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新解




作了些改动。

与“曾”字新解互证,楚公也葬在“鄂”地,“鄂”一直以来都被误读成“寿”,
圣书体的“碗”代表“地”,“寿”地,不可解也。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11 10:16:19 +0800 CST  



补增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11 11:46:43 +0800 CST  



随州文峰塔曾侯墓M1编钟铭文新解之一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12 11:46:23 +0800 CST  
@justn0vv 2019-01-12 00:37:33
东巴象形文字



-----------------------------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为何夏商周文字、东巴文字与古埃及文字既有渊源又各自发展。
由于书写材质不同,古埃及中古时期的象形文字更完善更精细却最终消亡,
而商周金文能在圣书体之上因地制宜,求新求变,流传有序。
只能猜测,人类在某一时期集中继承(培训)了一套既形象又先进(可变化)的书写系统。

例如东巴文这个“情”字,我第一眼就知,有情之人手中举的不是“针”,而是“时间”,象形为矢志不渝,海枯石烂。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14 08:45:27 +0800 CST  
甲骨文金文“季”和“元”




如果谁能将黄河和长江都象形化为字,只能说是外太空视角,否则会被当成迷信的。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14 18:51:42 +0800 CST  



《史记·楚世家》


十二年春,楚靈王......令公子比見棄疾,與盟於鄧。


详见“随州文峰塔M1曾侯墓编钟铭文新解”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17 23:15:04 +0800 CST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四”字,以前都是四个一表示。

四盟与其它盟约的不同就在于其象形为黄河(乙)与长江(曾)的盟誓。
四盟的过程和目的都很清晰明了,为随州文峰塔曾侯墓编钟铭文的释读指明了方向。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0 20:39:42 +0800 CST  
上图中出现的简体“台”字,与繁体的“薹”无关,
表示下埋之地,象形非常明显,不用赘述。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0 21:59:41 +0800 CST  



呜呼,中山王鼎的主要内容为赞美先人顺黄河而下,至海止,开拓邦地的业绩。
可不是什么溺于渊,而是跨渊远征。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4 23:02:54 +0800 CST  
大盂鼎铭文新解



怀疑盂的仪式为“登”,暂时只找到一两处引用,证据不足,待定。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7 12:55:47 +0800 CST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铭文互为印证
由于某些字太模糊仍待寻找资料解读

另:
秦公钟铭文有解释下图的夏为何处





右上角之字以前释为“源”,因标志与“夏”不同。
帚”这个标志,说来话长了。


释文:

第一个字与第二行第二字实为同一个字,表示地名,与黄河上游的流向相同,为古“夏”字。
第二行第二字加入了表示地点的“癸”和表示领地的碗形“地”,在古埃及象形文字里,大的碗形代表南半球,小的带柄的碗形表示小一些的地域(见前贴)。
父丁之地为黄河河套,丁为圣书体中的方块p,表示大型地域,父乙之地为黄河下游,“乙”的象形与古“夏”的象形完美对照。

第一行可释读为:
古夏 门 牧场 作

第二行:
(赞)美 古夏(之)太阳 地 (日出之地)
第三行:
尊 彝 保

古今圣贤皆求索,唯有达者道其名--justn0vv (c) 2019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7 13:18:39 +0800 CST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7 14:07:18 +0800 CST  
盂字新解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8 18:30:56 +0800 CST  
大盂鼎,大克鼎记载的迁徙并不是“盘庚迁殷”,但极可能是周宗室的第一次迁徙。
“正”字,象形为“由丁出发“,在古埃及圣书体未见类似象形。
"止"的真正象形意义为“行船”,为圣书体的简化版。
我由此引发灵感,发现了黄河和长江的地望,并将给出更多证据,真正解读四千年来的中华历史。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2-28 19:19:45 +0800 CST  
遂公盨铭文与史墙盘都出现了“禹”字,证明大盂鼎中“夏”迁徙到今周原遗址,
建立新的居住地“子夏”。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3-01 12:46:43 +0800 CST  
金文的于作为【于字图】时,象形会意为归天。于在皿上之盂,可释为祭祖灵的一种仪式。从祭祀的角度对《大盂鼎》进行象形解读,三代之夏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尘封而斑驳的周的先民自黄河河套之(帚)夏和(武)丁迁移的历史,在铭文虽寥寥数字,在我心却是波澜壮阔。
特以此文纪之!


