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百年回看袁世凯(陆续更新)



袁世凯不仅维护士兵的利益,他更加注重奖励。据记载,1896年9月10日的一次考核中,有两队并且第一,领官李天保、宋育明、教习孙鸿甲均记功一次,两领官各赏银表一面,孙鸿甲赏璋绒马褂料一件,两队官弁共赏银一百两。
除了物质奖励外,袁世凯也给基层士兵指了条晋升之道:随营武备学堂。学制两年,毕业后,学德文的派往德国留学,其他的也给予干部身份,遇缺即补。开一扇门的同时就要关掉另外一扇门,哨官穆永胜,在京求人向袁世凯请托提拔晋升领官,结果不仅不提拔,反而将其哨官的顶戴也摘去了。袁世凯告诉全军,在小站,想晋升就要得靠自己的本事,不要想着动歪脑筋。
最后这点比较实在,就是工资。在小站,最底层的士兵一月的工资也有4.5两。如果能干到炮兵营营长,一个月工资加办公费是450两。袁世凯的族叔袁保龄当年在旅顺修工事的时候,一个月工资加办公费也才100两,后面干上顺天巡抚的阮忠枢也抱怨,当巡抚一年的收入还赶不上在小站一个月的收入。
并且袁世凯也把工资定的非常的细,就连每匹马每月都有工资4.5两,每门炮每月工资有5两,马夫每月工资3.3两,连兽医(马医生)都是每月30两银子,一笔笔算的非常清楚。这么多银子花出去了,马要再养不肥,那就要被军法处置了。
在袁世凯的治理下,新建陆军的军纪非常严明,也不会扰民。据小站盛字营的农民回忆,秋天稻谷上场时,路边到处脱粒扬场,新军训练的队伍,从飞扬的稻谷中经过,军队却从不影响农民干活。
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当然有效果了,不过花钱容易挣钱难,那袁世凯是怎么解决钱的问题呢?现在普遍认为,相比于湘军和淮军,袁世凯碰到了好时候,经费充足,不愁花销。那事实真的如此吗?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看个细节:像小站练兵这样7400人的军队到底要花多少钱?
袁世凯在小站第一年,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十一月至二十二年(1896 年)十月,在这一年内,新建陆军总共领到包括制造军衣、修造厂库房屋、订购洋炮、购买马匹鞍辔、制造帐篷等在内的正杂各款银 119.2204万两。
第二年没有记载,袁世凯在小站第三年,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十一月至二十四年(1898 年)十二月底,新建陆军实际收入 132.1482万两。 基本是每年100多万两银子的花销。
以炮兵营为例,下表是根据袁世凯的《上督办军务处原禀》和《新建陆军兵略录存》(沈云龙主编的《袁世凯史料汇刊》)计算的炮兵营的月工资,附计算方法:
名称 数量 单人月饷(两) 合计(两)
统带 1 450 450
领官 3 200 600
两翼哨官 6 40 240
两翼哨长 23 20 460
接应队哨官 3 46 138
接应队哨长 10 26 260
正头目 69 6.5 448.5
副头目 69 6 414
兵丁 828 4.8 3974.4
文案、委员 10 22 220
正医生 1 40 40
副医生 1 20 20
马医生 1 30 30
书识 9 7 63
号兵 24 5.5 132
护勇 94 5.5 517
伙夫 69 3.5 241.5
长夫 272 3 816
养马银 474(匹) 4.5 2133
马夫 158 3.3 521.4
养炮银 60(尊) 5 300
总计 12018.8
算下来炮营每月工资1万2,整个新建陆军工资每月13万2,这样算下来小站练兵每年光饷银就得158.3472万两。光工资一项袁世凯一年就要亏40万两银子,这还只是工资,除此以外还得有购买枪炮和物资的经费、所有的运营费,跑关系的费用,并且1896 年起袁世凯还开办了行营武备学堂,还有公费留学,你估算一下袁世凯每年得亏损多少钱。还真别嫌拨款少,后面同时期还有聂士成的武卫前军、董福祥的武卫后军、宋庆的武卫左军和荣禄的武卫中军。袁世凯这是跟荣禄关系好,拿到的拨款还是最多的,其他军队欠的经费更可想而知了。
就算是财政拨款就一定就能到位吗?1899 年 5 月新建陆军调往山东时,袁世凯曾要求添置行军官车,经政府采购,只添置了官车 12 辆、车夫 24 名、骡 36 匹,是袁世凯要求添置数目的一半。
仅仅是分量打了五折吗?三个月后,1899年 8 月,段祺瑞禀报,炮营所用炮马日久疲弱,须及时购办换补。看了吗,质量也不过关,政府采购的为啥也不能用呢?经手的人员吃差价了呗。
不承认也不行,这就是现实;不服也不行,除非你自己花钱买,高精尖的北洋水师就是这样被后勤部门一点一点的拖垮的。那袁世凯是怎么办的呢?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事后袁世凯派人出口采购了二百匹战马,供马、炮二营使用。国内的采购总是不让人放心,还是进口的质量有保证。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7 08:59:05 +0800 CST  



说了半天,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那银子从哪里来?这就得考验一把手的水平了。你看我们现在有很多扶贫工作,也有很多扶贫干部,有人能干得好,有人就干不好,区别在哪?就一点,能不能带来钱。不管是银行借款,还是招商引资,不管你用什么手段,也不管你走什么关系,只要你能把钱搞来,或者修个路,那你就是出色的扶贫干部,就算你整天不来上班,下边的人也天天念叨你的好处,最终评价:你是个出色的扶贫干部。如果你搞不来钱,就算天天跑到地里帮人家一起干农活,下边的人也不会说你好的,最终评价:你这个扶贫工作做得很一般,跟别人比差远了。
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袁世凯从小就深刻的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这个也得益于他早年的一段经历:
早在1877年,刚满18岁的袁世凯跟随族叔袁保恒去河南赈灾,为了赈灾,袁保恒向天起誓:“报效朝廷,尽瘁桑梓”。
赈灾得有钱才行,袁保恒承诺1分的利息,以河南钱粮正税为抵押,以个人名义为担保,向周围的富户借钱。最终,钱还是远远不够。
袁保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又动用自己所有的关系,联系过老领导李鸿章,致函过东南、邻省的富商、督抚。其中包括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江苏、浙江、湖北、江西、 山西的巡抚,广东、天津的海关,后面还包括当时的首富胡雪岩。最终,钱还是不够。
钱不够怎么办?没有钱,那就只有拿命抵了。1878年4月,“眠食俱废”,身体虚弱的袁保恒染上了霍乱,患病三日后就去世了。去世后,灾民感念袁保恒的恩德,无不痛哭流涕,朝廷为了追念袁保恒的功德,谥“文诚”,并将他的事迹也列在临淮、陈州袁甲三祠内,他的长子袁世勋,被赐封“员外郎”。
人都死了,整这些有用吗?光宗耀祖,外人看着有用,但带自己进京读书,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族叔死了,袁世凯很伤心,是不会这么看的。
这段经历对袁世凯人生观的改变很大。在京城读书时,袁世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举上,“虽多病亦不敢自弃,每当病卧,思己之功名之不就,无不攘背而起,展书味诵”。天天担心的事情就是“但不知老天负我不负我”。但参与赈灾,目睹堂叔鞠躬尽瘁后,袁世凯表示:“弟必尽此赤心,捐此腐躯,上以报国,下以报叔父而已。”精忠报国,这就是袁世凯在河南赈灾中学到的第一点。
袁世凯学到的第二点:在现实中,清廉自律、一身正气是没有用的。他的族叔袁保恒就是最好的例子,仅靠一腔热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得学着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来适应自己。袁世凯日后送礼大手大脚,视金钱如土块,但却“没有私财”,也是受此影响的。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8 11:33:54 +0800 CST  


