看得乐呵。
随缘更,勿催。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6 20:47:00 +0800 CST  
今日第一天,就大概介绍一下国保系统的相关概况得了。
所谓国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缩写,是中国对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申报国保需要省级zf向g&w“”“y”进行申请,待上级核定后公布,从核定部门的层级也可以看出成为国保之不易。建筑物或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国保之后不可拆除,若需移动也需省一级zf向上级申报批准后进行实施。
目前的国保公布是按批次进行的。除了极少数中途增补的国保(如中山陵、八宝山等)之外,大部分新晋国保都是在某些特定年份集中公布的,目前公布了8批,公布年份分别是1961(180项)、1982(62项)、1988(258项)、1996(250项)、2001(518项)、2006(1080项)、2013(1943项)和2019(762项)。总体来说,批次越靠前,统计上来说某个国保的含金量就越高、越值得探访,一般认为前四批的含金量总体可人,而后四批的国保名头则有泛滥贬值之势。
当然,这也不妨碍后四批国保中有一些珍品。随着批次的增多,文物界对“何为文物”的定义思路可能发生转变,许多工业遗产在第七批之后才被大规模加入国保范围;另外,新出现的考古、历史成果也只能屈居后几批了,比如南昌的海昏侯墓就是一例,它是第七批国保“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的子项,这里在2011年才开始正式的发掘。
国保的分类整体上有五种——
第一类:古遗址,包括古人类遗址、古代建筑基址等,典例如周口店、圆明园;
第二类:古墓葬,典例如黄帝陵、秦始皇陵;
第三类:古建筑,有时也会将少部分近现代的历史纪念建筑物纳入,典例如故宫、拙政园、应县木塔;
第四类:石窟寺与石刻,包括石窟和碑刻等,典例如龙门石窟、莫高窟、岳麓山禹王碑等;
第五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顾名思义。
此外,还有包含文化景观、基础设施等不便归类、性质综合的文保的第六类,西湖十景和大运河都是其中的典型。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6 21:04:00 +0800 CST  
国内的文保分布是不均匀的。国保最多的省份是山西省,共有529项独立的国保,其次是419项的河南,相比之下,青海、黑龙江、吉林等省份的国保项数目前均不到一百项。地级市国保最多的城市是运城,共有102项独立国保,这已经比相当多的省份还多了。顺便一提,山西是个好地方,而笔者至今未能有幸认真地穿越山西的山川,实在是一大憾事。
国保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单体,也可以是一个组合体。诸如长城、中东铁路建筑群等,都是拥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子项目的国保,这些国保有可能散布在全国各处(例如长城的子项遍布内蒙、山东、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甘肃等省区市)。不过我们在进行计算时,通常会将其计算为一项文保单位。另外后期的批次可能会对前期的国保项目进行扩充和增补,我们一般将增补项和原有的项目视为一项。
想说的就这么多,明天开始。争取日更,直到今年乃至近年手头去过的有资料的都写完。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6 21:24:00 +0800 CST  
3楼被抽,重发一次试试看。
一个国保项目对应一个编号(尽管这个编号在国内似乎并不常用),其具体格式一般写作“x-xxxx-x-xxx”。第一个一位数字表示批次,第二组四位数字表示这批中的项数,第三个数字表示类别,第四组三个数字表示在该批该类别中该文保的排序。例如广东饶平道韵楼的编号是“6-0685-3-388”,这意味着道韵楼是第六批国保的第685项,属于古建筑,在古建筑中是第388项。至于排序的规则,对于批次排序而言,从第四批开始的排序法是“1-2-3-4-5”,而前三批的排序法是“5-4-3-4-1-2”(彼时将石窟寺和石刻作为两个分类),这是遗留问题,影响不大。至于每一类别内部的排序,前四批纯按年代,而从第五批开始先按省区的区划代码排序,而后单个省份内部按年代排序。
国保的近旁一般会有国保碑,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之外(譬如福建龙海江东桥的保碑据称实际上在漳州府文庙内、江苏吴中东山古民居的保碑由于某些原因而被撤走)都能看到。保碑一般由各个文保单位所在的省树立,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名称)”,以及该文保的公布日期和该文保碑的立碑日期。事实上,每个省不同批次的保碑做工不同,时常也是个人刷保时在意的重点之一,特别是许多文保现状不可进,只可门口打卡的情况下。从碑上文保的公布日期一般可以轻易推断出其批次。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6 21:30:00 +0800 CST  
顺便:
今年快结束了,不过明年如果有幸能刷上更多国保的话应该也会发在这里。偶尔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把我往年去过的各种国保发一发。就不另开新帖了。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6 22:39:00 +0800 CST  
1. 未名湖燕园建筑 5-0475-5-002 北京-海淀
没想到第一个会是这东西吧反正现在也算是第二天了,就发了吧,说不定晚上有精力还能写一份(?)
