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新解

@justn0vv 2020-11-29 10:01:24
《麦方尊》释文:
一、“王令 甓 井侯氐 伾侯升 井雨升若 泰侯見 升宗周 匃迂䢔 王”
《诗经·防有雀巢》里出现“甓”与后文的“防”字,说明井侯和伾侯又称作“中”“唐”,“甓”的意义在《诗经·魏风》里为“左辟”。“甓”字象形的右部为上立下可,此字仍存于《康熙字典》,原义已经佚亡。
“伾”在《诗经》有保留,但无实际意义,其象形意义为“不/丕/否”的地名在各个时代的称呼。
“井雨”,为“......
-----------------------------

《麦方尊》的“泰”字象形为“大下二点”,类似“於”字。
在释读中发现“^上二点”极度类似“元”字象形,猜测回到青海湖后才产生“元”字。
由于“元”为初始之意,《麦方尊》中暂时仍释为“泰”。特注明原因于此。

《麦方尊》中第四行最后一字“几”,几乎几何之几。
新解认为,从高空观测,“几”为黄河河套之象形。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9 18:58:46 +0800 CST  
“几”与繁体“幾”象形意义不同。繁体“幾”类似京畿之畿,为“成”之高原上的二分部之后代。

《诗经·大雅·生民·行苇》
“或肆之筵。
或授之几。”

简体的“几”为“受”,商王“受”的封地。

《麦方尊》的内容贴合《行苇》之意,存于《诗经·大雅》,与后期铜器中常见的“小子”应分属不同的王族。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9 19:12:13 +0800 CST  
《西京雜記》
“漢制:天子玉几,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几。以象牙為火籠,籠上皆散華文,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為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夏設羽扇,冬設繒扇。公侯皆以竹木為几。”

几,其形常用为茶几之意。

《诗经·豳风》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公孫碩膚、赤舄几几。”

“舄”与“几”都出现在《麦方尊》中,足以说明“几几”为地名,不是玉几竹几之意。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19 19:24:12 +0800 CST  
《說文》辭,訟也。从??,??猶理辜也。??,理也。??,籒文辭从司。

//--看看能否正常显示,否则改图片版。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1 09:34:08 +0800 CST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1 10:46:40 +0800 CST  
“玄”字地望,来自于地球。
一开始新解认为古埃及圣书体借鉴了“玄”字,所以全释为“赏”。
后来发现有另两种图形(互相关联),有些中国人无法接受,只能让时间去阐释了。

不过,“索”涉及到中华文明之传承,还是要说清楚。
“司”于“子”为“嗣”,“司”于“悔”应为“辭”之变体。
至于“后母”,虽然我人微言轻,但是这种就不好说了。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1 10:59:17 +0800 CST  
今天是冬至节,旧时光里是年终的最大节日。
南方吃汤圆,北方包饺子。

《说文》释“冬”为“四时尽也”。

甲金文“冬”的象形类似今天的头戴式耳机,似乎无法阐释“四时”季节变换。

象形文字新解最早解释过古埃及圣书体如何表示“时间”,如果能够接受这种宇宙视角,那么,头戴式耳机的形状就是地球环绕太阳旋转的一种简化形象。

“年”的象形也类似于“冬”,区别是“年”为一个具有方向箭头的圆弧落在“子”上。
从地望的角度理解,古老的人类通过“年”之远迁,形成“冬”之两端跨越地表弧线的王国。
冬,终,在古时通用。新解认为,“终”意味着人类王国的主要构成迁移至欧亚大陆板块之东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将“式”的“工”替换成“冬”,就是《戒簋》新解之“戒”。

“戒”之“终”,疑发生在“亹”之“五气”之前。
“终”发生后,才有“繼”“斷”。

新解认为,炎黄时代“五气”聚居之“田”,其中王者可能因为天灾,“终”。炎黄之祖辈得王命由“辰”迂回青海湖成为“農”之神农氏。

神农氏时代由于王权纷争,又发生“亂”。
“亂”之左部首,即“辭”。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2 10:27:04 +0800 CST  
《尚书·中虺之言》有“曰:『奚獨後予?』攸徂之民,室家相慶,曰:『徯予后,后來其蘇。』”。
《尚书·太甲》有“乃曰:『徯我后,后來無罰。』”。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中一直不被重视的“雞”,为“奚”与“隹”。