第三点:“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你可以感慨人心不古,但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将心比心,袁世凯行事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雪中送炭”。据梁启超讲,蔡锷早年想去日本留学时:“湖南长沙出来只借得二毛钱,到了汉口借亲戚洋六元。由汉到京,袁项城借给他洋一千元,到东(京)后以三百元为学费,其余均为交友及公益之用,而自己出来则步行,未尝坐过车子。”梁启超说,这段经历是蔡锷到东京后亲口告诉他的,不会有错。袁世凯的投资很多,蔡锷这个是因为名气大才被发掘出来,而不知道的会更多。
最后一点,灾民也让袁世凯了解了人性的另一面。行将饿死的人已经不是“人”了,为了生存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吃树皮,吃观音土,也吃人。小孩要没看住就得被别人吃了,不只是外人,弟弟杀哥哥,孙子杀祖母的也不是少数,当时还有市场统一价:人肉28文钱一斤。弱肉强食,骨肉相残,生存问题也会激活人性中兽性的一面。
所以说对付灾民也得有策略。袁保恒开设粥厂,赈济灾民,但人上一百,种种色色,灾民中从来就不乏刁民,也总有地痞恶霸欺负良民,冒领别人的救命口粮。此时只有18岁的袁世凯就负责统计和管理灾民,按册按量,保证救命粮能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上。日后袁世凯不管是朝鲜带兵还是小站练兵,都是亲手发饷,说起来也都是当年的经验。
那袁世凯这个一把手是怎么解决钱的问题呢?首先他的盟友盛宣怀曾出面做担保给他借了300万两银子做启动资金,但这笔钱是借的不是送的,日后还得慢慢还。其次袁世凯应该使用截旷和扣建等潜规则。
比如新建陆军中总有减员,有被军法杀掉的,也有逃兵,还有训练中死的等,除了减员还有兼职。但没有人编制也不减,这份工资还是照常纳入财政预算的,这种行为一般叫“吃空饷”,清朝叫“截旷”。除此以外,还有“扣建”:财政发士兵的工资是按一个月30天发的,军官发士兵的工资是按天发的,碰到一个月有29天的时候,又能结余出一天的工资。
很多正人君子都不屑于这些小伎俩,但现实中各有各的潜规则。财政拨款不可能完全到位,经常是打白条,那下面的人就得各有各的生财之道,要不然就维持不下去。不要指望财政能给你足额拨款,除非是一把手特批的。
那上面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呢?上面心里肯定也有数,反正财政拨给你的钱也不够数,剩下的自己想办法。钱要充足的话,谁都能干这个活,为啥我偏要用你不用别人呢。
借用亮剑中李云龙转述旅长的话:“我有装备我要你干什么,你有能耐当团长,就有能耐去搞枪!”我改为上级部门对袁世凯的要求:“我有钱我还要你干什么,你有能耐去练兵,就有能耐去搞钱!”
至于这笔截旷和扣建银怎么用就分人了,有的人把这笔搬回自己家,有的人把这笔钱投入到公用上。至于袁世凯,他是截留了一笔公款,但他把这笔钱全都用在了新建陆军的建设上。
不仅是这笔钱,袁世凯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三分之一(每月200两)作为奖励基金,颁发给每月评比的先进个人。戊戌政变后,慈禧给袁世凯颁发4000 两银子的奖金,袁世凯把奖金全拿出来分发给全军,一时间全军欢声雷动,“谓督师身居显要,尚眷顾吾济,咸歌功颂德不置。”
后期袁世凯建立常备军制度:“计丁抽练,入伍当差,支给全饷,在营三年,退伍为续备兵,月支饷银一两,又三年,退为后备兵,月饷减半,平时各就其业,冬季操练一月。”你看只要当了三年兵,每年农闲时间抽一个月出来,就算退伍也有退休金拿。
除了退休金,当了三年兵还有三个月的带薪假,如果生病了有全公费医疗,病死了给10两银子,阵亡了给2年的全额工资。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19 09:21:27 +0800 CST  


图片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写的“当仁不让”

当然,关于袁世凯的驭兵之道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袁世凯向军队强行灌注思想。训练时军官问:“我们大家吃谁的饭?”新军们集体高声回答:“袁宫保(朝廷)”。军官再问:“我们大家给谁卖力?”新军们再次大声回答:“袁宫保(朝廷)”。
对于这个说法,我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第一,袁世凯是进入20世纪后,才获得宫保这个称号,那时他已经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了,不可能再天天跑军队里练兵。第二,袁世凯这辈子收到的弹劾多的都数不清,但也没人提这点,这可是致命的要害。要知道敢这么喊那就是明目张胆的造反了,这种话也逮没人听见的地方随便说说还行,大庭广众之下敢这么喊那就是找死了。同理,士兵要在自己的营房里给袁世凯立长生牌是可能的,但要立到营房外面去那就是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说北洋军相信这话的原因是士兵人傻好糊弄,这点也说不过去。首先,由于开设随营武备学堂,新建陆军的文化水平比以往的所有军队都高。其次,1906年袁世凯便放弃了军权,5年后辛亥革命,大家说此时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但再过4年,到1916年,那时北洋军又不听袁世凯的了,那你说北洋军有那么好糊弄吗?谎言只能欺骗一时,但骗不了一世。
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为别人都傻,就你一个聪明人,那是自作聪明。如果再看看袁世凯的驭兵之道:与士兵同甘共苦,处处为士兵着想,借钱给全军发高工资,捐出自己的工资,也捐出自己的奖金。如果你能做到上面这几条,士兵还会不拥戴你吗?
对此,外国人也有评价:“袁之洋式新建军打破清国陆军之积弊而别开一新纪元,精锐无比,称清国第一著名之军,袁之督兵也,实宽严得中,正军纪,守军律,与士兵共寝食,同苦乐,以是当时在袁之部下者,至今犹不忘之,有呼袁为父或为师者。”看了吗,“呼袁为父或为师”,不是称神的。
此时的新建陆军是最凝聚袁世凯心血的,也是战斗力最强的时候。后期新建陆军逐步扩招,袁世凯的官越做越大,事儿越来越多,也不可能再像刚建军时那么投入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会有所下降。连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也对袁世凯的这种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袁世凯热心任事,以初次练兵为最,其经营惨淡,不遗余力,亦以此时为最。”“经营惨淡,不遗余力”,从争取小站练兵的指挥权到正式操练新军,袁世凯付出的艰辛超乎你的想象。少时总觉为人易,华年方知立业难啊。
看完袁世凯为新建陆军付出的心血,不由得让我想起李鸿章对袁世凯的评价:“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也只有袁世凯,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把北洋军练好。
再回看袁世凯在谋求小站练兵的指挥权时,四处奔走,委曲求全,不太符合传统美德“温良恭俭让”中的让,因此后世也有一个评语:“四处钻营”。大谬,子曰:“当仁不让。”只要你做到了“仁”这一点,就不该让。除袁世凯外,谁能在这国家动荡之机把新军练好?理所应当之事,就应积极主动去做,不能推托。训练新军之事,放眼天下,皆碌碌之辈,当仁不让,舍我其谁!
1907年,袁世凯和张之洞进入军机处,闲暇时分,张之洞向袁世凯请教练兵经验,袁世凯说:“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就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这道理张之洞也懂,但张之洞为什么没把自强军练好呢?说起来越容易的事,做起来就越难。
将近20年之后,1913年,从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的蒋百里回国后,被袁世凯委以重任,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当时段祺瑞负责陆军部,就是不给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气的蒋百里当众拔枪自杀。练兵之事,岂是那么容易的?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远眺,依稀可见小站辉煌背后的沧桑。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0 09:22:59 +0800 CST  