之前提到过,各批国保的核准思路是不同的。在第五批之前,从未有过任何高校校园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第五批开创了其先河。在这一批文保中有三个高校,分别是北大、清华和武大。顺便提一句,北大校园的文保编号是5-475,而清华是5-476,究竟谁比谁更高呢(狗头
而这三个高校也是入选国保最早的三个高校,往后的批次中已经逐步放开。目前个人知道的已经被列为国保的高校有北师大、上理工、上海交大、河南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南大、南师大、东南、浙大等,未来或许还会增多。
严格来说我校校园并非所有地区都属于国保范围,而是只有校园北半部的旧时燕京大学遗存算在其中。这些地方主要被文科、经管等院系使用,和我院这种理学部院系就没啥关系了,除了平时偶尔去逛逛之外。当然,这里到现在也都是全校环境最好、绿化最多、狗粮最多(划掉)的区域。燕京大学大家应该也都比较熟悉了,是一所英美主办的教会学校,司徒雷登任校长。1920年司徒雷登购买了几处清朝的前皇家园林进行校园建设,创立了环境优美的燕大校园。解放后燕大拆分,校园也为我校所使用。
燕大校舍的设计思路是以中国传统古建为外形,内部则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和生活设备,这在今天也可以看出。校内最显眼、最高挑的建筑是博雅塔(现在节假日会亮灯哦),它其实是一座现代化水塔,但外形模仿了中国传统的八角密檐式砖塔;其余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等也都模仿了中式宫殿的造型。其实北大在后期新楼的营建上也都进行了类似处理,给一教、图书馆等较新的楼添加了中式屋顶,而更往南侧、离保护核心区最远的宿舍区和理科教学楼群也使用了北京惯常使用的清水砖。
其实很难将其称为今年刷过的保了,毕竟前年和去年已经到过这里进行过游览了(xx 不过鉴于其特殊意义,还是将其作为开篇吧。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7 00:01:00 +0800 CST  
2. 琉璃河遗址 3-0201-1-021 北京-房山
有幸能在课程实习课上到访的文保单位。原址为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都很近,到达并不困难,不过最近遗址上的董家林村正在大规模拆迁,腾出的地盘用于建设遗址公园和展示区,因而外人没有特殊事由难以进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或许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再次进入博物馆了。
本遗址是西周早期燕国的都城。众所周知武王克殷后分封诸侯,将召公一族分封至北方,是为燕国。事实上在如今的永定河-大石河冲积扇上当时并存有两个国家、两座城池,一座是召公之子克设立的燕城,还有一座则是一支殷商贵族后人设立的蓟城(按史料推断,应在今北京城西南部,广安门一带)。如今北京城的直接前身是蓟,而燕城则在如今北京房山的东南部、距离河北涿州边境不远处。后期燕国灭蓟,战略位置更佳的蓟才成为燕国的正式首都。在此之后,旧有的燕城才失去其特殊地位,尽管之后一段时期这里是燕国的产粮中心和经济中枢,直至荒废。至于蓟,其城址后来直接被辽南京和金中都继承和扩建,具体的城市轮廓与位置一直维持到了明朝嘉靖年间。
比较有趣的是,蓟城有大量的文献证明其存在,但没有直接的考古学证据证明其具体位置,或许与后朝的破坏和屡次堆叠有关;而燕城由于年代久远、使用时间相对短,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详细的位置资料,然而却找到了确凿的考古证据表明其是燕国之都。相比之下,燕城的位置考证就显得更确凿。按照出土史料,燕城的建设年份(一般取-1045或-1046)也被通常作为北京建成之始。