“奚”分三部分:上“授”中“玄”下“大”。

《说文》释“奚,大腹也。”

中华文明可大致分为:东部与西部,北部与南部。

东部,即“奚”与“隹”;西部,为“牝”与“隹”之“索”。
“辭”(左部首),在象形上与“奚”的不同就是“大”与“又”。

炎黄时代,“奚”与“辭”(左部首),就是“冬”之两端,终合于“嗣”。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2 13:19:06 +0800 CST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诗经·鄭風·風雨》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
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诗经·齊風·雞鳴》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
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雞”在“塒”之时代,为伏羲氏之“羊牛下来”。
“雞”与“鳴”就是“隹”之王朝,号为“风”和“雨”。

“奚”迁移至“匪”,“则”于“索”,为上古历史中存在过的“声”或“闻”时代之“辭”。

古今圣贤皆求索,唯有达者道其名。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2 13:29:22 +0800 CST  



改正些错漏并加入一些证据。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28 13:28:46 +0800 CST  
2020年是变幻的一年,象形文字新解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完成下列工作:

发现“冬”字含义,释读出《戒簋》,由此解开“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的天命。
发现“华”字地望,三星堆遗址为“华阳”。
发现“农”字地望,发现神农氏系列铜器之关联,《麦方尊》《散氏盘》《史墙盘》《庚壶》(《㲽其钟》待解)。
发现《诗经》为神农氏之史书,《尚书》所谓伪篇为西周前的记载,即《诗经》中的“时夏”“时周”。


2021年将致力于“夙”字释读。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31 11:41:15 +0800 CST  
2019年底发现“洲/州”字的象形意义,2020年发现“索”与“素”字的关联,这些题目都牵连深远,仍在阅读整理中。


《易·乾卦》時乗六龍以御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020年新解已经释读“时节”之“节”字。

2021年,“时”字的解读将诠释全新的清华简。敬请期待。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0-12-31 12:35:30 +0800 CST  
四海之内有九州,天子处于中州而制八方。
“中华”,“州”,“玄”等字仍属于图形文字,直到“我”字的发现才使得中国古文字独树一帜,引领人类文明发展。
古埃及圣书体形容远方或东方之用字与“山”相关,由于断代的原因,只有字母语言翻译。新解认为其周边遗存语言可能有更确切的用字。
“我”字地望取材于青藏高原,以观察视角为“中”心反向测距,可以确定炎黄时代人类王国在黄土高原以东。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07 21:55:54 +0800 CST  
《陈纯釜》与《麦方尊》中,人类由东向西迁移,回到当时人类的祖先之地,其时差可能为几十年,也可能为几百年,其中用字也各不相同。
《陈纯釜》称青海湖一带为“纯”,自认为“屯”之后代(玄),并且以“门”的左扇表示“后”(简体),相对于右扇的“司”。
《麦方尊》的“迂”字(注3)就是图形化的表示折返回“屯”。
《麦方尊》的“䢔”字(注4)是《史墙盘》的关联字。
《麦方尊》与《陈纯釜》的关联字除了“屯”字,还有第2行首字“宛”。
“宛”字造型,来自于黄土高原河套之“几”字。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07 22:15:57 +0800 CST  
“屯”或“纯”字,其象形为“若”字。
经过多部铜器铭文解读,“若”或“王若”疑为伏羲氏或更早的封国。

《麦方尊》的“宛”字注重“几”字之左,《陈纯釜》强调“几”之右,形象的说明“几”为中心、由东向西。

如果将蜀地的象形“虫”字代入“几”下,就形成“风”字,“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白虎通德论》)。

最初对象形解读感兴趣的时候,《麦方尊》的“防”字一直是个看不懂念不出的字。
为何会有“防守”这一词组?
“防”字的解读也是象形文字新解的标志之一。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07 22:55:25 +0800 CST  
最初对象形文字感兴趣的时候,《麦方尊》的“防”字一直是个看不懂念不出的字。
为何会有“防守”“防御”这些词组?
“防”字的解读是象形文字新解的工作成果之一。