“选将”和驭兵之术讲完了,下面就是驭将之术了。驭将之术就要比驭兵之术更高一级了。驭兵之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正”,人人平等,全军自然拥护你;而袁世凯的驭将之术就是:“因才施用,唯才是举”。
当今也是如此,治国就跟驭兵之术一样,讲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公正要比社会公平重要。那交友之道呢?朋友之间总有关系好的也有关系差的,有亲也有疏,肯定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所以也跟驭将之术一样,“因才施用”。至于“唯才是举”,那更是因人而异了,至少袁世凯用的是这条。
在选材方面,袁世凯认为,一个合格的干部、将领,最起码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素质:
第一、“智信仁勇严”,这点来自于孙子兵法。论将领的基本修养。
第二、忠诚。我们现在也是这么要求的:“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第三、不任用私人。在这点上袁世凯首先以身作则。
总的来说,袁世凯对其部属的基本要求就是:德才兼备。不可否认,在袁世凯的教育下,抗日战争时期,北洋军阀里汉奸出的最少,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素质的问题。
“驭将”第一条,明赏罚。这点跟驭兵的奖惩略有不同,例如袁世凯观看了一次野战演习,颇不满意,立即将带兵的高级军官龚友元,任永清,冯国璋,曹锟,王英楷等十余人一体处罚,有功者均销去记功一次,无功者先行记过一次。再有1896年8月,步兵营统带徐邦杰因没有对原募兵士的部分籍贯查明更正,犯了玩忽职守罪,销去记功一次;出错最多之左队领官赵国贤,降为代理,食支半薪。
可以看出,袁世凯对将领也严格执法,但不是要打要杀,而是留有余地。这次被罚,下次给你个立功赎罪的机会。这样罚还是要罚,但不至于一点面子不留,罚的人恼羞成怒,更重要的是督促你进步。
比如赵国贤,他是唯一一个跟袁世凯从老家一直走到现在的人,该罚的时候袁世凯也毫不容情。他虽被降为代理,但后面他也是一镇的统带,最后外放总兵,混的也不差。
处罚是次要的,奖励才是最重要的。国民干爹马云曾说,员工离职的两大原因: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而在小站,说起第一点钱来,那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第二家;说起第二点心来,还是天下唯此一家,这些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被冷落了好多年,也只有在袁世凯处才能做得到“唯才是举”,这就是最好的奖励。
除此以外,新建陆军的将领还有一个特点,不是原先混的不好,如段祺瑞等高学历人才,就是刚刚被革职查办的,如姜桂题、张勋等人,所以袁世凯即使他们的伯乐又是他们的恩公。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1 09:26:53 +0800 CST  



图片是穿清朝官服的段祺瑞,看着还是有点像袁世凯


朋友之间也有亲有疏,北洋军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以北洋三杰为例,他们对袁世凯都很忠诚,但还是有点小小的区别。比如王士珍和冯国璋,他们都在聂士成的手下干过,八国联军进京时,聂士成部覆灭,那这俩人都得感慨,多亏当初跳槽了,要不然的话就为国捐躯了。不仅如此,在袁世凯这棵大树下,他们安然度过了清末民初所有的大风大浪,不止是他俩,所有的将领都认为:袁世凯是最英明的领导。不仅是安全,后期袁世凯的地位越来越高,他们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袁世凯幕府是清末升官晋级最快的幕府,大家都是即心怀崇拜,也心怀感恩。

王士珍在小站干得好,他要感谢袁世凯,冯国璋在小站干得好,除了感谢袁世凯外,他还得感谢梁华殿。梁华殿是原督操营务处总办,步兵学堂总监兼总教习,他死后,这个空缺就由冯国璋顶替了。

有个说法是梁华殿要不死的话会是北洋四杰。这么说还不够准确,北洋三杰中王士珍是工程兵代表,段祺瑞是炮兵代表,冯国璋是步兵代表。本来任永清还有希望成为马兵代表,但马兵的作用越来越小,最终任永清落选了。步兵代言人的这个位置,梁华殿要不死的话,冯国璋还得跟他争。

但就算王士珍和冯国璋都在聂士成部干过,也是有区别的,王士珍混的比较一般,所以跳槽的早;冯国璋则混的比较成功,所以跳槽的晚。如果日后再换老板的话,王士珍能不能再混的好不知道,但冯国璋一定能混得好。就算同是下属,冯国璋比袁世凯还大半岁。民国时期,冯国璋的原配夫人病逝,袁世凯把家庭教师周道如许配给冯国璋。据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记载,当时家里在问,应该怎么称呼冯国璋?袁世凯当即表示:“叫四哥就行了。”这么看来,冯国璋在此之前跟袁世凯的辈分飘忽不定,所以家里人才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冯国璋了。

而段祺瑞跟这俩人不一样,他当晚辈的时间最长。1900年段祺瑞的原配夫人去世,袁世凯就把他的养女张佩衡许配给段祺瑞为妻(袁世凯夫人于氏收养的,老公不着家,儿子被带走,收养个女儿很正常了)。他这前半生,除了袁世凯他就没碰到一个好领导。并且当时的段祺瑞还是袁世凯的铁杆粉丝。

段祺瑞平生不轻易服人,但他是由衷的佩服袁世凯。虽然袁世凯仅比段祺瑞大6岁,但回想自己,仅仅是一个乡村教师,而袁大人用4年时间干到三品,再用6年时间干到二品,并且袁世凯这一路走来绝无半分侥幸,全是实力所至。除此以外袁世凯即能干,又能搞钱(打个报告就给买马);还不用私人,没有私财,绝对是段祺瑞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级人物。

甚至连生活细节,段祺瑞也很崇拜袁世凯。袁世凯的目光非常有穿透力,段祺瑞也跟着学,平时闭目养神,当睁开眼睛时,让人顿觉双目炯炯有神,或咄咄逼人,或威严凛冽。甚至是走路姿势、穿衣打扮,留个胡子,追星一族的段祺瑞也喜欢模仿袁世凯。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4 09:07:53 +0800 CST  


关于段祺瑞有个小故事:袁世凯刚去小站的时候,段祺瑞回家结婚了,袁世凯大度给段祺瑞送上礼金。等段祺瑞休完婚假回来,袁世凯又大摆筵席给段祺瑞接风。等段祺瑞回请时,袁世凯又提前买单,让段祺瑞非常感动。
不过这个故事有两个缺陷。第一,新建陆军刚招兵的时候段祺瑞就是考官了,到的比别人都早。第二,段祺瑞在1886年就结婚了,1887年长子段宏业出生,1889年长女出生。1895年段祺瑞要结婚的话只能是回家找姨太太,不过在此之前他在威海干了5年的乡村教师,也不知道有没有钱再收一房。
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袁世凯这种远接高迎的做法是真的。无论对谁,袁世凯都很热情,一点架子都没有。
下一个小故事。段祺瑞曾经说过:“小站练兵初期,有一次,有分统一员出缺,应由考试合格的补授,不料被冯国璋考中了。宫保对我和华甫本来无分轩轻的,但却对我引为歉然。后来又有一分统出缺,那回他深怕我考不中,特先向我通关节,这是我终身不能遗忘的一件事。”
这就是袁世凯向段祺瑞泄题一事,我们来分析下这件事。
第一,既然牵扯到了冯国璋,那这就是1898年后的事了。
第二,段祺瑞称呼袁世凯为宫保,那这话就是民国之前说的。也有说法是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三人喝酒时段祺瑞说的,结果王士珍、冯国璋大笑,说当年袁世凯也向他们泄过题。
这个说法有些不靠谱,这哥仨后面是聚过,那是在袁世凯死后的事了。段祺瑞跟冯国璋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聚会一次大家才相逢一笑泯恩仇。其实他们虽然叫“北洋三杰”,但并非“北洋铁三角”,作为竞争对手,他们之间也是矛盾重重。王士珍跟冯国璋的关系很好,跟段祺瑞则很疏远,据王楚卿回忆,王士珍“很难到段公馆里来一次”,就算难得来一次,也是直接推门而入。平时冷淡到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段祺瑞能跟他俩讲心里话吗。
不历经沧桑的话,谁能放得下恩怨说几句心里话呢。
首先,那时段祺瑞要说这件事的话,他是不会称袁世凯为宫保的。其次,前面说过,冯国璋文理兼通,上着军校都能去考秀才,是学霸一级的人物,给冯国璋透题就是看不起冯国璋的考试能力。而段祺瑞从小就“读书亦不甚措意,视老师宿儒,蔑如也”,除了专门考开炮,你说他能考得过冯国璋吗?冯国璋要考不过的话就没人能考得过了。还有传说当年这仨人在天津武备学堂上学时就是结拜兄弟,后面兄弟三人手拉手一同进小站,说的这“铁三角”好像未卜先知似的。
第三,为什么会有这个干部的遴选考试。袁世凯办这个考试不是想卡段祺瑞,而是想给段祺瑞等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一个晋升的机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不看关系就看分。没有这个考试,论资排辈,讲关系的话,段祺瑞等人一来竞争不过姜桂题、张勋等这种原来地位就很高的人,二来竞争不过赵国贤等这种跟了袁世凯一辈子的人。
第四,这也证明了小站的遴选考试非常公开透明,就连袁世凯也操纵不了批卷,所以只能得泄题。
最后,那袁世凯为什么要偏偏给段祺瑞泄题呢?在小站将领中,有40多个都是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好不容易空出个岗位,竞争力可想而知。但袁世凯心里也有数,段祺瑞此人最知恩图报,最忠心耿耿,也最值得投资,所以他才会把考题单独泄露给段祺瑞,希望他能在天津武备学堂的同学中脱颖而出。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5 09:27:11 +0800 CST  