顺带一提,今日的蓟州市位于天津,这某种意义上是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划漂移的结果。在唐代,蓟州的府治位于当时的渔阳(今平谷-蓟州一带,平谷仍有区划名曰渔阳街道),而后蓟的称呼就转移到了平谷蓟州一带。
目前原址上有夯土城墙隐于草木丛中,最近由于疫情等关系设立了围栏不方便进入;博物馆位于城池东隅,展出有遗址内发掘的城墙夯土样本、陶片陶器、青铜器(出于安全考虑只有复制品,原件基本都在首博)等,另外还有城东侧的两组车马坑。总之是一个开发较为良好,含金量也非常之高的遗址类文保,只不过想要再次进入可能需要多等等了。
不得不提,早期批次的文保碑大多都是很漂亮的。目前这里的文保碑嵌于博物馆围墙上。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8 00:26:00 +0800 CST  
3. 琉璃河大桥 7-0710-3-008 北京-房山
既然提到了琉璃河遗址,就顺带着介绍一下琉璃河镇的另外一处国保好了。
顾名思义,琉璃河大桥是一座跨越琉璃河的石桥,属于明代遗存。此处位于太行山山前,是历史悠久的交通要道,因而历来就有桥梁在此跨越。在金元时期,这里的过河桥梁是简便的木桥,其缺点是在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时易被冲毁,需每年再造一次,相当不便。直到明朝永乐年间,这里才开始着手修建一座石拱桥。在此之后,这座石拱桥也经过了历代的修缮,如对桥本身结构的加固、桥两端长堤的修建(用于跨越洪泛区,使大桥真正一年四季可用)等。
解放后,该桥及两端的路堤被改造为柏油公路,继续担当南北交通线的职责,不过同时汽车的碾压也对其结构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直到1999年,一旁的107国道新琉璃河大桥投入使用后这座桥才结束其运输职能,正式成为一座文物桥。新桥就位于老桥的西侧,且桥面更高,可以在桥上一睹老桥全貌。2001年,老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复,包括铲除柏油、修补桥面护栏、加固桥体结构等,逐渐恢复了其本来面貌。
全桥共有11孔,长165m,高8m,宽10.3m,在北京石拱桥中规模第二,仅次于卢沟桥(有些遗憾,我们还暂时没去过)。桥面由巨大的石块铺就,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已经变得圆滑,上面甚至还有深浅不等的车辙印,足见其饱经沧桑了。栏杆不少看上去相当平整,应当是新修补的。文保碑在桥的北端。
由于就在G107旁边,是琉璃河镇前往北京和良乡城区的必经之路,这里虽然地处郊外但也并不难去,在9月份一个人专程跑去商周遗址吃了闭门羹之后就直接原站头坐公交继续往南、到了镇上,也就是到了这座古桥的位置了。桥的南侧被蓝色彩钢板封堵,据说有些时间了,之前看人的描述都是需要沿河堤绕行一段才可进入,地图上此处也标明了“未开放”。不过我去的时候彩钢板上已经被人揭开了一块,人可以勉强从缝隙中穿进去,穿进去之后即可上桥。在我上桥时还有另一位身着轻便、背着旅行包的人进入,想必也是专程来看看的。桥的古朴与宏伟是令人难以预料的,个人觉得在第七批文保中,这座桥算是可触可感、含金量较高的一处。
下图p1为站在桥中部从北往南看,可见封闭桥面的钢板;p2中老石桥后侧的公路桥就是现在使用的琉璃河桥。




ps. 下一个想更新的国保并不在北京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8 22:22:00 +0800 CST  
虽然没啥人看但还是顶一下吧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9 09:31:00 +0800 CST  
