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新解

《㲽其钟》出现宝盖头的“庞/宠”字,说明作于到达目的地后,《麦方尊》在出发前作。

《诗经·小雅·彤弓之什》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
四牡龐龐、駕言徂東。”

由于是向东車攻,疑“庞”字可能出现在“宠”之前。

“庞”和“宠”都出现在《古文尚书》的“未识别”之章中。
“宠”字出现在《说命》《太甲》《毕命》《泰誓》《周官》中。
“庞”和“宠”共同出现在《周官》中。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神农氏系列铜要早于西周。

象形文字新解认为,甲骨文与铜器金文为第一序,由于刻画后就不可更改,其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史书文字。竹书次之。

可以认为,神农氏时代为继承自时夏的时周。

《麦方尊》之“立周”以“裯”代之,“绸”说明“授索于周”,“宗周”二字说明时周为西周之宗。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5 07:54:26 +0800 CST  
《麦方尊》之“立周”以“裯”代之;“绸”的象形为“授索于周”;“宗周”二字说明时周为西周之宗。

从《麦方尊》的“周”与《史墙盘》的“司夏”的顺序观察,疑“裯”在“夏”前,“司夏”与“绸”和“宗周”为同一时间段。

更为神奇的是《麦方尊》之“乘”字,其象形为5000年前的透视法造字,术语叫做“顶视图”。这种类似鸟瞰图的造字法,也是象形文字新解所发现的第三重证据法。

《麦方尊》之“筑”字仍待考证,倒梯形头部造型为首见,疑为“子”的变体,或无部首“厂”的“厚”字。如果确实为“筑”字,其三部分可能代表当时“工”的三处封地。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5 18:08:35 +0800 CST  
在《麦方尊》新解中,除了5000年前的top_view的“乘”字,另一个就是神秘传说的“亘”/“恒”/“宜”字的造型“舟”字。

查,《廣韻.麻韻》:「楂,水中浮木。查,同。」,贯月槎之象形。
贯月槎,又称浮空槎。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70后的青春记忆。
关于象形文字,金庸在多部小说中提到过蝌蚪文,可能是满文或藏文的一种。
在小说中,蝌蚪文中可能隐藏着绝世武功;在现实中,“查”字的象形仍未发现。

《麦方尊》新解的“恒”字,类似于“旦”或“查”字,新解采用了《诗经》中的用字。
《诗经·小雅·鹿鸣》: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6 10:18:57 +0800 CST  
《麦方尊》释文:

“王令甓 井侯氐 伾侯升 井雨升若 贰侯見 升宗周 匃迂䢔王”

《麦方尊》铭文在《尚书·泰誓》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宠”和“妥”为初始形式,说明《泰誓》为后世引用《麦方尊》之造字。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7 09:50:39 +0800 CST  
《麦方尊》释文:

一、“王令 甓 井侯氐 伾侯升 井雨升若 泰侯見 升宗周 匃迂䢔 王”

《诗经·防有雀巢》里出现“甓”与后文的“防”字,说明井侯和伾侯又称作“中”“唐”,“甓”的意义在《诗经·魏风》里为“左辟”。“甓”字象形的右部为上立下可,此字仍存于《康熙字典》,原义已经佚亡。

“伾”在《诗经》有保留,但无实际意义,其象形意义为“不/丕/否”的地名在各个时代的称呼。

“井雨”,为“百两”之族人,“百两”组成“夏”,也是《尚书·泰誓》中的“克相”之相,“两”在《散氏盘》新解中出现多次。


《麦方尊》铭文在《尚书·泰誓》为“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宠”和“妥”为初始形式,说明《泰誓》为后世引用《麦方尊》之造字。

“泰”字的部首,新解一般以“寿”字头相称,构成“考”“寿”“耇”“春”等字。这些字虽有一些差别,但从其意义归纳总结,“寿”字头应该是封国或封侯的标志。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9 10:01:24 +0800 CST  
《麦方尊》中的“^”表示山,这个符号也是后文的“堂”字部件。从地望分析,古文泰,大下二点,应为兰州附近的马衔山/兴隆山,并不是现在山东泰山,兴隆山地势从另一个角度构成“宗”字,其邑或都,为后来的“庭/廷”字--兰州。