图片为阮忠枢

不仅是开小灶,袁世凯对下属的一些小爱好也牢记在心。一次袁在家吃饭时,吃到一个红烧大蹄髈,感觉味道不错,就吩咐侍从端一碗送到冯国璋家,说:“这个菜冯将军也爱吃,送过去让他也尝尝。”对冯国璋来说,并不是就差这一口吃的,而是领导心中有我这个人。袁世凯饭量过人,吃饭很快,也是个吃货,不过他更是一个称职的领导。除此以外,袁世凯也跟慈禧太后学了一手,经常性的把身边东西赏给部下,例如前面提的给成绩优秀者发银表。
袁世凯在训练时是严词厉色,但训练结束后,袁世凯则是平易近人。为了拉近与下属之间的距离,袁世凯还给每个人都起了外号。
例如袁世凯称段芝贵为“无根草”,称阮忠枢为“胡子”,称雷震春为“大爷头”(中国雷公的装备),称马龙标为“小超”(当代版马超),称赵国贤为“小龙”(当代版赵子龙),称王占元为“魁首”(独占魁首),称张镇芳为“小黑”,称张勋为“天将”。
可以看出,袁世凯给部下起外号也是有原则的,关系近的就随便叫,关系远的就往好了叫。兄弟之间才起外号呢,袁世凯能叫部属的外号,那就表现出袁世凯把部属当兄弟看。袁世凯轻轻松松的一个小动作,立刻就能让部属心里暖烘烘的,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细节决定成败.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这就是袁世凯成功的秘诀。
除了武将,袁世凯还有文案人员,文案人员里最有名的就是徐世昌,最重要的就是阮忠枢。不过由于徐世昌到的比较晚,还是先介绍阮忠枢。
前面所过,阮忠枢跟袁世凯的交情很深,在袁世凯参军前和小站练兵前,阮忠枢不仅帮袁世凯跑关系,还帮袁世凯垫上了礼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阮忠枢给袁世凯的可是涌泉之恩,那袁世凯会怎么报答呢?
第一个小故事。阮忠枢进入小站后迷上了一个妓女“小玉”,想把妓女纳为姨太太。但嫖妓这一点是违反袁世凯的军法的,前面有过例子,一个士兵去河对岸的妓院嫖妓,被抓住后直接开除。阮忠枢自然知道此事的利害,于是他先向袁世凯请示,希望开个特例,袁世凯当场一口回绝,阮忠枢自然也很失望。
不过峰回路转,一日,袁世凯特地带阮忠枢出军营,到了一处宅子。袁世凯借故离开,正当阮忠枢欣赏这座大宅子,琢磨着这宅子的主人是谁的时候,突然又丫环喊道:“新姑爷来了!”阮忠枢环顾四周,就自己一个男的,再抬眼一看,丫环搀扶出了一个新娘打扮的俏丽佳人,最后定睛一看,正是自己相中的那个小玉。阮忠枢想跟袁世凯道声谢吧,仆人前来提示:“袁大人早走了。”阮忠枢恍然大悟,原来这小玉,这丫环,这仆人,这宅子都是袁世凯安排好了,送给自己的。幸福总是来得太突然,阮忠枢对袁世凯更是感激涕零。袁世凯既坚持了军营里不准有女人的原则,又照顾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一般的故事到这就完了,结论是阮忠枢从此之后死心塌地的跟着袁世凯,直到袁世凯称帝都跟着他。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6 08:56:53 +0800 CST  


不过生活总在继续,我的故事也还没有讲完。
阮忠枢是怎样努力工作,向袁世凯回报自己的感激呢?据记载,阮忠枢这人的工作能力很强,就是有几个小瑕疵:第一,有“芙蓉癖”(抽大烟);第二,“喜作麻雀牌,日以继夜,皆于牌桌及烟榻上饮食,倦则自以腰带捆于椅背上。”
除了前面提的嫖妓,抽大烟这条也是违反袁世凯的军纪的,并且这条是死罪。在此之前还是有先例的,一个士兵偷偷吸烟片,结果运气不好,正好被袁世凯撞见了。这个士兵知道大祸临头,百般求饶,但袁世凯不为所动,直接拔出腰刀把这个人的首级砍了下来(后面应该补给他家人2年工资)。
打麻将赌博这点还是违反袁世凯的军纪,这条需要插箭责罚。据记载,1896年7月14日袁世凯抓了一次赌,那一次一口气开除了3名哨长。为啥是3名哨长,这不三缺一嘛,还有一个人是谁啊?我不知道,这个没记载,你猜这个人会是谁。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那你看这个“日以继夜,皆于牌桌及烟榻上饮食,倦则自以腰带捆于椅背上”的阮忠枢属于哪一类?这货绝对是骨灰级的战士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阮忠枢这么搞,他正常时的工作状态是:每天下午3时以后方能起床办公。不正常时的工作状态是:“项城有要公,需彼属稿,时时不见,命材官四寻,则已入勾栏(戏院)中矣。”
阮忠枢就这工作状态,居然还能是袁世凯的机要秘书。搁谁谁能忍啊?但袁世凯就能忍,并且对此事是只字不提。
袁世凯能忍但不代表别人能忍啊。军营里就他一人能抽大烟,也就他一人能赌博,也就他一人敢逛窑子纳妾,也就他一人敢在工作时间逛戏院。袁世凯找不到人急的都派“材官四寻”了,你说大家能不知道吗?大家能没意见吗?
这时候就是这句话的作用了,袁世凯表示:“袁就是阮,阮就是袁。”此话一出,大家都没意见了,有意见也得憋着,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谁还敢提意见。袁世凯对阮忠枢够意思的吧。
按说,把家产资助给袁世凯跑关系的王英楷跟袁世凯关系也很铁啊,但袁世凯为什么不说“袁就是王,王就是袁”呢?阮忠枢是文官,不遵守袁世凯的军纪勉强说的过去,但王英楷是武官,并且王英楷为人很低调,也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军纪,所以王英楷能混得更好,袁世凯也不会到处宣扬他跟王英楷的关系。
后面阮忠枢出任顺天府尹,职务虽然提高,但是收入下降了,他在致袁世凯的信中抱怨说:“在府尹任上,一岁所入五百两,仅抵幕中一月薪金。”善解人意的袁世凯当即表示:“兄弟你少多少,我都给你补上。”还是照例给阮忠枢发工资。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看完这几条,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直到袁世凯称帝,阮忠枢都会死心塌地跟着袁世凯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7 08:49:27 +0800 CST  