4. 妙湛寺金刚塔 4-0087-3-009 云南-昆明-官渡
所谓金刚塔,是一种佛塔的形式,在中国其具体特点是方形塔座+塔座上的一大四小四座佛塔,大佛塔位于塔座正中央,小佛塔则分列四个角上。简略地说,中国绝大部分的金刚塔都和佛教密宗有关,反映了密宗的宇宙观与教义核心。我不谙佛学,因此对这处就点到为止好了。
在中国金刚塔相对少见,典型与非典型的金刚宝座塔只有十座左右,而妙湛寺金刚塔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也很特殊的一座。目前能看到的塔建于明代,由砂石砌筑而成,其年代之早和用料之独特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本不属于此地的宗教传承至此总得做出些改变。与中土的真觉寺、西黄寺、碧云寺等几座塔相比,妙湛寺的这座塔造型相对简洁,一大四小四座塔均为外形类似的喇嘛塔,且塔座上也没有真觉寺塔那样繁复精细的雕刻。相比之下少了些华丽、显得做工一般,却多了些古拙之感,造型也显得非常匀称。目前见了三座金刚塔:真觉寺塔、妙湛寺塔和碧云寺塔,在此之中个人对妙湛寺塔的外形是最为喜爱的。
塔下有穿洞,不知是否在以前起到了过街塔的作用。该塔位于官渡古镇的一个路口中心,官渡镇曾经处于滇池岸边,也算是西南高原上一处商贾云集的热闹地方了。想到镇江的西津渡也有过街塔,或许这种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只是这种样式的塔在以前也有可能处于古寺中,那就并不清楚了。
塔的北侧是新建的妙湛寺和双塔,显然双塔模仿了崇圣寺的密檐塔造型,不过带给人的更多的是商业气息而非建筑美感。其实感觉云南很多地方都这样,参观崇圣寺时请了讲解,导游讲解的内容多半是玄乎的佛国故事而非建筑的具体形制与构造,虽然作为一名学生和爱好者我更愿意听后者。后来今年有幸凑巧访谈到了原来在崇圣寺做旅游产品的一位旅游产业从业者,他也承认给游客的讲解词一般都更倾向于讲故事而不是讲知识。古镇上还有几处寺庙,据说现在托管给了少林寺做开发。去的时候已经晚了,寺庙都已谢客,不知道托管给这个超级大ip之后效果如何。
这里是我在今年去往云南的最后一天到访的。晚饭时间从城西的西山公园来到城东的官渡,不一会就又要去市区的火车站赶车,显得有些紧急,这也是平时不太愿意骑车的我今年第一次用上共享单车。天色渐晚,高原的孟夏飘落如丝的雨滴,在市井中穿行到达烟火气略淡的古镇。古镇的复制感和雕琢感极为强烈,只有古塔使其显得与众不同,这也是古镇内仅剩的古色古香了。绕着塔边开阔的石板街转了转,买了点准备带回家中的礼品,再骑着车回到地铁站,归家的期待混着暮色烟雨的微凉。
这地方不难去,官渡老街上逛一圈就能看到,非常显眼。旁边还有云南省博,干货应当也不少。就是市区去往此地略花时间。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19 14:10:00 +0800 CST  
深夜刷了夜来冒个泡
今天会更一个在气象圈还挺有名的文保单位不说这个文保本身,这地点大家肯定都熟悉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0 02:03:00 +0800 CST  
5. 台州府城墙 5-0304-3-110 浙江-台州-临海
在风迷圈有一定名气的地方和文保单位,也算是我比较早期误打误撞打卡到的一个文保单位。于今年1/17到访。
众所周知,临海长期以来一直是台州府的府治,建国后也曾经作为台州地区的行政中心,直到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新组建的台州市府才迁至椒江。今天的椒江和临海两地于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椒江看上去崭新整洁亮丽,而临海更显老旧、更有烟火气、更有一份厚重感。