释文


隹 九 月 王 在 宗 周 令 盂(祭祖灵) 王 若(祖皇)
曰 祖灵(盂) 归葬(丕) 后继(显) 玟 王 受 天 有 大
令 祀(祀人而非神,无示) 珷 王 嗣 玟 作
邦 祭社 厥 祖皇归位(匿) 哺育权柄(匍) 有 四(天下) 方(诸侯)
赐地(畯?) 正(至丁) 厥 民
祀 先王后代(粤?) 即? 事 夏祖?  酒(酉) 先王(无) 昭(敢?) 祭酒(醇?)
有 魂魄 扬番 祀 先王(无) 昭告 釃(分酒) 古 天 地皇(黄帝?)
监? 少王 ? 少保 先(导?) 王 ? 有 四 方 刻(我) 船皇(利簋-闻?) 殷 述?
令 隹 殷 行封(边?) 侯 田地 先王后代 教(殷) 正(至丁) 权柄(百?)
分封(辟?) 分后代(率?) 启航?(肆?) 于 酒 古 裂地(丧?)
追 祀(祀人而非神) 夏 夏邦 辰? 有 大 服?
拜 隹 即 朕? 小子 学(宫) 夏 勿 乩?
拜 乃 (高龙)  分封(辟) 天厥? 今?
刻(我) 隹 即 井地? 庙(有门) 于 玟 王?


待续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3-03 19:04:39 +0800 CST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3-03 19:06:51 +0800 CST  



魂魄 与 扬番(招魂)

千年来的首次正确释读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3-03 19:09:48 +0800 CST  



分封(辟)分后代(率)

象形为古埃及圣书体变化而来,为中华独创。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3-03 19:13:45 +0800 CST  
释读:

【盂(祭祖灵) 】,从上下文可知,迁徙前后都要作此祭祀以告祖先。

【正】,象形为上丁下止,释为至丁、到丁或由丁出发。一丁点在中文为小,在古埃及圣书体中为大,指比方块 p 更大的地方。止字为坐船的象形,后端一竖代表单桨。“者”字里的撇,象形为双桨。

【祀(祀人而非神,无示) 珷 王】,金文为土才,或才土,“才”为房梁,说明是有专门的建筑祭祀的。


【魂魄 扬番】,大意为招魂,为千年来首次隶定,见“逆”字新解。

【若(祖皇) 地皇(黄帝?)】的区别:
“黄”与“革”字为同一字头“廿”,象形为车。
“革”为单人车,“黄”为多人车,宽扁的车斗可能载左右护驾保卫王。
“黄”字现有的甲骨文金文解释全都不对。

【分封(辟?) 分后代(率?)】,象形解释来自古埃及圣书体。

【拜 隹 即 朕? 小子 学(宫) 夏 勿 乩?】,大意为“神赐少王学校,使得知识传递,占卜不错”。

【追 祀(祀人而非神) 夏 夏邦】,这句最为重要,说明“夏”可能遭到了灾难不得不迁徙。

为何从“夏”和“丁”迁徙,灾难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是【5】的第二个字,象形为水似奔马,可能是洪水。此字在【18】中出现,前有“勿”字,可推定为“洪水”。

那么“夏”和“丁”又迁徙到何地?
这是最有意思的一段,在后续铭文中出现两个地名,千年未能正确释读。

夏的脉络搞明白了,就会明白“汉”的真实含义。



待续
楼主 justn0vv  发布于 2019-03-03 22:16:56 +0800 CST  

楼主:justn0vv

字数:140556

发表时间:2018-12-16 05:54: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03:16:36 +0800 CST

评论数:9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