像阮忠枢这种人才是怎么进入小站的呢?是因为他跟袁世凯关系好袁世凯特招的吗?不是,阮忠枢是李鸿章推荐进袁世凯幕府的。在此之前,他是李鸿章的幕僚。
1895年,李鸿章推荐阮忠枢进入袁世凯的幕府工作,管理军制饷章文牍机务。
这又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李鸿章对阮忠枢的评价是:“武阀能文,极加器重”。李鸿章把这么器重的人都推荐给袁世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李鸿章对袁世凯真的很不错啊。
但看完上面的介绍,一般就会奇怪了,像阮忠枢这种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人是怎么评上“先进工作者”的呢?
阮忠枢是1895年把组织关系从李鸿章幕府转移到袁世凯幕府的,在这一年,袁世凯与李鸿章的关系分两个阶段。1894年袁世凯从朝鲜回国后,跟李鸿章闹了一顿后就去东北送快递,在这之后李鸿章又去马关了,直到谈判结束回国,袁世凯在1895年才第一次见到李鸿章,这也是两人关系的第一阶段。
看望老领导的同时袁世凯也希望自己练兵。在此之后李鸿章和北洋南洋大臣上书后,最终袁世凯被翁同龢逼着立了“投名状”,这是第二阶段。袁世凯再见李鸿章时被臭骂一顿后离开。
第二阶段李鸿章对袁世凯说过什么?如果除去脏话,那就是什么都没说。可以确定,阮忠枢是在第一阶段,袁世凯请李鸿章推荐自己练兵时,把组织关系转过来的。那李鸿章为什么要推荐阮忠枢呢?在官场和职场上你都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这招叫“插钉子”,也叫“安插眼线”。
当你成为这个部门的一把手时,老板一定会在你身边安排一个你眼中的外人,老板眼中的亲信。当你成立分公司的时候,总公司至少会派一个人来监管你的财务。当年也是这样,李鸿章同意放袁世凯出去创业了,自然要在袁世凯的身边放一个自己眼线,并且阮忠枢的逼格很高,是负责袁世凯钱和文件的机要秘书。
不过当时要走李莲英的门路,阮忠枢把家产资助给袁世凯跑关系,那阮的立场自然也会变了。阮忠枢全仓买入袁世凯这个原始股后,结果在翁同龢处,也是原始股上市的最后一关处被卡住了,如果你是阮忠枢,你会选谁?估计事后李鸿章也在后悔:“还是我老师曾国藩做得精啊,教育我时搞外交要以诚待人,但我要创业时老师却不讲诚信了,耍了个阴招,非逼我立了个投名状(弹劾翁同书),树了一堆敌人。看来安插眼线也不可靠,从古至今,无论在官场上混还是在道上混,还是立投名状最可靠。”
老板在你身边安插了一个眼线,你能硬让老板把他换掉吗?阮忠枢在袁世凯处干得再差,袁世凯也不会开了他,这也是一个原因。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28 09:18:27 +0800 CST  


八卦李鸿章、袁世凯、阮忠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为了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好坏,都是错综复杂的。比如一般都认为曾国藩和李鸿章关系很好,但曾国藩曾让李鸿章弹劾翁家人立投名状,有人劝曾国藩称帝时曾国藩也认为李鸿章不可靠;一般都认为李鸿章跟袁世凯关系很好,但李鸿章也给袁世凯安插过眼线监督,袁世凯也弹劾过李鸿章一次。不只是这些大人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与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没吵过架吗?上学时没对老师有过意见吗?工作时没跟领导发生过矛盾吗?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事事都有矛盾,时时都有矛盾。”
有利益就有冲突。放到小站练兵时也是一样,虽然大家都被统称为北洋军阀,但他们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比如北洋三杰之间就有矛盾,段祺瑞和张勋之间的关系就更不好,这也好理解,一个是北洋之虎,一个是猛张飞一样的人物;一个是新式人物,一个是旧式人物;两个人的脾气又都很直,他俩要不干起仗来才怪呢。那上面说过的阮忠枢呢,他肯定跟张勋的关系好,段祺瑞也看不上他这种吃喝嫖赌抽都沾的人。
不仅是北洋军,包括后面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宋教仁时的国民党,大家看似是一家人,其实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在上面这些派别中,北洋军的纪律性最强,按讲应该是最团结的一家人吧,但辛亥革命后的南北和议中,由于张勋不赞成议和,段祺瑞曾建议袁世凯杀掉张勋,后面是阮忠枢出来打的圆场。很多时候,内部矛盾比外部矛盾更可怕,也更致命。
好了,这就是袁世凯倾尽全力,用尽心血打造的小站练兵。虽然其中有些小小的不和谐,但却是中国当年最强的军队,最团结的力量,也是最有潜力的队伍。袁世凯将带领他们一路前行,迎接新的挑战,他们的路还很长。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0-31 08:32:57 +0800 CST  



就在袁世凯刚卷起袖子来,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致命的危险却悄然而至。1896年5月28日,御史胡景桂上书弹劾袁世凯。
在清末,要论起被弹劾数目来,袁世凯要说第二的话没人说敢说第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袁世凯很少上书分辨,所以大家专挑软柿子捏。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要论起袁世凯脸皮的厚度,那真是举世无双。遥想项城当年,面对弹劾,颇有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风采。
但这一次却不一样了,袁世凯表示这份弹劾让他:“两旬来心神恍惚,志气昏惰,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军事实无心详述。”其实在此之前御史彭述已经弹劾过他了,5月13日,光绪也下旨申饬警告,但袁世凯还跟往常一样,就当蚊子叫。那为什么这次居然把袁世凯都给吓到了呢?
让我们看下胡景桂的这份弹劾。这份弹劾也很有意思,开篇俩字:“风闻”,风闻就是听说的意思。乖乖,现在是法制社会,打官司要讲证据的,但这份弹劾却不讲证据,只讲传说。
别看这仅仅是个传说,但却起到了比讲证据更牛掰的效果,看完奏章后,光绪“勃然大怒”。那胡景桂到底说了些什么事把光绪给撩爆了呢?第一,胡景桂“猜测”袁世凯在西式练兵的过程吃了回扣。第二,胡景桂“听说”袁世凯任用私人。第三,袁世凯仗着自己是光绪心目中的“罪人”李鸿章的亲信,不尊重新领导,新任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第四,袁世凯杀了一个卖菜的,导致民心激愤,差点就要酿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了。最后胡景桂建议:应该另选练兵之人,这样才能不浪费国库的银两,天津的百姓才能免遭荼毒。
这么看来,御史胡景桂真是尽职尽责,不畏强权,为民做主,要为死去的小贩讨一个公道,就算惹得一身剐,也要把袁世凯拉下马。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除了死了一个卖菜的,其他的事胡景桂都拿不出证据来。这件事明显就是一件“小事大办,大事特办”的例子,能把这种县长该管的事上升到让皇帝管,那就是因为这件事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幕后推手:李鸿藻。
前面说过李鸿藻是支持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那他怎么突然改主意了呢?这就说不准了,原因很多,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我也说不全。
首先,袁世凯向翁同龢纳下投名状后,李鸿章很不爽。一次李鸿藻问李鸿章对袁世凯练兵的看法,李鸿章气哼哼的说:“我是败军之将,等袁大少爷练成新军后可以打一仗看看。”估计李鸿藻听到此话后也是一愣。那袁世凯听到此话后呢?“项城听到此话后,终身引以为憾事。”看来成就的大小也要受到气量大小的影响,在这点上,袁世凯也超过了李鸿章。
不过李鸿章跟李鸿藻的关系并不好,别看这俩人名字跟亲兄弟似的,但他们是死敌。甲午之后李鸿藻也向朝廷建议杀李鸿章以谢天下,还曾对光绪说过:“李鸿章的专横跋扈不亚于当年的年羹尧和和珅。”关系差到这一步,说不定李鸿藻还把李鸿章的牢骚当笑话看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1 08:33:04 +0800 CST  