如今的临海是一座城市格局和城市风貌都较为完好的老城,而这座城最好的历史见证就是环绕老城的城墙了。城墙北段依山势起伏,南段则沿江行进,勾勒出了这座城的轮廓。台州府城墙最初是晋朝的一处防御工事,在唐代由于城市的兴盛和城市级别的提高得以扩建,形成了今天的城墙格局。此后,在宋、明、清三代,台州府的城墙都得到了维修和加固,同时有了抵御倭寇和抗击洪涝两方面的功能。清代的重大改动是在数处城门修建了瓮城。特别地,由于其防洪功能,在不需要城墙即可施行统治的元代,这里的城市格局和城墙形制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完整保留了下来。如今行走在长城上,能感到墙体和敌楼的形制与著名的八达岭类似,事实上有学者认为该城的城墙就是八达岭等北方明长城的蓝本。
解放后,像很多地方的城墙一样,台州府城墙的东段被拆除,北段由于在山上对城市的影响格局较小得以保留,但受损也同样严重。1995~1998年余下的城墙得到了大规模整修,大体上恢复了其本来面貌,东部几座被拆毁的城门在原址也得到了重建。
目前临海的城墙已经被开发成旅游区,购票后可以登城俯瞰整座老城和一旁的灵江。台州府城墙在航拍中国中出现过,临海这地方也因为利奇马时期的洪灾被诸位风迷所知,估计大家对这里的兴趣肯定少不了吧。
在城墙南部临江的兴善门门洞中标注了利奇马时期临海城内的水淹线。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1 01:21:00 +0800 CST  
6. 洞沟古墓群+好太王碑 1-0168-2-007 吉林-通化-集安
集安是个宝藏城市。深藏于鸭绿江谷地之中,这里的国保只有三项,不过其中有两项是精华——一是第一批的洞沟古墓群,二是第二批的丸都山城与国内城。除此之外,这两处国保还作为打包项“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处新晋的5A景区。今天就先介绍作为国一的洞沟古墓群好了,这也是我们涉及到的第一个第一批国保。
集安的这两处重量级国保都与高句丽古国有密切的关系。高句丽相信大家也都接触过,是中原汉-唐时期位于当今东北-朝鲜半岛地区的一个强盛而庞大的国家。它在东北亚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统治的人们与后来的渤海、辽等国家/民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洞沟古墓群下属的分项非常多,不过大体上有二:一是位于如今集安地区的数千乃至上万座高句丽古墓,其中也包括下葬了高句丽国君的太王陵;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分项就是位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了。好太王是第19代高句丽国君,这块碑记录了高句丽民族的来源(当然有十分浓厚的神话成分在)、好太王的生平及其功绩,以及好太王驾崩之后守墓的制度与规矩。
目前好太王碑被安放在一座碑亭里面(不能拍照,所以我对这块碑就找网图了)。碑的形制十分特别,并非传统的平板状,而是成一四棱柱,底座大致为1.5x1.5的方形,高度则达到6.39米。记得当时在现场观看的时候立刻有种压抑与神圣感,犹如所有宏伟的纪念物一样。(稍微岔出去一下,无怪乎库贝里克在2001中用一块黑石碑来点化猴子。碑总是静默而使人敬畏的。)碑刻上的字体非楷非隶,有一番古拙之气,不过绝大部分字已经由于长时间的风化和一定程度的人为破坏而显得十分不清晰了。
碑的西侧是这块碑的守护之物——好太王的陵墓太王陵。太王陵现在看上去就是一座土丘,有石板路上到封土顶端,那里进行了墓室的展示。太王陵历史上可能被盗掘过,因而文物保护的压力相对小,对外参观的自由度也就大。按照高句丽的风俗,王陵在封土之后应当覆盖石块和石板,堆成阶梯状金字塔型,太王陵目前看不到相关的遗存,可能是由于过于高耸而导致的封土滑坡所致。