《说文》释“泰”为“滑”,符合新解之女娲的地望。由于“咼/骨”为早期封地,井侯与伾侯旋迁而回,要执行“見”之礼,所以有《左传》中的“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次”之两点,也来自于“泰”,另文再述。

“泰”字为《易经》第11卦,以二进制看为阴极000阳极111,与“否”卦刚好相对称。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9 10:27:15 +0800 CST  
【改】《麦方尊》中的“^”表示隆土(相对低于山、丘的平原)
【补,“伾”】
《尚书·禹贡》载:“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
---------------------------


【释文】

《周易·象传·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周易·象传·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成语“否极泰来”是对《麦方尊》的最佳解读,上古人类在遭受地震后,由东遂西,由低返高,迂回到青海湖至秦岭一带,重建神农氏之国。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29 11:25:32 +0800 CST  
从地势上分析,神农氏时代“天”是高原,为海拔较高(海拔3000米以上)的阿坝自治州一带,“地”是平原之土,为临夏、兰州这些相对宜居之所。

“天地交泰”之泰为秦岭之下辅有道路的低海拔地段兰州一带(海拔1000米左右),秦岭在《麦方尊》为“驱”的组成结构,在《诗经》为“秬”;“否/伾”为相对海拔2000-3000米的九寨沟、夏河一带,在《诗经》又为“秠”。

新解认为,《周易》为炎黄二帝宗族史书,证据之一为“后以財成天地之道”之财字。

《麦方尊》之“泰”仍然是初文形式,造型重点为二短横,一般释为“上”字,与“^”组合疑为“元”字的前身。不过,“元”字象形重点在于下方的“圆弧”状,其象形意义与“年”“季”“穆”等字一样表示远迁,《麦方尊》为回迁,象形意义不同。

今文“泰”字,应为“禄”旋迁回宿,“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中的某个史事发生后,获得“寿”字头封赏的造型。

《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泰山,禪亭亭。
《说文》亭 民所安定也。
“亭”字在甲金文中的象形,应为《麦方尊》新解之“已”的变体(注:6)。

《麦方尊》新解之“升”“龙”“宠”等字,也是黄帝传说中的要素。

新解将提供更多线索,证明黄帝时代之“泰山”在今天的兰州附近。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1-30 16:11:30 +0800 CST  
最近在一越野节目中首次知道冷湖油田,今天看到介绍龙羊峡的bpb黄河篇,非常感慨。

青藏高原的高寒高海拔地理特征,使得龙羊峡与冷湖油田都不适合人类居住。
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提高利用能源水平,中国人民作出了艰苦卓越的奉献。

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2020年有效的控制了疫情,使得美国相形见拙。

龙羊峡与刘家峡,是黄河上游的两大明珠,在甲骨文与金文中也有专门的造型。

《说文》刅:傷也。从刀从一。《集韻》楚良切,音窻。

“刅”的两点就是龙羊峡与刘家峡。


【网络图片】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06 09:44:53 +0800 CST  
“刅”为夏向字,说明“刅”为先于炎黄时代的早期造字。

“刅”的象形为“匕”结构,比较容易识别,由于《麦方尊》为从东返西,造字的方向坐标发生改变,“刅”转变为“刃”,在《㲽其钟》里又被释为“梁”。






《说文》㲽 水也。从水,刃聲。
从象形上分析,“㲽”水即黄河流经龙羊峡到刘家峡的一段。

《说文》梁 水橋也。从木从水,刅聲。〔呂張切〕??【三点水,柰】,古文。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06 09:53:53 +0800 CST  
象形文字新解在“姚河塬遗址”出土甲骨文里识别出“梁”字,主要依据“三维象形”并结合《尚书·禹贡》中“梁州”的地理位置互相印证。

《㲽其钟》中的“刅/刃”与“梁”字造型区别较大,新解认为这是当时造字方向存在一些混乱。
早期“夏向字”以地球转动的方向为“南”,《麦方尊》《陈纯釜》都定位于今天的黄土高原附近,王命从东向西,由低向高“氐遂而上”,返回青海湖,“夏向字”不再符合当时的观测方向。
《麦方尊》中的“禯”字就是造字方向混乱之一,“曲”为青海湖为高,“辰”为山西南部,地理位置上“曲”确实在“辰”上,但是朝向为西,最后一直到帝尧时代才重定方向。