图片为张佩纶画像

但也有跟李鸿藻关系好的,还是那位袁世凯佩服榜排第一的张佩纶。当时的张佩纶“时已被放南下(被弹劾“干预公事”,旨令回原籍),久不与文正(李鸿藻)通书,阅邸钞大骇”。如果说李鸿章是讽刺的话,那张佩纶就是狠狠的告了一状。首先张佩纶为他的老丈人叫屈:“合肥素仁厚,止以喜用小人之有才者,晚年为贪诈所使,七颠八倒,一误再误。”
其次甲午战败的问题出在别人身上:“祸端萌自袁世凯,炽于盛宣怀,结于李经方。”然后下个定义:“小李(经方)卖父误国,天地不容,自己终身废弃;盛(宣怀)亦累经弹劾,虽有大力庇之,终为财色冥殛[jí];独袁(世凯)以罪魁祸首,而公论以为奇才,直不可解。”
张佩纶指责李经方“卖父误国”,你一个外人却来挑拨我们的父子关系(李经方即是李鸿章的长子,又是李的养子),李经方能愿意吗?张佩纶说李经方“终身废弃”,问题是你张佩纶也是终身废弃啊,不仅是自己废了,还搭上了整个福建水师。你要是李经方的话,你能忍得了这个小舅子吗(不是亲生的,所以对这个问题更敏感)?这也难怪当时会有“小合肥欲手刃张蒉斋”的传说。
张佩纶后面再把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说的一钱不值,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弹劾过好几次了。张佩纶关于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中的错误也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吴清卿折辈行与袁作儿女亲家,求翼长不遂。” 吴清卿就是吴大澂,他的事迹前面说过,本来仕途上顺风顺水,结果自己找刺激,甲午年间从湖南带军赶到东北作战,最终兵败东北。袁世凯这也是好心,正因为吴大澂跟袁世凯是亲家,是自己人,袁世凯才不想让他来蹚这趟浑水的,结果吴大澂不听,最终被革职查办。这还真不是袁世凯不仗义,眼看此仗必输,吴大澂要倒霉,袁世凯能不尽力帮他吗?
第二个:“与叶(志超)争忿不相见,指牙山使之屯扎,致入绝地。”这个说的是甲午战争前的谈判时期,牙山在首尔旁边,袁世凯想让叶志超驻扎在首尔附近,袁世凯的目的前面也说过了:“示以必战,则和局可成;示以必和,则战事必开。”叶志超驻扎在首尔附近,这是至关重要的谈判筹码,不然你没兵的话你跟人家谈什么撤兵啊。袁世凯从朝鲜回国后,从清流党处要到了兵(陈长庆的),李鸿章不但不让袁世凯带兵,还非要袁世凯一个人去与其“争忿不相见”的叶志超军中穿小鞋,就冲这点袁世凯也不愿意去。
随后张佩纶发表了一下自己对袁世凯的看法:“与之深谈数次,大言不惭,全无实际;而究其所为,骄奢淫佚,阴贼险狠,无一不备。”这是有多大的仇才能把话说到这份上啊。
张佩纶最后得出结论:“既已误合肥矣,更恐误国,更恐误公。”看了吗,李鸿章就是一个鲜活的被坑的例子,下面恐怕就要坑到你李鸿藻了。
与老丈人不同,张佩纶是李鸿藻的得意门生,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张佩纶经常给李鸿藻发密函,能到说悄悄话这一步,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度可想而知。张佩纶这封信的杀伤力远比李鸿章的牢骚要大。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在朝鲜想回国,联系过张佩纶,如果要说当时张佩纶不方便让李鸿章改变主意,而是秘密联系李鸿藻让朝廷下旨调袁世凯回国,也不是没这种可能。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2 08:43:34 +0800 CST  



张佩纶“骄奢淫佚,阴贼险狠”这八个字说的非常重,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这也是有原因的。张佩纶被弹劾“干预公事”,他到底是干预什么事了?
甲午后,关于谁该背黑锅的问题,袁世凯曾跟李鸿章有过一次深谈。这次融洽的谈话在袁世凯家书中也有记录:“闻悉男(儿子)发过讨救急电十一通,皆被其婿张佩纶所压搁。”对于女婿,李鸿章的意思是:“爵帅(李鸿章)以为佩纶其罪当死,自身一世威名,被彼一手送尽。”同时,李鸿章表示甲午不怪袁世凯:“弟反蒙温语相慰......此次战争,衅自彼开,不能归咎于男,反惜男之声名亦断送于佩纶之手也。”
虽然出了压搁急电这种大事,不过张佩纶也没死,李鸿章也不想让袁世凯跟李经方一样跟张佩纶干起仗来,更舍不得让女儿李菊藕守寡。但李鸿章把黑锅丢给张佩纶,张佩纶又不能对着岳父撒气,于是把气都撒在袁世凯身上就顺理成章了。(袁世凯后面被迫弹劾李鸿章在甲午初期贻误战机可能也是在打这件事的擦边球)
除了这翁婿俩以外,李鸿藻的同事翁同龢也表示新军花钱“太屠”(来自《翁同龢日记》,钱屠张之洞表示不服),李鸿藻手下的这帮子高材生也有不满之情。大家都是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随后进入翰林院(中办),都察院(中纪委)这样高大上的部门,成为家族的骄傲,乡亲们心中的偶像。然后,守着一年45两银子这么干巴巴的收入,过着有理想没银子的苦日子。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小站农民出身的丘八都一年都54两银子,让人心里更不平衡的是,兽医一年都360两银子,真是世道变了,读书还有什么用啊。
这还只是在官场上,在民间,袁世凯也得罪了当地的士绅。小站原先是淮军旗下盛军的军营,从盛军到胡燏棻,一直不禁止商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军营自然就得吃着军队了,所以当地人一直在军营里做买卖。
但袁世凯上任后就不一样了。你看现在,各大军营门口有没有做买卖的,肯定没有,谁敢啊。那中小学门口呢?全是做小买卖,城管赶都赶不走。当年更是这样,小站虽然是军营,但人来人往净是做生意的,整的跟菜市场差不多。袁世凯要创建现代化军队,自然不能让商人进来。但问题就是,小站里士兵的工资那么高,有这么强的消费能力,袁世凯却不让当地人来做生意,断了众人的财路,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那当地士绅对袁世凯的意见那就是非常大了。
总之,在一连串负面报道下,李鸿藻也动摇了,指示胡景桂出面弹劾,自己则在幕后操作。有这么一位重量级的幕后推手,“风闻”的事也让光绪大怒了,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派谁去调查了。胡景桂原本建议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调查,但由于他也牵扯进了这份弹劾里,只能再找一个事外的人,最终这个任务落在了袁世凯的顶头上司、兵部尚书荣禄身上。
前面说过,荣禄跟李鸿藻关系很好,对李鸿藻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人选,不过荣禄跟引荐袁世凯的李莲英的关系也好。关于练兵问题,荣禄,李鸿藻,翁同龢这三位大佬也有过一次交锋,就是前面提的翁同龢推荐汉纳根练兵的事。在此事中,荣禄对李鸿藻的评价是:“高阳老矣,又苦于才短”,意思是说李鸿藻真是老糊涂了,老受翁同龢的欺骗。
在接手调查任务前,这就是荣禄对此事第一印象。更重要的是,荣禄深得慈禧信任,不用看任何人的眼色,只需要自己拿主意就行了。也不知道胡景桂和李鸿藻是不是有意挑的这个时间,此时袁世凯正好进京办事,不在小站。
1896年6月6日,荣禄带领兵部员外郎裕厚、兵部候补主事陈夔龙、步兵统领衙门学习笔帖式廷夔前往天津。荣禄在天津期间,询问了直隶总督王文韶和天津知府沈家本后,就前往小站考察小站练兵的实际情况,荣禄此行可以算是微服私访试的突击检查。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3 09:21:22 +0800 CST  