至于带有覆石的完整的高句丽墓葬形态,可以在太王陵和好太王碑东侧的将军坟看到。这里坟墓的外表整体保持了完整。有人认为将军坟可能是好太王之子、第20代高句丽国君长寿王的墓葬。将军坟拥有自己的独立文保碑。
唐代之后,集安附近逐渐冷清荒芜,以至于这些高句丽的精美遗存很大程度上被遗忘、被森林吞噬、被外界所不知。这是为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3 01:19:00 +0800 CST  
补一下将军坟的保碑。刚才图片太大没发出来,稍微压了一下尺寸
顺带一提,吉林省的文保碑无论石质还是字体都很棒,既能认清碑刻内容又十分美观大方,大约在我注意文保碑开始的所有省份里面是做得最好的一个。(想想北京那文保碑都啥难看玩意啊(不)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3 01:22:00 +0800 CST  
7. 丸都山城与国内城 2-0052-1-007 吉林-通化-集安
与上面所讲过的洞沟古墓群高度关联的国保。楼主造访的是丸都山城分项。
昨天(划掉)今天凌晨对于洞沟古墓群的介绍中已经指出,集安拥有一处高句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王家墓葬群。事实上,高句丽的首都就曾经长期定在现在的集安,丸都山城便是高句丽最早的都城。
高句丽在集安地区最早的都城是国内城,位于现在的集安城区、鸭绿江谷地的平坦冲积区中,现在在集安城区仍然能看到其遗迹,而位于国内城东北山中的丸都山城则是其卫城,起到保卫、防守的作用。到了东汉末年,国内城在高句丽与辽东军阀公孙氏的交战中被毁,高句丽遂将都城迁到山上的卫城,将其扩建。丸都城担当高句丽都城的历史超过200年,到公元427年,长寿王(没错,就是学界猜的那位将军坟的主人)为了躲避北魏的军事威胁,将都城从丸都城最终迁到了平壤。
唐代高句丽被灭之后,集安附近逐渐冷清荒凉,到了清代更是被列为封禁之地、外人极少进入。丸都山城、好太王碑这些古迹见诸文件普遍都要待民国时期了。
丸都山城在一条山谷的小流域中,进城的入口在峡谷最窄处,向高处走逐渐展宽。全城现在最瞩目的遗存是石块堆垒而成的城墙。目前景区做了少量开发,可以沿着沿城墙而行的栈道上到山坡的高处,山下一览无余,可以清楚看到山下密布的高句丽古墓葬。此外,城内的取水池、房屋基址等也都加以标出,当然游客可能看不出太多名堂就是了,古遗址的境遇普遍如此。
去到集安的那天上午阴雨绵绵,太王陵和好太王碑在东北秋日的凄风苦雨中显得萧瑟异常;下午到丸都山城之时天气已经转晴,漫山遍野的树林将红未红,在阳光下色彩斑驳,令人心情十分舒畅。本应静默无言、压抑凝重的废墟,在十月清爽的秋风和游客的欢笑中,似乎也变得可人了起来。




Tips:集安是一座旅游城市,游客不多且景区本身承载量不小,一般游览的环境都很舒心。但集安和通化的住宿承载力均不强,旺季可能需要提前订好住宿。我们的走法是早上乘坐通化-集安的4347次出发,上午10点左右到达集安租车前往各处观景点。东北城市出租车普遍非常多,一般不用担心打不到车的问题。我们的讲价是好太王碑/将军坟/国门及铁路桥/丸都山城/集安市博物馆总共5个点,一个点30元,总共150包一天。考虑到我们一共三个人和等待的时间,这个价格还是十分合理的。集安的景区有联票,包括了好太王碑+将军坟+禹山壁画墓(最近在整修,换成了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联票80学生票50,同样价格相对能接受。后来出租车司机在车队内还给我们安排了回通话的车并讲好了价,总之还是十分舒服的一天旅行。供参考。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3 22:58:00 +0800 CST  


顺便 这是顶不起来了么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3 23:47:00 +0800 CST  