由图可知,“刅/刃”造字方向朝东。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09 18:45:25 +0800 CST  
“刃/刅”的象形也是“女”字的一部分。从铜器铭文可知,“女”字一直被正确使用,并且延伸到秦岭的“安”字也一直存在。
这说明造字虽有方向变化,但是具体的地理位置仍是正确的。
“梁/粱”等字虽然象形的构造有方向变化,但“姚河塬遗址”甲骨文的“梁”与《㲽其钟》的“梁”指向的都是青海湖拉脊山这一地点。拉脊山的构形也是“岁”“陵”“神”“寿”等字的一部分。

造字方向混乱的原因,疑为造字者出于不同氏族。殷之六族,可能都具有造字手段。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09 21:09:11 +0800 CST  
再比如“我”与“敝”字,造字者的观察原点应在黄土高原一带,方向朝北,这样才能在观察到“我”的同时,识别“鹿”“辰”“函”等字。
除了造字有差异外,史书记载也分《尚书》和《诗经》,更有《春秋穀梁传》。

《左传》的版本又有“公羊”和“穀梁”之分。
从“大”“小”之划分看,“公羊”属于“大”,“穀梁”属于“小”。
“公羊”为“善”;“穀梁”为“理”,属于东郊。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0 13:26:18 +0800 CST  
《尚书·吕刑》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
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詰四方。”

象形文字新解已经整理出上古炎黄二帝历史中一些缺失的部分。

炎黄二帝之父辈或祖辈,在青海湖一带作食邑,为昆吾之“五”口,即“亹”字。

《诗经·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闻不已”。

“亹”的象形为具有5个网口的篱笆,象征五大氏族,为众。
《礼记》载:“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亹”留下“门源”这一地名的证据。“亹”字具体造型仍未找到,《亹簋》新解之亹在《诗经》又作“萋”,待解。

蚩尤为《诗经》所称“方叔”。“叔”的本义为“豆”的一种,即“亹”之一。
即使在2000年前的《史记》时代,蚩尤与炎黄之间的历史也未被厘清。
实际上,蚩尤为王的时间应持续多年,其中制作有多部铜器。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1 17:47:42 +0800 CST  
蚩尤与炎黄之别为“宾客”之分,这就是“多”字的由来。

炎黄时代第一个阶段为“亹”之五邑,第二个阶段就为“多”之二分。

甲骨金文中存在二个“口”造型文字,有“多”,“雍”,“寮”,“吕”。

《尚书·吕刑》中,明确王享国百年,言蚩尤惟始作亂,“两辭”为狱,强调“無疆之辭,屬于五極,咸中有慶”。

历史记载中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黄帝。

《史记》中关于五帝“享国百年”的另一可能为黄帝之孙颛顼。

黄帝与穆天子的记载也是非常混乱。

如果《吕刑》中提到的“穆”王为《穆天子传》之周穆王,那么《吕刑》就为黄帝之孙颛顼所作,特别是《吕刑》中提到“绝地天通”,这是颛顼在历史记载中的唯一特征。

问题是为何颛顼在《吕刑》中未提及黄帝?为何黄帝之子未继承王位?为何天命周穆王,之后又立颛顼?

新解也将寻找证据解决这些困惑。

《麦方尊》由东返西后,进入炎黄时代的第二阶段“多”。期间,蚩尤炎黄之争形成断代文字“乱”。“乱”在造字之初并不是贬义词,直到炎黄战胜蚩尤以后,“乱”才作为蚩尤的特征字。

“吕”字为“多”在“乱”之后的回归,“五刑五罚”之后,方有“受王嘉師,監于茲祥刑”。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1 18:02:06 +0800 CST  
《竹书纪年》记载的上古帝王中,唯有黄帝和帝尧为百年而陟。
《白虎通德論》载:“傳曰:黃帝師力牧。帝顓頊師綠圖,帝嚳師赤松子,......”
《韓詩外傳》载:“子夏曰:「臣聞黃帝學乎大墳,顓頊學乎祿圖,帝嚳學乎赤松子,......」”