当然,你要说袁世凯对这次的弹劾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作为一名成功的官员,必须得有千里眼,顺风耳。你看现在的各个单位中,大部分人埋头干活,但总有少数人对单位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也总有人能在单位的人事通知下达前知道内幕,一句话说来,这也是能耐。
更何况这次光绪都发火并下旨了,荣禄也是先到的天津调查取证,不能算是隐私了。袁世凯很快得知此事,并做出了他的第一反应“竟至一冷如冰”。为什么袁世凯被吓到了呢:首先,袁世凯的老领导李鸿章对他有意见了,也不会再罩着他了。其次,袁世凯通过家族的关系联系到的新领导李鸿藻、翁同龢更不会罩着他了。袁世凯原先在朝堂上的靠山都没了,那被人整倒就是分分钟的事了,所以一向大胆的袁世凯都被吓到了。
除了被吓到以外,袁世凯更多的就是伤心。小站练兵倾注了袁世凯所有的心血,问心无愧却又危在旦夕,难道诚心实意的办点实事就这么难吗?
尽人事,听天命,袁世凯赶紧嘱托给代理营务的姜桂题(年纪大,地位高,小站初期都是他来代理)、刘永庆等人尽快布置,做好迎接暗访的准备。
那袁世凯的小站到底有没有问题呢?袁世凯自己心里最有数,我们看看袁世凯都嘱咐姜桂题准备了哪些事:
第一点,重做点名册,长夫不计入。如果实在缺人备不齐的话,必须选精壮,不可太老的长夫顶替。旗子不直的一律更换,以右翼一哨的旗式为样板连夜赶速造成。
第二点,出队不够整齐,这点让姜桂题与各统带商定一律站队法。
第三点,赶紧换领曼利夏枪,不要求会开枪,但要速学拿枪。
第四点,左二前已学拿枪,炮队手法,步法想已操好。拟令左二营赶学行军队,炮兵赶学拉炮,卸炮,上炮等法,以责看操之用。各只看手法,步法未免太松,炮队官长多内行,调全军学生分排行军,想十数日即有可观。望予先筹,到营再商定。
看来小站还是有空额的,必要时还得要勤杂人员顶替,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认为这正反应了袁世凯招兵严格。招兵需要体检,这要淘汰掉一大批人,政审还要户口所在地开证明信,又要淘汰掉一大批人,此时距袁世凯开始招兵才刚过去4个月,哪那么容易就招到几千名达标的兵。袁世凯就算把名额空着,也不招不达标的兵。
至于旗子不直,列队不齐,不会拿枪等问题,这个真没办法,创业不易啊。袁世凯练兵刚4个月,新式练兵又必须得从头做起,其中光筹建就花了一个多月,什么东西都缺,什么东西都得靠自己动手。该糊时就得糊,抓紧时间赶一下表面工作,至少能看得过去就行了。
袁世凯在信的最后安慰一下姜老汉:“荣大司马为重臣,为近臣,极公正明白,赏罚严明,定会还我们一个公道。”安慰完别人,自己相信吗?虽然有李莲英的引荐,但袁世凯和荣禄毕竟才刚认识一两年,而袁世凯和李鸿藻的关系能算到一二十年前,这都不管用,袁世凯心里也没底。世事茫茫难自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4 08:41:06 +0800 CST  


随便找了张水雷的图

不过事情的发展比袁世凯想象的要顺利的多。荣禄到天津后,先检阅了淮军,然后再去小站检阅新军。虽然新建陆军在袁世凯自己看来还多有不足,但荣禄毕竟是第一次见到本朝的新军,一下子就被震撼住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袁世凯接手新军才几个月,军队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军一对比,荣禄顿时感觉袁世凯真是个人才啊。
据陈夔龙记载,对淮、练各军,虽然行列整齐,旗帜鲜明,暗访组的第一印象却是:“颇有马鸣风萧气象。”
这里说明一下,我认为马鸣风萧不是一个褒义词。首先,当年荆轲刺秦临行前感叹:“风萧萧兮易水寒”,风萧二字就不吉利。其次,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中也有一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第一,“落日”二字不吉利。第二,后面还有一句:“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还是不吉利。第三,按照写诗的风格,杜甫自己都不吉利。
对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暗访组的第一印象是:“该军仅七千人,勇丁一律四尺以上,整肃精壮,专练德国操。马队五营,各按方辨色,较之淮练各营,壁垒一新。”看来还是袁世凯有经验,这一行人之中谁见过德国操到底是啥样的啊,只要走的整齐,旗子直一些,就把他们看得津津有味的。
但这一行人大老远的从北京赶过来不是光为了看戏的,戏看完了还得看后台是啥样的。
此时,天津武备学堂的优秀毕业生王士珍挺身而出,将其自制的水雷、地雷、踩雷诸器等新鲜玩意进行了实战演习。此事在王士珍的墓志铭中也有记述:“时朝端指摘袁公,思中伤者亦众,上遣大学士荣禄先后检阅之。公方禅精制造,巧构匠心,所制水雷、旱雷、踩雷诸器,奇状异彩,不可方物。荣公膛目感叹,莫敢瑕疵。公又特制布桥,以渡海河,车骑安行,其履坦坦,卷之可怀,展复成舟。荣公益为叹服,由是谭燕欢洽。”
很显然,这些高科技产品把这一行人看得目瞪口呆。荣禄以前知道有地雷,但不知道的是王士珍居然整的这么专业,有“水雷、旱雷和踩雷诸器”,要想明白任何一个踩雷器的运作原理都要死好多脑细胞。然后荣禄就“莫敢瑕疵”,算是看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最后自然就是双方气氛融洽的会谈了。
当时的新建陆军总体表现完美,仅有袁世凯在密信中提到的一些“小”瑕疵。这些瑕疵要放在现在的军队里也不算小,但要放在当时,新建陆军开创先河,从零做起,刚刚组建4个月,能做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易了。当然,迎接检查时扬长避短的做法也很有成效。
至于王士珍,他后面还有一次出色的表现,就是按王士珍墓志铭所说的荣禄“先后检阅”的后面那次,1898年2月,荣禄再次视察新建陆军。荣禄带兵路过海河时,河面不宽.尚有冰冻,王士珍用特制的防水帆布搭桥,最终“车骑安行”。荣禄也有点纳闷:“怎么不搭座简易的木桥,却拿这种破布来敷衍我呢?”王士珍再次向荣禄展示:新建陆军不仅武器装备精良,连布都是特种布。王士珍亲自示范,他的特种布“卷之可怀,展复成舟”,比木头方便多了。这世上还有布做的船?荣禄再一次被王士珍的高科技产品震惊了。
等荣禄视察完毕返程时,王士珍再次掏出他的看家帆布,但这会荣禄有点担心了:当时是阴历2月,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我这还有骑兵呢。高科技的东西我不懂,那海河上的冰都快化了我还不懂吗?王士珍再次拍着胸脯保证:“三日之后,冰冻方解”。荣禄虽然不以为然,但当着下属也不能露怯,最终荣禄满怀疑虑的带队过了海河。事后正如王士珍所言,海河上的冰还冻了三天。
第一次见识了王士珍的军事才能,荣禄就对王士珍大加赞赏,并向袁世凯赞叹道:“此人负治国之才,不第长于军事也。”而这一次又见识了王士珍扎实的气象学功底,荣禄已经“深服”王士珍料事精确了。王士珍也再次展现他作为“北洋之龙”,虽然朋友圈不算大,但绝对有一套公关大领导的能力。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7 08:45:20 +0800 CST  