“四个草字头在四角、中间一个三角形在‘方’上”的象形出现在多部铜器铭文中。
此象形文字在甲金文中一般被释为类似“莽”(“方”替换“犬”),从象形上看与“葬”字有一定区别。
《诗经》和《尚书》中未见类似“莽”之字,《尚书》有录“葬”字。

《说文》莫 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

“四个草字头”音莽,构成比较常见的“莫”字,“墓”与“莫”字的区别在“土”字底。

参照古埃及圣书体,新解认为“四个草字头”表示“过去,逝去”。
“防”为地名,应为“方”的旧称,类似谥号。

《诗经·陈风》中出现《墓门》和《防有鹊巢》两篇接连的章节,其内容与《麦方尊》贴切。
新解认为,《麦方尊》由东遂西的原因之一就是安葬“陈”的薨王。
证据就是《诗经》中的“陈锡”一字,此字象形类似“辭”字,右面的“司/辛”为“东田”。
奇异的是,在《史墙盘》中“陈锡”为“上田下东”,《毛公鼎》等铜器中为“上东下田”。

《麦方尊》释文:
第二行:
“宛防京肜祀雨升若裯築?雝王乘升舟为大豐王射”

【图解仍在制作】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08 12:22:26 +0800 CST  
《说文》京 人所爲絕高丘也。从高省,丨象高形。凡京之屬皆从京。
《说文》都 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爲都。

夏殷商时,一个邑或城,上升为“都”的先决条件是具有先君的宗庙。

“肜”出现在《尚书·高宗肜日》。
《爾雅‧釋天》:「繹,又祭也。周曰繹,商曰肜。」意謂祭祀翌日再祭,亦有重複之意。

甲金文中“京”和“高”有时相通,象形区别不大。
“高宗”极有可能为《麦方尊》之井侯。经过《麦方尊》之旋旅,二侯都升一级为公。猜测“防京”为后来的亳都。

《史记·殷本紀》载:“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

《史记》《尚书》《麦方尊》交叉印证“肜”为祭祀之礼。《麦方尊》《诗经》《史记》交叉印证“陈”之先王为“武丁”。

《穆天子传》载:“...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豐隆之葬,以詔後世。”

《说文》豐 豆之豐滿者也。从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从豐。〔敷戎切〕??,古文豐。

《麦方尊》头两行铭文,用41字,说明了由东向西,由低向高,回到“防京”行“陈”之先王丰隆之葬的王制之礼。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10 09:46:36 +0800 CST  
“防”最重要的词组为“防卫”,繁体字形“衛”。

《说文》衛 宿衛也。从韋、帀,从行。行,列衛也。

“防”在《诗经》还作“鲂”。
《说文》魴 赤尾魚。从魚,方聲。〔符方切〕鰟,魴或从旁。

殷之六族有“长尾氏”“尾勺氏”,应来自于“鲂”。


《诗经·齐风·敝笱》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
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
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平王之孙”“齐王之子”,其从如“雨”,在《麦方尊》中为“雨升若”。


“鲧”为“鲂”的后代。
“鲂”为大禹之宗。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10 15:03:06 +0800 CST  
同样在《诗经·陈风·衡门》中有: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泌”字出现在《麦方尊》,待解。
由“衡”和“衛”的构形,可以确定“鱼”即当时“韋/方”之地的前朝。

由此可以断定,四个“草”象征前朝/国;可以推定,四个“口”之“器”表示前封地/国。

“豈其食魚”的新解为“豈在鱼之国作食邑”。

比较可惜,现存史书并未有“鱼”之国或朝代的记载。

【改正】殷之六民:长勺氏,尾勺氏。

另:“甓”即“辟”于“勺”。勺,即石峁遗址。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11 08:14:54 +0800 CST  



今天刚刚识别出的“乘”字,真是苦思冥想,值得纪念。
《格白簋》一些难点已解决,敬请期待。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21-01-11 11:50:47 +0800 CST  

楼主:justn0vv

字数:140556

发表时间:2018-12-16 05:54: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3:16:36 +0800 CST

评论数:9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