由“禄”与“蚩尤”的关联,说明“享国百年”的候选只能在神农氏黄帝与帝尧之间。
“尧”字象形为三土,与二口之吕形意皆不符合。

据传,颛顼12岁为王,78年陟,与百岁仍有差距。
颛顼之子帝嚳,63年陟。由于缺乏历史记载,无法断定年龄。

从象形上分析,“颛顼”与“嚳”的象形都为二分的,“嚳”与“学”字,都有两个"XX"。
“颛顼”与“嚳”的铜器文字仍未现世,留待有缘。

《说文》顓 頭顓顓,謹皃。从頁,耑聲。

“颛”字象形仍未发现,从文字演化历史看,“耑”为主形,“頁”为尊称。
“頭顓顓”的释义,说明“顓”与“頭”相关,新解依据第三证据法,认为“頭”为青藏高原南崖,“顓”为青藏高原北崖,二者构成“非/奜/棐/罪”的象形。
同样证明,“豆”为“頭”的主形,为“亹”之一,其地理特征为甲金文“我”之构形,为成都平原之三危。

《说文》耑 物初生之題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凡耑之屬皆从耑。

结合第三证据法,“耑”释义为伏羲氏初“生”之“是”。由“生”和“是”的构形,说明“耑”在高原为“山”,其下为“巾/芾”。

《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顓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

从“莖”“经”等字的象形看,“巡”字类似的地望为“川”,说明顓頊时代的天部在高原之上,地部在平原。
颛顼时代之“绝地天通”,疑炎黄一族不再居住于高原,从此向东部平原发展。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4 12:55:16 +0800 CST  
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質文》中提到:
“是故周人之王,尚推神農為九皇,而改號軒轅謂之黃帝,因存帝顓頊、帝嚳、帝堯之帝號,絀虞而號舜曰帝舜,錄五帝以小國。下存禹之後於杞,存湯之後於宋,以方百裡,爵號公。使服其服,行其禮樂,稱先王客而朝。”

黄帝之轩辕氏,应为炎黄之先祖。
黄帝似乎未能继承神农氏之号,穆天子继位,随后,吕命赎夏,作《吕刑》。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6 14:05:47 +0800 CST  
《庄子·胠篋》曰: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

《金楼子·兴王》载:
“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蘇氏、宗盧氏、祝和氏、渾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
......
黃帝有熊氏,號軒轅。


从世代序列看,轩辕氏是在神农氏之前,为“驪畜氏”或“驪連氏”之后。
“驪”即天下逐鹿之土,“畜”为“玄田”之后,“连”为轩辕之前称。神农氏又称昊英氏。

《穆天子传》《列子·周穆王》可能为“祝融氏”或“祝和氏”,也可能为少昊,应为一人多称。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6 14:24:20 +0800 CST  
神农氏系列铜器都具有一个特征字:农。由此引申出黄帝的特征字:庶。庶民的庶。
庶,出现在多部铜器中,其中最重要的为《大盂鼎》。

《尚书·吕刑》产生最重要的一个断代之字为:赎。

“赎”出自《曶鼎》或称《舀鼎》,待解。

《尚书·吕刑》之王自称为“嗣孙”,《大盂鼎》也出现“嗣”字。

新解认为,“嗣”取自于“襄”,“嗣”来源于“典”,象征少典之子黄帝,代神农氏为“嗣”,将两“友”之“口”(襄字象形),“赫胥氏/赫苏氏”之“赫”(《诗经》执競),合并为一。

另:
新解已识别出《史颂鼎》之“苏”为苏成王,应为“赫苏氏”。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6 16:03:23 +0800 CST  
《说文》嗣 諸侯嗣國也。从冊从口,司聲。〔祥吏切〕孠,古文嗣从子。

“嗣”的关键词组为“繼嗣”。
“繼”的象形说明此字为炎黄的第一阶段五邑的后续,新解认为“繼”“斷”可能发生在蚩尤与炎黄之争前,随后进入“多”“吕”的二友阶段。

华夏文明中“繼嗣”的历史事件最早原型就是黄帝。
新解的研究方法是先假定“嗣”为黄帝,然后寻找反例证伪或证实。

通过将“嗣”设定为黄帝,解决了《尚书》多部篇章的断代问题,证明了《诗经》为神农氏史书,发现颛顼入主殷墟遗址的历史证据。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7 20:46:43 +0800 CST  

楼主:justn0vv

字数:140556

发表时间:2018-12-16 05:54: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3:16:36 +0800 CST

评论数:9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