8. 洛阳桥 3-0068-3-016 福建-泉州-洛江/惠安
鉴于风吧福建人不少,估计也是一个大家相对熟悉、至少有所耳闻的文保单位了。
洛阳桥因江得名,现在的洛江区名字也从此而来。据称唐宣宗微服私访时觉得此地景色好似洛阳,就这里的河流称为洛阳江。洛阳桥,正架设在洛阳江入海口附近的滩涂上。
与先前提到的琉璃河桥一样,洛阳桥在建设之前,此地的过河交通经常中断。在此之前,洛江的两侧来往需要靠渡船,遇上大风大浪时十分危险,时常发生事故。嘉祐三年,蔡襄任泉州知州时开始着手修建一座跨越洛阳江的石桥,以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过江问题——这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跨海石桥。
洛阳桥地处河口地区,不仅要经受河流和潮汐两方面的水流冲击,海水的盐分腐蚀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定得在桥的墩座上下功夫。蔡襄的举措有二:一是将桥墩修成两头尖的船型,避免洪水和海浪的正面击打;二是在桥墩上养殖牡蛎,通过牡蛎分泌的固着物进一步加强桥墩的强度。后期还增加了处罚盗挖桥墩牡蛎者的法案,以此维护桥墩的稳定。
在后来的历朝历代,洛阳桥一直担任着维系两岸交通的功能,也曾由于战乱、洪水等原因多次毁坏、多次重建。洛阳桥最后一次被严重毁坏是解放战争时期,其时洛阳桥被轰炸至只剩桥墩,解放后重新进行了修复。1974年后洛阳桥的交通功能被上游的新桥分担,其作为两岸间交通线的职能就此结束。
楼主是今年6/20去到洛阳桥的(没错,厦门日食前一天)。下了公交,走了一两公里,穿过福建特有的红色砖房和民居院落,慢慢来到海边、一个下坡,古桥豁然出现在眼前。当时正好落潮,淤泥滩上露着大量的红树林,在盛夏的骄阳中甚是娇艳欲滴。桥静静躺卧在江面上,穿过小小的江心洲通往对岸。夏至日前后福建的太阳是极为毒辣的,即便我们到达时太阳早已偏西。桥面上的石条现在想来确实是近些年新铺的,真正饱经风霜的石块理应像之前提到的琉璃河桥那样光滑圆润。比起北方古桥的浑厚庄重,洛阳桥的形态更纤细、自然、舒展,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美。除了桥本身,桥周围的石塔、寺庙之类也都是历代保存下来的古迹和文物。
泉州真的是个好地方。下次再去慢慢逛。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4 23:40:00 +0800 CST  
9. 碧色寨车站 7-1902-5-295 云南-红河-蒙自
我们在云南涉及到的第二个国保,也是铁路相关的第一个。
碧色寨曾经是滇越铁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滇越铁路是20世纪初由法国人修建的,其目的是联通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和物产丰富的云南地区,南端起点站是越南的港口城市海防,北端终点则是位于现今昆明市区的云南驿站(现昆明铁路局大院内),跨越巨量的河流和山川,海拔落差将近两千米,尤其是从海拔1300米的蒙自到海拔80米的河口这一段尤为精彩,而碧色寨就是这段精彩的起点。
滇越铁路的修建本意显然是为了资源掠夺,不过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作为边地的云南省的开化与发展。云南向来有“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讲法,讲的就是滇越铁路。滇越铁路使云南成为外向的云南,云南的物资从这里输出,现代文明的结晶也从这里传入。抗战时期,部分西南联大的学生西迁时走的也是湖南南下香港-坐船至海防-滇越铁路至蒙自和昆明这条线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昆和贵昆两条联结内地的铁路建成之前,滇越一直是云南的重要交通线,改变了云南的地缘格局,也改变了云南的历史进程。滇越铁路也是中国国铁目前仍然在运营的唯一一条米轨铁路,每天仍有货车经过。