完成调查取证的工作后,荣禄心满意足的回北京去写调查报告去了。
调查报告第一条,新建陆军穿着短款的衣裤,与传统的清兵不一样。荣禄赶紧给大家普及一下常识:西式军装就这个样(少见多怪),这个很正常。
第二条,建西式营房捞钱。荣禄解释:那是原来周盛传的“盛军”的营盘,袁世凯来之前就有了,袁世凯也没扩建。
第三条,任用私人。这条王士珍已经向荣禄解释过了,军营里大部分军官都是他的同学,要不然地雷是谁造出来了啊。此时有130多名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在新建陆军中担任军官。
第四条,克扣军饷。小站这么高的工资还会克扣军饷吗?大家纷纷掏出工资单来表示绝无此事。
第五条,侵占民田。袁世凯修建小站练兵场用的是原先军队的军田,这个有地契为证。并且原计划使用30顷地,现在还只用了16顷。
第六条,不尊重上级领导王文韶。这条有点无厘头,新建陆军的上级是军务处,不归直隶总督管。王文韶亲自澄清:没有藐视我这回事。
还剩最后一条,也是最无足轻重,最致命的一条:杀了一个买菜的。军营里三令五申,闲杂人等入营杀无赦,但还是有不守规矩的人硬闯进来了,赶都赶不走。应该怎么办呢?
把这个问题放现在看。第一、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看现在哪个军营里面有菜市场?谁敢进来,军法处置。这么看这个问题无足轻重。
第二、这个问题也可以归结为城管和小贩的问题。小贩占道经营,城管与小贩起冲突,冲突的过程中城管把小贩杀了,那这又是城管的责任了。这么看这个问题非常致命。
所以说小事可以办大,大事可以办小,此事能大能小。事情想办大就办大,想办小就办小,那这就是做官的本事了。在当年,单纯是一个县,一年都得出好几起人命案,基本都是无关痛痒。同样都是一条人命,但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却一下子罢免了100多名湘军序列的官员,关键还是办事的人不一样。跟当年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一样,这回办事的还是清流党人,也有李鸿藻和翁同龢的身影。
由陈夔龙起草的复奏稿云:“以扭杀营门外卖菜佣一条,已干严谨,其余各条亦有轻重出入”,拟“请下部议”。荣禄就明确表示:“—下部议,轻者也得撤职。” 前六条都没问题,按军法处置一个卖菜的,就能把一个军长撤职吗?你看,谁是此次弹劾的幕后黑手,荣禄绝对心里有数。
最终,荣禄表示:“新军刚建,难易生手.不如乞恩,让他认真操练,以励将来。”把复奏改成了“查明均无实据,应请勿庸置议”(说你查无实据,你就查无实据),并给出了自己的态度:“该道员血性耐劳,勇于任事”。
有了荣禄的保荐,袁世凯也顺利的度过了这次危机,据陈夔龙描述,带病坚持工作的李鸿藻见到荣禄的调查报告后也“神色不快”。由于荣禄说的栩栩如生,慈禧与光绪还曾经准备去小站检阅军队开开眼。
一年后,荣禄保奏袁世凯“训练有效”,交吏部优叙。1897年7月24日(光绪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袁世凯补授直隶按察使,称号也改成了袁臬台。这一番折腾,袁世凯因祸得福,反而找到了一个比清流党更硬的靠山。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8 08:51:06 +0800 CST  


袁世凯是化险为夷了,那告黑状的胡景桂怎么样了呢?既然胡景桂的弹劾说的是:“风闻”,那也不算是诬告了,只是小道消息不准而已。李鸿藻也没卖了他,所以胡景桂也没有受到任何追究。
一年后,1897年,拿了14年死工资的胡景桂终于出头了,外放宁夏知府。在当年,外放不仅可以从非领导岗位的虚职转为领导岗位的实职,额外还会有一笔养廉银的收入,生活可以一下子从温饱提升至小康。
结合前面说的在李鸿章在自己创业前,曾国藩让他弹劾翁同书,再看这回,胡景桂外放前,李鸿藻让他弹劾袁世凯,你就会发现,高明的领导都是让你先立个“投名状”再放你去单飞的。所以说,如果领导让你去立得罪人的“投名状”,先不要急着抱怨,很有可能是领导要提拔你的前兆。不过具体事情具体分析,领导与领导也不一样,有的领导就逮着一个人往死里坑。
这么看来胡景桂的前途应该一片光明才对,初期也的确如此。宁夏这种偏远地区对胡景桂来说也只是镀镀金,混基层工作经验的。很快,胡景桂因在宁夏治水有功,升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在山东巡抚李秉衡的手下打工。
李秉衡于甲午年间调任山东巡抚,他早年有个响亮的称号:“北直廉吏第一”,可以想象他的派别。前面说的甲午时日军在荣成登陆,切断了北洋水师的陆地补给,而李鸿章调不动山东的兵援助被困在刘公岛的丁汝昌,就是因为跟李秉衡的关系不好。胡景桂的领导李鸿藻跟李鸿章的关系也不好,所以胡景桂与李秉衡关系不错,胡景桂来到山东后也先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甲午战争后的时局很动荡。1897年山东爆发巨野教案事件,1898年还有戊戌政变,1899年戊戌政变后还闹义和团。在这一连串的动荡下,1897年李秉衡干不了山东巡抚了,1899年张汝梅也干不了山东巡抚了,同年,毓[yù]贤也干不了山东巡抚了。你不行就得别人上,于是,1899年,袁世凯成了山东巡抚,也成了胡景桂的顶头上司。
胡景桂很慌,继李鸿章之后,他也算感受到立“投名状”的后果了。想找老领导李鸿藻办个调动吧,李鸿藻还于1897年病死了,老一代的清流党人翁同龢也于戊戌变法时被罢黜回家了,现在朝堂也一片混乱,清流党失势,连个帮自己说话的人都没有了。胡景桂长叹一声:“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啊。”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09 09:06:36 +0800 CST  


下面的故事就非常有趣了。现在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下有一座广府古城的景区,胡景桂故居也在那,里面也介绍了胡景桂的悲惨下场:由于胡景桂前面弹劾过袁世凯一次,在山东给袁世凯打工时,即支持变法,又同情义和团,处处跟袁世凯对着干。
在此期间胡景桂曾是外国政府要求清政府重点查办的案犯之一,但由于胡景桂的忠君爱国,清政府最终还是没有查办胡景桂,而是调任山西巡抚。胡景桂在赴任山西巡抚的途中,袁世凯假传诏书,说胡景桂的小儿子在京“乱宫”已被查处,胡景桂顿时感到羞愧难当,无颜于朝廷重臣,于是吞金自杀。
最后结论:“本意以身许国,以天下事为已任,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不想为了国家得罪了权臣,最终被权臣陷害。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
这个故事在网上也经过百科认证,但我一直感觉这故事很扯,就是这一句:“袁世凯假传诏书,说胡景桂的小儿子在京“乱宫”已被查处。”
首先,假传诏书那可是天大的罪,搁什么朝代都得砍头。在历史上,除非是干谋反之类的大事,否则谁也不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假传诏书的。
那胡景桂的小儿子到底是什么人,值得袁世凯冒砍头的风险去矫诏呢?这个人的生平事迹查遍估计史书都不一定能查得出来。说得袁世凯憎恨胡景桂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自己的房子似的。
其次,清代圣旨有很高防伪技术,不是随便扯一块黄布就能写的。受电视剧制作成本的影响,大部分人都认为圣旨就是黄布黑字,但实际上圣旨不是黄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颜色越多,级别越高,最高级别的有黄、红、蓝等五六个颜色,并用一截一截的丝绸缝起来的,根据不同的爵位和品级给不同的圣旨。
除此以外,五品以上官员发的是多彩圣旨,含有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等色,锦缎底纹有仙鹤、狮子、卷云等图案,圣旨两端都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就算到了伪满洲国的时代,圣旨都改成“指叙令”了,透过灯光,都能发现“指叙令”暗藏着“满洲帝国”4个字的水印防伪标记。
并且清代圣旨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由翰林院的翰林来书写。轴柄质地根据官员品级不同也不一样: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总之,圣旨代表了当年最高的防伪技术,比现在的人民币还难仿造。别说袁世凯,就算是当年的李鸿章李老板都即没能力仿造,也不敢仿造。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10 08:56:14 +0800 CST  


补一张胡景桂弹劾的图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11-10 09:28:28 +0800 CST  

楼主:缘起缘灭皆是缘

字数:195200

发表时间:2016-05-10 16: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09:21:08 +0800 CST

评论数:15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