碧色寨是滇越铁路上的重要一站。在这一段路程,铁路为了减小落差和爬坡,一直处于蒙自盆地的边缘,沿着山坡的等高线行进,碧色寨比蒙自城区因此有一定的高差。作为离蒙自较近的一个大站,这里修建了站房、仓库和各类配套设施,成为了一个滇越铁路上的大站。1920年后,云南本地百姓出资、争取资源独立性的个碧石铁路也修建至此。为了防止法国殖民者夺取路权,个碧石铁路被设计为了比滇越铁路轨距更窄的寸轨。这样一来,所有通过个碧石向滇越沿线(或者反过来,同理)运送的货物都必须在碧色寨换装,碧色寨一时成为了滇越沿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车站等级甚至一度比昆明站高。不过后来由于战争、炼铁等种种原因,蒙自-碧色寨的寸轨铁轨被拆除,后期复修的铁路则引入了草坝站而非碧色寨站,碧色寨由此彻底衰落下来,直至1992年车站停运、2010年车站撤销,完全不保留任何车站功能。近年来碧色寨的知名度有所提高,大约是因为电影《芳华》曾在此取景的缘故——虽然这部电影曾经取景的另一个滇越铁路车站芷村现在仍然处于未开发的处女地状态。
碧色寨的站房是法式风格和云南底色的混搭。鹅黄色的站房规整而精致,经过百年风雨外墙已有斑驳但更添韵味,这是来自云贵高原奔放明丽的颜色;车站的细部又十分细致:廊灯的铁架、法式钟表,似乎能让人回想起百年前的奢华。站台上刻着法语的“北回归线”字样,这是当年法国工程师留下的——碧色寨也确实几乎就在这条重要的纬线上。除了车站本身,周围的民宿、球场、仓库废墟等也都被列为了保护范围,只是它们很多已经成为危房,不好进入了。
由于已经被撤销,碧色寨目前不承担任何铁路方面的职能,道岔已经被拆除,站两端的方向牌也一度被涂白,后期为了旅游才重新写上“碧色寨”三个大字。目前的保护建筑整体位于铁路的东侧。西侧目前由云南当地的文旅公司在做开发。目前去往碧色寨是不需要门票的,但不能保证以后也这样。暑假跟着实践团一起到访了碧色寨,也有幸和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稍微了解了一下云南半坑半蒙(笑)(其实比这文明多了)的旅游开发和价值构建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刚刚到达碧色寨时碰到了一列编组特殊的列车,其中编着一列DFH21(米轨机车的一种,在中国为滇越铁路限定),按照车上的污渍判断,应当是我们到访数天前滇越铁路南部腊哈地站泥石流中受损的机车(腊哈地本来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货列换装站,今年泥石流后由于设施损毁过于严重而被迫撤销)。滇越铁路步入垂暮之年,每日开行的货车已经越来越少,见到列车已属不易,见到这样富有意义的列车更是难得。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1-28 01:12:00 +0800 CST  
自顶一下试试看(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2-01 01:13:00 +0800 CST  
尝试一下













楼主 pchxiao  发布于 2020-12-02 12:01:00 +0800 CST  

楼主:pchxiao

字数:11505

发表时间:2020-11-17 04: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1 23:20:01 +0800 CST

评论数:6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